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贵州十大人物事迹介绍(共5则范文)

时间:2019-05-13 18:46: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感动贵州十大人物事迹介绍(共)》,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感动贵州十大人物事迹介绍(共)》。

第一篇:感动贵州十大人物事迹介绍(共)

感动贵州十大人物

踏着嶙峋的山路,贵州省长顺县敦操乡的34个乡镇的政府官员,每周都会背着装满生活物资的背篼到分布于敦操乡10至20公里外的村民组为村民们送上生活必需品,当地居民都亲切地称呼他们为“背篼干部”。敦操乡3个行政村1737户、7673人中,少数民族人口占99%。全乡62个村民组,有17个村民组未通公路,涉及到344户、1497人。敦操乡党委副书记寇唐虎告诉记者,从乡政府到最远的村民组,要走8个小时山路,有的路段坡度极大,必须攀着岩石、拉着藤蔓才能通过。十年前,敦操乡便有官员背着帆布口袋为一些村民送东西,时间长了,来访的官员与农民渐渐熟络,希望得到帮助的村民也越来越多,敦操乡便将为村民运送物资发展成为制度,将62个村民组划分为34个点,由34名干部每周四,用背篼帮村民送去生活用品。“背篼干部”用双肩背出了与百姓的“鱼水情深”,他们坚持从小事做起,从实处着手,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在为群众服务中实现,生命的意义在为群众服务中升华。

在一个没有行人、没有监控的雨夜,他骑车撞倒了一位老人。他带伤将老人送到医院,为救治老人,他变卖了老家的口粮,他叫成永生,一位到江苏常州打工的自贡荣县人,大家亲切地称他为“仁义哥”。

梁俊男,女,出生于 1997年 7月,桐梓四中九(12)班学生。梁俊男从小失去父亲,8岁开始学着照顾因糖尿病并发症而双目失明的母亲。她像妇人一样精打细算、讨价还价,日日穿梭于菜市场;因为母亲病况需要每天打两针胰岛素,她从护士那里学会了打针;因为要耽搁课业陪母亲做透析,她学会了在生命的缝隙里挤时间来补习功课;因为不想母亲受失明痛苦,她一度提出将自己的眼角膜给母亲,她学会了奉献„„就像她的名字一样,优异俊秀中透露出一股男子般的刚强,“他”是我们年轻人的榜样。

肖兴英,49岁,贵州安顺人,“西秀区残孤幼儿家庭寄养中心”创办人。从2001年肖兴英创办残孤中心以来,十多年间,她一共助养60余名残孤儿,用大爱撑起了一个家。十多年前,肖兴英在街头看到一个残疾弃婴,便下定决心要办一个残疾孤儿院。2002年起,她的爱心之家便开始有被遗弃残疾儿入住。

肖兴英抚养的残疾弃儿有智残、盲、聋哑、癫痫、脑瘫、兔唇、软骨症等,10 年来,肖兴英共助养 60 余名残孤儿,大的 10余岁,小的只有几个月。为了悉心照料好这些孤残弃儿,她动员亲戚做护理人员。经过她的努力,现在,寄养中心已收留近20 个残疾弃儿。这些孩子中,除智障、脑瘫的儿童外,其余的孩子肖兴英都让他们去上学。肖兴英说,除去伙食、水电、医疗费等开支,当地民政局补助的生活费没有结余,有时还贴进丈夫的部分工资。但她从没抱怨过,“是孩子们的微笑让我觉得一切都是快乐的”。

孩子们也没有令他们的妈妈失望,有的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有的成为身残志坚的青年,自食其力。逢年过节,他们总是忘不了问候他们的“最美妈妈”。

彭文军,男,汉族,1960年6月生,贵州省开阳县黔顺公司驾驶员。2011年9月20日,获得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2000年,彭文军从中铁建设五局辞职,回到老家贵州省开阳花梨乡,跑起了个体客运。不久后,他就发现在花梨至开阳县城的客运沿线,有不少六、七岁的小孩要走很远的路去上学。每次碰到这些孩子们,彭文军就会叫他们上车,并承诺以后上学都可坐他的车,不收钱。从此,每天早上7:20左右,在花梨乡清江村旁通往县城的公路上,总会有11个孩子准时在这里坐上一辆牌号为贵A70757的金龙大客车;7:40左右,在翁昭村大湾路段,有23个学生上这辆车;7:50左右,在翁昭村中院路段,又有6个学生上车……于是,12年过去了,孩子们换了一拨又一拨,许多免费坐他车上学的孩子已经离开本地、外出求学了,而他一直信守当年的承诺——免费送沿途的孩子上学。彭文军说:“我既然说得出,就要做得到,而且要做到底。”

2006年,彭文军为了可以多带几个乘客,就往与开阳县城反方向的花梨乡建中村建溪组去接乘客,这样,附近的30多个学生又坐上了他的车。为了保证既送孩子上学,又能接到乘客,他每天早上都是先送学生到学校,再返回去接乘客。2011年,花梨乡中院小学教学点撤销,部分学生转到开阳县城关镇南凉小学和顶兆小学读书,这样,彭文军客运沿线上的“免费乘客”又增多了。为了安全行车,每天早上,他都推掉了沿途乘坐短途的乘客,尽量让孩子们坐上车。

彭文军12年始终如一的“爱心送学”行为,让不少家长深深感动,“没有彭文军的热心肠,咱们的娃娃不知要多走多少路啊!”有朋友为他算了一笔帐,每个学生带一趟至少2元车费,11年来,他起码少赚了10万元。对此,他只是一笑了之:“哪个开车不想多赚点钱?可顺路带学生,这是我的一点爱心,这也是我当初向孩子们和家长的承诺。做人要讲说话算数、说到做到,我也希望孩子们懂得这个道理,更希望他们长大后能回报社会。”

杨美学,54岁,农民工,贵州农民工慈善助养院“院长”,感动中国2012人物候选人。杨美学曾每天起早贪黑走街串巷靠卖臭豆腐讨生活。却用卖臭豆腐的钱,办了家慈善养老院,接纳的大多是别的福利院或者养老院不愿接收的孤残老人。6年时间里,他先后收养了94位老人,亲自为50多位老人送终。

2000年,杨美学带着妻子孩子来到贵阳,做起了卖豆腐的生意。

2005年,靠着卖臭豆腐杨美学存了8万元,他不顾家人反对,决定开家慈善养老院。2006年3月8日,养老院开始运转。杨美学是院长,养老院所有员工都是自己一家7口人。

在杨美学的养老院里,有一位老人,在家里受到儿子媳妇的虐待,让老人异常孤僻。送到养老院的时候,老人一声不吭。晚上睡觉时不睡床而睡地上。杨美学说:“我和他同吃同睡了三个月,才消除他的戒心,后来才逐渐正常。”

因为是自己掏钱办的养老院,杨美学的“办院经费”一直很紧张。但是住在这里的老人收费很低,特别困难的不收钱,并且来这里的老人通常也是其他养老院不愿接收的。

除了免费收留老人外,对于养老院里那些无儿无女的老人,去世时全是杨美学操办葬礼。每次在养老院的院子里举行葬礼时,杨美学都会把其他老人送进屋子里,并只说去世的老人是被家人接走了。

尽管养老院的未来困难重重,但杨美学还是充满希望,“我的子女会将慈善助养孤老的路继续走下去。”杨美学说。

姚少军(1949—),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大路乡后硐村龙颈坳组人,1949年11月23日出生,汉族,小学文化,200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10年4月转正;姚少军同志长期保持自力更生、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担任村民组长期间,未有以权谋私现象,品行良好,受人尊重;2012年4月12日中午时分,一场大雨后,一块重达千斤的巨石滚落在渝怀铁路铁轨上,阻断了铁路交通,由上海南开往重庆北的K74次旅客列车将马上从此路段经过,情况十分危急,关键时刻,姚少军同志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身躯将这块石头推出铁轨,阻止了一起重特大交通事故的发生。

男,六盘水煤机厂退休工人;角膜、骨髓、器官、遗体捐献的志愿者;57岁(至2007年)的程德忠只有中学文化程度,是中国红十字会3000例建立骨髓档案者中惟一一位来自贵州的移植者,贵州第三例自愿死后捐赠遗体的人。

他10年前就将自己所有能捐的器官都交付于一纸“合同”,百年后将全部捐献,从被大家看成“疯子”到“感动中国”的候选人,程德忠经历了将近10年的时间。一个人要做一件好事容易,难的就是这么多年来一直执着地坚持着这个信念。这么多年来,因为程老的努力,贵阳的志愿者做了许多力所能及的事,两次捐献角膜且都成功,为深圳的白血病患者送去99份血样。2007年11月,在他的帮助下,患了结肠癌的水城农民工陈家祥捐献出自己的角膜使贵阳3位患者重获光明。

张槐乾,1990年生,织金县板桥白果村人,是贵州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化学专业2009级学生。2012年7月2日,一持刀男子冲入贵州师范大学校园,3名保安与歹徒搏斗,过路青年张槐乾挺身而出,飞起一脚将歹徒踢倒。与众人合力将歹徒制服。

张槐乾2012年刚满22岁。他告诉记者,事发时他正在校园内散步,一名歹徒手持一把约70厘米长、5厘米宽的尖刀撞入贵州师范大学校门,用脚踢翻“禁止停放机动车”的标牌,挥舞着尖刀,沿着校园主干道往里冲。学校保安石磊上前制止,歹徒用尖刀边向他乱刺边扬言“谁敢过来就杀死谁”。石磊用椅子挡开了歹徒的尖刀,歹徒继续向校园里冲,石磊一边在后面追赶,一边用对讲机呼叫队友增援。保安张至钢看到这一情况后,也提着一根木棒跟过来,并用手机报警和通知校保卫处。交班后正在附近吃午餐的保安倪兵、韩一民和孙凯立即放下碗筷,抄近路围追堵截歹徒。在离校门口约200米处,4名保安堵住了歹徒。他们便和挥舞着尖刀的歹徒搏斗起来,在搏斗过程中,倪兵、韩一民和孙凯先后被歹徒刺中倒地。此时,停靠在路边休息的校车司机卢吉荣和廖国纲迅速下车前来支援,化学与材料科学化学专业学生张槐乾奋不顾身,飞起一脚向歹徒背后踢去,歹徒随即倒地,刚爬起来,他又一脚将歹徒踢倒,歹徒倒地的同时,尖刀摔了出去。大家一起扑上去将歹徒牢牢按在地上,并用皮带捆住其手脚,将歹徒移交给接到报警赶到的警察。同时,学校迅速将受重伤的倪兵、韩一民护送上赶来的省医和贵阳医学院的救护车,分别送往两家医院进行抢救。孙凯则被文学院教师吴君婷等人用私家车送往省医抢救。倪兵和韩一民两位同志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光荣牺牲。孙凯经抢救,现已脱离生命危险。如果不及时将歹徒制止,前面一、二十米就是师大学生二食堂,正值学生就餐高峰期,将严重威胁到师生生命安全,后果不堪设想。

4年前,从条件优越的省城贵阳到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贞丰县龙场镇龙河村创办的村卫生所,为贫困山乡群众看病防病治病。她把自己当老百姓的“贴心人”,老百姓把她当自己的“家里人”。个子娇小,皮肤白皙,一双眼睛大而明亮。

1982年出生于贵阳、被网民誉为“最美乡村女医生”的钟晶,前不久开通了新浪微博,简介里只有一句简单的话:做农民的贴心人。

在偏远的贵州省黔西南州贞丰县龙河村,这个来自省城的“80后”女医生,独自坚守在茫茫大山中的村卫生室,为当地老百姓解除病痛,用水晶般的心,温暖着偏远少数民族地区的父老乡亲。

2008年,她辞去贵阳长江医院的工作,跟随在乡镇工作的丈夫来到龙河村。由于贫穷闭

塞,当地农村妇女大都缺乏基本卫生知识,患妇科病后常拖到病情恶化;老人几乎都患有风湿病,一些村民40来岁就骨骼变形、直不起腰。

村民们最缺的就是能对症下药的好医生。于是,钟晶为当地百姓办起村卫生室,这也是龙

河村4000多名村民当时唯一能进行新农合报销的卫生室。

两个月后,丈夫被调至黔西南州委工作。“走还是留?”纠结之后,她决定:留下来为当地百

姓治病!

她从不多的积蓄中拿出2万元,购买理疗仪、妇科仪器等,还几次自掏腰包,请贵阳的妇科

专家为村民坐诊。又托均为医生的外婆和母亲寻找专治风湿的草药方。村里不少苗族群众不懂汉语,她就打手势,或请当地学生帮忙翻译。

“病人多时一天看上百人,一天只吃一顿饭,一直忙到晚上11点,有时脸也不洗,倒在床

上一觉睡到天亮。”钟晶说。

最初,许多村民也很怀疑这位年轻医生的医术。遇到不信任自己的病人,钟晶就先给他们配

一天的药,仅两三元钱,告诉病人有效再来。每个病人进门,她总是先端上一杯热水。渐渐地,“钟医生医术高、态度好”的口碑越传越远,邻村的群众赶来找她看病,外地来的建

筑工人也把这里当成“固定”医疗点。

钟晶看病卖药十分便宜,钱不够也可赊账。村里一位78岁的空巢老人靠捡塑料瓶为生,全

是一两毛的零钱,这样的病人,钟晶不仅不收钱,还常留他们吃饭。

时间一长,村民们把钟晶当成朋友,平时来拉拉家常,赶集时来歇歇脚,还常为她送来自家

地里的蔬菜,逢年过节不约而同地送来糍粑、红米饭。村里的孩子们亲切地叫她“姨妈”“小嬢”。

一次,一个老大妈对她说:“你一个城里的女娃娃,丈夫也不在这边,跑到我们山沟里来又

挣不了钱,何苦呢?”这样的关心让钟晶倍感温暖。在她看来,在大城市,医生和病人多是纯粹的医患关系,但在农村,村民们把医生当成了一家人。

在病人面前沉稳干练的钟晶,也是典型的“80后”,她是家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独生

女,喜欢吃零食、逛街、跳舞、看电影。但在龙河村卫生室,衣柜是装药的纸箱,买不到爱吃的巧克力和奶茶,更没有五彩斑斓的时装。电力不足时还常停电,晚上只能靠蜡烛或应急灯照明。没有澡堂,只能用两个大桶提水到屋内,蹲在一个大盆里洗澡。农村简易厕所臭气冲天……

最难以忍受是寂寞。刚来时,没有电视和网络,也没有朋友,找不到人说话。

但她娇小的身体里有一颗强大的心。邻居徐显佳说,有一次钟晶得了重感冒,只能自己往脚

背上扎针输液。“有人来买药,她就一只脚跳到药柜边拿药。”

她坦言,自己也打过“退堂鼓”,朋友们都劝她离开,也有机会调到兴义市工作,和丈夫团聚。但乡亲们听说她可能离开时,纷纷跑来追问:“钟医生你要走了吗?”“我们舍不得你啊……” “老百姓这样需要你,怎么忍心舍他们而去?”钟晶说。

她对女儿和父母心怀愧疚,只能靠电话沟通,夫妻俩也很少在家里正正规规的吃顿饭。但钟

晶并不后悔。

近来天气渐凉,钟晶每天晚饭后,打着手电筒,挨家挨户为村里的老人和孩子送去免费的板

蓝根冲剂,帮助他们预防或治疗感冒。网络开通后,她又在微博上充当起网友的家庭保健医生。

“人就算活150岁,如果没为别人做点有益的事,那也是虚度了年华。”钟晶说。

第二篇:十大感动人物事迹介绍

【事迹介绍】

格桑德吉,女,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帮辛乡小学的一名教师。2000年,格桑德吉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毕业之后她并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选择留在大城市工作,而是毅然回到西藏。为了让雅鲁藏布江边、喜马拉雅山脚下的门巴族孩子有学上,格桑德吉放弃拉萨的工作,主动申请到山乡小学教学。这些年来,为了教好孩子们,格桑德吉将自己的女儿央珍从两岁时一直寄养在拉萨的爷爷家,当一年之后格桑德吉再到拉萨的时候,女儿已经不认识她了。十三年来,在格桑德吉的努力下,门巴族孩子从最初失学率30%,变成到今天入学率95%.她教的孩子有6名考上大学、20多名考上大专、中专,而她自己的女儿却留在了拉萨,一年才能见一次。村民们亲切地称她为门巴族的“护梦人”

感受:感动中国给她的颁奖词是不想让乡亲的梦,跌落于悬崖。门巴的女儿执意要回到家乡,坚守在雪山、河流之间。她用一颗心,脉动一群人的心,用一点光,点亮山间更多的灯火。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在她的身上得到最真实的写照。为了让大山里的孩子上学,她一心扑在了家乡的教育上,亲自登门去说服孩子的父亲,只为了让孩子上学。也因为她的努力,才让大山里的孩子能走出山外,看到更广泛的世界。

【事迹介绍】

龚全珍,这是一位守护开国将军梦想,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革命老人。1957年8月,开国将军甘祖昌主动向组织上辞去新疆军区后勤部长职务,回家乡江西省莲花县坊楼乡沿背村务农,龚全珍完全理解和支持丈夫的决定:“老甘不是一个普通的农民,正像他说的那样,'活着就要为国家做事情,做不了大事就做小事,干不了复杂重要的工作就做简单的工作,决不能无功受禄,决不能不劳而获'。”离休后,龚全珍积极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倾力捐资助学、扶贫济困,开办“龚全珍工作室”,服务社区、服务群众,从青春岁月到耄耋之年,为广大群众做了大量的实事好事,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尊敬和爱戴。感受:

用“松筠之节”来形容这位老人再贴切不过了。推选委员如是评价她:童年:只有心中盛满人间的真情,头脑装满天下的道理,才能通达真理的意义。一位忠于爱情,深明大义的老人,让我们读懂了什么才是伟大的人生。的确,在暮年时,老人依然坚持着年轻时的梦想,依然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心中没有官太太的架子和观念,这,在当今社会有着多大的教育意义啊。

第三篇:感动校园十大人物事迹介绍

感动校园十大人物事迹介绍

自强不息的阳光少年

——记八(7)班库小涛同学的事迹

库小涛,八(7)班一名普通学生,家境贫寒的他孝顺父母,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学习刻苦,成绩优异,用顽强的精神谱写了一曲自强不息的奋进之歌。

贫寒的家境

库小涛同学来自农村,家境十分贫寒。他很小的时候,父亲为了维持家中生活,操劳过度,一病不起,至今仍是药不离口。为了给父亲看病,家里借了不少债,到现在还没有还清。一家人生活简朴,从小到大,库小涛吃的穿的都比别的同学差。他很少买新衣服、买零食,有些文具,甚至从小学到现在他还在用。年幼的库小涛经受了太多生活的磨难,可懂事的他却从不抱怨命运的不公,而是坦然接受一切。

顽强的身影

苦难使库小涛过早的成熟,他用稚嫩的肩膀承担起本不该他承担的重担,表现出了即使成人也罕见的坚强和懂事。为了减少家里的负担,在生活中,他孝顺懂事,经常在家帮助父母做家务,洗碗,做饭,照顾父亲,他都抢着做。

在学习上,库小涛勤奋刻苦。他家住在郊区,离学校好几里路,每天早晨天不亮,就起床骑自行车到学校上学,下晚自习后,又一个人骑车赶回家。就这样风雨无阻,他从未迟过到、旷过课。遇上寒风凛冽的冬天,深知家里境况的小涛不忍心向母亲开口买一双手套,因此双手冻得通红,有的地方还裂了口。

由于家里学校太远,每天中晚餐库小涛只好在学校食堂买饭吃。为了给家里节省钱,他总是买最便宜的快餐。有一次,他不小心将十元饭钱丢了,为此自责了好几天,硬是两个中午没吃午餐。

每一个夜晚,库小涛都要在昏暗的灯光下做作业,温习功课,直到深夜。即使如此,但他在孤苦的父母面前,总是做出很高兴的样子;他以惊人的意志,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经过不懈的努力,在考试中他获得优异的好成绩。

春天的阳光透过玻璃照在库小涛的身上,他神情专注,精神奋发。同学和老师在他倔强而顽强的身影里,看到了——不屈的脊梁!

真 情 的回 馈 在学校,库小涛享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温暖。从班主任到任课老师、同学,都特别关心照顾他。在感受温暖的同时,他也积极主动回馈班级,回馈学校。

劳动时,库小涛总是挑最重的活干,把轻松的活留给别人;班上的卫生他总是抢着做;默默地帮生病的同学;辅助老师和班干管理班级;鼓励学困生,激发他们求学的斗志。虽然他很节俭,从不乱花一分钱,从不买新衣服,在食堂吃饭每次都只买最便宜的菜,两年来她没喝过一瓶饮料,但每次捐款,他却一次不落。他用自己的爱心温暖人心。

库小涛的优秀和顽强让所有的老师惊叹不已,他的故事感动了周围的同学,他的学习热情也带动了周围的同学,他给同龄人带来了宝贵而无穷的精神力量。

身处逆境,不懈抗争,库小涛是勇敢顽强的挑战者;出身寒微,发奋苦读,他是披荆斩棘的小勇士;心存感恩,真情回馈,他是自强不息的阳光少年!

第四篇:201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介绍

感动中国2013人物

被誉为“中国人精神史诗”的电视公益活动——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13人物”颁奖盛典2014年2月10日20:00在央视一套综合频道播出。

被评为“感动中国2013十大人物”的分别是:默默奉献30年的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退休后20年坚持每天出诊的仁医胡佩兰;荣誉迟到28年而一生不悔的湖北见义勇为好市民方俊明;35年前仆后继、追逐梦想的 “油菜花父子”沈克泉、沈昌健;守护开国将军梦想,为群众服务的道德楷模龚全珍;年届90仍然坚持拾荒助学的山东老人刘盛兰;努力改变乡村面貌的基层好村官段爱平;最美教师,西藏墨脱山区教师格桑德吉;为报答战友深情,几十年守护天山筑路士兵墓园的老兵陈俊贵;身患重病,耗时3年绣出《清明上河图》为子女筹学费的慈母姚厚芝。此外,《感动中国》还向中国载人航天十周年的中国航天员群体表达了致敬。

感动中国2013人物介绍

1、黄旭华:中国核潜艇之父

【颁奖词】:时代到处是惊叹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事迹介绍】:

黄旭华,男,87岁,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1958年,我国批准核潜艇工程立项。那时中苏关系尚处于蜜月期,依靠苏联提供部分技术资料,是当初考虑的措施之一。1959年,苏联提出中断对中国若干重要项目的援助,对中国施加压力。毛泽东听后发誓:“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又毕业于上海交大造船系的黄旭华被选中参研。

30多年中,8个兄弟姐妹都不知道黄旭华搞核潜艇,父亲临终时也不知他是干什么的,母亲从63岁盼到93岁才见到儿子一面。

核潜艇是集核电站、导弹发射场和海底城市于一体的尖端工程。中国的核潜艇研制工作是从一个核潜艇玩具模型一步一步开始的。

为研制核潜艇,新婚不久的黄旭华告别妻子来到试验基地。后来他把家安在了小岛上。为了艇上千万台设备,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他要联络全国24个省市的2000多家科研单位,工程复杂。那时没有计算机,他和同事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

1964年,黄旭华终于带领团队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88年,核潜艇按设计极限在南海作深潜试验。黄旭华亲自下潜300米,是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黄旭华曾先后多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等,为国防事业、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刘盛兰:高龄孤寡“五保”老人拾荒助学子

【颁奖词】:残年风烛,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病弱的身躯,高贵的心灵,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一叠叠汇款,是寄给我们的问卷,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答案。

【事迹介绍】:

刘盛兰,男,91岁,山东省烟台市蚕庄镇柳杭村村民,“五保”老人。

刘盛兰是位普通村民,年轻时在外打工,后来在一家企业作保管员。73岁的时候,老伴去世,他成了孤寡老人。为了让自己老了无力行动时,身边会有一个照顾他的人,他开始了助学。这是老人的初衷。但后来,他助学的规模远远的超出了自己的想像。

1998年,刘盛兰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救助报道,从那时起,73岁的他就将自己微薄的工资捐出去。而受捐助的学生,也逐渐从周边几个地市“扩张”到全国各地。最多的时候,他同时资助着50多名学生。

每天清早,刘盛兰起来弄点简单的饭菜,就骑着自行车走村串巷去了,直到捡回一大堆破烂。他17年几乎未尝肉味,没添过一件新衣,“吝啬”的连一个馒头都舍不得买,可捐资助学总计7万多元,资助了100多个学生。刘盛兰一直没进养老院,这样能拿到每年4000元的生活补贴。这些钱他全部捐给了贫困学生。

刘盛兰唯一珍藏的是一个深蓝色布袋,里面装满了汇款单和回信。这么多年过去了,老人也不记得汇出去多少钱、收了多少封信。2013年8月,因为肾病,刘盛兰住进了医院,但他仍然惦记着捐资助学,担心汇款中断和没到位会断了孩子们的希望。得知老人住院,很多受资助的孩子回来看望他,照顾他。

3、陈俊贵:守墓老兵

【颁奖词】:只为风雪之夜一次生死相托,你守住誓言,为我们守住心灵的最后阵地。洒一碗酒,那碗里是岁月峥嵘;敬一个礼,那是士兵最真的情义。雪下了又融,草黄了又青,你种在山顶的松,岿然不动。

【事迹介绍】:

陈俊贵,男,汉族,55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尼勒克县乔尔玛筑路解放军指战员烈士陵园管理员。

1979年,陈俊贵随所在部队到新疆参加修筑天山深处独库公路的大会战。1980年4月6日,部队被暴风雪围困在天山深处,面临断炊的危险。四名战士奉命带着最后的干粮出门求援,在风雪弥漫的生死关头,班长把最后一个馒头给了年龄最小的陈俊贵。

班长和战友陆续牺牲了,陈俊贵终于找到了人群,部队得救了。接受4年冻伤治疗后,他复员回到辽宁老家,始终没有忘记班长的临终嘱托:希望陈俊贵可以去他的老家看望一下自己的父母。陈俊贵不知道战友的家庭地址和父母姓名,多方打听无果,1985年冬天,陈俊贵作决定,带着妻子和刚刚出生的儿子,来到班长和战友牺牲的新疆天山脚下,为战友守墓。

20多年里,他从未停止对班长父母的寻找。终于,他从一名扫墓的老战友口中得到班长在湖北省罗田县白莲乡的地址。2005年10月,陈俊贵赶赴罗田县,得知班长父亲母亲都已去世。陈俊贵跪在班长父母坟前说:“对不起,我来晚了,你们不要牵挂,今生今世我都将守在郑林书坟前,让他永不寂寞!”

目前,陈俊贵已将班长和副班长的遗骨,从新源县移到新扩建的尼勒克县乔尔玛筑路解放军烈士陵园安葬,还担任了这里的管理员。陈俊贵说:“我不仅可以和班长在一起,还可以守护为修筑天山独库公路牺牲的战友们了!”

4、段爱平:老百姓的贴心人

【颁奖词】:山梁挡住了阳光,你用肩膀刚起乡亲的盼望。村庄在渐渐丰满,你的身体却慢慢柔弱。庄稼,总要把一切还给泥土。你贴工,贴钱,贴命,你还贴近百姓的心。

【事迹介绍】:

段爱平,女,57岁,山西长治市襄垣县王桥镇返底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1998年,段爱平嫁进了返底村。为改善生活,她借钱做起了焦炭生意,两年下来赚了几十万元。当时的返底村是个名副其实的穷村,村小学的教室是危房,孩子们没有教师上课。没上过学的段爱平决定出资为村里建一所新小学。

1999年,段爱平在没有参加候选的情况下,高票当选为返底村委主任。

上任后,段爱平先后给村里盖了学校,建了养老院。为了建养老院,她没时间陪肝癌晚期的老伴,为了使村民发家致富,她带领村民种植药材,改造全村电网,投资园林建设,栽植树木,而这些项目中段爱平自己就贴了十几万。

去年,段爱平被诊断为淋巴癌,经过化疗、电烤,她的脖子已经看不到完整的肌肤,每天就靠葡萄糖和止疼药度日,身体已经到严重透支的地步。就是这样,她也没有离开工作岗位,每天想着的是要尽力再为村民做更多的事。

5、沈克泉、沈昌健:“油菜花父子”35年追梦路

【颁奖词】:父亲留恋那油菜花开的芬芳,儿子就把他葬在不远的山上。三十年花开花谢,两代人春来秋往,一家人不分昼夜,守护最微弱的希望。一粒种子,蕴含着世代相传的梦想。

【事迹介绍】:

沈克泉,男,享年74岁,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杨桥村村民。

沈昌健,男,46岁,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杨桥村村民。

1978年,养蜂人沈克泉在贵州山区发现了3株花期长,生长结构好的野生油菜,将其带回家乡播种,想为养蜂场提供新的蜜源。继而想到改良培育出产量高的油菜品种,为家乡解决吃油难的问题。

一开始,乡亲们嘲笑他“泥腿子想当科学家”.直到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沈克泉培育出了优质油菜种,得到了乡亲们的认可。

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于沈克泉的油菜品种未经国家审定,当地部门对沈克泉进行了罚款、拘留。但他仍刻苦自学有关油菜遗传育种和生产栽培的知识。在没有专业分析、没有专业仪器的情况下,父子俩用肉眼观察,凭记录总结规律。

1996年,家里为搞油菜研究欠债不少。沈昌健卖掉中巴,带着卖车款回家投入油菜研发。

2004年,沈克泉父子繁育的“贵野A”不育系获国家发明专利证书。2007年,沈克泉带着自己培育的巨型油菜“独闯”在武汉召开的第12届国际油菜大会,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2009年,沈克泉去世,沈昌健依然是坚持着油菜育种。家人将沈克泉葬在离试验地不远的山坡上。家人知道,这些油菜是老人最后的心愿和牵挂。

如今,沈昌健的“沈油杂”202、819已进入区域试验环节,五亩送检试验田里有300个单株样本,每个样本送检一次就是200元;300亩的示范片里还欠着两万多的工钱,马上要施肥又是两万的肥料钱。对于已经35年没有主业收入的沈昌健一家而言,“吃饭靠田,科研靠借”.几十年来,沈克泉、沈昌健父子自筹资金150多万元,这几年政府也常有资助,可沈家里欠下了不少债,“几乎所有亲戚都借遍了。”家里最值钱的是两台用来贮藏油菜种子的冰箱。

35年父子相继,只为一株油菜的梦想。沈昌健说等现在的种子通过审定了,会卖给种子公司,拿着资金去滚动开发下一代油菜杂交新组合。自己的油菜育种路也许得“慢慢走”,但怎么也会走下去。

6、格桑德吉:悬崖边上的护梦人

【颁奖词】:不想让乡亲的梦,跌落于山崖。门巴的女儿执意要回到家乡,坚守在雪山、河流之间。她用一颗心,脉动一群人的心,用一点光,点亮山间更多的灯火。

【事迹介绍】:

格桑德吉,女,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帮辛乡小学的一名教师。

2000年,格桑德吉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毕业之后她并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选择留在大城市工作,而是毅然回到西藏。为了让雅鲁藏布江边、喜马拉雅山脚下的门巴族孩子有学上,格桑德吉放弃拉萨的工作,主动申请到山乡小学教学。

墨脱县帮辛乡,因常年泥石流、山体滑坡,是墨脱最后一个通公路的乡。为了劝学,格桑德吉天黑走悬崖、在满是泥石流、山体滑坡的道路上频繁往返;为了孩子们不停课,别村缺老师时她不顾六个月身孕、背起糌粑上路;为了把学生平安送到家,每年道路艰险、大雪封山时,格桑德吉过冰河、溜铁索,把四个月才能回一次家的学生们平安送到父母的身边。

这些年来,为了教好孩子们,格桑德吉将自己的女儿央珍从两岁时一直寄养在拉萨的爷爷家,当一年之后格桑德吉再到拉萨的时候,女儿已经不认识她了。2013年,时逢格桑德吉荣获“最美乡村教师”,节目组特地邀请了格桑德吉的丈夫和女儿来到北京。同时,这也是格桑德吉与女儿的第五次见面。

十三年来,在格桑德吉的努力下,门巴族孩子从最初失学率30%,变成到今天入学率95%.她教的孩子有6名考上大学、20多名考上大专、中专,而她自己的女儿却留在了拉萨,一年才能见一次。村民们亲切地称她为门巴族的“护梦人”.7、胡佩兰:20年来坚持每天出诊6天的百岁仁医

【颁奖词】:技不在高而在德;术不在巧,而在仁。医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你是仁医,是济世良药。

【事迹介绍】:

胡佩兰,女,98岁,解放军3519职工医院和郑州市建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医生。

1944年,胡佩兰毕业于河南大学医学部,70岁时才从郑州铁路中心医院的妇产科主任位上退休。退休后,她一直坚持坐诊。

胡佩兰生活节俭,舍不得在自己身上多花一分钱。但她经常大方地给病人垫付医药费。她还拿出微薄的坐诊收入和退休金,捐建了50多个“希望书屋”.胡佩兰患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进出都要坐小推椅。2013年7月,98岁胡佩兰心脏病突发,经抢救后,第二天她依然准时到医院坐诊。

胡佩兰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平时看病不太依靠高科技仪器。因为慕名找上门的病人多,胡佩兰每天都会坚持看完所有病人才下班,对患者也极有耐心,给病人开药,很少超过一百元。如今,胡佩兰的记忆明显下降,耳朵也不如以前,但病人的情况她却记得清清楚楚,耳朵里放着助听器,听不清的地方,便由旁边的学生解释。

胡佩兰对病人的态度有目共睹,她经常说:“医患关系搞不好是因为交流不够,医生只要对病人认真负责了,病人也自然会对医生极力配合,不管面对哪一个病人,都要把患者当成自己的第一个病人来对待。”

直至今日,胡佩兰已经在一个工厂职工医院和现在的地方,连续坐诊20年,坚持每周出诊6天,风雨无阻。

8、姚厚芝:绝症母亲为孩子留学费耗时3年绣出《清明上河图》

【颁奖词】:病,压垮了身体,但不能摧毁母爱。草根母亲呕心沥血,为孩子缝补梦想,而深厚的爱,更铺就孩子精神的未来。请上天给你多一些时间,让你把美好的愿望,织进这春天的图景。

【事迹介绍】:

姚厚芝,女,38岁,重庆市巫溪县塘坊镇红土村村民。

1999年,姚厚芝嫁给了王以朝,婚后一起赴山东煤矿打工。随着两个孩子的出生,姚厚芝专心在家带孩子,丈夫在煤矿挖煤。2006年,一场病魔突袭,彻底摧垮了这个家。

姚厚芝查出乳腺肿瘤,需立即做切除手术。面对高额的手术费,姚厚芝选择了“药疗”.几年下来,病情没有丝毫好转。

2009年2月,姚厚芝从电视上得知,绣十字绣也能卖钱。第二天,她坐车辗转十余小时,咬牙花2800元购回一幅6.5米长的十字绣《清明上河图》十字绣样。这次的“先斩后奏”,让一向疼她的丈夫火冒三丈,觉得她是在瞎折腾,可姚厚芝有自己的想法。

从此,姚厚芝过起了“两点一线两头黑”的生活,每天绣十字绣长达17个小时。2012年7月,经过3年零5个月的昼夜追赶,这幅共需127万针才能刺制而成的《清明上河图》终于落针。有收藏家上门出20万收购,姚厚芝拒绝了。

姚厚芝想将十字绣保存下来,即便有一天自己不在人世了,再把它卖出去,孩子们上大学的钱就不用愁了。

姚厚芝的儿子王锐读初中,女儿王琼读小学。王锐说长大了要当医生,给妈妈治病。不善言辞的丈夫,不知道怎么劝说妻子,本身患有肝病的他只是拼命地下井,希望能早点挣够钱给妻子治病。

第一幅十字绣完工后,姚厚芝又买回了一幅长22米、宽0.85米的《清明上河图》十字绣样。这幅刺绣的难度、时间和价钱是第一幅的好几倍。姚厚芝偷偷找以前的工友七拼八凑了一万元,瞒着丈夫说只花了两三千元。她怕丈夫心痛和着急,因为家里实在是负担不起。从2006年到现在,姚厚芝花去的医药费已达10多万元。

如今,王以朝仍在山东挖煤,姚厚芝在家照料两个孩子的生活。姚厚芝说,第二幅《清明上河图》已绣了快6米。希望老天能再给她3年时间。她现在就是一个与时间赛跑的人,不知道自己生命何时会终结。她没有其他奢求和心愿,只是想尽自己所能多给孩子留点什么。

9、方俊明:迟到的荣誉,不悔的信念

【颁奖词】:纵身一跃,却被命运撞得头破血流。在轮椅上度过青春,但你却固执地相信善良,丝毫不悔。今天你不能起身,但我们知道,你早已站立在所有人的面前。

【事迹介绍】:

方俊明,男,56岁,湖北省武汉市武昌人。

1985年8月,28岁的方俊明为救一个假装落水的顽童,跃入河中,造成颈椎骨折,高位截瘫。直到2013年11月,方俊明终于获得了迟到28年的见义勇为荣誉称号。

方俊明救人当年,武汉市尚无见义勇为方面的奖励条例,被“救”男孩的家庭始终不愿出具书面证明,致使他见义勇为的行为一直未得到确认。对于这样一位“英雄”,他所在单位,原武昌车辆厂,只好比照工伤来处理。

武汉市见义勇为基金会于1993年成立,但奖励对象为“与犯罪分子作斗争人员”.这两年,有人问方俊明有没有见义勇为证书,“我觉得蛮尴尬,只好把报上的报道拿给人家看。”

这些年来,妻子离开了,父亲也去世了。方俊明的生活无法自理,依靠母亲姜春梅日夜照顾瘫痪在床的儿子,并将当时尚未满周岁的孙女拉扯养大。

2013年,一部话剧上演后,方俊明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应方俊明要求,武汉市通过收集材料,确认方俊明当年行为属见义勇为,并颁发见义勇为先进分子荣誉称号。

虽然荣誉迟到了28年。但方俊明从来没有后悔那次行动。一个家庭的艰辛,一个生命的委屈,这一切都见证了善良在人们心中的恒定不变的价值。

10、龚全珍:将军梦,守护情

【颁奖词】:少年时寻见光,青年时遇见爱,暮年到来的时候,你的心依然辽阔。一生追随革命、爱情和信仰,辗转于战场、田野、课堂。跨越人民的敬意,是你一生最美的勋章。

【事迹介绍】:

龚全珍,女,90岁,现居江西莲花县琴亭镇金城社区。

1957年8月,开国将军甘祖昌主动向组织上辞去新疆军区后勤部长职务,回家乡江西省莲花县坊楼乡沿背村务农,龚全珍相随而归。那一年,她34岁。

将军当农民,甘祖昌是新中国第一人。龚全珍完全理解和支持丈夫的决定:“老甘不是一个普通的农民,正像他说的那样,‘活着就要为国家做事情,做不了大事就做小事,干不了复杂重要的工作就做简单的工作,决不能无功受禄,决不能不劳而获'.”

从新疆到江西,全家11口人的行装只有3个箱子,却带了8只笼子,里面装着新疆的家禽家畜良种。当时甘祖昌每月工资330元,生活上十分节俭,把2/3的工资用来修水利、建校舍、办企业、扶贫济困。他一共参加建起了3座水库、4座电站、3条公路、12座桥梁、25公里长的渠道。龚全珍全力配合丈夫,也把自己工资的大部分花在支援农村建设上。回到莲花头几年,她没有做一件新衣服。

龚全珍在家里呆不住。步行25公里到县文教局联系工作,被分配在九都中学任教。这所学校条件很差,只有3名老师,她却一点不嫌弃,第二天就搬铺盖去了学校,开始把自己赤忱的爱投入到这片红土地。

1961年,县文教局安排龚全珍到同乡的南陂小学当校长,在那里一呆就是13年。后来,她又被调到离家不远的甘家小学当校长,依然还是老作风,吃住在学校,全身心地扑在工作上。

1986年3月,甘将军因病逝世,一只铁盒子是他留给妻子和儿女唯一的遗产,里面用红布包着3枚闪亮的勋章。

离休后,龚全珍积极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倾力捐资助学、扶贫济困,开办“龚全珍工作室”,服务社区、服务群众,从青春岁月到耄耋之年,为广大群众做了大量的实事好事,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尊敬和爱戴。

2013年9月26日,龚全珍获得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称号,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同志高度赞扬。

集体奖:载人航天英雄

2003-2013载人航天英雄群体

从2003到2013,中国载人航天走过了十年路程,伴随着一次又一次的起飞,中国人在太空中行走的越来越远,而我们的梦想却越来越近,让我们向载人航天英雄群体致敬。

第五篇:2016“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及事迹介绍

2016“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及事迹介绍

功勋科学家 孙家栋

颁奖词:少年勤学,青年担纲,你是国家的栋梁。导弹、卫星、嫦娥、北斗,满天星斗璀璨,写下你的传奇。年过古稀未伏枥,犹向苍穹寄深情。

孙家栋,87岁,中科院院士、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的一生与中国航天的多个第一密切相连。孙家栋是中国第一枚导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遥感探测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是中国通信卫星、气象卫星、资源探测卫星、北斗导航卫星等第二代应用卫星的工程总师,是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他领导下所发射的卫星奇迹般地占整个中国航天飞行器的三分之一。2009年,获得中国国家最高科技奖。

火海救人英雄 王锋

颁奖词:面对一千度的烈焰,没有犹豫,没有退缩,用生命助人火海逃生。小巷中带血的脚印,刻下你的无私和无畏,高贵的灵魂浴火涅槃,在人们的心中永生。

王锋,男,38岁,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广阳镇古城村人。2016年5月18日凌晨,南阳市卧龙区西华村一栋民宅突发大火,浓烟迅速吞没了整栋楼房。租住在一楼的王锋发现火情后,义无反顾地三次冲入火场救人,20多位邻居无一伤亡。第三次从火场出来时,王锋已快被烧成了“炭人”,浑身都是黑的,神智已不清醒。从住处到临近的张衡路口,大约五六十米的距离,一路上都留下了他血染的脚印,王锋的事迹报道后,全国各地爱心人士纷纷慷慨解囊捐款相助,至5月底捐款达250余万元。2016年10月1日下午,王锋因多脏器衰竭离开了人世。

扎根乡村36年的最美教师 支月英

颁奖词:你跋涉了许多路,总是围绕大山。吃了很多苦,但给孩子们的都是甜。坚守才有希望,这是你的信念。三十六年,绚烂了两代人的童年,花白了你的麻花辫。

支月英,女,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澡下镇白洋教学点教师。1980年,江西省奉新县边远山村教师奇缺,时年只有十九岁的南昌市进贤县姑娘支月英不顾家人反对,远离家乡,只身来到离家两百多公里,离乡镇45公里,海拔近千米且道路不通的泥洋小学,成了一名深山女教师。36年来支月英坚守在偏远的山村讲台,从“支姐姐”到“支妈妈”,教育了大山深处的两代人。

大学生村官 秦玥飞

颁奖词:在殿堂和田垄之间,你选择后者。脚踏泥泞,俯首躬行,在荆棘和贫穷中拓荒,洒下的汗水是青春,埋下的种子叫理想。守在悉心耕耘的大地,静待收获的时节。

秦玥飞,耶鲁大学毕业,现任湖南省衡山县福田铺乡白云村大学生村官、黑土麦田公益(Serve for China)联合发起人。大学毕业时,秦玥飞选择回到祖国农村服务,至今已是第六个年头。

2011年,秦玥飞到衡山县贺家乡任大学生村官,为当地改善水利灌溉系统,硬化道路、安装路灯,修建现代化敬老院,为乡村师生配备平板电脑开展信息化教学„„2013年被评为央视“最美村官”,立个人一等功一次。2014年服务期满,秦玥飞认为“输血”并非最可持续的乡村发展模式,放弃提拔机会,转至白云村续任大学生村官,用“造血”建设乡村。

壮烈牺牲的歼15飞行员 张超

颁奖词:那四点四秒,祖国失去了优秀的儿子,你循着英雄的传奇而来,向着大海的方向去降落。你对准航母的跑道,再次起飞,你是战友的航标。

张超,男,30岁,海军某舰载航空兵部队正营职中队长,一级飞行员。2016年4月27日,张超在驾驶舰载战斗机进行陆基模拟着舰接地时,突发电传故障,危机关头,他果断处置,尽最大努力保住战机,推杆无效、被迫跳伞,坠地受重伤,经抢救无效壮烈牺牲。此前,张超是“海空卫士”王伟生前所在部队优秀的三代机飞行员,全团6名“尖刀”队员中最年轻的一员,曾数十次带弹紧急起飞驱离外军飞机。

大国工匠 李万君

颁奖词:你是兄弟,是老师,是院士,是这个时代的中流砥柱。表里如一,坚固耐压,鬼斧神工,在平凡中非凡,在尽头处超越。这是你的人生,也是你的杰作。

李万君,中车长客股份公司高级技师。2016年被中组部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为了在外国对我国高铁技术封锁面前实现“技术突围”,李万君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钻劲儿、韧劲儿,一次又一次地试验,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核心试制数据,积极参与填补国内空白的几十种高速车、铁路客车、城铁车转向架焊接规范及操作方法,先后进行技术攻关100余项。如今,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的转向架年产量超过9000个,比庞巴迪、西门子和阿尔斯通等世界三大轨道车辆制造巨头的总和还多。

四川爱心医生 梁益建

颁奖词:自诩小医生,却站上医学的巅峰,四处奔走募集善良,打开那些被折叠的人生。你用两根支架,矫正患者的脊梁,一根是妙手,一根是仁心。

梁益建,医学博士,四川省成都市三医院骨科主任。梁益建多年前学成回国,参与“驼背”手术3000多例,亲自主刀挽救上千个极重度脊柱畸形患者的生命,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极重度脊柱畸形矫正专家。近可能的为患者着想,是梁益建的工作守则。到医院求治的病人,很多经济条件都不好。为了让患者尽快得到治疗,他处处为病人节省费用外,还常常为经济困难的患者捐钱,四处化缘。碰到有钱的朋友,他会直接开口寻求帮助,甚至尝试过在茶馆募捐。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获得帮助的患者接近200位,金额近500万元。

红丝带学校创办人 郭小平

颁奖词:瘦弱的孩子需要关爱,这间病房改成的教室是温暖的避难所。你用十二年艰辛,呵护孩子,也融化人心。郭校长,你是风雨中张开羽翼的强者!

2004年,临汾第三人民医院院长郭小平看到艾滋病区的几个孩子到了上学年龄却没法上学,便和同事一起办起了“爱心小课堂”,在社会各界的帮助和支持下,2006年9月1日,临汾红丝带学校正式挂牌成立,2011年学校被列入正式国民教育序列。临汾红丝带学校是国内唯一一所艾滋病患儿学校,郭小平目前担任临汾市红丝带学校校长,艾滋病感染儿童在这里接受治疗的同时也能安心接受与正常孩子一样的教育。多年来,郭小平创建红丝带学校一事,在社会上也受到不少争议,郭小平一直在艰难中努力坚持。

新疆焦裕禄 阿布列林

颁奖词:在细碎的时光中守望使命,以奋斗的精神拥抱生活。执法无私,立身有责,恪尽职守,勤勉为公。在这片土地上,红柳凝聚水土,你滋润心灵。

阿布列林·阿不列孜,男,维吾尔族,新疆哈密地区中级人民法院退休干部。1968年,阿布列林曾经在途径河南时访问兰考焦裕禄故居。这次兰考之行影响了他一生。工作46年来,阿布列林不管是当农民、当工人、当检察官,不管在什么岗位,都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工作,像一颗螺丝钉,拧到哪儿都不会松扣,他坚持依法公正廉洁办案,维护民族团结,努力做焦裕禄式的好党员、好干部,曾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被最高人民法院授予一等功。

量子通讯科研带头人 潘建伟

颁奖词:嗅每一片落叶的味道,对世界保持着孩童般的好奇,只是和科学纠缠,保持与名利的距离。站在世界的最前排,和宇宙对话,以先贤的名义,做前无古人的事业。

潘建伟,46岁,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2016年8月16日,由我国科学家自主研制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它将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这将是跨度最大、史上最安全的通信网络。这个项目的首席科学家正是潘建伟。其研究成果曾6次入选两院院士评选的“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5次入选欧洲物理学会评选的“物理学重大进展”、4次入选美国物理学会评选的“物理学重大事件”。

特别致敬

中国女排

北京时间8月21日,巴西里约热内卢小马拉卡纳球场,中国女排3:1击败塞尔维亚队,时隔12年历史上第三次捧起奥运会冠军奖杯。

郎平和她的队员们在小组赛出师不利的情况下上演“绝地反击”,东道主巴西、小组赛曾战胜自己的荷兰和塞尔维亚都没能挡住她们前进的脚步。

对于向来有“女排情结”的中国人而言,这个冠军重于千钧,五星红旗飘扬那一刻,《义勇军进行曲》响起那一刻,激动与幸福的泪水美于一切。

感动,是一种力量,它总能直抵灵魂,温润心灵。《感动中国》的意义之一就是给所有的观看者以信心:不要沮丧,不要失望,也不要去抱怨,有很多能让你感动的人,一直就在你的身边。此刻,为感动点赞!

下载感动贵州十大人物事迹介绍(共5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感动贵州十大人物事迹介绍(共5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2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

    照顾母亲的生活异常辛苦。陈斌强一天到晚连轴转:晚上9时,服侍母亲睡下;凌晨1时,准时起床抱母亲上厕所;清晨51、2012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林俊德事迹《时,闹钟响起,他要赶在师生之前起床......

    2017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

    2017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 资源库时政要闻频道,为广大师生提供最新的时事政治热点新闻素材及消息,是2017高考政治时事热点新闻,是2017高考语文作文必备时事政治素材。精品汇总,......

    201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

    201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 1,带领科研团队实现氢弹研究突破的中国氢弹之父,“两弹一星”功勋,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于敏 ——报国心皎洁 颁奖词:离乱中寻......

    2011年感动十大人物事迹

    2011年感动十大人物事迹1 朱光亚一生就只做了一件事【事迹】20世纪50年代末,朱光亚被任命为中国核武器研制的科学技术领导人。他负责并组织领导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究、设计......

    2014感动襄阳十大人物 事迹

    “2014感动襄阳十大人物”名单、事迹简介 1.彭光敏,女,49岁,生前任枣阳市国税局收入核算科科长。她名校毕业,放弃大城市就业的机会,扎根基层27年。她熟悉业务,大到每次税收......

    2006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

    2006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 一、河南警察感动全国 王百姓,男,55岁,中共党员,全国知名排爆专家,现任河南省公安厅治安管理总队调研员,三级警监,高级工程师。曾荣获“全国公安系统......

    2012感动重庆十大人物及其事迹

    之一:杨云华 青丝走到华发,你踏遍城口的沟壑崖岭。46年,只在家度过五个除夕,却和村民有过三万次约会。那些干渴的心田,因为你而快乐充盈。你用生命——传播文明。 事迹: 杨云......

    2010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大全

    2010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及其事迹!1、 何东旭,陈及时,方招 事迹简介:2009年10月24日长江大学三位大学生因为救人,最后终于体力不支消失在湍急的江水中,献出了自己年仅19岁的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