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届竢实扬华辩论赛总决赛

时间:2019-05-13 18:35: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四十八届竢实扬华辩论赛总决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四十八届竢实扬华辩论赛总决赛》。

第一篇:第四十八届竢实扬华辩论赛总决赛

竢实扬华辩出不一样的精神

2011年十10月21号19:30,由计算机与通信工程系主办的“第四十八届竢实扬华辩论赛总决赛”在五上阶拉开帷幕。出席本次比赛的嘉宾:计算机与通信工程系团总支副书记张素风老师,第七届晨光杯最佳辩手交运系赵文迪同学,电气工程系辩论队队长黄小娟同学、队长李丹萍同学等。

本次比赛的两支队伍的辩题分别是正方——人生的意义在于自我对个人价值的肯定;反方——人生的价值在于社会对个人价值的肯定。

在比赛的第一阶段开篇陈词中,正方一辩和反方一辩各自针对自己的辩题做了深层的分析。正方一辩分三层详细的说明了自我肯定的重要性,与反方一辩所陈述的“社会是人们关系的集合,社会的肯定才是人生意义所在”针锋相对。正反两方的对战初露锋芒。

第一阶段过后,两支队伍都确定了自己的立场,比赛进入到了攻辩环节。双方列举了很多事例来为自己的观点提供能够强有力的支撑,充分展示了辩手们的广博知识面,同时也让观众们汲取到更多的知识。期间,反方二辩将社会与蜡烛比较,得出“社会可以为个人指明方向,因此社会对个人价值的肯定才是人生意义的真正所在。”而正方巧妙的化解了对方二辩抛过来的“炸弹”,他强调了虽然社会的作用是引路,但个人自身的探索过程则更有价值。这一环节中,正反双方各自坚守自己的观点,向对方抛出一个个尖锐的问题,可谓酣畅淋漓。最激烈的是接下来的自由辩论环节。这个环节充分展示出了各位辩手的高超辩论水平和广博的知识面。反方搬出哥白尼坚持日新说,终于在漫长的时间过后得到社会的认可,实现了人生的价值。而正方刚好利用反方的这一事例进行反击,他们认为哥白尼人生价值的体现在于对自己的认可,而当时社会对哥白尼的不认可恰恰说明社会不能确定个人的人生价值。这一环节将辩论赛推向了高潮。辩论赛的第四环节是嘉宾提问。两位嘉宾分别向正反两方各提出一个问题,两方辩手都给出了完美的解答。最后由两方四辩作总结陈词。他们首先指出了对方在辩论中的漏洞,然后对自己的观点做了最后总结。辩论在这最后陈词中进入了尾声。最后,反方摘得了本次比赛的桂冠,正方获得了亚军。最佳辩手的称号被反方三辩摘走。至此“第四十八届竢实扬华辩论赛总决赛”圆满结束。

实习记者:王肖玉

第二篇:校魂:竢实扬华 自强不息

(2008年版)

校魂:竢实扬华 自强不息(供“形势与政策课”讲授校史专题用)

朱 铃 韩琴英 供稿

同学们!欢迎你们到百年老校——西南交通大学来学习,让我们携手建设我们共同的家园——西南交通大学。

2006年,我校百十年校庆时,由研究生编写了一本根据他们自身的体会,介绍学校历史与现状的书,书名很有意思,叫做《梦起飞的地方》。同学们,你们迈进了西南交通大学的校门,会希望在这里放飞你们的梦想。但是,你们必须对你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有一个了解与认识。你们很幸运,西南交通大学有112年的历史,一辈又一辈的先驱披荆斩棘、为我们开辟了前进的道路。托尔斯泰说过:吸取你的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就可以梦想成真,到达胜利的彼岸。对西南交大的了解,首先要了解西南交大的精神,这是西南交大区别于其它高校的最本质的东西,它是西南交大的根,是西南交大的灵魂,是西南交大的精、气、神,是西南交大的传家宝。这就是竢实扬华、自强不息。

一、交大精神形成的基础

(一)交大的精神是在悠久的历史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西南交大是1896年建立的,是在甲午战争之后,为了救亡图存建立的,最早的名字叫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至今已有112年的历史,它跨越了三个世纪,经历了晚清、中华民国、新中国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需要说明的是:

有这样悠久的历史的真正意义的现代大学在国内是不多的,比我们早的只有北洋大学(天津大学的前身),比我们早一年,成立于1895年。

西南交大的历史地位是什么呢?

① 它是中国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大学之一。② 它是中国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工科大学之一。③ 它是中国最早的铁路高等学府。

因而我校历史是近代中国高等教育、工科大学、铁路高等教育史的缩影。

这样说还不够,这一百多年来,与我们学校同时存在的还有许多学校,如天津武备学堂,比我们成立还早一点,而且最早(1889年)办了铁路科。但是它早已成了历史的过客,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以至于今天许多人连历史上曾有过这个学校都不知道了(天津武备学堂1900年毁于八国联军的炮火)。你们知道吗?在成都也曾经有过一所铁路学堂,我 校有名的校友杜镇远在来我校之前,曾在那里学习过。但是现在谁又能记得成都铁路学堂在何处呢?早已灰飞烟灭了。

为什么我校能在悠久的历史中存在下来,而且逐渐地由一棵稚嫩的幼苗成长为参天的大树,原因很多,最重要的原因,是我校从建校的第一天起就培植了并发展了一种无坚不摧的精神:竢实扬华、自强不息。它是西南交大的生命之光。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具有悠久历史的大学视为国家的光荣与瑰宝,因为历史悠久,必然会积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经验。

我们有些新同学入学后感到走进西南交大的大门与有些大学不一样,这种不一样,首先不在于校园面积的大小,大楼、设备的多少,而在于它有着一种丰厚的文化气氛,校园到处都可以找到动人的故事。它好像一本打开的大书,给人以心灵的启迪和洗礼。这种校园文化的精髓就是竢实扬华、自强不息。

(二)它是在历史的风雕雨刻中形成和发展的

西南交大112年的历史不是在平坦中走过的,它既是饱经沧桑、度尽劫波,又是千锤百炼、奋勇前进的历史。唐僧往西天取经,历经81劫难,我校在发展过程中,也是风雨兼程。其中许多困难是其它学校所没有经历的。

我们学校曾两次被帝国主义军队占领。一次是1900年八国联军战争,沙皇俄国军队占领了我校时在山海关的校址。另一次是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军队占领了唐山校址,这次侵占长达八年之久,我们学校遭到毁灭性破坏。多年努力积攒起来的仪器、设备、财产等都被劫掠一空。我们学校还多次为北洋军阀军队、汉奸军队、国民党军队占领,遭受的破坏触目惊心。

由于各种原因,我们学校曾搬迁18次,校名也更改了18次,迁校次数之多、时间之长、地域之广、损失之大,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上也是没有的。因而网上曾把我们学校列为全国最受委屈的10所院校之一。由于长期的校址不定,以至搬迁过程中的损失是不可估计的。我校18次搬迁,据统计有5万里,相当于两个25000里长征。在110年校庆中,学校专门出版了一本书《八千里路云和月》,叙述我校的搬迁历程。全国能写出这样内容的书的学校是不多的。其中最重要的是三次:

一次是1905年由山海关迁至唐山。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俄国军队占领了我校,学校被迫停课。一切设备、图书均遭毁灭,学校面临崩溃边缘。一直到1905年才开始在唐山复校、1906年开始招生,11月学生到校,因为建校尚未完成,学生只能暂住天津法租界的旅店,自习功课,直到1907年3月4日才正式在唐山上课。校名先为唐山铁路学堂,后改为唐山路矿学堂,因外敌侵入停课6年多。这是多么悲惨!第二次是抗日战争中的南迁,从唐山到湘潭又到杨家滩,又到平越,最后流亡到四川璧山,历时九年。

七七事变后,学校遇到的困难:

一是校舍为日军占领,学校无容身之地。

二是校长孙鸿哲病逝,教育部又没有任命新的院长,群龙无首。

三,由于学校的上级领导体制由交通部转到教育部,教育部迟迟不接,交通部撒手不管,学校无人过问。不像北大、清华、南开等校内迁教育部早作了安排。

学校向何处去成为生死存亡的大问题。有些学校就因为这样而消失了。我们学校靠竢实扬华、自强不息的精神度过难关。

没有校长自己选,经过教师与校友们共同研究,推选茅以升为校长。1937年我校的招生就是以茅以升个人名义招的。这种情况在中外历史上都是罕见的。

没有经费靠校友的捐助。没有校舍靠校友们帮助。

先在湖南湘潭复校,由于学生人数增多,又到离湘潭不远处的杨家滩——一个小乡镇复课。仅半年,武汉失守,日军进攻长沙,国民党军队弃城而逃,逃跑之前纵火,长沙大火烧了五天五夜,烧得人心惶惶。于是不得不再迁校,继续往南走,到了桂林,遇到了40多架日军飞机的轰炸,学校带的设备、仪器、图书、档案等全部丧失(所以在我校找不到抗战前的档案),有80多位同学的衣物全部损失。这时正值1938年12月,寒冬季节,困难真是大极了。经过千里跋涉,学校迁到贵州平越,1944年,日军发动豫湘桂战役,先头部队打到贵州独山。独山离平越只有100多公里,朝发夕至,学校不得不又长途跋涉迁至四川璧山。

另一次是1965年,为了建设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学校奉命内迁四川峨眉,从唐山迁至农村。我校是最早由城市迁往山沟的高校,又是最后返回城市的高校。人力、物力、财力、仪器、设备、图书资料损失不可计算。在内迁峨眉时又正值文化大革命,我校遭到浩劫。雪上加霜的是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我校唐山校园建筑几乎全部被毁,倒塌房屋面积近10万平方米。教职工及家属死亡379人,重伤62人。其中包括我校副院长、党委副书记吉佩祉、教授杨荣宝、副教授董锡兰等45名干部、教师、职工遇难。

因而网上把我们学校列为全国最受委屈的院校完全是名副其实的。

还有就是1952年学习苏联的院系调整。无疑这次调整,支援和帮助了一些新建的院校,为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就我们学校来说损失巨大。有人用伤筋动骨,元气大伤来形容这次院系调整对我校的影响。经过院系调整后,我校由8个系减为4个系。调出教师72名(其中教授22人,副教授11人,讲师、助教39人),教师数量由1951年的200人减少到152人,教授与副教授减少1/3,其中不乏著名专家,有些人后来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我们学校从一个门类较为齐全的工科院校变成了一个单科性的唐山铁道学院。用我们老院长唐振绪的话说:“唐山母校的精华被砍去一半,元气大伤。”

全国像西南交大这样饱经风霜、屡遭灾难,而又能拼搏发展的学校能有几个?试问,全国能有几所学校像西南交大那样连续遭到帝国主义军队的侵占和北洋军阀、国民党军队的破坏,而能“重新收拾旧山河”?能有几所学校像西南交大那样,经历行程5万里、共18次搬迁的颠沛流离而仍然弦歌不辍、薪火相传?能有几所高校像我们母校那样,在山乡里坚持高等工程教育20余年而仍然巍然屹立?能有几所高校能经受院系调整的伤筋动骨,为祖国高等教育事业做出的重大贡献?能有几所高校能经受唐山大地震那样严重的天灾给我们造成的损失?这一切的坎坷、曲折,一切的艰难酸辛并没有能阻止西南交大前进的步伐!君不见,西南交大从只有几名教师、几十个学生、单科性的工科大学,几间简陋的校舍发展成为今天的以轨道交通为鲜明特色、设有研究生院的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07年11月,我校再次以优异成绩,通过教育部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价。现在,学校正发展成为以工为主,工、理、管、经、文、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大学。截至2008年7月,我校已有教师2437名,其中教授393人,副教授538人,全日制在校学生40470人,其中本科生27776人,博士、硕士研究生7995人,外国留学生345人。学校在成都、峨眉两地,拥有九里、犀浦、峨眉三校区,占地面积4920.50亩,全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价值55101.12万元。图书馆总面积62065平方米,馆藏纸文本文献2532839册,中文电子文献4311265册。这种局面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的领导与支持,改革开放的成果,但不可回避的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交大精神:竢实扬华、自强不息。交大精神就是在与这些艰难斗争中形成和发展的。这种精神又是克服这些困难的动力,正是这种精神使西南交大在艰难中创业,在坎坷中前进,在曲折中发展,如火中凤凰的再生。没有这种精神,西南交通大学在历史中早就消失了。

(三)交大人才辈出、蜚声中外历史经验的结晶

1980年7月5日中午,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登峨眉山,经过西南交大时说:“这所学校出了不少人才。”虽然我们历经坎坷,风雨沧桑,但始终弦歌不辍,为国家培养了二十多万人才,毫无愧色地可以称为“桃李满天下”、“学子遍神州”。据不完全统计,其中有院士40多人,勘测设计大师9人,“两弹一星”勋章获得者3人。其他如学者教授、工程师等优秀人才很多。我校土木工程系1933届的一个班上就出了4名院士(张维、严恺、林同骅、刘恢先),十年后,矿冶系1943届一个班又出了3个院士(肖纪美、徐采栋、邱 祖贤)。

在山海关时期,第一、二届学生总共40人,毕业者17人,但为铁路建设做出卓越贡献。詹天佑领导的中国第一条独立修建的铁路干线京张铁路,协助詹天佑勘测这条线路的助手张鸿诰、徐士选是我校毕业生。后来,詹天佑又从山海关铁路官学堂学生中招了十多人。詹天佑高兴地说:“(京张路)在开工时,我已有足够的工程师进行我们的工作。”

1912年7月,詹天佑被任命为粤汉铁路会办(副局长)。8月,粤汉铁路招考工程练习生,报考者有五、六百人,发榜时只录取28名,我校毕业生应试有23人,全部被录取。本校声誉蜚声铁路界。

1916年,北洋政府教育部举行全国工科高等学校学生作业展评比,我校位居全国第一,以一流的教学水平轰动全国高等教育界。

1916年6月,茅以升以四年总成绩平均名列第一名从我校毕业,考取清华官费赴美留学,入康奈尔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学校当局对我校的毕业文凭不予承认,首先考了他大学课程,继而又让他参加研究生的入学考试,成绩均为特优。举座皆惊,学校不得不对这个年仅21岁的来自唐山的中国大学生刮目相看。这座世界一流的大学决定,今后凡是唐山工业专门学校来读研的学生一律免试升入该校。茅以升在康奈尔大学学习一年时间,即以优异成绩取得硕士学位。又以不到两年时间,在卡利基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这是该校第一次授予工学博士学位。他的30万字博士论文《桥梁桁架次应力》,达到了当时的世界水平,被康奈尔大学授予“斐蒂士”金质奖章。这个奖章是颁发给特别优秀的研究生的,我校声誉声震海外。

1918年春,校长章宗元呈准交通部,我校毕业生前两名派遣出国深造。过去毕业生出国深造是要经过清华官费考试或其它途径。这一措施,提高了我校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章宗元校长在1919年校刊上撰文称,本校毕业11个班,“历年学生成绩,教育部评为第一,毕业生或出洋游学,或在铁路办事,声誉日起。”许多优秀的中学毕业生都把西南交大看作他们梦想起飞的地方。沈志云等教授考取了清华、武汉大学、我校后,选择西南交大。我国第一任矿冶局长胡博渊,当年考入唐山交大后,“心理上之愉快,难以言谕,较以后考取清华官费留美时犹有过之。”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校毕业生主要在铁路交通部门工作,成为中国铁路交通建设的骨干力量。我校是铁路交通工程师的摇篮。可以这样说,在1900年后中国修建的铁路都有我校毕业生的汗水,国内凡有铁路的地方,都能找到我校毕业生的身影,所有设有铁路工程科系专业的大学院校或研究铁路工程技术的研究机构,都有我校毕业生在那里默默奉献。铁路工程技术的许多重大发明创造,都含有我校师生智慧的结晶。从我国第一条自主 设计、自主施工的铁路干线——京张铁路到我国第一条电气化宝成铁路的建设,从举世公认的地质条件极为复杂、工程难度极大的成昆铁路建设到有“天路”之称的青藏铁路建设,从解放后我国第一台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的成功研制到世界首辆载人高温超导磁悬浮试验车的诞生,从我国第一条万吨重载列车大秦线运行试验成功到我国第一条载人磁悬浮列车工程示范车联调成功,从茅以升主持设计和建造的钱塘江大桥到著名的杭州湾大桥、东海大桥的设计和建造,从北京第一条地铁线建设到我国许多城市的地铁、轻轨的设计与施工,无不饱含着我校师生的劳动、智慧与创造,他们为了祖国的铁路交通事业献了青春献终身,甚至献出自己的生命无怨无悔。有校友写诗赞道:“奠基山海关,扎根在蓉城,凡建铁路线,皆有交大人。”

当然,我校毕业生不仅在铁路建设上,在其它各条战线上也有重大成就。

如我校第一位革命烈士马增玉,1926年在我校学习,因从事反帝反封建、反对北洋军阀的革命活动,在1927年4月18日被北洋军阀杀害,牺牲时年仅21岁。杨杏佛,1933年因从事革命活动为国民党特务杀害,年仅40岁,鲁迅写了《悼杨铨》的千古绝唱:“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还有,他的事业被称为“永远的丰碑”的武胡景,在1933年1月,中共中央机关被迁往江南后,他一直在上海坚持地下斗争,任上海执行局军委书记,1934年春任中共中央保卫部部长,后又主持组成中共上海“临时中央”执行局,担任代理书记,在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上被选为共产国际监察委员会委员。与范长江等人齐名的新闻工作者羊枣,1946年1月11日为中国革命事业献身。刘文华在我校学习结束后,赴德国留学。抗战开始后,他回到祖国,在武汉时,他接到全国5所著名大学的聘书,他没有接受,却走上投笔从戎、抗日救国的道路,奔赴太行山抗日前线,曾任彭德怀秘书等职,后来血洒太行山,年仅30岁,为抗日战争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在河北邯郸的晋冀鲁豫军区革命烈士陵园,埋有刘文华烈士的忠骨,毛泽东为烈士陵园题词:“英勇牺牲的烈士们千古,无上光荣。”

在其它各条战线上,我校毕业生也做出了重要贡献,如: 两弹一星的研究与制造:姚桐斌、陈能宽、吴自良。桥梁:茅以升 气象:竺可桢

水利:黄万里、王三

一、谭靖夷等 矿冶地质:何杰、胡博渊

冶金材料:周惠久、肖纪美、庄育智、葛昌杶等 造船专家:王公衡 港口航运专家:石衡 爆破专家:许宁 铸造专家:王道年

建筑专家:佘畯南、彭一刚等 内燃机、汽车工程专家:潘承孝 预应力混凝土专家:林同炎„„。

当我们举出这些熠熠生辉的英名时,不禁肃然起敬。在交大112年的历史中,为什么培养出这些英才,重要的就是靠交大精神,竢实扬华、自强不息。

二、竢实扬华,自强不息精神的内涵

(一)为什么用竢实扬华、自强不息概括交大精神

一方面它比较好地体现了交大精神,刚才说过,我们学校是在艰难曲折中走过112年,多难不仅可以兴邦,多难也可以兴校,这需要有爱国爱校之心,而且要有奋斗拼搏创新的精神,竢实扬华体现了教育为了救国、兴国,学校命运与国家命运的一致性,国兴校兴;而国兴也离不开教育和人才的培养。国与国的竞争很重要的方面也是教育和人才的竞争。自强不息是不断克服困难,不断超越自己,实事求是,开拓创新。

“竢实扬华”四个字是怎么来的?1916年,北洋政府教育部举行全国高校学生作业展览。这是辛亥革命后举行的第一次高校的评比活动。全国共有71所高等学校参加。展览会开幕之后,教育部组织有关专家对各校的展品评比,我校以94分成绩名列第一。这个成绩比北洋大学高3.2分,比北京大学高6.1分。按规定,90分以上的列为特等,给予优等奖状,并由教育部发给匾额。因此,我校除得到优等奖状外,还得到当时教育总长范源濂奖予的匾额一方,上面4个字就是“竢实扬华”。这块匾额在解放前长期悬挂在礼堂明诚堂内,被认为是学校的一种荣耀。

这次评比是一次标志性的事件。标志我校办学水平处于全国一流。在当时教育界引起轰动,评比之后,有几十所院校来我校参观学习。

对于竢实扬华,其字面意义为:等待结出丰实的果实振兴中华。联系近代中国历经的屈辱,范源濂先生的教育救国的思想以及我校历经磨难的办学历程和办学思想,将它阐释为:育人报国,为救国、兴国而育才,为救国兴国而成才。这就是:今日是桃李芬芳,明日做国家栋梁。

自强不息出自易经,意为奋发图强、开拓创新、永不懈怠。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体现,也是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用它作为我们学校的精神,比较好地体现了110年我校风貌,也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结合。竢实扬华、自强不息,就是要严谨治学、刻苦钻研、艰苦朴素、实事求是、开拓创新,以天下为己任,关心社会发展,关心人类命运,关心百姓疾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竢实扬华,自强不息精神的内涵

1、爱国至上,振兴中华

竢实扬华、自强不息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在112年的漫长历史中,在交大人的血脉里,永远流着热爱祖国、振兴中华、捍卫民族独立、尊严的热血,爱国进步始终是交大人的信念。在五四运动中,我校学生与唐山工人相结合,投身反帝爱国洪流。在中共成立后不久,我校就有了地下党组织。1922年,在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中,交大的学生积极支援开滦五矿工人大罢工,中共中央执行委员、宣传部长蔡和森在当年11月15日出版的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向导》周报第十期上发表《唐山学生援助罢工之模范》一文,赞扬唐山交大学生的行动“不但在劳动运动历史上为重要,在民族运动史上尤为重要。而且是中国知识阶级到了真正觉悟的路上之证明。全国压在国际帝国主义之下的知识阶级和学生们都要学习唐山路矿大学学生的模范啊!”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我校师生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的洪流。1935年,华北事变后,伪政权“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建立,日伪在冀东(唐山在内)猖狂活动时,唐山只有在交大校园里,还飘扬着中国国旗,这是不屈的爱国者的灵魂,鼓舞着不愿作奴隶的冀东人民斗争,我校不愧是冀东大地上傲然挺立的青松。

卢沟桥事变后,我校师生高举抗日救亡大旗,从唐山迁至湘潭→杨家滩→平越→璧山,横跨七省,行程数千里,备极艰辛,成了名副其实的流亡大学。在流亡途中,茅以升院长鼓舞大家说:“我们学校历史悠久,有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有极大的凝聚力,有百折不挠的生命力。只要大家坚定信心,团结一致,唐院一定会振兴,抗战必胜,日寇必败,国家前途是光明的”。“中国不会亡,唐院不会亡,我们一定会找到我们读书的地方。”说得大家热血沸腾,心如潮涌,团结一致,坚持到抗战的胜利。与我校一样内迁的还有清华、北大、南开、中央大学等,这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的一次知识分子大迁移,是全民族抗战的一条重要战线,是中国爱国知识分子与日本侵略者进行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斗争。即使在流亡中,弦歌不辍,为祖国培养出了一批英才。“此是光辉史一页,应叫青史有专篇”。

在解放战争时期,我校师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参加了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是当时第二条战线的组成部分。

从我校建校起,大约有六代“海归”来到学校教书育人,被称为一代宗师的“五老”——罗忠忱、伍镜湖、李斐英、黄寿恒、顾宜孙都是“海归”。为了祖国培育人才,几十年坚持清贫的生活,工作在三尺讲台上,直至心脏停止跳动。如曾四次担任我校校长的茅以 升,在美国完成博士论文答辩后,来不急等待毕业典礼,即匆忙回国,他的导师劝他留在美国发展,他回答“我的事业在中国”。他回国后,为抗日也为建设祖国,主持修建了钱塘江大桥,后来又为不使大桥为日寇利用,又亲自主持炸毁了大桥。抗战胜利后,他又主持修复了大桥,充分显示了他的爱国热忱。

新中国成立,一批海外学子,如吴炳焜、高渠清、曹建猷、孙训方、孙竹生、郭可詹等,放弃在国外的优裕生活,回到刚刚诞生、困难还很多的新中国,在唐院培育英才。被称为建筑泰斗的校友庄俊,新中国成立时,他的独子庄涛声获得美国伊利诺大学建筑学硕士学位,在纽约有名的英门建筑师事务所工作。没有子女的老英门,很欣赏庄涛声的才能,准备不久退休后把事务所交给他,并热情邀请庄俊夫妇定居美国。但庄俊写信,要他的儿子立即回国,参加祖国建设。当时留美中国留学生要回国很困难。庄涛声和严东生等20多位中国留美学生打电报给周总理,要求回国。在周总理的亲自过问下,庄涛声终于在1950年3月回到祖国。庄俊要他的儿子一不去北京,二不去上海,而是要去唐山工学院,因为唐山比上海和北京更艰苦,更需要人。庄涛声在我校任教数年后,由于院系调整去了其它学校。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从1951年3月25日至1953年9月10日,我校先后组织三批抗美援朝工程队,共118人奔赴朝鲜战场,在战火纷飞中,冒着生命危险修了3个飞机场及其它工程,有5人获得了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功勋奖章,出色地完成任务,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凯歌。我校是全国唯一的组织工程队赴朝的高校,这是我校的骄傲。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校继续高举爱国进步旗帜,积极投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以崇高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无论历史风云怎么样变幻,前进道路如何曲折,都没有动摇过这个信仰。在今年的抗震救灾中也有突出表现,因为有专题,这里不重复了。

2、爱校如家,敬业奉献

爱校如家四字是我校朱泰信教授提出的。竢实扬华、自强不息反映在大学教育事业中,必然成为爱校如家、敬业奉献的精神。在峨眉校区门口,有一块校友立的碑,上面只有两个字“回家”,交大人都把母校当作自己的家。爱校如家、敬业奉献是百多年来交大的最有特色、最令人心驰神往的宝贵传统,正是这个传统使交大克服困难,百年常青。我们回眸百十年校史时,交大人爱校如家、同舟共济、荣辱与共的动人情景,使我们心潮澎湃,激动不已。

在讲爱校如家、敬业奉献的优良传统时,我们应该首先提到这一传统的倡导者和奠基者的我校五位最受人尊敬的、堪称交大“万世师表”的“五老”,他们都是在海外名校学成 后归国,献身教育事业的人。茅以升称他们是:“无意求闻达,有功在树人”,“为学如严师,相知如契友”。他们在交大几十年,一辈子献给了这个学校,从未离开过,直到他们生命的结束。可以说是献了青春献终身。他们都是学术造诣很高的人,有的人堪称大师,他们几十年默默地耕耘,在几尺讲坛上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当学校在抗日战争时期内迁湖南、贵州时,他们抛妻别子,冒着生命的危险,突破敌人的封锁线,赶到学校上课。顾宜孙教授是从上海坐船到香港,又从香港转到越南,再到抗日大后方云南昆明。云南省主席龙云用高薪聘请他任云南大学教授,当他听说我校已内迁到贵州平越时,立即辞掉云大职务,赶到平越,与学校共度时艰。他们什么艰难都能忍受就是不能看到学生们失学、受苦。我校从杨家滩往平越迁校途中,受到日机轰炸,许多同学的衣物损失,时值严冬,困苦万状,伍镜湖教授提出预支他个人薪金,为学生添置衣物。在平越迁至璧山时,时任我校院长的罗忠忱教授,在安排好师生离开平越后,他才最后离开平越,到达重庆时,他的行李全部丢失,而学校的财产则安全转移到重庆。在学校由杨家滩迁往平越时,体育教师徐家增不堪重负,丢掉了自己的行李,却不肯丢掉学生锻炼身体用的单杠。几十年后,学生回忆徐家增扛着单杠长途前进时,仍激动不已。解放战争时期,我校曾南迁到上海。为了弦歌不辍,罗忠忱、伍镜湖、李斐英等与大家同住在上海交大旧文治堂里,男女老少都混住在一起,像个统舱一样,只有布帘子隔一下,但他们无怨无悔,只要能育人,他们什么样的困难都能忍受。

不仅是五老,我校有一支爱校如家,敬业奉献的教师队伍,我校能有今日,有他们的奉献。

这种爱校如家、敬业奉献精神,在校友们身上反映也很突出。抗战时期,湘潭复课,困难大极了。没有经费,校友捐助,杜镇远等捐款银元12000余元,有的校友捐出全月的工资,生活费要向别人去借。没有校舍,校友们设法,把已完工尚未使用的站房作校舍。缺乏教师,湘黔铁路局先后有15人义务讲课,不收分文。当1937年12月,学校在湘潭复课时,师生激动万分,唐山精神万岁的口号“声震屋瓦”,学生们打出大幅标语:“前辈之爱校若此,学校之不亡有因!”后来学校又迁至贵州省平越,四川省璧山丁家坳,校友们都表现了对母校的深情。只要有校友的地方,师生们就得到了援助。在途中,只要说,我们是唐院的,就能得到校友的热情接待,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抗战胜利,复校唐山,校友们都鼎立相助。平越往丁家坳迁移时期,在我校工作的北洋大学的王钧豪教授说:“我真佩服你们交大,羡慕你们有这样的校友,能在危难的时候协助你们迁校到四川,到安全的后方求学。我是北洋毕业的,北洋大学就没有人来帮助我们迁校复校。”

正像九里校区南门口的大型雕塑“竢实扬华”显示一样,校友们饮水思源、感恩,对 母校有着向心力,凝聚力,正是这种心向母校的精神才铸就了西南交大的辉煌。西南交大的校史,就是团结爱校的历史。没有这种团结爱校的精神,就没有西南交大的今天。西南交大的校史的主旋律就是爱国爱校。这种爱校与爱国的精神是交汇在一起的,交大人深知,国衰校亦衰,国兴校才兴。学校的前途与祖国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爱国爱校是统一的,这种统一,是西南交大前进的动力。

3、严谨严格,求真务实

严谨治学,严格要求,严字当头是交大师生对教学、学习、工作的认真态度,是一种对自己热爱的事业的敬业精神、责任感、使命感。西南交大蜚声海内外,是与它的教学工作中的严格的科学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严肃的工作作风,严格的规章制度分不开的。体现为“重视招生质量,坚持择优录取;重视基础理论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对学生严格要求严格考核;强调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这就是:门槛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

至今学校中仍流传着许多严谨治学的故事:

罗忠忱是我校教授中的第一位中国人。他主讲材料力学、应用力学等课程,对教学严肃、认真。上课、下课都很准时,不浪费每一分钟。他的讲课有系统、有条理,从理论到实用,从解析到计算,层次分明、说理清晰、深入浅出、讲解精辟。他经常告诫学生,工程师要兼顾安全和经济。因之计算必须精确。他说:一个工程师在设计过程中,若是不能将数字弄清楚,势将影响构造物的安全。将来你设计桥梁,假如倒掉了,会失去多少人的生命!你要负责任的。在课堂上演算例题时,他用四位对数表当场得出结果,再以另一种方法加以校核,要两个结果一致才罢手。他在黑板上画图,写字和演算都一丝不苟,力求整洁,决不东涂西画。他徒手在黑板上画的圆几乎与圆规画出的一样。他对学生要求严格,每周用一节课测验,测验题分A、B两组,相邻坐位的学生做不同的题。他亲自评阅试卷,给分很严,不仅要求解题方法正确,而且数值计算结果也要正确。期末考试要求更严,时间是半天,试题的分量很重,给分更严格,总有不少学生不及格重修。

王绍瀛,主讲金相学,平越时期,年逾花甲。他为人和蔼可亲,视学生亲如子女,人称“好好先生”。矿冶系的一位同学,期考不及格,去他家中求情,他不为所动。情急之下,学生双膝跪地,请求老师高抬贵手。王教授见此情景,也扑通一声,跪倒在地,一分未加。

无独有偶,据土木(19)45届校友叶运奎回忆:他们班上有位同学,三年级时,“期终考完,除天文学尚未公布分数外,其余已公布学科的成绩,不及格的学分已超过1/3,留级是肯定了,如果天文学再不及格,不及格的学分就要超过1/2,那就要开除学籍了。当时我课余在图书馆打工,与教这门课的罗河教授接触过多次,同学们让我承担说情‘重 任’,罗教授像往常一样接待了我,我希望能给他60分保持学籍,只要不到65分,留级后还是要重修的。罗教授哼了两声,也没有拒绝。结果呢?成绩公布这位同学还是不及格,我呢,59分。”

这样的情况还发生在前几年。有位同学物理课不及格,班长和这位同学一起找到老师说情,说到这位同学的母亲有心脏病,如果知道儿子功课不及格,对母亲的身体不好。第二天,老师在课堂上,肯定了这位同学想到母亲是好的,他接着说:我们每个人除了生养自己的母亲外,还要想到我们大家还有一个共同的母亲,那就是,他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大字:祖国。我们的学习要对得起我们共同的母亲——祖国。

交大教师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知行统一。伍镜湖教测量课重视实习,不论野地如何崎岖,在他年逾花甲的高龄,仍然要对每一个实习小队亲临指导。

罗河教授教测量。他对测量实习很严格。学生用经纬仪测量,仪器在使用时是不能碰一下的,否则会影响精确度。但有个同学在用眼接近目镜看仪器时,却用手扶着三角架。罗教授发现后,认为一个学土木的人连这点常识都不具备,根本没有学土木的细胞,便走过去,轻轻地对这位学生说,不用测了,赶快去转系。学生不以为意,以为是老师吓唬他的,照念不误,一年一年念下来,自问对测量已经过关,但罗教授就是一次一次地给他不及格,他只好转系了。有的学生认为老师不近人情,但工作过后,大家认识到,测量必须精确,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不仅会耽误学生,对国家也不知要损失多大。称赞“罗教授真是一位大智大勇的贤明老师!”

正是这种从严的传统,才培养出了一辈又一辈的英才。

交大坚持以人为本、学生第一的办学理念。对学生要求严格,但对学生关怀备至。在学生运动中注意保护学生,在生活上体贴学生,在学习上关心学生。罗忠忱教授不要助教,所有学生作业、考试卷子都是他自己批阅,他说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学生,才能搞好教学。

4、艰苦奋斗,开拓进取

在我校迁成都前,办学条件并不好,唐山并不是大城市,峨眉校区更是在农村,尤其是学校在抗日战争时期,流亡至平越,条件更为艰苦,那里没有电,没有公路,更没有火车。师生的生活困苦极了。教授也是如此:土木系的林炳贤教授长期生活在美国,英语讲得比汉语好,但为了抗战,在平越坚持上课。一次学生看见他脚上穿了双花袜子,就说他的袜子真漂亮,他尴尬地笑了一下说:“你既然问了,我只好告诉你了。”他脱下鞋,原来袜子是没有底的。教授都如此,学生就更困难了。有的学生把每月发的一点照明的桐油卖掉,为了凑点钱理个发,买双鞋。一件棉袄冬天御寒,暑天把棉花拿出来遮体。学校没有澡堂,要到河里去洗澡。夏天还好,冬天寒风刺骨。在这样的条件下,教师还是认真地教,学生还是认真地学,在艰苦条件下培育出了一批又一批人才。学校在当时声誉很好。后来成为“两弹一星”功臣的姚桐斌,是江西省会考第一名,高考中,他被7所学校录取,其中包括武汉大学、湖南大学等,而他却选择了唐院。唐院学生口碑好,受到用人单位欢迎。在平越学习过的校友林鸿标回忆:“毕业时,有十几个单位来函邀请。我班38人毕业,有130多个工作机会,每人有4个职位可供选择。”

我校学生刻苦钻研精神在社会上是有名的。茅以升在校时,老师都用英语讲课,参考书都是英文版的,没有正式教材。他每听完一节课,都要翻阅几十本参考书,自己整理笔记。他宿舍的墙上贴着两张表,一张是“作息时间表”,另一张是“学习计划表”。他说:“有计划一天十件事可以做好,无计划,五件事也完不成了”。在校五年里,他整理了200多本笔记,这些笔记堆积起来,足有一人高。茅以升晚年曾对他的人生之路作过科学总结:“人生乃一征途耳。其长百年,我已走过十之七八。回首前尘,历历在目:崎岖多于平坦,忽深谷,忽洪涛,幸赖桥梁以渡。桥何名欤?曰:奋斗。”梅花香自苦寒来,交大师生骄人的成绩,在他的背后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在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漫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冰心:《繁星》)

同学们,在你们人生的道路上,也不会是平坦的,不可能每天都是春光明媚、风和日丽,会有曲折,会有困难,会有阴雨天气,也会有电闪雷鸣。同学们,要记住老校长告诉我们的两个字:奋斗!竢实扬华、自强不息,就是要奋斗不止、奋斗不息。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时代在前进,社会在进步,历史在发展,西南交大要生存与发展,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西南交大一百多年来,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现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校的巨变说明这种巨变不仅表现在学校规模的扩大,地址由峨眉转到成都,领导关系由铁道部转向教育部,教学科研成果一批批涌现,主要是指办学思路、观念在不断开拓创新。

这种开拓创新是围绕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开展的。

第一个转变是从单科性的铁路工程大学向综合性的多科性的大学的转变。理工结合,文理渗透。

第二个转变是从只搞教学,或主要搞教学,很少搞科研向把教学和科研并重,作为学校的两个中心,还与服务社会相结合的转变,教学是学校的基础工作,科研是用来提高学校水平,高校办科技产业则是用来增强学校适应社会发展的活力的。

第三个转变是,从“文革”以前,学校基本上是本科教学,虽然有研究生,但数量很少向现在的本科生、研究生并重,同时辅之以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相结合的转变。现在,本科教育是基础,研究生教育体现学校教育的水平,成人教育显示了办学的活力。第四个转变是,从科技教育为重发展到科技教育与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并重发展到同时重视素质教育。

这四个转变是不可阻挡的潮流。第一个转变是关系到影响学校发展全局的学科结构;第二个转变关系到学校三大功能的协调发展;第三个转变关系到学校培养人才层次、类型定位;第四个转变则关系到人才培养模式。

这四个转变都带有战略性质,就是改革,就是创新,就是与时俱进。

这些是为了要解决我国高等教育中,存在着的四个共同问题:过弱的文化陶冶,学生人文素质不高;过窄的专业教育,学生的学术视野不宽,学术基础不牢;过强的共性制约,学生的个性发展不足。过重的功利主义倾向,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与基础训练不够。

上面讲的四个方面的创新,所解决的四个问题,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问题上的创新。马克思讲过,教育一个方面是提高生产力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式。这些创新就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同学们在交大学习,要继承学校创新的传统,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创新,创新,再创新。

竢实扬华、自强不息精神是由交大人一百多年奋斗心血凝成的。正是这些光荣的,优良传统使西南交大生生息息,傲然屹立。它不会过时,它像燧石,“受到的敲打越厉害,发射出的光芒就越灿烂。”(马克思)。竢实扬华、自强不息是西南交大人的精神支柱和前进动力。在座的同学应该传承和发扬这种传统,这种传统应该在你们手中得到继续和延长,愿同学们与学校同行,与祖国同行。今天你们以考入交大而骄傲,明天交大以你们光辉的成就而骄傲。你们的青春,在竢实扬华、自强不息精神的熏陶下,会变得更有活力,更加美丽。

2008.8

下载第四十八届竢实扬华辩论赛总决赛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四十八届竢实扬华辩论赛总决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