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六年级第十二册数学
人教版六年级第十二册数学
比例的基本性质
学科:数学班级:六
(二)时间:3.21中心发言人:万强 参加备课人员: 万 强、徐朝云龚 亮陆世勇肖 锋王万清 发言记录:
万强:在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时,首先让学生上黑板随便写几组比,教师马上说出能不能组成比例,想知道原因吗,请看课本34页,一下子激发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学生自学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认识内项和外项,完成后进行反馈,并充分应用学生书写的比例来强化内外项的知识。
徐朝云:进行激趣:“通过自学发现老师一下就确定能不能组成比例的奥妙了吗?”学生针对黑板上的题叙述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呢,让学生形象地看到两个外项积和两个内项积就是将比例中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最后得出比例的性质。
龚亮:让学生应用比例的性质验证自己写的比例成立不成立,使学生明白,验证比例式是否成立,除了求比值的方法,也可以用求两个外项积和两个内项积是否相等的方法。课上安排应用比例性质进行填空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比例性质的认识与掌握。
陆世勇:整个教学过程主要由“激趣”、“探究”、“应用”这样三个教学环节组成。在“激趣”这个环节中,从寻找新旧知识的联接点入手,直入重点。采用自学方式展开探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新问题,探索新知识。
肖 锋:“探究”是本课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中主要引导学生怎样自己的努力去发现比例的“秘密”,归纳出规律性的结论。整个环节力求体现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从中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的能力。
王万清:教学设计中还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如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比例的基本性质等。在“应用”这个环节中,强调及时应用及时反馈,重视在练习中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使练习的针对性更强,巩固练习在层次上由易难,在形式上由封闭走向开放,让学生的聪明才智、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真正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二篇:六年级数学第十二册教学计划
六年级数学第十二册教学计划
一、班级基本情况:
各班根据具体情况制定。
二、目的要求
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会看比例尺,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会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
使学生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初步认识和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以及圆柱、圆锥的体积。
使学生会看和制作含有百分数的复式统计表,了解简单统计图的绘制方法,会看和初步绘制简单的统计图。
使学生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学习,加深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好的培养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方法与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本册各项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初步拟订如下表:
要求
内容
单元教学结束
期末
平均错误率
速度
平均错误率
速度
数学概念
25%以内
—
20%以内
—
整数、小数、分数的口算
—
—
5%以内
85%达到每分4题
四则混合运算
20%以内
—
5%以内
—
综合运用知识解答问题
30%以内
—
25%以内
—
三、教学措施
1、突出比例的概念,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①把比例尺移到比例的概念之后教学,加强比例尺与比例概念的联系,又便于学生运用解比例的知识来解决有关比例尺的计算问题。②教学正比例概念之后接着教学反比例概念,并增加两个概念的联系和相比。这样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正、反比例的理解更好的判断实际问题中哪些量成正比例关系,那些量成反比例关系,即从两种相关联的量相对应的数的比值(商)或积一定来定义。一种量是怎样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有鲜明的印象。③在用比例知识解应用题的最后增加了不同知识解的例题和练习题。通过这样的教学,可以加强整数、分数运算和比例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加强操作,重视研究图形的特征,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重视加强学生的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每一个形体时,都引导学生观察形体的特征,然后进行一些实验,使学生看到一些感性的东西。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学生不仅对所学的形体特征加深了认识,对周围一些表面具有各种曲面的形体也提高了认识,此外,联系实际方面也有所加强。另一方面也应适当加强实际测量物体再计算表面积或体积的练习题。
3、加强看懂和分析简单统计图的训练,注意要求适当。
加强看懂和分析简单统计图的训练,为此,每个例题中在统计图后面都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看表或看图回答,逐步培养学生看懂统计图表和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分析问题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加强学生对统计思想和方法的认识。另一方面在安排练习时注意多安排半独立完成的,少安排独立完成的,以免对制作统计图表要求太高。
4、加强数学知识的整理,使所学得数学知识系统化
把小学阶段所学的主要数学内容进行系统地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得到巩固和加深,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更好地达到小学教学的预定目标。为了切实达到上述目的要求,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把小学的数学内容分为数和数的运算、代数初步知识、应用题、量的计量、几何初步知识、简单的统计六个部分,依次分别复习。(2)在复习每一部分知识时,注意加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复习数的意义时先复习自然数,而后复习整数,在复习分数,最后复习小数。这样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数的概念的发展,以及它们的联系和区别。(3)给出个部分知识的要点,以保证学生所学的数学基础知识的完整性,而且没有遗漏,由于是复习整理,而不是新授,根据不同的知识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基础,采取不同的呈现形式,特别注意启发引导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加以再现,整理和区分,这样既可以更好的调动学生复习的积极性,又可以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4)在练习中既注意基本的训练,又注意适当加强灵活性和综合地运用知识的练习,以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理解能力。
5、继续加强能力的培养
(1)培养分析、比较和综合能力。教学圆柱、圆锥等形体的认识时,先让学生看实物摸型,引导学生分析每一种形体的特点。教学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以后,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和分析找到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又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综合的能力。(2)培养抽象、概括能力。例如,教学正比例概念时,通过两个例子,先引导学生分析每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再比较两个例子中的两种相关联的量,在变化时有什么共同点,然后抽象,概括,用字母公式表示出成正比例的关系。(3)培养判断、推理能力例如,教学百分数和分数互化时通过几个不同的例子,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分数化成百分数和百分数化成分数的方法。这就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的能力。(4)培养迁移类推能力。教学圆柱的侧面积时,指出展开的面是一个长方形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移动小数点的位置的规律,再加以归纳总结。(5)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在计算方面继续培养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发现自觉地进行合理的计算,尽量使用简便方法。(6)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册时小学数学教学的最后阶段。学生将要把小学的数学内容全部学完,这就要为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四、具体做法
1、同年级同科目的教师应经常研讨数学教学中的教材,开展互相听课的制度,共同探讨最佳的教学方法,相互取长补短,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2、积极准备根据教材中的所需的教具与学具,为了学生能比较直观的观察,这样极有利于学生的直观认识,有利于教学。想方设法制作教具,也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进行多制一些口算卡片,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又可以反复的使用。
3、狠抓“差生”的转化,对于差生的学习不能放松,首先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补缺补差,使他们也能跟上班级的学习水平。也可以让好带差,争取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五、各单元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
难点: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的理解及判断。
关键:通过已学过的常见的数量关系,结合实际进行教学。
2、重点:圆柱体体积的计算。
难点:应用本节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关键:充分运用电教手段、直观教具,对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进行有目的,有步骤、有程序的引导,从而推导出计算公式和有关概念。
3、重点:使学生会看统计图表,会制作简单的统计图。
难点:绘制复式统计图。
4、重点:①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混合运算。
②复合应用题、分数应用题:几何形体的知识。
③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①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系统化,并融会贯通。
②能应用所学知识对各类应用题分析,寻求灵活解答应用题的途径。
③发挥教材的内在智能因素,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5、关键:
掌握小学阶段基础知识——概念、性质、法则和公式,以及常见的基本数量关系。
六、教学进度
单元
课目
起讫日期
周次
课时
节次
备注
一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3月1日—4日
①三月八日放假半天
②五一黄金周放假七天
③六月一日开展活动一天
④第十周期中考试⑤六月三日至十七日期末复习考试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3月7—2月11日
比例的应用
3月14日—15日
整理和复习
3月16日—17日
机动
3月18日—3月21日
二
圆柱
3月22日—25日
圆锥
3月28日—4月1日
整理和复习
4月4日—8日
机动
4月11日—12日
三
统计表
4月 13—14日
统计图
4月15日—22日— 9
机动
4月25—4月26日
四
数和数的运算
4月27日—5月10日
10~11
代数初步知识
5月11日—13日
应用题
5月16日—5月20日
量的计量
5月23日—24日
几何的初步知识
5月25日—5月31日
14~15
简单的统计
6月2日—3日
五
总复习
6月3日—6月17日
15~ 17
第三篇:六年级数学第十二册教学计划
六年级数学第十二册教学计划
一、班级基本情况:
各班根据具体情况制定。
二、目的要求
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会看比例尺,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会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
使学生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初步认识和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以及圆柱、圆锥的体积。
使学生会看和制作含有百分数的复式统计表,了解简单统计图的绘制方法,会看和初步绘制简单的统计图。
使学生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学习,加深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好的培养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方法与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本册各项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初步拟订如下表:
要求
内容
单元教学结束
期末
平均错误率
速度
平均错误率
速度
数学概念
25%以内
—
20%以内
—
整数、小数、分数的口算
—
—
5%以内
85%达到每分4题
四则混合运算
20%以内
—
5%以内
—
综合运用知识解答问题
30%以内
—
25%以内
—
三、教学措施
1、突出比例的概念,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①把比例尺移到比例的概念之后教学,加强比例尺与比例概念的联系,又便于学生运用解比例的知识来解决有关比例尺的计算问题。②教学正比例概念之后接着教学反比例概念,并增加两个概念的联系和相比。这样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正、反比例的理解更好的判断实际问题中哪些量成正比例关系,那些量成反比例关系,即从两种相关联的量相对应的数的比值(商)或积一定来定义。一种量是怎样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有鲜明的印象。③在用比例知识解应用题的最后增加了不同知识解的例题和练习题。通过这样的教学,可以加强整数、分数运算和比例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加强操作,重视研究图形的特征,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重视加强学生的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每一个形体时,都引导学生观察形体的特征,然后进行一些实验,使学生看到一些感性的东西。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学生不仅对所学的形体特征加深了认识,对周围一些表面具有各种曲面的形体也提高了认识,此外,联系实际方面也有所加强。另一方面也应适当加强实际测量物体再计算表面积或体积的练习题。
3、加强看懂和分析简单统计图的训练,注意要求适当。
加强看懂和分析简单统计图的训练,为此,每个例题中在统计图后面都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看表或看图回答,逐步培养学生看懂统计图表和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分析问题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加强学生对统计思想和方法的认识。另一方面在安排练习时注意多安排半独立完成的,少安排独立完成的,以免对制作统计图表要求太高。
4、加强数学知识的整理,使所学得数学知识系统化
把小学阶段所学的主要数学内容进行系统地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得到巩固和加深,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更好地达到小学教学的预定目标。为了切实达到上述目的要求,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把小学的数学内容分为数和数的运算、代数初步知识、应用题、量的计量、几何初步知识、简单的统计六个部分,依次分别复习。(2)在复习每一部分知识时,注意加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复习数的意义时先复习自然数,而后复习整数,在复习分数,最后复习小数。这样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数的概念的发展,以及它们的联系和区别。(3)给出个部分知识的要点,以保证学生所学的数学基础知识的完整性,而且没有遗漏,由于是复习整理,而不是新授,根据不同的知识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基础,采取不同的呈现形式,特别注意启发引导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加以再现,整理和区分,这样既可以更好的调动学生复习的积极性,又可以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4)在练习中既注意基本的训练,又注意适当加强灵活性和综合地运用知识的练习,以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理解能力。
5、继续加强能力的培养
(1)培养分析、比较和综合能力。教学圆柱、圆锥等形体的认识时,先让学生看实物摸型,引导学生分析每一种形体的特点。教学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以后,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和分析找到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又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综合的能力。(2)培养抽象、概括能力。例如,教学正比例概念时,通过两个例子,先引导学生分析每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再比较两个例子中的两种相关联的量,在变化时有什么共同点,然后抽象,概括,用字母公式表示出成正比例的关系。(3)培养判断、推理能力例如,教学百分数和分数互化时通过几个不同的例子,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分数化成百分数和百分数化成分数的方法。这就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的能力。(4)培养迁移类推能力。教学圆柱的侧面积时,指出展开的面是一个长方形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移动小数点的位置的规律,再加以归纳总结。(5)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在计算方面继续培养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发现自觉地进行合理的计算,尽量使用简便方法。(6)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册时小学数学教学的最后阶段。学生将要把小学的数学内容全部学完,这就要为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四、具体做法
1、同年级同科目的教师应经常研讨数学教学中的教材,开展互相听课的制度,共同探讨最佳的教学方法,相互取长补短,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2、积极准备根据教材中的所需的教具与学具,为了学生能比较直观的观察,这样极有利于学生的直观认识,有利于教学。想方设法制作教具,也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进行多制一些口算卡片,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又可以反复的使用。
3、狠抓“差生”的转化,对于差生的学习不能放松,首先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补缺补差,使他们也能跟上班级的学习水平。也可以让好带差,争取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五、各单元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
难点: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的理解及判断。
关键:通过已学过的常见的数量关系,结合实际进行教学。
2、重点:圆柱体体积的计算。
难点:应用本节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关键:充分运用电教手段、直观教具,对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进行有目的,有步骤、有程序的引导,从而推导出计算公式和有关概念。
3、重点:使学生会看统计图表,会制作简单的统计图。
第四篇:六年级数学第十二册教学工作总结
六年级数学第十二册教学工作总结现汪中心校――林荣
本学期,我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一、认真备课。
备课,我做到不但备教材、备教法,而且备学生。以新课标的理念为指导,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灵活巧妙地创设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提出问题--自己解决、教师指导—归纳、升华形成知识--然后反过来动用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在整个过程 中点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教师站在主导地位。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的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用出总结。
二、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教学质量。
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觉得愉快,注意精神,培养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
三、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有针对性,有层次性。
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做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讲评,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四、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
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同时加大了对后进生的辅导的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生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生思想的辅导,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解决他们的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
五、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能力的培养,把传授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较的发展和培养。
六、工作成绩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通过一年师生的共同努力,期末考试六(2)班数学人均分为分,超乡人均分分,超县人均分为分,及格率为%,超乡及格率个百分点,超县及格率个百分点。
总之,良好的成绩将为我今后工作带来更大的动力。不过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不,把自己培养成为一名具有全新的教育理念、能与时俱进的合格的人民老师。
第五篇:小学六年级第十二册数学教学计划
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42名学生,男生居多,从上学期学习情况来看,总体上说比较想学、爱学,对一些基础的知识大部分学生能扎实的掌握,并且能灵活地运用,特别是班内宋体辉、张苗芳、张月、徐康康等同学基础扎实思维活跃,数学基础知识、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比较强,掌握了一定的数学学习的方法。从学生的学习品质来看,学生的组织纪律性较好,课堂作业家庭作业都能按时完成,课堂气氛也较为活跃。但学生缺少一种锐意进取的精神,独立思考、刻苦钻研的精神不够,小组合作学习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同时由于有个别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相对较弱,学习基础又不扎实,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而且学习态度较差,对提高全班整体成绩有比较大的难度,因此,本学期教学,应进一步加强“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的推广,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
总的来说,学生的基本情况有利因素居多,不利因素也不少,关键在于教师如何灵活、正确地利用各种因素,变不利为有利。教师是学生知识的引导者,是学生行为的指引者。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学习能力的高低、品质的好坏,需要教师耐心细致地教育、正面的诱导、不断的培养。我一定要全面去了解每一位学生。深入细致地开展教学工作,多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园满完成本学期教学任务。
二、本册教材分析: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地些内容:圆柱和圆锥,简单的统计
(六),比例以及小学六年来所学数学内容的总复习。其中还安排了“球”和“扇形统计图”作为选学内容。本册教材的这些内容是在前几册的基础上按照完成小学数学的全部教学任务安排的,着重使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立体图形,掌握它们的体积等计算方法,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进一步形成统计的观念,掌握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整理结果的方法,提高依据统计数据的分析、预测、判断能力;理解比例、正比例、反比例的概念,加深认识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会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然后把小学数学的主要内容加以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结合新的教学内容与系统的整理和复习,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思维品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本册教材中的圆柱和圆锥、简单的统计
(六)、比例都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首先,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掌握圆柱和圆锥的一些计算,既可以为进一步学习其他形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及其计算打好基础,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也可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逐步增强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最后学习好比例的知识,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用数学方法处理数学问题的能力,而且也使学生获得初步的函数观念,为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作初步的准备。因此,让学生认识这些内容的概念,学会应用这些概念、方法和计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是教学的重点。
本册教材编写特点:
1、重视研究图形的特征,鼓励学生猜想和估计,加强操作,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第十册已经教学过长方体和正方体,它们都是由几个平面图形围成的几何体。本册教学两种新的立体图形:圆柱和圆锥。这两种立体图形都是含有曲面的几何体。教材教学时,同以前各册一样,重视加强学生的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每一种形体时,都引导学生先观察形体的特征,然后进行一些实验。教材鼓励学生联系已有知识对新学习的内容先猜一猜或估一估,在猜测或估计的基础上进行实验和推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此外,本册教材在联系实际方面也有所加强。一方面在教学形体概念加强联系周围的实物,另一方面适当增加了实践活动和先测量物体再计算表面积或体积的练习题。
2、加强看懂和分析简单统计图的训练,注意要求适当。
本册教材继续加强看懂和分析简单统计图的训练,为此,例题中在统计图后面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看图回答。有的练习题还专门安排看统计图回答问题。考虑到制作简单的统计图对小学生来说并不是很容易的,教材中一方面注意说明制作统计图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另一方面在安排练习时基本上都安排半独立完成的。以免对制作统计图的要求过高。
3、突出比例的概念,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实际上是一种函数关系。修订后的教材中,比例
知识趋于简化,教学的重点是正、反比例的概念,用比例知识解应用题只保留一些较简单的。本册教材为了突出比例的概念的应用,作了以下几点改进:⑴把比例尺安排到比例的概念教学之后教学,加强比例尺与比例概念的联系,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比例的概念,又便于学生运用比例的知识和解比例的方法来解决有关比例尺的计算问题。⑵教学正比例概念之后接着教学反比例概念并增加两个概念的联系和对比。⑶在比例知识解应用题的最后增加了用不同知识解的练习题。通过这样的教学,可以加强整数、分数运算和比例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加强数学知识的整理,使所学的数学知识系统化。
本册教材的最后一个单元是总复习,把小学阶段所学的主要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得到巩固和加深,计算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更好地达到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本册教材对这一单元的编写作了以下几点改进:⑴把小学的数学内容分为整数和小数、简易方程、分数和百分数、量的计量、几何初步知识、比和比例、简单的统计七部分,依次分别复习。⑵在复习每一部分知识时,注意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⑶选用适当的方式帮助学生回忆并整理所学的数学基础知识。⑷在练习中既注意基本的训练,又注意适当加强灵活和综合运用知识的练习,以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题能力。
5、继续加强能力的培养。
本册教材继续加强能力的培养,做法与前几册基本相同,另外还结合本册特点加强灵活运用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的培养。
⑴培养分析、比较和综合能力。⑵培养抽象、概括能力。⑶培养判断、推理能力。⑷培养迁移类推能力。⑸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等活动的过程中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能正确地判断圆柱和圆锥,理解、掌握圆柱的表面积、圆柱和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初步学会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表示统计的数据,会对
复式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和判断。
3、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认识比例尺,会看比例尺,会进行比例尺的有关计算;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理解用比例关系解应用题的方法,学会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
4、使学生通过系统的复习,巩固和加深理解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更好地培养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并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措施:
1、走进新课程,决胜新课程。认真搞好课堂教学研究工作,找课堂要质量。
2、教学相长,多阅读与教学有关的书籍,报刊、杂志,多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提高。
3、多与家长联系,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及时反馈信息。,尊重学生的民主权力,做到师生互动。教学做到因材施教。
5、采用‘一帮一“互助活动,成立学习小组,让小组之间互相交流。小组与小组之间互相评比,培养优生,鼓励后进生。
6、重视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中学习和理解教学。
7、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8、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9、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
10、改进教学评价方法。
11、认真落实作业辅导这一环节,及时做好作业情况记载。并对问题学生及时提醒,限时改正,逐步提高。
五、教学进度
2009年2月28日---3月8日 期初复习圆柱的认识和表面积
2009年3月11日---3月16日 圆柱的体积、圆锥的认识和体积
2009年3月17日---3月20日 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
2009年3月21日---3月22日 第二单元复习考试
2009年3月25日---3月30日 比的意义和性质、按比分配2009年3月31日---4月5日 比的意义和性质、比例尺
2009年4月8日---4月11日 正比例、反比例
2009年4月12日---4月16日 反比例、应用题
2009年4月17日---4月19日 复习、第三单元测验
2009年4月22日---4月25日 复习整数和小数、数的整除2009年4月26日---4月30日 数的整除、分数和百分数2009年5月7日---5月20日 分数和百分数、量与计量
2009年5月23日---6月6日 代数的初步知识、几何的初步知识2009年6月10日---6月15日 统计的初步知识、比和比例2009年6月19日---6月底 复习并迎接毕业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