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历史地位实际上又讲述三部分问题

时间:2019-05-13 19:50: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和历史地位实际上又讲述三部分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和历史地位实际上又讲述三部分问题》。

第一篇:和历史地位实际上又讲述三部分问题

第一章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历史地位实际上又讲述三部分问题。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包括哪些主要内容及其活的灵魂

三、毛泽东及其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也就是说怎样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作用)

主要掌握的问题:

一、论述题掌握两个大问题

(一)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地位和条件是什么

(二)如何理解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主导作用。

二、四个简答题

(一)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二)为什么必须把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同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区分开来?(重点)

(三)毛泽东思想科学概念的涵义是什么?主要包括哪些含义?

(四)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具有哪些显明的特点。

主要讲述如下几个问题:

1.毛泽东思想概念提出的过程

2.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是什么?

3.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包括哪些涵义?

4.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5.毛泽东思想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体现出哪些主要的特点。

6.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包括的主要内容。

7.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有哪些内容?

8.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怎样去评价?

第一节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从1840年开始,中国一步步的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当中国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后,直到1949年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成功。当前苏联十月革命取得成功之前,向西方国家学习、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成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救国图存的方向。当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取得成功之后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新的希望,也就说给中国人民的探索救国的道路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案。

毛泽东曾经讲了一句话: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单项选择题:

中国开始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在十月革命以后

2.当时的俄国也是经济非常落后,同中国的国情的一些相似,所以当俄国十月革命取得成功之后,中国先进分子马上有一些人就看准了俄国的方向,当然马克思列宁主义传播到中国之后,还需要一个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道路,因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毕竟是产生在欧洲,欧洲的情况同中国的国情应该是有很大的区别,所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在结合的过程中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毛泽东思想作为一个科学概念的提出,经历了一段时期的酝酿的过程。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注意单项选择题)这是我国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明确提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在我国革命的长期过程中,有很多次重要的会议,一个是1927年的八七会议,一个是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一个是1935年12月的瓦窑堡会议,还有一个是现在讲的1938年的中共六届六中会议,还有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1949年3月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这些非常重要)

1939年10月,毛泽东在《发刊词》中,反复阐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的思想原则。

1941年3月,党的理论工作者张如心在《论布尔什维克的教育家》一文中,第一次提出毛泽东同志的思想.1943年7月,刘少奇发表文章论述了毛泽东及其思想在中国革命历史中的作用和地位,使用了毛泽东同志的思想和毛泽东同志的思想体系两个概念。1943年7月5日,王稼祥在《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解放的道路》第一次提出了毛泽东思想这个概念。他指出毛泽东思想就是中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的布尔什维主义,中国的共产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运动实际经验相结合的结果。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结晶的概念提出之后,到了1945年6月中共七大,中国共产党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作了进一步的阐述。

1945年6月中共七大通过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刘少奇在中共七大作了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对毛泽东思想作了科学的概括和全面的概述。

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1982年中共十二大通过的党章,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作出了进一步的更完整的概括。

在中国共产党上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作了概括和阐述的主要有三次会议:第一次,1945年6月召开的中共七大;第二次,1981年6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第三次,1982年9月召开的中共十二大。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就是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创造性的运用于中国具体实践之中,它完全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般原理又有自己的鲜明的中国特色。

第二,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验总结。凡是实践中被证明是错误的理论观点和错误的口号,无论是出自毛泽东本人的言论还是党的文件,都不能纳入到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都不属于毛泽东思想。

第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是对全党和全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的总结。所以说凝聚着全党和全国人民的集体智慧。

(这是毛泽东思想的概念、科学涵义到底包括哪些含义。)

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重点的论述题]也就是说毛泽东思想作为一个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科学理论是在什么样的实践中产生呢?毛泽东思想作为一种历史产物,应该是适应了时代的要求。

第一,20世纪前中期世界和中国政局的变动,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时代背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于20世纪前中期。当时时代的主要特点是战争与革命。

第二,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历史产物。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约80年间的中国人民革命运动,无论是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还是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其失败的根本原因,无一不是由于没有先进阶级的科学革命理论作为指导。作为中国人民完整的革命建国理论的毛泽东思想,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适应中华民族民主革命继续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

第三,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主要指的是中华民族工业的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忙于大战,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为中华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提供了条件,所以中国的民族发展还是比较快的,民族工业的发展使得中国的工人阶级队伍壮大。

在1919年在中国爆发了一场盛世浩大的全民运动,工人阶级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即:在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成为运动后期的主力军。(重点的单项选择题)

第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入与传播,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准备了思想理论条件。毛泽东思想主要来源,有两大来源:1.马克思列宁主义;2.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层次。新文化运动是1915年9月发起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是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史人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第一届领导人)(单项选择题)。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关键的条件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单项选择题)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为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经过了很多次斗争,在这些斗争中主要有三次斗争:1.问题与主义的论战。2..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3.同无政府主义的论战。

第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实践基础。离开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实践,毛泽东思想就成了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就不可以能产生、形成和发展。

总结:

一、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包括几个方面?

包括五大方面:(1)时代背景;(2)历史背景;(3)特质基础和阶级基础;(4)理论基础;(5)实践基础。

重要的知识点:

一、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于20世纪前中期,当时时代的特点是战争与革命。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特点是(战争与革命),不是和平与发展,也不是改革与开放。

二、无论是太平天国运动还是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没有先进阶级的科学理论作指导。

三、中国的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是在五四运动。

四、毛泽东思想形成和产生的最根本的条件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经过了哪些主要的阶段?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主要过程包括四大过程:1.萌芽过程;2.初步形成过程;3.走向成熟过程;4.发展的过程。发展的过程也可以分为两个过程:(1)继续发展过程;(2)曲折发展过程。(主要的知识点是要注意单选题和多选题)

中国共产党创建和国民革命时期,毛泽东思想开始萌芽。(单选题)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主要包括四个阶段:1.国民革命时期;2.土地革命战争时期;3.抗日战争时期;4.解放战争时期。

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时期是在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重点的单项选择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1935年1月遵义会议决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第二篇:高二历史必修三期末综合检测八讲述

高二历史必修三期末综合检测八

一.选择题

1.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下列体现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语句是 ①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②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③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庸》)④德不忧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论衡》)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②③

2.有史学家认为:汉武帝时,儒学家开始使儒学走上了宗教化的道路,成为“儒教”,儒家内部出现了第一个神学家。这种观点认为

A.汉武帝发展完善了儒家思想 B.汉代经学神秘化趋势明显 C.董仲舒彻底否定了先秦儒学 D.汉代儒学家重视考据、训诂

3.宋明理学家倡导的“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

A.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 B.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C.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

D.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

4.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明清)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清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这里的“反动”是指

A.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丧失 B.对传统儒学地位的彻底否定 C.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 D.倡导“自由”“平等”思想

5.西方一本描写宋朝的书《中国转向内向》中说:“理学在中国占据统治地位后,整个社会走向宇宙统一规范的文化操控。加剧了中国儒学中对工具技术的攻击反驳,中国学问一向就少逻辑,所以中国古代科学虽然发达,但出不了像《几何原本》那样的体系理论。”上述材料的中心意思是 A.中国古代科技具有较强的经验性和封闭性B.以人伦为中心的理学束缚了近代科学的发展 C.中国古代科技虽然比较发达但欠缺逻辑性D.欧洲近代科技伴随实验科学的发展而兴起

6.“中国古代山水画以自然而然合乎本性为美,在位置的经营上讲究‘留白’、‘计白当黑’,也是有无相生、虚实相象在艺术实践中的体现。”材料表明古代山水画

A.属于古典浪漫主义 B.具有唯心主义色彩 C.可能受道家思想影响 D.兴盛于宋元时期 7.“(商鞅)其法惩奸宄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以为奴婢)贫怠以绝消耗。”毛泽东的这一评价强调商鞅变法

A.维护了秦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B.阻碍了秦国商业的繁荣发展 C.促进了秦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D.使秦国走上了穷兵黩武道路

8.亚里士多德说:“我们确认自然生成的城邦先于个人,就因为(个人只是城邦的组成部分)每个隔离的人都不足以自给其生活,必须共同集合于城邦这个整体(才能大家满足其需要)。凡隔离而自外于城邦之人……他如果不是一只野兽,那就是一位神祗。”基于这种认识,雅典人认为 A.居民应自觉将自身与城邦融为一体 B.普通公民对城邦具有高度的责任感 C.内争是导致国力削弱的最主要因素 D.希腊奴隶制民主政治终究会被淘汰 9.“我但愿你们天天注视着宏伟的雅典,这会使你们心中逐渐充满对她的热爱。当你们为她那壮丽的景象倾倒时……你们要明白自己的职责并有履行职责的勇敢精神,直至为她慷慨地献出生命。”伯利克里这段演讲强调的是

A.公民意识 B.民主政治

C.爱国情怀 D.城邦观念

10.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将雅典民主政体定义为:“一种使人乐意的无政府状态的花哨的管理形式。在这种制度下不加区别地把一种平等给予一切人,不管他们是不是平等者。”在柏拉图看来,雅典的民主政体

A.体现了人民主权、轮番而治的特点 B.有利于民众直接参与管理国家 C.是无视能力差异的国家管理模式 D.表明公民只享有形式上的平等

11.在伦理观上孟子认为“性本善”,苏格拉底也认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为此,他们提出的最重要的主张分别是实行

A.仁政和道德教育 B.王道和民主政治C.兼爱和自我节制 D.人治和法治

12.文艺复兴时期,有的人文主义者提出:精通古典即可成为上帝造物中的最优秀者。这表明他们强调对古典的学习和研究 A.C.B. D.须符合对古典的传

13.马丁·路德在《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公开书》中说“一个皮匠,铁匠、农民,各有各的工作和职务,但都是被授予圣职的神甫和主教。”他意在指出

A.各行各业都可以成为神职人员 B.无论任何职业都应该信奉上帝 C.人的职业命运来自于上帝先定 D.教徒在上帝面前具有平等权利

14.路德说:“我是一个人,这个头衔比君主还要高些。原因是:神未曾创造君主,神唯有创造人,使我成为一个人。”材料体现了

A.信仰得救 B.人文主义 C.理性主义 D.神权至上

15.“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材料体现了 A.主权在民,提倡科学 B.法律至上,轮番而治 C.天赋人权,生而平等 D.独立思考,理性判断

16.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被誉为“震撼世界的10本书之一”,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主要是因为它 A.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

B.进一步证明了“上帝造人说”的合理性

C.改变了人对自身与环境的看法,动摇了对上帝的信仰 D.深化了人类对生命本质的进一步认识,开创了分子生物学 17.魏源认为“五帝不袭礼,三王不沿乐。”这说明他

A.提倡师夷长技 B.主张革故鼎新 C.强调中体西用 D.否定礼乐制度

18.林则徐、魏源的思想尽管还是传统变革思想的延续,但却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开端,他们的主张在当时起到的作用是

A.抵御了外来侵略 B.使清政府开始学习西方 C.启迪了知识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D.使人们意识到了清政府的落后

19.徐继畬在《瀛环志略》中对华盛顿有如下评述:“呜呼!可不谓人杰矣哉:米利坚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这表明作者

A.鼓吹共和制,反对君主制 B.对君主制的反思走在时代前列 C.已成为洋务运动的先驱 D.主张仿效美国发展资本主义

20.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C.

B.

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21.1874 年,李鸿章在《筹议海防折》中说:“外患之乘,变幻如此,而我欲以成法制之,譬如医者疗疾不问何症,概投之以古方,诚未见其效也。……及询以自强何术?御侮何能?则茫然靡所依据。” 由此可知李鸿章

A.对时局的严峻性缺乏深思 B.指责清政府现行外交失策

C.初具除旧改良的变革思想 D.质疑洋务运动的体用之法

22.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所过之处,往往焚学堂,毁木主,入金陵以后,又曾大规模搜书和焚书,“在秦始皇之后,像这样恣肆地践踏孔孟的事是没有先例的。”之所以出现材料的情况,原因最可能是 A.儒家思想是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C.使农民彻底摆脱儒家思想的影响

B.宣传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D.说明上帝具有唯一神圣的地位

23.“但是任何一种改革运动要想在中国得到广泛的支持,首先必须借助于外国,改变老一套办法,并在哲学上找到根据。这种根据还得从孔孟之道里去找,因为那仍然是中国统治阶级信仰的命根子。”(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这可以用来诠释

A.抵抗派的师夷制夷思想 B.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 C.维新派的维新变法思想 D.革命派的民主共和思想

24.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沟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下列史实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太平天国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新文化运动 25.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到:“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这说明

A.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 B.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 C.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 D.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

二、非选择题 26.(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比较图

一、图二,提取两项有关唐宋间历史文化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7.(12分)运用历史思维解决历史问题是高中生不可或缺的一种历史素养,将历史概念进 行要素化分解是全面理解和掌握其内容的重要方法。示例:西周分封制

(1)背景:(宏观)中国古代生产力的发展,维护统治的需要;(微观)商代的松散的方国 联盟已不能适应西周建立后的形势发展。

(2)主要内容:同姓王族是受封主体;诸侯在封地权力很大,并可进一步分封:但必须服从天子命令,履行各种义务。

(3)影响或评价:(积极)适应了生产力发展,巩固了周的统治,开拓了疆域,促进了民族融合、文化的交流;作为一种身份的象征,在秦汉之后作为维护皇权和国家统一的手段依然发挥了重大作用。(消极)到了后期随着诸侯权力膨胀造成了诸侯争霸局面;在秦汉之后的 个别时期,分封诸侯也造成了威胁中央集权局面的出卿..

(4)重要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井田制是其经济基础;与宗法制、礼乐制互为表里。

请仿照示例,从下列历史概念中任选一个进行解释。启蒙运动、文艺复兴、新文化运动

高二历史必修三期末综合检测八答案1-5 DBBCB 6-10 CCAAC 11-15 ACDBD 16-20 CBCBA 21-25 DACCA

26.(8分)

(1)唐代诗人集中分布于北方、黄河流域,宋代词人则更集中分布于南方、沿海地区;(2)宋代词人的数量远远超过唐代诗人。

原因:(1)从唐到宋,经济重心南移,江南经济发展,为南方人才崛起、壮大奠定了经济基础。北宋灭亡后,南宋建立,政治重心南移,大批北方文人迁移到南方。(2)唐诗对仗整齐,严肃工整,对诗人的文学水平要求严格。宋词形式活泼,灵活,对文人要求相对低,因此词人较多。宋代,城市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要求丰富娱乐生活,刺激了表现灵活的词的创作、发展。

27.评分标准每个名词分为四个要素,每个要素3分,其中(1)背景至少要从两个角度回答,只答一个角度得1分。(2)内容要至少答出其中两项,若只答出一项内容得1分。影响或评价:“美国1787年宪法”、“布雷顿森林体系”必须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启蒙运动”必须有对自身和对其他国家两个方面,若只答出一个方面得1分。

重要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找对相关概念得1分,说出正确的关系得3分。

上述所有内容,必须在知识正确的前提下方可得分,答出了角度但表述错误不得分。

第三篇:从历史看“三农”问题

从历史看“三农”问题

摘要:“三农”问题是由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和农民问题及其相互作用形成的全局性的系统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由于农业在我国的地位较重,我国的历史情况比较特殊,所以在我国又是一个特殊性的问题。“三农”问题伴随着我国的农耕文明的发展逐渐在成长。回顾历史,可以更好地为未来解决“三农”问题提出好的想法和建议。

关键词:“三农”问题;历史;缓解

所谓“三农”问题,就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的问题。研究三农问题目的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实际上,这是一个居住地域、从事行业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

“三农”问题是一个大系统,“三农”与“非农”是一个更大的且更为复杂的系统,具有易相发展关系的特征。

应对农业发展问题,不仅要着眼于三农本身,而更应注重从“三农”之外即各自对立面采取对策。农业易相发展理论对于化解“三农”问题的意义在于对立统一、相互转化的三个方面: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新型化、功能多元化及人本化;农村城镇化及社区化、均等化、农场化;农民新型非农化、职业化。

一、“三农”问题的历史必然性

在迄今为比的人类社会发展史中,中国文明曾经在世界上领先过上千年。古代中国文明又称农耕文明,基本或主要的载体就是今天所说的农业、农村、农民。农耕文明在哲学上形成了天人合一的观念,这一观念体现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就是顺其自然,男耕女织,精耕细作。与已经衰亡的及同时期的其他文明相比,农耕文明至少有两大优势,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比较和谐,二是崇尚勤俭。这两个优势结合在一起,就使得农耕文明区域内可以做到以较少的土地养活较多的人口。直到今天,历史上的农耕文明区域内人口密度最大,人也最勤劳节俭。[1]

但是,农耕文明最明显的缺陷就是生产力发展极为缓慢。从秦汉到明清两千多年的漫长历史中,最主要的经济部门即农业的生产力水平没有实质性提高。所以,农耕文明条件下,资源的有限性与人口增长的无限性之间也常常产生矛盾。历代王朝更迭,基本上是初期人口稀少,后期人口众多。在这个意义上,以现在的眼光看,农耕文明允许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时间与空间并不宽裕。

当农耕文明延续到清朝,正重复着由盛而衰的历史周期时,人类历史上又一个新的文明类型出现在西欧,那就是以英国产业革命为发端的工业文明。与以往的人类文明类型相比,工业文明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技术进步日新月异,表现出日益强大的生产力。所有建立起工业文明体系的国家.也以强大的物质技术为基础.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扩张性。1840年的鸦片战争以清王朝的惨败而告终。实践无情地证明:对起源于西方的工业文明,东方的农耕文明已经古老到落后的地步了。[2]

鸦片战争之后100年,作为农耕文明长子的中国,在两种文明的碰撞交错中苦苦挣扎,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泥淖,举步维艰。其间,无数中华民族的志士仁人前仆后继,探索中国的光明出路,直到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大功告成,新中国诞生。但是,就新中国成立本身而言,还只能从政治革命成败的意义上进行评价,并不意味着中国发生了人类文明类型的实质性转变。对此,毛泽东有着清醒的认识。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向全党指出:中国的国民经济中,“现代性”的工业只占百分之十左右,而农业和手工业占百分之九十左右,这是旧中国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性质在经济上的表现,这也是在中国革命时期和革命胜利以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一切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对于当时的农业经济,毛泽东的基本评价是“落后的”,“和古代没有多大区别”。对于这样的占国民经济主体的农业经济,毛泽东认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在于“废除了”“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取得了或者即将取得使我们的农业和手工业逐步向着现代化发展的可能性”。要把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性,“必须谨慎地、逐步地而又积极地引导它们向着现代化和集体化的方向发展”。而且毛泽东还告诫全党,与将来的现代化相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革命以后的建设道路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这就是我们讨论新中国三农问题必须回归的起点:新中国诞生之时的农业(包括手工业),数量上占国民经济的“百分之九十左右”,性质上“和古代没有多大区别”、是“落后的”。这就是理解新中国60年解决三农问题的主线:如何从古代发展到现代。[3][4]

二、“三农”问题是一个全局性的问题

首先,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中国长达几千年的历史从根本上来讲是一部农耕文明史。虽然我们建国后进行了几十年的工业化道路,但是农业大国的基本事实没有改变。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的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63%,即8亿多,因此农民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全国人民的状况;农业的发展状况依旧关系着整个国计民生、粮食安全,直接制约着国家工业化进程;农村的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依旧决定和体现着整个国家的发展状况。由于历史的原因,从清朝中期,我国就已经形成了很高的人地比例关系;建国后,由于采取了不合理的人口政策和城乡二元体制,导致了今天“三农”问题的严峻形势。历史告诉我们,历史上“三农”问题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存亡、政权稳固的关键问题。同样,它也是当前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建设能否顺利进行的首要问题。

其次,从现实的层面来说,“三农”问题是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城乡经济社会变革与发展不同步造成的城乡关系严重扭曲,城乡经济社会结构严重失衡,城乡居民发展机会和待遇极不平等的问题。[5]“三农”问题集中表现为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农民、农业、农村的发展程度严重滞后,除少数较发达地区外,广大农村尤其是粮食主产区基本上仍是农业社会,城乡(工农)发展差别、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很大,贫富分化加剧。由于“三农”问题所导致的社会矛盾、利益冲突都已浮上表面,许多不安定因素交织在一起,直接冲击着当今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安定,“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中国最重大、最突出的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

第三,从理论的层面上来说,三农问题是每一个国家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必然出现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传统工业化理论认为,工业化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也是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在二元经济模式下,各国在工业化过程中,由于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低于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加上工业部门收益高于农业,劳动力从农业领域向工业领域逐渐转移直至工业化形成。[6]当工业化形成一定规模后,工业又反过来从技术、资金等各个方面改造和提升农业,从而形成农业现代化,最终使“三农”问题得到解决。在我国同样面临着二元经济问题,特别是实施了城乡二元隔绝的国家工业化(重工业)发展模式,通过工农业“剪刀差”支撑工业,盘剥农民,这一发展模式虽然使我国在短时间内建成了较为完备的工业化体系,但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其后果是“三农问题”不但没有解决或缓解,反而加重了,它所造成的城乡二元体制在很长时间里延续的体制惯性至今仍在影响着我国。因此,从工业化理论层面来讲,工业化是我国必须要走的道路,“三农”问题也是一个必须要解决而无法回避的问题,它将伴随我国整个工业化的过程中。工业化是涉及到一个国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观念等各个方面全方位演变的过程,由此,不难看出“三农问题”是涉及到全局的关键问题。[7]

三、新中国60年解决三农问题取得的伟大成就

按照新中国成立前毛泽东制定的革命战略,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推翻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制度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实现现代化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梳理中国农业从古代到现代的发展过程,离不开对这两步的基本把握。

历史性成就之一:封建的土地所有制被彻底废除,并且有效地防比了其死灰复燃,真正做到了耕者有其田。

农耕文明落后于工业文明,主要是从生产力方而区分的。鸦片战争后,包括清王朝统治者在内,中国的精英阶层都认识到已经落后于西方列强,必须赶上去。但是,中国究竟落后在哪里,如何赶上去,不要说清王朝统治者,就连蒋介石都没有搞清楚,或者说他们的阶级本性也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搞清楚。而毛泽东真正搞清楚了这个问题,准确地说,毛泽东正是因为搞清楚了这个问题,才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从而也就成为中国的领袖,中国共产党才成为中国的执政党。

那么,中国落后在哪里呢?生产力的落后只是表象,落后的病根在于封建制度,而这个制度的核心是地主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根本性弊端在于,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使得地主在确定地租率方而占据主动地位,而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处于被动地位,剥削程度十分严重,从根本上削弱了经济发展动力。[8]

到1956年,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土地变成了农民群众集体所有,土地私有制在中国被彻底废除。从历史的角度看,农村实行土地农民集体所有的公有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解决三农问题最伟大的成就,是我国农业和农村走向现代化的制度基础,值得大书特书。

历史性成就之二。农民摆脱了“皇粮国税”的超经济强制。成为平等的现代市场经济主体

改革开放后,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统购统销政策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被取消,农民获得了充分发展农业商品性生产的经营自主权。在全而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农村采取“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政策,于20%年彻底取消了农业税和各种集体提留负担。延续了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宣告退出历史舞台。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表明,农民不再是一种受到超经济强制的身份,而只是在平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的经营主体。[9]

历史性成就之三,农业受到越来越多的保护,与非农产业的关系日趋和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到了全国农村的每一个角落。近几年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农村九年义务制教育已经普及,文盲在中国正在成为历史性概念;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在农村普遍建立,农民因病致贫返贫的现象已经有根本性好转;90%左右的行政村已经通了乡村公路。

四、更好地求解“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不是一项政策,一条措施或者一个战役就能够解决 的问题,缓解“三农”问题,需要建立“三大系统”。

(一)建立政府支持系统

1.建立政府支持体系。政府对“三农”的支持是所有政府,不管是古代政府,还是现 代政府的主要职能、职责。在现在“三农”问题陷人困境的时候,我们也要强化政府的支持 力度,运用财政、税收、金融、价格、外贸等工具,全方位、多层次的帮助农民、支持农 业、扶持农村。一是进行长期性的轻摇薄赋、休养生息。要减少农民的负担,必须把轻摇薄 赋、休养生息作为政府解决“三农”问题的首要措施。二是加大农业的基础性、应用性技术 的研究,不断为农民免费或者低费提供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农产品。三是加大农业基础 设施、水利设施等农村公共品的供给,减轻农民、农业的非生产性费用。

2.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是防止社会震荡的减震器,也是人权得以体现的重要 表现。长期以来,我国农民的社会保障主要有三个方面组成:一是土地保障,即家庭承包责 任制;二是养儿防老,即前代养后代;三是农民自己储蓄保障,自己养自己。这三种形式都 是一种农民内在的自我保障形式,极为不稳定。也极没有保障。所以,我们要解决“三农” 问题,要从农民最基本的保障问题上下功夫,使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幼有所辅,不至 于农业经营失败而难以生存。首先要将以土地为主的保障方式向社会为主、土地为辅的保障 方式,直到最后完全过渡到社会保障体系。其养老基金的筹集要多元化,以个人、集体和国 家为主,各筹集部分费用。个人每年必须强制缴纳;集体以集体收人的一定百分比缴纳,集体收人主要是集体土地的承包费用,这可以充分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性质;国家要将 农民养老基金的筹集纳人预算内容,定期拨付,足额到位。其次是帮助农民建立合作性的医 疗大病保险,鼓励有承受能力的农民购买商业性的疾病保险。最后是建立法制化、制度化的 社会救济、救助机制。

(二)建立社会扶持系统

1.建立产业利益共享链条。产业利益共享链条主要指农业生产环节与农业生产资料的 供应环节,农产品的销售、加工环节之间的利益转移链条,从目前来看,主要应该是后者。这种利益共享并不是无偿的,而是按照市场原则进行的。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是通过延长农产品加工链条,以增加农产品需求来扩大农产品的市场容量增加生产环节的 收益;二是通过加工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来降低农业生产经营的风险;三是通过加工的规模 外部效应和技术溢散效应、基础设施建设的外部效应使农业受益;四是通过农业加工环节的 适当让利来“辅农”。[10]

2.建立农业保险防损机制。农业是一个风险比较大的产业,必须有一定的防损、防震 的保险机制。但是农业特殊性决定了,商业保险不愿意涉足。但是农业保险又是缓解“三 农”问题的一个重要措施,在商业保险不愿意涉足的前提下,必须创新保险制度,重构农 村、农业保险市场。一是引进外国保险公司;二是建立国家支持的政策性保险公司;三是建 立农民合作性的保险公司。

3.培植中介风险规避网络。“三农”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弱小的、分散的农 户无法与社会化的大市场无法对接,而产生利益损失、成本损失和风险损失。如果在农户与 社会化的大市场之间有一个连接媒介,将风险扩散到其他主体,或者由其他主体承担一些风 险,则农民的利益损失、成本损失、风险损失都将会大幅下降,这也有助于缓解“三农”问 题。所以大力发展社会中介服务组织也是缓解“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措施。当前要重点培 植信息服务、营销服务、技术服务、种苗服务的中介组织。

(三)建立农民自解系统

缓解“三农”问题、最终解决“三农”问题依靠农民、农业以外的力量非常必要。但是 我们不能仅仅依靠这些力量,还要充分发挥农民自己在解决“三农”问题上的积极性和创新 性。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要依靠内力,还要将外力转换成内力。所以解决“三农”问题,农 民自觉的自解行为尤其重要。一是农民要加大自身人力资本的投人力度,增强自我解决“三 农”问题的能力。二是农民要积极主动的寻找更多的能够增收和发展的途径,如大力调整农 业结构、搞好农产品的加工、开拓国外农产品市场,等等。[11]三是主动跳出农村、农业、融入现代城市,开辟新的就业渠道和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展望未来,中国全局性的解决处理好三农问题,前景无限光明。城乡之间、工农之间协调发展,是全而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也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而的必然要求。再经过十几年、几十年的努力,我国比较好地解决了现阶段的三农问题,就能够如邓小平设想的那样,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那时,从经济上看,三个中国人创造GDP的能力至少等于同时期发达国家的一个人。但中国的人口是日本的10倍,美国的5倍,中国的经济总量就可以达到日本的3倍,美国的一倍半。在这个意义上说,三农问题的彻底解决,必然带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必将改变整个世界的格局。

参考文献:

[1] 邓大才.解构“三农”[J].科技导报,2002,(10):3-4.[2] 李昌平.我的困惑----“三农”寻思录之一[J].读书 2002,(7): 3-10

[3] 林光彬.社会等级制度与“三农”问题[J].改革,2002,(2):30-36.[4] 邓大才 论“三农”问题的求解路径 社会科学 2003.6

[5] 冯子标.土地市场化与“三农”问题的出路[J].中国农村观察,2002,(5):71-79.[6] 吴康 “三农问题”内涵探析 太原大学学报 2007.6

[7] 温铁军 邱建生 “三农问题重中之重”与我国教育体制的适应性调整 民族教育研究 2010.1

[8] 谢强莲,蒋俊毅 城市化解决“三农问题”可行性研究 市场论坛 2006.3

[9] 陈晓丽.城市化与城市发展问题团.城市规划汇刊,2000,(4).[10] 杨云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11] 王毅敏,封铁英,段兴民 从培养、开发农业人力资源入手解决“三农”问题 预测 2004.1

第四篇:三、与其他行业相比,教师的地位和收入普遍偏低,部分教师

三、与其他行业相比,教师的地位和收入普遍偏低,部分教师存在自卑心理。请问:

1.联系工作实际,阐述教师自卑心理的种种表现。

答:对经济收入低的自卑感。教师不仅工资收入低,而且实物获得少。清贫乃至寒酸几乎成了形容教师物质生活的专用语。教师们为不能过上和他人一样富裕潇洒的生活而苦恼。对于中青年男性教师来说,上有老,下有小,中间有妻子不休地唠叨,自感身为男子汉,却无力养家糊口,其苦恼尤甚。一些目睹过老教师清贫生活的青年教师,想到自己的将来甚至不寒而栗。另外,经济问题牵涉到教师的体面问题,也会招致自卑感的产生。这种自卑感使一些家境困难,摆设寒酸的教师,总会找理由拒绝学生到自己家请教。对地位低的自卑感。时下社

会上真正能瞧得起教师的人不多。在一些人眼里,老师在政治上与社会上被看成是无能者。而且由于整天和孩子们在一起,老师在一些人眼里又被看成孤陋寡闻,不通人情世故。在这种社会环境下,教师要求得到社会承认和尊重的欲望是难以实现的。这样,教师必然避免与一般人交往(被认为是清高,实为自卑),在教室里对待儿童则俨然一国一城之主,以图忘却其社会自卑感。对办事难的自卑感。当今社会无论办什么事,都得找门子,拉关系,进行互惠交易。而教师几乎没有任何可以用来与人交换的资本,因此教师出门办事难,甚至在学校内部办事也不易,许多实际问题难以解决,从而使许多教师寒心、伤心,苦恼不已。对住房挤的自卑感。教师的住房不仅挤,而且改善难,农村的广大中小学教师甚至没有自己的专门住房,当眼瞧着其他行业的熟人纷纷迁入或买或建的新居时,教师们怎能无动于衷呢? 5 .对婚配难的自卑感。在城里工作的中小学男性教师,找一个满意的对象很难。而工作在农村的中小学男性教师,几乎找不到称心如意的对象,连农家姑娘也会对他们敬而远之。就是乡下的女教师,其婚姻问题也往往困扰着她们。她们不大甘心嫁给教师,可其他职业者又嫌她们工作不在城里。总之,中小教师们,尤其是男性教师为婚配难而苦恼着。5 .对工作苦的自卑感。教师工作之苦,可谓世间之最,表现在① 劳动时间长,思想负担重;② 复杂。世间万物之中人的灵魂最复杂,世间万事之中恐怕没有比塑人的灵魂更复杂的了;③ 周期长,见效慢。教师必须经过长期的努力才能在学生身上体现其劳动的成效;④ 活动范围小,局限于四堵墙内,且对象又是孩子,因而对外部精彩多变的世界了解不够,自然难以适应;廖佳成老手。若是其他行业,干上几个年头就可成为该行业的老手。可是积有二十年教学经验的老师,其教学效果未必能比刚毕业的新手好。原因是教学效果不仅取决于经验而且取决于热情,即能否保持蓬勃的朝气,倾注爱和热情于教育事业,若失去朝气,以惰性对待

儿童,教学效果就不好。教师工作如此辛苦,而待遇又低得可怜,怎能不引发教师的苦恼和不安!

三、与其他行业相比,教师的地位和收入普遍偏低,部分教师存在自卑心理。请问: 2.教师如何自我克服自卑心理?

答: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会悦纳学生 一是要把学生当人。学生既然是人,就有人格尊严,教师必须把他们当做一个独立完整的人来对待;既然学生是人,就有差异,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教师要承认这种差异,悦纳这种差异,允许学生优秀,也允许学生不优秀,鼓励学生的进步,也容忍学生的退步,这样才能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安全的师生关系。二是把孩子当孩子。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眼里的世界与教师眼里的世界是不同的,他们犯的错误有很多是成长中的必然,教师要蹲下来与孩子说话,宽容地看待他们,全面地、发展地看待他们。如此,教师就可以大大减少因“恨铁不成钢”而产生的极度焦虑、愤怒和哀怨,与孩子们一起体验成长的快乐。三是把学生当学生。教师要尊重、热爱学生,但绝不意味着放弃严格教育的责任。教育的最终目的和终极功能是为年青一代的幸福服务,这种神圣的使命感、责任感是教师实现人生价值的动力,也是教师心理健康的滋润剂。

(二)树立崇高的职业观,学会悦纳教师职业 如何看待教师职业?是把它作为一个养家糊口的饭碗,还是把它作为一种实现人生价值的事业?职业境界不同,在心中引起的体验是截然不同的,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也是截然不同的。有的教师认为自己从事的是一种天底下最痛苦的职业,备课、上课、改作、辅导、解决纠纷,既是消防队长又是派出所长,既是领导又是保姆,讲得口干舌燥,累得腰酸背痛,一天到晚疲于奔命,有时还要面对学生和家长的无理取闹,如果有机会选择,下辈子再也不当教师了。2004 年教师节受到温家宝总理亲切接见的特级教师霍懋征,曾经放弃大学教授不当,放弃教育部官员和全国妇联官员不当,醉心于小学语文教育长达 63年,至今仍以 85岁高龄坚守在教育岗位上,她耳聪目明,精神抖擞,兴致勃勃,一天工作十多个小时还是其乐融融。何以如此?她说看到那么多孩子健康成长,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所以感到十分幸福和快乐。两种截然不同的精神状态,源于两种截然不同的职业境界。当你把教师职业当做一项事业而不仅是一个饭碗时,当你把教育岗位当做一种创造性地实现自身价值的舞台而不是一种负担时,我们就会像霍懋征一样,在工作中得到欢乐,而不是烦恼和悲伤,更不是职业倦怠,我们就会感到,工作着是美丽的,忙碌着是快乐的。

(三)树立积极的人生观,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教师工作具有很强的周期性和重复性,如果不注意自我调节,为师之初的兴奋感和新鲜感很快就会被心力交瘁和烦恼苦闷所替代,到了一定年限,职业倦怠———一种弥漫性的消极情绪就会悄无声息地潜入教师的心灵:过了

暑假盼寒假,过了寒假盼暑假,教育教学工作演变成被动地应付和痛苦的煎熬,在这样的状态下工作,当教师还有什么快乐幸福可言?教师又怎能做到身心健康? 美学家认为,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同样,生活中并不缺少快乐,缺少的是发现快乐的眼睛。教师必须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在平凡的工作中享受工作,在平凡的生活中享受生活。请试试:把每一个教案当做一首散文诗来写,把第一次晨间谈话当做一次讲演来做,把每一节课当做一台精彩的节目来演?? 假如没当过班主任,主动要求当一次试试,你当然得准备吃苦受累,但是在与学生的友好交往中,你能获得许多纯洁高尚的人间情感。假如没上过公开课,上堂观摩课试试!在准备过程中你也许会紧张忙碌,但是却能让你经历到一种探索的喜悦!假如没做过教育科研,申报一个课题试试!教育科研是复杂的、辛苦的,可是在饱尝了创造的艰辛之后,当你在科研领域发出自己的声音时,这种成功喜悦是任何名利地位和物质享受都无法比拟的,这种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会像一剂心理健康的甘露,丝丝滋润你的心田。教师劳动是一种充满生命涌动的创造性劳动,没有理由不使我们的人生充满意义!

(四)运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学会快乐地生活 苦和乐是相对的,都是对生活的一种感受,快乐不快乐全在于自己,就看你有没有正确合理的思维方式。1.摒弃不合理的比较方式。苦恼常来自于不合理的比较方式:比上不足,则越比越不足,越比越憋气,越比越不平,越比越悲观,越比越失望;摆脱苦恼的灵丹妙药也往往是合理的比较方式,比下有余则越比越

有余:当感到工资不如人家高的时候,与下岗工人相比;当别人评到职称而你“屡战屡败”时,与大学毕业没能就业的年轻人相比;当别人无德无能却青云直上,而你虽有千里马之才却只让你拉磨的时候,跟古今中外才华横溢却惨遭不幸的人相比,并在“大马拉小车”的轻松自如中品味人生的韵味;当这一切都不如人家的时候,你还可以这样比:我的妻子(丈夫)比别人的贤惠(体贴),我的孩子比他们的有出息,我的身体比他们的健康,我们家庭比他们的和睦,甚至我的父母将我降生在南方这鱼米之乡,比那些出生在风沙弥漫的、终年积雪的、滴水贵如油的、常发洪水的、常闹地震的(比如说最近印度洋地震海啸)地方的人们强一百倍、一万倍??2.克服情绪恶性循环。原本情绪就不好———尽量往坏处想———情绪越来越坏。这就是情绪恶性循环。一位校长事先没有打招呼就坐在教室里听某位教师的课。这位教师开始没发觉,讲得好好的,待他发现校长在听课,情绪开始紧张,语言表达也不流畅了。他想“:我太紧张了,课讲糟了怎么办?校长会怎么评价我?会不会在大会上批评我?我以前在校长心目中认真工作的形象会不会被破坏?会不会影响我评职称??”结果情绪进一步紧张,这节课就真的整个儿讲砸了。接下来,这位教师又整天为自己这节课的失败而郁郁寡欢,惶惶不可终日,失去了生活和工作的乐趣。这就叫做“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研究表明,人一旦陷入了情绪恶性循环,恶劣的情绪就会笼罩他整个的生活。不仅如此,这

种恶劣情绪会传染。一个情绪舒畅、开朗的人,若同一个整天愁眉苦脸、唉声叹气的人相处,不久也会变得情绪沮丧起来,这种传染过程是在不知不觉中产生的。在一个家庭中是这样,在一个办公室里也是这样。因此,要使自己幸福快乐,必须想法战胜恶劣情绪。3.不要钻牛角尖。爱钻牛角尖的人思维是单向的、封闭的、形而上学的、经验型的、求同的、定势的。他们一年到头过得很累,不是跟别人较劲,就是跟自己较劲,常常处于不良情绪状态之中,过得一点也不快乐。他们遇到的最大麻烦来自于人际关系。尽快从牛角尖里跳出来,学会心平气和地、宽容地、留有余地地、全面客观理智地看待问题,这才是健康人生的上策。

第五篇:河南2019中考历史总复习第一部分中考过关模块二中国现代史主题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随堂帮)过关检测

主题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奠定思想基础的是什么事件?这一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何意义?

2.率先进行农村改革的地区是哪里?此次改革的名称和含义分别是什么?

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有什么?其中心环节是什么?

4.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目的是什么?最终形成了什么样的开放格局?

5.在改革开放的实践过程中我国形成了哪些重要指导思想?

6.“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分别是什么?

7.请通过设计示意图的形式对改革开放的内容进行概括。

参考答案:

1.思想基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主要内容: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意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2.地区:安徽凤阳小岗村。名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含义: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3.主要内容:改革所有制结构,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改革管理体制,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改革分配制度,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4.目的:通过国家给予优惠的经济政策,吸引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扩大对外开放和交流,进行现代化建设。开放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5.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6.“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7.

下载和历史地位实际上又讲述三部分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和历史地位实际上又讲述三部分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