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基层院检察长如何提升具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领导素质

时间:2019-05-13 17:43: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基层院检察长如何提升具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领导素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基层院检察长如何提升具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领导素质》。

第一篇:浅谈基层院检察长如何提升具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领导素质

浅谈基层院检察长如何提升具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领导素质

浅谈基层院检察长

如何提升具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领导素质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我国社会主义司法工作实践的科学总结。自建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而检察工作也同时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随

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社会主义的司法实践也在不断地总结、完善、提高,其理念日渐趋于科学化。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建设一支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其实质就是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政法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进一步加强政法队伍思想政治建设,保持政法队伍永远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政治本色。

作为新时期的基层检察院检察长,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中,不仅对本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教育活动取得实效,更要坚持带头学习,率先垂范,以身作则,积极参加教育活动,为广大检察人员作出表率,并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中不断提升领导素质。

基层检察院检察长的领导素能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是对基层检察院的组织领导能力、决策能力、识人用人能力以及交往协调能力等的有机结合。提高具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领导素质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强化宗旨意识,提升高水平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加强政治修养,就是要求政法工作者特别是基层院检察长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在检察实践中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体现检察工作者的精神风貌。要始终坚持服务大局的重要使命,把党的领导作为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因此,树立和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贯彻落实党的领导的基石,也是司法实践中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的基本要求,同时更是坚持对于执政和领导地位的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的有力保障。在检察实践中,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更好地做好检察工作,把执法为民落到实处,使院党组班子更具有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塑造检察长在广大人民群众和检察人员中的良好形象。

检察长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理论水平要高,要高于一般检察人员思想政治水平、政策水平和理论修养,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发展意识强,体现出先进性、表率性。检察长的地位重要,责任重大,既要“领”,统领掌管,洞悉情况,指示方向,以身作则,又要“导”,因势利导,循循诱导,凝聚人心,鼓舞士气。这就要求检察长“打铁先要自身硬”,有点石成金之智,有能力以“领”,有方法以“导”。检察长要站得高,立意远,要具有很强的战略思维能力,能够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来把握全局的高度思考问题、谋划工作,先人一步、快人一拍,抓住机遇,抢占发展的制高点。

二、强化职业修养,维护良好的检察机关风尚。

罗干同志指出,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要求是,社会越是发展,分工越是明确、精细,从而也就形成了分工明确、职责明确的不同行业。而各行各业都有它不同的行业行为规范。作为社会主义的专政机关的基层院检察长,要坚决杜绝门难进、事难办、话难听等作风粗暴、缺乏文明的冷横、硬、推现象,努力培养待人和气,说话文明,依照法律、公平正义、积极有为的政法职业领导风范。一个优秀的基层检察院领导干部应该有智慧,是人才,学有所长、业有专长,是其所在检察院、领域和层次的优秀人物。良好的领导风范不但要有魄力,对下属具有较强的号召力、亲和力与感染力,而且还要在遇到复杂的局面时能保持思路清晰,指挥若定;遇到危险局面能做到从容不迫,化险为夷。检察长要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养自己的“本事”、用科学发展观去干事。不能只会谋划,还要会操作,成为破解难题的高手。如果是空谈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想干事而力所不能,只有“唱功”而没有“做功”,是担当不起检察长的重任的。

三、强化道德规范,扩展宽阔的胸怀和视野。

所谓道德规范,就是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准则,立足于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自己老老实实办事,踏踏实实为人,摈弃见利忘义,培养社会主义新型道德观,做到以法治国和以德服人并重。

在日常的工作中,检察长要有宽阔的胸襟,有包容心,对下属、对有才干的人的过失要善于包容,能用人所长、容人所短。要多看多讲党组班子成员的长处,少看少讲并包容同志的缺点;对一般干警的“不敬”善于包容,只要同志们的建议和意见是善意的,都应虚心接受。检察长要做团结的带头人。团结出战斗力、出号召力、出生产力,团结出效益、出智慧、出干部。加强团结,检察长负有特别重要的责任,要当班长不当家长,要掌权而不专权,要豁达大度,不搞小肚鸡肠;要当团结的粘合剂,不当矛盾的催化剂,带头维护好党组一班人的团结。同时要求班子成员和全体检察人员要摆正位置,自觉服从领导,到位不越位,补台不拆台,不断增进团结,增强战斗力。要平易近人、善解人意,善于与普通干警和

人民群众沟通,多找共同点,缩小并淡化分歧点,求大同、存小异,不听信谗言,不分亲疏,不分高低,反对掩盖矛盾的虚假团结、不讲原则的庸俗团结。作为领导,视野要宽,就是要以宽广的眼界和敏锐的战略思维观察形势,辩证认识和正确处理横向和纵向的各方面关系。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都能把握全局,统筹兼顾,头脑清醒,长于从政治上、战略上认识和思考重大问题,从事物的不断变化中掌握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从纷繁变幻的现象中看透本质。

四、强化创新能力,规范执法和用权行为。

检察长要崇尚检察机制创新,一是要通过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来创新。活跃思想,启迪思维,不断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二要在检察实践中创新。找出工作的不足与差距,找出方法和措施上存在的缺点,找出决策上存在的偏差,进而有针对性地找出解决问题的新办法。我们常讲,领导干部的素质包括政治、思想、文化、专业、身体、心理等各个方面,而创新素质则是一个基层检察长优良素质最集中的体现。基层院检察长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善于创新、敢于创新。如果缺乏创新精神,没有创新能力,墨守成规,畏首畏尾,会影响到全院的发展方向,也会影响到管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充其量只能当一个“匠”,而不能成为一个“师”,更不能成为一个“帅”。科学的探索精神,就是不但要善于从经济体制转换的过程中,从市场结构的不断调整中,从人们的社会观念和处事方法的不断转变中,从新事物新知识和认识未知领域中寻找创新机会,还要具有逆向思维,能通过其他基层院检察长的观点、倾向和思想,从相反的方向来进行推理思维,进行创新,不仅要敢于否定他人,而且要敢于否定自己。

五、强化务实作风,争创一流工作业绩。

抓落实是推动各项检察工作的有效途径,抓而不实等于不抓。事实证明,我们过去所取得的每一项成绩,都是狠抓落实的结果,所存在的许多不足,正是抓而不实的后果。坚持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同检察工作有机结合,用正确的执法理念指导检察工作,在加强和改进执法工作中,落实和强化正确的法治理念,当务之急就是要在抓落实上下真功、出实招、用实劲、求实效,才能在各项检察工作中争创一流的业绩。

发扬务实作风,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是要求我们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的公平、正义内容充分体现出来。公平就是采信证据时做到去伪存真,还原案件真实,不为种种社会不良风气所动,保证中立、公开、独立、效率;正义就是要做到依法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明白为谁掌权,为谁服务,履行好法律赋予的职责。检察长要求真务实,依照法定程序去办理各项检察工作,一是要不断提高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的能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联系实际,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办实事、求实效,不盲目攀比,不急功近利,不做表面文章,以求真务实的态度,自觉地造福一方。二是作风要务实,要把心思和精力集中在干事创业上,用在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上。无论是想问题、办事情,还是做决策、干工作,都要少琢磨上面知道不知道,多考虑群众需要不需要;少琢磨对自己有利还是无利,多考虑对地方发展有益还是无益;少一些浮躁,多一些思考;少一些应酬,多一些实干。三是为人要朴实厚道,待人要真诚善良,不矫情,不油滑,不霸道,做坦荡荡的君子,做人民拥戴的公仆。

六、强化执法能力,提高办事效能。

检察机关的执法能力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内容要求的执法中的纪律和作风,它更是一种合力。消除执法中的官僚主义,努力提高执法效率,降低诉讼成本;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办事,坚持实体与程序并重;充分保障当事人知情权、辩护权、申诉权等诉讼权利,实现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的有机统一;增强检察工作的透明度、公信度,依法保障人民群众对司法活动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实现执法和谐;坚持宽严相济、区别处理,加强教育、感化和挽救工作,积极化解矛盾等等都是一个合格的检察长执法能力的体现。

提升检察长自身的执法能力,就是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接受任务不讲条件,执行任务不讲借口,完成任务追求圆满;就是要牢固树立精细化的执行理念,培养一丝不苟、紧盯细节、一抓到底的工作作风;就是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法理念,用严格的制度、团队的精神,调动广大干警的积极性,凝聚人心抓落实。要提升执法能力,提高办事效能,首先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解决队伍中的“自由散漫”问题;着力推动机关作风转变,解决“各自为政”问题;着力提高办事效率,解决“推诿拖拉”问题。其次,要加强教育引导,形成队伍合力。既要坚持正面引导,建立典型导向机制激励干警,加大规范管理教育力度,使规范化制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通过正面激励,引导干警往前跑,又要通过负面激励,推着干警往前走。要通过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运用先进理论、科学方法加强对司法活动的质量管理、过程控制和动态监督,规范各项制度,提高执法效率,以检察长自身执法能力的提高,促进全体干警执法能力的提升,丰富和完善执法的手段和形式,进而深入研究工作中存在的规律和特点,总结经验,探索新路,增强素质,培育并推出检察特色品牌,实现执法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有机统一。

第二篇:浅谈基层院检察长如何提升具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领导素质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我国社会主义司法工作实践的科学总结。自建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而检察工作也同时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社会主义的司法实践也在不断地总结、完善、提高,其理念日渐趋于科学化。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建设一支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其实质就是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政法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进一步加强政法队伍思想政治建设,保持政法队伍永远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政治本色。

作为新时期的基层检察院检察长,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中,不仅对本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教育活动取得实效,更要坚持带头学习,率先垂范,以身作则,积极参加教育活动,为广大检察人员作出表率,并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中不断提升领导素质。

基层检察院检察长的领导素能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是对基层检察院的组织领导能力、决策能力、识人用人能力以及交往协调能力等的有机结合。提高具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领导素质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强化宗旨意识,提升高水平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加强政治修养,就是要求政法工作者特别是基层院检察长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在检察实践中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体现检察工作者的精神风貌。要始终坚持服务大局的重要使命,把党的领导作为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因此,树立和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贯彻落实党的领导的基石,也是司法实践中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的基本要求,同时更是坚持对于执政和领导地位的中国党的绝对领导的有力保障。在检察实践中,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更好地做好检察工作,把执法为民落到实处,使院党组班子更具有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塑造检察长在广大人民群众和检察人员中的良好形象。

检察长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理论水平要高,要高于一般检察人员思想政治水平、政策水平和理论修养,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发展意识强,体现出先进性、表率性。检察长的地位重要,责任重大,既要“领”,统领掌管,洞悉情况,指示方向,以身作则,又要“导”,因势利导,循循诱导,凝聚人心,鼓舞士气。这就要求检察长“打铁先要自身硬”,有点石成金之智,有能力以“领”,有方法以“导”。检察长要站得高,立意远,要具有很强的战略思维能力,能够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来把握全局的高度思考问题、谋划工作,先人一步、快人一拍,抓住机遇,抢占发展的制高点。

二、强化职业修养,维护良好的检察机关风尚。

罗干同志指出,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要求是,社会越是发展,分工越是明确、精细,从而也就形成了分工明确、职责明确的不同行业。而各行各业都有它不同的行业行为规范。作为社会主义的专政机关的基层院检察长,要坚决杜绝门难进、事难办、话难听等作风粗暴、缺乏文明的冷横、硬、推现象,努力培养待人和气,说话文明,依照法律、公平正义、积极有为的政法职业领导风范。一个优秀的基层检察院领导干部应该有智慧,是人才,学有所长、业有专长,是其所在检察院、领域和层次的优秀人物。良好的领导风范不但要有魄力,对下属具有较强的号召力、亲和力与感染力,而且还要在遇到复杂的局面时能保持思路清晰,指挥若定;遇到危险局面能做到从容不迫,化险为夷。检察长要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养自己的“本事”、用科学发展观去干事。不能只会谋划,还要会操作,成为破解难题的高手。如果是空谈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想干事而力所不能,只有“唱功”而没有“做功”,是担当不起检察长的重任的。

三、强化道德规范,扩展宽阔的胸怀和视野。

所谓道德规范,就是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准则,立足于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自己老老实实办事,踏踏实实为人,摈弃见利忘义,培养社会主义新型道德观,做到以法治国和以德服人并重。

在日常的工作中,检察长要有宽阔的胸襟,有包容心,对下属、对有才干的人的过失要善于包容,能用人所长、容人所短。要多看多讲党组班子成员的长处,少看少讲并包容同志的缺点;对一般干警的“不敬”善于包容,只要同志们的建议和意见是善意的,都应虚心接受。检察长要做团结的带头人。团结出战斗力、出号召力、出生产力,团结出效益、出智慧、出干部。加强团结,检察长负有特别重要的责任,要当班长不当家长,要掌权而不专权,要豁达大度,不搞小肚鸡肠;要当团结的粘合剂,不当矛盾的催化剂,带头维护好党组一班人的团结。同时要求班子成员和全体检察人员要摆正位置,自觉服从领导,到位不越位,补台不拆台,不断增进团结,增强战斗力。要平易近人、善解人意,善于与普通干警和人民群众沟通,多找共同点,缩小并淡化分歧点,求大同、存小异,不听信谗言,不分亲疏,不分高低,反对掩盖矛盾的虚假团结、不讲原则的庸俗团结。作为领导,视野要宽,就是要以宽广的眼界和敏锐的战略思维观察形势,辩证认识和正确处理横向和纵向的各方面关系。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都能把握全局,统筹兼顾,头脑清醒,长于从政治上、战略上认识和思考重大问题,从事物的不断变化中掌握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从纷繁变幻的现象中看透本质。

四、强化创新能力,规范执法和用权行为。

检察长要崇尚检察机制创新,一是要通过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来创新。活跃思想,启迪思维,不断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二要在检察实践中创新。找出工作的不足与差距,找出方法和措施上存在的缺点,找出决策上存在的偏差,进而有针对性地找出解决问题的新办法。我们常讲,领导干部的素质包括政治、思想、文化、专业、身体、心理等各个方面,而创新素质则是一个基层检察长优良素质最集中的体现。基层院检察长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善于创新、敢于创新。如果缺乏创新精神,没有创新能力,墨守成规,畏首畏尾,会影响到全院的发展方向,也会影响到管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充其量只能当一个“匠”,而不能成为一个“师”,更不能成为一个“帅”。科学的探索精神,就是不但要善于从经济体制转换的过程中,从市场结构的不断调整中,从人们的社会观念和处事方法的不断转变中,从新事物新知识和认识未知领域中寻找创新机会,还要具有逆向思维,能通过其他基层院检察长的观点、倾向和思想,从相反的方向来进行推理思维,进行创新,不仅要敢于否定他人,而且要敢于否定自己。

五、强化务实作风,争创一流工作业绩。

抓落实是推动各项检察工作的有效途径,抓而不实等于不抓。事实证明,我们过去所取得的每一项成绩,都是狠抓落实的结果,所存在的许多不足,正是抓而不实的后果。坚持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同检察工作有机结合,用正确的执法理念指导检察工作,在加强和改进执法工作中,落实和强化正确的法治理念,当务之急就是要在抓落实上下真功、出实招、用实劲、求实效,才能在各项检察工作中争创一流的业绩。

发扬务实作风,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是要求我们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的公平、正义内容充分体现出来。公平就是采信证据时做到去伪存真,还原案件真实,不为种种社会不良风气所动,保证中立、公开、独立、效率;正义就是要做到依法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明白为谁掌权,为谁服务,履行好法律赋予的职责。检察长要求真务实,依照法定程序去办理各项检察工作,一是要不断提高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的能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联系实际,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办实事、求实效,不盲目攀比,不急功近利,不做表面文章,以求真务实的态度,自觉地造福一方。二是作风要务实,要把心思和精力集中在干事创业上,用在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上。无论是想问题、办事情,还是做决策、干工作,都要少琢磨上面知道不知道,多考虑群众需要不需要;少琢磨对自己有利还是无利,多考虑对地方发展有益还是无益;少一些浮躁,多一些思考;少一些应酬,多一些实干。三是为人要朴实厚道,待人要真诚善良,不矫情,不油滑,不霸道,做坦荡荡的君子,做人民拥戴的公仆。

六、强化执法能力,提高办事效能。

检察机关的执法能力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内容要求的执法中的纪律和作风,它更是一种合力。消除执法中的官僚主义,努力提高执法效率,降低诉讼成本;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办事,坚持实体与程序并重;充分保障当事人知情权、辩护权、申诉权等诉讼权利,实现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的有机统一;增强检察工作的透明度、公信度,依法保障人民群众对司法活动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实现执法和谐;坚持宽严相济、区别处理,加强教育、感化和挽救工作,积极化解矛盾等等都是一个合格的检察长执法能力的体现。

提升检察长自身的执法能力,就是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接受任务不讲条件,执行任务不讲借口,完成任务追求圆满;就是要牢固树立精细化的执行理念,培养一丝不苟、紧盯细节、一抓到底的工作作风;就是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法理念,用严格的制度、团队的精神,调动广大干警的积极性,凝聚人心抓落实。要提升执法能力,提高办事效能,首先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解决队伍中的“自由散漫”问题;着力推动机关作风转变,解决“各自为政”问题;着力提高办事效率,解决“推诿拖拉”问题。其次,要加强教育引导,形成队伍合力。既要坚持正面引导,建立典型导向机制激励干警,加大规范管理教育力度,使规范化制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通过正面激励,引导干警往前跑,又要通过负面激励,推着干警往前走。要通过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运用先进理论、科学方法加强对司法活动的质量管理、过程控制和动态监督,规范各项制度,提高执法效率,以检察长自身执法能力的提高,促进全体干警执法能力的提升,丰富和完善执法的手段和形式,进而深入研究工作中存在的规律和特点,总结经验,探索新路,增强素质,培育并推出检察特色品牌,实现执法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有机统一。

第三篇:浅谈基层检察长如何提升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领导素质

浅谈基层院检察长

如何提升具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领导素质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我国社会主义司法工作实践的科学总结。自建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而检察工作也同时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社会主义的司法实践也在不断

地总结、完善、提高,其理念日渐趋于科学化。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建设一支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其实质就是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政法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进一步加强政法队伍思想政治建设,保持政法队伍永远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政治本色。作为新时期的基层检察院检察长,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中,不仅对本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教育活动取得实效,更要坚持带头学习,率先垂范,以身作则,积极参加教育活动,为广大检察人员作出表率,并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中不断提升领导素质。

基层检察院检察长的领导素能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是对基层检察院的组织领导能力、决策能力、识人用人能力以及交往协调能力等的有机结合。提高具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领导素质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强化宗旨意识,提升高水平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加强政治修养,就是要求政法工作者特别是基层院检察长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在检察实践中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体现检察工作者的精神风貌。要始终坚持服务大局的重要使命,把党的领导作为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因此,树立和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贯彻落实党的领导的基石,也是司法实践中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的基本要求,同时更是坚持对于执政和领导地位的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的有力保障。在检察实践中,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更好地做好检察工作,把执法为民落到实处,使院党组班子更具有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塑造检察长在广大人民群众和检察人员中的良好形象。

检察长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理论水平要高,要高于一般检察人员思想政治水平、政策水平和理论修养,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发展意识强,体现出先进性、表率性。检察长的地位重要,责任重大,既要“领”,统领掌管,洞悉情况,指示方向,以身作则,又要“导”,因势利导,循循诱导,凝聚人心,鼓舞士气。这就要求检察长“打铁先要自身硬”,有点石成金之智,有能力以“领”,有方法以“导”。检察长要站得高,立意远,要具有很强的战略思维能力,能够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来把握全局的高度思考问题、谋划工作,先人一步、快人一拍,抓住机遇,抢占发展的制高点。

二、强化职业修养,维护良好的检察机关风尚。

罗干同志指出,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要求是,社会越是发展,分工越是明确、精细,从而也就形成了分工明确、职责明确的不同行业。而各行各业都有它不同的行业行为规范。作为社会主义的专政机关的基层院检察长,要坚决杜绝门难进、事难办、话难听等作风粗暴、缺乏文明的冷横、硬、推现象,努力培养待人和气,说话文明,依照法律、公平正义、积极有为的政法职业领导风范。一个优秀的基层检察院领导干部应该有智慧,是人才,学有所长、业有专长,是其所在检察院、领域和层次的优秀人物。良好的领导风范不但要有魄力,对下属具有较强的号召力、亲和力与感染力,而且还要在遇到复杂的局面时能保持思路清晰,指挥若定;遇到危险局面能做到从容不迫,化险为夷。检察长要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养自己的“本事”、用科学发展观去干事。不能只会谋划,还要会操作,成为破解难题的高手。如果是空谈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想干事而力所不能,只有“唱功”而没有“做功”,是担当不起检察长的重任的。

三、强化道德规范,扩展宽阔的胸怀和视野。

所谓道德规范,就是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准则,立足于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自己老老实实办事,踏踏实实为人,摈弃见利忘义,培养社会主义新型道德观,做到以法治国和以德服人并重。

在日常的工作中,检察长要有宽阔的胸襟,有包容心,对下属、对有才干的人的过失要善于包容,能用人所长、容人所短。要多看多讲党组班子成员的长处,少看少讲并包容同志的缺点;对一般干警的“不敬”善于包容,只要同志们的建议和意见是善意的,都应虚心接受。检察长要做团结的带头人。团结出战斗力、出号召力、出生产力,团结出效益、出智慧、出干部。加强团结,检察长负有特别重要的责任,要当班长不当家长,要掌

权而不专权,要豁达大度,不搞小肚鸡肠;要当团结的粘合剂,不当矛盾的催化剂,带头维护好党组一班人的团结。同时要求班子成员和全体检察人员要摆正位置,自觉服从领导,到位不越位,补台不拆台,不断增进团结,增强战斗力。要平易近人、善解人意,善于与普通干警和人民群众沟通,多找共同点,缩小并淡化分歧点,求大同、存小异,不听信谗言,不分亲疏,不分

高低,反对掩盖矛盾的虚假团结、不讲原则的庸俗团结。作为领导,视野要宽,就是要以宽广的眼界和敏锐的战略思维观察形势,辩证认识和正确处理横向和纵向的各方面关系。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都能把握全局,统筹兼顾,头脑清醒,长于从政治上、战略上认识和思考重大问题,从事物的不断变化中掌握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从纷繁变幻的现象中看透本质。

四、强化创新能力,规范执法和用权行为。

检察长要崇尚检察机制创新,一是要通过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来创新。活跃思想,启迪思维,不断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二要在检察实践中创新。找出工作的不足与差距,找出方法和措施上存在的缺点,找出决策上存在的偏差,进而有针对性地找出解决问题的新办法。我们常讲,领导干部的素质包括政治、思想、文化、专业、身体、心理等各个方面,而创新素质则是一个基层检察长优良素质最集中的体现。基层院检察长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善于创新、敢于创新。如果缺乏创新精神,没有创新能力,墨守成规,畏首畏尾,会影响到全院的发展方向,也会影响到管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充其量只能当一个“匠”,而不能成为一个“师”,更不能成为一个“帅”。科学的探索精神,就是不但要善于从经济体制转换的过程中,从市场结构的不断调整中,从人们的社会观念和处事方法的不断转变中,从新事物新知识和认识未知领域中寻找创新机会,还要具有逆向思维,能通过其他基层院检察长的观点、倾向和思想,从相反的方向来进行推理思维,进行创新,不仅要敢于否定他人,而且要敢于否定自己。

五、强化务实作风,争创一流工作业绩。

抓落实是推动各项检察工作的有效途径,抓而不实等于不抓。事实证明,我们过去所取得的每一项成绩,都是狠抓落实的结果,所存在的许多不足,正是抓而不实的后果。坚持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同检察工作有机结合,用正确的执法理念指导检察工作,在加强和改进执法工作中,落实和强化正确的法治理念,当务之急就是要在抓落实上下真功、出实招、用实劲、求实效,才能在各项检察工作中争创一流的业绩。

发扬务实作风,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是要求我们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的公平、正义内容充分体现出来。公平就是采信证据时做到去伪存真,还原案件真实,不为种种社会不良风气所动,保证中立、公开、独立、效率;正义就是要做到依法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明白为谁掌权,为谁服务,履行好法律赋予的职责。检察长要求真务实,依照法定程序去办理各项检察工作,一是要不断提高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的能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联系实际,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办实事、求实效,不盲目攀比,不急功近利,不做表面文章,以求真务实的态度,自觉地造福一方。二是作风要务实,要把心思和精力集中在干事创业上,用在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上。无论是想问题、办事情,还是做决策、干工作,都要少琢磨上面知道不知道,多考虑群众需要不需要;少琢磨对自己有利还是无利,多考虑对地方发展有益还是无益;少一些浮躁,多一些思考;少一些应酬,多一些实干。三是为人要朴实厚道,待人要真诚善良,不矫情,不油滑,不霸道,做坦荡荡的君子,做人民拥戴的公仆。

六、强化执法能力,提高办事效能。

检察机关的执法能力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内容要求的执法中的纪律和作风,它更是一种合力。消除执法中的官僚主义,努力提高执法效率,降低诉讼成本;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办事,坚持实体与程序并重;充分保障当事人知情权、辩护权、申诉权等诉讼权利,实现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的有机统一;增强检察工作的透明度、公信度,依法保障人民群众对司法活动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实现执法和谐;坚持宽严相济、区别处理,加强教育、感化和挽救工作,积极化解矛盾等等都是一个合格的检察长执法能力的体现。

提升检察长自身的执法能力,就是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接受任务不讲条件,执行任务不讲借口,完成任务追求圆满;就是要牢固树立精细化的执行理念,培养一丝不苟、紧盯细节、一抓到底的工作作风;就是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法理念,用严格的制度、团队的精神,调动广大干警的积极性,凝聚人心抓落实。要提升执法能力,提高办事效能,首先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解决队伍中的“自由散漫”问题;着力推动机关作风转变,解决“各自为政”问题;着力提高办事效率,解决“推诿拖拉”问题。其次,要加强教育引导,形成队伍合力。既要坚持正面引导,建立典型导向机制激励干警,加大规范管理教育力度,使规范化制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通过正面激励,引导干警往前跑,又要通过负面激励,推着干警往前走。要通过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运用先进理论、科学方法加强对司法活动的质量管理、过程控制和动态监督,规范各项制度,提高执法效率,以检察长自身执法能力的提高,促进全体干警执法能力的提升,丰富和完善执法的手段和形式,进而深入研究工作中存在的规律和特点,总结经验,探索新路,增强素质,培育并推出检察特色品牌,实现执法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有机统一。

第四篇: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基本知识

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主要内容;依法治国理念的基本内涵;执法为民理念的基本内涵;公平正义理念的基本内涵;服务大局理念的基本内涵;党的领导理念的基本内涵;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等法治领域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思想的统一体,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精髓和灵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与法的理论同中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实践经验相结合的产物。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主要内容包括:依法治国的理念、执法为民的理念、公平正义的理念、服务大局的理念和党的领导的理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五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之间相互补充、相互支持,协调一致。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价值征求,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五项法治理念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二、依法治国理念的基本内涵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依法治国理念的基本含义是依据法律而不是个人的意志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实行的是法治不是人治;其核心是确立以宪法和法律为治国的最具权威的标准。

牢固树立依法治国理念,需要准确把握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内涵:

1.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是我国宪法明确规定的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

(1)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2)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合法率的特权。(3)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的违法行为都必须依法受到追究。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法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

2.树立和维护宪法权威。法律权威是法律所具有的尊严、力量和威信。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迫切需要。维护法律权威,必须确立法律是人们生活基本行为准则的观念;维护法律权威,必须首先维护宪法权威;维护法律权威,必须努力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3.严格依法办事。这是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也是法治区别于人治的重要标准.1.职权由法定.职权法定是法治的基本要求,也是法治区别于人治的重要标准。

(1)职权由法定。职权法定是法治的重要原则,也是严格执法的合法性基础。职权法定原则要求执法机关的权力必须由法律具体而明确授予,执法机关必须严格在法律规定的权限内履行职责。

(2)有权必有责,即权利义务相一致。有权必有责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行使权力要对所引起的法律后果负责;二是被法律赋予了权力而不去行使或者行使不到位,就是不尽职、不作为,也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用权受监督。权力必须受到监督是一切法治社会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执法机关的权力必须严格依照法定权限、程序行使,整个行使过程必须受到严格的监督和制约。(4)违法受追究。违法必究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也是法律权威与尊严的重要体现。只有执法者的违法行为都毫无例外地依法受到追究和惩罚,才能给整个社会树立依法办事的良好示范。

三、执法为民理念的基本内涵

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特征。执法为民,就是按照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们的根本利益作为政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各项政法工作中切实做到以人为本、执法公正、一心为民。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理念,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1.坚持“一切为了人民”,把维护人民利益作为公安工作的根本宗旨。

2.坚持“一切依靠人民”,要在公安工作中走群众路线。3.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人权保护意识,勤政守法、文明执法。4.坚持清正廉洁的作风,甘当公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四、公平正义理念的基本内涵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价值追求。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线,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也是新时期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公平正义理念在国家法治建设和政法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牢固树立公平正义理念,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1.合理合法。合理,是指权力行使应当符合法律赋予该项权力的目的,案件与处理结果轻重相当,同样情形同样处理。合法是实现公平正义理念的形式要求,即执法者和社会成员的行为要依法进行。

2.平等对待。平等对待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在社会公平正义方面的具体要求。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要反对特权;二是禁止歧视。

3.及时高效。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提高时间效率;二是提高物质效率、降低经济消耗;三是提高制度的科学性,减少不合理制度的负面作用。

4.程序公正。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应当以实现实体公正为目标;二是必须充分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三是必须克服执法者的随意性。

五、服务大局理念的基本内涵

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是公安机关有效履行职责的必然要求,是政法工作的重大政治责任。服务大局要求各级政法部门和广大政法干警,必须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大局开展工作,立足本职,全面正确履行职责,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牢固树立服务大局的观念,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1.服务大局就是要保障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政法工作服务大局的目标任务就是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

2.服务大局必须胸怀大局,立足本质,全面正确履行职责。要求政法工作者打牢服务大局的思想基础,围绕大局筹划部署工作,善于结合实际,创造地开展工作;要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全面落实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强化法律调节和服务,保障、促进经济社会关系协调;同时,要正确处理好服务大局与严格依法履行职责的关系、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执法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之间的关系。

六、党的领导理念的基本内涵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是我国司法体制的政治优势和重要特征。政法工作必须牢固树立坚持党的领导的理念,这是党的先进性和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历史地位决定的,也是政法工作肩负的重大政治和社会使命决定的。牢固树立党的领导观念,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1.坚持党的领导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几个关系:(1)正确认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关系,自觉地把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人民利益和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统一起来。(2)正确认识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与执行国家法律的关系,自觉地把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与严格执法有机结合起来。(3)正确认识坚持党的领导与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的关系,把加强和改进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与保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职权统一起来。

2.坚持党的领导要求政法工作者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政法机关和全体政法干警要树立自觉接受党的领导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在各项政法工作中都必须切实增强党的观念,始终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自觉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加强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忠实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永远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

第五篇: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背诵版

论述邹建章 发布于2014年9月3日 20:12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主要是一些需要背诵的材料,现根据司法考试大纲的内容,做一个缩写的背诵版,供大家备考参考。打印版正在制作之中,会尽快发布。祝各位考生朋友,2014年司法考试顺利过关 邹建章

第一章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概念和本质属性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概念

法治通常的理解就是法律之治,即通过法律治理国家;同时,法治又指通过法律使权力和权利得到合理配置的社会状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集中概括为“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

1.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要求在法治实践中,坚定不移地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密切结合、有机统一起来。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法治的正确方向,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作主才会有可靠的政治保证;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才会有坚实的群众基础,才能真正落实执政为民、执法为民的 要求;坚持依法治国,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才具有鲜明的时代内涵,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的实现也才能有可靠的法律保障。“三者有机统一”贯穿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之中,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核心与灵魂。

2.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的必然要求。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的必然要求,在实践层面上进一步体现为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坚持党的事业至上。就是要在法治的具体实践中,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自觉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加强和维护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就是要在法治的具体实践中,坚持以人为本、执法为民,全面维护、实现和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作为检验法治实践成效的重要标准;坚持宪法法律至上,就是要把严格遵守宪法法律作为法治实践的基本要求,党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执法和司法必须严格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允许有超越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特权,在全社会树立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树立执法与司法的公信力,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第二节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渊源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具有丰富的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主要理论源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理论依据,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法律思想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提供了重要参照,西方资本主义法治思想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提供了一定的借鉴。这些理论渊源奠定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充分的科学性。

第三节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地位和作用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十六字方针,特别是1982年宪法的修改与实施,开启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事业全面推进的历史进程。第二章 依法治国

第一节 依法治国理念的基本内涵

一、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

依法治国是法治国家的基本特征,从而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二、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是一项浩瀚庞大、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

深入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1.坚持科学立法,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2.坚持严格执法,切实做到依法行政。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

一是要求合法行政。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进行;没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行政机关不得做出影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义务的决定。

二是要求合理行政。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当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平等对待行政管理相对人,恰当行使自由裁量权,正确使用相关行政措施和手段,避免损害当事人的正当权益。

三是要求程序正当。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尽可能公开,注意听取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意见;应严格遵循法定程序,依法保障行政管理相对人、利害关系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救济权。

四是要求高效便民。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当遵守法定时限,积极履行法定职责,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服务,方便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五是要求诚实守信。行政机关公布的信息应当全面、准确、真实;非因法定事由并经法定程序,行政机关不得撤销、变更已经生效的行政决定。

六是要求权责统一。通过科学的法律和其他制度,合理规定和配置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和责任,保持责任与权力的对应;行政机关违法或者不当行使职权,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切实做到执法有保障、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须赔偿。

3.坚持公正司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发挥着保证法律的正确实施,保障社会成员合法权益,建立和维护正常社会秩序等重要作用。实现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对于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要坚持司法公正。严格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同时理性地权衡案件所关涉的各种社会利益,妥善把握和处理好案件所关涉的各种关系,对各类案件作出正确处理,对各种纠纷予以有效化解,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要实现司法高效。合理配置司法资源,不断完善司法程序,切实改进司法作风,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全面提升司法活动的效率,有效应对社会生活中不断增长的司法需求。要树立司法权威。司法机关和司法人员要切实做到公正、高效、廉洁司法,提高司法的公信力;全社会要依照宪法的规定,尊重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尊重司法机关作出的生效裁决。

4.坚持全民守法,形成守法光荣的良好氛围。

5.强化监督制约,构建权力制约监督体系与机制。社会主义法治是“治官之治”和“治权之治”。要从法律上构建起“以权力制约权力、以权利制约权力、以道德制约权力”的权力制约监督体系与机制,以保证执政党的权力和立法、执法、司法等各种权力的设置和行使始终不偏离我国民主政治的正确轨道。要围绕权力运行的总体目标,进一步完善各种权力的配置,统筹发挥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人民检察院的法律监督、人民法院对于行政机关行政行为的监督、专门监督机关的监督以及行政机关自我约束与监 督的作用,扩大公民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有序参与,强化人民群众对各级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广泛监督,同时重视和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要从法律上规范各种监督行为,不断提升监督的科学性、合理性、建设性和实效性。第二节 依法治国理念的基本要求

一、充分发挥依法治国方略在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作用

1.充分运用法律手段,保障我国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充分运用法律手段,推动我国社会建设事业的进一步完善。

3.充分运用法律手段,不断创新社会治理方式。要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在深刻把握社会运行的规律和特征的基础上,探索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社会治理,特别是针对社会治理领域中的重点人群、重点活动、重点区域以及重点行业,建立起以法律手段为主体、多种手段协调与配合的管理和控制体系,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位一体的解决社会纠纷的大调解格局和体系。

第三章 执法为民

第一节 执法为民理念的基本内涵

一、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

执法为民的基本涵义是,立法机关的立法活动、行政机关的执法活动、司法机关的司法活动等社会主义法治实践活动,都必须以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反映广大人民的意志与愿望,体现广大人民的情感与要求,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正当利益,为人民群众有效地行使民主权利,参与国家和社会管理,自主地从事各种正当的经济、社会、文化活动,合理地追求生存和生活状态的改善,提供法律上的支持与保护。与此同时,引导和帮助人民群众学法用法、遵纪守法,使人民群众逐步熟悉和适应法治环境,学会在法治条件下处理各种事务的本领,从容自如、有尊严地生活在社会主义法治社会之中。执法为民的实质就是法治为民。

二、执法为民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和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 1.执法为民是党的根本宗旨在法治事业中的具体贯彻。2.执法为民是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的必然要求和实际体现。3.执法为民是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实践创新的必由之路和重要内容。

4.执法为民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事业顺利推进的重要动力。

三、构建以社会成员为主体、以人民利益为核心的权利保护体系

1.保障和维护人民民主权利。2.保障和维护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

3.保障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经济、社会、文化权利。4.保障和维护少数民族、妇女、儿童、老年人和残疾人合法权益。

第二节 执法为民理念的基本要求

一、自觉践行执法为民理念 1.坚持以人为本。

2.着眼于保障和改善民生。3.倡导和注重理性文明执法。4.切实做到便民利民。

二、坚持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的高度统一 第四章 公平正义

第一节 公平正义理念的基本内涵

一、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

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的共同理想,是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和特征。公平的朴素含义是公允持平、不偏不倚、办事公道、利益均衡;正义则意味着惩恶扬善、激浊扬清、是非清楚、道义分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的公平正义涵盖了这些朴素意蕴,并使之法律化,通过法治实践活动,使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正当利益和合理诉求平等地在法律中得到表达和体现,公平地得到法律的保障和维护,并在法律的支持下公正地得 到实现和满足,使人民群众在每—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二、公平正义是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价值基础 1.公平正义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所倡导和维护的主流价值。2.公平正义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与迫切要求。3.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4.公平正义是树立和强化法律权威的必要前提与保证。

四、坚持公平正义的基本原则

1.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现代法治的基本要求,是衡量法治公平正义的主要标尺。所有社会成员,不论其年龄、性别、民族、地域、文化程度、职业、身份、贫富等状态,在法律地位和权利义务方面一律平等,在法律适用中受到平等的对待;一切社会组织和个人,在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禁止对任何社会群体和社会成员实行法律上的歧视,非经法定程序并基于法定事由,不得限制或剥夺任何社会组织和个人所享有的权利和利益,同时,在社会组织和个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给予平等的救济。2.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3.坚持不偏不倚、不枉不纵、秉公执法原则。第二节 公平正义理念的基本要求

一、正确处理法理与情理的关系

我国法律反映了社会公平正义的主要方面,但法律并不能覆盖社会公平正义的全部内容。社会主义法治公平正义的实现,必须注重法理与情理的相互统一,用法理为情理提供正当性支持,以情理强化法理施行的社会效果。在执法和司法过程中,既要遵循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也要参考其他社会规范,同时适当考虑人民群众的普遍性情感,既要维护执法的严肃性,又要考虑社会现实状况和人民群众的接受程度;要妥善、恰当地解决法治实践中可能存在的局部性、个别性的“合理不合法”或“合法不合理”的问题,在不违反法律基本原则,不损害法律权威的前提下,能动地运用法律技术和法律手段,兼顾法理与情理的要求,寻求相关利益的平衡与妥协,使这类特殊问题的解决更趋于实质上的公正。

二、正确处理程序与实体的关系

程序与实体是法治体系的两大组成部分,法治的公正也分别通过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两个方面得以体现。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具有密切的联系。程序公正是实体公正的外部形式,是实体公正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和重要保证;实体公正是程序公正的内在目标,也是程序公正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在法治实践活动中,要正确处理好程序与实体的关系,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合理均衡,一方面,应当高度重视程序的约束作用,严格遵守法定程序,切实保证程序的公正;另一方面,不应极端化地强调程序而忽略实体上的公正,反对那种“只要程序公正,实体则必然公正”,以及“只要程序正确,实体则可以在所不问”观念和做法。

三、正确处理公正与效率的关系

公正与效率是社会主义法治实践活动所追求的共同目标。实现公平正义,必须同时兼顾公正与效率。一方面,不能为片面追求效率而损伤实质公正;另一方面,又必须看到,公平正义的实现,离不开法治活动效率的不断提高,如果执法者在法治活动中拖延推诿,贻误怠慢,使人民群众的正当权益得不到及时的保护或实现。同样是对人民群众的不公正。

四、正确处理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法律是全社会平等适用的普遍性社会规范,维护法律及其实施的普遍性,是实现公平正义的必要前提。为此,必须强调法制的统一性,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以体现对法律这种普遍性的尊重。同时,又必须从我国地域间、城乡间、阶层间、群体问发展很不平衡,社会成员所处社会环境、所具有的社会条件差异较大这一客观事实出发,在法律制定及其适用中,对特殊地域以及特殊群体或个体做出必要的区别化对待,特别是为不发达地区、困难群体或个体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给予更为完善的法律保护。

五、正确处理司法与其他社会纠纷解决手段的关系 我国司法和其他社会纠纷解决手段都担负着实现公平正义的责任,但司法是解决社会纠纷、保证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要正确处理司法与其他社会纠纷解决手段的关系,在社会矛盾和纠纷的解决中,恰当地发挥司法的功能,克服过度依赖司法、过多依靠裁判的偏向,把有限的司法资源运用于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的关键环节,广泛调动各种社会力量,构建多元化的社会矛盾纠纷化解机制,运用多方面社会资源解决矛盾和纠纷。第五章 服务大局

第一节 服务大局理念的基本内涵

一、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

服务大局的核心内容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各项事业都必须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和大政方针而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的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党和国家的根本利益以及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社会主义法治的各种具体实践活动都必须充分考虑和高度重视对社会发展和社会运行全局的影响。服务大局理念是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法律功能和作用所做出的概括而通俗的表述,它既为法治实践活动提供了明确的目标和导引,也为法律工作者以及广大人民群众 13 认知和理解法治实践活动的社会意义提供了简明的依据和参照。

二、服务大局理念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科学性和实践性

1.服务大局是对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实践诠释。2.服务大局是对法治运行实际状况和客观规律的深刻认知和正确把握。

3.服务大局是对我国社会发展总体格局和态势的必要配合和积极回应。

三、充分认识和正确把握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大局的基本特征

1.认识大局的根本性。2.坚持大局的统领性。3.适应大局的历史性。4.分辨大局的层次性。

第二节 服务大局理念的基本要求

一、法治实践活动要坚持圈绕中心、服务大局 1.坚持在法治实践中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2.高度重视法治实践活动的社会效果。

3.注重和强调各地方、各部门以及各机构的协调与配合。

第六章 党的领导

第一节 党的领导理念的基本内涵

一、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坚持党对法治事业的领导,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主要特色,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的党的领导,就是指党通过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实施与贯彻,依靠各级党组织作用的正确发挥,把握我国法治事业发展的根本方向,决定我国法治事业的战略部署,推动我国法治事业的总体进程,协调我国法治事业中的重要关系,指导我国法治实践活动的具体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旗帜鲜明地突出和强调党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事业的领导地位和领导作用,为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事业健康发展和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更加坚定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二、深刻认识坚持党对社会主义法治事业的领导的客观必然性

1.党在长期革命建设中逐步形成的历史地位决定了社会主义法治事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2.社会主义法治事业的实际推行必须依靠党的领导。

3.改善党的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推进党的各项事业,必须加强党对法治事业的领导。

三、准确把握党对社会主义法治事业的领导作用 1.党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事业的积极倡导者。2.党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事业的主要推动者。3.党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事业的坚定维护者。

四、党的领导在法治事业中的集中体现 1.思想领导;2.政治领导;3.组织领导。

下载浅谈基层院检察长如何提升具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领导素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基层院检察长如何提升具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领导素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模版)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第一章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理论 第一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概念和本质属性 一、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概念 法治通常的理解就是法律之治,即通过法......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伐谈社套盆义法治理套与公安执法实线程保华刘刚 摘要:我们可以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定义为建立在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由我国人民当家作......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出发做出来的重大决策。自从党中央确定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国策......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第一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理论 一、基本概念(国民义局导、心质价命证)(国民一起捣乱) 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 核心内容、本质要求、价值追求......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一、加强组织领导,着力于措施落实今年2月在全州检察长会议上,薛献斌检察长在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2006年要认真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进一步端正执法思想。4月下旬,高检院对开......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范文大全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法治,法律之治,通过法律治理国际,通过法律使权力和权利得到合理配置的社会状态。 法治理念受制于社会性质、政治制度、经济、文化和其他社会条件。 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2012年司法考试大纲新旧对比【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大纲教材增删说明】自2009年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从法理学中单列出来,2009年和2010年总分值均达25分。2011......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干部法律知识读本》上篇阐述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包括依法治国、执政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的理念。 【概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