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包建新农村典型材料
发挥优势积极协调
努力做好新农村包建工作
榆树台村位于古城镇西南岭,属纯山岭村,自然条件差,基础薄弱。全村总土地面积6250亩,其中耕地1200亩,退耕还林地2700亩,基本农田1420亩。全村辖米老庄、榆树台、大庄科3个村民小组,共86户401人,其中劳力170人,党员15人,有五保户2户,特困户1户,享受低保43人,合作医疗参与率100%。2006年全村人均纯收入1600元。现有三年制小学1所,有民办教师1名,在校生14名。目前,该村三个村小组均已实现移民搬迁,路、电、水、通讯、收视条件较好。
2007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若干意见》下发以后,全县上下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号召,迅速投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热潮中,我办负责包建基础相对薄弱、产业发展滞后的古城镇榆树台村。在一年的包建工作中,我办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统揽,以提高农民素质为关键,以产业开发为依托,以促进村组经济发展为目标,统筹全村各项事业,榆树台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一个交通便利、环境优美、配套设施齐全、农民安居乐业、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新榆树台展现在了世人面前,成-1-
为古城镇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新亮点。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科学规划,立足村情理思路
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理清思路是搞好包村工作的基础。接到包村通知后,我办立即召开了办公室主任会议,成立了包村工作组织机构,明确了主要领导为包建工作第一责任人、包抓领导为直接责任人、包村人员为具体执行人,对包村工作进行详细安排部署,使榆树台村各项事业得到了新发展。同时,主要领导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带领办公室全体领导及包村人员先后3次进村入户调研并与村民座谈,详细了解该村的人口、农民收入、产业开发、基础设施配套、基层组织建设,维护社会稳定等情况。发现该村自然条件差,基础薄弱,农民素质不高,生活普遍贫困,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经过大家反复研究、论证,制定了《包建古城镇榆树台村三年规划暨2007年工作计划》,明确按照“一村一品”的要求,发展以养猪、养鸡为主的养殖产业,兼顾发展以香谷米、土豆为主的小杂粮产业和以弓棚为主的棚载业的产业开发思路,并对基础设施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基层组织建设、维护社会稳定等工作作出了科学的规划,同时确定了2007要努力办好的5件实事,为包扶工作确定了目标、指明了方向。
二、多措并举,强化投入谋发展
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我办坚持从村情实际
出发,力求多办利农实事,多解困农愁事,给予榆树台村诸多方面的投入与支持。为了兑现承诺、强化投入,为该村发展增添活力,我们着力做了以下几件实事:一是先后为该村捐助化肥13吨、良种谷籽200斤,用于小杂粮、棚栽蔬菜的生产;二是捐助仔猪75头,并在农机中心为全村协调配送多功能粉碎机20台;三是积极协调,为该村争取并新修了200亩基本农田;四是落实包扶资金5万元,帮助村民发展生产;五是为2007年新建的大庄科村小组赠送太阳能热水器24套,改善村民生活条件。目前,米老庄、榆树台两个移民村组均已达到户均养两头猪、百只鸡的养殖规模,全村小杂粮种植达到人均2亩,发展弓棚20棚,为农民增收奠定了基础。
三、优化教育,增强发展添活力
针对榆树台村农民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的实际,我们配合宣传、农业部门及镇党委、镇政府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强以中央1号文件、《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农民教育读本》、“八荣八耻” 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教育,与此同时,积极开展卫生公约、清远文明三字歌、新农村新风尚的宣传,显著提高了农民道德文化素质。2007年,全村评选出好媳妇、好公婆、好家庭各1户,并给予物质和精神的奖励。二是以捐赠仪式为契机,开展农民教育活动,我办主要领导作专题辅导,使农民增强发展产业、增加收入、建设新农村的信心和决心。三是结合冬春农民教育活动,积极宣讲十七大精神,重点对十七大报告中涉及“三农”问题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并结合实际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着力提高农民种养技能。四是建成了407平方米的宣传长廊一处,使宣传内容更加生动、形象。
四、真情无限,扶残助学献爱心
真情相牵,爱心无价。在切实做好包村各项工作的基础上,我我们不忘关心困难群众、关注弱势群体,积极献爱心、送温暖。由于此前榆树台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农民对发展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教育事业发展滞后。为了努力转变农民发展教育的观念,我们为在村小学就读的14名小学生每生捐助价值150元的学习用品,鼓励学生们好好学习,引导家长重视和发展教育。在得知大庄科村小组儿童杨涛涛患有先天性唇颚裂、全家为此背负六七万元债务的情况后,我们立即召开全体会议,号召全系统干部职工献爱心,积极为残疾儿童捐款。全体干部职工积极响应,踊跃捐款,到目前为止,共计捐款7204元。同时,积极协调古城镇党委、政府及县民政局、合疗办等部门为该儿童提供援助。目前,杨涛涛已经成功做了手术,一切进展顺利。
五、协调配合,合力共建新榆树台
我办通过积极协调,配合古城镇党委、政府及县直相关部门在榆树台大力实施了以新农村建设为核心的新村建设。一是完成移民
村组的硬化、绿化、美化。共硬化街道及广场1849平方米,绿化、美化村办公场所、花园1600平方米,栽植各类树木2.2万株;二是新建沼气池64口,配置太阳能热水器49套;三是完成了13.2公里通村油路建设,实施了6.5公里村组道路拓宽;四是建成村卫生室两层共四间;五是完成了大庄科村小组新村建设、基础配套和移民搬迁。
此外,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维护社会稳定、计划生育等各项常规工作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今后,我办全体干部职工将与榆树台村干部群众一道,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共建美丽、富有活力的和谐新榆树台。
第二篇:新农村典型材料
典型材料
宁利乡新农村指导员
陈霖
2011年我有幸成为了宁利乡新农村工作队的一名队员,我被安排在了长坪村委会,近半年来的新农村工作中,收益颇多,也在工作体会到了广大群众的生活状态,也让自己的身心在工作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历练。
宁利乡地处宁蒗县西南面,东与大兴相接,西与金棉相连,北与红桥接壤,丽宁公路穿乡而过,境内还有全县海拔最高的药山,全乡共有5个村委会72个村民小组,人口14931人,我所驻的长坪村委会是全乡两个山区村委会之一,共有19个村民小组,人口4475人。居民大多为少数民族彝族,长期以来一直依靠种植业及养殖业为主,近年来在县委、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大力发展马铃薯、核桃、中药材种植,同时依靠山区海拔高,山区植被丰富等优势发展黑山羊,牦牛养殖特色养殖业,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作为新农村指导员,我肩负的责任就是深入了解当地村民的生活状况,生存状况,对党的帮扶政策进行及时的宣传知道,与村委会的班子成员沟通,提供好的建议意见,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提供帮助。
自2009年12月宁蒗县被列入全省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县以来,宁利乡为积极推进新农村养老保险工作进度。将乡政府职工分为5个工作组积极参与到新农保的收缴工作当中。我作为长坪工作队员,也积极的参与到新农保的收缴工作当中,因为长坪各个村民小组较为分散,还有许多村组位处河谷、深山地带,交通极不便利,有些村组甚至要步行半天才能到,长坪工作队又分成几个小组分别划分成片区来进行新农保收缴。我所在的工作小组负责丫口村组、分水岭村组、扎古村组的工作。我们小组首先决定从较偏远的扎古村组开始收缴工作,我们一行人乘坐面包车行至长坪通村路10公里处时便开始步行前往扎古村组。经过4个小时的跋涉终于到达目的地,村民们热情的接待来我们,我们经过短暂的休整便开始让村长集中村民进行政策讲解和保险收缴。在政策讲解的过程中,我们就有关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缴费方式、缴费年限以及所能享受的待遇进行了详细的宣导,同时针对村民提出的疑问进行了详细的解惑和回答。在讲解完毕后便开始了收缴工作,每收缴一户我们便开出收据提醒村民妥善保管以便以后出现问题时可作为凭据。经过忙碌的工作,我们又马不停蹄额的赶往扎古下村进行收缴。入夜时分工作终于告一段落还不时的有村民来咨询政策。晚上我们同村民一起围坐在火塘旁边和他们攀谈,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向他们询问关于核桃种植、烤烟种植方面的情况以及家庭生活。在这个时候,我真正感觉到自己也是他们当中的一员,分享着村民们生活当中的喜怒哀乐。
完成了扎古村的收缴工作,我们又陆续去了丫口、分水岭、陶家营盘、陈家村等地方开展新农保收缴工作,因为这些地方离乡政府驻地较远,村民们为了某一项缴费而来回的跑动也很辛苦。为了减轻他们的负担,因此在开展新农保工作过程中顺便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合工作一并完成。虽然工作队员个人的工作量增加了但是却减轻了老百姓不必要的麻烦,用自己的工作换来群众的信任和赞赏是我们最大的收获。
2011年以来,宁利乡的新农村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全乡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备,在道路交通方面建设完成了关门山至宁利街面的7公里通乡油路工程,投资370万元;建设完成了宁利乡至牛窝子村委会的乡村通达路7公里,投资70万元;建设完成了玉鹿至长坪村委会的乡村通达路26公里,投资260万元;建设完成了三岔河水库至三岔河村民小组的通村公路5公里,投资50万元。同时在生态产业发展方面也积极响应县委、政府的号召大力种植核桃产业,发展烤烟产业。全乡目前共种植核桃18000余亩,种植烤烟3500多亩。这些成绩的取得离开各级党委、政府的努力,同时我们新农村工作队员也任重而道远的切实履行着自己的职责,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争做一块垫脚石,争当一棵遮荫树,发挥出自己的光和热,在新农村工作的大潮中用于奉献自己。
新农村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还有许多工作要求,而且需要整合许多力量共同来完成。通过以新农村工作这样一个契机来促使广大的干部职工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当下农村的生产状况,农民的生活状况,力所能及的做一些实事,为改变农村面貌,促进农村发展奉献自己,我想这是每一个新农村工作队员的心声。
第三篇:新农村建设典型材料
新农村建设典型材料
双垱村位于荆州区马山镇东南部,版图面积8460亩,耕地面积3770亩,全村1340口人,现有两委班子成员五人,党员56人,党代表工作室11人,其中区代表一名。新的两委班子成立以来,大力加强自身建设,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把以“提高群众生活质量,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构建文明和谐村庄”作为奋斗目标,努力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通过真抓实干,不仅改善了群众的生活环境,推动了农民增收致富,促进了全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而且真切地改变了村民印象中的村官形象,得到村民的拥护和上级首肯。
一、打铁需要自身硬,班子建设是关键
村官是最基层的管理者,是直接和老百姓打交道的,是把党的农村政策兑现给老百姓最直接的执行者,执行得怎么样,取决于村官的为官理念和工作作风!所以班子建设是关键。
新的两委班子成立后,大力抓班子建设。
1、转变工作作风,每周一开班子例会,汇报、交流上周工作情况,汇聚没有解决的问题并商讨解决的方案、办法;安排本周工作任务;政治学习;交心谈心,统一思想认识。
2、分片走访,到村民家里、田间地头去了解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能当场解决的尽量当场解决,不能当场解决的带回村委会商议想法解决。不能坐在家里当村官。
3、每天村委会8点至17点30安排一名班子成员值班,负责接待村民来访等相关事宜。
4、每周五轮流组织部分党员、老干部和群众代表集中学习和交流,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5、村党代表活动室按期开展活动,全体代表和党员全员按时参加,与会人员学习、交流,听取区党代表的工作述职,进行民主评议,并在会后对贫困党员进行慰问。
通过不懈努力,班子团结了,凝聚力、战斗力增强了,干群关系近了。
二、关心群众冷暖,为村民办实事是根本
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不仅要有法子,还要有票子。村党支部一班人读懂政策、用对政策、用足政策,一方面利用国家扶持的资金;另一方面积极多渠道争取和筹集资金,积极兴办各项社会事业,改变村容村貌,新农村建设成效凸现。
(一)、实现四通
1、路通。去年以来,本村的所有主路全部硬化、所有支路一部分硬化,一部分铺上了碎石,解决了群众行路难的问题。
2、渠 通。去年以来,硬化、修缮和疏通排水渠一万多米,解决了村民排灌难的问题。
3、水通。到目前为止,本村已经全面完成水改,管道已经进入每家农户,长江水进农户,饮水难的问题解决了。
4、信息通。村级办公实现网络化,并建立信息网络平台,配备了专职网络员,他们进行了大量的工作,使得外出务工人员、空巢老人、留守儿童、低保户、贫困户、特困户的跟踪服务和管理行之有效,公开化、透明化、正规化。
(二)、新建了村级卫生室,村民看病的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
(三)、为了改变村容村貌,力争农村集镇化,本村加强了村级文明建设。
1、路渠两旁绿化、美化。去年以来,共植风景树8000多棵。
2、各个居民小组门前路边安置垃圾桶,方便村民垃圾处理,并安排专人管理绿化和环卫工作,确保村民居住环境净化。
3、新建文体和休闲娱乐场所,先后配置篮球场、乒乓球桌、健身器材、读报栏、图书室,丰富村民业余文化生活,提高村民文明素质。
4、村级要道口,分别安装了监控,加强安全防范,增加村民安全感。
5、本村成立有治安巡逻队,不留死角地定期和不定期进行治安巡逻,不仅对村民的财产有效地进行了保护,而且对垃圾、秸秆的禁烧进行了有效的监管。得到上级部门的高度评价。
(四)、建立便民服务大厅,为村民提供快捷、方便的服务。
干部转变了作风,真心实意地为老百姓办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事,老百姓笑意挂在脸上,感激珍藏内心,干群关系融洽了。村级两委班子成员甚感欣慰,他们说:我们的工作得到群众的认可,再辛苦,也是值得的。
三、抓住机遇,发展有蓝图
十八大为农村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新农村建设必将加快步伐,我们将努力抓住机遇,力争把双垱村建设成文明、和谐、小康村。我们的基本规划是“因村制宜、突出特色”。
一、合理布局居民居住区。
农村集镇化。把现有分散的村民居住点集中,成集镇化形式,便于管理,且有效节约土地资源。
二、科学布局种养殖区
按照本村的地形条件,布局种植区和养殖区。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根据目前打工外出人员增多,农村劳力大幅度减少的现状,我村拟采用土地流转大户种植方式。既可以使外出务工人员安心在外打工创收,又可以让村内耕地得到有效使用,科学种植,实现双赢。在大好的政策下,有群众的支持和镇政府的正确领导,我们的工作目标一定会实现。
第四篇:新农村建设典型材料
靠发展凝心聚力 共同致富建强村
大高庄村位于秦皇岛市东北方向,102国道新旧线之间,属于城市近郊村。有耕地893亩,人均收入4880元,全村263户,765口人,村党支部现有党员19人。自“强村工程”建设活动实施以来,村党支部按照“强村工程”的创建标准,结合村里的实际,自己动手、真抓实干,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一个经济发展、民主健全、精神充实、环境优雅的“城市化”新农村正在形成。
一、抓班子,强核心,打造过硬“指挥部”
几年前,大高庄曾是一个远近有名的穷村、乱村,并于2001年被海港区列为倒排5%后进支部。村子穷,村班子散,群众的心寒了。
2001年11月,新任村党支部书记张建国上任后,组建了新的两委班子。俗话说: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新一届“两委”班子决定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当作头等大事来抓,从自身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入手,打造一个团结务实的村班子。
为了改变党员活动没有固定场所现状,新班子上任后,多方筹措资金,建立、完善了党员活动室、农民学校、图书室,购买了电视机、VCD机、音响等电教设备和5000余册图书。依托党员活动室、图书室,党员干部加强学习,通过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提高了自身政治素质、文化水平和依法治村能力,树立了为群众服务的意识。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团结一班人,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带领群众致富。
从群众不满意的地方改起,取信于民。村委会办公室以前经常“铁将军”把门,他们拿下“铁将军”,改为村干部8小时上班工作制,这样一来群众遇到事情或难题,能够随时找村干部解决。变“一言堂”为“透明”工作法,做到小事有沟通,大事会上定,村内宅基地发放、计划生育指标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焦点问题均由党员会、村民代表会讨论决定,并在公开栏中公开,接受群众监督。从此,村干部围着群众“转”,事事有人管、有人问,且村中的大事小情公开、透明了,群众心气顺了,上访的没有了。
“两委”班子有了凝聚力,群众有了向心力,干部、党员、群众拧成一股绳发展经济,使大高庄村甩掉了“落后”帽子。2002年底,大高庄村党支部荣获区级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且各项经济指标跨进全镇前三名。
二、抓调整,引项目,经济发展创新高
大高庄893亩耕地上种植的多是玉米、大豆,产值低、收入少。村干部与群众共同分析临近城区的地理优势,积极引导群众调整种植业结构,并把怎么调、调什么的决定权交给群众自己掌握,村干部把精力放在服务上。2001年12月,村支部带领群众赴山东省寿光等地参观、学技术、启思路。同时,村里搞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电线拉进地头,在缺水的地块开挖了一座10000多立方米的蓄水池,为群众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做好准备工作。转年开春,全村共建起50多亩温室大棚,许多村民搞起了绿色蔬菜种植,初步改变了多年来单一的种植结构。~年被区政府评为蔬菜种植先进村。
为了进一步调整种植结构,在经过多次市场考察后,村干部号召村民种植“中华寿桃”,走特色种植业之路。村干部把从外地学习来的经验传授给村民,并与群众一起总结栽培、管理经验,提高了寿桃的质量和产量。该桃个大肉甜,晚秋时上市,市场价每公斤可达五元。目前,全村果品种植面积达500亩,每亩年收入近两千元,经济效益可观。
为了拓宽致富门路,村干部号召群众发展养殖业,开始群众怕有风险,不敢养,持观望态度。于是,村干部带头办起了养猪场、蛋鸡养殖场,并注册了全区第一家农产品品牌“秦皇高庄”鸡蛋。在村干部的带动下,群众纷纷养殖猪、鸡、羊来增加收入。~年,村两委响应镇政府的号召,带领村民大力发展养牛业,肉牛养殖和奶牛养殖在全村百姓中逐渐兴起。经过一年的发展,现在规模大的奶牛养殖户每户养牛十余头,年产奶收入可达两万。~年村两委谋划在村外闲置地兴建养殖小区,做强做大牛经济。
在富民的同时,村集体经济也不断壮大。~年,102国道新线铺就,为大高庄村发展带来了新契机,村党支部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在102国道新线与大高庄村之间进行整体规划,广泛招商引资,吸引了中油沥青厂、吉百利防水材料有限公司、百权商贸有限公司等10余家企业落户于此,年工业总产值可达2500万,并为村里安置40余人就业,大大增加了村集体收入,为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年底村集体收入达30余万元,比~年增加近十倍。
三、抓活动,增设施,精神生活上档次
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由于没有活动场所、没有文化活动,大高庄部分群众在农闲时节常常聚在一起玩麻将。为改变村民文化生活单调的现状,一个大胆的设想在村干部头脑中逐渐形成——建一个高标准的文化广场。这一想法虽得到了党员会及村民代表会的支持,但农村建广场毕竟是件新鲜事,这对和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百姓来说,多多少少有些不理解。随着工程的推进,百姓风言四起,村干部顶着压力继续施工。2002年6月5日,占地2500平方米的广场竣工时,群众欢呼雀跃,老老少少走了出来,唱歌、跳舞、扭大秧歌,齐声称赞建广场好。广场建好了,群众文化生活也随之丰富起来,秧歌队、篮球队、夕阳红艺术队等文艺团体相继成立,群众精神风貌焕然一新。~年,大高庄村荣获市级宣传文化示范村、市级文体工作先进单位、市级“乡村青年文化节”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提高群众生活质量。村干部于2001年筹资10万余元为村里上了有线电视,有线电视覆盖面达100%。2002年协调网通公司为村里接通了光缆,村里现有电话240户,占总户数91%,方便了群众与外界联系。村干部还组织群众先后去北京、上海、青岛、大连等地游览,了解外面的世界。大高庄人日子过的滋滋润润。
改变村里落后的生活环境。“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摸黑走夜路。”这是大高庄村貌的真实写照。村干部结合文明生态村建设,组织村民修筑村内坑洼不平的道路。当修路资金不足时,党员干部带头捐款,群众慷慨解囊,263户累计捐款2.3万元。同时,群众自己动手建家园,有人出人,有车出车,拉土铺路,修筑了2.7万平方米水泥道路,实现了村内水泥路面户户通。同时,
第五篇:新农村建设典型材料
鼎新镇新农村建设综述材料
鼎新镇位于金塔县东北部,黑河下游,距金塔县城72公里,与中国东风航天城、空军基地相毗邻,航天城铁路、酒航公路穿境而过,素有酒泉“北大门”之称,是金塔县第二绿洲——鼎新片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商贸流通中心,并先后被确定为全省首批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和全省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镇。全镇辖11个行政村,1个街委会,58个村民小组,镇属、驻镇单位45个。全镇共有3975户,13140人。总面积244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9770亩,集镇区规划面积5.7平方公里,现已建成面积2平方公里。
近年来,鼎新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新农村建设统缆全局,按照市委提出的“两抓整推”、“一特四化”要求和县委、县政府重点抓能源,统筹抓民生,整体推动“一园四基地”建设战略部署,突出农业产业化、农村信息化和城镇化三大重点,夯实改革、发展、稳定三项基础,强化项目建设、基础建设、改善民生三个关键,推动了全镇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一、围绕特色优势产业抓调整,有效促进农民增收
在农业结构调整上,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通过典型培育、示范带动、政策扶持和科技助推等多项措施,在种植业上抓设施、主攻高效田,养殖业上扩规模、主攻专业户,突出发展日光温室、葡萄产业、特色林果、设施养殖等现代农业,使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水平和力度进一步加大。近年来,通过种植业结构调整,全镇万元田达到200亩、五千元田达到3343亩、双千元田达到37353亩,先后搭建日光温室58座,建起友好、进化、东明日光温室示范区3个,种植优质鲜食葡萄664亩,发展香梨、枸杞、红枣特色林果300亩,建起高标准养殖示范小区8个,引进小尾寒羊基础母羊2850只,种公羊221只,并建成了上元村鼎源葡萄专业合作社和进化村敬军专业合作社,通过新建高效设施农业、发展新兴产业、规模养殖、改良品种,建立健全专业协会,拓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开辟农民增收新路,为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多轮驱动加快项目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认真贯彻落实市、县发展抓项目的各项部署,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第一重点,着力增强集中精力抓项目的意识,不断拓宽项目建设领域,提升项目建设质量,使项目建设成为带动镇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火车头”。近年来,先后投资1.3亿元,建成银鑫棉业、溢香油脂、玉伟棉纺、鑫成矿业多金属矿选项目、鼎顺建材厂、航鑫建材厂、鼎新预制厂、农贸市场、永新摩托建材家具商贸城等多个企业项目,发展个体工商户462户。2009年,二、三产业经济总收入达到1.46亿元,年均增长20%,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434万元,招商引资2150万元。同时,加大对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项目争取力度,通过多方协调、积极争取,先后向上争取到中低产田改造项目、粮食基础能力建设项目、水库库区移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生态移民项目、中小学校新扩建项目及中心敬老院等多个项目,形成了企业项目、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社会发展项目齐头并进,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为经济社会发展积蓄了力量,增强了发展后劲。
三、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集镇面貌焕然一新
按照“超前规划、因地制宜、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思路,以镇区总体规划为主线,突出改革、建设两大重点,狠抓新型集镇建设,完善硬件设施,改善集镇服务功能,优化人居环境,提升城镇品位,使小城镇建设步入快车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近年来,先后投入建设资金6000多万元,完成小城镇建设项目65个,重点完成了城区4万平方米的人行道铺筑,环卫设施添置,街道绿化,城区10.3公里的油路铺筑,15.1公里上下水架设, 67盏路灯架设,酒航路过鼎新段道路拓宽改造,建成镇区“三纵五横”道路新框架;新建县二中综合教学楼、宿舍楼及操场、中心卫生院综合楼及医护人员宿舍楼、中心小学综合教学楼及餐厅、芨芨小学教学楼;完成国土资源所新建、工商所改建和镇政府锅炉管网改造;建成上宅下店式小康住宅86套,建成2处集贸市场,形成了商贸一条街,鼎新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物流、信息流、商贸流集散地雏形初步形成。
四、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坚持把改善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作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来抓,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经济发展搭建平台、积蓄后劲。在大力组织实施千米工程、绿色通道、治沙造林等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的同时,加大水利建设力度,先后衬砌渠道166公里,完成低压管灌1.1万亩,棉花膜下滴灌850亩,安装地口闸1.5万个,完成10个村人饮解困工程,架设智能水表657个,完成5座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和黑河的河坝治理,极大地改善了农业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交通条件不断改善,铺筑镇村道路75公里,基本实现
了镇村道路柏油化;先后建成了市级小康住宅示范点7个,206户,县级小康住宅示范642户,完成旧宅改造7个村12个组510户,配套架设路灯10个组106盏;新能源建设推广普及,完成沼气建设495户,太阳能架设户数达到1789户;建成农家书屋5个,完成了10个村村级活动场所建设,农网改造全面完成,通讯网络覆盖全镇,数字电视户户通,全镇人民的生存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五、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力促社会各项事业新发展
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把精神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做到三个文明同步推进。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动摇,顺利推进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优化教育教学环境,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巩固提高计划生育优质服务镇为重点,全面落实各项工作措施,群众生育观念进一步转变。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全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100%,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了95.7%,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群众的身体健康有了新的保障。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和全民健身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加快依法治镇进程,“五五”普法顺利开展。社会保障、扶贫救济和残疾人政策继续得到落实,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同时,财政税收、土地环保、统计经管、公安司法、工商物价、金融保险、广播电视、邮政电信、电力交通和气象服务等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都取得了长足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