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母爱如山》有感作文
小学生作文(xiexiebang.com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二篇:读《父爱如山》有感
读《父爱如山》有感
电视剧《父爱如山》播出后,引起了极大地社会效应。她演绎了父亲对儿子深深地爱,父爱如山。通过对两代人几个不同家庭的描写,这部电视剧给我们呈现了子女与父亲之间在情感上的错综纠葛,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发生在许多普通家庭的真实故事。
看完这个电视剧,我又重新拿起了这本书.又细细读了一遍,故事里的韩家一家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引起了我深深地思考.读罢这本书,我为书中的这位父亲韩立德的对儿子的伟大与无私而深深打动。韩立德是一个十分坚持原则的人,坚持实事求是,做人很有自尊。在诸多父子关系感情线里,韩家父子的故事情节格外曲折离奇、悲喜交加。当儿子韩刚退至生死边缘,才感受到父亲的良苦用心,才发现只有父爱可以让他放心靠岸,只有父爱才可以让他任何时候都能依靠.读完此书,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无论何时我们要尊重父母,感恩父母。山感恩地,方成其高峻;海感恩溪,方成其博大;天感恩鸟,方成其壮阔。“感恩”是出于真诚恳切的对别人的帮助表示感谢,但感恩,并不止于此。当我们常记感恩时,我们的生活便少了几分凌乱,多了份珍惜;当一个社会经常说“感恩”时,他的世界便少了份纷争,多了份和谐。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它是一种知足,一种珍惜,一种前进。
世上最大的恩情,莫过于父母的养育之恩。父母的恩情值得我们用生命去珍爱,用至诚的心去感激,用切实行动去报恩。
我们应该感恩父母。我们如果井下心来,想想生活中的细节,那些每天都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小事,你就会发现,它们无不包含着父母的艰辛与不易,同时那也是父母对我们爱的真实场面.只要我们静心体会,你就会为父母的那无私的爱所打动.那一位位为我们操劳而两鬓斑白的父母,那依巍巍为了我们能生活得更好而在尘世间奔波,颠沛.常常,父母对我们的爱,也流露于手间。你还记得吗?在你踉踉呛呛学步时,是谁握着你胖嘟嘟的小手说:“加油,你能行的!”又是谁在为一点小毛病挣开了那双手。还是那双手在一个阴雨天,黑暗里还是一个狂风天,握着你的手。还是他们,说:“孩子,跟我回家吧”。父母是我们永远不变的港湾,无论何时,他们都在我们的身后默默支持我们,默默为我们祝福.还记得吗,你曾经讨厌父母的唠叨,认为他们不可理喻.无意间,因为几件小
事,你对自己的父母产生了看法,你和父母之间产生了隔阂.可是总要等到失败后,才知道父母讲的都是金玉良言,才会后悔当初不体内父母的劝告.曾记否,翅膀还未硬的你,却想摆脱父母,搏击长空,尚不知要想搏击长空,必须得先有忍受风雨打击的坚毅。你总要等到自己受伤后,才知道父母的怀抱是最温暖的避风港。
而现在的你是否还记得唐代诗人孟郊的那首读来让人声泪俱下的《游子吟》。千百年来,她牵动了多少游子的心。感谢母亲,有位哲人曾经说过:“上帝不能亲自到每一家,于是他创造了母亲。"你是否还记得崔京浩的《父亲》,“ 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父爱如山,母爱如水。学会感恩,首先得感恩父母。古人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你是否发现母亲的鬓角开始出现白发,而父亲的头发中开始夹杂了花白。而你是否在父母劳累后送上一杯暖茶,在他们生日时递上一张自制的卡片,在他们失落时奉上一句安慰的话语,他们为我们倾注了心血、精力,而我们又何曾记得他们的生日,体会他们的劳累,又是否察觉到那缕缕银丝,那一条条皱纹。父母的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是他们给了我们生命,给了我们爱,这种爱是任何人所不能替代的。母亲的爱是激发我前进的动力,父亲的爱给我带来神奇而伟大的力量。父母把我照顾得无微不至。而我又为父母做过什么呢?人们常常把老师比作春蚕,比作蜡炬。“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但是我认为,其实父母才是可以真正称之为春蚕,称之为蜡炬的。父母对我们的爱,贯穿他们生命的始终。没有任何一种爱,可以有这么久远。
父母的爱就像一江春水,缓缓东流,无始无终,无怨无悔.父母的爱就像百合的清香凝成的感动,慢慢地汇拢,不再飘散。上帝不能亲自到每一家,于是他创造了母亲.母爱如水,父爱如山.我想可能世上没有人会说不爱自己的父母,但是他们能说自己能完全地回报父母的爱吗?向父母爱我们一样回报父母,我们是远远做不到的。这个世界上唯有父母对我们的爱是最无私的,不求回报的。我们应该学会感恩,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去感恩父母,感恩生活。
父爱如山.如山的父爱足以令我们肃然起敬,用不相忘.为人子,尽孝道,愿普天之下的父母都幸福终老.
第三篇:母爱如山
母爱如山
妈妈,我爱您,因为在我这十年的成长过程中,您对我无微不至的照顾,让我铭记在心,但有些时候,我却因为不小心而误解您。
记得有一次,我在家里“过关斩将”后,终于把作业给完成了,但到您这一关时,我头上的“白云”立刻变成了一朵“乌云”您皱着眉头说:“看你里面的错题多的,字也写地,飞花大草,不行,必须得重写。”说完,您便把本子使劲地扔到了我的怀里,当时,我的眼睛立刻湿润了,这可是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写完的,您却让我重写,但从您那不容争辩的眼神中,我无奈又重抄了一遍。但你知道,当时我有多恨您吗?
直到那一件事发生了后,我才真正了解了您。
那换是上一年级的时候。一天,我在家正高高兴兴地剪着“小红花”就在这时,爸爸不知从哪里“冒”了出来,一把搂住了我,没想到,这真是“一刀见血”因为爸爸抱我时,发生了很大的“颤动”所以,张开“嘴”的剪刀飞快地向我的左手扎去,“啊,好疼……,”这时我的左手“无名指”上已经冒出了鲜红的血,当时的我吓坏了,就在这时,您抱住了我,把我的“无名指”泡在了刚刚准备好的热水里,可谁知,血越泡越多,无奈之下,焦急万分的您把我送进了附近的“小诊所”里,让里面的医生给我包扎手指,在包扎的过程中,我看到了您焦急的眼神,那哪里只是焦急,而是母亲对女儿一片真诚的爱呀!在医生的护理下,我的手指已经包扎好了。回家的路上,我握紧了您那一双温暖的大手,跟您回了家。
妈妈,您是我生命中的一位天使,带我走向天堂,是您给我插了一双翅膀,让我在天空中飞翔……最后,女儿真诚地对您说一声“我爱您。”
第四篇:母爱如山
母爱如山——读高尔基的《母亲》有感
总是说父爱如山,无言却是那样坚定有力。而母爱在常人眼里永远都是那一缕初冬最和煦的阳光,柔和不刺眼,将每一个孩子紧紧地包围在浓浓的爱意里。不错的,母爱总像那缕温暖的阳光,让我们不自觉的产生依赖,怎么也无法摆脱那一份温柔。但是我在高尔基笔下的母亲中,不仅读出了所有母性所与生俱来的慈爱,还感受到了母亲所没有被所有人读懂的品质和性格。母亲有时候真的可以比父亲更坚强,即使在绝境面前她也决不掉一滴眼泪,为了孩子她什么也可以去承受,因为她要用自己生命来告诉自己的孩子一定要勇敢的活着。因此,母爱也是一座大山,甚至可以更加傲岸。我看到过这样一句形容母亲的话,“母亲不是赖以依靠的人,而是使依靠成为不必要的人。”我想用这句话形容高尔基笔下的母亲再合适不过了。
《母亲》是高尔基于1906年创作的作品。小说分两部,第一部于1906年9月在美国完成。第二部于同年完成于意大利。《母亲》是高尔基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当时的俄国在日俄战争中遭到惨败,暴露了专制政府的腐败和无能,同时也加速了俄国革命的进程。1905年革命风暴的开始是1月9日发生的沙皇政府大规模枪杀请愿工人的“流血星期日”事件,它的高潮是10月全俄的政治罢工和12月莫斯科的武装起义。在这次革命中,高尔基曾因对1月9日沙皇的暴行提出强烈的控诉和抗议而被捕,出狱后于同年加入布尔什维克党。小说《母亲》的素材正是来源于1905年革命中索尔莫沃工业区“五一”旅行的组织者扎莫洛夫和他的母亲安娜的革命事迹,同时又融入了高尔基在1905年革命斗争中积累的生活素材和斗争经验。因此在他笔下的母亲形象是如此的让人刻骨铭心。
其中有这样一段对母亲外貌特征描写的话——“她长得很高,稍微有点驼背,被长期劳作和丈夫殴打所折磨坏了的身体,行动起来毫无声响,总是稍稍侧着身子走路,仿若总是担心会撞着什么似的。宽宽的、椭圆形的,刻满了皱纹而且有点浮肿的脸上,有一双工人区大部分女人所共有的不安而哀愁的暗淡无光的眼睛。右眉上面有一块很深的伤痕,所以眉毛略微有点往上吊,看过去好像右耳比左耳略高一点,这给她的面孔添上了一种小心谛听动静的神态。在又黑又浓的头发里面,已经闪耀出一绺绺的白发了。她整个人都显露着悲哀与柔顺。”这段话我读了一遍又一遍,每次读总会有种莫名的感动涌上心头,让我情不自禁地想落泪。作者质朴、深挚而简洁的文笔,不加任何修饰,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却又凝聚了人世间最具魅力,最能打动人心的朴实向所有的读者描述了母亲被当时沙皇的黑暗统治和男权主义的压迫下过着非人般的生活。“母亲”是如此的懦弱。当父亲深夜喝醉酒回家摔碟打碗,并用粗鲁的方式等待她时,她只能在惊恐之中稍稍壮着胆问一问:“你想把钱都拿出去喝酒吗?”没想到遭到的又是丈夫的殴打。母亲的身体被长年累月的劳动和丈夫的殴打折磨得快要垮掉了。活动时没有一点声响,走起路来微微侧着身子,好象总担心撞着什么东西似的。母亲在父亲面前显得是如此的卑微渺小,甚至父亲的一个大拇指就可以把母亲狞碎。她的一切希望和正确理解周围事物的能力被这些不平等的条例压榨下变得扭曲,她对一切的习惯和麻木,使得她总是不安的、谨慎的对待一切,她的“右眉上面有一块很深的伤痕,所以眉毛略微有点往上吊„„这给她的面孔添上了一种小心谛听动静的神态。”在悲哀与柔顺中,承认了所有压迫在她身上的不平等,承认了女人作为男人附属品的合法性。
她从来都不知道什么是真理,也从来不知道什么是革命,但是在她第一次听到儿子是在看“禁书”时,她感到一阵惶恐不安,“她替儿子害怕,并且感到可怜。”对于儿子要献身的事业,在母亲看了是“一种秘密又可怕的东西”,因此他们进行了一次长谈。正因为这次心与心的交谈让母亲感到儿子其实比自己更能理解自己的生活,他讲出了她的痛苦,这在母亲心中引起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悲喜交集的感情,并使她第一次回忆和思考了自己的生活,被苦难折磨的麻木了的心灵也开始复苏。到后来巴威尔一再地被捕,母亲搬到城市里和革命
知识分子住在一起。她不仅积极参加送传单等革命活动,而且内心也变的越来越充实,人也
变得稳重、坚强、开朗。当母亲在法庭上倾听巴威尔的演讲时,她也完全理解了儿子所从事的革命事业,她为儿子的英雄行为自豪。所以完全可以说刚开始是儿子的行为触动了母亲内
心深处最为敏感的心弦,让母亲真正找回了自我,也让她明白了该如何活着。
就这样母亲逐渐地从一个柔弱、温顺、忧郁的传统工人区妇女变成了一个有着深刻见地、满腔热情、勇敢无畏的新时代革命工作者。她不辞辛劳地长途跋涉送报纸、传单,不顾警察的残酷毒打向群众宣传革命真理;她和青年们一起带头示威游行,高高举起代表理性、真理、自由的旗帜,向世界宣告着革命者强有力的信仰;她忍受着儿子被捕、骨肉离别的痛苦,在一个个革命者接连入狱后仍坚持着实现自己的宿愿。
特别是那场“五·一”节的示威游行,那是母亲由自发性的革命转向自觉性革命的转折点,是母亲正式觉醒的标志,是她直面真理的第一战,“哪怕在进棺材以前,能跟真
理一起逛一逛也是有幸的!”。游行前夕,母亲和儿子在谁举旗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儿子执
意要把举旗领队的危险留给自己,而母亲却觉察到了自己的忧虑与恐惧,“一种沉重的、压
人的恐怖,包围着母亲的心”,使她的眼睛感到“热辣辣的”,这是一种明显而尖锐的痛苦,这是来源于母性深处的本能,但是,作为一名已经参加过活动的革命者,作为一名经历过洗
礼的革命者,她深明大义的毅然支持儿子走在前方,“你别管我!”,“„„你在前面走,其他的人们一定能够抛弃了一切跟上来的。”她“痛苦”的叫喊着,“在她心胸间,高尚而热情的思想在那儿波动,忧愁和痛苦的喜悦,使她的心灵生了翅膀”,她用“她明亮而尖锐的疼痛的眼睛”,诉说着她的信仰她的坚定。母亲认识到革命道路的正确性,于是,她的心境豁然
开朗,这就证明了母亲对于革命道路的坚定不移。
在示威游行中,母亲毫不犹豫的,紧跟着儿子的脚步,毫不踌躇的表示在自己死亡之
前,还要跟着真理走一走,当儿子被捕之后,母亲抓住儿子曾高举过的红旗,在战斗中被撕
碎的红旗,“在她心里,有些言语像火花似的迸发着,它们迸发着,拥挤着,点燃起执拗的、强烈的想说出他们,叫喊出来的愿望„„”,母亲勇敢的宣传革命的真理,呼吁着“我买的亲骨肉的儿子,在世界上到处寻求真理!为了大家!为了你们大家,为了你们的孩子,他们
给自己选定了到十字架去的道路”,她用自己最朴实的话语,用自己最朴实的理解诉说着儿
子的光荣,“假如人们不是去为了他的光荣而赴死,我主耶稣基督就不会存在了。”尽管她对
无产阶级的革命真理还包含着浓厚的宗教色彩,但对于一个以前“行动起来毫无声响,总是
稍稍侧着身子走路”的母亲,现在却勇敢地站在大众面前宣传真理,为革命辩护,已经实属
不易。而这也反映出母亲在从事革命活动中,对革命事业的必要性有了正确的见解。
在儿子第二次被捕后,母亲作为一名地下工作者,深深地意识到了自己的命运与革命
事业已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这使她更加广泛地加入革命生活中,她的思想境界得到了升
华。母亲离开了自己的家,加入到革命者的行列中,开始一种“充满了崭新的欢乐、崭新的悲愁的,充满了迅捷与激动的另一种生活”,“孩子们是我们做母亲的最宝贵的东西,是我们的心肝儿,他们已经献出了他们的自由和生命,毫不利己的走向牺牲,我当母亲的,怎能什
么事都不管不做呢?”母亲总是主动地、忘我地、高度负责地完成党交给她的任务,她不惧
怕危险,“您真不应该问我怕不怕。”高涨的革命热情,使她忽略了危险性,强烈的责任感,浓厚的幸福感使她热烈的希望表达自己的工作需求。她总是扮作修女、女商贩或是巡礼者到
处奔波,她总是落落大方,她善于交谈,见多识广十分自信的态度往往能够引起人们的注意,但她总是毫不害怕也毫不在乎。母亲努力让自己的热情浇灌到每一个人的心里,就像柳德密
拉,在长期的孤独的斗争中,对生活渐渐丧失了希望,人也开始变得冷漠与麻木,“她的脸
好像非常傲慢,眼睛里没有光泽,更不带着丝毫笑意,她一说话就好像是在下命令。”母亲
用崭新的灵魂去感染着她,给她精神上以巨大的振奋和鼓舞,“将自己心里的话点到这个严
峻的灵魂里,使它燃烧起来,让它也跟着充满喜悦的心一同和鸣起来„„”母亲想把她所体验的一切都灌注到柳德密拉的思想中去,她豪迈的宣称:“我们要将破碎的心结合成一颗完整的心,我们会把它结合起来的!”这与过去那个唯唯诺诺小心谨慎的母亲判若两人,这是母亲思想境界得到升华的具体反映。她帮助雷宾运送书籍,帮助农民传播真理,她使农民信任她,她用她的实际行动来证明了她已经成为了一个合格的无产阶级革命者。
在小说的结尾部分,母亲冒着生命危险,自告奋勇地送儿子的演说稿这一壮举,成为母亲性格发展中的高潮。在火车站,母亲已经意识到了形势的严峻,但她的心仍是自豪与快乐的,她觉得“十分爽快”,收到演说稿后,她“很是满意的望着大家”。但是,这种兴奋的心情并没有维持的太久,“一种强烈的灾祸的预感”使她的冷得紧缩起来,母亲发现了暗探,暗探“派了兵到小铺子里”。当母亲发现盯梢时,第一反应却是“完蛋了”,马上想到了个人的安危,“丢掉箱子逃吗?”但是“另外一个火花格外明亮的闪了一下”,她警觉的发现了这种想法,这些想法好像“烧疼了她”,她鼓起“一股好像震振了全身的猛劲”,吹熄了那些“狡猾而微弱的小火星”,“不要给儿子丢脸!没有人害怕!”从而坚定起来。她严厉的驳斥路警对她的污蔑,毅然打开箱子,散发传单,她感到“激动地愤恨与畅快的美妙”,她向群众散播着真理,在母亲的英雄行为和革命感召下,群众更加渴望着真理,他们拥有着一双双对真理“饥渴一般的专注的眼睛”,面对着这样的眼神,似乎毒打的痛苦都不算什么了,母亲心中燃起了勇敢而尖锐的火焰,她激昂的宣称:“真理是鲜血也不能扑灭的!”。
在车站里,短短的几秒钟,体现了母亲在自身安危和革命大无畏精神之间动摇的矛盾感觉。不同于巴威尔等革命青年具有很高的革命觉悟,从一开始就自然的接受马克思主义,从而直接的走上了革命道路。母亲是在三重压迫下的底层人物,从最一开始就有着难以剥夺的奴性思想,这是无法改变的,在遇到危险时,她也会像普通百姓一样
恐惧、胆怯。但是与此同时,母亲也是一位接受了革命洗礼的先进人物,长时间的革命熏陶使她的坚定不屈的革命精神占了上风,使她唾弃自己的懦弱。在这一刻,母亲已经真正的成为一名坚贞不屈、勇于牺牲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这本书中未提一个“爱”字,然而我们细细去体会母亲所谓儿子做的每一件事,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眼神,都无处不洋溢着母亲对帕沙卡的爱。而且,在这种关键时刻没有什么爱可以和母亲的理解支持相媲美,能得到母亲的全力支持,那就已经是儿子心目中最伟大的母爱了。虽然母亲心里清楚地知道这是一份到处充斥着危机,到处散发着血腥的工作,没有一刻安宁和放松。每一根神经都必须邦的紧紧的,随时还有失去生命的危险。但是在母亲的心里能和儿子一起奋斗在追求自由,追求真理的战场上就是一种满足,一种幸福。
有一种爱就是叫做无言。此时无声胜有声,甚至只要母亲一个肯定的眼神,儿子前方的路就会走得更加坚定不移。
母亲不是赖以依靠的人,而是使依靠成为不必要的人。母爱如山。
第五篇:读《母爱》有感
读《母爱》有感
寒假里我读了很多有意义的书,其中最使我感动的是一篇关于母爱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我国西部的青海省,一个极度缺水的沙漠地区。在这里,每人每天的用水量严格限定为三斤,这还得靠驻军从很远的地方运来,日常的饮用、洗涮、洗菜、洗衣,包括喂牲口,全都依赖这三斤珍贵的水。
人缺水不行,牲畜也一样,渴啊!终于有一天,一头一直被人们认为憨厚、忠实的老牛渴极了,挣脱了缰绳,强行闯入沙漠里唯一的也是运水车必经的公路。终于,运水的军车来了,老牛以不可思议的识别力,迅速地冲上公路,军车一个急刹车戛然停下。老牛沉默地立在车前,任凭驾驶员呵斥驱赶,也不肯挪动半步。五分钟过去了,双方依然僵持着,运水的战士以前也碰到过牲口拦路索水的情形,但它们都不像这头牛这般倔强。人和牛就这样耗着,最后造成了堵车。后面的司机开始骂骂咧咧,性急的甚至试图点火驱赶,可老牛不为所动。后来,牛的主人寻来了。恼羞成怒的主人扬起长鞭狠狠地抽打在瘦骨嶙峋的牛背上,牛被打得皮开肉绽,哀哀叫唤,但是还是不肯让开。鲜血沁了出来,染红了鞭子。老牛的凄厉哞叫,和着沙漠中阴冷的酷风,显得分外悲壮。一旁的运水战士哭了,骂骂咧咧的司机也哭了。最后,运水的战士说:“就让我违反一次规定吧,我愿意接受一次处分。”他从水车上取出半盆水—正好三斤左右,放在牛的面前。
出人意料的是,老牛并没有喝以死抗争得来的水,而是对着夕阳,仰天长哞,似乎在呼唤着什么。不远的沙滩背后跑来一头小牛,受伤的老牛慈爱地看着小牛贪婪地喝完水,伸出舌头舔舔小牛的眼睛。静默中,人们看到的中母子眼中的泪水。没等主人的吆喝,在一片寂静声中,它们调转头,慢慢地往回走。
当我看到这让人揪心的一幕时,我想起了我那至今还在蔗田劳作着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