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写在棋盘中学落成庆典之际
重筑蟾宫折桂梦,建成学海弄潮章
--写在棋盘中学落成庆典之际
过去十个月,动荡而拥挤。因为学校重建,寄读小学,我曾调侃“寄人楼上”。从低矮的平房教室过渡到楼层,似乎没啥感觉,一切都按部就班有序进行。新校建成,庆典仪式如约而至,我们搬回新校,似又回到原点。
普通的校门,并不高大的教学楼及宿舍,本是平淡无奇,却因为是在偏远的山村、在青山绿水映衬下,却显得庄重大方,“不是别墅的别墅”,上级领导如是说。但于我而言,一切都是陌生的,熟悉的就只有这个旧址,准确说,只有那三棵树:一棵荔枝树,一棵橄榄树,一棵玉兰树--这是旧校剩下的唯一印迹。可能你会觉得奇怪,怎么学校有果树?这个应该从学校的源头说起:学校建于1958年,是由当时下乡的知名作家秦牧,会同下乡的农业技术员余守信、炮兵团退伍军人村民王云德创建的,校址当时设在村中心的陈厝祠内,只有两个班,只招本村学生。因为上午上课,下午劳动,所以校名为棋盘农业中学,这是当时揭阳县内由村农业合作社创办最早的农业中学。后因经济困难,1961年停办。1964年由王云德、王云育、陈锡美组织复办,校址设在新村大礼堂,1965年迁往棋盘后山“龟地档”(谐音,现址),由王国程(人称古校)任校长,开设三个班,仍招收本村学生;当时学校的环境极其简陋,后由师生共同修建改造。1980年开始,增加招收赵埔、军田两村学生,并改名为“棋盘中学”。因为没有办公经费,所有的一切费用都靠学校自力更生,所以学校老师引领学生在埔面山开山造林,种下荔枝、龙眼等果树。每到成熟季节,总是师生最高兴的时候,因为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很多学哥学姐们毕业的座谈会因为这些水果,增添了许多生动的回忆。也因为这样,校园空地也有规律地种下了荔枝、龙眼、橄榄、无花果等果树,还有金凤、玉兰、木棉、桂花等。八九十年代,学校西边的金凤烧得火红;长期以来,一排排玉兰花香浸润着一代又一代学子;高大的木棉从建校开始就忠诚地守卫在学校四周,要数西边五角星下方形门斜对面的木棉最为高大,要好几个人合抱才能抱住它;桂花、含笑、九里香、龙牙等,此消彼长,香了一年四季,香了每个学子求学的青葱岁月,香了一代代人纯真的梦、厚实的根……
对于这个学校,我是学生,也是老师。在那个中专吃香的时代,我跟两位同学考进揭阳师范学校。毕业后,只有我回到母校任教。说实在的,当初凭一股血气回校,稚嫩的理想就是用我的青春换取学生成功的垫脚石,让周边三个村子的学生能够站得更高走得更远。在那个偏远的角落,我以老黄牛的韧性,十多年如一日早出晚归,把所有的时间及精力全部用在工作上--其实,用事业比较恰当,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老师的工作就是事业,教书育人的事业。虽然,在这过去的十多年,人的观念、价值观等都有质的变化,但我还是那个追随梦想的我。在我的眼里,看到的是许许多多可亲可敬的老教师,他们在这里教书就是一辈子。即使临近退休,也没有丝毫懈怠,甚至有些老教师还主动承担繁重的教学工作。中考复习备考阶段,有些老教师因为上课时间被考试占去,跟领导讨课翻了脸。有人说,棋盘中学是与世隔绝的,这里土生土长的本地老师及调入的大部分外地老师一直保留质朴负责的本色,即使亲眼目睹某些年轻老师拿着工资混日子,他们也继续认真;当然,有时他们也试图劝导这些年轻的老师。因为老师尽职尽责,我们学校毕业的学生都能不负众望,在高一级学校或社会中独占鳌头,力拔头筹。
虽然那些老教室,低矮而阴暗,夏天充满着吸血鬼--蚊子,无时不刻觊觎着我们每个人身上鲜活甜美的血液,夏天的教室、宿舍,“香火旺盛”,那是老师或学生点上了蚊香;冬天,呼啸的北风夹杂着飞沙走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窜教室,“父母枭,嫁女池畔寮”(俗语,是形容本村北风大,地理位置及气候恶劣。池畔寮,是棋盘村别名),棋盘的北风是远近闻名的。不仅如此,学校是平房教室,年久失修,又是在山脚下,时常有白蚁大队出现推毁椅子、柜子及大树、围墙,有时拉开久未使用的办公桌或刨开已经干枯的老树周边的泥土,竟都是白花花的白蚁!教室宿舍,屋漏浸水掉沙土,都是常事。拿我那间与人合用的办公室兼宿舍来说吧,下雨的时候倒不漏雨,却在久雨初晴的日子“下雨”--那是屋顶的横梁,受潮久了,碰到阳光就“流汗”,遇到不熟悉的客人很尴尬,但这在这一排房间是很常见的;至于屋顶落下零星的沙土瓦砾,都是司空见惯的事。我的宿舍,除此以外,还有特别之处,就是水漫床下、办公桌下、墙边以致整个房间的地面。大概是我参加工作的五六年后吧,宿舍后边被种上竹笋,排水不通,一碰到下雨天,屋后墙角的渗水,很快就成蔓延之势冲到前边门边,我时常拿起扫帚畚斗扫水,总是扫不完。“赛龙舟啦”,年龄相仿的同事时常调侃,“水生财,这房间是风水宝地”,年纪大的老师一本正经。也有诧异这满地雨水或水渍,那夸张的程度,大概与遇远古北京人一样吧。当然,这个风水宝地并没有给我带来横财,却让我对年长日久伏案工作的办公桌产生深厚的感情--其实,这个办公桌并不是我第一个使用的,它最先启用于六十年代的建校之际,我只是它其中的一个使用者而已。原想,学校建好之后,我继续与它朝夕相处,哪知搬回新校,学生告诉我,桌角断了一个,学生满脸愧色。而我,却是怅然。面对上级配置的新办公桌,内心却打倒五味瓶子。
“结婚前,我一直住校,每逢夏天夜晚,可以说是与蚊、鼠甚至蛇共眠。半夜醒来,抓到的是软绵绵的东西,那是老鼠--半夜起来打老鼠,有时一个晚上就打了好几只--一辈子都忘不了的,是一个台风侧面袭击的晚上--你知道,我的窗户是坏的,关不了。狂风夹着豆大的雨点,很快就把被子打湿了。抱着滴水的被单,还担心屋顶漏水或老墙坍塌呢--最恐怖的一次,我打扫卫生,刚推开一扇门,竟发现一条两尺多长的蛇……”一群人围着团书记忆苦思甜,陈书记将近一米八的高个子,说到这里脸色发白还心有余悸。这倒让我想起学校的一位实习女老师,当时是傍晚,她从厕所方向来,又惊又喜地告诉我们,厕所里的水龙头有团像玉的东西,很晶莹剔透,很美。那时我也去看,走近时,腿都软了,原来那是山上常见的毒蛇“青竹飙”……
新校建成,热闹是他们的。于我而言,人是物非,我独自一个人跑到三楼。俯视全校,感觉就一个字--空,包括记忆以及之前的酸甜苦辣!空荡荡的楼前空地,只剩下三棵树:一棵荔枝树,一棵橄榄树,一棵玉兰树,往日绿树成荫、花果飘香的日子已经不复存在了。听说,很快就会种上绿化树了,满园葱茏会很快实现,但“十年树木”,人生能有多少个可以打拼的十年呢?青春无法复制,记忆几近清零。初夏的黄昏,被拉长的身影仿佛蔓延着难以言状的情思,是对未来的期盼么?
“因为空白,我们能在上面画出最美的图案”,上级领导的讲话话犹在耳。是的,对于棋盘中学,历史已经翻开新的一页,作为学校的老师,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上级领导的关爱下,在新的办学环境中,重筑蟾宫折桂梦,建成学海弄潮章。
棋盘中学,加油!
(旧作,写于2012年5月初)
第二篇:写在棋盘中学落成庆典之际
重筑蟾宫折桂梦,建成学海弄潮章
--写在棋盘中学落成庆典之际
过去十个月,动荡而拥挤。因为学校重建,寄读小学,我曾调侃“寄人楼上”。从低矮的平房教室过渡到楼层,似乎没啥感觉,一切都按部就班有序进行。新校建成,庆典仪式如约而至,我们搬回新校,似又回到原点。
普通的校门,并不高大的教学楼及宿舍,本是平淡无奇,却因为是在偏远的山村、在青山绿水映衬下,却显得庄重大方,“不是别墅的别墅”,上级领导如是说。但于我而言,一切都是陌生的,熟悉的就只有这个旧址,准确说,只有那三棵树:一棵荔枝树,一棵橄榄树,一棵玉兰树--这是旧校剩下的唯一印迹。可能你会觉得奇怪,怎么学校有果树?这个应该从学校的源头说起:学校建于1958年,是由当时下乡的知名作家秦牧,会同下乡的农业技术员余守信、炮兵团退伍军人村民王云德创建的,校址当时设在村中心的陈厝祠内,只有两个班,只招本村学生。因为上午上课,下午劳动,所以校名为棋盘农业中学,这是当时揭阳县内由村农业合作社创办最早的农业中学。后因经济困难,1961年停办。1964年由王云德、王云育、陈锡美组织复办,校址设在新村大礼堂,1965年迁往棋盘后山“龟地档”(谐音,现址),由王国程(人称古校)任校长,开设三个班,仍招收本村学生;当时学校的环境极其简陋,后由师生共同修建改造。1980年开始,增加招收赵埔、军田两村学生,并改名为“棋盘中学”。因为没有办公经费,所有的一切费用都靠学校自力更生,所以学校老师引领学生在埔面山开山造林,种下荔枝、龙眼等果树。每到成熟季节,总是师生最高兴的时候,因为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很多学哥学姐们毕业的座谈会因为这些水果,增添了许多生动的回忆。也因为这样,校园空地也有规律地种下了荔枝、龙眼、橄榄、无花果等果树,还有金凤、玉兰、木棉、桂花等。八九十年代,学校西边的金凤烧得火红;长期以来,一排排玉兰花香浸润着一代又一代学子;高大的木棉从建校开始就忠诚地守卫在学校四周,要数西边五角星下方形门斜对面的木棉最为高大,要好几个人合抱才能抱住它;桂花、含笑、九里香、龙牙等,此消彼长,香了一年四季,香了每个学子求学的青葱岁月,香了一代代人纯真的梦、厚实的根„„
对于这个学校,我是学生,也是老师。在那个中专吃香的时代,我跟两位同学考进揭阳师范学校。毕业后,只有我回到母校任教。说实在的,当初凭一股血气回校,稚嫩的理想就是用我的青春换取学生成功的垫脚石,让周边三个村子的学生能够站得更高走得更远。在那个偏远的角落,我以老黄牛的韧性,十多年如一日早出晚归,把所有的时间及精力全部用在工作上--其实,用事业比较恰当,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老师的工作就是事业,教书育人的事业。虽然,在这过去的十多年,人的观念、价值观等都有质的变化,但我还是那个追随梦想的我。在我的眼里,看到的是许许多多可亲可敬的老教师,他们在这里教书就是一辈子。即使临近退休,也没有丝毫懈怠,甚至有些老教师还主动承担繁重的教学工作。中考复习备考阶段,有些老教师因为上课时间被考试占去,跟领导讨课翻了脸。有人说,棋盘中学是与世隔绝的,这里土生土长的本地老师及调入的大部分外地老师一直保留质朴负责的本色,即使亲眼目睹某些年轻老师拿着工资混日子,他们也继续认真;当然,有时他们也试图劝导这些年轻的老师。因为老师尽职尽责,我们学校毕业的学生都能不负众望,在高一级学校或社会中独占鳌头,力拔头筹。
虽然那些老教室,低矮而阴暗,夏天充满着吸血鬼--蚊子,无时不刻觊觎着我们每个人身上鲜活甜美的血液,夏天的教室、宿舍,“香火旺盛”,那是老师或学生点上了蚊香;冬天,呼啸的北风夹杂着飞沙走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窜教室,“父母枭,嫁女池畔寮”(俗语,是形容本村北风大,地理位置及气候恶劣。池畔寮,是棋盘村别名),棋盘的北风是远近闻名的。不仅如此,学校是平房教室,年久失修,又是在山脚下,时常有白蚁大队出现推毁椅子、柜子及大树、围墙,有时拉开久未使用的办公桌或刨开已经干枯的老树周边的泥土,竟都是白花花的白蚁!教室宿舍,屋漏浸水掉沙土,都是常事。拿我那间与人合用的办公室兼宿舍来说吧,下雨的时候倒不漏雨,却在久雨初晴的日子“下雨”--那是屋顶的横梁,受潮久了,碰到阳光就“流汗”,遇到不熟悉的客人很尴尬,但这在这一排房间是很常见的;至于屋顶落下零星的沙土瓦砾,都是司空见惯的事。我的宿舍,除此以外,还有特别之处,就是水漫床下、办公桌下、墙边以致整个房间的地面。大概是我参加工作的五六年后吧,宿舍后边被种上竹笋,排水不通,一碰到下雨天,屋后墙角的渗水,很快就成蔓延之势冲到前边门边,我时常拿起扫帚畚斗扫水,总是扫不完。“赛龙舟啦”,年龄相仿的同事时常调侃,“水生财,这房间是风水宝地”,年纪大的老师一本正经。也有诧异这满地雨水或水渍,那夸张的程度,大概与遇远古北京人一样吧。当然,这个风水宝地并没有给我带来横财,却让我对年长日久伏案工作的办公桌产生深厚的感情--其实,这个办公桌并不是我第一个使用的,它最先启用于六十年代的建校之际,我只是它其中的一个使用者而已。原想,学校建好之后,我继续与它朝夕相处,哪知搬回新校,学生告诉我,桌角断了一个,学生满脸愧色。而我,却是怅然。面对上级配置的新办公桌,内心却打倒五味瓶子。
“结婚前,我一直住校,每逢夏天夜晚,可以说是与蚊、鼠甚至蛇共眠。半夜醒来,抓到的是软绵绵的东西,那是老鼠--半夜起来打老鼠,有时一个晚上就打了好几只--一辈子都忘不了的,是一个台风侧面袭击的晚上--你知道,我的窗户是坏的,关不了。狂风夹着豆大的雨点,很快就把被子打湿了。抱着滴水的被单,还担心屋顶漏水或老墙坍塌呢--最恐怖的一次,我打扫卫生,刚推开一扇门,竟发现一条两尺多长的蛇„„”一群人围着团书记忆苦思甜,陈书记将近一米八的高个子,说到这里脸色发白还心有余悸。这倒让我想起学校的一位实习女老师,当时是傍晚,她从厕所方向来,又惊又喜地告诉我们,厕所里的水龙头有团像玉的东西,很晶莹剔透,很美。那时我也去看,走近时,腿都软了,原来那是山上常见的毒蛇“青竹飙”„„
新校建成,热闹是他们的。于我而言,人是物非,我独自一个人跑到三楼。俯视全校,感觉就一个字--空,包括记忆以及之前的酸甜苦辣!空荡荡的楼前空地,只剩下三棵树:一棵荔枝树,一棵橄榄树,一棵玉兰树,往日绿树成荫、花果飘香的日子已经不复存在了。听说,很快就会种上绿化树了,满园葱茏会很快实现,但“十年树木”,人生能有多少个可以打拼的十年呢?青春无法复制,记忆几近清零。初夏的黄昏,被拉长的身影仿佛蔓延着难以言状的情思,是对未来的期盼么?
“因为空白,我们能在上面画出最美的图案”,上级领导的讲话话犹在耳。是的,对于棋盘中学,历史已经翻开新的一页,作为学校的老师,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上级领导的关爱下,在新的办学环境中,重筑蟾宫折桂梦,建成学海弄潮章。
第三篇:写在2014毕业典礼之际
写作2014毕业典礼之际
同学们,借用刚才综艺节目主持人大鹏的话:“生活百般滋味,人生需要笑对。”我们今天毕业典礼的主题就是:生活百般滋味,人生需要笑对。
同学们,今天是6月24日,如果说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那就特殊在今天是小学生涯的结束中学生涯的开始:如果说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那就特殊在今天我们告别童年步入少年;如果说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那就特殊在今天有可能是我们师生最后一次见面。
但是,不用伤离别。我们都要在暑假里储备能量为我们的下一步做好准备。截止今天,小学六年已经成为历史,不要去追究过去如何,进了初中,我们将从头开始,大家要自信、自强,学知识,更要学做人,在此,老师借用圣人贤言与大家共勉:
1、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2、失去金钱的人损失甚少,失去健康的人损失极多,失去勇气的人损失一切。
3、在梦想中期望生活;在追求中感受生活;在成长中理解生活;在平淡中品位生活。
4、外在压力增加时,就应增强内在的动力。
5、心量、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
6、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同学们,到了新的学校,我们会被分到不同班集体,但不要忘了我们有6年共同的小学生活,我们互相见证了这段美好童年,我们有共同的母校,我们有共同的启蒙老师,让我们扬鞭策马,奋蹄驰骋,开创美好未来吧!
第四篇:落成庆典[模版]
走进东方,成就梦想
——大庆市东方学校落成庆典暨开学典礼 时间:2014年9月1日9点17分
地点:东方学校体育场
策划人员:王宝君 赵彦华 车淑坤 张巍
导演:车淑坤 刘占平(主持)冯程程
流程:
一、开场
1、入场前播放东方学校筹建视频、宣布仪式开始。
二、入场
1、入场前学生及家长、教师、各兄弟单位领导、教育中心领导、市及教育局领导按照指定位置等候入场,听从主持人和引导员的引导按顺序入场。
注:引导员:学生及家长引导员(杨相萍、李静),小学教师队(陈墨),初中教师队(王硕),兄弟单位领导(庞雅心),教育中心领导(鲁凝慧),市及教育局领导(门锐)。
2、各方阵入场方式:伴随配乐和主持词走过彩虹门到指定位置落座。
三、拜师仪式+升旗仪式
1、嘉宾入场后主持人宣布班级教师配备,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在家长的带领下走过一扇扇有名字有意义的拱形门(如:东方门、启智门、修德门等),班级任课教师代表从
家长手中接过孩子带到台上行拜师礼。)
2、整个过程伴随主持人生动的主持词和配乐。
3、升旗仪式
4、赵书记介绍来宾及邀请领导讲话。
5、王校长讲话。
6、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家长代表发言。
四、师生共筑梦想
1、学生在大幕布上写上自己的名字,按下小手印,并在期望树上粘贴自己在东方学校的愿望,教师写上对学生的期望和祝福。(此时采访家长、老师、学生的感言。)
2、师生共唱校歌。(放飞气球、和平鸽)
五、需要物资
拱形门5-6个、红毯一张、幕布、室外投影、音响、染料、笔、花、引导牌、便利贴、氢气球若干、鸽子若干。
六、场地设计
第五篇:写在高中毕业三十周年之际(范文)
写在高中毕业三十周年之际
1986年高中毕业,转眼之间就到了2016年,三十年就这样过去了,我也离开故乡二十多年了,但高中的三年,却有那么多难忘的往事,在毕业三十周年同学会召开之际,在热闹的级群和班群里,记忆的闸门突然就被打开了,那些沉淀在记忆深处的美好时光就像蓄存在另一个时空的电影胶片,一幕幕地在我的脑海里开始回放………
我所就读的四川省安岳中学,是有着近百年历史的川东名校,其前身是始建于1714年的凤山书院,1913年设立为完全中学,1965年成为内江地区首批重点中学,1999年被批准为省重点中学,2002年6月被批准为四川省示范性普通高中。简单地说,安岳中学就是我们县城最好的中学!当时流行一句话:考上了安中,等于一只脚已跨进了大学的校门!我就读的小学是东方红小学,就在安中的旁边,大家共用一个操场,小学毕业,考上了安中的初中,仅有的两个班!初中毕业了,又考上安中的高中,仅有四个班!与现在那些重点高中一招就一二十个班相比,当年的我们就是县城里当之无愧的学霸啊!安岳中学的校徽戴了六年,很自豪!
学校坐落在县城的车站旁,当年过了车站,就出城是郊外了!离我家算远吧?当时县城就直直的一条大街,从小学到高中,每天步行上下学,几乎是穿过通城,从正北街到坨街再到上府街,然后穿过东小,就到安中了,这条路,我走了11年,从七岁走到了十八岁。
一走进安中的大门,就看见两棵大大的石榴树立在道路两旁,不知道它们迎来送往了多少安中学子,也不知道被多少学生把它们写进了《我的学校》的作文里。这个对着学校大门的这栋圆顶小楼,是国民党时期一个李姓的师长捐建的,当时是学校的财务室吧?高中新生注册缴费就是在这个圆顶下。记得那天我在这里遇到了同来注册缴费的雪冰,我们虽是初中同学,但因不同班,初中三年几乎没有什么交集,但知道她是隔壁班一个很活跃很开朗的一个女孩子,跟我性格差不多吧,高中我们正好一个班,我想,我应该能跟她成为好朋友吧!于是,我就热情地向她打招呼:嘿!你就是吴雪冰吧?听说你很好耍!没想到雪冰白了我一眼,说:你才很好耍!三十多年过去了,直到今天我才告诉她,其实我是想赞扬她的,哪知道词不达意……她说:哦?是吗?还有这对白?我可是记了白眼三十多年了!白记了!
穿过这个小操场
来到了有名的红专桥(据说文革前叫青云桥,文革时改为红专桥,我们毕业后不知道哪年又恢复了叫青云桥),桥下有条小溪,溪边绿树成荫,在桥的左边,是学校图书馆,图书馆前面是球场,我们的各种全校会议就在那里举行,遇到学校开会,我们要从家里自带小木凳,那也是当年的特色。
从红专桥开始,就是一步接一步的石梯,然后就到了初中的教室再往上继续一步接一步的石梯,终于才能到达高中教室,高中教室的后面,是一座山——名为凤山,我们当时叫后山,下午放学后,常在后山树林子里复习功课。这个石梯我上上下下了六年,印象最深刻是早上迟到了,我常常两梯并成一步往上跑,那个累啊!几十年过去了,那场景还常常在我梦里出现!上课铃响了,而我眼前却是爬不到尽头的梯子……
终于爬到高中教室了!当年的这个两层小楼可是新修的教学楼,就我们四个班,教室外的小柏树,当年挂过我们一班的手抄报《冲出去》,当年的我们都渴望着知识改变命运,能变成凤山上飞出去的金凤凰……
这是我们的课室,这张照片拍于高考完班里搞活动的那天下午,课桌上的大收录机可是当年最时髦的电器!看我笑得那么开心,是雪冰讲了一个笑话吗?
我,刘芸和包伟,高中时我拖着一条长长的辫子,估计吃了我不少脑细胞,拉低了我的智商,以至于高考只拿到一张站票,但我喜欢我的长辫子,我不后悔。
我和田玉华,亮点是我的长辫子
高中毕业,与同学合影留念,又看见我的长辫子
这是我们的数学徐老师,我觉得他超级厉害,是他打通了我对立体几何的空间想象力!以前老师教的时候,我怎样也无法把黑板上立体图看得立起来!这是他在毕业晚会上表演节目,跳了一段舞,至今记得是《北京的金山上》,最后一个动作“八扎黑”!
这是我们高中的语文老师之一,也是对我们影响很大的老师!一个很有激情的老师!关于他最经典的记忆就是他用超级卷舌普通话朗诵高尔基的《海燕》——在苍茫的~~~~大海上,有一只~~~海燕~~~在高傲的~~~飞翔~~~~每周一次作文课,他喜欢把写得好的作文在班里朗读并评讲,当年我和雪冰的作文可没少被他表扬。有一段时间,他教我们和二班的语文,有一次,改写《孔雀东南飞》,他到我们班来评讲二班的一篇改写得好的文章,他拿着本子,推了推啤酒瓶底厚的眼镜,习惯性地扫视了一下全班同学,就像朗诵家准备表演一样,他卷着舌头,《假如~~我是~~媒(妹)人(认)》(请用四川话读)他把标题读完,停顿,扫视……我和雪冰在全班哄堂大笑中差点笑翻了课桌……没想到几年后,这个“假如我是媒人”的隔壁班同学成了我的男朋友,再后来成了无言他爹……
前面第一排右三坐在地上那个眼镜就是当年写“假如我是媒人”的同学。多年后我问他是否记得这篇作文,他一脸茫然!我问他是否记得我高中时的样子?他说印象最深的是课间俯在二楼栏杆上看着我甩着长辫从楼下走过……
高中三年,我和雪冰果然成了最好的朋友,我们几乎每天放学都一起结伴走路回家,高三那年,因为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学习,几乎没有锻炼的时间,我和雪冰常常从车站后面的山坡绕道走,回家的路就当我们放松心情的散步了!虽说高中学习很紧张很辛苦,但我们总是能从沉重的学习中找到乐趣,我们常常为一件小事笑得流眼泪,笑得肚子疼……这张照片拍于高考后等通知书那段煎熬的日子,但我们却笑得那么开心!这几乎成了我高中阶段最深的记忆,只有欢乐是清晰的,对!高中是欢乐的!
高中三年匆匆地过,我们毕业了!这是我们一班的毕业照,唯一的文科班
这是我们隔壁班——二班的同学们
这是三班的同学们
这是四班的同学们
高中毕业,我们四个班的同学都开始了各自的人生,大部分继续深造,有的就开始工作了。雪冰去了川大新闻系,而我去了师范学校,她在成都,我在内江,一有假期,我就爱往川大跑,挤雪冰的单人床,拿她的面票和饭盆去食堂吃我最喜欢的刀削面……雪冰虽然比我小十个月,可她思想比我成熟,看问题也很客观,一直担当着我精神导师的作用,就连第一次收到情书都惊慌失措地问她怎么办怎么办?哈哈!谁叫她从小到大就这么有智慧呢?她被我骚扰了几十年了,想必也习惯了吧?这张照片拍于大一的暑假,看看我们笑得多么的天真无邪!
转眼高中毕业20年了……
我和雪冰还有阿永主持了二十年之约的高中同学聚会,这是我们仨与从加拿大回来的彭陶同学合影。
毕业二十年,回到安中,一切都变了样!老建筑全都没了!帽子楼没了,红专桥没了,图书馆不见了,初中教学楼,高中教学楼都拆了重建了……我们的安中消失了,真的找不到一点记忆中的样子了……
还是有石梯,但没有以前那么陡了……
教室后面的凤山也被推平变成了山顶球场,还修了一个高大上的体育馆。
一晃一晃又过了十年,高中毕业三十年了!我终于明白“逝者如斯夫”的含义!
从1986年到2016年,三十年,不易!18岁那年的夏天,我们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笑着离别,以为重聚是件容易的事情,殊不知,有些同学轻轻一别却成了永远……他们越来越模糊的容颜永远停留在了毕业三十年之前:
逝者已逝,活着,就要加倍珍惜……安中高八六级,永远是一个温暖的大集体!公元2016年的9月9日,安岳中学高八六级毕业三十年大团圆活动,将在成都应龙湾澜岸酒店隆重举行!来吧!来吧!人生能有几个三十年的交情!不要让你在聚会相册中缺席!安中高八六级,一个也不能少!
虽然今天的安中再也寻不回三十年前我们记忆中的样子,但我们永远是安岳中学高八六级的一份子!9月9日,让我们欢聚一堂,一起回忆我们的曾经,一起向我们无悔的青春致敬!
地点:成都市高新区中和应龙湾社区应龙湾澜岸酒店
酒店环境还不错哦~~
我们可以在湖边散步聊天,回忆我们的青春岁月
在这里共享家乡美食,不醉不归
在这里开座谈会,畅谈我们分别后的三十年
我们在这里休息,梦回我们十五岁相识十八岁离别,三十年的同学情……
安中高八六级毕业三十年成都大聚会,我在成都等你风雨无阻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