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市民庆祝祖国60周年优秀征文
母亲的呼唤
站在梦的边缘,常常想起母亲,想起母亲像犁一样的身躯,赶着那头忠实的老牛,充满心事地划破土地,让庄稼长出我们在诗歌里吟唱了千万次的粮食。
今夜,我将为谁而歌?一支婉约流转千百年的心灵之歌。母亲,那苍茫岁月在您额头刻下的沧桑烙印,已成为我歌词吟唱的一颗颗音符。
记忆中春天的田野,我携带着
女儿在田间玩赏,女儿采摘了许多五彩缤纷的野花,欢呼雀跃,远远地对我大声喊道:“妈妈——妈妈!”
这时,突然在空阔的田野间,仿佛从悠远纵深,从沉重的地心,回应般传来一声声摄人心魂的呼唤:
“哞妈——!”
这是牛,这是那一贯沉默,只知赎罪般苦干的牛在呼唤,是忠诚老实、眼睛深不可测的牛在呼唤:
“哞妈——!”
这猛烈撞击心灵的呼唤,仿佛饱含痛苦、辛酸和绝望,那浊重的声音,充满深沉的悲怆。
千百年来,老牛一直在呼唤着这个最平凡又最神圣的“妈”字,而这个最简单的音节却又一直包含着最复杂微妙的意义和感情——欢快、痛苦、依恋、责怪,等等。就像生命永远是宇宙之谜一样,母亲、母爱,对母亲的眷恋,崇敬,也永远是生命之谜。
儿时,我们都有这种记忆:母亲是心灵的抚慰,只要投入母亲的怀抱,孤独、恐惧就会消除。然而,随着我们长大,我们渐渐发现,母亲不是万能的,母亲其实很贫困!于是,我们被一种悲壮的报答之心激动着,被一种奋斗的热情鼓舞着,走向生活,也毫不犹豫地走向苦难。
老牛年复一年月复一月日复一日,在那弯弯不平的小道上风雨兼程,艰难跋涉。哪怕路再陡,坡再多,担子再重,从没有半点怨言,不屈不绕,忍辱负重默默地挑着生活的沉重,挑着生活的憧憬、艰辛与欢乐。当它在虔诚的耕耘中,在长期的冥想苦思中终于发现大地母亲并不富饶并不强大,千百年来并无多大变化时,它怎能不从胸腔的深处发出那悲哀却又充满柔情的呼唤呢!这一声含血带泪的呼唤,包含了多少悲伤,又寄寓了多少希望啊!
方志敏曾经叹息:“咳!母亲!美丽的母亲,可爱的母亲,只因你受着人家的压榨和剥削,弄成贫穷已极;甚至不能买一件新好看的衣服,把你自己装饰起来;甚至不能买块香皂将你的全身洗擦洗擦,以致现出怪难看的一种憔悴和污秽不洁的形容来!”
二十年前舒婷在《祖国啊,我的祖国》中写道:“你是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你是额头上熏黑的矿灯,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你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是淤滩上的驳船,把纤绳深深的勒进我们的肩膊,——祖国啊!我苦难深重的祖国!”
无国哪有家?任何人要做一个完整的人,就不能在“爱国”这个最根本的情感上留下空白。那些在异国他乡的游子,那些身在国外心系祖国的人,总有那么一根长长的情思,拴在心头,千里万里剪不完挣不断;有那么一个亲切的声音在召唤,萦绕在梦里,千次万次挥不去理还乱。是啊,祖国,对于每个龙的传人来说,都永远忘不了母亲的养育之恩。每个炎黄子孙都有着一种永远减不掉的思念,永远抽不去的牵挂,永远替代不了的爱,永远忘不了的根。今天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富强,但我们不能忘记鸦片如何打开我们的国门;不能忘记圆明园是如何被焚毁;不能忘记八国联军攻入北京;不能忘记北洋舰队是如何被覆灭的;不能忘记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标识。我们所共有的的祖**亲经历了多少的艰难,才有今天的和谐社会。作过多少风雨烟火的抗争,才有今日的辉煌!
“哞妈——!”
在广阔的原野上,在无数心灵深处,千百年来一直回荡着这深沉的呼唤,回响着这最平常,也是最神秘的心灵震荡。
那是牛在呼唤。
那是母亲在呼唤。
那是我们的祖国——中国在呼唤!
第二篇:市民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征文:祖国
当巍峨的华表,让挺拔的身躯披上曙光,当雄伟的天安门,让风云迎来东升的太阳。历史的耳畔,传来了礼炮的隆隆巨响。那排山倒海地回响,是中国沧桑巨变地回响。一位巨人俯瞰着整个世界,洪亮的声音,全世界都听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当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那胜利的旗帜,在朗朗的空中迎风飘扬,人民扬起了头颅,全世界都看到
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历史凝聚了宏伟,尽情地涂染了十月的阳光,这气势慷慨激昂,筑起了一座丰碑屹立于世界的东方。辉煌的纪元,用苍劲的大手,抒写了新中国灿烂的篇章。
今天,我们站在五星红旗前,寻视着这金色十月,又却让我们联想了许多刻骨铭心的历史:1926年9月6日,英国制造“万县惨案”;1901年9月7日《辛丑条约》签订;1894年9月15日,平壤战役,左宝贵不幸牺牲;1894年9月17日黄海战役,邓世昌、林永开殉国;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1898年9月21日戊戌变法政变,变法失败……历史有时相似的让人心碎,虽已成为过去,但却不会消逝得无影无踪,一百多年沉重而痛苦的记忆,刻写在中国近代的这段屈辱的历史,虽然斑斑点点,但却历历在目。痛定思痛总是民族复兴的开始,在“九一八事变”78周年之际,历史时刻在警示着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当勿忘国耻,要振兴中华!一百多年后今天,我们苦难的祖国——母亲擦去满眼的泪花,绽放出内心的喜悦,由衷地欢畅,祖国豪迈地走向繁荣富强。
国庆将至,今天,面对这鲜艳的五星红旗,我们深深地嘱咐祖**亲60周岁生日快乐!祖国啊,我们在您博大的胸怀中生息了五千年,骨子里早已铸就不变的“中华魂”;生生息息,代代相传“勤劳、勇敢、善良、百折不挠”。
讴歌我们的历史,有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迸发出生命的光芒;讴歌我们的历史,有老子、孔子的圣明,几千年的文明圣火;讴歌我们的历史,那狼烟里冲出兵马俑威武的阵容。讴歌我们的历史,那雄伟耸立的丰碑,万里长城的刚强。讴歌我们的历史,千万年古老的土地,曾留下多少可歌可泣的悲壮。那“东亚病夫”百年耻辱的帽子,终于被我们抛到了太平洋上,我们实现了重整河山的梦。六十个春秋,锦绣大地神采飞扬;六十个春秋,江山如画,诗意酣畅;六十个春秋,贫油的国土工拱起钢铁的脊梁,石油井架耸立在沙海大洋中;六十个春秋,一座座彩虹横跨长江,雄伟的三峡大坝锁住了千里苍茫;六十个春秋,“两弹”的红云刺破苍穹,一颗颗卫星遨游太空;六十个春秋,人民军队威武雄壮,筑起了捍卫祖国江山的铜墙铁壁;六十个春秋,人民驾驭改革的春风,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跨越我们的未来,在这片神圣的土地上勃发出震惊世界的力量,光荣和自豪焕发出辉煌光芒。
祖国,你是昂首高吭的雄鸡——唤醒拂晓的沉默;你是冲天腾飞的巨龙——叱咤时代的风云;你是威风凛凛的雄师——舞动神州的雄风;你是人类智慧的起源——点亮文明的星火。你有一个伟大而神圣的名字,那就是中国!炎黄子孙自豪您的悠久,数千年的狂风吹不折您挺拔的脊梁;我们自豪您的坚强,抵御内忧外患,闯过岁月蹉跎;我们自豪您的强大,中华民族将自己的命运牢牢掌握;我们自豪您的精神,改革勇往直前,开放气势磅礴;祖国,你把握新世纪的航舵,用速度,用实力,创造震惊世界的奇迹。你用勤劳,你用智慧,进行了又一次更加辉煌的开拓!祖国,您永远充满希望,您永远朝气蓬勃!
第三篇:市民庆祝建国60周年优秀征文
东城河上的寻梦之旅
著名策划师**建议泰州旅游定位为:水天堂,夜游城。带着几分憧憬,乘着暮色,三五好友,画舫轻舟,我们开始了东城河上的寻梦之旅。
沿河两岸的璀璨灯光倒影在水中,在天上淡月微云的陪衬下,好像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夜色迷茫,清新的河风夹带着一股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记得考古工作者黄炳煜据史料考证说,泰州城河是南唐时开挖的。南宋年间,金兵南下,扬州失守,时任泰州知州的岳飞觉得作为淮南重镇的泰州城小河窄,在镇江郡的支持下,拓宽了城河。据说几万金兵大军南下,看见烟波浩淼的东城河望而却步,知难而退。东城河以其博大的胸怀,千百年来护佑着一方平安。东城河水系流淌着的血脉,滋养辐射着这座城市。
船在河中流,人在画中游。
堤岸上,高高低低,错落点缀着无数的亭台楼阁。作为背景的灯光或近或远,或浓或淡,增加了夜的辉煌和层次。驶至梅苑,一阵悠扬的戏韵京曲穿透了黑夜的阻拦在水面上飘扬,空谷余音,回荡在东城河的上空,袅袅不绝。
穿过来凤桥,我好像透过了历史的重重烟岚,遥遥看见这位清代深受康熙皇帝赏识的昆曲大师孔尚任,在一屋的星光之下,奋笔疾书,银钩铁划,在呕心沥血地创作着《桃花扇》。让李香君、侯方域一个个鲜活的角色荡漾在东城河的柔波之中。
望海楼在凤城河边遥想千年,饱经无数岁月的沧桑,如今修缮一新,抹平了他额角的皱纹,重新焕发生机,默然矗立。还有我们的柳敬亭老人?带着一脸的沧桑,踏浪而来,用他独特魅力的嗓音,诉说着俗世众生的喜怒哀乐。半个世纪前,俞平伯、朱自清两位大师在秦淮河上泛舟,他们看到的只是缺乏古韵和极度艳俗的河流,所以宁愿在灯与月交融的静静的秦淮河一隅,“静听那汩——汩的桨声”,想必在泰州,他们定不会有如此遗憾!
十里城河,十里画廊。思绪悠长,船移人思。我的目光穿越了时空。清晰看见一位伟人曾经读书的地方——大浦小学,这里至今仍保存着他小学读书时的许多珍贵资料。城河畔,二中、省泰中,都是当年总书记读书的地方,城河边,老城墙上,都曾闪动他矫健的身影!
千年东城河,承载了历史的变迁,也见证了城市的进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了早期的清汤素面,八九十年代的污染烦恼,最后迎来了新世纪的青春。作为全国保存至今的首屈一指的城河,她既是古老的,又是年轻的,重新焕发生机的庞大的水系恰如源自骨髓的血脉在她周身流淌。东城河是有生命的,善待她不仅仅是善待我们的血脉,更是善待我们泰州历史悠久博大文化的根;东城河是有生命的,见证着“汉唐古郡”在苏中大地上的率先崛起,特别是新世纪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
第四篇:军人庆祝祖国60周年优秀征文
永远的“粉丝”
——写给老家的军工烈士塔
在距离革命圣地西柏坡四十公里的一个小山沟里,有一个地图上找不到名字的小村,她的名字叫罗汉坪,这便是生我养我的家乡。在罗汉坪的村西,有一个被大家称作“铁人”建筑,便是我要说的军工烈士塔。
烈士塔面东座西,塔顶是一尊铁铸军工人像,他头戴五星帽,身着背带式工作服,右
手举铁锤过头,双目炯炯有神地注视着前方。塔身正面为碑文,背面刻有数十位捐躯烈士的名单。塔身下截分别刻有颂词,南面是“英雄事迹垂青史,革命光辉留中华”,北面是“驱日寇灭蒋贼勤劳生产死的无尚光荣。”
当年,党中央从延安转移到西柏坡之后,选址在罗汉坪村及周边建立了一个军工厂,主要制造手榴弹、弹药等军火。一批批军工战士用自己的心血与汗水,为解放全中国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在生产过程中,有24位军工战士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记得第一次传统教育,全校同学来到军工烈士塔下,先是向烈士三鞠躬,接着又听了一位当年的老人讲述军工战士的往事。当时我刚上一年级,懵懂无知,因此并没有留下多少印象。倒是十余年后,当我从工作的外地回到家乡,无意中走到刻有他们名字的墓碑前,我的脚步沉重起来。
看看这一座座只写有“**烈士之墓”几个字的墓碑,我的思绪不安起来。是啊。这里面长眠的人都曾经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中许多只有二十来岁,不曾娶妻生子,更不要说享受天伦。在新中国的号角即将吹响的日子,他们却永远地睡在这里,睡在这个无名的小山头,留下来的,甚至没有一张照片,只有这简简单单的一个名字。
作为一个后来者,我并没有经历过枪林弹雨,但是,从那孤寂的烈士墓,我看到了先烈的胸怀,从那挺立的烈士塔,看到了前辈的嘱托。
以后的每一年,只要回老家,我都会到村边的军工烈士塔去看一看,也会到村后的小山头去看一看,不为其他,只为陪一下地下有灵的军工烈士。
在外漂泊二十年,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已经过了“追星”的年龄,但对于他们,对于那24名永远躺在老家村后小山坡上的军工烈士,我想说:我一直是他们的“粉丝”,也将永远是他们的“粉丝”。
第五篇:小学生庆祝祖国60周年优秀征文
吃,见证着祖国的变化
“珍珍,这个鱼好吃,来来来,快吃”说着妈妈把鱼肚子上最嫩的一块肉夹进了我的碗里,我不禁笑了,平时我最喜欢吃鱼了。“珍珍,这胡萝卜也很好吃,还能补维生素a,来来来,也多吃一点这个。”爸爸边说边给我夹了一大筷子胡萝卜。正说着呢,奶奶从厨房端了一大碗排骨汤放在我面前,“这排骨汤好,能补钙,你一定要多吃点。”我顿时觉得自己被幸福包围,可望着碗里堆起的饭菜,却又不禁低头苦笑了,“我实在吃不下……”
一听这话,奶奶急了:“是不是哪里不舒服?还是……”,“我猜,她是好东西吃多了,嘴巴吃刁了吧!”爸爸显然对我不好好吃饭有些不高兴。看着沉默不语的我,奶奶长长的叹了口气,语重心长地说:“珍珍,奶奶小的时候,家里穷啊。那时刚解放,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兄弟姐妹又多,因为怕养不活,家里只好把我的几个弟弟送给别人……”想到为了吃饱饭竟要和自己的亲人分开,真有点让我害怕。唉,奶奶小时候这么苦、这么可怜呀!“那你小时候都吃些什么呀!” 我好奇的问。“印象中一天只能吃到两顿饭,也就是一个馒头和一小盘咸菜。哪像你现在鱼呀,肉呀,……”
“是呀!”奶奶的话还没说完,妈妈就接过话茬接着说了“我小的时候,虽然没你奶奶苦,但那时侯粮食和副食品供应紧张,吃什么都凭票,吃饭要粮票、吃油要油票,吃肉要肉票,就那,一个月也难得吃一回肉。那时候,就觉得猪肉最好吃,要能天天吃上肉该多好啊……”听了妈妈的话,我觉得心里有些难过内疚,原来妈妈小时候,生活也这么艰苦啊!原来以前大人们竟然都曾为“吃”而发愁过,吃得饱、吃得好,竟然也是一种幸福!我从不知幸福原来如此简单!
再看看现在的我吧,要什么有什么,什么有营养吃什么,爸爸妈妈没吃过的好东西都给我吃,有时我不想吃,爸爸妈妈也会主动买给我,不管是麦当劳、肯德基,还是火锅、牛排,连外国糖果点心我都吃过,可现在,我面对眼前的美味佳肴却吃不下,实在……
我抬起头,却发现大家都看着我,我眨眨眼睛,狡黠的笑了,拿起筷子把碗中的饭菜迅速夹给爸爸、妈妈和奶奶,“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你们更应该多吃一点啊,要珍惜幸福哦?来,我们一起吃吧。”爸爸、妈妈、奶奶都笑了。
吃,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但我没想到吃能有如此之大的变化,从奶奶那时的馒头,妈妈那时的稀饭,到现在的鸡鸭鱼肉,吃,是长久以来中华民族的传统,我从“吃”的变迁中感受到吃是与我们密不可分的,吃,见证着祖国变化的历程,我从吃中感受到了亲情,感受到了温暖,感受到了祖国六十年翻天覆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