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档案工作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发挥档案部门优势 推进新农村建设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委关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精神,找准档案工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切入点,5月中下旬,市档案局组成调研小组,深入农村第一线,就新形势下档案工作如何服务X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调研。
调研组走访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部门、乡镇卫生院和卫生站、农村信用合作社、劳务中介所、农业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小康示范村等基层单位,采取实地察看、召开座谈会了解情况等多种形式,分析问题、总结规律,就“新农村建设中档案工作如何发挥作用”、“新农村建设需要档案部门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新农村建设对档案工作有什么新要求”等主题展开了重点调研。我们认为,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是档案工作自身发展的必然,是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的主题和长期任务,是档案工作者肩负的历史使命。
一、农业农村档案工作是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我市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起步于上个世纪60年代,伴随着全市农村工作的发展而发展,形成了一个富有生机活力的农村档案工作体系。完整丰富的农业农村档案,不仅真实记录了农村历史的发展演变过程,而且是农村各项建设中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一)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档案,是提升农业生产力水平的需要。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项工作的中心任务。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中,信息资源已成为一种特别重要的战略资源,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要素之一。农业科技档案中保留和记载了非常丰富详实的农业科技信息,开发利用好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能极大地促进科技创新和推广。同时,积极引导和重点培育农村新生的各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和金融企业做好档案工作,有利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组织化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建立健全农村村务档案,是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需要。
“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党和国家提出,“为了把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必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扎实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而要实现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许多方面都涉及到档案工作,如“村级组织健全、工作有力”要求有选举原始记录;“村务公开全面真实”明确村务公开的档案必须齐全并按规定管理;“民主决策科学规范”则必须保证表决和会议记录等档案的完整性;“民主管理扎实有序”要求必须制订集体财务管理制度,财务管理档案台帐管理规范,并有统一规范的帐簿和案卷;“民主监督切实有效”则要求财务审计和民主评议档案记录必须清楚、整洁。形成于我市农村自治组织和基层政权中的村镇及农户档案,直接记录和服务百姓活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对农村基层政权和自治组织建设、农村社会管理、化解农村基层矛盾和维护农村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基础作用,为营造和谐社会环境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建立健全农民(户)档案,是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需要。
为解除农民后顾之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就要抓好农民保障,而构建农民医疗档案、养老保险档案是保障农民权益的基础环节。在推进我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等工作中,通过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农民家庭健康档案,使投保农民老有所养,生了病能及时就医。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是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农村大批富余劳动力纷纷涌向城市甚至国外,中介劳务机构也相继产生。中介劳务机构工作的开展,离不开档案工作。通过建立档案,外出务工农民的个人信息、就业市场信息得到交流,为农民拓宽就业渠道打开了新途径。
新农村建设要求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就要发展社会事业、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一个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少不了档案文化建设,档案文化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档案编研成果如书籍和展览等,作为精神文化产品,它能够记录和传播地方的历史文化,宣传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成就,成为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
二、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目前已取得显著成效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长期以来,全市各级档案部门主动围绕“三农”,服务“三农”,扎实有效地开展了农业农村档案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各地在开展农业农村档案工作中,领导思想重视,态度积极主动,方法灵活多样,思路开拓创新,形成了一些独特的做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农业农村档案工作有力地推进了农业生产力建设。我市拥有健全完善的农业科技体系,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1990年X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农业科技档案馆,多年来,通过编纂农业科技参考资料、送科技下乡等活动,为科教兴农作出了很大贡献。通州市植保站高度重视科技档案资料的积累和利用,近年来,利用保存的档案资料,编辑了30多种参考资料,其中建国以来各种专业期刊上登载的所有病虫测报信息汇编,在改进测报技术、提高防治水平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夺取农业丰产丰收等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我市是国家农业部授予的6个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试点市之一。近年来,我市20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试点单位全部开展了建档工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发挥了积极作用。国家级试点单位如皋草莓协会将档案工作列入协会规章,通过建立富有特色的田间管理档案,给草莓一张特殊的身份证;海门京海集团十分重视档案工作,其档案工作由原来指导农业生产为主的产中服务向提供信息、开展技术培训的产前服务和向产品的加工、贮藏、运销、贸易的产后服务延伸,由此成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
2.农村金融档案工作有效地帮助农民获得便捷的金融服务、发家致富。农村信用社通过建立健全农户经济档案,为信贷人员做好信贷支农服务提供了第一手综合资料,从而为农民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解决了农民“贷款难、贷款繁”的问题。目前,我市有100多万农户建立了信用档案,并获得了不同形式和额度的贷款,帮助了农民发家致富。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农村金融档案工作达省以上标准的有84家,其中,海安县农村信用社档案管理工作取得的成绩尤其令人瞩目,1997年古贲信用社档案管理达国家二级标准,2001年海安县农村信用社系统43个单位先后通过了上级档案管理达标升级验收,实现全系统档案管理工作“满堂红”,开创了全国农村信用社档案目标管理之先河,海安县农村信用社的经营业绩位居江北第一。
3.村务档案工作扎实推进了基层民主建设。我市行政村建档率达100%,全市1935个行政村全部开展了以财务公开为主的村务公开活动,公开率达100%, 村务公开的内容都来自村、镇档案室。
4.农民保障档案工作有力支撑起农村保障体系。我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于1995年在全省率先开展了试点工作,并很快在全市全面展开,得到国家民政部和省民政厅、省档案局的充分肯定,并在全国、全省推广。截止2003年底,全市已为105万农民建立了农保档案,部分县(市)已经启动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计算机数据库建设。农村合作医疗管委会通过及时建立农民家庭健康档案,密切跟踪农民健康情况,使参保人员在意外得病时及时得到补偿。目前,已建成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参合群众凭参保卡在区域内各级定点医疗机构就诊通过网络即看即报。
总的看,我市农村农业档案工作呈现出起步早、发展快、亮点多、覆盖面广的显著特点,但是发展还不平衡,尚有不少与新农村建设不相适应之处。一是少数地方档案意识还比较薄弱。档案工作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上面来检查就突击一下,不来检查就放任自流;个别地方档案工作曾经搞得轰轰烈烈,是宣传的典型,但开了个好头却没有了下文,不但没有持续推进,甚至还在倒退。二是硬件建设还比较落后。限于财力和物力,不少涉农部门还没有专门的档案室,尤其是个别的乡镇和村,档案就捆捆扎扎存放在有关人员的家里,档案库房的建筑规范、档案保管设施设备更无从谈起。三是软件建设也十分不平衡。还有相当多的地方没有制定档案工作制度、没有专职人员负责档案工作,档案管理处于分散、自发状态,还很不规范,档案也没有很好地利用起来,甚至同一个系统的不同单位之间,差别也很大,严重制约了档案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四是信息化程度还比较低下。目前,档案工作普遍停留在纸质的档案管理上,实行计算机网络管理的单位不多,档案工作的现代化水平还很低,离信息社会的要求还有相当距离。
三、对档案工作如何更好地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新农村建设为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我们在感悟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大有可为的同时,更多的是觉得肩负的责任重大。推进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最终的目标是建立起档案资源丰富、档案设施齐全、档案管理规范、档案利用高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农业和农村档案事业发展体系。在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档案部门要明确“抓什么”和“怎么抓”的问题。我们认为,要在过去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已有的基础上,一方面拓宽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的广度,即提高农村建档率并扩大建档范围;另一方面要提高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的深度,即提高档案的归档率、合格率、利用率及扩大利用效果、加强信息化建设等。
通过调研,我们有以下几点思考:
思考之一:搞好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必须努力营造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面广量大,靠档案部门孤军作战,难免势单力薄,因此必须营造好的外部发展环境。一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档案意识。二是要加强协作,形成合力。各级档案部门要加强与农办和其他涉农部门的联系、沟通与协调,齐抓共管,尤其是对条线单位,要争取上级主管单位的重视和支持,内外协同,上下联动,通过出台规范性文件,切实加强对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的宏观管理和业务指导,形成强势推进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良好氛围。三是要建立县、镇、村三级档案工作网络,提高组织化程度。
思考之二:搞好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必须建立创新的工作机制。一是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典型是旗帜,是感召力和说服力。我们重点培植村务公开、农村科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信用社等领域的建档典型,用典型来发挥示范和引导作用,努力扩大宣传效果,并逐步推广。同时根据各县在新农村建设中形成的档案资料情况,加强重点特色档案的管理,如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富民档案”、反映农村面貌变化的“环境档案”、保障农民切身利益的“保障档案”、服务农村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和谐档案”等。二是加强行政推动作用,把档案工作纳入总体考核。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主动与市(县)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小组综合办公室联系,争取将档案工作纳入本市(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及考核验收体系之中。三是坚持依法治档,加强农业和农村档案的规范化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档案法实施办法》、《江苏省档案工作条例》以及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的各项规定,建立完善有效的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的执法监督机制和保障措施,依法搞好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尤其要加强村级档案的规范化管理,制定实施村级档案规范化标准和目标考核体系,以点带面推进村级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现代化,切实提高村级档案管理水平。
思考之三:搞好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必须进一步加大农业和农村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力度和信息化建设。建立县、乡、村三级农业科技档案信息服务网络,积极开展涉农档案下乡进村活动,充分发挥档案资源优势,探索并逐步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信息平台、城乡一体的劳动力供求信息平台和涉农市场需求信息平台,有效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档案利用需要。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逐步推进农业和农村档案信息数字化,实现网上检索和利用,最终达到信息共享。
此外,还要探索并制定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的政策扶持办法,以保障这项工作的深入发展。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及财政部门要为新农村档案工作提供人力、财力、物力上政策扶持。通过定期举办培训,强化岗位能力培养,提高农业和农村档案管理人员队伍素质;要从档案工作的需要出发,配备专兼职乡(镇)、村档案人员,并保持相对稳定;对一些比较困难的乡镇、村,适当给予经费和设施设备的扶持,使这些乡镇和村从无到有地建立起档案工作。
总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档案事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各级档案部门要以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增强服务意识,准确、全面地记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历程,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好各项服务,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
第二篇:规划工作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有可为
××市为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的二元结构,也是四川省人口最为稠密的地区,全市幅员面积11939平方公里,人口1060万,农民比例约占三分之二,人多地少的矛盾非常突出,“三农问题”成为制约××进一步发展中最为突出的问题。近年来,××市作为全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试点城市,按照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总体要求,因地制宜,初步探索出了一条
农民就地市民化、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路子,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和明显成效。为此,市规划局组织有关人员于2005年12月9日至11日利用周末时间赴××专题学习考察该市经济发达区域和城市郊区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情况。经过实地参观、资料收集和专题座谈,使我们受益匪浅。××市新农村规划的主要经验
××市深刻分析本市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牢牢把握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难得历史机遇,在新农村建设中,紧紧依托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在规划和建设环节,创造性地提出“三个集中”(即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化经营集中、农民向农村社区集中)的发展思路,切实加强城乡规划的先导和引导作用,充分激活土地流转模式,全面突出政府主导,实现了城乡一体化与新农村建设的良好互动,推进了经济发达区域和城市郊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面建设。具体而言,他们在规划方面的主要经验有:
一、完善城乡规划编制体系,强化规划对新农村建设的引导作用
××市提出要通过科学的规划来合理配置各类资源,实现城镇、农村的合理建设,城乡产业的合理布局,让城乡居民通过城乡一体化得到实惠。为此,该市通过加快编制城乡一体化规划,实现了规划编制市域全覆盖,使全市城乡规划真正成了一盘棋。
一是加快分区规划和远郊市县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全面完成《××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年)》修编;完成了龙泉驿、新都等7个卫星城的分区规划和都江堰市、崇州市等8个远郊市县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全市20个区(市)县都有了自己的分区规划或总体规划;完成了中心城117平方公里新增城市建设用地规划,中心城区域实现了控规全覆盖;编制了198平方公里非城市建设用地规划。
二是加快镇乡规划编制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规划落地。组织了对全市30个重点镇的总体规划修编和评审工作;对全市2800多个总投资1538亿元的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各级规划中逐一进行了审核和落实。
三是积极推进农民新居工程建设规划和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完成农民新居工程的建设规划,高效优质完成了“新居工程”选点和提供规划设计条件工作,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城乡同发展、共繁荣打下了坚实基础。在新农村建设中,该市还积极推进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取得显著成效。如白果村村庄整治规划和行动方案专门由省村镇规划建筑设计院进行规划,县建筑设计院进行设计。制定了以“村庄发展治散、基础设施治缺、村内建设治空、村容环境治脏、农户住房治大”为主要内容的白果新农村建设方案。
在农民新村规划编制中,××市注重结合实际,突出五项原则。一是将农民新村纳入城市(城镇)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并编制建设规划。农民新村建设强调搞好路、水、电、气、通讯和排污治污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同时要求应有相应的文化、体育、卫生、教育、商贸、绿地、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生态新村、文化新村、现代化文明新村;二是按照城乡统筹的原则,增强农民新村规划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规划编制要求符合国家有关规范、标准,要有利于农业和村庄产业多样化发展,兼顾城镇建设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三是农民新村规划分区域控制。城镇规划区内不设置中心村,属城镇近期建设片区,根据规划和有关标准设置农村居民点或城镇居民住区,防止形成“城中村”;四是农民新村规划结合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农民新村按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布局,配置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除满足居住服务的基本功能,还结合农民发展经济、增加收入的需要,统筹考虑各种生产因素,综合布局,使生产与居住、生活有机结合;五是农民新村规划结合当地环境和特点,突出地方特色。农民新村规划在布局形态上因地制宜,灵活布局。加强对房屋建设风格、色彩的指导,推荐适合当地建设的方案,使农村新村环境优美、具有地方特色。注意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通过规划建设农民新村,使农民既增收致富,又改善居住环境,享受现代文明。
二、改革城乡规划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城乡规划战略引导和综合调控作用
××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的战略中,认识到城乡规划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前提。该市按照城乡统筹规划、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切实改进和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工作,提高规划“科学、民主、依法”行政管理水平,建立与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相适应的规划管理新体制,实现城乡规划编制管理、实施管理和监督管理工作“满覆盖”,充分发挥城乡规划战
略引导和综合调控作用,促进全市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是进一步理顺规划工作关系。进一步完善市规划委员会工作制度,充分发挥市规划委员会决策作用。健全市规划委员会专业委员会的结构,加强市规划委员会办公室力量,理顺市规划委员会与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关系,提高规划决策水平。调整区(市)县城乡规划制定程序。各区(市)
县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建制镇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总体规划、开发区和风景名胜区规划等,须经市规划委员会审查同意,并按法定程序审批。将市建设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的村镇规划管理职能划转市规划局。将城市户外广告总体规划及技术标准的编制管理职能划转市规划局。对××市高新区、龙泉驿区等15个区(市)县城乡规划行政管理机构的业务工作,由市规划局负责归口管理和指导。
二是不断健全城乡规划管理机构。在主城五区设置规划分局,负责中心城区城市规划实施管理工作。设置××市规划执法监督局(市级行政二级局),负责全市城乡规划监督管理工作。将市规划管理稽查大队并入市规划执法监督局,不再保留市规划稽查大队。市规划执法监督局由市规划局管理。设置市政府派驻龙泉驿区、金堂县等14个区(市)县城乡规划督察专员,负责所驻区(市)县城乡规划行政工作督察。市规划局加挂市政府派驻区(市)县城乡规划督察专员办公室牌子,负责全市城乡规划督察专员的日常管理工作。组建××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负责全市城乡规划发展战略研究。组建××市规划信息技术中心,负责全市城乡规划信息资源管理。组建××高新区、金堂县等15个区(市)县规划行政管理机构。负责所辖行政区域规划管理工作。
同时,××市还特别注重加强镇乡规划管理。在温江区、双流县等14个区(市)县设置区(市)县政府派驻镇(乡)规划助理员,负责所驻镇(乡)规划实施与监督管理工作。规划助理员的日常管理工作由当地规划行政管理机构负责。
三是切实落实人员和工作经费。明确干部管理权限。市政府派驻的督察专员、规划执法监督局的组织人事由市规划局统一管理。其余区(市)县规划管理部门领导班子成员的任免,征求××市规划局意见,由当地区(市)县任免。市规划局及派出机构、市规划执法监督局、市政府派驻区(市)县城乡规划督察专员的人员编制由市机构编制部门核定下达,各区(市)县规划行政管理机构及驻镇(乡)规划助理员的人员编制由当地政府负责落实。所需工作经费纳入市、区(市)县同级公共财政预算。
三、突出重点,抓好示范,以点带面,促进新农村建设全面推动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新农村的规划建设中,××市特别注重突出重点,抓好试点,以点带面,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动。
在规划环节,该市提出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优化资源配置,突出抓好以区(市)县政府所在地和有条件的区域中心镇为重点的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力争在10年内,基本形成环绕中心城市的4个中等城市、11个小城市、45个区域中心镇相互呼应的城镇体系。重点完善区(市)县政府所在地和有条件的区域中心镇的总体规划,制定完善包括城镇居民安置及农民新村规划在内的分区规划和各项专项规划,今后5年,规划并建成城镇安置小区80个、农民新村示范点20个。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客观要求,适时规划调整乡(镇)行政区划,整合乡(镇)资源,充分发挥区(市)县政府所在地和区域中心镇的吸纳和辐射作用。
在建设环节,注重抓好示范点的建设,加大人力、物力投入,积极总结经验,促进全面推广。例如在白果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中,健全机构,切实加强白果村全国新农村试点建设工作的领导。双流县委、县政府成立了白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在白果村设了现场指挥部。同时,永安镇也成立了白果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宣传组、经济发展组、文化休闲旅游组、基础设施建设组、风貌整治组、现场办公室等,各组分别由镇领导班子成员负责,做到了事事有人抓,件件有落实,为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第三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本站推荐)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调研成果
皮口镇海产品养殖业基本情况介绍:
皮口镇拥有以大连有德、玉璘、万众、科洋为龙头的水产品加工企业28家。其中天伦公司为提高海产品的科技含量、附加值及市场竞争力,已建成了中国东北地区一流规模和科技含量的海产品精加工基地——“天伦海连玉璘海洋生物科技园、投资2.75亿元的万众海洋科技园。这些公司的成立将7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从一产中转移出来,农民致富的传统方式得到改变,工资性收入占据家庭收入比例逐年增大,海上和陆地养殖业迅速洋生物科技园”,还有投资2亿元的有德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资1.74亿元的大发展,使农民增收的渠道不断拓宽,以民营经济为主的工业化、产业化和城市化趋势日益明显,皮口镇一步步向海滨小城市目标迈进。
调研分析:
因地制宜
1.皮口镇地处黄海之滨,镇域总面积286平方公里,常驻人口8.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6万人。海岸线长35华里,浅海水域20万亩,滩田12万亩,滩涂8.8万亩,水产资源十分丰富。依托得天独厚的区域和资源优势,皮口镇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海产品养殖基地,并逐渐发展养殖,加工一体化的企业。为当地的居民带来了稳定的收入。
2.抓观念,转变传统增收思想。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障。农民千百年来一直被束缚在土地上,这种传统观念的束缚,使农民增收的潜力十分有限,在思想观念上保守怕变,难以融入现代市场。皮口镇镇通过宣传推介一批靠养殖致富成功的典型,以农民身边的事实来影响农民,让农民看到增收的途径不止一条,现有耕地容纳劳动力有限,而转移富余劳动力士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通过典型示范,广大农民自发地进行养殖工作,由此带来了观念上的更新、视野上的开阔。
3、抓信息,建立劳动力转移服务网络体系
如何能及时将用工单位用工信息送到他们手中极为重要。为此,皮口镇努力构造,不断完善,建立起一条承上启下的劳务用工信息网络:镇劳务信息服务小组→村劳务信息服务站。镇里经常派出专人到海产品养殖场了解信息,及时将用工信息发到村劳务信息服务站,及时将用工信息传到农民手中,并为他们进入用工单位做好各种服务工作。为富裕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信息保证。
思考与建议:
随着国家对新农村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村庄摆脱了贫困和落后,开始慢慢的向城市化靠拢。通过对皮口镇的调研,我们总结以下几点经验:
1.要因地制宜
俗话说“依山靠山,依水傍水”,皮口镇拥有海岸线35华里,浅海水域20万亩,滩田12万亩,滩涂8.8万亩,十分丰富的水产资源为其发展带来了很好的机会,依据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皮口镇大力发展海产品养殖、加工产业,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同样其他村庄也可以借鉴其发展特点,比如靠山的村庄可以发展特色水果种植,珍惜木种种苗种植等。平原地区的村庄可以发展养殖业,牧畜,种貂养殖等等。
2.政府部门加强领导
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努力为农民的脱贫服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新的思想和新的技术,加强对村民思想的教育,改变其传统的以土地为依靠的顽固思想,鼓励村民大胆尝试新项目,并给村民一定的支持,从而使更多的人摆脱贫困。
3、整合资源,健全体系
整合国家对新农村发展的新思想,新政策,建立当地的网站,鼓励农民学习电脑知识,拓宽他们接受新消息,新思想的途径,有了新的思想,农民才能更快更科学的摆脱贫困。
当地旅游业基本情况介绍
皮口作为辽南古镇,不但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而且地区文化历史悠久,民俗民间文化丰富,其中以每年正月初二的祭财神民俗文化、正月十三的祭海文化和正月十五巡街文化最具影响和代表性。而有关貔仙、大白碑、老龙头、凉水湾、矿泉井、海神娘娘、牛眼坨、牛眼蛤等等众多民间传说、故事,更为地区文化增添了神秘的色彩。随着地区经济的发展,皮口小城镇文化也极大了丰富了现代人的生活内容。而“黄海公园”——皮口西山风景区、“一洞仙”——狐仙洞风景区、“天鹅湖”——东大甸自然湿地以及平岛旅游度假村等地,不但是当地人们休闲、观光的最佳去处,也为丰富地区特色文化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因为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皮口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陆岛交通港,是长海县距大陆的最近点。因此每年接待旅客近70万人,成为海岛旅游的重要中转站。
位于皮口镇西南黄海里长山水道南部海域,距陆地最近处清水河口3公里,牛眼坨码头西南侧。因岛上平坦得名。呈梯形,东西走向,东高西低,长约1.3公里,宽0.8公里,陆地面积1.04平方公里,海拔30.9米。涨潮时周围水深3米。地质属太古界片麻岩。为平岛村驻地,人口500余人,耕地730亩,种植玉米、大豆等。以渔业为主,产杂鱼、蟹等,建有百吨冷冻库。现已规划成具有渔家特色的旅游度假村,每年接待大批上岛旅游的游客,旅游服务业已成为岛内第二大产业。
平岛旅游度假村是普兰店市境内唯一一个海岛村,距皮口港18海里,东西长约1500米,南北宽约500米,虽总面积仅为795公顷,却是被誉为“万倾碧波中的平静之舟”的一个避暑御寒的绝佳去处。这里为我国少有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全年自4月中旬至11月初的200多天的时间里,几乎都是宜人的气候。海岛上树木参天,植被良好,又无工业污染,空气清新,四面沙滩是天然浴场,也是近海垂钓的鱼场,可以说是万倾碧波中的一块“净土”。随着旅游业的逐渐兴起,这里已被开发成为一个海岛旅游度假村。平岛度假村沿岛附近海底基本上为砂质,海水清澈透明,特别适宜海水浴、日光浴。环岛岩滩繁殖着丰富的贝类,退潮时可以赶海、采集贝类、海珍品及进行海上垂钓等活动。这里还是盛产海参、鲍鱼、对虾、牡蛎之乡,海鲜佳肴应有尽有。海岛旅游度假村的别墅建筑风格独具特色,是游客休闲、度假、会务娱乐,海浴的圣地。现有高中档客房40余间(套),床位200余个,餐位200余个,还有各种文体娱乐设施。目前,普兰店市政府已把海岛度假村建设纳入今后三年内重点开发建设项目之一,作出总体发展规划,吸引内资外资共同开发。这里的阳光、沙滩、别墅、海鲜以及独特的渔舟唱晚、渔家风情、游客赶海、渔民家宴、家庭式的接待以及海上垂钓等旅游。
调研分析
空间分析
皮口镇地理位置优越,距大连市中心110公里,与长山列岛仅有8海里,隔海相望。也是大连东部沿海距日、韩最近的口岸。镇内交通便利,金城铁路、201国道、大庄高速和海皮路横跨东西,皮瓦公路与沈太高速对接纵贯南北,皮口港500吨级滚装码头已开通国内多条航线,年货物吞吐量80多万吨,客运量69万人次。
由于交通便利,皮口镇即是省内游客节假日度假的好去住,也为省外游客体验海岛游提供了便利的机会,市场潜力巨大。
资源分析
我国少有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全年自4月中旬至11月初的200多天的时间里,几乎都是宜人的气候。充分利用较长的旅游适宜期创造经济效益。自然资源优势,发展具有特色的海岛旅游。
思考与建议
1、但目前发展呈现趋同化趋势,千游一律,给游客无新鲜之感。
建议:开发人文景观,丰富游览项目,因地制宜地进行规划,开发特色的旅游产品,实现差异化旅游经营。增加游乐性主题项目,延长生命周期,吸引稳定的客源。
2、岛内旅游呈现超负荷情况,人流过多,影响海岛游品质。
打造多类型的旅游资源,实现游客分流,同时实现旅游与保护的良性循环,提升项目品质。
3、环境保护问题不容忽视。
要依照法律来保护环境。建设旅游风景区、开发旅游资源时,要充分利用现行的许多法规条例,以确保风景旅游区的环境免受污染的破坏,充分利用法律武器对风景旅游区的环境加强管理;以保护旅游资源,为发展旅游业创造条件。其次,要树立防重于治的新观念。保护旅游风景区环境的目的,是为了促使风景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转化,为人类的休养生息,创造越来越好的条件。再次,要加强治理已受破坏的环境。对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的环境,必须及早进行必要的治理和抢救,使之尽快地恢复其本来面貌,以适应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迎接更多的旅游者前来观赏。
皮口镇社区建设情况:
1997年皮口镇被国家体改委等十一部委确定为全国综合改革试点镇,2000年被辽宁省确定为中心小城镇,2004年又被国家六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镇,被国家渔业部确定为全国水产品加工示范基地,被大连市定为重点开发建设的小城市。2010年,皮口镇被国家发改委以“人与自然河蟹小城镇”及在海洋开发、利用、保护方面的突出表现而入选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参展城镇。根据日前确定的规划,皮口镇正以滨海路为中心轴线,西起清水河,东至赞子河,北到高速铁路,面积38平方公里以上区域全部纳入镇区内,对产业、居住、商贸、饮服及公共设施、重大基础设施等按功能区分,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将皮口镇重新定位为产业发达、生态良好、临港宜居、河蟹文明30万人口的中等海滨城市。
皮口镇现拥有省一级乡镇敬老院、大连市一流的公安分局以及武警边防、法庭、工商等执法部门在皮口都有派出机构。220千伏的变电所座落在境内,1万吨能力的净水厂即将扩建成5万吨。市政、环卫、城管中队等 城镇管理职能部门一应俱全,购物、旅游、休闲、娱乐场所众多,城镇功能齐全。
调研分析
一、抓住机遇,引导合理的住房建设和消费模式。将“规划科学、配套健全、环境良好、工程优质”真正落到实处,加快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
二.是企业参与,强化业务培训与考核,提高队伍综合素质。以培育企业品牌、练好内功、提高产品创新能力为着力点,继续优化和落实创建方案,加快科技创新,丰富创建内涵,将企业与住宅融为一体,不断增加社会责任感,发挥示范项目的引领作用。
三、定期开展思想培训,提高村民素质,逐步引领农民接受新知识,新思想,主动做到爱护环境,提高了生活品质,慢慢呈现出积极向上的风貌。
思考与建议
1虽然相对其他乡镇发展较好,但目前社区建设已呈现瓶颈现象。尽管目前绝大多数社区居委会的办公设施和居民活动设施不足、社区工作人员待遇普遍偏低。
建议:进一步提高社区建设认识,不断推动社区科学发展。切实加强各级各部门对社区建设及重要性的认识,推动社区的科学发展。要深入学习、广泛宣传社区的自治职能,让社区自治意识深入民心,使社区尽快步入良性的发展轨道,从而提升居民的幸福指数。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建设和谐社区工作,把社区建设纳入各级党委、政府重要工作议事日程。在镇政府的支持下民政局,积极争取其他部门的协调配合,通过采取财政支持、划拨土地、减免费税、房屋置换、改造或新建等多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基础设施不足的局面。要明确收入来源,不断加强投入。包括财政补助收入,即州、县市两级财政按有关规定核拨的各项经费,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有序的增长机制。上级核拨收入,即上级有关部门和街道(乡镇)给予的非财政补助收入(包括非正规组织就业岗位补贴)。社区专项工作经费。主要是州、市(县)两级部门补助的设施建设、维修、服务、活动等专项工作经费;以及拨付社区“费随事转”的各项经费和社区党建工作经费、其他专项工作经费、活动经费等。各项捐赠收入。主要是慈善组织和基金组织的经费援助、驻社区单位和结对共建单位赞助社区的经费及各种募捐与个人捐助的经费等。奖励经费。主要是上级部门对于社区工作先进的表彰奖励经费等。其他收入。主要是社区有偿服务收入、社区使用的固定资产变价、租赁等收益。要明确支出范围,落实经费到位。包括人员经费支出。主要是社区工作人员与公益性岗位及社区其他聘用人员的工资、福利、奖金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公用经费支出,主要是办公、服务、活动等经费支出。专项经费支出,主要是社区设施建设项目支出、设备购置和维修支出等。工会活动经费支出、社会保险费支出,主要是单位缴纳的各项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缴费。
2、社区建设文化氛围不浓,社区建设内容不丰富。
建议:要健全社区文化组织体系。设置一名专职或兼职的文化活动组织人员。发挥离退休人员的积极性,为社区文化建设多出力。要形成社区文化活动的组织体系,并健全组织机构。要丰富文化活动方式。如剪纸、象棋、乐队、合唱队、体育类的太极拳、气功;综合类的秧歌、健美操、民族舞蹈等。要提供社会保障。各级政府应给予社区开展的群众文化活动提供必要的政策或经济方面的支持。同时,各级政府、各相关单位应该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的直接指导者。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并培养活动骨干,并定期地举办各类活动,为社区文化产业的形成起到宣传推动作用。
3社区建设人才匮乏,自治服务能力不强。
建议:要创新社区干部队伍进入机制,拓宽选拔任用渠道,推进社区干部来源多元化。不断实行“公推直选”制度“选一批”,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尤其是街道工作人员中“派一批”,从各行各业优秀人才中“引一批”,从有文化、有能力的下岗职工中“聘一批”,面向社会和大中专毕业生公开“招一批”。要加强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促进社区工作者的知识更新和能力提升,不断提高他们服务居民、管理社区的能力。可以依托党校等机构成立社区工作者培训学校。要强化激励措施,使社区工作者保持旺盛的工作激情。在经济方面,切实解决社区工作者的生活补贴、工资偏低问题,并使待遇水平随经济发展而适当增长;切实解决社区工作者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问题,激发社区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在政治方面,给社区工作者提供上升的通道。
第四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中国大地,很多群众都过上了安稳、幸福的日子。如今,在共产党的带领下,掀起了建设新农村的热潮,农村的发展又迎来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齐心协力,共同创建着一个个社会主义新农村。我局所挂钩的鱼塘乡挖鲁村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0年,全村共播种玉麦1127亩,其中杂交玉米麦600亩,规格化种植400亩;水稻600亩,其中杂交稻600亩,规格化种植100亩,总产量345吨,比2009年272吨增73吨;种植水稻600亩,产量208吨,比2009年减少52吨,其原因由于干旱所致,比2009 年少种植100亩;种植黄豆418亩,产量48吨;豆子比200933吨增15吨,种植花生480亩,产量758公斤,比2009年560公斤增198公斤。
二、林产品生产情况:
2010年共产松脂100吨,产值1500000元,比2009年380吨增62吨,增人民币930000元;产紫胶7吨比2009 年增2吨,增人民币34000元;种植粮食55亩,产量55吨,产值93500元人民币;种植烤烟405亩,产量61吨,产值976000元人民币。
三、畜牧业生产情况:
全村共存栏大生畜880头,其中黄牛650头,驴200头,骡30头,当年出栏肉产量2.2吨;羊70只,当年出栏17只,肉产量0.5吨,家禽存栏6200只,当年出栏60000只,肉产量9吨,禽蛋产量3.3吨,生猪存栏2010头,当年出栏900头,肉产量77吨。
四、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和新农合收缴情况:
1、全村户籍人口2020人,零岁至十五周岁486人,十五周岁至五十九周岁1204人,全村60岁以上319人,重度残疾11人,全村共收取养老保险1055人,加上重度残疾11人,我村实参保人数1066人,完成参保人数的88.5%。
2、新农合全村现有人口1042人,收取新农合人数805人,计生民政带交305人,实际参合人数1110人,完成任务106.5%。
五、基础设施:
1、全村共有25村民小组,已通公路的有24个小组,未通公路还有石头下寨一个小组,原修通岩羊小组粑田小组公路,现已经堵塞无法通车,主要的原因劳动力少,塌方大,等于靠机遇和政府的扶持来解决通车,其余22个村民小组的村组公路,在爱路护路日期间全部修通。
2、农田水利建设方面,10月底,11月初,村支部村委招开组干部会,布置安排工作,修复水沟60余条,全长63
公里,但还有石头梁子大沟和马六塘半坡田沟还没修好,还得靠乡党委政帮助解决。
五、卫生方面的情况
为确保人民群众的健康,享有病有所医,老有所靠,两委班子大力宣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优惠政策,使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新型合作医疗的好处,参保率达106.5%。
六、社会治安
村上定期不定期的招集干部群众学习法律法规知识,使大家知法、守法,用法律来保护自己,每个小组都制定出自己的民约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一年村委会共调处纠纷九期,一年来,本村没有重大事件的发生。
七、计划生育:
一年来我村委会主要以宣传教育为主,经常现工作为主,以避孕为主的三为主来抓计划生育工作,使广大已经婚妇女认识计划生育的好处,到现在为止办独生子女户21户,未出现超生。
鱼塘乡挖鲁村有270户人家,总人口2020人,外出务工的占总人口的50%。2010年,人均有粮340公斤以上。村里有40名党员,但是,年轻党员少,富裕党员少,这就给该村的发展带来一定的阻碍。挖鲁村在县乡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努力寻发展,在新农村建设的大好形势下,结合当地实际,抓支柱产业,发展经济作物的种植,近年来,挖鲁村的经济稳步发展,人民的生活也一天比一天好。对于挖鲁村的发展,我们充满信心,广大党员和群众也纷纷表示,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他们将抓住机遇,在发展现有经济项目的同时,将大力发展种植橡胶,这是一个喜人的发展势头。现在有部分橡胶刚定植,早期定植的橡胶长势良好。挖鲁村委会采用的长短期经济共同发展的策略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针对挖鲁村的实际,我认为挖鲁村的发展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抓好思想道德建设,挖鲁村地处偏远深山,住户零散,这就给党员集中和各项活动的开展造成一定难度,但还好,挖鲁村委会的领导班子,团结务实,能吃苦,想民众之所想,苦民众之所苦,将民众的生存,致富永系心中,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好形式下,努力地工作着。由于该村离集镇偏远,信息闭塞,留守人员老年化,加上个别党员对组织的信任度低,思想保守,缺乏创业观念,科技素质不高,自己富了,也不愿意带动别人同致富,对于这类思想落后的党员,一定要做好教育转化工作,使其在新农村建设中起先锋,表率作用。强化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干部建设是提交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服务群众的重中之重,通过狠抓干部能力建设,作风建设等方面,不断优化内部管理,通过创建学习型队伍加强干部的学习能力,切实提高领导干部的履职能力和服务水平。村委会可以利用农闲或节日,组织丰富多彩 的文艺活动,让村里的年轻人发挥自己的特长,同时也为自己的乡亲父老送一场文化大餐,利用群众集中这个机会,在活动中就可以宣传一些政策、法规和一些致富信息。通过经常组织活动,来提高广大党员和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加强党员之间和贫富之间的交流。在广大党员和群众的努力下,一定会迎来文明的乡风,整洁的村容,经济宽裕富足的美好生活。
二、抓经济建设。
(一)挖鲁村地处低海拔,适合黄豆、花生和米辣的生长,现在这三种特产有着很好的市场前景,如米辣,昆明贩下来的只是十元左右一公斤,而该村产的可以卖到二十元左右一公斤。加上这些经济作物生长周期短,风险小,村里可以大力发展种植,人们得到实惠后,增强了发展生产的积极性,村委会应加强科技扶农,请有关农业科技人员进村,组织科技培训,使该村的三种特产实现增产,农民收入增加,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二)发展橡胶种植,今年有部分农户定植橡胶,橡胶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它广泛应用于工业,航空、军事工业等方面,我国的橡胶产量是阻碍社会发展的一个缺口,农户在发展种植现有经济作物的同时,种植橡胶是一个长期发展的基础,在种植过程中,要请有关专家测量海拔,确保育苗,定植,管理正规化,不能盲目乱种,以免不产胶水,少
产胶水的损失。
(三)是狠抓农业主业发展,紧紧围绕,近抓粮烟亩,远抓林果经的发展思路做大做强烤烟,畜牧两个重点产业,巩固提升橡胶、松脂、茶叶、小米辣四个优势产业,培育好核桃渔业两个新兴产业保持烟种面积,发展橡胶、茶叶、网箱养鱼、小米辣的种植面积。
三、维护好公路,该村地外山脚,原来的公路陡窄,无法往外运农产品,不利于该村的经济发展,现在,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连接电站的新公路已修通,为修公路,人民群众吃苦耐劳,在繁忙的劳作之余,积极投入到公路建设中,因此,为维护造福民众的公路,村委会和广大群众,特别是共产党员,要尽力维护好公路,搞好过水路面浇灌。不定期的组织小修,通过经常组织小修,确保公路畅通,因为公路是经济发展的大动脉。
四、是狠抓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储备和争取更多的项目,加大整合项目资金力度,着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人民的居住环境,实现“五个百分百”,即100%小组通路、通水、通电广播,电视在党委政府支持下达到100%庭院硬化。
五、是抓公益事业建设,克服各种困难,协调筹措各方面资金用于公益事业,切实解决群众身边的困难。
总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艰辛的过
程,我们共产党员和广大人民群众要经历千辛万苦,但是,我们的党永远都是为人民服务的,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尽职尽责,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配合党组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第五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
为了进一步摸清和掌握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中所具备的优势,根据党校学习安排,就新农村建设的一系列问题深入农户征求意见,与群众座谈等方式进行了调研,现将贵阳市息烽县鹿窝乡大石头村的调研情况作分析报告如下:
一、基本现状
息烽县鹿窝乡大石头村位于乡政府南面,村所在地距乡政府22公里,东与息烽县西山乡相连,南与息烽县九庄镇毗邻,是贵阳市的一个极贫村。全村辖7个村民组,221户914人,其中少数民族(苗族)49户208人,占全村人口的22.8%,为少数民族聚居区。有劳动力460个,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40人。
全村总面积7821亩,有耕地1089.35亩,其中田539亩,土550.35亩,人均耕地面积1.2亩。有林地5545亩,森林覆盖率达71%;荒山1161亩,占总面积的15%。该村海拔在1000米至1300米之间,平均海拔1150米,年平均气温15℃,常年降雨量1000至1500毫米,无霜期210-260天,有利于发展经果林、中药材种植。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洋芋等,经济作物有花生、红苕、茶叶等。全村只有2个山塘,容水量约为50000立方米,仅能灌溉200亩农田,一遇干旱,多数农田得不到保障。
大石头村交通条件差,信息闭塞。目前只有乡通村毛路,从村到 息九公路九庄镇成为村的主要进出通道。由于交通不便造成大石头的农民一般只在九庄镇赶场,办事才到乡政府来。近几年来,在上级有关单位的支持下,群众投工投劳修建了大石头至田竹坪、下安、旧堰、新龙湾、小庆口等通组公路,小庆口至阳雀屯、下安组公路毛路已打通,但需建桥两座,由于资金缺乏,目前尚不能通车。全村有程控电话1部,部分农户安装锅盖天线,没有有线电视用户,7个村民组已全部通电。
自然条件的恶劣以及农民观念的制约,目前村农业种植结构单一,农业基础设施脆弱,海拔高,土地贫瘠,水源较差,农民收入较低,生产生活水平低下,相当部分的农户现在仍然吃“两掺饭”(大米和包谷混煮而成),或者靠救济粮度日。
村内有小学一所,教职工8人,其中一名老师在外带薪读书;学生114人,五个年级,一年级隔年招生,学制为半日制,由于缺少教室,分早课和晚课,每个班轮流上早课。
虽然大石头村经济落后,自然环境恶劣,但是,田竹坪及下安两组背靠西望山,山势陡峭,岩壁宏状,奇山异石,风光旖旎,景致迷人。西望山八大寺庙之一的华联寺就在此处。现有罗汉山、佛香湾、和尚坟、升官坟、尼姑庙等景点。现有保存较完好的庙房一处。该地苗族同胞纯朴好客,保持着良好的传统民族风情,为建设新农村,开发旅游资源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大石头村的调研,不断发现目前新农村建设当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农业产业化进程不快,劳动生产率低
一是产业、产品和品质结构不合理。在农村经济结构中,二、三产业尚未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在农业内部结构中,第一产业还在起绝对支撑作用,粮食收入仍然占较大比重。产品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大路货产品多,高精尖产品少,好的不多,多的不好。产品内在质量差,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
二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少、小,产业链条短,带户能力弱,农工商分离,贸工农脱节。组织化程度低,市场信息不对称。农业生产规模小,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突出,农民走向市场步履维艰。
三是主要农产品生产成本高、效益差。
四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受户籍制度、子女上学、用工单位诚信度、劳动保护、劳动力市场管理、中介服务机构、信息以及农民的自身素质不高、思想观念陈旧、满足于温饱、小富即安、资金不足、怕担风险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致使农村各种资源得不到有效配臵,大量农民滞留在有限的耕地上,劳动生产率低,农民收入渠道狭窄。
五是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实践证明,农民家庭收入与其户主的文化程度成正比例关系。
2、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滞后,农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还不够厚实
农村的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医疗条件差,技术水平低,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农民生一场大病往往意味返贫。同时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绝大多数的村没有文化活动室和适用图书,缺乏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乡镇没有稳定的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严重不足,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健全,虽有农村医疗保险但农村弱势群体保障体系薄弱。
3、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高,持续增收路子不宽
一是农业生产后劲弱。长期以来,欠发达地区对农业发展的投入少,导致了农村基础设施日益老化,不少水库带病运行,排灌工程亟待维修,防洪排涝能力大为减弱。加之农业的生产风险大、周期长、“无效成本”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种种自然灾害的侵袭,抗风险能力差,是名副其实的弱势产业。二是农产品加工能力弱,科技推广普及难。由于对农业科技投入的不足,一些乡村农业科技人员苦于经费不足而忙于谋生,搞经营服务的多,搞技术服务的少,且现有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中,知识结构不尽合理,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同时,科技推广在基层无依托,致使很多科技含量高的新品种、新技术难以推广应用。四是市场风险影响大。由于市场预测机制不够完善,政府、农户都很难预测农产品市场的需求及行情,产、加、销 往往存在很大的盲目性、随意性,跟风的现象相当普遍。一旦“预测”有误,对农民收入增长造成的损害是严重的。加上农资价格持续上涨,致使农业生产成本大幅上升,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国家取消农业税和对种粮农民实行直补等惠农政策的效应,严重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
4、村寨规划滞后,建设杂乱无章,脏、乱、差现象不同程度存在
规划滞后,特别是农村建设根本没有规划;因为建设规划滞后,村寨建设中没有统一的设计安排,农村供水、电力、通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摆布比较随意;垃圾、污水处理的措施不力,小城镇功能定位不明确,产业布局不明显,特色不突出,小城镇建设对农村经济的带动力不强。
5、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
农业基础设施老化、农业生态环境恶化是导致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的根本原因,已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发展。
6、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广大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意识不强。多数农村党员、干部沿袭于传统工作思路,习惯于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二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目前,一些农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不强,发展的路子 不宽,工作方法不多,在群众“盼富”面前力不从心。三是工作作风不扎实。服务意识不强,缺乏对农村工作的热情和对农民群众的感情,做“撞钟和尚”、做“太平官”。四是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级组织难以正常发挥作用,部分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正常的办公费用都依靠转移支付来维持,因此村级组织作用无法发挥,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同时由于包产到户后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村经济发展,也致使了无人关心集体事业的现象的产生,村委会虽实行村民自治,但一些政策、规划在本村因无力参与支持而无法实施。五是农村村民自治工作发展不平衡。村务公开不及时,财务公开内容不全面,无明细帐,当地群众有意见。六是农民的法治意识淡薄。农村法制建设相对滞后,法律在调整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民合法权益过程中,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农村社会法治文化的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三、问题成因分析
从上述问题可以看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所以存在这些问题,主客观因素不同层度地制约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1、基层干部、群众对问题的认识不够
尽管广大群众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热情很高,干劲也很大,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偏差和误区,一是部分农村干部群 众的思想认识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中央政策很明确,到了基层就脱节,尤其在经济欠发达村组,对新农村建设的内涵、方法和措施了解不够,不知从何入手。目前,仍然是维持现状,没有长远规划;二是甚至有些错解和误解了中央的政策,认为新农村建设好不好,要看新房子建设多不多,误认为建设新农村就是建设新房子,搞居民点,忽视了生产发展;三是部分群众对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存在怀疑观望心理,有的认为只是刮一阵风,刮过去就完了;四是部分群众对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定位不准,认为建设新农村是中央的大政方针,主体应由国家来搞。
2、资金制约
大部分群众收入水平有限,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资金需求缺口较大。
3、政策与法律、法规有矛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中心工作,但依法保护耕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承包法》所赋予的,在实际规划、建设实施过程中,存在土地不能正常流转的问题,出现政策与法律、法规不相适应,互相抵触。
4、科技意识不强
部分农民群众对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发展信心不足,思想认识模糊,对农业生产投入不足,科技含量低。再加之,随着劳务产业的发展,大部分劳动力被转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力军力量不足。
5、农村现行体制与市场经济要求不相适应
这是导致农业和农村发展滞后的基本原因。市场经济的效率来自于各市场主体的竞争,在竞争中选择生产什么产品,如何生产和怎样分配等问题。在中国农村生产要素之一的土地,在流通中出现了制度性障碍:(1)农民并不具有土地的终极产权,因而土地的有偿流转没有产权基础;(2)土地是农民最大的生存保障,是“命根子”。在社会保障基本没有建立起来的情况下,土地必须首先服从保障功能,在这一基本制约之下,农村内部制度无法作实质性变革,使农村经济中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市场竞争主体难以形成,农村的市场体系无法真正建立起来。这与城市市场化进程的迅速扩展和对外开放的迅速扩大形成巨大反差。
6、城乡结构的变化与消费结构的变化不协调
随着城乡居民的迅速增加,消费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其主要特征是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迅速下降。城乡居民消费的这一系数,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50%、60%,下降到目前的30%、40%。左右,下降了近2叶百分点。而城市化率同期只上升1叶百分点。在现有的农业制度约束下,农村主要为城市人口提供生活资料,而消费城市工业品的大格局未变。长期恩格尔系数降速超过城市化率增速,就必然导致农业产品需求不足、供给过剩,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最主要的原因。
7、国民经济分配结构向城市过度倾斜
长期以来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均不利于农业和农村发展。(1)初次 分配不能完全体现效率原则,即产品的价格和生产要素的价格,常不是公平充分竞争的结果。主要农产品粮、棉长期价格没有放开,农民实际上是自然和市场风险的主要承担者;土地价格是政府官价,给农民的补偿水平低之又低;农村劳动力务工,其工资被压得低而又低,且大都没有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无限供给”的劳动力资源,使农民工处于最为不利的分配地位。(2)社会再分配不利于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国家的财政还主要是城市财政,支农支出即使列支巨大,但很多是养了城市的职工。如粮食风险基金,国家每年数百亿元支出,但绝大多数用于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和政策性银行的职工,用到农民头上的不多。国家财政对农民困难群众的救助额,还不及城市低保人员总支出的1/10。(3)作为社会慈善捐助,我国基本上处于空白水平(发达国家已占到GDP的7%左右)。因而,缺乏支持困难群众的“第三次分配”杠杆。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利因素
一是党的战略决策为我们提供了重大机遇。面对全国农业农村经济新的形势,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并据此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历史性机遇,为我们做好新阶段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和途径,升华了观念和思路,增强了动力和信心。
二是息烽县“三农”工作取得的成果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内在动 力。息烽县创办的《三农之窗》为农民搭建信息平台 该刊物是县政府办公室主办,县农办、农业局、科技局承办的农业类信息月刊。刊物集农业政策、农技天地、市场信息等内容为一体,注重实用性,兼顾专业性,力求通俗易懂。每期发行20000册,向全县2万农户赠阅,旨在帮助农民解决信息闭塞问题。
2003年以来,全县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人均占有粮食产量、“三杂”及脱毒马铃薯良种普及率持续稳定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稳定增加,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逐年增强。三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经省人民政府组织有关专家逐项评审,获全省二等奖。另外,市各职能部门把智力支边扶贫工作与计生“三结合”帮扶、“双千”工程结合起来,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如市政府办公厅,结合自身实际,把帮扶工作与智力支边扶贫工作结合起来,几年来,共建帮扶点和“计生三结合”联系点、“双千工程”联系点3个。协调相关部门投入扶贫资金191万元,个人捐款43680元、捐赠价值14万元的电脑36台等;市乡企局在实施“双千”工程中,帮助乡镇培训村民2.5万人次,帮助贫困户310余户,资助贫困学生80余人等等。此外,在第三批的“双千工程”中工作队员不仅寻求社会资助,支持山乡教育,解决群众困难,而且还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制定发展规划,强化基层建设。
三是经济社会发展已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近年来,息烽紧扣加快发展这一主题,以扶贫攻坚和小康建设统揽工作全局,积极转变观念、调整结构、扩大招商,着力提升一产、主攻二产、加速 发展三产,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以磷化工、医药食品、旅游休闲、城郊型农业等为主的强劲经济,支撑着息烽国民经济的“大厦”,产业结构实现了由“一二三”到“二一三”再到“二三一”的历史性跨越。
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2004年GDP超过16亿元,年均增长18%以上,在200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到2007年GDP实现26.4亿元,年均增速17.4%;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8%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招商引资年均增长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千分之八以内,全面完成“十五”计划,社会经济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经济总量在全省排位前移。
五、发展思路和几点建议
综上所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就石头村实际情况而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当前思路可理解为:努力推进和实现农村的农业产业化、农民知识化、村镇文明化、保障社会化和管理民主化。
农业产业化:加快农业结构调整,鼓励发展适度规模化经营,重点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实现家庭经营和联合组织经 营的优势互补。努力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导企业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接机制,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努力在二、三产业上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知识化: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加大对农民科技文化知识教育和免费的实用技术培训,让他们能掌握一项致富的技术,加大对外出务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开发和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潜力,加强对农民应该掌握的经营管理知识的教育,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村镇文明化:积极推进农村的“四改”(改环境、改容貌、改卫生、改观念),加大对农村公路、农电网、电视网、电话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改善镇村环境;编修村镇规划,推进现代化村镇建设,改变农村面貌。采取推行农村饮水改造、发展户用沼气、实行人畜分离和垃圾集中处理等措施,改善农村卫生状况;改变传统观念,提高农民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保护的意识,树立良好的文明乡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和谐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保障社会化: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医疗保险,积极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失地农民生活保障机制,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探索建立城乡衔接、公平统一的社会福利制度。
管理民主化:引导农民积极参加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活动。全面实行村干部“直选”和村支部“两推一选”制度,完善“一事一议”、村务公开、民主监督等制度,保障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该村应掌握的重点和思路建议如下:
1、重规划。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需长远谋划,科学规划,扎实稳步推进。中央提出50年,省、市提出10-15年,而该村要坚持因村而宜,结合村情民俗,抓住发展重点和建设难点,找准建设突破口,在尊重民意的原则下,采取先易后难,因势利导、试点引路,分步推进的方式对本村进行全面系统的科学规划,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2、强基础。要在目前基础设施条件下,逐步实现道路全部通村、通组、通居民点。每自然村有安全卫生的自来水,并逐步建立公共垃圾处 理场所,逐步让电脑、电话等设施进入百姓家中,占领生活空间,实现信息化、网络化生产和服务,以此,促进城乡一体化。
3、兴产业。一是大力发展畜牧业,兴办龙头企业,增加产品附加值;二是在城郊周围,全部发展蔬菜生产;三是大力发展果树产业,实现蔬菜、果树万元田;四是通过发展畜——沼——果(菜)模式,利用国家沼气建设项目的有利时机,发展以农村循环经济为主的沼气建设,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增加农民收入,保护生态环境,实现村容整洁。
4、建设新房子。以自然村为单位,科学规划,适度规模、适当超前,严格执行,分步实施,不能操之过急。在建设过程中,应慎重考虑,按照“五大功能区”要求进行。即:公益事业区、农田保护区、支柱产业开发区、农宅建设区、公墓区和垃圾无公害处理区,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尊重农民意愿。
5、树立新风尚。具体来说一是要正民风。就是要达到“四无”标准,无封建迷信、无小偷小摸、无“黄赌毒”、无违法乱纪;二是要邻里和,即贫困农户有人帮、村民大病有钱医、孤寡老人有人敬、小孩上学有保障。实现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邻里和谐团结、村民互帮互助,融洽相处的平安详和的社会主义新风尚。
6、推进新民主。坚持依法治村,实行村务、财务公开,落实农民群众在发展生产上的经营权、自主权、知情权、参与权,接受群众监督,实现阳光政务,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健全,民主管理规范有序,村民知法懂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落实,形成团结友善、勤俭自强、平等友爱、诚信守法的新风尚,村级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不断增强,农村社会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