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治局常委 李长春 同志 撰文忆哈工大求学岁月 称:饮水思源 师恩不忘! (原文)(推荐5篇)

时间:2019-05-13 19:07: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央政治局常委 李长春 同志 撰文忆哈工大求学岁月 称:饮水思源 师恩不忘! (原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央政治局常委 李长春 同志 撰文忆哈工大求学岁月 称:饮水思源 师恩不忘! (原文)》。

第一篇:中央政治局常委 李长春 同志 撰文忆哈工大求学岁月 称:饮水思源 师恩不忘! (原文)

中央政治局常委 李长春 同志 撰文忆哈工大求学岁月 称:饮水思源 师恩不忘!(原文)

李长春撰文忆哈工大求学岁月 称饮水思源 师恩不忘

母校九十华诞感怀

李长春

今年是我的母校哈尔滨工业大学建校90周年。90年前,哈工大在中华民族积贫积弱、内忧外患中诞生,伴随着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的伟大历程不断成长壮大,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为海内外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哈工大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己任,汇聚了一大批卓越名师,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取得了一大批出色成果,为祖国航天事业和国防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科技和人才支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天的哈工大,已经成为国家高水平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成为青年学子十分向往、社会各界广为赞誉、师生校友无比自豪的著名学府,正在意气风发地向世界一流的高水平大学迈进。作为一名老校友,感慨万千。借此机会,我谨向母校九十华诞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全校师生员工和海内外校友表示亲切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向为母校建设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老一辈校领导、教师、教育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我是1961年考入哈工大的,在母校度过近7年(因“文革”而延期分配)宝贵的青春时光。虽然离开学校已经40多年,但每每回想起在母校的学习生活,一切都恍若昨日,历历在目,倍感亲切。母校宏伟的主楼,宁静的校园,参天的古树,茵茵的绿地,常在梦中萦绕。紧张的学习生活,愉快的文体活动,繁忙的劳动实习,融洽的师生情谊,不时在脑海中浮现。印象最深的是,母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运用科学的教学理念和严谨的教育方法,对学生进行学识、志向和品格全方位的培养,提升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本领,使我们这些莘莘学子受益终身。

母校十分注重教书育人、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教书育人、育人为本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属性和根本任务。母校紧紧抓住这个根本,把传授知识技能与坚定理想信念紧密结合起来,采取各种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使学校教育的过程真正成为传道授业解惑、全方位育人的过程。我还清晰地记得,李昌校长在“一二·九”运动纪念日常常要作政治报告,讲述“一二·九”运动史和他担任队长的“抗日民族先锋队”斗争史,深情回顾党领导人民前赴后继、英勇

奋斗的革命历史,激励我们这一代青年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努力成为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栋梁之才。吕学坡副校长为我们作过“三十而立”的人生成长报告,勉励大家把学习和事业放在首位,正确处理好恋爱婚姻问题。电机系党总支书记战汝澍每学期开学都给我们作一次时事政治报告,他善于把政治理论和国内外大事紧密结合,鼓励大家勤奋学习、立志成才、报效祖国。他的报告成为宝贵的精神大餐,深受同学们的欢迎。记得有一次他专门作了反对苏联修正主义的报告,对三年困难时期苏联政治上施压、经济上逼债、科技上撤走专家给我国造成的困难分析得十分透彻,给学生以极大的激励,誓为祖国强盛而读书,至今仍记忆犹新。“五·四”青年节学校经常表彰优秀团员、优秀学生,树立先进典型,激励同学学习先进帮助后进。学校在加强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同时,高度重视开学、“五·四”、“一二·九”这三个时间节点的思想政治教育,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当时学校的辅导员制度很完善,每个年级配备一名辅导员,还有一名学生队长,经常与学生同吃同住,能够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那时候,辅导员可以称得上是学生人生的导师。我的辅导员朱天荣老师,就经常与我们促膝谈心,交流思想,他后来成为我的入党介绍人,几十年来我们一直保持联系,去年5月我到江苏调研时专门看望了他,我们一起回顾了那段难忘的时光。对辅导员老师的敬重之情,几十年来我都不曾改变。学校高度重视在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组织积极分子参加党课、开展谈心等,给学生“压担子”,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强调不仅要在组织上入党,更要在思想上入党。到毕业前夕,我们班共发展了6名党员,都较好地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学校还组织我们深入到工厂和农村,在社会的大课堂中进行生动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这对我们了解工农群众和社会实际,增强与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懂得劳动光荣、劳动者最伟大的道理,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我们的专业课老师更是身教重于言传,甘于埋头奉献。去年7月我到青海调研时,在原子城的“两弹一星”功勋人员名单中,赫然看到当年电机系副主任、曾给我们作新生入学报告、全国高等学校通用教材《电工基础》编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俞大光老师的名字,这才知道他从1962年调到核工业部后,一直在这条战线上默默工作了几十年。回到北京后,我专程到他家中看望,见到老师身体健康、精神矍铄,十分欣慰。更令我感动的是,他说到“两弹一星”的艰辛历程时,总是讲党的领导和其他同志的成绩,只字不提自己的贡献。这种高风亮节的胸怀,谦逊平和的态度,充分体现出母校老师崇高的品德和风范。工企专业教研室副主任王冀生老师在专业实习动员时注重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也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

母校有着严谨求实、刻苦勤勉的治学风气。校风、教风、学风代表学校的形象,好的校风是名校宝贵的无形资产,是长期铸就的校园文化。尊师重教、治学严谨是哈工大校风的优良传统。李昌校长和高铁副校长大力倡导严谨求实的治学风气,大力推进“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办学理念。高铁副校长是负责教

学和科研的,他对教学要求严格,他首先要求教师过好教学关、科研关和水平关(即“三关”),把教的功夫做到家。同时,强调学生一定要在掌握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即“三基”)上狠下工夫。母校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在全国各高校都很有影响。我们刚一入校,就受到了全面深入的传统教育,把“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牢记在心。当时学校有良好的尊师重教氛围,高铁副校长带头尊重教师、尊重人才,在学校师生中传为美谈。我记得他曾在街上看到哈工大老师在雨中步行赶路,就立即叫司机把车停下,让老师上车。学校对学术造诣特别突出的年轻教师吴从炘从助教破格提升为副教授(当时学校职称很实,教授、副教授很少),影响很大。这些都极大地调动了教师们的积极性,使他们心无旁骛,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科研中去。在老教师的指导和苏联专家的培养下,学校形成了一支朝气蓬勃、才华横溢、立志为党的教育事业而献身的青年教师队伍——“八百壮士”,苏联专家撤走后,他们很快成为各个专业的骨干。他们不仅是过好“三关”,提高学校教学科研水平的骨干,更是严谨学风的倡导者和践行者,特别强调学生要掌握好“三基”,为此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们秉持“严师出高徒”和“铁将军把关”的教学理念,对学生言传身教、严格要求。我们刚入学时,全国高校理工科教材普遍缺乏,母校组织翻译俄文教材、自编教材,缓解了高校教学的燃眉之急。教学实践中,很多老师都能把抽象枯燥的公式、概念变成形象化的道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向我们娓娓道来,使教学充满了吸引力。特别是老师缜密严谨的逻辑思维、精辟透彻的分析推理和条理清晰的抽象归纳的能力,对学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以深刻的启迪,这种不仅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的老师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楷模。那时,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实行大课制,外语、答疑、自习以及专业课实行小班制。骨干教师都在教学第一线教授大课,同时也经常下到小班答疑。小班答疑并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而是师生互动。学生向老师提出问题后,老师围绕学生所提的问题再反问学生一些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如果学生都掌握了,老师才回答问题;否则,就要求学生回去重新复习,然后再请老师答疑。请求老师解答疑难问题本身就是一道“关”。很多课程的考试是笔试和面试相结合,交了试卷后,再用抽签的办法确定面试题,主课老师面对面地“抠”你,看学生能否融会贯通,“活”的知识掌握得怎样,是否在死记硬背应付考试,引导学生创新解题思路。没有平时扎实的理论基础,这种面试“关” 是很难过的。这种启发式、引导式的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独立钻研问题的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至今,一些严师讲大课的风采和小班答疑的音容仍历历在目,如讲授《高等数学》的刘谔夫老师,讲授《电工基础》的吕碧湖老师,讲授《电机学》的汤蕴璆老师等,他们都受到学生的普遍尊敬。当时,学校有着严格的考试、补考、留级、勒令退学制度,我们班就有两位同学因补考后一门课程仍不及格而留到下一年级,还有一位同学因身体不好跟不上而中途退学,班里也有上一年级留级下来的同学。当时,自觉学习、刻苦学习、创造性地学习,在同学中蔚然成风。我们常常是每天一大早就到主楼对面的图书馆“抢占”

自习座位,到晚上10点钟闭馆时,管理员一遍又一遍地催促,大家还不肯离开,星期天也不例外。就是在食堂排队打饭的间隙,同学们还拿着自己制作的单词卡背外语单词。这种刻苦学习精神,在哈尔滨各高校中是出了名的。正是得益于刻苦学习和严格训练,得益于过硬的“三基”要求,使得母校享有“工程师的摇篮”的美誉。我还清楚地记得,在校期间,学校党委副书记彭云同志给我们作报告时讲过这样一个故事:1954年,哈工大有6个毕业生分配到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他们到办公室上班后了解到,厂里有规定,工程师坐皮转椅,一般技术人员和新来的大学毕业生坐木板凳。在哈工大毕业时,他们6人都已获得了工程师资格。于是,他们就向一汽有关部门反映,经核实确认了他们的工程师资格,厂里马上给他们把木板凳换成了皮转椅。这个故事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极大地增强了大家作为哈工大学生的强烈自豪感。

母校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独立工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坚持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特别重视实验和实习环节的锻炼,使学生毕业后很快就能独立开展工作。从基础理论课的“普通物理”、“普通化学”、“金属工艺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专业基础课的“电工基础”、“电机学”、“电器学”、“工业电子学”,到专业课的“继电器接触器自动控制”、“电力拖动基础”、“电力拖动自动控制”、“自动调节原理”等,都有完备的实验安排和严格的实验要求。当时的实验条件相对较好,不少实验设备和仪器都是从苏联购进的。实验课由学生自己提出所需器材,每个实验小组4到6人,人人都有任务分工,自己连线,自己调试,采集数据,分析讨论。实验过程中出现问题,实验辅导老师指导,学生自己动手解决。实验完成后还要写实验报告,老师认真批阅修改并与学生互动讨论,帮助大家深度分析、勇于创新,提高报告水平,好的报告还要在全班进行点评和表扬。记得我写的直流发电机-直流电动机调速系统的实验报告,就得到过专业教研室主任赵昌颖老师的好评。老师经常教导我们,整理实验报告的过程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就是自我总结提高的过程。多年来,“没有总结就没有提高”成为我牢记在心的师训。老师利用各个教学环节启发和激励我们深入思考,提高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习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并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紧密结合。金工实习、生产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除金工实习在本校实习工厂进行外,其它都是在工厂的生产一线进行的。记得在学习机床电力装备课后,到哈尔滨汽轮机厂进行专业实习,正好和工厂4米龙门刨床大修结合起来(这个“正好”肯定是老师精心安排的结果),我们直接参与了电气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这对于把学到的知识转化成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帮助极大。学校还在学生管理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意识地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培养同学们的综合素质。那时我曾在系学生会工作,学生会在接待新生、帮助新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在组织文体活动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每个班也都充分发挥团支部、班干部的日常组织管

理职能,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起到很好作用。所以很多哈工大毕业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都表现出很强的独立工作能力。

母校非常注重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作风的培养。我们进校时正赶上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母校千方百计解决实际困难,后勤部门想方设法改善学生生活。当时,哈工大的助学金是比较高的,我们班除一名同学是高干子弟没有助学金外,其他分一、二、三等,人人享有。新生报到后都把家庭经济情况的证明交上来,辅导员老师和班干部研究个方案上报系里批下来就定了,没有人为助学金问题闹意见。同学们都以感激的心情报答党的恩情,不是党的助学金,很多贫困家庭的子女根本无法圆大学梦,更谈不上进重点大学。一些南方同学报到后,学校发给棉衣棉被,他们都深受感动、热泪盈眶。在粮食不够吃的情况下,为了使学生尽量吃好,我们电机系食堂就发明了一种“电糕”,把玉米面发酵之后再通电,使面团的体积更加膨胀和松软,吃起来十分可口。同时,学校把对学生的关心爱护与教育引导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开展艰苦奋斗精神教育。记得当时学校领导经常讲50个农民养一个大学生,12个高中毕业的同龄人中只有一个能上大学,激励我们勤奋上进,珍惜难得的大学学习机会。为了补充粮食供给,学校在北大荒办了个清河农场,每年都组织学生轮流去农场劳动。同学们坐船沿着松花江经过一个晚上才能到达目的地,一路上碧波荡漾、微风拂面,令人心旷神怡。在掰玉米、割水稻、挖萝卜的农业劳动中,大家享受了收获的喜悦,也磨炼了顽强的意志,培养了艰苦奋斗精神。更重要的是,老师们处处以身作则,发挥了很好的传帮带作用。他们中有很多人是从南方来的,克服了气候不适应、饮食不习惯、工作生活条件艰苦等多种困难,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勤奋耕耘、孜孜不倦、忘我工作、无私奉献,深深地感染和影响了学生,也成为那个年代哈工大艰苦奋斗精神的象征。在学校的关心教育和老师们的感召下,同学们面对艰苦环境和困难条件,展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生活条件的压力转化成了决心为改变国家的贫困面貌而奋斗的强大动力。学校号召同学们刻苦学习、强健体魄。“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成了那一代哈工大学生的座右铭。大学时代塑造的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品格,对我们走上工作岗位以后,能够适应各种环境、战胜各种困难,起到了长期的激励作用,影响了我们的一生。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也是奠定知识基础、掌握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关键时期。我常常为自己青年时代有机会进入哈工大这样优秀的大学感到幸运,母校不仅使我们受到了良好的知识教育,更在信仰确立、能力培养、作风养成等方面给了我们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这种影响如春风化雨,历久弥新,成为我受用终身的宝贵精神财富。离开母校后的四十多年里,如果说为党和人民做了一些事情的话,与母校的培养和老师们的教诲是分不开的,与母校严谨学风和优良传统的熏陶是分不开的。饮水思源,我对母校的教育培养始终铭记在心、感激不尽,对曾经教育过我的老师深情感怀、师恩不忘。这些年来,无论走到哪里,我始终关注着母校,对母校取得的成绩感到由衷高兴;始终惦记着当初教育过我们的老师和同窗数载的同学,真希望能重新相聚、畅叙友情,回忆那难忘的峥嵘岁月。

在90年的办学历程中,母校筚路蓝缕、披荆斩棘、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形成了鲜明的办学风格和办学特色,铸就了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培育了牢记使命、报效祖国的爱国精神,严谨治学、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埋头苦干、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海纳百川、包容开放的协作精神,自强不息、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这些宝贵精神财富,是母校历经风雨、成长壮大的重要支撑,是母校各项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哈工大学子为祖国和人民的事业顽强拼搏、不懈奋斗。

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全国各族人民正在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最响亮的时代主旋律。事业催人奋进,前景无限美好。希望哈工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继承传统、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开拓进取,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强大动力,以服务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以创建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世界一流大学为主攻方向,以建设一支兼具人格魅力和学术魅力的高水平优秀教师队伍为支撑,不断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努力提升社会服务能力,锤炼先进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培养更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推出更多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创新成果,为我国早日进入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作出更大贡献,在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谱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再过十年,按照党的十六大确定的战略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将胜利实现。母校也将在2020年迎来百年华诞。到那时我们再相会,伟大的祖国必将更加繁荣富强,亲爱的母校必将更加进步兴旺。衷心祝愿母校在与祖国发展同行、与民族复兴同步的伟大进程中,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更加灿烂辉煌的业绩!

下载中央政治局常委 李长春 同志 撰文忆哈工大求学岁月 称:饮水思源 师恩不忘! (原文)(推荐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央政治局常委 李长春 同志 撰文忆哈工大求学岁月 称:饮水思源 师恩不忘! (原文)(推荐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