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破解瓶颈制约打造承接转移平台-----梅林镇工业园区建设调研报告
破解瓶颈制约打造承接转移平台
-----梅林镇工业园区建设调研报告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抢抓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机遇”、“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快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发展要求,我镇结合发展实际,组织相关人员对梅林工业园区发展状况进行了综合调研,并在认真听取市直相关部门领导、园区所在地村两委及部分骨干企业法人的意见和建议后,通过综合分析整理,形成了以下调研报告。
一、梅林工业园区发展现状
2005年以来,梅林镇党委、政府以发展工业、建设园区为主抓手,切中利弊要害,对镇办工业进行了整体规划建设和基本产业定位,创造条件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落户力度,促进镇办工业的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以东山耐磨材料区、河塘工业带、沙埠农特产品加工区为主体的“两区一带”布局。目前拥有工业企业68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家。2009年1-11月份,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3.9亿元,工业增加值7417万元,财政收入1200万元。
经过几年的发展,梅林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趋于完善,新建35KV变电所一个,完成10KV双回供电线路2公里和通信线路架设公里,修建给排水管道6公里。产业体系逐步扩张,落户项目不断增加,南洋铁球、隆盛、中山、华夏耐磨、善尔电器、新鼎汽车零部件、力普生复合材料、伊凡电子等8个项目已经开工建设,竣工投产5家。琼鑫、润辉、东信等耐磨企业的6000平米扩建车间已经建成使用,双丰板栗加工项目、海天力自研密封件项目、东信耐磨锤头及衬板、百惠牧业沼气、兴宏狩猎场等项目正在顺利推进。2009年1-11月份,全镇完成招商引资在谈项目6家,开工建设12家(含08年底引进,今年开工),竣工投产5家,实际到位资金2.51亿元。
二、梅林工业园区发展中的问题和瓶颈
梅林地处市区东南郊,区位优势相对优越,尤其是工业文化的底蕴较为浓厚,这是梅林工业赖以发展的重要基础。但总结其工业发展的历程与现状,我们仍然不难发现客观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第一,客观环境和政策平台仍然存在制约。首先是最严格的土地管理政策对工业发展的制约。一方面是老企业的供地问题,迫于当时的条件,大多采取的是先行上车的办法,有的企业办的是集体流转土地权证,有的企业只是兑付了老百姓的征地款和青苗补偿费,现在想“补票”都很困难,企业无法利用土地、房产抵押融资,影响了后续扩张能力。另一方面是新建项目的供地问题,受用地指标、招拍挂价格、报批费用等因素影响,新建项目仍然很难取得国有建设出让土地使用权,一些引资项目和扩建项目难以按计划顺利实施。其次是项目服务能力的制约。包括梅林在内的乡镇工业集中区,由于人手较少,一般都没有设立专门的招商引资和项目服务机构,更无人员编制,目前此项工作的开展大多是从其他部门抽调人员兼职进行。同时,在企业注册、办证、融资等服务方面也不能享受如开发区一样的优惠待遇、绿色通道,服务周期长、难度大,容易导致企业埋怨,影响乡镇工业发展环境。第三是客观地理条件的制约。梅林现有工业园区已经满负荷运转,对成长性企业的后续发展难以提供更大空间,导致企业在稍微做大后不得不“移情别恋,另攀高枝”。梅林镇党委、政府对企业的倾心付出很难得到应有的回报,甚至形成了梅林难以发展大企业、留住大企业的偏颇论调,梅林还被誉为“企业家的摇篮”,这其中又隐含了梅林人的多少无奈和酸楚。
第二,产业定位和规划仍然散乱。由于受招商引资、集中区考核等硬性指标的影响,乡镇工业园区在项目引进方面,容易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工业集中区“小而散”的组织机构和“小而低”产业机构没有根本转变,难以实现错位发展和形成“一镇一品”格局。发展方式上仍以数量扩张型为主,资源占用和能源消耗量大,发展效益不够理想;经营规模上仍以中小企业为主,企业数量多,投资分散,生产集中度不高,产业链过短,行业整合能力较弱;企业类型上仍以资源消耗型和劳动密集型为主,产品技术含量和质量档次不高,技术力量和技术装备薄弱,形成低水平恶性竞争;管理经营方式落后,水平不高;项目规模不平衡,小项目多,大项目少,扩建改建项目多,新上项目少。
第三,建设融资渠道狭窄和启动资金严重不足。我市第五轮乡镇财政体制基本解决了乡镇的吃饭和运转问题,但对于工业集中区乡镇来说,体制留成的财力和工业发展引导资金仍然十分有限,投入严重不足。
乡镇工业园区建设主要依靠乡镇筹资解决,而乡镇融资渠道单一,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卖地所得和财政借款,而且由于推行低地价政策吸引投资,卖地净得微乎其微,甚至“倒贴”,根本没有能力支付园区路桥、排污、绿化、照明等基本建设所需的庞大费用。工业集中区投资公司融资能力差,借款额度少、期限短,且土地开发回收周期一般都在5年以上,无法保障园区建设的基本需求。
三、梅林工业园区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近年来,梅林镇既面临着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解决园区产业定位模糊、企业规模偏小、供地紧张和资产偏低、特色不明等发展中的问题和困惑。通过调研、访谈和梳理、分析,我们认为可从以下方面破解梅林工业发展的瓶颈。
(一)加快打造“起点更高、容量更大、功能更强”的产业承载平台。按照市委、市政府建设生态文明的现代化城市的要求,再在东津河上游、S104沿线开山平地发展工业,显然不合适宜。因此,我们结合高速公路建设,已经提出了“承接高速路、开发万家岗、建设新梅林”的发展思路,拟在沙埠村东津河南岸万家岗区域规划建设电子电容器专业园区,这将是破解梅林工业经济发展瓶颈、打造承接产业转移平台的重要举措。
从成本分析看,万家岗位于梅林镇沙埠村,东津河绿色元竹长廊环绕而过,地块土地总面积5590亩,主要以荒坡、山丘等未利用地为主,农田、拆迁、杆线少,土地征用和拆迁矛盾少,开发利用成本低。距宣宁高速出口仅900米,距市区仅10分钟路程,与S104省道一河相隔,沙元路横穿全境,与宁虹路、S104省道相接,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地理位置优越。
从地理环境看。万家岗空间开阔,环境优美,如果能够按照依山傍水、自然相容的原则进行整体规划和建设管理,该园区完全可以建成生态环境优美、产业布局合理、文化内涵丰富、承载功能互补的生态工业园区,真正实现将工厂建在花园里的理想目标。万家岗电子专业园区定位准确,与生态立市的理念相吻合,特色鲜明,符合市情实际和发展重点。定位电子专业园区,是宁国工业经济老三篇“电子电容”和新三篇“电子信息”的无缝对接,是推进宁国电子产业由点状发展向块状积聚和层次提升的有效途径。
从人脉资源看,梅林被誉为“企业家的摇篮,电容器的故乡”,已经孕育出飞达集团、源光亚明、卓尔电器、天成电机、沪宁电子、天成电气、通宝电器等许多电子规模企业和知名企业家。多年来,梅林党委、政府依托商会、企业联谊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密切政企联系,注重保护企业家群体,使梅林镇经济和梅林人经济始终保持着生机活力。开发万家岗、建设专业园,既可筑巢引凤,又可实现凤还巢,是加快梅林园区工业发展的现实抉择,也可以说是促进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激活创新“兼顾城乡、有序融资、并进发展”的园区管理体制机制。体制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根本源泉,增创体制优势比单纯依靠优惠政策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更持久、更关键。抢抓发达地区产业、资本梯度转移已成为欠发达地区实现经济起跳的成功经验。我们认为,可以宁国经济开发区为母体,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选择性地推动区位优越、基础较好的部分乡镇率先发展,加快扩张宁国经济发展总量。一方面是可将梅林等工业园区纳入全市统一规划和管理。以经济开发区为龙头,参照南山、河沥园区管理模式,加快建设梅林园区和汪溪园区,逐步形成“一区四园”发展格局。按照“统分结合”的方式,经济开发区统领区域工业经济布局和产业发展规划,把好项目引进关,统筹安排项目,并负责辖区内的工业园区考核。各个园区按照产业布局和发展规划,切实负责做好征地、拆迁、建设、项目落户等工作,加快推进园区工业的错位发展,形成积聚效应,彰显规模特色。
另一方面是要创新投融资体制和基础设施建设模式。工业园区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可以通过安排专项资金、调整财政体制提高税收分成比例、增加工业集中区投资公司的信贷规模等方式解决部分投入,但即使这样,乡镇的投入仍是杯水车薪,而市本级财政应付公共支出亦将陷于被动,所以根本的途径是要在创新投资主体方面寻找新的出路。投资主体多元化是吸引外部资金和民营个私进入园区建设领域的有效途径,大胆启用民间资本和外地资本,通过有效管理,运用BT等方式进行园区基本建设和配套设施建设,尝试工业房地产,建设标准厂房。规划园区生活配套服务区,储备商服、居住用地,伺机推向市场,循环利用利差投入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三)进一步强化项目、速度和效益意识。当今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信息交流、政策变化飞快,项目适应市场的黄金周期在不断缩短,已经达到“三年河东,三年河西”境地了。通过调研,使我们更为深刻的认识到,国家层面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三条高速路口、市委关于科学发展的英明决策,可谓天时、地利、人和条件俱备,梅林工业发展前景广阔,正迎来绝佳的历史性机遇。但机遇不会留给没有准备之人,关键在于我们必须立即执行,关键在于我们必须加快项目实施速度。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万家岗新区的总体测绘和征迁调查摸底工作,总体规划面积5590亩,一期规划1500亩。由于园区建设至少需要一两年的时间,而且对于梅林来说,所需投入资金根据无法解决。因此,我们恳请市委、市政府尽快决策,明确园区开发建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超前筹划项目和准备资金,争取与高速公路同步推进万家岗专业园区建设。梅林党委、政府将坚定不移地执行市委、市政府的决定,广开思路,扎实苦干,为建设新梅林、实现新跨越而不懈努力。
第二篇:对破解制约当前工业园区发展的瓶颈问题的调研与思考
对破解制约当前工业园区发展的瓶颈问题的调研与思
考
2008-10-27
最近,我们对我市市县两级开发区和部分乡镇工业小区进行了调研,并赴益阳、常德两地进行了考察。通过调研与考察,对当前制约我市园区工业快速发展的一些因素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对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一、我市工业园区的现状
全市现有市级开发区一个,县级开发区5个,乡镇工业小区14。其中县市以上6个开发区中经省政府批准的省级开发区1个,经国家发改委2005年终审批准的省级开发区3个,以产业园形式客观存在的2个。至2007年底,全市工业园区规划面积共计85.32平方公里,其中娄底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总体规划面积43.9平方公里。目前全市已开发15.7平方公里,入园工业企业156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8家。去年园区规模工业企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83.1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的31%,实现利税16.61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利税总额的28.8%。纵观这几年的发展,进步较快,已成为娄底工业重要的增长极。主要表现在:
1、热潮高涨,总量逐步放大。自2003年特别是2005年以来,全市掀起了新一轮园区发慌展的热潮。我市开发区经济总量可以说是从零起步,成几何级数增长。2007年全市园区工业实现增加值40.2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4倍,比2005年增加了28.4倍。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了23.8%,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8个百分点,比2005年增加了23个百分点。其中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较快,规划配套较好、管理比较到位,成效较大。短短的四年多时间,坚持科学发展,累计引进项目100余个,合同引资突破60亿元。2007年新引进项目达20个,合同引资近30亿元,全年财政收入突破了1.6亿元。目前建成投产项目65个,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20.6亿元,是2003年的40倍,对全市规模工业经济贡献率也达到了4%,预计2008年地方财政收入将达到2.2亿元,占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的6%。
2、势头强劲,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最近几年我市加大力度对园区规范和配套设施的改善,各个工业园区都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发展势头逐年趋好。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对工业企业管理的加强,园区企业的工艺和管理技术水平先进性逐步显现出来,园区规模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2007年,全市园区规模工业人均实现现价工业总产值92.3万元,是全市规模工业的1.86倍,比上年增加49.8万元,增长54%;人均实现工业增加值20.3万元,比上年增加10.2万元,增长50.24%。
3、来势喜人,企业盈利水平逐步向好。2007年,全市68家园区规模工业企业实现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10.0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9.46亿元,增长15.2倍,虽亏损企业由原来的2家扩大到了现在的8家,亏损企业亏损额从去年的77万元增加到了1854万元,但亏损面和亏损比例明显好转,企业盈利水平明显得到提升。
二、当前制约我市园区工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尽管我们在短短的四年内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与常德益阳相比,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区域布局等方面均与之相距甚远,发展后劲也后劲令人堪忧,作为推动娄底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最重要的增长极尚未形成。目前面临着以下瓶颈问题:
1、存量土地紧缺使项目引进欲上不能。这是目前严重制约园区发展和工业项目引进的一个最为突出的问题。目前我市每年的全部用地指标在3000多亩,下到开发区的更少,据测算,全市土地储备要在8000亩左右才能基本保证市、县6个开发区的开发,现在实际相差达6000亩。而事实上,目前我市一些园区每年多的只有600亩,少的仅150,不够做一个项目。这几年,各园区靠原来储备的一点“老本”早吃完了,没有新的土地储量,再好的项目也入不了园,来谈的的项目只得因此而落空。
2、融资艰难使园区建设发展供血枯竭。大发展需要大投入。推动园区发展,有两项工作至关重要:一是做配套,二是做企业。无论哪一项工作都需要大量资金。先说设施配套,这主要是当地政府的事情,根据各园区情况这一项投入约在3-8亿元不等,由于市县两级财政艰难,因此争取银行贷款成为主要融资来源,而目前除国家开发银行外,其它各大银行很难贷到款,前段各个开发区都已从开发区都已从开发银行贷款1亿元左右先期作了投入,后期随着还贷压力的增加和国家紧缩银根将使贷款难上加难。冷水江市是我市财力最好的县级市,其开发区的配套投入都欠帐甚巨,开发区连几条主干道都修不下去,无奈之下,只得向入园的天宝紧固件、金鹰服饰、三A化工等企业借资5850万元,企业哭笑不得,叫苦连天。至于其他几个县级开发区更是捉襟见肘,其状况可想而知。再说企业扩大再生产融资问题,调研中各开发区除三一重工之外的所有企业都无一例外谈到融资难问题,并对此表示了极大的不满。特别是一些从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引过来的企业老板,与以前冰火两重天的融资现实使他们后悔不迭,意见甚大,甚至产生亏本撤离的念头。目前中小企业基本不能从银信部门贷到资金,银信融资形同虚设,一批拥有好项目、有着好前景的中小企业因资金瓶颈而不能迅速做在做强,更有甚者,市经济开发区有2家企业因资金断链而倒闭。更有甚者,由于缺乏资金,企业用于生产技术改造,更新设备、新产品开发、扩大生产规模等方面的投入逐步减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产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低,产品难以更新换代,市场营销网络难以健全,企业难以做大做强。
3、体制机制不顺使园区发展举步维艰。体制机制方面主要存在三个层面的问题。一是从上层看,全市没有一个统一归口的工作机构。市里有一个领导小组,但下面园区有事几乎不可能找到领导。发改委设了一个园区办,但只有审批职能,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活动,且一个科室去协调管理处级配套的开发区显然不现实,园区实际上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二是从中层看,园区的管理体制五花八门。有的是区政合一的“准政府”模式,有的是名义上以经济建设为主,实际上是无任何职权的协调办事模式,有的是上级政府的委托机构,有的是本级政府的派出机构,有的甚至连名份都没有。管理模式直接影响工作实效,有名无实的管理模式式使园区工作困难重重。如冷水江开发区采用协调办事模式,因地处三镇交接地段而又没有相应的职权每年光是协调矛盾需要多支付的协调费用就达500万元以上,并且工作效果还得看人眼色,每推进一步都颇费周折。三是从下层看,很多开发区内设机构不规范。我市各开发区由于没有上级职能部门的派驻机构或授权不到位,很多事情难以真正“封闭运行”,审批手续繁琐,政务环境不优,一个项目从立项、环评到报批、报建,没有半年以上拿不下来。涟源入园企业主反映,“办证可以办死个人”。娄星区开发区曾为一个企业跑了200多个科室,盖了40多个章。而在益阳,园区项目从启动到投产平均周期仅需7个月。
4、园区配套滞后使园区企业发展成本巨额增加。一是基础设施配套滞后。如新化的入园企业主为水电的问题苦不堪言,反映强烈。冷水江开发区的天宝紧固件因项目建设的需要不得不垫资修路,待项目建成后又必须二次修路,成本大幅上升。金鹰服饰因员工上下班的交通问题和物业管理等问题成本也有所增加。二是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配套设施滞后。企业反映,这不仅千万职工生活极为不便,生活成本大幅增加,而且给企业带来了“人才危机”,主要表现在外面的人才“引不进”,里面的人才“留不住”。市开发区星源电器阮总反映,他们因招不到人只好花“血本”挑选员工送出去进行培训,而培训好的人也留不住,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市开发区餐饮、文体休闲等配套设施跟不上,职工下班后无处可去,生活单调乏味。三是物流配套滞后。市开发区几家企业主要反映,他们不少货物不得不通过长沙物流公司中转,既浪费时间,又千万物流成本大量增加,有时还因耽误生产进度,千万合同违约而吃官司赔钱,因此感到在娄底创业很不方便,很不畅快。石门工业区五江保温瓶厂吴总反映,由于物流不畅,他们所需要的由涟钢生产的板材需要通过长沙再购回来,每吨增加运输成本多达160多元,每年需要为此多付出成本超过200万元。
5、产业支撑乏力使园区发展前景不容乐观。目前我市园区的企业普遍规模较小,档次偏低,暂时还拿不出叫得响、优势突出的主打产业。在产业布局上缺乏有序的产业规划,在招商引资上缺乏目的性,有点“饥不择食”,不是围绕产业找企业,而是先引进企业再找生产。这使园区发展陷入一种无序状态,往往机械、食品、电子、化工、能源、环保等各类企业混杂,摆布混乱,各类产业单打独斗,生存成本增加,发展难度增大。我们这次看到的常德灌溪开发区着力发展以中联重科为龙头的现代装备制造业,预计2008年年底投产的中联重科建筑机械起重机技术扩改项目可年创产值30个亿,而依托这一企业,又相应引进长沙中德、迪格物贸、浦元机械、唐桥机械和多田野等5家配套企业和17家上下游企业,建成了年产值10多亿元的中联重科产业配套园,真正形成了以中联重科为龙头的机械制造产业集群。比较而言,我们的园区既缺乏这方面的思路和务实的工作,更谈不上建成这样的产业集群。一个明摆的例证,围绕涟钢薄板而建的产业集群,到现在还停留在口号规划阶段。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一些企业入园目的主要出于享受土地出让等优惠政策,其目的在于吸纳我市廉价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没有与我市经济发展形成深度嵌合,在后续投入和扩大再生产方面积极性不高,因此根植性不强,造成园区难以形成产业集聚。
6、发展思路不广使园区发展的路径越走越窄。我们在市内园区调研时,几乎所有园区都说这也难,那也难,面对土地、资金等瓶颈束手无策,而益阳、常德等地虽然同样也面临这些问题,却显得从容得多,思路宽阔得多。如解决土地报批问题,益阳开发区就大胆把城区企业搬迁作为“项目”巧妙包装向上报批土地,实质上企业没有搬迁,而土地却成功批回了,解决了项目用地的燃眉之急。如常德只要项目签约,马上就能以原储备土地解决新项目用地,再以新项目审批用地指标,实现滚动发展。在解决融资难的问题上,益阳一方面成立华益担保公司,另一方面敢于把城区公益性用地包装成工业用地向银行抵押贷款,又成功解决了融资难的问题;常德开发区在解决资金难的问题时,对金融部门为园区中心企业发展和基础设施贷款提供中长期贷款的,开发区按贷额给予奖励。同时用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吸纳民间资本投资到中小企业创业园和纺织工业园修建标准厂房,实现了中小企业、创业园、政府三赢:中小企业解决了因资金限制无钱建厂房发展无平台的问题,企业园投资商赢得了租金,政府既解决了建设资金和土地的问题又赢得了税收。对比其它地方,我们认为自己在推进开发区的发展上还囿于常规,不敢突破,以至于碰到了“拦路虎”办法不多,踌躇不前。
三、解决上述瓶颈问题的几点思考
1、进一步强化对园区重要性的认识,把园区经济作为区域经济的龙头来抓。工业园区是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发展工业园区是现代工业化、城市化的必然要求,对于优化工业布局、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要把园区真正建成改革开放的实验园、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城市建设的示范区、展示形象的大舞台和小康娄底的辐射源。
2、完善园区体制机制,把园区经济切实当作“一把手”工程来抓。体制机制到不到位,关键看领导的图谋是不是到位。要求各级领导学习常德“党委、政府‘一把手’要用30%、50%以上的精力抓工业、抓园区,分管领导用70%以上的精力抓”的经验,切实把园区当作“一把手”工程来抓,主要领导直接掌控园区发慌做到及时发现问题,迅速解决问题。尽快成立全市统一归口的园区管理协调机构,统一协调管理全市园区的开发建设。在园区管理的模式上,建议选择“区政合一、以区带乡、事权统一、特区特办”的模式,划定行政区域,切实赋予园区强有力的行政职权。
3、广辟融资渠道,把实现多元化融资作为解决融资难题的重大战略来抓。一是加强银政银企合作。巩固和发展与省开行等国有银行战略伙伴关系;把引进民营商业银行作为破解融资难题的重大举措来抓。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国有银行贷款难的僵局。据了解,在江浙沿海一带,只要项目报批报建成功,立马就有商业银行上门询问需不需要贷款。而国有银行普遍有“惜贷”心理,去年市里在新化召开银企洽谈会,确立了70多个银企合作项目,但至今没有一分钱到位。二是要搞活土地经营,盘活土地资产,利用土地筹措建设资金。重点要学习益阳经验,把市内诸如珠山公园、石马公园等公益性用地、闲置用地、保留山地包装成项目作为抵押用地申请贷款作为主攻方向。建议在开发区设立土地储备中心这样可以实现资金在开发区内部周转,或者借鉴常德经验,开发区适当提供贴息支持,由市财政垫付资金进行空转,这等于是帮开发区每年争取了几千万元的流动资金。三是要积极开拓民间融资。以财政投入为引导,广泛吸纳民间资金,成立产业发展基金或者担保公司,扶持中小企业做在做强。坚持“民办民有民受益”原则,吸纳民间资本修建标准厂房、参与启动中心企业创业园或企业孵化中心建设。四是大力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甚至可以考虑将开发区整体打包上市,向市场要资金。
4、用好用活土地政策,把实现土地的良性滚动开发作为甘露醇手段来抓。一是要合理调配好土地指标,集中力量保重点。二是搞好土地储备,搞好滚动开发,解决土地审批比项目落地“慢半拍”的问题。三是做活集体土地利用文章。根据现有政策村级实施自治,村办集体企业土地政策相对宽松。当年搞乡镇企业土地瓶颈制相对较少,珠海等地的开发区就是靠打村级集体土地利用“擦边球”成功解决了土地难题。
5、加强产业规划和招商选资力度。把引进战略投资者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全力以赴狠抓园区大项目建设,用大项目扩张大企业,用大企业引领大发展。可以考虑在投资规模、投资强度、税收贡率等指标方面严格把关,以投资达到一定额度的项目项目实行“一事一议”,给予更加灵活的政策。如益阳曾因某项目老板看中税务局地段而把税务局整体迁走。常德得知中联重科打算易地扩建后,市委主要领导先后十余次登门与中联进行协商,郑重承诺提供全面优惠政策外地的这些做法不可复制,但起码我们可以学习这种“以在项目为重”的理念。
6、建立科学的推进机制,把改进考核办法作为推进园区建设的根本来抓。调度考核是园区发展的动力所在。常德、益阳等地对园区实行定期调度外,每年还安排数千万元的资金对园区建设、招商引资、技术创新、人才引进、投资服务等项目进行奖励。我们一方面要科学制定和不断完善《全市工业园区目标管理考核办法》,淡化对除计划生育、综合治理之外其它社会管理类指标的考核。另一方面要重点将基础设施投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户数、工业增加值、入库税金、固定产投资额等五项指标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建立“重奖到人”的激励机制,切实提高各级园区抓建设的主动性、抓项目的针对性、抓发展的积极性。
第三篇:对破解制约当前工业园区发展的瓶颈问题的调研与思考(精)
对破解制约当前工业园区发展的瓶颈问题的调研与思 考 2008-10-27 最近,我们对我市市县两级开发区和部分乡镇工业小区进行了调研,并赴益阳、常德两地进行了考察。通过调研与考察,对当前制约我市园区工业快速发展的一些因素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对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一、我市工业园区的现状
全市现有市级开发区一个,县级开发区5个,乡镇工业小区14。其中县市以上6个开发区中经省政府批准的省级开发区1个,经国家发改委2005年终审批准的省级开发区3个,以产业园形式客观存在的2个。至2007年底,全市工业园区规划面积共计85.32平方公里,其中娄底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总体规划面积43.9平方公里。目前全市已开发15.7平方公里,入园工业企业156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8家。去年园区规模工业企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83.1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的31%,实现利税16.61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利税总额的28.8%。纵观这几年的发展,进步较快,已成为娄底工业重要的增长极。主要表现在:
1、热潮高涨,总量逐步放大。自2003年特别是2005年以来,全市掀起了新一轮园区发慌展的热潮。我市开发区经济总量可以说是从零起步,成几何级数增长。2007年全市园区工业实现增加值40.2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4倍,比2005年增加了28.4倍。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了23.8%,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8个百分点,比2005年增加了23个百分点。其中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较快,规划配套较好、管理比较到位,成效较大。短短的四年多时间,坚持
科学发展,累计引进项目100余个,合同引资突破60亿元。2007年新引进项目达20个,合同引资近30亿元,全年财政收入突破了1.6亿元。目前建成投产项目65个,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20.6亿元,是2003年的40倍,对全市规模工业经济贡献率
也达到了4%,预计2008年地方财政收入将达到2.2亿元,占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的6%。
2、势头强劲,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最近几年我市加大力度对园区规范和配套设施的改善,各个工业园区都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发展势头逐年趋好。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对工业企业管理的加强,园区企业的工艺和管理技术水平先进性逐步显现出来,园区规模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2007年,全市园区规模工业人均实现现价工业总产值92.3万元,是全市规模工业的1.86倍,比上年增加49.8万元,增长54%;人均实现工业增加值20.3万元,比上年增加10.2万元,增长50.24%。
3、来势喜人,企业盈利水平逐步向好。2007年,全市68家园区规模工业企业实现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10.0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9.46亿元,增长15.2倍,虽亏损企业由原来的2家扩大到了现在的8家,亏损企业亏损额从去年的77万元增加到了1854万元,但亏损面和亏损比例明显好转,企业盈利水平明显得到提升。
二、当前制约我市园区工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尽管我们在短短的四年内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与常德益阳相比,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区域布局等方面均与之相距甚远,发展后劲也后劲令人堪忧,作为推动娄底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最重要的增长极尚未形成。目前面临着以下瓶颈问题:
1、存量土地紧缺使项目引进欲上不能。这是目前严重制约园区发展和工业项目引进的一个最为突出的问题。目前我市每年的全部用地指标在3000多亩,下到开发区的更少,据测算,全市土地储备要在8000亩左右才能基本保证市、县6个开发区的开发,现在实际相差达6000亩。而事实上,目前我市一些园区每年多的只有600亩,少的仅150,不够做一个项目。这几年,各园区靠原来储备的一点“老本”早吃完了,没有新的土地储量,再好的项目也入不了园,来谈的的项目只得因此而落空。
2、融资艰难使园区建设发展供血枯竭。大发展需要大投入。推动园区发展,有两项工作至关重要:一是做配套,二是做企业。无论哪一项工作都需要大量资金。先说设施配套,这主要是当地政府的事情,根据各园区情况这一项投入约在3-8亿元不
等,由于市县两级财政艰难,因此争取银行贷款成为主要融资来源,而目前除国家开发银行外,其它各大银行很难贷到款,前段各个开发区都已从开发区都已从开发银行贷款1亿元左右先期作了投入,后期随着还贷压力的增加和国家紧缩银根将使贷款难上加难。冷水江市是我市财力最好的县级市,其开发区的配套投入都欠帐甚巨,开发区连几条主干道都修不下去,无奈之下,只得向入园的天宝紧固件、金鹰服饰、三A化工等企业借资5850万元,企业哭笑不得,叫苦连天。至于其他几个县级开发区更是捉襟见肘,其状况可想而知。再说企业扩大再生产融资问题,调研中各开发区除三一重工之外的所有企业都无一例外谈到融资难问题,并对此表示了极大的不满。特别是一些从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引过来的企业老板,与以前冰火两重天的融资现实使他们后悔不迭,意见甚大,甚至产生亏本撤离的念头。目前中小企业基本不能从银信部门贷到资金,银信融资形同虚设,一批拥有好项目、有着好前景的中小企业因资金瓶颈而不能迅速做在做强,更有甚者,市经济开发区有2家企业因资金断链而倒闭。更有甚者,由于缺
乏资金,企业用于生产技术改造,更新设备、新产品开发、扩大生产规模等方面的投入逐步减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产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低,产品难以更新换代,市场营销网络难以健全,企业难以做大做强。
3、体制机制不顺使园区发展举步维艰。体制机制方面主要存在三个层面的问题。一是从上层看,全市没有一个统一归口的工作机构。市里有一个领导小组,但下面园区有事几乎不可能找到领导。发改委设了一个园区办,但只有审批职能,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活动,且一个科室去协调管理处级配套的开发区显然不现实,园区实际上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二是从中层看,园区的管理体制五花八门。有的是区政合一的“准政府”模式,有的是名义上以经济建设为主,实际上是无任何职权的协调办事模式,有的是上级政府的委托机构,有的是本级政府的派出机构,有的甚至连名份都没有。管理模式直接影响工作实效,有名无实的管理模式式使园区工作困难重重。如冷水江开发区采用协调办事模式,因地处三镇交接地段而又没有相应的职权每年光是协调矛盾需要多支付的协调费用就达500万元以上,并且工作效果还得看人眼色,每推进一步都颇费周折。三是从下层看,很多开发区内设机构不规范。我市各开发
区由于没有上级职能部门的派驻机构或授权不到位,很多事情难以真正“封闭运行”,审批手续繁琐,政务环境不优,一个项目从立项、环评到报批、报建,没有半年以上拿不下来。涟源入园企业主反映,“办证可以办死个人”。娄星区开发区曾为一个企业跑了200 多个科室,盖了40多个章。而在益阳,园区项目从启动到投产平均周期仅需7个月。
4、园区配套滞后使园区企业发展成本巨额增加。一是基础设施配套滞后。如新化的入园企业主为水电的问题苦不堪言,反映强烈。冷水江开发区的天宝紧固件因项目建设的需要不得不垫资修路,待项目建成后又必须二次修路,成本大
幅上升。金鹰服饰因员工上下班的交通问题和物业管理等问题成本也有所增加。二是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配套设施滞后。企业反映,这不仅千万职工生活极为不便,生活成本大幅增加,而且给企业带来了“人才危机”,主要表现在外面的人才“引不进”,里面的人才“留不住”。市开发区星源电器阮总反映,他们因招不到人只好花“血本”挑选员工送出去进行培训,而培训好的人也留不住,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市开发区餐饮、文体休闲等配套设施跟不上,职工下班后无处可去,生活单调乏味。三是物流配套滞后。市开发区几家企业主要反映,他们不少货物不得不通过长沙物流公司中转,既浪费时间,又千万物流成本大量增加,有时还因耽误生产进度,千万合同违约而吃官司赔钱,因此感到在娄底创业很不方便,很不畅快。石门工业区五江保温瓶厂吴总反映,由于物流不畅,他们所需要的由涟钢生产的板材需要通过长沙再购回来,每吨增加运输成本多达160多元,每年需要为此多付出成本超过200万元。
5、产业支撑乏力使园区发展前景不容乐观。目前我市园区的企业普遍规模较小,档次偏低,暂时还拿不出叫得响、优势突出的主打产业。在产业布局上缺乏有序的产业规划,在招商引资上缺乏目的性,有点“饥不择食”,不是围绕产业找企业,而是先引进企业再找生产。这使园区发展陷入一种无序状态,往往机械、食品、电子、化工、能源、环保等各类企业混杂,摆布混乱,各类产业单打独斗,生存成本增加,发展难度增大。我们这次看到的常德灌溪开发区着力发展以中联重科为龙头的现代装备制
造业,预计2008年年底投产的中联重科建筑机械起重机技术扩改项目可年创产值30个亿,而依托这一企业,又相应引进长沙中德、迪格物贸、浦元机械、唐桥机械和多田野等5家配套企业和17家上下游企业,建成了年产值10多亿元的中联重科产业配套园,真正形成了以中联重科为龙头的机械制造产业集群。比较而言,我们的园区既缺乏这方面的思路和务实 的工作,更谈不上建成这样的产业集群。一个明摆的例证,围绕涟钢薄板而建的 产业集群,到现在还停留在口号规划阶段。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一些企业入园目的 主要出于享受土地出让等优惠政策,其目的在于吸纳我市廉价的自然资源和人力 资源,没有与我市经济发展形成深度嵌合,在后续投入和扩大再生产方面积极性 不高,因此根植性不强,造成园区难以形成产业集聚。
6、发展思路不广使园区发展的路径越走越窄。我们在市内园区调研时,几 发展思路不广使园区发展的路径越走越窄 乎所有园区都说这也难,那也难,面对土地、资金等瓶颈束手无策,而益阳、常 德等地虽然同样也面临这些问题,却显得从容得多,思路宽阔得多。如解决土地 报批问题,益阳开发区就大胆把城区企业搬迁作为“项目”巧妙包装向上报批土 地,实质上企业没有搬迁,而土地却成功批回了,解决了项目用地的燃眉之急。如常德只要项目签约,马上就能以原储备土地解决新项目用地,再以新项目审批 用地指标,实现滚动发展。在解决融资难的问题上,益阳一方面成立华益担保公 司,另一方面敢于把城区公益性用地包装成工业用地向银行抵押贷款,又成功解 决了融资难的问题;常德开发区在解决资金难的问题时,对金融部门为园区中心 企业发展和基础设施贷款提供中长期贷款的,开发区按贷额给予奖励。同时用市 场化运作的方式,吸纳民间资本投资到中小企业创业园和纺织工业园修建标准厂 房,实现了中小企业、创业园、政府三赢:中小企业解决了因资金限制无钱建厂 房发展无平台的问题,企业园投资商赢得了租金,政府既解决了建设资金和土地 的问题又赢得了税收。对比其它地方,我们认为自己在推进开发区的发展上还囿 于常规,不敢突破,以至于碰到了“拦路虎”办法不多,踌躇不前。
三、解决上述瓶颈问题的几点思考 进一步强化对园区重要性的认识,把园区经济作为区域经济的龙头来抓。
1、进一步强化对园区重要性的认识,把园区经济作为区
域经济的龙头来抓。工业园区是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发展工业园区是现代工业化、城市化的必
然要求,对于优化工业布局、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等方面都 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要把园区真正建成改革开放的实验园、经济发展的增长 极、城市建设的示范区、展示形象的大舞台和小康娄底的辐射源。
2、完善园区体制机制,把园区经济切实当作“一把手”工程来抓。体制机 完善园区体制机制,把园区经济切实当作“一把手”工程来抓 制到不到位,关键看领导的图谋是不是到位。要求各级领导学习常德“党委、政 府‘一把手’要用 30%、50%以上的精力抓工业、抓园区,分管领导用 70%以上的 精力抓”的经验,切实把园区当作“一把手”工程来抓,主要领导直接掌控园区 发慌做到及时发现问题,迅速解决问题。尽快成立全市统一归口的园区管理协调 机构,统一协调管理全市园区的开发建设。在园区管理的模式上,建议选择“区 政合一、以区带乡、事权统一、特区特办”的模式,划定行政区域,切实赋予园 区强有力的行政职权。
3、广辟融资渠道,把实现多元化融资作为解决融资难题的重大战略来抓。广辟融资渠道,把实现多元化融资作为解决融资难题的重大战略来抓。一是加强银政银企合作。巩固和发展与省开行等国有银行战略伙伴关系;把引进 民营商业银行作为破解融资难题的重大举措来抓。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国有 银行贷款难的僵局。据了解,在江浙沿海一带,只要项目报批报建成功,立马就 有商业银行上门询问需不需要贷款。而国有银行普遍有“惜贷”心理,去年市里 在新化召开银企洽谈会,确立了 70 多个银企合作项目,但至今没有一分钱到位。二是要搞活土地经营,盘活土地资产,利用土地筹措建设资金。重点要学习益阳 经验,把市内诸如珠山公园、石马公园等公益性用地、闲置用地、保留山地包装 成项目作为抵押用地申请贷款作为主攻方向。建议在开发区设立土地储备中心这 样可以实现资金在开发区内部周转,或者借鉴常德经验,开发区适当提供贴息支 持,由市财政垫付资金进行空转,这等于是帮开发区每年争取了几千万元的流动 资金。三是要积极开拓民间融资。以财政投入为引导,广泛吸纳民间资金,成立
产业发展基金或者担保公司,扶持中小企业做在做强。坚持“民办民有民受益” 原则,吸纳民间资本修建标准厂房、参与启动中心企业创业园或企业孵化中心建 设。四是大力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甚至可以考虑将开发区整体打包上 市,向市场要资金。
4、用好用活土地政策,把实现土地的良性滚动开发作为甘露醇手段来抓。用好用活土地政策,把实现土地的良性滚动开发作为甘露醇手段来抓 用好用活土地政策 一是要合理调配好土地指标,集中力量保重点。二是搞好土地储备,搞好滚动开 发,解决土地审批比项目落地“慢半拍”的问题。三是做活集体土地利用文章。根据现有政策村级实施自治,村办集体企业土地政策相对宽松。当年搞乡镇企业 土地瓶颈制相对较少,珠海等地的开发区就是靠打村级集体土地利用“擦边球” 成功解决了土地难题。
5、加强产业规划和招商选资力度。把引进战略投资者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加强产业规划和招商选资力度。把引进战略投资者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加强产业规划和招商选资力度 全力以赴狠抓园区大项目建设,用大项目扩张大企业,用大企业引领大发展。可 以考虑在投资规模、投资强度、税收贡率等指标方面严格把关,以投资达到一定 额度的项目项目实行“一事一议”,给予更加灵活的政策。如益阳曾因某项目老 板看中税务局地段而把税务局整体迁走。常德得知中联重科打算易地扩建后,市 委主要领导先后十余次登门与中联进行协商,郑重承诺提供全面优惠政策外地的 这些做法不可复制,但起码我们可以学习这种“以在项目为重”的理念。
6、建立科学的推进机制,把改进考核办法作为推进园区建设的根本来抓。建立科学的推进机制,把改进考核办法作为推进园区建设的根本来抓 建立科学的推进机制 调度考核是园区发展的动力所在。常德、益阳等地对园区实行定期调度外,每年 还安排数千万元的资金对园区建设、招商引资、技术创新、人才引进、投资服务 等项目进行奖励。我们一方面要科学制定和不断完善《全市工业园区目标管理考 核办法》,淡化对除计划生育、综合治理之外其它社会管理类指标的考核。另一 方面要重点将基础设施投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户数、工业增加值、入库税
金、固定产投资额等五项指标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建立“重奖到人”的激励机 制,切实提高各级园区抓建设的主动性、抓项目的针对性、抓发展的积极性。
第四篇:芜湖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调研报告
芜湖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调研报告
一、做法
在2月2日省召开的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动员大会后,芜湖市的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工作正式拉开了序幕,截止目前,该市主要抓了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狠抓《示范区规划》的宣传。该市把国务院正式批复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翻印成单行本,印发全市党政机关、开发区、工业园区以及相关企业,并邀请专家学者作辅导报告,让机关公务员、企业主了解、熟知《示范区规划》的内容;市属媒体开设专栏,分专题进行解读,让全社会知晓。二是着手编制《具体实施方案》。目前已完成初稿,正在征求各方意见,待市委、市政府审定后,于3月底前按期报省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三是分解了发展目标。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的战略步骤,根据皖发[2010]3号文件确定的《示范区规划》2015年主要目标进行分解,细化落实到县区、开发区和有关市直部门。四是超前做好园区扩容升级前期准备工作。新年一上班,市委、市政府就开展县区工业园区集体调研,推进工业园区建设,督促各县区的工业园区超前做好转型升级论证、规划修编调整、申报材料起草、资料归档等前期准备工作,待国家政策许可在第一时间抢先申报。五是抓重大项目开工。总投资120亿元的三安光电项目定于本月26日举行开工典礼,邀请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参加,打响示范区建设第一炮。该项目分两期建设,首期投资60亿元,将在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光电产业化基地,并将建设全国一流的LED研发和试验中心。项目投产后,将成为全国第一、世界前列的LED外延片、芯片、研发和试验基地。
芜湖市在承接产业转移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一是用足用活政策,先行先试,创新体制机制。试行土地集约节约使用管理的有效办法,探索有利于承接产业转移的有效方式,建立适应转移企业发展需要的社会保障体系,从财税、金融、要素等方面完善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措施。二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对外交通能力。重点推进芜湖长江二桥和芜雁高速等工程建设,完善区域高速公路网络;加快宁安城际铁路等四条铁路电气化改造,进一步强化华东铁路枢纽地位;加快芜申运河、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皖江航运中心。三是加快园区建设,提高承接能力。重点抓好辖区内现有园区的扩区升级,推进市级园区升格为省级、省级升格为国家级,进一步完善园区的基础设施,增强产业配套,提高集聚水平。四是加速自主创新,推进开放合作。重点是发挥财政资金的扛杆作用,加大企业的创新投入;实施“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推进产权交易所建设,打造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推进皖江城市间的区域联动,建立与长三角城市间的合作双赢机制,努力在开放中合作,在合作中创新。五是加快保税港区建设。在沿江规划建设10平方公里的芜湖保税港区和10平方公里的为保税港区服务的加工服务区。六是强化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继续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工业和三产“双轮驱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资本、技术和人才。力争到2015年打造汽车、材料、光电三个千亿元产业,奇瑞、海螺两个千亿元企业,新兴铸管等三个500亿元和若干个百亿元企业,加速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二、建议
一是加大政策研究力度。《示范区规划》的出台,给皖江城市带“一轴双核两翼”城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政策机遇,建议我市有关职能部门应加强《示范区规划》文本的研究,加强与上级对口部门的工作联系,超前开展调研,为体制机制创新打好基础。
二是重点推进土地、金融制度创新。为突破“地根”、“银根”两大制约瓶颈,芜湖市突出抓金融服务创新和用地管理创新,大力引进域外银行,发展地方银行,成立风险投资公司、小额贷款担保公司,开设典当行,致力完善市域金融体系;以土地整治为抓手,开展农村土地整治,以减少农业用地来增加城市用地。建议我市国土、金融等部门学习芜湖市的做法,有效解决发展用地问题,壮大政府融资平台,加大示范区建设的投入。
三是尽快确立工作推进机制。首要的是明确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参照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做法,建议成立独立的工作机构,明确编制,配齐班子,选调专人,承担统筹协调示范区建设的职能;其次,要制定严格的考核奖惩措施,强化目标管理。
第五篇:安庆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调研报告
安庆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调研报告
一、做法
安庆市提出建成全国重要的石化和轻纺产业两个基地,带动皖西南、辐射皖赣鄂交界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市,成为与长三角地区有机融合、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正在做的和下一步做的工作:
1、以规划为引领,做到规划先行。安庆市正在编制“6+2”重点产业和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各个县区也在制定相应的规划,各个园区制定专项规划。各个规划都落实到具体的产业、项目和企业上,《实施方案》中确定的发展目标、思路,在各个专项规划中都必须有所体现。所有的重点专项规划,都要求在年内完成。力争通过规划的引领,培育“6+2”产业(石油化工、轻工纺织、文化旅游、装备制造、建筑建材、农副产品、服务业、新兴产业),建设若干个“千亿产业”和“百亿企业”,以此推动产业升级,形成产业支撑。
2、以园区为载体,推动园区整合升级。安庆市提出“一区两片多点”开发模式。“一区”主要指铜池枞产业集中区,“两片”就是《规划》中的安庆产业组团、铜池枞产业组团;“多点”是指在池州长江大桥到铜陵长江大桥之间,以横埠工业园为依托,形成增长点;在安庆长江二桥和望东长江大桥之间,以化学工业园区为依托,形成增长点;各个县区以现有园区为依托,6个组团推进,形成多点开发。
安庆现有13个省级开发区,有一定基础,但也存在着主导产业不突出、承载能力较弱的问题。安庆提前考虑推动园区扩展升级,对全市经济开发区进行“二次发展规划”。主要是,支持安庆经济技术开发区尽快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探索以国家级开发区名义对城区各园区进行整合;推动安庆化学工业区与现有的大观循环经济园区融合发展、扩容升级,建设化学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区;计划建设纺织服装、机械制造产业承接集中区。
3、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允许先行先试。提倡先干不评论、先试不议论,时间做结论。在园区合作共建方面,提出“飞地经济”发展模式,实行股份合作、全权托管等形式,建设一批园中园、托管园和共建园,推进组团式承接产业转移;尝试在GDP统计、税收分成、环境容量方面建立共享机制。在政策环境方面,研究落实有关财税、融资、土地等支持政策,在规划编制、产业布局、审批核准及投资安排、资金补助、贷款贴息、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加大争取力度;对一些政策和规范性文件进行清理。在融资方面,建立承接产业改造升级专项基金,引进更多的金融机构,推动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在政务方面,建立市县领导帮扶承接企业和项目联系制度,选派有业务专长的人才到企业帮助工作。建立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实行城乡居民户口统一登记管理,将外来人口纳入本地社会管理。
4、以建立健全工作架构为保障,推进组织实施。确定了市委、市政府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市直有关部门为第一落实主体。成立了安庆承接产业转移领导小组,市委书记和市长担任组长,成立了规划指导委员会、区域合作委员会,负责指导、协调各专项产业规划的制定、评审,负责研究制定促进区域合作的专项政策措施。在具体推进过程中,实行重点项目专题调度会,采取“一事一议”办法。严加考核评估,把工作落实情况纳入机关效能监控体系,每季度通报一次,每年考核评议一次。
二、建议
1、把推进示范区建设作为加快池州跨越发展头等大事来谋划。推动示范区建设,对于同处皖江城市带的10个市来说,都是难得的历史机遇,必须增强发展信心,统一全市思想,增强示范意识,全力加以推进。一是市县区尽快成立专门班子,确保有人来具体抓。二是尽快出台实施方案,明确路径图,列出时间表。三是尽快召开动员会,先动起来。四是宣传发动,大造声势,网站要有图片、电视广播要有声音,报纸要有专栏,形成全市争先进位、大干快上的氛围。
2、不等不靠,抓紧行动。尽快确定产业集中区选址方案,做好概念性规划,加强与省有关部门衔接,积极对上争取。集中全市力量,进一步拉开现有园区框架,推动园区的扩容扩张、升级提升。选择一两个项目开工,以鼓舞士气。尽快地走出去宣传推介,特别是到长三角地区,带着招牌、带着规划、带着项目,有针对地开展招商推介活动。推进示范区建设、承接产业转移,最有效、最现实的途径就是是园中园式招商和与央企对接,重点加强这两方面工作。
3、加紧研究出台政策。重点是在土地、资金、体制、机制方面先行先试,比如,引进战略投资者或中央大的企业合作共建园区政策、边建设边招商的政策、土地置换的政策,等等。各个县区、市直有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能,抓紧政策的研究、制定、出台、实施。
4、加强与周边市的合作。示范区建设一个重要定位就是合作发展先行区。规划中,池州与安庆、铜陵联系最密切,安庆产业组团包括东至县,铜池枞产业组团包括铜陵、池州和枞阳县,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未来几年池州与安庆有5座大桥相联,跨江联动、合作发展是大势所趋,加强池州与安庆合作更具有战略意义。建立高层互访、共同协作、统筹推进机制,推进两市产业布局、项目建设错位发展,推进两市交通、体制、机制无缝对接,真正把铜池枞产业组团打造成重要增长极,使之成为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