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安市中学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武安十中高一化学冯冬冬

时间:2019-05-13 18:42: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武安市中学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武安十中高一化学冯冬冬》,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武安市中学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武安十中高一化学冯冬冬》。

第一篇:武安市中学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武安十中高一化学冯冬冬

武安市中学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

及对策研究

高一化学组 冯冬冬

序言

武安市是一座以工业为主,各行业全面发展的新兴城市,地处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地带。全市各级各类学校534所,学生17.5万人,教职工1万余人,高标准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形成了幼儿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成职教育等相互衔接、结构完善的教育体系;扎实推进素质教育,教育质量,连年省和邯郸市名列前茅,多次被命名为国家、省教育工作先进(县)市。

近年来,武安市全民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加快教育事业发展作为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以教育公平推进社会公平,在致力于建好每一所学校,关注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现就武安市推进中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和有关对策做一综述。

一、武安市教育均衡发展现状调查研究

在2010年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经验交流会上,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和河北省副省长龙庄伟带队,参观武安市兰村小学后,称赞“兰村小学是中国农村小学的典范,从兰村小学看到了中国农村教育的希望”。武安市兰村小学投资2000多万元,建有植物园、室内游泳池、塑胶跑道、现代化微格教室,师生可通过武安市教育发展网,足不出校就可与市内任何一所学校互动交流。从兰村小学看出,为实现新的教育均衡发展目标,武安做了很多工作:武安市教育均衡发展现状

1.1整合资源

近年来,武安市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公平和谐的重要举措,坚持以“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为目标,统筹资金、师资、管理,先后投资5亿多元,新、改、扩建标准化学校20余所,形成121所小学、30所初中办学格局。布局调整后,得以保留的学校全部实现校校通、班班通,搭建起同全国先进地区学校对接交流的平台,实现了优质资源共享。

以学区建设为抓手,打破行政区划,持先规划、后建设、再调整,大力实施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启动了午汲、骈山、清化等城区周边初中建设,推动初中向城区周边和节点重镇集中、小学向中心村集中。针对管陶乡地处西部山区,辖38个行政村、108个自然村,学校布点多、规模小的状况,财政投资800万元,平整20多亩山地,新建了寄宿制管陶中心小学,辐射周边15个村,40多平方公里,有效解决了山区孩子“上学远”的问题。几年来,财政累计投资5亿多元,新、改、扩建学校106所,其中标准化学校27所,建成3个从学前到高中阶段的十五年教育园区。

1.2建强队伍

武安市积极与东北师大、北京师大、河北师大合作,实施教师素质提高系统培训工程,每年选派800余名骨干教师和校长外出培训,先后引进1800多名大学生充实到教师队伍。同时,他们还推行学区一体化管理,实施了强强联合、对口帮扶、强弱联盟“三项活动”,加大了城乡校长、教师“双向”交流力度,每年选派120多名城区骨干教师下乡支教。

每个学区教科研中心配备了专职教研员,组建起专家、教研员、骨干教师“三结合”的专业教研队伍。依托中心校,定期分学科、分年级开展教研活动,构建起“横到边、纵到底”的市、区、校三级教研网。依托教育网,对接全国先进地区学校,共享优质资源。借助视频直播公开课系统,积极组织各学校联合开展教研,实现了全市教研一体化。创造性地实施了“双领”教学改革和开放办学活动,并与东北师大、河北师大、北师大合作,实施了“教师素质提高系统培训工程”,每年选派100名教师校长到名校实习,举办寒暑假教师全员集中培训,先后邀请魏书生等80余名全国知名教育专家讲学,使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在“走出去、请进来”中得到显著提高。

1.3扶困助弱

武安市本着“相对一体、统中有分”的原则,实施了“松散式+五年教育一体化管理”,高度关注弱势群体,以均衡“高端”促进“低端”均衡。该市建成4所省级示范性高中和1所全国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年招生能力达1.2万人,能满足当年所有初中毕业生就读优质高中的需求,率先在全省普及优质高中教育,高中入学率达86.6%。

近几年来,武安市不断完善贫困生救助机制,扩大覆盖面,构建起从小学到大学完善的贫困生救助体系,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失学。财政累计拨款2000多万元,使1200余名贫困生圆了大学梦。三类残障儿童入学率达93.82%,构建起“财政为主、社会参与”贫困生从小学到大学的“一路通”资助体系,打造了学在武安的幸福教育品牌。

1.4强力督导

不断健全教育督导网络,把教育发展水平纳入对各级政府主要领导政绩考核体系。建立了教育发展水平公布制度和教育经费投入公示制度,每年将义务教育主要指标和经费投入情况在市新闻媒体公布,督促各级政府强化责任,抓好落实。市人大、政协对全市义务教育经费保障、队伍建设等情况开展经常性督导调研,有效促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

然而,近几年正是武安经济教育发展的时期,正是武安社会由煤铁资源开发型向生产产业化转变的时期。教育在要求教育均衡发展的新时期,在社会经济发展教育水平提升的同时,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武安市教育均衡发展存在问题

2.1教育管理理念的陈旧

为了对抗愈来愈严重的学生流失局面(大批武安优秀初中毕业生选择到省内其他名校就读),武安市教育局就出台了新的办法:在“三模”考试的全市前400名初三年级的学生免试进入武安市一中就读。武安市第一中学占地372亩,教职工800余人,其中有全国劳动模范4人,享有国家和省级特殊津贴的教师6人。目前有3个年级,每个年级40多个班,每个班级学生50余人,是名副其实的巨无霸。但是武安市每年的初中毕业生有10000人左右(武安市职教中心3000人名额,每年真正进入高中学习的只有6000人左右),每年为了争抢生源,8所高中挣的是你死我活。几年下来原来花巨资建设的武安市第四、第六,第七,第八,第九中学先后撤销,已经造成大量社会资源的浪费!随之而来的就是疯狂的“择校风”。

这一切不得不说与陈旧的教育管理理念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留住优秀毕业生的根本在学校本身,而非学生。武安教育的发展不是要做大做强一所中学,而是全市整体教育的均衡发

展。与这一切相伴的武安现在还固守在上世纪的“衡水模式”,机械管理,追求不知“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不知今日之衡水亦非昔日之衡水了!

2.2师资力量分配不均衡

其实,为了解决城乡师资力量分配的不均衡的问题,武安市出台许多办法,如:优秀教师支教制度,参加支教是评定职称的硬性指标;福利倾斜制度,武安市乡镇教师比市区教师每月多200多元教育津贴。然而,仍然有许多乡镇的教师想方设法托门子找关系要挤进市区学校,2009年更爆出轰动全国“百名教师违规进城”,可见这背后蕴含的腐化催化剂的力量。结果几年下来,造成市区学校人满为患,乡镇学校无人可用的局面。城乡差距大,师资力量分配不均衡的问题是武安教育的顽疾,更是桎梏武安教育均衡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2.3教师福利低,教师积极性不高

武安经济发达,其内有25家年销售收入超亿元、18家纳税超千万元的骨干企业簇群,其中濮阳、文丰、新金、文安、东山5家企业纳税超亿元,并有4家企业跻身全省“百强”,3家跻身“中国制造业500强”,综合经济实力跃居全国“百强”、全省“三强”。2009年财政总收入预算为48.3亿元,教育基建支出1.4亿元,主要支持了武安市第一中学的建设工程,其次投入240万元为3709名贫困生补助了寄宿生活费,还投入448万元资助高中段家庭困难学生6699名,保障了困难家庭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另外投入200万元,实施了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

然而,每年不低于1个亿的教育投入与武安教师低工资、低福利、低社会地位的状况又是鲜明的对比。“欲善其事必利其器”,“素质教育的根本在教师”,教师福利关乎教师稳定,教师积极性不高不利于教育的均衡发展。如何开源节流、提高教师待遇这也是摆在武安领导面前的一件大事!

教育管理理念的陈旧、师资力量分配不均衡和教师福利低造成的教师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在将来势必会成为阻碍武安市教育均衡发展的绊脚石,如何迅速解决这些问题是值得武安市相关领导思考的问题。

二、武安市中学教育均衡发展之我见

其实,如何改变落后的教育理念陕西小县吴起已经进行了行之有效的探索;与武安市相同的师资力量分配不均衡和教师福利低造成的教师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在邯郸市却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吴起和邯郸市的先进模式值得我们借鉴。

1武安市中学教育均衡发展可借鉴的典范

1.1吴起式“免费全民教育”

吴起县是红军长征胜利的落脚点。由于石油资源丰富,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为了满足城乡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需求,吴起县把实施学校布局调整作为缩小城乡差距的基础工程,确立了“农村小学生全部撤并到乡镇中心小学实行寄宿制教学、初中学生全部集中到县城就读”的布局调整思路,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水平建设和土地优先划拨、资金优先安排的原则,对于城市新区优先划拨土地,配套建设中学、小学和幼儿园,使学校布点、办学规模与新区人口规划容量相适应;对于老城区最大限度地挖掘土地资源,全面扩建改造中小学校;一次性撤并全部农村小学并入乡镇中心小学,实行寄宿制。

据统计,从2007年以来,吴起县已累计向教育投资超过10亿元,新建扩建和改造中小学163所,校舍面积达27万平方米,并对校长和老师进行培训。农村学生也能同城里享

受一样的优质教育,城乡教育出现统筹均衡发展的新格局。

与其他地方为生源争得你死我活相比,吴起的免费教育无异于一副清醒剂,转变观念不是不能,就看怎样做。吴起的“全民免费教育”我们起码让我们看到,让百姓平等的接受教育和享有优质教育不是一个神话。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要想真正实现“素质教育”,教育理念是关键。所以政府相关部门要转变政府职能,正如广东省教育厅一位处长说,在相当长的时期,我们一直强调转变政府职能,但是做得不尽如人意。我们的财政仍然是投资型财政,不是公共服务型财政。政府职能不转变,就不会转变投资方向,优化投资结构,就不会把更多的财力用到教育上。

“全民免费教育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但在我国全面实施,除了财政投入问题,还涉及如何吸引社会资金进入教育领域的难题。”南京市教育研究所副所长谷力认为,在发达国家,公办学校一般只满足公民的基本教育需求,而优质教育资源多数为私立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的“投入产出比”较高,能持续不断吸引社会资金进入。而在我国,优质教育资源多数为公办学校,由于政策、资金等制约,民办学校很难和公办学校竞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社会资金进入教育领域。

吴起毕竟是个小县城,“船小好调头”是不可争议的事实。武安市如果死板硬套吴起经验恐怕困难很大,但吴起县经济发展之后不忘反哺教育的思想却是值得学习的。

1.2邯郸式“四种模式”教育

两年前,与武安市一样,邯郸也被“择校风”席卷,名校人满为患,汉光中学那时一个班级最高时达到127人,占地18亩的校园竟容纳了5000多人,哪儿都是学生,操场上、走廊上„„,更甚至于,因为学校人多,厕所都不够用了,只能把下课时间间隔开,但即使这样,也不能解决问题。与名校的“挤”相比,一些薄弱校却面临着“无生可招”的烦恼,邯郸市26中,家长宁愿跑远路,花大钱去择校,也不愿意就近入学。老师出去都不愿意说自己是26中的,学生就更别提了。外界已经给这所学校打上了“标签”,学校面临被解散的命运。当时26中一个班30多人,一个年级最多的4个班,少的才2个班,校舍破旧,人心涣散,老师想着调走,学生想着转学。真是山穷水尽,无路可走。这样的局面竟然在短短的一年半里起死回生。

均衡发展不是削峰填谷,而是要不断做大优质教育资源,实现高位均衡。邯郸市坚持多措并举,标本兼治,通过做大优质教育资源、扶持薄弱学校发展等手段,努力推进城区学校办学条件均衡优化。

针对主城区中小学学校布点不合理、校际发展不均衡、择校问题较为突出等问题,探索实施了 “四种模式”。

①“盟校模式”——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结盟。按照“强校引领、资源共享、捆绑考核、互动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名校”拉动效应,保持法人不变、编制独立,打破校际界限,将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结成“盟校”。建立四项机制:一是由优质学校校长负责“盟校”整体规划和管理的统筹协调机制;二是校长和教师双向交流机制;三是实行管理模式、教学资源、科研成果三项共享机制;四是教学计划和进度、管理制度、教科研活动、质量考核标准

“四统一”的管理机制。邯郸市先后将市直7所优质学校与9所相对薄弱学校结成7所“盟校”,市内3区也分别组建覆盖全部薄弱学校的“盟校”。三年来,邯郸市共组建“盟校”113所,强力拉动了薄弱学校迅速发展。

②“兼并模式”——优质学校兼并薄弱学校。按照“以强并弱、资源整合、班子重组、交融发展”的原则,盘活优化城市义务教育资源,增强优质学校承载能力。邯郸市将较为薄弱的24中与优质学校11中进行实质性合并,重组为市11中东西两个校区,统一领导班子、师资调配、教学管理和质量考核。先后取消了2所中等职业学校承担的义务教育招生任务,实现了“职普”分离。近几年,邯郸市共引导优质学校兼并薄弱学校35所,使优质初中承

载能力进一步增强。

③“分校模式”——优质学校异地建立分校。按照“强校孵化、资源分流、母校统筹、一体发展”的原则,鼓励优质学校建立分校,扩大优质学校办学规模。将市四职中整体外迁,在其原校址建立了社会声誉较好的汉光中学南校区,并在邯山区举办了市23中分校。通过优质学校举办分校的方法解决了长期困扰邯山区无优质初中和该区域学生不能就近接受初中教育问题。近三年,邯郸市区和县城有16所优质学校建立分校,促进了优质资源的均衡分布,带动了区域办学水平迅速提升。

④“新建校模式”——新建优质学校。按照邯郸市政府《城区住宅区配套中小学、幼儿园建设管理办法》规定的在主城区和县城人口密集区及新建住宅小区配套建设中小学的要求,近年来,邯郸市分别高标准新建了广泰中学、广安小学、百花小学等38所优质中小学,使该服务区域内的学生直接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近两年来,邯郸市教育局发展规划处处长李大志一直做标准化学校建设的具体工作,对农村学校的困境和现状情况非常了解,尤其实施工程之前,一些农村小学的陈旧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曲周县安寨镇朱秦庄小学,占地才1.5亩,没有校门,没有围墙,没有操场,只有两排平房,分作6间教室、2间办公室。”在这个学校,6名教师、6个班、105名学生,每个教师最多教10门课。

朱秦庄小学并不是个案。全市3211所农村中小学,只有481所达到省定装备标准,仅占学校总数的15%。绝大多数学校无法正常开展实验课和其它专业实践课。更重要的是,学校布点过多,规模过小,设置并不科学。85%的农村小学,是一轨制,一所学校,只有几个老师‘复式教学’,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2007年,邯郸打响了计划总投入为29亿元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和标准化学校建设攻坚战。两年之间,城乡中小学硬件上得到极大改善,软件上也得到较大发展。

长期以来,受经济发展水平等多重因素影响,农村学校“散、小、弱”的状况严重影响着农村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2006年以前,全市农村1轨制小学占85.3%,造成了课程难以开齐、教师难以配置、教研活动难以开展等问题。针对这种状况,我们坚持城市反哺农村的方针,加强对农村教育的扶持,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对武安市中学教育均衡发展的建议

从邯郸市的做法我们看出邯郸“四种模式”对武安市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2.1科学规划,合力攻坚

为了确立农村中小学均衡发展格局,邯郸市根据农村城镇化进程、区域人口变化、交通区位等情况,制定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确定了全市农村中小学发展布局,到“十二五”末,基本消除不完全小学、1轨制小学和6轨制以下初中,所有中小学在占地面积、校舍建设、师资配置、仪器装备等方面全部达到标准化学校标准。强势推进农村标准化学校建设。邯郸市结合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大打标准化学校建设攻坚战。制定了《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标准和设计标准》,明确了建设任务、工程进度、资金来源等,实行学校建设统一规划设计和施工监理,保证工程质量。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农村标准化中小学50所,力争三至五年时间,基本完成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学校建设任务。

武安市在这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统筹城乡教育局面,打破常规争取在硬件上为教育的均衡发展铺好路子。

2.2完善体制,不断深化学区管理改革

根据《邯郸市学区建设规划》,将邯郸市211个乡镇中心校撤并调整为131个学区中心校,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直接管辖,建立了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学区中心校和学校三级管理

体制。精简了管理机构,800多名原中心校行政干部充实到一线,解决了管理成本过高的问题;学区范围内实行管理、课程、研训、资源配置、考核“五统一”,解决了教育资源匮乏问题;学区设立研训室,使教研真正植根于教学,教师全员培训得以经常化、制度化,解决了教研活动开展难问题。精兵简政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踏踏实实的为教育发展扫清带路,2.3城市带动

针对城乡教育质量差距过大的问题,邯郸市充分发挥主城区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作用,建立了城镇教师对口支援县(市、区)农村教育的长效机制,每年组织1000余名城镇教师到农村中小学支教。实行特级教师和省骨干教师定点联系农村学校制度,全市245名省、市特级教师和207名省骨干教师每人联系一所农村学校,定期送教下乡。建立了农村教师到城市学校挂职学习、跟岗培训制度。坚持协调推进,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快步均衡。统筹城乡教育事业协调发展,是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坚持以城市辐射农村为抓手,采取多项措施不断加快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但怎样把现有制度透明化,常规化,邯郸市的好做法,在武安市的具体落实上仍需努力。

2.4以师为本,励志博学

大学是因为有大师才谓之“大”,名校是因为有名师才有竞争力。邯郸市明确了教师是办学的根本,是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体现了办学者的指导思想,“以师为本”就是把学校看成是教师的学校,把教师当作学校的主人,充分尊重教师的主人翁地位和创造性工作。这样才能办好学校,老师才能在工作中落实以‘学生为本’”。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原动力,是最积极、最具创造力的因素,是学校持续发展的最重要保障。邯郸市的做法是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特别注意激发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和民主参与意识,为广大教师提供参与建设、管理学校的舞台,把广大教师的命运与整个城市教育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们也制订了切实可行的政策,鼓励教师成“名”成“家”。同时,不断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为每一位教师提供在职进修、外出学习,在校内、外展示才华的舞台,使大家充分认识到学校在提高教师素质方面的投入是最大的福利。充分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充分肯定教师的人生价值。

综上所述,邯郸市特别是邯郸市区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道路走得更为踏实,做法极具针对性。能行之有效的解决武安市资力量分配不均衡和教师福利低造成的教师积极性不高等问题。虽然武安教育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但要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不是一件容易事,需要鲁迅的“拿来主义”,更需要武安教育工作者集体的努力!

第二篇:大连教育均衡发展对策研究

大连教育均衡发展对策研究——教师素质的视角

一、基本观点

教育不均衡是目前我国教育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大连作为一个经济较发达地区,在教育均衡上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但目前教育不均衡现象仍然存在。在为促进教育均衡而进行的努力中,人们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政府的教育政策、教育体制、教育投入等方面,实际上,教育的均衡发展既涉及到宏观意义上的教育政策、教育资源等问题,也关乎微观意义上学校、教师的问题。而宏观的教育均衡发展的理念必须通过学校、教师的实践来实现。教师承担着把外部条件的均衡转化为真正的教育过程均衡的责任。教师是教育均衡的具体推进者,促进教育均衡要从教师素质的均衡开始。

大连教育学院于2009年对大连市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状况展开了调查。通过对本次调查获得的数据的分析,笔者认为,大连中小学教师群体是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但在总体状况基本良好的情况下,教师素质不均衡现象表现明显。这种不均衡既表现为区域教师素质的不均衡,也表现为教师素质自身结构的不均衡。主要包括:教师年龄结构不均衡;教师学历结构不均衡;教育理论素养不均衡;教师科研素质不均衡;教师学科素养不均衡。

提高教师素质、促进大连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思路。1.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疏通进口,做好老龄化教师的更新换代工作。继续实施大学生到农村的“顶岗”计划和“特岗”制度。2.完善城乡教师交流机制。教育部门应该每年从市内四区选派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开展一定时间的“援岗”性对口帮扶。同时,将置换出的有培养前途的农村教师选送到城里进行集中培训。鼓励城市优秀青年教师到农村支教或任教,对于到农村支教或任教的教师在工资待遇、发展机会等方面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3.开展对薄弱地区和农村教师的专项培训。市级教师培训机构要加大对农村教师的指导力度。各区市县教师进修学校深入农村进行教学诊断和专业引导。4.加强薄弱地区和农村教师的学历提升。充分发挥两级教师教育培训机构的作用,利用教师教育培训机构的优势,做好薄弱地区和农村教师的学历、学位层次提升工作。5.提高薄弱地区和农村教师的科研素养。把教师科研素养的高低作为教师职称评定和骨干教师选拔的一项重要指标。6.建立和完善教师教育服务体系。尝试整合省、地市级教育学院、广播电视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的教育资源,初步建立以教育学院为主体的现代教师教育服务体系。

二、主要创新点和学术价值

1.在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中,人们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政府的教育政策、教育体制、教育投入等方面,对作为教育均衡发展理念的重要实践者——教师的关注较少。关于教师素质的研究也只是就教师素质谈教师素质,真正把教师素质和教育均衡发展结合起来的研究少之又少。本课题选择了从教师素质的视角来研究教育均衡发展问题,认为教师素质的不均衡是影响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解决教育不均衡问题的过程中,将教师素质的均衡化作为推进教育均衡化的重要内容。这是一个较新颖的视角。

2.本课题的特色在于紧密结合大连地区的实际状况,做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不论是问题的提出还是问题的解决,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三、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

1.本课题提出的主要对策思路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可操作性较强,对推进大连地区的教师培训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在课题组成员所在的大连教育学院提供给教育行政部门的研究报告中,本课题研究的思想也得到了体现,为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提供了参考。

第三篇:农村中学体育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农村中学体育发展的现状及对策探微

摘要:为了使学校体育能够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我国教育部体卫艺司在认真总结多年来我国学校体育课程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新的教育大纲。作为农村中学的体育教师,我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人们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不清,场馆不足,器材缺乏,学习负担过重„„通过对本地区周边学校的调查,发现许多问题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根据新的教育大纲的要求,学校体育课程必须改革:转变观念,学校体育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加强师资培训,强化组织管理;充分利用资源,搞好场馆建设,完善体育器材。

关键词 :

农村中学体育

现状

课改

健康第一

我是一位体育教师,奋斗在第一线的农村中学的体育教师,肩负着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项重要教育任务。为了使学校体育能够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我国教育部体卫艺司在认真总结多年来我国学校体育课程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新的教育大纲。随着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深入,农村中学的体育教育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现状却还是令人担忧:人们对体育锻炼的作用认识不清;经济落后导致场馆不足,器材缺乏;学习负担过重„„这些问题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因而需要我们仔细研究存在的问题,探讨行之有效的解决策略。

一、现状

1、认识态度与动机

笔者认为还有不少人对体育教育的目的认识模糊。学校重视不够,管理落实不到位;由于受城乡差别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对孩子参加体育活动不重视。绝大多数男生和少数女生喜欢上体育课,但可以看出,学生们似乎都有较为正确的主观认识和积极的态度,但动机呢?是为了好玩或缓解学习压力,还没有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

2、次数时间与形式

运动时间、次数严重不足,锻炼形式单一。《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普

通中小学每周安排三次以上课外活动,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在我所在地区的学校中,两操作为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农村中学开展早操率达95%,开展课间操率则较低。我曾对学生锻炼时间做过统计:他们周锻炼大多为每星期一至两节体育课,每天的早操、午操,时间每星期大约为三小时左右。形式是以班级或学校为单位的集体活动,当然也有少数学生用课余时间锻炼自己喜欢的项目,但时间不长。

3、场馆器材与项目

体育设施是学生锻炼的物质基础,就本地区而言,场馆与器材严重不足,学校体育设施无法满足学生体育锻炼的需要,学生参加的项目很少,主要是田径中的跑、投、跳,篮球、乒乓球和羽毛球,基本再无其他项目。导致部分学生无法参加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而放弃体育锻炼。

二、问题

1、体育课改出现的新问题

新的教育大纲突出强调在学校体育课程建设中,要充分注重学生活动内容的自主性选择和学生个性的培养与发展。为了落实大纲精神,在新学期的体育课程教学中,我将过去教学由教师引领的部分内容改为学生自主选择,这一“自主”却带来了一连串新的问题。第一、在一堂课中,学生要各自为战,去玩自己喜爱的项目;第二、一些带有娱乐性的项目倍受青睐,而一些要有吃苦精神的项目却无人问津;第三、课堂纪律和时间教师不好把握。更重要的是,学校现有的教学设施和器材无法满足教学需要。

在与学生交流中了解到,造成学生选择内容分布不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第一、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和知识层次的提高,学生已不再满足传统的体育活动方法;第二、思想活跃,追求新知识。通过自己的优势项目来表现出自己的能力,展示个人的价值;第三、厌恶复杂的技术和套路。如果大部分时间用于对活动技术和套路的记忆,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厌恶体育课;第四、怕苦怕累的思想严重,在没有外界压力的情况下,没有主动性、积极性。

2、传统体育课程的旧观念

从体育进入学校课堂以来,我国学校体育的教学观念,曾经历了几次变革,但是,无论是竞技运动的教学观念,增强体质的教学观念,快乐体育的教学观念,终身体育的教学观念,还是体育能力的教学观念等,都没有将体育教学观念定位于对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增强这一健康的“三健”之上,所以,就出现了竞技运动教学观念下的教学内容竞技化,教学手段的训练化,增强体质教学观念下过分强调技术化,快乐体育教学观念下的“自由化”,终身体育教学观念下的精神“贯输化”,体育能力教学观念下的运动技术能力的“简单化”。上述体育教学观念,在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和发展中,都不同程度的发挥过积极的推动作用,对我国学校体育思想和学术争鸣也都产生过深远影响。但是,这些教育思想都不同程度的曲解了学校体育教育的功能,以至于造成本应以学生为本的学校体育教育,变为一切都要适应一些竞技运动项目的技术要求和训练方法,使学校体育成了竞技运动训练的下一级单位,而违背了学校体育教育的主体。

翻阅多年来的体育教科书,我们可以发现一些问题:第一、中小学体育教材内容大致相同。如:小学有前滚翻,中学有,可能大学也有;小学有短跑,中学有,大学仍然不可少;篮球也是小学、中学、大学都有的项目等等。这种几十年不变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有所厌恶;第二、教育的本质发生了变化,更有甚至将竞技项目的内容和竞赛规则,不做任何修改的搬到学校教学课堂中去,把学校体育变成了单一的竞技运动,而缺少带有游戏性质的运动项目;第三、陈旧的教学方式束缚了学生的发挥。我们体育教师要求学生严格按动作技术要求去练习,“照葫芦画瓢”的教学方式没有改变,如此的教学方式和要求,怎能培养学生兴趣,由此可见,学校体育为什么不能成为广大学生喜爱的学科了。

三、对策

1、转变体育教育观念:

(1)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使学校体育教育一切为了促进全体学生的健康,学校教育承担着培养新世纪的“四有”新人的重任,而新世界是竞争的时代,在应对激烈竞争和紧张工作及快节奏的生活过程中,需要具备健康的身体,心理及较强的社会能力,这种促进全体学生健康的新观念,不再仅仅是增强身体素质,提高运动技术与技能,而是把“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实到学校体育教学中去。

(2)正确认识教与学的关系。长期以来,学校通过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为了适应素质教育,努力全面发展每一个学生,就必须改变过去的单一传统的教学方式,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满足全体学生,建立新型的课堂师生关系,重点突出学生的个体地位

2、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新型课堂上的体育教师,已不再是过去的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得学什么;而是,学生要学什么,教师就得教什么。不是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而是要求我们教师要有一井水,甚至更多,所以广大的体育教师就更有压力和危机感。怎么办?首先,要上一级领导重视,加大在职体育教师的培训;其次是体育教师自身在本职工作中要认真落实新型课堂教学,不断加强业务水平训练,努力提高自我能力;第三,可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培训方式。

3、加强场馆建设和完善器材

体育教学和学生练习都离不开场地与器材,据笔者所知,本地区的场地与器材严重不足。如何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加强体育场馆建设和器材添加。充分利用现有的体育教学资源并作出科学的安排,本着一场多用、一场多能,充分提高体育场馆和器材的使用率。

4、加强体育教学组织管理

加强体育教学组织管理,是保证体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要科学制定体育课教学计划,注重体育教学内容,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使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在规范、有序、高效的状态下健康发展。

总之,“一切为了孩子”。我衷心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使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增强,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兰自立、赵克《我国部分省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2、季浏、胡增荤编著《体育教育展望》

3、邓星华、杨文轩《“健康第一”的理论论据与学校体育的新使命》

第四篇:中学体育教学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1

中学体育教学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周集中心校 朱家亮

一、学校体育现状

我所在的学校是六安市霍邱县周集中心学校,是一所乡镇中学,专职体育教师3人,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学校教学文件只有简单的实施方案或教学大纲而已,根本就没有学年,学期甚至单元教学计划。没有计划教学目标就更加模糊不清,老师编写教案只是为了应付上级领导的检查或为了评职称而补写教案。在体育课开课率上,能够保持正常开课,但一般每周开课节数只有两节,这与国家规定的开课节数相差很远。根据调查还显示,一旦有雨雪天气、毕业班上课、或其他学科补课欲占用体育课时,学校的体育课就不上了。这种现象说明学校对体育教学管理不严,而且存在重智轻体的思想。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大部分只是选择少量田赛和径赛项目来发展学生体育技能。教学内容突出单纯定量和定性考核标准,迫使学生把精力放在应付考试上,出现了考什么练什么的现象,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学方法上,讲解、示范、联系成为永不改变的灌输模式,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应该运用较好的教学仪器设备,提高教学兴趣。在教学环节上,教师是主宰,一切都有教师控制,学生只能听从指挥和召唤,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没有互动和交流,使学生缺少思考,讨论,探索和实践的机会。很少有教学评价工作,即使进行评价工作也无非是通过考试来检查学生“学”的结果,根本就没有体现学生“学”的方法、质量、更没有体现“教”的方法、质量和效果。在体育课组织形式上,都是按自然班授课,或者是让学生随意练习,教师适当组织指导。受班级人数过多和场地器材缺乏等因素的影响,干脆就采用“放羊式”教学,课堂上往往只有少数几个人在参加体育活动,多数学生就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聊天,有的索性就到教室里读书学习。《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普通中校学,每周安排3次以上课外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有1h的体育活动(含体育课)。我校以早操和运动会为主要内容,每天上午出一次早操,在开展运动会方面,学校每年开展一次秋季运动会。在课间体育活动内容选择上很是单一,课间体育活动以眼保健操为内容。场地器材严重缺乏,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学校没有体育馆,这就造成了学生在下雨天无法正常上体育课和进行课外活动;二是学校只有跑道周长为200米的操场,一块篮球场设在操场中间;同时,现有器材中有不少陈旧、破损、其中不乏保管不善,修理不及时等人为因素。一方面器材匮乏,一方面人为浪费,令人心痛。也给正常的体育教学埋下了安全隐患。

二、存在主要问题

(一)忽视学校体育的功能

“望子成龙”心切,为考取高一级学校取得铁饭碗为目标,对孩子参加体育活动不重视。这些陈旧的观念影响着学校体育工作新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影响着体育教学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智育第一”、“分数第一”、“升学第一”。社会上很多家长,一方面崇拜像邓亚萍这样的体育明星,另一方面却不让孩子参加体育活动,认为搞体育“出息不大”或“没出息”。由于受这种观念的制约,给学校体育的决策、管理和发展带来很大的阻力,因此很难发挥学校体育的各种功能和作用。

(二)体育观念的落后

体育学科的教学特点是:有德育、智育、美育、身体锻炼与增强体质的教育功能,其他学科只能具备前三方面的功能,不具备后一个功能。体育具有多功能的特点,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不少人,包括相当一部分领导者,认为体育就是跳跳蹦蹦、玩玩乐乐,而没有从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高度和深度去认识。观念的滞后,极大地阻碍了六安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

(三)学校体育管理制度不完善

学校体育工作的管理体系没有形成,体育工作在整个教育工作规划中没有充分体现。组织机构流于形式,对于体育教师、课外体育活动、场地器材建设、体育教学等的要求仍处于目标模糊和“放羊式”的管理方式,缺乏宏观目标和微观管理意识。

(四)办学条件差,办学经费极其紧张

学校由于经费紧张甚至负债运行,根本无能力完善体育设施,增添体育器材。这不仅无法保证进行正常的体育教学活动。令人担心的是在体育教学中还存在许多安全隐患,为了尽量避免学生在学校出现意外事故,学校宁可放弃体育课。

(五)不重视教学质量和评价标准

体育教学质量的优劣、水平的高低,很少有人过问。有些学校领导和教师以及家长认为学生体育成绩不及格、不达标和不优秀而不会影响升学,也就不重视体育教育了。在初中升高中施行加试体育考试这期间,引起了大家的一些重视,但经历一两年后,学校开始在考试中,千方百计或多或少的帮文化课成绩好的学生作弊,制造假体育成绩。

(六)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对体育教师缺乏激励机制

对工作表现好、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不能及时地给子奖励和宣传;对工作不负责任、完不成教学任务的教师缺少必要的处罚,加之体育教师本身就存在着职称评定难、评优难等诸多因素,因而难以调动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上述种种因素,决定了我校的体育不被重视,始终处于次要地位;甚至被视为可有可无的课程,这种现象在短时间内恐怕是难以得到全面纠正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工作特别是农村中学体育工作,切实提高认识,把体育放到与德育、智育同等重要的位置。

三、解决的办法及对策

(一)加强对体育价值的舆论宣传

通过新闻媒体大张旗鼓宣传,提高全社会公民体育意识,使每个农村中学真正了解体育工作的重要意义。通过体育教育与训练,促进人体结构和肌肉完美发展,增强体质,促进智力发展,培养学生崇高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培养学生情感、情操和审美观念,从而培养社会的合格人才。各学校和体育教师必须同社会各界人士和家长密切联系,多渠道、多形式、多角度、多侧面不断地宣传体育的各种功能和社会化价值,加速推进体育社会化的进程,培养全体公民积极参与的意识。

(二)提高各级领导的认识

加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的学习,提高思想认识,使他们懂得一些基本的体育知识,充分认识学校体育的价值具有终身效益。把体育纳入学校教育发展战略的“五育”同步发展。真正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对体育的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这是解决农村学校体育工作蓬勃开展的重要环节之一。加强对学校体育具有社会功能价值意义的教育,培养锻炼身体的习惯,形成自觉锻炼身体的心理定势,几十年以后,他们将分布在社会的各条战线和作了家长,这对增强整个社会意识的作用较大。

(三)加强监督职能: 1发挥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作用,对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好坏要“曝光”。2群众对领导重视体育的态度及落实的措施进行评价。

3学校体育工作列入监督检查的主要内容,依据国家学校体育工作“条列”赏罚分

明。

4体育列入学校全面工作的评估条件

克服单纯比升学评价学校的不良倾向,加强农村学校体育工作规章制度建设,使农村学校体育逐步实现规范化、科学化,不断发现和培养乡村、联中体育工作的先进典型,树立榜样,使得学有方向,赶有目标,创造良好的体育环境。5加强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1)动员中学生积极报考体育院校,不断充实教育队伍,增加数量,提高质量,继续后备力量。

(2)提高农村体育工作者的工资待遇。特别是在边远农村、贫困地区工作的教师或教育工作者,待遇一定要优于都市教育工作人员,以此作为奖励农村体育教师。

(3)建立县、乡、村三级辅导站,定时定点辅导,建立乡村联系站制度,努力提高业务能力,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4)加强专职、兼职体育教师们的专业理论及相邻学科的能力,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思想境界,提高文化素质,掌握体育专业理论及相邻学科的立体结构,能从各个学科体系中,吸取自己所需的东西,融化到体育工作的实践中去,使教学和业余训练不断的创新和发展。

(5)关心广大农村体育教师生活,稳定教师队伍,正确对待教师的待遇、地位、荣誉,调动体育教师们的积极性,使他们安心工作。6加强体育场地、器材设备的建设,注意增加体育经费的投入

农村体育场地器材设施较差,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学校领导不重视体育,另一方面是因为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经济落后,缺少教育资金投入。扭转这种现状,改善农村中学体育教学条件,应采取多渠道的措施筹集资金。首先,应最大限度地增加体育教育资金投入,购买体育器材和兴建体育场地。在这里可以采取依靠上级拨款和学校自筹资金相结合的形式。其次,争取社会的捐赠,即在社会上号召人们关心学校体育、支持学校体育。第三,自力更生,自制部分器材。在目前体育经费紧缺的情况下,各农村中学可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号召教师和学生自制部分器材,以满足体育教学的需要。另外,对农村中学体育事业的发展,政府应加大必要的资金投入,科学规划,专人负责,多人监督,改善体育场地,器材设备条件,改善教师,学生的健身环境,缓解束缚体育事业发展的客观条件。

7加强农村中学体育课程改革

农村中学体育课程改革,任务艰巨。现存的课堂教学不规范,教学内容单调,课外活动不稳定,缺乏组织性,导致学生对体育认识不足,锻炼意识淡漠,给体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和困难。要扭转此局面,必须加强对体育课程的改革,规范课堂教学,充实教学内容,完善课外活动的组织,改善对体育课程的评价体系。8走“自力更生”之路

各校要重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发挥体育隐蔽课程的物质环境要素与精神环境要素的功能,例如六安市农村中学有些地处山区可以利用本校的地形、地物、地貌,把房前屋后的空地等改造成学校体育理想的场地和设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热情,使体育课真正成为集健身、娱乐为一体,实现体育教育的多重目标。

综上所述,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由于受到场地、器材、师资、观念等因素的影响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但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内外结合,充分确立学校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观念,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增加农村中学体育经费投入,改善体育场地设备落后状况,加强监督智能及舆论宣传,才能改变中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下载武安市中学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武安十中高一化学冯冬冬word格式文档
下载武安市中学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武安十中高一化学冯冬冬.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