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酒精比重计测量甲醇含量
酒精比重计测量甲醇含量
一般要求不高的情况下,按温度20度计算(20度时酒精比重计测出的比重就是甲醇的浓度,)温度每高三度浓度就减去1%,相反每低三度时就加1%。以此类推。
第二篇:气相色谱仪测量白酒中甲醇含量
实验一 气相色谱仪测量白酒中甲醇含量
一、实验原理:
用气相色谱法测定白酒中的甲醇是将一定量样品注入气相色谱仪,用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进行检测,通过对待测样品中色谱峰的保留时间来判断样品种类,根据样品峰面积与标准品峰面积比较采用外标法来定量测定样品甲醇含量。
二、试剂:
甲醇(色谱纯)、市售白酒
三、仪器:
天美GC7890气相色谱仪、附FID检测器、微量进样器(10µL)
四、操作方法:
1、前处理
A:蒸馏酒。直接进样
B:药酒。将样品经过蒸馏后,收集馏分,定量后进样。
2、甲醇标液配置
取500µL甲醇用60%乙醇定容至100mL。
3、测定条件
A:色谱柱:Φ3mm×2.5m,内装15g/L Chromosrb(80-100目)B:温度:柱温120℃,气化温度120℃,检测气温度200℃ C:气体流速:氮气40mL/min;空气100mL/min;氢气30mL/min D:进样体积:1µL
4、计算
以甲醇标样保留时间定性,采用外标法定量甲醇含量。
X=(A2×C)/A1
(为样品中甲醇的含量单位为mg/L,单位;A1为标样甲醇峰面积;A2为样品中甲醇峰面积;C为甲醇标准液质量浓度。)
五、结果与分析:
1.图1 1%甲醇标样的气相色谱图
表一 标准样甲醇分析表
1.1 由上述表一可知,标准样品甲醇的保留时间为1.223min,峰面积A1=9620220.2.图2 米酒样品的气相色谱图
表二 米酒样品的分析表
2.1 由上述结果可知,米酒样品甲醇的保留时间为1.104min,峰面积A2=113833.3.由上述样品甲醇体积浓度,根据公式计算:
X=(A2×C)/ A1=(113833×0.01)/9620220=1.183×10-4 ml/ml 查表所得,常温下甲醇的密度ρ=0.787g/ml 所以,甲醇的含量W=0.787×1.183×10-4=9.31×10-5 g/ml=9.31×10-3 g/100ml 4.结果分析
查资料得出国标中白酒甲醇含量最大不得高于0.04g/ 100ml(以谷物为原料)。而所测样品甲醇含量为9.31×10-3 g/100ml,低于国家标准,得出结论:样品甲醇含量合格。
5.实验总结:
在本次实验过程中,由于在进气量的阀门上调得过少,这要导致检测室里面的燃烧不充分,从而导致不出峰,经过详细的检查,才发现,这个问题,得以矫正,得出实验结果。
第三篇:酒驾和醉驾酒精含量判断标准
酒驾和醉驾酒精含量判断标准
虽然司机有酒味,不能靠人的嗅觉毕竟是一种感觉,不能作为一种固定的证据,必须通过严格的酒精测定,确定了血液中的酒精浓度后,才能对其是否涉嫌酒驾作出结论。因此交警不能依据酒味来拘留司机。
2、从技术上说,血液中酒精浓度测定一天内就可以知道结果,但是实验室往往需要为若干份血样进行测定,同时机器本身也有一定的预热时间,还须进行经常的维护和管理。再者,实验后的结果还须经过审核,必要时还须过行复检,发出报告之前要经过一系列的环节,不是你所想象的那么简单,只要实验一结束,结果就能出来。所以按照实际情况,实验室对一份血样测定都有明确的时间规定,通常为七个工作日。(必要时还有可能延长)
3、如果真是酒驾,谁也帮不了他,所以你的担心是多余的。
酒精进入人体后,逐渐被吸收进入血液。通常情况下,酒精在血液中的浓度在两三个小时左右达到最高峰值。根据个体差异不同,也有一小时左右达到峰值的。因此醉驾逃逸者想在短时间内躲过酒精含量的峰值并不现实。“大多数情况都是将涉嫌醉驾的司机送到医院抽血,一般都在第一时间送到医院。目前接收的抽血者,都是在峰值之前就送到了医院。”
交警部门表示,从醉驾、酒驾被查,到抽取血液检测酒精含量以固定证据,中间的时间差或将导致酒精浓度降低,甚至影响到是否属醉驾的定性,增加执法难度。
执法现场有救护车验血“醉驾入刑后,要求民警的执法、取证环节必须更加严谨,”北京赵继强介绍,按照刑事案件取证的标准,对于有醉驾嫌疑的司机必须进行抽血取证。“如果执法现场有救护车,必须现场抽血,如果现场没有救护车,要将嫌疑人送到医院进行抽血取证;对于醉酒状态严重不配合民警的,要进行约束后强制抽血取证。”对于涉嫌醉酒驾车司机的血样,北京交管部门将通过专门的负责部门对嫌疑人体内酒精含量进行检测,并出具鉴定结论;同时为确保案件办理流程的严谨合法,交管部门还将加强对醉酒驾驶、飙车等刑事案件的工作指导和案卷审核。摘要:驾驶人员每100毫升血液酒精含量大于或等于20毫克,并每100毫升血液酒精含量小于80毫克为饮酒后驾车;每100毫升血液酒精含量大于或等于80毫克为醉酒驾车,那么酒驾和醉驾的酒精含量判断标准是什么?
【目录】
一、酒驾和醉驾的酒精含量判断标准
二、酒精含量的定量检测方法
三、醉驾酒驾处罚标准
四、酒驾与醉驾处罚法律规定
【正文】
一、酒驾和醉驾的酒精含量判断标准
根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发布的《车辆驾驶人员血液、呼气酒精含量阈值与检验》(GB19522—2004)中规定,驾驶人员每100毫升血液酒精含量大于或等于20毫克,并每100毫升血液酒精含量小于80毫克为饮酒后驾车;每100毫升血液酒精含量大于或等于80毫克为醉酒驾车。
很多人可能想知道,这大概喝多少酒会达到这个标准?有关专家根据标准大体估算了一下:20mg/100ml大致相当于一杯啤酒;80mg/100ml,则相当于3两低度白酒或者2瓶酒;100mg/100ml,大致相当于半斤低度白酒或者3瓶啤酒。
落实到具体的白酒酒精度数,如果人体中每百毫升血液中含到100毫克酒精,不同的酒类的量化分别是:70度白酒约50克;60度白酒约75克;50度白酒约100克;40度白酒约150克,也就是一口杯的量;日本清酒约500克;红酒约600克;啤酒约3瓶或者6个易拉罐。
二、酒精含量的定量检测方法
1、呼气式酒精测试仪法
目前普遍采用的呼气式酒精测试仪有半导体型和燃料电池型两种。半导体型是以氧化锡半导体作为传感器,在一定温度下,它对酒精高度敏感,酒精浓度越高,其电阻率越低,电阻率的大小转换为数字信号反映呼气中酒精的浓度。燃料电池型是用燃料电池酒精传感器作为气敏元件。在特种催化剂的作用下,进入气化室的酒精充分燃烧转变为电能,酒精浓度越大,产生的电能也越大,电能的大小转化为可视数字信号反映呼气中酒精的浓度。
2、顶空气相色谱法
该法运用叔丁醇作为内标物,是精确定量测定血液或组织器官中的酒精含量的常用方法,该法具有法庭证据效力。其原理是,在含有酒精的检材中,加入一定浓度的叔丁醇作为内标物,置于顶空的瓶中。在一定温度下,酒精和叔丁醇挥发成气体,进入瓶子的顶空部分,当达到气——液平衡时,气体中的酒精和叔丁醇的含量与检材中的酒精和叔丁醇的含量成正比。抽取一定量的气体进行气相色谱分析,根据酒精和叔丁醇色谱峰的峰面积对比来确定检材中的酒精含量。
气相色谱分析的条件:采用氢离子火焰检测器,2m×2mm玻璃色谱柱,内填料采用5%carbowax 20M/carbopack(80~120目),柱温按5℃/min从70℃程序升温至170℃,保持5min。
3、乙醇脱氢酶法
该法是将血样用高氯酸作用,使其中的蛋白质沉淀,再离心,取其上层清液加入含醇脱氢酶和辅酶的缓冲溶液,将乙醇氧化成乙醛,用分光光度计在340nm处测定其紫外吸收值,根据实验所得标准曲线,计算出血液中相应的酒精浓度。该法需要先实验制得标准曲线,且酶的氧化效果对结果有直接影响,故现在一般不予采用。
三、醉驾酒驾处罚标准
1、酒后驾驶机动车,记6分,罚500元,暂扣驾驶证1--3个月;
2、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记12分,罚500元,暂扣驾驶证3个月;
3、醉酒驾驶机动车,记12分,罚2000元,暂扣驾驶证3--6个月,拘留15天以下;
4、酒醉酒驾驶营运机动车,记12分,罚2000元,暂扣驾驶证6个月,拘留15天以下;
5、一年内有醉酒驾驶机动车被处罚两次以上的,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五年内不得驾驶营运机动车。
四、酒驾与醉驾处罚法律规定
1、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暂扣六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因饮酒后驾驶机动车被处罚,再次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吊销机动车驾驶证。
2、醉酒驾驶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3、饮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的,处十五日拘留,并处五千元罚款,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4、醉酒驾驶营运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十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后,不得驾驶营运机动车。
5、饮酒后或者醉酒驾驶机动车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GB/T 19522-2010《车辆驾驶人员血液、呼气酒精含量阈值与检验》——2011年最新饮酒、醉酒国家标准饮酒后驾车是导致交通事故的重要危险因素。国家标准GB/T 19522《车辆驾驶人员血液、呼气酒精含量阈值与检验》于2004年首次发布。自发布以来,对有效查处饮酒后驾车,控制酒后肇事发挥了重要作用。标准的实施对交通管理和社会治安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修订后的国家标准GB/T 19522-2010《车辆驾驶人员血液、呼气酒精含量阈值与检验》于2011年1月4日发布,2011年7月1日起实施。
本次修订吸取了人体酒精含量检验的新技术、新方法。修订工作经过了充分的前期研究论证、广泛的征求意见和严格的专家审定。主要修订过程为2009年8月召开国家标准的修订研讨会。会议提出立即开展“饮酒与驾驶能力关系抽样调查”全国协作研究,进一步摸清饮酒与驾驶安全的相关关系。
2009年9月-12月公安部交通管理局领导和组织了“机动车驾驶人血液酒精含量与驾驶能力关系的研究”,成立了机动车驾驶人血液酒精含量研究协作组,由重庆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牵头,分别在北京、内蒙古、辽宁、河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福建等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汉族、蒙古族、藏族、苗族、彝族中开展研究工作,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重庆市交通医学研究所参加研究和学术指导。在开展协作研究期间,同时收集了北京、内蒙古、辽宁、河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福建等省、自治区、直辖市2007年-2009年的酒后驾车违法者血液酒精含量检验结果,并与协作研究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2010年1月召开了标准征求意见会。同时向内蒙古、辽宁、江西、河南、四川、广东、云南、陕西、福建等有关省、区征求意见。
2010年2月国家标准GB 19522《车辆驾驶人员血液、呼气酒精含量阈值与检验》通过了审查。
修订后的标准规定了车辆驾驶人员饮酒后及醉酒后驾车时血液、呼气中的酒精含量值和检验方法。适用于驾车中的车辆驾驶人员。关于酒精含量阈值,标准在表1中作了规定。表1 车辆驾驶人员血液酒精含量阈值驾驶行为类别阈值(mg/100mL)饮酒后驾车≥20,<80醉酒后驾车≥80
第四篇:降低白酒中甲醇含量的措施
降低白酒中甲醇含量的措施
王雷.酿酒工程0801.学号:0613080118 摘要 根据国家对蒸馏酒及配制酒卫生标准规定中对甲醇含量的具体要求,对降低白酒中甲醇含量的措施进行了详细地论述。
关键字 白酒 甲醇 降低措施
甲醇是无色透明的液体,对人体的中枢神经有抑制作用,尤其对视网膜神经系统具有毒性。甲醇可经消化道、呼吸道以及粘膜渗透侵入人体而导致中毒,甲醇在体内的代谢产物是甲酸和甲醛,两者毒性都大于甲醇。据此,国外对食用或药用酒精及酒精饮料中的甲醇含量均严加控制,这也就要求我们在白酒和酒精生产中严格控制甲醇的含量。
白酒中甲醇的主要来源有二个:一是原料中果胶质受热分解产生甲醇;二是由于糖化酶中的果胶酶将果胶分解产生甲醇。据测定:薯干含336%、马铃薯皮4.15%、麸皮含1.22%、谷糠含1.07%,腐败的水果中以及野生植物如橡子土茯苓等原料中,果胶质含量也很大。果胶质在酸、醇和加热的条件下,水解生成甲氧基,甲氧基还原生成甲醇。所以,要降低白酒中的甲醇含量,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
1.通过改良生产原料降低甲醇含量
1.1 原料的堆积处理
将收购的新鲜原料堆积起来,使其发热待三个月后翻动一次,第二年开始使用。此方法可使果胶产生甲醇除去,同时也除去部分杂质和怪味,提高酒的质量。1.2 对原辅材料进行预处理
对含果胶质高的原辅料,可采用通蒸汽闷料以去掉其中的果胶质。例如填充料谷壳在使用前先用蒸汽蒸30min左右,以除去谷壳中的霉味、生糠味和燥辣味。1.3 用浸渍方法处理原料
将粉碎的原料加水浸8-10小时,然后除去上清液,这样可以除去单宁,可溶性果胶等杂质,同时由于淀粉颗粒膨胀,在蒸煮时易糊化。另外经浸渍过原料,发酵醪酸度低,发酵过程升酸缓慢,发酵快,残糖少,酒精度高,质量好。
2.控制相关生产工艺条件降低甲醇含量
2.1 降低蒸煮压力和增加排放气次数
甲醇主要产生在蒸煮阶段,特别是在高压条件下果胶质水解成为甲醇。压力愈高温度愈高,产生的甲醇量愈多,因此降低蒸煮压力对降低白酒中甲醇的含量具有一定的作用。但压力太低会使糊化不彻底,引起可发酵性糖的损失,影响出酒率。在间歇式生产工艺中可采用排放气的方法除去醪液中的甲醇。甲醇的沸点为64.7℃,而蒸煮温度在120℃以上,甲醇蒸气在蒸煮锅内的上部空间,故蒸煮时可以排放甲醇,由于压力的降低,醪液沸腾,还起到了搅拌作用,使醪液蒸煮更加均匀彻底。2.2 增设甲醇塔
根据甲醇的特性,酒精度高,其蒸馏系数大,甲醇易分离。因此,在二塔基础上增设甲醇塔,如此将精馏塔上部,酒精浓度85%(V)左右的酒精液引入甲醇塔。甲醇塔用填料塔间接蒸汽加热,其精馏系数大于1,甲醇从塔顶排出,成品从塔底排出,经此工艺后,酒中含甲醇降低,含酯多。2.3 选用适宜的糖化剂
一些特殊工艺的薯类白酒,应选用含果胶酶少的霉菌如黄曲霉、白曲霉作糖化剂,这样可相应降低果胶酶分解原料中所含果胶生成甲醇的量,从而达到降低白酒中甲醇含量的目的,以保证成品酒中甲醇含量不超标。2.4 降温降压排乏气
原料蒸煮过程中,部分甲醇可随乏气排出。同时在真空冷却蒸煮酵,以及蒸煮醒进入搪化锅时,一部分甲醇可随气体急剧排出。因此,要在保证蒸煮质量的前提下,尽量降低蒸煮温度和压力,减少甲醇的生成。并要注意放乏气,排出甲醇。
3.降低甲醇含量的其他措施
3.1 利用甲醇的蒸馏特性降低甲醇含量
甲醇的沸点为64.7℃,乙醇为78.3℃。其组成的混合液在蒸馏时,挥发和分离不是由各自纯组分的沸点来决定的,而决定于分子间引力,在水含量较低或没有水存在时,甲醇易挥发;若含有大量水时,由于氢键力作用甲醇比乙醇难挥发。也就是说甲醇在酒精浓度低时作尾级杂质,在酒精浓度高时作头级杂质,因此在蒸馏操作时,甲醇即可在塔顶排除一部分又可在塔底排出一部分,以此使甲醇含量降低。3.2 应用分子筛吸附甲醇
分子筛孔径小于甲醇分子直径,用分子筛对甲醇含量高的白酒进行过滤操作,甲醇可被部分地吸附,并且经分子筛处理后,白酒中甲醇含量大为降低,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吸附甲醇饱和后的分子筛,可用高温蒸汽脱附,反复再生,循环使用。3.3 利用光催化效应降低白酒中甲醇
将二氧化钛粉固载于玻璃微珠上制成固定式光催化剂,在紫外光照射下对白酒进行光催化反应,可以降解部分甲醇。3.4 利用天然沸石吸附甲醇
天然沸石具有优良的吸附性能,经过适当的改型处理,可脱除食用酒精中水分和甲醇以及白酒中的部分甲醇,使之达到国家标准。
综合以上情况可以看出,白酒生产过程中的杂质(甲醇)的形成是自然的,但其生成量的多少与原料、工艺条件、微生物菌种以及精馏装置及其操作条件有关。其中,原料的预处理和糖化发酵是甲醇形成的主要环节,如操作适当可以减少甲醇的生成量,降低白酒中的甲醇含量。此外,对于一些薯类白酒(甲醇含量高),只有努力降低白酒中的甲醇含量,改善和提高其内在品质,严格国家卫生标准,才能不断扩大产品销售领域,满足人民生活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李木梓.降低白酒中甲醇含量的几点措施[J].中国酿造, 1986,(05)[2] 钟萃英.酒精生产中甲醇及杂醇油的生成与排除.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年第4期
[3] 黄君成, 肖机生.应用分子筛降低白酒中甲醇含量的研究[J].中国酿造, 1990,(04)[4] 杜连起.降低白酒中甲醇含量的措施[J].食品工业, 1994,(01)[5] 关地.降低白酒中甲醇含量的措施[J].河南科技, 1998,(04)[6] 王睿智.如何控制白酒中甲醇的含量[J].质量天地, 2003,(12)[7] 孔宪清.天然沸石脱除食用酒精中甲醇及水分的研究.化工矿物与加工.2004年4期 [8] 田晓梅,何翔,陈艳.利用光催化效应降低白酒中甲醇含量的研究.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08月
第五篇:测量空气中灰尘含量-环境教学课题
测量空气中灰尘含量课题: 统计初步 年级: 初中三年级 目的: 1.了解完成统计里的实习作业的一般方法和步骤。2.了解随机抽样的方法,了解频率分布的意义,得出一组数据的频率分布。3.通过实际测量空气中灰尘含量,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方法: 实际测量,制作频率分布表和频率分布直方图,并进行分析、比较、讨论。材料: 纸条、笔。准备: 教师向学生简要介绍本次活动的目的和方法,将学生分为3~5人的小组,为每个小组复印一张学生活动页,分别选取几个不同的地点(如工厂附近、公园、繁华街道),以当地停放的汽车作为抽取样本的对象。步骤: 1.确定抽取样本的方法并抽取样本 每个小组随机抽取当地停放的60辆汽车作为样本(抽取方法参看教科书),用纸条在汽车车顶上抹过10厘米,在纸上留下60个灰尘点;接着,将这些灰尘点按灰尘度分为特黑、黑、灰、较灰、白、很白六个等级,将这60个灰尘点按上述六个等级分类。2.计算和分析数据,填写实习报告 每个小组将测得的数据填入实习报告,进行数据整理与计算,得到频率分布表和频率分布直方图。3.得出结论 从频率分布表和频率分布直方图得出本小组所测量的汽车车顶上的灰尘的主要的分布等级范围,填入表格,并完成表格后面的图。4.分析、交流、讨论 让三个小组的学生分别展示他们的实习报告,引导学生讨论下列问题。● 你感觉现在空气中灰尘含量比你上小学时高了还是低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 比较三个地方空气中的灰尘含量,哪个地方高?哪个地方低?为什么? ● 空气中的灰尘主要是从哪里来的? ● 空气中灰尘多,会给人们带来哪些不便和危害? ● 你认为应如何减少空气中的灰尘,现在我们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5.小结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和讨论做必要的补充,并充分鼓励、表扬学生认真探索的精神,肯定他们勤于思考、实践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应当注意,调查统计的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并初步掌握统计、抽样调查的方法和在活动过程中受到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