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央文明委授予张丽莉等54人全国道德模范称号
中央文明委授予张丽莉等54人全国道德模范称号
2013年09月26日17:40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9月26日电
关于表彰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的决定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各成员单位:
为贯彻落实中央部署,大力推动道德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2007年以来,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解放军总政治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每两年评选一届全国道德模范,推出了一批传承中华美德、体现时代精神的道德模范,产生热烈社会反响。从今年4月起,组织开展了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经过群众推荐、资格审核、媒体公示、投票评选、综合评定等程序,中央文明委决定,授予张丽莉等54名同志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称号,王凤进等265名同志“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道德模范是当代中国的道德标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他们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道德情怀,见义勇为、勇于担当的无畏精神,以诚待人、守信践诺的为人品格,敬业奉献、勤勉做事的职业操守,孝老爱亲、血脉相依的至美真情,彰显了人间大爱,展现了人性大美,感动了全社会,温暖了全中国。
希望受到表彰的同志,珍惜荣誉,再接再厉,继续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发挥榜样引领作用。各地各部门要广泛深入开展学习宣传道德模范活动,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引导人们见贤思齐,崇德向善,使讲道德、做好人成为人们普遍的价值追求。要大力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起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竭动力,激励人们为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努力奋斗。
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
2013年9月19日
第二篇:全国、河南省道德模范材料(张玉滚)
第五届全国、河南省道德模范
——河南省镇平县高丘镇黑虎庙小学教师张玉滚事迹材料
他,毕业后本来有机会到城市里工作挣大钱,却毅然回到偏僻的大山深处一所小学教书;他,收入微薄,却把尽可能多的钱省下来给学生买学习生活用品;他,没有先进的教学设施,却演活了三尺讲台;在物质日益丰富发达的今天,在现实金钱与利益的诱惑面前,他坚守在大山深处14年,固守着自己的精神家园与梦想,甘受贫瘠,用自己的艰辛和汗水为乡村教育作了无怨无悔地坚守,填补了教育达不到的地方。这份执着让人感动和尊敬。他,就是河南省镇平县高丘镇黑虎庙小学教师张玉滚。
情洒山乡无悔怨
镇平县高丘镇黑虎庙村居于伏牛大山深处,位于内乡县和南召县交界处,群山环绕,被戏称为镇平的“西藏”。由于山高路远,虽然水泥路修通了,但这里至今还没有通往县城的客车。黑虎庙小学辐射半径达20多公里,却只有几个老教师在苦苦支撑。2001年9月,刚从南阳二师毕业的张玉滚,看到山区教师紧缺,便放弃了去南方挣大钱的机会,毅然选 择了镇平县最深山的黑虎庙小学。刚开始只有80元的工资,但是,他也无怨无悔。他拿着微薄的工资,默默无闻地支撑着贫困山村教育事业,把珍贵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山村里的孩子。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张玉滚一干就是十多年……
由于经济欠发达,当地许多年轻人都到外地打工赚钱,导致了大量留守儿童的出现。张玉滚在外边打拼出一番天地的同窗好友,常常惦记着这个为人忠厚、执着诚信的好学弟,经常来信来电邀他下山共谋发展。“我还是不想离开这里,因为我的根就在山里,这里的孩子更需要我。”“我爱我的山区学生,每当看到一批批的学生成长,我就更热爱我的山区教育工作,为了学生的前途,我愿意。” 十几年来,这里的老师换了一茬又一茬,只有他一直坚持在这偏远的山区,固守一份淳朴与清贫,也守护着一份希望,一直工作在教育第一线上无怨无悔。用无限的师爱默默无言地浇灌乡村的教育教学之花,尽管尝尽了山村教学的酸甜苦辣,但学生的成绩和家长的赞许让他觉得一切都值得。有一次,张玉滚到村子里家访时,听到家长们说:“玉滚回来了,我们的孩子有希望了。”这使他又一次深深地感受到:在人生成长的道路上,老师的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在张玉滚的心中,孩子们走出大山的梦想就是他最大的梦想。他发誓要通过自己的努力,点燃孩子们的梦想,扶着每个学生一步一步成长,去实现自己的人 生理想。
敬业爱岗挑重担
张玉滚有着极强的敬业精神,“不耽误一节课,千方百计上好每一节课”,这是他给自己定下的铁的纪律!由于交通不便,条件艰苦,大多数老师不愿意来,而学校的各项工作要开展,各个学科都要有人教。现有6名教师中,4人都面临退休。年富力强的张玉滚不得不把自己磨练成“万金油”、“全能型”教师,各个学科都要教。数学课上,运用直观法教学,和孩子们一起制作钟表表盘、正方体、长方体等教具;语文教学中,认真钻研课标、设计教学环节,运用简洁准确的语言,力争把每节课控制在15分钟内,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思考和练习;体育课上,他把乡土游戏融入课堂,教孩子们推铁环、丢手绢、羊抵架等;音乐课他就让学生跟着录音机学唱;上美术课时,带领孩子们到校外写生,画山、画水、画树木和动物。他说:“三尺讲台,给了我诠释为人师表的小舞台,传授知识和施展才能的机会。这一群孩子们,让我懂得了做一个教师的伟大,使我的人生丰富多彩。”充满爱的教育,让学生自然而然愿意跟老师亲近;而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则让学生对学习充满了兴趣。
崎岖艰险的山路,阻挡不住那一颗献身山区教育的青春 之心。张玉滚以坚忍不拔的精神,用两轮摩托撑起了山区教育的希望。每年的书本、作业都是张玉滚用摩托车托回来的,少则几十斤,多则百余斤,拼着生命在崎岖山路上奔波。几年下来骑坏了3辆摩托车,轮胎更换次数他也数不清了。2009年10月16日早上天还没亮,张玉滚骑摩托车从学校出发到高丘镇中心校开会,走着走着,山上起了大雾,由于雾对灯光产生折射,使他眼花缭乱看不清,当车子走到二道咀上边拐弯时,突然刹车失灵,他被重重地摔在路边,幸好路边有一块石头挡住了,把他摔出了10米远,腿上立即挂了道口子,人和车没有下去。醒来时,听路过的人说他已经昏迷了半个小时。这次幸亏路边有石头挡住,不然他将会连人带车掉进悬崖,后果将不堪设想。张玉滚用辛勤的汗水和不倦的探索换来了不菲的成绩,所教学科的成绩在全镇一直名列前茅,多次受到上级表彰,获得县乡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2012年教师节前,《南阳日报》以《编外老师张玉滚:坚守山区教育十一年》为题对其先进事迹进行了专题报道。
无私奉献不图报
张玉滚在工作上积极进取,任劳任怨,在生活上对学生体贴入微,关怀备至。大山深处的小学基本都是半寄宿制,学生每天中午在学校吃一顿饭。根据上级政策,2002年学校 进行布局调整,黑虎庙、菊花场两所村小合并为一所完全小学。学校让张玉滚负责后勤工作,他看到学校寄宿生有50多人,都是自己在险房里做饭,年龄较小的学生,做的饭夹生不熟的。学校领导商量建一个集体食堂,但是学校经费不足,没钱去请炊食员。看到这种状况,张玉滚找到学校领导并主动接下这项重任。同时动员、说服在外打工的妻子回来帮他给学生做饭。2006年3月,妻子在一次为学生轧面条时,中指、无名指被轧面机压碎,至今,妻子的手成了残疾,为此,妻子的娘家人经常埋怨他。但是,妻子一直没说什么,直到现在还在为学生的一日三餐忙碌着。14年的教育生涯,他将每一份爱心无限放大,倾洒给近千名学生。学生因贫困而失学,他主动上学生家,拿出工资垫付学生学费;家距学校较远的学生,就说服学生家长,让学生和他同吃同住。这些年来,他义务担当生活老师,和妻子一起帮助留守学生洗衣缝补,料理日常生活,并用自己微薄的收入资助了300余名儿童,让学生感受到家的温暖,使他们能继续求知之路。
在偏远深山区,人口居住分散,黑虎庙和菊花场东西长30多华里,南北宽28华里,再加上近年来山区林子较大,野兽较多,夏季易遭洪水、山体滑坡、泥石流,冬季路面很滑,留守儿童无人接送,有家长接送的也很不及时,因而接送学生是他的家常便饭。2012年6月4日晚,学前班有位留守儿童 张朋,晚上10点多了还没到家。正在改作业的张玉滚挂掉家长的电话,立刻和妻子一起打着电筒去找。终于发现张朋在回家的路上靠在大石头旁熟睡着,脸上还爬着许多小蚂蚁。他们连忙蹲下身子,抖掉张朋身上的小蚂蚁,背起张朋就走,经过一个多小时才把张朋送到家。张朋的爷爷感激地说,“多亏你们了,要不是你们把张朋送回来,我孙子就让野兽给吃了,我可怎么向他爸妈交代呢?”说着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张玉滚夫妇说:“没什么,为了孩子,就是再背10里我们都愿意”。
人间大爱换真情
人的精力有限,工作的投入,不可能让家庭与事业兼顾,得与失总是一体的。2009年,张玉滚的母亲患脑血管畸形压迫神经、帕金森综合症,术后一卧不起,生活不能自理。由于哥哥在外打工,多病的姐姐也早逝了,照料母亲的重担再次压在张玉滚的肩上。学校领导提出为张玉滚放假,可他母亲却说:“妈妈没事,工作要紧,几十个孩子等着你呢。只要你教好书,我的病就好了。”张玉滚只好含着泪回到了讲台坚持上课,没有耽误学生一节课。多年来,他帮助孤寡老人,救助困难家庭,捐款资助灾区儿童……他孝顺老人的事迹在当地传为美谈。校外邻居王老太儿子在福建打工,儿媳嫌山 深家贫,离婚另嫁,留下3岁的孙女。张玉滚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常常利用课余时间帮助老人拾柴提水、买粮买菜,组织高年级学生轮流到老人家收拾卫生,照看孙女。张玉滚始终坚信有爱的行程不会寂寞,有爱的人生才多姿多彩。
十二年的艰苦磨练,练就了张玉滚过硬的技能:手执教鞭能上课,拿起勺子能做饭,握起剪刀能裁缝,打开药箱能治病……他用14年如一日的平凡,构筑起了一种精神。他的坚守,照亮了山区农村孩子们的求学之路,也照亮了每一个人的心灵之路。他用高尚的品格注释了新时期师德的内涵,展现了新时期人民教师的光辉形象。2012年6月,编外11年的张玉滚最终成为一名在编人民教师,实现了长期从事教育事业的梦想。
他就象山角处那一轮明月,静静地守望着大山深处的孩子!
2015年5月20日
第三篇:郑州交通职业学院院长李顺兴被授予“郑州市道德模范”称号
郑州市道德模范表彰大会现场
为表彰先进典型、引领文明风尚,充分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推 动郑州市公民道德建设深入发展,12月27日上午,郑州市第二届道德模范表彰大会在嵩山饭店大礼堂隆重举行,隆重表彰道德模范获得者,经群众推荐、审核公 示、和群众投票、评委评选等程序,郑州交通职业学院院长李顺兴荣获“郑州市道德模范”称号。
郑州市委常委、郑州警备区政委刘贵新,郑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哲,郑州市人大副主任赵武安,郑州市副市长刘东,郑州市政协副主席王薇,河南省文明办协调处处长赵云龙出席表彰大会。
郑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哲作重要讲话,他指出,全面把握和推进公民道德建设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迫切需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和 郑州市加快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建设郑州都市区的基础工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就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快实施新型城镇化 战略,加快推进郑州都市区建设。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必须把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作为一项基础工程,精心组织,常抓不懈,重点做好公民道德建设具体规划、道德模 范学习宣传、群众性道德实践、公民道德教育舆论引导、强化道德约束等五个方面的工作。
李顺兴此次荣获“郑州市道德模范”称号不仅是学院的荣誉,更是河南民办高校的荣誉,多年来,作为郑州交通职业学院院长,李顺兴以身作则,长期坚持助人为 乐,不求回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默默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用无声的语言说服员工,感染了身边的每一个人,形成了高度的凝聚力、向心力。育人德为先,这是李 顺兴院长多年来坚持的育人方针,模范的效应是无穷的,在李顺兴的感染下,郑州交通职业学院涌现了一大批优秀大学生和众多感人事迹,2012年暑假郑州交通 职业学院12名大学生利用暑期打工挣来的1.2万元钱,七夕为农民工夫妻开房团聚的爱心故事,经过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青年报、工人日报、联合早报等各大媒体报道后,在海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这12名大学生的爱心行动在带起一片爱心大潮的同时,也让人们把关注的目光聚焦到了大学生所在的院 校——郑州交通职业学院。
今天,在李顺兴院长的领导下,学院近期开展了“优质服务年”活动,动员全院师生树立优质服务的思想意识,优化工作流程,拓展服务范围,创新服务形式,提高 工作效率,以实际行动为学院的蓬勃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目前,全院师生正在以李顺兴院长为榜样,学习道德模范,弘扬社会正气,传承道德精神,从我做起,从现 在做起,从小事做起,敬业奉献、助人为乐、孝老爱亲、诚实守信、见义勇为,用爱心传递温暖,用道德传递力量,不断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 品德建设,努力把思想道德建设提升到新的水平,为巩固郑州交通职业学院道德文明建设和郑州市文明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第四篇:党员干部学习授予周永开、张桂梅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的决定心得体会
党员干部学习授予周永开、张桂梅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的决定心得体会
12月3日,党中央决定,授予周永开、张桂梅同志和追授于海俊、李夏、卢永根、张小娟、加思来提·麻合苏提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表彰他们秉持理想信念、保持崇高境界、坚守初心使命、敢于担当作为的先进事迹。充分发挥榜样的引领作用,需要广大干部以优秀共产党员为镜,找差距,正“三观”,振奋精神,以崭新的姿态投入奋斗。
常思常悟,涵养“风雨不动安如山”的政治观。张桂梅校长在女高成立之初,面临着教师待遇不高、师资力量不足的困境,她把党员教师召集起来,在党旗前宣誓一定要办好学校;周永开同志一辈子听党话、跟党走,始终如一坚守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用实际行动践行“党是一生的追随”的座右铭。他们理想信念坚定,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党员干部要忠诚干净担当,对党忠诚是第一位的。“首关不过,余关莫论。”以优秀共产党员为镜,检视自己的理想信念和思想言行,掸去灰尘,净化灵魂做政治上的明白人。
慎独慎微,牢铸“乳饱饴甘便要廉”的权力观。卢永根教授廉洁奉公、甘为人梯,担任华南农业大学校长12年,从不为自己和亲人谋取特殊照顾,深受师生的崇敬爱戴。权力的来源是人民群众,党员干部要端正权力观。毛主席说过,群众是从实践中来选择他们的领导工具、他们的领导者。被选的人,如果自以为了不得,不是自觉地作工具,而以为“我是何等人物”!那就错了。党员干部要端正姿态,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为人民谋利益,当好“领导工具”,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廉洁自律,审慎用权。
敢于担当,树立“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政绩观。于海俊同志在大兴安岭林区,默默坚守32年;李夏同志甘于在最艰苦、最偏远的乡镇基层奋斗青春;张小娟同志舍弃在大城市生活的机会,积极投身家乡灾后重建和脱贫攻坚事业;加思来提·麻合苏提32年坚守审查调查第一线,带领队伍屡破重大疑难案件,一直战斗到生命最后一刻……优秀共产党员是千千万万敬业奉献的党员干部的缩影,他们或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平凡的岗位,或舍弃优越的条件扎根乡村。党员干部要抛弃“洗碗越多,摔碗越多”的顾虑,改正“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误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发扬钉钉子精神脚踏实地干事创业。
第五篇:瓮安中学《道德讲堂》校本教案:全国孝老爱亲模范:张建霞
全国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张建霞事迹
张建霞,女,27岁,共青团员,河北省行唐县龙州镇西关村村民。
2007年4月的一天,张建霞的公公被医院确诊为早期肝癌。这对一个幸福安定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为了给公公治病,张建霞和丈夫领着公公去了北京301医院,医生告诉他们,目前最好的治疗方法是肝移植,但要等待有配型合适的肝源。
就在一家人因肝源问题一筹莫展时,平时连说话都柔声细语的建霞却勇敢地瞒着家人做了化验,在确定能为公公做肝移植时,她平静而坚决地对丈夫和婆婆说:“用我的,我是 O 型血”。婆婆当时就掉了泪:“建霞,你有这个心我就知足了,怎么能用你的肝?你爹你娘只有你一个闺女,孩子还小,你要有个好歹咱家可怎么过?你父母怎么活?不行!”公公也坚决地摇头:“不行,天底下没有这样的事,宁可不治了,回家等死,也不能让儿媳妇捐肝”。建霞劝说:“爹、娘,别人能捐,我就能捐,我年轻,恢复起来也快,你们不同意,就是不把我当自家人。如果因为没有肝源我爹不在了,我能给爹捐却没捐,一辈子也不会心安的。”在建霞的坚持下,为公公捐献肝脏的手术方案定了下来,医生严肃地告诉建霞需要移植她2/3的肝脏。在医生的努力下,肝移植手术取得了成功。
从事旅馆经营的张建霞不仅讲孝顺,而且重信义。几年间她拾到十几部手机、5万多元现金,还有一块价值2000余元的手表,全部归还失主。手术后不久一次到北京301医院复查时,她在医院捡到一个皮包,里面有身份证、银行卡及1万多元现金。她不顾身体虚弱,坚持在原地站了近40分钟才等到失主,完璧归赵。
张建霞以实际行动谱写了孝老、敬老、爱亲、救亲的人间大爱。2008年,张建霞在“感动行唐”十大孝子评选活动中,高票当选“十大孝子”之首,行唐县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为她颁发“孝义之家”光荣匾。30多家媒体先后报道了张建霞献肝救公公的事迹,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
张建霞获得石家庄市文明公民标兵、三八红旗手,2008年感动河北十大人物,河北十大孝心人物等荣誉称号。2009年当选为行唐县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