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2014下六年级数学评课稿
2013-2014学年六年级下学期数学
《解比例》评课稿解比例一课是在学习比例的基本性质后学习的,教学解比例之前,教师先复习关于比例,你已经知道什么展开教学,由此引入今天的学习,突出了这次的教研主题---如何认真设计好教学各环节之间的衔接与铺垫,通过这节课,让我感受到了李老师的另一番风采!本课开始李老师先用温故而知新比例的基本性质开课,当学生写出8x=25×40时,教师让学生观察与以前学的比例有什么区别,学生很清楚的看到比例中含有了未知项,由此引出学习内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动手算一算,通过此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比例和解方程的联系与区别,学生的认知能力,在李老师的一步一步引导下得到了提高.认知得到肯定后,紧接着的心动不如行动,更让学生的认知能力在此得到了小小的发挥;而后的众人划浆开大船,小组之内互相合作、交流,使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高涨了很多;在前面内容的基础上带领学生走进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难度在加大,但李老师的环节设计如此巧妙,让学生和听课的老师都感觉到本节课是如此的顺畅,学起来、听起来都有一种乐在其中的感觉。建议:是否可以渗透一下算法优化的思想呢?
第二篇:2012-2013下六年级数学评课稿
2012-2013学年六年级下学期数学
《圆锥的认识》评课稿
王老师上的”圆锥的认识”这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能以身边的人和物为例,注重学生年龄特点,从现实中来到现实中去。引入时展示生活中圆锥体形状的物体(圣诞帽、陀螺、蒙古包等);练习时探讨冰淇淋蛋筒为什么作成圆锥体的形状,陀螺为什么也作成圆锥体的形状。
二、灵活处理教材,教法学法应用得当。教学时通过质疑——猜想——验证——交流——总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时采用分组教学实验,通过学生合作、交流,互相启发,让所有的学生动起来,参与课堂学习,共同突破了这节课的难点——圆柱体积与圆锥体积的关系。
三、在教学上利用教具与课件有效的进行教学。圆锥是一个立体图形,单凭老师的语言是很难阐述这个三维立体图形的特点,这时恰当的引用教具和课件能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积极地应用与拓展新知。如:课件展示用直角三角尺旋转演示圆锥;用一根红色直棒从圆锥(用细铁丝做成的镂空圆锥,上面顶点处还留有小孔。)的顶点穿过直达底面圆心,垂直落足于底面圆心,展示圆锥的高。
第三篇:六年级下《藏戏》评课稿
六年级下《藏戏》评课稿
《藏戏》是六年级下册的课文,是一篇知识性、人文性、趣味性都较强的民俗散文,又是一篇略读课文。任老师在教学时,一改传统教学中经常把教师自己的看法强加给学生的教学方式,努力尝试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究课文中蕴含的内容、表达的思想。其中有三点十分值得借鉴。
1、小组合作,认真负责有效。
教师首先以藏戏的起源和相关图片导入,之后进行四人小组的自学,四人小组合作读文,由组长负责,轮读即可,齐读也好,争取把课文读通读顺。在此,组长极其负责,如果谁读的不太好,惩罚他一直读到有感情为止,这让我为之一振。高年级的学生随着年龄的逐渐成长,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会慢慢缩减,而这个班级的学生的耐心和兴趣却从未减少,反而更加浓厚,组长的不厌其烦,组员的.次次修改,只为了能把课文理解的更加深入、透彻。
2、抽丝剥茧,理清文章思路与脉络。
此次的抽丝剥茧并非教师手把手的教,而是学生兢兢业业的找。学生在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以及理解完优美的词语过后,再次快速浏览课文,找关于藏戏的内容,归纳相应的段落。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归纳能力,对于文章已经拥有者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让生自己找,教师及时反馈,十分值得学习。生默读自己喜欢的部分,印象深刻处做标记,简单书写自己的体会更好。边读书边做笔记,我感觉这是一个极好的方法。古人说过:“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觉得说的特别好,特别具有实践意义。
3、感悟全文写作方法,为写作奠基。
教师带领学生领悟全文写作方法,开头排比突出藏戏特点,且气势雄厚。之后运用过渡的写作手法把前文与后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天衣无缝,中间穿插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把藏戏的诸多特点浑然天成的呈现在我们面前。教师不仅带领学生分析,而且教给学生提醒学生学会运用,出相关的作业,学以致用。
第四篇:六年级数学评课说课稿
六年级数学评课说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六年级数学评课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六年级数学评课说课稿1《百分数的意义》是学生在已经学习了整数、小数,特别是分数的意义、性质以及实际应用基础上的进一步学习。这节概念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联系生活,引导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对于百分数,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并不陌生,所以范老师没有被教材束缚住手脚,在“自学—交流—练用”教学模式的引导下,整合有效教学资源,放手让学生自学探究、交流分享,教师适时点拨引导、梳理提升,层次清晰,循序渐进,在体现学为主体的同时,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构建了和谐的师生关系,深化了百分数意义的内涵,打通了知识之间的脉络,提升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说明问题的能力,让每一名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感,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一、相信学生——活
学生是富有生命与活力的个体。整节课中,我们感觉到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范老师开门见山,提出学习内容:①交流备学内容;②分享搜集信息;③提出存在问题。充分相信学生是有效教学的前提。课堂中,百分数的初步感知是学生自学获得的;挖掘身边素材,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唤起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百分数的意义是学生讨论探究出来的;百分数的写法是学生自己写出来的,读法是学生自己读出来的;百分数与分数、比的联系与区别是学生观察习题分析比较出来的;百分数的作用是从分析信息中归纳出来的。在这一系列学习活动中,老师都是以一个合作者、倾听者的身份出现。如此贴近学生的课堂,他们自然是积极投入。各个环节都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需求,使学生在活动中切身体会到百分数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数学知识是鲜活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更是充满活力的。
二、点拨引导——实
学生通过自学已经初步认识了百分数,但这时候的认知仅仅停留在表层,是比较模糊的,难免会出现偏差。在学生的数学探究遇到困难、思维出现明显偏离和学习策略需要转换的时候,范老师适时地点拨引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了学生的深度思考,通过交流辨析,加深了理解,领悟了数学知识的本质所在。当然,引导并不能仅仅停留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而更应该注重引导探究的全过程。
(1)遇难而导
如何比较6位选手的投篮水平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针对难点问题,范老师巧妙提问,层层推进,步步深入。比如提问“先求什么?”、“接下来怎么办?”、“如何比较高低呢?”,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从而“围歼”难点。通过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已形成较明确的认识。这样,把问题一个一个地提出,又一个一个地被解决,让学生经历了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既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又提高了学生的智能素质。
(2)顺思而导
全国特级教师黄爱华在一次数学教学讲座中说到:在课堂上,教师要有开放活跃的思维,要像说话类电视节目主持人一样。他道出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上要讲究灵活,及时抓住课堂中有利于进行教学的信息作为引导的“话题”,灵活地组织教学,不能只顾按预先设计的教案一成不变地进行着教学程序。在学生分享课前收集到的有关百分数的信息后,范老师提问学生这些信息是在哪里发现的?让学生说出发现之处。在学生算出6位选手的投中百分率后,范老师提问“百分数的出现帮助我们带来了什么方便?”,时刻关注学生的思维状况,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百分数无处不在,以及在生活中的作用。
(3)创新而导
练习中根据百格图填写百分数,最后一格,涂色是95格,空白是5格。在学生说出涂色部分是95%、空白部分是5%后,范老师问到:“怎么想比较方便?”,引导学生不能因循守旧,可以创新思维,灵活解题,可以先数出空白部分是5格,占5%,再写出涂色部分的.百分率。
三、练习运用——巧
在设计练习时,范老师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课内学习过渡到实际生活,将看似枯燥的练习表现得生动有趣,既练习了百分数的读法、写法,巩固了百分数的意义,又“让数学回归生活,让课本回归学生”,使学生真实地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百分数,感受到百分数的应用价值。结尾处的设计也很新颖,让学生说说百分数的成语,使得语文与数学融为一体,实现了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综合,沟通了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
最后有点小小的建议,结束全课时可以用一句“天才=1%的灵感+99%的汗水”富有哲理的格言赠送给学生,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百分数在生活中用途,同时又让学生明白“天才”需要付出“汗水”,以此更好的激励学生,努力学习!
纵观全课,范老师注重挖掘学生的生活、知识等各方面的资源,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形式,力求使每个学生在数学课堂中都能获得积极主动的发展。学生的自我评价就是最好的证明!通过这节课,我深刻体会到,每一个数学知识都是在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产生过程,体验了愉快的学习过程之后才能在学生的脑海中生根发芽,也只有这样的引导学生有效学习,才能有利于学生学习到更有价值的数学。
六年级数学评课说课稿2这节课冯老师把圆柱体、圆锥体的知识构建成一个知识体系,运用了演示、点拨、引导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复习内容由浅入深,并且分为基本知识的复习、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拓展训练这几大块。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复习,无论是在能力,还是在知识的理解运用上都有所提高。
这一节课,全堂设计非常巧妙,巧在哪?巧在她只给学生提供一根小小的木桩,就能让学生把圆柱和圆锥打得稀巴烂。妙又在哪?妙在她只用“刷”、“切”、“削”这三个字,就把学生带到圆柱和圆锥的知识海洋里游了一圈。课一开始,先让学生把圆柱和圆锥的特征、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等知识梳理一遍,接着出示一个底面直径是20厘米,高是30厘米的圆柱体,让学生提问题。学生根据各自已接触过的题型提出了许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师通过整理、引导,让学生由浅入深,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个又一个接近于生活的问题。一个“刷”把圆柱有底没底的表面积都给刷出来了;一个“切”又把长方形或圆形的横截面面积切出来,甚至把圆柱的直径和高与长方形横截面的长和宽之间的关系也给切出来;一个“削”不但削不断圆柱和圆锥的关系,反而让它们的关系更突现。学生通过一根木桩的牵引,系统地、全面地再现知识和运用知识,所学知识不但得以巩固,而且拓展。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自己提问题自己解决,教师作适当引导、点拨,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这一节课,不但学生的知识得以充实、拓展,我也得益匪浅,从中略知了一些备课和上课的套路。非常感谢!
第五篇:六年级数学《解比例》评课稿
六年级数学《解比例》评课稿
六年级数学《解比例》评课稿
《解比例》本课教学设计紧紧抓住“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与简易方程之间起到桥梁作用这一点展开,较好的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很多参与教学过程、展示才华的机会,从而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课前准备充分,看得出老师平时上课就很重视学生的听课效果,学生上课听课的积极性高,配合的较好,扫除了所授新课中的障碍。如: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写等积式。在设计各个环节时,注重了知识的层层递进,各个环节衔接自然流畅,从学习前的温故知新,到引入新课解比例,再到最后的练习环节,无不体现了教师的备课功底。
2、本节课内容较简单,重点掌握解方程的方法,从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看教师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方法是掌握了,老师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完成了。在重难点的处理上,教师也是费了一番功夫:从环节的命名上来看,新颖的名称给学生带来全新的感受,让他们能在学习的同时感受到数学的乐趣;从练习设计来看,所出示的题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真正考验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3、老师非常强调在学习过程中每一步的算理的理解,这对学生理解数学问题非常有帮助。
4、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老师只是引领,问题由学生自己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