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生命的名义
以生命之名义
每一场特殊战斗,都需要一批特殊战士;每一次生死搏斗,都会涌现一批英雄。2003年的春天,“非典”狞笑着向人类发起了疯狂进攻,像一场看不见沙尘的沙尘暴,像一场没有风雪的暴风雪,更像一场看不见硝烟和弹雨的战争,在苏醒的土地和湛蓝的天空间,悄然降临。一夜之间这病魔夺走了许多人的生命,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一群勇敢、无私的白衣战士毫不畏惧地来到了抗非战场上,为了战胜疫病,他们从没放下过自己肩负着的救死扶伤的重担,在非典病魔的袭击下,临危不惧,无私奉献。
广东省中医院护士长叶欣说着“这里危险,让我来”,哪里最苦最累最危险就冲到那里,直至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护士张积慧在隔离的医院写下的《护士日记》,让无数读者流下热泪的;“因为我们年轻,我们没负担。”所以那些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护士们主动申请到第一梯队参加救护。
伟大源于平凡,高尚出于朴素。他们是生活中一位位普通人,他们也有对疫情的担忧和甚至恐怖,但危难时刻祖国和人民一声招唤,母亲吻别了沉睡的婴儿,儿子瞒过年迈的父母,妻子告别了新婚的丈夫。在病魔面前,医务人员们凭借着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向患者传递着无尽的爱。
一场灾难过后,人们留下的,除了有关灾难的痛苦记忆、让人感动的故事,最宝贵的财富是什么?是一种精神,责任心——一种引领我们前行力量。
每个人都会面对责任,每个人都会在某些时候举起自己的右手,作出庄严的承诺。“健康所系,生命相托”那些在抗击“非典”中倒下的烈士们,给我们作出了光辉的榜样。今天,我是一名年轻的护士,今天,有千千万万和我一样受抗非精神激励的护士在平凡的工作中奉献,在奉献中我们更有义务将我们的护理工作提升一个更高的起点。
从2003年派出一名急诊护士至广州市中医院抗非前线支援,10年来她深沉的那句 “因为非典,从此更加懂得,我们都应该珍惜生命,珍惜朋友,珍惜每一个人。”到这10年内我们在医院领导下不断优化护理工作的执业环境;近几年,护理部、科室管理人员紧抓培训和学习提高科室护理人员的素质,加强临床事件处理能力,提高护理工作服务质量;以及在我院在全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过程中涌现出如妇产科关键时刻挑起重任的护士长;还有我们长年累月真诚付出,热爱自己的工作的护士姐妹们...直至今日,我们无不在思考在努力,如何在这个暂且安静优越的环境里发展护理事业,继续践行南丁格尔的名言:“在可怕的疾病与死亡中,我看到人性神圣英勇的升华。”抗非精神之音,掷地有声。将“用心去呵护生的希望,用情去拓展爱的空间”“用自己的健康换回更多人的健康”当成我们共同心声。我们会用我们的辛勤工作换来患者的满意笑容是我们最大的快乐,我们会不懈努力,为广大患者的健康尽我们的一份力量。
护士的工作是普通而平凡的,没有鲜花,也没有掌声,在今天这个特殊的竞争中,要得到病人的认可,社会的承认,优质护理活动势在必行。护理,是一门精细的艺术,只有精益求精有责任心的护理人员,才会有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而这项活动的有效性则依靠每一名护士来保证。而我们承诺会以生命的名义向在抗击非典一线的白衣战士那样履行我们身负的责任,“健康所系,生命相托”!
第二篇:以生命的名义
以生命的名义
日本地震了,8.8级,历史上最高。具最新的统计,目前已有1800人死亡或失踪,还有900多人联系不上,经济损失更是不记其数。在震中还生活着我们的三万同胞。这是人类的灾难。中国政府和多数普通民众,都第一时间向死难者表达了同情和哀悼。还有很多人通过各种渠道打探自己在异国他乡邻居和友人的下落,一时间,关系相对冰冷的两国架起了一座温柔的桥梁。此乃人之常情。以人道的名义,以生命的名义,以人类共同苦难的名义。
然而,昨天在我们的群里,大家就这个问题进行了争论,并且发生了在群里公开骂人的事情,骂人者被群主清理出群。大家的心情我们可以理解,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日本带给我们的灾难和耻辱,我们也不会忘记南京那30万同胞无辜被杀的经历,我们在心里会永远的高唱“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我们相信我们的子孙后代会永远记住这段耻辱的历史。
人正常情况下是有边界的——小为家,大为国,唯独在天谴面前,人性将超越种族、国家、年龄、性别,而成为基本行为准则。
没有人喜欢做日本的邻居,但这是上帝的安排。这个一衣带水的邻邦的确在过去的历史给中国人留下了太多伤害和屈辱。但牢记国耻是为了多难兴邦、自强不息,而非狭隘的报复。最深刻的启示不是简单的仇恨:而是在这个实力说话的世界,一定要做强者。落后自然挨打——过去多少被欺辱的历史是自己不争气造成——无论制度还是国民性,至今都值得反思和记取。
我们在一起已经5年了,我们是一个网上快乐的大家庭,我们在一起打牌,聊天,大家可以畅所欲言,但是我们决不允许在群里对朋友的不尊重,有话好好说,有话慢慢说。尊重他人也是尊重自己。请大家记住我们的爱心精神,也只有这样,我们的网上生活才是快乐的。
逛鬼,小光,仰天,梅儿
第三篇:《新闻调查·以生命的名义》
《新闻调查·以生命的名义》分析
(广电0802 杨柳叶青)
片子立论
《以生命的名义》以男男同性恋这一艾滋高发群体作为切入点,进而调查对其作为艾滋病感染的第二大群体存在的干预工作。
然而,看过片子后,存在的疑问是,片子重点并不十分明确,它既想要讲男男同性恋的问题,又想要通过其来调查他们作为高危群体对艾滋病防治工作带来的困难;既有在片子中给人以对同性恋群体的隐约偏见,又想要给人们传递消除偏见的信息。想要两者兼得的情况下,或者说通过同性恋群体的切入点来反映艾滋病妨预工作,而且“以生命的名义”片名,会让人有这样一种印象:无论男男同性恋是怎样的群体,都以其作为生命的个体/群体的存在对艾滋病传播带来的隐患,多少存在偏见的意味,如若正常看待,何必强调需要“以生命的名义”来证明呢?告诉观众我们要在“以生命的名义”为前提条件下来接受这一事实吗?
记者表现
柴静:
她是电视机里那个有着光洁的高高的额头的女子,那个清汤挂面的头发不时地垂下遮住面颊的女子。柴静在采访中绝大多数提问的时候都是面带微笑,带着女性记者特有的温柔,用心与采访对象进行交流,这使得她的新闻中有了柔软的一部分,柔软的这一部分,会让观众产生一种对人感同身受的理解和同情。《以生命的名义》中柴静问小江:“你为什么特别想让他唱这首歌(《我愿意》)呢?你觉得这首歌传达的是什么呢?”她让小杨在采访现场再次唱了这首歌,摄影师给了两人双手十指紧扣的特写,在略带沙哑的歌声里,观众感受到了同性爱人之间浓浓的爱意,这份爱与异性恋的爱情一样的美好。
然而同时,柴静也不缺乏记者刚性的一面,她不回避让人尴尬尖锐的问题,会不断地追问下去直到采访对象说出她想要的回答。片中柴静追问重庆市渝中区计生办的周生建:“这部分人(指男男同性恋者)是同性恋人群当中更为敏感的一群人,他们甚至是打击刑事犯罪的一个对象,你是一个政府的官员,你怎么来对待这个群体?”
片子的末尾柴静说道:“在这里(抗击艾滋的战场之上),科学、关爱、理解终将取代愚昧、歧视和偏见。”有着“新闻女侠”之称的柴静用她坚定的眼神,平静的叙述带给了观众波澜起伏的感动。
制作精良
《新闻调查·以生命的名义》在选题上就具有了天然的拉动力,同性恋群体,同时又是艾滋高发人群,容易吸引观众,将他们带入情感的意蕴空间。1.提示视窗:
如今眼花缭乱的电视节目实在难以让看电视的人心平气和。对任何节目来说,观众的流失可能就在一二十秒之间,如何把握前奏和开头就显得十分重要。
“他们(同性恋者)同时也是艾滋高发的潜在人群。比一般男女要高十几倍或者几十倍,风险从何而来?安全套在大多数人眼中意味着性而不是安全。干预如何进行?艾滋病是一个很急的事儿,不能等。”短短二十秒的视窗,就包括了同性恋、艾滋病等敏感话题,节奏感强、内容紧凑,有紧迫感、有悬念,足以吸引观众眼球,锁定节目。视窗的信息量足够,让观众不仅知道节目讲什么,更应该让观众产生想知道结果是什么的冲动。2.采访对象选择
正确选择采访对象对于一档节目来说至关重要,有时候一个人就能撑起一期节目;相反,一期节目也有可能失败在主人公的不善言辞上。好的采访对象能够将观众带入他们的情感空间,使观众在看节目时有较高的情感卷入度。
片子中的公开自己同性恋身份的艾滋感染者大玮、北影老师崔子恩,同性恋爱人小杨小江、同性恋者翼飞以及同性恋者的妻子小雯、同性恋浴室经营者阿国、曾经的同性恋性工作者小刘,还有我国在同性恋人群中进行艾滋干预的第一人张北川教授、重庆市渝中区计生办周生建,他们作为采访对象是“合格”的,他们的出镜和表达为节目增色不少。尤其是作为公开同性恋者身份的北影老师崔子恩,也许是特殊的职业身份使他在面对镜头时,“犀利”的语言表达对于电视节目来说尤其耐看,“爱情、自由,公开地表达自己身份的一种空气和空间(这些东西对于同性恋者来说比生命还要重要),(假如不能够提供,)那这种压抑、痛苦、绝望,就会一直持续下去,成为社会一块永远解决不了的痼疾。”“(安全套在大多数人眼中)意味着性而不是安全。” 3.叙事手法
《以生命的名义》这部片子,在说清楚事情、说明问题的同时把叙事层面向人物的心理层面深入。尤其是在对小玮、翼飞、小雯的采访中,记者对他们心理进行了层层深入地挖掘。柴静问翼飞:“你认为自己的性取向是一种疾病?”问同性恋者的妻子小雯:“(你发现丈夫是同性恋)那一瞬间有什么感觉?”“在你的描述中我也会去想象你丈夫的内心经历,他一定也过得很痛苦。” 4.镜头语言 1)“再现”手法
因为新闻深度报道节目许多是事发后进行的,所以需要处理好镜头语言,有必要用“再现”的手法把事件中人物在特定条件下的心理情绪呈现出来。
以《以生命的名义》片子开头部分为例,在回溯小玮认识同性男友和意识到自己可能感染HIV病毒的经历部分,因为事实已经成为过去,不能同步跟进主人公所涉及到的事件与场景,视觉化的表现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片子穿插了一些“再现”镜头:过道里行走中摇晃的人影、地铁中濮存昕预防艾滋的广告牌,以及重现小玮去拿检验报告单时较昏暗的场景,这些具有表现力的心理情绪镜头的运用扩展了小玮的心理空间,镜头间的张力延伸人物当时绝望无助的心理情绪。
2)光影处理
片子中的镜头都有很强的纪实性,即使是象征性的空镜头也有很强的纪实感。光影处理上也颇有象征意味,很多场景的光影都能与当时人物的心理状态形成一种对应关系。
在采访同性恋者妻子小雯的过程中,穿插了一些暗色调的空镜头,如雨水冲刷玻璃、清冷的月光,借此来渲染采访者回忆与同性恋丈夫黯淡的情感生活经历。而在采访北影同性恋老师崔子恩时,穿插了植物生气蓬勃的空镜头光线明亮,烘托了公开自己身份的崔子恩对同性恋身份的正确积极的认识。
在整个片子中,对部分不愿正面出镜的采访者,节目并没有用打马赛克的方式对人物脸部加以处理,而是利用了采访环境中的光线对人物面部加了逆光处理或是将他们置于黑暗处,这种处理方式更显人性化。
第四篇:以生命的名义
《以生命的名义》观后感
在老师的推荐下,我们看了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在早期做的关于爱滋病高危人群男性同性恋者的报道《以生命的名义》,央视这一期节目的尺度是放得很开的,知性主持柴静在节目中采访了一对在一起生活了四个年头的同性爱人,而摄像也给了两次特写在他们的双手紧握上,而作为受众在背投下看着的我们,有些很坦然,有些还真的一时难以接受。不过听着他们的真诚诉说,我们对同性恋的内心的苦闷和辛酸也多了一份了解,社会的包容度再次也得以彰显。
同性恋人群多年来一直生活在社会的灰色地带,由于他们相对隐蔽的生活方式,他们的世界不为大多数人所了解,但近年来,一些影视媒体的渲染和类似台北同性恋聚会被警方抓获的新闻,使得一提起“同性恋”,人们往往会联想到一个生活方式比较混乱的群体。可以说,《以生命的名义》之所以引起我们的关注,不仅在于对一个特殊人群的解码,更是以一种并不猎奇的正常心态关注同性恋这一边缘群体的原始生存状态。影片中,关于同性恋者到底能不能通过强制治疗而改变性取向;一个男同性者结婚给家庭带来的不幸;同性恋历史的溯源以及历史上有名同性恋者的介绍都给我们认识同性恋做了一个正确的舆论引导。
首次了解同性恋是看了电影《断背山》之后,被影片中一对相互爱慕,爱恨纠结的男同性恋感动的哭了。他们患难与共,惺惺相惜,但最终他们因为舆论,家庭,社会的缘故没能走到一起,其中一个主角的意外死亡让另一个痛不欲生,也让我们对这段恋情唏嘘不已,同志也有爱的权利,他们的爱也很伟大。从此以后,我对同性恋的看法改观。
有史以来,同性恋者就已存在,中国亦然。在中国古书上有断袖之癖的记载。历史上大量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哲学家都是同性恋者,象苏格拉底、柏拉图、米开朗基罗、毛姆、惠特曼……优秀的同性恋名人数不胜数。但是,因为与传统的社会习俗相悖,直到今天,同性恋群体依然是一个被极其边缘化的群体,经常视作异类,不被主流社会接纳。但是“同性恋”毕竞是一种游移在主流社会边缘地带的亚文化,是一个禁忌性的话题。究其成因,颇为复杂,既有先天因素,也有后天的影响,同性恋只是相对于正常的性取向而言不正常的性取向,并不是一种“病态”或“变态”,它的存在是一种自然现象。但是,社会、家庭和道德等等的束缚使同性恋者不得不过着一种隐蔽的“柜中人”的生活。虽然出柜的风险很大,但是他们渴望走出封闭,渴望得到社会的认同,过平常人的生活。我们应该为他们亮起绿灯,对他们采取宽容的态度,让他们感受阳光的温暖。
对于同性恋形成的原因我们也各执己见,不过据近百年来的科学研究,同性恋是先天基因决定的,与道德毫无关系。2001年4月,我国新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也将同性恋从疾病分类中剔除,这就意味着,同性恋不再是一种疾病。科学研究还发现,同性恋现象不仅仅存在于人类中。所以说,对于同性恋,我们不应该鄙视,误解,为他们带上道德的枷锁,贴上有违背伦理的标签,他们也是人,他们也有爱的权利,只是先天的因素导致他们喜欢的是同性,这也没有办法。我们应该尊重他们,而不是视之为洪水野兽,唯恐避之不及。同 性恋并不是病,我们要理解他们。同性恋并不是一种病态的爱情,它其实和异性恋是一样 的,无论是从形式上还是感情的真挚程度上。正如网上所说的那样,我们喜欢的那个人,只是恰好与自己同性。爱情是一种自由,每个公民都有权利享有,所以爱谁不需要谁同意,只是喜欢而已。你没有理由歧视他们,他们也会很优秀也很能干,很耀眼。
对于同性恋,我的观点是:首先,存在即合理。任何事物只要存在就有其理由,有其合理性。同性恋不是现在才出现的,从古至今,东方西方,都有他们的痕迹,只是社会不承认罢了。他们没有随历史长河而消失,而是继续存在甚至活跃在时代,就说明他们不是落后,腐朽的象征!其次,所为人伦本就是主流文化·强权的产物。主流价值为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只鼓励一部分,或者说一大部分人的需求。同性恋因此被压迫到边缘。再加上东西方都曾出现的文化专制现象,把这种压迫发挥到了最大限度,因而在文化逐渐多元化宽松起来的西方,有越来越多的人支持同性恋。最后,呼吁大家有一颗包容的心,给予同性恋应有的尊重和理解,让同性恋能正常的生活和恋爱。
不管怎样,在多元化的今天,无论我们自己的选择是什么,只是期待还可以用同样的包容去接受他人关于爱的另一种选择。爱与责任,尊重和包容,这才是我们文明的彰显,道德的期盼。善待同性恋,平等对待每一个人。
管理学院 王梦 201100270212
第五篇:安全演讲稿:以生命的名义呼唤安全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朋友们:
大家好!
听了前面几位同志的涕泪述说,那一幕幕生离死别的场面故事让我感同身受,我的心灵再次受到强烈的震撼。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东西都可以轮回,唯独生命例外。而当我们身边那些鲜活的生命被本不应该发生的事故吞噬时,我怎能不痛心疾首?!因此,我演讲的题目是《以生命的名义呼唤
安全》。
我于2003年6月从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毕业。也许一进校就注定要与煤炭结缘,毕业后,我们班44名同学大都毅然选择了煤矿。如今,我们都已毕业六年了,然而在这六年里却相继有两位同学被事故无情地夺走了年轻的生命。2005年7月,我的一位同窗好友在车祸中丧生,四年过去了,每当想起我俩在教室里念书,在树荫下嬉戏,在曲径中散步,莫名的痛楚总会情不自禁地涌上心头。她是一个多么热爱生活的女孩儿,如果没有那场车祸,我们本可以在一起纵情挥洒“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青春豪迈,也可能站在这个舞台上,为实现五彩斑斓的梦想去奋斗。可现在……如果时光真的可以倒流,我一定会不顾一切去阻止那场吃人的车祸。
一个人,无论他富裕还是贫穷,无论他高贵还是低贱,生命终究只有一次。而安全就意味着人的生命的存在,意味着家庭的和谐幸福、企业的良性发展、国家的繁荣兴旺。在煤矿这个高危行业,我们见过了太多的血水与泪水。有多少触目惊心的矿难,我们不都揪心地看着父母们痛不欲生的哭泣,无奈地听着亲人歇斯底里的呼喊吗?每一场惨不忍睹的悲剧后,我都在默默的祈祷:不要再有下一次,不要再有下一次!然而,那些见证了血与泪的人们,却似乎好了伤疤忘了痛,随着时光的流逝,又回到了恶性循环的起点,于是,悲剧又重演了。
今年5月30日,重庆綦江同华煤矿的一起特大瓦斯突出事故,30条鲜活的生命瞬间消逝,而令我感到无比痛心的是,这30人中就有一位是我的同班同学,另一位是我们的校友。噩耗传来,山崩地裂。当川渝两地的同学们怀着沉痛的心情赶到殡仪馆时,呈现在眼前的,又是一位母亲撕心裂肺的哭诉:“孩子,你为了给父母争光,从上学到工作都从不含糊;你有了女朋友,家里正张罗为你办喜酒,你怎么一句话也没有留下就走了啊!老天,你怎么不用我的命去换他的命,他才27岁啊!”饱经风霜的母亲那字字带血的呼唤,声声撞击着我们的心灵。几位男生终究没能克制住内心的悲痛,躲过人群,放声痛哭,“兄弟,我们不是早就约好,一定要在煤炭行业里闯出一番业绩来吗,你现在已被提拔为中层干部了,领导同事都寄予你厚望啊,你怎么可以这样就撒手了呢?“如果不是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这30条生命怎么可能毁于一旦?!”面对自己悉心教导成才的学生,班主任老师仰着头双目眼紧闭,努力不让泪水淌下来。临别时,他紧紧拉着同学们的手,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注意安全。”
谁没有父母姊妹?谁没有亲朋好友?而当这样的灾难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时,又有谁能够无动于衷呢?生活中无数次的震撼和灾难让我们深深地懂得,关注安全就是关爱生命。只要我们多一份自律,就会多一份安全的筹码;多一份警醒,就拥有一张通往安全的绿卡。杜邦安全管理理念告诉我们:一切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而我们李子垭煤矿2100多天的安全周期也证实了:事故是可控可防的。只要我们每一名矿工一举一动都严格按规程作业,杜绝违章,这样的悲剧就不会重演。
生命,时时刻刻需要安全之神的守护。朋友们,让我们把安全这道屏障执著地铸进生命的土壤,逆风吹响永不松懈的号角,让我们把安全这尊巨钟长久地挂在广阔的天空,使自己不断听到它震耳的鸣响,化做亲人深情的叮嘱,在心中时时激荡;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以寰宇的深情珍爱生命,以生命的名义呼唤安全,将跋涉千山万水的豪情,挥洒在风雨兼程的漫漫长旅,去开拓、去创造事业之颠的一个又一个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