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同步测练(精选多篇)

时间:2019-05-13 17:09: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桃花源记》同步测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桃花源记》同步测练》。

第一篇:《桃花源记》同步测练

《桃花源记》同步测练

一、基础演练

1.根据语音写汉字

huî()然开朗土地平kuàng()yí()然自乐

皆叹wǎn()yì()太守无人问jīn()xián()来问讯

2.给加点字注音。

垂髫()阡陌()俨然()间隔().....

3.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词 渔人甚异之()具答之()欣然规往()皆叹惋()便扶向路()既出()

4.填空。

(1)《桃花源记》,作者 __________,又名,字,代)著名诗人。

(2)本文以为线索,以 _________为顺序。

5.根据提示写句子。

(1)文中描写桃林的语句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景物的句子是

(3)描写桃花源中人们安居乐业的句子是

6.古今异义

(1)鲜美古今

(2)交通 古今

(3)妻子古今

(4)绝境 古今

(5)无论 古今

7.一词多义

(1)舍:便舍船屋舍俨然

(2)寻:寻向所志寻病终(3)志:处处志之寻向所志

(4)为 : 捕鱼为业

为具言所闻

不足为外人道也

(5)乃: 乃大惊

乃不知有汉

(6)具:具答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二、同步阅读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8.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词语。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缘:

(2)落英缤纷缤纷:

(3)复前行,欲穷其林复:穷:

(4)初极狭,才通人初:才:

(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俨然:

(6)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外人:

9.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10.桃花源人“皆叹惋”的原因是(用原文)

11.桃花源人为何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12.南阳刘子骥“欣然规往”而“未果”的结尾如何理解?

13.写出由本文沿袭而用的成语

三、美文赏析

石渠记

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1),昌蒲被之,青鲜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倏鱼。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2)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予从州牧得之。揽去翳朽,决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酾(3)而盈。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遗之其人,书之其阳,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元和七年正月八日,鷁(juān)渠至大石。十月十九日,逾石得石泓小潭,渠之美于是始穷也。

注音::(1)泓(hïng)

(2)庥(xiū)

(3)酾(shī

14.解释加粗词语

(1)其长可十许步左右(2)又折西行向西

(3)菖蒲被之通“披”覆盖(4)然卒入于渴最终

15.翻译句子

视之极静,其听始远

16.下面句中“之”分别指代什么

1)有石泓,昌蒲被之2)予从州牧得之。

17.文中描写潭水清澈的句子:

18.“ 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2)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描写什么景象?

19.本文描写的景色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创新作文

20.假如在21世纪的今天,一位桃花源中的人猛然来到外面的世界,面对今天的人类富足而幸福人生,他将会怎样?请发挥想象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

参考答案:

一、1.豁旷怡惋诣津咸

2.tiáoqiānmîyǎnjiàn

3.诧异代指桃花源的人高兴地都沿着已经

4.(1)陶渊明潜元亮东晋

(2)武陵人进出桃花源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离开桃花源

5.(1)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1)古:鲜艳美丽;今:(味道)新鲜

(2)古:互相通达(或交错相通);今:运输和邮电事业总称

(3)古:妻子和儿女;今:指男方的配偶

(4)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地方

(5)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表条件关系的连词

7.(1)舍弃房子

(2)寻找不久

(3)做标记标记

(4)动,作为介,给介,向、对

(5)于是,就或竟,竟然竟,竟然

(6)全,都详细,详尽

二、8.(1)沿着(2)繁多交杂的样子(3)又走到„„的尽头(4)刚,仅(5)整齐的样子(6)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9.(1)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2)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10.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1.桃花源中人不希望外界扰乱他们平静的生活。

12.真实的历史人物刘子记的出现,使故事更显得亦真亦幻,传奇色彩也更浓了。一方面说明这样的理想社会不仅是作者一个人独有的追求,另一方面说明这样理想社会实际上并不存在,同时委婉的表达一种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13.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无人问津怡然自乐

三、14.(1)左右(2)向西(3)通“披”覆盖(4)最终

15.看他虽然很宁静,听起来却很遥远。

16.1)代石泓 2)代石渠

17.清深多倏鱼。

18.描写石渠两侧的花草、竹木、岩石的美丽景象。

19.表达作者赞美永州山水,热爱永州之野的思想感情。

四、20.略

第二篇: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送行》同步测练苏教版.(本站推荐)

《送行》同步测练

一、基础演练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笨拙()饯行()凄怆()尴尬()雪茄()......嘈杂()角色()咳嗽()滑稽()邂逅().....吝惜()熙攘()溢于言表()不谙世故()....2.选出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A.头天晚上,我们为他栈行。B.月台上的嘈杂熙嚷不见静息。C.像他那胡子拉渣的瘦长下巴一样。D.在我站着的地方也能感觉到他的魅力。3.指出下列句子中引号的作用。

(1)我们在“制造谈话”——就是这样没话找话。()

(2)英美社交处向他们提供英国“朋友”,百分之五十的报酬付给这些“朋友”。()(3)他把“舞台”这个词说得特别重。()4.品味下面的话,说说它的言外之意。

(1)他问我这些年来躲到哪儿去了,同时把半克朗钱还给我,好像它是昨天刚借去似的。

(2)“教教我吧!”我叫了起来。

(3)我承认,他索取的学费相当贵,但是我并不吝惜这笔投资。

5.《送行》选自《 》,作者是,国 家、家。主要作品有。

6.散文是与、、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它的基本特征是。

7.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这篇散文通过写勒罗受雇扮演送行者和在送行中的精彩表演,表达了人们渴望真情实感的愿望。()

(2)文中的勒罗受雇扮演送行者,看似违反常情,却有意想不到的效果。()(3)文中“我”送行毫无真情可言,勒罗受雇扮演的送行者却充满真情。()

1(4)本文按时间为序可以分为两部分。()8.古代诗词中有许多有关送行的诗句,请写出两句。(1)(2)

9.本文在行文中运用对比写法,试举一例说明这样写的好处。

二、同步解读

到滑铁卢车站给一位去伏克斯豪尔的朋友送行,那该是件十分容易的事,但我们从来不会被请去表演这种小技。只有当一个朋友将作一次较长的旅行,将离开一段较长的时间,我们才来到火车站。朋友越亲,路程越远,分别越久,我们就到得越早,送行也必定越笨拙得可怜。我们的这种无能,与送别场合的隆重以及我们感情的深度恰成正比。

在房间里,甚至在家门前,我们能亲切、自然地送别友人,脸上回流露处心中所感到的真成的忧伤,话语也很得体,双方都没有拘谨,不觉得尴尬,我们中间的友情之线并未折段。这样的告别倒是理想的,那么,何不到此为止呢?辞行的朋友往往恳请我们,第二天早上不必劳驾去车站,我们明知着并非真心,也就不予理会。可如果我们信以为真,离去的朋友就会认为我们太不谙世故了,况且他们也确实希望再见我们一次。他们这个心愿得到了诚心诚意的报答——我们按时来到车站。随后呢,天哪!随后我们和他们之间就出现了一道深渊。我们徒劳地伸过手去,它还是把我们断然隔开。我们简直无话可说,互相注视着就像不回开口的动物瞧着人一样。我们在“制造谈话”——就这样没话找话。我们明知昨天晚上刚和这些朋友道别,他们也清楚我们没变模样,但表面上,一切都不同了,我们是那么紧张,只盼着车警吹哨开车来结束这一出滑稽戏。

10.“我们的这种无能,与送别场合的隆重以及我们感情的深度恰成正比”一句中“无能”指的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说与送别场合的隆重以及感情的深度成正比?

11.“随后我们和他们之间就出现了一道深渊”这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意在说明什么?

12.“我们是那么紧张,只盼着车警吹哨开车来结束这一出滑稽戏。”作者为什么称之为“一出滑稽戏”?包含了什么样的感情?

13.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家门前的送别与后来火车站的送别形成了鲜明对比,情感强烈,耐人寻味。B.文中语言幽默,讽刺色彩较浓,带有一定的戏剧效果。C.本文以送行为线索,把我的几次送行的故事串联起来。

D.从全文来看作者对勒罗这个人持肯定和赞扬态度,作者还要向他学习,成为一个地道的表演艺术家。

14.对于勒罗在给美国小姐送行过程中的表现,你是怎样评价的?勒罗的眼泪是不是他真实感情的流露?说说你的看法。

15.都说“礼多人不怪”,作者却写了

“礼多人也怪”。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结合课文来分析。

三、美文赏析

黯然消魂者,别而已矣。”邀想古人送别,也是一种雅人深致。古时交通不便,一去不知多久,再见不知何年,所以难甫唱只骊歌,霸桥折条扬柳,甚至在阳关敬一杯酒,都有意味。李白的船刚要起锭,汪伦老远的在岸上踏歌而来,那幅情景真是历历在目前。其妙处在于淳朴真挚,出之以潇洒自然。平夙莫逆于心,临别难分难舍。如果平常我看着你面目可憎,你觉得我语言无味,一旦远离,那是最好不过,只恨世界太小,唯恐将来有要碰头,何必送行?

在现代人的生活里,送行是和拜寿送殡等等一样的成为应酬的礼节之一。揪着公鸡尾巴“起个大早,迷迷糊糊的赶到车站码头,挤在乱哄哄的人群里面,找到你的对象,扯几句淡话,好容易耗到汽笛一响,然后鸟兽散,吐一口轻松气,撅着大嘴回家。这叫做周到。在被送的那一方面,觉得好热闹,人缘好,没白混,而且体面,有这么多人舍不得我走,斜眼看着旁边的没有人送的旅客,相行之下,尤其容易起一种优越感,不禁精神抖擞,很不得对没一个送行的人握八次手,道十回谢。死人出殡,都讲究要有多少亲友执绋,表示恋恋不舍,何况活人?行色不可不壮。

悄然而行似不大舒服,如果别的旅客在你身旁要武扬威的与送行的话别,那会增加旅中的寂寞。这种情形,中外皆然。Max Beerbohm写过一篇《谈送行》,他说他在车站上见一 位以演剧为业的老朋友在送一位女客,始而喁喁情话,俄而泪湿双颊,终乃汽笛一声,勉强抑止哽咽,向女郎频频挥手,目送良久而别。原来这位演员是在作戏,他并不认识那位女郎,他是属于”送行会“的一个职员,凡是旅客孤身在外而愿有人到站相送的,都可以到”送行会”去雇人来送。这位演员出身的人当然是送行的高手,他能放进感情,表演逼真。客人纳 费不多,在精神上受惠不浅。尤其是美国旅客,用金钱在国外可以购买一切,如果“送行会”真的普遍设立起来,送行的人也不虞缺乏了。

送行既是人生中不可少的一桩事,送行的技术也便不可不注意到。如果送行只限于到车站码头报到,握手而别,那么问题就简单,但是我们中国的一切礼节都把“吃”列为最重要的一个项目。一个朋友远别,生怕他饿着走,饯行是不可少的,恨不得不得把若干天的营养都一次囤积在他肚里。我想任何人都有这种经验,如果有远行而消息外露(多半还是自己宣扬),他有理由期望着饯行的帖子纷至踏来,短期间家里可以不必开伙。还有些思想更周到的人,把食物携在手上,亲自送到车上船上,好象你在半路上要挨饿的样子。我永远不能忘记最悲惨的一幕送行。一个严寒的冬夜,车站上并不热闹,客人和送客的人大都在车厢里处暖,但是在长得没有止境的月台上却有黑喳喳一堆送行的人,有的围着斗蓬,有的戴着风帽,有的脚尖在洋灰地上敲鼓似的乱动,我走进一看,全是熟人,都是来送一位太太的。车快开了,不见她的踪影,原来在这一晚她还有几处饯行的宴会。在最后一分钟,她来了。送行的人们觉得象是在接一个人,不是在送一个人,一见她来到大家都表示喜欢,所有惜别之意都来不及表现了。她手上抱着一个孩子,吓得直哭,另一只手扯着一个孩子,连拖带跑,她的头发蓬松着,嘴里喷着热气象是冬天载重的骡子,她顾不得和送行的人周旋,三步两步就跳上了车。这时车已在移动。送行的人大部分都手里提着一点东西,无法交付,可巧我站在离车门最近的地方,大家把礼物都交给了我,“请您偏劳给送上去吧!”我好象是圣诞老人,抱着一大堆礼物,我一个健步窜上了车,我来不及致辞,把东西往她身上一摁,回头就走,从车上跳下来的时候,打了几个转才立定脚跟。事后我接到她一封信,她说:那些送行的都是谁?你丢给我那一堆东西,到底是谁送的?我在车上整理了好半天,才把那堆东西聚拢起来打成一个大包袱。朋友们的盛情算是给我添了一件行李。我愿意知道哪一件东西是哪一位送的,你既是代表送上车的,你当然知道,盼速见告。······这问题我无法答复,至今是个悬案。

我不愿送人,亦不愿人送我,对于自己真正舍不得离开的人,离别的那一刹那象是开刀,凡是开刀的场合照例是应该先用麻醉剂,使病人在迷梦中度过那场痛苦,所以离别的苦痛最好避免。一个朋友说,”你 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风多大雨,我要去接你。“我最赏识那种心情。

16.请写出下列语句的出处与作者。甚至在阳关敬一杯酒 汪伦老远的在岸上踏歌而来 17.文章提到课文所写的勒罗的送行,可以看出作者与比尔博姆对送行有同样的感受,请找出相关的语句。

18.作者说:“我不愿送人,亦不愿人送我”,你赞同吗?说说理由。

四、创新作文 19.写一个送别场面。答案

1.zhuō jiàn chuàng gāngà jiā cáo juú sùu jī xiâ lìn xī yì àn 2.D 3.(1)表特殊含义(2)表否定(3)表示强调

4.(1)勒罗能清楚地记得七八年前向别人借钱,一见到老朋友就还钱,虽然半克朗钱微不足道,却说明了他的诚实与守信(2)说明了从对勒罗以送行为由的怀疑到争辩,进而信服的过程(3)“我”决心向勒罗学习,学习他的真诚、慈爱、充满真情。

5.外国散文百年精华 比尔博姆 英 漫画 作 《马克斯.比尔博姆文集》 6.小说 诗歌 戏剧

7.(1)正确(2)正确(3)错误(4)正确

8.(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2)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9.勒罗的送行与我们一行的尴尬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了人们渴望真实情感的愿望。10.无能是指我们在送别时不能很好表达自己对朋友的友情,显得笨拙得可怜。因为友情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往往只注重内容,而不太注意形式,表现得更随和、更不修边幅,因而显得笨拙可笑。

11.比喻兼夸张,形象说明两人之间感情上存在着无形的障碍,难以逾越。

12.因为送者与被送者之间无话可说却没话找话,就像两只不会开口的动物,令人感到滑稽可笑。

13.C D 14.勒罗的眼泪是真情实感的流露:从课文描写他送行时“热切地说着什么”“他眼神里深挚的慈爱实在动人”“双手仍紧紧抓住那个年轻的美国人”“又冲上前去,小声地最后再叮咛几句”“我发现他确实泪水盈眶”,可以看出这是他真实感情的流露;勒罗的感情不是真实感情的流露:勒罗是受雇的“送行者”,他给美国小姐送行不是出于友情、亲情,而是赚取送行费;勒罗的感情是演员进入角色后的真实感情的流露:在送行中,勒罗把自己当成美 国小姐的父亲或朋友来演,由于他是个优秀的演员,他进入角色后,他不由自主的溜下惜别的泪。

15.有时候,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仅仅停留在形式上。与人告别本可以灵活机动,但演变成不得不送、不敢不送,强作欢颜,没话找话,浑身不自在,过于拘于礼节就不好了。

16.(1)《送元二使安西》王维(2)《赠汪伦》李白

17.“揪着公鸡尾巴”起个大早,迷迷糊糊的赶到车站码头,挤在乱哄哄的人群里面,找到你的对象,扯几句淡话,好容易耗到汽笛一响,然后鸟兽散,吐一口轻松气,撅着大嘴回家,这叫做周到。

18.可以赞同,也可以不赞同,言之成理即可。回答时应结合文章主旨,并联系生活实际。

19.提示:从人物的语言、神情、动作等方面进行描绘,有细节描写更好。

第三篇:《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

一.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东晋浔阳柴桑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后世称他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桃花源记》原是《桃花源诗》前的“序”,因为语言清新自然,状物亲切逼真,想象奇特新颖,被人们当作一篇独立的散文来读,并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佳作。

二.字音字形: 1.缘(yuán)

2.豁(huò)然

3.俨(yǎn)然

4.阡(qiān)陌(mò)交通

5.垂髻(tiáo)6.怡(yí)然

7.便要(yāo)还家

8.咸(xián)来问讯

9.语(yù)云

10.遂与外人间(jiàn)隔

三.字义:1.武陵人捕鱼为业

职业

2.缘溪行

顺着

3.忘路之远近的 4.渔人甚异之

对„„感到诧异

5.复前行

向前,往前

6.欲穷其林

穷尽,走完

7.仿佛若有光

8.便舍船

舍弃,放下

9.初极狭

刚开始

10.复行数步

11.土地平旷

开阔

12.屋舍俨然

13.阡陌

交通

14.悉如外人

15.黄发

垂髫

16.并恰然自乐

一起

17.乃大惊

竟,竟然

18.具答之

详细

19.便要还家

20.设酒杀鸡作食

摆设,准备

21.咸来问讯

2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23.率

妻子 邑人来此绝境

带领

妻子儿女

同县的人

与世隔绝的地方

24.遂与外人间隔

于是

25.无论魏晋

26.皆 叹惋 都

感叹惋惜

27.余人各复延其家

请,邀请

28.辞 去

告辞离开

29.此中人语云

告诉,对„„说

30.不足为外人道也

值得

31.便扶

向路

32.处处志之

名词动用,做标记 32.及郡下

到了

33.诣太守

34.太守即

遣人随其往

立即

派遣

35.寻向所志

名词,标记

36.欣然规往 计划

37.未果

实现

38.寻病终

随即,不久

39.后遂无问津者

40.遂迷

四.成语:1.世外桃源:古义,一个与世隔绝、不遭战乱、安乐而美好的地方。今义,比喻理想中环境幽静、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2.落英缤纷:形容落花纷纷飘落的美丽情景。

3.怡然自乐:怡然:喜悦的样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4.豁然开朗:豁然:形容开阔;开朗:开阔明亮。古义,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今义,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或心情由沉闷一下子变得愉快。

5.与世隔绝:与社会上的人们隔离,断绝来往。形容隐居或人迹不到的极偏僻地方。6.无人问津: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7.阡陌交通 :田间小路交错相同。8.黄发垂髫 :老人和小孩。

9.鸡犬相闻 :鸡叫声和狗叫声可以相互听到。五.句子翻译:

1.缘溪行,忘路之远。翻译:。(有一天)他顺着小溪划船,忘了路程的 远近。

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翻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在溪流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芳草鲜艳美丽,落花纷纷。3.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翻译:渔人非常诧异。再往前走,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

4.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翻译: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口美池桑竹之属。翻译:(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6.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翻译: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7.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恰然自乐。

翻译: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

8.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翻译:(那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备酒杀鸡做饭菜(款待他)。

9.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翻译:他们)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

10.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翻译: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11.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现往。未果,寻病终。翻译:南阳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病死了。12.后遂无问津者。翻译:此后就再也没有问路访求(桃花源)的人了。

六.问题:

1.填空

(1)本文的作者是著名诗人______,名______,字_______,生活在战乱苹繁的晋朝.文章虚构了一个没有战乱,没有剥削,没有压迫,风气淳朴,人人劳作,人人平等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和平安详,和睦团结,平等淳朴的生活图景,反映了广大人民渴望摆脱战乱、剥削、压迫的愿望.(2){桃花源记}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桃源,进入桃源,离开桃源顺序来叙述了渔人的所见所闻,层次清晰.(3)文中突出“桃源”自然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文中突出社会生活平静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文中突出“桃源”人和平劳动,幸福的生活的句子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2.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句子: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描写桃花源自然环境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描写桃花源中人安居乐业的句子: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最能体现桃源人热情好客、民风纯朴的句子: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6.皆叹惋的原因: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7.描写桃源人社会风尚从哪两个方面进行的:

人际交往和生活状况。

8.从文中哪两件事情能够看出桃花源是虚构的: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先秦时代来此,衣着又怎么能和晋代人的衣着一样?“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沿着路标走又怎么会迷路?

9.作者虚构这一理想社会的目的及意义:

作者通过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

10.文中结尾的作用:

“不足为外人道也”及渔人返寻所志,迷不得路,使读者从这朦胧飘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现实世界,心中依旧充满了对它的依恋。文末南阳刘子骥规往不果一笔,已在增强故事的真实效果,使全文有余意不穷之趣。

11.武陵人发现桃花林,他“欲穷其林”的原因是什么? 12.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武陵人发现并进入桃花源的经过。

沿溪行,发现桃花林,穷其林,尽于水源,发现山洞,舍船入洞,发现桃源。

13.渔人临别时,桃源人嘱托说“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反映他们什么心理?结果怎样? 他们怕桃源外的人知道后,干扰了自己和平安定的生活。渔人没有遵守桃源人的嘱托,直接去报告了太守。

14.桃花源位于:武陵一条两岸都是桃林的小溪源头处的山口处。

15.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理想的境界? 答: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时期,战乱频繁,人民流离失所,他对这一黑暗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对受苦受难的人民深切同情,因此他虚构了这一宁静安乐,民风淳朴的美好境界,以此来衬托自己的社会理想——对没有战争,没有压迫,和平安静的生活的向往。

16.桃源人与世隔绝,问渔人“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正如: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

17.桃源人为什么“见渔人,乃大惊”,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答:写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出桃花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18.从“初极狭”到“豁然开朗”与陆游的哪句诗韵致相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9.文中描写桃源人生活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0.概括渔人在桃源所见的人:a.衣:悉如外人。B.貌:黄发垂髫。C.行:往来种作。D.情:怡然自乐。

21.概括渔人在桃源所见的景:a土地平旷。B屋舍俨然。C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22.桃源人与世隔绝的久远对他们有弊的一面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23.文中描述了几种美?答:桃林美,田地美,民风淳朴美。

2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运用了什么修辞?表现了桃源社会怎样的景象?答:借代。指老人和孩子。表现出桃源社会里老有所养,幼有所长,生活安乐,无忧无虑。

25.文章4、5段写太守遣人寻访而迷路,刘子骥“规往”而“未果”用意何在?答:目的在于增强文章的真实感,更充分地表现作者追求理想社会的心情,同时也说明桃花源在当时社会是一个无法寻觅的地方。

26.初见桃花源的整体感受:豁然开朗。

27.写桃花林的美好有什么作用?答: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气氛也为桃花源中的美好生活做铺垫。

28.桃源人来这的原因是什么?答:避秦时乱。

29.桃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答:饱受战乱之苦,不愿再过动荡的生活。

30.“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以用《大道之行也》中那句话来形容?答: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31.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句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2.写桃源人与世隔绝久远的句子:见渔人,乃大惊;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33.课文中表现渔人不讲信用的句子: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34.本文以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从文中理出渔人的行踪:发现桃源 ——进入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

35.桃源人见到渔人大惊的原因是:这里的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已经很久没见到陌生人了。

36.本文从哪几方面对桃源人进行描写?答:生活环境,居住环境,精神风貌。

37.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答:a.为自己与世隔绝久远,消息闭塞而叹惋。B.为桃源外社会动荡而叹惋。C.为世人饱受战乱之苦而叹惋。七.古今异义:

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很像。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交通运输及邮电事业的统称。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条件关系的连词。不足: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充足,不满。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间隔:古义,断绝往来;今义,距离。

第四篇:最新2013届高考政治总复习4-2-6求索真理的历程同步测.

4-2-6求索真理的历程

一、选择题

1.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研成果是“通过超新星发现宇宙加速膨胀”。标准宇宙模型预言宇宙22%由暗物质组成,74%是暗能量,剩下的4%是在我们身边可以看到的普通物质。在这个模型中,96%的宇宙是不可见的。是什么在加速宇宙膨胀?这种神秘力量被称为暗能量,它向物理学提出了一大挑战,至今无人能够破解这一谜题。这说明()A.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B.真理总是和谬误相伴而行 C.人们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D.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答案] C [解析] 材料说明,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人们目前还无法揭示宇宙膨胀之谜,故C符合题意。其他选项与题意不符。

2.走出高楼大院,跳出文山会海,在基层这片沃土中才能发现新闻报道的源泉。2011年8月27日,云南省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正式启动,全省各主要新闻媒体主动走进基层一线,用实际行动发挥出新闻事业的最大价值,更好地服务于基层。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哲学依据是()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主要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A.①②③

C.①②④

[答案] C [解析] 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可以使新闻工作者深入社会实践,获得对基层的新认识,更好地服务于基层,故选①②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③说法错误。

3.下列与漫画所表达的哲学道理不一致的是()

B.②③④

D.①②③④

A.对着月亮发誓,不如顶着太阳干事

B.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 C.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D.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实践的作用。漫画旨在强调实践的重要性。C项主要强调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与题意不符。

4.一个成功者与一个空谈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成功人士能通过实践把头脑中的观念变成现实的存在。这表明,实践具有()A.直接现实性 C.自觉选择性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实践的特征。材料强调了实践把头脑中的观念变成现实的存在,这体现了A项;B、C、D三项显然没有说明材料中由主观到现实的转变。

5.随着观察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X波段多普勒雷达的出现,现在气象部门能够每隔一小时提供一份气象预报,为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服务。这表明()A.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B.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实践

C.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D.正确的实践使人们能够获得正确的认识 [答案] C [解析] 天气预报变得越来越精准,其原因在于科技手段的发展,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即为认识提供了先进的工具,故应选C项。A、B两项与题意无关,D项观点不正确,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本身无对错。

B.客观物质性 D.社会历史性 6.2011年“两会”上,“妇女退休年龄”这个多年来有争议的话题再次成为代表委员讨论的热点话题,不同群体诉求反差大。这说明()A.对同一事物人们往往产生不同认识 B.由于立场不同,人们的认识往往不同 C.在客观事物面前,真理只有一个

D.人的认识总要经历一个由错误到正确的过程 [答案] A [解析] 针对退休年龄问题,不同群体诉求反差大,反映了A项;材料没有提及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B项与材料无关;材料没有说明各种认识的正误问题,C项与材料无关;D项观点错误。

7.近三年以来中国汇率改革在原有的基础上按照自主性、可控制性和渐进性原则有条不紊地推进。这表明()A.实践是具有目的性、有意识的能动性的活动 B.盲目的实践活动是没有的 C.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D.实践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 [答案] A [解析] 缺乏理论指导的盲目的实践活动是存在的,排除B项。实践活动并非人的一切活动,排除C项。客观物质性主要指实践的构成要素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制约,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项。

8.维生素C被发现250多年来,最为大家所熟知的是“增强抵抗力,预防感冒”的功效。然而,近期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的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显示,维生素C可以将原先每1万至10万个成体细胞才能有一个细胞转化为多能干细胞的低效率提高到10%的高效率。这表明()A.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在扩展的 B.人们可以有意识地改变自然物的属性与规律 C.只有科学家才能对客观事物做出正确的反映 D.正确的认识会对客观事物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答案] A [解析] 自然物的属性与规律是客观的,人只能改变其具体形态,B错误。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并不只限于科学家,普通人也能对客观事物做出正确的反映,C错误。D不符合题意。

9.鱼对水说:“你看不到我的眼泪,因为我在水里。”水对鱼说:“我能感觉到你的眼泪,因为你在我身边。”下列对这段话的理解,最恰当的是()A.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B.真理是客观的 C.认识没有是非标准 D.认识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答案] D [解析] 题干中鱼与水对于同一件事的看法,体现了认识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A、B项观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C项观点错误。

10.一个女孩在一望无际的沼泽里迷路了。聪明的女孩没有慌乱,而是沿着自己一路留下的脚印回到出发的地方,开始试走新的路线,最终,她离开了茫茫无际的大沼泽。犯下错误后,只要能从中找到失误和欠缺之处,并及时改正,总能看清成功之路。由此可见()①谬误可以从反面不断推动真理的发展 ②个人犯的错误与获得的真理成正比 ③找出所犯错误的原因意味着接近真理 ④谬误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 A.①②③ C.①③④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问题。从谬误到真理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②的说法忽视了二者转化的条件,错误。①③④正确表述了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故选C。

11.“当数学原理用于现实时,是不确定的;当它们确定时,又不适用于现实。”这表明()①任何真理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②认识的发展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③真理与实践不具有统一性

④有的真理是确定的,有的真理是不确定的 A.①②

C.②③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真理的相关知识及考生解读材料的能力。真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并通过实践检验证明了其正确性,因而真理与实践具有统一性,③错误;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其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因而都是确定的,④错误,选①②。故答案为A。

1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的名言蕴涵的认识论道理是()

B.①②④ D.①②③④

B.①③

D.②④ A.认识具有反复性 B.认识具有无限性

C.认识的发展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D.发展具有普遍性、客观性 [答案] B [解析] 庄子的观点说明认识是不断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B符合题意。A与题意无关。认识的发展是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C错误。D属于辩证法,不是认识论,不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13.通过人类不断的实践活动,人们深刻认识到太空资源对地球的重要意义。为了更好的利用太空资源服务于我国的经济建设,我国的航天事业制定了“三步走”的战略。第一步是搞神舟飞船,突破载人航天的基本基础。现在进入第二个阶段,就是掌握交会对接和出舱活动为代表的更深层次的技术。应该说“神舟七号”和“神舟八号”的成功,标志着我们已经突破第二阶段,获取了丰富的科学资料,深化了对航天工程的认识,为第三阶段的空间站建立奠定了基础。

请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航天事业的“三步走”战略。[答案] ①人们在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太空资源对地球的重要意义,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神七”和“神八”的成功,为我国的航天事业获取了丰富的科学资料,深化了对航天工程的认识,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神七”和“神八”的成功,标志这我们已经突破了第二阶段,掌握了交汇对接和出舱活动为代表的更深层次的技术,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我们进行航天工程,探求宇宙奥秘,是为了利用太空资源服务于我国的经济建设,表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14.2011年10月7日,中国科学家在南极陨石中发现丰富的太阳系外物质,这是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的又一重大突破。近年来来自全国数十家单位的科研工作者“亮剑”南极,用辛勤的汗水、顽强的意志和精诚的协作,在冰川、天文、地质、海洋、高空物理等科研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取得了丰硕成果。考察队在中国南极昆仑站的天文观测站成功安装了一台频谱范围更宽的太赫兹傅立叶频谱仪,为我国在冰穹A地区开展天文观测开辟了新窗口。此外,考察队员还安装了“月光闪烁仪”等新的天文观测设备,新天文观测设备的运行将为天文科研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运用所学《生活与哲学》的知识回答:(1)南极科学考察有何意义?

(2)我国多次开展南极科学考察并不断取得丰硕成果,说明了什么? [答案](1)我国开展南极科学考察,在冰川、天文、地质、海洋、高空物理等科研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取得了丰硕成果,有利于在实践中为天文科研提供重要科学依据,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从而延伸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锻炼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

(2)说明:①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②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地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纠错笔记] 我做错的题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因及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师支招] 老师讲评的题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心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篇:同练瑶族乡2010年生态县创建工作总结

同练瑶族乡2010年生态县创建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 我乡高度重视生态县建设工作,按照县委、政府的统一部署,在县生态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指挥部的组织下,严格对照创建全国生态示范县工作目标的要求,依照总体规划的要求,抓好生态县建设,促进全乡经济、社会和谐、协调、健康发展。

一、狠抓生态宣传,提高生态意识,营造争创氛围。充分利用电视、广播、宣传标语、生态讲座等宣传媒体,多形式、多角度、深层次地宣传国家林业政策、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及法律法规;宣传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和措施,全面提高全社会爱护保护环境的生态意识,为搞好生态环境建设营造了良好的人文社会条件。

二、狠抓环境保护与治理,着力生态基础建设,不断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生态经济的发展必须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条件为基础,只有将生态基础工程夯实了,才能进一步加快我县现代生态县建设的步伐。

1、抓好生态公益林建设。对公路沿线疏残林进行补绿,对公路路树进行补植,对两旁村庄进行四旁绿化。加强生态公益林管理,进一步加强林政管理,加大对乱砍滥伐林木行为的打击力度。同时,加强林业队伍的建设。开展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活动,严禁捕猎受保护野生动物,查处炸鱼、毒鱼、电鱼行为。

2、切实抓好高山反季节无公害农林产品基地建设。在同练村、和平村种植了绿色无公害蔬菜2000亩,全乡种植优质毛椎500亩。

3、认真抓好荒山复垦工作。做好采石场土地复垦工作,积极多方谋求处理途径,对废石堆、旧石场建有排洪防洪的环山沟和种草种树的复垦;同时,规范山地开发的范围,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凡25°以上山地原则上不能毁林种果,承包整座山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山头要披上绿装,不能因开发而造成对森林的破坏和新的水土流失。

4、认真抓好“示范村、整治村”的建设工作。我们切实抓好英洞村朝阳屯、和平村和平屯及同练村一队、二队、三队等五个“6个100”新农村建设示范屯的各项建设,完成绿化树苗种植500株,完成巷道硬化3500米,完成五个示范屯的安全饮水工程,14个垃圾处理池正在建设当中。对全乡100户以上村屯进行了“水改”、“电改”、“灶改”、“寨改”建设,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同时,也进一步改善我乡农村的人居环境。

5、抓好异地扶贫搬迁村规划工作,严格按规划审批用地。为了使更多的村庄朝着生态文明村的方向发展,我们做好中心村的规划建设工作,严格住宅用地的审批,对新建住宅区进行连片规划,尤其是在同练村自然、寨脚、高坡等屯进行异地扶贫搬迁建新规划,让有经济基础的群众逐步到规划区按规划要求进行建房,以便改变农村乱搭乱建住房的现象。

6、加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建设。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主要采用卫生填埋,焚烧堆肥,处理率达到90%。辖区内建有垃圾处理场,辖区内无垃圾乱仍乱放情况。生活垃圾得到及时清理,环境大为好转。

7、加强面源污染控制。禁止剧毒高毒农药流通,科学、合理、安全用药,提倡使用生物农药、高效低毒农药。加强农村生态保护工作,控制农村和农业生产的污染。

三、发展生态产业,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和名牌产品。

生态经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柱。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更要发展生态经济,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大力发展林产产业,提高商品林经营水平。积极发展新优苗木产业。

2.积极打造绿色食品品牌,大力发展高山反季节蔬菜、毛椎、瑶乡土鸡、野生香菇、七彩山鸡和原生态鹅等产业。

四、推进集镇建设,带动市场经济。乡党委、政府认真按照“建好一个市场,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群众”的目标,因地制宜,大力引资建设小城。工程于去年11月动工,占地面积36.6亩,总投资700多万元,主要修建易地扶贫搬迁户安置区、民族市场、防洪堤、排水沟、挡土墙、主街道及巷道硬化等。计划安置同练村自然、寨脚、高坡、赵家等屯的易地扶贫搬迁59户221人。现已完成投资600余万元,目前,正在完善新区市场水管、电路的安装以及公共厕所配套设施建设。新区小城镇的建成,将激活该乡农副产品以及商品的流通,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高提升瑶乡形象,为打造特色瑶族风情生态旅游品牌奠定基础。

五、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乡党委、政府始终坚持“生态立乡、生态强乡”的方针,重视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从群众长远利益出发,从眼前利益着手,认准目标不改变,狠抓基础建设不放松。以“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为目标,积极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和试验示范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8年争取到自治区发改委小流域治理项目英洞河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全长25公里,分两期实施。第一期工程总投资176万元已经实施完成,建设防洪堤1150米,河道清淤7000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平方公里,恢复水毁农田100多亩。第二期工程已经于2010年10月28日动工,预计投入615万元,主要建设防洪堤、拦河坝、风雨桥等,力争打造“风情同练,绿色瑶都”生态民族旅游产业。整个工程建成后,将对英洞河沿线的农田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旅游产业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产生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达到“治理一条流域,发展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群众”的目的。

六、实现生态平衡,促进社会进步

1.狠抓计划生育工作,实行人口协调发展。大力开展了计划生育“三落实一追究”活动,群众的生育观念有了明显的改观。

2.严厉打击破坏生态事件,严格控制环境污染事故,重视做好议案提案的处理工作。全乡没有发生重大生态破坏事件和群访事件,乡人大的议案处理率达100%。

二0一0年十一月十日

下载《桃花源记》同步测练(精选多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桃花源记》同步测练(精选多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桃花源记课文(范文大全)

    桃花源记 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

    桃花源记剧本

    《桃花源记》 第一场 【话外音】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渔夫划着船出现)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着溪流两岸,长达几百走,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香草鲜艳美丽,......

    桃花源记教案

    《桃花源记》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读准下列字音:豁然 俨然 衣着 阡陌 鬓 要 邑 诣 骥 语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汇的特点。通假字:具、要;古今异义:交通......

    《桃花源记》教案

    《桃花源记》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陶渊明,并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感情。2.熟读背诵课文。3.运用在本文积累学习古文的方法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教学重难点:重点......

    桃花源记教案(精选合集)

    桃花源记教案 学情分析: 桃花源记这篇课文出现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本单元的课文主要有杜甫诗三首、桃花源记、陋室铭等文言文课文。而桃花源记是其中最重要的课文之一......

    桃花源记读后感(通用)范文大全

    桃花源记读后感(通用16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桃......

    《桃花源记》读后感(合集)

    《桃花源记》读后感15篇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说课稿(大全)

    《桃花源记》说课稿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