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州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定稿)
九成毕业生进入非公企业
机械类电子类专业“吃香”
初始月薪1500-2000元
结构性供需矛盾依然突出
学历层次大幅提高
毕业生就业牵动千家万户。来自苏州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数据显示,去年我市共接收各类毕业生37486人,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特别是学历层次大幅提高。去年我市共接收博士生58人,硕士生1201人,本科生20563人。接收本科以上学历毕业生共21822人,占全市接收总量的58.2%;接收研究生数量达到1259人,增幅达52.1%。无论是接收总量和接收质量,都名列全省前茅。
然而不能回避的一个事实是,在2004年我市接收毕业生总量同比增长33.5%一举突破3.7万人后,2005年接收毕业生总量仍在3.7万人左右徘徊。与此同时,苏州籍毕业生却在突增,供需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苏籍学生压力增大
2005年苏州籍大中专毕业生是30116人,这个数据要比2004年的23908人,整整多出6208人。也就是说,苏州2005年与2004年相比接收毕业生总量基本相当情况下,苏州籍学生的突增,自然更加剧了就业压力。
那么,究竟有多少2005届苏州籍毕业生还未就业?目前并没有数据显示。因为,通行的毕业生“就业率”是将未就业的登记毕业生人数除以总数得到的结果。问题是,苏州籍大学生也是“双向的”,分布在全国各地。有些人考研了,有些人留在当地了,有关方面并不掌握;而还有些人,不管是就业还是未就业,他们都不进行登记。结果是,登记未就业的人非常少,以至于全国所有城市发布的“就业率”都非常高。
非公企业胃口最大
据市人事部门统计,随着国有企业改制的完成和新的非公企业的诞生,以及毕业生择业观念的改变,非公企业已成为广大毕业生首选的主要去向。在我市落实到企业单位的近3万人中,非公企业接收毕业生占了全市企业接收总量的91.0%,继续成为吸纳毕业生的最大载体。全市录用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人数分别是671人、4581人(其中教育系统2183人)。
而苏州的五个县级市,也成为接收毕业生的新亮点。数据显示,2005年苏州市区共接收毕业生15330人,五个县级市共接收22156人,市区与五个县级市接收之比为1:1.45。其中,张家港市、吴江市接收总量增幅较大。此外,五个县级市2005年接收的研究生共277人,比前年增加159人,增幅高达135%,县级市对高层次毕业生的吸引力正在增强。
总体来看,工科类专业的毕业生较占优势,新专业面临新机遇。与我市产业结构相匹配的机械类、电子类等工科类专业的毕业生仍然“吃香”,医学类以及工程类等行业特点明显的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总体较好,像物流、营销类等新专业的毕业生呈现出供不应求的态势。
·大学生课余活动调查报告 ·08年调查报告 ·旅游调查报告 ·白色污染调查报告
·人力资源调查报告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会计学专业调查报告 ·白领调查报告
电子机械吸纳大户归纳有关数据显示,机械、电子行业仍然是苏州吸纳毕业生的主力军。这一点,既可从2005年初发布的《苏州2005年人才需求专业目录》中看出,也能从最新的市场需求中得到印证。从《苏州2005年人才需求专业目录》中我们可以看到,在16个行业列出的66249个专业需求中,机械电器类占了17341个,IT电子类占了12645个,仅这两类就占了近一半的份额。在最新的对市区314家需求毕业生企业的调查数据显示,排前两位的,也是机械与电子,它们分别是1514人和959人。
而各县市区由于所属辖区的产业结构不同,吸纳的人才的数量还有所不同。比如,市区排前5位的是:营销、机械、电子、信息技术、企业管理。
本科趋缓硕士薪降
一个地区有一个地区毕业生初始月薪的基本定位。以本科生为例,去年苏州市劳动部门给出的市区就业毕业生的初始月薪参考价在1600元,高新区给出的就业毕业生初始月薪的参考价是2000元,园区给出的就业毕业生初始月薪不含个人缴纳公积金是2000元以上。事实上,在许多职位都是10比1,甚至几十人谋求一个职位的条件下,不少毕业生为谋得饭碗,即使低于这个价的,他们也在做。正因为有那么多的“后备毕业生”可供用人单位选择,近两年的苏州接收毕业生的初始月薪基本不涨。一份调研报告揭示,去年市区本科学历的起薪均值为1589元,比上一年的1526元,只增长了4.13%。而几乎所有地区的硕士及以上毕业生的初始月薪都有所降低。
供需矛盾依然突出
关心毕业生就业,是我市人事人才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为引进更多优秀毕业生,去年我市出台了《进一步做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见》,营造更为宽松的毕业生就业环境。其中包括简化办事程序,取消企业单位见习期协议签订;实行毕业生就业全过程的零收费;加强了对市区毕业生的登记制度、推荐制度和就业援助制度;进一步落实了对高层次毕业生的“先落户、后就业”政策。去年4月,我市还正式开通了“苏州毕业生就业网”,设立就业指导、就业政策、最新信息、人才库查询、档案查询、需求信息查询等栏目,为毕业生就业和提供快捷信息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园区、高新区等地区,还大规模组织了奔赴全国各地的校园招聘。但即便这样,仍然存在一边毕业生说“工作不好找”,一边单位说“人才招不到”的矛盾局面。
所学专业差距大。在苏州,因IT人才的紧缺带来了培训的火爆。如,网络工程师、软件工程师、游戏软件、软件外包培训———半年多的培训,收费都要在1万元以上,成为“最赚钱”的培训。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中间来自大学的学生竟占了一半,相当部分的培训者其本身学的就是计算机专业,甚至有南大等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对此,苏州欧索软件国外事业部总经理高胜涛就认为,大学学历教育与企业需求相脱节,是造成企业认为“人才难觅”的主要原因。他说,许多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即使毕业了,也不能马上胜任软件开发工作,从而受到软件企业的冷落。这样,难怪不少企业要将“有工作经验”作为必备条件,将那些应届毕业生挡在门外。
用人单位要求高。苏州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刘卫国则认为,不少用人单位要求过高,过分注重自身利益,是造成毕业生就业难的另一个方面。他说,一方面企业说招不到人,可另一方面放在眼前的一个现实是,不说每年苏州有上千场的招聘活动,就说一年一度的春季双选会,少说全国也会有七八万毕业生来苏应聘;这么多的莘莘学子,难道都不够我们的用人单位选取?而客观的一个现实问题是,即使是政府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举办“双选会”,其最终促成毕业生实现就业的比例并不是很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少企业确实存在着“重实用,轻培养”的现象。
聘用待遇分歧大。对薪酬水平的分歧较大,更是形成许多职位不能“匹配”的一个原因。还未找到工作的苏大应用学院毕业生小蒋,就对“不挑不拣,马上就业”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说,“不挑不拣,马上就业”听起来是不错,问题是,给你月薪1000元的工作,你干不干?
而在高新区一次人事经理座谈会上,一位人事经理感叹,他们企业招了一个月也没有招到所需的技术骨干。人事经理们听后都告诉她,你给出的待遇太低了。后来证明也确实如此。该企业在招聘中将月薪提高了20%,并承诺再将年终奖金部分提高10%,结果不出一周就找到了合适的人选。小蒋认为,确实有不少企业,“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少吃草”。在许多职位竞相应聘之下,他们毕业生只能成为“弱势群体”中的一个。
择业心态需放正。不过,去年已成功考取公务员的2005届毕业生周小姐则认为,对于毕业生来说,学有所成、放正心态是关键。她说,尽管我们可以分析出许多客观因素说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大,但身为毕业生还是要从自身努力去看问题,问一问自己“我学有所长了吗?我的竞争优势在哪里?”保持好一个良好的择业心态,主动去适应这个社会才是上策。因为,在市场招聘都是“双向选择”之下,我们不要去简单地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
而人事部门一位专业人士则建议,毕业生就业还是要掌握好“两先两后”原则,即你是外地学生的,可采取“先落户,后就业”的方式;你是苏州籍学生的,可采取“先就业,后择业”的方式。
第二篇:苏州大学生就业观调查报告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
----关于现代大学生的择业观和存在问题的剖析
1。就业形势
工作岗位的各校大学生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面对危机我们应该何去何从呢? 全国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 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且有可能走向越来越难的趋势。(一)国本土大学生面临国际联合办学机构竞争。(二)人才市场更加偏重“好”专业。所谓的“好”专业或“热”专业,是指当前就业市场较紧缺的专业。近年来,影响大学生就业重要因素之一即大学所学专业是否与社会需求相一致,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专业偏好比大学知名度更高,一些名牌学校不合适市场专业学生就业不理想。用人单位在看重“专业”同时,还对大学毕业生的“专长”很重视,有专长的复合型人才是用人单位竞相争聘的热点。(三)海外归来学子对我国大学生就业冲击加剧。
2。调查结果表现出的问题。
一 多数学生对于务实有新的认识,就业期望趋向现实,主要表现在:调查问卷的问题2。3。7。9。题。例如第九问的”工作与专业不对口时,你会做何选择”中有41。6%的人选择了B选项,大学生也在逐步的变得成熟和理性。
二 就业取向: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在选择就业地区时首选经济发达地区,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经济发达地区除了有较可观的工作待遇外,经济发达地区与国际接轨更便捷,更能为就业者提供在学习提高的机会,这与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时密切相关的。二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机会较其他不发达地区的高,且就业岗位多元化的选择方位较之其他地区多,这也成为就业者选择的原因。但也造成这些地区的就业压力明显增加。
三 大学生自身定位偏颇。都希望找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心理定位严重影响就业。据中新网报导造成本科学就业难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是“目前本科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心理状态。同时求职途径把握不准。不少大学生希望通过熟人“托关系”、“找门路”以捧上“金饭碗”,不善于“推销”自己,没有针对自己的切实优势,通过重点了解用人单位实际需求情况,提高就业率。
3。应对大学生就业难题的自身对策。
A。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包括素质与能力。当代大学生必须有把自己事业与国家进步、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文明融为一体的品格,崇尚真善美,坚持真理,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除素质外,还需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在社会中直接产生作用的那部分内容,当前社会大学生必须尽可能培养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等。
B。加强社会实践。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
C。正确就业定位。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生价值。
D。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当前大学生可利于人才交流会、网络资源等途径,寻找合适就业岗位,主动大胆把自己真实才干推销出去,珍惜和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
E。先就业后择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得已时,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求职择业不可再像过去那样追求一步到位,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那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4。个人访谈:对于现代大学生就业你有什么看法?(类似看法的不再列出)
甲同学:我认为自己对待工作的态度最为重要,现在有很多现象表现出大学生在企业工作的时候,与自己的专业并不对口,但是在工作几个月后甚至一两个月就完全适应的自己的工作,甚至没多久便升职。这很能说明的是一个人对待工作的态度和自身标准的调整时很重要的。
乙同学:我觉得吧,大学生么可以先就业再择业,现在的就业形势是很困难,不可能一下子就能找到符合自己意愿的职业,我们可以先积累经验,边工作边找自己喜欢的职业,等找到了可以再跳槽。
丙同学:大学生目前要做的是先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学好,行行出状元,只要学精,学透就不怕找不到好工作。
丁同学:我觉得大学生就业的话要根据自己的兴趣找工作,如果找到一份工作待遇不是很高但很符合自己胃口的话我觉得应该能去尝试一下,人活着也不是只为了赚钱而工作,自己的理想、兴趣都很重要。
第三篇:2015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2015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会议,研究如何做好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关乎经济升级、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障应届毕业生就业水平不降低、有提高。
大学生就业形势一直是社会的关注点,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大学生在就业找工作太泛滥了,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便于分析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以应对高等教育扩招之后毕业生面临的严峻的就业形势,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工作。我们放了发大概500份调查问卷,回收487份,在受调查的学生中男学生占30.4%,女学生占69.6%,基本上都是本科生,在问卷调查的设计中,充分考虑了学校、专业的分布,反映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总体状况。
摘要:2014年727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年,再度被称为史上更难就业年。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应该分析大学生就业现状,从根本上弄清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在哪里?让699万名2013届毕业生为之拼搏的就业季刚刚落幕,2014年727万名大学毕业生又迎来了新的就业季。就业难的背后,既有求职者深深的无奈,也体现出就业市场一些长期难除的问题和痼疾。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会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的努力。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大学生就业;原因;对策
1.引言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会议,研究如何做好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关乎经济升级、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障应届毕业生就业水平不降低、有提高。大学生就业形势一直是社会的关注点,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大学生在就业找工作太泛滥了,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便于分析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以应对高等教育扩招之后毕业生面临的严峻的就业形势,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工作。我们放了发大概500份调查问卷,回收487份,在受调查的学生中男学生占30.4%,女学生占69.6%,基本上都是本科生,在问卷调查的设计中,充分考虑了学校、专业的分布,反映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总体状况。
2.调查形式与结果 2.1调查的对象和范围
本次进行的大学生就业观调查,主要是利用大学生外出打工机会,调查打工所在地区的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具体涉及到大学生对当前就业形势、对就业前景的看法、就业方向期望、今后参与工作时所期望的资薪待遇等各个的方面。2.2问卷调查的方法
主要是在大学生所在各大工厂发问卷。调查为一对一的方式,填一份收一份。还有一小部分托熟人在其打工宿舍发放。最后统一整理,分析。2.3调查的目的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问题。大学生的就业形式势的调查,更好的让大学生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及就业趋势;真实的掌握企业招聘大学生现状,了解企业用人标准,尽快找好自己的地位,让大学生提高就业危机形势,为自己的发展做一个新的规划,尽量避免产生就业盲目性。难点一:基层就业“非主流”
在近日举办的一些就业双选会、招聘会上,城市就业岗位竞争激烈,但是一旦涉及“基层锻炼”“基层服务”等字眼的岗位都少人问津,尽管各方面待遇和优惠条件与城市基本无异,但急需人才的基层医疗单位、基层事业单位等常常出现招不到人的情况。
尽管我国近年来逐步加强基层就业引导,但鼓励政策、待遇保障等对于求职者来说都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并且还存在着发展机会受限、工作环境差等问题,导致基层就业“看上去很美”,实际并非求职者的主流选择,基层就业未能起到缓解一线、二线城市就业压力的作用。难点二:“专业”冰火两重天
近日,“最赚钱的十大专业”“就业前景最好的十大专业”“薪资最低的十大专业”等榜单引发了一场关于就读专业与就业之间的讨论,一些就业率低、竞争力不强、缺乏特色的专业让毕业生直呼“坑爹”。某研究机构发布的“2013就业前景最不看好的本科专业”中,动画、生物工程等曾经令人趋之若鹜的“好专业”赫然在列。
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就业率等指标统计对一些专业亮出了“黄牌”甚至“红牌”,然而高校受到利益制约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僵化思想影响,不能根据市场需求及时做出富有预见性的调整,导致部分专业人才供过于求,陷入“滞涨”。就今年的就业情况来看,高校专业建设跟不上市场的情况依然没有得到缓解。忽视市场需求闭门造车,只能加剧专业发展的危险性,“热门”变“冷门”,导致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受到损害。
过去大学生国家统一分配,跟公务员似的,好坏给你安排个工作,不管对口不对口,喜欢不喜欢,对于单位也一样,不管新分配来的大学生是不是有能力有素质都要接收。其中有些还是不错的,像医生、老师等,工作不错,基本能对上口。
过去大学不好考,含金量很高,当时的中专都比现在的大专难考。能考上的水平都不太低,尤其是机械电等理工类的大学生,水平还是相当高的,很多都成了企业的中坚力量。
过去人们知识水平低,企业对人才需求门槛较低,所以大学生就业优势十分明显。例如,过去企业基本是人工操作,技术含量低,要求也相对低,大学生就业机会也大大增加。
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曾几何时,被誉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找工作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如今就业前途却不容乐观。1.经济原因
金融危机直接影响行业就业,并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就业冲击。因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国际社会金融海啸导致了金融机构的连锁性破产,引发了金融行业的裁员风潮。金融危机渗透到实体经济领域,会对整个经济增长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就中国而言,作为国际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行业性的冲击不可避免。此外,与国际贸易相关的行业就业会受到最为明显的冲击。如果这个过程继续影响到经济增长,这对就业增形势将是一个非常不利的信息。
2.社会原因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的问题。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此外,大学没有迅速适应就业市场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日益苛刻的要求。从传递知识的角度上看,在整个大学教育中,知识教育仍然是非常大的一个比重,理论功底及其相应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构建仍然极为薄弱;对于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大学缺乏系统的职业指导与服务规划。
1.政府方面
政府要发挥它的宏观调控作用,就要通过各种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进行调节。首先实现经济稳定发展,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含量;其次面向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市场竞争意识;第三,积极拓宽就业渠道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缩小自主创业制度的门槛。最后,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发挥市场服务功能改善就业评估体系和加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
2.社会方面
企业应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在保证企业利益的前提下接纳更多的大学生。在这一点上,企业领导人应该设身处地的为大学生们着想。作为工作第一线的各高校,更是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更积极的态度,更有力的措施,更扎实的行动做好就业工作。
3.大学生方面
首先,强化择业的竞争意识,在正确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充分相信自己的实力,敢于通过竞争去达到理想的目标。在心理上必须从社会进步和深化改革的角度来加深对竞争机制的认识,强化自身的竞争意识,自觉地正视社会现实,转变观念,做好参加竞争的准备。
其次,要学会正确对待挫折,在求职择业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而自卑。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对人生总保持着自信心,如丧失了自信心,就失去了开拓新生活的勇气。顺境中有自信心不足为奇。逆境中更需要自信心的支持。生活中的挫折是造就强者的必由之路,挫折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的好机会。遇到挫折后应放下心理包袱,仔细寻找失利的原因,调整好目标,脚踏实地前进,争取新的机会。
大学毕业生要充分利用整个社会营造的就业市场,按市场规律办事,把个人融入其中。也就是说,面对就业形势和就业市场,大学毕业生不能“等、靠、要”,更不要指望天上会掉馅饼。要以积极态度,树立市场经济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意识和综合竞争能力。
毕业生所应具备的素质
对于就业市场供求的双方,只有了解了需方企业所需要的是什么,我们才能有方向去提升自己,才能更具有竞争力,因而我们必须知道毕业生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或技能才能为企业所青睐。为了让这部分更具有说服力,特别邀请到了麦肯嘉顿王先生为我们解答关于这方面企业的态度。
问:你认为“人才”的概念应该如何介定?答:人类所拥有的一切资源中。人力资源第一宝贵的,人才的概念太大,其实所谓的人才应该是不同的人在不同岗位上所发挥的作用及所展现的潜力、动力。我个人认为人才即把应该做的做好同时发挥自己的所长,向其它方向延伸。一般人才应具有的能力为专业知识、发展眼光、动作能力,指挥能力、协调能力、社会能力及其它各方面的相对具有的理解能力。
问:贵公司中,招聘应届毕业生的数量多吗?在招聘中最看重他们那方面的呢?答:不多,如果要招聘应届毕业生我首先会考虑他的专业是否对口再次是 看他们的沟通、演讲水平。因为专业只是代表他们以前的学习好坏,沟通、演讲基本一个人的可塑性。还会注意一些人接物的细节问题,细节能代表一定的素养及个人的观察性、能动性。
问:您认为当代大学生应具备那些素质?其中您认为最重要的是哪一点?答:当代大学生普遍较浮躁。我认为当代大学生应具备以下素质: ① 所学专业性知识;② 与人沟通、交流、协调的能力;③ 吃苦耐劳的精神;④ 知识面要广,专业性要强;⑤ 良好的个人养成习惯;⑥ 良好的动手、动脑能力,学以致用;⑦ 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及心态的调整能力;我认为较全面发展比较好,当然不是十全十美,只是全面的人协调力较强。
大学生应采取的对策与态度
在解决问题的所有方面而言,我们主观的意志与行为是我们唯一能去改变和做到的,先修炼好内功才能在应对竞争时占据主动地位置,面对这样严峻的就业形势与激烈的竞争环境,我们需要在态度上和行为上做出一定的改变。
(一)接受客观现实,调整就业期望值 从文章的第一部分我们可以看到,其实中高等级的职位需求是较少的,而较低等级的职位需求是巨大的,但是,许多大学生对“市场”残酷的一面认识不足,对就业市场的客观实际了解不够,只是停留在自己对“美好前途的幻想”之中,这就导致了就业市场上许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同时,仍然有大量的职位空缺的现状。我们说,与其不停地成天怨天尤人,浪费了时间、影响了自己心情,还不如勇敢地承认和接受当前所面临的现实,彻底打破以往的美好想象,脚踏实地地寻求解决问题的好办法。这就要求我们调整就业的期望值。
(二)充分认识职业价值,树立合理的职业价值观 当下,很多大学生在选择就业时所考虑的因素不外乎经济收入、工作条件、地点等因素,其实不然,我们选择时也要考虑到职业对自我一生发展的影响与作用,应看重职业是否有发展的潜力,能否帮助实现自我价值。对于那些虽然现在工作条件不怎么样,但发展空间大,能让自己充分发挥作用的单位要优先考虑;对于那些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太高,但发展潜力大,创业机会多的工作地点也要重视。
(三)修炼内功,直面竞争 除了面对就业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外,能力是面对竞争脱颖而出的更为关键的决定因素。修炼好内功,才拥有谈判的筹码。在大学期间,我们大学生就应该树立一个明确的方向,这个方向应细致到具体的行业与职位,之后再去了解这些职位需要哪些方面的技能与素质,并通过大学的学习不断往这个方向靠拢、深化,让自己具备这些方面的技能,当我们在毕业应聘的时候,哪怕面对着激烈的竞争,修炼过内功的我们会赢在起跑线上。
(四)鼓起勇气 适度自主创业
我国教育局常常鼓励有条件的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这能够纾解就业的压力,也为毕业生通往成功提供了新的道路,但是,由于我国高等教育模式存在一定局限性,在大学期间没有为生存做好必要准备,导致很多学生放不开手脚,特别是自主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普遍不强,而创业者恰恰除了应该具备一般的知识结构、思想品质和心理素质外,还应具备积极主动的心态和强烈的创业精神以及不怕失败的勇气和毅力,这就导致了只有极少数的大学生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选择创业,而许多人错失了机会。并不是说鼓励所有人去自主创业,只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该正视这方面的选择。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从大的方向上说,这关乎社会的稳定与国家的发展;从小的方面说,它关乎着我们的切身利益,也是当下和不久的将来我们会面临的严峻的问题,因而全社会需要不断地探讨和关注这个问题,并为解决它作出不懈努力,而我们自己也需要树立正确的态度和培养自我内在的素质,为不久后迎接激烈的竞争做好准备。
第四篇: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
我国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且有可能越来越难的趋势。这个方面和国际经济形式近3年来连遭打击,一方面和中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改革落后有关,更和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滞后有关。针对这一社会现象,此次调查范围覆盖华南师范大学17个院系,包括师范与非师范专业在校的本科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580份,实际547份,回收率为94.3%。调查文件采用单项选择、不定项选择和主观题三种方式来回答问题。问题涉及大学生就业期望、就业素质的自我评价、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择业与就业的影响因素等方面,旨在对大学生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的相关问题进行实证研究,为高校就业指导和人才培养提供资料与对策研究依据。
调查结果呈现出几个问题:
一、多数学生对于“务实”有新的认识,就业期望趋向现实,主要表现在工作单位、工作区域等方面。
(1)就业方向:先就业后择业成为第一选择
大学生在职业取向方面优先考虑的前三项是“先就业后择业”、“先择业后就业”、“继续深造”,它们分别为41.76%、28.57%、27.84%。调查显示,在面得就业压力时,多数学生表现出特有的自信与成熟。
在此问题的选择中,特别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继续深造”,这选项占27.84%,有过四分之一学生希望继续学习,而且此风近年经久不衰,且越演越烈。究其原因:一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影响和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二是就业竞争激烈,优越的职业需要优秀的高层次人才;三是心理因素,有的大学生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回避即时就业等因素。这一现象值得认真分析研究,其利与弊何在?其利在于缓解就业压力,促进人才素质的提高,改善我国人才结构,增强我国高级人才的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忧虑的是它反映出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欠缺,社会压力的承受力不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选择了回避的方式,职业期望趋于“非风险化”。这种现象还可以从学生对就业前景的评价中看出,见图1所示。22.92%的同学对就业前景持有“不容乐观”的评价,这里除了客观实在的因素影响外,更多的是学生的心理素质因素问题。由此可见,高校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心理辅导工作是必要的。
(2)就业取向:就业地区首选经济发达地区
调查结果表明(见图2):学生在选择就业地区时,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占66.54%。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经济发达地区除了有较可观的工作待遇外,经济发达地区与国际接轨更便捷,更能为就业者提供再学习提高的机会,这与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密切相关。二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机会较其他不发达地区的高,且就业岗位多元化,这是吸引学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3)职业价值:结合专业特色,务实肯干
作为师范院校的学生在选择就业岗位上,更多的是趋向于“学校或科研机构”、“行政机关或事业单位”(调查结果见图3)。
二、影响学生择业就业的因素突出。
(1)多数学生对职业价值标准上,把“工资福利待遇”、“实现自我价值”作为重点考虑。两项占的比例分别为36.62%、26%,具体情况调查结果见图4。
这与学生实际就业时考虑的因素一致,即把薪金与个人价值和能力的体现作为重点考虑因素。调查显示,学生的就业除了受薪酬的影响外,人生价值观中个人因素也很突出。但是,学生在进行人生选择时较多考虑个人因素,较少考虑社会需要,即使在追求自我实现时也折射出主要强调的是“自我”而非“社会”的需要。对于这现象的利弊值得我们研究与思考。
(2)在就业过程中,有44%的学生认为“经验及实践能力”为最重要的因素。而“学历”、“毕业院校或专业”、“应聘技巧”则各占10.48%、10.34%、12.69%。这可能与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的要求有关。
三、多数学生对就业素质的评价都有比较明确的认识,明确自身的优势与劣势。
(1)多数学生的优势为“理论基础”、“师范技能”。
(2)有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实践能力”、“竞争与风险意识”处于劣势状态,它们分别达到了33.07%和30.69%;在学生认为自己最缺乏的素质方面中,“创新能力”、“实践*作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被纳入了前三项选择,结果见图7。其总的原因可能是,一方面知识更新迅速,知识越来越深,越来越广,职业素质越来越综合;另—方面学校教育滞后,教育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使大学毕业生就业时普遍有压力感和不适应感,对自己所学习和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缺乏自信。再一方面学生勇于挑战的心理素质还没形成;在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说得多却做得少,培养的覆盖范围也相对狭小,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培养的环境。除了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外,如何提高学生勇于挑战的心理素质和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将成为高校就业指导的两大课题。
四、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与学生的需求处于不平衡状态。
(1)有过半数的学生反映:“不太满意”学生就业的指导工作(见图5)。
(2)学生“希望学校在大学生就业成才方面着重给予哪些指导和帮助”时,学生们有48.96%选择“提供更多实践机会”,而“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和“注重社交能力指导”也占据一定的分量(详见图6)。从国家政策和从现实需要上出发,学生需要从就业观念向创业观念转变。在调查中,学生认为“培养自主创业精神”是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关键(占34.21%);而“加强高校就业指导”与“其他因素”也占很大的份量(详见图7)。针对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基本上还是局限于信息发布、政策宣传、技巧培训、协议办理等服务性工作。调研建议,就业成才导航体系应覆盖大学教育全过程。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仍然主要面对毕业班,但此时他们大多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遗憾。就业指导工作亟待从毕业班向低年级学生辐射,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具体来说,就业成才导航体系应该涵盖专业知识技能导航,如学习方法指导、新思想新观念介绍、个人完善知识结构帮助等;健康成才导航,通过实施结对服务、心理指南、交流讨论,对大学生在就业求知和个人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困扰排忧解惑;法律导航,普及法律知识,加强法治意识、引导诚信意识。
从调查所反映出的问题来看,进一步实现我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管理规范化,特别是如何把就业指导工作切实纳入学校教书育人的整体工作轨道,还有值得深入研究和改进的地方。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转载)
2007-12-20 20:20
大学毕业生就业是大学生人生的一次重要选择。初次就业和第一份工作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成才和成长。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是极为必要的,这就要求大学生能把个人的能力、知识、价值的实现同社会发展需要结合起来,不能偏废一边,不能只照顾到前面,大学生个人价值、能力的实现,应兼顾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此次,对学院的问卷调查中,以大三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共发出100份调查问卷,实收100份,回收率达到100%。调研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显示我院学生的择业就业观,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值得思考。
在被问及自己的专业是否具有优势时,15%的学生选择了很有优势,很具竞争力,这些学生98%为理科学生;62%的学生选择了一般;23%的学生选择了处于劣势,不具竞争力。其中,处于劣势的原因,48%选择了课程设置单一,师资力量不够壮大;21%的认为学校地处环境信息闭塞。学校本科课程体系的改革,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引进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就,多与企事业单位等用人单位联系,提供一些用人单位的情况;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就业动向与前景等)、就业指导(提高面试技巧、应聘成功率,建议增加就业指导这门课程),加快信息量的流通,增加就业指导报告会,介绍最新招聘信息和市场需求,多提供社会实践机会。
在回答就业途径的选择时,65%的学生比较倾向于校园招聘和人才招聘会;也有38%的学生尝试网络招聘;此外,广建人际网络也是被普遍认可的一种途径;另有31%选择报纸;11%选择电话求职。可见,对于求职的方式和途径,我校学生有一定的了解,为就业也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措施。
择业时,虽然薪水不是大学生选择企业最重要的因素,但是薪水无疑是人们对一份工作最基本的要求。“非2500元或3000元不干”,这曾经是媒体广泛报道的大学生找工作时定下的月薪数。如今,就业压力一年比一年大,即将毕业的学子对就业的期望值又是怎样的呢?。在回答“您求职要求的工资底线”时,13%的人选择1000-1500元;42%选择1500-2000元;21%的人选择2000-3000元;11%的人选择3000元以上;8%的人选择4000元以上;另有5%选择1000元以下。其中,3000元以上和四千元以上者97%为理工科学生,文科学生50%集中在1500-2000元,38%集中在2000-3000元;12%愿意接受1000-1500元甚至更少。随着大学毕业生薪水的下降,很多用人单位在薪金制度上也有了很大转变:不再以人定薪,而是以岗定薪,更强调员工为用人单位带来的实际利润。职场中的机会永远不是遇到的,而是争取到的。
关于毕业后的去向问题,67%的人选择了沿海开放城市;17%选择家乡;11%选择内地省会城市;3%选择国外;只有2%选择去西部边远地区。择业考虑时,35%选择有利于个人发展;51%选择兼顾国家需要与个人兴趣;9%选择千方百计实现自我设计,自我选择;2%选择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服从国家需要。问及主要看中公司哪个方面,选择公司发展前景的有72%,选择工资高低的有51%,选择公司重视人才程度的30%。求职时,个人的想法也不尽相同。85%认为个人实际能力最重要;32%的人认为面试第一印象很重要;有28%的人选择专业方向;此外,道德水准、学习成绩和实践经验占16%,政治面貌、性别和户口略微不被重视。从问卷调查中不难看出,当前不少大学毕业生片面认为留在大城市、大单位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而很少考虑到自己择业期望值是否符合实际,所选职业是否符合社会的需要,是否适合自己所学的专业,是否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和特长,一味地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重地位、重名利,轻事业、轻奉献,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为此,相当数量的毕业生择业集中选择“热门”行业和大城市的一些待遇条件优厚的行业,集中选择发达地区,不愿到急需人才的基层单位或条件相对艰苦、位置相对偏远的地方就业。这样势必造成大城市、大单位和条件优厚的单位人才济济,甚至人才浪费。而恰恰是急需人才去开发、去管理的欠发达地区和经济状况欠佳的单位,前去应聘的毕业生门可罗雀,无法吸纳所急需的人才,加剧了大学毕业生与社会需求这对供需矛盾。据国家工商总局统计,2002年我国的中小企业已达1000万家,占全部企业的99%。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也是我国吸纳大学生的主力军。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通常具有更多的创新和个人成功的机会,更强的生产革新和产品更新能力,而且它们的就业岗位的成本比大企业低得多。因而,中小企业的人力成本较低,发展空间广阔。更何况中小企业求贤若渴,人才需求量大。大学生能去这片广阔的天地开拓事业无疑是明智的选择。不仅有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也有利于自己更好地发挥聪明才智。我国加入WTO后,对大学生求职择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但我们也要看到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也越来越高,我国目前生产力还比较落后,社会为大学生提供的工作岗位也不可能使人人满意。大学毕业生数量和各行各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相比还远远不够,地区之间人才供求结构不平衡,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和广大基层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还十分迫切。国家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地区、到基层、到农村、到中小企业就业,这些地方也是最需要各类人才的地方。基层是年轻人经受锻炼、接受考验、磨练成才的重要场所。到基层工作是大学毕业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增长才干、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更新择业观念,调整择业方向,树立到基层以勤奋创业、建功立业的观念,主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干一番事业。
签定就业协议时,51%的人选择2年;20%的人选择1年;22%的人选择3年;5%的人选择一年以下;2%的人选择3年以上。关于大学生违约问题,有72%的学生认为可以违约,但学校应该规范;22%的学生认为不能违约,要注重大学生和学校的信誉;但也有6%的学生觉得可以随便违约学校不应限制。作为一名大学生,签定《就业协议书》后要诚实守信,没有特殊情况不要轻易违约。如果确有特殊原因需要违约,可按照下列程序办理。首先向已签约的用人单位提出违约理由;其次经用人单位同意后,向用人单位承担违约责任:第三持用人单位同意违约的信函和已签定的《就业协议书》交到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经审查并向学校承担违约责任后,再领新的《就业协议书》。
另外,对于新出台的《非上海生源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审核评分规则》,只有24%的同学选择了解;76%的同学对此并不熟悉。此次实行评分制度将对毕业生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像个人成绩过去只要追求合格即可,但现在必须追求优秀;在奖励表彰一项,注重了学生课业和社会活动的全面发展,学生要想在这一项拿高分,应该从大一阶段开始就积极参加校内外各项实践活动,并且有争当学生干部的意识。由于新的评分规则比以前的硬性指标具有更大的弹性空间,学生如果在某一方面失分可以从其他方面补回来,例如有些毕业生可能外语和计算机水平不高,但如果他有创业的实践或是发明专利,一样可以有加分。据悉,有关部门近日将公布“标准分”,也就是非上海生源进沪就业申请上海市户籍的基本资格分,申请者各项要素累计分值高于标准分即可办理上海市户籍。
人是社会之人,是现实之人,无论正视与否,现实都是客观存在的。积极的心态是正视社会,适应社会;消极的态度是脱离现实,逃避社会。现实是客观的,既有有利于自己的一面,也有不利于自己的一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社会越来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社会将会尽可能地为大学生求职择业提供合适的环境,这将为大学生施展自己的才能提供广阔的天地,促进大学生自身的发展与成才。
那么到底中国的大学生教育和就业发生了什么问题,我认为有必要进行客观和较为深入的探讨,在暑假期间我在山东大学以及山东农业大学做了调查。经过调查,我发现三方面状况:第一.大学生就业难很大原因是因为对收入要求过高。第二.在本科生出现就业报酬低的状况后很大一部分人选择了继续考研。第三.随着考研大军的不断扩大,出现了一大批“校漂族”,即那些大学己经毕业,却仍留连在校园内或者学校周围的人群。下面分别对以上情况做一下介绍:
调查过程:
一.大学生就业难,普遍觉得报酬太低。原因何在?
首先,从人力资本投资和收益的角度看,不能片面地责难大学生对工作岗位,特别是对收入水平的抉择,大学生谋求较高收入的工作岗位是有道理的。在查阅相关资料计算后发现:城镇小学、初中、高中和中专、大专和本科、硕士、博士各学历阶段毕业人力资本量分别为2002年价格人民币3.1万、4.9万、7.4万、19.4万、31.6万、49.8万;各阶段新增人力资本边际收益率(高学历与低学历收入之差比以本学习阶段投资新增人力资本量),分别为9.8%、2 2.2%、11.0%、4.7%、18.8%、14.6%。可以看出,从中等教育水平培养到高等教育水平,需要人力资本投资12.1万元,边际投资很大。据有关调查资料,目前大学毕业的平均工资水平为每月1700元左右,高中和中等教育毕业的为1500元左右,大学投资收益率仅为4.7%。这样低的边际收益率,对大学阶段的人力资本投资是极不合算的。因此,大学生及其家长找一个能回报大学阶段投资的收入水平的工作岗位,就是投资对合理收益的追求,是经济人最理性的反应,而简单说大学生择业条件太高,挑三拣四,从成本收益理论讲,是毫无道理的。否则,从投资回收角度讲,他无法收回大学阶段的教育投资,实际是亏损的,那又何必要上大学呢?
再次,大学生需求方面也存在着深层次的体制问题。主要是民间投资受到制约,中小企业数量人少,民问中介、社区等组织不发达,自由职业者受到限制。日本1.25亿人口有6 6 0万个中小企业,中国近13亿人口只有7 0 0万个。从世界性的规律来看,一个国家的企业,99.5%以上是中小企业;观察中小企业数量与在企业中就业人员的关系,中小企业平均从业者为10人左右:而从就业的结构看,一个国家65%——80%的劳动者在中小企业就业;随着发展水平的不同,每千人企业数量也不同,发达国家中小企业数量平均每千人50个左右;而许多大学生毕业后,为中小企业的技术工人、管理人员、创业者等,中小企业就是大学生就业的最多去处。中国为什么就业难,就是因为每千人中小企业数太少。除了社会、家长和大学生“吃皇粮”、官本位等观念外,办企业市场准入门槛高、时间长、手续多、成本大,开办企业后贷款难,政府收费项目多,中小企业很难经营和成活,是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太少的最主要体制原因。
另外,我觉得应该从大学生本身找原因。作为企业,他所支付给员工的工资肯定是建立在员工能为他提供经济效益。显然,能为企业带来越来越多的经济效益得到的报酬就会越多。那么一个本科生究竟能为企业带来什么呢?据调查:1.教育培养的技能性和创业性人才较少。大学教育中企业所需要的培养。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专业、课程、实验、操作、实习等较为缺乏,许多毕业的大学生到企业后,实际操作能力较差,无法适应岗位需要。而在大学中几乎不开创业课程,大学生毕业后,对于怎样开办一个企业,怎样研究和开拓市场,怎样进行核算,怎样经营和管理企业等等,一无所知。另外,现在大学生的观念上也存在一些问题。我们的大学教育过去是培养“吃皇粮、捧铁饭碗”人才教育。大学毕业后一般分配到党政社团、国家事业、国有企业单位计划分配,工资有一定标准并稳定提高,除了国有企业外,工资来源为财政经费,在过去大学生毕业数量较少的情况下,大量的分配到这些单财政还负担得了。现在,党政社团、事业单位都在进行机构改革和人员精简,国有企业每年也要减出几百万人来。现在还有很多人能从这种思想中走出来。“6点多起床,接着到教室自习,然后在学校食堂吃饭,晚上自学到10点多,最后回到自己租的小屋。”在山东大学的自习教室里,我跟这位“校漂族”的一员聊了起来。再大四考研失败后,他决定再考。我们是校园里的“大五”生,从外表看,我们跟师弟师妹们没什么两样,宿舍、食堂、图书馆三点一线。我们在依赖和利用学校的资源,只是我们的心不再为外边多彩的世界所诱惑了,我们没有多少“漂”的资本呀。
另外,我还见到一位三次冲击“考研”的。前两次都是功亏一篑,尽管他的精神压力很大,但他说“我已经没有退路了”,他家庭状况不是很好。
他只能节衣缩食,每天天未亮就从自己与别人合租的小屋于出来,在教室一呆就是一天,晚上很晚才回家,一天三餐几乎都在啃面包或方便面。“拼一个美好未来”,这几乎是所有“校漂考研族”的共同心愿。一时找不到一个好工作,考研也许就是一个别无选择的选择了。对“校漂族”而言,或许是人生的一个新的起点。
去年,国家就业制度规定:未落实工作单位的高校毕业生,学校可根据本人意愿,其户口两年内可继续保留在原就读的高校,待落实工作单位后,将户口迁至工作单位所在地。这一规定的出台,使户口留在学校的尚未找到就业单位的学子,更是把校园作为一个人生的缓冲地带。
暂缓就业成为许多大学生的选择。住在学校附近,他们感到有一份安全,有一份归属与依靠,这也许是他们心中本能的选择。有专家说,部分学生进入社会后心理上仍然未“断奶”,无法适应社会,因此选择重回学校寻求心灵的依靠。这种解释虽过于绝对,但对“校漂族”而言,对校园的归依情结确是无法排解的。
当然,“校漂族”工作暂无着落,经济拮据,也是他们选择继续留住校园的重要原因。“住在学校附近,傍依学校的食堂、图书馆等,生活经济实惠而方便,还可以充充电,查查资料。就连学校周围的各种商店卖什么,哪家东西最便宜、哪个餐馆有什么地方菜,我们都一清二楚。”这是一位山东的“校漂族”告诉我他们在学校附近的原因。
“哪儿漂都是漂,干吗浪费学校这份难得的资源呢?”有许多“校漂族”,他们更多是看重了学校的资源和校园氛围。
“毕业之后,在选择居住环境时,总是不自觉地把所选地点和校园做比较,后来虽然也曾在单位附近租过房子,但学校里的图书馆、阅览室、自习教室,这些曾经让我留下汗水和身影的故地,总也挥之不去,最后,我又搬回了校园。刚毕业半年多,对于家在外地的我,校园是我对这座城市最熟悉的地方,也是精神上的一个“家”。
但很多学校认为,轻易办理暂缓就业而加入“校漂族”这一群体,不应提倡。一方面,他们占用了学校资源,对那些即将毕业的高校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也不利于学校的管理;另一方面,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放弃正当时候的就业机会,盲目地被这一群体同化而做“校漂族”,将来就业会更困难,“先就业再择业”应该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再一方面,选择“校漂”,其实对学生本人也不利,“校漂”期间档案记录是中空白的,容易使用人单位产生疑问,不利于本人就业。
调查总结:
两天的时间中,我接触了很这样的“校漂族”,很多时候我都被他们的这种精神感动着。他们真的很苦!我感觉到他们所承受的不仅仅是生活上的拮据,而更大是他们所承受的巨大精神压力,用他们的话说,他们己经没有退路了。从心底里我佩服这些人。但我觉得这不是一种正常的状况,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毕业后勇敢面向社会,理性分析,理性选择,去寻找适合发挥自己才智的新天地,自立自强,回报社会,这才是进取的人生态度,而不应该把考研作为自己的全部。“校漂族”的形成,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多数应该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他们漂泊的生涯也是为了寻找更好的人生起点,这是它的积极意义。它作为人生角色转换的缓冲带,从容地规划一下人生生涯,也许半年,也许一年,这些都是很正常的。但这种生存状态不宜过长,不应该成为一种生存常态。一味沉迷其间,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是不可取的。“漂”的感觉很自由,但毕竟无根,不稳定,成本也比较高。另外,作为学校,也要及时调整教育内容,除传授系统学科知识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让学生顺利完成校园与社会的对接。就业难,考研难。对于以上问题,首先: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收益低问题,一是高等教育要进行调整和改革,从吃皇粮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调整专业,改革课程,加大技术技能专业的设置;另外,大专和本科所有专业,在毕业前一年内,开设必修的创业课程,使大学生掌握必要的创业谋划,寻找合伙人。签订合伙协议、注册登记企业、经营管理生意等方面的知识。二是政府要网开一面,各部门要降低注册登记企业的门槛,缩短开办企业的时间,减少开办企业的审批手续,减免开办企业的各种收费,放开较多的行业让中小企业进入;在企业开办后。银行应当积极地为中小企业贷款,发展较多的担保公司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政府和银行可推出大学生创业小额贷款,杜绝政府各部门向中小企业收费和罚款。这样才能增加对大学生的需求,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难。另外作为考研一族应该积极面对社会,理性分析,理性选择,去寻找适合发挥自己才智的新天地,自立自强,回馈社会,这才是进取的人生态度,而不应该把考研作为自己的全部。但愿随着制度的改革,观念的提高,以上状况能够得到改善,解决。
第五篇: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
调查问卷
1.在校期间哪些环节将会对你的就业帮助最大的是:(可多选)专业课程 教学实践 毕业设计、毕业论文 专业实习社会活动及实践 担任学生干部 就业指导
2.你觉得自己目前所学专业在今后的求职过程中是否具有优势? 有 没有 不清楚
3.在找工作时,你怎么看待专业和工作性质的问题? 一定要找与专业对口的工作
可以是与专业有一定关联性的工作,不一定是绝对的对口。专业与工作性质没什么关系,先找一份工作再说。4.对于高校就业指导,您最希望获取哪方面的信息
应聘技巧 用人单位信息,联系用人单位实习就业法律、政策专业指导 求职心理辅导
职业规划辅导 专业出路 其他
5.您为毕业后的就业做了以下哪些工作?(可多选)通过兼职或实习获取工作经验 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种活动 参加就业指导课程 努力学好专业知识 经常与老师或已毕业的师哥、师姐探讨 参加职业资格培训
6.毕业后您会选择到哪个城市或地区发展?(一至两项)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 沿海发达地区 中小城市 边远地区 城镇或乡村 留在河北省
7.你找到第一份工作花费了多少时间?(单选)
毕业前找到工作 一个月内 一到三个月 三到六个月 半年到一年 一年以上 至今待业
8.在求职过程中最困扰您的因素是什么(可多选)?
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掌握不够 对企业的用人标准不太了解 综合素质不足 欠缺求职方法技巧
对企业基本情况和招聘流程缺乏了解 工作经验不足,对职业生涯规划没有充分的认识
9.您认为解决当前就业情况的重要办法是(可多选): 提高职业技能,提高就业技巧 调整择业期望值,调整就业心态 寻求必要的就业指导,合理规划职业生涯。
获得更多的就业渠道 通过加强实习等多种方式更加了解企业 10.在求职过程中,你优先考虑的因素是(可选一项或两项): 地域 薪酬与福利 单位性质 个人发展空间 家庭期望 其他 11.您青睐选择哪些性质就业单位:(可选一项或两项)民营企业 国营企业 外资企业 私营企业 合资企业 政府机关 自主创业
12.您对自己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是多少?(单选)
500—1000元 1001—2000元 2001—3000元 3001—4000元 4001元以上
13.您认为用人单位最关心毕业生的哪些素质(可多选)? 专业知识 学校名气 学历及学习能力 社会实践经验 工作交际能力 品德、特长爱好 身高、相貌 14.您认为在求职前必须具备的求职知识和能力是: 如何写专业简历 如何了解一个企业 企业选人的标准 如何面试 如何谈薪酬和福利
15.您主要通过哪种求职途径找工作?(可多选)
学校推荐 浏览人才网站 校园招聘会 社会招聘会 报纸、电视招聘广告 亲戚朋友关系介绍 其他 16.对自己的求职花费预算为: 500元以下 500-800元 800-1000元 1000-1500元 1500-2000元 2000元以上
17.按从重要到次要的顺序依次排列您在选择企业时考虑的因素 a.企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b.良好的培训学习机会和职业发展体系及规范的公司管理制度 c.完善和有竞争力的工资、福利待遇 d.企业发展潜力,前途远大 e.与自己的专业对 f.稳定 g.其他 18.对招聘企业的印象主要来自于(可选一项或两项)网络媒体 传统媒体(电视、报刊等)报道 企业的促销活动 企业员工 企业的公益活动 企业获奖情况 产品本身 在校园的宣传活动 其他
19.从哪个渠道获得这个企业的招聘信息(限选两项): 学校就业指导中心 校园就业网 求职网站 招聘会 校园宣讲会 专业媒体 其他
20.进入企业,您最希望从企业中得到什么(限选两项): 企业的从业经验 良好的专业技术 先进的管理模式 前沿知识信息 广泛的人际关系 团队合作技巧 良好的薪酬福利 到海外工作的机会 自我价值的实现 稳定的工作岗位 其他
21.对当前的就业现状,您的态度是:(限选两项): 先就业从低层次做起,逐步向目标奋斗 通过其他关系渠道解决 继续寻找,直到找到合适的工作 继续深造或者参加短期的职业技能培训然后再找 自己创业 其他
22.2013年毕业生就业形势的看法是:
已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 自信可以找到合适的工作 通过努力可以找到工作 就业困难很大 对找到合适的工作信心不足,就业形势堪忧 总结: 大学生就业形势趋紧原因在于:一是毕业生多,今年是559万,明年是610万;二是就业空间相对紧;三是相关的政策措施和服务体系还亟待完善;四是大学教育与市场脱节,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与实际就业市场不适应的问题存在,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种障碍。另外,金融危机的影响、盲目攀比三高(起点高、薪水高、职位高)、非理性的盲从行为(地区间人力资源供求极不平衡)等都是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问题。体会及建议:
既然经济危机的影响以及专业热度的不减,这依客观因素我们无法改变,这确实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真真实实的放在我们面前,因此我们必须面对,不能说我们要逃避或者怎么样。再加上年初的雪灾和地震,在短期内对就业是不利的,但是国家与地方对灾后重建的投入必然会导致对劳动力需求的增长,特别是基础设施的建设将会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这依客观的事实也无法改变,这毕竟是自然灾害,不是我们人类可以控制的,我们能做的是如何在这种状况下,更好实现我们大学生的价值。同时,市场劳动力的问题也是刻不容缓的问题,这制约着大学生就业,劳动力的饱和,以及外来务工人员进入,进一步造成我们省内的劳动力加速饱和。同时,大学本科生增加,本科生也是供大于求了,本科生已经不再
缺了。在经济危机的促使下,更多的大学应届毕业生选择了考研,也就意味这一批研究生毕业了之后刚好与我们这一届的学生竞争,本科生与研究生竞争,你说哪个比较有力呢?分析种种不利条件,不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有关部门正共同研究制订大学生就业的指导意见和相关政策,也许这会对我们有些帮助,所以多留意这有关信息,随时关注。
尽管这些客观因素都不利于我们,但是我觉得我们还应该找一下自身的因素。大学生择业决策盲从现象背后的根本症结是什么?大学生应该树立起正确的就业和择业观,要建立起自己的优势和自信。这样才能在大学生军中脱颖而出,找到属于自己的岗位,实现自己人生价值,不要被那些客观不利因素所打倒,要摆正心态。当然这需要高校老师的协助,帮助学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使他们亲身体会经济建设的发展带来新的就业机遇,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使学生在正确地认识自己,正确地认识社会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培养择业意识,理性、客观、有效地选择适当的就业位置。使大学生就业逐步走上健康轨道。同时,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在大学生择业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攀高心理。理想职业的选择标准是三高,即起点高、薪水高、职位高。大学生必须摆脱这一错误的思想,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要观望游移,尽早抢占就业先机。因为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会有一个“滞后期”,明年的就业形势可能会更加严峻,所以一旦有比较合适的岗位,一定要很好地珍惜,尽快确定求职意向,尽早签约。对金融类专业学生来说,不妨接受培训,考一些相关资格证,随着金融市场的风云变幻,人才需求会重新反弹。历史经验表明,每当经济危机出现时,在校园中多停留几年往往也是很好的选择,不妨专科升本科,本科再考研,硕士毕业再考博士。这样,“不仅规避了就业风险,也缓解了就业压力”。
目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有关部门正共同研究制订大学生就业的指导意见和相关政策:
一是进一步完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长效机制;二是坚持面向企业生产一线、面向城乡基层服务一线、面向西部边远地区建设一线,同时根据新需要开发更多的就业岗位,拓展就业领域;三是完善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到企业、到边远地区就业的各项政策;四是进一步畅通毕业生到各类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就业的路子,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五是强化对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六是建立完善对困难毕业生的援助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