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大力开发潜在支柱产业提高基础设施业自主创新水平在武汉建立
关于大力开发潜在支柱产业提高基础设施业自主创新水平在武汉建立“中国桥
梁与钢结构产业基地”的建议
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伟大战略部署,作为中部地区的特大中心城市——武汉,在区位、产业、市场、科教、对外开放等方面具有综合竞争优势,具备率先崛起的良好条件,应当在中部崛起中有更大的作为,充当更加重要的角色,在武汉地区大力推进以桥梁与钢结构产业为主导的基础设施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我国“十一“五”规划已将基础设施业与房地产业一起列入国家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基础设施业的发展对于进一步推动我国的改革开放、全国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其它行业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是我国各行各业发展的基础和先导,是满足人民基本生活需求的重要物质手段和条件,是实现社会和谐、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人民富裕美好愿景的重要保障之一。武汉现存在一个隶属于基础设施业,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利税增长快,且产值已经超过500亿的潜在支柱产业,其经济规模与武钢相当,并关联带动钢铁冶金、水泥建材、机械装备制造新增产值300亿元。此产业就是创造多项中国第一、世界第一的武汉桥梁与钢结构产业。武汉地区在基础设施业特别是桥梁与钢结构产业方面,具有全国独有、世界罕见的产业优势。据相关权威部门统计,武汉桥梁与钢结构产业中仅中铁大桥局、中铁十一局、中交二航局的桥梁产业产值就已突破300亿元,中建三局、中国一冶、武船重工钢结构产业的产值也已突破200亿元。据预测,在五年之内,武汉桥梁与钢结构产业的产值将突破一千亿元大关,成为武汉第二大支柱产业、中部地区第十大支柱产业。
从现在起至2030年,是我国桥梁和钢结构事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大规模铁路、高速公路以及各地市政建设进入高峰,长江上规划建设的桥梁达120座,目前仅建成60座;黄河上还将再建20-30座桥梁。我国近百个特大及大城市都将建设轨道交通和地铁,城市之间将架设城际铁路。横贯西藏全境的青藏铁路三期工程即将开工,其线路总里程、工程总投资都将超过青藏铁路一期、二期的总和。中铁大桥局、中铁十一局作为青藏铁路一期、二期工程建设的立功单位,第三期工程必将列入首选中标企业,中铁大桥局、中铁十一局、中交二航局订单已排满至2010年。
钢结构作为新型环保建筑的主要形式,在日本、韩国、台湾和香港等地少人多的国家和地区发展势头方兴未艾,即使像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地广人稀的国家也在大力发展钢结构建筑,钢结构建筑以抗震、容积率高、建设速度快和循环、经济可持续的特点,以及设计模块化、制造工厂化、施工组装化等现代化大产业的优势引起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的重视和关注,纷纷将其列为重点支柱产业加快发展。中建三局作为国内钢结构产业的领军和旗舰企业,国内所有“高、大、新、尖、特”的以至世界之最钢结构工程基本上由中建三局包揽,中国一冶、武船重工也已位居国内钢结构行业的前五强,这三家企业已占据了国内钢结构工程市场的半壁江山。
武汉地区强大的科教优势为桥梁与钢结构产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条件。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在桥梁设计领域创造了多项中国和世界第一;公二院在涉桥领域也多有建树;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具有钢结构产业领域的研发与人才优势;铁四院、湖北建筑设计院、武汉建筑设计院等也有着或从事着钢结构领域的设计实践与经验;加上武钢钢材生产供应的巨大能力,这些合力的有机聚合,将形成中国首屈一指的桥梁与钢结构领域的巨大产业链,完全可以挑战世界桥梁与钢结构产业的高端市场。因此,打造千亿级规模的桥梁与钢结构产业集群,并向国家发改委申报建立国家级的“武汉”中国桥梁与钢结构产业基地”既是现实的,更是可行的,它对于促进武汉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必将产生十分强大的推动作用。
一、武汉桥梁与钢结构产业的现状
武汉桥梁与钢结构产业无论是产业的经济规模,还是其巨大的发展前景,以及对钢铁冶金、水泥建材、机械装备制造的带动作用,桥梁与钢结构产业都可位列中部地区的强势产业之一,在全国同行业中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一,在世界上也可位列前十名,它使武汉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具有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力。中铁大桥局、中建三局、中铁十一局、中交二航局、中国一冶、武船重工这六家国字号更是这个产业集群的代表性企业。现在我们将武汉地区桥梁与钢结构产业的代表性企业及优势介绍如下:
1、中铁大桥局
中铁大桥局2006年实现新签合同额188亿元,实现产值118亿元;1953年,新中国第一座长江大桥,也是第一座现代化特大型桥梁在武汉架设,全国唯一的国家级特大型造桥专业企业——中铁大桥局在武汉诞生,时任湖北省委第一书记的王任重同志兼任中铁大桥局首任党委书记和政委,中国唯一的桥梁科学研究与设计的专业机构——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也落户武汉,2名中国工程院院士、3名桥梁设计大师在武汉诞生,该局现已在国内外建造800余座大桥,现正在建设武汉天兴洲公铁两用长江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等重点工程。
2、中国建筑第三工程局
中国建筑第三工程局2006年实现新签合同额291亿元,产值178亿元。其钢结构产业的发展,以承接81层、384米高的钢结构大楼——深圳地王大厦,创造了两天半施工一个结构层的“新深圳速度”为重大起点,以承揽四大跨世纪钢结构工程,即当前世界第一高楼——总承包合同价40亿元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大厦(101层,高492米);总承包合同价47.8亿元的单体面积最大、结构最复杂、世人关注的“中央电视台新址工程”;香港新鸿基投资38亿元的“香港第一门”九龙半岛“环球贸易广场”大厦工程(118层,高489.7米)和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工程(26万平方米,全钢结构)为标志,成为中国钢结构产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3、中铁十一局
中铁十一局2006年实现新签合同额150亿元,产值突破110亿元。中铁十一局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一师,创建于1948年7月。因在朝鲜战场上创造了“炸不断、打不烂”的钢铁运输线而名满天下。先后承担和参与过青藏铁路、京珠高速、京福高速、武汉天河机场、东风汽车试验场、阳逻电厂、四川渭沱水电站、福建秀屿港等铁路、公路、桥梁、机场、能源、港口等工程施工。参与施工的成昆铁路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大秦铁路获国家“优质工程金奖”;重庆江北国际机场、京九铁路吉赣定段获国家建筑工程“鲁班奖”和“詹天佑”奖;青岛西元庄至流亭高架立交桥获全国用户满意工程。
4、中交二航局
中交二航局2006年实现新签合同额和产值双双突破百亿元,为我国建桥产业的骨干企业,是国内唯一一家集公路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港口与航道及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于一身的大型骨干企业。近年来,承建了武汉白沙洲大桥、江阴长江大桥、杭州钱塘江六桥、武汉军山长江大桥等著名工程,先后获得“鲁班奖”、“詹天佑奖”、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中国市政工程金杯奖及部、省、市优质工程奖等三十多项。
5、中国一冶集团
中国一冶集团自成立以来,一直担负着我国钢铁工业重点企业的建设任务。建设了全国钢铁产量十分之一的生产能力;打造和参与建设了以武钢新三号高炉、天津无缝钢管厂、武汉龟山电视塔、长飞光纤工程以及武汉新世界大楼、韩国蒲项、武汉天兴洲大桥架桥机、武汉体育中心、北京奥运会鸟巢、武汉游泳馆等钢结构工程为代表的一批精品工程。
6、武船重工有限公司
武船重工主要从事各类钢结构桥梁、体育场馆、高层建筑钢结构构件的加工生产。近年来,先后承建贵州北盘江铁路大桥、武汉阳逻长江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等30余座悬索型、斜拉型、钢管拱型、钢箱拱型桥梁的钢结构制造。同时还完成了西昌卫星发射架、福建水口电站升船机、武汉体育场等大型钢结构工程,参建的西陵长江公路大桥、宜昌长江公路大桥、杭州钱塘江四桥荣获国家建设工程最高奖——鲁班奖。
二、大力发展桥梁与钢结构产业的建议
为了使桥梁与钢结构产业在武汉建成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的征程中,力争做出更大贡献,必须进一步发挥武汉地区桥梁与钢结构产业国家队集聚程度高,特级资质资源众多,规划、勘测、研发、设计、材料、制造、施工、监理、培训等产业链齐全的特点,以利于更广泛地整合产业资源,武汉市已经就构建“武汉桥梁与钢结构产业集群”进行了规划,并且已经制定出实施计划,我们认为,应该在此规划的基础上,进行扩大,制定建立国家级的“武汉“中国桥梁与钢结构产业基地”规划。湖北省暨武汉市将在近期内向国家发改委、科技部、铁道部、交通部、建设部呈报筹建国家级的“武汉”中国桥梁与钢结构产业基地”规划。为了建设好“武汉“中国桥梁与钢结构产业基地”,我们建议国家应给予大力支持,并提出如下具体建议:
1、在武汉地区已经打造以中铁大桥局、中建三局、中铁十一局三大企业为核心,以中交二航局、中国一冶、武船重工等企业为骨干,吸纳有关院校和大型设计院参加的桥梁与钢结构产业集群的基础上,国家批准建立国家级的“武汉”中国桥梁与钢结构产业基地”。
2、在武汉已有的两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即“武汉桥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武汉工程信息化与钢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基础上,国家批准建立“国家桥梁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工程信息化与钢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两个国家级的工程技术中心。
3、“武汉"中国桥梁与钢结构产业基地”享受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相同的配套优惠政策。
4、吁请国务院有关部门,加大对武汉地区桥梁与钢结构产业以集团军的形式实施走出去的战略所需资金、项目以及相关配置政策的支持力度。
5、请求国家将桥梁与钢结构产业以及与之相关的基础设施业领域的项目布点适当集中在以武汉为中心的中部地区。
6、对于涉及武汉地区桥梁与钢结构产业发展的科研课题申报、技术开发项目立项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特别是在争取承担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重大专项、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和重大攻关项目方面,国家在同等条件下给予优先考虑,帮助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武汉桥梁与钢结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