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初探
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初探
第一,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后的优势。一是规范了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单位只设报账员负责办理日常现金收支事务,会计业务纳入核算中心统一核算,严格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规范账务处理,大大提高了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提高了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统一性。二是加强了会计监督功能,从源头上制止腐败行为。成立会计核算中心后,核算中心严格从制度上和运作程序上规范了各单位财务行为,从源头上杜绝了单位违规开户、私设小金库、坐支、截留、挪用财政资金等问题产生,初步形成了具有前瞻性和预防性的监督机制。三是有利于财政资金的合理调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后,取消各单位的银行账户,支出单位的财政资金集中在会计核算中心的单一账户,原来各单位积累的大量资金可以变成财政的调度资金,有利于财政部门对资金加强统一调度和管理,使资金调度更加灵活。
第二,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存在的问题。一是会计责任主体不明。核算中心和被核算单位相互推诿。一方面核算中心与被核算单位在经济活动上相脱离,另一方面被核算单位认为本单位没有账户及会计人员,不再承担核算职责也不愿承担会计责任。二是会计的职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由于会计核算中心只强调会计核算和监督,大大弱化了会计的预测、分析、决策等职能。三是核算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和内部监督弱化。各被核算单位所有资金收支往来的核算,都由会计核算中心完成,加上很多预算单位将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等同起来,导致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弱化。另外,由于被核算单位内部的会计与出纳牵制机制消失,报账员实际上履行了会计出纳双重职责。四是被核算单位的资金动态难以全面掌握,未纳入核算的二、三级单位缺乏监管。大多数单位也没有建立各类资金台账,对预算外资金和罚没款的收、缴、存情况无账可查。五是报账手续繁琐效率低,支付存在真实性与合理性风险。一方面由于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对资金支出的审批权、控制权、监督权高度集中,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影响了资金使用效率。另一方面,核算中心难以控制各项支出的真实性和合理性,从而产生支付风险。六是核算单位对资产管理工作弱化。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移至会计核算中心,而财产物资仍由原单位进行管理,这种资产管理与会计核算相分离的情况,导致被核算单位资产管理薄弱的问题更加突出。七是增加了被核算单位的审计监督新难题。由于审计部门与被审计单位之间增加了“中间人”——核算中心,核算中心与被审计单位之间可能就一些会计责任问题出现真空,使得资料提供、具体问询、责任认定难度加大。八是会计集中核算配套信息化网络和公共财政体系改革尚未完善。会计集中核算体系的形成必须以会计集中核算人员、会计集中核算信息平台、会计集中核算配套管理办法为基础。此外,目前我国尚未出台全国性的具体可操作的会计委派及会计集中核算管理办法。缺乏与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相配套的具体措施。同时,与会计集中核算相配套的系列公共财政体系改革尚未完善。
第三,改进和完善会计集中核算问题的对策。—是健全完善会计法规体系,明确会计责任主体。立法部门应尽快根据实际出台有关的法规文件,使会计集中核算有法可依,保障会计集中核算制度规范运行。同时,要明确被核算单位是被监督的主体和应该承担违法违规行为的法律责任,以及核算中心附有的监督的连带责任。二是规范核算中心的基础工作,建立完善制度,提高核算水平。要规范核算中心会计工作运作程序,从原始凭证的收集,记账凭证的填制,账簿的登记,报表的编报,到会计档案的整理归档,进行逐一要求,在科目设置和使用上,严格按预算规定的科目设置。三是强化核算中心的监督管理职能,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化。核算中心的职能要改变重核算,轻监督,轻管理,应向预算执行约束、支付的直接监督、承担国库委托的单一账户、对国库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的核算管理等综合职能方向上转变。四是各被核算单位要切实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加强财会队伍建设。应坚持报账会计持证上岗,并强化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报账会计要据实登记会计台账,定期与会计中心核对,确保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统一性;要制定报账会计的道德规范,建立遵守职业道德的监督考核机制,并充分发挥会计监督的纽带和桥梁作用。五是完善内外监控制度,确保财政资金、财产物资的安全。要建立大额费用审批制度、超指标审批制度、超用款计划审批制度以及预算单位的财产物资管理制度等内控制度,明确责任。同时,会计核算中心应保证财政资金、单位财产物资的安全,加强被核算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六是有机融合部门预算改革、政府采购制度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财政部门要进一步推行预算管理改革,实现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收付及政府集中采购改革的有机融合。七是建立多单位信息化联网系统,通过网络报账和远程查询系统提高效率。要与财政局、核算中心、单位以及政府采购、国库支付等单位建立信息化联网系统,把预算控制、财务报账、财务报表、统计分析、异地查询监督管理等工作全部在网上实现。八是建立健全财政内部监督和外部审计监督等监督制约机制。财政部门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充分发挥会计集中核算的监督与服务职能;成立稽查部门加强财政监督,加大对违法乱纪行为的处罚力度,并引入财政资金效绩审计机制;通过群众监督、社会监督,形成监督合力,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电信企业财务集中管理的应用及完善
随着我国入世后电信市场的逐步开放,各主要电信运营商纷纷加大改革力度,向管理要效益。财务集中管理以其特有的优越性吸引了电信企业的注意力,无论是从控制力度上,还是从经济效益上,都使企业获益匪浅。一些管理先进的企业已经走在了前面,通过实施财务集中管理提升了企业效率,赢得了资源整合优势,取得了较明显的经济效益。笔者在此对我国电信企业的财务集中管理进行分析和评价,并提出相应的改善策略。
一、电信企业财务集中管理的模式及评价
1、资金集中管理及评价
电信企业采取的资金集中管理手段主要有:
(1)收支差额管理。既集团公司通过全面预算核定分公司的年度收入、成本费用、利润及投资规模,总体把握分公司财务状况并提出改进目标,并对其业绩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分公司向集团公司上交收支差额(利润)。分公司作为利润中心和相对独立的资金运作中心,有相对完整的财务管理权限,完成集团公司下达的各项预算,按要求上缴各项资金,执行集团分公司各项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制度。
收支差额管理方式下的资金集中较缓慢,各省公司按照年度计划分季度或月度上缴资金,虽然从省公司层次进行了集中管理,但从整个集团角度来说,资金的集中力度较弱、资金管理的效果也较差,是在缺乏相应手段和实现基础上不得已采取的方法。
(2)收支两条线管理。即集团总部统一投资、融资权限,分公司负责组织收入并向集团上划资金,不再管理付息债务及对外投资。各分公司根据集团的统一规定设立收入账户和支出账户,所有资金收入通过收入账户上划至集团总部,再由集团总部根据生产管理需要和效益原则合理分配各项资源,按预算核拨费用及建设资金。经营利润集中反映在集团总部,不在集团以下层面进行分配。
受企业机构、银行服务能力等方面因素的限制,要彻底地实现收支两条线管理还有一定的困难,电信企业往往在省级公司层面实现了省内的收支两条线管理,但还未在集团层面实现。这不利于发挥集团整体的资金优势、实行资金的集中监控,集团资金调度效率比较低。
(3)报账制管理。即部分甚至全部取消分公司的财务核算职能,下级企业采取备用金管理方式,定期向上级企业报账,上级企业根据预算和报账情况下拨资金;收入的核算和管理全部集中到上级企业。
目前报账制在电信企业中的应用主要在地市公司层次,是地市公司对县级公司进行集中的一种重要手段。这种集中管理方式效果比较明显,尤其在对经营费用支出及资本性支出控制上可发挥较好的作用。但因受到具体实施条件和管理观念的限制,实施范围还比较窄。
2、会计核算集中管理及评价
电信企业在会计核算集中管理上采取的手段相对单一,虽然在统一会计政策和核算制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着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会计政策方面。已有的会计政策、核算制度比较粗糙,对于具体业务处理存在一定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省与省之间的处理不同,甚至在一省之内也存在差异。会计政策方面的缺陷也为一些滥用会计估计的行为提供了借口。此外,会计政策、核算制度更新慢,往往不能满足新业务核算的需求,造成人为判断的随意性,导致会计信息不准确。
(2)会计信息的时效性方面。由于历史原因,电信企业在会计核算方面体现出核算级次多、核算链条长的特点。虽然在简化基层核算、缩短核算链条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但会计报表的汇总时间仍旧过长,无法满足生产经营管理的需要。从会计信息传递的手段上看,采用传统的层层合并汇总报表方式,人为影响因素较多、工作效率低。
(3)会计核算的监控管理方面。由于进行多级核算,使得会计核算的监控管理比较困难。除了通过制定各种核算规定来统一核算行为,就只能借助会计检查、审计等手段进行事后监督,收效甚微。由于基础会计核算信息分散在各省、地市、县的会计信息系统中,集团公司进行会计信息追踪、分析很困难。
3、全面预算管理及评价。
电信企业通过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加强培训提高全员的预算管理意识,将预算层层分解落实,强化分析考核等手段,基本上确立了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地位,成为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但仍存在一些不足:首先,由于电信行业长期处于垄断地位,缺乏对市场的研究,造成收入预算不够准确,收入管理能力也较为薄弱,预算执行情况不够理想。其次,由于缺乏历史数据,预算编制的依据明显不足,需要进行大量积累才能逐步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再次,对于项目投资与未来收益的关系研究不够,固定资产投资预算还有待加强。最后,集团层次的预算管理还较为松散,对省公司的考核比较单一。
二、完善策略
1、完善资金集中管理手段
(1)在收支两条线管理方面,首先,应对集团内的所有资金账户的开立、关闭进行规范和监控,对企业资金流最大限度地实现实时管理。其次,对收入账户实行统一管理,同时对营运环节的资金沉淀加大力度进行清理。再次,对于重大投资支出、采购支出等进行随支随拨。
(2)在报账制管理方面,对于地理距离较近、传递实物单据便捷的,可以选择集中报账、汇总凭证存档,但考虑到传递成本及安全性,应采用更为合理的属地存档方式或就近集
中存档,这就需要财务人员定期到基层服务或派出财务人员。此外,要通过资金预算的执行,准确预计资金需求,及时调配资金,做好日常生产经营的资金支持,为成功实施报账制打好基础。
(3)进行完全市场化的资金运作,采用财务公司模式。以财务公司为载体的资金结算中心模式,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财务公司在办理资金结算业务的更有利于协调银行与银行、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关系。由于受所属行业的限制及自身利益的影响,企业在对外结算的过程中发生问题时,银行难以进行协调。而财务公司的双重角色使它在与各银行的交往中更具灵活性,更有利于维护集团公司的整体利益。其次,财务公司办理资金结算是外部商业银行无法取代的。外部商业银行办理资金结算还停留在传统的收付业务上,主要体现为支付职能。财务公司资金结算除了体现支付职能外,还具有协调和监督的职能,主要体现在:能够按照集团公司的既定方针,主动协调结算中出现的拒付、延付、不执行结算制度等各种问题,财务公司会尽职尽责地帮助协调、维护各方的合法利益;能够按集团公司的规定,监督约束参加资金结算各方的行为,严明结算纪律,维护正常的结算秩序。
2、加强会计政策、会计核算集中管理方面的建设
(1)集团总部应确定专人负责会计政策的制定和解释,并对现有会计政策、核算制度进行细化。同时,可要求各分公司设立会计政策岗位,由专职或兼职的会计人员负责会计政策的追踪、实施、更新、反馈,与集团总部的会计政策岗位一同构筑起会计政策的跟踪反馈机制;在出现新业务时应尽快确立核算办法、统一会计处理。
(2)减少核算链条。一是对基层单位进行报账管理,不设一级会计核算岗位,仅指定人员负责日常业务单据的收集工作,可以定期集中到上级单位的财务部门进行报账,也可以由上级财务部门派出财务人员到基层服务。二是取消中间的汇总核算层次,使基层单位越过该层次直接对应集团总部汇总层次。三是对主要业务、核心业务进行集中核算,其他业务仍分散于基层单位进行核算。四是借助内部网络,将分散于全国各地的财务信息系统进行整合,集中于同一个核算平台上,增强会计信息传递的速度和透明度,使得会计信息追踪、分析简便易行,也便于对会计核算行为进行规范。
3、搭建成本费用定额管理体系,提升预算管理水平
定额管理是根据生产运营的实际需要从数量和价值上来核定相应的各项消耗,它既是公司构建预算制度的基础,也是整个成本管理的核心内容,直接影响各项计划指标的顺利完成及经济效益的提高。基于电信行业的特点,即电信产品主要是提供电信服务和全程全网的生产运营模式,成本消耗集中反映在为提供电信服务的生产消耗及为销售电信产品而耗费的各项业务费用中,定额的建立是基于现有的业务流程、生产流程,需要由各专业部门通力配合。因此,首先应成立由计划、市场、运维、财务、信息技术部等部门参加的定额核定小组,根据生产运营的实际情况建立基本定额体系。其次在基本定额体系的基础上,向各单位收集基础数据,并通过建立合理的模型对基础数据进行整理、过滤,形成年度消耗水平。再次,选取试点单位,将定额与其实际消耗水平进行对比、分析与验证,在此基础上形成集团整体的消耗定额水平。
建立定额体系对于电信企业实现全方位的预算管理、提高成本控制有比较重要的意义,如果各项经营消耗均能通过合理的定额标准加以控制的话,由其产生的成本节约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也难以估量。建立了定额才能真正将“节支”这一口号落到管理的实处,促进电信企业从管理型经营向经营型管理转变,为集约化、科学化的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篇:浅析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制度
浅析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制度
摘要: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可以加强资金收支的管理和监督,规范财务管理和会计行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建立公开、高效、廉洁、务实的财政管理运行机制,从组织形式上保证会计人员在不受企业行政和经济制约的条件下开展会计工作,充分发挥会计的理财监督作用,从而有助于解决会计信息的失真问题,提高会计信息在国民经济决策中的作用。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预算编制;监督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是指行政事业单位成立会计核算中心(以下简称核算中心),在资金所有权、使用权、财务自主权不变的前提下取消统管单位的会计机构和会计岗位,由核算中心管理银行账户,清理银行账户,一个单位只保留一个账户,所有的收支业务归集到核算中心结算、核算,日常会计核算监督、会计报表编制、会计档案管理等工作统一由核算中心承担。长期以来,行政事业单位经费实行财政分配、单位包干、分散核算的制度。这种制度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有其适应性,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其弊端开始显现。
一、行政事业单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意义
首先,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有利于规范会计核算工作,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会计业务纳入核算中心统一核算,核算中心调配业务素质较高的专职会计人员,并运用会计电算化系统,严格按照会计制度进行核算,从而大大提高了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保证了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和统一性。
其次,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有利于加强会计监督,从源头上预防和制止单位财务收支中可能发生的违规违法行为。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纳入核算中心管理单位的所有收支都通过核算中心一个账户进出,进行统一核算,强化经费支出审批制度,避免了经费支出的随意性。
再次,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有利于财政资金的合理调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单位的财政资金支出均由核算中心结算,提高了资金支出的透明度,有利于财政部门对资金加强统一调度和管理,使资金调度更加灵活,防止财政资金沉淀在一些部门而使用效率不高。
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首先,对统管单位来讲,撤销会计机构后,忽视了会计工作,财务管理的主动性、积极性也受到影响。
其次,就会计核算中心而言,难以做到对统管单位实施全过程的会计监督,难以控制支出的合理性,发票的真实性难以把握,收入有可能游离于会计中心统管账的体外。再加上会计核算中心只是强调资金规范运作,而忽略资产的管理,特别是在固定资产的后续控制上会计核算与财产物资管理相脱节,结果造成会计信息质量难以提高。
另外,由于财务主管部门尚未根本解决重资金分配轻资金的使用效益问题,在会计集中核算后,过分依赖核算中心导致财务管理弱化,监督力度不够。会计集中核算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模式上的缺陷会计集中核算后,核算中心一人管十多个单位的账,大厅式的工作模式,造成了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分离,失去了实地实时监督的优势。单位报账时,核算中心只能根据票据来判断单位报账发票的手续是否完备,票据是否规范合法。只要手续完备,票据合法有效,不管反映的经济内容是否真实,都必须报销。核算中心整天忙于报账结账记账,无法顾及发票内容的真实性,会计监督职能难以真正实现。
(二)收入监管的缺位核算中心监管的重点应是单位的财务收支,而目前仅仅加强了支出的管理,对各单位的收人监管尚未完全介入。在经费收取上无法控制,是否应收尽收,核算中心不得而知,核算中心监督成了“监管支出不监管收入”的“跛脚”监督。同时,目前核算中心只具备核算功能,而财产清查由单位实施,特别是对于固定资产,核算中心只登记账目,财产物资仍由原单位进行管理。有些单位自己组装的固定资产没有如实登记账簿,有些单位账外资产流失现象也时有发生,致使核算中心的账与单位实物不符,家底不清。由于缺乏对固定资产的后续管理控制,而核算中心只核算不清查,必然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
(三)核算中心与财务管理部门在专项资金监管上的缺口专项资金是专门用于指定项目的资金,专项经费拨人时,有些单位混淆不清,核算中心又不了解,造成资金挤占挪用,专项经费核算失真。受财务管理部门重资金分配轻资金支出管理的陈旧管理理念影响,对有些专项资金的使用跟踪问效流于形式,使得核算中心在专项资金的监管中难以控制,形成专项资金“跑”、“冒”、“滴”、“漏”,支出效率不高。核算中心主要负责大量的会计核算,并未直接参与职能机构的财务管理工作,因此无法知晓财务主管部门监督的政策变化及跟踪重点,使得会计核算中心根本没有能力和条件代替管理部门实施财政监督。另一方面,财务主管部门认为预算单位统进了核算中心,放松了财政监管,形成了新的监管死角。
三、完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几点设想
会计集中核算是近几年来推行的会计制度改革,只有不断改进和完善,才能更加适应财政改革和财务管理的需要。对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完善,笔者有以下几点设想。
(一)强化预算管理,执行综合预算,细化部门预算编制部门预算是一个涵盖部门所有公共资金的完整预算,其预算编制以部门为单位,将各类不同性质的各项资金均统一反映在该部门的预算之中。部门预算的编制采用综合预算形式,统筹考虑部门和单位的各项资金,将预算内外资金全部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因此,要进一步贯彻预算管理改革精神,制定科学、符合实际的定员定额标准,早编细编预算。
通过提前编制预算,延长预算编制时间,使预算细化到预算单位的各个部门、各个项目,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合理性。预算单位所有的支出都要严格列入预算,预算一经审核批准,预算单位都要严格按预算执行;财务主管部门要对所属预算单位实行从预算编制、预算下达、资金拨付到资金使用的全过程监督管理,并追踪问效,切实强化预算管理,为核算中心运行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由事后监督向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延伸。
(二)转变核算中心职能,加强支出监督管理,促进核算中心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化目前,核算中心主要的工作是资金支付和会计核算,但它不仅仅只有记账核算的职能,更应该具备预算执行信息反馈和控制职能。通过核对各部门预算指标情况,可以严格控制各统管单位的用款进度。
核算中心要强调对预算指标实行即时控制,杜绝超预算、超计划用款。加强预算资金支付的事前控制,会计在收到预算单位支付申请后,应先确定是否可以支付,是否符合有关政策规定,如何支付,占用什么预算指标、在什么科目中列支,然后才可以付款。
因此,会计核算中心要彻底扭转观念,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
(三)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确保财产物资的安全财务主管部门要严格界定固定资产范围,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统一固定资产入账口径,建立健全固定资产明细分类账;进一步完善固定资产报废处置审批制度;健全固定资产账务审核制度,严格规范预算单位固定资产核算。作为内部控制制度的一部分,账实相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统管单位必须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健全固定资产保管制度,做到入账时有验收,领用时有登记,保管账与实物一致;落实固定资产使用责任人制度。固定资产管理人员主要做好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严格固定资产清查制度,核算中心要定期参与财产清查。
(四)建立健全核算中心内部管理制度有效的管理必须有健全的规章制度作保证,核算中心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建立和健全内部规章制度,包括机构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内部控制制度、岗位责任制度、核算和监督制度等。
(五)处理好会计人员与会计主体的关系会计主体是会计为之服务的对象,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就是本单位。由于采用不同的会计管理模式,而会计人员可能是会计主体内部的管理人员即单位会计模式,也可能是外部人员即会计核算中心和会计委派模式。实行会计核算中心和会计委派模式,需要处理好会计人员与会计主体的关系,否则会计人员很容易被派人的单位所架空,无法深入细致地了解单位的业务活动,也就无法对单位的业务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
四、结束语
实践证明,尽管目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完善,但在加强财政资金支出管理、改变会计核算方式、预算执行情况控制等方面都已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应充分认识集中核算改革的重要性。我们要明确核算中心作为预算执行机构的地位,以预算执行为主要任务,转变工作职能,理顺内外关系。与此同时,积极推进预算编制改革,推行部门预算的细化预算,为国库集中收付制的实施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关于实行会计委派制度工作的意见[J].财会,2000(12). [2]荆晓利,古明文.会计集中核算下的财政监督[J].中国财政2003,(5). [3]徐林.浅谈财务集中核算与会计诚信[J].农村财政与财务2003,(12).
第三篇:如何完善会计集中核算制度
如何完善会计集中核算制度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有利于加强财政资金收支的治理和监督,规范财务治理和会计行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构筑公共财政框架、实现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奠定基础,建立公开 高效、廉洁、务实的财政治理运行机制。因此,全面开展会计集中核算工作势在必行。
【关键词】完善;会计集中核算制度
一、现状与成效
1.强化了财政监督职能。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纳入会计核算中心管理的行政事业单位所有收支都通过核算中心一个账户进出,进行会计统一核算,由县会计核算中心负责对各预算单位的收支事项和凭证进行合理性、合法性进行严格审查,对不符合政策、法规规定的各类收支和凭证坚决予以纠正或补办手续,从而使财政资金的使用管理由以前的事后监督转为事前监控,有效预防了各单位财务收支中的违规违法行为,严肃了财经纪律,推进了廉政建设。
2.规范了会计基础工作。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从根本上解决了各部门会计基础工作薄弱等问题,特别是对各预算部门的会计业务纳入核算中心统一核算,运用会计电算化系统,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核算,有效提高了会计核算工作质量,保证了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和统一性。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将会计人员身份转化为报账员,具体记账工作由核算中心统管会计承担,使会计人员敢于对有关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依法监督,有利于解决会计信息失真、会计秩序混乱等问题。
3.加强了财政资金管理。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使各预算部门的财政资金集中反映在会计核算中心的单一账户,因而对财政部门掌握各预算部门资金使用和拨付情况,并从宏观上管理好财政资金创造了良好条件。通过会计核算中心对各预算部门条据进行审核,保证了每笔资金都能按预算、按项目使用,有效杜绝了挤占、挪用、截留及浪费财政资金现象的发生,大大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4.降低了各级行政成本。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将各预算部门资金在使用权、财务审批权和会计责任主体不变的前提下,按照集中管理、统一开户、分户核算的原则,采取一厅式办公的方式运行,由会计核算中心少数专业财会人员承担了原来各部门的会计核算和监督、会计报表编制、会计档案管理等工作,从而使各部门会计人员从繁琐的会
计核算工作中解脱出来,能够集中精力抓好其他业务工作,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有效降低了行政成本。
5.推进了预算制度改革。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对各预算部门的账户进行了统一管理,便于财政部门全方位、全过程掌握和监督每笔资金的的运行情况,从根本上杜绝在预算执行中克扣、截留、挪用资金等现象,逐步建立起了统一收付、统一核算、统一管理和单一账户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二、存在的问题
1.预算管理不规范。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改变了以往由部门分散管理财政性资金的现状,实现了财政性资金的统一管理和集中收付。由于预算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还不完善,尚未建立一套科学的公共支出预算管理和监督体系,预算执行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2.支出标准不统一。
目前,各部门的经费开支标准不统一,有的没有按经费开支标准规定执行,这就给会计核算中心审核支付票据造成困难。由于现行经费开支标准远远低于实际支出,难免造成经费报销方面的一些问题。
3.纳入范围不全面。
纳入会计集中核算的部门主要是行政单位和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尚有二级单位、附属单位和临时性单位未纳入集中核算范围,其经费仍由主管部门直接拨付。一些部门的不合法、不合理支出票据就会在所属二级单位、预算外资金和专项资金中开支,也有一些部门和单位借机设账外账,产生许多转移资金的渠道和管理上的漏洞。
4.财物管理不到位。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县会计核算中心只能根据各预算部门支出票据登记固定资产等实物,资产仍由各部门(单位)自己保管和使用,这样必将弱化会计的管理职能。加之一些部门(单位)报账员粗心大意,也不及时提供相关资料,容易产生账面与实行不符,极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5.预算资金有沉淀。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各预算部门收到预算资金后,并不是一下子全部花完,而是逐日逐月开销,这样就难免有一部分资金暂时闲置不用,结果造成一边是财政资金闲置无用,一边是财政资金周转困难,无端地增加了财政负担。
三、建议与对策
1.建立健全公共支出预算管理体系。
目前,各部门的预算内、外资金未全部纳入政府综合财政预算管理。应进一步推行预算管理改革,制定定员定额标准,完善预算支出科目体系,使预算部门所有财政支出全部严格按规定标准和相应科目列入预算。县财政部门应对各部门实行从预算编制、预算下达、资金拨付到资金使用的全过程进行监督管理,并追究问效,真正为会计核算中心正常运行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2.规范部门经费支出渠道。
由纪检、监察、物价、财政等部门负责,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经费开支标准,有效解决会计集中核算制度运行过程中的监督尺度问题。完善审批制约机制,建立分项目、分金额大小的会签制财务管理审批报告制度,超过分管领导审批范围的由领导班子集中研究审批,虽大限度地保证各预算部门经济业务的真实性、合法性,形成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减少会计集中核算的风险。
3.拓宽会计集中核算的纳入范围。
为了有效杜绝各部门的胡支乱花问题,就应逐步将各行政单位和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附属单位和临时性单位账户以及预算外资金和专项资金账户,全部纳入县会计核算中心集中核算和监督管理,从源头上堵塞转移资金和违规使用资金的不良渠道。
4.逐步转变会计集中核算职能。
目前,将会计核算中心仅仅作为一个记账机构是远远不够的,更要注重预算执行信息的反馈和控制。应加强预算资金支付的事前控制,在决定资金支付之前应确定是否应该支付、如何支付,而不能到支付后才监督。县会计核算中心工作人员在收到预算单位支付申请后应确定是否可以支付,即是否符合有关政策规定、如何支付,即占用何指标、列支何科目,然后才可以通知银行付款。县会计核算中心应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彻底扭转将核算中心视作单纯的核算机构的观念。
5.坚持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支付相结合。
在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之前,部门从记账凭证的填制,到记账、报账、开具拨款通知单以及与银行间的对账等会计基础工作,完全靠手工操作,加之单位会计人员专业水平参差不齐,会计基础工作相对比较薄弱。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部门只保留一名报账员,单位会计基础工作全部由会计核算中心专业财会人员运用优秀的财务软件和计算机承担,这些条件各部门很难具备。只有将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支付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二者的有效融合,才能解决会计集中核算形成的资金沉淀问题,更好地解决国库集中支付形成的部门会计基础工作薄弱等问题。建立会计核算中心对财政资金进行集中核算,是加强预算单位财务收支管理的重大改革措施,是适应现阶段会计管理体制改革需要的。它作为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中的一个新生产物,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发展、不断地完善,我们只有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端正求真务实、继往开来的扬弃姿态,在优化管理、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等等方面逐步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才能使之立足于改革之林,进而发挥更大的作用,最终为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服务。
总之,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不仅仅是预算治理方法和手段的改进,是落实依法行政的一项重要工作。实践证实,尽管目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完善,但在加强财政资金支出治理、改变会计核算方式、预算执行情况控制等方面都已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应充分熟悉集中核算改革的重要性。
明确会计中心作为预算执行机构的地位,以预算执行为主要任务,转变工作职能,理顺内外关系,尽快从以财政集中收付制为主要形式的会计核算中心改革向规范的国库集中收付制过渡。
第四篇:对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探讨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对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探讨
作者:张慧芳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04期
[摘 要]目前我国很多地方实行的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在一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弊端。文章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改进办法。
[关键词]会计;集中核算;完善;监督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第五篇:会计集中核算实施办法
会计集中核算实施细则
(试行)(征求意见稿)
为了加强XXXXXXX财务资产管理工作,规范会计核算行为,强化财务收支监督,整合财务会计人力资源,根据《等相关制度,结合我局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试行)。
一、指导思想
严格贯彻执行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及有关财务制度,遵守财经纪律,整合财务资源,切实加强全局财务管理和会计监督,规范财务收支行为和会计工作秩序,优化财务管理流程制度和财务软件功能,提升监管效能和财务服务效能,构建“科学、高效、廉洁、务实”的全局会计核算新模式。
二、总体原则
(一)、业务公开原则
在集中核算模式下,公开会计业务处理过程,各单位会计业务处理要经过经办人、证明人(业务负责人)、财务审批人和报账员、会计核算中心主办会计和核算中心主任等多个环节,对数额较大的还要经过会计核算中心的分管领导审批,扩大知情范围,公开运作过程,有效防范财务风险。
(二)、集中核算原则
撤销各单位原会计核算岗位,会计核算业务统一由局财务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安排,原核算单位变为报账单位,原会计核算岗位和出纳岗位变为报账员岗位或资产管理员岗位。
(三)、适度分离原则
在集中核算模式下,要做到以下分离:一是经济活动决策者与执行者的分离。集中核算模式下会计业务从各单位的内部处理变为会计核算中心的集中处理,会计人员的隶属关系与单位分离;二是财务审批与会计监督的分离。集中核算后,财务审批职能仍由单位行使,会计监督职能统一由会计核算中心行使,在审批责任人和实际操作人上形成分离,建立双重制约职能;三是会计核算与档案管理分离。由会计核算中心进行会计核算,各单位负责会计档案存放管理。
(四)、主体责任不变原则
在集中核算模式下,各单位的预算管理体制不变,资金使用权不变,纳入部门预算管理的各项资金仍归单位支配使用;资金所有权不变,单位的预算资金的筹集、使用、分配、审批仍由原单位负责;会计主体法律责任不变,各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法性负责,对资产管理和资金管理的责任不变,各单位负责人仍对本单位资产和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负责。
三、实施对象和范围
1.纳入财务会计集中核算的对象:局机关、局属各公路段及局高速公路养护、应急抢险、试验检测、后勤服务四个中心。
2.纳入财务会计集中核算的范围:预算资金和其他资金的收支业务,包括财政补助资金、上级拨入资金、专项资金及其他资金等全部资金。
四、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工作职责
1.贯彻执行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和省厅、局财经规章制度,按照《政府会计准则》、《政府会计制度》的要求组织会计核算。
2.负责建立健全局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局属各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内部控制制度及账务处理程序,按照规定进行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
3.参与全局预算的编制,科学合理分解预算,并依据预算按进度及时核拨经费或专项经费。
4.按规定设置银行账户和会计账簿,负责财务预算的执行,并协助做好会计核算单位预算控制和监督工作。
5.负责会计核算、单位月、季和会计报表、财务报告的编制,财务决算的编报、汇总工作。
6.设置固定资产账簿,管理资产信息系统,对固定资产的采购、使用、调拨、处置等进行核算及监督。
7.负责流动资金的管理工作,做好流动资金管理及调配,合理安排,保证高效运转。
8.定期向各会计集中核算单位通报预算执行及财务收支情况。
9.上级或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五、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岗位设置
1.局财务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在局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具体业务由局财务科负责。
2.结合实际,局财务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岗位设置如下:
(1)主任1名,由局财务科科长兼任,全面管理会计集中核算中心人员及工作,协调职责内各项业务,负责预算的控制和监督执行。
(2)副主任1名,由局财务科副科长兼任,协助主任全面做好会计集中核算工作,负责会计核算中心日常事务性工作及预算执行情况监督检查。
(3)主管会计1名,负责养护账套的会计核算业务及一般公共预算单位各类报表的汇总上报,负责全局基本支出部门预算编制及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负责局机关会计核算工作。管理会计1名,负责通行账套和基本建设的会计核算业务及政府性基金预算及基本建设单位各类报表的汇总上报;负责财务相关合同、协议管理工作;做好其他应办事务。
(3)分管会计3名,分三个核算小组,其中1人负责第一核算小组()会计核算工作;1人负责第二核算小组)会计核算工作;1人负责第三核算小组()会计核算工作。
(4)出纳1名,负责各项出纳及资金结算业务,办理工资发放、公积金的缴纳,各项税费、社会保障费申报、缴纳等工作。
六、会计集中核算管理办法
(一)、集中核算模式
1.设立财务集中核算中心。财务集中核算中心设在局机关,与局财务资产管理科合署办公。
2.统一会计核算体系。财务集中核算实行“集中管理、分户核算”的办法,统一会计核算科目和体系,构建框架,稳步推进,逐步完善。
3.建立报账制度。纳入集中核算的单位保留1--2名报账员,其主要职责是:报账资料的收集整理、归类;会计信息的传递;备用金的管理;据实登记有关辅助台账;定期与财务中心核算;对单位会计事项的合法性、真实性、完整性进行领导审批前的审核及说明;向财务核算中心报账并说明单位经济业务及票据的真实情况;下载、打印会计档案,并与原始资料整理归档等。
4.建立定期会计信息传递制度。核算中心定期向各财务集中核算单位通报预算执行及财务收支情况;各集中核算单位也可随时向核算中心查询有关本单位财务收支数据及账务状况。
(二)、报账审核程序
1.审批备查登记:各集中核算单位要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建立有关财务支出的审批制度;审批程序和审批人员的签名笔迹和印章样式应报局集中核算中心备查。
2.基层单位报账
各基层单位依据《会计集中核算实施方案》相关规定,各单位对单据的真实、完整、合法性负责,由报账员完成对原始凭证的初审,并将初审合格的原始凭证进行整理、归类,对发生的经济业务相关单(证)进行审核签字,在基层领导审批后2个工作日内,填写《报账审批单》并上传原始凭证扫描件,提交集中核算中心进行审核报账。
3.报账审核与审批
(1)基本支出中工资、五险一金、水电费及1万元以下支出由基层单位审核,附相关会议记录,签字完备后申报支付,经核算中心分管会计审核无误返报账单位支付,支付完毕后转核算中心分管会计核算。
(2)支出金额大于等于1万元但小于等于10万元的,经基层支部会议研究附会议纪要报核算中心分管会计核算、支出;支出金额大于10万元但小于等于20万元的,经基层支部会议研究附会议纪要上报核算中心分管会计核算并经核算中心主任签字后支出报分管会计核算;支出金额大于20万元的,经基层支部会议研究后附会议纪要上报核算中心分管会计、核算中心主任、局分管领导审核后返基层单位支出后转核算中心分管会计核算。
4.款项支付办理
资金支付按照资金来源不同分别进行支付。原则上2019年由局核算中心拨付到各报账单位,由各报账单位进行支付。
付款后,报账单位报账员应及时登记现金日记账和银行日记账并将付款凭证上传给核算中心会计。
5.会计核算
(1)单位所有收支凭证都必须经核算中心按照支出金额大小审核或者复核,未经审核或者复核的收付凭证不得入账。
(2)经核算中心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由分管会计进行账务处理。
(3)期末,核算中心主任对所有会计资料稽核无误结账后,由分管会计编制会计报表,对会计报表审核无误后签章,报送有关部门。
6.审核要求
(1)单位是否有预算批复,是否超预算支出,是否专款专用。
(2)审核报销票据的真实性、合法性,要素是否齐全,使用是否规范。
(3)审核报账手续是否齐全,报账用章、签字笔迹与预留印鉴和笔迹是否相符。
(4)审核单位财务支出是否符合开支标准,是否超过规定限额。
(5)审核报账员对经费支出的归类是否正确,汇总金额与原始凭证金额是否一致。
(6)审核纳入政府采购范围的采购支出是否经过政府采购。
(7)审核国有资产处置是否符合相关程序。
(8)其它需要审核的内容。
7.拒绝受理事项
(1)单位无报账资金的报账业务.(2)非法票据和填写不规范的票据。
(3)未按审批程序审批的票据。
(4)超过支出标准的支出。
(5)应纳入政府采购范围而未经政府采购的业务支出。
(6)未经相关部门审批或手续不齐全的国有资产处置业务。
(7)其他不符合财经法规、制度和规定的事项。
(三)、具体业务管理
1.收入管理
(1)局财务科向纳入集中核算的基层养护单位按月拨付经费,经费的拨付以局相关部门出具的月拨款(计量)单为准,当年拨款累计数原则上不得超出预算数。
(2)经费的拨付每月统一进行,在拨款单上由相关人员签字盖章后,出纳拨款。
(3)专项资金及预算外资金的拨付依据计量或相关办法拨付进度款或经费,审批程序同经费的拨付程序。
2.支出管理
(1)单位日常小额支出可实行备用金制度。根据《现金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结合单位经济业务量的大小,核定各单位的备用金额度并在业务办理完毕后及时清理收回备用金。
(2)单位经费支出审批程序:经办人员取得真实、合规、合法票据,并由证明人签字、单位负责人签批后,报账员方可到中心报帐。
(3)单位职工出差、培训、购置零星办公用品原则上不得借款,先以公务卡结算,业务办结一周内由报账员收集报账;因特殊情况确需借款的,由职工本人填写借款单,经单位领导审批,报中心审核后由报账员予以支付。借款人在业务办结后应及时予以归还或冲销。
3.国有资产管理
(1)会计核算中心负责国有资产的会计核算,各单位负责实物管理,单位应建立国有资产台账(包括应急储备物资),并定期与会计核算中心进行核对。
(2)单位发生国有资产增减业务应按规定办理手续,并送核算中心登记入账。
(3)核算中心应督促各单位每半年对国有资产进行一次全面清查盘点,做到家底清楚,账实相符。
(4)各单位应对国有资产的核算资料进行整理,将原始发票、核算凭证等复印单独保存,以备使用。
4.会计档案管理
报账员将核算中心审核后的原始凭证进行整理,待中心审批确认、报账单位付款、中心会计进行账务处理后,从系统中下载相关凭证扫描件并打印记账凭证,和原始凭证一同粘贴装订,整理成册,按照会计档案管理要求和保管年限,在各单位进行归档保管。
七、责任追究
1.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按规定追究行政及法律责任:
(1)擅自设立银行账户,隐瞒、转移资金的。
(2)截留、挪用、坐支各项收入的.(3)私设账外账或“小金库”的。
(4)单位和个人无故对依法履行职责的核算中心工作人员进行刁难、诋毁和人身伤害,影响恶劣的。
(5)不按规定程序办理,有意逃避监督行为的。
2.核算中心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按规定追究相应责任:
(1)核算中心工作人员服务态度恶劣,且造成严重后果的。
(2)核算中心工作人员不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或操作中徇私舞弊,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予以受理,或者对违纪违法的收支,不向核算中心负责人或单位提出书面意见,造成国有资产损失的;
(3)伪造、非法涂改会计资料,故意毁坏数据文件,账册,备份磁盘和装有会计数据的计算机程序;随意增加,删除,改动数据库文件,造成数据丢失,无法弥补的;
(4)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营私舞弊、弄虚作假、故意拖延、拒绝单位正常用款申请或故意泄露财务秘密的;
(5)相关责任人对核算中心工作人员违纪违规行为不予制止或制止不力,造成重大损失的。
本试行办法自2019年6月1日起执行,由XXXXXXX负责解释,基层单位遵照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