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中梧桐的意象分析[模版]

时间:2019-05-13 17:38: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古典诗歌中梧桐的意象分析[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古典诗歌中梧桐的意象分析[模版]》。

第一篇:古典诗歌中梧桐的意象分析[模版]

浅析古典诗歌中的“梧桐”意象

摘要:意象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范畴,它在古典诗词中的灵活运用,不仅使古典诗词具有情感性,还让古典诗词具有了承载

文化底蕴的生命力。若诗人词人想要更好的抒发自己的情感,那么意

象就是必不可少的载体。“梧桐”作为一种常见的植物,是诗人词

人们所喜欢引用的一种意象,其意象所表达寄托的意蕴多种多样。它

是古代文人内心情感的话语形式,是诗人词人情感抒发的一种实物载

体,它能表达作者在特定环境下的思想感情。它所被寄予的情感也是

多种多样的,并不只是象征着那单调的愁苦。

关键词:古典诗词 意象 梧桐

意象就是古典诗词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

或“托物言志”中的“物”。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

观情感的流露。意象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复杂的情感,暗

示着深刻的哲理,承载着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其客观之“象”与主

观之“意”共同构成了富于美感的形象。意象相对于中国古典诗词来

说,是其艺术的灵魂。梧桐,作为一种普通的树种,由于它自身具有

一些特别的品质,而且这些品质能寄托和表达诗人的主观情思、审美

理想,所以梧桐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古典诗词的一个传统意象。梧

桐”这个意象意象在经过历代文人反复使用后,它所蕴含的情感意

义也变得很 丰富,很有意味的而“梧桐”这一常见意象,在大多数时候给我们的感觉都是悲凉愁苦。

但是,在古典诗词中,它所象征的并不仅仅只是这些。它还象征着爱情、象征着人的高洁的品性,在思乡怀远时,梧桐被当做故乡的象征,在怀友送别时,梧桐还被当做友情的象征,梧桐有时还被寄寓成一种美好的生活愿望等等。那么,下面我们来逐一的分析,它所被寄予的情感吧。

一. 象征悲凉的孤独与愁苦

风吹叶落,雨打梧桐,在凄清的景象中,梧桐成为了文人笔下孤独与 忧愁的意象,李煜在《相见欢》中“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 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词人把客观景象“梧桐”与主观的孤独忧愁 结合得天衣无缝,深深的表现出了词人内心的那份愁苦与凄凉。如白居易的《空闺怨》中: “寒月沉沉洞房静,真珠帘外梧桐影。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 徐再思的《水仙子·夜雨》中“一声梧叶一声 秋,一点芭蕉一点愁”; 李白《赠别舍人弟台卿之江南》:“去国行客远,还山秋梦长。梧桐落进井,一叶飞银河”;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等等。这些句子都是通过“梧桐”这一传统意象来传达悲苦凄恻的离愁别绪的。

二.象征着爱情

爱情是亘古不变的永恒话题,不管是在什么时候,都有抒发爱情的文学作品,而古典诗歌中的爱情,往往都是抽象式的抒发,在众多象征爱情的意象中,梧桐凭借着它的根深蒂固,树干挺拔,枝繁叶茂,在诗人的笔下,它被赋予了忠贞爱情的意义。比如《孔雀东南飞》中

写道“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 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诗中用梧桐 的“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象征了焦仲卿与刘兰芝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即使生不能在一起,死也要在一起的永恒爱情诺言。又如孟郊的《琴曲歌辞·烈女操》里的“梧桐 相待老,鸳鸯会双死。贞妇贵徇夫,舍生亦如此。波澜誓不起,妾心井中 水。”白居易《长恨歌》 “春风桃李 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等诗词句都是把“梧桐”这一意象象征着忠贞不渝的爱情。

三. 象征着高尚的节操与品性

古典诗歌中常用许多具有高洁品性的物象来象征人的品性与节操的高尚,梧桐就是其中常用的意象之一。诗人词人往往赋予了梧桐 高洁、孤直、虚心等等高尚品格与君子风度。唐人李伯鱼《桐竹赠张燕公》:“凤栖桐不愧,凤食竹何惭。”就以梧桐修竹喻人,称赞张燕公的贤明的高尚的品性。又如王安石《孤桐》:“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岁老根弥坚,阳骄叶更阴。”诗人以孤桐衬托了作者年老志未衰,时刻为君民解忧的高洁品质。无论是诗人以梧桐来称赞别人,还是以梧桐自况,都说明了梧桐这一高尚的品格所带有的价值。

四.象征着友情

梧桐,是文人心目中高贵品质的代表,所以,在往来酬唱时,诗人们 都把梧桐当作良朋知己,也用它来来比喻自己与友人的深厚友谊。如白居易《商山路驿桐树,昔与微之前后题名处》中 说到“与君前后多迁谪,五度经过此路隅。笑问中庭老桐树,这回归去免 宋无”,白居易与元稹二人仕途坎坷,经过多次的贬谪,在贬谪途中他们曾 五

次经过商山驿路的梧桐,并前后在此题名,梧桐见证了他们二人的共同 遭遇。故而在他们往来酬唱的时候,梧桐成了他们之间不用言传的真情的 象征。又如戴叔伦《送吕少府》中的“深山古路无杨柳,折取桐花寄远人”。孟郊《与韩愈、李翱、张籍话别》中都用梧桐兴起对朋友的依依不舍的留念之意。

五. 象征着故乡

梧桐在古典诗词中,还有象征故乡的意思,因为古人喜欢在庭院中央或者水井边栽种梧桐,当诗人身在他乡的时候,梧桐便成了他们记忆中的家园的象征,如 杜甫的《陪郑公秋晚北池临眺》中“异方初艳菊,故里亦高桐”诗人看到 他乡初开的菊花时,兴起了思乡之情,在诗中,“高桐”就是故乡的象征。再如,曹邺 《早起》中“月堕沧浪西,门开树无影。此时归梦阑,立在梧桐井”,李约的《并重宿宜阳馆闻雨》中“风吹桐竹更无雨,白发病人心到家”。所以,梧桐是诗人心中家园的象征,满载诗人的思乡情感。

“梧桐”在古诗词中是承担着抒情功能的自然意象,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古人的不断创新的运用,它所承载的象征意义并非只有以上这五点,它是会随着文化的不断进步,而变得更加有它的独特的文学韵味。当然,无论它被赋予什么样的情感,当我们要去欣赏它所带来的文化意蕴的时候,我们必须要把它置身于它所在的诗词作品中,结合作者的心境和作品的整体意境去赏析它,去真正的了解它所承载着的情感色彩。

参考文献:孙可诚.梧桐的象征意蕴考论;

刘红梅,高萍.唐诗中的梧桐意象与爱情 ;高卫红.论古典诗词中的梧桐意象。

第二篇:中国古典诗歌中月亮意象分析

论中国古典诗歌中月亮意象

关键字:意象 月亮 李白 杜甫

“意象”是一种以语词为载体的修辞艺术的基本符号,它是语言表达中的一种文化情感的郁结,是作者经过审美经验的筛选,融入特定的“情感和意味”,用语言媒介呈现出来的并能够引起读者的心理画面和“文化”回忆的某种物象。“月”这一意象经过无数文人长期锤炼,使其意蕴深厚,情感丰富,表现力极强。

纵观20世纪古典诗词中月亮意象的研究情况,可以发现,80年代以前基本上没有相关的论著;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后,古典诗词中的月亮意象受到了学术界越来越多的重视,研究性论文不断涌现,据笔者粗略统计,这二十多年来,发表的相关论文共有96篇。80年代主要集中于对李白诗月亮意象的研究,成果较为单薄;90年代以后,李白、杜甫诗月亮意象仍是研究热点之一,与此同时,从古典诗词的整体出发,探讨月亮意象的象征意义和情感内涵,以及它成为古典诗词典型意象的原因的论文明显增多;也有不少论文对李白、杜甫以外其他诗人作品中的月亮意象进行了研究;还有的论著则采用了原型批评和比较分析等方法,对古典诗词中的月亮意象进行了全新的探究,使这一专题研究获得了进一步的深化。月亮客观的美感特质吸引了诗人的审美目光。从外形看,月亮呈现出“圆”和“曲”两种形状。圆形给人造成的视觉印象是美满、丰盈;曲线则柔美、回旋。在光色上,月亮或银白,或微黄,清新淡雅,光亮但不刺目,有着含蓄的光彩。这些都暗合了中国人的审美感知世界。月亮的原型特征决定了它在诗词艺术中的独特地位。论者多是从神话、哲学等角度来探讨这一原因的。例如祭月原型与诗的崇月情感模式《礼记·祭法》亦有载:“夜明,祭月也。”郑樵注曰:“春秋传曰:„日月,星辰之神。‟”由此可见人们是将月作为神来祭拜。这是先民们在泛神的困境中,在生活处于一种无意义的喧哗与骚动的时刻,怀着一股不可遏抑的冲动去寻求隐喻和象征,寻求把人与自然、把生命和宇宙统一起来的那种原始力量的产物,月亮的存在宁静而永恒,成为诗人精神世界的神秘启示物,启豁着他们面向苍穹的“天问”意识。“夜光何德,死则又育”,连发一百七十难的《天问》在这里试图揭开月亮那层令人敬而远之、顶礼膜拜的神秘面纱而不得,反而使月亮在诗国中更添几分神秘,引导着诗人们在崇敬之余去上下求索其真面目,“青天明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李白《把酒问月》),月亮被视作崇高的象征形式,这种围绕着月的邈远寂寥而又无所归止的精神回眸,应该说与远古祭月仪式在人们心理深层结构中遗留下来的神秘情感因子不无源流关系,它弥散在诗人创作的智性(神性)思维中,逐渐凝聚成一种崇高的权威的历史象征。奔月原型与诗歌的伤月情感模式相照应,“嫦娥奔月”和“吴刚伐桂”作为有完整情节的故事进入月亮神话体系,“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羿妻姮娥窃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初学记》卷一引《淮南子》)。无疑,这是女权社会覆亡的一曲带有神话色彩的挽歌,它恰恰又完成了一则人类与自然的角色对应,一旦进入了月亮原型这一话语系统,两位神的际遇也就超出了偶然的、暂时的意义而进入永恒的王国,从而转变为整个人类的心理命运。渗入到诸多咏怀、怀古、思乡、念旧作品中,奔月原型作为一个悲凉凄楚的符号,强化了诗歌中的绵邈乡愁、流转身世、亡国伤痛、追思悼亡等主题。“月亮—女性”原型与诗歌的恋月情感模式,人类社会离开了自然状态,进入文明也就进入了离乡背井的沦落之地。”,马克思的历史观也昭示了人类“返归自然”的精神渴求。人类离开了原始共产主义社会进入了阶级社会,然后通过消灭阶级而重入共产主义社会(当然是更高形态的)。而“月亮—女性”原型恰恰又承载了母权社会的温馨和静谧,成了昭然于天际的一段乡愁和万载思归的精神家园。除了广泛征引本国早期文化典籍外,更采用了神话原型批评等理论,为月亮意象的研究拓宽了思路。《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吕氏春秋?精通》“月,群阴之本”等等和有关月亮的一系列神话,尤其是嫦娥奔月神话,几乎是每一个论者在阐述这一问题时都要借助的材料,从而得出月亮是中国文化中的精神原型的结论。月亮是女性的象征。“在中国文化里月亮最基本的象征意义是母亲与女性”,“女性是月亮的灵魂,月亮是女性的诗化象征”,“月亮既然是诗化的女性,它也就有一种婉约朦胧通脱淡泊的女性美学风格。”傅道彬的《中国的月亮及其艺术的象征》一文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论述月亮与女性的关系,其观点可以作为这一研究的代表。他认为“女性”是月亮的最基本的象征意义,反映女性崇拜的生命意味,代表母系社会的静谧与和谐,反映着女性世界的失意与忧伤。月亮是孤独与失意的象征,寄托着诗人思乡和相思的深情,及仕途失意的苦闷。不管是边塞深闺,还是羁旅宦途,抒情主人公都钟情把月亮作为其孤独失意情感的寄托。80年代的研究论文侧重从女性的角度探讨月亮意象的这一象征意义:“被封建帝王锁禁深宫的宫女妃嫔,被浪子游人抛撇在家的少妇弃妻,待守闺中渴望爱情的赵女秦娥,她们是那样孤独和寂寞,以至于月亮成了她们最忠实的伴侣,月亮为她们分忧解闷,又惹动她们更深沉的哀怨。“古代大量以女子为抒情主人公的诗词,多借月亮抒发其相思不得的怨情,月亮意象成为深闺女子孤独和失意的象征。90年代后的研究有所拓宽,不再只注目于宫怨闺情。“月亮反映了女性的悲伤忧郁之情,因此它又成为失意者的象征。因此中国士大夫失意彷徨无可奈何之际,总是引月为知己,借以自慰,由此月亮也构成了士大夫孤独的心象。”王建把“思乡和相思”作为月亮意象最重要的情感内涵加以阐释,对男子而言,月亮“带去的是故乡的温馨回忆”和漫漫乡愁;对女子,则是无休止的清冷寂寞和牵挂。阮忠则侧重以男性的视角论证“月的孤独,让人深悟了自我的孤独。”该文选取李白和杜甫诗歌中的月 亮意象作为典型,结合作者的身世经历,力图阐释月亮意象中蕴涵的古代士大夫的羁旅宦游的孤独、空有抱负不为重用的失意和悲愁情绪。他认为李白的《月下独酌》“妙在以孤独之苦写乐,以乐映衬孤独之苦,使其苦更甚。”而杜诗《月圆》“情绪要昂奋得多”,诗人并不写自己在月圆之夜的孤独,然而落笔“孤月”,仍然掩饰不住月亮意象中所蕴涵的孤独怀抱。周新也指出月亮意象往往与文人仕途失意,羁旅行役联系在一起,“反映他们孤独寂寞的心态和思乡怀人之情”,是诗人“心灵孤寂时的家园寄托和心灵寄托。”月亮是宇宙永恒的象征,寄寓了诗人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对月亮意象这一象征意义的专门论述集中于90年代之后。刘竹指出,月亮代表着“人生的追求与哲理的升华”。通过对李白《把酒问月》等诗歌的分析,刘竹认为,月亮意象引发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探求,千古感慨系之于月:古人今人何止恒河沙数,却只如逝水一样,只有明月亘古如斯。明月长在,人生短暂,何不以‘无常’求‘有常’?” 月亮是超拔脱俗的人生志趣的象征。孟修祥把月亮作为高洁、光明的象征,“诗人从月亮的皎洁、清宁与安详和蔼之中看到了自我的高洁与纯粹;月亮犹如一面镜子,从中关照自我,而自我又带着月亮的特性。”杨芙蓉同样选取李白的《月下独酌》为典型诗例,强调古代诗词中的月亮意象已不是一种纯然的客观物象,而是诗人自身飘逸风采,潇洒气度的人格化身。“诗人达到了一种超现实的审美境界,纷扰相争的现实世界已全然抛到了脑后,将心绪系于纯洁澄澈、永恒的自然之月身上,获得身心的宁静与升华。这是文人士大夫常常追求的‘道’家境界。”以上是学者们对古典诗歌中月意象的理解。

“月”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别开生面。李白诗中出现的千变万化的月亮,给人的不再是抽象的知觉,而是一种审美意象,借此传达出幅幅生动的画面和种种真挚的情感。其中包括月下怀人、乡情投射、忧患寄托孤苦象征、对人生的思考、征戍观念的表达、高洁品质的象征等情怀的书法。李白在与朋友酬唱往来的诗作中常借月抒情,传达出别离的伤感及对真挚友谊的赞颂。千里之外,月光遥寄惦念:“吴洲如见月,千里幸相思”(《送张舍人之江东》)。两地之间,明月聊表寄托:“寒月摇清波,流光入窗户。对此空长吟,思君意何深”(《望月有怀》)。类似的诗句还有“黄鹤西楼月,长江万里情”(《送储岂之武昌》)、“相思如明月,可望不可攀”(《自梁园至敬亭山见会公谈陵阳山水兼期同游因有此赠》)等等,而最为人们激赏的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诗人以寄情明月的方式来表达对友人的关慰,皎洁的月光折射出友人高洁的品质。思友至切,无奈岁月如梭,诗人不禁发出人生苦短的慨叹。开元十四年,26 岁的李白怀着广交天下俊杰的志向,高唱着“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峨眉山月》),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秀丽的峨眉山,吐露的半轮秋月,绰绰映入平羌江水,飘逸而去。友人千里之隔,明月可亲却不可及。时至暮年,李白还满怀深情的吟唱“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京中》),此时的山月折射出饱经沧桑的老人对故乡的刻骨思念,此可谓故土难归忆峨眉,惆怅不已人随月。沉闷低吟中,李白离开了长安,“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长相思》),道出了诗人被迫离京的没落,时为了排遣胸中的苦闷,一方面寻仙访道,希望“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梦游天姥吟留别》),“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影子是“我外之我”,和生命一同存在,一同消失,所以容易唤起敏感的诗人的种种遐想。最能体现李白对人生感悟的还是《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诗人停杯一问,仰天长吁。穿越时空,将人与月反复对照,在神秘而美丽的月色中,有着诗人对自我生命内核的探求:人生何其短暂,其间有不尽的坎坷曲折、孤独和寂寞。李白深感戍边之苦,诗中多有塞外征人望月思亲,久戍盼归的描写。“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关山月》)。思妇怀人是征戍诗表现的另一方面,月光下多少思妇念远,闺中望怨。在李白诗中也多用月亮来来象征品质的高洁。云见日月初生时,铸冶火精与水银。”(《上月云》)在诗人眼中月亮是由水银铸就成的,所以才显得纯洁无暇,不染尘滓。李白眼中的月纯洁美丽,“众星罗青天,明者独有月”(《登梅岗望金陵赠族侄高座寺中孚》),他求月若渴,如待佳人“皓歌待明月,曲终已忘情。”他希望明月永远相随“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月亮既是李白的审美对象,又是激发其灵感的火镰,更是其生命的象征。

而在杜甫的诗歌中,“月亮”这个意象在诗人不同的人生经历中,也有着不同的感情。我们可以从诗人不同的生活阶段,我们大致可以将杜甫的人生分成漫游、长安、流亡、漂泊四个时期。其中在《夜宴左氏庄》中,诗人通过月这一意象使左氏庄的夜宴显得惬意而幽静,令人心旷神怡。此时的唐王朝也是仓廪充实,国力强盛。因此这样美丽的夜晚也使诗人觉得无比快乐。“纤月”的意象,充分显示了诗人难得的快乐时光。所以相应的写“月”意象的诗歌也比较少。《悲陈陶》山雪河冰野萧瑟,青是烽烟白人骨。《悲青坂》)两处全军覆没的噩耗,不仅满腔悲愤。此时,“月亮”在诗人的心中已不再美丽,而是充满了凄清,悲凉的感情。在《月夜》中,杜甫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所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独看”的泪痕里浸透着天下离乱的悲哀,月光“双照”的清辉中闪耀着四海升平的理想。并且月光的“双照”兼包回忆和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幌”、对月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在《宿府》中,作者借“月色”画出了一副凄清的风景图。月色虽好,却难使诗人忘记对故乡的思念,反而使诗人不忍心看。这直接触发了诗人的“独宿”之情。在《江月》中,杜甫一生中过着颠沛流离、四处流浪的日子,他独在异乡,报国无门、归家无望,心灵孤寂,于是月亮自然而然成为他寄托精神,倾诉心灵的对象。

比较李白和杜甫的咏月诗在抒情方式、情感内涵上的异同,认为杜甫抒发对月亮的喜爱心情要显得委婉、朴实些,与李白驰骋想象、任情畅怀的表现方式有所不同。“李白是直露淋漓的,杜甫是温婉蕴藉的”,而思亲怀乡是其主题情感方面的共性。古往今来,“月亮”在中国的诗歌的历史上,都占有着很大的地位,它是文人们最最钟爱的一个意象。诗人们往往用它来表达各种各样的情景和感情。“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衣”营造了凄清的气氛;“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和“隔千里兮共明月”表达了诗人的相思之情;“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描写了幽清明静的自然美;“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体现了诗人孤独的一面;而东坡的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为写月之千古绝句!月亮作为一个常见意象,一直受到文人们的喜爱,是有着深层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的。它的介入参与,塑造了许多纯美的形象,营造了许多凄美的意境,给了中国文人无数的感伤、无数的慰藉,也给中国文学增添了无限的色彩、无限的光辉。大多数学者把探讨的重点放在月亮意象的象征意义或情感内涵上,而对它在诗歌风格特征、感情色彩、意境营造等方面的独特作用明显关注不足,这样就使得研究范围和内容过于集中,视野不够开阔。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月亮作为一个常见意象,一直受到文人们的喜爱,是有着深层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的。它的介入参与,塑造了许多纯美的形象,营造了许多凄美的意境,给了中国文人无数的感伤、无数的慰藉,也给中国文学增添了无限的色彩、无限的光辉。参考文献:

(1)李白.李白诗歌全集[ M ].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2)萧涤非.唐诗鉴赏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李达五.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精神.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4)徐大贵.李白月亮世界探幽.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2)

(5)张天健.论李白诗歌月亮的意象[A].中国李白研究(1992-1993年集)[C], 1992(6)杨发.月亮在古代诗词中的审美意象[J ].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 ,(1).(7)寇鹏程.月:中国诗词的一种象征意象[J ].延边大学学报,1999 ,(2).(8)谢宜琳.探究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 J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06,(8)

第三篇:古典诗歌中常见意象

古典诗歌中常见意象积累(重点部分)

草木类

1.梅花——最先开放,傲霜斗雪——敢为人先,不畏权贵——君子

梅花冲寒斗雪,玉骨冰肌,孤高自赏,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陆游的著名词作《咪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已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2.兰——清雅幽香,姿态优美一追求淡泊——君子隐士

兰,古代通指香草,包括许多花与叶皆有香味的植物,如泽兰、藿香等,是用来作为熏蒸、沐浴、辟邪之用,而不是观赏。大约到唐代后期,人们发现生于山野溪谷之间,悬崖峭壁之上,有香味的另一类兰草,其花优美,才开始栽种开发。兰花值得观赏的一面,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兰”“兰草”“兰蕙”这些称谓,才逐渐用来专指我们今天所说的“兰”,也就是国兰。兰花是中国的传统花卉,有着很深的文化内涵和外在的审美特征。

兰花,清馨不浊,香气纯正,花姿优美,体态匀称,叶型矫健,交错变化,韵味飘选。因古典诗歌中常写其清雅幽香,芳草自怜,因兰花的幽香和姿态优美,故兰常用来比喻美好的东西。如兰交——喻志同道合之人;兰途——美好的前途;兰质——如兰一般的品质。兰花诗如:

唐代李白:“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明代徐渭的《兰》:“莫讶春光不属侬,一香已足压千红。总令摘向韩娘袖,不作人间脑麝风。”这首诗写出了春兰的美,兰以幽香取胜,比春光中的“千红”不知要高出多少倍。

3.竹——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绿竹葱茏——正直谦虚,坚贞高洁——隐士君子

竹受中国古代文人骚客喜欢并进入古典文学,在我国传统诗画艺术中得到厚爱不是偶然的,因为它具有“宁折不弯”的豪气和“中通外直”的度量,成为中华民族品格的一种象征,跟隐逸文化大有关系。

(1)古人把竹的自然形状跟人的道德追求联系起来。

白居易的《养竹记》就将竹子“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等特点比拟君子的品德修养。

王丹桂的《秦楼月·咏竹》将这种比喻关系很形象地描绘出来:“性贞洁,柔枝嫩叶堪图写。堪图写,四时常伴,草堂风月。孤高劲节天然别,虚心永永无凋谢。无凋谢,绿阴摇曳,瑞音清绝。”

张九龄的咏竹诗《和黄门卢侍御咏竹》:“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赞美竹的节气与虚心。

苏轼的诗《於潜僧绿筠轩》:“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说得通俗但也更加入木三分,这可是将竹视为名士风度的最高标志了。

(2)玄学家、隐士、诗人喜欢在绿竹葱茏的环境谈玄论道。而这些画面也越来越多地进入他们的诗作中。如:

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4.菊花(黄花、东篱)——临秋而开,颜色淡雅——凌冰傲霜,不畏权贵;淡泊名利,不求闻达一一志士、隐士

(1)临秋而开——凌冰傲霜,不畏权贵,坚守晚节——志士

在万物枯残萎败,大地呈现一片肃杀萧条景象的秋季,菊却缓缓吐蕊,以细弱的花枝迎接大自然严酷的考验,不因环境艰险而退缩。不因无润枝大叶、巨根高干而妄自菲薄,凭着傲骨展现盈盈生机,有着凌冰傲霜之气;即便老残将死,却依旧飘逸着清芬,进放着热情,宣示它不死的斗魂;菊发华于岁暮霜降之际,既不与春花争妍,又不夺夏绿风采,只本本分分守着志节,终于成为冬寒之前大地赠予人类的微笑,在那微笑里散发着历经风霜的自性芬芳,坚守着晚节。

当其人格化之后,菊的这种性格就变为现实社会中的仁人志士,正人君子。

菊花枯尽香犹在,又付东篱一醉眠。

——陆游

与霜更斗晴天日,斗得霜融菊不融。——杨万里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

(2)颜色淡雅——淡泊名利,不求闻达——隐士

菊以“色”而言,无倾国之色;以“香”而言,无馥郁浓香;以“味”而言,无滋口甜甘;以“姿”而言,无娉婷媚态。它不以诱人为能事,人们为它所吸引,大抵出于对它素朴本质的疼惜珍爱。菊的淡雅素朴,也在历代的诗文中人格化,人菊合一,成为文人淡泊名利、不求闻达的精神载体。当其人格化之后,菊的这种性格就变为现实社会中的隐士。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过故人庄》

野菊荒苔各铸钱,金黄铜绿两争妍。天公支与穷诗客,只买清愁不买田。———杨万里

主要作家:陶渊明 陆游 范成大 杨万里

5.草——随时序而流转,碧草连天——触动忧思,思念绵绵——表现离别羁旅之情

“一年一度春草绿”,草随时序而流转,易于触动久别的忧思;在空间的展布上,碧草连天,似将人的思念引向远方。遥无涯际。乐府“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白居易诗“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表现此种情景最为尽致。故古诗文中凡写离别远行、抒发离愁别恨,常以草来作寄托或映衬。

《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此二句是写睹草色而思离人,愁绪幽深。

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唐代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近代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6.落花——花落春归——伤春悲秋,青春易逝

古人云: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落花„‘流水”一去不返,常引起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把水与时间的流逝结合起来。由花落而感叹人生的无常。,多用在惜春词中,惜春词多是一曲曲飘逸着缕缕幽怨的生命悲歌,作者大多从暮春时节残红飘零的景象中感悟到人生苦短,韶华易逝,青春难再。

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写在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遇和悲凉心境。

五代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宋欧阳修《乐亭游春》:“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庭前踏落花。”

7.杨花(柳絮)——飘忽不定——离愁别绪——游子恩归、好友相别

杨花,暮春时节,漫天飞舞,飘飘洒洒,给人一种飘忽不定、漂泊不归的感觉,最容易勾起离别者的愁绪。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在暮春无数明媚的景致中,李白单独挑选了“杨花落”和“子规啼”这两样来点明时令,其飘零之感、流离之恨。跃然纸上。

苏轼《水龙吟》:“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8.杨柳(柳、杨)——“柳”者,“留”也,柳枝依依——缠绵悱恻,离愁别绪——送别怀人

“柳”者,“留”也,“柳„‘留”二音相谐,因而“折柳”相留,表示情真意切的惜别之情。古人取其义表示眷恋不舍,以柳相留,故有“折柳赠别”的习俗。而且杨柳有着袅娜的风姿,迷人的意态,“一丝柳,一寸柔情”,柳枝依依,含情脉脉,条条有情。被赋予缠绵悱恻,哀怨无心的情怀,这种情怀与离别的凄婉悲伤不谋而合,古人取其义表示眷恋不舍。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首开了咏柳寄情借柳伤别的先河)

——《诗经》 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唐)郑谷《柳》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令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景物组成了一个萧瑟飒然的环境,再加一个酒醒不见情人的“我”,烘托出了离别者的内心苦楚,使读者充分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一片悲愁难已的情怀)

——(宋)柳永

9.松柏——岁寒后凋,高大挺拔——正气凛然,坚贞高洁——高洁之士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松柏生长环境恶劣,经寒不衰,枝干坚劲,具有一种凛然之气。在文人笔下,松是坚贞、孤直和高洁的象征,古人常通过咏松柏来表现自己对高峰亮节的赞美和追求。

李白多次称誉松的物性,如“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

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寄严郑公》:“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10.梧桐——遇秋先陨——悲秋之情——孤独失意者

中国古代文人有“悲秋”的情结,四季之中,秋天万物凋零,最易触发人们的悲凉情绪,而梧桐树,是典型的落叶乔木,秋天到来,往往就是梧桐树叶先行凋落,所谓“一叶落而知秋”。于是,以梧桐写悲秋,便成为古人常用的手法。李煜《鸟夜啼》的“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就是为了引发下文“剪不断理还乱”的愁思。白居易《长恨歌》的“秋雨梧桐叶落时”,就渲染了唐明皇“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的孤寂哀愁。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动物类

1.大雁(雁、飞鸿)——雁姿雄壮,春秋迁徙,鸿雁传书——雄浑悲壮,思乡之情,书信来往——壮士、游子、怀人

(1)鸿雁南迁阵容非常壮观,在朔风凛冽、尘沙蔽日的秋冬之际,当一群群大雁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亦能唤起古人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这种感受对于边塞诗人来说,尤为强烈。

雁来惨淡沙场外,月出苍茫云海意。(借秋空雁阵渲染沙场征战的雄浑悲壮之貌)——(宋)陆游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唐)卢纶《塞下曲》

天山漠漠长飞雪,来雁遥传沙塞寒。——(唐)贺朝《从军行》

(2)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如2003年北京春招卷所选诗歌两首:

韦应物《闻雁》:“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赵嘏《寒塘》:“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3)鸿雁传书。我国古代有“鸿雁传书”的故事,故鸿雁在古代诗文中常代指书信。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北宋)王安石《明妃曲》

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北宋)晏殊《清平乐》

沙上未闻鸿雁信,竹间时有鹧鸪啼。

——(五代)李景《浣溪沙》

2.蝉——栖高饮露——志行高洁——高洁之士

古人误以为蝉是靠餐风饮露为生的,故把蝉视为高洁的象征,并咏之颂之,或借此来寄托理想抱负,或以之暗喻自己坎坷不幸的身世。

得饮玄天露,何辞高柳寒。

——(南朝·陈)刘删《咏蝉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鸣蝉成了具有高标逸韵人格的象征,成了诗人自己是因为立身高洁而不是因为凭借外在的力量才被重用的表白)

——(唐)虞世南《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这首诗借蝉抒怀,以“露重”“风多”喻处境的险恶,以“飞难进”喻政治上的不得意,以“响易沉”喻言论被压制,以“无人信高洁”喻自己品性高洁却不为时人所理解)——(唐)骆宾王《在狱咏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诗人在听到蝉的鸣唱时,自然而然地由蝉的立身高洁联想到自己的清白,由蝉之无同情之人联想自己同样也是无同道相知。于是,不由自主地发出“高难饱”“恨费声”的慨叹)

——(晚唐)李商隐《蝉》

3.猿——叫声凄切——悲凉凄清——忧愁忧思

猿的叫声凄切,令人泣下,曾有古民谣:“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故古诗中常用猿鸣来烘托悲凉凄清的气氛。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唐)杜甫《登高》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唐)白居易《琵琶行》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五月不可触,猿鸣天上哀。

——(唐)李白《长干行》

4.杜鹃(杜宇、布谷、子规)——叫声凄切——悲凉凄清——忧愁忧思

传说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名叫杜宇,他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哭,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因名为杜鹃。而杜鹃花则传为杜鹃血染成。后世即以杜鹃啼血来喻悲苦之情,或多用作离愁的寄托。中国几千年一代代文人墨客,已经把杜鹃鸟定位为一种悲鸟,一种悲愁的象征物。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其情景凄苦万状)

——(唐)白居易《琵琶行》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抒写诗人内心极度的哀怨)——(唐)李商隐《锦瑟》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意境颇为清冷)

——(宋)秦观《踏莎行》

器物类

l.酒——促人亢奋,引人抒怀——富于想象,借酒抒情——豪放洒脱,借酒浇愁

酒能使人精神亢奋,思维活跃,幻想丰富。在酒精的刺激下引发人的想象,使一个现实生活中严谨刻板的人冲破理性的藩篱而进入感性的王国,展开想象的翅膀,进入诗的境界。同时,酒又能让人袒露出真实的情怀。故酒成了诗人的一种抒情言怀的媒介,诗人常常借酒抒情,借酒言志。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借酒表达了强烈深厚的依依惜别之情)——(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借酒将那故国之思、羁旅之愁写得凄苦感人)

一——(宋)李清照《声声慢》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悲中见壮,哀里见豪,借酒抒发出对人生、自我的热爱和肯定)——(唐)李白《将进酒》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借饮酒表现出将士们豪放豁达的个性。以及视死如归的英雄主义精神)——(唐)王翰《凉州词》

2.捣衣(捣练)——寒夜捣衣,寄予征人——战争停止,离妇恩人——忧国忧民、征人离妇

在古代,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砧板上,用木棒敲平,以求柔软熨帖,好裁制衣服,称为“捣衣”。词调中有《捣练子》等阕,即其本意。捣衣有时是为了给远行之人赶制寒衣,多于秋夜进行。月下捣衣,风送砧声,凄冷的砧杵声又称为“寒砧”,往往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惆怅情绪。因妇女洗衣时以杵击衣,使其洁净,也称“捣衣”。

李白《子夜吴歌》之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贺铸《捣练子》:“斜月下,北风前。万杵千砧捣欲穿。不为捣衣勤不睡,破除今夜夜如年。”通过思妇相思难寐,彻夜捣衣的情节,来表现思妇对征人刻骨思念的主题。

李煜《捣练子令》:“又是重阳近也,几处处砧杵声催

气象地理类

l.夕阳(斜阳、落日)——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游子、思妇、壮士、思乡怀古

(1)“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乐游原》),夕阳则多给人以凄凉、沮丧和失落之感。古代游子思妇们就特别善用夕阳来抒发他们的情思。如:

南朝民歌《西洲曲》:“鸿飞满西洲,望郎上西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范仲淹《苏幕遮》:“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上述四者都是借助夕阳来映衬、烘托、渲染男女相思不相见的伤感情思。

(2)夕阳在特定的环境中,会给人以苍茫沉郁之感。故古人也常以夕阳意象塑造气象浑然、辽阔、苍莽的意境,如: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范仲淹《渔家傲》:“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柳永《八声甘州》:“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萧瑟凄寒中尤显几分苍莽浑然的气象。

(3)“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罗贯中《三国演义)),夕阳和时序流转有关,故诗人常借夕阳发思古之幽情。如:

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就用“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为现实背景,感喟“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的物是人非。

周邦彦的《西河金陵怀古》则巧妙运用拟人手法,将夕阳与兴亡联系起来:“燕子不知何世,入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李白的《忆秦娥》更见大家手笔,在同一首词中,上阕以月写思妇,下阕却以夕阳写怀古,词末“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八字,展现了一个气象浑然、辽阔、苍莽的意境,其凝重深邃的历史沧桑感力透纸背。

2。流水——流水不返,延绵不绝——时不易逝,情意绵绵——怀古思念、爱恨情长

(1)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流水一去不复返,故古人常以流水喻时光的流逝,慨叹时光易逝,生命苦短。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唐)杜牧《金谷园》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唐)李白《把酒问月》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五代)李煜《浪淘沙》

(2)悠悠流水,延绵不绝,千年未变,诗人常以流水喻感情的绵远、悠长、无尽。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唐)严维《丹阳送韦参军》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五代)李煜《虞美人》

3.雨——喜雨:应时而降,无声润物,焕发生机——安静祥和,企望幸福

雨——苦雨:历时弥久,造成阻隔;急骤迅猛,造成破坏——孤独愁苦,漂泊沦落

诗人们的雨中吟唱,主要分喜雨和苦雨两大类情感模式,而在这两大类中,又分别有若干种小类。第一类:诗人的喜雨情感模式

诗人的喜雨情感模式,最初是从功利的角度滋生的,即如前所述,缘于雨的“辅时生养”的重要作用。正因为如此,古人往往把滋润万物、唤起勃勃生机的雨,称作“甘霖”“甘露”“甘雨”。其实,雨水无色无味,无所谓甘苦,对雨的“甘”之体验,与其说是一种味觉感受,不如说是一种心理体验。人们从原始世界开始亿万次重复的祈雨的焦灼和喜悦,凝聚成一种特定的心理模式——喜雨,雨“甘”则是这种喜雨心理的形象而生动的表达。在喜雨诗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它道出了积存在人们心中雨的初始意象,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找到喜雨诗的一般特征,即①应时而降的时间意义;②无声润物的生命特征;③焕发生机的心理反应。第二类:诗人的苦雨情感模式

雨造福,但也为祸。在生活中,久雨不绝,洪水泛滥的情景,也曾给人类留下深刻的灾难的记忆。在原始神话中,现在的人类总被描绘成洪荒后的遗民。中国古代也有很多关于“水浩荡而不息”的洪水神话,而造成洪水泛滥的最为直接的祸根,无疑是绵绵不绝的淫雨。唯其如此,原始神话中才既有祈雨的巫术,也有止雨的宗教性礼仪。如果说祈雨意味着拯救与希望的话,那么止雨仪式则可以折射出另一种意义:绝望与幻灭。这种宗教仪式的循环往复同样陶铸着诗人对雨这一物象的另一情感模式——苦雨。苦雨的初始意象主要有两个基本特征。

(1)历时弥久.阴云不开。以雨的阻隔来表现诗人的孤独感、幻灭感,愁苦心境。因雨而生的愁苦.常常意味着、伴随着空间阻隔与路途断绝。如:

日长巴峡雨蒙蒙,又说归舟路未通。——(唐)戎昱《云安阻雨》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唐)温庭筠《咸阳值雨》 数间茅屋谁知处,烟雨蒙蒙隔断桥。——(南宋)陆游《书怀》

(2)急骤迅猛,破坏尤烈。凄风苦雨为诗人感慨生命悲凉提蜡了广阔而深邃的心灵抒情空间。如: 江湖行客梦,风雨故乡情。——(南宋)文天祥《翠玉楼》

万叶秋心孤馆梦,一灯夜雨故乡心。——(宋)汪元量《酬王昭仪》 一声新雁三更雨。何处行人不断肠。——(明)袁凯《客中夜生》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宋)黄庭坚《寄黄几复》

4.秋——万物凋零——英雄美人迟暮——英雄、美人 秋——满目苍凉——思乡怀人——游子、思妇

秋——天高云淡——心胸壮阔——壮士、良臣

秋天是一个令人伤感的季节,天气转凉,秋风萧瑟,草木枯黄,万物肃杀,有一种悲凉的氛围,故中国的古典诗词里产生了一种延续了数千年的特殊情感——“悲秋情怀”,“秋”也成了古诗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秋的意象都与悲愁、悲戚、悲郁的情绪相结合,是一个离愁悲怆的意象。

(1)秋天万物凋零,似乎意味着生命的终结,古人常借秋悲叹英雄迟暮,人生苦短。汉武帝刘彻的《秋风辞》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诗中以“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为开头,描绘了一幅秋风劲吹,白云翻飞,草木黄落,北雁南归的秋景,最终以“少壮几时兮奈老何”结尾,虽感叹时光易逝,人生苦短,青春不再,但悲伤中仍然带着豪壮。这是英雄人物特有的“悲秋情怀”。

(2)满目苍凉的秋色:秋风、秋月、秋花、秋天的梧桐、雁声乃至夕阳的楼台常常勾起游子思乡、闺妇怀人的情思,故古人常借秋抒发离别之苦、思乡之情。

《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中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以西风、秋叶、黄花等秋天的意象,揭示出她爱情受创伤的心理。

李清照的著名词作《声声慢》中,不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和“点点滴滴”等双声叠字,还有晚来寒风、黄花憔悴和霜林飞雁等秋日黄昏的意象,都十分深切地传达出女词人的悲愁的情绪。

马致远的《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徐再思的《水仙子》:“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秋日的意象来诉说离情。

杜甫的《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3)秋天,天高、气爽、云淡,故诗人又常借秋天描写开阔壮观之景。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宋)范仲淹《渔家傲》 沙场秋点兵。

——(宋)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5.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游子思妇

月——连接古今,连接异地——感叹时光流逝,追思历史——豪放洒脱

(1)游子思妇,彻夜难眠,唯有天上的明月相伴,此时,月亮的清清冷冷跟游子思妇内心的寂寞冷清融合到一块。再加上在自然界中,月明月阴,月圆月缺与圆满、欠缺相关联。因而诗人笔下的月便常常与悲欢离合的情感相联系了。

(唐)张继《枫挢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恩故乡。”

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2)月升月落,月圆月缺,月光是流逝的。古人常以月的意象伤感生命的流逝、岁月的流逝,表现对历史的浩叹和追思以及对千古亘远深邃浩渺的宇宙的认识。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在李煜眼里,往事如梦,只能在“月明中”徒作悲怆的追忆。他曲折命运的悲剧,尽情地展现在“春花秋月”的时间之流中。

李白从“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醉意中探索着“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生命哲理,从而发出了“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的生命感慨。(《把酒问月》)

张若虚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发问中引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感伤。(《春江花月夜》)

第四篇:2012专题:古典诗歌常用意象集锦

古典诗歌常用意象集锦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尽管对诗歌中的意象不应做机械理解,但的确有些意象经过人们的反复使用,逐渐形成了一种普通认同的具有某种含意的文化符号。熟知常见意象及其含意,对鉴赏古代诗歌将大有裨益。

1、山川风物类

“青山”①“青山”在古典诗歌中具有深隐旷达、雄浑沉稳、亘古不改的特色,因而备受文人喜欢,它是诗人们借以栖息身心的家园。如“青山一道同云雨,隔水青山似两乡”(戴叔伦《题稚川山水》)。②“青山”是故乡的象征,故乡山脉轮廓是游子心中最清晰的印痕。如“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谢胱《游东田》);“无穷芳草色,何处故山青”(齐己《送休师归长沙宁觐》)。③“青山”是历史与永恒的象征。如“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许浑《金陵怀古》);“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杨慎《临江仙》)。

“月”①对月思亲思乡,引发离愁别绪。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②望月思故国,表现亡国之痛。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③抒发盛衰无常,物是人非的感慨。如“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石头城》)。④花好月圆,团圆喜庆。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冰雪”“冰心”比喻心志忠贞、品格高尚、心性高洁。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水”①绵绵愁思,离愁别恨。如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②时光流逝。如“滚滚长江东逝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等。

“关山”①关塞山河。关,关隘要塞;山,山河,如高适《塞上听吹笛》:“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②历史存在。如“关河梦断”“关山度若飞”“秦时明月汉时关”等。

“清风明月白云”①望云思友,见月怀人。如杜甫《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刘长卿《苕溪酬梁耿别后见寄》:“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②随遇而安、自由自在、归隐山林。这种思想常用白云、青山、苍天、空山等意象组成的悠远、清静、平淡的意境来表现。如“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崔颢《黄鹤楼》);“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王维《送别》)。③沉醉田园,恬淡洒脱。如“明月别枝惊鹊”等。

“斜阳云烟清霜”①沉郁思古幽情。如“斜阳草树,寻常巷陌”;“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②惆怅凄苦悲凉情绪。如“暮霭沉沉楚天阔”。“太阳”希望,活力,时光流逝。

“夕阳”失落,消沉,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或事物。

“细雨”表现生机、活力或缠绵的友情、爱情,潜移默化的教化。“露”比喻人生短促、生命易逝。“雪”象征纯洁、高洁或环境的恶劣。“霜”人生无常易老,前路坎坷。“春风”希望,旷达,欢娱,得意。“西风”落寞,惆怅,思归,衰败。“浮云”游子漂泊,飘零。“捣衣砧”妇女对丈夫的思念。

2、植物类

“梅花”最先开放,傲霜斗雪——敢为人先,不畏权贵——君子,因此梅花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兰花”兰花清雅幽香、姿态优美,蕴涵着追求淡泊的精神,象征君子隐士。如:唐代李白《兰花诗》:“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歌。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明代徐渭的《兰》:“莫讶春光不属侬,一香已足压千红。总令摘向韩娘袖,不作人间脑麝风。”这首诗写出了春兰的美,兰以幽香取胜,比春光中的“千红”不知要高出多少倍。

“竹子”竹子本固性直、心空节贞,蕴涵着正直谦虚、坚贞高洁的品质,象征着隐士君子。张九龄的咏竹诗《和黄门卢侍御咏竹》:“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赞美竹的气节与虚心。苏轼《於潜僧绿筠轩》:“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通俗但入木三分,可谓将竹视为名士风度的最高标志了。

“菊花”菊花临秋而开,颜色淡雅,凌冰傲霜,蕴涵着不畏权贵、淡泊名利、不求闻达的精神,象征隐士君子。比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

“草”“一年一度春草绿”,草随时序而流转,易触动久别的忧思;在空间的分布上,碧草连天,易将人的思念引向远方,遥无涯际。唐代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落花”古人云: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落花”“流水”一去不返,常引起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用水与时间的流逝结合起来,由花落而感叹人生的无常,多用在惜春词中,惜春词多是一曲曲飘逸着缕缕幽怨的生命悲歌,写作者从暮春时节残红飘零的景象中感悟到人生苦短,韶华易逝,青春难再。比如刘希夷《代悲白头翁》:“洛阳女儿惜颜色,行逢落花长叹息。”

“杨柳、杨花”“柳”者,“留”也,“柳”“留”二音相谐,古人取其义表示眷恋不舍,以柳相留,故有“折柳赠别”的习俗。比如:“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表现李白的飘零之感、离别之恨。

“松柏”“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松柏生长环境恶劣、经寒不衰、枝干坚劲,具有一种凛然正气。在文人笔下,松是坚贞、孤直和高洁的象征,古人常通过咏松柏来表现自己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追求。刘禹锡“后来富贵已零落,岁寒松柏犹依然”。杜甫的《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梧桐”中国古代文人有“悲秋”的情结,四季之中,秋天万物凋零,最易触发人们的悲凉情绪,而梧桐树,是典型的落叶乔木,秋天到来,往往梧桐树叶先行凋落,所谓“一叶落而知秋”。比如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煜《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芭蕉”代指离情别绪。如李清照:“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葛胜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等。

“莲”“莲”与“怜”音同,古诗常用“莲”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也是利用谐音双关,写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的敏锐感觉。

牡丹:富贵,美好。丁香:愁思或爱恋情结。枯藤:萧瑟,荒凉。梅子:成熟,少女怀春。

花落:表现失意、人生挫折或惜春之意,感伤。花开:象征希望,人生的美好。桑梓:家乡,表现怀乡之情。红叶:代称传情之物,借指以诗传情。禾黍:黍离之悲,对昔盛今衰的感叹。黄粱:表现虚幻的事或欲望的破灭。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

3、动物类 “蝉”:①品行高洁清高。如骆宾王《咏蝉》“无人信高洁”;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两首诗都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②孤独无助,孤苦无告。如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等。

“杜鹃”:①孤独悲苦。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如白居易《琵琶行并序》“杜鹃啼血猿哀鸣”;②乡思乡愁。如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鸿雁”:也叫“鸿燕”、“雁书”、“雁足”、“鱼雁”等,是书信、音讯的代称。如晏殊《清平乐》“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李清照《一剪梅》“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等。

“乌鸦”: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有“衰败荒凉”之意。如李商隐《隋宫》“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蟋蟀”:又名“促织”,在古典诗歌中有“怀念征人”之意。如“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古诗十九首》);姜夔《齐天乐》:“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

“猿啼”:在诗歌中往往表现为一种悲伤凄凉的情感。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李端《送客赋得巴江夜猿》“巴水天边路,啼猿伤客情”等都是借助猿啼表达伤感情绪的典例。

“鹧鸪鸟”:①游子思乡离愁别绪。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②“鹧鸪”还象征历史盛衰沧桑变迁。如“古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

“燕”:①燕子因常结伴飞行而成为爱情的象征。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写酒醒后凄寂惆怅以及浓重的相思之情;②世事变迁的寄托。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既暗示了乌衣巷往日的繁华,又坦露了诗人对今昔变化的无限感慨。

鸳鸯:比喻夫妻,表现夫妻情深。

鹰:表现刚劲、自由或大志,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沙鸥:人生的飘零或伤感愁怀。青鸟:指代情人的使者。

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分类

1、忧国忧民、心系社稷的形象。如杜甫《春望》中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写一片萧条的景象,而诗人感时落泪,展现了其忧国忧民、心怀社稷的形象。

2、历经磨难、坚持追求的形象。如屈原《离骚》中:“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再现了一位不愿同流合污,不低头,不屈服,执著地追求真理的形象。

3、胸怀宽广、豪放洒脱的形象。如苏轼《定**》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让我们看到了词人在风雨中拄着竹杖,穿着芒鞋,吟啸徐行豪放洒脱的形象。

4、转战沙场、舍身保国的形象。如王昌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我们仿佛看到一位亘古如新、千载不变的雄伟战士,战争的艰辛与磨难不能改变他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

5、寂寞愁苦、身世飘零的形象。如李清照《声声慢》中,我们看到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漂泊江南的形象。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她身上融合了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

6、孤傲高洁、坚持操守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7、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8、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大志落空,奋斗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年华不再,衰鬓先斑!一位悲怆、郁愤的不遇之士形象栩栩如生。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9、慷慨愤世、矢志报国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10、送别友人、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1、反对征伐、同情疾苦的形象。杜甫的《石壕吏》、《兵车行》则是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的情感。

12、重情重义、儿女情长的形象。如杜牧《赠别》:“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将有情人别离时独特的表情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诗中两位依依惜别的多情人形象缠绵深挚,别有一番风神韵致。

13、辛苦劳作、纯朴善良的形象。如白居易《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活画出一个年迈而善良的卖炭翁的肖像,劳动之艰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现,这样一个最下层的劳动者多么生动、感人,令人扼腕悲叹。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常用词语: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蔑视权贵、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归隐田园、惜春悲秋、羁旅愁思、思乡念亲(友)、忆友怀旧、别恨离愁、相知相思、儿女情长、坚贞爱情、怀古伤今、借古讽今、愤世嫉俗、登高览胜、寄情山水、热爱自然等。

第五篇:大盘点 古典诗歌中菊花意象

诗歌鉴赏菊花意象

菊花: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也有人用它表达孤独愁苦。

一、孤傲、清高、坚强、高尚、纯洁

菊 宋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

【借菊言志,菊花,宁可一直守在枝头,何曾被北风吹落在尘土,这是对他坚毅不屈的歌颂。所表现的就是菊花孤傲、清高、坚持理想和信仰的高尚。便是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诗人自己如菊的情怀。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1.塑造了“寒菊”隐士,不同流合污的形象,从诗中的“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中表示出不与百花争芳,独自一人在梳篱边赏玩当中孤独的意趣。而且后两句,宁愿孤独地在花香中死去,也不愿被北风吹落到地上所污浊。

2.“抱”字传神,表现了诗人宁愿与香同逝,不被污浊,而且将菊花拟人化,借喻诗人众人皆浊我独清的精神。】 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花 唐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题菊花 唐

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此诗咏菊,一反文人笔下菊花孤高绝俗、落落寡合之传统,赋予菊花以顶风傲寒,战天斗地之精神,读来感人肺腑,动人心魄。这是黄巢在起义前写的托物言志的咏物诗,表达了农民起义领袖改天换地的雄心壮志。】

不第后赋菊 唐

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这首诗是以菊喻志,借物抒怀,通过刻划菊花的形象、歌颂菊花的威武精神,表现了作者等待时机改天换地的英雄气魄。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既写了菊花的精神,也写了菊花的外形,形神兼备;既写了菊花的香气冲天,又写了菊花的金甲满城,色味俱全,形象十分鲜明。语言朴素,气魄宏伟,充满了使人振奋的鼓舞力量。】

两首咏菊诗,尽管写作切入的角度及表现手法各有侧重,但充盈诗中的豪情壮志和意气风神却是相同的。黄巢要造反,要推翻旧政权,要做命运的大英雄,时代的弄潮儿,他没有直抒胸臆,直诉心声,而是通过写菊状花来传情言志,这种言 此意彼,含蓄蕴藉的笔法的确是这两首诗歌被推为上乘之作的主要原因。当然,黄巢作为一个农民起义领袖,他的胸襟气度和政治抱负,注定与一般封建文人不一样,这也是他笔下的菊花如此生机勃发,富于斗争精神的原因之一。

二、隐逸、淡泊、高洁、脱俗

饮酒 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辞官归田后的陶渊明,采菊东篱,在闲适与宁静中偶然抬起头见到南山,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达到了王国维所说的“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的无我之境。这种自然、平和和超逸的境界,犹如千年陈酒,能让人品味出无限韵味,人们从中获得的文化快感涌动于心底千余年,这是中国文化人生存意义上的美学观,一种生存哲学。】

三、孤独、寂寞、离愁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本词借重阳赏菊委婉曲折地表达闺中的寂寞和离愁】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文他晚来风急?雁过也, 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 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这时期她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本词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是离人泪。

(王实甫《西厢记》)

【A.描绘五幅图画,揭示深秋时节特征,渲染萧瑟悲凉的气氛,衬托莺莺的离人伤感之情。B.是什么在一夜之间把这一片树林染红了呢?都是离别之人的伤心泪水!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意境。

C.运用设问、拟人、用典等多种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

下载古典诗歌中梧桐的意象分析[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古典诗歌中梧桐的意象分析[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古典诗歌常用意象集锦(精选五篇)

    古典诗歌常用意象集锦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尽管对诗歌中的意象不应做机械理解,但的确有些意象经过人们的反复使用,逐......

    中国古典诗歌意象义中老李

    中国古典诗歌意象 啥是意象?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雾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忽变相,手中之竹 ,......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登高意象(最终定稿)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登高意象 摘要:登高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从属于特定的生活生产的需要,往往没有什么深刻的文化蕴涵。然而在诗中,登高却由一种日常习俗变为一种具有多层意蕴的复......

    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分类

    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分类 (一)高山、奔流、雄关、沧海,大江、长风等这类意象一般与自己的豪情壮志相关。例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青......

    古典诗歌常见意象60例

    古典诗歌常见意象60例 花草类 菊:隐逸、高洁、脱俗 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 兰:高洁 牡丹:富贵、美好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 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花......

    中国古典诗歌传统意象[大全五篇]

    中国古典诗歌传统意象 台湾诗人余光中有着深深的中国的情结,他的《等你,在雨中》这样写到“等你,在雨中,在造虹的雨中∕蝉声沉落,蛙声升起∕一池的红莲如火焰,在雨中∕你来不来都......

    古典诗词中的月意象

    古典诗词中月的意象 班级: 姓名: 学号: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这是苏东坡的浅浅吟唱,“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意思》,青莲居士俯仰之间流露出淡淡的忧伤……......

    浅谈古典诗词中月的意象

    浅谈古典诗词中月的意象 月亮,古今诗人最钟情的诗歌意象之一,频繁出现在古典诗词作品之中。为什么众多诗人对“月”这一意象情有独钟呢?月的意象与诗歌意境的呈现又有什么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