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耀军:纪念李国豪教授诞生100周年[推荐五篇]

时间:2019-05-13 17:25: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葛耀军:纪念李国豪教授诞生100周年》,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葛耀军:纪念李国豪教授诞生100周年》。

第一篇:葛耀军:纪念李国豪教授诞生100周年

继往开来的同济桥梁

——纪念同济桥梁创始人李国豪教授诞辰100周年

葛耀君

2013年4月13日是同济大学桥梁工程学科的创始人——李国豪教授诞辰100周年的纪念日。李国豪教授的一生,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他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祖国的建设和科教事业,他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热爱祖国、奉献社会的崇高品格,有教无类、爱惜人才的磊落情怀,深深教育和影响了同济学子,成为我国工程科技界和教育界的楷模。

李国豪教授长期从事桥梁结构理论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以及抗震、抗风和抗爆动力学领域的开拓性研究,为中国重大工程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许多大桥工程建设担任首席顾问和专家组组长工作,为中国现代桥梁的自主建设开辟一条成功之路,做出了卓越贡献。他是中国现代桥梁工程自主建设的倡导者和精神领袖。

我们怀念李国豪教授,更因为他是同济桥梁学科的创始人。正是在李国豪教授的积极争取和倡导下,1952年同济大学创办了我们国家最早的“桥梁与隧道”学科之一,开设桥梁教学小组负责有关课程的教学,至今已经走过了60年的征程。在李国豪教授的直接领导和精神指引下,同济桥梁学科的发展与国家、学校的兴衰紧密相连,教师与学生、教学与科研、机构与团队都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不平凡的发展阶段。

一、同济桥梁发展历程

1.初创时期(1952年到1966年)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经济建设百废待兴,为了将有限的高等教育资源集中利用,按照苏联体制开展了大规模的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工作。1952年,院系调整后的同济大学,在创办于1914年的土木工程学科下,由李国豪教授主持设立了“桥梁与隧道”专业,并成立桥梁教学小组,负责本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在土木系二年级学生中招收第一届“桥梁与隧道”专业本科生,成为我国最早的“桥梁与隧道工程”学科之一。

1954年3月,在桥梁教学小组的基础上成立了15人的桥梁与隧道教研室,教研室不仅继续专业教学,而且开始专业科研工作;1955年按苏联体制,桥梁教研室在李国豪教授带领下招收了第一批副博士研究生4名,而项海帆教授成为了他的第一位研究生;此后,应李国豪教授的邀请,苏联桥梁专家依特斯尼特柯教授来教研室指导教学及科研工作达9个月。1958年,为了适应“大跃进”的形势,独立设置了“桥梁工程”专业和20余人的桥梁教研室。

在“桥梁工程”专业初创时期的14年中,共培养了15名研究生和678名本科毕业生以及62名专科毕业生,为社会主义建设输送了桥梁与隧道工程的紧缺人才。

2.文革期间(1966年到1977年)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实行“开门办学”,招收工农兵学员,以现场实践代替课堂教学。1970年招收了路桥专业第一届工农兵学员。1973年,铁路专业调整至上海铁道学院,部分桥梁专业教师随铁路专业调入该院。从1973年到1975年,改设“城市道路与桥梁”专业,招收工农兵学员3届。在“文革”期间,共培养了4届271名工农兵学员。

尽管“文化大革命”期间许多教师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特别是李国豪教授还一度身陷囫囵,但他仍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坚持桥梁工程的教学、科研工作。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道路桥梁教研室中的桥梁专业教师保持在25名左右。

3.恢复发展(1977年到1987年)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逐渐恢复了高等学校的教学秩序。1977年,李国豪教授被任命为同济大学校长,在李校长的直接领导下,同济桥梁学科开始了全面恢复发展。1978年,在新成立的结构工程系下,设桥梁教研室和桥梁试验室,恢复招收了桥梁工程专业本科生30名、研究生5名,同时新成立的同济大学建筑工程分校下设路桥系,后又独立成为上海城市建设学院。1979年,成立了李国豪科研组,开始桥梁抗震、桥梁抗风和桥梁电算三个新兴方向的研究工作。1981年,首批获得包含桥梁与隧道工程方向的结构工程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李校长招收了桥梁方向的第一个博士研究生。1986年,结构工程学科(含桥梁与隧道工程)被评为首批教育部重点学科,建立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开始接受博士后研究人员。

在恢复高校招生制度后的10年里,同济桥梁工程学科共培养了8名博士研究生、31名硕士研究生、344名本科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桥梁工程的专门人才。

4.跟踪提高(1987年到2002年)

1987年7月,由桥梁教研室、桥梁研究室、桥梁试验室和桥梁设计室正式组建了桥梁工程系,由项海帆教授出任第一任系主任,成为我国高等院校中第一个桥梁工程系。1988年,同济大学获准建设我国土木工程领域中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李国豪教授担任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1990年,从结构工程学科中独立出了“桥梁与隧道工程”二级学科硕士点和博士点。1995年,项海帆教授被遴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6年7月,上海城建学院桥梁教研室回归桥梁工程系。1998年,“桥梁与隧道工程”学科被遴选为首批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被评估为“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2000年,上海铁道大学土木工程系桥梁专业教师回归桥梁工程系,系教职员工的人数首次突破60人。同年,“桥梁工程”学科被评为上海市“重中之重”学科,桥梁工程系与广西柳州建筑机械总厂联合成立“同济OVM预应力研究中心”。2001年,范立础教授被遴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在桥梁工程系成立后的15年里,学科发展瞄准国际先进水平,跟踪国际前沿课题,结合10个研究方向开展教学科研工作,培养毕业了995名本科生、196硕士生、71博士生和15博士后,为我国渐入高潮的桥梁建设、特别是大型桥梁建设培养了一批高级人才。

5.发展壮大(2002年——)

2002年,同济大学“桥梁与隧道工程”学科以第一名的成绩被评为首批国家重点学科。2006年,被列入国家“985”二期建设平台“城市建设与防灾”,投入2.4亿元建设由四个大型振动台组成的多功能地震模拟振动台阵。2007年,“桥梁与隧道工程”学科再次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并为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科成为一级国家重点学科奠定了基础。2009年,范立础院士领衔的桥梁抗震团队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0年,项海帆院士领衔的桥梁抗风团队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在刚刚过去的10年中,桥梁工程学科教学科研团队稳定在80人左右,依托11个研究室形成了桥梁抗震及振动、桥梁及结构抗风、健康监测及控制和桥梁设计理论等四个学科群,建成了以桥梁馆、风工程馆和地震工程馆为标志的教学科研大楼,培养毕业了692名本科生、513名硕士生、236博士生和35博士后,为我国从桥梁建设大国走向桥梁建设强国培养了一批创新人才。

二、同济桥梁建设成就

李校长在改革开放初期率先提出了同济桥梁学科建设方针——“理论联系实际、发展桥梁科技”。同济桥梁历经沧桑变化,“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学科精神永存;同济桥梁同舟共济奋进,“发展桥梁科技”的桥梁团队目标不变。

1.培养创新人才,发挥模范作用

同济桥梁秉承李校长倡导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学科初创时期,正值解放后大生产阶段,国家急需培养大批的桥梁工程技术人才。今天,我们可以自豪地告慰祖国,当初对同济桥梁与隧道的选择是正确的,60年在这块沃土上培养出了2709名本科生、333名专科生、149名函授生、755名硕士生、315博士生和50名博士后,这4300多缤纷桃李造就了一批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和工程师,著名专家30多名、两院院士7名。李国豪、孙钧、钟万勰,陈新、项海帆、范立础、梁文灏……他们都是同济桥梁与隧道的杰出代表,是我们引以为豪的学界楷模。

2.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学术研究

同济桥梁发扬李校长提出的严谨求实奋起的学术研究作风,为推动我国桥梁工程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从学科初创阶段按个人兴趣开展科研活动,到60年代集体制定科研规划,再到“文化大革命”后李校长亲自确定三大前沿研究方向以及目前桥梁学科的四个学科群,无不体现出同济桥梁与隧道严谨求实的作风。从桥梁试验室传统结构试验设备,到大小配套的四座边界层风洞,再到由四个大型地震模拟振动台组成的多功能振动台阵,同济桥梁实验基地建设一步一个脚印走向前沿。先后获得了4项全国科学大会成果奖、14项国家科学技术奖、80多项省部级科技奖。正是基于这种严谨的作风和奋起的勇气,两代同济桥梁人李国豪教授和项海帆教授先后呼吁自主建设广东虎门大桥和上海南浦大桥成功,树起了我国大跨度桥梁自主建设的里程碑。

3.推动自主建设,服务重大工程

同济桥梁坚持李校长要求的明确创新目标的发展科技方向,为我国桥梁建设架起了科技桥梁。同济桥梁因国家开元建设而创立,由国家改革开放而发展,为国家自主建设而奋起,贡献了桥梁抗震、桥梁抗风、桥梁设计等先进理论、方法和技术。上海南浦大桥结合梁方案和抗风抗震研究初露锋芒,杨浦大桥首次挑战跨度世界纪录成功,东海大桥抗震抗风几经波折再创辉煌,苏通长江大桥和舟山西堠门大桥双双超越同类……。国家重大桥梁建设凝聚了众多同济桥梁人的创造智慧,浸透了三代同济桥梁人的心血汗水。在已经建成的80多座400m以上的大跨度桥梁中,同济桥梁人的创新智慧覆盖了其中的52座桥梁;正在建设的20多座400m以上的大跨度桥梁中,同济桥梁人的心血汗水洒满了其中的15座桥梁。

4.重视国际交流,树立中国品牌

同济桥梁继承李校长创立的中外科技教育的交流合作传统,为我国桥梁走向世界、世界桥梁了解中国开启了窗口。同济大学诞生于中、德两国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之中,同济桥梁融入了更多的中西方文化。同济桥梁的第一代教授李国豪、周念先、钱钟毅、陈超分别留学于德国、法国和美国;同济桥梁从上世纪90年代起先后聘请了5位国际著名学者担任名誉教授,他们是美国的林同炎、日本的伊藤学、德国的希莱西、美国的邓文中和柯瑞姆;在同济桥梁现有28位教授中,三分之二具有国外留学或工作经历。国际和我国顶级的相关学术组织——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国际风工程协会、国际健康监测协会、国际预应力混凝土协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分会、风工程委员会等均挂靠在桥梁工程系。同济桥梁已主办和承办各类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50多次,其中包括国际桥协2004年大会和2009年研讨会、第九届国际索动力学大会等国际会议,两年一届的全国桥梁学术会议和全国结构风工程学术会议等国内会议。此外,同济桥梁人还在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上应邀作大会特邀报告40多次,其中包括国际桥协大会4次、连续三届国际风工程大会等。同济桥梁已经成为国内外桥梁学术交流的重要窗口。

三、同济桥梁历史使命

回顾同济桥梁学科在李校长直接领导和精神指引下发展的历史,阅览前辈师生校友们载入史

册的光辉业绩,我们心中充满自豪,面对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科技创新的国家需求和人民期待,我们应当勇敢地承担起新时期的历史使命。在这个庄严的时刻,我们向学院、向学校和向祖国,更向我们学科的先辈李国豪教授郑重承诺:

1.探索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学科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同济桥梁在人才培养方面一贯重视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今后将更加重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分析国内外工程技术人才现状、特点和发展趋势,探索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提高教师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水平,构建面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切实提高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

2.提高原创性研究的综合能力

科学研究是探索和发现的过程,又是继承与创新的过程。中国桥梁已经走出了一条自主建设的道路,在自主建设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应当自觉聚焦国家科技发展战略,主动融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推进从自主建设到自主创新的过渡,加强原创性基础研究,勇敢地承担起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国家创新历史责任。

3.提升国际交流的学术水平

国际学术交流是了解国外最新动态,展示自身研究水平的重要窗口,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国际学术交流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当广泛开展与国际著名大学和学科的科技合作、学术交流、教师互访、学生互换,主动地走向国际学术舞台,站上舞台中心,让世界不仅了解中华文明的璀璨历史,而且了解中国桥梁的学科发展。

1907年同济大学创办伊始仅有德语和医学两大专业,今天,已经发展成为具有105年历史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1914年同济大学设立的土木工程学科,明年就将迎来百年诞辰;1952年同济大学设立的我国第一个桥梁与隧道工程学科,已经走过了一个甲子的征程;1987年同济大学成立的我国第一个桥梁工程系,刚刚跨越了四分之一个世纪。

今天我们纪念李国豪教授诞辰100周年,回顾同济桥梁发展历史,并不是为了收获昨天,也不是为了记住今天,而是为了播种明天、开创未来。在迎接继往开来的新时期到来之际,我们将把纪念李国豪教授的郑重承诺,付诸在今后的行动中,把同济桥梁建设成为培养高层次人才、开展高水平研究和进行高科技转化的国家级基地和国际性中心。

(作者为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桥梁工程系主任、教授)

第二篇:纪念亲爱的父亲毛泽东诞生100周年

纪念亲爱的父亲毛泽东诞生100周年

作者:毛岸青 邵华

一片片树叶都在自我燃烧中飘落,一团团的火焰乘着风在空中旋舞,直至熄灭——归于永恒的大地。

太阳照在原野上,已不再反出刺眼的光芒。

天冷了,要下雪了。许多年来,我们差不多总是在天降瑞雪的时候,迎来这一天——12月26日,亲爱的爸爸,您的诞辰日。

不知有多少诗人,曾颂诵过您诞生的时刻,也不知有多少文学家,曾描术过您诞生的时刻。人们用尽世间优美的语歌颂您、评价您、纪念您,说您是伟人,是英雄,而在我们——您的儿女心中,您永远是我们最亲爱的爸爸。

在我们的想象中,您的诞生是那样的平凡、那样的美好。一百年前,天空和今天没有两样,纷纷扬扬的雪花飘落下来,静悄悄地,覆盖住大地山川,在世界一片银白静谧中,您诞生了。

亲爱的爸爸,您知道吗?

这是大自然为您作的安排,是大自然向您发出的祝福:

让世界更伟岸博大吧!

让世界更纯洁无瑕吧!

亲爱的爸爸,您不正是拥有这样的胸怀、拥的这样的理想吗?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一首《沁园春·雪》抒写了您的博大胸襟和理想。

江山如此多娇,您要为这多娇的江山折腰。用您的双肩担起五千年的重负,用您的身心容纳起民族的悲伤,您竭尽全力地奋斗,为祖**亲扫尽屈侮!

那是一段漫长而艰辛的道路。

那是一段怎样漫长而艰辛的道路啊!

如今,它的漫长和艰辛都化作一首隽永绵长的歌„„

时光如水,一刻不停地流逝着。

如水的时光,酿造了我们心中无尽的思忆。

亲爱的爸爸,您知道吗?

当我们在心中一次又一次呼唤您的时候,那无尽的思忆也一次又一次浮上心头。这些思忆带着温馨、带着挚热、带着时光消逝留给它的斑斓色彩,轻轻地、轻轻地,浮现出来。每当这时,我们便无法分清是梦境还是现实。

我们仿佛又回到过去的时光。

我们仿佛又生活在您的近旁。每一瞬间都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显得更加珍贵。

亲爱的爸爸,您还记得这张照片吗?有一次,邵华和姐姐思齐去看您,很希望能与您照张像,您欣然同意了。她像小鸟一样飞扑到您的身边,坐在您就坐的沙发扶手上,您用温暖的大手紧紧握住她的手,一般慈父的暖流立即流遍她的全身,她感到那样幸福。姐姐抓住这一时刻按下了快门,等照片洗出后,我们不禁捧腹大笑。因为当时姐姐顾不上取景,使邵华的头正好同背后的一盆兰草重叠在一起。当您看到这张照片时,您也笑了,您幽默地说:“你的怒发把冠都冲掉了。”

亲爱的爸爸,您乎时对我们要求很严,并不给我们很多与您一同照像的机会。即使同意我们照了,也不让我们拿到照像馆去洗印,更不让我们公开发表。为此,我们被“逼”得学会全套照像洗印的本领。我们常常在堵上窗户的卫生间里一干通宵。照相机是岸青从苏联带回来的,放大机是同志们帮我们做的。但这到底是门不太容易掌握的技术,现在拿出这些照片看时,不是焦距不清,就是曝光不足,因而成为我们终生的遗憾!

那时,我们和您是那样的近。

回想起来,这样的时刻在当时也不是很多,因为您总是那样的忙,您的心里总是被国家的事、人民的事占据着,在您看来,惟有国家和人民的事最重要。您愈来愈忙,我们见到您的机会也愈来愈少,但是,我们已十分满足,因为哪怕只是短暂的欢乐,您的爱也已注满我们的心房。

亲爱的爸爸,您知道吗?

您从未让一个孩子失望过,您从来都是尽量满足孩子的愿望。

邵华想读书,她出乎意料地向您提出“我要读书”的要求。

您认真地说:“孩子,你愿意学习,这很好嘛,这件事我让秘书同志来帮你办。”

那一刻,您转过头来,看着面前这个要读书的孩子,邵华从您的目光中即看到您一闪而逝的忧伤,又看到了您的欣慰。您想到了什么?因为您知道,这孩子小小年纪,就跟着妈妈在敌人的监狱里度过了四年铁窗生涯;您也许想到,她是怎样地珍惜着经过狱中叔叔阿姨绝食斗争才换来的一点纸和笔;您也许起到,狱中的革命者是怎样在铁窗下,借着透进来的光亮教孩子们认字。

于是,您满足了她的要求。

岸青在病中想念您了,您就在少有的工作空隙中写了一封又一封书信,将您的慈爱的嘱托捎递给正在养病的儿子。岸青我儿:

前复一封信,谅收到了,甚念。听说你的病体好了很多,极为高兴。仍要听大夫同志和帮助您的其他同志们的意见,好生静养,以求痊愈。千万不要性急„„

这一刻,您想到了什么?因为您知道,您的儿子是怎样在失去妈妈、又找不到爸爸的日子里在上海滩流浪;您也许想到,兄弟俩是怎样蜷缩在马路边挨过一个又一个寒冷的冬夜;因为您知道:您的亲骨肉在绝望中是怎样仰望着浩瀚星空,一声又一声地呼唤着您——

“岸青我儿”,一声呼唤,道出了慈父的万般爱怜,一声呼唤,温暖了被折磨成疾的儿子的身心。

作为父亲,您能够和儿子在一起的时间竟是那样的少,1927年武汉一别,岸青还不满4岁,直到1946年,您还未能见到他。

思念之情尤甚,一丝一缕都从您的书信中流露出来。

1946年岸英哥哥先期回国,只留下岸青独自在国外,1月7日,您写信给孤独中的儿子:岸青,我的亲爱的儿:

岸英回国,收到你的信,知道你的情形,很是欢喜。看见你哥哥,好像看见你一样,希望你在那里继续学习,将来学成回国,好为人民服务„„

作为父亲,您的体贴又是多么细微啊!这时,岸青的中文还不很好,您怕他在读您的信时吃力,便要岸英哥哥将信译成外国语,连同原文,带给岸青。

岸青终于回国了,但他还不能立刻到达您的身边。1947年10月8日,您写信将岸青回国的消息和您当时的心情告诉了岸英,您写道:

告诉你,永寿(岸青)回来了,到了哈尔滨。要进中学学中文,我已同意。这个孩子很久不见,很想看见他。

是啊,思念多于团聚。

亲爱的爸爸,您的儿子也是很想见到您啊!

岸英要去抗美援朝前线,您也满足了他的要求。尽管您知道那是冰天雪地的异国他乡,那是炮火连天的战场,那是一场严酷的战争。可是,您还是同意了岸英哥哥的请求。您让他去了,只把千般担忧、万般惦念压在心底。因为,您从不让孩子们高尚的、进取的要求落空。

思齐姐姐要去为岸英哥哥扫墓,您便自己出路费,在不惊动朝鲜政府的情况下,安排邵华陪同姐姐成行。

您的用心是何等良苦啊!

亲爱的爸爸,您知道吗?

您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父亲、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丈夫!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恁割断愁思恨缕 2 /要似昆仑崩绝璧/又恰象台风扫寰宇/重比冀/和云翥。

一首《贺新郎》道出了您对妈妈的情和爱。

谁知道,不久后的武汉一别竟成永诀!

您年轻美丽的妻子——我们的开慧妈妈,带着岸英哥哥被敌人关进监牢,她那柔弱的身躯经受住了严刑拷打,毅然决然地扯断那扯不断的母子情走向刑场„„

从此,您失去了爱妻、我们失去了生母、板仓失去了霞姑娘。

您是那样的爱恋她,您是那样痛切地思念她,您对她的思念直到永远、永远。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yáng@①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摔出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30年前,我们请求您把《蝶恋花》写给我们,您提起笔来,把“我失骄杨”写成“我失杨花”,当时,我们以为是您笔误,您却说:“称‘杨花’也很贴切。”

短短一句话,令我们悟出了您对妈妈的一片真情。原来您并非无意写成。

哦,杨花如雪,纷纷扬扬于春天来临之际。

亲爱的爸爸,您的妻子——我们的开慧妈妈在您心目中是何等的美好,是何等的年轻哟!

一首《蝶恋花》写尽了您一生的思和念!

一句“我失杨花”寄寓了您一生的情感波澜!

亲爱的爸爸,您还记得吗,您一定记得,您当然会记得。

全国解放后,您获悉外婆健在的消息时,在喜出望外的同时,您立即拍电报向外婆问候和祝贺。从此就负担起赡养老人的义务,从自己的工资中按期给外婆寄去生活费。外婆在世时,每年过生日您都记得,不是叫工作人员寄点钱去,就是让人就便带点寿礼去。

1960年4月25日,您给杨开英姨妈写信:“开英同志:杨老太太(岸英的外婆)今年九十寿辰,无以为敬,寄上二百元,烦为转致,或买礼物送去,或直接将二百元寄去,由你决定,劳神为谢!顺致问候!”

在我们结婚后,您让我们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叫新媳妇回湖南老家认认家门,看望年高的外婆并给妈妈扫墓。

1962年11月15日,当您惊悉外婆去世的噩耗时,您感到那样的震惊和哀痛。您从极有限的工资中,寄上五百元,以为悼仪,并特意嘱咐:“葬仪,可与杨开慧同志我的亲爱的夫人同穴。”

亲爱的爸爸,您知道吗?

当您离开我们的时候,您并没有弃我们远行,您去了,但您每时每刻都在向我们走来,您和我们依然是这样的近。无论我们做什么,无论我们在哪里,您依然在我们的身旁。

时光可以剥蚀那园中的青砖碧瓦,时光可以消退那大墙的朱红色彩,时光可以使那屋前的老树更见沧桑,可是,时光却不能冲淡深藏于心中的思忆,那是无可替代的往事,那是无可替代的教诲和期望。

您曾要求我们在年轻的时候努力学习,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您向我们讲述年轻时在北京一边读书一边工作的情景,您每天都到图书馆看书,中午用几个铜板在小饭摊上买两个烧饼充饥,晚上许多人挤在一个炕上睡觉,连翻身都要喊“一、二、三”。您说,那时虽然很艰苦,但生活很有意义,很愉快,因为看书使您开阔眼界,丰富思想,懂得救国救民的道理、确立革命志向。

您曾写信给岸英哥哥说:“一个人无论学什么或做什么,只要有热情,有恒心,不要那种无着落的与人民利益不相符合的个人主义的虚荣心,总是会进步的。”

您要我们强壮体魄、保持旺盛精力,您形象地将身体比喻为“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舍”,您年轻时,就是利用冷水浴、游泳、风浴、雨浴、日光浴、登山、露宿、徒步锻炼身体、磨砺意志、陶冶性格的。

您还要我们热爱中华民族、热爱人民,永远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要我们永远不脱离人民群众,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您告诉我们做一个无产阶级知识分子,必须有马列主义的世界观,任何时候都不要背叛党、背叛人民。您还拿起笔在纸上写下“不要忘记”四个字。

亲爱的爸爸,我们怎么能忘记呢?您的这四个字我们珍藏至今,您的话,我们珍藏在心。

亲爱的爸爸,您知道吗?

在您诞辰一百周年之际,我们主编了关于您的书——《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丛书》。

您在世时,从不让人为您著书立传。可是,现在,您千方不要责怪您的儿女们。因为您是我们的父亲,更是中国人民的领袖,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您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者。您的思想指引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伟大胜利,使中华民族史翻 开了新的一贡。书写您,就是书写中国革命、书写中国历史。

您不仅属于您的亲人,您更属于您的人民,属于您的祖国,属于世界。

您话着的时候,把自己完全交给了人民,您离去了,人民怎么能就此忘怀?在后人为您建造的纪念堂前,无论何时,都会有一支长长的队伍蜿蜒迂回在广场上,来自祖国各地、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冒着酷暑冒着严寒,耐心地排着队伍等待着,等待着和您接近的那一个时刻。

您生前最反对个人崇拜,可是,您千万不要责怪现在这些崇拜您的人们,在您已不再身居高位的时候,在您已离世这么多年的时候,人们依然要走近您的身旁,这实在是一种深深的寄托,是一种深深的怀念,是一种谁人也不可亵渎的情感。

您对中国的影响是无穷无尽的,您的名字将永远写在历史史册上。

跟随过您的老一辈革命者怀念您,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信奉您,与共和国同龄的中年人敬仰您,如今的少年、青年更渴望了解您。您的著作被人研读,您的故事被人传诵。

亲爱的爸爸,您知道吗?

在您一百周年诞辰日到来的时候,有多少人在衷心地纪念着这个日子。

您在世时,从不让人们给您祝寿。可是,您千万不要责怪现在为您诞辰日纪念的人们。在您百年诞辰的时候,中国也走过了一个世纪。您的百年同中国的百年是如此的不可分割。您给中华民族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也给中华民族留下了巨大的物质财富。

人民不会忘记您在1949年向世界作出的宣告:

“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我们的民族将从此列入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各民族的大家庭,以勇敢而勤劳的姿态工作着,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时也促进世界的和平和自由。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

今天,这声音仍回荡于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中!

书写您就是书写中国人站起来的历史,书写中国革命最荡气回肠的一页,书写中华民族最光灿烂的篇章。

亲爱的爸爸,您知道吗?

您和中国是多么的不可分离,人民和您是多么的割舍不开。即使您的身影不再出现,即使您的声音不再响起,人民也在心中记挂着您、思念着您。

因为人民知道您是他们最忠诚的儿子。您牺牲了六位亲人,也贡献了自己的一切。您一生都在为人民谋幸福,您一生都在孝敬您的母亲——人民。

亲爱的爸爸,您永远活在人民心中,您的英名和传绩将与神州同在,与日月争辉。*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风加杨右

《人民日报》1993.12.12 第5版

第三篇:摘取第四个苹果——天津工业大学阎耀军教授在2011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摘取第四个苹果

——在2011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同学们,大家下午好!

首先我要代表所有的研究生导师祝贺大家,祝贺大家成为大学生里面“十里挑一”的人。因为据教育部信息,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总规模为675万人,招收研究生49.5万人。本/研比≈10:1;根据大数法则,你们在莘莘学子中,已经居于10人之上。所以值得祝贺。祝贺之后是希望。如果说祝贺是因为“居于十人之上”的话,那么希望就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希望大家通过2-3年的研究深造,至少要成为“百里挑一”的人。百里挑一可不容易,需要付出百倍的努力。如何努力?在此我向大家提三点建议:

第一个建议是:研究生要有目标,并力争每一天都向着目标前进。

大家知道在人类历史上有三只著名的苹果:第一个是亚当和夏娃的苹果;第二个是牛顿的苹果;第三个是乔布斯的苹果。那么第四个苹果是谁的?在座的同学中有没有想摘取第四个苹果的人?有同学会说这个太难,我们不敢想。但是我要说的是,人总要有去“摘”的目标,不管是苹果还是别的什么东西,尤其是研究生,一定要有目标,而且每一天都要向着目标前进。

同学们,我今年都快60岁了,换了好几部手机,但是我每一部手机开机的提示语都是同样的一句话——向着目标前进。我每天提醒自己,你们就更应该如此。因为现在的世界丰富多彩,诱惑更多。常常会使自己的行为偏离既定的目标。力争做到每一天的活动都能和目标结合,都是“向着目标前进”。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聚沙成塔,集腋成裘„„这些话谁都知道但大多都不能很好践行,原因是没有充分地重视每一天中的量变。一天中的量变很微小,但是持之以恒就很大了。一年365天,12个月48周,每周双休日两天,加起来就96天,再加大大小小的节日和寒暑假,一年之中至少有160天在休息,也就是说大多数人一年中至少有五分之二的时间是停下来的,没有向目标前进。再算一笔账:每天多学一小时按照8小时一个工作日算就是45天。这样总计就差不多有200天了。研究生2年半时间可以多500天,按照10天读一本书算可以多读50本书。显然多读50本书的人和少读50本书的人在质量上是有很大差别的,这些差别不仅体现在知识的总量上,而且还会体现在一个人的气质、谈吐、思维能力和工作能力上。

我的一个研究生在春节短信拜年时曾请我告诉成功的秘诀,我说很简单就是别人都在休息时你在工作,并且科学的利用时间。

一般来说,投入与产出都是成正比的,时间的投入和知识的产出亦然,正所谓“天道酬勤”。拿破仑说:男人一天只睡5个小时;鲁迅说:哪里有天才,我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了写作上。哈佛有一个著名的理论:人的差别在于业余时间,而一个人的命运决定于晚上8点到10点之间。每晚抽出2个小时的时间用来阅读、进修、思考或参加有意的演讲、讨论,你会发现,你的人生正在发生改变,坚持数年之后,成功会向你招手。当然,投入量重要,投入的结构也很重要。建议大家看一看《管理时间的艺术》。在单位时间内干更多的事,干最应该干最重要的事,是利用时间的更高境界,但基础还是量的投入。所以力争每一天都要“向着目标前进”,这是我的第一个建议。

第二个建议是:研究生要做研究,并力争做出有所创新的研究

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国家的一些提法:建设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加强执政能力、加强社会管理、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都是说明这些方面有问题。拿创新来说,许多人认为我们国家现在基本上是一个世界加工厂,自主创新的、原创性的东西不多;拿教育和科技来说,教育是科技之母,我们建国60年没

有拿过标志性的诺贝尔奖。毗邻的日本有好几个,同样的人口大国印度和只有4千万人口的韩国都有。中国人是聪明的,在国外受教育的拿诺贝尔奖的不乏其人。“橘逾淮北而为枳,何以然者,水土异也”。这说明我们的教育体制,培养人的机制有问题。其实人都有好奇心和创造欲,只不过是在后天的环境中得到了张扬或者压抑而已。我亲身经历了我的儿子是如何从一个极富创新思维的儿童(案例略:4岁时就想造能够飞到太阳上去的火箭)在现行教育体制的“培养”下,跟着分数走,跟着无尽无休的考试走,一步步泯灭了创新欲望的。

但是读研是一个契机或转机,因为研究生的课程和考试压力很小,几乎有一半的时间可以用来做研究。我的理解,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本质区别就在于要做研究,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外,还要从事带有创新性的研究工作。研究生阶段如果不做研究,无异于本科学习方式的延续。我认为同学们能读研究生是非常幸运的,因为在某种意义上,研究生阶段可以说是人生命历程中一个很特殊的阶段,而且这个特殊的阶段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得到的,在这个阶段人可以无压力(工作压力和学习压力)的进行研究和创造,而过了这个阶段就一去不复反了。所以研究生阶段是人生中一段美妙的时期,但是它只有两年半时间。两年半很短很快,研究领域很广阔很自由,要好好珍惜好好把握。我希望你们在这段美好的时光中,能够将你们生命中创新本性的光芒最精彩地释放出来。

第三个建议是:研究生要敬业,并且要把专业当事业,把事业当成乐趣。

有位心理学家认为衡量国民素质的最为重要的指标就是“敬业率”。我很赞同这样的观点,因为敬业是一种非常非常可贵的品质,它是一种责任心、进取心、诚信精神、奉献精神和使命感诸多优秀品质的融合和集中体现。试想如果360行抑或3600行的人们都非常敬业,那将是一番什么情景。所以同学们要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培养自己的敬业精神。

有位我的同龄人在某国家机关已经是正司级干部,他对自己部下的总体要求就是一句话:把工作当做事业干。我认为这话非常精辟。因为只有把工作当成事业,才能倾注无比的热情,才会投入持久的力量,才能激发出智慧的火花,才会具有崇高的使命感,总之一句话:才能真正做到敬业。

但是我在他这句话后面又加了一句大家都认为更深刻话:要把事业当成乐趣。记得有位记者采访一位著名的科学家,说你们这些人长年累月坐冷板凳搞研究,不觉得枯燥不觉得累吗?这位科学家回答说,在常人看来是这样,但对我来说却其乐无穷,尤其当你做出了发现的时候,就像在听一首世界上最美妙的音乐。这就是境界问题,我们做研究,干事业,一定要进入到一定境界,才能感受到其中的奥妙和美妙。也许有人说的“痛并快乐着”就是这样吧,但是“无限风光在险峰”却是肯定的。

三条建议提完了,算是为你们人生旅途中翻开的新书写的序,希望大家在自己的研究生生活中续写出自己人生中最重要最关键最有意义也是最快乐的篇章,摘到自己心目中最想要的那只果子。

研究生导师代表 阎耀军

2011年10月

下载葛耀军:纪念李国豪教授诞生100周年[推荐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葛耀军:纪念李国豪教授诞生100周年[推荐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