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空军报社长少将陈志铭在福建省永春六中60周年校庆上的演讲
在永春六中建校六十周年庆典大会上的讲话
《空军报》社长、少将陈志铭校友
尊敬的老师、可亲的校友、敬爱的领导、各位朋友:
今天是个平常的日子,“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就像1600多年前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描写的那个春日。
今天又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两万多名六中人迎来了一个共同的节日――母校永春六中60周年校庆。
什么是母校?那个网络红人“根叔”(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是这么说的:母校就是那个你一天骂他八遍都不许别人骂的地方;重庆大学校长李晓红则说:什么是母校?就是那个左看右看不顺眼,但还要回来看的地方。
大学的思维就是这么吊诡。对我来说,母校是一片美好的记忆,是一座神圣的殿堂。因为,人生有两样东西是永远不会忘记的,那就是:母亲的面孔和母校的故事。
我是73届高中毕业生,在六中学习生活了大约4年。那是一个政治高于一切、运动绑架一切、知识让位一切的特殊年代。尽管如此,我还是深深怀念这似学非学、欲学还休的中学生活,感谢母校给予一个学子有形或无形的人生滋养。
我感恩母校让我懂得家以上还有国,国永远比家大。文化大革命的盲从教育和学校的政治氛围教会我“修身、齐家”之外还要“治国
1平天下”。国家,才是人生的宏大舞台。
我感恩母校让我明白山外有山,人上有人,人生要有高目标。“石城寨高,东山更高,走出去还有戴云山、武夷山”。正如荣毅仁老先生立的座右铭: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也如孔夫子说的: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目标,决定着人生的高度。
我感恩母校让我学会吃苦,对生活对工作不舍不弃。温饱成为奢侈的岁月不堪回首。由吃苦而生发的不想吃苦是最原始的人生动力。最终,能吃苦的苦几年,不愿吃苦的苦一辈子。立大志,吃大苦,干大事,扬大名,古今中外,成功者莫不如此。
我感恩母校让我珍惜友情,关心集体,团结共襄。走出家门进校门,才知道自己是芸芸众生沧海一粟。想别人、为团体才是提升自己之道。真正有智慧的人必定是识大体、知环境、认航向,尊重别人,善于共事。人是在团体中成长和实现价值的。
父母的养育给我予世界,母校的教育丰富了我人生。从母校起步,我们向着充满希望的未来迅跑。回首看人生:为一碗饭的人走了,为一锅饭的人留下来;用力气的人走了,用思想的人留下来;只想自己、只看眼前的人走了,为祖国、谋未来的人留下来。
六十一甲子。站在母校这片温暖的土地和建校60年这个时间节点上,我们为母校取得的成绩自豪,为老师付出的辛劳感动,为母校美好的未来祝福!
我们已经来到充满挑战和希望的21世纪。教育强国,人才为基。我很欣赏我的老朋友、好兄长苏新添董事长办美岭学校的创举,他提出“团结协作、师生拼搏、文武状元、全球发展”的十六字校训,重教育其心可鉴,爱人才其情可感。这是山沟里的马列主义,是真正的历史担当和世界眼光。
六中的校友千千万,不管我们是在商场、在官场、在战场,还是在操场、在工场、在农场,母校的殷殷关爱是我们不竭的人生动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记住美国人造生命DNA中的一句话:去活着,去犯错,去跌倒,去胜利,去从生命中创造新的生命。无论何时何地,让母校永远以我们为荣。
六中60年的光荣与梦想,承载着多少人的心血与希望。让我们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既重视精英教育又重视平民教育,为创建一所像黄冈中学、人大附中那样闻名中外的名校而努力奋斗!无论何时何地,我们永远以母校为荣!
祝福六中!给力六中!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