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定向培育速生丰产林是解决“两危”的长远战略措施
定向培育速生丰产林是解决“两危”的长远战略措施
由于长期的过量采伐和对森林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导致森林资源锐减,出现林业“两危”的被动局面。“两危”的内涵是森林资源危机,主要表现在森林面积不断缩小、林分质量下降,生态效益降低出现了逆行演替的趋势。
近10年来黑龙江省森林面积下降11.9%,森林覆被率下降8.1%;每年超量采伐的结果使成过熟林资源濒于枯竭,预计到1995年以后,将有40个林业局无林可采;针叶林的比重减少了29.7%,珍贵树种蓄积减少87.9%,单株材积越来越小;这些数据充分说明森林资源危机导致了森林经济功能的衰减,以森林为主体生态系统的平衡受到了总冲击,达到了生态阈值的界值。这些完全是盲目对森林采取实用主义的开发观所造成的恶果。
森林资源危机的不断加深,势必造成企业的经济危困,而解决经济问题又加速了重砍轻造的恶性发展。同时,资源危机和经济危困的相互作用,使林业陷入了极为严重和不可自拔的境地。不言而喻,“两危”的来源是森林资源的危机,而由此引起一系列无序状态的出现。因此必须把解决“两危”的重点放在扩大培育森林资源的战略上来,基本上包括三部分内容。其一,营造新林,增加森林资源面积;其二,提高林分质量,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其三,及时更新,恢复森林,建设森林生态系统,发挥森林整体效益。
本文主要讲一讲营造新林。具体说是根据经济需要,定向培育速生、优质、丰产工业用材林,这是解决“两危”的长远战略问题。黑龙江省气候资源和土壤资源丰富,适宜营造工业用材林。解放后我省在东部山区营造了较大面积的人工林,这些林分生长发育健壮,已成林成材,初步形成了工业用材林基地。25~30年生落叶松人工林,年公顷生长量可达60~90m³以上,如果增加集约经营强度,产量还会增加;在张广才岭的西坡,樟子松30年生人工用材林,年公顷生长量为7~10立方米,这充分说明营造速生丰产林是可行的。虽然这些数据较高,但还远远没达到生产潜力标准。据东北林业大学林学系石家琛教授从气候指数计算出的森林潜在生产力(m³/年·公顷)。在长白山北部山区为22~26,小兴安岭地区为20~25,三江平原地区为21~27。其中有的县份如尚志市为25,五常县为29。但由于经营集约程度低,生产潜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从现时生产力分析,经营好的、立地持量高的仅为潜在生产力的50%或接近50%。如果我们实行定向培育,分类经营,集约育林,建立以森林为主体的现代化育林体系,无疑生产力水平还会提高。
可以说,丰产林的产量是一般人工林产量的2~3倍,与天然林相比,效益更大。现在黑龙江省森工系统有楞林地138.1万公顷,适宜发展不同类型的速生工业用材林的面积约占1/3,即460万公顷。从现在就下决心,建立工业用材林基地,每年第公顷按7.0m³推算,30年后,即2020年可望生产方式工业材9660多万m³蓄积,这是重要后备森林资源,不仅具有经济效益,而且还能发挥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维持区域生态平衡。这无疑能缓解“两危”局面,走向良性循环。怎样才能达到速生丰产的目的。
第一、将宜林地根据土壤肥力,交通经济状况,划分三个经营等级区即:Ⅰ级区,立地质量好,生产力水平高,适宜发展速生工业用材林,对这部分林娄实行集约经营.在有限的财力条件下,重点投放,进行定向培育,达到优质、速生、丰产的标准。所谓定向培育不是指林木个体而言,而是根据国民经济、市场的需要,为培养不同材种而设计的目标。
Ⅱ级区,立地质量比一级区差,生产力水平不高,实行一般人工造林,实行定向培育,但生产周期长。
Ⅲ级区,立地质量差,土壤瘠薄,生产力水平低,不宜进行造林,可进行封山育林,靠自然力恢复。综上所述,在两危的困培情况下,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进行分类经营,重点投放,定向培育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第二、森林是一个大的开放性生态系统,通过自身不断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不断增长有机物质的积累,维持其动态平衡。如果要建立不同材种的工业速生丰产林,必须模拟自然,建立最优化的群落结构,提高森林整体效应。森林的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的矛盾完全是人为干预造成的。实际上,有森林存在就有生态功能,这个功能不仅对环境净化起作用,而且更重要的是森林本身的生态效应。主要表现为森林的良性环循,使地力增强。假如我们营造的是纯林,结构单一,多样性指数小,抵抗自然灾害能力弱,势必会制约循环速度,从而抑制有机物质的积累。因此,不论营造何种类型、何种材种的人工林,均需充分运用生态经济学规律,高质量地模拟自然。
第三、要保持一定的林分密度,要及时进行间伐抚育,提高抚育总强度。这种措施既提高林分生长量,又增加间伐收入和总量。造林的合理密度,要以第一次间伐后林木能达到工业用材的最低标准时密度为最合理密度。
第四、要选择良种壮苗,运用种源试验的结果,进行工业用材林的营造,会促进生长量的提高。
第五、要充分利用已有科技成果,象边缘效应、优化群落结构造林、混交造林等,都能提高生长量。
第六、要对人工林加强保护,采取有效对策,防止病、虫、害的发生。
第二篇:发展杨树速生丰产林是发展灵宝市县域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突破口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发展杨树速生丰产林是发展灵宝市县域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突破口
作者:邓秋娟 马 琳
来源:《新农村》2012年第05期
摘 要:本文重点阐述了当前发展杨树速生丰产林的必要性,灵宝市发展杨树速生丰产林的有利条件,对今后发展杨树速生丰产林提出几点具体要求和建议。
关键词:杨树 县域 增收 突破口
灵宝市委、市政府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立足于灵宝市林业产业发展的条件和现状,提出了林纸一体化项目。完成项目建设任务,发展杨树速生丰产林必将成为灵宝市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突破口。
一、发展杨树速生丰产林与国家产业政策相适应
实施速生丰产林工程是促进林业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林业既是一项重要的产业,为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提供大量的木材和林产品;更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和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只搞生态建设,忽视产业建设,是短视的林业,没有希望的林业。只有将速生丰产林及其产业做好做大,才能促进林业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协调发展。
实施速生丰产林工程是立足国内,解决木材供需矛盾的根本途径。我国森林资源总量匮乏,人均森林面积和蓄积分别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70%。并且在现有森林资源中,中幼龄林的面积和蓄积分别占全部林分的71%和41%,全国近60%的木材采伐利用来自中、幼龄林,木材供给能力持续下降。森林资源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远不能满足占世界22%人口的生产和生活需要。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进入90年代后,我国木材消费进入快速增长期,进口量逐年递增。2000年我国进口原木1700多万立方米,是1990年进口量的5倍多,进口木浆375万吨,为1990年进口量的11倍,木材及其制品已成为继钢材和化肥之后的第三用汇大户。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木材需求将继续增长,供应缺口还将进一步扩大。据预测,2005年国内木材缺口将达0.6~1.5亿立方米,2015年缺口更是将达到1.4~1.5亿立方米,木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因此,必须增加木材产量,大力营造速生丰产林,才能最终解决木材供需矛盾。
实施速生丰产林工程是实现由采伐天然林为主向采伐人工林为主转变的必然选择。随天保工程和生态建设步伐的加快,全国相当部分森林被禁伐。因此,在严格保护天然林资源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护天然林,实现保护和发展的有机统一。
实施速生丰产用材林工程是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群众脱贫致富的现实需要。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木材及相关产品的市场需求迅速加大,木材生产成为广大农民调整种植结构的重要产业。“像搞农业那样搞林业”,“林业由另册进入正册,由副业变主业,由四旁进大堂”,是林业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生动写照。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将推动林纸一体化建设。对增加就业、增加收入意义非常重大。
实施速生丰产用材林工程符合社会对林纸业的基本认识和看法
1、林纸业是全球十大制造业之一;
2、我国林纸业是全球消费需求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预计未来全球49%的需求增加在亚太地区,中国消费市场增长率为5~6%;
3、我国林纸业发展原料供应过分依赖国际市场。2001年进口木浆高达490万吨,占全球商品浆贸易量的12~14%。
二、灵宝市发展林纸一体化用材林基地有着诸多有利条件
气候、土地优势明显。灵宝市属大陆性季风型气候,处在北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地带,气候温和,是杨树的最佳适生区。黄河流经我市,滩涂土地资源达15万亩,我市的七条主要河流的河滩均可栽植杨树,加之高速公路、310国道、县乡公路两侧、农村四旁地均可用于栽植杨树,土地可利用资源丰富。
具有杨树发展的产业基础。据统计,全市现有木材加工企业30余家,人造板厂3家,年加工能力达3万立方米。正在审报的林纸一体化项目年产杨木机械浆10万吨,年需木材32万立方米。杨树木材市场缺口大,前景广阔。
群众迫切需求,劳动力充足。目前,由于传统作物效益低下,农村正在开展产业结构调整。据市林业技术服务中心调查,在灵宝市栽植的4年生(定植3年)的中林46杨亩生长量达7.07立方米,3年生(定植2年)107杨亩生长量4.123立方米,预计年亩收益在1000元以上,且管理相对简单,投入少,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治理水土流失的作用,深受人民群众欢迎。灵宝市还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具有发展速生林的劳动力保障。
技术力量充足,具有管理经验和技术基础。灵宝市林业系统有各类技术人员78人,其中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32人,技术力量较强,可以适应速生丰产林发展的技术支持。近年来,灵宝市引进的107杨、108杨、中林46杨、84k杨、三倍体毛白杨在我市表现优良,生长迅速,且群众已掌握了其育苗、栽植和管理技术,大面积发展速生丰产林具备品种和管理技术基础。
灵宝市在速生杨发展中已涌现出像杨建生、袁恒、罗眼科、张长友等一批发展杨树面积在千亩以上甚至几千亩近万亩的典型农户,且预期效益明显,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领导重视,政策扶持。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速生杨基地的建设,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讨论、部署基地建设工作,并把基地建设列入全市重点工作,对承包四荒发展杨树基地提出了
从资金、技术等各方面的优惠政策。各乡镇政府也把发展速生杨基地当作发展当地经济的大事来抓,组织苗木,协调土地,作了大量工作。
三、灵宝市速生杨基地发展的几点建议
项目的组织管理,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充分调动政府、企业和农户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经营管理体制。政府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加强宏观调控和管理,协调企业和农户的关系,重点抓产业项目,制订经济调节和资源管理政策,抓基地规划和资源管理,搞好市场信息、技术为主的各项报务。
基地项目建设应实行业主负责制。即林纸企业根据设计和需求,全面负责项目基地建设。与农民群众签订木材收购协议,投入启动资金,以此推动项目建设。
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建设速生杨基地是我市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一步,也是发展高产、高效、优质持续林业的必由之路,各级领导应充分认识项目建设的必要性的紧迫性,切实加强领导。
要统筹规划全市土地资源,鼓励和支持群众在黄河滩涂、河流、渠道两旁,交通沿线,村旁、荒沟,山脚底部等一切适合栽植杨树区域发展杨树。应特别重视四旁杨树的栽植,这将是扩大基地有效面积的有效手段。
依靠科技进步,做好项目建设的科技支撑。要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保障作用,从良种繁育、速生栽培、森林保护、信息管理各个方面入手,加强科技投入。具体讲,首先要选择适合我市的杨树品种,重点放在107杨、108杨、中林46杨、三倍体毛白杨上,并根据具体的立地条件,合理选择品种。四旁以中林46杨为主,条件一般的以107杨、108杨、中林46杨为主,水肥条件较好的应大力发展三倍体毛白杨,以适应纸浆材的需要。其次,在栽植和管理上,要推行大坑、大苗、大水、大肥的栽培方式,提高成活率和速生性。第三,要研究和推广杨树病虫害防治技术,建立森林病虫害防治网络。第四,引进推广木材采伐的机械化设备。强化苗木供应机制。要选择一些有条件、有技术的育苗大户繁育速生杨苗木,每年不少于3000亩,由林纸企业与其签订协议,合同收购,然后投放到造林农户中,以保证造林苗木的数量和质量。
深化改革,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进一步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明晰产权,明确经营主体。继续推行“谁造林、谁经营、谁管护、谁受益”的政策。认真落实全市林业工作会议精神,严格执行中共灵宝市委、灵宝人民政府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的实施意见,鼓励和支持各类投资主体承包、租赁,竞买宜林四荒使用权,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以各种形式参与项目建设,把项目成败和建设者的利益结合起来,实现项目建设的快速发展。
第三篇:发展红薯产业,是解决中国粮食安全及“三农”问题的战略措施(新)
发展红薯产业,是解决中国粮食安全及“三农”问
题的战略措施
邹光友1,林永匡2,蒋立茂3,王西瑶4,余金龙5,雷激6
(1.四川光友薯业 四川绵阳 621000; 2.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 100201;3.四川省农业机械研究设计院 四川成都 610066;4.四川农业大学 四川雅安 625014;5.绵阳市农科所 四川绵
阳 621000;6.西华大学 四川成都 610039)
摘要:本文通过红薯在历代解决粮食安全的事实,及近代作为健康长寿食物的回顾,提出用红薯解决粮食安全及“三农”问题的商品化途径,建议把发展红薯产业,作为解决中国粮食安全及“三农”问题的战略措施来抓,对实施办法提出政策性扶持等建议。
关键词:红薯产业,粮食安全,“三农”问题
面临未来气候变化,如何应对旱涝等自然灾害频繁可能导致的粮食危机?
中国是红薯生产大国,1950年-1980年间,年种植面积1.46亿亩,年均总产鲜红薯1.1亿吨,占全世界总产量80%。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细粮增多,作为传统粗粮的红薯逐步从主食退出,以饲料为主,年种植面积开始递减。
进入21世纪,中国红薯种植面积继续递减到2008年的0.708亿亩。但是,随着城乡居民健康的需要,红薯开始进入宴席作为健康长寿食品,成为城乡居民生活的必需品,部分地区的红薯资源开始出现稀缺。
————————————————————————————————————————————————— 作者简介:1.邹光友,四川光友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高级工程师,高级经济师;2.林永匡,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历史文化专家,研究员;3.蒋立茂,四川省农业机械研究设 计院副院长,研究员,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4.王西瑶,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副院长,教授;5.余金龙,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高级农艺师;6.雷激,西华大学生物工程学 院教授。
为应对未来中国南方或其它地区有可能出现持续干旱造成粮食紧缺,同时解决“三农”增产增收,建议把发展红薯产业,作为解决中国来粮食安全及“三农”问题的战略措施来抓。
一、红薯解决粮食安全与健康问题已成历史事实。
1、红薯,是历代自然灾害年间解决粮食安全的主食。
明朝万历年间红薯引入中国。1593年福建长乐人陈振龙在考中秀才后,弃儒经商,往返于福建和吕宋(今菲律宾)之间。见吕宋名称朱薯(因皮为朱红而得名)的作物遍野,生熟可食,充作粮食。他思家乡旱灾频发,饥荒不断,便将此物带回种植。陈振龙回到福州,由他儿子陈经纶向福建巡抚禀呈,请求推广红薯种植,于当年十一月获得高产。第二年,巡抚下令推广红薯种植,救济了当地灾民。
乾隆十四年五世孙世元和其子到山东胶州推广种植红薯。当时胶州旱涝交加,蝗灾三载,灾情严重。他们家传户习,以种薯救荒,继之,推广到河南、河北、上海、北京等地。
20世纪50-70年代红薯成了中国人的救命粮。中国各省市自治区适合种红薯的地区,山上山下尽种红薯,全家老小,一日三餐吃红薯。红薯,又一次解决了粮食危机。
红薯是抗逆性强的粮食作物,有三抗:抗旱、抗涝、抗瘠薄。故红薯适生力强,一般瘠薄地亩产鲜红薯可达2吨,土质佳者可达5吨以上,每当遇上春旱、夏旱或者秋旱,小麦、玉米、水稻绝收,而红薯在灾后能立即恢复生机。故百姓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灾后种红薯保高产稳产。哪怕是在7月-8月其它粮食作物因灾后农时季节晚而无法继续种植,但若种红薯,仍有一定收成,可解决人畜粮草
紧缺,大大减轻因灾害造成的压力。
2、红薯,是富裕时代的健康长寿食物。
红薯不但在缺粮时期大有用武之地,富裕时代,更是平衡膳食结构,是促进城乡居民健康长寿的食物。
红薯是生理碱性食物,富含膳食纤维、粘液蛋白、矿物质、维生素A、糖等营养成分,在生活富裕的时代,配合粗粮、蛋、奶、肉一起食用,有利于身体健康长寿。
传统医学认为:红薯性味甘平,具有补脾胃,养心神,消疮肿之功能。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记载,红薯有“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阴,生肌肉,美容颜”的功效,更有“红薯蒸,切,晒,收,充作粮食,使人长寿少疾”之说。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红薯具有多种保健功能,科学家研究发现红薯的粘液蛋白质、花青素、黄酮醇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抗突变、抗癌、美容、减肥、延寿、降血脂、提高机体免疫力等保健功能。
抗癌:世界卫生组织2006年公告红薯是第一抗癌食品。日本国立癌症预防研究所对有明显抗癌效应的蔬菜排名,其中熟红薯、生红薯被排在第一、二位。
美容:红薯中含有大量呈白色浆液状的粘液蛋白,可防止动脉硬化和抗衰老,能增强血管壁弹性,增强皮肤弹性,减少皱纹。
减肥: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2007全球健康食品排行榜”中:红薯既是最佳抗癌食品,又是很好的减肥食品,为13种最佳蔬菜的冠军。
延寿:红薯中的粘液蛋白,有修复细胞、增强机体活力的作用,可延续生命活力。据“探秘中国第一长寿村的巴马人”报道,目前广西巴马有百岁老人81人,百岁率达到了10万分之31.5,比国际上认证长寿之乡的10万分之7这个比
率高出了4倍多,而且长寿百岁率还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究其原因,就是巴马人长期食用红薯的结果。
二、红薯解决粮食安全及“三农”问题的商品化途径
1生食:红心红薯含可溶糖较多,生吃脆甜,即当粮又当水果吃。水果性红薯,补充维生素、糖、蛋白质、矿物质、膳食纤维。
2、家庭加工食:红薯及其茎叶可以煮、蒸、炒、烤食用,补充膳食纤维、糖、蛋白质、矿物质。
3、工厂加工食品:可以加工成红薯全粉、淀粉、粉丝、粉皮、薯片、薯条、红薯果脯、红薯饮料、红薯泥、红薯罐头等。
三、建议把发展红薯产业,作为解决中国粮食安全及“三农”问题战略措施来抓。
1、对调整传统农业结构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21世纪以来,席卷全球的粮食危机以及2010年中国南方的干旱问题,使我们更加意识到粮食安全的重要。
据专家预测,中国南方干旱将持续十年。怎样解决中国南方干旱将导致的粮食危机呢?
当前,中国开发的大宗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水稻、玉米和红薯。从这四大作物的产量潜力比较,红薯具有抗旱、抗涝和抗瘠薄等高抗性,因此红薯增产的潜力巨大。从红薯作物的资源占有量分析,我国红薯总产量均为全球产量第一,具有绝对的资源优势,这是我国未来粮食安全的最重要的保障之一,也是我国生物能源开发的优势领域之一,因此发展红薯产业,是调整传统农业结构向健康经济转型、保障粮食安全的最有效措施。
2、是解决“三农”增产增收的重要举措
大力推广红薯食用型、加工型专用新品种,大力推广红薯深加工,是中国薯区促进“三农”增产增收的主要途径。例如,种植高胡萝卜素的红心红薯,或种植高花青素的紫薯,因其具有保健功能,薯农每亩收入4500元以上;种植高淀粉高产红薯亩产超过万斤,薯农每亩收入2500元以上。种植专用红薯新品种,每亩增收效益比小麦、水稻高2-5倍。
光友薯业从1992年以来,致力于红薯产业,凭500元和一块红薯,打造红薯方便粉丝新产业,获中国专利52项,光友商标获中国驰名商标,光友粉丝获中国名牌称号,成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并在河南、河北、重庆等地建立分厂,带动全国60万薯农脱贫致富,光友薯业在红薯产业中带农增收,就是其中一个实例。
所以,推广种植红薯,可以推进解决“三农”增收增产问题。
四、实施办法建议
建议由国家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国家工信部、国家科技部、国家农业部、国家商务部等有关部委,制订加快发展红薯产业的扶持政策。
1、专用品种、设备推广及基础原料补贴
1.1将红薯种植纳入水稻、玉米、马铃薯等粮食直补范畴,对研究培育及推广红薯专用品种给予政策资金支持。
1.2将红薯种植及加工各个环节所需机械设备,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畴,给予重点扶持。
1.3将红薯全粉作为城乡居民基本口粮消费补贴范畴,推动红薯向基本口粮转化。
2、技改、研发、产业化扶持
2.1对从事经营红薯产业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给予重点扶持,在品种繁殖、基地建设、技改扩建、新建项目、科技创新、发明专利及成果转化、市场推广等,给予政策性资金扶持。
2.2 组织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等,设置红薯专业或课题研究,给予政策性资金扶持。
3、开展“红薯与健康”活动
3.1组织制定“红薯与健康”宣传计划,并在全国宣传。
3.2组织整合红薯历史文化资源,将中国红薯文化作为一大特色来推动消费红薯食品,改善居民健康。
3.3国家部委、省市机关食堂强配红薯食品,倡导健康饮食,确保机关干部补充红薯膳食纤维,保护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