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中县实施“金蓝领计划”,探索农村实用人才开发的新途径

时间:2019-05-13 18:15: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榆中县实施“金蓝领计划”,探索农村实用人才开发的新途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榆中县实施“金蓝领计划”,探索农村实用人才开发的新途径》。

第一篇:榆中县实施“金蓝领计划”,探索农村实用人才开发的新途径

榆中县实施“金蓝领计划”,探索农村实用

人才开发的新途径

(榆中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一、实施“金蓝领计划”的目的和意义

“金蓝领”是近年来企业中一个职业的称谓,就是有着一技之长,在知识方面也有自己的专攻,又善于实际操作,是某一技术方面的精英。2007年农业部将这一职业称谓引入农业高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范围,开始在全国实施“金蓝领计划”试点工作,目的是做好农业高技能人才储备,推进现代农业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在全国培养一大批技术技能型、知识技能型和复合技能型人才,并探索农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完善体制机制,提升农业高技能人才的总量和素质,提高农业技能人才质量,改善农业技能人才结构,助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农业高技能人才是农业新技术创新的探索者、实践者和推动者,是我国人才队伍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甘肃省作为全国种植业领域仅有的两个试点省之一被列入,榆中县同年被甘肃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和甘肃省种植业职业技能鉴定站确定为农技推广培训鉴定基地。县农技中心有4名长期在基层一线从事农技培训和推广工作的高级农艺师,通过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考评员资格培训,获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高级考评员资格,能够胜任和全面负责,开展榆中县农业种植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

二、榆中县农业高技能人才现状

榆中县是一个农业大县,从事农业生产、服务三农的各类技能型人才资源总量不足,目前全县仅有各类技能型人才1.44万人,占全县人口的3.3%,农业高技能实用人才更是缺乏,现有各类实用人才4869人,其中农民技术员224名,种植能手934名,养殖能手536名,加工能手312名,经营型人才732名,能工巧匠326名,科技示范户1120名,科技服务型人才685名。

总体来说,一是人才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分布又不合理;二是人才开发的市场化管理水平不高,高层次、高技能与复合型人才短缺;三是农业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评价、激励、保障机制不健全,高技能人才严重不足等问题还比较突出。

三、实施“金蓝领”计划的主要做法

一是建立特色区域站,开展特色人才定点培训工作

按照“建立区域站、服务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思路,充分发挥各区位特色优势,从事农技推广工作,全程服务于区域优势产业的发展。结合全县种植业优势产业的发展特点,在农业部、省农牧厅扶持资金支持下,先后组建了贡井、定远、新营、甘草、上花五个区域站。

——新营区域站辖榆中县南部二阴区的新营乡、龙泉乡两个乡,区站建成后,在新营乡的新营、黄坪、杨家营、红土坡、八门寺等村区位优势比较突出的地方,培养了150个科技示范户,示范带动当地农民种植冷凉型“高原夏菜”,取得了显著地经济效益,蔬菜亩均收入达到了2500~3500元。同时,使冷良性蔬菜种植在我县异军突起,成为贫困地区农民增加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甘草区域站,组建后辖我县川东区的清水驿乡、甘草店镇、韦营乡、高崖镇4乡镇,重点服务以该区域优势产业马铃薯为主,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工作,培训农民达到了5800人(次),引进推广马铃薯新品种大西洋、夏波蒂等加工型品种,也引进繁育了陇薯系列、庄薯、青薯、新大坪、大白花等多个马铃薯新品种,推广面积达1.2万亩,增产增效作用十分明显。

——定远区域站组建后辖我县川西片的和平镇、定远镇、来紫堡乡、金崖镇、连搭乡。该区域是“高原夏菜”的主产区,区内有10多家恒温冷藏保鲜库,已成为本省乃至西北地区最大的产地性蔬菜集散中心。为此,该区域站在抓好“高原夏菜”种植技术服务的同时,每年有6人固定从事运出蔬菜的检疫检验工作,每年检疫证开出数量,数量高达1.75多万份,外销蔬菜近6亿公斤,为我县高原夏菜外销提供了便利条件。

——贡井区域站组建后管辖榆中县北部干旱山区的贡井、哈岘、中连川、上花岔、园子六个乡。实施了以“农户为单元”的旱作生态农业模式工程,将集蓄水设施、高效种植业、舍饲养殖业、新型清洁能源有机结合起来,组装、配套双垄全膜沟播、测土配方施肥、舍饲养殖、玉米秸秆青贮、户用沼气建造与管理技术等多项成熟的农业实用新技术,延长产业链条,发展循环经济,通过产业化发展,增加了群众经济收入,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农业生产和区域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条件下农业的持续发展和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三者的有机统一,全面提高了示范

区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改善生活居住环境。

二是依托阵地,整合资源、开展复合型人才培训工作

在农业高技能人才培养中,榆中县依托县委党校、县职教中心、县农广校、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等培训主阵地,将新型农民培训、阳光工程、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上岗培训、科技特派员制度等有机结合起来,培养了农村实用人才1万名。为充分发挥农村高技能实用人才的辐射带动作用,2011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倡导下,组织开展了首届“农业种养加,榆中吉尼斯”评奖活动,表彰了全县最具有代表性的种植、养殖、农机操作和经营加工能手14人,进一步扩大了农村优秀实用人才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是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开展高技能人才的培训鉴定工作

2008年12月17日,全国农技中心、省人事厅、农牧厅联合在榆中县开展了“不唯学历、不拘形式、重在实用”的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和农民职称评定相结合试点工作,这次鉴定评审,在全国还是第一次,被全国农技中心副书记陈金发同志评价为“在全国尤其在落后的西北地区做出有利于农民发展的事情是头一次”。会议通过培训、查阅资料、面试、现场考评等方式,共评定农民高级技师14人,农民技师5人,农民助理技师22人,农民技术员95人,共计136人。

四是办农民田间学校,培养更多的农业高技能乡土人才

2011年2月份,组织成立了榆中县农民田间学校,按照县域自然区域特点和特色农业发展的区域布局,分设了5个教学班,共招收学员223名,计划通过两年时间的学习,培养具有掌握理论知识与实

际操作能力的一批乡土农业高技能人才。目前,各教学班针对农时季节与特色种植,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

四、取得的效益

通过开展高技能人才“金蓝领计划”实施,先后在在全县培养了石头沟旱作农业示范基地,结合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推广工作,组织开展了试验设计、试验记载、试验分析等方面的培训工作,共计培训试验员35名;蔬菜、植保站在高墩营国家蔬菜标准园培训蔬菜园艺工50人,病虫专业防治员100人;土肥站通过对全县肥料生产企业技术骨干和肥料经销网点人员的培训,培养了肥料配方师50人,开展全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导工作;旱作冷凉型蔬菜生产基地的新营乡红土坡培养了30名冷良性蔬菜种植能手,如今,这些高技能人才活跃在榆中县的田间地头,村头院落,助推着全县特色农业的更快发展。

2010年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80万亩,其中全膜双垄沟玉米种植26.7万亩,种植农户4.5万户,约18万人,户均生产玉米2500公斤,全县人均粮食622公斤,粮食总产量达到1.55亿公斤,对榆中县粮食的贡献率达到了87.7%,从而保障了全县粮食安全。2010年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7.2万亩,总产量6.5亿公斤,实现销售收入7.5亿元,农民人均蔬菜收入195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3155元的61.8%,加快了榆中农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步伐。

第二篇:2011年农村实用人才实施计划

2011年苍南县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计划

为了全面提高我县农村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增强农民的就业、创业能力,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水平和效益,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进农村就业和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现制定2011苍南县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要求,根据省、市有关文件规定,按照“分类培训、突出重点、创新机制、规范管理”的工作思路,围绕“提高补助标准,改进培训方式,延长培训时间,提升培训质量”的工作要求,分类型、有层次、多渠道,因地制宜地提升农村劳动力培训的层次,充分整合社会培训资源,构建多级培训体系和长效管理机制,继续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以实用人才、返乡农民工、低收入农户、高校毕业生为重点,以培养创业和扩大企业为出发点,采取培养与引进并举,培训与就业结合,培训与创业联动,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并实行项目化管理,形成创业带就业、就业促创业,脱贫推致富的良好机制。

二、工作目标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实施 “一人一训一证一岗”培训计划,分类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重点对我县的被征地农民、转产渔民、下山移民和中青年农

村富余劳动力开展3个月以上的单项或初级技能正规就业培训;对农村大龄劳动力、留守妇女开展1个月左右的来料加工和初级就业技能非正规就业培训;对因下岗、转岗返乡的农民工,开展技能提升和转业技能培训,使其进一步提高技能等级。

(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重点实施二类培训,第一类是实施“农村实用人才技能培训计划”,以农村的生产能手、能工巧匠和乡村科技、文化、服务人员为主要对象,重点开展实用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实用人才的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努力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就地就近转产转岗和增产增收。第二类是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培训计划”,以农村经纪人、家庭工业创办者、农家乐经营户、小企业经营者、农业龙头企业领办者、专业合作社创办领办者、行业协会带头人等各类农村经营能人和具备较高文化学历人员(农村籍大学生)为主要对象,通过政府推动,广泛发动社会参与,培育土生土长的农民企业家,促使我县农村创业人才总量大幅度增加,结构更趋合理,农民创业的整体实力不断增强。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明确县农民培训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及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从农村劳动力培训任务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出发,要求各乡镇、部门进一步落实专人负责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落实与任务相适应的工作经费,使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从阶段

性任务转入经常化、制度化的轨道。

(二)选拔确定培训对象。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学员自愿报名、村组推荐、乡镇(街道)审核的方式选拔。培训对象要求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品行优秀、遵纪守法;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创业愿望农民。其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主要以农村中的生产能手和乡村科技、文化、服务人员以及能工巧匠为培训对象,如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农机大户、外出打工返乡人员和有志于农村创业的大、中专毕业生等,通过培训,提高其实用技能;农村创业人才培训,主要以农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的领办者、行业协会带头人、家庭工业创办人、小企业经营主、农家乐经营业主、农村经纪人等各类农村经营能人为培训对象,通过创业技能培训,带动更多的农民转移就业、增收致富。

(三)择优确定培训机构。培训机构须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有一定的办学规模和丰富的农民培训经验,并有一批由本校培养成功的农民创业典型和可供参观学习的现场及企业,能对每个参训学员提供技术、信息、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后续跟踪服务;具备食宿条件、有自备50台能上网电脑教学设施、有3名以上培训教师,有实训、实践场所为农村创业人才培训机构。

(四)定向专业培训内容。为便于教学管理和创业培训交流,要求培训机构在具体培训内容上要突出创业理念培

训,要把政府鼓励创业的政策、创业意识培养、创业基本技能及创业计划设计等作为主要培训内容。同时进行产业最新技术及国内外发展前景、农产品市场营销技能及网络信息收集和发布技能的培训。通过创业培训让受训学员想创业、敢创业、会创业。

(五)优化落实培训师资。培训机构要落实主讲教师,聘请创业成功的农民企业家和高校老师作为学员创业计划书的指导教师或兼职教师。加强农村创业人才培训的师资培训工作,逐步建立适应农民创业培训工作的师资队伍体系;选派主讲教师参加进修培训,加强交流,不断提高创业培训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六)规范工作流程。项目委托(公开择优)→开班申报(基地向农培办书面上报开班申请和学员信息)→开班审批(农培办审核基地开班申请,审核学员信息,发放学号)→组织培训(基地组织培训,农培办训中实时监控)→组织考证(劳动局等第三方资质单位组织考证)→安排就业(农培办和培训基地共同实施)→上报台帐(基地向农培办上报书面和电子台帐)→审核台帐(农培办组织审核,并将结果转录入学员档案管理系统)→核拨资金(农培办与财政局联合发文)。

(七)、严格资金管理。严格按照省、市、县资金管理要求,做到“科学做预算、合理定标准、严格审台帐、社会化监督”。年初预算要根据资金情况,结合任务数,科学安排

资金使用方案,尽量避免资金缺口的产生;补助标准的制定要严格按照培训成本,培训成效等要素,并参照市场收费情况合理制定,并报财政部门备案;严把台帐审查关,台帐审核继续实行“台帐基地互查”、参训对象电话调查”等办法,结合“学号生成系统”和“档案信息管理系统”,杜绝假冒骗等任何违法违规行为。在资金使用监督方面,要实行第三方监督,邀请财政、审计等职能部门介入,并在报纸、网络等媒体上及时公开公布资金使用情况,强化社会监督。在拨付方式上,打破年限,按照资金到位情况及时拨付资金,缩短基地垫资时间,确保培训质量。

(八)、实行绩效评估。按照省市的要求,实行统一的培训绩效评估考核制度,对各项目实施单位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的质量进行严格监管,并作为下一培训项目执行的主要依据。根据省、市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绩效评估的主要指标包括:培训项目的完成情况;培训后获得职业资格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的比率达到90%以上;获证学员的就业率不低于90%,与用人单位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比率不低于70%。

(九)、建立信息系统。严格按照省市要求,建立健全农村实用人才个人档案和信息资源库,对农村实用人才实行动态管理,搞好跟踪服务。一是构建“农村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以“苍南农培”为窗口的学籍动态管理系统,通过电子网络系统发放班级学号段,对培训进行全程监控,实现培训学员管理、培训机构管理、培训师资管理、培训业

绩申报、培训经费管理、培训证书管理的电子化,形成省(市)—县—乡镇(培训机构)三级联网的培训信息管理监测体系,同时依托该系统,建立培训—就业供需对接平台,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从培训到就业的一站式服务。二是建立学员档案管理系统,统一“CI”形象的现代化规范性电子和纸质台帐,各基地通过对报名登记表、培训情况表、学习进度表、课程设置、证书复印件、就业合同证明等十项内容进行配套整合最终形成“一人一档”,以便利农培办查找学员信息资料和随时接受抽查监督。

通过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方向,必将对我县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积极打造“苍南农培”品牌,开创我县农民培训工作的新局面。

苍南县农民创业培训指导中心

第三篇:开发农村人才资源实施人才强村工程

**区突破传统人才工作的思维模式,大力开发农村人才资源,多渠道开发、储备农村人才,实现了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一、抓龙头,形成了开发农村人才资源的合力。

一是加大组织领导力度。制定《建设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示范乡镇的具体实施意见》,成立由区委、区政府领导任组长,组织、人事、农业、财政、科技、教育、水利、畜牧、水产、林业、农机、科协等部门为成员的领导专班。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此外,结合**实际,由区内涉农专家、专业技术人才、乡土拔尖人才为主,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专家教授为辅的农业科技服务团。

二是加大部门配合力度。组织人事部门十分注重与其它部门之间的配合、沟通,主动上门协调关系,争取支持,制定总体规划和方案。通过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使我区的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工作形成了合力,实现了“党委政府指挥、组织人事领唱、其他部门合唱”的格局。

三是加大开发网络建设力度。农、林、牧、渔等涉农相关部门在全区7个乡镇均建立农村人才资源开发联系点,形成了区、乡、村三位一体协调一致的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网络。

二、抓环境,形成了开发农村人才资源的态势。

一是打造政策环境。制定出台了《**区“十一五”农村人才资源开发计划及2015年农村人才资源开发规划》、《**区农村乡土拔尖人才选拔和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乡土人才提供优先入党、学习培训、评定职称、技术服务、发放农业贷款等激励扶持措施,对全区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进行通报表彰。

二是营造舆论环境。运用现代新闻媒体,积极向电台、电视台、报刊、杂志,撰写有关乡土人才开发和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报道、新闻及经验交流材料,录制有关科技下乡、先进乡土人才典型事迹等音像节目,通过这些措施,营造了农村人才资源开发舆论环境。

三是优化管理环境。我们为全区乡土人才建立专门档案,建立联系卡片,并实行微机管理,严把“进口”和“出口”关,确保乡土人才种类信息的真实性。目前,我区被评为区级乡土拔尖人才120名,市级乡土拔尖人才6名,省级乡土拔尖人才2名。与此同时,我们为147名农村乡土人才评定了农民技术职称,对62个农村科技协会进行了重新登记。

三、抓培训,形成了开发农村人才资源的格局。

一是校乡联姻,把人才“送出去”。我们先后与湖南农大、**高技院等6所大专院校,采取代培、联合办班、聘请技术顾问等形式开展人才共建活动,有效地促进了他们专业技能的提升。

二是跟踪辅导,把人才“引进来”。农林局万亩农业综合开发区是我区现代农业节水灌溉示范区建设工程之一,去年引进了宝大903番茄、津春5号黄瓜、伏龙茄、荠菜等新品种,为确保新品种的引种成功,先后与省农科所、上海九久种子公司、《长江蔬菜》杂志社等单位取得联系,网络了7名专家和技术人员进行技术辅导。

三是示范辐射,把人才“聚拢来”。以3个示范乡镇、6个示范基地、12个示范村、62个协会为主体,开展形式多样的经验交流会、技术座谈会、观摩会,在互帮互学中促进了乡土人才素质的提高。

四、抓使用,形成了开发农村人才资源的效益。

一是让乡土人才成为了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力军”。我们结合各乡镇的实际情况建立了东部无公害蔬菜、北部养殖业、城边的修闲农庄菜、西部种植业等农业四大板块,形成了诸如蔬菜乡、水产乡、莲藕乡、养鸡村、养猪村、休闲农庄等专业村庄,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以蔬菜、畜牧、加工、休闲四大产业为特色的现代农业体系。

二是让乡土人才成为了农业科技的“排头兵”。我们积极推行“一户带多户,多户带一村,一村带多村”的发展模式,与乡土人才结“对子”,确立对口帮扶关系,采用技术扶持与经济扶持相结合,租赁与自我开发相结合的办法,有效促进了农业科技的普及。

三是让乡土人才成为了农民致富的“智囊团”。充分发挥乡土人才与外界联系密切、掌握信息灵便准确的优势,让他们面对市场、熟悉市场、挖掘市场,切实为广大农户当好“信息智囊”。市级拔尖乡土人才、农民经纪人郭大庆2005年为芦山乡蔬菜种植户提供了20余次蔬菜种植的相关信息。

第四篇:开发农村人才资源 实施人才强村工程

开发农村人才资源 实施人才强村工程

**区突破传统人才工作的思维模式,大力开发农村人才资源,多渠道开发、储备农村人才,实现了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一、抓龙头,形成了开发农村人才资源的合力。

一是加大组织领导力度。制定《建设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示范乡镇的具体实施意见》,成立由区委、区政府领导任组长,组织、人事、农业、财政、科技、教育、水利、畜牧、水产、林业、农机、科协等部门为成员的领导专班。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此外,结合**实际,由区内涉农专家、专业技术人才、乡土拔尖人才为主,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专家教授为辅的农业科技服务团。

二是加大部门配合力度。组织人事部门十分注重与其它部门之间的配合、沟通,主动上门协调关系,争取支持,制定总体规划和方案。通过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使我区的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工作形成了合力,实现了“党委政府指挥、组织人事领唱、其他部门合唱”的格局。

三是加大开发网络建设力度。农、林、牧、渔等涉农相关部门在全区7个乡镇均建立农村人才资源开发联系点,形成了区、乡、村三位一体协调一致的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网络。

二、抓环境,形成了开发农村人才资源的态势。

一是打造政策环境。制定出台了《**区“十一五”农村人才资源开发计划及XX年农村人才资源开发规划》、《**区农村乡土拔尖人才选拔和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乡土人才提供优先入党、学习培训、评定职称、技术服务、发放农业贷款等激励扶持措施,对全区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进行通报表彰。

二是营造舆论环境。运用现代新闻媒体,积极向电台、电视台、报刊、杂志,撰写有关乡土人才开发和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报道、新闻及经验交流材料,录制有关科技下乡、先进乡土人才典型事迹等音像节目,通过这些措施,营造了农村人才资源开发舆论环境。

三是优化管理环境。我们为全区乡土人才建立专门档案,建立联系卡片,并实行微机管理,严把“进口”和“出口”关,确保乡土人才种类信息的真实性。目前,我区被评为区级乡土拔尖人才120名,市级乡土拔尖人才6名,省级乡土拔尖人才2名。与此同时,我们为147名农村乡土人才评定了农民技术职称,对62个农村科技协会进行了重新登记。

三、抓培训,形成了开发农村人才资源的格局。

一是校乡联姻,把人才“送出去”。我们先后与湖南农大、**高技院等6所大专院校,采取代培、联合办班、聘请技术顾问等形式开展人才共建活动,有效地促进了他们专业 技能的提升。

二是跟踪辅导,把人才“引进来”。农林局万亩农业综合开发区是我区现代农业节水灌溉示范区建设工程之一,去年引进了宝大903番茄、津春5号黄瓜、伏龙茄、荠菜等新品种,为确保新品种的引种成功,先后与省农科所、上海九久种子公司、《长江蔬菜》杂志社等单位取得联系,网络了7名专家和技术人员进行技术辅导。

三是示范辐射,把人才“聚拢来”。以3个示范乡镇、6个示范基地、12个示范村、62个协会为主体,开展形式多样的经验交流会、技术座谈会、观摩会,在互帮互学中促进了乡土人才素质的提高。

四、抓使用,形成了开发农村人才资源的效益。

一是让乡土人才成为了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力军”。我们结合各乡镇的实际情况建立了东部无公害蔬菜、北部养殖业、城边的修闲农庄菜、西部种植业等农业四大板块,形成了诸如蔬菜乡、水产乡、莲藕乡、养鸡村、养猪村、休闲农庄等专业村庄,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以蔬菜、畜牧、加工、休闲四大产业为特色的现代农业体系。

二是让乡土人才成为了农业科技的“排头兵”。我们积极推行“一户带多户,多户带一村,一村带多村”的发展模式,与乡土人才结“对子”,确立对口帮扶关系,采用技术扶持与经济扶持相结合,租赁与自我开发相结合的办法,有 效促进了农业科技的普及。

三是让乡土人才成为了农民致富的“智囊团”。充分发挥乡土人才与外界联系密切、掌握信息灵便准确的优势,让他们面对市场、熟悉市场、挖掘市场,切实为广大农户当好“信息智囊”。市级拔尖乡土人才、农民经纪人郭大庆XX年为芦山乡蔬菜种植户提供了20余次蔬菜种植的相关信息。

第五篇:“地方民族文化、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实践、探索与研究”课题2011-2012第二学期实施计划

“地方民族文化、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实践、探索与研

究”课题2011-2012第二学期实施计划

为了实施课题,本学期的主要任务是继续发现、发掘地方民族文化、历史文化资源,对其进行筛选、整合、加工,在使用第一批校本教材的基础上,修改、完善既有的校本教材,并继续将已编写教材投入更大范围的使用,并观察使用效果,继续完成上期未完成的校本教材编写工作。

一、组织领导:成立课题实施组

组长:石礼学

成员:吴华武王建华胡媛王作松

二、编写、修改校本教材

(一)编写教材。

1、地方民族舞蹈教程。

(二)修改教材。

1、石礼学负责修改地方课教材《故乡风物记》、音乐辅助教材《大屯民间音乐》。

2、王建华负责修改《大屯乡活动体育》、《大屯民间综合活动》。

(三)编写体例。

《故乡风物记》从三年级起分册编写。其余均为全一册(在某些年级段使用)

三、使用(试用)与观察

1、工作任务分配

由吴华武、王作松负责试用教材。安排布置教师在相应学科中试用校本教材,并注意搜集试用过程中的观察与反思。以文本的形式将教材使用情况加以记录,总结教材编写经验,发现存在问题,积累经验,为撰写论文作准备。

在试用任务的人员分工中,吴华武负责安排在全乡推广使用,期末收集整理资料存为专档,王作松继续负责示范点实施,将责任落实到教师,并注重监督施行,在试用过程中进行观察和分析,搜集第一手教材使用情况调查资料。

2、示范点使用教材的增加工作

应研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使用过程中要设计相关教学活动,增强地方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对学生的教育作用。

四、资料搜集

(一)资料目录

1、修改本校本教材《故乡风物记》、2、修改本校本教材《大屯民间音乐》

3、修改本校本教材《大屯乡活动体育》

4、修改本校本教材《大屯民间综合活动》

5、校本教材《大屯乡彝族舞蹈和苗族舞蹈》

6、《校本教材试行通知书》

7、《校本教材使用观察记录》

8、《校本教材使用反思》

9、《校本教材使用调查报告》(王作松拟)

10、《11秋课题实施计划》(石礼学拟)

11、《11秋课题实施总结》(吴华武拟)

(二)资料保存

课题组各组员在完善本人负责相关资料后,统一将资料交吴华武整理成专档,作为结题备用资料。

五、保障机制

学校办公会授权课题组全权实施课题,并保证后勤支持。

下载榆中县实施“金蓝领计划”,探索农村实用人才开发的新途径word格式文档
下载榆中县实施“金蓝领计划”,探索农村实用人才开发的新途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