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格兰仕集团竞争战略的选择
格兰仕集团竞争战略的选择
及对我国家电企业的启示
口王晓飞孟燕
一、格兰仕集团简介
格兰仕集团20多年的成长历程,从主营产品上大致可划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以羽绒、服装为主业转 向以微波炉为主业。1978年,梁庆 德在广东顺德成立桂洲羽绒厂,生产 以畜毛为原料的轻纺产品,如水洗羽 毛、羽毛扇、羽绒服装等产品。1992 年6月,公司更名为广东格兰仕企 业(集团)公司,并决定从现营行业 转移到以微波炉为主导产品的小家电 业。经过10余年的发展,格兰仕在 微波炉产品制造与开发方面,已形成 强大的竞争一力。目前集团拥有1500 万台微波炉的年生产能力,拥有全球 最大的微波炉生产基地,占有全球市 场近350Io、中国市场近70%的份额。从1998年开始,格兰仕开始了它的第二阶段,即进军全球小家电市场。目前,格兰仕正处于产品转移的第三 阶段,即从2000年开始投资20亿元 进军空调和冰箱市场。作为空调业的 后起之秀,格兰仕空调用短短几年的 时间走完了同行走了近20年的里程。2005年格兰仕拥有了全球最大的空调 整机研制和自我核心配套基地。2005 年、2006年被评为“最具成长性品牌” 和“内外销增幅最大品牌”。2007年 格兰仕空调继续保持上升势头,全 球产销突破350万套,同比增长超过 200Io
格兰仕集团以其独特的发展战 略,在短期内迅速成长为我国最具特 色的家电企业之一,其成功经验值得 我国家电企业借鉴。木文重点研究的 是格兰仕集团在微波炉和空调产品上 采取的竞争一战略。
二、格兰仕竞争战略选择的 分析
著名的战略管理专家、哈佛商学 院教授迈克尔·波特在其1980年出
版的《竞争一战略》一书中,将企业成 功的竞争一战略归纳为三种:即总成木 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重点集中战 略。格兰仕在微波炉和空调产品领域 的成功是科学实施总成木领先和差异 化战略的结果。
1.总成本领先战略。总成木领 先战略是指企业通过有效途径降低成 木,使企业的全部成木低于竞争一对手 的成木,甚至是在同行业中最低的成 木,从而获取竞争一优势的一种战略。企业可以通过控制成木驱动因素、改 造价值链和培养低成木的企业文化三 种途径获取成木优势。而格兰仕的成 木优势是通过控制成木驱动因素— 规模经济来实现的。规模经济是指生 产单位产品的成木随生产规模的增加 而降低的经济现象。凭借“拿来主义”(引进外国公司的微波炉生产线)和 “拼工时”策略,格兰仕在生产规模 上实现了跳跃式和超常规发展。产能 由1993年试产1万台增加到2000年 底的1200万台。规模每上一个台阶,生产成木就下降一个台阶,这为企业 产品的降价提供了条件。格兰仕的做 法是,当生产规模达到100万台时,将出厂价定在生产规模为80万台的 企业的成木价以下;当生产规模达到 1000万台以上时,又把出厂价降为 500万台的企业的成木价以下。生产 规模的迅速扩大带来了单位产品直接 生产成木、分销成木、推广成木、技 术成木和原材料采购成木的大幅度降 低。单位产品成木的降低为通过价格 战垄断微波炉市场奠定了基础。
2.差异化战略。差异化战略是
指为使企业产品与竞争一对手产品有明 显的区别,形成与众不同的特色而采 取的一种战略。差异化战略的核心是 向顾客提供对顾客来说有价值的、与 众不同的独特属性。企业价值链的仟 何一个环节都有可能成为差异化的 基础,格兰仕的差异化主要是通过产 品差异化的途径来实现的。2001年,凭借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格兰仕开 发出“数码光波微波炉”,与其他微 波炉产品相比,有更好的保鲜和保存 营养的效果,而且光波能在极短时间 内杀死病菌。紧随“数码光波微波炉” 之后,格兰仕太空金刚、白金刚等高 新技术产品相继上市。2006年,格 兰仕对产品进行细分,针对有小孩的 家庭、新婚夫妻、老人等不同消费者 群,推出了具有各种细分特色的微波 炉产品。
在空调产品的生产上,格兰仕同 样实施了产品差异化战略。自从格兰 仕进入中国空调市场以来,先后推出 不锈钢空调、光波空调等具有个性卖 点的产品。据权威机构发布的检验报 告显不,格兰仕光波空调平均杀菌率 达99.430Io,大大超过了一般健康空 调产品的杀菌率。为了不断推出更加 差异化的产品,从2006年起,格兰 仕已生产彩色空调,停产所有白色空 调,并为空调的色彩申请了相关专利。格兰仕凭借光波空调、彩色空调等具 有个性卖点的产品,避免了同行业因 为产品同质化造成的单纯依靠价格的 竞争一。
三、竞争战略选择对我国 家电企业的启示
有关经济专家指出,中国家电业 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产能过剩加剧,产 能扩张和产能过剩问题几乎蔓延到整 个消费电子业。例如,中国彩电国 内市场一年的市场容量为3500万到 4000万台,加上{I{口不过8000万台,而彩电企业宣称所拥有的产能已经达 到了这一数字的两倍甚至更多。家电制造业的产能过剩问题造成 的结果只有一个—家电业的恶性价 格竞争一加剧。格兰仕在如此激烈的竞 争一中保持领先的最主要的原因有:一 是低价格是以规模经济带来的总成木 领先为基础的,同时注重培育消费者 市场以消化巨大产能;二是以掌握核 心技术为保障,不断研发新品,提高
产品的品质和档次,提高产品的附加 价值。
1.总成本领先战略是以教育消费 者、挖掘潜在市场为前提的。格兰仕 的总成木领先战略是通过巨大的生产 规模实现的,而大量生产是以大量销 售为前提的。如果没有激发消费者对 微波炉产品一般性问题的认知,销售 终端是无法消化巨大产能的,格兰仕 的总成木领先优势也无从谈起。1992年,在格兰仕转型生产微 波炉之际,国内微波炉市场刚开始发 育,市场需求尚米被有效启动,中国 的消费者对微波炉的印象就是“可以 热剩饭”。为了培育微波炉市场,格 兰仕投资数万元,以合办栏目的方式,在全国几百家新闻媒体上开辟微波炉 知识窗、微波炉菜谱专栏,系统介绍 微波炉的好处、菜谱以及选购、使用 方法等,指导消费者使用微波炉。在 很多城市居民都接受微波炉的概念 后,格兰仕连续发动三次大降价,产 销规模也由1995年的20万台,上升 到2000年年底的1200万台。
当2005年中国国内微波炉市场 呈现出增长停滞和萎缩的迹象时,格 兰仕放弃传统的价格竞争一手段,采用 美食文化推广方式,挖掘潜在市场。同时在格兰仕的终端,推出美食品尝 活动。格兰仕教育消费者、挖掘潜在 市场的做法,值得家电企业学习和借 鉴。因为这种方式体现了由抢夺现有 市场“蛋糕”到做大市场“蛋糕”的 观念转变,为家电企业避开激烈的价 格竞争一提供了思路。
2.产品差异化是以掌握核心关 键技术为前提的。硬件上的“核心技 术缺失”,已经让中国的家电制造企 业吃尽苦头:DVD的巨额专利费用、国产手机的贴牌生产以及殃及整个家 电行业、旷日持久的价格大战,都是 因为中国企业缺乏核心技术、技术储 备不足造成的。在市场竞争一加剧的环 境下,企业要想增强市场竞争一力,唯
有依靠科技创新来提升产品品质,打 造企业核心竞争一力。而格兰仕以加大 科研投入和核心元器件的自主生产为 基点,实施产品差异化战略,值得国 内家电企业学习和借鉴。
1992年,格兰仕进入微波炉行 业时,技术力量薄弱,就直接从日木 东芝引进先进的微波炉生产线和技 术,并从上海聘请微波炉专家吸收与 消化微波炉的制造与开发技术。1997 年,设立研发部门,开始磁控管研发,并在美国组建研发中心。格兰仕在技 术上从引进、模仿到消化、集成,如 今已经开始走向自主创新,并主动向 日、韩企业展开技术输出。目前,格 兰仕已全面掌握微波炉生产的核心技 术和核心部件的制造能力。技术上的 进步,使格兰仕微波炉的竞争一力不断 加强,格兰仕共研发出了2000多款 微波炉产品。在空调产品的生产领域,压缩机一向被认为是空调的心脏,在 空调元器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07年,格兰仕自主品牌的压缩机 凭借优异的质量和性能实现了对欧美 市场的大批量出口,这在当今空调、!卜 界十分少见。目前格兰仕空调自主创 新成果达到近200项,处于行业前列。目前,我国家电企、!卜核心技术缺 失,在全球产业链条中仅处于组装加 工环节,竞争一地位十分被动。中国家 电业要掌握全球家电制造,必须以格 兰仕为楷模,先控制核心技术和核心 部件的研发,具有自我配套能力和技 术领先地位,这才是中国家电业摆脱 恶性的价格竞争一,拥有持续竞争一力的 关键。
四、结论
格兰仕作为家电行业中微波炉市 场的领导者,在微波炉、空调产品领 域灵活采用总成木领先、产品差异化 的竞争一战略,一方面进一步增强了其 竞争一实力,另一方面也为中国家电企 业避开因产品同质化、产能过剩等原 因造成的恶性价格竞争一提供了解决思
路,为中国家电企业凭借强大的技术 实力参与全球竞争一树立了榜样。.(作者单位:青岛理工大学商学院)
第二篇:电信竞争战略选择
4.2.1竞争优势来源
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市场的放开,电信市场已逐步由静态竞争环境向动态竞争环境转变。从竞争优势来源看,在静态环境下:
1)企业优势主要靠业务高差异或低成本(规模经济)战略实现;
2)企业长期独占资源,从而获得独特的资源和能力;
3)企业通过政策和机会长期独占行业或市场,从而建立和巩固进入障碍;
4)企业通过对大量资源的高度集中,从而拥有在资源和能力上的相对优势。在动态环境下:
(1)企业优势具有不可保持性,企业所有的优势都是暂时的,最终都有可能消失或者失效;
(2)巩固、维持优势可能会成为创造新优势的障碍,企业战略目的不是保持优势,而是主动放弃原有优势,并不断创造新优势。这才是企业长期获得高于平均收益水平利润的主要途径。
电信经过若干年的发展已经形成固网和数据领域业务,加之新业务、新应用的不断开发和推广,低成本和差异化已构成了当前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比较优势较为明显。但电信网络和业务的低边际成本性和规模经济特性,导致竞争对手必然逐步建设和扩大业务网络,并在各个业务专业上加大竞争力度 客户规模和网络优势将逐步缩小,核心竞争力将受到挑战和威胁。因此,必须重新审视比较优势,立足强化既有的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以三个创新为切入点,及时推进企业流程重组,建立动态竞争条件下的企业组织,形成企业特色人文环境,不失时机地展开战略联盟,不断培养和发展新型的核心竞争力。这是企业不断保持竞争优势的战略选择。
4.2.2关键的“软”战略因素
所谓“软”战略因素,相对于“硬”战略因素而言,指企业可管理因素,但是,它是随经营运作而动态变化的。与“硬”因素对应,称之为“软”(SOFT)战略因素,以“S”表示。主要由以下4个方面构成:
①企业组织结构 企业组织结构是企业内部的人员、职位、职责、关系、信息等5大要素的相互联接方式。因此,其关键战略要素可归结为企业现时的组织结构与经营战略相容的程度,以及企业组织结构是否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整个企业的人、财、物、信息等资源的效能。
②经营运作 企业经营运作过程是一个从投入———转换———产出的开放的系统过程,一般都要涉及到技术工艺、生产能力、资源存储配置、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产品与服务质量等五大运行职能。因此,其关键战略要素可归结为经营战略决策与经营运作职能的有机联系和总体经营运作职能的有效发挥。
③资源条件 从企业经营战略的实质来看,经营战略就是建立相对于竞争对手的优势。而建立优势实际上取决于本企业有限资源的有效利用。因此,其关键战略因素可归结为企业资源能力结构的优劣。
④企业文化 当今,企业文化的价值愈为企业界所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不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树立企业形象,密切与社会和公众的感情,获取信息,提高职工的文化素质,增加职工的自豪感,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企业文化环境中能够对企业经营战略起支持或制约因素作用的因素可归结为:企业文化现状及形成的机制、企业文化特色以及职工对改变现有文化的认同。
电信针对某个经营战略决策项目,通过以上战略因素结构化的分析,就能明确本企业经营主题是什么?将定位在什么领域?最重要的竞争对手是谁?有何有利于本企业发展的机会和优势、威胁和劣势?本企业将有何竞争策略?从何处选择制胜突破口?而形成战略决策构思的基本框架。同时,辅之以应用科学决策分析方法,如决策图、决策树等,使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机结合,就能把握问题,确定具体的适宜的战略目标及其行动方针。一般要确定五个方面的方针。首先是营销方针:企业生产什么商品?如何确定目标市场?怎样定价?最有效的流通渠道?促销手段等。其次是财务方针:企业如何筹资?利润目标及其分配等。第三是研究开发方针:研究开发是立足长远,还是近期见效?研究开发费的比例确定原则?是自主开发还是引进开发等。第四是生产方针:多大规模最合适?最有效的制造工艺和流程?资源如何配置效率最高?利用什么高新技术等。第五是人力资源管理方针:实现战略目标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使员工素质适应战略需要?采取何种激励方式最有效等。当然不可忽视企业组织结构及企业文化与战略相容的方针。
4.2.3电信作为市场挑战者的战略
在行业中名列第二、三名等次要地位的企业称为亚军公司或者追赶公司,这些亚军公司对待当前的竞争情势有两种态度,一 种是向市场领导者和其他竞争者发动进攻,以夺取更大的市场占有率,这时他们可称为市场 挑战者;另一种是维持现状,避免与市场领导者和其他竞争者引起争端,这时他们称为市场 追随者。市场挑战者如果要向市场领导者和其他竞争者挑战,首先必须确定自己的战略 目标和挑战对象,然后再选择适当的进攻策略。
1.明确战略目标和挑战对象
战略目标同进攻对象密切相关,针对不同的对象存在不同的目标。一般说来,挑战者可以选 择以下三种公司作为攻击对象。
(1)攻击市场领导者。这一战略风险很大,但是潜在的收益可能很高。为取得进攻的成功,挑战者要认真调查研究顾客的需要及其不满之处,这些就是市场领导者的弱点和失误。此外,通过产品创新,以更好的产品来夺取市场也是 可供选择的策略。
(2)攻击与己规模相当者。挑战者对一些与自己势均力敌的企业,可选择其中经营不善而发 生危机者作为攻击对象,以夺取它们的市场。
(3)攻击区域性小型企业。对一些地方性小企业中经营不善而发生财务困难者,可作为挑战 的攻击对象。
2.选择进攻策略
在确定了战略目标和进攻对象之后,挑战者要考虑进攻的策略问题。其原则是集中优势兵力 于关键的时刻和地方。总的来说,挑战者可选择以下五种战略:
(1)正面进攻(Frontal Attack)。正面进攻就是集中兵力向对手的主要市场发动攻击,打击 的 目标是敌人的强项而不是弱点。这样,胜负便取决于谁的实力更强,谁的耐力更持久,进攻 者必须在产品、广告、价格等主要方面大大领先对手,方有可能成功。 进攻者如果不采取完全正面的进攻策略,也可采取一种变通形式,最常用的方法是针对竞争 对手实行削价。通过在研究开发方面大量投资,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在低价格上向竞争对 手发动进攻,这是持续实行正面进攻策略最可靠的基础之一。
(2)侧翼进攻(Flanking Attack)。侧翼进攻就是集中优势力量攻击对手的弱点,有时也可正 面佯攻,牵制其防守兵力,再向其侧翼或背面发动猛攻,采取“声东击西”的策略。侧翼进 攻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地理性的侧翼进攻,即在全国或全世界寻找对手相对薄弱的地区发 动攻击。例如,IBM公司的挑战者就是选择一些被IBM公司忽视的中小城市建立强大的分支机 构,获得了顺利的发展。另一种是细分性侧翼进攻,即寻找市场领导企业尚未很好满足的细 分市场
侧翼进攻不是指在两个或更多的公司之间浴血奋战来争夺同一市场,而是要在整个市场上更 广泛地满足不同的需求。因此,它最能体现现代市场营销观念,即“发现需求并且满足它们 ”。同时,侧翼进攻也是一种最有效和最经济的策略,较正面进攻有更多的成功机会。
(3)围堵进攻(Encirclement Attack)。围堵进攻是一种全方位、大规模的进攻策略,它在几 个战线发动全面攻击,迫使对手在正面、侧翼和后方同时全面防御。进攻者可向市场提供竞 争者能供应的一切,甚至比对方还多,使自己提供的产品无法被拒绝。当挑战者拥有优于对 手的资源,并确信围堵计划的完成足以打垮对手时,这种策略才能奏效。
(4)迂回进攻(Bypass Attack)。这是一种最间接的进攻策略,它避开了对手的现有阵地而迂 回进攻。具体办法有三种:一是发展无关的产品,实行产品多元化经营;二是以现有产品进 入新市场,实现市场多元化;三是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以替换现有产品。
(5)游击进攻(Guerrilla Attack)。游击进攻主要适用于规模较小力量较弱的企业,目的在 于 通过向对方不同地区发动小规模的、间断性的攻击来骚扰对方,使之疲于奔命,最终巩固永 久性据点。游击进攻可采取多种方法,包括有选择的降价,强烈地突袭式的促销行动等。应 予指出的是,尽管游击进攻可能比正面围堵或侧翼进攻节省开支,但如果要想打倒对手,光 靠游击战不可能达到目的,还需要发动更强大的攻势。
从以上可以看出,电信进攻策略选择是多样的。一个挑战者不可能同时运用所有这些策 略,但也很难单靠某一种策略取得成功,通常是设计出一套策略组合,通过整体策略来改善 自己的市场地位。
4.2.4战略措施
尽早启动企业业务流程重组(BPR)。BPR(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是对企业业务处理过程中的核心过程,从根本上重新思考并彻底地重新安排流程,使企业的各项关键性能,如成本、质量、服务、速度等同时获得大的改善。展开BPR的目的不是渐进提高和局部改善,而是性能和绩效的巨大飞跃。通过企业经营过程重组,建立全新的体制,使企业管理发生质的变化,以不断提高顾客满意度和企业竞争能力。在重组过程中要坚决删除非增值过程,并结合岗位、薪酬制度改革,形成面向员工、面向客户的运行机制,为企业核心能力的再造和发展奠定基础。
逐步建立动态竞争条件下的柔性组织。随着企业竞争条件从静志转向动态,企业问竞争对抗性的加强;竞争优势的可保持性越来越低,竞争互动的速度越来越快,企业战略已由以往长期稳定向根据环境变化适时调整转变。为战略服务的、建立在稳定条件下的传统企业组织受到挑战,即传统的具有刚性的组织模式己不再适应动态条件下的企业发展需要。建立柔性组织已成为企业竞争前台的焦点。柔性组纵是以有机性组织结构特点为主的组织,它属于一个和社会紧密联系的开放系统。柔性组织是与动态竞争条件下相适应的一种具有弹性的,即具有适应性、创新性、学习性及敏锐性的新型组织形态。它是相对组织层级多、结构僵化、沟通困难的刚性组织而言。它能将组织的各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并能根据企业环境变化适时地进行战略调整,其结构表现为扁平化和网络化。组织形态包含虚拟组织、网络组织、项目小组和无边界组织等。
作为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的行业企业,可根据企业面临的情境,选择最佳的方案组合。1)可通过企业间的动态联盟方式形成虚拟组织,即保留企业经营、维护、财务、人力管理等核心功能,将其它功能通过外购、外包的方式虚拟化。此组织形式能有效地集聚与整台企业内外资源,具有敏锐的市场反应力,可降低交易时间和成本,减少经营风险。2)可根据某项任务(如大客户组网需求)组成流动工作小组。小组由项目经理组织,包括市场经理、客户经理、业务经理、技术经理、财务经理等,其为某项短期和具体问题而设计团队。问题解决后,小组就自行解散。
3)可通过台约的方式将企业内诸如专业经营、维护。投资等工作交由不同的专业企业或部门承担,总部保留有限的员工,主要负责制定政策及协调与各专业企业或部门的关系。这种组织方式可减少行政成本,应变力很强,但对专业企业控制有限。
4)可根据企业特点采取无组织边界方式。首先可采取组织职权无边界,即上下级之间的界线模糊,员工绩效考核由上级。同事、下属和客户执行,鼓励员工经常轮岗,打破部门门户之见;其次可采取组织无边界,即总部、研发部门。业务市场部门可以不在同一地区。即总部可以设在观念环境较新的发达地区,研发部门可设在技术氖围较强的地域,不同部门可通过信息和外部环境的不同影响共同促进和提高业务市场的拓展能力。
积极推进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知识的再生产能力和知识的运用能力将成为未来企业获取长期竞争优势的首要来源。开发和管理好知识型企业的人力资源对企业的战略发展意义重大。电信企业属于典型的知识型企业,需要不断创新才能维系竞争优势。然而没有高素质的员工,就没有知识型企业的创新活动。知识型员工既是企业发展的目的,亦是发展的手段,因此,推动知识型员工的全面、自由发展是电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核心。在企业中,知识型员工具有自主性、创造性强,劳动过程难于监控、劳动成果较难衡量、成就感强和流动性大等特点。因此,可根据知识型员工特点,开发、利用和发展知识型员工的创造力与潜能,提高知识型员工的工作热情,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团队归属感,增加企业的凝聚力,从而实现企业与员工共同的持续发展。
在开发和管理过程中,基于知识型员工不同于传统员工的特点,企业应站在保持持久竞争力和竞争优势的高度,以“自我实现的社会人”为其人性假定,以自我管理为基础,以企业共同目标为引导,创造一套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管理模式。第一,可以为知识型员工提供自主宽松的工作环境。企业可在既定的组织目标和自我考核的体系框架下,建立宽松的工作环境,鼓励员工主动创新,自主完成任务。第二,可以实行灵活多样的工作方式。知识型员工更多地从事思维性工作,固定的工作场所和工作时间对其无太大意义。组织中的工作设计应体现员工的个人意愿和特性,采取可伸缩的工作时间和灵活多变的工作地点。避免僵硬的工作规则。第三,强调以人为本的自我管理。企业可以通过适当分权给知识型员工一个创新的空间,基本约束仅为企业的共同愿景;可通过信息分享。集体讨论、集体决策等方式使知识型员工参与决策,让员工感受到在企业中的价值。第四,应重视知识型员工的开发。知识型员工更多地关注自我提升机会和培养终身就业能力。因此,应加大人力资本的投入,健全人力培养机制,为知识型员工提供受教育和不断提高自身技能的学习机会,通过学习将员工与企业更好地融台在一起,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
4.2.5电信电信服务多种营销选择
WTO的脚步声日渐清晰,不管有多少欢喜多少 忧,电信都将直面电信开放和电信市场化。长期以来,由于处于卖方市场,我国电信运营企业一 直采用“用户申请-企业安装”的直销方式,直到出现寻呼业开放竞争和移动电话双元竞争,电信“社会营销”才有所发展。面对加入WTO,电信营销方式必须多元化,营销体系必级分层代。在发展以往电信直销的同时,电信营销呼唤渠道分销,呼唤综合发展包括直 销、渠道分销和电子商务在内循各种营销方式。
关于直销和渠道分销的利弊,一直都难以说清,大凡面向消费者的大众消费品和服务,渠道分稍占据上风,但DELL直销的成功也使直销的大旗高高飘扬,对于非大众消费品和服务,则直销一直就是不错的背销方式。电信服务是既要直接面向大众又要面向大客户的服务,因 此,直销、渠道分销并重是必然的选择,而且随着Internet和电子商务的发展,电信营销也 必须考虑利用电子商务平台进行销售。发展创新,从“装机营销”走向“话务营销”。直销作为电信运营企业多年来一直采用 的营销方式,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营销方法。即使这样,电信直销仍然需要创新,仅仅减 免初装费或者街头促销是不够的,直销必须有新意,能吸引用户也多的选择和使用电信 服务。过上的直销,工作的重点是让用户装机或入网,中国电信电话放号战略,中国移动、中 国联通的入网优惠和推出预付费卡,无一例外都是为了装机而装机,为了入网而入网,尤其 是在发展农话方面,除了履行普遍服务义务之外,更是体现现这种“装机营销”。诚然,“装机营销”或“入网营销”对抢占用户至关重要,但是,这种俏销容易造成“热装冷用”,从而浪费企业资源。
必须发展创新。就直销而言,要从“装机营销'或 ”入网营销“走向”话务营销“,巾场经营的重心也要转移到让用户多使用电信服务和培育 用户忠诚度上来。一方面,针对大用户提供”一站购齐“式服务和话务优惠政策。直销作针 对”大用户“的营销方式,要求电信运营企业的客户代表要深入了解大客户需求,从而提供 出多种时供选择的方案,这些方案不仅是多业务方案,还应该足多资贷政策方案。另一方面,电信运营企业对以提供”话务承包“等话务营销方式,即电信运营企业在调研的基础上,与 大客户协商,承包话务量,针对客户达到不同水平的话务量提供不同的优惠政策,这些优惠 政策可以是减免一定资费,也可以是免费提供一定用量的业务。通”话务承包“,鼓励用户 多用,培育用户的忠诚度。除了大用户,针对普通用户,可以向各商场、超市或民航学习,商场、超 市的可以有记分卡,民航的乘客可以有”知音卡“,电信的用户为什么不能有 ”知音卡“或”记分卡“呢?有了这些”卡“,可以让用户在每使用一定的话务量时时给其 一定的积分,当积分达到一定数目时可减免话费或免费提供一定量的业务,AT&T等国际电 信运营企业早就在采取类似政策,我们中国的电信运营商为什么就不能呢? 因此,电信运营企业一定要从”装机营销“或”入网营销“中走出米,面对即将到来的 竞争,我们必须发展”话务营销“。
举一反三,从”社会营销“到”话务分销“和”话务、业务批发“,即”渠道分销“。自移动通信快速发展以及中国电信市场开展竞争以来,”社会营销“已在电信行业快速 发展,尤其是对移动运营商来说,”社会营销“对”扩大用户“群、广泛宣传业务以及树立 企业形象的作用难以估量。现在,无论是中国移动、中国联通,还是中国电信,对”社会营 销“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因此,在大力发 展”社会营销“的同时,可以发展”话务分销“、话务或业务”批发“或”代销“等”渠道 分销“方式。总的说来,电信运营企业对”渠道分销“还十分陌生,这是由于我国电信垄断和运 营主体单一所造成的。在单一主体经营电信业务的消况下,除了发展代销外,没有别的”渠 道“可以发展。但是,现在和将来则不同,现在我国电信市场已经初步形成竞争格局,将来 的竞争将加剧,电信收务经营主体的多元化趋势不可阻挡,而且,新进入市场者很可能据有 相当丰富的”渠道分销“经验,在这种情况下,现有运营必须多研究、多学习,加快发展 ”渠道“经营。一方面,利用既有优势继续发展以”代销“为特点的”社会营销“。代销既可以看作是 直销的延伸,也可看和是一种”渠道“。”代销“是一种很好的经营方式,但是在新的条件 下,”代销“必须注意一些问题。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一些”优良“用户已被发展的差不多,这些”优良“用户在信用上一般不会存在问题,继续发展下会,”非优良“用户必将出现,对这些用户,电信运营商将不得不考虑其信用度问题。因此,发展”代销“必须注重用户资 料的真实可靠,运营商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对”代销“点的管理方式,而且还要配套发展 ”信用管理“,以确保运营商自身的利益。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加入WTO,电信市场将不得不开放。但是,开放导致新的”一级“ 运营商(拥有设备并可提供业务)产生的可能性不大,新进入市场者恐怕更多的是”二级“(租用设备经营业务)或”三级“(仅提供业务)运营商。对于”二级“运营商,电信运营 企业可以考虑实行”带宽批发“(中国网通将主要采用这一方式),也可以实行”设备+业务 批发“,这样,在新进入市场者发展壮大的同时,老的运营商也可以发展壮大。对于”三级“ 运营商,”话务分销“或”话务批发“是非常好的渠道营销方式。但是,对于这些新进入者,现有运营商必须要敢于让利,让他们得到发展,否则,将会导致他们想方设法申请提高运营 许商征级别,进而自建网络。这样既造成重复建设,又树立了新的竞争对手。
利用新建平台,发展电信服务的电子商务。电子商务是营销服务业的一场革命,虽然有 许多对炒作电子商务的讨伐,但电子商务的明天依然光明。就电信行业而言,发展电子商务 的条件已经具备,这主要体现在我国电信服务用户已经发展到相当程度,同时因特网技术尤 其是电子商务技术日臻成熟。在用户达到一定数目时,用户更多地是希望得到更多的和令其 满意的服务。电子商务平台在这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如用户想得到来电显示服务,如果搭 建了电子商务平台,并且网络管理系统满足了电子商务的要求,用户完全就可以在同上完成 电请并进行支付费用,同时运营商也可以在网上满足用户的要求,从而使用户不必要再跑到 营业厅。事实上,电信运营企业的电子商务已然开始,如吉通力发展IP电话开展的电子商务平台,对吉通的发展已经起到了一定的支持作用。当然,电信服务业发展电子商务还有待研 究,但是我们必须要去研究才行,只有研究,才可能出台相应的办法,并就相应的管理系统(如网管系统)进行改造。总之,加入WTO在即,我国电信运营企业必须考虑发展多种电信营销方式,”话务营销“ 也好,”渠道营销"也好,电子商务营销也好,运营商必须要有自己的营销方法,要有自己 的市场经营思路。通过经营,一方面加速电信市场的良性竞争环境的形成,并积累相当的市 场竞争的经验,另一方面达到让用户更多使用电信服务的目的。
第三篇:企业基本竞争战略选择
对一个企业来说,如何选择一种基本竞争战略作为其首要目标对赢得成功是十分必要的。企业的营销管理者在考虑选取竞争战略的基点在于:所选取的战略能最佳地利用公司的优势,并且最不利于竞争对手重复使用。在做决策之前,第一步要研究的是哪些因素对企业构成威胁?驱动产业竞争的力量来自哪里?
因最近在与建筑行业某企业接触,顺便研究了有关建筑行业的产品,下面以水泥行业为案例:我国水泥行业极度分散,竞争的地域特征浓厚;低标号水泥产能过剩,地方保护主义,以及不正当竞争,导致大多水泥企业连年亏损。
通过下面表格简单阐述,企业可选择的基本竞争策略:
基本战略竞争优势特点表现形式
总成本领先战略使成本低于竞争对手——以有竞争力的成本提供供应品要求具备较高的相对市场份额或其它优势,如采购产品的设计便于生产;
保持较宽的产品系列以便于分散成本;
对所有主要客户群服务
标歧立异战略将公司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标歧立异、形成一些在全产业范围中具有独特性的东西——以更多的选择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标歧立异战略具有排它性,这一战略与提高市场份额两者不可兼顾,实现产品歧异将意味着以成本地位为代价在设计或品牌形象、技术特点、外观特点、客户服务、经销网络及其它方面具有特性。
最理想的状况是在几个方面都标歧立异。
目标集聚战略主攻某个特定的顾客群、某产品系列的一个细分区段或某一个地区市场——在特定的狭窄领域能更好地满足客户需要局限性:目标集聚战略常常意味着对获取整体市场份额的限制,其必然包含着利润率与销售量之间互为代价的关系前提:公司能够以更高的效率、更好的效果为某一狭窄的战略对象服务,从而超过在更广阔范围内的竞争对手。
结果:通过较好满足特定对象的需要实现了标新立异,或者在为这一对象服务时实现了低成本,或二者兼得
如果一个企业未能沿三个策略方向中的至少一个方向制定自己的竞争战略,那么它就成了夹在中间者—它注定是低利润的。当然,每一种战略都有各自的风险性,如何避开风险性?基本战略的不同也就意味着组织安排、控制程序和创新体制上有所差异。
基本战略组织能力技能和资源能力
总成本领先战略要有结构分明的组织及职能分工;
要有以建立严格定量目标基础上的激励;
要有严格的成本控制体系;
要有经常的、详细的过程控制报告要有持续资本投资能力及良好融资能力;
要有卓越的工艺加工技能;
对工人要严格监督;
所设计的产品易于制造;
拥用低成本的分销系统。
标歧立异战略研发部门与市场营销部门之间要密切协作;
重视主观评价与激励,而不是定量指标;
有轻松愉快的气氛以吸引创造性人才要拥有强大的生产营销能力;
有很强的基础研究能力;
有对创造性的鉴别能力;
拥有质量或技术上领先的声誉;
在产业有悠久的传统。
目标集聚战略由上述组合而成由上述组合而成企业在选取竞争战略的同时,也需评估自身品牌的市场规模与空间。家电行业的“白热化”的竞争格局已经是众人皆知。作为领导者的美的集团,如何从单一的电风扇产品起家,跃升为行业众多企业学习和研究的领导者?美的的成功和有清晰明确的竞争战略是分不开的。下表为美的近年来竞争战略演变过程:
第四篇:长寿集团的竞争战略分析
江苏长寿集团发展战略模型分析
一.中文摘要
五力分析模型、PEST分析模型以及SWOT分析模型是企业制定发展前景规划时的最为权威的三种常用方法。江苏长寿集团是江苏省的重点龙头企业之一,备受舆论与普通民众的关注。基于为期十四天的实习、调查、研究、思考与讨论,本文使用以上三种模型对江苏长寿集团的发展前景规划进行分析。
二.关键词
五力模型,PEST,SWOT,发展战略
三.正文
(一)五力模型分析:
五力分析模型是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于80年代初提出,对企业战略制定产生全球性的深远影响。用于竞争战略的分析,可以有效的分析客户的竞争环境。五力分别是: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购买者的议价能力、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行业现有竞争状况。五种力量的不同组合变化 最终影响行业利润潜力变化。
1.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
行业研究表明,中国肉制品行业单体规模小,资本有机构成低,信用等级低,加工深度以及附加值低,进入行业的壁垒低,为行业外企业进入提供了条件。
就目前来看,新进入者的威胁是极大的。
2.替代品的替代能力
由于出现技术革新,完全替代的廉价产品和服务的威胁很大
3.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由于近几年的经济发展、结构调整、成本推动、比较效益、生产方式、动物疫病、自然灾害等多方面因素叠加,我国的肉类市场产生供不应求的状况,导致肉价不断上涨,持续在高位运行,肉类市场处于卖方市场,顾客的议价力量比较薄弱,是价格接受者。
4.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江苏长寿集团是旗舰型民营企业,旗下有如皋米久食品有限公司,南通今天视食 1
品限公司,祝明食品有限公司,友联畜牧有限公司,南山饲料有限公司,销售有限公司等,从源头做起,基本形成一条“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实现核心能力企业内扩张的完全一体化战略,所以,供应商议价能力为零,已将采购成本降到最低。
5.行业现有竞争状况
在我国国内,双汇,雨润,苏食等巨头名牌企业,从盈利能力、企业规模和品牌上来看,均占据支配地位,肉制品市场处于寡头竞争的局面,由于近年科学技术不断飞速发展,新进产品不断冲击市场,市场结构失衡的局面得到扭转。但短期内,双汇,雨润等仍然会是行业的领跑者,在全国市场处于领导地位。
(二)PEST分析:
PEST分析模型是战略咨询顾问用来帮助企业检阅其外部宏观环境的一种方法。是指宏观环境的分析,宏观环境又称一般环境,是指影响一切行业和企业的各种宏观力量。对宏观环境因素作分析,不同行业和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和经营需要,分析的具体内容会有差异,但一般都应对政治(Political)、经济(Economic)、社会(Social)和技术(Technological)这四大类影响企业的主要外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简单而言,称之为PEST分析法
1.政治(Political)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局稳定,法律法规不断完善。中国肉类产业是在政府的宏观指导下,自由养殖、自由购销、价格随行就市。所以,它的发展是在市场经济的成长中不断进行调整、组合。
国家为平衡国内肉类市场,在扶持畜禽(包括蛋品)生产、重大动物疫病防治方面给予了大量的财政奖励性支持。
2.经济(Economic)
我国经济30年来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宏观经济整体运行良好,国民收入大幅增长;但也要看到,金融危机对市场的冲击,使得购买力不足,市场需求也有明显的下降。
3.社会(Social)
中国人口众多,国内消费市场潜力巨大
4.技术(Technological)
企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一直不懈地追求科技创新,主要肉制品加工设备从德国、日本等国家进口,液相识谱仪、气相识谱仪、酶标仪等检验检测设备从美
国、日本引进,建有严密的产品质量控制体系和领先的工程技术中心、产品研发中心、检验检测中心
(三)SWOT分析:
SWOT分析模型来自于麦肯锡咨询公司的SWOT分析,包括分析企业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s)。因此,SWOT分析实际上是将对企业内外部条件各方面内容进行综合和概括,进而分析组织的优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的一种方法。
1.优势(Strength)
1)规模宏大,人才荟萃,是全国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创新机构、全国农产品加工
业出口示范企业、中国肉食加工行业销售百强企业,南通市十佳带动型农业龙头企业、南通市创名牌十佳民营企业和“放心肉工程”定点企业。如皋肉松曾获巴黎国际美食学金奖,现被国家评为绿色食品,在市场上具有极高的品牌含金量与美誉。
2)注重延伸产业,反哺“三农”,集团具有年繁养屠宰生猪 60 万头、家禽3000
万羽、加工肉制品 5万吨的生产能力,冷藏容量 2万吨。实现一体化战略,产业链较为完善
3)注重科技创新,主要肉制品加工设备从德国,日本等国家进口,液相识谱仪、气相识谱仪、酶标仪等检验检测设备从美国、日本引进,加强对农残、药残、重金属残留及致病性微生物、常规理化项目的检测检验,建有严密的产品质量控制体系和领先的工程技术中心、产品研发中心、检验检测中心;先后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ISO14001环境管理、ISO10012计量保证和16类主导产品的 HACCP食品安全管理等体系认证,是全省首批领取肉制品市场准入“QS”证企业。
4)以肉制品加工企业为依托,实施多元化发展,近期增加子公司长寿置业,来缓
解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
5)产品一直走高点定位的路线,在90年代初便进军国际市场,部分产品远销日本、韩国、香港、新加坡、欧盟等 10 多个国家和地区。特别是类似于名古屋五目香肠、威尼斯香辣烤肠、维也纳熏肠、意大利培根等产品成为异域的抢手品牌,在国内大小企业中,在国际市场上处于主导地位
2.劣势(Weakness)
畜禽饲养农户散养仍占较大一部分比例,约占饲养总量的20%左右,以商品生
产为目的的规模化养殖发展较慢,工业化程度与生产集中度仍有待继续发展。
营销方式有待进一步改善。产品主要进入肉类连锁专卖店,根据调查,进入大卖场的比列只约占5%,这种营销方式与大城市以及品牌厂家之间还具有一定的差距。
3.机会(Opportunity)
拥有全球最大、增长最快、处在消费急剧升级阶段的肉类内需市场。
4.威胁(Threats)
金融海啸的危机尚未结束,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存在减弱的趋势。
(四)长寿集团的发展战略:
1.加快调整养殖业生产方式和有效控制畜禽疫病。要加快建立农牧业生产与肉类加工互为促进的衔接机制,大力发展规模化养殖,2.加快调整产品结构,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道路。按照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产业的要求,大力发展资源深度加工,促进转化增值,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食物出品率,确保满足市场需求和资源的合理利用;明显降低单位产值能耗和用水量,努力提高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三废”排放达到国家规定的指标范围。
3.加强肉类食品安全控制和管理体系建设,确保肉品质量安全。在质量安全控制技术方面,重点攻克溯源技术、快速检测技术、食品安全风险性评估技术、食品安全监测预警技术等。在现代物流技术方面,重点攻克数字化和信息化处理技术、冷链物流与智能配送技术、智能分级技术等。稳步提高工业化屠宰的比重,完善屠宰加工全程质量控制体系,确保肉类食品安全。
4.调整运营模式,加强对产业链的上下游渗透,继续完善一体化产业链,提升对整个产业链的主导能力。
第五篇:企业竞争优势与战略选择
[摘要] 本文在综合产业分析理论与核心能力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分析企业竞争优势来源的动态架构,即“产业景气——战略群组——核心能力”这样一个一般分析范式。同时刻画了企业所处的“竞争优势空间”,分析了在位企业和潜在进入者如何根据这一范式制定有效的竞争战略。
[关键词] 竞争优势,竞争优势空间,战略选择
美国著名管理学教授Teece曾经说过:“今天,在社会科学领域很可能没有什么比破解企业和国家竞争优势之谜更具野心的项目了。”在经济由短缺状态转向过剩状态、由买方市场转向卖方市场时,过度竞争使得企业千方百计地寻求竞争优势。没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必定是难以生存的企业,而企业如何获取竞争优势则理所当然地成为企业界和学术界所关注的焦点。目前,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往往只强调竞争优势来源的某些方面而忽略了其他方面。企业的竞争优势究竟来源于什么?为什么同一产业内,有的企业赢利而有的企业亏损?面对不同的产业,企业如何作出战略选择?本文试图在整合前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一个更加完整和更具解释力的动态分析架构。
一、综述
围绕企业如何获取竞争优势或者超额利润,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期,相关的理论研究可以初步分成两大类:第一类是强调竞争优势来源于产业结构的产业分析理论,第二类是强调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的内在能力的核心能力理论。
1.产业分析理论
第一类观点以哈佛商学院的波特为代表。波特的观点实质上是经典的产业组织范式“结构—行为—绩效”(S—C—P)。波特认为,“决定企业赢利能力首要的和根本的因素是产业的吸引力”(波特,1985),产业吸引力由五种力量(现有竞争者、潜在进入者、供方、买方、替代品)决定。在产业结构稳定的前提下,企业的竞争优势取决于企业在产业中的相对地位。企业要获取有利的竞争位势就要实施基于价值链的战略,主要是成本领先战略和差别化战略。
波特的产业分析理论开创了研究企业竞争优势的先河,其勾勒的五种竞争力量对于企业制定自身战略提供了极具操作性的指导。但波特的理论似乎过于强调企业竞争的外部环境——产业结构和市场力量,忽略了企业的特质,仍是将企业作为一个“黑箱”处理。这常常诱使企业进入一些利润较高但缺乏营运经验或者与主业不相关的产业,导致企业战略上的盲目多元化。更致命的是,Rumelt(1991)指出,产业内的利润差异比产业间的利润差异还要大。直观地说,波特的理论不能解释:为什么同样处于有吸引力的产业,有的企业赢利而有的企业却亏损甚至破产呢?
2.核心能力理论
也许是为了弥补第一类观点的不足,第二类观点则强调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内在的能力,主要包括三种观点,核心能力理论、行为决策理论以及新制度主义理论。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当属核心能力理论。核心能力理论发端于Prahalad和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经典论文《公司核心能力》。核心能力理论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所拥有的核心能力(Core Competence,又译“核心竞争力”)。那么,核心能力又来源于何处呢?围绕这一问题,核心能力理论又可分为三个派别:基于技术观的核心能力理论(Prahalad和Hamel,1990;Meyer和Utterback,1999),基于资源观的核心能力理论(Wemerfeh,1984;Collis和Montgomery,1985;Oliver,1987;Barney,1991),以及基于知识观的核心能力理论(Ban。n,1992)。
不可否认,核心能力理论较之产业分析理论对企业竞争优势的揭示更深入了一层,从产业层面深入到企业内部,打开了企业的“黑箱”,有力地解释了企业之间竞争力的差异。遗憾的是,核心能力理论在否定产业分析理论的同时,又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显然,忽略企业所处的产业环境是没有道理的。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企业如果只注重培养自己的能力,但却没有遵循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或者是不恰当地进入了一个正在衰退的产业,那么这样的企业同样不会有竞争优势。此外,由于企业之间在产业环境、自身力量等方面常常是相差悬殊,它们在技术、资源和知识上的实力很可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例如,对于一个从事国际贸易的企业来说,不太可能依靠核心技术来培养自己的竞争优势,而一个小型加工厂也不太可能凭借所谓的“资源”或者“知识”傲视业界群雄。此外,企业的技术、资源或知识在质量和性质上参差不齐,究竟何种技术、资源或是知识对核心能力的生成起主要作用呢?假如核心能力是企业最重要的竞争优势来源,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作为“最受尊重”的通用电气公司(GE)为什么要在20世纪年代以后大幅收缩企业边界,将空调、电视机、石油等70多项本来也赚钱的业务出售、关闭呢?难道GE不可以将自己的核心能力从主业——照明、引擎、大型家用电器——移植或者复制到那些副业吗?
二、竞争优势的三个来源
我们发现,无论是产业分析理论还是核心能力理论,都正确地指出了企业竞争优势来源的某一方面。一个强调内因,一个强调外因;一方的优点正是另一方的缺点。因此,上述理论无法全面客观地回答现实提出的种种疑问。我们认为,要真正厘清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问题,必须综合考察企业外部生存环境以及企业内部能力,同时要根据周遭环境的变化和企业自身实力的变异动态地加以考虑,在此基础上再根据企业的自身情况制定不同的竞争战略。
我们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三个方面:产业景气、战略群组和核心能力。企业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必定是三者综合作用的结果。
1.产业景气
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所在的大环境,尤其是所在的产业环境。因为产业的内部结构、要素禀赋、相对价格、分工链条等决定了企业的获利机会和生存威胁。产业景气主要表现为某个产业的市场空间和技术发展趋向。按照市场空间的大小和技术的成熟程度,可以将产业分为“启蒙产业”、“成长产业”、“成熟产业”和“衰退产业”。“产业景气”与波特的“产业吸引力”有所不同,波特强调产业内的五种竞争力量决定了产业的赢利能力,而我们则认为除上述五种力量之外,制度、文化、要素禀赋、分工链条乃至国家政策都影响产业的赢利能力。这里,依据波特的五种竞争力模型给出一个产业景气的矩阵(见表1)。
表1 产业景气矩阵
特征 现有
产业 启蒙产业 成长产业 成熟产业 衰退产业
潜在
替代品
竞争者 进入者 少 少 少 多 多 多 多 少
多
少 多 多
买方侃供方侃价能力 价能力 强 弱 强 强
强 弱 强 弱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1)启蒙产业。其特征是市场需求还不明晰,消费者对于是否接受产品尚存疑虑,产品的市场范围狭窄;生产该产品的技术一般处于中试阶段,还远未成熟和标准化。美国铱星公司进入的高端通信市场就是这样一个启蒙产业。铱星电话能在全球范围内实现通话网络的“无缝对接”,可见铱星公司的技术是非常先进的。但是,一方面,需要在远离城市的野外使用价格昂贵的铱星电话的消费者非常少,有限的需求难以抵消铱星公司庞大的固定成本;另一方面,由于GSM、CDMA等地面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蜂窝电话和数字电话成为铱星电话的致命替代品。“市场范围限制劳动分工”(斯密,1776),没有广阔的市场,没有足够的消费群体,企业就不可能有效地降低成本,并用积累的利润持续进行技术创新,在股东缺乏耐心的资本市场,甚至生存都成问题,谈何竞争优势?
(2)成长产业。其特征是市场需求潜力巨大,技术开始标准化,产品可以大规模生产,而且由于技术、资本和政策等进入壁垒导致进入者还不多,因而行业平均利润率非常高。成长产业所蕴涵的无限机会和有限门槛,从根本上帮助企业卸掉了市场开拓的固定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哪怕竞争力非常一般的企业都可获得较为丰厚的利润。必须指出,一个产业成为成长产业,不一定是该产业刚刚兴起(如管理咨询业),也可能因为长久以来政府的产业管制不允许民办企业进入。管制或垄断行业一旦开禁,垄断租金被强行消解,哪怕是古老的行业也会进发出勃勃生机。因此,企业最重要的战略选择应该是如何进入一个成长性产业。事实上,我们的实证检验支持了上述观点。
我们首先考察了《财富》(Fortune)杂志列出的2000年全球500强中的前50名企业,将其主营业务所在的产业分为5大类,每类产业所拥有的跨国公司数目统计如下:金融(含银行、保险)13,汽车 8,电子电气6,能源化工6,电信和计算机5,零售2,邮政1,航天1,烟草1,多样化7。很显然,这些企业多数进入了成长性产业。它们的分布状况如图1所示。对于国内企业,我们依据《新财富》杂志的排名标准,考察了“最有成长性上市公司100强”的产业分布。统计结果表明(见图2),100家上市公司中有55家公司分布在电力,化学制品,通讯设备,金属和矿业,纺织品、服饰和奢侈品,医药,房地产等7个前景看好的产业或是垄断产业。
图1 财富全球50强产业分布
图2 “新财富”中国上市公司100强产业分布
(3)成熟产业。其特征是市场范围相对稳定,消费群体数量比较固定,产业内的企业数量也相对不变,产品技术成熟,短期内不太可能发生根本性的跃变,因此行业平均利润率通常很低。在成熟产业里,生产低端产品的企业利润更加微薄,这迫使企业通过不断地横向并购以获取规模经济,而生产高端产品的企业则往往借助积累的利润对上下游企业进行纵向并购。因此,成熟产业的市场格局一般呈现出明显的寡头垄断(或“寡占”)的特征,只有排名前几位的企业才能最后生存下来。中国的家电产业目前已走到了这个过程,因此家电市场上恶性的价格大战和破产兼并乃是常态。
(4)衰退产业。其特征是市场萎缩、技术停滞和产品缺乏创新,这也往往表现为要素相对价格的提高。一个行将没落的衰退产业不可能产生“世界500强”那样的企业。因为对于衰退产业来说,需求在转移,市场在萎缩,技术缺乏创新,各类生产要素尤其是优秀的人力资本都流向其他更景气的产业。一般来说,给定产业的衰退性质,企业自身能力再强也将回天无力。中国的无线电寻呼产业就是这样。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创新,手机的不断降价,大量生产寻呼机的企业都已经转产或关门大吉,而摩托罗拉公司甚至几年前就关闭了其寻呼机生产部门。
当然,真实世界中的产业界限并非那么明晰。严格来讲,一种产品及其相关产品就可构成一个产业。因此,一些优秀的企业常能借助营销创新和技术创新,在一个行将没落的衰退产业重塑利润,这实质上是创造了一个新的产业。例如,当人们不再热衷于上电影院观看影片时,商家便把影片制成光盘,将电影从影院搬进家庭,从而使电影产业重现生机。
2.战略群组
所谓战略群组,指的是企业在所在产业中的相对地位,即企业在该产业中能够排到第一方阵还是第二方阵,还是属于末流。排名的标准可以是市场份额,也可以是利润总额。波特在《竞争优势》一书中,将企业的相对地位作为企业实施竞争战略的结果。而我们不仅将其作为结果,同时认为有利的战略群组或者相对地位本身就构成竞争优势的一个原因或来源。企业所处的地位对于其自身发展的作用,常常呈现出一种自我增强的正反馈形态。越是排名靠前的企业,就越能在竞争中获取更多的利益。在过度竞争时代,企业竞争的目标不再是成为第二或者第三,而是要成为第一。所谓“赢者通吃”,在竞争中胜出的企业,哪怕比对手高过半点,也会借助强大资本市场快速扩张,以期将所有对手收入麾下——也许只有保持垄断才能保持自己的优势地位。
在中国,可以想象,处于本产业顶尖位置的企业不仅凭借其经济实力在常规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各种优势和利益,例如采购、销售和技术研发上的规模经济效应等,而且可以得到政府部门在税收、人才、投融资、物资流通等方面的额外关照。一旦企业取得很好的相对位置,那就等于“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都来帮助你。例如,海尔集团是中国家电产业的老大。作为一家普通的优势企业,它可以频繁兼并,用海尔文化去激活那些“休克鱼”;作为青岛的名牌企业,海尔自然可以得到青岛市和山东省的诸多关照;作为成功的集团型企业,海尔甚至成为国家重点扶持的6家特大型企业之一。
3.核心能力
究竟什么是核心能力?我们认为,核心能力是一种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技术或知识)的能力。整合不是简单的综合,而是以我为主,将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各种驱动因素联为一体。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善于整合内部资源,更要善于整合外部资源。这里的“资源”包括物质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组织资源、关系资源和商誉资源等。一个成功的企业,不在于它是否拥有自己的技术、知识,关键在于它能否整合内外资源为己所用。只不过在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的过程中,各个企业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围绕某一方面来整合资源。例如,英特尔凭借在芯片制造方面的先进技术,根据IT产业的发展规律和全球经济环境的调整,再配以研发、生产、营销、公关等各个环节的资源,才能在芯片制造领域独占鳌头。若是单有先进的技术,但却缺乏成功的市场战略或者是营销能力,又或者是缺少像安德鲁·格罗夫这样优秀的企业家,英特尔也不会有今天的辉煌。理解核心能力,一定要从一个整合的角度来看待。
尽管企业的核心能力因为倚重的资源表现不同,但拥有以下共性:①独一无二性。企业的核心能力是企业内外部资源综合作用的结果,刻上了企业特质的烙印。②不可完全模仿性。企业的核心能力是企业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产物,别的企业可能模仿其形式,但却难以复制其本质。③广泛延展性。企业可以将自己的核心能力逐步移植到相关产业,但这受到许多具体条件的限制。④持续专注性。企业的核心能力是企业在长期经营管理中持续地、专注地在某些产业中积淀的能力,具备一定的核心能力之后,企业仍然必须不断地强化其核心能力。⑤动态调整性。核心能力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应该随着企业所处阶段、业务架构和产业环境的变动而动态调整,始终使自己处于市场竞争的最前沿。在我们看来,企业可以在以下八个方面努力以获取核心能力。
(1)“隐性知识”高于“显性知识”。企业的隐性知识或者意念知识,比如经验、管理艺术、谈判能力、文化磨合技巧等,要比以各种文本表现的显性知识或编码知识更为重要。
(2)“潜在市场”高于“显在市场”。过去,企业是跟着显在市场走;现在,企业要紧跟潜在市场走。三流的企业满足需求,二流的企业跟踪需求,而一流的企业则创造需求,引领消费潮流。因此,企业要重视潜在的市场甚于显在的市场。
(3)“虚业经营”高于“实业经营”。造彩电、做冰箱是实业经营,而搞研发、做培训则是虚业经营。为了增强竞争优势,企业在夯实实业基础之后,要果断地向虚业领域扩张。在产业层面,由一般制造业向服务业发展;在企业层面,由注重制造环节到重视研发和技能培训。
(4)“软部资源”高于“硬部资源”。企业当然离不开资金、场地、设备、人员等硬性的部分,但更重要的是企业的软性部分,如企业区位、商誉、品牌、技术标准、营销渠道、客户关系、服务、信息、制度安排、物流体系、业务流程等。
(5)“无形资本”高于“有形资本”。有形资本随时可能破产,而无形资本特别是企业的先进理念、思维、文化、机制和基因等,常常会成为企业崛起或者扩张的原动力。
(6)“人力资本”高于“物质资本”。企业发展的源泉是人力资本,而不是物质资本或者货币资本。人力资本激活物质资本,使物质资本增值,否则物质资本只是一堆“破铜烂铁”。过去是物质资本牵引人力资本,现在是人力资本统治物质资本。
(7)“异质资本”高于“同质资本”。企业的同质性资本,比如厂房、普通员工,都可以在要素市场上购买到,但企业的异质性资本,比如核心技术、企业文化,特别是企业家才能却是不可复制、不可购买的。这正是企业能获取超额利润的源泉之一。
(8)“外部链接”高于“内部链接”。过度竞争时代,企业要拆两堵“墙”。一方面,企业要努力拆除内部的“墙”,加强内部资源的流动和重组;另一方面,企业更要拆除外部的“墙”,使得企业之间、企业与外部社会能够有机整合。事实上,成功的企业家总是将更多的精力用于改善外部关系,整合外部资源。
企业的核心能力是分层次的。在上面列举的八个方面中,后牛部分如“显性知识”、“显在市场”、“实业经营”等构成了核心能力的第一层次,而前半部分如“隐性知识”、“潜在市场”、“虚业经营”等则构成了核心能力的第二层次。第一层次是第二层次的基础,假如企业连“显在市场”都不能满足,更遑论满足“潜在市场”了。但企业的核心能力必须由第一层次上升到第二层次,否则企业的核心能力只是一种低级的能力,必然难以使企业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企业不能满足于拥有单纯的、表面的、同质的技术、资源或者知识,在过度竞争时代,同质型资源已经成为一种平台,企业竞争主要靠的是异质型资源。
4.动态关系
需要指出的是,人们一谈到竞争优势,很容易想到产业景气、战略群组和核心能力中的某一个方面,但却往往没有把它们综合起来动态地加以考量。我们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是三者综合作用的结果,即竞争优势是产业景气、战略群组和核心能力的函数。三个变量究竟哪个起主要作用,要视其他两个变量的情况而定。我们构造如下简单模型:
式中,CA表示企业的竞争优势,F表示映射关系,K表示常数,I表示产业景气,S表示战略群组,C表示核心能力,上标的字母表示权重。我们可以根据不同国别、产业的企业,对上述变量赋予不同的值。对上述指标进行量化处理后,企业之间的竞争优势就可以具体为企业竞争力的比较。对不同产业比较时,我们可以对垄断产业的企业赋予K>1,而对非垄断产业的企业赋予K=1。考虑到产业的规模报酬性质,可对成长性产业赋予α+β+ρ>1,而对于启蒙产业和衰退产业赋予0<α+β+ρ<1,对成熟产业赋予α+β+ρ=1。当我们比较同一个产业内不同企业的竞争优势或竞争力时,只须假定I为常量,比较S和C即可。
三、企业的战略选择
企业的竞争优势是由产业景气、战略群组和核心能力三个变量综合决定的,那么企业应该如何根据自身情况制定赢得竞争优势的战略呢?这就需要考察企业在由三个变量所构筑的三维“竞争优势空间”中已经处于什么位置,能够处于什么位置。三个变量总共可以产生C13C13C13=27种组合,我们将这27种组合描绘在图3这张三维图上。
图3 企业的“竞争优势空间”
图3其实是一个三维矩阵,每一个数值对应于一组竞争优势空间。例如,A22表示的空间(产业景气,战略群组,核心能力)对应为(中,中,弱),即中等产业景气,中等战略群组,弱核心能力。处于A22位置的企业属于成熟产业,占据中等的战略群组,拥有较弱的核心能力。B13的空间为(弱,强,中),即弱产业景气,强战略群组,中等核心能力。处于B13位置的企业可能进入了一个启蒙或者是衰退产业,但占据了第一方阵,拥有一般性的核心能力。处于A33(强,强,强)的企业是最强大的企业,它不仅拥有良好的产业景气、优越的战略群组,还具备较强的核心能力。因此,成为A33是所有企业奋斗的愿景。
1.在位企业的战略选择
我们首先分析在位企业的战略选择。企业所处产业景气状况无非是四种:启蒙产业、成长产业、成熟产业和衰退产业。对于在位企业而言,产业景气状况是一个被给定的变量,企业实施战略的目的应该是努力改变自己的战略群组和核心能力,既而利用强大的核心能力和优越的战略群组进入更景气的产业,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对于处于启蒙产业的企业来说,如果没有处于成长产业或成熟产业的母企业提供强大的平台支持,那么一般来说不太可能凭本身的力量迅速改变产业景气状况。需求的扩张一方面依靠研发更先进的技术来推动,另一方面也依靠生产成本的降低来实现。但成本的降低与需求范围的扩大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如果企业缺乏整合外部资源的较强核心能力,就应该与那些成长产业或成熟产业内数一数二的强势企业结盟以降低市场开拓的风险。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通过结盟、并购等手段,可以迅速进入战略群组中的顶尖层次;二是可以利用时间差增强自身的核心能力。例如,比尔·盖茨刚创办微软公司时,凭借自己独特的“视窗”软件开辟了一个启蒙产业,但需求很不明朗,而依靠微软自己的力量不太可能迅速打开市场,于是盖茨选择了与计算机老大IBM合作,借助IBM所处的成长性产业、领先的战略群组和强大的核心能力向市场推广了微软,使微软在竞争优势空间中的地位由A11跃变至A13再到C13最后到C33。这是一种典型的“借势”战略。
通过提升在战略群组中的地位以增强核心能力,固然是赢得竞争优势的有效战略。在研究中我们还发现,相当多的高科技企业利用自己研发的独特产品或技术作为开辟启蒙市场的手段,奉行“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策略,成功地培育了较强的核心能力,既而利用资本市场(如风险资本)的杠杆迅速扩张,最终占据业界战略群组的顶尖层次。这种利用核心技术或核心产品进而进入高层次战略群组以获取竞争优势的战略可称之为以小搏大的“杠杆”战略。
对于身处成长产业的企业而言,因为产业景气方面已经拥有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所以最重要的是增强自己的核心能力。身处景气产业的企业不应满足于第一层次的核心能力,而要利用良好的、产业环境,使自己的核心能力在第一层次的基础上演进到第二层次。因为对于比较景气的产业而言,“显性知识”、“显在市场”、“实业经营”等第一层次的核心能力相对比较容易获取,关键是谁能更早地进入核心能力的第二层次,哪怕比别人快半拍也能赢得先发优势。在此基础上,企业再利用先发优势迅速实现扩张,既而提升自己在战略群组中的地位,否则将被众多觊觎已久的潜在进入者挤垮。在竞争优势空间中表现为由A31演进到C31再到C33,这是一种“抢跑”战略。
产业从启蒙状态向成长状态演进中,总有一些作为“先行者”的企业要为“敢吃第一只螃蟹”而付出代价,但却不一定能够成功地存活下来;相反,后来者因为从先行者那里汲取了教训,减少了学习成本,反而有可能后来居上。据调查,当年中国大陆最初生产VCD的厂家如今都风光不再,而存活下来的企业如步步高、科龙正是步其后尘前进的。从这个意义上讲,领先一步不如领先半步。
对于成熟产业中的企业而言,情况比较复杂。企业如果拥有较强的核心能力,那么就应该争取进入战略群组的第一方阵,即从C21向C23努力,这是一种“坚守”战略。“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处于顶尖位置的企业总是可以维持生命的。如果进入不了第一方阵,那么企业就应该考虑进入景气更好的产业了,即从C21向C31既而再向C33努力,这是一种“迂回包抄”战略。如果企业缺乏较强的核心能力,必然进不了第一方阵——除非有政府的特意扶持,那么理性的选择是被并购,或者是转入景气好的产业,即由A11向A13或者是A21努力,这是一种“撤退”战略。
对于衰退产业的在位企业来说,我们把它分成三类。第一类是已经处于该产业的第一方阵,且拥有核心能力,如C13;第二类是处于第一方阵,但没有核心能力,如A13;第三类是处于本产业的末流位置,也没有核心能力,如A11。第一类企业往往会得到政府的特别关照,因为只有它最有希望继续在这个行将没落的产业里生存下来。第一类企业,一方面可以整合行业内的现有资源以延长生命周期,另一方面更应该凭借核心能力向其他更有活力的产业发展,其战略是“坚守”加“转移”。第二类企业和第三类企业都应该从该产业尽快“撤退”,转而开辟新的更景气的产业。毕竟,对于弱小者而言,无论进入哪种行业,可能都无法在竞争中占优。与其如此,不如另辟蹊径,换一个“跑道”跟别人比赛,怎么跑自己都是第一,这是一种典型的“找跑道”战略。
2.潜在进入者的战略选择
产业景气决定了一个企业所生存的外部环境。过度竞争时代,外部环境就是一种竞争平台,对企业能否获取竞争优势起着重要的甚至是根本性的作用。一旦企业错误地选择了一个不景气的产业,大量的投入将成为沉没成本,企业面临着严重的退出壁垒,即便拥有较强的核心能力和优越的战略群组恐怕也只能表现平平。因此,对企业来说,“做什么,不做什么”乃是最重要的战略选择。所谓的战略管理,不就是考虑应该进入什么样的产业么?
对于一个完全白手起家的企业来说,首先它应该进入有良好前景的成长产业,才有可能获得较大的生存空间,然后它必须努力生成企业的核心能力,进而进入战略群组中的第一方阵。所以,对这类企业来说,是先寻找A31,再努力成为C31,最后成为C33。这是典型的“产业景气提供发展机会,核心能力塑造战略地位”。而对于那些已经在其他产业获得一定竞争优势的企业来说,它可以依凭自身已有的核心能力来抓住新的产业机会,继而获取优越的战略群组,即直接从C31发展到 C33。此外,一些企业依托政府力量或是母体企业的强大支持,通过并购在位企业,进入某个新兴产业即可进入战略群组的第一方阵。利用第一方阵的优越战略地位,凭借良好的产业环境,在此过程中逐步确立自己的核心能力,即从A33到B33再到C33。
企业进入成熟产业是一种次优选择。毕竟,成熟产业技术成熟,消费群体稳定,产品标准化,可以大规模生产,并在全球范围内配置产业链条。这为一些大企业的进入提供了便利。大企业可以利用自己在原有产业的平台,借助强大的核心能力和优越的战略群组,在拟进入的成熟产业迅速确立领导者的地位。即从A21到A23再到C23。例如,中国PC产业早已是利润微薄的成熟产业,但家电业巨头TCL依然顽强地进入并成功地进入战略群组的第二方阵。
对于潜在进入者来说,如果没有政府的战略意图指使,企业应该完全避开衰退产业,尽量避免涉入启蒙产业。无论如何,潜在进入者进入成长产业则是上上之策。
3.战略选择的一般理论
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表明,企业最优战略选择应遵循“三次高成长性”理论。首先,企业选择一个主流产业或景气产业,获得良好的发展机遇,这是第一次高成长性;其次,企业在主流产业选择一种主流产品,在产业链条中就获得一次较好的分工机会,这是第二次高成长性;最后,企业在主流产业的主流产品生产企业中,能占据主流地位,进入战略群组的第一方阵,这是第三次高成长性。每一次高成长性都使企业赢得了更有利的竞争地位,从而营造了“一步赢,步步赢”的竞争态势。
四、结论
本文在综合产业分析理论与核心能力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产业景气——战略群组——核心能力”的一般性分析范式,并刻画了企业所处的“竞争优势空间”,既而分析了不同的企业在不同情形下如何制定有效的竞争战略。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企业战略选择的一般理论。
提出分析企业竞争优势来源的一般范式并动态地在“竞争优势空间”中考察企业竞争力是本文的主要贡献。对于在位企业来说,产业景气和战略群组是被给定的外生变量,但核心能力是内生变量。强大的核心能力可以改变产业景气和战略群组,变外生变量为内生变量,从而使企业所处环境由低水平均衡向非均衡演进,再到达高水平均衡。对于潜在进入企业来说,三个变量都是内生的,对于产业景气的选择是超边际的决策,而核心能力可以使战略群组内生化。因此,我们提出的“产业景气、战略群组和核心能力共同决定企业竞争优势”的假说,可以在标准的经济学框架内得到阐释和证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