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测试题

时间:2019-05-13 17:09: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桃花源记测试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桃花源记测试题》。

第一篇:桃花源记测试题

桃花源记测试题

阅读题:

1.第二段中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反映桃花源的什么特点?

反映了桃花源自然环境优美富饶,社会环境和平宁静,没有压迫,没有战乱,没有剥削,人民生活自由快乐,和谐幸福,安居乐业的特点。

2.第二段描写了乡村美景,请从三个方面分别指出美好的含义。

自然环境优美富饶,社会环境和平宁静,人民生活自由快乐,和谐幸福,安居乐业。

3.第三段两次写到桃源人用酒食招待客人,用意是什么?

写出了桃源人热情好客的社会风尚。社会安定富足。

4.为什么桃源人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作者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反映了桃源人生活和平安定,想永远保住这个绝境,不想让外人打扰现在的生活,写出了桃源人心存戒心,为渔人再访桃园未果做铺垫。

5.“世外桃源”出自本文,现在一般用来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作者在本文虚构这个不可能存在的地方有何用意?

桃花源是一个作者虚构的与现实相对立的美好境界,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快乐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反映了千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意愿,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否定和批判。

6.作者为什么将桃花源写得亦真亦幻,可望不可即?

写出了桃源是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了桃花源根本不存在,表达了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与慨叹。

7.你认为本文能够千古流传的原因是什么?

《桃花源记》一文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既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是对黑暗现实的否定和批判。而且文辞优美,线索清晰,行文层层设疑,引人入胜。

8.缘溪而行的渔人忽然看到美丽静谧的桃林,此景激起了他极大的好奇心,并让他产生了穷尽桃林的愿望。请从文中找出这处景物描写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两岸的桃林长达数百步,中间没有其他的树,花草鲜艳美丽,坠落的花瓣繁多而纷乱,似蝴蝶在翩翩起舞。

9.与人穿过山洞,眼前豁然开朗,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一派祥和的景象。请你谈谈渔人从哪些方面感受到了世外桃源的美好?

自然环境优美富饶;社会环境和平宁静;人民生活自由快乐,幸福自足,安居乐业;尊老爱幼,热情好客的社会风尚。

10.盛世少有隐者。面对当时的社会,作者在不苟且、不同流、难释怀的复杂情感下,隐居山林并描绘出亦真亦幻的“桃花源”。请你说说作者创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虚构与现实相对立的桃源,表达了他对自由快乐的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以及对黑暗现实的否定和批判。

11.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其中对桃花林美景的描写有什么用?

(1)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2)桃花林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气氛;为桃花源的美好作铺垫。

1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是渔人初进桃源所见,这几句反映了桃园什么特点?

通过渔人的见闻,反映了桃源优美富饶的自然环境与和平宁静的社会环境,安居乐业,和谐幸福、自由快乐的人民生活,以及热爱劳动、尊老爱幼、热情好客的社会风尚。

13.桃花源中的人为什么“叹惋”?

桃花源人因与世隔绝时间长,外界变化大,桃花源外仍然战乱频繁,社会黑暗,人们仍然过着痛苦的生活而叹惋。

14.桃源人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因为桃花源人是躲避战乱才来到这里的,他们对自己的生活很满足,想永远保住这个绝境,不想让外人打扰现有的生活。桃源人心存戒心,怕重归**黑暗的社会,也为渔人再去桃源未果埋下伏笔。

15.渔人离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花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通过这两个情节增添故事的真实性,给桃花源增添了神秘色彩,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使故事的传奇色彩更浓了,暗示桃花源是一个虚构的理想社会,现实社会中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也隐含了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慨叹。

16.最后写刘子骥要去找桃花源未果,目的何在?

作者通过这两个情节增添故事的真实性,给桃花源增添了神秘色彩,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使故事的传奇色彩更浓了,暗示桃花源是一个虚构的理想社会,现实社会中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也隐含了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慨叹。

17.你如何评价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作者的这一理想是对当时的黑暗社会的否定和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但它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根本无法实现。

18.作者为什么在这篇文章中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的美好境界?(“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从历史背景上说,陶渊明生活的时代,社会黑暗,统治者内部互相倾轧,战乱频繁,民部聊生;

从思想上来说,陶渊明受道家思想影响深,素怀高洁,厌恶官场,所以虚构桃源仙境,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既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是对黑暗现实的否定和批判。;

作者虚构桃花源这一梦想也透露出他无力改变现实的无奈,欲隐不能。

19.与当今社会相比,你是喜欢“桃花源“,还是喜欢当今社会,为什么?

喜欢当今社会,因为“桃花源”带有明显的原始共耕痕迹,表现了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是不可能实现的空想,而当今社会是高度文明,极度繁荣的社会,是桃源无法比拟的。

20.联系本文,如何理解《五柳先生传》中“衔觞赋诗,以乐其志”的“志”,《饮酒》中“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真意”,《归园田居》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愿”?

这个“愿”表面上是指田园劳作之乐,实际上是陶渊明向按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失自我,“不为五斗米折腰”,他这种不愿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注定他在社会的政治黑暗中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因此只能消极遁世,畅想一个世外桃源来寄托他美好的社会理想。

21.你心中的桃花源是怎样的?

我心中的世外桃源有“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安逸,有“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高雅,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风俗,没有战争,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污秽,人与人之间友好相处。

22.请结合陶渊明其人和你读过的他的诗文,谈谈对“士不立品者,必无文章”这两句话的理解?

结合陶渊明品行高洁,安贫乐道和他的诗文流传千古,影响深远,围绕“读书人若无高洁品格,一定不会写出好作品”回答即可。

23,“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反映了什么?生活幸福,民风淳朴,热情好客。

24.第二部分(第2,、3段)写了什么内容?这是故事的发展,也是故事的核心,本部分通过渔人的见闻,勾画了一幅怎样的作者理想社会的蓝图?

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通过渔人的见闻,描述了桃源优美富饶的自然环境与和平宁静的社会环境,安居乐业,和谐幸福、自由快乐的人民生活,以及热爱劳动、尊老爱幼、热情好客的社会风尚。

25.“黄发垂髫,幷怡然自乐”作者为什么要着重写老人和小孩的精神风貌?用老少生活的和谐愉悦表明桃花源人的生活幸福自足。

26.最能写出桃花源人和外人心情不同的词语是什么?其根源是什么?

怡然自乐。根源是桃花园内的人们与世隔绝,过着和平安定的生活,没有战争的侵扰。

27,。请概括第三部分(第4、5段)的主要内容,作为故事的结局和尾声,作者通过“渔人、太守不复得路”“刘子骥未果寻病终”这两个环节的描写,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渔人、太守及刘子骥访求桃花源,其目的各有什么不同?

(1)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太守、刘子骥等人先后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

(2)作者通过这两个情节增添故事的真实性,给桃花源增添了神秘色彩,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使故事的传奇色彩更浓了,暗示桃花源是一个虚构的理想社会,现实社会中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也隐含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慨叹。

(3)渔人初访桃花源是偶然的机遇,出于好奇的心理,没什么目的,带领太守所派人员再访桃花源可能是为了讨得奖赏;太守派人访求桃花源可能是猎奇,也可能想侵略这个地方,还可能鄙弃黑暗社会,想隐居在那;刘子骥是高尚士也,他访桃花源可能是为了追求美好的生活。

28.为什么桃花源人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你如何理解桃花源人避难在此不复出焉的行为?

(1)因为桃花源人是躲避战乱才来到这里的,他们对自己的生活很满足,想永远保住这个绝境,不想让外人打扰现有的生活。桃源人心存戒心,怕重归**黑暗的社会,也为渔人再去桃源未果埋下伏笔。

(2)桃花源人在当时是很幸运的,能躲避祸患,生活安定。但从积极意义上讲,躲避不是永久的,应该起来抗争。

29.“后遂无问津者”,其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暗示桃花源不存在,暗示作者无力回天的无奈、酸楚与感慨。

30.概括全文主旨。

本文描写了渔人偶入桃花源的见闻,用浪漫主义的笔法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既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是对黑暗现实的否定和批判。

31.在桃花源,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融为和谐完美的统一,具体表现在哪里?

在“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样优美富饶的自然环境中,建立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样一个安定、和平、宁静的社会并且在此安居乐业,自由快乐地生活,“其中往来种……并怡然自乐”,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男女耕作,老幼欢乐,“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民风淳朴,热情好客。“便要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渔人各复延至其家”,这是人与人的和谐统一。

32,。作者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对这种社会理想,你有什么看法?

陶渊明虚构的社会是与黑暗现实的鲜明对照,是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是千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理想境界,当然这种理想境界不过是一种理想化了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带有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空想。

33.陶渊明为什么虚构桃源仙境?为什么古往今来,许多人宁信其有也不愿信其无?

(1)a从历史背景到社会基础来看,陶渊明生活的时代社会黑暗,统治者内部互相倾轧,战乱频繁,加之统治者日益加重对人们的盘削和压榨,造成了百姓家破人亡,民不聊生,这些史实是虚构桃源仙境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基础。B从思想来说,陶渊明受道家思想影响很深,素怀高洁,厌恶官场,曾以羲皇上人自谓,幻想做无怀氏、葛天氏之民,这些思想意念积累起来,便成为其虚幻桃源仙境的思想根源。(2)桃花源是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自然环境优美富饶,社会环境和平宁静,人民安居乐业,过着和谐幸福、自由快乐的生活。桃花源有民风淳朴、热爱劳动、敬老爱幼、热情好客的社会风尚,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平等的社会,这既是作者理想的社会蓝图,也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是千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心声,因此古往今来人们宁信其有,也不愿信其无。

34.有人评价《桃花源记》是在丑的面前举起的一面镜子,结合文章内容及背景,谈谈“丑”与“美”的内涵。

“丑”是指当时黑暗的社会充满污秽、战乱、压迫、剥削……“美”是指环境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的美好境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和平、安定、平等的理想世界。

35.请联系全文谈谈“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一句中,桃花源人叹惋什么?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

(1)时代变迁,战乱频繁,百姓苦难。(2)本文要表现桃花源的美好,反映作者对安宁和平生活的向往,不是揭露现实社会的黑暗,另外现实中的战乱与纷争人们都知道,没有必要详写。

36.课文开头结尾写的简略,中间写的详细,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文章如何写,是由文章所愿表达的中心决定的。本文的主要意图是通过桃花源的生活状况来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所以中间部分写的详细,无论是写村落的概貌,还是写人物交谈,都有一些动人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开头结尾只与故事的传奇性质有关,所以写的简略。

37.本文虚实结合的手法体现在哪些方面?

虚:幻想中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们生活。实:对现实真实的感受,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38.读罢此文,你觉得本文的线索和写作顺序是什么?请写出文章的整体思路。以渔人进入桃花源为线索,以时间的先后为顺序。发现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

39.作品的思想反映作者的思想,通过学习本文,你认为作者是个怎样的人?看不惯社会的黑暗,厌倦了官场的争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追求功名利禄,安贫乐道。向往和平安定的生活,同情劳动人民。

40.你能从“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中联想到哪些道理和启示?

围绕“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想有所作为,必须要经历一些艰苦的磨难,人生不总是一帆风顺的”来谈即可。

41.“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中的“愿”与他所构想的桃花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有何联系?

这个“愿”表面上是指田园劳作之乐,实际上是陶渊明向按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失自我,“不为五斗米折腰”,他这种不愿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注定他在社会的政治黑暗中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因此只能消极遁世,畅想一个世外桃源来寄托他美好的社会理想。

42.怎样看待作者的“桃源式”的社会理想?

表达了个人的操守和坚持,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反剥削,反压迫的愿望,是美好的理想,但这种理想在当时不可能实现,同时也隐含着消极避世的态度。

43.作者写桃花源并非真实存在的两处叙述的用意是什么?

表明桃花源在现实中不存在,是虚构的,也隐含着作者无力改变现实的无限感慨与惋惜。

44,。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桃花源的美景。

桃花源土地平坦如,名花香草遍覆其上砥,房屋整齐,土地肥沃,美丽的池塘中,鱼儿恣意畅游,桑林竹树之间,鸟儿尽情欢唱,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之间,鸡犬相闻,男男女女往来耕作乐其业,老老小小无忧无虑安其居,环境优美、富饶、宁静、祥和。

45.你心目中有世外桃源吗?描写出来。

我心中的世外桃源有“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安逸,有“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高雅,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风俗,没有战争,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污秽,人与人之间友好相处。

第二篇:桃花源记测试题

《桃花源记》测试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这段文字选自《》作者;___________,_____朝著名的诗人。这篇文章以________________为线索,虚构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社会环境,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想。后来人们用成语“____ _____________”来比喻理想生活中的安乐而环境幽静的世界。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

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②缘.溪行 ③悉.如外人④落英缤纷.. ⑤余人各复延.至其家⑥渔人甚异.之 ⑦屋舍俨然..⑧鸡犬相闻.⑨咸.来问讯⑩皆.叹惋.复前.行便舍.船 欲穷.其林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乃.大惊 问所.从来具.

答之 便要.还家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此中人语.云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不足..

为外人道也 便扶向..路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处处志.之寻向所志. 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初极狭,才.通人阡陌..交通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仿佛..

若有光3.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武陵人/捕鱼为业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后遂无问/津者

4.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

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5.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仿佛..若有光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7.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

表达的意思相近?答: 8.在文中找出与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词。

悉如外人()便要还家()9.第一段中表现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

;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与“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相近)句子是:。

10出自本文的成语

11.陶渊明《饮酒(其五)》诗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描写了自己恬淡、闲适的田园生活,选文中同样能表现桃花源中人这种生活的句子是,: 12.写出下列词语的古今义:

妻子: 古义:()今义:()绝境: 古义:()今义:()无论: 古义:()今义:()交通: 古义:()今义:()13.在文中括号内填进省略的词语。

①()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③()停数日,辞去。

④()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过关检测

1.在班主任李老师的教育下,张薪同学很快克服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2.全校同学讨论并听取了郭校长关于创建特色教育的报告。3.学校第一食堂向学生供应青菜、萝卜、土豆、苹果等蔬菜。4.在初中生作文中,感到无话可说,怕写作文,是很普遍的。

5.天渐渐转暗,墨似的乌云和倾盆大雨顿时从空中倾斜下来。

6.刘涛学习能否进步,与他善于钻研有重要关系。

7.初2007级某班开展了以“为了母亲的微笑”为主题的演讲。8.团结一致是能否搞好工作的关键。

9.通过开展“施恩浩荡”活动,使重庆市巴川中学有了更高的知名度。

10.通过举办“与光荣同行,与梦想同飞”的大型主题集会活动,使学生的文明素质有了很大提高。

11.请改正下列语句中的错误。

①那温柔,又怎么不是表面的轻言慢语,婉转笑容囊括得尽,也并非杨柳岸的风景才能表现出寸寸柔情。②只有在重庆生活过,感悟过的人,这座城市骨子里的温柔才能明白,内心里的宁静。③平时那走马观花的旅人又何曾不能真正品味得到这份甘醇的温情?

(1)第一句应改为“”;

(2)第二句应改为“”;(3)第三句应改为“”。

6.请找出下列语句的错误并加以改正。(3分)

①四面山的瀑布最为十分壮观。有大小瀑布100多处。②瀑布倾泻激荡,掀起满天水雾,轰然恬静,数里之外也能感受到其威势。③望乡台瀑布高150多米左右,宽40米,居我国高瀑之首;水口寺瀑布高94米,悬挂在一个天然洞穴之下,景象奇特;鸳鸯瀑布比翼齐飞,撩人遐思。

(1)第一句应当改为“”;(2)第二句应将“”一词改为“”;

(3)第三句不恰当处是“”,应该改为“”。

7.下面是重庆市巴川中学某同学作文中的一段话,划线的两个句子均有语病,请你修改。(3分)

精彩纷呈的校园艺术节,激发了同学们积极参与的热情。⑪在艺术节上,同学们充分发扬了自身的特长。⑫通过这次活动,使同学们的艺术才能得到了极大提高。8.张婷同学为我校广播站写了下面一则消息,请你帮她做修改。(3分)

我班刘鹏同学光荣当选为校园“节约之星”。自开展“节约伴我行”活动以来,他积极响应,不但自己厉行节约,还和几位同学自发组织了一个节约行动小组,A主动承担节电节水的义务监督员,使班级浪费现象大大减少。另外,他还努力动员全班同学捡拾易拉罐、矿泉水瓶、包装纸盒等废弃物,把卖废品的钱充做班费,节约资金。B刘鹏的行为在班级内产生了良好的示范,得到了师生一致好评。

(1)A句词语搭配不当,可将“”改为“”。

(2)B 句成分残缺,可在“”一词后面加上“”。

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过关检测答案:1.D2.A3.D4.删掉“通过”或“使” 5.(1)将“怎么不”改为“岂止”。(2)将“这座城市骨子里的温柔,内心里的宁静”移到“明白”后面。(3)在“何曾不”中的“不”删去。6.(1)删去“十分”(2)将“恬静”改为“鸣响”。(3)去掉“多”或“左右”7.⑪将“发扬”改为“发挥”或“展示”、“展现”。⑫删掉“通过”或者“使”8.(1)“承担”和“监督员”是不能搭配的,把“承担”改成“担任”,改成“担当”、“ 要做”等也不错。(2)在“示范”后加上宾语“作用”。

第三篇:《桃花源记》《陋室铭》和《爱莲说》测试题

《桃花源记》《陋室铭》和《爱莲说》测试题

一、文学知识填空。(8分)

1.《桃花源记》作者,朝著名的诗人。后来人们用出自本文的成语“ ”来比喻理想生活中的安乐而环境幽静的世界。还用出自本文的成语“ ”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三、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44分)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落英缤纷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4.渔人甚异之 ..5咸来问讯 6.便舍船 ..7.黄发垂髫 8.乃大惊 ...

9.具答之 10.便要还家 ..2.《陋室铭》的作者是,是 朝文学家。3.《爱莲说》的作者是,是(朝)哲学家。11.阡陌..交通 12.二、用原文填空。(19分)

13.便扶向.路 14.1.《桃花源记》表现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15.处处志.之 16.,.17.未果.,寻病终 18.2.《桃花源记》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19.阡陌..交通 20.神情)(或与“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相近)句子是: 21.有仙则名. 22.。

23.斯.是陋室 24.3.陶渊明《饮酒(其五)》诗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描写了自己恬淡、25.谈笑有鸿儒.. 26.闲适的田园生活,《桃花源记》文中同样能表现桃花源中人这种生活的句子27.可以调素.琴 28.是。

29.无案牍..之劳形 30.4.《陋室铭》一文点明全文主旨(或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

,31.亭亭..净植. 32.。

33.不蔓.不枝 34.5.《陋室铭》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

,35.宜.乎众矣 36.。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37.花之隐逸..者也 38.文中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

,39.无案牍之劳形.. 40.。

四、写出下列词语的古今义。6.《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的语句是“ 妻子: 古义:(,”(或与《红楼绝境: 古义:(梦》中“质本洁来还洁去,不叫污陷淖泥中”语义相似的语句)

无论: 古义:(交通: 古义:(乃.不知有汉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欣然规.往 后遂无问津..者 仿佛..若有光 有龙则灵. 惟.吾德馨.. 往来无白丁..

无丝竹..之乱耳 香远.益清. 濯.清涟而不妖. 陶后鲜.有闻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花之君子..者也 未果,寻.病终 8分))今义:()今义:()今义:()今义:(())))

五、翻译句子。(3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2分)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3分)

3.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3分)

4.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4分)

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3分)

6.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分)

7.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2分)

8.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2分)

9.孔子云:“何陋之有?”(2分)

10.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7分)

1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2分)

1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2分)

五、修改病句。(7分)

1.请找出下列语句的错误并加以改正。(3分)

①四面山的瀑布最为十分壮观。有大小瀑布100多处。②瀑布倾泻激荡,掀起满天水雾,轰然恬静,数里之外也能感受到其威势。③望乡台瀑布高150多米左右,宽40米,居我国高瀑之首;水口寺瀑布高94米,悬挂在一个天然洞穴之下,景象奇特;鸳鸯瀑布比翼齐飞,撩人遐思。

(1)第一句应当改为“ ”;(2)第二句应将“ ”一词改为“ ”;(3)第三句不恰当处是“ ”,应该改为“ ”。2.下面是重庆市巴川中学某同学作文中的一段话,划线的两个句子均有语病,请你修改。(2分)

精彩纷呈的校园艺术节,激发了同学们积极参与的热情。⑴在艺术节上,同学们充分发扬了自身的特长。⑵通过这次活动,使同学们的艺术才能得到了极大提高。

(1)(2)3.张婷同学为我校广播站写了下面一则消息,请你帮她做修改。(2分)

我班刘鹏同学光荣当选为校园“节约之星”。自开展“节约伴我行”活动以来,他积极响应,不但自己厉行节约,还和几位同学自发组织了一个节约行动小组,A主动承担节电节水的义务监督员,使班级浪费现象大大减少。另外,他还努力动员全班同学捡拾易拉罐、矿泉水瓶、包装纸盒等废弃物,把卖废品的钱充做班费,节约资金。B刘鹏的行为在班级内产生了良好的示范,得到了师生一致好评。

(1)A句词语搭配不当,可将“ ”改为“ ”。(2)B 句成分残缺,可在“ ”一词后面加上“ ”。

1.(1)删去“十分”(2)将“恬静”改为“鸣响”。(3)去掉“多”或“左右”2.⑴将“发扬”改为“发挥”或“展示”、“展现”。⑵删掉“通过”或者“使”3.(1)“承担”和“监督员”是不能搭配的,把“承担”改成“担任”,改成“担当”、“ 要做”等也不错。(2)在“示范”后加上宾语“作用”。

第四篇:《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

一.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东晋浔阳柴桑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后世称他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桃花源记》原是《桃花源诗》前的“序”,因为语言清新自然,状物亲切逼真,想象奇特新颖,被人们当作一篇独立的散文来读,并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佳作。

二.字音字形: 1.缘(yuán)

2.豁(huò)然

3.俨(yǎn)然

4.阡(qiān)陌(mò)交通

5.垂髻(tiáo)6.怡(yí)然

7.便要(yāo)还家

8.咸(xián)来问讯

9.语(yù)云

10.遂与外人间(jiàn)隔

三.字义:1.武陵人捕鱼为业

职业

2.缘溪行

顺着

3.忘路之远近的 4.渔人甚异之

对„„感到诧异

5.复前行

向前,往前

6.欲穷其林

穷尽,走完

7.仿佛若有光

8.便舍船

舍弃,放下

9.初极狭

刚开始

10.复行数步

11.土地平旷

开阔

12.屋舍俨然

13.阡陌

交通

14.悉如外人

15.黄发

垂髫

16.并恰然自乐

一起

17.乃大惊

竟,竟然

18.具答之

详细

19.便要还家

20.设酒杀鸡作食

摆设,准备

21.咸来问讯

2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23.率

妻子 邑人来此绝境

带领

妻子儿女

同县的人

与世隔绝的地方

24.遂与外人间隔

于是

25.无论魏晋

26.皆 叹惋 都

感叹惋惜

27.余人各复延其家

请,邀请

28.辞 去

告辞离开

29.此中人语云

告诉,对„„说

30.不足为外人道也

值得

31.便扶

向路

32.处处志之

名词动用,做标记 32.及郡下

到了

33.诣太守

34.太守即

遣人随其往

立即

派遣

35.寻向所志

名词,标记

36.欣然规往 计划

37.未果

实现

38.寻病终

随即,不久

39.后遂无问津者

40.遂迷

四.成语:1.世外桃源:古义,一个与世隔绝、不遭战乱、安乐而美好的地方。今义,比喻理想中环境幽静、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2.落英缤纷:形容落花纷纷飘落的美丽情景。

3.怡然自乐:怡然:喜悦的样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4.豁然开朗:豁然:形容开阔;开朗:开阔明亮。古义,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今义,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或心情由沉闷一下子变得愉快。

5.与世隔绝:与社会上的人们隔离,断绝来往。形容隐居或人迹不到的极偏僻地方。6.无人问津: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7.阡陌交通 :田间小路交错相同。8.黄发垂髫 :老人和小孩。

9.鸡犬相闻 :鸡叫声和狗叫声可以相互听到。五.句子翻译:

1.缘溪行,忘路之远。翻译:。(有一天)他顺着小溪划船,忘了路程的 远近。

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翻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在溪流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芳草鲜艳美丽,落花纷纷。3.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翻译:渔人非常诧异。再往前走,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

4.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翻译: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口美池桑竹之属。翻译:(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6.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翻译: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7.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恰然自乐。

翻译: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

8.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翻译:(那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备酒杀鸡做饭菜(款待他)。

9.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翻译:他们)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

10.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翻译: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11.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现往。未果,寻病终。翻译:南阳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病死了。12.后遂无问津者。翻译:此后就再也没有问路访求(桃花源)的人了。

六.问题:

1.填空

(1)本文的作者是著名诗人______,名______,字_______,生活在战乱苹繁的晋朝.文章虚构了一个没有战乱,没有剥削,没有压迫,风气淳朴,人人劳作,人人平等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和平安详,和睦团结,平等淳朴的生活图景,反映了广大人民渴望摆脱战乱、剥削、压迫的愿望.(2){桃花源记}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桃源,进入桃源,离开桃源顺序来叙述了渔人的所见所闻,层次清晰.(3)文中突出“桃源”自然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文中突出社会生活平静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文中突出“桃源”人和平劳动,幸福的生活的句子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2.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句子: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描写桃花源自然环境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描写桃花源中人安居乐业的句子: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最能体现桃源人热情好客、民风纯朴的句子: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6.皆叹惋的原因: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7.描写桃源人社会风尚从哪两个方面进行的:

人际交往和生活状况。

8.从文中哪两件事情能够看出桃花源是虚构的: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先秦时代来此,衣着又怎么能和晋代人的衣着一样?“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沿着路标走又怎么会迷路?

9.作者虚构这一理想社会的目的及意义:

作者通过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

10.文中结尾的作用:

“不足为外人道也”及渔人返寻所志,迷不得路,使读者从这朦胧飘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现实世界,心中依旧充满了对它的依恋。文末南阳刘子骥规往不果一笔,已在增强故事的真实效果,使全文有余意不穷之趣。

11.武陵人发现桃花林,他“欲穷其林”的原因是什么? 12.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武陵人发现并进入桃花源的经过。

沿溪行,发现桃花林,穷其林,尽于水源,发现山洞,舍船入洞,发现桃源。

13.渔人临别时,桃源人嘱托说“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反映他们什么心理?结果怎样? 他们怕桃源外的人知道后,干扰了自己和平安定的生活。渔人没有遵守桃源人的嘱托,直接去报告了太守。

14.桃花源位于:武陵一条两岸都是桃林的小溪源头处的山口处。

15.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理想的境界? 答: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时期,战乱频繁,人民流离失所,他对这一黑暗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对受苦受难的人民深切同情,因此他虚构了这一宁静安乐,民风淳朴的美好境界,以此来衬托自己的社会理想——对没有战争,没有压迫,和平安静的生活的向往。

16.桃源人与世隔绝,问渔人“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正如: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

17.桃源人为什么“见渔人,乃大惊”,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答:写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出桃花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18.从“初极狭”到“豁然开朗”与陆游的哪句诗韵致相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9.文中描写桃源人生活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0.概括渔人在桃源所见的人:a.衣:悉如外人。B.貌:黄发垂髫。C.行:往来种作。D.情:怡然自乐。

21.概括渔人在桃源所见的景:a土地平旷。B屋舍俨然。C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22.桃源人与世隔绝的久远对他们有弊的一面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23.文中描述了几种美?答:桃林美,田地美,民风淳朴美。

2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运用了什么修辞?表现了桃源社会怎样的景象?答:借代。指老人和孩子。表现出桃源社会里老有所养,幼有所长,生活安乐,无忧无虑。

25.文章4、5段写太守遣人寻访而迷路,刘子骥“规往”而“未果”用意何在?答:目的在于增强文章的真实感,更充分地表现作者追求理想社会的心情,同时也说明桃花源在当时社会是一个无法寻觅的地方。

26.初见桃花源的整体感受:豁然开朗。

27.写桃花林的美好有什么作用?答: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气氛也为桃花源中的美好生活做铺垫。

28.桃源人来这的原因是什么?答:避秦时乱。

29.桃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答:饱受战乱之苦,不愿再过动荡的生活。

30.“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以用《大道之行也》中那句话来形容?答: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31.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句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2.写桃源人与世隔绝久远的句子:见渔人,乃大惊;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33.课文中表现渔人不讲信用的句子: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34.本文以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从文中理出渔人的行踪:发现桃源 ——进入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

35.桃源人见到渔人大惊的原因是:这里的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已经很久没见到陌生人了。

36.本文从哪几方面对桃源人进行描写?答:生活环境,居住环境,精神风貌。

37.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答:a.为自己与世隔绝久远,消息闭塞而叹惋。B.为桃源外社会动荡而叹惋。C.为世人饱受战乱之苦而叹惋。七.古今异义:

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很像。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交通运输及邮电事业的统称。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条件关系的连词。不足: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充足,不满。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间隔:古义,断绝往来;今义,距离。

第五篇:桃花源记课文

桃花源记 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ě)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zhòng)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xián)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一次渔人)沿着小溪划船,往前行,忘记了路程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花和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就舍弃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起初洞口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变得开阔敞亮了。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桃花源的人)一见渔人,竟然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儿来的。(渔人)细致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人们就把渔人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这个渔人一一的给(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诉说他知道的事情,(他们)听了都很惊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渔人居住了几天,告辞离开。这里面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界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渔人到了武陵郡,便去拜见太守,把这些情况作了禀报。太守立即派人随同他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结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向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刘子骥,是位清高的隐士,听到这个消息,兴致勃勃地打算前往桃花源。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以后就不再有探访的人了。

字词详解

太元:东晋孝武帝司马曜(yào)的年号(376~396)。

世外桃源: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世外桃源是一个人间生活理想境界的代名词,相当于西方的极乐世界或者天堂。千百年来,完美主义者无不苦苦追寻、刻意营造自己想象中的“世外桃源”。(作者的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比喻不受外面影响的生活安乐、环境幽静的美好地方。一般作主语、宾语、定语。

武陵:古代郡名。今湖南常德一带。

为业:以……为生。为:作为。

缘:沿着。

行:前行,这里指划船。

远近:偏义复词,这里指远。

忽逢:忽然遇到。

夹岸:两岸。

杂:别的,其它的。

芳:指花。

鲜美:鲜艳美丽。

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缤纷:繁多而纷乱的样子。

甚:很,非常。

异:对···感到奇怪。

欲:想要。

便:于是,就。

穷:穷尽。这里是“走到……的尽头”的意思。词类活用,形容词作动词。

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得:看到。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的不真切的样子。

若:好像。

舍:离开。

初:开始。

才:副词,仅仅,刚刚。

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

通:通过。

豁然开朗:豁然:形容开阔敞亮的意思;开朗:地方开阔;光线充足、明亮。指一下子出现了开阔明亮的境界。现在形容一下子明白了某种道理;心情十分舒畅。(总意)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也形容对某一问题从长期思索不解而后忽然领悟。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舍:房屋。

平:平坦。

旷:宽阔。

俨(yǎn)然:整齐的样子。

之:这。

属:类。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东西走向的叫陌。交通,交错相通

鸡犬相闻:(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彼此都可以听得见。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其:那。

种作:耕田劳作。

着:穿着。

悉:都。

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黄发垂髫(tiáo):指老人和小孩。垂髫,垂下来的头发,这里指小孩子。黄发,旧指长寿的特征,这指老人。

并:表承接(顺接),而且。

怡然:愉快的样子。

乃(乃大惊的乃):副词,竟,竟然。

大:很,非常。

从来:从……地方来。

具:详细、详尽。

之:代词,指代桃源人所问问题。

要(yāo):通“邀”,邀请。

咸:副词,都,全

问讯:询问消息。

语:(yù)向.........人说,告诉

云:说。

先世:祖先。

妻子:指妻子、儿女。

邑人:同乡的人。

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复:再,又。

焉:兼语词,从这里。相当于“于之”,“于此”。

间隔:断绝来往。

今:现在。

乃(乃不知有汉的乃):竟然。

无论:更不用说,(更)不必说。

叹惋:感叹,惋惜。

延至:邀请到。延,邀请。

为:无义。

具言:详细地说。(所+动词 构成名词性结构)

具:详细。

停:待。

辞去:辞别离开。

语:对……说。

不足:不必,不值得。

为:向、对。

道:说。

既:已经;······之后。

得:找到。

便扶向路:就顺着原来的路回去。

扶:沿、顺着。

向:从前的,旧的。

处处志之:处处都做了记号。志:动词,作标记。

及:到了。

郡下:指武陵郡城下。

诣:到,拜访。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说如此:说明了像这种情况。如此,判断句,像这样

即:立即。

遣:派遣。

寻向所志: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所志,所做的标记。志:做的标记。(名词性)所单独可不翻译。

遂:竟然。

复:又,再。

得:取得,获得,文中是找到的意思。

南阳:郡名,治所在现在河南南阳。

刘子骥:即刘驎之,字子骥,东晋南阳(今河南南阳)人。《晋书·隐逸传》里说他“好游山泽”。

高尚:品德高尚。

欣然:高兴的样子。

规:计划,打算。

寻:随即,不久。

未果:没有结果,意思是没有实现。果:实现。

问津:本指打听渡口,这里是访求寻找的意思。津,渡口。

考点

1.重要实词

缘、异、穷、具、咸、妻子、邑人、绝境、间隔、无论、语、足、及、诣、津、鲜美、属、阡陌、黄发垂髫、叹惋、语云

2.重要虚词

乃(1)见渔人,乃大惊:竟然

(2)乃不知有汉:竟然

为(1)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对

其(1)欲穷其林:这

(2)其中往来种作:代词 代桃花源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自己的(4)得其船:自己的

(5)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代渔人

3.多词一义

(1)缘溪行、便扶向路:沿着

(2)便要还家、延至其家:要,通邀,邀请

(3)悉如外人、咸来问讯、皆叹惋: 都

(4)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说

(5)乃大惊、遂与外人间隔:于是

4.古今异义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对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称呼,指妻子)

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鲜美(古义:颜色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的新鲜美味)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事业)

不足(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够 “注:今义也有不值得的意思,例如 :不足挂齿”)

间隔(古义:隔绝; 今义:两个地方分隔开)

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 今义:形容很像)

缘(古义:沿着 ;今义:缘故,缘分)

津(古义:渡口。指访求、探求的意思。今义:唾液)

外人(古义: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义:局外人)

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仿佛(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今义:似乎,好像)

开朗(古义:地方开阔,光线充足;今义:乐观,畅快)

扶(古义:沿、顺着;今义:搀扶,用手按着或把持着)

志(古义:做标记;今义:志气,志向)

延(古义:请;今义:延伸,延长)

悉(古义:都;今义:熟悉)

咸(古义:全;今义:一种味道)

既(古义:已经;今义:关系连词,既然)

寻(古义:随即,不久;今义:寻找)

向(古义:以前的,旧的;今义:方向, 对…)

果(古义:实现;今义:果实,结果)5.词类活用

尽(林尽水源):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

异(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前(复前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穷(欲穷其林):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焉(不复出焉):兼词,“于之”,即“从这里”。

志(寻向所志/处处志之):做标记,名词作动词。

果(未果):名词作动词,实现

6.一词多义

寻:①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②寻病终(副词“不久”)

舍:①便舍船(舍(shě),动词,舍弃。)

②屋舍俨然[舍(shè),名词,“房屋”)

中:①中无杂树(“中间”)

②晋太元中(“年间”)

③其中往来种作(“里面”)

志:①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

②寻向所志(志,独字译为做标记.与所连用,译为'所做的标记')

之:①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

②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

③处处志之(助词,起协调音节作用,无实意)

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读wéi,动词,作为)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读wèi,介词,对,向)

遂:①遂迷,不复得路(“最终”)

②遂与外人间隔(“于是”)

向:①寻向所志(原来)

②眈眈相向(看)

得:①便得一山(看见)

②得其船(找到)

闻:①鸡犬相闻(听见)

②闻有此人(听说)

欲穷其林(尽,穷尽)

穷冬烈风(深)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贫穷)

7.同义词

都——1)悉:悉如外人

2)皆:皆叹惋

3)咸:咸来问讯

4)并:并怡然自乐

5)具:具答之

沿着------1)缘:缘溪行

2)扶:便扶向路

邀请—1)要:便要还家

2)延:余人各复延至其

8.古汉语句式

1)判断句

例: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断。句意:南阳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

2)省略句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是“(村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的省略。句意:(村人)看见了渔人,都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回答(村人),于是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准备食物款待他。)

省主语:

例一: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是“〈小口〉仿佛若有光”的省略。句意:山上有一个小洞口,〈小口里面〉好像有些光亮。)

例二:便舍船,从口入。(是“〈渔人〉便舍船,从口入”的省略。句意:〈渔人〉就丢下船,从洞口进去。)

本文省略主语有多处,如:“(小口)初极狭,才通人。”“(武陵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其中,(人们)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中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村中人)皆叹惋。”翻译时一并补出。

省宾语:

例一:问所从来(是“问之所从来”的省略。“之”代“渔人”。句意:问〈渔人〉从哪里来。)

省介词:

例二:林尽水源(是“林尽于水源”的省略.)9.四个“然”字

①豁【然】开朗(豁然):开阔的样子

②屋舍俨【然】(俨然):平坦的样子

③怡【然】自乐(怡然):愉快的样子

④欣【然】向往(欣然):高兴的样子

下载桃花源记测试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桃花源记测试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桃花源记剧本

    《桃花源记》 第一场 【话外音】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渔夫划着船出现)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着溪流两岸,长达几百走,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香草鲜艳美丽,......

    桃花源记教案

    《桃花源记》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读准下列字音:豁然 俨然 衣着 阡陌 鬓 要 邑 诣 骥 语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汇的特点。通假字:具、要;古今异义:交通......

    《桃花源记》教案

    《桃花源记》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陶渊明,并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感情。2.熟读背诵课文。3.运用在本文积累学习古文的方法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教学重难点:重点......

    桃花源记教案(精选合集)

    桃花源记教案 学情分析: 桃花源记这篇课文出现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本单元的课文主要有杜甫诗三首、桃花源记、陋室铭等文言文课文。而桃花源记是其中最重要的课文之一......

    桃花源记读后感(通用)范文大全

    桃花源记读后感(通用16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桃......

    《桃花源记》读后感(合集)

    《桃花源记》读后感15篇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说课稿(大全)

    《桃花源记》说课稿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

    《桃花源记》读后感(合集)

    《桃花源记》读后感12篇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记》读后感,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