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税务论文:实行专业化案源调查完善稽查计划选案工作
税务论文:实行专业化案源调查完善稽查计划选案工作
近年来,我们始终将完善四分离稽查工作机制作为加强稽查管理的重要内容在规范“选、查、审、执”四环节执法行为,加强内部监督制约机制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创新。,为了适应形势的需要,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对选案、查案两个环节的监督制约,我局实施了专业化案源调查,即由专业调查人
员按照规定程序,采取多种措施对纳税人的纳税情况进行调查,筛选待查案源。这一制度的实施,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基于三个需要,提出案源调查制度
专业化案源调查是当前形势的需要
首先,由于当前化建设水平限制,实行计算机选案难度较大,专业化案源调查势在必行。在现有的化水平下,稽查部门在税务系统内部,很难与征管部门实现征管共享;在税务系统外部,很难与工商、公安、银行等有关部门实现共享。纳税人的相关纳税资料不能及时传递到稽查部门,这一瓶颈严重制约了稽查部门的选案工作,造成了计算机选案工作很难落到实处。同时,各部门之间也缺少相关的交流、传递制度,这就加大了选案工作的难度,降低了选案的准确性。其次,分散型案源调查不利于减轻纳税人的负担,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近年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日益重要。今年,郑州市政府提出了扩大对外开放,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建设大郑州的发展战略,这对税务机关的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而以往我局实行的由稽查科自行组织案源调查的方法,不利于优化经济环境,致使有时竟会出现同一个企业在同一天会接待我局三四个稽查科前往调查的情况,加重了纳税人的负担。因此科学严密的专业化案源调查在当前形势下必不可少。
专业化案源调查是完善监督制约机制的需要
一是选案环节监督制约机制薄弱。我局实行了目录检查法、开发了计算机查账软件,加强了对检查环节的监督制约;实行了四审定案制,加强了对审理环节的监督制约。但在选案环节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尽管我局实行了案件前期调查表和工作日志制度,对该环节进行监督制约,但由于拥有调查权力的人员过多,这些制度的监督效能相对薄弱。二是谁调查、谁检查的方法不利于加强内部监督制约。我局没有实施专业化案源调查前,主要采取的是谁调查、谁检查的方法,即稽查科将调查的待查对象报计划选案科立案后,再由其进行检查,这样就有可能发生稽查科实施调查以后,由于个人私利而不将调查的待查对象报送计划选案科立案,或者报计划选案科以后,未立案之前,私自将报送的待查对象撤回,这些暗箱操作都会导致不廉行为的发生。三是专业化的分工有利于加强内部监督制约,防止不廉行为发生。随着征管改革的不断深入,各个部门分工专业化、精细化程度也越来越高,这样便于落实责任,强化监督。以往我局的案源调查管理职能在计划选案科,而实施调查的权力实质在稽查科,这样调查与选案不分,调查与检查不分,不利于内部监督。这就需要一个专业的部门和专业的人员专职从事调查工作,将调查职能从计划选案科分离出来,将调查权力从各稽查科收回,使调查成为选案的前置程序,加强对选案环节和检查环节的监督,降低不廉行为发生的机率。
专业化案源调查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需要
近几年,我局的撤案率高居不下。1999年立案394起,撤案122起,撤案率为32%;立案348起,撤案122起,撤案率为35%;立案202起,撤案75起,撤案率为37%。分析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各稽查科未调查清楚待查案源的情况,盲目地向计划选案科报户立案,进行检查,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增加了稽查工作量及撤案案件复审工作量,降低了工作效率,加大了税收成本。这就需要一个行之有效的制度来解决这一问题。
基于以上三个需要,我局适时提出了案源调查制度,实施专业化案源调查。
二、把握三个关键,实施专业化案源调查,我局从(来源:公务员在线 http://www.xiexiebang.com)组织人员、建立制度、工作落实三个关键环节入手,实施专业化案源调查工作。
建立组织,明确职责
为了适应实施专业化案源调查工作的需要,我局精选了5名政治过硬、业务精湛、经验丰富的稽查人员组成了调查科,明确规定该科专职负责案源调查工作。其职责主要包括:
1、对市局5个直属单位的案源进行调查,研究分析,统一协调,统一调配相关人员开展检查。
2、对各行业进行调查,了解行业生产经营特点、纳税情况,以及征管中可能存在的漏洞等情况,为下一步的检查工作提供线索。
3、对一些大案、要案及重点税源进行调查。
4、加强与国税、工商、房管、建委等单位的联系与工作协调。
建
立制度,规范程序
我局在充分调研,认真分析和总结现有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案源调查制度。该制度是指由调查科人员按照规定程序,采取实地调查、财务资料分析、约谈等措施对纳税人的纳税情况进行调查,将有疑点、有可查性的待查对象筛选出来,报选案环节立案的一种工作方法。它是选案环节的前置程序,是四分离稽查工作机制的有机补充。为了便于实施,我们规范了操作程序,主要包括:一是案源筛选。调查科根据掌握的征管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确定待查案源;通过税务登记查询系统,分行业进行筛选;根据各稽查科上报的案源进行调查筛选。同时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搜集线索,为案源筛选提供依据。二是案源整理。调查科将多渠道汇集的案源资料进行分类整理,运用税务登记查询系统,查询案源基本情况。三是案源审批。调查科将案源整理后列出待查对象名单,报局长审批后,列入调查计划。四是实施案源调查。调查科根据调查计划,对待查对象进行分析,确定相应的调查方法实施调查。五是确定检查对象。调查科将待查对象调查完毕后,将需要检查的待查对象名单上报计划选案科。
采取措施,开展调查
为了落实案源调查工作,提高调查工作效率,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调查方法。第一,实行实地调查。对于房地产企业、建筑企业、汽车销售企业,我们主要采取实地调查的方法,了解其经营情况。如对房地产企业进行调查时,调查人员深入到企业开发的房产项目现场去,察看项目占地面积,建筑规模,办理售房按揭贷款情况、销售情况等。第二,到主管税务机关查询征管资料。对于工业企业、商业企业,我们主要采取到主管税务机关查询纳税人财务情况及纳税情况,并对其财务资料进行纵向分析的方法。着重分析其相邻两个纳税年度财务报表中各财务指标的变化情况,了解其经营实际情况,分析可能存在的问题,为稽查提供线索。如对其存货进行对比分析,可了解企业有无销售收入不入账等情况。第三,开展约谈调查。对于曾经检查过的企业,我们主要采取约谈的方法对其开展调查。调查前对其财务负责人下发询问通知书,对其近期纳税情况进行约谈,约谈不制作询问笔录,旨在通过一种较轻松的工作方法,与纳税人进行交谈,了解其经营及纳税情况。如我局在对某房地产企业进行约谈时,了解到其开发的项目用地是向某行政单位购买的,调查人员敏感地意识到该行政单位可能存在少缴营业税及附加的行为。将其列入检查计划,经检查,该单位少缴营业税及附加160余万元。第四,到银行或纳税人关联企业进行调查。对某些较难掌握其营业额的纳税人,我们主要采取到其开户银行查询其资金往来情况,根据查询结果,到与其有资金往来的纳税人处进行调查的方法,落实其有无少计收入、少缴税款的行为。同样,通过对纳税人关联企业的调查,也能够掌握其经营情况,从而为稽查工作提供一定的线索。例如,我们在对某食品制造企业进行调查时,了解到其大部分产品主要由一家物流公司进行货物运输及配送,通过对该物流公司的调查,基本上掌握了该纳税人的销售情况,为下一步检查工作提供了线索。
三、实施专业化案源调查的作用和效果
作为四分离稽查工作机制的首创单位,我们在完善计划选案工作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实施了专业化案源调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提高了稽查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保证税收任务全面完成通过专业化案源调查在选案环节之前增设调查这道“过滤网”,不仅将不需查、不应查的案源过滤下来,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和工作时间,而且实现了对选案、检查两个环节的有效监控,使调查工作由分散型向集中型转变,逐步向专业化发展,提高了选案的准确性。我局共立案152起,查出问题的126起,选案准确率为83%。今年由于业务培训、非典疫情的影响,以及代表市局开展执法检查等,我局从7月份才正式开展检查工作,截至8月底,经调查科调查,已立案查处46起,查出问题的44起,选案准确率为96%,比提高了13个百分点。由于选案准确性的提高,使我局的稽查收入没有受到非典疫情等情况的影响,七八两个月查补税款、罚款及滞纳金1615万元,比去年同期增收1362万元,增长了5倍多。同时,案件质量也有了明显提高,没有一个被查纳税人申请听证和复议。
加强了内部监督制约,促进了稽查队伍的廉政建设
实施专业化案源调查,由调查科人员集中调查,调查后将具有检查价值的案源报计划选案科立案,并将调查线索提供给稽查科实施检查,实现了调查与选案相分离,调查与检查相分离,加强了对选案环节和检查环节的监督制约。同时,调查科将经调查不具备检查价值的案源报监察室备案,由监察室负责核实,也加强了对调查环节的监督,这样有效防止了在调查、选案、检查环节出现不廉行为,促进了队伍的廉政建设。截至目前,我局未发现一起案件存在不廉行为,也未发生一起纳税人举报我局稽查人员有不廉行为的现象。
优化了经济发展环境,密切了税企关系
实施专业化案源调查,由专业化的科室按照严格的程序进行集中和规范的调查,减少了稽查人员到企业进行调查的次数,减轻了纳税人的负担。同时,由于选案准确性的提高,有力打击了偷、逃税行为,为企业创造了公平竞争的税收环境,密切了税企关系,促进了诚信纳税。
第二篇:论文:关于提高税务稽查选案准确率的思考
关于提高税务稽查选案准确率的思考
姜光树 周建均
税务稽查选案是税务稽查的第一道程序,是税务稽查的起点和基础,也是税务稽查案源管理的主要内容。税务稽查选案准确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稽查效率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稽查成果的大小。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了新阶段,经济主体的多样性、经济环境的复杂性给税务稽查提出了新课题。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税务稽查选案工作,提高选案准确率是我们必需思考的问题。
一、当前税务稽查选案存在的主要问题
1、稽查选案机构人员单一。
目前在全国税务基层稽查机构中虽设置了选案部门,但在人员配备上一人多岗现象较普遍,有的兼职举报中心,有的兼职综合科室,在税务稽查四环节中,选案是人员最少力量最薄弱的环节。案源管理没有得到重视,在日常选案工作中,选案人员往往是被动地按照上级专项检查的布置整理行业纳税户的基本资料,难以系统地对行业纳税人的信息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和研究,选案效果不理想。
2、稽查选案缺少联动机制。
由于稽查选案部门与管理部门缺乏规范的信息交流,选案人员对辖区内纳税人情况不了解,加上部分纳税人变更经营未在税收征管软件CTAIS系统中更新数据,如纳税人因变更经营范围重新划分行业后
未在CTAIS系统中更新,造成信息错误,从而导致选案人员判断错误。另一方面是案件稽查结果与选案缺乏分析反馈机制。选的怎么样,查的怎么样,结果如何,从上到下没有明确的要求和相应的考核机制。
3、稽查选案案源信息缺乏。
当前选案信息资料主要来源于纳税人申报的纳税资料,数据信息从税收征管软件CTAIS系统中检索查询。由于纳税申报资料较单一,加上纳税人的财务核算结果不实、会计信息失真的影响,导致选案准确率不高。如果纳税人建立假账、资金体外循环,隐瞒销售收入,其相关数据指标就不可能真实地在系统中反映出来。计算机选案所依托的信息数据严重不足,影响了选案准确率。
4、稽查选案方法不够规范。
目前尚未有一套全国统一的规范的计算机选案系统,在基层工作中以人工选案为主。人工选案主要是根据上级布置的税务稽查计划整理征管资料,数据局限于销售收入、税负率等几个基本指标,有的地方更是简单地以一定比例筛选或随机抽样选择确定税务稽查对象,大多数凭借主观印象判断,选案方法缺乏科学性。
二、提高税务稽查选案准确率的措施
1、重视稽查选案人员配备。
从根本上重视选案工作,配备专职选案人员,安排政治觉悟高、税收财会业务扎实、计算机应用熟练的人才充实到选案岗位。建立选案工作制度,制定日常选案工作内容,明确岗位职责,将选案准确率列入岗位责任制考核内容,激发选案人员工作积极性。
2、内外联动多方采集信息。
(1)完善税务系统内部信息采集机制。加强征收、管理、稽查各环节之间的衔接,每月召开交流例会,把征收管理发现的行业性问题及单个纳税人违法疑点资料作为传递内容。选案部门要主动了解一定时期税收征收管理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掌握经济及行业发展态势,关注各类异常信息收集,有条件的地区通过管理部门已建立的“税源行业监控模型”排查异常申报纳税人。了解非正常户及待注销纳税人即时变动情况,排除干扰信息。定期与纳税评估部门碰头,对评估发现偷税疑点的要深挖细究。
(2)构建税务系统外部信息采集机制。随着纳税人应付税务机关经验的丰富,税务稽查就账查账的难度已越来越大,相反纳税人对其他部门则相对没有防备,从第三方部门获取的信息往往可信度较高,也从侧面反映纳税人的真实经营情况,能为稽查选案提供有效的线索。要探索构建税务系统外部信息采集机制,定期通过其他外部协作部门收集能反映纳税人经营状况的各类综合信息资料,如工商变更信息、水电消耗信息、银行信贷信息、司法诉讼信息、海关进出口信息、行业协会信息、新闻媒体广告信息等,寻求税收违法疑点。
3、创建选案指标评价体系。
通过税收征管软件CTAIS系统能检索到纳税人的第一手数据,要以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销售成本率、销售净利率、资产报酬率、所有者权益报酬率等为重点财务监控指标;以销售收入变动率、增值税税负率、企业所得税应税所得率等为重点税收监控指标。
汇总多方收集的财务、税收监控指标以及其他第三方综合信息资料,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加强案头信息分析,综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区域特点、行业状况及企业经营等各方面信息资料,运用横向、纵向比较及指标分析等多种方法对企业的纳税状况进行分析。从纳税人财产构成、生产规模、能源消耗、技术含量、销售对象、产品定价、产品利润、税收负担等方面整合建立一套科学全面的选案指标评价体系,通过多视点广角度的信息反映,尽量对纳税人违反税法的可能性作出客观评价。
4、创新稽查选案分析方法。
试行稽查选案积分评价办法,以纳税人的选案指标评价体系为基础,结合纳税人的税收变动情况、异常经营行为、纳税信誉等级、未被稽查时间长短等各方面信息,分行业制定计分标准,对纳税人综合量化计分并排序,通过综合的数据模型定量分析判断,查找潜在的税收违法嫌疑者,为稽查选案提供准确对象。
5、建立选案效果反馈机制。
案件查结后对选案效果进行评价和反馈,对于选案不足的信息加以补充,对于选案不准的方面加以修正,对于选案准确的思路加以推广,形成一个主观推测——客观验证——主观归纳的循环反馈的良性链条。通过后期评价选案,对设定的选案指标加以修正和完善,进一步提高选案准确率。(作者单位:浙江省江山市国税稽查局)
联系人:浙江省江山市国税局 周建均 邮编324100 电话***
第三篇:完善税务稽查专业化管理的国际借鉴研究
完善税务稽查专业化管理的国际借鉴研究
内容摘要: 税务稽查是税务机关依法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履行纳税义务、扣缴义务情况所进行的税务检查和处理工作的总称。是促进企业发展,推动税务机关提高征管工作水平的重要手段,是完成税收任务,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环节,是严肃税收法纪、实现依法治税的基础保证。随着征管形势的不断变化,推行专业化税务稽查是适应新征管格局,提高稽查工作效率,促进税收法制建设重要措施。本文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尤其以美国和加拿大等国为例,提出了未来我国税务稽查应当在组织、流程以及法律保障等方面进行改进,实现执法规范化,提高全民纳税意识。
关键词: 税务稽查 信息沟通 队伍建设
近年来随着征管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税收信息化程度的普遍提高,各级税务机关在探索建立以专业化稽查和各环节分工制约为标志的新型稽查体系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效,稽查在查处偷逃税行为、打击涉税犯罪、提高征管质量、促进依法治税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受到认识、体制、手段、人员素质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我国税务稽查在实际运行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
一、我国税务稽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稽查税收任务重,重要地位未体现
我国现行税务稽查工作仍停滞于以查增收或以查促收的阶段。国家为了应付财政支出的高速增长,将税收任务指标作为一项政治任务下达给税务机关,税务部门不得不在完成收入任务上狠下功夫,税务稽查围绕收入任务转的现象大量存在。大量的稽查对象是针对那些易于查出问题的有利可得的企业,而对那些隐蔽较深,有严重偷逃税现象的企业却没有进行有效查处。此外系统内部征收与稽查为了完成各自任务发生磨擦,出现征收不能及时给稽查提供线索,稽查出来的问题也没有反馈到征收工作中去的现象。同时国、地两税机关为了各自的利益,联系较少,加之纳税人存在缴纳税款时划分税种不清、申报资料不全等原因,又造成大量重复稽查。
(二)、案件效果不明显,实际执行阻挠多。
由于税务稽查部门本身执法权限和税收政策的局限性,以及经费、设备等客观原因的限制,目前大多数的稽查部门虽然查处了大量的涉税案件,但有些案件未能查深查透,致使查处时间较长,但取得的效果不大,有些即使查出问题却处罚难、执行难,难以形成具有典型教育意义的大案要案。例如,某国税稽查局查处了一企业,当初步查明该企业涉嫌偷税130多万元时,金融部门害怕企业破产收不回贷款,当即对企业进行了查封扣押,而税务稽查从查处到结案需要一段时间,当税务稽查结案时,企业只剩下一个“空壳”企业,造成国家税款难以执行。
(三)、犯罪处罚力度小,威慑作用不够大。
在我国,税收违法行为比较普遍,由于处罚力度的限制,纳税人对税务稽查人员上门检查不以为然,偷税甚至在少数纳税人眼中是“精明能干”行为。据一线税务稽查人员称,一些涉税违法犯罪份子,对一些已经确凿的证据,在税务人员对其进行询问时,他能“舌生莲花”,乱说一通,怎么好怎么说;但当公安人员对其进行询问时,他则如实反映,经常造成税务与公安检查结果的不一致。对于那些屡查屡犯的纳税人,稽查也未对他们的违法行为起到强有力的威慑作用。特别是一些典型的案件,曝光遇到阻力,这些都严重削弱了税务稽查的威慑力量。
(四)、稽查选案不规范,信息沟通不流畅。
目前税务稽查案件的来源除了举报案件外,主要是靠以往的稽查经验来确定稽查对象,在进行专项稽查时,出于对某个行业或某项政策的税收清理的需要,在该行业或涉及该政策的纳税人中普遍确定稽查对象而没有特别的针对性。选案环节的准确性低,针对性差,效率不高,影响了稽查对税收违法犯罪行为的针对性,严重浪费了稽查力量。由于国、地税两套机构的设臵,有的企业增值税在国税管辖,而企业所得税在地税管辖,增值税被国税查处后,有的甚至已被移送公安处理,但对不符合规定的发票,由于分属两个部门,信息未及时传递,地税机关未作所得税方面的处理。对于相同企业,税种的不同管辖权造成对相同企业的处理不相同,造成信息不流畅。
(五)、干部能力不均衡,队伍素质待提高。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推行,一部分纳税人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小团体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有所滋长。现在一些纳税人逃避税收的方式十分隐蔽,手段更加多样化,这就要求税务稽查人员具备反偷避税收的能力。但目前稽查人员的业务素质参差不齐,不少青年干部经验不足,岗位技能差,不能独挡一面地开展工作。有的稽查人员不会查帐,不善于从帐实上查找蛛丝马迹,挖掘隐蔽的深层次的问题,做出的稽查决定缺乏实在的内容,给税务稽查工作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
此外,税务稽查经费投入不足,装备落后,交通工具缺乏,直接影响到税务稽查的进度、深度和广度。
二、国外税务稽查的特点
当今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发挥税务稽查在税收工作中的作用,一方面加大对税务稽查的投入,另一方面加强税务稽查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形成了一套特点鲜明、富有成效的做法。
(一)、稽查信息分类专业化、具体化。
法国分行业稽查,对不同行业进行不同侧重的分类和注意事项,重点编制了航空、房地产等40个行业的培训指导手册,详细介绍了稽查注意事项、稽查方法和不同行业的税收风险点,使税务稽查人员在稽查不同行业时能够更为专业和有效。同时,对税务稽查案件按税种、原因进行了详细的划分和分析,有助于稽查工作进一步改进。加拿大税务稽查也在向重点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加拿大税务稽查机构对通过常规检查发现的较严重的税收违法犯罪的行业进行专案检查,特别是对建筑、出租汽车、餐饮、儿童保健行业等容易隐匿收入的行业信息进行重点甄别,而对于地下经济和不申报、不登记的情况,稽查部门也进行了特别调查。
(二)、涉税违法处罚力度大、范围广。
通过稽查查出纳税人的偷逃税行为,并给予其惩罚,使纳税人在严格的法律监控下形成高度自觉的纳税意识和合法的纳税行为是税务稽查的根本目的。从各国来看,一般都制定有严厉的税收惩罚制度,有的能达到把纳税人罚到“倾家荡产”的地步,以真正发挥税务稽查的威慑作用。美国、加拿大两国税务稽查机构都拥有相当于我国的行政调查与刑事侦查的权力,美国的税收刑事调查人员可持有武器;加拿大则设有专门的税收犯罪调查局,可以综合应用行政执法与刑事侦查权。在2006~2007,加拿大的税收法庭对245 起个人、企业案例进行了判决,共处以罚金1 340 万加元以及35年的入狱年限,其中,CRA 稽查部门提起的诉讼中,胜诉率从2006 年的94% 提升为97%。此外,美国的涉税犯罪中有几项罪名是我国刑法中所没有的,如拒绝纳税申报或拒绝支付税款罪、帮助介绍罪、泄露纳税信息罪和违法查看纳税信息罪。这些都值得我国借鉴。另外,IRC 规定,“税务传唤对象”的最后一款是“其他任何税务局认为适当的人员”,其相应的罪名包括“拒绝提供信息罪”、“伪证罪”等。这些制度设计有效地震慑了违法分子,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税收违法行为的发生。相比之下,我国《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对于其他单位或个人协助税务稽查的法律责任、约束的主体范围的规定还不够广,不利于税务稽查在执法时获取社会各界力量的协助。
(三)税务警察设臵层级少、权限多。
在制衡纳税人与征税人双方权利义务方面,法律既是前提,又是保障。为了能更好地打击税收违法犯罪,大多数国家税务人员的稽查权限出现逐渐扩大的趋势,突出表现为税务警察的出现,即形成了拥有刑事侦查权的税务人员。俄罗斯税务警察机关是一个高度集中管理的特殊警察机构。联邦税务警察总局局长由总统任命,并直接对总理负责。各州税务警察局局长由州政府提名,由联邦税务警察总局局长任命。他们享有携带武器、传唤、搜查、逮捕、扣押等权力。稽查人员除具有索取纳税资料权、查账权等一般检查权限外,还能行使部分警察职能,具有搜查住所权、封存账簿权、查封财产权等刑事侦察权。在具体的设臵上,有的国家在税务机关外建立单独的税务警察机构,如意大利。有的国家则选择在税务机关内成立专门机构的形式,如日本、德国、荷兰、法国、瑞典、比利时等国家。
(四)地区部门之间沟通畅、合作强
美国、加拿大都是实行联邦税制的国家,在联邦、州(省)、地方三级税收制度的框架下,往往会存在对内、对外的信息协调沟通失灵的情况,对此,两国的做法如下:
1.加强了各部门间稽查信息的协调。美国国内收入局的信息处理中心能统一处理全国纳税人的申报表,存储纳税人历年的纳税资料。同时,税务机关的信息系统普遍实现了与其他政府部门、银行、个人信用机构、公司网站的联网,通过不同渠道全面掌握纳税人的经济情况。如联邦调查局会把涉税调查的情况通知国内收入局,对于金融部门,申报制度规定凡是现金交易1 万美元以上并存入银行的或者从国外汇入10 万美元的业务,银行都要向国内收入局报告,如果银行不对该事项通报,则银行组织法规定了对银行的处罚事项。不动产交易机构也要定期将交易情况报告给国内收入局。
2.加强了稽查信息各系统间的沟通。美国国内收入局和州税务局都设有专门的联络官,双方沟通协作的渠道非常畅通,一经确定,国内收入局把有关资料提供给州或地方税务局后,州和地方税务局一般不再对这些纳税人进行重复稽查,而直接根据国内收入局提供的稽查资料予以处理。加拿大税务局是国际税收信息联合中心(JITSIC)的成员之一,同时根据加拿大的国情,加强了与OECD 组织成员国的联系与对话,加入了OECD反逃税工作小组(Working party8)、作为仲裁者参与了OECD 税收管理论坛。
(五)案源管理信息基础牢、技术精
税务的“刀刃”是稽查,而稽查的“刀刃”则是信息,更确切地说,是“涉税违法集中度高的案源信息”。
1.注重基础资料的采集与识别。发达国家普遍将社会保障号当作税务登记号,由于通过该号码能查到纳税人的大部分基本资料,因此,税务稽查的信息基础比较扎实。在法国,税务稽查主要采用信函审计、案头审计、现场审计和重大案件联合审计等方式。信函审计是法国稽查工作的第一道防线。该审计其实是一份“询问函”,通过精心设计的几十个问题可以了解被查对象的几乎所有涉税信息。例如,其中一种固定表格包含了27 个问题,全方位询问了被查对象的经济问题,包括不动产及其他大宗财产的拥有、买卖、租赁,抚养金支出,银行存款和现金支付等。此外,IRS 还可以要求纳税人填写“个人及家庭收支表”,并对全国现金收付每笔1 万美元以上的交易进行联网监控。
2、注重发挥科技力量的先锋作用。目前,日本、德国两国都普遍采用构建相关模型系统的方式来对稽查信息进行处理应用。日本国内收入局采用税务选案系统(NRP,①National Research Program)进行分析处理,对纳税人的申报情况进行打分,评分越高的纳税人被审计的可能性越大。同时,国内收入局将纳税人申报情况与第三方(其他政府部门和银行等其他信息来源)数据比对,如有差异,则可能实施稽查。另外,国内收入局通常每三年实施一次纳税人税法遵从度检查计划每次随机选择数万件申报表进行彻底的检查,并根据其结果来改正计算机打分及选样的指标。德国税务稽查机构实行实时检查,通过从网络数据库和税务记录中筛选信息,创建相关的数据库, 进行统计打分。系统将税表与预期值相核对, 差异越大,打分会越高,也就意味着被审计的几率越大。同时,加拿大税务稽查机关通过广泛的取样建立了核心稽查系统(CAP,① CoreAudit Program)对各区域未申报率进行估计,并在此基础进行计算机随机抽样稽查。
(六)、税务稽查人员能力强、待遇优
在许多发达国家,税务人员在成为稽查员之前,往往要求有1~2年的税务部门工作经验。只有资深的稽查员才有资格入户稽查,一般的稽查员只能对企业申报的纳税资料进行书面审查。德国规定,税务刑事调查人员必须有1 年以上税务稽查员经历,并需要接受特殊培训,通过相关考试。德国实行高薪养廉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税务稽查人员在岗享受警察津贴,退休金也比一般公务员高。法国则规定其三级税务稽查局的局长均需由税务总局任命。其三级机构中,只有中央和大区税务稽查局的稽查人员是专职的,地区(基层)税务稽查局的稽查人员是兼职的。从人员配备情况看,IRS 的稽查人员约占税务人员总数的1/3。稽查人员的评级制度共设14 级,9 级以下是新手,只有最高级别的稽查人员才能对大公司实施稽查。稽查人员中有各个学科领域的专家,如计算机专家、石油天然气专家等。
三、对我国税务稽查的启示
税务稽查的专业化管理是一种重视办案结果的管理, 即一种效益管理。在税务稽查专业化管理中,要重视税务稽查的稽查程序、组织结构、管理理念、技术创新、用人机制等的创新和优化。借鉴国外税务稽查的特点,建议从管理模式规范化、稽查手段现代化、案源管理科学化、法律权限扩大化、稽查人员优质化等多渠道努力,实现我国的税务稽查专业化管理。
(一)、管理模式规范化
税务稽查专业化,最主要是引入一种专业化的管理模式,即管理的规范性。所谓“模式”,实际上是一种标准、一种规范、一种系统的整合。稽查办案模式的内在规律就是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中心是依法治税。
1、在明确职能职责的基础上,要理顺稽查治理体制。需要从几个有利于的角度考虑:(1)有利于加强稽查工作的规范领导,把握工作主动权,摆脱单纯任务观点的束缚;(2)有利于稽查组织依法独立行使职权,摆脱地方不适当干预和说情风干扰;(3)有利于发挥当地税务机关对征收、治理、稽查、复议四个系列的综合协调作用和监督作用,减少稽查组织内部非业务性机构,节省人力物力,集中搞好稽查。
2、在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要有默契的衔接配合措施。案源、稽查、审理、执行四个环节应该是一个自成专业体系的执法机构,有明晰的工作范围、工作权限、工作职责和工作标准,各自科学、高效、快捷地运转,并通过积累经验和探索创新,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专业化程度。四个环节像齿轮-样,一环紧扣一环,既有分工又要合作,既有监督又要配合,既有制约又要支持。相互监督制约是为了保证案件的公正性,相互配合协作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3、在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基础上,充分引入复查制度。从税务稽查工作的性质和内容看,必须有一套完善的监督机制才能保证稽查工作的质量和效果,而现行的以纪检监督、领导监督和工作程序制约为主的监督机制还不能完全适应稽查工作的非凡性。复查制度能够直接进入稽查的具体执法过程,将与现行的纪检监察、领导监督、工作程序制约形成一个完善的监督制约机制,保证税务稽查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对责任的认定和追究都要形成一整套较完善的规章制度,从而使复查结果成为决定税务人员工资待遇、职位升迁的重要标准。促使税务人员努力学习业务,严格执法程序,保证稽查工作的质量,此举也对一些不法纳税人形成无形的压力,促使他们遵守税法,积极配合税务稽查人员开展工作。
(二)、稽查手段现代化
21世纪是信息时代,企业的组织管理结构也将由传统的控制型向信息型转变。与发达国家税收征管情况相比,目前我国税收征管、稽查大多是人工操作,尽管装备了计算机,但还缺乏有效的软件来分析申报表中有关偷、逃税的信息。用统计分析法获取报税时财务表的相关信息来帮助稽查,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建立不同的判断模型,并且对企业纳税情况做动态分析和监控,可以大幅度提高税收稽查的能力。提高税收稽查能力不仅仅是装备计算机硬件,关键是强化稽查软件的开发和应用,是花小钱办大事。只有运用高科技才能有效地对企业进行监控和真正加强征管。
1、要及时了解掌握信息化的前沿知识。要及时掌握企业变革、市场变化、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方面的知识,特别是要借助局域网、国际互联网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内外最新税收信息,及时调整税务稽查工作思路,分析和把握各方面情况对税务稽查的影响,选择稽查办案的有效途径,提高稽查工作效率。
2、要继续开发并推广专用稽查软件。现在已有部分地区和检查人员开始使用稽查软件。但基于开发能力,推广能力、使用能力等不同原因,使得软件的推广应用不够广泛。建议在现有软件裨益的基础上,向国外借鉴研究,开发研究出能够针对纳税人所采用的不同的会计软件自动进行分析、统计、综合、分析,再自动找出对应的证据,将统计数据与税务信息系统内的数据进行比对的稽查软件。将税务人员从繁琐的计算中解脱出来。同时要积极推广使用,使稽查软件真正应用到位。
3、要重视稽查技术和战术的研究和操作。借助网络这一虚拟的空间,将一些典型案例用虚拟的手法设臵出来。进入“虚拟被查企业”,分别扮演“稽查人员”和“被查人员”两种角色,在网上进行“偷税”与“查偷税”、“避税”与“反避税”的周旋,通过虚拟“对抗演练”,提高稽查人员基本素质,丰富和积累临场经验,以适应新形势对稽查工作的需要。
(三)、案源管理科学化
案源管理在稽查系统一直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但又是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建立一个综合的案源管理系统势在必行。该系统应涵盖所有的案件来源的管理,如举报(来人、来信、来电)、计算机选案、上级交办、国际情报交换等案源的登记,案源的呈报、审批、下发、转办、催办、督办,以及跟踪和报表管理。
1、建立科学的计算机选案系统。将原有的人工税务稽查的选案经验标准化和量化,根据各种信息系统提供的税务资料,通过分类、分析对比、排列组合,在众多纳税人、扣缴义务人中摸清情况,选出最有可能的逃税者,列出稽查重点和打击对象。
2、建立完善的稽核评税系统。依据内部交换和外部获取的信息以及计算机录入的数据,对企业各数据间的逻辑关系进行汇总分析,对同类企业、同等条件、同等地域和不同企业、不同条件,不同地域的经营状态进行纵向、横向对比,为稽核评税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为确定稽查对象提供可靠依据。
3、建立先进的信息处理支持。多部门协作,加强税务系统内外信息资源共享。税务稽查部门应加强与税收征管部门的配合,实现纳税人信息资源共享;应加强与海关、工商、银行、行业协会等部门和通过与律师协会及会计师协会等中介机构的协调配合,及时获得必要的信息资源,保证税务稽查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法律权限扩大化
根据我国税收征管法的规定,税收立法权、税收执法权、税收司法权分别由不同的国家机关行使,税务稽查部门作为行政执法机关仅仅拥有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一般税收违法行为进行调查取证和行政处理、行政处罚的权力,不具备就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税收犯罪行为进行刑事侦查的权力。因此,税务行政执法与税务刑事侦查的衔接存在一定的制度障碍。针对这种现实情况,1.提高税务稽查执法的震慑力。不可否认,《税收征管法》修订后的一大进步是赋予了税务稽查机构执法主体资格,但是否应进一步强化税务稽查执法权限是《税收征管法》再次修订时应当优先考虑的问题,建议直接赋予税务稽查机构更多的强制执法权,减少审批层次,提高税务稽查执法的威慑力。
2.健全税务行政执法与税务刑事侦查的衔接机制。采用有效措施促进我国税务稽查部门与公安机关的合作,例如建立驻点工作制度,尝试将公安干警派驻到税务稽查部门,税警联合共同开展打击涉税违法犯罪活动,顺畅刑事侦查提前介入税务案件的渠道和方式,形成合力,有力打击涉税违法犯罪活动,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
3.建立完善的协税护税体系。通过规章制度确定协税部门的法律责任,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和监督渠道,定期进行税收知识的培训,并建立与协税部门的定期交流制度。
4.成立专门的税务警察机构。在可能的情况下,完善国家机关组织法,成立国家、省、市、县区“四级建制”的税务警察机构,赋予特别调查权、刑事侦查权以及涉税犯罪侦查工作需要的特殊权力等。选拔一批政治觉悟高、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好的税务干部从事税警工作。同时加强税务警察机构的装备建设,增加科技含量。为保证涉税案件查处效率和对犯罪活动的控制能力,税警机构必须装备现代化,信息网络化,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税案侦查工作的需要。
(五)、稽查人员优质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企业向高科技、智能化、网络化、国际化方向发展。财务资金运作体系、会计体系、质量体系、人力资源、营销网络、信息系统、知识产权等各衡量标准体系一体化将成为必然。税务稽查一般来说是实施一体化稽查,必须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稽查队伍,就是要培养综合处理能力特别强的税务人员和税务干部。我国税务机关应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和做法,采取积极措施逐步实行稽查人员的准入制度、评级制度,有效提高队伍综合素质。具体而言,针对目前我国税务稽查队伍的实际,1.合理调整人力资源配臵。提高稽查人员比例,真正突显“重点稽查”之“重”; 2.制订稽查人员中长期的素质培训计划。改变以往稽查业务培训注重理论学习而缺少实际演练的状况,提高对稽查人员培训和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培养稽查“专业化、精英型”的队伍,为稽查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培养“行业专家”。其标准除具备上述素质外,还应该有创造性思维,有敢冒风险不怕失败的信心和勇气,有多谋善断的本领,洞察企业发展趋势,对从事的行业相对精通,独立进行稽核评税。这是打造21世纪优质税务人才和“行业专家”的策略和方向。专业化的分工亦必然导致领导干部的专业化,因此还必须注意培养专业化分工的税务干部。
4.稽查治理引进鼓励竞争机制。实行稽查人员等级制和稽查主检官制,坚持奖罚分明,坚持个人收入与稽查业绩挂钩。充分调动稽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张云 美加两国税务稽查管理特色 涉外税务 2011(2)[2] 杨默如,国外税务稽查和借鉴„J‟.涉外税务,2008(2): [3] 刘成龙.我国税收政策及启示„J‟.经济纵横,2009(9):116-118 [4] 杨友霞 我国税务稽查模式改革创新的研究 经济论坛,2008(11); [5] 王秀芝 西方税务稽查制度的借鉴 财务会计论坛 2006-8-7 [6] 刘普照 税务稽查体制国际比较与借鉴
[7] 刘波 中国稽查制度改革 财税制度 2007(5)[7] 佚名 日本税务警察制度 财务会计论坛
[8] 佚名 浅谈俄罗斯税务警察制度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公安国安网
第四篇:专业化、信息化-实行科学管理税务档案工作
专业化、信息化—— 实行科学管理税务档案工作
税务档案管理是推动税收事业前进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现今的税务档案管理已不再是简单的资料收集与保管,如何实行税务系统档案科学管理,怎样突破传统的思维和工作模式,进而增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工作的前瞻性,是我们深化“两基”开展行政工作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一、我市国税系统档案管理现状
档案,是指处理完毕并经过整理存档以备查用的各种文件和资料。税收征管档案是指税务机关在税收征收管理活动中形成的与税收征管有关的和涉及所属纳税人的各种有利用和保存价值的文件、凭证、报表、账册、文书、案卷、资料等不同形式或载体的历史记录。税收征管档案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税收征管档案采集、整理、移交、归档、移送、保管、调阅、销毁。近年来,尽管××市国税系统积极开展档案室建设工作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档案工作并未真正被基层税务机关重视,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基层单位对档案工作主观认识不够。
个别单位在软硬件配置和档案人员的配备上未做长期考虑,单位档案管理员兼职过多,精力分散。档案管理员工作相对被动,不积极主动地更新知识,对档案管理软件在认识性、操作规范性和应用上很不到位,档案管理软件在其工作中不仅没有减轻他们的劳动强度,反而成为他们工作的负担。个别单位尽管在档案管理已经实现升级,但在保持荣誉和发扬成绩方面满足现状,止步不前,缺少与当地档案管理部门沟通和交流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档案结构单一,管理责任不明,不利于档案综合分析和利用。
现今××市国税系统档案室基本上是文书档案,对反映税收征管实际的各种录音、录像、照片等形象化记录材料和技术档案有所欠缺,从总体上来说,现存的税收征管档案在一定程度上难以实现档案利用者的多种需求。另外,对于税收征管档案最终的归集和审定多环节、多部门职能交叉、责任不明、设置不科学也是影响档案综合分析和利用的重要因素。
(三)对档案和档案价值概念模糊,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易造成不必要浪费。
在档案及档案价值的理解和把握上趋于数量化、片面化,单纯地认为档案装订和归档应该多多益善,缺少对档案利用的高效能考虑,尤其是在档案价值的鉴定上表现为概念模糊,操作混乱。比如,在纳税服务大厅在实行“免填单”以后,个体征收的完税证已经代替了申报表,但是有些单位为了应付归档任务,将大量的申报表进行装订、归档,造成了人财力的大量浪费。
(四)档案管理手段滞后,很难达到档案利用的最佳效果。
一是在管理模式上,由于缺乏对档案资料及相关数据的综合分析、指导和应用,所以从总体上看,导致了档案利用效果难以最大限度地服务于税收工作实际。利用计算机对信息资源进行智能检索、分析和处理等技术革新和普及工作亟待加强,如电子公文和电子信息如何高效、规范地收集、归档,尚需进一步探讨。二是在管理手段上,有些人还简单地认为档案管理信息化就是计算机管理档案,只要摆设了计算机,档案管理信息化就实现了。这种肤浅的认识,表现在机关设备虽然更新了,但档案人员在具体工作中还是采用过去的工作方法,遇到困难时,不是束手无策,就是做表面文章,严重影响了真正实现档案专业化、信息化的建设步伐。
二、对档案管理走向专业化、信息化,实现科学管理的建议。
根据××市国税局今年税收工作的指导思想,全面推行专业化、信息化两种管理方式,是××市国税局推动××国税事业科学发展的战略方针。××市国税系统逐步实现档案专业化、信息化也是推进依法治税、深化税收征管改革、加强税务管理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税务档案管理专业化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包括专业化的档案管理方式、管理理念、专业化的设备和复合型、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及相关的社会环境等。税务档案信息化则是指运用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手段,获取、处理、传输和应用税务档案信息资源;提高税务档案管理的实际效率和利用效益;为税收工作提供更快捷、更准确、更翔实、更丰富、更有价值的利用服务;充分实现税务档案信息资源的系统共享。因此,我们要实现档案管理的专业化、信息化,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思想上高度重视,增强对档案工作的主观能动意识。
首先,各级税务部门应高度重视,尤其是各级领导要层层负责,层层抓落实,防止工作流于形式。要把好关,负好责,促宣传,增强全员参与档案工作的主观能动意识。要组织人员到各征收单位指导资料的收集、整理,对档案管理保证专人、专库、专款专用。
其次,规范档案工作程序,完善管理制度。加大对档案工作的目标考核力度,制定出符合本单位工作实际的档案管理措施、标准,在规定时间内对各单位进行绩效考核,把工作任务、责任量化、细化,分别交予相关单位领导、直接责任人。对于税收征管档案,可采取交叉稽核、清理的办法,对不符合要求的补办档案资料,对合格的档案资料交专人、专室整理归档。对于永久保存的档案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统一送印刷厂装订,保证档案美观,便于长期保管。
(二)提升档案质量,增强价值意识
所有档案都有价值,但不能保存所有档案。因此,我们应该借用专家们提出的关于档案保存的“洋葱理论”,把无价值的档案称为“洋葱皮”,而需要保存的档案称为“洋葱心”,即按照档案类别来确定其保存价值,对重复、无保存价值的资料进行清理、销毁,对有参考选用价值的档案文件进行收集、登记、归档,充分实现档案资源的保值增值。此外,加强与档案管理部门的沟通和交流,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档案和档案室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真正落实到位,也是有效保证档案充分实现保值增值的较好途径。
(三)确保充分实现档案综合分析和利用职能,增强服务意识
增强对档案工作的服务意识,其中包括两层含义,即:加强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参与档案工作的服务意识;充分发挥档案综合分析职能对税务工作的服务作用。
一是要加大对档案工作的投入力度、宣教力度、奖惩力度是体现服务意识的有效途径之一。硬件设施投入方面,建好、维护好档案室是保证档案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性工程,要有效保障档案室及相关设备建设的专款专用,严格执行库房“八防”措施,保证档案保存的质量。在抓好人员服务上,应着重强调对档案工作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的岗位责任意识、目标管理意识和奖勤罚懒原则,提高对档案工作的认知性、紧迫性和时代性,使档案人员最大范围地为档案工作站好岗、执好责,继而使档案工作最大限度地为税收中心工作铺好路、服好务。
二是要按照档案工作的规律和程序,指导、协调好各业务部门的各种档案的立卷和归档工作。严格执行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的《全国税务机关档案管理办法》、《税收征管业务规程》,对档案进行集中统一管理。注重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必须抓好档案的收集、整理、保存、鉴定,统计、移交和利用等七个环节,尤其是要抓好税收征管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这样才有利于进一步抓好利用档案的环节,使其他环节又服从和服务于利用这一环节。
(四)优化配置,加强档案人才队伍建设,增强信息意识。
优化人员结构,合理配置,是实现档案人才队伍建设的首要因素。科技以人为本。21世纪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任何一项事业的持续发展,都离不开人才,档案工作也不能例外。但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基层税务机关对档案工作的投入较小,尤其是偏远地区熟悉税收业务、档案和计算机知识人员又极为短缺,在这种形势下,档案人才问题就显得更加突出。因此,我市国税系统要建立一支有较高政治品质、良好职业道德、渊博学科知识、具有高科技能力的档案干部队伍,任务还十分艰巨。
首先,加强教育培训力度,是推进档案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一方面,要以专业化的技术要求为准,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针对档案工作者的不同层次、不同岗位,有步骤、有计划地对档案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另一方面,要从工作岗位和个人基础条件出发,突出重点,尽快解决档案人员的知识结构老化问题,不断进行知识更新,提高档案人员对相关学科如经济、管理、科技等知识的扩展能力。还要要求档案员不仅掌握计算机数据库的管理技术,还要熟悉档案室情况,及时跟踪、了解档案业务最新领域及其发展情况,使档案人员视野开阔、技术全面,整体素质显著提高,逐步适应档案管理专业化和信息化的需要。
管好档案,是为了用好档案。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税务机关要充分实现其职能,只有察往才能知来,才有可能在遇到问题时做出正确决策,从这一意义上说,管好档案、用好档案,直接影响到税务机关的整套管理模式和理念。因此,让档案工作尽力为依法治税和税务系统信息化建设服务,是各级税务部门必须坚决贯彻的档案工作方针,也是管理好本单位所形成的一切档案,以适应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日益发展的需要。
第五篇:规范和完善税务稽查取证工作的思考
规范和完善税务稽查取证工作的思考
作者:冯勇 杨钧 冯…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95更新时间:2009-05-18
税务稽查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税收法律、法规为准绳,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在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稽查证据收集是否充分、有力,直接影响到税务违法案件查处甚至税务行政诉讼的结果。笔者通过分析税务稽查实践中取证工作存在的问题,对规范和完善税务稽查取证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一、税务稽查中证据收集存在的问题
(一)对原始资料审核不严,导致证据可信度低。企业提供的原始资料中,自制原始凭证、“情况说明”、“自查报告”等资料只能作为线索参考,稽查、审理人员若不认真加以审核,去伪存真,有选择地加以采用,稽查证据的可信度就会降低。
(二)稽查取证不完整,导致证据链缺失。根据《行政诉讼法》第31条,证据包括: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词、当事人陈述:鉴定结论、勘验笔录及现场笔录等。法律规定,任何证据必须经过质证才能采用。完整应税行为的成立,必须有多条件、多环节的证据支持,形成证据链加以印证。目前,税务机关取证工作多偏重于书证、当事人陈述等,较少运用其他形式的证据加以辅助,一旦取证不全,稽查结论与所依托的证据就不具备应有的法律效力,就不能认定纳税人有偷逃税等违法行为。
(三)稽查面狭窄,导致证据不全面。例如,在对关联企业的纳税检查中,税务部门如果疏忽了对关联方的调查,容易造成证据缺失,给纳税人利用关联企业隐瞒应税业务和少缴应缴税款造成机会。在对企业转账收入的业务检查中,若仅限于检查企业所设的银行日记账,难以查出其多头开户隐瞒的收入,也难以为检查找到突破口。
(四)证据、事实未能持续相符,导致税务争议。企业的财务处理难免受各种不确定因素如时间差等影响,税务机关在检查取证时,若孤立、静止地看待财务表面事项,则会造成证据与事实在时间上脱节,在查处稽查案件时导致不必要的争议。
二、税务稽查证据合格的要求
1、充分性。在数量上,稽查证据必须能支持稽查结论的成立;在质量上,稽查证据必须达到
一经取证即具有法律效力。
2、有效性。证据必须可靠,并与稽查结论相关,所具备的证明效力能够支持稽查结论成立。
3、一致性。证据的双方当事人对证据的理解应达成一致,不能各有解释。
4、效率性。证据所证实的信息,在稽查、审理、执行部门都 能被合法地利用、采纳。
三、完善税务稽查取证工作的建议
(一)理解稽查依据,明确取证指导思想。税务稽查的依据,包括国家的税收法律、法规、规章、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等法律法规。稽查人员必须熟练掌握稽查依据的法律阶位、适用对象、效力、操作效应等构成要素,才能在取证过程中有的放矢地收集证据,稳妥地降低稽查风险。
(二)做好准备工作,科学制定稽查取证方案。稽查人员在实施稽查前,应调阅被查对象的纳税档案,详细了解有关情况,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作好准备,以便在取证中保持清晰的工作思路,找到最佳的取证工作面与切入点。较为可行的做法是在稽查取证前摸清企业内部会计、销售控制、生产经营、财务核算等情况,针对不明朗的问题,按照《税收征管法》赋予的权限,要求企业限期提供资料,若仅仅把寻找线索的工作放在稽查过程中,则较为被动,可能会贻误战机,无法取证。
(三)力求实地稽查,必要时扩大稽查取证面。实地稽查与调帐稽查、函调稽查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特别是在收集被查单位的实物证据、环境证据以及与被查单位有关的外部证据等方面非常有效。稽查人员通过实地观察、盘点、询问、鉴别、记录勘验和现场笔录,可以进一步地确定企业货物是否发生流动,存货、资产产权归属何方,经营环境是否会发生不确定变化等深层问题,对于收集、确认证据、监督证据来源基础和稽查结果执行,都有积极的作用。
(四)重视现场调查,尽可能收集原始证据和直接证据。原始证据是形成案件的最直接证据,如纳税人的经济合同、财务会计报告,以及会计处理所依据的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等,都产生于税案事实本身,是直接来源于案件事实的第一手资料。因此,在税案调查过程中,税务人员通过现场勘验、谈话等途径,可以了解纳税人的一些现象,经过判别后,再去查找和收集纳税人违反税收法律法规行为的原始证据。要尽可能收集直接证据,提高证据的效力,若直接证据无法收集,就要收集多个间接证据形成证据链,以充分证明税案的事实。
(五)规范操作行为,确保外部证据的有效性。获取外部证据的关键,在于提供证据单位的选择和规范证据收集行为。为保证证据的有效性,取证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按照独立、公正的原则选择提供证据单位,尽量选取与双方保持独立关系的单位或个人。
2、注意取证的方式,最好是
实地取证,避免函调,提高证据的真实程度。
3、严格按照稽查工作规程与制度办事,遵循一定的方式方法,减少不必要的证据争议。如调查取证时必须有两名以上税务人员参加,并执税务检查通知书和税务检查证;制作口供证据时不得对当事人和证人引供、诱供和逼供;复印和复制证据时,须注明原件保存单位和出处,由当事人签注“与原件核对无误”的字样,并签章或画押;若同类证据材料较多时,还应注明编号,并且加盖骑缝章等。
(六)优化稽查底稿功能,打好稽查报告基础。稽查所用的工作底稿主要由证据的来源、会计核算借贷内容、反映问题三部分构成,经被查方确认后,基本具备了作为结果证据的条件。目前,稽查底稿在满足不同部门应用证据的需求上仍略显功能单一。随着征、管、查工作制度的完善,稽查工作底稿的功能也应不断扩充和发展,以确保稽查、审理、执行、法制、监察等部门共享底稿信息,提高稽查证据的使用效率。
(七)借鉴先进经验,强化获取证据能力。税务部门可借鉴公安部门获取证据的经验,主要是书证、物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申辩等证据材料的提取、整理、鉴定、保存等,不断增强稽查人员的证据意识,提高获取证据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办案质量,同时,为移送涉税犯罪案件至公安部门时做到证据完整、充分打下良好基础。
(八)注重科学分析,加强对所收集证据的运用。收集、审查和判断证据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证据来证明税案的真实情况,从而认定纳税人行为的动机、目的、手段、后果以及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运用证据时,要注意证据之间的系统性,要把案件的起因、实施过程、情节、后果等各环节证据构成完整的链条,环环相扣,如果前后证据不具有系统性,或者构成不严密,就难以发挥证据应有的作用。要注意与税收法律法规相结合,以科学的态度运用证据。在办案过程中,应对所有证据进行分类,一般是按照“原始证据专用,直接证据多用,本证与反证同时用”的原则分类;如发现证据问存在矛盾,不能抱着侥幸心理予以回避,应分析查找原因,必要时重新取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