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立春影评
立春影评
“立春一过,实际上城市还没啥春天的迹象,但是风真的就不一样了,风好像在一夜间就变得温润潮湿起来了,这样的风一吹过来,我就可想哭了,我知道我是自己被自己给感动了。”仿佛她就是那一股风,这个城市还没有变,变的是她自己的心境。梦破碎后,她不再那么执着,选择收养一个女儿,过平淡的生活。这样的过去,这样的转变,她自己被自己给感动了,其实,被感动的又何止是她自己。
在这部影片当中,有那么多的梦想家,喜欢歌剧的师范学校音乐老师王彩玲,自学成才梦想成为梵高的画家黄四宝,喜欢普希金诗歌的胖司机周瑜,酷爱芭蕾舞的群众艺术馆舞蹈老师胡金泉„„可是最后,我们只能听到一阵阵梦破碎的声音。画家沦为骗子,被人憎恨;诗者成为小市民,自甘平凡;舞者只能在狱中起舞,自欺欺人。片子中不止一次的提到这个城市,“在这个城市呆下去的勇气”、“这个城市的一根鱼刺”……这个城市似乎与他们格格不入,甚至成为了扼杀他们的刑场,只有北京、甚至是巴黎,才是他们心中所向往的伊甸园。可是,谁有知道北京还有多少个“黄四宝”,多少个“王彩玲”.后来,这个城市的杀人力量集中体现在舞者胡金泉的身上,昏天黑地跳了十几年舞在他身上留下了一股挥之不去的抚媚之气,口水的力量终于让他在看似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走向极端,狱中的他再次笑着踮起脚尖,王彩玲却哭着跑了出去。这梦,真的碎得鲜血淋漓。
王彩玲是一个天真的梦想家,她虽然身材肥胖、相貌丑陋、满嘴龅牙,但是她有天籁般的嗓音,她梦想着被中央歌剧院调往北京去,她梦想着“唱到巴黎去”„„ 她自以为是的高贵与小城的氛围格格不入,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当她告诉别人她去北京唱《托斯卡》了,那人却不解地问,“脱什么„„”在那个艺术“不值钱”的年代,她只能在梦想的苦海中挣扎。王彩玲也想过自杀,自杀源自她惨淡人生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的丢失,她给艺术青年黄四宝当裸体模特,帮他租房子,在他烂醉如泥的身后用自己的身体去温暖他„„她以为这样是献身于艺术,但黄四宝却愤怒地告诉她这是强奸。爱情,在这个小城中,和理想一样,没有任何的价值。
也许有人会说,都是以前的事了。可是,生活还在继续,我们都带着梦想走来,梦想与现实的冲击依然还在。我们是坚持梦想还是向现实妥协„„„„„„亲,后面我不会吹了„„
第二篇:《立春》影评
《立春》影评
-----梦想的瑰丽色彩照进灰蒙的现实
《立春》,作为顾长卫“时代三部曲”影片的第二部,是一部需要耐心体味、细致品咂的影片,影片围绕主人公王彩玲的艺术追求与生活坎坷,叙述着一个时代转换的节点中现实对于灵魂的煎熬与束缚。
王彩玲渴望摆脱闭塞的小县城,进入大城市北京。四次进京,为了自己的艺术理想,为了向往的爱情,为了那个假装癌症女孩的理想,最后一次是带着收养的女儿进京,则彷佛是在纪念那些曾经的理想,她也终于从梦想回到了现实的地面。
“每当春天来了,我的心就会蠢蠢欲动,觉得会有什么事要发生,但春天过去了,却什么都没发生。”通过这一暗示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差距的句子,来形容王彩铃困守和逃离的徒劳,体现了这位小人物的鸿鹄之志,她的屡遭无奈,最终屈于生活。
生活一遍遍地羞辱王彩玲,与落魄伪艺术家的爱情、与胡金泉之间的尴尬情感、或是与小张老师之间简单的友情,甚至是出于善心帮助女孩圆梦的同情心,一切都使她不断后退,不断消磨,不断走向自己不甘心的平庸。
影片以一种神圣终将陷落于世俗的叙事走向,给人以带着刺痛的无奈伤感。正如罗马影展评委所言“塑造了一个生活在封闭、令人窒息的环境中,却仍不允许自己被环境吞没的女性形象”,影片展现了这样的人物群像——那些 “不甘平庸”的艺术青年在困守和逃离中分不清自我,与现实痛苦抗争,而最终执著追求的理想幻灭,这或许也是顾长卫将《立春》称为残酷现实主义作品的原因之一。
影片最后,王彩玲和孩子在天安门广场对儿歌,随后出现了一个遐想的、光彩夺目的圆梦画面---她在北京大剧院的舞台上歌唱,这或许该是王彩玲或是观众所能得到的最大慰藉了。
生活中有许多王彩玲,选择坚持自己的梦想,他们可能比大多数的人活得辛苦,但他们却总有一些东西打动着我们,提醒着我们。也许许多人都曾经历过这样的过程,从不甘平庸、蠢蠢欲动,到最后无奈庸常地生活;也许很多时候,现实永远不与理想同步,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每个人总要有自己的理想,追求与希望„„
第三篇:立春影评
立春
开始的开始,是她在唱歌;最后的最后,她牵着小凡的手慢慢走。
王彩玲变得幸福了,当她放弃了自己的理想之后。
王彩玲长了一张标准的电影丑女的面孔,我觉得用触目惊心的丑陋映衬华丽的歌喉和清高的性格有些刻意,甚至不够自信——不必非得长黑斑和龅牙,相貌平凡得模糊掉的女子,一样可以很有说服力的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过得是惨还是满足,旁人其实一眼即知,即便大多数时候我们并不认为表象可以忠实的披露内心。但看看那时的王彩玲,奔波、惆怅,胃痛的时候几乎是爬到邻居家讨药,唯一的光彩是绽放出夜莺般的歌声时,却又自嘲为六指般无用,郁郁不得志;爱上了不爱她的鲜桃,拒绝了想和她过日子的烂杏;粗绒线的旧衣服上永远搭着代表优雅的披肩,用自我催眠的病态虚拟着遥遥无期的成功……当她终于从高塔上跳下的时候,我觉得我认为的没错,她供奉着那又神圣又卑微的梦想,活得很辛苦;然而她又肿着脸裹着手坐到了钢琴边上,我便开始担忧她何时可以解脱。
影片的后半部就是一个破裂的过程。通俗的来讲,王彩玲屈服了,她放弃了她那看似并非毫无道理的白日梦——她的歌声那么美。但是同样又专业又高雅的胡老师选择了在狱中起舞,就连周烂杏同志也敢像模像样的朗诵普希金的诗歌。才华,在这个封闭的小县城中被奚落得体无完肤;善良,在这个为了成功而不择手段的时代里被利用得弹尽粮绝,一个饱受孤独煎熬和梦想牵制的心灵,最终由于戒备而崩溃。于是她放弃了。
回到爸妈家,纯善而温情,选择了个可爱的兔唇养女,然后卖羊肉治好她。她不遗憾吗?缝制的那几套演出服连当围裙的用场都派不上;她不难过吗?在不想发生爱情的县城的婚介所里乞讨陪伴。
但难道她不幸福吗?当一个年近40的女人终于有了个肉乎乎的小女儿绕膝玩耍,和年迈的妈妈一起,吹泡泡,唱歌谣,用放大镜观察毛毛虫。孩子的笑脸扬起在雄伟的天安门前,那是召唤了她前半生的天堂,而她的后半生,生活大过理想,满足即是幸福。
幸福是这个世界上最无理的词,完全主观、不可量化、无从比较。基本上我们可以说,人只要自己觉得自己是幸福的,世俗的一切法则都将瞬间失效。所以我从不怀疑我那些爱得辛苦或者恨得洒脱的伙伴们是幸福的,当他们如此义无反顾、如此陶醉在自己终于挣得的状态中。我很羡慕,甚至是膜拜,因为我现在不大幸福,我不想这样。
所以我开始怀疑自己的理想。
理想与幸福,是不是就是一对互相拧吧的过程?年轻时的梦、的浪漫、的憧憬,是不是终将被现实一一撕碎?是不是真的要坚持?是不是该收起顶着风又带着伤的翅膀——在它还没有支离破碎前。
影片最后,导演貌似善良的安排了一个梦之情境给王彩玲,其实这很残忍,当她终于要放弃,当她相信一切都回不去了时候。我盯着影片结束的滚动字幕,脑子里想着的,却是若干年后,命运的导演该用什么样的场景慰藉我。
小城畸人的理想主义挽歌
畸人者,畸于人而侔于天。(《庄子•大宗师》)王彩玲
开始的开始,是谁如此哀怨的低语?
“每年的春天一来,我的心里总是蠢蠢欲动,觉得会有什么事要发生;但是春天过去了,什么都没发生,就觉得好像错过了什么似的。”
王彩玲,一座闭塞小城的大龄未婚文艺女青年,标准的龅牙东施。她说上帝是公平的,没有给她一副奇货可居的容貌,却给了她夜莺一般的歌喉。人之所以自我感觉良好,往往是因为自以为某些方面有过人之处。优势让她画地为牢,造就了她总是幻想“生活在别处”的悲剧:她向往北京,向往中央戏剧学院;向往巴黎,向往巴黎歌剧院。她梦想有朝一日站在金碧辉煌的艺术大厅里,华羽霓裳,引吭高歌。为此,她节衣缩食,平日以泡面为生,却不惜掏出全部积蓄,托关系,找门路,孤注一掷,想搞个北京户口,哪怕只是在权威艺术机构当个临时工。但在坚如铜壁的现实面前她一次又一次头破血流。
她总是自欺欺人:我过几天就调到北京了,小城不适合我。的确,在这样的小城,一个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老处女的存在的确向一根鱼刺卡住了别人的喉咙:同样是人,凭什么你总是显得比别人高出一等?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周瑜曲有误,周郎顾。
东风不与周郎便。周瑜,不是 “羽扇纶巾、雄姿英发,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的钻石王老五,他只是一个其貌不扬,长相猥琐的炼钢厂的工人。那天他骑着旧单车在市声扰攘的大街上东游西荡,却被路边电线杆大喇叭里传来的宛如天籁的歌声吸引,一听钟情。
想当年,他在八十年代乐观理想主义普世春风的感召下,也曾立下宏愿要做一个播音员。无那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他最终没有成为国家正谕宣讲系统中的一员。
他追求王彩玲,是在追求一种理想吧,那种理想已经离他相当遥远了。当他站在王彩铃面前用包头方言激情满怀地朗诵普希金诗句的时候,他会想起若干年前自己专心致志报考县城播音员的日子,自我感动,自我陶醉。
王彩玲对他掏心挖肺的表白只冷冷地来了一句:宁吃鲜桃一口,不吃滥杏一筐。不啻于数九寒天一盆冷水浇注全身。几年以后他们在小城的医院为了各自的病孩子不期而遇,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为理想而痛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看着他最终成为笑谈。往事终成烟。
黄四宝
黄四宝是那样的人,志大才疏却又自命不凡。自以为留了条马尾辫,就真的是艺术家了。
二十多岁,从来没有给我家里一分钱。考了四次中央美术学院,一次没考上。王彩玲也是太寂寞了,如此需要安慰,才自以为遇到了惺惺相惜的知己,却不知道自己遇到的只不过是一个披着艺术羊皮的小混混。如果黄四宝真的艺术家,那他应该知道王尔德的一句话:男人和女人之间没有真正的友谊。可惜艺术家的优点没有,缺点倒是占全了,一遇到挫折就往王彩玲怀里钻。欺骗了别人的感情还说别人侮辱了自己。不就因为王彩玲的相貌不咋地吗?
多年以后,黄四宝重归故里,干起了婚介勾当,恢复了小城流氓的本来面目。
胡金泉
胡金泉是真正的艺术家。
他与王彩玲的第一次相遇是因为一次露天演出。他是倒数第二个上场的,但是他的舞姿把周围的众多乡亲给雷倒了了,结果被哄下台。王彩玲是最后一个上场的,虽然她的歌喉很美,天上应时应景飘下了洁白的雪花,但是她独特的女高音无人喝彩。曲终人散后,寂寞场中央。
在车上,他们一见如故,仿若知己。
胡金泉是一个对女人不敏感的人,(在影片中也没有暗示他对男人敏感),或许他真正挚爱的只有艺术。他说:一不小心跳了这么多年(芭蕾),想想真是后怕!艺术是有毒的,它逼死、逼疯了很多人。
小城的漫天风雨、蜚短流长成了胡金泉生命中无法承受之重,他对王彩玲说:我们假结婚吧。他希望她能帮他,但她出于自己利益的考虑,拒绝了。
他从王彩玲家出来的那晚,天天飘着柳絮般的雪,夜色是如此纯粹之蓝。黑风衣,白围巾,单车在午夜的大街渐渐远去。虽然我对他的优雅的天鹅绒做派实在不敢恭维,在现实生活中对男人跳芭蕾也一直难以接受,但,那一幕,此情此景,确有如许伤感。
他靠伤害自己而保全了理想。在监狱里,当他隔着铁窗对着王彩玲翩翩起舞的时候,我相信,他是快乐的。
结局
除了胡金泉,每个人都回归了日常生活。化蛹成蝶的生命是如此短暂,理想不能当饭吃。王彩玲离开的执教的小城学校,领养了一个有着“兔唇”的孩子,叫小凡,平凡的凡。她养家糊口,起早摸黑地卖起的羊肉。那应该是 “手术刀不如杀猪刀,造导弹不如卖茶叶蛋”的九十年代的初。1993,市场经济的洪流在政策的默许下再一次爆发,大批文化人“纷纷下海”,浩荡至今,无人幸免。
《立春》是一部让人不容易忘记的电影,有几个镜头给人的印象尤其深刻。
镜头一:周瑜在下班的人群中,听到大喇叭里面播放的女高音,不由得停下自行车,认真倾听。这个镜头给我的印象是反差。周瑜的形象肥胖而猥琐,无论如何让人难与歌剧联系起来。但是事情就这样发生着。周瑜因此而爱上王彩玲。
镜头二:王彩玲穿着自己缝制的演出服,毫不犹豫地从塔顶上跳下来。这个镜头连贯得让人没有思考的机会,把电影中人物死亡这样一件大事处理的轻描淡写,让人不可思议。但是接下来的镜头又非常有搞笑感。这样一个丑女,在没有死成这样一个事实之后,还得面对平庸的现实生活。
镜头三:胡金泉老师挺直腰板,骑着三轮车,拉着母亲出来晒太阳。这个镜头稍微长一点,但是只是通过这一个镜头,就把胡金泉这个人的所有信息都包含了进去。胡金泉比王彩玲还要执着一些,他的芭蕾梦已经贯穿了他整个人生。他在这个城市里是多余的,人们视他为二椅子。但是所有这一切,都不会阻止他低下高贵的头。
镜头四:王彩玲在铁栅栏后面,与一群羊蹲在一起,人头与羊头都面无表情。这个镜头让人心碎。在没有看后面之前,不知道王彩玲为什么要和羊在一起,但是这个镜头的处理,非常震撼心魄。看完后面一段戏之后,更感觉这个镜头的用意之深。王彩玲的内心蠢蠢欲动的方式改变了,她的歌剧梦结束了,她开始了卖肉的工作。从梦想站在巴黎的舞台上唱歌,但现实生活中不得不去贩羊卖肉,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让人难以接受。
每人心中都住着一个王彩玲
我无法接受某些人对《立春》的批评,他们不相信真实的生活中会出现王彩玲这样的异类,他们说这又是一部刻意展现中国社会的阴暗面来讨好外国评委的做作卖国影片。
面对这样的评论,我觉得辩驳本身有点无聊,毕竟,他们不相信王彩玲,不信任顾长卫,就算生活中真的有王彩玲这样的异类,那也是该被关入疯人院的坏家伙们,是百年不遇的偶然现象,与“真正的生活”无关。如果我说“每人心中都住着一个王彩玲”,他们会认为我也疯了,说的都是疯话,他们不听。可是,哪怕在不赞成王彩玲个人的情况下,我依然为她流泪了,为每个人心里的王彩玲。
这个女人说好听了是执著,拥有对抗整个世界的勇气与力量;说难听了便是偏执、妄想症,摆不清自己的位置,自视过高。生活中真要有这样的女人,她们该是令人讨厌的一群:不爱正眼看人,总在喋喋不休的说着一些半真不假的谎话来自欺欺人,高傲的态度与卑微的境地落差之大直叫人笑话。影片中王彩玲的歌剧当然是唱得好的——在那个小城市里;但真好到惊世骇俗可以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的程度么?我看很不见得——北京的剧团不收她,除了市场条件所限,八成也是因为实际上与她水平类似的人太多,她并没有多么令人惊艳的突出成就。比较王彩玲出世的偏执,同样为社会所不容的边缘人,同性恋舞蹈教师胡老师就表现得更为入世:他从始至终都没放弃对舞蹈的艺术追求,他愿意当一个平凡的舞蹈教师而不是出人头地——当然,这并不代表他不具有王彩玲的偏执,不过他的偏执是要被一个还不能接纳同性恋的社会当作普通人来接受,而王彩玲是要被社会当作高人一等的艺术家来赞扬,他们两个其实并没有什么质的差别。
王彩玲是悲剧性的,其中很大的原因当然离不开社会环境的限制,我想这大概是很多人对影片细腻刻画这些社会黑暗面而不满的一个客观原因;但比较社会环境的外因,其悲剧人生更为重要的主导因素是她个人无法摆正自己人生位置的无所适从。而不管在什么样的社会条件下,文艺青年也好,文学青年也好,甚至什么“文”也不占的小老百姓,自视过高与平凡现实之间的差距才是人生悲剧的根源。要缩小这种差距,要么开天辟地努力改变外在环境,要么就修身养性陶冶豁达的情操。不管做到了那一样,成功的人我们都佩服,但失败了的,尤其是影片中表现极端又执拗的王彩铃,大多数人给予的就只有鄙夷,甚至连怜悯都要吝啬,不肯分出一点点。
我不是王彩玲,除了在叛逆的青春期,似乎也从未偏执于某件事情;但当王彩玲柔柔的叙说春天湿润的风从而自己为自己感动的时候,我的心却不得不为这个样貌丑陋的女人柔软起来;而当她无比悲愤的跪在北京剧院办公室的楼梯口高歌着“上帝为何对我如此不公”的时候,我的心也仿佛失恋般抽搐起来,我也想随着她放声大哭,这情绪来得真是强烈又激荡。我想,大概我们每个人在年轻的时候都有过对梦想与理想或短暂或长久的追求吧,也许我们也都曾经为了梦想的破碎而在黑暗中独自哭泣或者自怜自怨吧。不说别人,我自己就曾经幻想过当商人,经济学家,作家,甚至爵士歌手。我知道每当我满怀激情写字的时候,或者每当我双腿发软站到舞台上随着音乐的节拍开始轻晃的时候,那都是我内心里的王彩玲在歌唱呢。其实我们每个人年轻时代的理想都叫王彩玲,遇到不如意后终于向生活低头之际也是王彩玲,直到我们叹出一口气最后终于跟自己妥协,那一刻也还是王彩玲。电影最后的片段“献给王彩玲”,我觉得顾长卫绝不是要为王彩玲的行为高歌或为她开脱,那只是一种对逝去的青春与被埋葬了的时代的最终祭奠,虔诚得近乎一个朝圣者面向麦加的顶礼膜拜。在晦暗压抑的现实之后通过这种超现实主义的浪漫手法让影片突然充满了无限温情,这样的处理一下子让我想起安徒生笔下的海的女儿,在化作泡沫之际依然痴想着王子的幸福,令人悲伤得连眼泪都流不出来。
同时,我发现顾长卫在刻画这样一个外表丑陋而内心也说不上有多么美好的女人时,竟然充满了无限的激情与同情,但比较《孔雀》之时偶尔的做作与急躁,《立春》从头到尾镜头都稳健有力,缓急有序。顾丝毫没有因为情绪表达的迫切便乱了叙事的节奏,在塑造人物性格的时候充满自信的使用了大量“第三只眼”视角的长镜头,而人物面部特写这样突兀的主观镜头又极少,大部分时间都仿佛在某个角落远远的暗中偷窥一样,极大增强了影片的真实感。比较《孔雀》中较为单一节奏的叙事手法(除了傻子弟弟的片段作为调剂),《立春》中加入了多个性格鲜明的辅线人物,其中不乏黑色幽默的娱乐瞬间,比如胖子周瑜用王彩玲的裸体油画向兄弟母亲索要封口费的片段,再比如文艺青年黄四宝从深圳回到小城开了婚姻介绍所被人追打如丧家之犬的片段等。长镜的“慢”完全演化作人物性格的细节塑造,同时搭配上叙事中的高低起伏,《立春》长而不慢,稳而不闷。
即使破开电影拿出每个片段来独自祥解,它们的手法也都扎实可靠充满力度,有的甚至还拥有十分巧妙的留白,着实令人赞叹。比如王彩玲回到农村父母家过春节一段中,她清早起床,披着一件碎花罩衣走到门口站在门槛前看年迈的老母亲放炮竹,蒋雯丽的妆是疲惫而苍老的,但她的神情中有种自然的活泼与欣喜,她独自站在破旧的门框中,仿佛早春的明信片一样动人;随后镜头转到王彩玲母亲身上,老太太双手高举着竹竿,竹竿一头的炮竹劈劈啪啪直响,背景是灰扑扑的旧砖墙,土地上满是爆竹崩下的碎红纸屑。老太太扭回头来看女儿,一个逆光的镜头,满脸的皱纹都笑成了一朵花。从这个片段开始,影片的基调正式进入“立春”,王彩玲终于放下了多年不变要迈向云端的固执挣扎,开始接受现实,努力融入平凡而琐碎的社会生活。王彩玲母亲放炮竹这个细节可以说是片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契机,要是杨德昌来拍,肯定要啰嗦上一小会儿;但顾长卫稳住了,片段里人物没有一句废话,一切滋味都沁在画面里头,让观众自行咀嚼回味。这种稳扎稳打的手法,一个细节一个细节的抠,一个片段一个片段的磨,该留白便绝不啰嗦,简直让人没法不由衷佩服——从态度到技术到影片整体的运筹帷幄。当然,蒋雯丽对王彩玲的生动刻画也是影片成功的关键一环,这一对夫妻搭档还真是琴瑟合鸣齐头并进呢。如果顾长卫能够保持《立春》中的严谨态度,在下一部影片中继续发挥他出身摄影的长处,不急躁但也不冷静得过火而忽略叙事节奏,我想他的态势便是惊人的,甚至可说是直奔大陆导演一哥的位置而去了(姜文同学必须要努力喽!)。
也许可能我太过欣赏《立春》的技术层面从而不自觉的加入了很多对人物的个人感情进去吧,但我真的真的很想说——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一个王彩玲,她的别名叫青春。
网络语言研究调查报告
一、研究过程
理论依据是整个研究课题的必要前提。故此,我们首先在网上查找搜集资料。网上是资料最丰富的地方,而且网络语言也出自于网络。因此,我们主要进行的研究工作就是上查找有关网络语言的文章,定义、趣文等等。正如我们所料,在网上,我们找到了很多有关网络语言的资料,如网络语言的发展将会形成另类文化、网络语言冲击传统语文教育、大量数字、符号、字母代表的意思,网络语言的位置……网上的资料繁多,也使我们的研究带来一定的困难。在那么多资料中,哪些可以利用,哪些是可以成为观点的?因此,我们对资料进行筛选,最终得到可以作为观点服务的资料。
分析过程:
有很多资料都纷纷肯定了网络语言的重要位置和作用。在网上有一个你怎么看待流行的网络语言的选票活动。在投票人数共有2768人中,选票诙谐幽默,生动形象,简单易懂的有933票,占总人数的33.7%,选择得区别对待,不良词汇也充斥其下的有1062人,占总数的38.4%。从上述选票中,可以清楚知道人们对网络语言还是坚持的态度的,也肯定了网络语言的一些特点。
二、网络语言的特点:
1.网络语言具有生动有趣,有人情味的特点。
如今在网上,各种网络语言层出不穷。JJ代表姐姐,GG代表哥哥,MM代表妹妹,这是一些充满温情的称谓,显得十分亲近,有人情味。看过痞子蔡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的人一定会对里面的那段典故段落回味无穷,是这样写的“如果我有一千个万,我就能买一栋房子。我有一千个万吗?没有。所以我仍然没有房子。如果我有翅膀,我就能飞。我有翅膀吗?没有,所以我也没办法飞。如果把整个太平洋的水全部倒的出吗?不行。所以我不爱你。
还有《大话西游》中那段经典名句:“曾经有一份真挚的爱情摆在我的面前,但是我没有珍惜,等到了失去的时候才后悔莫及,尘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这些网络语言也是显得生动风趣,幽默,有时也让人开怀大笑,回味无穷。
2.网络语言也是具有简洁省事,个性化强的特点。
网上是拼音字母,英文字母简写的天下,一个Y代表WHY,FXD是大名鼎鼎的网络评论家方兴东,JQP是姜奇平,WSH是吴士宏等等,这些都是IT的精英。这也颇象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时的情形,不也是因为白话文直接,明了,方便,符合人们的生活节奏吗?
网上也是数字的天下,因为数字比汉字来的简单方便。倘若你被涉,除非得有破译密码的天才,否则绝对弄不清数字语言代表的真正含义,如537-我生气,7456-气死你了,886-拜拜了,687-对不起,你真是286-你脑子转得好慢,像286电脑一样,7998-去走走吧,530-好想你,70345-请你相信我……
3.网络语言是语言多样化的表现。
首先,网络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群体用语,它能满足网民交际的需要,其次,网络语言是语言中的活跃部分,是语言多样化的具体表现。
三.网络语言的负面影响
世上任何事都不是完美的,网络语言也不例外。如网络语言中有很多错别字。如斑竹一版主,菌男一俊男、霉女一美女、米国一美国、气死我乐一气死我了,我来乐一我来了等等。网络语言也很难看懂,品味不高,如TMD,本来是指弹道防御系统,它刚才好我们的骂话“他妈的”的拼音简写相同,于是一时间TMD成为网上使用最为[频繁的脏话了。网络语言也存在一些不足,会冲击语文传统教育。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一方面是网络语言毕竟是一种新事物,它还缺乏有效的引导和管理,此外也和网络语言的自身特点有密切的联系,因为网络语言的省时省力,符合了当今快节奏的生活,符合了人们图方便的心理。
在老师和家长方面,也不愿意接受网络语言。他们大量反映的都是不知道这是什么,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更有甚者有对网络语言呈现出反感。
四:结论
网络语言有其发展的条件,也有其发展的空间,我们不能因为它一点点的瑕疵,就否定它,排斥它,应该长远的看,网络语言是具有发展价值的。
网络语言是一种新事物,正确的新事物必定会战胜旧事物,但并不是新事物时时刻刻都强于旧事物的.因为新事物是在不断的变化发展的,是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不完善到完善的,正如网络语言一样,它是一种新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每一个人都要因为观念不同,接受能力不同,而对网络语言产生抵触,不解,这可以理解,但
是如果全盘否定的话,就过于偏颇了.而通过对网络语言的研究调查,我们认为对网络语言,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宽容理解,加以引导:既要积极,又要稳妥:既不能漠视不管,又不能照单全收.
第四篇:影评 立春
无间行者——美国式玩笑
一直相信人与人之间是需要某种缘分的,与电影其实也是这样。
所谓缘分的共鸣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别人实现了自己不能实现,也未曾实现的。我放弃的总有人在坚持,这无疑是一种安慰;另一种是从别人身上看到自己,一个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自己,某一个部分某一个侧面的自己。
《立春》就是在这两种缘分的基础上,轻易的打动了我。
“立春一过,实际上城市里还没什么春天的迹象,但是风真的就不一样了,它好像在一夜间变得温润潮湿起来,这样的风一吹过来,我就可想哭了,我知道我这是被自己感动了„„”
电影的开头,王彩铃即操着浓重的包头方言把她自己感动了,也把我感动了。常说:天才与疯子只有一线之隔。踏过那道线,也许就成为梵高;踏不过去,就都成为了王彩铃。可惜,梵高毕竟不多。所以,我们都是王彩铃。孤独而骄傲的活着。
老天给了她一副好嗓子,却没有给她美貌;给了她唱歌剧的天分,却没有给她机遇;给了她生活,却总也没有给她爱情。这就是王彩铃,却幸好不是全部的王彩铃。
她应该就是那道把自己感动了的春风,表面似乎没有什么春天迹象,但一切却因她的执着变得不一样了。她纵情高歌,纵使曲高和寡;她追求爱情,纵使她爱的人却控诉被她强奸了;她一个劲说假如有一天她抗不住随便找个人也就嫁了,但最终仍是“宁咬鲜桃一口,不要烂杏一筐”。
我眼看着王彩铃身边那些人的理想一一倒下:热爱油画的黄四宝最终变成了骗钱敛财的奸商;酷爱芭蕾的胡老师受不了周围异样的眼光,把自己送进了监狱;拥有美满家庭的小张老师,最终孤独一人面对丈夫卷款而走的结局。只有高贝贝,似乎实现了王彩铃年轻时的梦想,只是这背后隐藏的真相竟是欺骗。
“每年春天来的时候,我总是蠢蠢欲动,以为会发生什么,但每次春天过去了,什么事都没有发生。”
真的什么也不曾发生吗?发生过,只是最终一切归于世俗和平凡。
原创文章 由看评网提供 http://
Copyright@2011-2013版权看评网所有 违者必究
http:// 1
第五篇:立春影评
《立春》这部影片讲述的是一群生活在偏远小镇的年轻人追求艺术的故事,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波澜,通过演绎这些追求艺术的青年的故事,向人们展示了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对比,探讨在艺术天堂里徜徉和在残酷现实地狱挣扎的青年们应该如何继续,如何热爱生活,如何实现梦想,但他们最终都被现实吞噬,从而给人极强的冲击力和感染力。影片中我印象深的地方是影片的服装、音乐、构图、道具、景别。
《立春》的服装运用非常能凸显人物心理和地位。全篇王彩玲灰暗土气的衣服贯穿始终,让人感到她是一个外表丑陋的人,但是正如她自己所说:“我不丑,我只是有点古怪。”让人更加关注王的精神世界,反衬出王彩玲的内在美。其中有一个片段,王彩玲去北京合唱团找老师要求加入的时候,老师穿着鲜红色的裙子,王彩玲一身肮脏丑陋的打扮,体现了王彩玲的卑微,老师的傲慢轻视以及两位地位的悬殊。还有一处,在演唱《慕春》这首曲子的时候,王彩玲破天荒的在脖子上系了一条嫩黄色的围巾,很好地体现了王彩玲欢快的心情,表现了她陷入了爱情的喜悦。也贴合了《慕春》这首歌向往春天,追求美好的主题。随后王彩玲在受到黄四宝的羞辱后,悲愤地穿上了平时舍不得穿的华服,从楼台跳了先去,表现了她宁可怀着圣洁的理想死去也不怀着卑微的心活着。
音乐在片中的使用也独具匠心。影片开头一段抒情性音乐,奠定了感情基调,表现了微风轻吹的感觉,如王彩玲自己所说,每当这时候,她自己都要被自己感动了。而歌剧一直是高雅的象征,每当王彩玲吟唱起美妙动听的歌剧时,都可以观察到屋内陈旧的家具,污浊的环境,高雅和庸俗在片中奇妙的调和,对比出王彩玲追求的崇高和悲壮。
在表现王彩玲所在的小学校时,采取的构图是对称式构图,营造出压抑封闭的感觉,体现了王彩玲困居在小环境迫切需要出去的心理,她想要飞往北京,一路唱到巴黎歌剧院。
王彩玲和胡金泉表演时,采取的景别是特写。王彩玲忘情的演唱歌剧时,看到周围毫无文化修养的观众一个个张哈欠,伸懒腰的动作时,脸上变了色,体现了他们曲高和寡的无奈,不被众人理解的痛苦。
在结尾处,在幻想中,王彩玲终于去了巴黎歌剧院,唱出了最动听的音乐。
这部影片展现了困居在小天地的文艺青年们想要突出重围的一系列挣扎,在这种理想和现实的对立,梦想求而不得的痛苦中,让人领悟人生的真谛,感受艺术的魅力。
《春天在等待执着与挣扎的灵魂》
作为顾长卫“时代三部曲”影片第二部的《立春》,延续了第一部《孔雀》的风格。这还是一部需要耐心体味、细致品咂的影片,将近一个小时四十五分钟的影片围绕着主人公王彩玲的艺术追求与爱情坎坷,搭配着其他几个角色人生故事的展开,叙述着一个时代转换的节点中命运对于灵魂的煎熬与束缚。
顾导说这是一部商业片而不是一部自说自话的艺术片,我想《立春》应该还是一部小众的片子,需要有一定的文化积淀和对艺术对美对时代的理解才能读懂导演所要表达的情怀。相比同期上映的《见龙卸甲》、《黄石的孩子》等有场面有明星的商业片,《立春》更能打动的可能会是年纪相对较长一些的观众。
影片中,从相貌丑陋的主人公王彩玲完美的歌喉中一直奔涌着托斯卡如泣如诉的《为艺术为爱情》的歌声,在狭窄的时代的背景下主人公注定无法实现她的艺术理想,偏执的性格也注定无法得到称心如意的爱情,于是歌词中“上帝,你为何对我如此不公”成了主人公命运的写照。虽然在片子中王彩玲失败了,但她对艺术无比热爱和追求的过程让我们为她感到十分的同情和惋惜,也会有深深的佩服和感动。有信仰的人是幸福的,主人公信仰的就是音乐,当她为了能够在国家大剧院听到她钟爱的歌剧,她可以为了省钱不吃饭一直在等待,等待歌剧开始后能从票贩子手里买到便宜的票,如愿以偿以后脸上的笑容是那么的得意绚烂。听过歌剧,从北京连夜回到她生活的小城市,一路上火车车厢内摩肩接踵,王彩玲竟能忘情于众人之中,闭着眼睛享受的唱着她心目中最美丽的天籁,这一刻,她是那么的幸福,仿佛是这个世界最幸福的人......这不禁让我想到了被孔子称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孔门弟子颜回。这是一种超越物欲境界的精神层次的升华。更让人触动的是主人公在爱情遭受残酷打击之后选择自杀之时,已经走出门,她仍坚持打破门上的玻璃回去穿上自己缝制的演出服,在生命即将凋零、灵魂在激烈颤抖挣扎之际,仍执着的向往着自己精神的圣殿。让我们无比的感慨。
片中另外一个打动人心的角色是和主人公王彩玲同病相怜的芭蕾舞演员胡金泉。他们相遇在街头演出的场地上,同样遭遇了那个时代那个地点世俗的鄙视和嘲弄,同样拥有着孤独与执着的灵魂,同样在压抑束缚中苟且地等待着自己的春天......胡金泉热爱芭蕾,把青春献给了芭蕾,却被群众称为“二姨子”,被很多人所鄙夷,用角色自己的话就是:我,就是人们心里的一根鱼刺。在人生道路上屈曲而行的我们很多都曾经有过对美对善对理想的小追求和小渴望,我们谁又没经历过世俗的嘘声与误解,甚至嘲弄与侮辱?胡金泉选择了妥协,在艺术上他为了生活不得不给一些单位的职工训练庸俗的地方舞蹈,在生活上他为了艺术不得不向世人证明自己的男性的功能......当躯壳背叛了灵魂,当行为背叛了人格,时代与命运的压抑让我潸然泪下。胡金泉的最后一幕是在猥亵妇女判刑后关在了监狱里,剃了光头的他虽然比以前缺少了艺术气质,但颦笑之间仍然在展示着与众不同的艺术追求,当他穿着监狱的布鞋踮着脚尖表演着芭蕾舞步,目光也是那样的幸福专注,如果运用蒙太奇的手法,这个镜头中的胡金泉同在列车上的王彩玲那么的相似......却更让人心酸。
王彩玲的性格也是多重的,越是贫穷的人,自尊心往往就会越重,在压抑束缚挣扎下扭曲的灵魂让她有着扭曲了的自尊心。她总梦呓着自己能够在北京国家大剧院工作,而且自己还把梦呓当作了现实。她是孤独的,在那个城市里她缺少知音,也不屑和其他不能读懂她的人交往。影片中本来有一个非常关心帮助她的女邻居,但是她竟认为邻居是因为自己比她更可怜更可悲才拿她做朋友找她倾诉的。最终邻居留下一句话:不是我心里阴暗,就是你心里阴暗。就搬家了。命运的逼仄是会让一个人心理阴暗的。
最终,王彩玲也屈从了命运屈从了时代。事业上,她转换了职业,梦想中的国家大剧院的舞台变成了一个硕大的砍肉用的菜墩。生活上,她去了婚介所,还在孤儿院收养了一个女儿。从片子她领女儿的细节还是能揣摩出她的内心世界。孤儿院里,在孤儿当中最孤独最安静的那个兔唇小姑娘被主人公选中,因为她仿佛就是看到了在这个社会中的自己,自己就是这个世界中的最孤独最无助的异类灵魂。
从行为方式上,王彩玲们已经被环境所同化,在内心中,那一团团生命之火也已经在奄奄一息。在他们的有生之年,是否会有春天在等待他们执著着与挣扎着的灵魂?
春天快来,春天会来„„
《立春》
与《孔雀》相似,这是一个关于理想的故事,但主角变成了三十多岁,相貌寒碜的王彩玲,因而显得更加粗粝。整个电影中主要人物都是相貌平凡甚至丑陋猥琐,或者道德上庸俗不堪的人物,这正是我们凡常的世界,然而愿意为平凡者做传的人太少了,虽然其技巧上并无亮点可言,但力度正在于真实。看惯了欧美五光十色金发碧眼的电影,回过头看国产电影,真实感常常让人坐立难安。这就是我们身边的那些人,甚至,他们就是我们。似乎第六代导演们更愿意传达的不是某种抽象的道理,而是仅仅从现实切开一个断面,不论是血与肉,还是水和泥,都淅淅沥沥地流下来,一滴一滴让人揪心。
王彩玲的故事其实并不是“文艺青年成长史”,王彩玲的做法与其说是为了艺术孜孜不倦,毋宁说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王彩玲说,她唯一的长处就是有一副好嗓子。所以她希望靠这个优势为她带来辉煌,唱歌作为一种手段,这其实是现实的考虑。王彩玲只是不甘在那个小镇庸常一生,她希望能够得到美好的生活,那里有成功的事业和爱情。虽然她总是说“中央歌剧院正调我呢”这样的蠢话来满足虚荣,但她足以有权对周边所有人投以鄙夷不屑的眼光,因为他们都是甘于现状如虫豸一般的人,而她却是想变成蝴蝶的。
为了能有那一天,她在努力,她一直寻找机会,但却一次次失败。因为这个世界并不公平,虽然每个人都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但实现美好生活的可能却不相同,人总在逃避这个问题,宣称机会均等,因此个人努力就能达到目的,但这不是事实。对于王彩玲来说,生长的环境、相貌,本来也许并不算是什么,处在这个环境中,每个人都会习惯并默然接受这一切,但悲剧在于她阴差阳错的具备了演唱歌剧的能力,并因之有了向往站在巴黎歌剧院一展歌喉的梦想,与此鲜明反差是灰暗残破的现实,她身处这样一个环境:歌剧在这里就像六指一样是多余的。她丑陋的长相和小地方的出身也使她很难上得大城市的大场面,她只能在街头表演,而观众走个精光,只剩她一人站在场中央唱歌。
王彩玲说:每年的春天一来,实际上也不意味这什么,但我总觉得要有什大事发生似的。我心里总是蠢蠢欲动,可等春天整个都过去了,根本什么也没发生。我就很失望,好像错过了什么似的。王彩玲希望留住春天,她说:我还是个处女呢。我不想在这个城市发生爱情。这样一年复一年,她成了老姑娘,却仍然固执。她近于冷酷地拒绝了周瑜的追求,其实这已能给她以常人的幸福了。但王彩玲陷在她生命的赌局中,不愿这么早就收手走人,毕竟春天只有一次,王彩玲想给自己最好的,直到她漫长的春天终于不可挽回的结束。最后她还是没有去“凑合”,她放弃了结婚,领养一个孤儿回到家乡。
每个人心里都有梦,但比梦想更大的是现实。人们常常因时代的差错或自我的疏失,与美好错身而过,甚至从未接近过。多数人感到无望时早早地退出了赌局,接受现实,还有一些像王彩玲这样的,赔到倾家荡产才收手。
每个人心里都有个立春,它只有一次,对于很多人,立春就这样过去,接下来是春天,夏天,秋天,冬天,他们在世界的某个角落里不为人知,除了年岁一切都未增加,除了希望一切都未减少。
《立春》是一道选择题
在梦的一方,有许多飘零的希望。当我们把目光投向现实,那些闪烁在水中的光影,就是这些梦想的归宿。
有缘在影院中看到顾长卫导演的电影《立春》,如果你不够坚强,一定会感到命运黑云压头,人生过于惨烈。这似乎就是一部考验意志的影片,因为它将理想比作一把利剑,放在你的面前——若不英勇地自刎,就只能自宫。为艺术、为爱情,所有执着的人们,都以为他们能够先舍而后得。无时无刻,都要为梦想做出选择。
继《孔雀》之后,顾长卫导演的第二部作品《立春》,依旧被市场定位为一部艺术片。要知道,在艺术青年的眼中,懂得看艺术片的人,他们的内心还有着些许沸腾或即将沸腾的理想。而编剧李樯,恰恰是让整个电影故事充满理想被现实剿灭后的斑斑血迹,震撼直指人心。每个剧中人都貌似坚强的生存着,甘愿心中流血,也不愿低头拭泪。虽然最终导演用幻想的笔墨,让剧中人得到了最圆满的结局。女主人公王彩玲在历经磨难之后,栖附在生活的轨迹上。那些曾经高不可及的理想转化成生命的内容,让她活下去。可是,我们无法忘却剧中六个人物是怎样屈从于环境与岁月,在选择中生存,在选择中毁灭。他们有的自信的认为
“我朗诵的诗歌,在场的考官没有一个不哭的”,或是不择手段“想在临死前去一次北京”,还有人信誓旦旦“我不想在这个城市发生爱情”,可正是她让一个男人当面说出 “你让我觉得你强奸了我”,有男人悲悯的承认“我是这个城市的一桩丑闻”,也有女人放下骄傲承认“我的事只跟你一个人说过”。导演像是用一把带铁钉的刷子在搓板上来回打磨一条毛巾,直到上面的花纹全部消失,才肯罢手。剧中人好似一个时代的伤口,被强行贴上了胶布,再被残忍的撕开。每一次揭开伤疤,都是剧痛和鲜血横流。而揭开伤疤的人,仅仅是因为看不惯这些伤口的存在而已。
在这部电影里,阐释了太多的问题,关于生存、理想与时代。每一个问题都让人无法回避,却又是可以多选。
看过《立春》,或许你的选择与他们恰恰相反。也许你认为每个梦想都有立春,当春暖花开之时,即使是昙花一现,也是最美的答案。也许你的梦想就是平凡的生活,波澜不惊,无需考量自己是否与周遭人格格不入或是情愿想入非非。
一切深刻的灵魂都蕴藏着悲观,可是我们看到的仅仅是悲观么?在那些选择面前,《立春》其实已经给出了最好的答案:如果你活着,就用最饱满的理想去迎接明天。虽然答案可能不尽如人意,但是收获的精彩却是如人饮水。昨天,是给选择一个参考的机会,今天是为选择而付诸行动,明天总会比昨天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