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刑事诉讼监督的发展趋势

时间:2019-05-13 17:43: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刑事诉讼监督的发展趋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刑事诉讼监督的发展趋势》。

第一篇:浅谈刑事诉讼监督的发展趋势

浅谈刑事诉讼监督的发展趋势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作者:王晨编辑:studa121

1论文摘要 新刑诉法进一步完善了刑事诉讼中检察机关的权利配置,强化了检察机关对刑事诉讼的法律监督制度和措施,把检察监督职能贯彻到了刑事诉讼的各个阶段,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科学监督机制,是检察制度的重大改革和完善,对于深化司法改革、检察改革,保障检察机关更有效地行使职权,促进司法公正具有重要的意义。

论文关键词 刑事诉讼 监督 发展趋势

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进一步完善了刑事诉讼中检察机关的权利配置,强化了检察机关对刑事诉讼的法律监督制度和措施,把检察监督职能贯彻到了刑事诉讼的各个阶段,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科学监督机制,是检察制度的重大改革和完善,对于深化司法改革、检察改革,保障检察机关更有效地行使职权,促进司法公正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改革侦查程序,健全强制措施,提高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的能力和水平

人民检察院依法对贪污贿赂犯罪、渎职犯罪以及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非法拘禁等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的犯罪进行立案侦查,为有效提高检察机关的侦查能力和侦查水平,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改革了侦查程序,健全了强制措施。

1.完善讯问犯罪嫌疑人的程序,适当延长了传唤、拘传时间,根据检察机关侦查工作的实际需要,增加了口头传唤犯罪嫌疑人的程序;将特别重大复杂案件传唤、拘传的时间适当延长。

2.对特别重大贿赂犯罪案件增加制定居所监视居住的措施。为加大惩治腐败犯罪力度,提高检察机关查办特别重大贿赂犯罪能力,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规定,对特别重大的贿赂犯罪,可以在指定的住所执行。

3.适当延长了检察机关自侦案件决定逮捕的时间。根据修改后的刑诉法规定,人民检察院对直接受理的案件中被拘留的人,一般应在14日以内作出是否逮捕的决定。特殊情况下,也可以再延长1至3日。

4.赋予检察机关使用技术侦察措施的权利。为完善侦查措施,赋予侦查机关必要的侦查手段加强打击职务犯罪的力度,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规定,特殊案件根据侦查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批手续,可以采取技术侦查措施。

5.新增了一些必要的侦查措施。根据侦查犯罪的实际需要,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为检察机关增加了一些更为有效的侦查措施,如增加规定了询问证人的地点,完善了人身检查的程序,在查询、冻结的范围中增加了债券、股票、基金份额等财产。

二、明确监督责任,完善监督程序,加强对检察机关执法活动的制约和监督

在我国,人民检察院在刑事诉讼中不仅是国家公诉机构,同时还是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因此,检察机关应当妥善处理好所承担的诉讼职能与诉讼监督职能的关系,着力保证法律的正确实施,实现司法的公平正义,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以及辩护人的合法权益。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从多个方面强化了检察机关履行刑事诉讼监督职能方面的责任。

1.完善犯罪嫌疑人权利保障,规范检察机关执法行为。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将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了刑事诉讼法,并在多项具体制度和规定中赋予了犯罪嫌疑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一系列诉讼权利。为维护犯罪嫌疑人合法权利,保证辩护人、诉讼代理人依法刑事职权,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规定,辩护律师持“三个文件”要求会见的,看守所应及时安排会见,最迟不得超过48小时。同时规定,辩护人认为在侦查、审查起诉期间公安或者检察院收集的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轻或者无罪的证据材料未依法提交的,可以申请检察院、法院调取有关证据。不配合的,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可以提出申诉或者控告。

2.明确了检察机关对查封、扣押、冻结等侦查措施的监督责任。为强化对侦查措施的规范、制约和监督,防止滥用,修改后的刑诉法规定了当事人及其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对于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侵犯其合法权益的五种行为,有权向该机关申诉或者控告。

3.进一步规范审查批准逮捕的程序。为保证检察机关正确行使批准逮捕权,防止错误逮捕,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将逮捕必要性这一条件细化为五种情形。此外还增加规定了询问犯罪嫌疑人和听取辩护律师意见的程序,使审查批捕更具公开性和诉讼性。

三、完善审查起诉和出庭支持公诉制度

审查起诉、出庭支持公诉是检察机关重要职责,在侦查终结后通过审查起诉,决定起诉或者不起诉,是控审分离、不告不理原则的重要体现。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对审查起诉、出庭支持公诉制度作了一系列完善的规定。

1.增设了开庭前的准备程序。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规定,审判人员可以召集控辩双方就回避、出庭证人名单、非法证据排除等听取意见,做好庭审的准备工作,将事实、证据等庭审重点以外的问题解决在庭前,以保证庭审的正常进行。公诉人员通过庭审前准备程序,整理、明确诉讼争点,做好案件的分流处理,为出庭支持公诉做好充分准备。

2.完善了审查起诉制度。根据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人民检察院认为犯罪嫌疑人依法应追究刑事责任的,应按照审判管辖的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并将案卷材料、证据移送人民法院。犯罪嫌疑人没有犯罪事实的,人民检察院应当作出不起诉决定。

3.设置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为更好的保障未成年人的诉讼权利和其他合法权益,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特点,设置了附条件不起诉制度。规定对于未成年人涉嫌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侵犯财产或者妨碍社会管理秩序犯罪,符合起诉条件但罪行较轻(1年徒刑以下),有一定悔罪表现的,人民检察院可作出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此外,为有利于未成年犯更好的回归社会,设置了犯罪记录封存制度。

4.完善了出庭支持公诉制度。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明确了检察官的举证责任,规定公诉案件中证实被告人有罪的举证责任有人民检察院承担。同时针对实践中存在一些重大复杂案件阅卷时间不足、影响办案质量的现状,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赋予了检察机关查阅卷宗的权利。

四、丰富监督手段、拓展监督范围,强化检察机关对刑事诉讼的法律监督

根据现行法律规定,检察机关对刑事诉讼的法律监督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刑事立案监督、刑事侦查监督、刑事审判监督、刑罚执行和监管活动监督。为强化检察机关对刑事诉

讼活动的法律监督,监督国家专门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合法权益,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进一步扩展了检察机关刑事诉讼监督的范围,丰富了监督手段,明确了监督效力。

1.通过授权调查权和监督纠正权,加强对非法取证行为的监督。一是保证检察机关的知情权和调查权;二是明确规定非法证据排除制度,检察机关对非法收集证据的,有调查权;三是要求公安机关对证据收集的合法性进行说明。

2.建立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为强化对逮捕措施的监督,防止超期羁押以及不必要的审前羁押,新刑诉法规定检察机关对逮捕后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仍然可以进行羁押必要性审查。

3.加强对简易程序审判活动的监督。新刑诉法调整了简易程序的范围,在诉讼程序上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实行繁简分流,提高诉讼效率。

4.强化检察机关对减刑、假释和暂予监外执行的法律监督。为了改变实践中监督滞后的现状,也为了保障检察机关的知情权,以便适时开展监督,新刑诉法规定监督、看守所提出暂予监外执行的书面意见的,应当将书面意见的副本抄送人民检察院。

5.完善死刑复核法律监督。为了进一步体现适用死刑的慎重,保证死刑复核案件质量,新刑诉法加强了检察机关对死刑复核程序的法律监督。

6.加强对法院量刑活动的监督。为了更好地配置司法资源,提高诉讼效率,根据司法实践和实际需要,新刑诉法将量刑纳入法庭审理过程中,有利于对量刑活动的监督制约。

7.增加了检察机关对强制医疗机构的执法活动是否合法的监督。为保障公众安全和社会公共秩序,新刑诉法增设了强制医疗程序。除了设置法律援助和法律救济程序外,还增加了检查机关的监督职责。

【参考文献】

[1] 吴德进:产业集群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http:///,2006.[2] 张钢:企业组织网络化发展[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3] 刘春芝:集群式创新:以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为例[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4] 向世聪: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综述[J].湖南社会科学http://,2006

(1).[5] 王缉慈:关于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对策建议[J].经济地理,2011(7).[6] 姚杭永、吴添祖:解构创新型产业集群[J].今日科技http://.cn,2011

(12).

第二篇:2010年黄山刑事诉讼监督人大报告

——2010年6月24日在黄山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上

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朱俊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根据安徽省人民检察院《关于向省人大常委会专项报告对诉讼活动法律监督的工作方案》及黄山市人大常委会2010年工作安排,我代表黄山市人民检察院在本次会议上报告2008年以来开展刑事诉讼监督工作的情况,请予审议。

2008年以来,全市两级检察机关在省院和市院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的有力监督下,始终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坚持以服务和保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第一要责,以推进刑事诉讼监督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紧紧围绕“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检察工作主题和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严格履行法律监督职能,进一步突出监督重点,完善监督机制,强化监督措施,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一、刑事诉讼监督工作的基本情况

(一)依法开展刑事立案监督。近三年来,共监督公安机关立案102件119人,对认为不该立而立的案件,监督公安机关撤销案件28人。一是突出监督重点。重点监督关系民生、社会危害性大、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案件,主要是制假售假犯罪、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侵犯知识产权犯罪、非法集资犯罪和扰乱市场秩序犯罪等,并要求要增强监督效果。二是注重监督实效。全市检察机关侦监部门克服为了监督而监督的陈旧观念和片面追求监督数量的错误做法,始终把案件质量放在首位,通过开展立案监督案件复查活动、专项检查活动等措施,切实提高立案监督案件的侦结率、起诉率、有罪判决率和重刑率。近三年来,立案监督已判决案件中,判处有期徒刑以上案件54人,占45.4%;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以上重刑案件24人,占20.2%;判处十年有期徒刑以上的2人。三是推进规范监督。针对监督过程中办案程序意识薄弱、台账资料规范化不到位,重配合打击、轻监督保障,监督手段单

一、措施不多等问题,切实加强整改和完善,建立完备的制度管理体系和良性运行机制。积极推进“网上衔接、信息共享”机制建设,制定了《关于开展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实施方案》,同相关行政执法部门联合会签了《关于在行政执法中及时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意见》的文件。

(二)依法开展侦查活动监督。把公安机关侦查活动中存在的滥用刑事强制措施、超期羁押、违法取证等违法侦查行为作为监督的重点,积极开展侦查活动监督,有效维护了当事人的诉讼权益。认真贯彻最高检《关于进一步规范各级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部门办理批准延长侦查羁押期限案件的通知》,积极规范延长侦查羁押期限的审批工作,切实防止以押代侦。积极探索建立监督执行情况和纠正违法行为的长效工作机制。加强对捕后执行和不捕执行情况的监督。

(三)依法开展刑事审判监督。一是严把抗诉条件关,要求抗诉案件必须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裁判确有错误,确有抗诉必要。对量刑偏轻但属于初犯、过失犯、未成年犯罪以及取得被害人谅解的案件,一般不予抗诉,以体现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二是严把抗诉审查关,要求全面审查案件的事实、证据、适用法律和审判程序,疑难复杂案件提出抗诉前要向上一级检察院汇报,对下一级检察院提出抗诉不当的,依法撤回抗诉。三是严把出庭支持抗诉关,认真制作抗诉文书,准备出庭预案,力求以准确、合法、合理的抗诉理由获得法院认可。近三年来,全市检察机关共向法院提出抗诉5件6人,从抗诉的程序来看,均按照第二审程序提出抗诉;从抗诉理由来看,主要包括起诉书指控的部分犯罪事实未予认定、量刑畸轻、适用法律错误等情形;从案件性质来看,提出抗诉的案件中,贪污、贿赂案2件2人,滥用职权、受贿案1件1人,故意杀人案1件2人,抢夺案1件1人。此外,两级院还依法对刑事审判中的违法情况提出口头纠正意见。

(四)依法开展刑罚执行和监管活动监督。近三年来,全市检察机关深入监管场所,认真开展刑罚执行活动违法减刑、保外就医、暂予监外执行案件和不按规定交付执行等情形的监督,共发出纠正违法通知书69份,深挖犯罪并通知公安机关立案85件,受理被监管人控告申诉31件并得到正确处理,监外执行罪犯收监执行9人,开展看守所专项检查9次。监管场所未发生被监管人员非正常死亡及超期羁押现象,有力地保障了刑罚执行活动公平、公正、有序,维护了监管场所安全稳定和在押人员合法权益。

(五)积极落实司法改革任务,加强自我监督。2009年9月底,省级以下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的案件由上一级人民检察院审查决定逮捕的程序改革(即职务犯罪案件审查逮捕决定权“上提一级”改革)正式实施。这是中央确定的一项重大司法改革,是优化检察职能配置、强化对检察权的监督制约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保证检察权特别是职务犯罪侦查权依法正确行使、保证检察工作科学发展、提高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的需要。市院党组十分重视该项改革,改革伊始立即召开全市侦查监督工作会议暨职务犯罪审查逮捕决定权“上提一级”改革培训班,对改革的相关工作进行了详细安排和精心布置。并主动向市委汇报改革事宜,争取支持,同时积极协调落实人员、装备等问题。“上提一级”改革实施以来,全市两级院职能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各个节点衔接有序,各个环节井然有序,自侦部门与侦监部门配合有力,改革成效初步显现。

二、开展刑事诉讼监督活动的主要做法

(一)不断强化诉讼监督的的意识。全市检察人员进一步明确自身职能定位,不断增强依法履行监督的责任感、使命感。市院将诉讼监督纳入综合业务考评和案件质量考核中,加大考核力度,促使检察人员在办案的同时重视诉讼监督。市院侦查监督处、公诉处对诉讼监督工作实行月通报、季督察制度。休宁县院注重对诉讼监督工作的考核,要求承办人将诉讼监督作为每月工作汇报的重点内容,定期向部门负责人反馈有关信息,部门负责人每季度对各办案人员诉讼监督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总结,提高各承办人开展诉讼监督工作的主动性和规范性。全市监所部门坚持经常性执法监督,维护监管改造秩序;坚持巡视制度,严把入所关

和出所关;坚持分押提讯检察。

(二)灵活运用多种监督手段。将纠正违法通知与检察建议相结合,在严肃纠正侦查、审判、监管机关严重违法的同时,积极建议他们整改执法不规范的行为;将事中监督、事后监督和事前预防相结合,通过提前介入侦查机关(部门)重大案件侦查、引导取证,将监督关口前移,加大了对执法司法过程的监督力度。如亳州兴邦公司涉嫌非法集资一案涉及人员多、涉案金额较大,在查处过程中,我市检察机关及时介入,帮助把握定性,引导侦查取证,依法及时批捕,取得较好的效果。市院公诉处与市公安局禁毒支队多年来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协作关系,既保证了侦查的效果也保证了涉毒案件的质量。监所检察部门在社区矫正的交付环节中,每季度定期或不定期到司法局、法院、派出所摸清社区矫正对象人数及相关情况进行逐人核对,不漏人不漏档,防止因法律文书流转脱节造成的漏管问题。

(三)认真开展专项监督活动。近三年来全市检察机关侦监、公诉、监所部门均开展了专项监督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其中,2008年全市侦监部门开展了为期一年的打击经济犯罪、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立案监督专项活动,全年共受理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犯罪案件7件7人,立案监督5件6人,批捕2件3人,起诉5件6人,判决2件3人。刑事审判法律监督专项检查活动作为2009年全市检察工作的一项重头戏,两级院成立了专项活动领导小组,确定了领导组成员及办事机构,确定专人对梳理出的67件刑事审判监督案件逐案进行复查。市院还组织相关院开展了循环互查活动,并在全省率先开展了自查互查工作回头看活动。两级院公诉部门针对梳理出的4件抗诉案件、9件职务犯罪判缓案件、12件职务犯罪免刑案件、8件经济犯罪判缓案件、4件经济犯罪免刑案件、1件起诉改变定性案件,既安排专人进行重点复查,又同时进行整改。为确保整改成果,全市两级院抓住契机进一步完善了检法联席会议、检察长出庭、检察长列席审判委员会及量刑建议等相关制度。专项活动中市院多次邀请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市院人民监督员组成临时检查组赴各基层院进行督查。在2009年开展的全国看守所监管执法专项检查活动基础上,两级院监所部门继续加强对监管场所安全检查力度。一方面以“保安全、促稳定”为核心,积极协同监管部门大力加强安全防范工作,从细处入手,制度入手,特别是在节假日、重大活动日期间,任务到人,责任到岗;另一方面坚持打击和教育相结合,监所检察部门积极配合监管部门开展打击监管场所违法犯罪活动,预防牢头狱霸,营造良好的监管环境;同时加强对在押人员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教育,鼓励在押人员积极检举揭发,深挖余罪,有力地维护了监管场所的稳定。

(四)完善诉讼监督工作机制。市院多年来一直建立与烟草、电力、税务等部门的联系共建制度,不断促进行政执法与司法的衔接,拓展了立案监督的视野;积极推行审查逮捕中的讯问犯罪嫌疑人制度,拓宽发现刑讯逼供等违法侦查活动的渠道,建立对不批捕案件的跟踪机制,深化对侦查工作的监督。健全审判监督机制,全市两级院建立了检察长列席同级法院审判委员会、检察长出庭等制度,其中屯溪区院出台了《屯溪区检察院刑事抗诉工作若干规定》,进一步加强与规范刑事抗诉工作,提高办案效率和力度。歙县院建立了纠正违法登记制度和报告制度,旨在对于纠正违法情况,无论是书面的还是口头的,均予以记载,由承

办人填写纠正违法文书,将违法的事项、处理方法、效果等填写清楚,并报部门统计汇总。完善对刑罚执行和监管活动的监督机制,建立监外执行法律监督长效机制。一是建立“联合帮教”制度。根据每一名矫正对象的具体情况,与司法所和派出所共同制定分类管理方案,实施不同强度的监管,增强矫正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同时确立联络员定期沟通情况,协同做好各项监管工作。二是建立“适用处罚”制度。对不服从社区矫正监管或违反监督管理规定的矫正对象,矫正机构可以给予适当的扣分处罚;在执行期、考验期内,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安部门有关监督管理规定的,由公安机关依规定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情节严重的,依法收监执行;对未经批准擅自离开所居住的市、县,经警告拒不改正,或者拒不报告行踪、下落不明的,按照有关程序上网追逃。

(五)不断提高诉讼监督的能力建设。一是以学习为抓手,提高检察人员的业务素质。今年五月份,市院侦监处、公诉处分别出台相应的学习制度,并要求各区县院参照执行。制度实施后,初步显现出较好的效果。二是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检察人员的能力水平。通过定期开展优秀法律文书评比、观摩庭、辩论赛等一系列岗位练兵活动,深入推进诉讼监督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三、当前开展诉讼监督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执法依据上存在的问题

主要是现有刑事法律监督的立法规定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和刚性约束,包括《刑事诉讼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在内关于刑事诉讼监督工作的规定较为原则,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明确、具体、可操作性的硬性规定,致使检察机关刑事诉讼监督工作的力度难有保障。如:

1、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三条规定公安机关变更逮捕措施的,应当通知原批准的人民检察院。这一法律规定的不完善导致实践中出现变更的随意性较大,逮捕这一最严厉刑事强制措施应有的严肃性和震慑力下降,检察机关监督弱化;

2、刑事诉讼法没有规定侦查机关、审判机关不采纳检察机关纠正违法意见的法律后果,使得检察机关的监督缺乏强制力保障;

3、刑事诉讼法只规定了检察机关刑事立案监督的对象是公安机关,但对检察机关的自侦案件、人民法院受理的自诉案件的立案监督未作明确规定,造成部分诉讼领域监督真空;

4、刑事诉讼法规定检察机关对法庭审理刑事案件程序违法的行为只能在庭审后提出,就属于一种明显的“事后监督”,有明显的滞后性,难以有效预防和纠正审判活动中的违法行为等等。

(二)客观因素制约了监督的深入开展。一是,目前公、检、法三家在目标管理考核方面,有很多地方恰恰是相互冲突的,一方的加分有可能正是建立在另一方减分的基础上,为了“分”的争夺,诉讼监督工作难以正常的开展,甚至在实践中因为纠正违法、要求立案、抗诉等闹出矛盾。二是基层院办案压力越来越大,基层检察人员面对案多人少的局面只能疲于应付而难有时间和精力进行诉讼监督深层次的研究和探索。三是机构设置和人员待遇问题。一些在基层院长期从事诉讼监督工作的人员甚至是部门负责人,政治待遇长期得不到解决;检察机关派驻看守所检察室只是检察机关的内设机构,尚未得到组织、人事部门的认可。

他们从事诉讼监督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受到影响。

(三)诉讼监督的重点有待进一步突出。实践中较多进行一般性程序违法的纠正,对放纵犯罪、侵犯人权、司法腐败等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执法不严、司法不公问题的监督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工作中更多注重提出意见,但对意见的落实情况跟踪督促不够有力,监督的实效不够明显。

(四)诉讼监督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检察人员法律理论功底不扎实,专业化水平不高,不能及时有效地发现、纠正执法活动中的问题。提高诉讼监督效果的办法还不多,深入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不强,执法效果还不适应维护司法公正的需要。

四、下一步加强诉讼监督工作的措施和建议

一是努力提高诉讼监督工作的自觉性,增强刑事诉讼监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继续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践检察工作主题和总体要求,结合检察机关正在开展的“查办司法不公背后的职务犯罪”活动,正确认识诉讼监督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深入分析原因,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要求检察人员真正做到敢于监督、善于监督,依法严肃监督各种执法不严、司法不公问题,切实承担起宪法赋予的历神圣使命。

二是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加大监督。在立案监督和侦查监督中,既注重监督纠正有案不立、有罪不究、以罚代刑、立案后消极侦查和违法撤案等放纵犯罪问题,又要重视监督纠正违法立案、刑讯逼供、滥用强制措施、严重违反法定程序等侵犯人权的问题;在审判监督中,坚决监督纠正裁判不公、罚不当罪、侵犯人民群众正当利益的问题;在执行监督和监管活动监督中,坚决监督纠正违法减刑、保外就医、暂予监外执行和变相超期羁押、侵犯在押人员权益等问题。

三是推进诉讼监督工作规范化建设。完善外部、沟通协调机制,积极推进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的信息平台建设,拓宽立案监督的渠道,加强与公安、法院的沟通与联系,进一步规范列席审判委员会和检察长出庭等工作制度。完善内部整体联动机制,加强各业务部门的的分工协作,明确各部门的责任,形成监督的整体合力。完善诉讼监督的奖励机制,提高诉讼监督在综合业务考评中权重,将检察人员开展诉讼监督情况纳入其执法档案,提高检察人员监督的积极性。

四是着力加强检察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切实提高刑事诉讼监督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建立健全符合诉讼监督工作实际并具有检察机关特色的教育培训机制,切实加强对检察人员的专业化教育培训,努力培养更多具有精深法律功底、丰富监督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切实提高诉讼监督的能力和水平。

第三篇:刑事诉讼监督的难点与破解

刑事诉讼监督的难点与破解

一、诉讼监督的难点

近年来的司法实践表明,在我国检察机关刑事诉讼法律监督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监督权力能力不够完备,行为能力手段匮乏,监督职权范围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监督权力行使的方式、行使的程序还不够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检察机关力度和监督效果。检察机关在开展诉讼监督的过程中存在着不愿监督、不能监督和不敢监督三大问题。

(一)不愿监督

所谓不愿监督,是指部分检察人员在思想层面上不愿意切实履行法律所赋予的监督职责,在工作上禀持“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态度,对于诉讼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怠于按照法律规定进行监督。

(二)不能监督

所谓不能监督指的是无法实现监督效果。不能监督是对应受法律监督的事项无法监督或者无法实现监督效果的最大化。

1、检察机关对诉讼中的违法行为监督手段单

一、软弱,对违法行为人缺乏相应的监督措施,监督效力得不到保障。

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检察机关对于对于侦查、法庭审判过程中的违法行为等,只有提出纠正意见这样一种监督手段。该手段的有限性表现为:一是监督手段单一,不能适应监督各种违法行为的需要。二是监督效力缺乏法律程序保障。三是缺乏监督对象接受监督的义务性规定以及不接受监督的法律后果。对违法行为人更是缺乏相应的监督措施和责任约束。

2、除了法律规定的不完善之外,诉讼监督权能的缺陷也是导致诉讼监督困难的重要因素。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检察机关对刑事诉讼的法律监督,在范围上还存在一些监督盲区。对于有的诉讼行为刑事诉讼法虽然规定检察机关应当监督,但是由于规定的过于原则,缺乏具体的监督程序。

(三)不敢监督

所谓不敢监督,是指部分检察人员对法外因素考虑过多、顾虑重重,或者受到外界干扰过大,导致其不敢坚持原则,有时候甚至悖离法律行事。

一些地方党委、政府对检察工作乃至司法工作的干预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现象,这直接导致检察机关无法独立行使职权。

二、强化诉讼监督工作的对策

诉讼监督作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新形势下的重要性已无庸赘言。但当前诉讼监督工作在实践中所遭遇的诸多问题说明,诉讼监督工作亟待加强与改进。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完善人员配臵

1、加强对检察人员的培训,强化诉讼监督意识,提高诉讼监督能力

2、合理提高检察人员待遇

3、打破单一行政管理体制,建立符合司法特点的人事管理和考核机制

第一,按照检察工作需求、工作内容、工作量大小、能力要求等指标定编、定岗、定责、定比例,因事设职,实行不同的准入制度,制定不同的考核制度和职务职级晋升办法,对检察官实行不同于普通公务员、符合司法工作规律和法律职业特点,职业明确、职责清晰、管理规范、保障到位的单独序列管理制度。

第二,建立弹性退休制度,有效延长检察官的职业生命。建议建立弹性退休制度,对已届普通退休年龄的检察官进行甄选,让确有余力的、优秀的检察官能够延长职业生命,充分发挥其优势与作用。

第三,建立检察人员之间的异地任职机制和轮岗制。要摆脱中国这种熟人社会人情因素的干扰,必须避免检察官在原籍任职,这主要是指基层检察官任职应当实行地域回避。其次,要建立定期轮岗制。

(二)完善检察机关刑事诉讼法律监督程序

1、完善侦察监督程序

(1)明确诉讼监督范围 诉讼监督的范围应当涵盖诉讼活动的全过程。这一范围包括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刑事公诉及自诉等各种诉讼类型;也包括立案、侦查、审判、执行及诉讼调解等各个诉讼环节。

其一,完善刑事立案监督的范围。建议修改刑事诉讼法,把不应当立案而公安机关立案侦查的问题纳入刑事立案监督的范畴,全面确立刑事立案监督制度。

其二,进一步明确立案期限。建议明确规定公检法对于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的材料,应当按照管辖范围,进行审查。并在3日内作出是否立案的决定。特殊复杂案件,应当在7至15日内作出是否立案的决定。超过期限没有作出决定的,应当视为不立案,检察机关可以作为立案监督案件进行监督。

其三,进一步完善立案监督的效果保障程序。建议规定,检察机关通知公安机关立案而公安机关不立案,或者立案后不积极侦查,提出意见后仍不纠正的,检察机关经省级以上人民检察院批准,可以直接立案侦查。对于故意包庇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对于检察机关通知公安机关撤案,公安机关不予撤案的,检察机关可以直接做出撤案决定,通知公安机关执行。被立案的犯罪嫌疑人被采取强制措施的,应当立即解除强制措施。

2、完善侦查监督程序

其一,逮捕程序的完善。建议修改刑事诉讼法关于审查逮捕程序的规定,明确规定:其一,检察机关在审查批准逮捕时,犯罪嫌疑人被羁押的,必须提审犯罪嫌疑人。其二,赋予犯罪嫌疑人及其聘请的律师在审查逮捕时即有申请取保候审的权利,以使其在审查逮捕程序中与侦查机关的形成诉讼制衡关系。

其二,拘留等强制性侦查措施的监督及完善。对于拘留措施的适用与监督,建议:(1)通过赋予当事人相关申诉权,强化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侦查工作的制约。(2)建议规定,公安机关需要延长拘留至30日的,应当在拘留后的7日内报请检察机关审查批准。(3)通过立法,确认紧急情况下无证拘留的法律效力。同时通过设臵对拘留的监督程序,防止拘留的滥用。

对公安机关采取限制或剥夺公民人身自由、财产权利的其他强制性侦查措施,也应当从诉讼程序上加强监督制约。检察机关经审查或者必要的调查,认为采取强制措施确属不当的,有权决定予以撤销并通知公安机关执行,公安机关应当在一定期限内将执行情况通知检察机关。

2、完善刑事审判监督程序

其一,关于对庭审活动监督问题。建议法律明确规定,对于庭审活动中的违法行为,可以以庭审后提出意见为原则,以例外规定为补充。同时规定,检察机关在庭审后对庭审活动中的违法行为提出纠正意见的,人民法院应当纠正,并将纠正情况回复人民检察院。认为纠正意见不当的,可以向检察院提出复议。

其二,发回重审和指令再审制度的完善。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89条、第205条的有关规定,发挥重审或者指令再审的条件是原判决事实不清或者证据不足,而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62条的规定,证据不足不能证明被告人有罪的,法院应当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的罪名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二者之间存在明显的法律冲突,要避免这一冲突,必须废除发回重审、指令再审制度。

其三,明确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对于最高法院判决中涉及的重大法律问题、具有普遍适用意义的问题,或者对于各级法院判决的某一类或者几类案件涉及的法律适用问题,可以提请全国人大XX会审议。

3、完善刑罚执行监督程序

建议规定刑罚执行机关向人民法院提出对罪犯减刑、假释建议,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保送暂予监外执行意见的,应当同时抄送人民检察院。检察机关根据需要,可以调阅罪犯改造的有关案卷材料,可以进行必要的调查。同时改革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的审理或者决定方式。规定人民法院在审理减刑、假释案件时,省、自治区、直辖市监狱管理机关审批暂予监外执行时,应当听取人民检察院的意见。人民检察院应当对罪犯进行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提出意见。

(三)、完善外部执法环境

(1)加强与被监督机关的沟通与配合

应该大力加强与被监督机关的沟通,使其正确认识和对待诉讼监督工作,切实树立“监督就是支持”、“监督与支持相统一”的理念。在此可以充分发挥XX委的协调、平衡作用,促成监督者与被监督者之间形成共识。

立法应当对检察机关的知情权作出保障,只有实现案件信息互通,检察机关的监督才能更加具有针对性,并提升监督工作的实效,避免因程序衔接不畅、信息失灵而出现监督盲区。

(2)正确处理人大监督与诉讼监督的关系

人大对检察机关的监督活动,是检察机关独立行使职权的法律保证。在坚持人大必须依法定方式和程序对检察机关进行监督、为检察机关创造独立司法空间的基础上,检察机关也要增强接受人大监督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积极争取人大对诉讼监督工作的监督和支持。同时要加强调查研究,总结诉讼监督工作存在的问题、特点及规律,适时向人大提出立法建议,为诉讼监督工作提供明确、具体的法律依据。(3)改进与完善党的领导

检察机关要主动向党委、XX委汇报诉讼监督工作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争取党委、XX委对诉讼监督工作的理解与支持。但是,我们也要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检察机关独立行使职权的关系,改进与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实行党法分开,使党对检察机关的领导主要靠其内部党组织实现,避免地方党委、XX委对司法活动的直接干预。

(4)建立检察职业保障机制

要增强检察人员抵御外部干扰的能力、减少检察人员的后顾之忧,建立完善的检察职业保障机制是必不可少的。在西方大多数国家,都建立了确保检察官职业独立性的身份保障制度。

首先,任职、辞职、辞退、退休、待遇、奖惩等与检察人员职业生涯密切相关的制度应该属于法律保留的事项,必须由法律明确规定。立法机关应该对涉及上述事项的现有规范性文件进行清理,作出统一规定。

其次,现行《检察人员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条例》规定的责任追究制度以及《中华人民检察官法》规定的辞退制度带有明显的行政管理特征,没有充分考虑到司法工作的特殊性,不合理地加重了检察人员的职业负担。建议对上述制度进行改革,在规定检察人员退休年龄的基础上确立终身任职制,明确规定在未到退休年龄之前,只有在不胜任工作、有违法犯罪行为等法定情形时才能予以辞退。同时合理确定检察人员因办案而承担的责任范围,遵循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做法,只要检察人员在办案过程中遵守了办案程序,没有渎职、收受贿赂、刑讯逼供等违法犯罪行为,即使出现错案也不应该追究其责任。

2011年8月

第四篇:刑事诉讼

刑事诉讼:是指公安司法机关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一招法律规定的程序和要求,查名犯罪、惩罚犯罪的活动。

刑事诉讼特征:1.形式诉讼是国家专门机关代表国家进行的一种活动,是国家执法司法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2.形式诉讼是公安司法机关代表国家行使刑罚权的活动。3.刑事诉讼是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进行的活动。4.刑事诉讼必须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

我国刑事诉讼法上的基本原则:1.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由专门机关行使原则。2.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原则。3.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4.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5.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6.审判公开。7.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8.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不得确定有罪。9.具有法定情形不予追究刑事责任。10.追究外国人刑事责任适用我国刑事诉讼法。

诉讼主体:专门机关(侦查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审判组织:合议庭、独任庭)、诉讼参与人(当事人:被害人、自诉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和被告人其他诉讼参与人:法定代理人、诉讼代理人、辩护人、证人、鉴定人和翻译人员)

人民法院:是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的审判机关。职权:1.对受理的刑事案件,有权依法审理和作出裁判。2.有权直接受理自诉案件。3.有权决定对被告人采取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和逮捕措施。4.为调查核实证据,有权进行勘验、检查、扣押、鉴定和查询、冻结。5.有权主持和指挥审判活动,对违反法庭秩序的人,有权予以警告制止、强行带出法庭、罚款、拘留、制止追究刑事责任。6.对生效的判决、裁定,有权交付执行机关执行;对罚金和没收财产的判决,有权直接执行。7.对确有错误的生效裁判,有权按照审判监督程序进行再审。组织体系:包括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级人民法院、专门人民法院。

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代表国家行使检察权。职权:1.对职务犯罪案件享有侦查权。2.代表国家行使公诉权,是唯一有权提起公诉的机关。3.刑事诉讼的法律监督机关,对立案、侦查、审判、执行等诉讼阶段进行法律监督。组织体系:最高人民检察院、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专门人民检察院。

当事人:是指与案件事实和诉讼结果具有切身利害关系,在诉讼中分别处于控诉或者辩护地位的主要诉讼参与人。当事人包括被害人、自诉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和被告人。

管辖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等在直接受理刑事案件上的权限划分以及人民法院系统内部在审理第一审刑事案件上的权限划分.立案管辖:又称职能管辖或部门管辖,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各自直接受理刑事案件的职权范围,也就是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之间,在直接受理刑事案件范围上的权限划分。

审判管辖:是指人民法院审判第一审刑事案件的职权范围,包括各级人民法院之间、同级人民法院之间以及普通人民法院与专门人民法院之间在审判第一审刑事案件上的分工。

回避:是指侦查人员、检察人员、审判人员以及书记员、鉴定人、翻译人员,因与案件或案件的当事人具有某种利害关系或其他特殊关系,可能影响刑事案件的公正处理,而不得参加对该案进行的诉讼活动的一切诉讼制度。

回避分为自行回避、申请回避、和指令回避。

回避理由:1.是本案的当事人或者是当事人近亲属的。本案的当事人是指本案的被害人、自诉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和被告人;当事人的近亲属是指上述人员的夫、妻、父、母、子、女及同胞兄弟姐妹。2.本人或者他的近亲属和本案有利害关系的。

3.担任过本案证人、鉴定人、勘验人、辩护人或者诉讼代理人的。4.与本案的诉讼代理人、辩护人有夫妻父母子女或者同胞兄弟姐妹关系的。5.接受当事人及其委托的人的宴请、财物其他好处,或者违反规定会见当事人及其委托的人的。6.在本诉讼阶段前曾参与办理此案的。

7.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

回避人员包括侦查人员、检察人员、审判人员、以及在侦查起诉审判活动中的书记员、翻译员和鉴定人在原审人民法院对于二审发回重新审判的案件以及人民法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判的案件,担任过有关案件一审或二审合议庭成员的全体人员,都属于回避的范围。回避决定: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的回避应当分别由院长、检察长、公安机关负责人决定;院长的回避由本院审判委员会决定;检察长和公安机关负责人的回避由同级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决定;检察长的回避由检察委员会讨论回避。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要求公安机关负责人回避,应当向公安机关同级的人民检察院提出,由检察长提交检察委员会讨论决定。

辩护:是指刑事案件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辩护人根据事实和法律,提出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罪。辩护种类:自行辩护、委托辩护、指定辩护。

刑事强制措施: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为保护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依法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采取的在一定期限内暂时限制或剥夺其人身自由的法定的强制方法。监视居住: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一定期限内为未经批准不得离开住处或指定居所,并对其行动加以监视的强制方法。

期间,通常指以某一时间直至另一时间止的时限。刑事诉讼中的期间主要是法定期间,法定期间的开始基于某种法律行为或者法律事实的发生,在法定期间内实施的行为才产生法律效力。

送达:指公安司法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和行为方式将诉讼文件送交收件人的诉讼活动。

送达的方式包括直接送达、留置送达、委托送达、邮寄送达、转交送达、其他方式送达。

刑事证据的种类包括:物证、书证;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鉴定结论;勘验、检查笔录;视听资料。

证明责任:是指公安司法机关应当收集证据、提供证据证明案件事实的责任,和法律规定的部分当事人应当提供证据证明自己诉讼主张的责任,其性质是法律义务与法律后果的统一。在公诉案件中,证明责任由公安司法机关承担。在自诉案件中,自诉人负有证明责任。

立案的材料来源:指在立案阶段的案件线索和证据材料来自何处和何种渠道。立案的条件包括有犯罪事实和需要追究刑事责任。

控告VS举报:1.行为人的诉讼地位不同。2.他们了解案件情况的程度不同。3.行为人与案件有无利害关系不同。4.控告和举报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同。5.控告和举报情况的真实可靠程度不同。

不立案的监督是指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立案的案件,有权要求公安机关说明理由或者通知其立案侦查的诉讼活动。在立案阶段,认为公安机关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而不立案侦查的,或者被害人认为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而不立案侦查,向人民检察院提出的,人民检察院有权要求公安机关说明不立案的理由,公安机关应在7日内作出说明,如果认为不立案的理由不能成立,有权通知公安机关立案,公安机关接到通知后,应当及时进行立案侦查。

询问犯罪嫌疑人是指侦查人员依照法定程序以言辞方式向犯罪嫌疑人查问案件事实和其他与案件有关的问题的一种侦查活动。程序:1.询问主体 2.询问地点 3.有关询问的时间限制 4.询问的步骤 5.特殊规定 6.询问笔录 7.禁止性规定

传唤或者拘传持续的时间最长不得超过12小时。不得以连续传唤、拘传的形式变相拘禁犯罪嫌疑人。

补充侦查,是指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对于案件部分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或者尚有遗漏罪行、遗漏同感犯罪嫌疑人,依照法定程序,在原有侦查工作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点差,补充证据的一种诉讼活动。

审查起诉,是指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侦查终结移送起诉的案件和自行侦查的案件进行审查,依法决定是否对犯罪嫌疑人提起公诉的诉讼活动。审查起诉的内容:1.犯罪嫌疑人身份状况是否清楚 2.犯罪事实是否清楚 3.证据是否随案移送 4.证据是否确实、充分。5.有无遗漏罪行和其他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人 6.是否属于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 7.有无附带民事诉讼,对于国家财产、集体财产遭受损失的,是否需要由人民检察院提起附带民事诉讼。8.侦查或送是否合法 9.与犯罪有关的财务及其孳息是否已扣押、冻结并妥善保管,以共核查。审查起诉的步骤和方法:1.审阅核查案卷材料 2.询问犯罪嫌疑人 3.听取被害人意见 4.听取犯罪嫌疑人、被害人委托的人的意见 5.补充侦查

不起诉是指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侦查终结移送起诉的案件和自己侦查终结的案件进行审查后,认为犯罪嫌疑人的行为不构成犯罪或依法不应追究刑事责任,或者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或者证据不足不符合起诉条件,从而做出不将犯罪嫌疑人诉交人民法院审判的一种处理决定。

法定不起诉适用于以下六种情形之一:1.清洁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 2.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 3.进特赦令免除刑罚的4.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的 5.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6.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酌定不起诉,人民检察院可以斟酌具体案情和犯罪嫌疑人个人表现来确定,或者是提起公诉,追究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责任;或者放弃追诉,终结诉讼,对此人民检察院有裁量权。

证据不足不起诉,对于补充侦查的案件,人民检察院依然认为证据不足,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可以作出不起诉的决定。

公诉案件第一审程序,是指人民法院对人民检察院提起诉讼的案件进行第一次审判时所必须遵循的程序规则和总称。意义:1.第一审程序是行使审判的必经程序。2.第一审程序是人民法院审判活动的基本程序 3.通过第一审审判,依法对有罪的被告人处于刑罚,是无罪者不受刑事追究,以保证刑罚的正确实施,及时惩治犯罪,未回法律秩序,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开庭审判前的准备:1.确定合议庭的组成人员或独任庭的审判员。2.将人民检察院的起诉书副本至迟在开庭10日前送达被告人并保证其辩护权的行使。3.将开庭的时间、地点在开庭3日以前通知人民检察院。4.将传唤当事人和通知辩护人、法定代理人、证人、鉴定人和勘验、检查笔录制作人、翻译人员的传票和通知书,至迟在开庭3日以前送达。5.公开审判的案件,在开庭3日前先期公布案由、被告人姓名、开庭时间和地点。

法庭审判的阶段分为开庭、法庭调查、法庭辩论、被告人最后陈述、评议和宣判五个步骤。

死刑执行的变更:1.在执行前发现判决可能又错误的 2.在执行前罪犯揭发重大犯罪事实或者有其他重大立功表现 3.罪犯正在怀孕

死刑缓期执行的变更,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罪犯,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如果没有故意犯罪,死刑缓期执行期满,应当予以减刑,由执行机关提出书面意见,报请高级人民法院裁定;如果故意犯罪,查证属实,应当执行死刑,有高级人民法院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暂予监外执行:1.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2.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3.生活不能自理的。

死刑执行程序:1.执行死刑命令的签发 2.执行死刑的机关及期限 3.死刑执行的监督 4.执行死刑的指挥人员及其工作 5.死刑罪犯同近亲属会见 6.执行死刑的方法和场所 7.执行死刑应当公布,不应示众 8.执行死刑后的处理

附带民事诉讼,是指公安司法机关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在解决被告人刑事责任的同时,附带解决因被告人的犯罪行为做造成的物质损害的赔偿问题二进行的诉讼活动。

特点:1.附带民事诉讼在性质上是一种特殊的民事诉讼 2.附带民事诉讼法律依据的复合性 3.附带民事诉讼处理程序的附属性

意义:1.有利于维护被害人的经济利益 2.有利于公安司法机关全面、正确处理案件 3.有利于保证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统一性和严肃性 4.有利于提高诉讼效率,节约诉讼成本

附带民事诉讼在形成立条件:1.必须以刑事诉讼的成立为前提 2.有适格的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 3.有明确的负有赔偿责任的人 4赔偿范围限于物质损失 5.被害人遭受的物质损失是由被告人的分最行为直接造成的审判监督程序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发现在认定事实或适用法律上确有错误,依法提起并对案件进行重新审判的一项特别审判程序。

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主体:1.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和审判委员 2.最高人民法院和其他上级人民法院 3.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其他上级人民检察院。

第五篇:刑事诉讼

刑事诉讼:是指审判机关(人民法院)、检察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侦查机关(公安机关含国家安全机关等)在当事人以及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照法定程序解决被追诉者刑事责任问题的诉讼活动。

刑事诉讼基本原则:是由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贯穿于刑事诉讼的全过程或主要诉讼阶段,公、检、法机关和诉讼参与人进行刑事诉讼活动都必须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职能管辖:专业词汇,在我国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在处理刑事案件上的分工。比如公安机关负责侦查、拘留、执行逮捕、预审,人民检察院负责检察、批准逮捕、检察机关直接受理的案件的侦查、提起公诉,人民法院负责审判。

辩护:起源于罗马共和制后半期,当时的常设刑事法院审理案件,被告人对控告人的控告有权进行答辩,并且出现了称作保护人的辩护人。

刑事诉讼代理:是指代理人接受公诉案件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近亲属、自诉案件的自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以及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的委托,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参加诉讼,进行活动,由被代理人承担代理行为法律后果的一项法律制度。

简述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回避的理由有那些?

答:1是本案的当事人或者是但是人的近亲属的。2本人或者是他的近亲属和本案有利害关系的。3担任过本案的证人、鉴定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4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处理案件的。5接受过当事人及其委托的人请客送礼或者违反规定会见当事人及其委托的人。

下载浅谈刑事诉讼监督的发展趋势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刑事诉讼监督的发展趋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刑事诉讼

    11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诉讼权利:(1)防御性权利:①有权使用本族语言文字进行 诉讼②辩护权③拒绝回答权④被告人有权在开庭前10日内收到起诉副本⑤参加法庭调查权⑥参加法庭辩论......

    请求检察机关监督立案申请书——(刑事诉讼- 其他文书)

    综合法律门户网站 www.xiexiebang.com 请求检察机关监督立案申请书 申请人:____,性别: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生,____族,住____,系____。 被申请人:____公安局,法定代表人:____,职务:__......

    刑事诉讼Y01-02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1—2002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法律专业刑事诉讼法学试题 2002年7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 1.反诉:是指自诉案件的被告人作为被害人,......

    刑事诉讼 鉴定

    刑事诉讼 鉴定第一条 为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刑事诉讼法》),做好刑事诉讼中人身伤害、精神并保外就医的医学鉴定工作,根据国务院有关规定,结合我省......

    刑事诉讼法学

    《刑事诉讼法学》习题 第一章 刑事诉讼法学概述 1、什么是诉讼?什么是刑事诉讼?,刑事诉讼有何特征? 2、简述刑事诉讼法和刑法的关系。 3、概述刑事诉讼本质的历史类型和刑事诉讼......

    刑事诉讼文书

    刑事诉讼.司法文书实例一 刑事自诉状 刑事反诉状 刑事撤诉申请书案例二 解除强制措施申请书取保候审申请书案例三 刑事起诉状 通知证人出庭申请书辩护词 刑事判决书(一审)实例......

    刑事诉讼Y04-05

    04-05第一学期刑事诉讼法学试题及答案 2006-11-6 21:07:21 来源:本站 评论: 0 试卷代号:2806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4—2005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法学专业 刑事诉......

    00-01刑事诉讼

    2000—2001刑事诉讼法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强制措施,是指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为保证刑事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依法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现行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