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县推广正大原理简易模式圈舍建设几点做法

时间:2019-05-13 18:34: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某县推广正大原理简易模式圈舍建设几点做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某县推广正大原理简易模式圈舍建设几点做法》。

第一篇:某县推广正大原理简易模式圈舍建设几点做法

所谓“正大原理简易模式”就是在生猪养殖中,利用全市推广的“正大模式”人为调控温度的基本原理,结合实际,就地取材,根据农户养殖规模设计、建设的面积合理、投资较小,具有简洁易建、利于推广特点的一种圈舍模式。一年多来,县委、县政府将推广“正大模式”、“正大原理简易模式”作为发展畜牧产业的关键环节,有效提高了生猪规范化养殖水平,带

动了畜牧产业的发展。至今年5月底,全县累计投资50余万元,建成标准化正大圈舍示范户21户,正大原理简易模式圈舍79栋3950平方米,喂养生猪周期缩短一倍,出栏率、商品率分别提高了80个百分点以上。下面着重就我县在生猪圈舍建设方面的一些做法进行简要汇报,如有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深入调研 制定方案

为全面加快全县标准化正大及利用正大原理简易模式圈舍的改造步伐,2006年,县政协牵头,组织农业、计划、财政、经贸等部门负责人,重点围绕农民对圈改的积极性、经济承受力、适合标准化正大模式圈改农户所占比例、圈改后的经济效益情况、圈改投资与产出的比例、圈改带来的品种改良及防疫保障方面的多元效应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调研。调研发现,我县传统圈舍覆盖面大、农民的养殖习惯短时期难以改正、自然气温利于生猪生长的最佳时期不长、养殖户资金相对短缺、标准化正大圈舍建设难以普及。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县政协常委、县农业局局长陈超提出了“正大原理简易模式”圈改方案。调研的促动,县委、政府出台了《**县生猪产业建设扶持奖补办法》《**县生猪圈舍建设方案》,从指导思想、技术保障、优惠政策、项目资金捆绑使用等四个方面进一步进行了明确,为全县标准化正大及正大原理简易模式的圈舍建设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的保障。计划在“十一五”期间全县建成年饲养规模200头以上标准化正大圈舍220栋,年饲养规模在60头以上的简易模式圈舍2600栋,到“十一五”末,全县简易正大模式圈舍覆盖率达到80%以上。

二、合理布局 分类指导

**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县,又是一个传统的养猪县,农民居住分散且有家家户户养猪的习惯,客观现实决定了我县发展生猪产业必须形成“专业场家规模养、能人大户重点养、千家万户普遍养”的格局。因此,我们在推进圈舍改造的过程中采取了分层布局、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的方法。分层布局就是把专业场家、专业村、能人大户规划成为标准正大圈舍改造对象,重点进行标准化正大圈改;把有一定经济基础且稍加政策扶持就可实现圈改的农户纳入简易模式圈舍建设范围,重点进行正大原理简易模式圈舍改造;把经济条件较差,短时期难以实现圈改的列入今后的建设的范围,逐步实施圈改。分类指导就是根据农民的圈改模式、经济基础、圈舍用地等方面的综合情况,把圈舍建设的标准划定在年饲养规模60头至200头之间,以就地取材、减少投资为原则,合理进行设计,分户进行指导,从而达到有序进行、整体推进的目的。

三、加强培训 提高认识

在推广正大模式、正大原理简易模式圈舍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把对广大干部群众的培训作为基础工作来抓。一是在全县范围内对涉农干部、部门帮村干部、乡村干部进行系统的培训,让他们清楚明白正大模式圈舍所产生的比较效益和建设的关键环节,以推动和指导圈舍建设。二是广泛深入地开展养殖户的培训。通过对比算帐的办法使他们明白圈改前后的经济效益差异,将圈舍建设、改造变成广大养殖户的自愿、自觉行为;通过宣传讲座、现场观摩、现场指导的形式,让养殖户掌握圈舍建设的基本技术、生猪养殖的科学方法。一年多来,全县累计培训各级干部2000余人次,培训农民1.5万余人次,为正大原理简易模式圈舍建设的推广营造了一个良好的齐抓共管、干群共建的氛围。

四、抓点示范 以点促动

从2006年开始,我县明确规定每个乡镇每年至少建成年饲养规模在200头以上的标准化正大圈舍养殖户1-2户,建成20户以上集中连片且户均年饲养规模在60头以上的正大原理简易模式示范点1-2个。在具体实施中,采取“县协调、乡落实、村配合”的方式,县委、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分管领导包抓,并明确了10名县级领导联乡抓畜牧产业;乡镇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并明确每个部门帮一个村发展畜牧产业,全县抽出500名干部帮助畜牧产业大户发展;发挥村两委的作用,班子成员带头,示范引导、跟踪服务、积极支持配合。按照“县级领导有示范点、部门有示范村、干部有示范户”的目标,通过一年多的努力,全县累计建成标准化正大圈舍示范户21户,正大原理简易模式示范点8个,示范户79户,有效带动了全县圈舍建设的整体推进。

五、强化服务 确保效益

县、乡两级均成立了正大模式圈舍建设协调领导小组,重点负责圈舍建设用地、信贷资金投放、项目资金综合利用等方面的协调工作,确保各个环节的紧密联接和有序进行。按照“强化县级、充实乡镇、提高村级”的原则,“建设有图纸,施工有指导”的要求,县畜牧中心给每个乡镇派驻1-2名专业技术员,负责养殖户的圈址选择、建设规划、材料选用直至建设完成等多个环节的技术指导工作。圈舍建成后,积极引导养殖户运用新的饲养管理理念发展生猪养殖,教给养殖户饲养管理、卫生消毒、常规预防措施等知识与

技术,做好跟踪服务工作,将“建一户成一户发挥效益一户”落到了实处。

六、整合资源 加大投入

一是在人力资源整合上,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县“一联两帮”实施方案》,明确了县级领导联乡、部门帮村、干部帮户的目标任务;二是整合财力资源,县财政每年预算60万元资金主要用于畜牧产业发展的圈舍改造及品种改良的扶持,凡建成标准化正大模式圈舍的农户,每户补助资金10000元;建成正大简易模式圈舍的农户,每户补助2吨水泥,现金500元。农村信用合作社投放600万元以上的信贷资金用于支持畜牧产业发展,县财政承担50%的利息补贴;激活民间资本1000万元以上用于正大模式圈舍建设,部门根据实际筹措一定的资金支持所帮村的圈舍建设;三是整合项目资源。将新农村建设、扶贫搬迁、农村人畜饮水、沼气建设等项目与正大模式圈舍建设整合,全面提高各类项目的综合效益,有力地促进了圈舍建设、改造的步伐,为全面提高我县畜牧养殖业的经济效益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篇:“义乌模式”推广与市场信用建设

“义乌模式”推广与市场信用建设

地处浙中的义乌,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是一个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改革开放之后,以“鸡毛换糖”起家的义乌商人瞅准了商机,发展小商品市场,如今成为“小商品海洋,购物者天堂”,并由此带动了地区服务业、工业、农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城镇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实现了“建一处市场,富一方经济,活一方流通,带动一方产业”之初衷。义乌集贸市场2010年总成交额达621.16亿元,其中中国小商品城成交额456.06亿元,首次突破450亿元关口。业界把义乌这种工业基础比较薄弱的内陆地区,通过发展商贸业而带动工农业现代化的经验称为“义乌模式”。我们认为,就中国的市场和商品生产的发展而论,以义乌为代表的专业市场,凭借信用的纽带发展成为闻名于海内外的专业市场,不但在实践上取得了成功,而且还有着不可估量的理论突破。义乌市场的成功可以说是对自宋代开始勃兴的以农业和手工业与小商业结合的市镇经济发展模式的质的提升,“小商品”、“快速制造”与“贸工联动”是义乌市场的三大特征。

在此背景下,一些地区纷纷效仿义乌的做法,成功者不乏其人,失败者亦不少,甚至在有些地方出现了有场无市的“空壳市场”。但是以义乌商人为代表、在全国甚至海外建立小商品分市场,却显现出旺盛的生命力。究其奥秘这是因为在历史上,义乌人已形成了一支支专业的组织严密的小商品销售队伍,同时也正是由于他们才成就了今天辐射全国乃至全球的小商品市场。

回顾义乌市场的发展历程,足见市场发展其与信用建设息息相关。从“鸡毛”与“糖”物物交换的原始信用,到可赊销的依靠信用工具与产品大发展的市场经济时代,直至今天义乌市场率先施行的信用指数,到处可以看到无形的信用手段已成为有形的生产力,并调整和支撑着生产关系的稳定。

“义乌模式”的形成固然令人欣慰,但在推广这一模式的同时,也遇到了一些麻烦。譬如有的市场,急功近利,顶着“义乌”的名号,不讲诚信,专卖假货,败坏了义乌市场的名气;有的市场,孤军奋战,形不成气候和合力,难以长久支撑等等。对此,2011年2月15日,义乌在外创业经商人员及外商代表春节恳谈会上,金华市工商局副局长、义乌市工商局局长邱增法提出了把义乌商人在外办的市场整合起来,以义乌市场为依托,办分销市场,通过连锁的形式共享国内外的市场资源的构想,获得与会民营企业家的认同。我们认为此举值得肯定与支持,关键在于贯彻落实。为了提升义乌市场的整合拓展效应,下面,我们从信用管理的角度提出如下建议:第一,市场的整合应以“信用”为准入条件和门槛。凡讲信用的商人和市场,可以整合在一起;凡不讲信用的商人和市场,一律拒之门外。第二,度量是否讲信用,需要有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具体指标,杜绝纸上谈兵。建议可以根据信用等级分类,决定许可加盟“义乌模式”管理费用的高低,诠释信用能够创造价值的理念。第三,“义乌模式”的整合拓展应包含无形的市场,不可忽视电子商务信用建设,警惕网络世界背后的“水军”涌动。由于无形的网络市场已占据半壁江山,据统计2010年义乌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比翼齐飞,两个市场成交额相加,总额首次逾千亿元。第四,办分销市场和连锁市场,必须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积极落实政策引导基金,推动和加强市场信用建设,促进“义乌模式”在新形势下再上新台阶、再创新辉煌。

第三篇:推广种养结合循环模式 建设鄱阳湖生态农业区(曹)

推广生态种养循环模式 建设鄱阳湖生态农业区

曹 建 祥

“一栏猪、十亩田,一笼鸡、过好年”,这是几千年以来庄稼人小农经营的一个缩影,它既反映传统养殖对庄稼生产的重要性,也说明养殖业是增加农民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可现在不同了,随着农村大批青壮年劳力转移进城,传统种植养殖业已经逐步转向规模化、专业化,种养业经营主体基本分离,种田的用化肥,养殖的靠饲料,种养脱节既造成资(肥)源浪费,又加重了环境压力,甚至造成污染。

去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江西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第一个列为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目的是保护生态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也是惠及全省人民及子孙后代的大工程。农业、农村是生态经济发展的主战场,抓住千载难逢的机遇,转变和创新农业发展方式,打造鄱阳湖生态农业示范区,是时代赋予农业部门的新使命。

一、现阶段种养分离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种植和养殖业是构成农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传统农业中,种植业为养殖业提供食料,养殖业为种植业提供肥源。两者紧密相联,循环利用。但是随着现阶段城市化、工业化发展,大批农民转移进城,农村家庭传统养殖基本萎缩,尤其是我省养猪业,规模养殖场迅 速发展,以新余市为例:2009年全市生猪出栏71.3万头,其中年出栏1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户808户,存栏能繁母猪3.35万头,出栏生猪55.5万头,分别占全市存栏母猪、出栏生猪的53.4%、77.8%。在808户规模养殖户中,种养结合的不到15%,而年出栏10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户110户,出栏生猪占全市近50%。

从种植业讲,除了受耕地限制,规模种粮、菜的发展速度不如养殖业,但以开发山(旱)地发展经济作物为主的规模种植户比比皆是。全省果业、茶叶、油茶、药材等经济作物(经济林)产业布局、区域特色明显,基本在红壤丘陵地带,土壤条件差,除赣南果业部分农户采用“猪—沼—果”模式外,大部分规模种植户生态种养结合不够,有机肥缺乏。以新余果业为例,全市100亩以上果业规模种植户551户(500亩以上46户),占全市果园总面积的83%。全市果园养猪年出栏6万头,只占全市生猪年出栏8.4%。全市80%果园缺乏自给有机肥,而真正做到猪—沼—果的不到5%。当前,种养业规模化生产已出现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养殖业排污问题,80%以上养殖场,不兼种植,尤其是养猪业,大部分没有标准排污设施,部分养殖场既使近几年已经列入生态养殖小区和大型沼气工程项目支持,实施了改造(全市06年以来共40家)。由于猪场与种植区太远,沼肥、沼气也基本没有合理利用。二是养殖业规划滞后。未批先建或乱建普遍。尽管《畜牧法》明确规定了养殖禁养区、限养区,但养殖户首先考虑的是交通、水源,相当一部分养殖场偏偏建在村边、水库边、河流边,地方政府和部门也没有详细的规划和监理措施。

三是种植基地土壤退化,有机肥缺乏。由于购买畜禽粪肥既增加运输成本,也增加施肥成本,种植大户只能长期依赖化肥,并大量使用除草剂,已造成土壤板结退化和污染残留。

四是部分山塘水库过渡使用畜禽粪肥,不仅造成水体污染,而且对无公害、标准化养殖水产品造成冲击,休闲渔业发展也成问题。

二、推广生态种养循环模式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推广生态种养循环模式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随着现代科技、现代工业文明和城市化发展,我国农业开始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现代农业核心是科技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其内在要求是“绿色、生态、高效”。由传统家庭式种养结合向专业化、规模化种养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借鉴传统农业种养资源循环,合理利用的经验,推广生态种养结合,解决好规模化种养脱节造成的浪费和污染问题,实现资源(饲草、肥料)良性循环,维护好农业生态,是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必然选择。

2、推广生态种养循环模式是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大举措。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总体规划对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提出了 明确目标,其中明确要大力推广“猪(牛)—沼—果(粮、油、茶)”生态农业发展模式。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核心是发展,特色是生态,关键是转变发展方式,目的是保护一湖清水。推广生态种养循环模式,充分合理利用畜禽排泄物,为种植业提供有机肥源,培肥土壤,既扩种饲草,又生产绿色产品,对保护鄱阳湖区一湖清水十分必要。

3、推广生态种养循环模式是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提高农产品质量的现实需要。种植业化肥农药和养殖业畜禽排泄物,不仅对城乡生产、生活环境产生影响,而且对土地、水体、河流流造成污染,甚至通过农产品直接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畜禽养殖产生的大量有机肥,如果充分用于种植业,不仅直接减少污染,而且减少化肥用量;增加有机肥,农作物不仅长势健壮,也提高抗病虫能力(沼液本身就有杀病虫功效),相应减少农药使用量。因此,推广生态种养循环模式,通过套种饲料作物,又为养殖业提供优质饲料。这对提高农产品质量,同时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推进生态种养循环模式的思考与建议

生态种养循环模式包括种植业内部物质循环(间作套种、稻草还田、生物防治、生草栽培等)、养殖业内部物质循环(沼气热能利用)和种养结合的物质循环利用(猪—沼—果、猪—沼—饲草、果园养禽、林地养畜、放牧等)多种模式。是借鉴循环经济理念和传统农业经验,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通过食物 链网络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和物种多样性优势,建立物质良性循环体系,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系统工程。

今年是全面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第一年,积极探索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新模式,打造鄱阳湖生态农业示范区,为全国大湖流域发展生态农业树立典范,是我们面临的新的机遇与挑战。为适应现代农业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需要,推进生态种养循环模式,着重应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1、抓住生态主题,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我省是全国产粮大省、柑桔大省、茶叶大省、生猪大省和淡水养殖大省,三十年来,我省坚持“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为我省保持良好生态,发展生态农业打下了良好基础。建设鄱阳湖生态农业区,已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各级党和政府和农业部门应切实加强发展生态农业重要性、必要性认识。把鄱阳湖生态农业区建设与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新农村相结合,与当地创建生态文明城市相结合,与发挥我省农业主导产业优势,推进农业产业化相结合。强化生态理念,创新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一要详细制定规划,要按照《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规划》总体要求、阶段目标和产业发展思路,针对当前种养业发展薄弱环节产生的生态问题,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生态农业发展详细规划。二要创建生态农业示范区,通过树立典型,总结发展经验,加大宣传力度,积极营造发展 生态农业的氛围,提高广大农民和农业企业的生态意识。三要加强科研攻关,总结完善标准模式。要组织科研力量,科学分析当前生态种养资源循环利用薄弱环节,研究解决技术瓶颈,降低成本,同时积极探索生态种养的新经验、新机制,归纳总结成套可操作的生态种养模式,再全面推广。

2、坚持退库进园,退水上山,促进种养资源循环利用 牲畜排泄物既是种植业最好的有机肥源,但又是当前最大的农业污染源(1头猪相当于10个人排污量)。生态种养脱节的关键是全省养殖场区域布局不合理,造成肥源浪费。解决好这个问题,必须坚持养殖场退库进园、退水上山,利用好我省广阔的丘陵山地和规模种植的果、茶等经济作物,实行种养结合。各地要按区域内水流域分布,种植业产业规划和地形地貌,严格制定养殖场禁养区、限制区和适养区,严格养殖场建设审批程序,要明确阶段目标,力争3年全部退出禁养区,严禁禁养区新建养殖场;对限制区的养殖场要限期改进,达标排放。同时在规模种植区,要大力推广生草栽培,机械刈草还田还地,控制除草剂的大量使用的势头,在大中型水库养殖区,要坚持制止猪粪养殖。把养殖场、水产场、果园场生态环境(土、肥、水、气)评价认定列为农产品质量评定首要条件。

近几年新余市围绕发展生态农业,作了有益探索,先后推广养殖场退水上山、退库进园,百万树木进村入户,百万蛋鸡进果园和水库实行人繁天养等方式,关闭搬迁了沿仙女湖、孔 目江23家猪场。规模果园通过引进和自办养殖场,推广“猪—沼—果”生态种养模式正在兴起。下一步将研究出台《新余市生态种养区域规划及“三场”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养殖场、水产场、果园场管理。加强政策引导,增加资金投入

各级政府及涉农部门要研究出台鼓励扶持生态种养的政策和措施,在资金、用地、交通、水利及信贷上给予优惠和支持。发挥政策和资金的导向作用。一是建议国家农机补贴、沼气工程、生态养殖小区、现代农业项目等要优先安排采用生态种养循环模式的企业、基地,抓好一批示范点、示范片。二是建议重点扶助“猪—沼—果(粮、菜)”沼肥运输、沼液管网建设及沼气制热发电等薄弱环节,解决沼肥、沼气流失浪费及污染问题。三是建议考虑旱地牧草、绿肥种子补贴,推广绿肥沃土、饲草养殖,同时鼓励支持生物有机肥厂建设。

新余市农业局副局长兼果业局局长

第四篇:4措施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推广农户+征信+信贷模式

人民网北京9月2日电(记者 夏晓伦)今天上午,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杜金富做客人民网,介绍了推进中小企业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情况。杜金富在谈到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政策和措施时表示,要深入开展农村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完善地方农户信用档案系统、全面推广“农户+征信+信贷”的业务模式。

杜金富介绍,通过以下4项措施推进我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一是,深入开展农村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提高地方政府参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积极性,共同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在“十二五”的前两年,争取每个省至少选择一个县开展试验区建设工作。

二是,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推进“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的建设,推动地方政府制定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并纳入地方经济金融发展的总体规划和考核目标。

三是,进一步完善地方农户信用档案系统,根据需求不断改善系统功能,扩大入库信息主体的范围和种类,逐步扩大信息共享范围,进一步完善农户档案。

四是,综合运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成果,全面推广“农户+征信+信贷”的业务模式,推动农户信用评价结果与农户贷款考核、管理相结合,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三农”的信贷投入。

第五篇:伊春市金山屯林区发展现状及发展模式对林区建设经验推广的启示(小编推荐)

伊春市金山屯林区发展现状及发展模式对林区建设

经验推广的启示

摘要

本文调查分析了黑龙江省伊春市林区建设发展模式及当地生态环境的现状,根据实地调研结果,总结了其林业建设的重要举措及成效。通过进一步分析论证,提出有价值的可行性建议,即因地制宜,发展生态林业;合理开采,减少因开采过度造成的资源浪费;改变发展形势,促进就业率的提升;以绿色经济理念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针对自然资源开发情况,建设完备的生态可持续发展执法监督体系。加强林业保护,打造绿色生态产业链。关键词:伊春生态环境;林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本文调查分析了新农村建设的发源地—赣南地区农村生态环境的现状,根据实地调研结果,总结了其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举措及成效。通过进一步分析论证,提出有价值的可行性建议,即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合理施用农药化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改善人居环境,促进村容整洁;以循环经济理念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针对自然资源开发情况,建设完备的生态环境执法监督体系。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农业;污染;自然资源

下载某县推广正大原理简易模式圈舍建设几点做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某县推广正大原理简易模式圈舍建设几点做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