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母亲》有感(共5篇)

时间:2019-05-13 19:04: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母亲》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母亲》有感》。

第一篇:读《母亲》有感

读《母亲》有感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母亲》,使我非常感动。这本书是由(苏联)高尔基写的,里面讲述了一个母亲的伟大和真理。

里面最让我感动的是:“母亲”冒着生命危险去传送印有儿子在法庭上的演说的传单,不幸在车站被暗探围住。这时,母亲勇敢地把传单散发给车站上的群众。在被捕时,她庄严地宣称:真理是鲜血也不能扑灭的。虽然这位“母亲”永远地走了,但我想,车站上的群众一定会记住她的——一位坚强的母亲。

这位母亲有一个儿子,名字叫巴威尔。巴威尔和工人们组成了马克思主义工人小组,勤奋地学习革命理论,懂得了资本家的剥削是工人痛苦的根源。他意志坚强,头脑清醒,不但赢得了工人小组成员的爱戴,而且使广大工人群众对他满怀敬慕。“沼泽的戈比”事件是巴威尔第一次领导群众进行的斗争,巴威尔在群众大会上向工人宣传革命道理,积极领导这场斗争。

《母亲》以巨大的艺术力量阐述了俄国工人阶级和广大革命群众在革命斗争中不断觉悟、成长的过程,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和工农运动相结合是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由之路。在这里,我们可以欣赏到高尔基作为一代宗师那不可制服的锐气与力量,领略到大师带给我们的俄罗斯大草原的健康气息!

人类创造着历史长河又被其悄然淹没。文学这片记载着人类成长的沃土,值得我们驻足;名著这些参天大树,更值得我们为之倾倒------我爱读书!

平潮小学

五(3)班

李采惠

第二篇:读《母亲》有感

无产阶级革命作家高尔基写过许多举世闻名的文章,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母亲这篇小说则是高尔基的代表作之一。

《母亲》描叙了俄国十月革命前反帝国主义分子行动和人民的觉醒。这篇小说曾受到列宁的高度评价。《母亲》的主人公是巴威尔。巴威尔是反帝国的首领,他们经常散发传单和传阅进步的革命书籍,当巴威尔的母亲知道这件事时非常支持。在儿子的影响下,她也加入了这场战争。

《母亲》这本书我虽然看不透澈,但从对人物的刻画、人物语气和神态的描写以及周边环境的体会我仿佛看到了当时的状况,理解作者写作这本书的心情。他们每完成一次任务都冒着很大的危险,一不小心就可能暴露,一不警惕就可能掉进陷阱,他们每天都在生死之间游动。我非常佩服他们,为了众人的幸福他们不惜牺牲自己······。

这本书十分感人,我很喜欢。希望大家都来读读这本书,把他们的精神永远铭记。

第三篇:读《母亲》有感

读《母亲》有感

《母亲》是我极为欣赏和喜欢的一部作品。它描写了前苏联时期工农人民为真理,为平等,为自由,为过上好的生活而不断奋斗的故事场面。

巴威尔·符拉索夫是工人区中钳工的儿子。他偷偷地学习——因为这是工人所不能拥有的权利。一些工人的子女和他一起读书、讨论问题、办报、散发传单,干起革命事业。母亲起先担忧自己的儿子,慢慢的,她喜欢并钦佩这些年轻的革命者们,自己也受到了教育,参加了革命工作。随着革命事业的不断壮大,沙皇反动政府开始迫害革命者。但以巴威尔为首的组织却冒着生命危险宣传革命思想。工农运动越来越浩大,群众的反响越来越强烈,母亲的思想觉悟也越来越高,她将整个心灵献给了属于人民自己的革命事业。

《母亲》是一部思想上的革命作品。它号召人民团结起来,为自身利益而奋斗。小说中,巴威尔这一群青年将自己的青春献给了壮丽的革命事业。他们不顾个人安危,为无数平民的利益到处奔走,演说、散发传单,用宣传去唤醒人民,使人民从以沙皇反动政府为主的压迫大众的机构中解脱出来。他们追求真理、热爱和平,所以他们要奋斗,要用行动去打倒一切不平等的现象,去捍卫群众的利益,去创造社会主义的社会,去实现无产阶级的和平梦想。他们崇高的理想和真诚的呼吁使无知的工农阶级觉醒,他们伟大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感染了身边的人。母亲正是从一个柔弱、温顺、忧郁的传统工人区妇女变成了一个有着深刻见地、满腔热情、勇敢无畏的新时代革命工作者。她不辞辛劳地长途跋涉送报纸、传单,不顾警察的残酷毒打向群众宣传革命真理;她和青年们一起带头示威游行,高高举起代表理性、真理、自由的旗帜,向世界宣告着革命者强有力的信仰;她忍受着儿子被捕、骨肉离别的痛苦,在一个个革命者接连入狱后仍坚持着实现自己的宿愿„„当法庭审理这些革命者时,年轻人振奋人心的微笑显示着革命事业的光荣与革命工作者的顽强,他们慷慨激昂的演说宣示着坚定的信念:“你们使人们无法生活,就毁灭他们”;社会主义却要把遭到你们摧残的世界连成一个不可分割的伟大整体,而且这一点——一定要实现!”他们的眼睛里闪烁着正义的光辉。

这部小说使人热血沸腾,令人强烈地感受到可敬的革命者们的勇敢不屈、正气凛然,由衷地赞叹他们对理想的坚持,钦佩他们对伟大事业的献身精神。特别是母亲这个人物的思想转变,由胆小、明哲保身的保守派到热爱生活、传播真理的革命先驱。这壮丽、激昂的革命故事震撼着我,我看到了生命的真谛。

《母亲》带给我的思考:要有好的生活就要有好的知识,要学好知识就要学会学习与实践。当然,读一本好书也是学习的一种方式。整个寒假不见得就只学作业不看书吧!这样也未免太浪费时间了吧!我翻了翻书架,想找本适合自己看的书,对了,就是它——《母亲》。

《母亲》是高尔基的代表作,被认为是一部划时代的巨著,开辟了无产阶级文学的新纪元。虽然在高尔基前,有许多作家在创作中对工人的生活都有所表现,但是那些作家总是把工人描绘成资本主义社会的牺牲品。而《母亲》他第一次深刻的反映了工人阶级在其政党领导下所进行的革命斗争;第一次成功地塑造了工人阶级的英雄形象;历史地具体地描写工人阶级革命时期的典型个性和典型环境。

《母亲》让我深刻地感受了母亲,巴威尔及其其他无产阶级的人物,他们也有自己的英雄形像,同时我也在深深的思考,为什么在其他作家的眼中工人就是社会的牺牲品?难道工人生来就是当牺牲品的吗?难道工人就没有自己的英雄形象吗?难道工人就应该低人一等吗?不,在革命时期工人也有自己典型性格和环境,他们也是支撑社会的英雄。我脑中又泛起曾经有过的一种想法:革命者没有感情吗?这本书却十分肯定的推掉我这种想法,“它”通过描写革命者美好的情操和无产阶级人性美,深刻揭示了革命者的精神世界,让我不得承认革命者是有感情的,而且他们的情感世界比平凡人来的丰富、精彩。

第四篇:读《母亲》有感

读《母亲》有感

我以前虽然读过高尔基的《海燕》,但是对高尔基还是不了解。看了高尔基的《母亲》后,我觉得高尔基是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像刘禹锡在秋天里髙歌“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一样,他也另辟蹊径,他没有像其他作家那样,在创作中反映过工人的痛苦生活并把他们描绘成资本主义制度的牺牲品。在他的笔下工人是坚强不屈的,他们组织工人运动,从自发到自觉,从经济斗争转到政治罢工,农民和工人在斗争中结成同盟。

我觉得我们应该有创新精神,不要墨守成规,正如巴尔扎克所说“第一个将女人比作花的人是天才,第二个将女人比作花的人是庸才,第三个是傻瓜”,我们若一味的跟在别人的后面就什么也不会得到。“两弹一星”之父钱学森、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们都前人的基础上创新,才有自己的成就。如果一个人没有创新,他就不会有所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创新,它就会停滞不前,不会进步。《母亲》这本书给了我太多的震撼。当读到“他们的全部生活被那年深日久牢不可破的习惯所束缚,每天所想所做的都是老一套。没有人有改变这种生活的愿望。”时,我觉得那些工人真的好可怜。他们每天被压迫着,向坟墓一步步迈进,没有东西能驱散他们的疲劳和痛苦,只能用烈酒来刺激他们的胃,麻痹他们的神经。钳工米哈伊尔·弗拉索夫就每天喝得酩酊大醉,然后打妻子跟儿子。他死后,他的儿子巴维尔也喝得醉醺醺的,当母亲制止他时,他却说大家都在喝,甚至后来巴维尔他们引起军官的注意,也是因为他们不喝酒、不胡闹。这些工人真是悲哀。习惯,让他们麻木、愚昧,他们从未想过要去改变这种生活。他们习惯了忍受,认为一切变化只能加重压迫。“习惯”真的很可怕。它使人的思维模式固化,想象力散失,甚至忽略很多精彩的细节。当我们习惯了父母的爱护、朋友的关心时,我们就会对友情、亲情很冷淡、漠不关心,认为他们对自己好都是理所当然,从未想过自己要为他们做些什么,也从没想过当我们满不在乎时,他们是否会伤心、难过。当亲人、朋友都离我们而去时,我们才恍然悔悟:爱我们,不是他们的责任、义务,不止需要他们付出,我们也需要付出。爱,是需要我们一起努力的。

我觉得自己也在习惯中变得堕落了,习惯了大学的轻松,习惯了“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习惯了临考前的一两个星期再备考·····刚进大学时,我对大学60分嗤之以鼻,对考前找试题认为是作弊,对选修课做别的作业感到匪夷所思,但是现在,那些我曾经无法接受的东西正在我身上上演。似乎大学没逃过课,大学就白读了一样。

我觉得我们的书真是白读了。我们不如巴维尔,虽然他开始跟其他年轻工人一样:参加舞会、喝酒,但后来他离开了一般的青年工人常走的旧路,他口中没有了粗暴和凶狠的话,举止变得朴实、柔和,对于母亲更是努力减轻她的负担,他偷偷地学习,领导工人们运动,成长为一个真正的革命者。我们也不如母亲尼洛夫娜,她不识字,却比那些识字的理解真理,理解俄国的未来。作为生活在当时俄国黑暗社会最底层的工人代表,她从一个没有灵魂的麻木的人,一跃而为一个具有先进思想,为推翻沙皇统治而站在第一线的人。

早期的母亲是蒙昧而没有自主意识的,在屈辱的答应丈夫的求婚之后,她的一切都依靠于她的丈夫,而且经济上的不独立,使她必须以丈夫为中心。但在丈夫眼中,她只配用混蛋来形容。她和所有的旧社会的妇女一样,身上有着“夫权”、“神权”及“政权”的三重束缚,这不但是压迫母亲的三座大山,这也是推翻压迫寻找幸福的动力。她的骨子里有对新事物的害怕,当巴维尔的表现与其他人不一样时,她就焦虑不安,即使儿子不断向她灌输真理,让她目感到“一种思想所不能捉摸的伟大的东西”,但这并不代表母亲是真正了解儿子和同志们所肩负的伟大使命,她仍然是不安的,在面对不可预知的未来,她仍然选择轻轻的哭泣并伴随着淡淡的恐惧,她对革命的支持只是因为对儿子的爱。在儿子因“沼地的戈比”事件被捕后,母亲将巴维尔他们宣传革命的小册子带进了工厂。当时母亲高兴极了,因为巴维尔能很快被放出来了。

爱,真的很伟大!它让母亲从胆小怕事、隐忍而听由天命的人变成一个面对军官若无其事、信心十足的人;它让母亲从麻木无知、对未知物恐惧的人变成一个投身革命、寻求真理的人。其实,不仅仅是高尔基笔下的母亲,现实中的每一位母亲都很伟大。为了孩子、为了家庭,她们学会了坚强,学会了一些超乎她们能力的事。像我的妈妈,为了供我们读书,不得不跟着一群男人搬钢管,做苦力。我跟我妈走在一起,别人总是笑她矮,可是有谁知道她一直承受着不是她所能背负的重担。虽然说父母都是孩子的避风港,但是,我觉得我妈为我们这个家付出的更多些。因为爸爸的沉默寡言,许多事都是妈妈在处理。

在革命事业中,尼诺夫娜总是主动地、忘我地、高度负责地完成党交给她的任务,她不惧怕危险,“您真不应该问我怕不怕。”高涨的革命热情,使她忽略了危险性,强烈的责任感,浓厚的幸福感使她热烈的希望表达自己的工作需求。她已经成长为一名革命者,在小说的结尾部分,她冒着生命危险,自告奋勇地送儿子的演说稿,在火车站,母亲已经意识到了形势的严峻,但她的心仍是自豪与快乐的,她觉得“十分爽快”。母亲真是一个了不起的革命者!其实,从小娇生惯养的娜塔莎,在监狱八天没吃东西的萨申卡,他们都是了不起的革命者。这让我眼前浮现出我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努力拼搏,为推翻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而浴血奋战的场景;也让我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些现象已淡出了我们的实现。但是我们还没有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我们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身上肩负的责任还很重。在大学里,学生的利益心很重,结交的朋友有权有势的学生会干部,借着民主选举大搞人际网·····我觉得我们如迷茫期的尼诺夫娜,我们应该将自己的认知上升到国家,不再着眼于个人的利益,而是国家的、民族的利益。我们应该为我们共同的目标—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奋斗。

合上这本书我仍感到热血沸腾,为那些可敬的革命者们的勇敢不屈、正气凛然,由衷地赞叹他们对理想的坚持,钦佩他们对伟大事业的献身精神。尽管现在不需要我们去干革命,但是,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要认真地对待工作、学习,遇到困难要坚强不屈,勇敢地面对;要爱亲人、朋友,爱生活,珍惜眼前的一切;要有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041040113 周静

第五篇:读《母亲》有感

读《母亲》有感

高尔基: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出身贫苦,幼年丧父,11岁即为生计在社会上奔波。他与广大劳动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亲身经历了资本主义残酷的剥削与压迫。高尔基刻苦自学文化知识,并积极投身革命活动,探求改造现实的途径。高尔基的长篇小说《母亲》和剧本《敌人》两部最重要的作品——标志着其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峰。《母亲》塑造了世界文学史上第一批自觉为社会主义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英雄形象,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列宁肯定了它的现实意义。

高尔基的《母亲》,其大概的内容是:小说的中一位重要人物是巴威尔的母亲尼洛夫娜。她像千百万受压迫的妇女一样,被繁重的劳作和暴戾的丈夫殴打折磨成逆来顺受、忍气吞声的人。丈夫死后,她的儿子巴威尔由一名普通工人成长起来,成为无产阶级革命家,他身上有着革命理想和热情。当儿子走上革命的道路时,他的母亲很伟大,在儿子以及他的同志们的启发、帮助下,逐渐接受革命的真理,也投入到革命中。当巴威尔再次被捕后,她搬到城里,和革命者住在一起,坚决担负起革命工作,完全献身给共产党。巴威尔在法庭上的演说及斗争更进一步提高了母亲的觉悟。小说结尾时,母亲冒着生命危险去传送印有儿子在法庭上的演说的传单,不幸在车站被暗探围住。这时,母亲勇敢地把传单散发给车站上的群众。在被捕时,她庄严地宣称:“真理是血海扑不灭的。”母亲至死也不向敌人屈服,她最后献出了生命。

看完《母亲》我受益匪浅,我感触最深的是母亲尼洛夫娜对她儿子巴威尔的爱。一开始她只是一个受尽压迫的普通妇女,但是当她儿子被抓走时,她觉得应该为儿子做些什么,于是第一次参加到这种与统治阶级做斗争中--往工厂里向工人们发送传单。什么使她有勇气这么做呢?母爱!除了母爱还有什么能够让一个受尽磨难的女人如此勇敢呢?还有当她看到儿子已经决定在五一工人运动中打旗,这样做的后果是:会被警察抓去坐牢,然后流放到西伯利亚。母亲希望他不要去。但儿子说这种感情他不需要,这样会拖他后退,母亲听后怕他再说出其他字眼,来伤她的心,就及时把话题中断了。这不禁令我想起,也许做儿女的可能太自私,不是都说不养儿不知父母恩,也许就是这个意思吧?谁会希望自己的孩子不在身边?谁会希望自己的孩子去坐牢?去受苦?这些心情也许只有做父母的才能体会得到,体会得最深吧!

在小说中,尼洛夫娜的母爱有一个提高和发展的过程。最初,她的母爱同一般劳动妇女的母爱没有什么区别。经过一系列事件的教育,她的思想达到了新的境界,她坚信儿子真理在握,必然胜利。因此,她在散发儿子的演说稿时才能表现得那样镇静和勇敢。尼洛夫娜的母爱之所以那样崇高和伟大,就是因为她爱她儿子,支持她儿子。有一位作家——史铁生的著作《我与地坛》,它同样赞扬了伟大的母爱。写的是在作者两条腿残废后,作者选择了以逃避世界的方法来面对生活。但是作者的母亲选择了在他背后默默支持他。母亲是最伟大,同时也是最痛苦的,尤其是作为一个被“命运击晕了头”的儿子的母亲。她面对一个在“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的儿子,她期待自己的儿子最终的幸福。甚至,为了自己的儿子能在心灵上有一分宽慰和自由,她不惜自己承受心灵上的“痛苦”与“惊恐”。其中的味道,也只有母亲自己最能明白。当那个自暴自弃的少年长大时,他在地坛里自省,他缅怀那段时光,在那艰难岁月中对生命的理解,以及母亲给予他的关爱与启发。而作者在他母亲第一次获奖的日子里,在希望能给母亲一个安慰的日子里,他是多么希望母亲还活着,用自己的成绩给她一个小小的安慰,哪怕是让她有一个微笑,但是母亲却熬不住了,人世艰难,事与人违,作者再也没有机会了。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息,子欲养而亲不在啊!”世界上没有后悔药,请不要在错过了之后,才想要来珍惜,那时候已经来不及了。你将抱怨终生。

小说主人公巴威尔的母亲为了儿子,可以牺牲一切,这样深沉的爱,每一个做儿女的都会感激终身的。但是当今社会却变得人情冷淡,随着社会的日渐发展,人们彼此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甚至连亲情都变得淡薄。有些人逃避赡养父母的责任,不肖不义,有些人就自己享福,不顾父母受苦。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件令人愤慨的事:一对夫妻将其多余的一套房子用来租给别人住,以用来收取租金,谋取利益。但是他们对自己的父母却以房子不够的借口,让他们住在一小间随随便便搭起的草屋中……这让人听完后心寒,怎么可以为了一己私欲,竟让辛辛苦苦抚养自己长大成人的父母亲受苦。他们的良心难道不会受到谴责吗?这样的例子不少,我不禁想问一句,古时候人们都把忠、义、孝作为一个英雄必须遵循的守则,但现在我们的社会虽然发展迅速,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大大的提高,但相对人们却变得无情无义,难道我们仅仅发展了我们的物质生活,我们的精神素质还比不上古人吗? 小说中还有一处描写道,令我印象深刻。母亲对巴威尔说:“你不要喝酒,该你喝的那份,你爸爸早已替你喝光了。他叫我受苦可受够了……但你可怜可怜你妈妈,好不好?”母亲这如此悲伤而温和的话,令我生感同情,但值得庆幸的是儿子巴威尔听到母亲的话,他顿然醒悟。

现在有不少的青少年他们动不动就发父母的脾气,他们总是以自己与父母的思想有代沟为理由,不屑与父母沟通,觉得父母做什么事情都逆着他们的意,其实我们是否想过,父母的一切出发点都是为了我们好,就算他们真的做得不对,我们也可以平心气和地坐下来和他们谈谈,没必要为一点小事就大动肝火,好像有什么深仇大恨似的。他们是否想过每一次我们与父母发生争执时,父母会有多难过!有时候,父母甚至会打我们,但是有一句话说得好“打在儿身,痛在娘心”,所以我们要试着了解父母,从他们的角度出发,想想他们为什么要那么做。

我从小因为某些原因,我一出生就与我外婆生活,直到六岁才被父母带回家,还记得那天外婆把我带我父母家时,我死命拉着外婆的衣服不让她走,大声叫着:我不要留在这里。父母在一旁看着不知如何是好。在融入父母与我的兄弟姐妹生活的那段时间是很困难的,我经常吵着要回外婆家,要跟外婆一起生活,我甚至不称呼他们做“爸爸、妈妈”,因为觉得是他们拆散了我和外婆。大概过了一年多,在父母的包容与无微不至地照顾下,我感受到他们对我深深的爱,渐渐地明白,当初父母把我送到外婆家是有不得已的原因的,现在他们那么疼爱我,我又何必总是抱怨过去呢!他们现在对我的好,已经足够说明他们是爱我的!我还记得当我第一次开口叫他们“爸爸、妈妈”时,他们有多激动,眼眶泛泪,只是一个劲地说:“乖,乖,孩子……”现在有时候回想起来,觉得那时的自己真不懂事。我想现在很多人与自己的父母都有发生过矛盾、冲突,或许当时我们不懂,但当你长大成熟一点,你再回想一下往事,你会发现当时的你有多伤害父母的心。父母是赐予我们生命的,没有他们,我们又从何而来?其实我们的父母亲要求的真的是不多,他们要的只是一句随意的问候,比如说:“爸妈,你们最近身体如何?”在父母亲节打个电话跟他们说声:”父亲节快乐!””母亲节快乐”,随意买的宵夜,煮 一顿再普通不过的饭,睡前帮他们盖盖被子,天冷帮他们添衣服、戴手套.....常回家看看,这都会让他们温馨很久。有时候,我常常在想:我希望我的子女以后如何对我,那么现在,我有没有如此对待我的父母?我相信,人是环环相扣的;现在,你如何对待你的父母;以后,你的子女就如何待你。

父母的爱,是一种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感动的爱,是伴随一生的感恩,它虽然平凡,但是却在平凡中孕育着一份惊人的伟大。人世间最难报的就是父母恩,愿我们都能:以反哺之心奉敬父母,以感恩之心孝顺父母!

大学生应该多阅读一些经典名著,名著是时间留下的硕果,是古今中外文化的精华,他们和一般作品在文化品位上是不相等的,有以一当十的价值。这对我们的成长与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

下载读《母亲》有感(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母亲》有感(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怀念母亲有感

    读怀念母亲有感1 母亲,这个词是我们大家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但是,有谁真正关爱心母亲呢?母亲给了我们无限的母爱,而我们却没有发现在母亲背后隐藏着的辛酸。读了《怀念母亲》......

    读《母亲》有感5篇范文

    读《母亲》有感15篇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母亲》有......

    读《怀念母亲》有感(精选合集)

    读《怀念母亲》有感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怀念母亲》有感,希望对大家有......

    读《怀念母亲》有感

    ——读《怀念母亲》有感 还记得这样一个夜晚•••••• 云睡了,城市睡了,大地睡了。某个僻静的角落,一个身处异地他乡的小女孩,将手机靠在耳边,默默的等待着。当打给母亲的第七......

    读《怀念母亲》有感

    读《怀念母亲》有感 读《怀念母亲》有感1 他第一离开袓国来到外国留学,亲生母亲不断在梦中出现,表达了他对两位母亲的无限思念。当他与祖国的距离远了,心中只有优愁,有思念。在......

    读怀念母亲有感

    读怀念母亲有感 读怀念母亲有感1 今日,我们学习了季羡林爷爷写的《怀念母亲》,我感触很深。季羡林爷爷六岁时就离开了生身母亲,到城里去住,偶尔几次回去,都只是去奔丧,并没有特意......

    读《怀念母亲》有感

    读《怀念母亲》有感1 母亲,这个词是我们大家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但是,有谁真正关爱心母亲呢?母亲给了我们无限的母爱,而我们却没有发现在母亲背后隐藏着的辛酸。读了《怀念母......

    读《母亲桥》有感

    读《母亲桥》有感 (牧牛镇中学七年四班 王欣欣 指导教师 于丽萍) 人们都说“母爱”是一座桥把我们通向成功的彼岸;“母爱”是希望托起我们儿童明天的太阳。“母爱”是一个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