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桑蚕产业链模式探究

时间:2019-05-13 17:15: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桑蚕产业链模式探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桑蚕产业链模式探究》。

第一篇: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桑蚕产业链模式探究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桑蚕产业链模式探究

三、拟采取的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一)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利用网络、图书馆、期刊杂志等途径查找与桑蚕产业经济相关的资料。认真研读、分析,了解我国桑蚕产业目前的状况,以及

(2)实地调查

我小组将深入到调查地——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进行实地调查。走访县区内桑蚕养殖户的桑蚕饲养情况,及当地的整体的经济运营模式。

(3)问卷调研

本课题在以下方面使用问卷调查法,对问卷的处理抓四个关键性环节:问卷的设计、小样本预试、信度和效度分析、问卷的修正。

(4)深度访谈法

选取几家具有代表性的农户,对他们分别进行访谈。主要运用问答方式具体了解每一家桑蚕养殖情况。

(5)数据分析法

在我们已经拥有的实地调查数据基础上运用数据处理软件将数据进行分析整理成表并制作成清晰直观的条形统计图或饼状图。结合所学专业知识运用经济学的模型处理数据。

(6)比较分析法

通过对环江毛南自治县桑蚕产业与国内各省桑蚕产业比较,以几个典型的桑蚕产业强省为依据,揭示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国内外形式变化,借鉴先进经验,为桑蚕产业产业发展和研究提供借鉴。

二、可行性分析

1.选题可行性

桑蚕生产是种植、养殖、加工、服务、贸易等系统之间相互依存、紧密联系、协同作用的多产业耦合体,这样的产业构成特点,推动桑蚕产业持续、高效发展近年来,各省政府把打造桑蚕产业作为一项增加农民收入的优势产业来抓,出台了一系列激励优惠政策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但是,基于这样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之下,环江毛南县却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产业链,促进自己的平衡发展。本小组基于这样情况来调研分析,探究出一个切实可行的产业模式。

2.资源可行性分析

本小组成员中,有家在毛南自治县的。这就为我们的调研,提供了非常便利的人力物力条件。就笔者所了解的情况来看,桑蚕产业在全国范围迅速崛起,各省都有可借鉴的成功经验,这就为我们的调研提供了十分真实可靠的依据。

3.阻力分析

由于本次社会实践考察的特殊性,在实际考察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阻力。一些当地居民有可能对外来的考察组有戒心,因而不愿意配合我们的调查。对此,我们制定了十分完善的应对措施:

我们会派出具有良好沟通能力的女生做当地居民的工作,说服他们配合我们。

充分尊重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与传统习俗,在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当中应十分注意礼貌。

制定完善的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确保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

4.团队优势

(1)时间优势

本次调研的全过程持续一年,所以我们会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调研,我们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其中。

(2)专业优势

本次研究小组的成员大多来自经济学院,与本次调研的内容关系密切,还有法学,管理专业,具有专业互补的优势。在相关专业的学习中,积累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为课题的研究打下一定的基础,具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掌握了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3)合作精神

调研小组成员分工明确,团结协作,并且都具有参加学术

研究和社会实践的经历。几个成员各有所长,相互了解,能够很好地进行沟通交流,便于调研的开展,团队整体素质高,无论是身体方面还是思想方面,是开展实践活动十分重要的基础。

(4)设备齐全

携带录像机,照相机,录音笔,地图,导航仪器,调查问卷,建立邮箱和QQ群,以方便交流和记录具体事宜。

我们组特地联系了具有多年指导学生URTP经济学院名师——老师。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组的调研活动将会系统化、有序化的进行。我们的工作开展将会很顺利。

此外,本次调研所需的全部物资,全部由专人购买,并开具有效的发票,确保活动公开公平的进行。

第二篇:环江毛南族自治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典型案例汇报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关于加快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部署要求以及《中共河池市委员会办公室、河池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河池市“十三五”期间推进“十大百万”扶贫产业工程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精神,加快推进我县2017年“十大百万”扶贫产业工程各项工作的落实,我县脱为助推扶贫攻坚产业开发,着力破解贫困村村集体稳定经济收入问题,实现贫困村村集体每年有稳定收入,采取了以下措施和办法:

一、引进新型特色产业光伏发电项目

(一)环江县12个乡镇,143个行政村,大多地处大石山区,交通闭塞,经济基础薄弱,除个别村集体有房屋、门面出租外,绝大部分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全靠上级财政补贴办公经费维持日常运转。为确保贫困村有稳定的集体经济收入,2016年9月份,我县立足资源开发,引进新型特色产业光伏发电项目,通过县财政调剂资金,为全县60个贫困村,每个村安装5千瓦装机容量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并于11月份并网发电。每安装5千瓦光伏发电项目,每村每年集体经济收入(光伏发电收入)可达7000元左右;同年12月份,又为大吉、仪凤、琳琅、豪洞、肯兰等5个村每村追加100千瓦光伏发电项目,使这5村每村光伏发电项目达105千瓦,预计每村每年集体经济收入(光伏发电收入)达14万元左右,连续可收入25年。

(二)为使其余55个贫困村村年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2万元以上,今年,我县又拟为55个贫困村每村扩建一组45千瓦装机容量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使55个贫困村光伏发电项目每村达到50千瓦,年集体经济收入达到7万元左右,连续可收入25年。

(三)光伏项目的引进,使贫困村村集体经济收入有了较好的发展,也为我县发展村集体经济收入探出了一条好路子。为使其他非贫困村村集体经济收入也得到发展,下一步,我县将探讨尝试“党建+光伏+村民入股”的形式,由村委会牵头成立合作社,村集体与村民投资入股,合作社统一管理,村集体与村民按股份平均分利的形式,使入股村民长期得到稳定收入,也使村集体经济得到稳定发展。

二、出台扶持贫困村农民专业合作社政策

2016年,我县出台了《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贫困村农民专业合作社补助资金管理(试行)办法》{环政发[2016]42号},拟对我县60个贫困村每个贫困村补助一个村级农民专业合作社10万元,用于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化生产经营,提高组织化程度和服务能力,促进农业产业开发和壮大;同时要求贫困村后援单位安排1万元以上资金作为行政村集体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股金,让合作社正常运行,发挥联农带农利益联结作用的同时,让村集体也有一定的股份收入。

通过培育和指导,我县60个贫困村已有48个贫困村成 2 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类型有种植、养殖、服务、加工等多种形式,下一步,农经局将更努力培育经济能人、回乡大学生和复原军人等在贫困村创建合作社,争取每个贫困村都覆盖。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县村集体经济发展取得较好效果的是光伏发电项目,从总体上看,全县村集体经济整体实力还比较薄弱,发展后劲不足,发展中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基础薄弱,先天不足。在落实家庭承包责任制和开展林权制度改革过程中,我县绝大多数村只强调“ 分”的一面,而忽视了“ 统”的作用,不仅没有保留集体经营的土地、山林,而且把一些适宜集体统一经营的项目也平均分包到户,甚至把积累的集体资产也拆分殆尽,村集体经济从此退回到近乎空白的境地,失去了发展经济的重要物质基础。在此基础上,重新发展集体经济自然困难重重,特别是地理位置偏僻、既无资源可供开发利用,又无人才资金等优势的贫困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就更加艰难。

(二)是村级领导班子素质不高,年龄结构、文化结构不合理。有的长期处于软弱涣散状态,有的村干部一提及发展,往往过分强调缺乏资金、人才、技术等客观条件,不能立足已有的土地、资源等优势求发展,很好地带领群众发展集体经济。

(三)是资源没能得到充分利用,闲置、浪费现象严重。

(四)是产业带动无助集体经济发展。部分村除传统的 3 种养殖业外,大力发展了特色产业,为业主和群众增收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集体经济从中受益甚微,甚至没有受益。有的村虽然成立了合作社,但没有规范化运作,没有形成集约化经营,村集体也没有参与其中,更没有任何受益。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对于巩固农村基层组织,发展农村各项事业,实现农民共同富裕意义重大,我们一定要理清思路,找准切入点,实现集体经济发展的健康和持续。

1、以促进农民增收为切入点,发展集体经济。农村经济发展既要立足进富农户,又要立足于壮集体,两者不可偏废。一方面,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要致力于促进、带动全体村民致富,在服务村民中实现集体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村民在增加个人收入的同时也要自觉地参与和支持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因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了反过来又能够为村民个人发家致富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2、以发挥比较优势为切入点,发展集体经济。因我县各乡(镇)、各村在交通区位、经济基础、资源禀赋以及农民素质等方面的情况不一。因此,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时,不能只套用一个模式,而必须充分立足当地实际,以项目开发为载体,发挥当地比较优势,合理有效地利用当地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

3、以优化发展环境为切入点,发展集体经济。一是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列入农村经济工作的总体规划中,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制定好本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规 4 划,合理确定指标,组织职能部门抓好实施,并从信息、人才、技术、立项等方面给予帮助。二是各级财政应从支农资金中拿出一部分作为发展集体经济的周转金,金融部门应发放一定的贷款扶持发展集体经济,在税收、工商管理上,对村级兴办的集体企业和各种经营项目适当给予减免。三是对集体经济发展好的村干部制定奖励政策,使村干部的报酬增长与集体经济的发展、集体积累的增加有机挂钩,形成内在的激励机制。四是要借助外力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通过招商引资,联合开发等形式,大搞资源开发与利用,增加集体经济收入。五是加强对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典型事迹的宣传,形成发展集体经济的良好社会氛围。

4、以加强管理为切入点,发展集体经济。一是在集体经济发展后,必须加强管理,兼顾积累与发展的关系,既要投入一定数量的资金为村民办实事,搞好基础设施环境建设,办好教育、养老、医疗等公共福利事业,使他们切身感受到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带来的好处,增强他们对村两委班子的信任感。同时,还要考虑集体经济的扩大再生产,经营好村集体经济项目,抓好集体经济的管理,为村集体提供长远、稳定的经济收入。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农经局

2017年5月25日

第三篇:在环江毛南族博物馆见习的心得体会

本学期我们上了《民族学概论》、《博物馆学概论》等课,为了配合教学研究,增加我们的专业实践能力与田野调查能力,扩宽我们的视野等,今天周末,我们10级历史班与11级历史班一起去环江毛南族博物馆进行了相关考察与调研。

早上八点多时我们从学校出发,九点多后到达了环江毛南族博物馆的门口了。

首先进入大门就是一面人头面雕,之后在解说员的带领下,我们到了第一展区观看有关毛南族的一些民俗节目。在第一展区里,首先我们看到的是有关毛南族“肥套”节的介绍,其中还有关于肥套的幻影过程,然后就是一些毛南族的民间棋艺,有飞行棋、皇棋射棋等,还有毛南族的传统体育马革球、分龙节、祭文等。在第一展区里,我们了解了毛南族是由先秦时“百越”的一支,隋唐时的“撩人”发展而来的,1956年12月被正式确认为单一民族,称“毛难族”,1986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改为“毛南族”,并于1987年11月28日正式成立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同时,毛南族是全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全国约有10万人,其中在环江境内就约有6万人,聚居在环江上南、中南、下南地区,以及川山、水源、洛阳等乡镇。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本民族的语言和民族文化,毛南族还愿仪式仪式在毛南语里就叫“肥套”,至今仍保留这近乎完整的原生态文化形态。在这之前,我曾上网查阅过这方面的资料,不过只知道一些皮毛,而在看过那个“肥套”的幻影成像过程后,我发觉这与平常我家乡下那里的祈愿,“去霉”等仪式有点相似,我想,应该只是他们在举行时的唱法与词语不同而已吧,也是两个主要的道公在桌子前做仪式,同样也要准备应有的牲畜,做相应的糕点.我们如此说来,我们国家一些少数民族的很多风俗都是相似的,可以说融汇贯通吧!

第二展区是有关铜鼓的制造还有花竹帽的编织。其中铜鼓的制造法有失蜡法铸造、泥型合范法铸造,都要经过十道程序等。我站在那里看着视屏讲述时,无不为我们民族所创造的知识感到骄傲,同时也觉得在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国家的一些民族文化传统已经在消逝,我们应该行动起来,尊重与保护他们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三展区是讲述有关毛南族的一些生产、生活用具,婚俗习惯,服装展示,石雕等。其中的婚姻习俗那里就讲到了我们国家所特有的“八字”,在毛南族里,不管男方先看重女方,还是双方都认识或互不认识,都有托媒人求婚或牵线搭桥的婚俗。牵线后双方若愿意,就请先生算“八字”,八字若是相克相冲,就不能结为夫妻,要给女方退回八字。八字若是相生相合,媒人便约定双方在某日到某地“相亲”,让彼此进一步认识了解。而后,还给媒人“送典”,给女方“送牛钱”,女方“踩门”,公婆送“哄媳妇钱”等,最后双方商定举办婚礼事宜。这在中国的大多数地方来说,其实是差不多的,乡下的很多婚礼还保持着原来的习俗,而这很好的反映了我们祖先古时的习惯。

在结束了博物馆的见习后,我们在环江县城里逛街,了解环江最著名的的“五香”是:香猪、香鸭、香牛、香粳、香菇。也进了一些特产店去问价钱,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贵。就那么大点香猪,就四百多块了。我知道随着当地经济的发展,发展得越快,在某些地区的一般特产店,价钱都会是这样,它已经在市场上形成了一种无形中的价位,就如我们巴马的香猪一样,而这不是我们国家所能调控的,只能以辅助引导,关键还是我们国家的一些制度,体制问题。而我们还有两年就毕业,到时候,我们所能做的,虽然改不了现状,但我们应尽自己的责任做好自己本职工作,即使做不了伟人,我们依然可以为社会尽我们微薄的力量。

以上便是我此次考察所获得的感想。

第四篇:城中村村民自治的现状及其发展模式探究

城中村村民自治的现状及其发展模式探究

——湖南黎托村的调查与思考

刘建荣

黄祺

中文摘要:村民自治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村基层民主形式。它对于整治和改造城中村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促进促进城中村物质文明的迅速发展,政治文明的广泛深入,精神文明的健康进步和生态文明的积极推进。但村民自治在城中村实际运作中仍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在今后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基于此种现状,笔者试提出建立一个“规范、务实、民主、广泛”的城中村村民自治发展模式,以求对城中村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村民自治

城中村

现状

发展模式

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指出:发展基层民主“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村民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1] 村民自治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村基层民主形式,因此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农村在短短20年间改变了传统格局和治理模式,但由于短时间城市化的不彻底,这些农村原有的地缘、血缘结构未被瓦解,使之成为既不同于传统农村社区,又不同于现代城市社区的“过渡型”社区——城中村。据2002年10月31日的《南方周末》报道,西安市有417个城中村,涉及42万人;太原市有75个城中村,涉及12万人;连小小的绍兴市都有45个城中村,涉及人数将近15万人;杭州与石家庄仅市区内就分别有60个与45个都市里的村庄等等。可见,这种特殊形态的农村已经成为我国城乡转型过程中一道独特的社会景观。但纵观学术界关于“村民自治”的文章,较少有学者专门在城中村视角下谈论“村民自治”,但城中村现象日益增多,城中村问题日渐突出,显然研究城中村的村民自治有其现实和特殊意义。本文则主要论及城中村村民自治的作用,以及在现实实践中存在的不足及解决的基本思路。

一、城中村村民自治的现状

(一)城中村村民自治的作用

1.村民自治促进城中村物质文明的迅速发展 物质文明指的是通过改造自然的积极成果所表现出来的人们物质生活的进步状况[2]。在城中村,物质文明集中体现为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自治通过实现广大农民的政治民主权利,调动各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城中村经济发展,促进城中村物质文明的迅速发展。阿马蒂亚·森的人为政治自由的建设性作用就能够有效地刺激经济需求,促进经济的发展。[3]我国现行的村民自治制度是在推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下产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经济上的自主权,而经济上的自主权引发了农民对政治自主权的诉求。村民自治权是农民经济自主权在政治领域的反映,是农民真正当家作主的体现。传统农村的村民与城中村的村民相比,前者是以种田、种地为生,而后者由于赖以生存的田、地被征作城市建设,转而以少许自留地、房屋出租为生,因此村民自治对城中村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民主直选的村委会和村民委员会来保障失地村民的合法权益,化解征地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矛盾,按照村民意愿对本村统一规划,对村集体自留地统一经营,壮大村级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湖南黎托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践行了城中村村民自治的基本功能。黎托村村委会把握城市化契机,规划建村,将争取来的454亩村留地和7个组村民自愿上交的共计324亩自留地统一交由村里规划办证,统一出租经营,村里配套投入近60万元对集约土地进行了改造提质和平整,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均沾,村民得到实惠,共同富裕的路子越走越宽,至2002年,该村全年完成工农业总产值4752元,完成上缴国家税收54万元。村民收入稳步提高,2002年,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4843元;自2002年以来,该村年GDP经济增长率超过15%,2006年该村上缴国家利税超过100万元,年人均纯收入6000多元。全体村民在村委会的带领下加速致富奔小康。

2.村民自治促进城中村政治文明的广泛深入

在城中村,政治文明表现为农民自己当家作主,管理本村事务的权利意识的觉醒和行为能力的提高。村民自治的实践及其成效已充分显示出对促进城中村政治文明的广泛深入的重要作用。

(1)村民自治的发展促进城中村政治大局的稳定

实行村民自治,建立稳定有序、充满活力的城中村新秩序,对促进城中村的稳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如今城中村正处于城乡转型的关键时期,征地带来的利益分配问题和矛盾层出不穷,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聚众闹事、集体上访、党和政府布置的工作任务难以落实等。解决这些问题,既需要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干部的行为,也需要加强征地补偿政策、法律制度的宣传和教育,使村干部增强法制观念和依法、依政策办事的能力,使广大村民了解上面政策,懂法守法、履行义务,用法律政策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村民自治采取直接的民主方式,对于约束干部不良行为,平复村民情绪,解决村民利益矛盾和纠纷,密切干群关系和调动村民积极性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今年夏天,湖南黎托村在“武广”建设的拆迁工作中,因为村民不满《新试点办法》的补偿措施,曾一度聚众闹事,围攻拆迁工作人员,甚至派人进京上访,使当时的黎托村陷入一片混乱中。这时村支两委和村民委员会代表们发挥了积极作用。他们顶住压力,不怕困难,不怕谩骂,耐心做拆迁户工作,认真向拆迁户讲解《新试点办法》,比较其与《六十号令》旧补偿措施的优势。干部代表们实行榜样示范、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的工作方式,终于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实现了拆迁村民从反对新政策,到理解新政策,再到支持、拥护新政策的转变,圆满完成了“武广”项目的第一期拆迁腾地任务。

(2)村民自治的发展促进城中村“草根民主”的发展

村民自治实际上是村民对本村事务的全面参与。它拓宽了村民表达自我意愿的制度化政治参与渠道。村民按照《村规民约》、《村民自治章程》和其他自治政策的要求,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四种形式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失地村民在村民自治过程中学会了用民主的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村民自治通过加强城中村各类组织建设,把独立、分散的农民个体集合在统一组织结构中,使农民个人在于基层政府的国家权威的“讨价还价”中,摆脱了“孤立无援”的境地,同时又增强了农村社区的凝聚力,推动农村自治力量的发展[4]。尤其在当前已被大量征地的城中村,村民自治组织成为保护失地村民合法权益的有力保障。

3.村民自治促进城中村精神文明的健康进步

城中村精神文明主要体现为精神生活的充实健康,村民素质的显著提高,人际关系的和谐融洽,村民教育的丰富多彩,整个村呈现一派积极向上、团结互助、和谐奋进的良好村貌。但是在城中村中,由于村民短时间内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改变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工作方式,转而以物业出租为主的生活模式。劳动时间的骤减,闲暇时间的猛增,使得大多数村民一时间难以找到生活的支点和精神的寄托,因此麻将赌博蔚然成风、打架斗殴骇人听闻、道德滑坡日益明显、“二世祖”现象普遍存在。如若城中村问题继续演进,则不仅不能巩固城市化的发展成果,反而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加强城中村精神文明建设成为必然。实践证明,村民自治对于促进城中村精神文明的健康进步有着重要作用。首先,村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逐渐发展为享有积极、健康、向上文化生活的权利,这成为加速城中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内驱力。其次,村支两委和村民委员会将能否开展文明创建工作作为绩效的评定标准之一,成为推动城中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力量。近几年来,黎托村的村民自治不断完善和发展,村民的“三自”意识逐渐增强,由村民选出的村委会和村民委员会更是反映民意、践行民意,大力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使黎托村被评为“湖南省文明示范村”。

4.村民自治促进城中村生态文明的稳步推进

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并列的文明形式,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文明。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建设生态文明。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之一,即实现农村的“村容整洁”。村容整洁,树立崭新形象,创造良好环境,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广大农民群众的呼声。[5]然而许多学者笔下城中村的特征就是“脏、乱、差”:小商小贩随街叫卖,油渍污渍让本不干净的城中村显得格外脏;生活污水、垃圾乱倒乱放,使城中村成为病菌滋生的“温床”;生活基础设施差,电线、网线乱牵乱搭,给城中村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安全隐患。可见,塑造城中村的生态文明成为改造和治理城中村,使其彻底实现城市化的重要内容。良好的村民自治,能从根本上治理城中村“脏乱差”状况,改善城中村生态环境、人居环境,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打造拥有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风尚、新秩序的城中村新面貌。

黎托村在村支两委的带领下,在全体村民的支持下,一方面,大力整治农村环境。黎托村发动全体党员投工投劳,号召群众共同参与,共筹资金162万元,用两年时间完成了村组道路的硬化和绿化。通过各方努力已实现了户户通电、通水、通有线的目标。另一方面,按照城乡一体的要求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合理规划布局住宅区和工业区,尤其对于安置小区更是实行高标准的规划建设,力争打造成集美化、绿化、亮化和人性化为一体的农民精品住宅区。另外,还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派专人、专组维护黎托村的环境卫生。如今的黎托村是一个宜居、宜工的美好家园。可见,村民自治的实施不仅有利于促进城中村村民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还有利于促进城中村生态文明的稳定推进。

(二)村民自治在城中村实施中仍存在不足

村民自治作为党在农村基层实行的直接民主形式,对于城中村的治理和改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不可否认,在村民自治的实际运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城中村“草根民主”建设的健康发展。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为进一步在城中村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提供必要的参考和启示,既是我们当前的重要任务,也是这项工作发展的内在要求。从对黎托村及湖南多个城中村调查发现,当前村民自治在城中村的实践中存在的不足主要有:

1.民主选举过程中违规事件时有发生,难以反映民意 首先表现为村干部的产生方式,由“钦定”代替“民选”。有的乡镇领导为了“领导”轻松,希望村委成员对其“服服贴贴”,有的基层领导为了顺利实现“支书、村长一人挑”,于是在选举中违规操作,操纵村委会的选举,或事先指定人选、或暗箱操作、或篡改选举结果,以致使民主选举失去意义。其次 “贿选”现象屡见不鲜。所谓“贿选”,就是用金钱、物质或是其它利益的转让来收买选举工作人员或选民,从而获得选票或人为改变选举结果的行为。在城中村,“贿选”现象更为常见。因为大量土地征收后的高额补偿,大量集体自留地的让渡使用权而带来的集体经济的迅速发展,利益的驱动使选举成为一些别有用心、妄图以权谋私、中饱私囊的人绝好的机会。我们在黎托村的调查中发现:有27.78%的黎托村民表示在本村民主选举中存在“贿选”现象,有22.22%的则表示“说不清楚”。黎托村是一个“村民自治文明示范村”,然而数据表明,在这样一个民主选举较规范、严明的城中村,也存在“贿选”,可想而知,这一不规范行为在其他城中村必定占有一定的发展空间。由于选举背后隐性“操作”的存在,使得本应体现民意、反映民意的民主选举披上了“皇帝的新装”。

2.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名不副实,难以实现真正的民主

在城中村,民主决策、民主管理两个环节的运行,一般包括两种形式的共同参与:一是以村、支两委为中心的“领导型”决策和管理;另一种是依托村民的自治组织而展开的村民自我决策和管理。然而在这两种形式中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使得民主决策、民主管理难以实现真正的民主。首先以村、支两委为中心的决策和管理,不走村民路线,不遵循从村民中来、到村民中去的决策、管理程序,使之成为领导团体,甚至个人的决定。如有些村委会在作某项重大决策时,既不召开村民大会,也不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而是由村、支两委,甚至领导个人说了算。其次,村民的自治组织尚不健全,多是因共同兴趣、爱好而自发组成的民间文艺、活动团体,或是协调村文明创建的文明理事会等,较少有经济合作组织,或是各种行业组织等,即便有,作用也不明显。由于村民的自治组织的不健全,使得村民对本村事务的部分决策权、管理权缺失。由于城中村村、支两委决策、管理程序的不到位,村民的自治组织的不健全,使得民主决策、民主管理难以实现真正民主。

3.民主监督往往流于形式,难以体现村民当家作主

村务公开是民主监督最直接的形式,村务公开好不好是评判民主监督是否到位的重要指标。可如今,城中村的村务公开往往流于形式,表现在:①村务公开内容不全面,缺乏真实性。有的村务公开的内容是经过精心筛选的,表面的事项、一般性的政策公布多,深层次的问题、有针对性的问题公开少,个别内容进行人为加工,缺乏真实性。②村务公开形式单一,大多城中村采用的方式就是在几块公布栏上张贴几张文字资料,就叫村务公开。单一的形式,无关紧要的内容,只会让村民更淡漠于本村事务,至于监督则更谈不上了。③村务公开时效性差。有的城中村村务半年公布一次,甚至几年公布一次,使村务公开失去了它本来意义和目的。④村务公开地点不合理。有的城中村有十几个行政小组,居民分散居住,并且多保留足不出户的旧习惯。村委会不顾及实际情况,仅将村务公开局限在村委会所在地周围,则人为地缩小了民主监督的范围。

民主评议同样是村民参与民主监督的途径之一。很多城中村的民主评议只是走走过场:随便找几个村民、党员投投票就完事;有的则干脆不组织村民或是村民代表对干部和党员进行民主评议,在村委会内部互评解决;有的村委会没有定期召开村民大会,向村民述职,作报告。民主评议走过场,实际上虚化了民主监督制约机制。

4.村民素质不高,民主观念不强,导致村民自治难以落到实处

列宁曾指出群众文化程度低对于发展经济、发展苏维埃民主有着不利影响。他认为要提高劳动生产率,要使广大劳动群众真正参加管理,要克服官僚主义,要真正实现工农平等,都必须大大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6][7]P7也就是说,如果人们的文化素质越低,其参与政治的能力就越弱,反之,如果人们的文化素质越高,其参与政治的能力就越强。当前我国城中村村民的总体文化水平还较低。据不完全统计,黎托村中就有约80%的村民只有初中或以下文化。村民的这种文化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他们对村民自治的肤浅理解,有的村民为了眼前的既得利益,而让位或放弃自身的民主权利,使得贿选现象在民主选举中仍有一定的发展空间。除此之外,文化水平不高决定了村民民主观念落后,主体意识不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较差,这必然会阻碍城中村基层民主建设的推进。如有的村民没有意识到自己也是村中一员,有对村中大事的知情权、决策权和管理权,有对村委会工作、村干部的行为的监督权等,而不是被动地服从村委会的命令,甚至是一些不合理的要求。有些村民对政治表现冷淡,缺乏公共意识、合作意识、大局意识,这样不仅直接影响其民主政治的参与热情,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滋长和纵容了某些干部的官僚作风。总之,我国城中村村民较低的文化水平将日益成为制约村民自治建设发展的关键因素,但要全面提高城中村村民的文化素质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二、城中村村民自治发展模式思考

进一步加强村民自治和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也是广大农民群众的强烈愿望,更是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点工程。针对上述城中村村民自治实施中存在的种种不足,要加强城中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就要建立“规范、务实、民主、广泛”的村民自治发展模式,推动城中村村民自治健康、稳定、深入发展。

(一)遵循民意,规范选举

民主选举是最基本的民主权利,也是村民自治的基础。能否真正实现民主选举,村民选举权利能否落到实处,则首先要规范并严格遵循村民选举的民主程序。即成立村民选举委员会,充分酝酿并确定符合民意的候选人,确保参选人数,以方便群众选举为原则,组织秘密投票和计票以及公布选举结果,加强各环节的监督工作。其次在选举工作中要明确民主选举标准。按照政治品德好,能真正为村民谋福利、办好事等的标准确定选举候选人,对于上级“钦定”对象,也要纳入此参照体系然后确定是否入围。再次,保证选民在无任何干扰情况下独立行使自己的选举权利。在正式选举工作开始前,向村民宣传有关选举的法律、法规、政策,明确选举代表的权利和义务;严厉打击“贿选”现象,对于靠不正当手段拉票的候选人,应立即取消候选人资格,同时一并取消此人以后连续两届参选的资格。最后,对于新当选的村干部,要实行优胜劣汰。一个季度或是半年后组织村民大会对其工作实绩进行民主评议,评议结果不理想,或是很差的则直接罢免或撤换;评议结果一般的,则要接受一个阶段的考察,若政绩仍不理想,则予以罢免或撤换。

(二)落实民主,让村民明确和履行决策权和管理权

健全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机制是村民自治的根本,村民能否直接参与民主决策和管理,参与程度如何,是衡量城中村村民自治是否体现民主的重要指标。要抓好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必须做到:第一,以村、支两委为中心的“领导型”管理应充分发扬民主,从村民中来,到村民中去;作任何一项重大决策时,都应首先广泛征求村民意见,通过村民大会审议通过后方能做出决定。对于村领导擅自做出的决定,村民大会有权予以更正和驳回。第二,健全村民的自治组织,建立起各种财务监督组织、经济合作组织、红白理事会、各种行业组织等基于村民共同需要和利益而自我形成的自治组织。这些组织在村委会的指导和协助下,开展各种自治活动,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有效扩大村民参与村务决策和管理的途径和范围,代表广大村民的利益和要求。

(三)强化民主监督机制,保证村民当家作主

民主监督机制是确保村民自治制度健康发展的有力武器,如果没有监督和约束,村民自治就会在各种利害冲突中走形变样,难以保证村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要健全和强化民主监督机制,应做到:

第一,深化村务公开,确保民主监督落到实处。首先要调整、充实村务公开的内容,做到财务、政务、事务、文件全方位的公开;增强公开内容的针对性,对村民最关心的问题,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事情,一定要公开;财务公开是重中之重,村里日常财政收支应及时详细公布,重大经济项目涉及的财务状况,应在不同进展阶段全过程公开。

其次,要丰富和创新村务公开的形式。除了设置村务公开栏以外,还可通过村民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公开;可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体公开;可设立村民村务公开监督小组,督促村务公开规范、及时、有效的运行;可任命各组组长为村务公开联络员,每当村里有村务要公开时,则及时将公开信息传达到每家每户等等。

再次,要增强村务公开的实效性,必须做到每月至少公开一次,遇事必公开原则,让村民第一时间了解本村动态,切实享有决策权,履行监督义务。

最后,选择合理村务公开地点。如村务公开栏应遍及城中村的每个行政小组,而不是只矗立在村委会的门口。

第二,建立民主评议村干部制度。

坚持每年在村干部述职的基础上,组织村民或村民代表对村干部德、勤、能、绩四个方面进行评议。评议结果与工资待遇挂钩,并且结果中,村民意见较大,评议结果很差的干部则按照程序予以罢免撤换。

第三,加强民主监督的制度建设,完善村民代表会议制度。

(四)提高村民综合素质,增强村民民主法制观念,扩大村民自治的群众基础。提高村民综合素质,增强村民民主法制观念,是保证村民自治规范运作,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和必要前提。

一是要大力发展村民教育。通过村民学校,提高村民文化素质和政治参与意识,解决村民文化水平低、民主素养差的问题;培养村民的竞争意识、权利意识、自由意识和民主意识,为发展城中村基层民主培养合格的村民主体;教育和引导村民学会正确使用民主权利的方法,使他们加深对村民自治的认识和了解;增强其法律意识,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二是抓好干部的培训工作,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村民自治的干部队伍。通过开设干部培训班,派干部进大学进修等途径,提高干部的文化涵养、政治素质;提高干部的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增强村委会班子的战斗力、凝聚力,为促进城中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发挥更好的作用。

注释: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报告

[2]陈洪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 [3][4]田军.发展村民自治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6.1 [5]王伟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2

下载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桑蚕产业链模式探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桑蚕产业链模式探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