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诗歌的价值在于洞察历史的弯度——诗人段文武诗集上山拾柴读后感
诗歌的价值在于洞察历史的弯度
——诗人段文武诗集《上山拾柴》读后感
左岸
诗歌之所以是诗歌,它的伟大在于能通过极简练极形象及浓缩的语言凸显或者说概括一个时代,它通过自身不可替代的特点以独特的艺术手段最生动最准确最震撼的魔力使你瞬间抓住那个时代的实质,诗歌的价值在于洞察历史的弯度——诗人段文武诗集上山拾柴读后感。真实不是原本的生活,自从有人类以来世界史,是靠各种文字及文化形式表现出来的。它是历代骚人墨客、作家诗人对某段历史的自我认识、自我态度、自我精炼过程。人们对《三国演义》信任度大大超过《三国志》就是这个道理。
马雅可夫斯基曾经说过“再过几百年,如果在纸堆中挑选出一行诗,就可以使这个时代重现。”
他的这个观点我们可以从段文武诗集《上山拾柴》里得到证实。他的不少诗篇都是对中国某个历史的回顾,有六十年代不堪回首的苦难岁月,有对文革一场浩劫的忠实记录,也有改革开放带来的阵痛。
诗人反映凝固的历史有他自己的选择权,即以什么角度和方式去稀释,在读者眼中像活化石里的鱼顷刻游动起来,诗人段文武采取的是不避讳现实,以低视线去搜寻阴暗面或者说受伤的一面,这像一个人物体,人们大多数把热情都献给光明的一面,而对黑暗的一面不屑一顾,恰恰这是盲点,物体的立体感是由明暗关系共同完成的。他认为,在这方面诗人必须是忠诚的,否则毋宁死。
我们会从《榆树》一诗读到它的巨大象征。诗人开篇就毫无顾忌地抖出一笸箩苍凉:“在那个年代/榆树是中国的/农作物是/木本的粮食”。毋庸讳言,诗人所说的那个年代就是曾经发生在华夏大地上的“自然与人为”的灾害,哀鸿遍野,食不果腹,路有饿殍,人们为了生存就想到了榆树可以充饥、可以逃避死亡:“榆树不仅把/榆树钱叶子/甚至把皮都扒下来/填充中国饥饿的胃”。接着诗人笔锋一转“什么高大的树都靠不住了/唯有榆树”以此痛定思痛,认清极左思潮、大冒进、浮夸风、一步跨入共产主义等的危害,必须彻底唾弃,一些所谓高大的形象一夜之间在人民心中倒塌。榆树不但拯救了我们,而且让我们找到了那些脚踏实地“为民鼓与呼”的真正代表,他们身上没有什么光环,但正是百姓需要依靠与信赖的“榆树”。
诗人选择具有典型的物象概括一个时代,以一首二十行的小诗来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足见诗人对这一岁月的反思乱熟于心。我们说没有历史感的诗称不上是一首好诗。无独有偶,最近“九叶”派中重要女诗人郑敏对当前新诗的看法一文中,就有对新诗的评价:“历史感打通诗人的心灵与时代的联系。如果诗中有历史的声音和时代的痕迹,这种诗就属于大家之作。所谓历史感并非指作品写到历史事件,而是要体现人对这些历史事迹的强烈深远的感受和领悟。”
诗人的另一首诗《看到梯田》,说到梯田,是某个时代农业的产物,极具代表性。他通过历史的痕迹看到更远“像过度分娩的母亲留下的/妊娠纹”,形象生动,是在告诫我们奉行一个不切合实际的国策给中**亲带来多少次流产?
用诗歌创造各个历史时期的人物则是它的另一个不能小视的功能。自五四以来李金发的《弃妇》、戴望舒的《断指》、何其芳的《花环》、臧克家的《老马》、郑敏的《金黄的稻束》、舒婷的《惠安女子》、王家新的《加里?斯奈德》、张烨的《老处女》、翟永明的《母亲》、西川的《死豹》、海子的《抱着白虎走过海洋》、王寅的《想起一部杰克电影想不起片名》、陈先发的《最后一课》等。这些优秀之作大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一是虽然诗人没提供诗的背景,但是我们通过诗本身的启示仍然能触摸到哪个年代的社会生活;二是诗以不同的方式渲解悲情抑或焦虑,按作者的说法叫“历史的弯度”,也就是说剖析社会的阴暗部分,把那些不可避免的坎坷付诸笔端,关心百姓及底层小人物的困苦命运,最容易勾引起人们的恻隐之心,诗歌关键要写到“触点”,即“过度的愤怒和过度的悲哀都产生诗歌,爆炸是从高压间产生的。”(艾青)诗人段文武的《石磨》一诗就继承了这种写法,这是一首不可多得的惊心动魄的优秀之作。石磨是中国古老的象征,它从另一个侧面塑造了炎黄女人勤劳善良、忍辱负重的形象,但是石磨并没有制止贫穷与死亡的召唤,它的主人因饥饿和压迫撒手人寰,最终石磨也死去。“如今她只剩下骨头了/一些人在骨头上面/坐着乘凉”。当我们读到这里,一颗心立即被攫住,不禁为无边的悲剧所累,而且人们似乎习惯了这种逆来顺受、漠视尊严的现象就不能不让人恐惧阵阵袭来,直击汗毛孔。写到这,我想起犹太诗人耶胡达?阿米亥的“倘若没有人生的艰辛,则没有诗人”,说得多么深刻。
好在人们的希望并没有完全死去,诗人的另一首代表作《喊王淑英》即向我们描摹了一个普通农家妇女讲究策略,善于斗智斗勇的形象活灵活现跃然纸上。我想随着时代的前进,觉悟与自省不再是教科书里的睡虫,它是狮子,即便有一天狮子从地球隐逸,狮子的怒吼将永远珍藏在他们的心里。
国学大师季羡林有一句口头禅:我的心是一面镜子。这句话我用在诗人段文武的一些诗的表现上是恰如其分的。你像《一九六九年的错事》、《我曾经伤害过一只鸟》等篇章就有说服力。俗语说,镜子不会撒谎。引申到我们的社会就是要诗人正视现实,说真话,不做任何掩饰,有良心和正义感。历史的发展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期间必有反复,必有混沌阴郁的岁月,既然诗人是一群禀赋特殊命运的人,就必须挺身而出,忠实记录那些刻骨铭心的血的教训。《一九六九年的错事》(一下简写)一诗说的是诗人童年时的一次遭遇,显然小小心灵也未幸免那个年代的大洗脑工程,当时举报的“小英雄”现在成了诗人告诫后人的忏悔者。《一只鸟》的叙述也是围绕当时提出的反科学的“除四害”酿造的影响而命题的,所幸幼小的心灵随着国民的及时觉醒而被永远扔进历史的垃圾箱。叔本华说“一定的忧愁、痛苦或烦恼,对每个人都是时时必需的。一艘船如果没有压舱物,便不会稳定,不能朝着目的地一直前进。”所以苦难是个宝。它是人格的磨练无疑是最好的试金石。
我们注意到诗人段文武曾是一个农家的孩子,从诗集一路看去,处处可体会到他对故乡对亲人的爱,对那里的山山水水记忆犹新、梦魂牵绕。无论是犹如中国山水画的丹青素描式的《感恩之秋》到《怀念一铺炕的温暖》以及《乡村的早晨大汗淋漓》中对父辈挥汗的升华“父亲的是咸的/我们的是甜的”无不从字里行间触摸到对那片土地的一颗赤子之心,一种回忆抑或一次转身记录的都是那样身临其境。沉浸泥土的芳香我们轻易而举找到中华美德的根本。
一切文学样式都离不开对事物细节的追踪,场景的选择则是布施诗人内心世界的最佳手段。当我们身临《马家屯一个白天的故事》、《中心小学》、《往城里送菜的小驴车》《一把酸枣》、《五楼的女人》、《脚手架》等篇什,不禁乡村气息扑面而来,有的简直就是小戏剧,有的则采用反讽对比的手法,使诗色彩黑白分明,有的不啻是一个小故事,其中人物活灵活现,呼之欲出。同时诗人也是测量生活温度的好手,对前进中的丑陋龌龊毫不留情,尽显笔端,我们从手握一把酸枣的小女孩到从脚手架坠落而毙命的民工揣摩出诗人的担当何等爱憎分明。我认为能写出有社会担当、有深层生命体验的诗才是好诗,能在民族的维度上寻求发展的诗才是好诗。德语女诗人奈丽?萨克斯说“歌本身不是一种目的,而是透过语言去实现和国家历史同等悠久的生命的梦想,读后感《诗歌的价值在于洞察历史的弯度——诗人段文武诗集上山拾柴读后感》。”正合我此时的心境。
蚯蚓喜欢泥土,牛羊热爱青草。我们欣喜地看到诗人段文武的写作走的是一条接近人类根源的道路。他的诗简洁流畅、自然亲切、朴实无华、诗意盎然、心境禅静,他的诗不是标签,而是鲜活的,一如地里的庄稼。结穗与凋零是它遵循的自然法则那样真实的让人一生敬仰。他沿袭的是“如果诗兴的降临不如枝头长叶那样的自然,它倒是不降临为妙。”(济慈语)的写作态度。这从诗人为诗集命名的《上山拾柴》便可窥察到诗人的风格追求,直白而蕴含深远,他瞬间引领我们找到失去很久的东西,上山,有无穷尽诱惑,而获得的木柴却是火焰力量的来源。
火焰是什么?它对黑暗说不,对风说来吧。
2011-10-13日上午10点
(3257字)
附《上山拾柴》部分诗歌:
《榆树》
在那个年代
榆树是中国的
农作物是
木本的粮食
榆树不仅把
榆树钱叶子
甚至把皮都扒下来
填充中国饥饿的胃
那时候
什么高大的树都靠不住了
唯有榆树
不高不大且有些瘦弱的
榆树让我们
饿得打晃的日子还
有所靠
我们不能忘记
榆树曾经是
中国的口粮
《看到梯田》
看到梯田
就看到了那个时代我们
梯形的农业
我们太需要搭一些梯子了
让产量和我们的愿望
步步登高以便
让饥饿减产
更高的目标是踩着这些把土
质的梯子
登上温饱型的共产主义
今天
看到这些梯田
像看到一些旧照片挂在山坡
或者
像过度分娩的母亲留下的
妊娠纹
《喊王淑英》
在生产队那会儿喊
王淑英:开批斗会去
王淑英听不见
王淑英耳背
二十多年
今年秋天
收苹果的来了喊
王淑英:有苹果卖不
王淑英一个高个儿钻出了果园
没有治疗王淑英的耳病
如今
彻底治好了
《我要加固我的防盗门》
我要加固我的防盗门
因为我没有金砖和银条
我要加固我的防盗门
因为我没有钻戒和名表
我要加固我的防盗门
因为我没有美元和欧钞
我要加固我的防盗门
因为我怕仅有的家风
丢了
《感恩之秋》
谷子弯下了腰
稻子弯下了腰
向日葵也弯下了腰
他们用最诚挚的弯度
向土地深深鞠躬
无法弯腰的高粱也在此时
涨红了脸儿
向土地表达敬意
一群又一群一贯高高在地上的鸟儿这时侯
分分降低高度
在空旷的田野里亲吻土地
与土地相依为命的草儿已将
绿色染黄以最接近土地的
姿势和肤色陪伴土地
这是我看到的一幅秋之感恩图
在乡村
不在城里
《五楼的女人》
五楼的小两口又打起来了
骂声哭声噼里啪啦掉下楼来
把我一个好梦给砸碎了
好在我还能记住梦里的事
我娶了五楼的那个弱弱的女子
我带着她逃跑似的去了海南
我在海口的那片沙滩上造了一栋水
上小屋
就到这儿
她的哭声掉进了我的梦里
我醒了
她一直没睡
《马家屯一个白天的故事》
今天是马家屯事情最多的一天
老张家的牛生崽了
马家屯哟又多了一个苦力
老陈家的儿媳妇生了个
早晚要嫁出去的
老陈家好像没有老张家喜庆
老李家的二姑娘要进城打工
下午走了母亲割了一把韭菜
准备中午吃饺子让女儿的
嘴角多留一点家乡的滋味
上午十点四十八分老宫家新房上顶
新房在老房旁边新房是老房发的一个新枝
中午十一点二十八分老宋家娶进了新媳妇
这预示着马家屯又将要怀孕
十四点多钟的时候老马家的两口子吵了起来
老婆抱着三岁的眼泪要回娘家
年长的人都围着劝
后来太阳归山了
炊烟也不炊了
马家屯夜里的事都关进门里
我不再清楚
《石磨》
她的主人已经死了
拉着她天天打着转儿的
驴也死了
她也死了
没有人使用的磨就是死了
她死了
没有人哭她
没有人埋了她
她就在村东头的老槐树下
躺成碑的样子
这盘磨磨过的米面
喂养了好几代人
她到最后没牙仍然
磨着粗糙的日子
如今他只剩下骨头了
一些人在骨头上面
坐着乘凉
《一把酸枣》
在山里的一个公路旁
在晚秋的凉风中一个女孩
捧着一把山枣像
捧着一团火
女孩的脸枣样的红
手也是
她怯怯地答着我的问
她很想买一个
铅笔盒那上面
要有小熊猫或白雪公主她说
今年酸枣就是少
小伙伴们又都采就更少了
她站了五天
已卖了三把枣了这
离那个铅笔盒还有
两天或三天的距离
我让那女孩把那酸枣卖给我
我让女孩把明天那把酸枣也卖给
我先交定金
女孩得到铅笔和一样的高兴
“叔叔明天等我呀
明天我穿红裙子”
《脚手架》
一个工地的脚手架倒了
一个农民工也倒了
倒下的脚手架又被支了起来
农民工没有被支起
农民工倒下之前他
山里的房子已经倒下了
他是要为支撑这个家而
来到工地的来到这里
要支起妻儿老小好一点的日子
现在
他倒下了
如同脚手架一样的
倒下了
倒下的脚手架
又被支了起来
倒下的农民工
只能永远倒在脚手架的底下
《怀念一铺炕的温暖》
一直怀念着一铺火炕
怀念这铺火炕长方形的温暖
怀念这铺火炕
是因为我现在的体温是她给的
是因为在那些寒冷的日子里
她融化了我冰冷的躯体和
颤抖的心思
怀念这铺火炕
就怀念了故乡的一些柴草
这些柴草是为我们的温暖而生的
怀念这铺火炕
就怀念了我的父亲母亲
这铺炕是他们加热的梦床
《一九六九年的错事》
这一年我八岁
我八岁时做了一件错事
八岁的错事
那一天
容易做错事
天阴下着雨雷声疯狂
村头上有红卫兵在批斗我的父亲
批斗一个没有了土地的地主
这时候
一个地主分子的分子趁着阴暗和雨的掩护
钻进了生产队的花生地
然后拔了一株刚刚落了花的花生
然后这家伙又钻进了一片小树林
然后这家伙紧张而又兴奋地一粒一粒地吃着
社会主义果实
这家伙正在狼吞虎咽革命成果的时候
被发现
被抓住
被批斗
“你偷吃了五十九粒花生米
五十九粒花生成熟了就是五十九粒种子
五十九粒种子可以长出五十九株花生
每一株花生再长出五十九粒种子
……”
一九六九年
我做了一件错事
一个八岁的错事
真的
不是我偷了那株花生
现在
那株花生的后代
早就长满整个辽宁省了
那个时候
我就已经知道我的错有多么严重
《乡村的早晨大汗淋漓》
玉米
高粱
麦子
还有其它各式各样植物的叶子
在这个早上都挂满了叫做露水的液体
乡村的早晨大汗淋漓
我父亲也大汗淋漓
他仍然用八十岁的双手去侍弄
刚过半岁的玉米。高粱和
刚刚站立的麦子
像侍弄我们姐妹三人
乡村的早上是父亲的劳苦日
他的土垅般的前额流淌的汗水
不是同一种成分啊
父亲的是咸的
我们的是甜的
段文武简介:
段文武,1959年生于辽南。先后就职于普兰店(原新金县)市广播站,大连人民广播电台,大连广播电视台。做过编辑,记者,导播,主任,副台长,副局长兼台长。发表过散文,诗歌,歌词等,著有诗歌小集《上山拾柴》及其他专著《诗歌之旅》、《大连的声音》。现为大连广播电视台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副台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