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水浒传读后感 李伯韬
水浒传读后感
水浒传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我借助这个假期读完了这本描写人物的性情鲜明的名著,读后感叹到果然引人入胜,令我兴奋不已。
水浒传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雪中送炭的宋江,胆大如虎的武松,机智聪明的吴用等等……揭露了封建社会的官逼民反的社会状况。
我被里面的情节给深深地吸引住了,但大家对宋江的看法便不全相同,现在我来品一品他吧.宋江是山东郓城县的一个小官吏,广交天下好汉,与梁山的晁盖等人有来往。其妻阎婆惜发现了他与晁盖来往的文书,定要将他押送官府。宋江为了梁山兄弟,杀了阎婆惜,被刺配沧州。在那里他酒后误题反诗,被判死刑。他正要被处决时,晁盖带着梁山人马杀散冠军,救了宋江。从此宋江正式入伙,成了副首领。他有了谨小慎微、随机应变、阴险、虚伪的性格。他为了招降秦明,曾不惜冒充秦明攻城,使慕容知府杀了秦明全家,这才被逼上梁山。晁盖死后,明知已成首领,却要假意让给卢俊义。
宋江手无缚鸡之力,在文武方面又无过人之处,那他为什么还能当首领呢?这是由于宋江有以下优势:仗义疏财,在江湖中有一定的号召力;关怀兄弟,兄弟遇难设法相救;有一定的组织和军事指挥才能,如三打祝家庄战役,他注意总结经验,从调查虚实入手,又拆散祝家庄与其他二家联盟等。这些优势是初来乍到的卢俊义远不及的。
但宋江脑子里有浓厚的忠君意识,以及正副军师主张招安,以及呼延灼等一干他曾答应为朝廷效力的官军将领,还有钱粮坐吃山空的山寨,使他接受了朝廷的招安。朝廷为了削弱梁山势力,便让他们征辽、征田虎、征王庆、征方腊。在征方腊一役中梁山损失惨重,108人仅剩27人。
然则为何要接受招安?我认为,这是由当时的社会风气所造成的。当时社会宣扬“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宋江便是这种思想的产物。宋江还是郓城押司的时候,其父便苦劝他不要与梁山草寇来往,好好为官,处人头地以便光宗耀祖,宋江也答应了。如果不是因为阎婆惜命案,他根本不会投奔梁山。他一直称北宋的皇帝为“圣上”,可见在封建观念中的“天子”在他的心中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高俅到来他亲自下山迎接并在谈判中保护其不被梁山好汉追杀,以致气死林冲。他一直认为走与统治者的合作才是“正道”他鄙视自己和兄弟们“落草为寇”。最终为维护“兄弟们的名声”将苦心经营的水泊梁山交给朝廷,这便是他招安的源头之由,这也预示着起义的不战而败。
不仅是宋江,梁山好汉中的许多人,如卢俊义、关胜、史进、柴进、秦明等人,他们也深受“三纲”思想的影响,他们是支持招安的。所以,选择招安不是宋江个人的决定,是在“三纲”思想影响下的必然选择。所以,将梁山好汉起义的失败归罪于宋江,这是有失公允的。
梁山泊悲剧,并非宋江之过。梁山泊悲剧,这也是社会的悲剧。
第二篇:《水浒传》读后感——李江硕
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小说形象地描绘了梁山义军的反抗,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和他们的社会理想,《水浒传》读后感——李江硕,读后感《《水浒传》读后感——李江硕》。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和失败的本质,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以及统治阶级的罪恶。
第三篇:《韬奋全集》读后感
读《韬奋全集》有感
石尚 140610232
邹韬奋作为中国现代史上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先后编辑过11种报刊,一生著述繁富,不仅在几十种报刊上发表了大量的新闻、政论等,而且在媒介(新闻)批评方面也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在他的有关评述性文章中,针对当时新闻媒介及新闻作品、新闻现象等进行解读、分析、品评的文字为数不菲。学术界对于邹韬奋的研究可以说已经比较充分,但至今尚未见到对其有关新闻批评的贡献进行系统缕述的文章。有鉴于此,本文在梳理邹韬奋有关论述的基础上,对其新闻批评实践与思想作一初步探讨。一
邹韬奋虽然没有直接对新闻批评进行过界定,但他曾经在《批评的真精神》一文中,从广义的角度回答过“什么是批评”这个问题。他明确地说:“批评就是鉴别一件事情(一物或一人)的优点或缺点。抉出优点的本旨,是要使得这个优点能够永久保存,并且使得别人知所观感。抉出劣点的本旨,是要使得这个劣点不至无改良的觉悟和机会,并且使得别人不至蹈其覆辙。”他曾在《可以不必做的文章》的新闻批评专论中,将其新闻批评文字比喻为“舆论的舆论”。他力主批评不是恶意的攻击,而应该是善意的、建设性的,尤其不能将批评作为个人发泄私愤的手段:“我们要知道批评是要顾着所批评的题目,鉴别他的优劣,不可于题外东拉西扯,溢出范围,作无谓的噜苏;并要知道批评的本旨无论在积极方面或在消极方面,都是心存好意,欲求存善去恶,不可藉为攻讦之工具,以泄私人的仇恨。”如果打着批评的口实,题外生枝,对批评对象进行人身攻击,满纸虚骄恶毒之气,韬奋认为就是失掉了批评的真精神,而失掉了批评的真精神,同时也就失掉了批评的真价值。何以如此呢?韬奋解释道:“有了批评的真精神,可使是非明白,没有批评的真精神,反使是非混淆。有了批评的的真精神,可以长进研究者缜密心思和审慎态度,没有批评的真精神,反使谩骂长其恶毒之心增其凌人之焰。”也就是说,批评是任何事业在前进旅程中所必不可少的:“我以为批评也可以说是进步之母,最无进步希望的讳疾忌医,不愿人批评,甚至不许人批评。”批评当然包括新闻批评,因此,邹韬奋认为对新闻批评及其功能也可作如是观。
作为一个新闻记者,出于职业的习惯,邹韬奋对国内外新闻事业的发展现状甚为关注。他不仅平时注意搜集和评述有关国外新闻界的情况,就是到国外旅行,也非常重视对该国新闻事业进行实地考察。他在介绍国外新闻界的情况时,常常要与国内的新闻界现状进行对比,以促使国人对新闻界的落后现状有清醒的认识,而后谋划改良之策。1933年他在《生活》周刊上发表了《苏联的出版事业》一文,在用翔实的数字介绍了苏联的新闻出版事业在革命后的飞速发展的情况后,在文末不忘提醒读者:“在今日的中国,有日销十万份左右的日报,已算是刮刮叫的‘大’报,有每期销到十几万份的周刊,便引起注意或嫉妒,甚至引起强有力者的压迫和觊觎,其实以中国人口之多,在出版事业的种种障碍排除之后,服务于出版界的人们将要忙得转不过气来!区区十几万份的出版物算得什么!”把国内新闻界的现实放在国际背景下进行观照,其认识意义更为强烈。在《土耳其严厉对付捣乱的西报记者》中,他缕述了几起不公正报道土耳其有关情况的西方记者被驱逐出境和吊销护照的事例,接着话题一转:“反观我国,惯于造谣惑众丑诋中华民国的英国报纸《字林西报》,虽经党政当局议有取缔办法,令全国海关及邮局扣留该报,不与递寄,又令外交部向美国公使交涉,将该报记者索克斯基驱逐出境,但这个无恶不作的记者何时出境,阒其无闻,而所谓《字林西报》者,仍毫无忌惮,肆其咆哮,视中国政府及国民如无物。”在这里,新闻采访已经与国家的主权联系在一起了,而这却是当时很多人所没有意识到的。二
客观公正是资产阶级新闻工作者推崇的一项基本新闻工作原则,但绝对的客观是无法做到的。就是那些以客观的形式进行报道的新闻,也无法完全掩盖隐藏在其字里行间的主观倾向。邹韬奋多次对报纸上的有关新闻进行个案剖析,重点揭露其客观报道形式所遮蔽的主观倾向,以引导读者提高阅读能力,是邹韬奋新闻批评的一个显著特点。1933年4月14日,《时事新报》报道了著名雕塑艺术家江小鹣与其妻朱湘娥离婚,未几又与其已逝之友的妻子徐芝音结婚的消息。这样的新闻在报上披露后,一时间轰传社会,满城风雨。邹韬奋在《江朱事件》中,就《时事新报》的有关报道进行了分析: 《时事新报》关于此事消息的来源,谓“有悲朱女士之际遇者,为谈其间经过情形,希望社会有所主张,”显有为朱女士抱不平的意思。《时事新报》虽似以客观态度叙事,但字里行间,亦可看出为朱女士抱不平,例如第一日新闻的末段:“书据(指离婚书)既经确立,七载相安之夫妇,遽告仳离,朱女士怀书归校,芳心忐忑,如失魂魄,夜卧宿舍,时适凄风阵起,冷雨敲窗,女士怀念爱人,不觉黯然饮泣,出书重读,血泪俱下,然度小鹣此时,必呈书于某夫人之前,方欣然乐道其家庭革命之成功也。有与江朱审者言,若小鹣之亡友陈某者死而有知,亦正大可自负其有先见之明,而幸其妻儿之得所,盖非知己之友,岂能以妻儿重托之,且终托之哉!言下慨然!记者握管至此,亦为之凄怆搁笔也。”“慨然”的几句话,尤尽挖苦之能事!邹韬奋认为,两性关系,只有完全出于双方自由选择,彼此都合于彼此心中最崇拜的人,才有双方的真正幸福可言。倘若牵于人为的束缚,无论是经济的,或是制度的,或是传统思想的,都只有痛苦。报纸对这样的事情应该秉持中立的态度进行等距离报道。但由于人们先天的同情弱者,而在普通人的心目中,女子处于弱势地位,应该受到社会同情,因此,号称客观公正的新闻报道也会不由自主地流露出主观倾向性来。
至于国外媒体在涉华报道中,其主观倾向更是明显。1933年7月,邹韬奋被迫出国作环行全球的漫游。在漫游期间,他“一面忙着阅看有关系国的书报刊物,抽出一些余下的时间‘走笔疾书’。”在伦敦期间,他写下了一系列有关英国新闻事业的观察记,其中《英报背景和对华态度》一文就专门分析了英国媒体在对华报道中,遇有中国东北的新闻,向来只有“满洲国”的字样,但遇着英国人在东北被海盗绑去,“中国”字样似乎万不可少。所以便在大标题上大写“中国土匪”(“Chinesebandits”),描写海盗怎样怎样的残忍,看报的人就把它当作一般中国人的真实写景。以至邹韬奋每每听到英国的朋友老实地说,在他们未和中国人做朋友以前,见着中国人便觉得有一种不可思议的畏心,有的就把中国人当作半野蛮人看待。邹韬奋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他们的报纸乃至一切出版物对华态度所产生的必然的结果。”这一分析性的结论,由于建立在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之上,因而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对于人们认识某些媒体的真实面目确有极大的帮助。
第四篇:关于组织“戴伯韬教育专著读后感”征文活动的通知
关于组织“戴伯韬教育专著读后感”征文活动
一、活动目的:
为了弘扬戴伯韬的教育情怀,追寻大师的足迹,充分利用家乡名人的文化资源,联系教育、教学实际,鼓励教师研读专著,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特举办此次读后感征文活动。
二、征文主题:科学的教育教育的科学——戴伯韬教育专著读后感
三、征文时间:2013年9月24日—10月9日
四、征文对象:全体教师
五、征文要求
1.题目自拟、体裁不限、篇幅不超过3000字,不得下载、抄袭。
2.由各年管处收集,统一交办公室。(注:每个年管处不得少于5篇)
3.所有征文电子稿发至ftp//办公室/戴伯韬征文
六、评奖办法
1.所有稿件由丹阳市马相伯教育研究组、实验学校戴伯韬教育研究会评定一、二、三等奖。
2.评选优秀年管处组织奖。
3.凡获奖教师和优秀组织的年管处将在戴伯韬教育奖励基金成立大会上颁奖。
备注:戴伯韬教育专著可到ftp/教学研究中心/戴伯韬/文件内下载阅读
丹阳市实验学校
2013年9月23日
第五篇:《水浒传》读后感
《水浒传》读后感
它是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描写绿林好汉的经典小说,是一本述说“历史在前进”的小说,是一本描绘108个好汉英雄气概的小说,它就是——《水浒传》。
《水浒传》真实的记录了梁上好汉从起义到兴盛再到失败的过程,是一部反抗封建暴政的英雄传奇!当时正是北宋末年,人民不满当时朝廷的统治,纷纷起义。其中的108好汉,有的是被官府捉拿的山匪,有的是违反国家规定被通缉吃官司的人,纷纷被逼上梁山;有的是不满当时官府的统治,主动投靠梁山,还有的被“请”上梁山。他们这108个好汉在宋江的统领下,劫富济贫,让当时的梁山泊大寨欣欣向荣。可是宋江一心报国,被朝廷利用,使108个好汉陆续丧命,最后衰落。
在《水浒传》中,108个好汉的个性鲜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性格暴烈的鲁智深、棍棒天下无双的卢俊义、外表儒雅、内心刚强的花荣﹍﹍其中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的是李逵。李逵皮肤黝黑,性格暴躁,嫉恶如仇。他是一个典型的孝子形象,在除恶霸时,遇到孝子他会手下留情,还会给他银两奉养双亲。李逵为了报答母亲,亲自接老母上山享福,可谁知老母被老虎吃了,李逵伤心欲绝,力杀四虎,纪念老母英灵。李逵不仅是孝子,还是忠主之人。李逵天不怕,地不怕,只尊重军事无用和宋江,宋江对他的教导,字字句句他都牢记于心。
“自古忠义两难全”在李逵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而在现在,多数人由于工作繁忙,很难回家看望家人,父母变成空巢老人,让他们的父母望眼欲穿。我们既要热爱国家,忠于祖国,也要常回家看看,不要让他们的期盼变为空想。
梁山泊的好汉南征北战,他们用生命书写着忠义精神。“义”是讲义气,讲气节,侠肝利胆,并非意气用事。我们与伙伴相处应该讲义气,要“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有好事大家共同分享,有心烦的事,共同分担,不可为了一点小事就闹矛盾,要有梁山好汉的义气和胸怀。当然也不能鲁莽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