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合区大学生村官“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报告心得

时间:2019-05-13 02:35: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六合区大学生村官“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报告心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六合区大学生村官“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报告心得》。

第一篇:六合区大学生村官“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报告心得

心灵的坚守 使命的呼唤

——六合区大学生村干部“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报告心得

雄州街道·钱仓村·周强

2011年5月20日,这是让我一辈子都将铭记于心的一天。经过紧张地夜以继日的筹备,15点整,南京市六合区大学生村干部“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在区政府报告厅作了第一场报告——全区大学生村干部专场。首次报告效果斐然,全场包括区委常委、组织部李部长在内的为数不少的听众都被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所感动,更对报告团成员感人至深的真情所触动,含泪欲下,感慨万千。报告团成员虽然之前都已演练百遍却还是忍不住在现场又潸然落泪。我作为七名报告团成员的一分子,且愧领了报告团小队长一职,从报告团成立至今,感触颇丰,感慨良多,感悟深刻。

一路走来,体肤虽苦心却甜。报告团是5月12日成立的,8天的时间里我们完成了素材搜集、通稿成文以及大量的多媒体影音制作等工作,报告通稿前后共修改7次,并通过集体会面、QQ多人语音等方式组织模拟试讲20余次,报告筹备期间所有的团员由于要保证不影响正常工作而必须每天挑灯夜战,我自己则由于要负责视频制作和形式创新等工作而经常到凌晨才能休息。截止6月8日,我们已经走遍了包括区机关工委、区政府办公室、老干部局、龙池街道以及钱仓村等11个部门、街镇和行政村,报告受众逾1500余人。工作强度是空前的,工作任务是艰巨的,而我们的心,却是甜美的。首先,我们因能受任传播这样一种共产党人的精神视频而欣慰,杨善洲老书

记坚守了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我们有义务更有责任将这种精神品质传达给更多的人;其次,我们因更深入的认识了杨善洲老书记的伟岸胸襟而荣耀,这之前,我们对杨老书记的事迹只是略知一二,停留在浅层次的了解上,通过报告团的筹备和报告,我们更加深入的认识了这个人,更认识了他那种刚正不阿的为人处世之道、大智若愚的为官情怀和舍小家保大家的精神品质。最后,作为全区300余名大学生村干部中的一名,我更庆幸组织上能为我们提供这么一个开阔的平台锻炼能力、涅槃升华。

一路走来,感动渐深难自抑。11场报告会,每场都有不同的感悟,感悟的层次也随着报告会的推进愈发深刻。在报告的过程中,我们总是感同身受,用自己的切身感受抒发自身情感以求达到更进一步和听众产生共鸣的效果,而每次做报告会的时候部分语言特别是杨老书记的讲话总是能讲出不一样的感觉。报告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我们自身零距离感悟这种品质的过程,而每次都因为感受的进一步深刻而难以自抑以至于在报告现场忘却了排练时确定的讲法和表情。让我记忆深刻的是,龙池街道专场报告会后我走访了龙池街道大学生村干部宿舍,刘林村大学生村干部张伟说道:“大学生村干部专场的时候我们更多的是听事迹,没能透彻的领略到深层次精神境界,通过本次龙池街道专场报告会,我在重温杨老书记先进事迹的同时,更多的则是提炼了他一心为公、大爱无疆的共产党人精神境界。作为大学生村干部,不说要做出杨善洲那样的丰功伟业,但一定要做到脚踏实地、为民谋利”。这番话让我再次顿悟,要把这份虔诚的感动转化为前进的动力。

一路走来,备受鼓舞穷追忆。不是因为我们为报告团付出了多么艰辛的努力,也不是因为我们的报告多么的饱含激情,只因为我们颂扬并传播着杨善洲精神,将这个坚守承诺一辈子掏心扒肺为老百姓谋幸福的造林地委书记的故事一个又一个的呈现在所有人面前。我村祝书记直接告诉我:“小周,最近村里的事情你不要操心,专心把报告团的事情做好,就是给村里做的最大贡献”;雄州街道也表示全力支持我的宣讲工作,街道尽量不给我安排其他工作,连街道统一组织的“七·一”红歌大合唱比赛也特许可以我独立练习,全力支持做好报告会;还有区委组织部的各位领导,对我们也更是关怀备至,李部长连续跟我们坐在一起召开2次座谈会,刘部长则在我们整个筹备过程和后期创新工作中抽出大量时间全程指导,还有组织科的赵雯主任,我们亲称为“赵姐”,因为不管我们走到哪,她都会全程陪伴,会前给我们安排日程、联系会务车、调试设备,会后告知我们每人的不足之处以便下次报告中及时更正,当晚回办公室后还要补回她因外出报告会损失的工作时间加班到很晚才拖着疲惫的身躯驾车近一个多小时回到南京市区。此外,组织部担心长期报告嗓子受不了还特意为我们每人都准备了金嗓子给护喉。领导关怀暖人心,创先争优信心增。我知道这一切都源于一个人、一种精神,饮水思源,这段时间不论到哪里,总是会和身边的人谈起杨善洲,眼前总是浮现出照片上他那坚定而又慈祥的容颜。“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他有这样的心界和坦荡,也正是他这毕生的追求,成为后世万人敬仰的追忆。

一路走来,感悟英雄自奋蹄。随着报告会的逐步推进,我不禁想对杨老书记说:“您作为地委书记,下田插秧、亲手用大粪水牛粪拌复合肥料,一辈子没一件像样的衣裳连开会都被宾馆服务员误认为农民而拒之门外……我知道,您有一颗坚强的心,伟大的心,博爱的心,滇西粮仓是您赢得的,保山一中多少孩子的未来是您给予的,陇间地头每年的丰收也与您脱不了干系,大亮山无尽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也是您一点一点垒起来的”。我有幸身临其境的感受了这样精神品质,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干部。一是珍惜 “大学生村干部是中央的选调生”的至高荣誉,谨记“知人者智,自知者强”的人生格言,做到既要尊重选择,更要坚持选择。二是转变观念,提升素养。首先要立大志,做小事。大家都进中南海,谁来建设新农村?古语既云:不及跬步,无以至千里。我们选择信仰、树立信仰,认识到民之事、无小事,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抓住机遇接地气、凝人气、养底气;其次要比学赶超,见贤思齐。要学习英雄、感悟英雄,高标准要求自我、高起点规划自我、高水平锻炼自我,努力使自己早日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接班人;最后是由大学生村官到村民的角色转变。我们要端正姿态,深入农村,只有当成了一名合格的农民,了解了民生百态,才有可能当好这个村官。三是积极参与各项村级事务处理在执行力上稳步提升。作为大学生村干部,积极参与村级事务处理是最快融入工作的有效办法,要在执行力上做到高效率、超精准、善规划、勤总结。

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仍在有序推进中,愿逝者安息,生者共勉。

第二篇:杨善洲先进事迹报告团演讲稿

杨善洲先进事迹报告团演讲稿

公仆本色

云南省保山市政协提案委员会原主任 段兴华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叫段兴华。我报告的题目是《公仆本色》。

杨善洲同志担任保山地委书记的时候,我是保山地委办公室秘书科的干部,跟随在老书记身边工作了12年,直到他退休。这些年,虽然不在他身边,但我常常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他。想起他带着我下乡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进行调查研究、解决群众温饱,关心群众疾苦的点点滴滴。

第一次跟杨书记下乡,他就对我说:“在我身边工作要苦得起、累得起。”10多年里,我跟着杨书记,走遍了保山地区的村村寨寨、山山水水。一次,我随他去龙陵县木城乡调研,那个乡地处中缅边境,离保山差不多300公里,当时又不通公路,他带领我们绕道芒市,徒步前往木城。我的脚都磨起了泡,几次想停下来,看到杨书记一点休息的意思都没有,我也就不敢提休息的事,只能跟着他一直走下去。一路走,一路了解农民群众的困难和要求。花了四天时间,我们才到达乡政府,随后又徒步三天,跑遍了周围几个乡。根据这次调研了解到的情况,十几天后,杨书记主持召开会议,制定了改变边境贫困乡村面貌的实施方案。

杨书记担任保山地委书记时期,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农业,解决群众吃饭问题,是他花费心思最多的事情。“我们是党的干部,如果老百姓饿肚子,我们就失职了。”杨书记经常这样对我们说。

1977年,我跟随杨书记到龙陵县平达公社河尾村去考察农业生产情况,书记看到有个年轻人栽秧很不规范,就走上前去说:“要想搞得饭吃,就要好好栽。”看到忽然冒出一个头戴竹叶帽、脚穿草鞋的陌生人对自己说三道四,小伙子很不高兴:“你会栽你来栽给我看看,不要站着说话不腰疼。”杨书记二话不说,挽起裤脚,把鞋子一脱,跨进田里,接过秧苗就开始栽,几分钟就插出长长一溜秧来,而且栽得均匀整齐,周围群众一阵叫好,小伙子也佩服得低下了头。

杨书记说过:“凡是农田建设上得快的单位,都有一条重要经验,就是领导上前线,亲自带着干,这是无声的命令,有效的指挥。”当时,杨书记在保山县板桥公社、施甸县保场公社都有水稻样板田,在施甸县姚关公社、腾冲县明光公社都有包谷样板地。所谓样板田、样板地,就是他自己通过学习农业科学知识,或者到外地学习先进经验回来之后,亲自动手搞试验,摸索总结出经验后再向整个保山地区推广。在保场公社的样板田上,他采用“三岔九垄”式插秧,使亩产量提高了三、四百斤,直到今天,当地群众还在采用杨书记摸索出的“三岔九垄”方法插秧。

1978年,大年三十的晚上,杨书记叫上我跟他一起去板桥,给技术员毕景亮等同志拜年,当时,毕景亮同志他们正在板桥搞“京国92”杂交水稻试验。杨书记给农业技术人员拜年,这不是第一次了,但毕景亮同志仍然非常激动,他拉着杨书记的手说:“杨书记,您每次到外地出差,看到良种都要带回来,让我们搞试验,有点空就来跟我们一起插秧、除草、施肥、搞试验,大年三十还想得起来看我们,真是谢谢您了。”杨书记笑呵呵地说:“谢哪样谢?我要谢谢你们啊!你们的工作干好了,老百姓的吃饭问题解决了,保山的大事就解决了一半啦!”通过多年的努力,保山坝、施甸坝的水稻单产历史性地跨越了500公斤大关,农科技术员都由衷赞叹:“老书记真是咱们保山粮食生产的总农艺师!”

杨书记下乡的时候,总是头戴竹叶帽、脚穿茅草鞋,一身泥巴一身土,深入到田间地头,与群众一起劳动,他也因此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草鞋书记”。1978年至1981年,保山地区的水稻单产全省排名第一,从此有了“滇西粮仓”的美誉,其间,国家农业部专门在保山组织了农业生产示范现场会。大家都说,“滇西粮仓”是我们的“草鞋书记”带领全区人民群众,一步一个脚印干出来的。

在粮食丰产丰收后,杨书记又开始思考如何让农民群众生活得更好一些。他根据保山丰富的资源,带领群众大力发展茶叶、甘蔗和其它经济作物。

1980年10月,杨书记来到潞江坝的芒宽公社。他听说新光大队有个叫朱自祥的社员种植咖啡成了出名的“冒尖户”,曾经因为种植咖啡挨过批斗。杨书记跨进朱自祥的家园,摸着咖啡树对他说:“你家6口人,光是咖啡这一项收入就差不多2000元,再加上其他经济收入,已经提前达到了小康水平啦!好啊,你这个典型我们要马上推广。”看到杨书记放手让群众搞多种经营,有同志劝他,“还是慢慢来,搞四平八稳的事不会吃亏,书记的位子才坐得稳。”杨书记回答:“群众思变,群众思富,我们还能再拖后腿吗?如果想什么吃亏、乌纱帽之类的事情,就决不是共产党的干部!”

跟随杨书记工作,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他从来没有忘记过自己来自农村,从来没有忘记是党把他从一个农民的儿子一步一步培养成为党的领导干部。他始终怀着一颗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善良心,这颗善良心使他永葆人民公仆的本色,永远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1985年5月,我随杨书记到龙陵县出差,县委在食堂招待我们吃饭,饭后我去结账,县委书记说:“这顿饭我请了。”在我们返回保山途中,杨书记突然问:“伙食费结了吗?”我说:“县委邱书记说他请”。杨书记生气地喊:“停车”!他掏出30元钱递给我,叫我回去结账。我只好下了车,站在路边,好不容易拦了一辆车,回到龙陵,付了饭钱,又坐客车回到保山。我找到杨书记,向他报告伙食费已经结了,我说:“伙食费结了6元5角,但来去两百多公里,车费就花了20多元,真不划算。”杨书记语重心长地说:“小段,账不能这样算!我们下乡,这里吃一顿,那里吃一顿,擦擦嘴巴就走,剩下的账谁去付?最后还不是摊到老百姓身上!”

有一天中午,杨书记上街打算买点糖果带给母亲。称好糖果后,商店营业员却不给包装纸,杨书记只好伸手取下帽子,让营业员把糖果倒进了帽子里。返回机关后,他立即召集各处局委办领导开会。杨书记让大家“先吃糖后开会”,等大家轻松活跃地吃起糖来,他开口说话了:“大家知道你们吃的糖是怎么带回来的吗?是装在帽子里带回来的,因为商店不提供包装纸。这不是个小问题,这些细节问题上不注意,会给人民群众造成很大的不便。为人民服务不是空喊口号,而要实实在在,落在为群众着想,改善服务质量上。”

1985年,保山地委建盖办公大楼,看着第一层已经建起,想着不久就能搬进新大楼办公,大家都很高兴。这时,昌宁县金华乡发生水灾,杨书记带着人立即赶赴灾区,看到老百姓受灾情况特别严重,他非常难过。回到保山后,他指示办公大楼在建项目马上停工,把资金拿来救灾。当时,许多人都想不通,认为可以从其他地方调动资金,没有必要把正在建设的办公大楼停下来。有一位领导在他面前流露出这样的想法,他激动地说:“如果眼看着人民群众在受苦,我们却安逸地坐在大楼里悠闲地办公,你不觉得有愧吗?”

担任地委书记的时候,因为杨善洲同志大力发展农业,和老百姓一起种田种地,着力解决群众的温饱问题,群众感激他,就编了一首民谣:“家乡有个小石匠,参加土改入了党,头戴竹叶帽,身穿中山装,穿起草鞋搞农业,开渠引水当龙王。一身泥一身汗,大官儿不当,当什么?当种田郎。”

杨书记退休后,带领群众把荒山变成了林海。群众感激他为子孙后代造福的大恩大德,又编了一首民谣:“家乡有个小石匠,当官退休福不享,栽树二十年,荒山披绿妆,造福子孙千万代,为民服务永不忘。活到老干到老,大富翁不当,当什么?当共产党!”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当我听到这首新的民谣时,我的眼睛又一次湿润了。老百姓这朴素的心声,表达出的正是杨书记一辈子都没有改变过的公仆本色。

一个永不退休的共产党员

云南省保山市电视台记者 蓝天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是保山电视台的记者蓝天。我报告的题目是《一个永不退休的共产党员》。

2009年底,我接到台里的通知,拍摄一期关于杨善洲老书记的电视访谈节目。

此前,我多次采访过老书记,了解了很多老书记的先进事迹,在准备这期节目的时候,我又听到了一个又一个关于杨善洲老书记的故事:

上个世纪60年代,杨善洲同志担任改区设县的施甸县第一任县委书记。1964年秋季,姚关公社遭受水灾,尚未收割的稻谷几乎全部被洪水冲走。眼看一年的收成打了“水漂”,来年要饿肚子了,群众焦急万分。一天,杨书记来到一个生产队查看灾情,提出了“大春损失小春补”。发现那里的群众不会用复合肥给麦种催芽。杨书记就叫人给他弄两挑大粪水来,又叫供销社职工抬上来一包普通过磷酸钙,然后卷起袖子对大家说:“来来来,我整给你们瞧。”他边说边用手把大粪水、牛屎、钙肥拌在一起,拌一会,感觉稀释度不够,又加入大粪水。再加入小麦种拌入粪中,拌好后再堆起来捂好。弄完后,他说:“这是给麦种催芽的一种好办法,你们都看明白了吗?”

杨书记亲自动手拌大粪,这个朴实的故事,我不止一次从不同的人那里听到过。我想,这只能说明,老书记一定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方,留下了同样的故事。

1982年,土地承包工作完成以后,时任保山地委书记的杨善洲带着司机赵从德到施甸县了解情况。到了保场公社后,他对司机说:“小赵,我要到处看一看,你等着我,如果到天黑不见我回来,你自己去找吃住。”说完他就下了车,取出车后箱的大竹叶帽扣在头上,朝地委在保场的样板田走去。小赵守着车等到天黑,还是不见杨书记的身影,就把车开到施甸县城,在招待所住了一夜。第二天,小赵又开着车回到杨书记第一天下车的地方。眼看太阳偏西,又是一整天过去,还是不见杨书记。上个世纪80年代初,电话不普及,没有传呼,更没有手机,小赵有些急了,找到了保场样板田,在那里遇到了一个老人,赶紧问他:“大爹,你见着一个戴大竹叶帽,穿黄胶鞋的人吗?”老人说:“哦,是不是说话还带着姚关口音?”小赵连忙说:“他是地委书记啊!你见他去了哪里?”老人说:“唉,这么大的官啊,看不出来嘛!怪不得他问了我家的生活过得怎么样,又打听了一些村里的情况,卷了支草烟就走了。”

直到第三天,小赵才在木老元公社接着杨书记。在这三天里,杨书记究竟走了多少里崎岖山路,走访了多少户人家,了解了多少民生疾苦,掌握了多少农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只有杨书记自己知道。

小车司机找地委书记的故事,是驾驶员赵从德亲口告诉我的。老书记为什么要这样做?后来,杨书记告诉我:“走路最能深入群众。一路走,一路看,一路问,和农民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干在一起,了解到的情况才真实。” 1997年5月,老书记上大亮山种树已经10年了。有一天,他看到工人朱家兴托人交来的病假条,一问才知道,朱家兴得了肝硬化,大量腹水,住进了县医院。老书记连忙赶到医院看望,家里人说:“医院已经下了病危通知,我们也没钱再去大医院治了,就准备后事吧”。老书记一听,着急地说:“只要还有一线希望,你们就不要操心钱的事,赶快把他转到大医院去抢救。”朱家兴被及时送到市医院,老书记又特意找到了主治医生,说:“我们这个工人够苦了,没享过一天福。你们要全力抢救,只要对病人有用,要什么药就尽快去调,医药费,我负责!”经全力抢救,朱家兴终于脱离了危险。

不惜一切代价救治普通工人的故事,至今仍在林场职工中流传。2009年底,已经退休回家的朱家兴流着泪对我说:“我的命是老书记救回来的。他自己生病的时候,舍不得花钱,输液都是去便宜的小诊所,可是为了我这样一个普通工人,他四处奔波,找来三万块钱,花在我身上,他一点不心疼。”

当年,杨善洲老书记刚开始上山种树的时候,还有人嘀嘀咕咕,认为他就是想退休以后捞一把,几万亩森林成材后,他一年可以分红几万元。20年后,杨善洲老书记兑现承诺,把大亮山林场的管理权全部移交给施甸县林业局,他自己分文不取。县里决定奖励他10万元,他也坚决不要。举行移交仪式那天,我就在现场采访,如果说这也是一个故事,那是在我亲眼见证亲身经历了的故事。

坦率地说,作为一个年龄比老书记小了50多岁,和他隔着两个时代的年轻人,我虽然对这些故事深信不疑,但我仍然不能理解,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才能做出这样的事?

面对面采访老书记的那天,我心想,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多问他几个问题,让他多讲几个故事。可是没想到,他一见面就跟我说:我今天就讲四个问题,讲完了我就走,我就是造个林,没什么讲场!坐下后,没等我问他,就一二三四总共三分钟就倒背如流说完了植树造林的好处!看他着急要走,我赶紧提问:“我听说您家里人借钱在施甸修了房子,你却没有钱还债,最后只好把新房子卖了。您辛辛苦苦几十年,还住在旧房子里,心里不委屈么?”他脱口就说:“老是说二三十年前的事情,你到我家去看看嘛!我们家现在宽得很!”老书记的家我去过,三间瓦房加起来也就80多个平方米!我们去采访,摄像机都摆不开。我就反问他:“那也不怎样,跟别人比,还是差得老远。”他急了,大声地说:“我是共产党员,哪能光想着自己?把自己的家搞得富丽堂皇,别人却过着艰难的日子,那么,我们常说的‘为人民服务’,不就成了骗人的假话了吗?”

访谈中,我问老书记:“大亮山林场现在树木价值1亿元,完全成材后总价值将会达到3亿多元。您怎么就舍得捐给国家?”他耐心地解释:“这个问题我已经说过很多次了,千万不要把这么大笔财富归到我一个人头上,大亮山从一开始就是国家的,我只是代表国家在植树造林,实在干不动了,就物归原主。”

那天,我的最后一个问题是:“老书记,您种的树,还有10多年才能成材,那个时候您已经90多岁了,您怎么享受啊?”我的话音刚落,他就毫不迟疑地说:“你这个姑娘呀,怎么会这样说。我那个时候已经到火化场去了,咋个会得享受!别人享受了嘛!本来就是给别人享受,我享受不了有什么关系?我们的子孙后代得实惠了嘛!”

他的回答把我这个年轻人给镇住了!我知道,他说出的,就是他一辈子做人做官的原则和信念:一切为了群众得实惠,人民的利益比天大!

访谈节目如期播出,老书记再一次感动了保山人民。就在人们的回忆、感动、议论中,老书记的故事还在延续。2010年8月20日,他住进了医院,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在住院治疗期间,保山市委书记去看望他,问他还有什么事情需要组织上解决?老书记提了一个要求,摆榔乡尖山村的老百姓很难得洗一次澡,请市里安排5万元经费,为他们修一个洗澡塘。

杨善洲老书记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我采访到的一个个小故事,到我面对面地跟他交谈,到我在他长眠的雪松下怀念他,答案在我的心里不断的修正,不断的清晰!

杨善洲老书记是一个永不退休的共产党员!他贫穷,他粗茶淡饭,衣着简陋,一生没有任何积蓄;他富有,他两袖清风,表里如一,雪中送炭出手大方!他固执,他执着造林,心无旁骛,老牛拉车不回头;他豁达,他淡泊名利,安贫乐道,草帽挨乌纱,平凡铸伟大!对于家人的不理解,他说“忠孝难两全,家国难兼顾”;对于人们的不理解,他说“只要生命不结束,服务人民不停止!!”

杨善洲老书记60年坚守共产党员的精神家园,他用为民服务的思想、行动和成效,诠释了共产党员“创先争优”的永恒主题。他以他的品质、他的精神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永远都追随他,去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

谢谢大家!

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姚关镇党委副书记 吴连章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是施甸县姚关镇党委副书记吴连章。我报告的题目是《生命的承诺》。

杨善洲老书记植树造林的大亮山,大部分位于我们姚关镇。我和老书记都出生在姚关这块土地上,是地地道道的老乡。小时候,我就听说过很多老书记亲民为民的故事。长大后,我长期在姚关镇工作,更是亲眼目睹了老书记发挥余热,造福家乡的壮举。

当初,老书记要到大亮山种树,乡亲们都劝他,那地方风吹石头跑,种树根本不可能。可老书记说:“以前,乡亲们不止一次地来找我,让我多为家乡做一些贡献。保山有这么多县,我不能只顾你们啊,等我退下来,一定要为家乡办一两件实事。我承诺过,就一定要兑现!我已经想好了,种树才能解决根本问题,办林场种树就是我要为大家办的实事。过去大亮山不是没有树,而是被砍光了,造成了水土流失。现在只要我们有决心,就一定能把树种下去,而且一定能种活。”

当时,大亮山周边十几个村寨缺树、缺水、缺粮、缺电、缺钱,村民的生活处于“一人种三亩,三亩不够吃”的困难境地。缺水的问题特别突出,村民要到十里外去找水,然后人背马驮地运回来。一盆水,早上洗脸,晚上洗脚,最后还要浇菜、喂猪。村里哪一家遇上红白喜事,做客的人不仅要送礼,而且还要提上一桶水,挂在礼单上,而主人不但要建一个“礼簿”,还要建一个“水簿”。当别人家请客的时候,不但要还礼,特别是要足额归还“水账”。

20多年来,老书记带领大家,凭着愚公移山的精神,硬是把光秃秃的大亮山变成了望不到边的绿海。松树长高了,果树成林了,植被明显改善了,断水多年的溪谷又有了泉水。老书记还带领群众架起水管,将泉水引进村里,通到各家各户,村民再也不用为吃水犯愁。大亮山林场还承担着3个乡镇11个村委会70个村民小组,共计2.5万人的饮水供给任务和3万多亩甘蔗的灌溉任务。

乡亲们最真切地体会到老书记造林带来的好处,是在去年的大旱当中。2010年春夏,云南省大部分地区遭遇百年一遇的大旱,长达半年的持续干旱使群众种不上地,喝不上水。但就在大亮山周边的村子,尽管也受到大旱,但群众家里的水管却依然流着甘甜的泉水,水源地正是老书记杨善洲造林22年的大亮山林场。群众情不自禁地说:“多亏了老书记啊,要不是他,真不知道这样的大旱我们怎么熬过。”

在老书记的带动下,群众还走上了种树致富的道路。村民张洪发是有名的困难户,他跟老书记讲,想种点核桃树,可是他不会嫁接。老书记说,没关系,我来帮你嫁接。张洪发以为老书记是在开玩笑,因为那时候,老书记已经60多岁了。没想到,老书记真的爬上梯子,亲手为他家嫁接了10多棵核桃树,现在张洪发一家每年都有上万元的收入,这些核桃树成了他的“养老树”!

老书记在创办林场的同时,还想方设法为周边的老百姓解决实际困难。首先是修路。雷打树村委会的8个自然村土质肥沃,盛产生态蔬菜,青菜、萝卜、卷心菜等都是出了名的,但长久以来,由于交通不便,只能靠人挑马驮走几十里山路去出售,运不出去的蔬菜只能烂在地里!老书记跑省上、跑市里,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又发动群众投工投劳。修路需要一笔勘测费,为了节省这笔开支,他买来水准仪自己勘测。老书记年轻时做过石匠,对砌路非常在行,他带着錾子和手锤,和大家一起选石头,一起砌石头路,一干就是一整天。有时,大家去吃午饭了,他还在埋头选石头。18公里弹石路,就在老书记的带领下,朝着大亮山的边边角角延伸。如今的雷打树村,村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十多倍,到2010年底,拥有汽车的农户已经有十多户,有摩托车的农户接近30户,群众还在林场技术员的指导下,改生猪放养为圈养,创出了“雷打树”品牌火腿,全村每年出售火腿1万多公斤,仅此一项,村民收入就达30多万元。

通电,也是老百姓多年的希望。芭蕉林村是一个彝族聚居的山村,听说老书记在山上建起了林场,村长跑来找老书记反映说,村里不通电,群众碾米磨面要到10多公里外的酒房乡,往返一次要花三天时间。他还给老书记说了一个“笑话”:有个村民赶街的时候,看到街上的店铺里都挂着电灯,就花一块钱买了个电灯泡,拿回家用绳子挂起来,以为灯泡挂起来,自己就会亮,他不知道要拉上线,通上电,灯泡才会亮起来。听了这个故事,老书记心里难受极了。经过反复考虑,他坚定地吐出了两个字:“架电!”

说干就干,老书记亲自带人到保山买来电线和设备,又和大家一起拉电杆,勘察线路,架杆拉线,几个月后,电架通了,芭蕉林村成了大亮山方圆几十里第一个通上电的村子,那个村民从街上买回来的灯泡终于亮起来了!电接通的那天,兴奋的村民们自发筹钱宰了一只羊,敲锣打鼓地送到了林场。那天晚上,林场职工和村民们联欢,到处都是欢乐的笑声,村民们笑啊、乐啊、跳啊,感谢老书记给他们送来了光明。那个以为电灯泡挂起来自己就会亮的村民,高兴得喝醉了。

大亮山林场的发展,更是给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摆田村绿厂子村民小组原先是一个很穷的地方,老书记就把林场间伐剩余物交由村里去卖,用卖的钱买来了电线和电杆为村子接通了电,村民们从电视上学到了很多科技知识,并运用到玉米、水稻、烤烟、茶叶生产上,从此,家家修新房,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如今的大亮山,80多个大山头,180个小山头全都被郁郁葱葱的森林覆盖。整个施甸县的森林覆盖率,也从1988年的17.1%,上升到了2009年的44.8%。大亮山周围的村已没有一处荒山!树木长大了,大亮山也变绿了。原先山上没有水,吃水要到山下挑,现在几十条小溪常年流水不断;原先满山连一只兔子都找不到,现在多年不见的野猪、豹子、凤头鸟等野生动物又出现了;原先山上没有林子的时候,每年都要发洪水,大水冲毁农田,毁坏房屋,现在树长大了,不仅洪水没有了,连大风也不见了。各种野生菌也多起来了,老百姓靠采摘野生菌,每年能有一大笔收入。周边群众发展“林下产业”,“爱山护山”的良好习惯正在形成,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三丰收”。22年来,林区群众人均所得粮食从原来的100公斤,提高到500多公斤。2006年,林场建起了一所木材加工厂,加工间伐的林材。到现在,林场支付给当地村民间伐林木、加工林材的劳务费超过了36万元。

我曾经问过老书记:“您这么大年纪了,还这样辛苦,到底图个啥?”老书记反问我:“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过了,口袋里有钱花了,小伙子不打光棍了,小孩子也有学上了,你看着不高兴吗?我图的就是这个!”

2010年8月老书记住院治疗,每天都有群众自发地到医院看望他。中秋节那天,四、五十个姚关老家的农民,专门从100多公里外赶到保山,带着家乡的土特产和亲手做的月饼送给老书记。那天去看望他的人真多,60公里外施甸县的群众来了,40公里外潞江坝的老百姓来了,保山城里的亲朋好友也来了,为了不影响治疗,医院只允许派几个代表进去,可其他人却一直围在病房外,久久不愿走开,期盼老书记早日康复。

大家的祝愿没有能够留住老书记,他离开了我们。但大亮山的人民群众将永远不会忘记:杨善洲,这个老共产党员对家乡人民许下的承诺,已经用他晚年22个春秋的艰苦奋斗,兑现给了父老乡亲。

谢谢大家!

父亲这棵树

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姚关镇小学教师 杨惠兰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叫杨惠兰,是杨善洲的二女儿。我报告的题目是《父亲这棵树》。

小时候,我一想起爸爸,就感到很委屈。记得上小学时,有一天,老师教给我一首好听的儿歌:“爸爸是一棵大树,妈妈是一棵大树。我们是快乐的小鸟,在两棵大树间飞来飞去。”回到家,我背诵给姐姐听,背着,背着,我们姐妹俩就哭了。

为什么哭呢?因为我们很少见到当时担任保山地委副书记的爸爸。我是3岁多的时候才第一次见到爸爸,妈妈让我叫“爸爸”,我却害怕得直往妈妈身后躲。

那时候我们还小,不懂事,不光是为我们姐妹哭,也为我们的妈妈哭。爸爸长年在外,妈妈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家里粮食不够吃,她就上山找来野菜充饥;我和妹妹没有钱上学,她就清晨上山摘野果,夜晚熬夜编粪箕、扎扫把,然后挑到街上去卖,一分一分地凑学费„„后来,妈妈经常自豪地对我们三姐妹说:“你们三个,是我像鸟妈妈给小鸟度食一样,一嘴一嘴度大的”。

慢慢长大了,有人对我说:“你爸是地委书记,靠着这棵大树,你们一家有享不完的福”。其实我知道,爸爸这棵树,根本靠不上。不但靠不上,他还经常“阻止”好心人对妈妈和我们姐妹的帮助。那时候,我感到的不仅仅是委屈,甚至有些怨恨他。

1970年,我妈妈生我妹妹,家里缺粮,一家人靠野菜掺杂粮度日。有一天,乡民政干部经过我家,看到这种情况,就送来了30斤救济大米和30斤粮票。后来爸爸知道了,责怪我妈说:“我是党的干部,我们不要沾公家的一点便宜,领导的家属决不能搞特殊!这大米和粮票要攒了还给公家!”差不多过了半年,我妈妈硬是东拼西凑,才还清了这笔粮款。妈妈说:“他就是这样一个人,公家归公家,个人归个人,我晓得他的性格,我可以少吃点,只是娃娃们饿着可怜啊„„” 1975年的雨季,家里的老屋一到下雨就漏得不行。我妈妈让人捎信给爸爸,让他凑点钱回家修整老屋。爸爸寄回了一封信和30元钱,他在信里说:“我实在没钱,这一点,身边的工作人员可以作证。现将这30元钱寄回家,先买几个盆盆罐罐,哪里漏雨,就先接一下,实在不行就挪一下床铺,暂时躲避一下;眼下,比我们困难的群众还很多„„”

更让我们姐妹不能理解的是,爸爸担任保山地委书记的时候,按当时的政策,妈妈和我们姐妹都可以 “农转非”。爸爸身边的工作人员填好申请表后,向他报告,他却把申请表要了过去,转手把申请表锁进了抽屉里。一个地委书记,老伴和三个孩子竟然在老家当农民,说起来恐怕谁都不会相信,可我的爸爸就是这样做的。

我没能考上大学,想回施甸找点事情做。先是到茶厂做零工,后来又到小学代课。有一次,公安局招人,我去报考了,还特意给爸爸打了电话,请他打个招呼。可是录取名单出来了却没有我。原来爸爸根本没打招呼。当时我真是气坏了。后来,我和妹妹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学校,毕业后有了固定的工作,可我的大姐,仍然还在农村务农。

1988年,爸爸退休,上了大亮山,带领群众种树。为了方便他进城给林场办事,全家向熟人借了5万多元钱,在施甸县城附近盖了一间新房。房子盖起后,我妈妈和爸爸商量,让他凑点钱帮助儿女们还账。爸爸东找西搜,才拿出了9600元。后来,为了不拖累我们,爸爸硬是把刚刚盖起还没入住的新房给卖了。

也就是在爸爸退休上山种树之后,他和一家人在一起的时候多了,我听到老百姓对爸爸的感激和好评多了,这才渐渐理解了他。爸爸去世后,在整理他的文稿时,我们读到了多年来埋藏在他心里的对家庭的歉疚:“我出来工作,家庭是很困难的,家有老母亲、老伴儿,后来又有3个娃娃,就靠老伴儿在家养老供小,我根本没有时间照顾家庭„„我对家庭欠债很多„„我从地委书记的位置上退下来,回到大亮山种树,除了想为家乡的群众做点实事,就是想离家近一点,每个月都争取回家看看。”

林场建设逐渐走上正轨之后,爸爸仍然住在山上,但是他每个月的25号,都要到保山,参加老干部支部的组织生活。回山的时候,除了顺道给林场办一些事情,总是会回家住上一两天,第二个月的1号再上山。和爸爸相处时间多了,我渐渐走进了爸爸的内心世界。我这才知道,他担任地委领导的时候,工资并不低,但他用钱很‘散’,哪家没有粮食他出钱买,哪个生产队缺种子他出钱垫上„„他把‘大家’当成了‘自家’,怎么可能有钱呢?关于当年不让妈妈和我们姐妹“农转非”的事情,在爸爸晚年,我曾经问过他。他说:“当时,在我们地委机关,大多数局长、科长的家属都在农村,我这个‘班长’的家属怎么能够先转呢?”

爸爸其实是个很有感情的人,无论是对群众,还是对自己的家人。

我读初二的时候,爸爸把我接到保山读书。在保山,每个月爸爸给我买好饭菜票,还给我6块钱的零花钱。有时候,他还会带我去看场电影。有一次,我发现自己的枕头下多了一把梳子,后来才得知是爸爸给我放的,细心的父亲知道女儿已经到了爱美的年龄。还有一次,学校收假,爸爸特意回施甸老家来接我,因为担心赶不上客车,爸爸带着我早上四、五点钟就起来走小路。半路上,我听到狼叫声,非常害怕,他就紧紧拉着我的手,让我不要害怕。我结婚时,爸爸没有给我买过什么,后来我有了孩子,爸爸来看我,发现一家人的衣服乱七八糟地塞在一个大纸箱子里,就给了我100块钱,让我去做个衣柜。

90年春节过后不久,爸爸回家看过奶奶和妈妈,准备返回林场的时候,奶奶和妈妈起身送他,爸爸忽然注意到奶奶走路摇摇晃晃,他赶紧放下行装,扶奶奶坐下,马上去找医生。晚上,爸爸在奶奶的屋内搭了一张小床,整夜守在奶奶身边,陪奶奶说话,给奶奶端药递水。9天后,奶奶安详地离开人世,享年89岁。

在爸爸的内心深处,他觉得这一辈子,歉疚最多的,就是妈妈。1996年我妈妈因胆结石住院16天,2005年因肺气肿住院13天,两次住院,爸爸都从大亮山赶下来,一直守在妈妈身边。他每天都会早早地买好早点带给妈妈,守到夜里很晚才回去,每次吃饭,他都要亲自端到妈妈的床前。然而他生病了,却不要妈妈去看他,陪他。就在爸爸最后一次生病住院时,妈妈到医院去看望他。爸爸一看见妈妈就说:“你怎么来了?你晕车,以后别来了,我不会有事的。”妈妈说:“我来看你一眼,你好了就回去。”妈妈在医院守了爸爸三天,这三天,不管如何疼痛,爸爸都强忍着不出声,那是因为他不想让妈妈担心。

意识到自己的日子不多了,爸爸在状态稍好的时候,反复向我们交代:“我这辈子最对不起的人是你们的母亲。市里奖给我20万,我捐了10万给保山一中,6万给了林场,专门留了4万元给你们的母亲,你们要好好用,让你们的母亲安享晚年,她这一辈子不容易。”弥留之际,他挣扎着叮嘱我们,要把一部分骨灰埋葬在老家的后山上,将来陪伴妈妈。

爸爸去世后,大姐找出了珍藏多年的爸爸买给她的白衬衫;我一遍遍抚摸着搬了几次家都舍不得扔掉的,爸爸给我100块钱做的那个衣柜;妹妹想起粗心的爸爸竟然会不止一次给她买卫生用品„„我们知道,爸爸是很关心我们的,只是他太忙了,忙得顾不上太多地照顾我们。

对怀念父亲的人民群众来说,爸爸走了;对妈妈和我们姐妹来说,爸爸终于可以回家了,永远地回家了。如今,只要我想到爸爸,浮现在眼前的,就是矗立在他埋骨之地的那棵参天大树。爸爸就是那棵大树,他虽然没有弯下腰,把妈妈和我们姐妹护卫在怀抱里,但是他张开双臂,为老百姓遮风挡雨了一辈子。

谢谢大家!

第三篇: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心得

杨善洲的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学习了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不禁为我党感到骄傲,更以我现在已经成为入党积极分子而感到自豪。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深深打动了我,对于学习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精神,我的心得如下:

首先,在学习方面,杨善洲同志一直非常重视教育,他在任期间带头捐资办小学,还创办了半工半读的简易学校,开展扫盲工作。他在1963年人们还吃不饱的情况下就作出决定,全县教师要以教书育人为重点,不参与支农活动。退休后,他还专门拿出了市里奖励的10万元钱捐给保山市一中,资助贫困学生的学业。可见前辈们是如此的重视教育事业,而我们这一代生活在新时代的青年们,党和国家给了我们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我们应该珍惜现有的学习条件,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完善自我,为以后能够为祖国效劳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在工作方面,这位84岁的老党员教导我们“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能脱离群众,都不能损害人民的利益,要多为老百姓办实事。”作为新一代的青年,在未来的几十年里,社会的大舞台还需要我们来为其添砖加瓦,虽然我现在还不是党员,还不能像杨善洲同志那样,做一名党的好干部,但我会不断努力,做好现有的学生干部工作,以杨善洲同志为榜样,全心全意为同学们服务。

最后,在做人方面,杨善洲同志通过自身的行动告诉了我们,要坚守承诺。为了实现“帮家乡办点实事”的承诺,1986年6月,杨善洲同志退休以后,主动放弃进省城昆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施甸县大亮山兴办林场,一干便是20个春秋,带领大家植树造林7万多亩,林场林木覆盖率达87%以上,把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生机勃勃的绿色天地,使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修建18公里的林区公路,架设了4公里多的输电线路,使深居大亮山附近的村寨农户,通电通路。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有一些承诺,只要是我们给别人的承诺,就要兑现,只有这样做到言而有信,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还有许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进一步领会杨善洲同志的“清贫一辈子,奋斗一辈子,奉献一辈子。当官不摆谱,有权不滥用,民情不忘怀。”的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争取早日加入我们光荣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为祖国的繁荣昌盛献一份力量!

第四篇: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

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

杨善洲同志生平简介

杨善洲(1927.01—2010.10),男,汉族,1927年1月生,云南施甸人,2011年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1951年5月参加工作,1952年11月入党,原任保山地委书记,1988年退休,2010年10月10日因病逝世。杨善洲同志从事革命工作近40年,曾担任保山地委领导,两袖清风,清廉履职,忘我工作,一心为民,为了兑现自己当初“为当地群众做一点实事不要任何报酬”的承诺,退休后,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2年,建成面积5.6万亩,价值3亿元的林场,且将林场无偿上缴给国家。

义务植树绿荒山 晚年做出新贡献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当地农民缺衣少粮,就开始大规模的毁林开荒,原本翠绿的大亮山生态遭到极大破坏,山光水枯,荒凉空旷,山石裸露,山间溪流逐年减少乃至枯竭,当地农民饮水大多要到几公里外的地方人挑马驮,周边十几个村也陷入“一人种三亩,三亩吃不饱”的贫困境地。为了增加粮食产量,村民只有进一步开荒耕种面积,导致了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杨善洲选择了大亮山,就是为了改变家乡的生态环境,造福家乡人民。他说:“我是在兑现许给家乡老百姓的承诺,在党政机关工作多年,因为工作关系没有时间回去照顾家乡父老,家乡人找过我多次,叫我帮他们办点事我都没有答应,但我答应退休以后帮乡亲们办一两件有益的事,许下的承诺就要兑现。至于具体做什么,经过考察我认为还是为后代人造林绿化荒山比较实在,这既对全县有利,也对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有利。” 坚定理想信念 坚守精神家园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杨善洲同志60年如一日,始终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时时处处以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自己。他还说:“我是共产党员,哪能光想着自己?把自己的家庭搞得富丽堂皇,别

人却还过着艰难日子,那么,我们常说的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不是成了骗人的假话吗?无论在什么时候,何种环境中,我们都不能忘记了党的根本宗旨,都应该把坚持党的宗旨作为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杨善洲下乡途中,碰到插秧就插秧,碰到种包谷就种包谷,他的足迹遍布保山的村村寨寨,为改变保山地区的面貌,倾注了全部的心血。他经常拿出自己的钱来,帮助农村生产队购买良种、肥料、牲畜等。一次,听说保山县大官市大队成立了一个茶叶专业组,没有生产基金,到处借钱,马上给送去了800元。有些人感到吃惊:“杨善洲这样埋头苦干和无私奉献图个啥?”他说:“我们共产党员就要像鲁迅说的那样,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输出的是血!”

艰苦奋斗严要求 淡泊名利讲奉献

杨善洲虽然是大亮山林场的主要创办人,但他从不从林场领取报酬。林场场长自洪学曾跟杨善洲谈过很多次,自洪学说:“老书记,多的钱咱们林场拿不出来,一月补助你500元林场还是有的”,但杨善洲一句话就把自洪学顶了回去:“我上山来是种树的,要那么多钱干什么?”保山地区经济协作办公室得知杨善洲的情况后对他说:“老书记,你来做我们的顾问吧,一个月我们给你1000块钱”。杨善洲谢绝了,他说:“我现在是林场的顾问,没有时间给你们做顾问”。

杨善洲无论下乡还是出差,都是自掏腰包,从来不拿林场的半分半厘,也不占公家的便宜。23年来从未在林场报过一张发票和单子,也没有报过一分钱出差费。林场职工感慨地说:“人们都说叫花子还有三担,而我们的老书记连一担也没有。”

第五篇: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

一个共产党人的一辈子

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

他走了,就像一个操劳了一生的老农民一样,走了……身旁留下一顶草帽,一把砍刀,一支烟斗;身后留下一个依然需要刨土取食的家,家里有风烛残年的老伴,有每天上山种地、喂牛、打猪草的女儿女婿,有开着农用车跑运输的孙子们……

他奋斗一辈子,掏心扒肺让老百姓的日子富起来,自己却两手空空而去,而把价值几个亿的森林送给了大山里的群众。

照片上的他,温暖地笑着,目光慈祥又明亮。

他,就是云南省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

一辈子的赤子之心,把生命最后的霞光,化为家乡大亮山上永恒的春天。

1988年3月,杨善洲退休了。一头牛,卸了架,该休息了。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他选择了另一种活法。这是一次还债,也是最后的报恩。

从不为家人办事、不为家乡办事的杨善洲,对家乡的人说:“退休后,我会给家乡办一两件事的!”

杨善洲婉言谢绝了按规定到昆明安家休养的厚意,说服了家人希望他回家团聚的愿望,留下一句滚烫的话:“我是一个共产党员,说过的话就要兑现,我要回大亮山种树去!”

22载辛勤耕耘,大亮山重新披上了绿装: 5.6万亩人工造林、1.6万亩杂木林、700多亩茶叶、50亩澳洲坚果、100亩美国山核桃……

也有人问过杨善洲,作为一个儿子、丈夫、父亲,你对家人有愧疚吗?他点点头,低声地说出两句话:“自古忠孝难两全,家国难兼顾啊!”那一刻,他眼里有泪。

这个秉性忠厚质朴的山里人,何曾没有一腔儿女之情?!

杨善洲这一辈子,是带着他的家人和他一起担当起一种胸怀,一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他心疼家人,但是,看着更多的还在艰难中的群众,他别无选择。

一辈子天高地阔的豪情,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树苗儿一片片扩展,一年年长高,长成了林子,汇成了5.6万亩的林海,林海招来了云,蓄住了水,昔日干涸的大亮山在水的滋养下“活”起来了。

多少年,喝水靠马驮人挑,婚丧嫁娶送礼要送两担水的山里人,第一次在家门口喝上了甘甜的水。有了水,农民种起了蔬菜、蘑菇、茶叶……拉到集市上换回了钱。

多少年,山里人出门没有路,如今,林场的一条大路串通了村村寨寨,山里跑起了大大小小的运输车。

多少年,山里人没有电,如今,林场的电拉到了七岭八坡,夜晚的大亮山如同掉下一片星星。

多少年,荒芜的大亮山吓跑了所有山里的野生动物,如今,这里又出现了野猪、野鸡、狗熊,还有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灰叶猴。

大亮山成了聚宝盆。

杨善洲笑了。这时他才感觉自己老了。老了,就要做老了的

下载六合区大学生村官“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报告心得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六合区大学生村官“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报告心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

    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 杨善洲,男,汉族,施甸县人,中共党员,1927年生,曾任中共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同志1951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区、县主要领导,担任地委领导近20年,工作35年来,始终保持......

    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

    附件: 杨善洲先进事迹材料之一:中央、省委领导关于学习杨善洲的讲话精神习近平:要广泛宣传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 杨善洲先进事迹报告会25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

    学习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心得 -

    学习“五种精神”,争做“五比模范” ——学习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杨善洲同志一生对党忠诚,一生严于律己,一辈子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他用自己一生的实际行动,生动地诠释......

    学习杨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心得

    学习杨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心得 最近,采选分公司积极组织了全体管理人员认真学习了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使我深有感触。 杨善洲同志一生以党的事业为重,以人民的利益为重,对党忠......

    学习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心得

    恪尽职守,廉洁奉税 ——学习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心得 按照市局“开展领导干部讲廉政党课”的要求,11月24日市局召开了党风廉政教育第三期党课,局长给全体地税干部讲述了杨善洲同......

    学习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心得

    学习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心得 齐惠 曾有这么一座山,山秃水枯,在人的记忆中除了荒芜便是贫瘠;曾有这么一个老人,脚穿胶鞋,肩扛锄头,一步一镐丈量完了这座山,在他汗水洒落的处所,树苗......

    大学生村官学习杨善洲心得

    学习杨善洲先进事迹 争做大学生优秀村官 杨善洲六十年坚守共产党员的精神家园,一辈子把党和群众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前面,一辈子淡泊名利、地位,一辈子公而忘私、廉洁奉公„„塑......

    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库车县林业管理站 干部学习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每当拾起《杨善洲先进事迹材料》,总是被他胸怀大爱、赤诚一生的事迹所打动。杨善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