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6822--研究生学位论文文献综述--公司关联性商事担保法律问题研究--脚注完整
文献综述
关联担保是指发生在直接或间接关联企业之间的担保,作为关联交易形式之一,它是伴随着公司治理结构的演变及企业集团的发展而产生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关联担保是一种正常的经济现象,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关联担保是公司融通资金的客观需求,是公司筹措经营资本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另一方面,由于公司制度设计中股东与公司债权人之间先天上的不平衡和关联公司之间的特定利益关系,关联担保有可能成为股东滥用公司独立人格,侵害公司及公司债权人利益的手段。可以说,它对传统的公司法、担保法等法律制度提出了严峻挑战,因此,规制关联担保,使其扬长避短势在必行。本研究文献综述部分主要分二大部分:
(一)国外研究现状
长期以来,企业向银行等金融机构间接融资受到企业资信度和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的困扰。为了防范企业融资过程中的违约风险,各国商业银行普遍要求借款企业提供抵押担保或第三方担保,并在融资契约中明确规定担保违约责任。可以说,落实担保要求与确定贷款利率一样,是现代商业银行设计贷款契约的两个必备要件。
新凯恩斯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乔治·阿克洛夫认为:提出了以强调市场交易中诚信的重要性为重点的经济模型—旧车市场模型,说明了信息不对称的后果以及解决不对称信息的一些经济机制,并指出担保就是消除不对称信息的有效机制之一。由此为契机,交易成本担保理论逐步发展起来。1Barro最早从经济学和金融学的角度,提出了独立于信贷配给“的交易成本担保理论”。他在大量关于信贷配给理论文献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完整的融资担保理论模型。在Barro的模型中,担保直接与利率联系起来,担保被认为是执行贷款合约的一个机制。由于引入担保后,增加了贷款人在借款人违约时变卖担保资产、产权转移和担保诉讼等方面的成本,因此,担保资产(相当于我国的质押和抵押物)对于贷款人的价值将要大大低于借款人。如果借款人违约,由于交易成本的增加导致担保资产与借款者所获得贷款之间存在的差异,将使贷款人蒙受损失。为弥补损失,贷款人必然提高贷款人的借款期望利率水平或担保资产的数额。2Katz却从不同参与主体的交易成本角度,对信贷担保合约进行了经济分析,认为担保可以降低整体的交易成本。他认为,债权人存在资金成、资金流动性成本、信息收集成本、对债务人的监督成本、违约风险成本等交易成本。贷款人在获取资金方面具有专业优势,而担保人在对借款人的信息收集和监督成本上具有优势。Katz通过一个简单的模型,论证了由于贷款人和担保人的两种优势的互补,降低了各自的交易成本,从而使得1曹士兵:中国担保问题的解决与展望[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年.[美]罗伯特·C·克拉克.公司法则[M],胡平译,北京:工商出版社1999年.有担保的交易总成本低于直接贷款的交易成本。3
Black认为:在企业市场价值和现有营业收益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借款人通过发行与现有债权具有同等或更高优先权的债务,将使现有债权人的债权价值被稀释,债权人的财富向股东发生转移。Leeth认为:强调担保有利于该问题的解决。由于债务契约中的担保条款允许贷款人在借款人违约时剥夺其对担保品的赎回权,这可降低贷款人执行债务契约的成本。相应地,在提高贷款人执行契约可能性的同时又降低了借款人违约的可能性,监督成本也因此降低。另外,由于担保条款使贷款人在借款人违约时有权拥有担保资产,这就直接限制了部分债权价值被稀释。4
Besanko比较了信贷市场的竞争状况对担保筛选机制的影响。他们认为,在垄断信贷市场条件下(假定银行在贷款市场中充当制定价格的垄断者),两种风险类型不同的借款人最优担保水平均为零,即担保的筛选机制失灵。此时,利率因素将成为主要的筛选工具。相反,在完全竞争信贷市场条件下,银行通过设计出利率和担保要求逆向变化的信贷合约,却能够有效地筛选出借款人的风险类型。由于利率必须补偿成本,高风险的借款人必须支付比低风险借款人更高的利率,从而被阻止选择低风险合约。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担保要求增加,对低风险借款人的不利影响显然要小于高风险借款人,所以,银行可以通过在低风险合约加入担保要求,来达到阻止高风险借款人选择低风险合约的目的。
Jensen认为:在债务融资的情况下,如果某项投资产生了很高的收益,在利息之上的收益将归股东所有;然而投资失败时,由于有限责任,债权人将承担其后果。结果是,债务贬值而股权升值,形成了“资产替代效应。”而Benjabin认为:如果债务是有担保的,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将结合在一起,股东采用这种风险转移行为的动力就会减弱,特别是当借款人拥有担保资产的权利时,公司将难以用风险较大的资产替代风险较小的资产。
MyerS认为:在企业债务融资过程中,当企业拥有的投资机会的净现值为正,而该净现值小于或等于企业现有的或即将借入的负债额度时,尽管这种投资机会对债权人来说是有利的(投资机会的净现值为正),应该投入资金,但股东因为得不到利益,却并不愿意实施该项目,出现投资不足。5在这种情况下,stulz认为担保可使这一问题得到解决。如果公司将新项目资产的优先要求权,赋予为这一新项目融资的某一特定贷款人,这一保护措施,将限制其他贷款人在借款人违约情况下参与分享该项目资产,此时借款人可获得较低的贷款利率“这样,企业以新的贷款人获得该项目作为担保,使任何在完全靠股权融资时会实施的项目都能得到资金,从而降低了由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冲突引起的投资不足问题。
在债务没有担保的情况下,如果借款人违约,各个贷款人及剩余资产的其他要求人往往要在分割借款人资产的谈判中耗费很多成本。Leeth指出,在债务担
黄茂荣:法学方法与现代民法[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王保树、崔勤之:中国公司法原理[R],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张国平:公司法律制度[R],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保情况下,担保条款由于事先己决定了担保资产的归属,这将不仅降低事后的谈判成本,而且将剔除无担保情况下产生的贷款人的“免费搭车”问题。通过对借款人违约情况下资产分割问题的处理,担保条款使得借款人以较高的初始谈判成本替代了较低的期望未来谈判成本。在这个意义上,担保可以被看作为一种投资决策。
同时,针对公司关联性商事担保的基本概念及特征,世界各国学者也进行了相应的论述。如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C·克拉克认为:所谓关联担保,是指发生在两个以上具有关联关系的公司之间的担保,其主体之间可能是形式上存在这种关联关系,如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也可能是形式上不存在但实质上存在关联关系,如控制公司与被控制公司。罗纳德,哈里·科斯认为:关联担保是指发生在直接或间接关联企业之间的担保,作为关联交易形式之一,它是伴随着公司治理结构的演变及企业集团的发展而产生的。关联担保实质上是一种风险转移关联交易行为。所以说关联担保实质上是关联交易的一种形式。6
美国金融学者罗伯特﹒考特认为:关联担保实质上是公司的或有负债,因为关联担保符合或有负债的三个基本特征:第一,关联担保使担保公司处于因为自己过去的担保行为而引起的一种潜在的债务或损失的状况,与或有负债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这一特征相符。第二,关联担保只是一种潜在的债务或潜在损失,如果这种潜在的债务或损失一旦成为现实,很有可能造成担保公司一夜之间因巨额债务不能清偿或因巨额亏损而遭致破产。第三,或有负债的结果只能由未来发生的事项来确定,关联担保符合该特征。可见,担保公司承担的担保责任是由担保合同约定的,并在将来可能会支付一定成本。而是否会现实支付则取决于一个未来事项,即债务人是否到期按时履行合同。7托马斯﹒尤伦认为:在公司关联担保中大体存在利益冲突,母子公司之间的利益冲突。在法律上,两者均具有独立法人格,他们各自承担义务及履行责任,但是在实际经营中,子公司的各项重大决策均是与母公司相关联的,他们之间总是处于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为了维护大局利益往往要以牺牲子公司的利益为代价。英国学者德鲁克认为:控股股东与少数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以非全资子公司为例,这种子公司设有多个股东,其交易产生的损失是由各个股东按持股比例进行分摊的,这种损失可能远低于通过交易所产生的利益,那么这种趋利性的交易动机便有形成的可能性。
美国金融学家杰弗瑞·莱克认为:通说认为,关联交易是指发生在关联方之间的有关转移资源或义务的商业交易行为。有人认为关联担保就是关联交易,其实是不正确的。如果对关联交易采广义理解,也就是说对关联方采取宽松的解释,那么关联担保无疑属于关联交易。关联担保就其实质上来说还是一种有关联关系的企业之间的交易行为。从狭义角度看,关联担保并不等同于关联交易的属概念,有的关联担保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关联交易。例如,潜在关联的上市公司互相担保、表面上无关联关系公司的连环担保等。如果说,关联交易有别于一般市场交6耀武主编:《当代外国公司法》[R],法律出版社2006年.管强:关联交易内幕[R],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9年.易行为的特殊性在于交易主体之间存在某种程度的甚至是相当复杂的特殊关系(关联方关系)使得交易可能失去公允性,那么,关联担保区别于一般关联交易的关键在于该项交易中包含了特定的担保方式。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与国外对于担保的研究集中于担保在信贷融资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国内对于担保的研究几乎很少涉及上述领域,而主要集中于我国上市公司担保形成的原因及其可能的危害性。这可能与我国上市公司的担保的主要形式,表现为其关联方提供巨额的信用担保有关。
我国经济学家张俊浩认为:关联担保就是指关联人之间的债务担保。所谓广义上的关联担保, 即是关联人和类关联人之间的担保关系。因为按照一般通行规则所言,只要是能够对相关决策或者信息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力的任何人,都可以归纳入关联方。而自然人或者法人在社会生活当中,能够对其施加影响的因素太多,而且很多都是处于不为人所知的状态。从这种意义上讲,广义上的关联担保,比较适合于对疑似关联担保行为进行时候审查的时候,加以甄别。8齐斌认为:第一被担保人与担保人的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在担保无对价的情况下,担保人对外提供担保,如果被担保人到期未还清贷款,这将给担保人增加了财产负担,若这种担保行为超过了担保人的偿债能力,即可能对其自身的债权人的利益产生损害;第二,被担保人的债权人与担保人的股东及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冲突。担保行为一旦做出,这无疑将有利于被担保方债权人利益的实现,但行为做出的结果存在两种可能性,若被担保方到期归还所欠款项,则对担保方还是债权人都不会造成损害,但是另一种情况如若到期担保方未归还所欠账款,则这种损害便可能
9发生。我国经济法学家董凯军认为:担保人对外提供担保,除了专业担保公司外,一般未获得对价。担保行为属于单方面承担财产责任的行为,并且一旦这种或有负债成为现实负债则要降低担保人的清偿能力,对担保人的债权人不利。与此相对应,由于增加了信誉较好的公司作为债务履行的担保人,被担保方的债权人的债权风险更小,债权的实现更有保障,对被担保方的债权人来说是有利的。因此,上述两种债权人之间会产生利益冲突。
涂建少认为:我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存在不合理现象。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构成的公司内部治理机构,并未形成权责明确、相互制衡的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股东大会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董事会未能勤勉尽责,监事会名不副实,形同虚设,过度集中的股权使得股东间约束难以形成,尤其是中
10小股东对大股东难以实行有效的制约。彭强和周海鸥的研究认为,大量绩差公司
对外提供担保以及担保圈的形成,集中和放大了信用担保风险,导致证券市场上系统性信用风险的提高。他们认为上市公司对外信用担保特点主要表现为:(l)担保金额大,集中程度高;(2)担保对象的结构开始发生质的变化,呈现了“两多8张俊浩:担保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 董凯军:关联企业法律问题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
涂建少:担保法新问题判解研究[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_,2005年 10
一少”的特征,即为子公司、其他上市公司的担保多了,为控股股东的担保则变少了;(3)要求被担保方提供反担保的上市公司少,而要求对方提供对等信用担保的却大幅增加;(4)上市公司互为担保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形成了错综复杂的“担保网”;(5)对外担保公司的平均业绩大幅低于沪深两市的平均水平。
周润对公司对外担保的风险进行了分析,所谓的“担保风险”是指当被担保企业违约或因破产而不能按时还债时,担保方所承担的连带付款责任”与资金借贷风险、投资风险相比,其具有如下特点:(l)隐蔽性。企业对外借出资金或投资时,通常在业务成立之日即发生资金或其他形式的经济利益的流出或减少,会计账簿和报表系统对此有所记录和反映。因此,这种经济活动的风险是一种显性风险。而企业对外提供担保时,在担保之日并无资金或其他形式的经济利益的变化,企业此时所负担的只是一种连带的或有性质的责任,会计系统对此并无正式的记录与反映,所以是一种隐性风险。担保风险正是由于这种特性,使其具有很大的欺骗性,也容易成为企业风险管理中的盲点。(2)突发性。由于在会计记录中无正式地反映,担保风险经常游离于企业风险管理的视野之外。而一旦因被担保方未能按时还债担保企业被追诉承担连带责任时,对担保方来说往往感到非常突然,同时会由于缺乏预见性和应对措施而使其资金运用一夜之间陷入困境,严重时甚至有导致企业破产清算的可能。而且目前我国的会计制度中也不允许对这种或有损失计提准备金,这在一定程度上更增加了这种突发性风险的打击性和破坏力;(3)放大性。担保风险的放大效应主要表现在:其一担保金额可能超过企业的自有资金总量。因为企业用自己的资产可以进行多次担保,担保金额可能远远超过企业的净资产。其二,担保风险具有连环性,多家公司的互保,就形成了一个或有负债链条,而一旦一家公司出问题,就可能出现一家遭殃,多家连坐的情况,其风险会不断地向后传递并且连环性地逐步放大,其结果可能导致一批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出现大的波动与震荡。11
陈洁总结了我国关联担保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为大股东担保、为子公司担保、非关联公司间接互保以及连环担保、上市公司直接控股担保公司,并利用担保公司为关联企业担保。12
马亚军总结了我国上市公司担保的主要特点:涉及担保的公司数量多,且逐年增加,上市公司保证担保偏好凸现;涉及担保的金额大、风险高,许多公司存在恶意担保行为,上市公司担保行为的系统性风险凸现;涉及担保的期限长,上市公司通过担保部分地承担了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涉及担保的笔数逐年增多,不规范担保行为更为隐蔽,监管难度进一步加大;上市公司的担保频率高,担保行为具有连续性;涉及担保公司的整体收益水平较低,对外担保能力较弱,上市公司担保行为的逆向选择问题严重;涉及担保的公司从2004年开始分化,绩优公司显著增加,但整体担担风险仍很高。
王馄和陈晓认为对外担保行为总体上会损害上市公司利益,并通过实证检验11周润:公司治理与独立董事最新案例[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年.陈洁: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法律规制[M],中国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发现,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加显著减少了上市公司对外提供担保的概率,但是股权特征对担保金额并没有显著影响。13
陈宏对于我国上市公司担保成因的规范性研究作了系统的总结,他认为上述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股权结构不合理引发的担保问题。陈洁认为由于我国“一股独大”和公司治理结构方面的缺陷,控股大股东往往利用其控股权,在资金募集和运用、信贷担保中以牺牲上市公司的正当利益为代价来谋取私利。邓炯认为上市公司为大股东或关联人担保,实质上就是大股东或关联人资金占用及转嫁风险的一种形式。刘东晓认为在上市公司“一股独大”、控股股东掌控董事会的情况下,上市公司价值取向扭曲是导致担保问题的深层次原因。(2)内部人控制严重引发的担保问题。王忠波认为,信用制度的缺陷,与上市公司治理机制的缺陷,尤其是高管层面某些个人的人格缺陷和道德缺陷交织在一起,使担保成为内部人侵吞上市公司资产的手段,表现出极大的破坏性。14
冯根福、马亚军、姚树洁通过对中国上市公司担保行为的演变过程、统计特征和影响因素等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上市公司具有保证担保偏好和连续性特征;涉及担保的上市公司整体收益水平低,对自身风险的敏感性差;上市公司提供担保的行为使上市公司和银行之间同时存在严重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相互担保行为使上市公司之间存在严重的逆向选择问题;上市公司通过担保承担了本应由银行承担却最终被银行转嫁为对担保贷款风险进行识别和评判的职能,在目前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的情况下,这种状况放大了上市公司的担保风险;控股股东持股比例的高低对上市公司担保行为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15
罗党论、唐清泉认为:尽管当前国内许多文献研究了担保行为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担保所产生的风险,但要从深层次来理解我国制度背景下担保行为的成因和影响因素,为相关政策决策与对策提供支持,更需要从地方政府控制、国有商业银行行为以及银企关系来研究我国上市公司的担保行为。16
国内关于公司关联性商事担保行为的研究习惯于将担保作为统一的行为加以研究,但公司关联性商事担保的形态其实有很大差异,如为大股东及其关联方担保、为控股子公司担保、为其他企业担保、上市公司自身接受其他企业担保等、那么,上述不同类型的担保是否均能用控制权收益理论来加以解释?这似乎没有统一的结论。此外,我们注意到已有研究开始关注政府控制、银企关系以及与上市公司的担保行为之间的关系,这也为我们从更深层次上理解我国关联性商事担保行为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但上述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无统一的研究结论。13
15王馄、陈晓:关联企业法律问题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陈宏: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监管问题的研究[R].深圳交易所综合研究所研究报告,2003年.冯根福、马亚军、姚树洁:关联交易的法律规制北京[M],法律出版社2006年出版.罗党论、唐清泉:关联方交易与以股份为基础的支付[M].北京:大连出版社.2005年7月版.
第二篇:我的论文—— 一人公司的法律问题研究
我国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法律思考
摘要:自2006年1月1日新公司实施以来,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可谓在全国遍地开花。以重庆为例,据统计,仅在2007年1-6月份,重庆市新登记一人有限责任公司3488户,占新开办企业总数的约1/6。平均下来,每个月就有约600家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注册成立。然而,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种种弊端,也逐渐显现。突出体现在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更容易出现股东逃避债务、转移财产、侵害公司债权人的情况。虽然《公司法》规定了公司人格否认、最低注册资本、股东连带责任等相关制度,但这些都并不足以完全对一人有限责任公司进行风险防范。本文从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立法回顾出发,分析了我国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七个条文中的风险防范措施,以及目前制度体系下的优、缺点,并提出了完善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制度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一人公司
历史回顾
条文制度
优缺点
建议意见
一人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一人公司)是二十世纪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公司形式,最初是以一种事实而非法定的公司形式出现于人们的视野中。当前,一人公司以其减少经营风险鼓励投资的独特吸引力,越来越被世界各国公司立法所明文许可。我国新修订的《公司法》用七个条文来规范一人公司,明确其合法地位。此后,一人公司在全国遍地开花。以重庆为例,据统计,仅在2007年1-6月份,重庆市新登记一人有限责任公司3488户,占新开办企业总数的约1/6。平均下来,每个月就有约600家一人公司注册成立。一人公司虽有利于提振投资热情,将社会闲散资金投向实体经济领域,但毕竟只是异化了的公司形式。因此,相对于普通公司来讲,一人公司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为更好地保护交易相对人的利益,降低交易风险,《公司法》对一人公司作了特别的限制性规定。分别从注册资本、股东身份、财务与法人格否认、设立登记记载事项等方面对一人公司作了更为严格的规定,为防止一人公司滥设及保护公司交易相对人的利益作出了努力。但是,在一人公司的财务监督、治理结构、资本制度及保护债权人利益等方面,《公司法》的这些规定还存在着某些不足。因此,如何完善一人公司的法律规制,使其最大程度地顺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对于我国的一人公司法律制度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一、一人公司立法回顾
所谓一人公司(one man company),是指公司的股份或出资全部归属于单一股东的公司,单一股东可以为自然人股东或法人股东。一人公司有形式上的一人公司和实质上的一人公司之分,形式上的一人公司是指公司名义上的股东仅有一人,并拥有公司全部资本;实质上的一人公司是指公司名义上的股东虽有多人,但仅有一人真实出资,其他人有股东之名却不出资。一人公司最初是以实质上的形态出现,后来为司法审判实践所认可,尤其是英国经典案例1897年的Salomom v.Salomom&CO.Ltd的判决对一人公司的司法确认影响深远。该案判决在英国司法制度上确立了一个重要原则:公司依法设立即具有独立的法律人格,即使公司股份实质上持于一位股东之手。就世界范围而言,一人公司经历了从禁止到逐步承认的过程。现在,欧洲、美国、日本、韩国及我国台湾地区均允许设立一人公司。
(一)西方国家对一人公司不予认可到允许设立的过程
1、普遍禁止一人公司的设立和存续
西方国家公司法的历史上,普遍的一项要求是公司必须有2个以上股东方能组成,如股东人数低于法定人数,公司应解散。如英国法系的各国,包括英国、爱尔兰、以色列、新西兰、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多数通行的规定是私公司股东最少为2名。德国法系的各国,以德国和瑞士的有限责任公司法为例,均曾规定股东最少为2名。
2、有条件地承认存续中的一人公司
从立法技术上看,严格限制公司设立时的最少人数是可行的,也是较易做到的,但公司设立后的运营发展过程中受复杂的社会因素和动态的经济因素的影响,股东人数减少甚至减至1人的可能性很大。这种可能性,在20世纪中期以来越来越多地演变为现实。这就在客观上促使许多原来禁止一人公司的国家开始修正公司法。不同程度地对设立后再形成的一人公司(即嗣后一人公司)予以承认。
3、允许一人公司设立
设立后再形成的一人公司得到许多国家法律上不同程度的承认,开始在理论上动摇了传统公司法否定一人公司的理念,从而开辟了合法设立一人公司的途径;又加之二战后中小企业激增的社会经济现实需要,促使一人公司设立的问题被直接提了出来。
(1)美国。50年代爱尔华、密执安、威斯康辛等几个州就允许设立一人公司。60年代以来,有更多的州为吸引投资,也放宽限制,允许设立一人公司。1962年《统一公司法》以补充规定肯定了一人公司的设立。至今已有过半的州允许一人公司的设立。一人公司在美国逐步合法化。
(2)欧洲共同体。欧洲共同体各国关于一人公司的立法在20世纪70、80年代以来发生了很大变革。1973年丹麦颁布的《有限公司法》明确肯定一人公司的合法地位。德国1980年《有限责任公司增订法》最终确认了一人公司独立的法律地位。法国1985年修改公司法,允许一人设立有限责任公司。1989年12月欧洲议会颁布公司法第12号指令,规定一人公司主要适用于以有限责任为主的封闭式公司。此后,欧共体各国关于允许一人公司设立的立法逐步走向统一。
(3)日本。昭和13年修正商法容许一人公司存续之后,又于平成2年公布了法律第64号“商法部分改正”令,删除了旧有限公司法第69条(一人公司必须解散的规定)。这样,日本采取不设发起人人数下限的方法,由1990年之前禁止一人公司存在,转而允许一人公司存在。
当前,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公司法,对一人公司采取了宽容的态度。20世纪中叶以后,承认一人公司成为许多国家修正《公司法》的重要内容之一。确认一人公司的法律地位,已成为公司立法的发展趋势。
在中国,一人公司也不是新鲜事物,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规定了外商独资企业,1993年的《公司法》规定了国有独资公司,外商独资企业和国有独资公司均属于一人公司。2001年11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面临公平的WTO规则,需要对我国中小企业建立一个合理、平等、公平的竞争环境,故而更需要对我国《公司法》加以完善。2006年1月1日我国修改后的《公司法》生效,该《公司法》用一节的内容对一人公司做出规定,将一人公司的投资主体扩大到国内的自然人和法人。同时,将一人公司定义为形式上的一人公司。二、一人公司的五项风险防范制度
修订后的《公司法》在允许一个法人或者一个自然人设立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同时,从五个方面建立了风险防范措施:
第一、实行严格的资本确定原则。《公司法》规定一人公司的注册资本不得低于十万元,并且必须一次缴足;而《公司法》中规定的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人民币三万元,公司全体股东的首次出资额不得低于注册资本的百分之二十,同时不得低于法定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其余部分由股东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两年内缴足;其中,投资公司可以在五年内缴足。相比较而言,《公司法》对一人公司规定了较为严格的资本确定原则。
第二、一人公司的公示制度。一人公司应当在公司登记中注明是自然人独资还是法人独资,并在公司营业执照中载明。该项制度是对一人公司投资者的身份进行公示,让交易对方明确知晓,以保护与一人公司交易的第三人利益。
第三、设立一人公司的限制。一个自然人只能设立一个一人公司,该一人公司不能投资设立新的一人公司,法人设立一人公司没有此项限制。该项制度旨在防止“皮包公司”的泛滥和社会资本虚增现象的发生。
第四、一人公司的财务制度。一人公司应当在每一会计终了时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并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而一般有限责任公司并不需要财务会计报告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议,这对于一人公司来说是一项相当严格的制度。其目的是预防一人公司做假账,防止一人公司股东与公司人格混同,给予第三人相当大的知情信任,借此鼓励善意相对方与一人公司之间进行交易行为,维护社会信用和企业健康发展。
第五、一人公司的法人人格否定制度。一人公司股东有义务证明公司财产独立于股东自己的财产的,否则,将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在发生债务纠纷时,一人公司的股东有责任证明公司的财产与股东自己的财产是相互独立的,如果股东不能证明公司的财产独立于股东个人的财产,股东即丧失只以其对公司出资承担有限责任的权利,而必须对公司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清偿责任。该制度有利于规范一人公司的行为,防止一人公司可能的弊端。三、一人公司制度的优点
(一)关于一人公司的规定增加了《公司法》的普遍适用性 《公司法》对一人公司的规定增加了公司法的普遍适用性。在公司设立方面和组织机构方面,公司法第58条、第59条明确规定了一个自然人股东或一个法人股东可以设立一人公司。设立和组织机构的有关要求遵循一人公司的特别规定,如果没有特别规定的,适用一般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规定。[1]这样就使得成立一人公司真正地有法可依,增加了公司法的普遍适用性。
(二)对一人公司的规定为防止一人公司滥设作出努力 《公司法》第59条规定,一人公司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人民币十万元。股东应当一次足额缴纳公司章程规定的出资额,一个自然人只能投资设立一个一人公司。该一人公司不能投资设立新的一人公司。一人公司最低注册资本定为十万元而非一般有限责任公司的三万元,可见成立一人公司的门槛相对要高,以防任何人以较少资本滥设一人公司。另外十万元的注册资本不允许股东分期缴纳,也会提醒股东慎重行事,尤其是一个自然人只能设立一个一人公司,该一人公司也不可以再单独出资成立新的一人公司,以此来减少一人公司滥设的机会。
(三)对一人公司的规定为保护公司交易相对人的利益作出努力 首先,十万元最低注册资本额为交易相对人利益保护提供了前提。一人公司因为是一人投资,因此,公司的债权人将会担心公司由于资本较少而不利于自己债权的实现。公司法将一人公司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提高,并且要求股东一次缴足,目的之一就是保证公司具有较稳定的资本运营基础,以确保债权人利益的实现。其次,规定一个自然人只可建立一个一人公司,而且该一人公司也不可以再投资建立新的一人公司,这样可以尽量避免一个股东操纵多个公司规避合同义务,损害公司交易相对人的利益。再次,对一系列章程、文件、决定的形式要求为一人公司交易相对人提供保障。例如,公司法第60条规定一人公司应当在公司登记中注明自然人独资或法人独资,并在公司营业执照中载明。这便于交易相对人了解真实情况缔结交易关系。再如,《公司法》第62条规定一人公司不设股东会,股东作出决定时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并由股东签字后臵备于公司。法律之所以这样规定的目的是将这些重要决定予以公示,以便于交易相对人查询。另外,公司法引入“揭开公司面纱”原则,加强对一人公司交易相对人的保护。揭开公司面纱原则在大陆法系国家被称为公司人格否认原则。一人公司最重要的缺陷就是公司容易被股东控制,股东利用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责任这一点来损害债权人的利益。因此,公司法为了弥补这一缺陷,规定了当一人公司的股东不能证明公司财产独立于股东自己财产的时候,应当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在发生股东财产与公司财产混同的时候,公司的独立性就会受到股东的影响,为了防止股东滥用公司的独立法人人格,实现非法目的,特别做了这样的规定,以此来保障公司交易相对人的利益实现。四、一人公司制度的缺点
(一)“嗣后一人公司”未规范
公司法仅涉及一人设立的自始一人公司,而未考虑到因股权转让或继承导致股权集于一名股东的嗣后一人公司。非一人公司因股权集中转化为一人公司的现象十分普遍。公司法规定非一人公司的注册资本较低且可分期缴纳,无须在登记时进行特别公示,故嗣后一人公司在注册资本和登记公示上与公司法中一人公司的规定相冲突。对于嗣后一人公司,域外立法都将其纳入一人公司制度规范之中,我国此次公司法修改既未禁止,又未制定相关规则使其受一人公司制度规范,是一大缺失。为避免嗣后一人公司逃避法律规制,应对此予以完善。[2]
(二)人格否认难操作
公司法正式确立了我国公司法上的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就世界范围的公司立法而言,如果说公司法是一部兼采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国家近现代公司法之长的集大成的最先进和最现代的公司法之一的话,那毫无疑问公司法确立的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应当算是伟大的制度突破了。因为世界上将公司人格否认法理作为一项具体制度或者原则规定在成文的公司法法典之中即使不能说是绝无仅有但也极为罕见。但正像任何美好或伟大的事物都有缺陷,我国公司法所确立的公司人格否认制度也同样存在着以缺点:
第一,公司法只在第20条和第64条对公司人格否认制度作了原则性的规定,这种规定在系统性、完整性和可操作性方面有欠缺之处。如公司法第64条只是针对一人公司的财产混同问题作了规定,而对其他公司(如关联公司)的财产混同问题以及其他人格形骸化的行为(如业务混同、组织机构混同等)则没有规定;再如,公司法对其他滥用公司独立人格的行为,诸如规避法定义务和约定义务的行为等都没有做出规定。公司法人格否认是一项重要的司法原则,立法者无疑是希望能够制订配套规范进行规制,由于公司法与配套规范不能同时施行,这对于第64条特别是第20条而言,立法价值就大打折扣了。[3] 第二,公司人格否认认制度作为衡平性规范,直接以公平正义为依据,当股东滥用公司人格,损害债权人和社会公共利益时,公司人格否认即可适用,而不限于固定的场合和事由。[4]公司法只强调股东对因其滥用行为导致的债权人利益损害负连带赔偿责任,但对滥用行为造成的社会公共利益乃至国家利益的损害的赔偿问题却只字不提,而在现实生活中,滥用行为既造成公司债权人利益的损害,又同时造成社会公共利益甚至国家利益损害的情形俯拾皆是。此时,如果要对股东滥用公司独立人格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甚至国家利益的行为进行规制,则必然会陷入无法可依的窘境,这毫无疑问降低了公司人格否认制度适用的范围和价值。
第三,即使是对因滥用行为造成的公司债权人利益损害的赔偿问题,公司法的规定也值得商榷。因为依照《公司法》第20条的规定,公司股东的滥用行为只有“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才“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依此推论,如果公司股东的滥用行为只是“一般地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则滥用股东就无需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这显然与滥用行为的侵权性质与完全赔偿的原则不相符合。我们不禁要问:难道即使有确凿的证据证明公司股东的滥用行为造成了债权人的一般性财产损害,滥用股东也不需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了吗?而且如果一人公司的股东滥用公司法人人格,按照成熟的公司法理论解释,要否定法人人格,那就不仅仅是负连带责任的问题,而要负担无限责任的问题。可见,我国公司法上的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即使是对债权人的保护也是不充分的。
(三)债务担保需建立 有限责任是公司法的基本原则,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适用不仅要求较高的司法水平,而且只是一种事后救济,对债权人保护极其有限。因此,国外有关一人公司的立法还通过债务担保制度强化对一人公司债权人保护。为避免一人公司制度的引入诱发过多利益冲突,我国公司法也应建立类似制度,要求一人股东除以其出资额为限承担责任外,在公司破产或解散清算时,其财产不足以清偿债务的,应承担有限担保责任。有限担保责任可在股东、一人公司与债权人之间实现权利义务相对平衡,防止一人股东利用有限责任损害交易安全。[5]
(四)治理结构不周详
公司法未充分注意到一人公司制衡机制缺失的弊病,依然强调治理中的股东本位主义。公司作为一种经济实体,必然要和各种利益主体发生交易,仅强调股东利益肯定会与其他相关主体利益产生冲突。一人公司受一人股东掌控,这种利益冲突尤为明显,最需引入利益相关人共同治理机制,强调职工和债权人参与。因此应规定由职工和债权人充当一人公司的监督机关,并保障监督权不被虚化,如职工监事任职期间不得被任意免职、解雇,职工监事和债权人有权查阅公司所有账目,重大决策须有职工监事和债权人统一认可等。另外,公司法虽然禁止一个自然人设立多个一人公司以及一个自然人投资设立的一人公司再投资设立新的一人公司,但并没有规定出现此种情形的救济措施。这实际上是假定登记机关消息万分灵通且不会犯错,然而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以事前监督的分配正义取代事后救济的矫正正义的立法技术是无法完全实现正义的。借鉴法国公司法,应规定一切利害关系人可请求法院解散非法组成的一人公司;法院解散公司前应贯彻企业维持原则,给予一定期限促其纠正非法状态。同时,公司法亦未引入域外公司法中的外部监察人制度。在一人公司,尤其是在一人股东兼任董事的情形下,公司内部的监督显得非常之弱,在这种情况下公司引入外部监督就显得非常有必要。而且我国仍处于经济转型期,市场配套制度仍不够健全,加强对一人公司的外部监督有利于保障市场交易安全,维护债权人及交易相对人利益,同时也能够对一人公司股东设臵必要。
五、我国一人公司制度的完善
(一)完善一人公司的几个事前规制制度与措施
1、对一人公司设立主体资格的限制性规定
一人公司缺乏有效的内部监督系统,对交易安全和经济秩序的稳定不利,故对不同的一人公司应限定其从事一定范围的行业:国有独资公司应被限定在有关国计民生的基础性、垄断性、公益性行业或其他重大行业为宜;非国有的一人公司不得从事这些行业的生产经营;对于股东为外国人的一人公司的能力范围可根据维护国家经济独立原则做出特别限制。[6]
2、严格资本制度
出资是惟一股东的义务,工商登记部门对验资报告等应进行实质性审核,可像意大利公司法规定一样,要求一人公司在设立登记时,将现金资本全部交存于银行,由银行出具出资证明。[7]没有缴足注册资本金的,行政管理部门应拒绝为其注册;如果出资不是股东所有的物、出资本身没有价值、出资是不可能由公司变为所有人的或出资物上的负债大于其价值时,应认定为虚假出资,设立公司的行为无效,从而杜绝一人公司设立中的欺诈行为。同时,坚持资本维持制度,公司资本是公司从事经营活动、获取信用、承担责任的基础,起着对债权人利益的担保作用。尤其是在一人公司的场合中公司的资本极易流失使得成立后的公司成为空壳。[8]所以自公司成立后和解散前皆应力求保有相当公司资本的现实资产。为公司利益考虑,应禁止股东或经理及其配偶、父母、子女等亲属以任何形式向公司借贷,使公司为自己对其他第三人的债务提供担保。可参照法国法规定,要求出资者必须将出资寄存在为公司设立服务的公证机关、银行等公共机关,禁止在设立登记之前返还该寄存金。至于实物出资,必须要有注册会计师或注册评估师作为出资检查人,出资检查人由单独股东选任;禁止单独股东、经理、实物出资人、公司或者从经理处受领报酬的人等成为会计监察人。但当各实物出资的价额不超过注册资金的二分之一时,可不选任出资检查人,但必须有该实物的评估报告,另外,实物出资单独股东在5年内对其评估价额负有担保责任。同时建立储备金制度。一人股东滥用公司人格的最典型做法是自己谋取非法利益后让公司出现资不抵债而破产,使公司人格归于死亡。对公司来说,其生命在于资产,有资产就不会死亡。因此,除在设立时严把验资关外,我们不妨规定,在公司的运作过程中,若账上的资金减少到某一下限时,授权银行对该款项予以冻结。当公司出现了非支付不可的债务,等到审计部门对公司财务进行全面审查,证明确实没有滥用公司人格行为后,方可解冻基本储备金。解冻付款后公司仍未破产,那在下几笔业务进款中重新建立基本储备金,如此反复。这样不会让公司轻易破产,加上严格的财务检查,可以从一定程度上阻止股东滥用公司人格。[9]
3、设立外部审计人制度
外部监督制度是与一人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内部监督制度相对的保证一人公司交易安全的配套制度,目的是提醒交易方认识到一人公司的潜在风险,减低一人公司因人格形骸化导致的资本腐蚀风险。关于监察制度,可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两方面。内部监督是指于公司内部设立监事,由股东自由选任监督其他董事的业务经营活动,以保障股东及公司雇员等的利益;外部监督则是从公司外部符合条件之会计监察员中选任,监督财务管理和自我交易不当事项,以保护债权人和相关第三人利益。关于一人公司是否设立监事的问题,考虑到强制设立的实际意义并不大,一人公司中的监事相对于股东的独立性是非常弱的,希冀其监督公司的财务会计及资本运营并不现实,但可以作为股东设立监事以健全公司经营管理结构同时对董事的相关经营活动进行监督的需要。就外部监督问题,基于一人公司的种种风险弊端,独立的外部监察制度是非常必要的。[10] 一人公司的有限责任应与严格监督相对应;在不破坏传统公司治理结构前提下加强公司外部监督;公司自治不应当明显不对称地损害债权人和第三人(尽管有此谨慎交易义务)利益;大公司信息披露对广义公众负责与小公司审计约束对债权人和相对人负责(不对外披露)的比例对应。一人公司引入审计人对较大公司(如大集团之子公司)是否可行,是否会因审计成本过高而抑止人们设立一人公司的意愿。事实上,审计成本与公司营业额是成正比的,小公司的利润与对应审计费用相比较并不会对该公司造成不相称的负担,另外这种负担与有限责任互为对价(这是投资者选择个人独资企业还是一人公司的重要参考点)。
(二)健全一人公司的几个事后规制制度与措施
1、健全公司财务制度
严格健全一人公司的财务会计制度,将公司发生的每一笔业务登录在册,有关部门定期对公司财务进行审查。一经发现一人公司有脱离正常价格的交易,无限制支付给股东巨额报酬、隐匿资产等行为,立即加以制止并勒令受益者退回不正当所得给公司,同时按比例对公司课以罚款。财务会计制度是一个企业能否健康发展和一个社会能否稳定的基础,而一人公司因为股东只有一人,财务会计人员的任免都由唯一股东决定,唯一股东权力过大,财务会计人员只能对其“言听计从”,因此做假账的行为在所难免。如何减少这种现象的发生呢?笔者认为,设立专门的会计公司应是一个可以考虑的途径,财务会计人员隶属于会计公司,而不再隶属于一人公司,同时一人公司的财务会计职位必须由会计公司的会计人员担任,这样不但使一人公司股东对会计人员构不成利害威胁,而且还能使会计人员较好的遵守法律,有效地监督一人公司的财务状况,减少甚至避免做假账行为的发生。
我国在这方面的初探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果,那就是上海率先实行的会计人员统一管理制度。即大凡要进入上海各企事业单位工作的会计人员,都要由上海市统一招聘,然后由各单位录用,一旦该会计有作假帐的行为,就被列入不称职人员黑名单,逐出上海市,永远不得在上海市从事会计工作。这项制度有力地打击了作假帐这种风气,维护了国家利益,也保护了债权人利益。但鉴于各种因素,这种制度只在我国的一两个城市实行,还未正式在全国推广,并且仅仅是对会计人员的约束。我认为这种制度既适合于会计人员,也适合于其他财务人员,尤其是一人公司中,其他财务人员受股东的指使相对来说也是十分严重的。对这些人员录用采取这种制度,有利于加强他们的自律,维护社会的稳定和整个企业的发展。当然在一人公司中健全财务会计制度,不仅仅是在录用这一环节,还需要在日常的经营活动中,使财务会计人员与其他人员形成有效的制约监督机制,除了股东与经理是同一人的情况外,我们认为股东、经理、会计三者可以形成互相的监督机制。这三者的制约基础并不是在目前传统法律规定的框架之下,而是在前面我们所说的经理连带责任和会计统一管理制度之下的。因为在这两种制度下他们三者都各自对各自的行为(这里只指损害国家、集体他人利益的行为,而不是经理对股东或会计对经理的行为)负有相应的责任,他们一旦有过错,就会对其自身造成不良的后果。这样,经理和会计既会诚实地去履行自己的义务,又会在日常的经营活动之中时刻监督股东的行为,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11]
2、建立一人公司担保制度
这种制度主要是强化了股东个人的责任,一人公司的股东除了以其出资额为限对一人公司承担责任外,在公司破产或解散清算时,其财产不足以清偿债务的,应当承担有限的担保责任。这种担保制度的规定,不应当是强制性的规定,而应当是一种任意性的,毕竟一人公司也是法人,是法人就应当承担有限责任,何况有限责任也是一人投资办公司的动力源泉,这一点我们必须明白的。一人公司为了取信于对方交易人,可以向交易人披露本公司的投保情况,以加强本公司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获得更多的交易机会。“法律通过这样的调整,会在一人股东、一人公司与外部利益相关人之间实现权利、义务的相对平衡”。
3、完善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
如前所述,公司的独立人格与股东的有限责任原则是公司人格制度最基本的特征。[12]一人公司与其它公司本质上的一致性决定了其独立的人格主体。因此,股东有限责任原则也就成为一人公司制度的基本原则和基石。但是,股东有限责任又存在被滥用的危险。当股东投资于公司的目的不是为了合理化经营,而是为了规避法律、逃避合同义务、欺诈债权人、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或者其他非法目的时,这显然违反了公司法确立股东有限责任的目的,也违背了基本的法律精神:公平和正义。法律因此有必要对股东滥用有限责任的行为进行适当的规制。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13]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美国称“揭开公司面纱”,英国称“刺破法人的面纱”,德国法上称之“直索”责任。日本称为“透视理论”,它是指为了制止控股股东滥用公司独立的法人格,保护公司债权人的利益及社会公共利益,允许在特定情形下,否认公司的独立人格和股东的有限责任,责令公司控股股东对公司债权或公共利益承担责任的一种制度。它强调的是支配股东和公司对债权人共同承担责任,其中股东若是自然人,承担的是无限责任。这就可以有效防止公司法人格被股东滥用,并能够在行为出现后,对债权人的利益实现最大的保护。[14] 股东有限责任被滥用的情形,在一人公司尤为严重,美国大法官道格拉斯(Douglas)曾慨叹:“在法律之所有经验中,没有比一人公司之类的欺诈案件更多者。”[15]美国华盛顿大学的法律教授曾做过一项关于“揭开公司面纱”的调查,结果表明,在闭锁公司判例中,一人公司被揭开面纱的比例占50%,超过了股东为2至3人的闭锁公司46%的比例。而这个比例在股东人数为3人以上时,就只有35%了。这个调查充分说明,由于一人公司单一股东对企业享有过多的控制权,同时又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致使一人公司中单一股东滥用有限责任的可能性增大,由此被适用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的比例也就越高。
一人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是在西方国家的司法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它不是以成文法的形式出现,而是表现为判例法,其价值在于纠正有限责任原则的滥用。而放眼世界,一人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至今尚无一个完整统一的理论,法官关于一人公司法人格否认的判决理由一般建立在民法一般理论之上,如诚实信用原则;或建立在民法特别理论之上,如代理。它具有模糊性和零散性,缺乏精确性和系统性。因此,在构建我国一人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时,没有必要照搬照抄国外的做法,而应结合我国的法制现状及世界立法趋势。
笔者认为,一人公司法人格否认是一般法人格否认的特殊形态,其适用要件一般来说无多大差别,但也不能完全一致。另外,法人格否认的适用是针对某一具体法律关系中的某一具体行为而言,即该行为是否构成了需要对公司法人格进行否认的事实。前面已讲到,公司法二十条及六十四条关于公司法人格否认的规定过于笼统,缺乏可操作性,它将具体判定标准等问题交给了司法部门,给予司法实践部门一定的自由裁量权,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使法官在处理案件时感到无所适从。笔者认为在一人公司适用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时应遵从以下四个要件:
其一是行为人要有滥用公司法人格的行为。这一要件强调的是一人公司法人格之利用者必须实施了滥用公司法人格的行为。按照法律规定,权利的行使必须在一定的范围内形势,否则就是权利滥用。一人公司法人制度最积极的意义即是通过这种企业形式,授予投资者利用公司独立人格和股东有限责任的权利,有了这种权利,投资者可以将自己的投资风险限定在一个预先设定的范围内,从而有效地保障投资者的安全,增强其投资积极性。但由于公司都是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一人公司又往往是由一人股东直接控制和操纵,很容易滑出正常的公司运作轨道,实施滥用公司法人格的行为。
公司法二十条将一般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滥用公司人格的行为表述为: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来逃避债务的行为。公司法第六十四条将一人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滥用公司人格的行为表述为:将公司财产与股东自己财产相混同。这在公司法理上也被称之为公司股东与公司的人格混同。公司与股东在法律上之所以是两个具有独立人格的民事主体,其基础就在于二者的财产是彼此独立的。倘若公司与股东的财产混同,公司的财产即股东的财产,公司与股东在资产、财务、收益、人员、管理方面出现混淆和同一,不分彼此,就意味着公司的独立人格实际上已经不再存在,也意味着与独资企业无异,股东就应当像独资企业的出资人那样,承担企业财产上的无限责任。这时,就可以适用公司人格否认的法律规定来追究股东的财产责任。[16] 其二是损害事实的客观存在。这一要件是指一人公司法人格利用者滥用公司法人格的行为必须给他人或社会造成损害。如果一人公司法人格利用者没有给他人或社会造成损害,即使有滥用行为,如设臵“空壳公司”,公司财产与股东财产混同,公司业务与股东业务混同,自我交易等,都不构成一人公司法人格否认的适用要件。这首先是因为法人制度中的公司人格独立,股东有限责任以及公司法人格否认的宗旨,都在于如何将利益和风险公平地分配给公司的出资者和公司的债权人或其他相关利益人之间,实现一种利益平衡体系。如果公司法人格被滥用,势必使公司法人格合理利用状况下原本应该平衡了的利益体系失衡,当这种利益失衡到一定程度时,就可能导致公司债券人受到伤害。其次是因为公司外部的债权人或其他相关利益人并不关注也无法关注一人公司利用者是否滥用公司法人格,他们所关注的只是自己遭受了损失,而这种损失与股东滥用公司法人格有关,所以需要通过公司法人格否认来追究滥用公司法人格的股东等的责任,实现一种利益补偿。[17]
其三是滥用公司法人格的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直接的因果关系。这一要件要求受损害的当事人必须能够证明其所受损害与滥用公司法人格的不当行为间存在因果关系。所谓因果关系,是指自然界和社会中,客观现象之间所存在的一种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因为任何现象都是在一定条件下由另一种现象引起的,引起后一现象出现的现象就是原因,后一现象则是结果。这种原因与结果之间的联系,就是人们所说的因果关系。[18]滥用公司法人格的行为与造成的损害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就是原因与结果的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这种联系是客观存在的,并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如果某一损害事实是由某一滥用法人格行为所引起的,某一滥用法人格行为是某一损害事实发生的原因,则可以认定某一滥用法人格行为与某一损害事实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在一人公司场合,如果不是一人公司的利用者(包括一人股东和其选任的业务执行人等)的滥用行为,而是公司本身的行为造成相对第三人的损害,并且相对第三人对此明知时,不得对该行为要求适用公司法人格否认的法理追究一人股东等的连带责任。因为一人股东等利用者没有滥用公司法人格的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也不可能有什么因果关系。除非受害者能证实所造成的损害是一人公司利用者的滥用公司法人格行为所造成的。
最后是行为人有过错。这一要件是指行为人具有侵害一人公司独立人格,滥用公司法人形式,谋求不正当利益的主观过错。我国学者在论述侵权责任构成要件时认为“过错是一个主客观因素相结合的概念”。这就是说,过错意味行为人主观上具有应受非难性,客观行为具有非法性和不正当性,这就决定了对过错可以采取客观标准来衡量。客观标准是指不以行为人的主观故意为过错要件,只以行为人客观上从事滥用行为,即推定行为人有过错。客观标准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因为在某些滥用公司人格的情形下,由于形式相当隐蔽,债权人要证明股东具有主观上的故意十分困难。在许多情况下,也可以采取过错推定的办法来确定行为人的过错。[19]只有通过上述方法认定行为人有过错,才能按照法人格否认之法理追究行为人责任。否则,如果不是公司或股东一方的过错,而是交易对方在明知一人公司为(空壳公司)或资本不足仍“故意地”与其交易,事实上“自愿”承担了交易失败的损失风险时,法院则无理由干扰这种由当事人双方通过谈判缔约对损失风险所进行的分配,受损害一方也无权提请适用法人格否认法理追究一人股东的责任,因为在这一交易上,一人股东是无任何过错的
(三)建立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
拥有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是一人公司顺利发展的前提。没有完善的信用体系,将会给一人公司的发展、交易安全的维护与债权人利益的保障带来相当严重的负面影响。
1、加强社会各方面对信用评级的意识。今后国家对信用评估应有一定的强制性和硬约束,把信用评级结果与其获得信贷资金、商业信誉、经营业绩结合起来,成为考核、监管的一项指标,提高企业进行信用评级的积极性。社会各方面应树立这样的意识:所有的经济主体都应经过信用评级,客户有权知道他们的信用情况,并有权依据他们的资信情况进行业务选择。对个人的信用评级可先从民营企业家、社会贤达名流和经常发生信贷关系的人做起。在信用评级的基础上建立全国企业、个人和金融机构的信用库,银行和企业通过付费的方法可以便捷地查到有关客户的信用状况。
2、建立信息共享系统
结合我国信息高度不对称的经济环境现状,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力度进行信息共享系统的建立与完善。信息快速公开化、高度透明化,会使寻求进一步发展的投资者不会因短期暴利而放弃长期持久经营的机会去滥用一人公司的有限责任,自然就会减少诈欺、非法行为和虚伪陈述等。这样可以控制股东对一人公司法律人格的滥用,引导、规范公司的良性发展。
3、成立信用评估机构
政府和有关金融组织应合作成立一个权威的信用评估机构,对一人公司的经营信息定期进行严格的分析评定,包括公司财务信息,公司以往交易记录,信贷记录,公司重大决策的备忘录以及股东个人信用记录等。对一人公司,无论规模大小,都保存备忘录,财务报告,并不定期进行抽查。之后,评估机构定期出具一人公司的信用评估报告并予以社会公布。以此加强对一人公司的社会监督,使一人公司在严格的社会监督下有序发展。
4、加大对企业失信的惩罚力度
司法部门、政府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都应加大提高对企业失信的惩罚力度,企业一旦失信,将举步维艰,处处碰壁,直至破产,从而使失信者付出惨重的代价。只有这样才能在我国逐渐培养诚信经济的理念,并且使这种理念成为企业经营者自觉遵循的行为守则,也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不良投资和恶意利用有限责任逃避法律义务。
结语
我国关于一人公司的理论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有关公司法修改的大讨论中,一人公司问题一直是讨论的热点,一人公司制度也是历经数次讨论,才在2005年10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上通过,可谓“好事多磨”。对债权人利益保护的担心,是我国立法在承认一人公司方面迟疑不决的主要原因。此次公司法的修改,首次赋予了一人公司的合法地位,同时,为了更好地保护交易相对人的利益,降低交易风险,对一人公司作了一些限制性规定。
由于一人公司问题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是一大热点,亦是一大难题。此问题不仅涉及一人公司本身的取舍存废以及相关制度设计,而且涉及民法和商法的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且许多制度仍是处于发展阶段,尚未成熟至已得以建立放诸四海皆准之成文规范。因此,笔者作为一名基层法律人员,研究这一课题有点自不量力,所以只能以所学所感发表一些“井蛙之见”,同时也期待着有关一人公司制度的相关司法解释早日出台。
注释:
[1]赵旭东主编《新公司法条文释解》,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114页。
[2]《公司法修改中一人公司规定缺失多》,http://www.xiexiebang.com,2005年 7月12日,来源:法制日报。
[3]张穹、赵旭东编《新公司法制度设计》,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69页。
[4]周友苏著《新公司法论》,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97页。
[5]《公司法修改中一人公司规定缺失多》,http://www.xiexiebang.com,2005年 7月12日,来源:法制日报。
[6]王兆华、王力著《论一人公司的负面效应的法律规制》,载中国法律信息网。
[7]参见吴越:“有限责任公司法的变革——意大利和中国的比较”,载西南政法学院欧盟法律研究所网页。
[8]周瑞玲著《论我国对一人公司的规制》,载《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第16页。
[9]周瑞玲著《论我国对一人公司的规制》,载《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第17页。
[10]张穹主编《新公司法修订研究报告》(下册),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第51页。
[11]李成旺著《关于“一人公司”的立法探讨》,载《甘肃高师学的》2003年第1期,第20页
[12]朱慈蕴著《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的版,第6页。
[13]周友苏著《新公司法论》,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94页。
[14]张穹、赵旭东编《新公司法制度设计》,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364页。
[15]转引自赵德枢著《一人公司详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8页。
[16]周友苏著《新公司法论》,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04页。
[17]朱慈蕴《论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的适用要件》,载《中国法学》1998年第5第期,第80页。[18]马原主编《中国民法教程》(修订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93页。[19]王利明《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2月第1版,第40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