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今年进京留京名额总量16000人 北京人事局发警示
据北京晚报报道,北京市近日发现有些用人机构和中介机构发布虚假信息,向非北京生源毕业生非法倒卖北京户口。就此,北京市人事局提醒毕业生应提高警惕,及时举报。
今年是北京市高校毕业生就职人数最多的一年,毕业生人数达到13万左右,其中北京生源5万余人。今年北京市非北京生源毕业生进京留京名额总量将控制在16000人左右。
北京市人事局负责人表示,录用高校毕业生就业可引进非北京生源毕业生,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各用人单位和中介机构不得以任何理由违反规定向毕业生收取或变相收取任何费用。
对于发布虚假招聘信息,利用招聘信息进行欺诈活动,或违反规定收取毕业生费用,损害毕业生权益的,一经发现,将取消其接收毕业生资格,并按有关规定予以严肃处理。(王润)
来源:中新网
第二篇:北京市人事局关于积极做好抗击“非典”有关工作的通知(京人发〔20(精选)
【发布单位】北京市
【发布文号】京人发〔2003〕51号 【发布日期】2003-05-19 【生效日期】2003-05-1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北京市人事局关于积极做好抗击“非典”有关工作的通知
(京人发〔2003〕51号)
各区、县人事局,市属各部、委、办、局(总公司)人事(干部)处,各人民团体人事(组织)处: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和奋战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卫生防疫人员及科研人员,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北京防治“非典”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以实际行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夺取抗击“非典”斗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进一步调动广大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人事部门的作用,现就积极做好我市抗击“非典”工作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各级人事部门要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关于防治“非典”工作的各项部署和要求,自觉做到思想上、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效率意识,充分发挥人事部门在这次抗击“非典”斗争中的作用。坚持一手抓防治“非典”斗争,一手抓人事人才工作,做到两不误、两促进,为坚决打赢抗击“非典”这场攻坚战提供强有力的人事人才保障。
二、有效发挥表彰奖励的激励和导向作用,积极做好抗击“非典”时期的表彰奖励工作。各单位人事部门要充分利用我市表彰奖励和行政奖励的政策,全力做好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科研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的奖励工作。对取得突出成绩、做出重大贡献的有关人员,按照我市奖励的有关规定和干部管理权限,及时给予奖励。要随时了解和掌握本单位在抗击“非典”斗争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先进事迹,认真做好搜集整理,为下一步国家和市委、市政府表彰在抗击“非典”斗争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做好评选推荐的准备工作。
三、认真做好在抗击“非典”一线的单位和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评聘工作。凡符合以下条件的,经市人事局核准,可适当放宽条件和指标限制。
(一)对在“非典”救治和预防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医院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单位,经批准可适当提高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
(二)对积极参加“非典”救治和预防工作,并在科学研究、临床诊断和技术创新等方面取得突出业绩和成果的医护人员和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可提前聘任中级职务或破格申报中高级专业技术资格。
(三)因抗击“非典”工作未能如期参加2003年职称外语及计算机考试的,经单位审核同意,在本职称评聘中,可申请予以免试。
(四)申报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医护人员及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因抗击“非典”不能答辩的,可以免于答辩,由评审委员会直接评议。
四、在人才引进、接收应届大学毕业生等方面,特事特办,简化手续,确保我市抗击“非典”斗争的需要。
(一)凡我市医疗卫生系统及有关科研单位,急需引进的从事传染、呼吸、重症监护、放射等抗击“非典”斗争急需的各类人才,可不受地域限制,即时办理,对于特别突出的人才,可适当放宽条件。
(二)对于本市医疗卫生部门接收非北京生源毕业生的人数在数量上充分保证。对在“非典”一线的医疗单位和部门急需补充的高校毕业生,放宽进京条件的限制,根据实际需要予以引进。对主动要求到抗击“非典”一线实习的应届大、中专毕业生,表现突出者,可破格批准留京。
五、要采取多种形式,努力做好当前的引智工作。
(一)积极支持和鼓励卫生、医药部门和行业开展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对于与“非典”防治工作有关的聘请外国专家等项目,采取特事特办的原则,及时办理。
(二)对于与国外科研机构合作研发的“非典”课题项目,可按申报程序列入我市重点引智专项计划并给予重点经费资助。
(三)对于来京工作的外国专家,要认真妥善安排他们的工作和生活,采取严密的预防措施,确保在京外国专家的身体健康。
(四)对于出国(境)学习培训项目,或因防治“非典”期间暂缓或延期的引智项目,各单位人事部门要积极做好相关调整和准备工作,努力降低“非典”疫情对我市引智工作的影响。
六、各级人事部门对工作人员一定要加强管理,严肃纪律。在抗击“非典”斗争的特殊时刻,一方面要主动关心本单位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和工作生活,尽力为他们创造好的环境和条件,认真抓好各项防护措施的落实;另一方面要教育和引导他们,立足本职,坚守岗位,扎实工作。要把工作人员在这次抗击“非典”斗争中的表现情况,作为今年考核的重要内容。对在这场特殊战斗中不顾大局、拒不服从组织安排、擅离职守、临阵退缩的国家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要依据人事部、监察部《关于严肃纪律确保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顺利进行的通知》精神和北京市的有关规定,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批评教育、辞退或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等处分,对具有专业技术职务或执业资格的,同时要撤消专业技术职务和执业资格。
二ОО三年五月十九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北京市人事局关于公布废止部分规范性文件的通知(京人发〔2002〕59号)
【发布单位】北京市
【发布文号】京人发〔2002〕59号 【发布日期】2002-06-04 【生效日期】2002-06-0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北京市人事局关于公布废止部分规范性文件的通知
(京人发〔2002〕59号)
各区县人事局,市政府各委、办、局(总公司),人民团体、高等院校人事(干部)处:
根据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关于适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进程清理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其他政策措施的意见》的要求,北京市人事局对截止2001年底以前发布的各类人事政策措施等规范性文件进行了清理。决定对本通知附件所列77件规范性文件予以废止、宣布失效。
附件:北京市人事局决定废止部分规范性文件目录
二OO二年六月四日
北京市人事局决定废止部分规范性文件目录(共77件)
序号
文件名称 文件号
关于对应届普通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进行公务员录用资格考试的通知
京人录[1995]34号
关于对应届普通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进行公务员录用资格考试的通知
京人录[1995]598号 北京市人事局关于吸收录用维护经济秩序和市容卫生民警等有关问题的通知
京人[1982]8号
关于党政群机关在干部岗位上的工人通过考试考核择优录用为干部的通知
京人录[1990]18号
北京市录用干部体格检查标准(试行)
京人录[1992]17号
北京市人事局关于为“公、检、法”系统兼做干部工作的司机办理系统内干部身份问题的通知
京人录[1992]21号
关于解决街道办事处副处级以上非国家干部身份人员吸收录用问题的通知
京人录[1993]9号
关于严格控制从市外调入干部的通知
京人字[1981]1号
北京市人事局关于整顿“以工代干”工作中若干具体问题的处理意见
京人[1984]19号
关于整顿“以工代干”中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
京人[1984]27号
北京市人事局关于放宽具有中专毕业以上学历和1966年以前高中毕业文化程度的“以工代干”人员转干年龄的通知
京人[1984]62号
北京市人事局关于结束整顿“以工代干”工作的通知
京人[1984]69号
北京市人事局关于在郊区县工作的专业技术干部调入城近郊区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
京人字[1985]17号
关于将部分干部调京的审批权下放给区县人事局的通知
京人干[1989]7号
关于从郊区、县中小学代课教师中录用教师的通知
京人干[1989]13号
关于做好稳定和补充中学教师队伍工作的通知
京人干[1994]3号
北京市科技干部局、北京市劳动局关于企业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有关工资问题的通知
京职改办字[1988]211号
北京市职称改革办公室关于提高事业单位部分高级工程师职务工资有关工作的补充通知
京职改办字[1988]285号
北京市职称改革办公室关于调入本市单位人员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审核问题的通知 京职改办字[1990]011号
北京市职称改革办公室关于从事专业技术干部管理工作人员评聘经济系列专业技术职务问题的实施意见
京职改办字[1992]010号
北京市职称改革办公室、北京市财政局关于转发财政部、人事部《关于印发<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暂行规定>和<实施办法>的通知》以及《关于印发<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报名条件的补充规定>的通知》的通知
京职改办字[1992]013号
北京市职称改革办公室关于对申报高级会计师、高级审计师专业人员进行专业知识考试的通知
京职改办[1993]007号
北京市职称改革办公室关于转发中共北京市委研究室《关于在本市决策研究人员中开展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定工作的意见》的通知
京职改办字[1993]032号
北京市职称改革办公室关于调整申报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外语考试有关规定的通知
京职改办字[1994]003号
北京市职称改革办公室关于调整中、初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的通知
京职改办字[1995]014号
北京市职称改革办公室、北京市财政局关于转发财政部、人事部《调整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种类、考试科目和考试时间等有关问题》的通知
京职改办字[1995]018号
北京市职称改革办公室、北京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考核(考试)认定北京市级监理工程师的通知
京职改办字[1995]025号
北京市职称改革办公室关于1996年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京职改办字[1996]001号
北京市职称改革办公室、北京市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关于1996年国际商务专业资格考试有关问题的通知
京职改办字[1996]010号
北京市职称改革办公室、北京市统计局关于1996年统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有关问题的通知
京职改办字[1996]011号
北京市职称改革办公室、北京市审计局关于1996年审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有关问题的通知
京职改办字[1996]012号
北京市职称改革办公室关于1996年房地产估价师资格考试有关问题的通知
京职改办字[1996]014号
北京市职称改革办公室关于1996年北京市中学、小学、中等师范学校职称改革工作的意见
京职改办字[1996]015号
北京市职称改革办公室关于做好1996北京地区普通高等学校职称改革工作的意见
京职改办字[1996]016号
北京市职称改革办公室关于1996年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资格和水平考试工作若干问题的通知
京职改办字[1996]017号
北京市职称改革办公室、北京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北京市监理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工作的通知
京职改办字[1996]034号
北京市职称改革办公室关于北京市乡镇企业开展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的暂行规定
京职改办字[1997]004号
北京市职称改革办公室、北京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1997年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有关问题的通知
京职改办字[1997]017号
北京市职称改革办公室关于对卫生技术系列评聘工作有关具体政策进行调整的通知
京职改办字[1997]020号
北京市职称改革办公室关于对《北京市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工作管理办法》部分条款进行修改的通知
京职改办字[1997]024号
北京市职称改革办公室关于北京市乡镇企业不具备规定学历人员考试及有关问题的通知
京职改办字[1997]031号
北京市职称改革办公室、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关于1997年全国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资格考试及有关问题的通知
京职改办字[1997]037号
北京市职称改革办公室关于1998年企业法律顾问执业资格考试工作的通知
京职改办字[1998]006号
北京市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北京市乡镇企业局关于1998年北京市乡镇企业不具备规定学历人员考试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京职改办字[1998]015号
北京市职称改革办公室、北京市财政局关于1999年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有关问题的通知
京职改办字[1998]033号
北京市职称改革办公室关于做好2000年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外语等级考试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京职改办字[1999]013号
北京市科技干部局关于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业务考核的通知
京科干文[1989]67号
北京市科技干部局关于专业技术人员业务考绩档案管理试行办法的补充意见
京科干政字[1991]34号
北京市科技干部局关于进一步做好专业技术人员考核工作的通知
京科干政字[1996]78号
北京市科技干部局关于对我市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计算机应用水平考试的通知
京科干职[1997]22号
北京市科技干部局关于1999部分申报中学高级教师职务人员参加外语考试的通知
京科干职[1998]86号
北京市科技干部局关于1999年北京市乡镇企业不具备规定学历人员考试有关问题的通知
京科干职[1999]28号
北京市科技干部局关于印发《关于在中关村地区高新技术企业中开展社会化专业技术资格评定试点工作的实施细则》的通知
京科干职[1999]68号
北京市人事局关于2000申报专业技术职务有关专业知识考试问题的通知 京人发[2000]28号
关于从市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大专毕业生中吸收录用干部的通知
京人计[1991]28号
关于公安系统招考人民警察工作的通知
京人录[1995]599号
关于为普通高等学校计划内农业户口自费生办理“农转非”手续的通知
京人录[1996]276号
关于1997办理干部家属“农转非”工作的通知 京人发[1997]35号
关于远郊区县机关、事业单位艰苦岗位职工农转非工作的通知
京人发[1997]58号
关于为部分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解决农转非问题的通知
京人发[1997]67号
关于县乡两级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农转非”工作的通知
京人发[1998]57号
关于解决部分乡镇计划生育专职人员“农转非”的通知
京人发[1999]56号
北京市人事局关于对违反《北京市人才市场管理若干规定执行行政处罚的暂行工作细则》的通知
京人发[1995]56号
北京市人事局关于印发《北京市人事局关于违反〈北京市人才市场管理若干规定〉处罚暂行办法》的通知
京人发[1995]57号
北京市人事局关于印发《北京市人事局关于举办人才招聘洽谈会和从社会上公开招聘人才审批暂行办法》的通知
京人发[1995]77号
北京市人事局关于印发《北京市人事局关于成立人才流动服务机构审核暂行办法》的通知
京人发[1995]78号
北京市人事局关于实施《北京市人才市场管理若干规定》的通知
京人发[1995]84号
关于确定部分行政职务转入日常工作的通知
京人职字[1988]6号
关于报送处级领导干部备案工作的通知
京人考[1993]3号
北京市确定部分行政职务办公室关于在区、县党政机关确定部分行政职务的实施意见
京职办[1987]1号
北京市确定部分行政职务办公室关于在区、县党政机关确定部分行政职务审批程序的通知
京职办[1987]2号
北京市确定部分行政职务办公室关于在事业单位一般干部中确定行政职务的实施意见
京职办[1987]3号
北京市确定部分行政职务办公室关于在事业单位确定行政职务审批程序的通知
京职办[1987]4号
北京市确定部分行政职务办公室关于在市属普通高等学校一般干部中确定行政职务的意见
京职办[1987]7号
北京市确定部分行政职务办公室关于在市属普通高等学校一般干部中确定行政职务审批程序的通知 京职办[1987]8号
北京市确定部分行政职务办公室关于在市、区、县党政机关核定部分行政职务的通知 京职办[1987]10号
北京市人事局关于下发北京市“八五”期间人事干部岗位培训工作意见的通知
京人字[1992]3号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北京五险一金政策(京人社局发2011最新)
北京地区五险一金政策
养老保险
关于发布2011年北京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标准的通知
京人社局发〔2011〕29号
各区(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为确保本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顺利实施,参保人员能够持续缴费和保持一定的待遇水平。2011年本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最低缴费标准为960元,最高缴费标准为7420元,现予以发布。
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二〇一一年二月十一日
参保
城镇职工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由所在企业从其本人工资中代扣代缴。城镇职工以本人上一月平均工资为缴费工资基数,按照8%的比例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全额计入个人账户。缴费工资基数低于本市上一职工月平均工资60%的,以本市上一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作为缴费工资基数;超过本市上一职工月平均工资300%的部分,不计入缴费工资基数,不作为计发基本养老金的基数。企业以全部城镇职工缴费工资基数之和作为企业缴费工资基数,按照20%的比例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企业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在税前列支。
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以本市上一职工月平均工资作为缴费基数,按照20%的比例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其中8%计入个人账户。
医疗保险
基本医疗保险
(基本医疗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共同缴纳。用人单位和职工应当按时足额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不按时足额缴纳的,不计个人帐户,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不予支付其医疗费用。)职工按本人上一年月平均工资的2%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职工本人上一年月平均工资低于上一年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60%的,以上一年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为缴费工资基数,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职工本人上一年月平均工资高于上一年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300%以上的部分,不作为缴费工资基数,不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无法确定职工本人上一年月平均工资的,以上一年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为缴费工资基数,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本规定施行前已退休的人员不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
本规定施行后参加工作,累计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男满25年、女满20年的,按照国家规定办理了退休手续,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或者退休费的人员,享受退休人员的基本医疗保险待遇,不再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
本规定施行前参加工作施行后退休,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不满前款规定年限的,由本人一次性补足应当由用人单位和个人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后,享受退 休人员的基本医疗保险待遇,不再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认定,职工的连续工龄或者工作年限符合国家规定的,视同基本医疗保险缴费年限。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为职工和退休人员建立基本医疗保险个人帐户(以下简称个人帐户)。
个人帐户由下列各项构成:
(一)职工个人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
(二)按照规定划入个人帐户的用人单位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
(三)个人帐户存储额的利息;
(四)依法纳入个人帐户的其它资金。
用人单位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的一部分按照下列标准划入个人帐户:
(一)不满35周岁的职工按本人月缴费工资基数的0.8%划入个人帐户;
(二)35周岁以上不满45周岁的职工按本人月缴费工资基数的1%划入个人帐户;
(三)45周岁以上的职工按本人月缴费工资基数的2%划入个人帐户;
(四)不满70周岁的退休人员按上一年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的4.3%划入个人帐户;
(五)70周岁以上的退休人员按上一年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的4.8%划入个人帐户。
个人帐户存储额每年参照银行同期居民活期存款利率计息。
个人帐户的本金和利息为个人所有,只能用于基本医疗保险,但可以结转使用和继承。
职工和退休人员死亡时,其个人帐户存储额划入其继承人的个人帐户;继承人未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个人帐户存储额可一次性支付给继承人;没有继承人的,个人帐户存储额纳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
失业人员不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个人帐户停止计入,余额可继续使用。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按照失业保险规定享受医疗补助待遇。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在参保的区、县内流动时,只转移基本医疗保险关系,不转移个人帐户存储额;跨区、县或者跨统筹地区流动时,转移基本医疗保险关系,同时转移个人帐户存储额。
待遇: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和个人帐户划定各自支付范围,分别核算,不得互相挤占。符合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的医疗费用,由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和个人帐户分别支付。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职工和退休人员的医疗费用,应当符合本市规定的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目录以及服务设施范围和支付标准。
个人帐户支付下列医疗费用:
(一)门诊、急诊的医疗费用;
(二)到定点零售药店购药的费用;
(三)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起付标准以下的医疗费用;
(四)超过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起付标准,按照比例应当由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
个人帐户不足支付部分由本人自付。
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支付下列医疗费用:
(一)住院治疗的医疗费用;
(二)急诊抢救留观并收入住院治疗的,其住院前留观7日内的医疗费用;
(三)恶性肿瘤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肾透析、肾移植后服抗排异药的门诊医疗费用。
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不予支付下列医疗费用:
(一)在非本人定点医疗机构就诊的,但急诊除外;
(二)在非定点零售药店购药的;
(三)因交通事故、医疗事故或者其它责任事故造成伤害的;
(四)因本人吸毒、打架斗殴或者因其它违法行为造成伤害的;
(五)因自杀、自残、酗酒等原因进行治疗的;
(六)在国外或者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台湾地区治疗的;
(七)按照国家和本市规定应当由个人自付的。
企业职工因工负伤、患职业病的医疗费用,按照工伤保险的有关规定执行。女职工生育的医疗费用,按照国家和本市的有关规定执行。
工伤保险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实施国务院制定的《工伤保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各类企业、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以下统称职工),应当遵守《条例》和本办法。
第三条 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全市的工伤保险工作。
区、县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本辖区内的工伤保险工作。
市和区、县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设立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以下简称经办机构)具体承办工伤保险事务。
第四条 财政、审计部门依法对工伤保险基金的收支、管理情况进行监督。
卫生行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协助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做好工伤保险工作。
第五条 街道、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负责实行社会化管理的工伤人员和享受供养亲属抚恤金待遇人员的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
第二章 工伤保险基金
第六条 工伤保险基金实行全市统筹。
工伤保险基金全部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第七条 本市根据国家规定和本市工伤保险基金支出、工伤发生率和职业病危害程度等情况,按照以支定收、收支平衡的原则确定工伤保险行业基准费率和浮动档次(见附表),向社会公布后施行。
工伤保险行业基准费率和浮动档次需要调整时,由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会同市财政、卫生行政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提出调整方案,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施行。
第八条 本办法实施后参加工伤保险的,经办机构根据用人单位《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或者《营业执照》登记的经营范围,按照不同行业类别的行业基准费率,确定用人单位的缴费费率。
本办法实施前参加工伤保险的,经办机构根据用人单位已经确定的缴费费率,确定费率浮动档次。
第九条 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会同市财政、卫生行政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根据工伤保险费支出、工伤发生率和职业病危害程度等情况,制定全市费率浮动方案。经办机构按照费率浮动方案,确定各用人单位费率浮动档次。
第十条 下列项目由工伤保险基金列支:
(一)工伤医疗费;
(二)一至四级工伤人员伤残津贴;
(三)一次性伤残补助金;
(四)生活护理费;
(五)丧葬补助金;
(六)供养亲属抚恤金;
(七)一次性工亡补助金;
(八)辅助器具费;
(九)工伤康复费;
(十)工伤职工劳动能力鉴定费用。
第十一条 工伤保险基金不支付工伤职工在国外或者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台湾地区治疗的费用。
第十二条 用人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补缴工伤保险费。未参加工伤保险的职工发生工伤或者职工在用人单位欠缴工伤保险费期间发生工伤的,由用人单位按照《条例》和本办法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项目、标准支付费用,工伤保险基金不予补支:
(一)应当参加工伤保险而未参加的;
(二)少报职工人数,未给部分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费的;
(三)未按时缴纳工伤保险费的。
用人单位未按时缴纳工伤保险费,欠缴前已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工伤保险待遇的工伤职工,欠缴期间的工伤保险待遇由用人单位支付;补缴后工伤保险基金予以补支。
第十三条 用人单位少报职工工资,未足额缴纳工伤保险费,造成工伤职工享受的工伤保险待遇降低的,差额部分由用人单位补足。用人单位足额缴纳工伤保险费后,重新核定工伤保险待遇。重新核定前工伤保险待遇的差额,工伤保险基金不予补支。
第十四条 本市工伤保险基金应当留有储备金。工伤保险基金历年结余部分并入储备金。需要动用储备金时,经办机构应当向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报告,由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会同市财政部门审查提出意见后,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三章 工伤认定
第十五条 用人单位、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可以作为申请人,提出工伤认定申请或者视同工伤确认申请(以下统称工伤认定申请)。申请工伤认定应当按照《条例》第十七条规定的时限,向用人单位营业执照登记的住所地区、县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
第十六条 职工在原用人单位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到现用人单位后被诊断患职业病的,现用人单位有责任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第十七条 申请人提出工伤认定申请时,应当填报工伤认定申请表并附职工的居民身份证;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还应当分别提交相应证据:
(一)用人单位未参加工伤保险的,提交用人单位的营业执照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出具的查询证明;
(二)职工死亡的,提交死亡证明;
(三)属于《条例》第十四条第(一)项、第(二)项情形的,提交事故的相关证据材料;
(四)属于《条例》第十四条第(三)项情形的,提交公安部门的证明或者人民法院的判决或者其他证明;
(五)属于《条例》第十四条第(五)项情形的,提交公安部门的证明或者相关部门的证明;
(六)属于《条例》第十四条第(六)项情形的,提交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证明;不属于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处理的,提交相关部门的证明;
(七)属于《条例》第十五条第(一)项情形的,提交医疗机构的抢救证明;
(八)属于《条例》第十五条第(二)项情形的,提交民政部门或者其他相关部门的证明;
(九)属于《条例》第十五条第(三)项情形的,提交《革命伤残军人证》及医疗机构对旧伤复发的诊断证明。
第十八条 申请人提出工伤认定申请时,应当提交职工受伤害或者被诊断患职业病时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合同或者其他建立劳动关系的证明。
职工与用人单位之间因劳动关系发生争议的,当事人应当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依法确定劳动关系。依法定程序处理劳动争议的时间不计算在工伤认定的时限内。
第十九条 申请人应当提交医疗机构出具的职工受伤害时初诊诊断证明书,或者依法承担职业病诊断的医疗机构出具的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
第二十条 区、县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收到工伤认定申请后,应当在15日内进行审查,符合条件的应当受理;对不属于本部门管辖的,应当将有权管辖的部门书面告知申请人;申请材料不完整的,应当一次性书面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材料;申请人在 30 日内补正全部材料的,应当受理。
第二十一条 工伤认定申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受理:
(一)自事故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超过1年提出申请的;
(二)受伤害人员是用人单位聘用的离退休人员或者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
(三)属于《条例》第六十三条规定情形的。
对不予受理的,区、县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15日内书面告知申请人。
第二十二条 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认为是工伤,用人单位认为不是工伤的,用人单位应当承担举证责任,并在区、县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规定的时限内提交证据。
第二十三条 区、县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工伤认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结论,并书面通知用人单位和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对认定为工伤或者视同工伤的,应当核发《工伤证》。
用人单位不得扣留《工伤证》。
第二十四条 区、县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根据医疗诊断证明书,确定工伤职工的伤害部位或者职业病名称。由工伤直接导致的疾病,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后,一并列入伤害部位。
第二十五条 认定工伤后,职工应当在依据《条例》第四十五条签订服务协议的医疗机构中选择1至2家医疗机构(以下简称工伤医疗机构)就医。
职工选定工伤医疗机构满1年后,可以重新选择。
第四章 劳动能力鉴定
第二十六条 劳动能力鉴定包括伤残等级鉴定、生活自理障碍等级鉴定、工伤直接导致疾病确认和配置辅助器具确认。
第二十七条 工伤职工停工留薪期满或者停工留薪期内工伤治愈的,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应当书面向区、县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劳动能力鉴定申请,并提交工伤认定结论、诊断证明书、检查结果、诊疗病历等资料。
工伤职工认为工伤直接导致其他疾病的,还应当提交工伤医疗机构出具的相关证明。
第二十八条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应当从医疗卫生专家库中随机抽取3名或者5名相关专业的专家组成专家组,进行劳动能力鉴定。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根据专家组的意见,作出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和相关的确认结论,并书面通知用人单位和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应当自收到劳动能力鉴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鉴定结论。工伤职工的劳动能力鉴定涉及医疗卫生专业较多、情况复杂的,鉴定期限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期限不得超过30日。
专家组认为需要做进一步医学检查的,可以要求工伤职工到指定医疗机构进行医学检查。检查的时间不计算在劳动能力鉴定期限内。
第二十九条 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对区、县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的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不服的,应当在收到结论之日起15日内向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申请再次鉴定,并书面说明原因。
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的鉴定结论为最终结论。
第三十条 本办法规定的劳动能力鉴定程序适用于复查鉴定。
第三十一条 用人单位未参加工伤保险或者未给工伤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费的,工伤职工的劳动能力鉴定费用由用人单位支付。
用人单位申请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工伤职工是否延长停工留薪期的,所需费用由用人单位支付。
具体收费标准由市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市财政部门制定。
第五章 工伤保险待遇
第三十二条 职工在停工留薪期内,用人单位不得与其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
职工停工留薪期满,工伤医疗机构出具继续休假证明的,可以延长停工留薪期。用人单位不同意延长的,由用人单位向区、县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确认申请,用人单位未提出确认申请的,视为同意延长。
第三十三条 申请供养亲属抚恤金待遇的,应当向经办机构提交被供养人户口簿、居民身份证、工伤职工工资证明以及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出具的被供养人经济状况证明。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还应当分别提交相应材料:
(一)被供养人属于孤寡老人、孤儿的 , 提交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出具的证明;
(二)被供养人属于养父母、养子女的,提交公证书;
(三)被供养人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提交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的劳动能力鉴定结论。
第三十四条 因工死亡职工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48个月的本市上一职工月平均工资。
第三十五条 一级至四级工伤职工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或者其所在单位依法破产、解散的,应当办理退休手续,停发伤残津贴,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核定基本养老金时,工伤职工基本养老金低于伤残津贴的差额部分由工伤保险基金补足。
第三十六条 五级至十级工伤职工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由用人单位向工伤职工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收回《工伤证》并交至经办机构,办理工伤职工的工伤保险关系终止手续:
(一)工伤职工本人书面提出自愿与用人单位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的;
(二)用人单位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二十五条第(二)项、第(三)项、第(四)项规定解除劳动关系的;
(三)七级至十级工伤职工劳动合同期满,用人单位不再续签劳动合同而终止劳动关系的;
(四)用人单位依法破产、解散的。
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合并计算,标准为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时5至30个月的本市上一职工月平均工资。其中:五级30个月,六级25个月,七级20个月,八级15个月,九级10个月,十级5个月。
属于本条第一款第(一)项情形,工伤职工距法定退休年龄超过五年(含五年)的,应当支付全额的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不足五年的,每减少一年扣除全额的20%, 但最高扣除额不得超过全额的90%。
工伤职工达到退休年龄或者办理退休手续的,不享受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
第三十七条 已经参加工伤保险的用人单位依法破产、解散后,符合工伤保险基金支付项目的工伤待遇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一级至四级的工伤职工、享受供养亲属抚恤金待遇的人员、已退休的工伤人员,由其户籍所在地或者常年居住地的街道、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负责工伤保险待遇的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未居住在本市的,可以由用人单位所在地的街道、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负责办理工伤保险待遇手续。
用人单位依法破产、解散后,工伤职工的住院伙食补助费,根据工伤职工实际情况 , 由用人单位与工伤职工协商确定补助金额并一次性支付。
第三十八条 工伤职工因日常生活或者就业需要安装、配置辅助器具的,应当由工伤医疗机构提出建议,经区、县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到依据《条例》第四十五条签订服务协议的工伤辅助器具配置机构安装、配置。辅助器具安装、配置结算的具体规定由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制定。
第三十九条 工伤职工生活护理费、供养亲属抚恤金和伤残津贴待遇,由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会同市财政部门根据本市职工平均工资和生活费用变化等情况,适时提出调整方案,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第四十条 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复查鉴定,工伤职工伤残等级、生活自理障碍等级发生变化的,自作出劳动能力鉴定结论次月起,其伤残津贴、生活护理费做相应调整。
第四十一条 领取工伤待遇的人员丧失享受条件的,用人单位或者社会保障事务所应当及时告知经办机构。
第六章 附则
第四十二条 本办法自2004年1月1日起施行。1999年11月18日市人民政府颁布的《北京市企业劳动者工伤保险规定》同时废止。
失业保险
第五条 失业保险基金由下列各项构成:
(一)单位缴纳的失业保险费;
(二)职工个人缴纳的失业保险费;
(三)失业保险基金的利息;
(四)失业保险费滞纳金;
(五)财政补贴;
(六)依法纳入失业保险基金的其他资金。
第六条 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应当按月足额缴纳失业保险费。
用人单位应缴纳的失业保险费,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委托用人单位的开户银行按月代为扣缴。
职工个人应缴纳的失业保险费,由用人单位代为扣缴。
第七条 失业保险费缴纳标准:
(一)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股份制企业及各类联营企业、私营企业和事业单位,按本单位上年职工月平均工资总额的1.5%缴纳失业保险费;
(二)外商投资企业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按本单位中方职工上年月平均工资总额的1.5%缴纳失业保险费;
(三)职工个人按本人上年月平均工资的0.5%缴纳失业保险费。职工本人月平均工资高于上一年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300%以上的部分,不作为缴纳失业保险费的基数;
(四)用人单位招用的农民合同制工人本人不缴纳失业保险费。
第八条 失业保险费收缴费率需要调整时,由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会同市财政部门提出,报市人民政府同意,国务院批准后执行。
第九条 用人单位缴纳的失业保险费在缴纳所得税前列支,职工个人缴纳的失业保险费不计入个人当期的工资薪金收入,免征个人所得税。
失业保险基金不计征税、费。
第十条 失业保险基金用于下列开支:
(一)失业保险金;
(二)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的医疗补助金;
(三)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死亡的失业人员的丧葬补助金和其供养的配偶、直系亲属的抚恤金;
(四)职业培训补贴、职业介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等国家规定的支出项目;
(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国务院备案的与失业保险有关的其他支出项目。
第十一条 失业保险基金实行全市统筹。失业保险基金必须存入财政部门在国有商业银行开设的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由财政部门依法进行监督。
存入银行和按照国家规定购买国债的失业保险基金,分别按照城乡居民同期存款利率和国债利息计息。失业保险基金的利息并入失业保险基金。
失业保险基金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不得用于平衡财政收支。
第十二条 失业保险基金收支的预算、决算,由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编制,经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复核、市财政部门审核,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失业保险基金的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生育保险
第五条 生育保险基金按照以支定收,收支平衡的原则统一筹集,纳入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第六条 生育保险基金由下列各项构成:
(一)企业缴纳的生育保险费;
(二)基金的利息;
(三)滞纳金;
(四)依法纳入生育保险基金的其他资金。
第七条 生育保险费由企业按月缴纳。职工个人不缴纳生育保险费。
企业按照其缴费总基数的0.8%缴纳生育保险费。企业缴费总基数为本企业符合条件的职工缴费基数之和。
职工缴费基数按照本人上一年月平均工资计算;低于上一年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60%的,按照上一年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计算;高于上一年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3倍以上的,按照上一年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的3倍计算;本人上一年月平均工资无法确定的,按照上一年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计算。
第八条 生育保险费缴费标准需要调整时,由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会同市财政部门提出调整方案,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施行。
第九条 企业缴纳的生育保险费,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委托企业的开户银行以“委托银行收款(无付款期)”的结算方式按月扣缴。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为企业和职工建立缴费记录。
第十条 生育保险费的征缴按照国务院《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和《北京市社会保险费征缴若干规定》的规定执行。
住房公积金
关于2010住房公积金住房公积金缴存有关问题的通知
京房公积金管委会〔2010〕2号
北京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各住房公积金缴存单位: 根据《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经北京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市政府批准,现就北京2010住房公积金住房公积金缴存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
2010住房公积金(2010年7月1日至2011年6月30日)住房公积金缴存 比例为12%。
二、住房公积金缴存额上限
2010住房公积金的缴存额上限按照2009年北京市职工月均工资的300%,分别乘以单位和职工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确定。按照北京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9年北京市职工月均工资(元)×300%×12%×2=2010住房公积金职工住房公积金月缴存额上限(元)。原则上不允许住房公积金缴存额突破缴存额上限。
三、单位住房公积金缓缴、降低缴存比例审批
北京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授权北京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审批单位住房公积金缓缴、降低缴存比例申请,并报北京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备案。
北京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
二○一○年四月八日
第五篇:北京生源毕业生离校后就业服务及人事档案接收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京人社毕发[2011]133号)
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文件
京人社毕发〔2011〕133号
关于北京生源大中专毕业生离校后就业服务及人事档案接收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各区、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政府各委、办、局人事(干部)处,各人民团体人事处,各企业集团(总公司)人力资源部门,各人力资源公共服务机构,各有关单位:
为加强北京生源大中专毕业生离校后就业服务和人事档案规范化管理,简化办事程序,营造自主择业、自由流动的良好环境,鼓励北京生源大中专毕业生采取多种形式实现就业,依据国家现行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政策,结合北京市实际情况,现就有关问题作出如下暂行规定:
一、北京生源大中专毕业生离校后,持毕业院校所在省、直辖市、自治区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签发的<就业报到证>到就业单位或家庭户籍所在地区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报到,办理申报户口、接转档案等相关手续。离校后未就业北京生源大中专毕业生报到后实现初次就业时,由家庭户籍所在区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在《就业报到证》上一次性签注就业手续。已在京就业北京生源大中专毕业生调整工作的,不再办理在《就业报到证》上签注调整意见的手续,工作变动时,均按照人员调动程序办理档案接转手续。
二、北京生源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后,除进入事业单位就业的情况以外,不再统一要求填写《毕业生见习期考核鉴定表》。不再统一要求办理转正定级手续。北京生源大中专毕业生工作变动时,《毕业生见习期考核鉴定表》和转正定级手续不再作为人事档案接转的必备材料。
三、离校后未就业北京生源大中专毕业生,由家庭户籍所在区县政府所属人力资源公共服务机构负责保管档案,毕业之日起到初次就业前免收档案管理费,同时提供就业援助服务。
四、离校后未就业北京生源大中专毕业生,可按照本市有关规定,到街道、乡镇社保所办理失业登记手续,享受相应的优惠政策。实现就业的,分别按照用人单位有关招录招用手续或灵活就业、自主创业手续办理就业及档案接转。
五、北京生源大中专毕业生毕业时选择在京外地区初次就业,《就业报到证》签署至京外地区,户口仍保留在北京市,需回到北京市企业就业,或需本市提供就业援助服务的,可办理档案回京接转手续,并可在本市自由流动。
六、本通知下发前,因各种原因未在《就业报到证》上签注就业或调整手续的今后不再补办该手续。按照个人档案中记载的有关招录招用手续及社会保险缴纳纪录认定参加工作时间。
2011年5月24日
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