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外出考察报告及改版设想
外出考察报告及改版设想
报告核心:
办报或改版需要一定的条件,拥有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是办报或改版成功的基础;《经济导报》及《江苏经济报》在某些方面的探索思路可供我们借鉴;尽管与之相比,我们有一些不利因素,但在很多方面,我们拥有比他们更多、更好的条件;主报应以“当日新闻深度化”为主进行改革;新办周刊应以生活服务类为主,凸现“服务创造价值”的理念。
XX年年5月29日至6月3日,我随报社谋划组一行到济南、南京对《经济导报》和《江苏经济报》进行了学习考察,现将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在探索中发展
《经济导报》和《江苏经济报》与我报及绝大多数省份的经济报相似,都诞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当时,正值改革开放轰轰烈烈的时候,政府部门将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整个社会对经济信息的需求空前高涨,而党报及行业报纸尚未转变思路,依然以工作报道为主,无法满足人们对经济信息的需求,在此背景下,各地经济类报纸应运而生,并迎来了一段上升时期,从“小报”变为“大报”,从周报变为日报。
然而,好景不长。进入九十年代,晚报、都市报迅速崛起,以更加实用、更加可读的内容在很短时间内占领了市场,并不断增加经济信息的含量,使经济类报纸进入了艰难时期。此时,经济类报纸不是积极设法提升质量,通过更加吸引人的内容争夺市场份额,而是“另辟蹊径”,紧紧抱住政府部门及行业机构的“大腿”,希望过上“寄生”生活。当逐渐远离了市场,而又根本不可能取代各地党委机关报地位的尴尬处境落到头上的时候,经济类报纸便进入了边缘化时期。此时,屋漏偏逢连阴雨,报刊治理整顿政策的出台,促使政府部门将经济报“一脚踢开”,在观念、人员、机制都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经济报仓促“下海”,自寻出路,进入了艰难时期。
面对这种“艰难”处境,各地经济报作了很多尝试和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绩。
《山东经济日报》XX年更名为《经济导报》,试图使自己从一张地区性报纸转变为区域性报纸,并改变机关报办报模式,向市场化迈进。尽管事后《山东商报》的成功证明了这一定位的正确性,但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撑,《经济导报》终究没有迈进市场的门槛。无奈之下,《经济导报》改出新经济周刊、新生活周刊和前哨证券周刊,同样是由于资金原因,运作数月后,除前哨证券周刊略有盈余外,其它两个周刊都每况愈下。XX年,《经济导报》将新生活、新经济两个周刊合二为一,主攻财经,主攻高端市场,经过两三年的调整,亏损逐渐减少。XX年,《经济导报》推出以休闲益智为主要内容的文摘周刊——他+她周刊,迅速打开了零售市场,发行量突飞猛进。XX年,收购《家庭生活报》,并更名为《新晨报》,解决了《他+她周刊》的刊号问题。目前,《经济导报》已形成主报(周三刊,每期12版)、《新晨报》和娱商网三个利润中心。
和《经济导报》开办“齐鲁工商”、“质量在线”、“临沂商城”等协作版面一样,1984年创刊的《江苏经济报》也把协作办版视为一条财路,与税务、工商等多个厅局、地市合办专刊、专版,用这种手段促经营、促发行。XX年,《江苏经济报》创办了《精品购物导刊》、《金周刊》等,通过细分市场去占领市场,选择都市强势消费群体(如白领、成功人士、经营者等)及影响消费的人群(如学生、年轻人)作为终端读者,错开了南京市场同质化的报业竞争。在内容上,以生活服务为主,着力提供吃喝玩乐衣食住行实用到位的服务信息,不仅如此,通过表现形式的出新(如消费新闻、体验式报道、编排方式等),使读者更易于接受广告主的诉求。通过不断加强策划,确立了“消费专家向导”的概念。在推广上,通过飞机、商务大巴、高档场馆、公寓写字楼等固定场所的赠阅及在零售市场上的投放,产生了不错的影响。XX年,在《金周刊》的基础上,创办了新锐财富杂志《苏商》,每期发行5万份(其中订阅7600份,零售一部分,其余赠阅),在苏商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除了以广告经营为主,《经济导报》和《江苏经济报》都借助自身品牌和影响力,推出了“年度财经风云榜”、“年度最佳企业公民”、“著名企业领袖峰会”、“十大经济新闻”、“品牌战略和国际化”、“新苏商高层评选”、“风云苏商人物”、“中小企业论坛”等活动,并将这些活动视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在发展中寻找亮点
《经济导报》的亮点主要是《新晨报》(其前身为《他+她周刊》、《家庭生活报》、《天下财富周刊》,XX年年,三报合一,形成了《新晨报》),每周一、四出版,四开24版。办刊初衷就是想办一份能挣钱的文摘周刊。当初,原本想做财经类文摘,但市场调查后,决定追求“读者的最大公约数”,放弃了这个想法,转做新闻文摘。内容涉及时政、军事、外交、财经、法制、情感、娱乐、时尚生活等方面。每篇稿件的处理都以读者愿不愿读作为取舍标准。将头版作为经营重点,精心选择头条、标题导读和最有特色的美女大照片。由于以零售为主,开始时,报社工作人员全部上街向读者、商贩推销、赠阅,然后,根据报摊反馈情况对版面进行改进。目前,编辑部共有13人,其中文字编辑7人;主要通过批发商向报摊推广,每期实际销售量为3万份左右;广告主要由广告公司代理。
据《新晨报》主编介绍,该报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1、报纸定位被人称为“小报”、“黄报”,编辑人员地位较低,不被重视;
2、由于以文摘为主,难以出现好新闻,影响编采人员的职称评聘;
3、晚报、都市报的国内新闻、社会新闻同样以文摘为主,特别是市场上同类报纸的增多(当地报纸仿效开办《行周刊》、《阅读天下》等),增加了编辑难度;
4、由于经营压力,不得不刊登大量医疗广告,同时,稿件内容也容易流于低俗,带来了不少问题,招致了有关部门的一些批评;
5、报纸零售受天气影响较大,退报率较高。
这位主编建议:做文摘类报纸有一定的风险,如果一定要做,应将眼光放远,尽量多用外聘人员,必须增加自采稿件。
《江苏经济报》的亮点是《精品·苏商》杂志。该杂志创办于XX年,主要脱胎于《金周刊》,办刊宗旨是“给管理以智慧,给经营以镜鉴,给决策以勇气,给成长以力量”,以“共建,共赢,共享”为办刊理念,采编思想是“关心读者的关心”,办刊措施是“专家办刊,开门办刊”,目标读者为“创业者,经理人,企业家”,主要内容是通过对“观点、事件、人物”的多角度、多层次报道,达到“传播价值资讯,整合财富资源”的目的,以此满足读者需求。每期128页,铜版纸印刷,定价15元(印刷成本为8元左右)。除征订(7600份)、零售外,主要以赠阅为主。编辑部共有27人,设编辑部、研究院、数据中心等,并成立理事会,入会企业需交纳1.8——8.8万元的费用,可以享受企划等10项服务。仅理事会一项,杂志社的年收入就为380万元。
据《苏商》杂志主编介绍,该杂志的兴起,与江苏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密不可分,类似杂志在外地未必能够成功。报社的本质是企业,所以在办报时一定要引进工厂化理念。变相贩卖版面的做法会导致报纸的层次越来越低。报纸的定位不可过宽,区域化、专业化、互动化的报纸应该是有前途的。经济类报纸应将话题、专题放在第一位,把新闻放在第二位,这样才能和机关报区分开来,体现自己的存在,避免“第二党报”的尴尬处境。应叫响“服务产生价值”的口号。应树立大经营思想,围绕经营来搞策划。
三、关于本报的改版设想及几点建议
1、巩固报纸的主流地位,成立专题新闻工作室,做好“当日新闻深度化、外地新闻本地化”,以“新闻影响决策”为宗旨,找问题、提建议。强调新闻写作故事化、现场化、情节化,以区别于《河北日报》,体现自己的存在。在这方面,《北京商报》的“今日调查”可供借鉴。
2、创办一份面向市场的周刊,以盘活人力资源、优化内部结构,为报纸的整体市场化探索一条新路。
3、鉴于时机(《他+她周刊》得益于抢占先机,已经形成了有一定影响的品牌,其他文摘类报纸很难存活。如《读者》占领市场后,其他文摘类杂志处境艰难)、市场(石家庄报纸市场已经存在大量文摘类报纸,《书刊报》、《大众阅读报》等本地文摘类报纸的日子并不好过)、时效性(无法与晚报、都市报相抗衡)、办报环境(为了销售,难免流于低俗,影响报纸的品牌;许多稿件或者不敢刊登,或者刊登后招致有关部门的批评)、编采力量(文摘需要独特眼光和敬业精神,过去我们曾经办过文摘类周刊,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成果)等因素,为尽量少地规避风险,不应创办文摘类周刊。
4、结合《新晨报》和《苏商》杂志的经历,特别是《江苏经济报》创办《精品购物导刊》的做法,可以试办一份生活服务类周刊,营造“主报占主流,周刊占市场”的局面。目前,石家庄报纸市场还没有针对当地读者的服务类报纸,晚报、都市报都在拼新闻,服务类内容是个弱项;《家庭百科报》更多的是刊登一些生活常识,没有太多地域性的内容;《精品导报》正逐步小资化,缺乏实用性。与精神方面的阅读需求相比,石家庄读者更需要实用性较强的报纸,帮助他们创富、理财、消费。北京的《精品购物指南》、《青年周末》、天津的《假日100天》、上海的《申江服务导报》、《上海壹周》、广州的《羊城地铁报》、河南的《今日消费》等成功地证明了服务类报纸拥有广阔的市场,是目前石家庄读者的“最大公约数”所在。抓住了这个“最大公约数”,才能为“二次销售”奠定基础。
我们所办的周刊应以“实用第一,可读第二”为宗旨,在满足读者需求的过程中获得成长,让服务产生价值。
目前,石家
第二篇:外出考察报告及改版设想
外出考察报告及改版设想
报告核心:
办报或改版需要一定的条件,拥有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是办报或改版成功的基础;《经济导报》及《江苏经济报》在某些方面的探索思路可供我们借鉴;尽管与之相比,我们有一些不利因素,但在很多方面,我们拥有比他们更多、更好的条件;主报应以“当日新闻深度化”为主进行改革;新办周刊应以生活服务类为主,凸现“服务创造价值”的理念。
xx年年5月29日至6月3日,我随报社谋划组一行到济南、南京对《经济导报》和《江苏经济报》进行了学习考察,现将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在探索中发展
《经济导报》和《江苏经济报》与我报及绝大多数省份的经济报相似,都诞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当时,正值改革开放轰轰烈烈的时候,政府部门将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整个社会对经济信息的需求空前高涨,而党报及行业报纸尚未转变思路,依然以工作报道为主,无法满足人们对经济信息的需求,在此背景下,各地经济类报纸应运而生,并迎来了一段上升时期,从“小报”变为“大报”,从周报变为日报。
然而,好景不长。进入九十年代,晚报、都市报迅速崛起,以更加实用、更加可读的内容在很短时间内占领了市场,并不断增加经济信息的含量,使经济类报纸进入了艰难时期。此时,经济类报纸不是积极设法提升质量,通过更加吸引人的内容争夺市场份额,而是“另辟蹊径”,紧紧抱住政府部门及行业机构的“大腿”,希望过上“寄生”生活。当逐渐远离了市场,而又根本不可能取代各地党委机关报地位的尴尬处境落到头上的时候,经济类报纸便进入了边缘化时期。此时,屋漏偏逢连阴雨,报刊治理整顿政策的出台,促使政府部门将经济报“一脚踢开”,在观念、人员、机制都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经济报仓促“下海”,自寻出路,进入了艰难时期。
面对这种“艰难”处境,各地经济报作了很多尝试和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绩。
《山东经济日报》xx年更名为《经济导报》,试图使自己从一张地区性报纸转变为区域性报纸,并改变机关报办报模式,向市场化迈进。尽管事后《山东商报》的成功证明了这一定位的正确性,但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撑,《经济导报》终究没有迈进市场的门槛。无奈之下,《经济导报》改出新经济周刊、新生活周刊和前哨证券周刊,同样是由于资金原因,运作数月后,除前哨证券周刊略有盈余外,其它两个周刊都每况愈下。xx年,《经济导报》将新生活、新经济两个周刊合二为一,主攻财经,主攻高端市场,经过两三年的调整,亏损逐渐减少。xx年,《经济导报》推出以休闲益智为主要内容的文摘周刊——他+她周刊,迅速打开了零售市场,发行量突飞猛进。xx年,收购《家庭生活报》,并更名为《新晨报》,解决了《他+她周刊》的刊号问题。目前,《经济导报》已形成主报(周三刊,每期12版)、《新晨报》和娱商网三个利润中心。
和《经济导报》开办“齐鲁工商”、“质量在线”、“临沂商城”等协作版面一样,1984年创刊的《江苏经济报》也把协作办版视为一条财路,与税务、工商等多个厅局、地市合办专刊、专版,用这种手段促经营、促发行。xx年,《江苏经济报》创办了《精品购物导刊》、《金周刊》等,通过细分市场去占领市场,选择都市强势消费群体(如白领、成功人士、经营者等)及影响消费的人群(如学生、年轻人)作为终端读者,错开了南京市场同质化的报业竞争。在内容上,以生活服务为主,着力提供吃喝玩乐衣食住行实用到位的服务信息,不仅如此,通过表现形式的出新(如消费新闻、体验式报道、编排方式等),使读者更易于接受广告主的诉求。通过不断加强策划,确立了
“消费专家向导”的概念。在推广上,通过飞机、商务大巴、高档场馆、公寓写字楼等固定场所的赠阅及在零售市场上的投放,产生了不错的影响。xx年,在《金周刊》的基础上,创办了新锐财富杂志《苏商》,每期发行5万份(其中订阅7600份,零售一部分,其余赠阅),在苏商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除了以广告经营为主,《经济导报》和《江苏经济报》都借助自身品牌和影响力,推出了“财经风云榜”、“最佳企业公民”、“著名企业领袖峰会”、“
十大经济新闻”、“品牌战略和国际化”、“新苏商高层评选”、“风云苏商人物”、“中小企业论坛”等活动,并将这些活动视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在发展中寻找亮点
《经济导报》的亮点主要是《新晨报》(其前身为《他+她周刊》、《家庭生活报》、《天下财富周刊》,xx年年,三报合一,形成了《新晨报》),每周一、四出版,四开24版。办刊初衷就是想办一份能挣钱的文摘周刊。当初,原本想做财经类文摘,但市场调查后,决定追求“读者的最大公约数”,放弃了这个想法,转做新闻文摘。内容涉及时政、军事、外交、财经、法制、情感、娱乐、时尚生活等方面。每篇稿件的处理都以读者愿不愿读作为取舍标准。将头版作为经营重点,精心选择头条、标题导读和最有特色的美女大照片。由于以零售为主,开始时,报社工作人员全部上街向读者、商贩推销、赠阅,然后,根据报摊反馈情况对版面进行改进。目前,编辑部共有13人,其中文字编辑7人;主要通过批发商向报摊推广,每期实际销售量为3万份左右;广告主要由广告公司代理。
第三篇:年外出考察报告和改版设想
精品文档
外出考察报告和改版设想
报告核心:
办报或改版需要一定的条件,拥有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是办报或改版成功的基础;《经济导报》及《江苏经济报》在某些方面的探索思路可供我们借鉴;尽管与之相比,我们有一些不利因素,但在很多方面,我们拥有比他们更多、更好的条件;主报应以“当日新闻深度化”为主进行改革;新办周刊应以生活服务类为主,凸现“服务创造价值”的理念。
xx 年年 5 月 29 日至 6 月 3 日,我随报社谋划组一行到济南、南京对《经济导报》和《江苏经济报》进行了学习考察,现将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在探索中发展
《经济导报》和《江苏经济报》与我报及绝大多数省份的经济报相似,都诞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当时,正值改革开放轰轰烈烈的时候,政府部门将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整个社会对经济信息的需求空前高涨,而党报及行业报纸尚未转变思路,依然以工作报道为主,无法满足人们对经济信息的需求,在此背景下,各地经济类报纸应运而生,并迎来了一段上升时期,从“小报”变为 “大报”,从周报变为日报。
然而,好景不长。进入九十年代,晚报、都市报迅速崛起,以更加实用、更加可读的内容在很短时间内占领了市场,并不断增加
经济信息的含量,使经济类报纸进入了艰难时期。此时,经济类报纸不 是积极设法提升质量,通过更加吸引人的内容争夺市场份额,而是“另辟蹊径”,紧紧抱住政府部门及行业机构的“大腿”,希望过上 “寄生”生活。当逐渐远离了市场,而又根本不可能取代各地党委机关报地位的尴尬处境落到头上的时候,经济类报纸便进入了边缘化时期。此时,屋漏偏逢连阴雨,报刊治理整顿政策的出台,促使政府部门将经济报“一脚踢开”,在观念、人员、机制都没有做好充 分准备的情况下,经济报仓促“下海”,自寻出路,进入了艰难时期。
《山东经济日报》xx 年更名为《经济导报》,试图使自己从一张地区性报纸转变为区域性报纸,并改变机关报办报模式,向市场化迈进。尽管事后《山东商报》的成功证明了这一定位的正确性,但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撑,《经济导报》终究没有迈进市场的门槛。无奈之下,《经济导报》改出新经济周刊、新生活周刊和前哨证券周 刊,同样是由于资金原因,运作数月后,除前哨证券周刊略有盈余 外,其它两个周刊都每况愈下。xx 年,《经济导报》将新生活、新经济两个周刊合二为一,主攻财经,主攻高端市场,经过两三年的调整,亏损逐渐减少。xx 年,《经济导报》推出以休闲益智为主要内容的文摘周刊——他+她周刊,迅速打开了零售市场,发行量突飞猛进。xx 年,收购《家庭生活报》,并更名为《新晨报》,解决了 《他+她周刊》的刊号问题。目前,《经济导报》已形成主报(周三
刊,每期 12 版)、《新晨报》和娱商网三个利润中心。
《经济导报》开办“齐鲁工商”、“质量在线”、“临沂商城”年创刊的《江苏经济报》也把协作办版视为 1984 等协作版面一样,一条财路,与税务、工商等多个厅局、地市合办专刊、专版,用这种手段促经营、促发行。xx 年,《江苏经济报》创办了《精品购物导刊》、《金周刊》等,通过细分市场去占领市场,选择都市强势消费群体(如白领、成功人士、经营者等)及影响消费的人群(如学生、年轻人)作为终端读者,错开了 XX 市场同质化的报业竞争。在内容上,以生活服务为主,着力提供吃喝玩乐衣食住行实用到位的服务信息,不仅如此,通过表现形式的出新(如消费新闻、体验式报道、编排方式等),使读者更易于接受广告主的诉求。通过不断加强策划,确立了 “消费专家向导”的概念。在推广上,通过飞机、商务大巴、高档场馆、公寓写字楼等固定场所的赠阅及在零售市场上的投放,产生了不错的影响。xx 年,在《金周刊》的基础上,创办了新锐财富杂志《苏商》,每期发行 5 万份(其中订阅 7600 份,零售一部分,其余赠阅),在苏商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除了以广告经营为主,《经济导报》和《江苏经济报》都借助自身品牌和影响力,推出了“财经风云榜”、“最佳企业公 民”、“著名企业领袖峰会”、“十大经济新闻”、“品牌战略和国际化”、“新苏商高层评选”、“风云苏商人物”、“中小企业论坛”等活动,并将这些活动视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在发展中寻找亮点
《经济导报》的亮点主要是《新晨报》(其前身为《他+她周刊》、年年,三报合一,形成了 xx《家庭生活报》、《天下财富周刊》,《新晨报》),每周一、四出版,四开 24 版。办刊初衷就是想办一份能挣钱的文摘周刊。当初,原本想做财经类文摘,但市场调查后,决定追求“读者的最大公约数”,放弃了这个想法,转做新闻文摘。内容涉及时政、军事、外交、财经、法制、情感、娱乐、时尚生活 等方面。每篇稿件的处理都以读者愿不愿读作为取舍标准。将头版 作为经营重点,精心选择头条、标题导读和最有特色的美女大照片。由于以零售为主,开始时,报社工作人员全部上街向读者、商贩推 销、赠阅,然后,根据报摊反馈情况对版面进行改进。目前,部共 有 13 人,其中文字 7 人;主要通过批发商向报摊推广,每期实际销售量为 3 万份左右;广告主要由广告公司代理。
据《新晨报》主编介绍,该报存在的问题主要是:1、报纸定位被人称为“小报”、“黄报”,人员地位较低,不被重视;2、由于 以文摘为主,难以出现好新闻,影响编采人员的职称评聘;3、晚报、都市报的国内新闻、社会新闻同样以文摘为主,特别是市场上同类 报纸的增多(当地报纸仿效开办《行周刊》、《阅读天下》等),增加了难度;4、由于经营压力,不得不刊登大量医疗广告,同时,稿件内容也容易流于低俗,带来了不少问题,招致了有关部门的一些批评;5、报纸零售受天气影响较大,退报率较高。
《江苏经济报》的亮点是《精品·苏商》杂志。该杂志创办于
xx 年,主要脱胎于《金周刊》,办刊宗旨是“给管理以智慧,给经
营以镜鉴,给决策以勇气,给成长以力量”,以“共建,共赢,共享”为办刊理念,采编思想是“关心读者的关心”,办刊措施是“专家办 刊,开门办刊”,目标读者为“创业者,经理人,企业家”,主要内 容是通过对“观点、事件、人物”的多角度、多层次报道,达到 “传播价值资讯,整合财富资源”的目的,以此满足读者需求。每期 128 页,铜版纸印刷,定价 15 元(印刷成本为 8 元左右)。除征订(7600 份)、零售外,主要以赠阅为主。部共有 27 人,设部、研 究院、数据中心等,并成立理事会,入会企业需交纳 1.8——8.8 万元的费用,可以享受企划等 10 项服务。仅理事会一项,杂志社的年收入就为 380 万元。
据《苏商》杂志主编介绍,该杂志的兴起,与江苏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密不可分,类似杂志在外地未必能够成功。报社的本质是企业,所以在办报时一定要引进工厂化理念。变相贩卖版面的做法会导致报纸的层次越来越低。报纸的定位不可过宽,区域化、专业化、互动化的报纸应该是有前途的。经济类报纸应将话题、专题放在第一位,把新闻放在第二位,这样才能和机关报区分开来,体现自己的存在,避免“第二党报”的尴尬处境。应叫响“服务产生价值”的口号。应树立大经营思想,围绕经营来搞策划。
三、关于本报的改版设想及几点建议
1、巩固报纸的主流地位,成立专题新闻工作室,做好“当日新闻深度化、外地新闻本地化”,以“新闻影响决策”为宗旨,找问
题、提建议。强调新闻写作故事化、现场化、情节化,以区别于
《河北日报》,体现自己的存在。在这方面,《北京商报》的“今日调查”可 供借鉴。. 2、创办一份面向市场的周刊,以盘活人力资源、优化内部结构,为报纸的整体市场化探索一条新路。
3、鉴于时机(《他+她周刊》得益于抢占先机,已经形成了有一定影响的品牌,其他文摘类报纸很难存活。如《读者》占领市场 后,其他文摘类杂志处境艰难)、市场(石家庄报纸市场已经存在大量文摘类报纸,《书刊报》、《大众阅读报》等本地文摘类报纸的日子并不好过)、时效性(无法与晚报、都市报相抗衡)、办报环境(为 了销售,难免流于低俗,影响报纸的品牌;许多稿件或者不敢刊登,或者刊登后招致有关部门的批评)、编采力量(文摘需要独特眼光和敬业精神,过去我们曾经办过文摘类周刊,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成果)
等因素,为尽量少地规避风险,不应创办文摘类周刊。
4、结合《新晨报》和《苏商》杂志的经历,特别是《江苏经 济报》创办《精品购物导刊》的做法,可以试办一份生活服务类周 刊,营造“主报占主流,周刊占市场”的局面。目前,石家庄报纸 市场还没有针对当地读者的服务类报纸,晚报、都市报都在拼新闻,服务类内容是个弱项;《家庭百科报》更多的是刊登一些生活常识,没有太多地域性的内容;《精品导报》正逐步小资化,缺乏实用性。与精神方面的阅读需求相比,石家庄读者更需要实用性较强的报纸,帮助他们创富、理财、消费。北京的《精品购物指南》、《青年周末》、天津的《假日 100 天》、上海的《申江服务导报》、《上海壹周》、广州的《羊城地铁报》、河南的《今日消费》等成功地证明了服务类报. 纸拥有广阔的市场,是目前石家庄读者的“最大公约数”所在。抓住了这个“最大公约数”,才能为“二次销售”奠定基础。
第四篇:外出考察报告范本
外出考察报告范本
为了使学校扩建的规划和设计更加科学,更加符合我校办学实际规模和创办国家级示范高中的需要,由公司领导带队,省设计院和太原理工大设计院派人参与一行六人外出考察。本次考察内容除学校建设规划和设计这项主要内容外,还考察了外地名校的管理和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情况。考察中我们采用了访、看、拍照(录相)和索取资料等办法,参观考察了深圳、珠海特区,北京、重庆两直辖市,以及江苏的江阳,山西太原等七个城市的14所名校。第一部分:所考察各校的特点
一、深圳高级中学 1.概况
深圳高级中学创办于1997年,公办全寄宿学校。学校占地面积65667平方米,建筑面积67000平方米。现有教学班46个,在校生2500人。专任教师200人,其中特级教师3人,高级85人,一级98人,本科以上学历183人,平均年龄36岁。2.学校建筑特色
(1)学校建筑庄重典雅,具有东方与西欧结合的风格。(2)建筑群错落有序,色调统一,现代文化浓郁。(3)教学区,办公区,运动区,服务区划科学合理。(4)学生宿舍带有卫生间,安装有空调。
(5)大型建筑中设置了图书馆和报告厅等公共设施,绿化面积达40%。
3.校园网络建设投资大,达1200万。各教室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学生机房建设六个,教师备有笔记本电脑。4.办学特色
(1)分层教学(a、b、c)。(2)学生自律管理。
5、借鉴之处
(1)在建筑设计上可以借鉴其东西结合的风格,以及建筑功能区划的思想(如报告厅连体设计)。(2)在办学上可以借鉴其分层教学的做法。二.深圳实验学校 1.概况
深圳实验学校于1985年建校,集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一体,分为四个部分的独校园。XX年兼并一所民办中学,现该部单办高中。2.校园建筑特色
整体一般,呈天井形两进院落。但教学功能区划合理,学校绿化面积达标,植物种类多,建有房顶植物园和阳台花卉。3.办学特色
(1)从管理者到教师在观念上的转变明显。(2)隐形课程、壁画、雕塑、讲座。(3)固定活动。
10月份为教学开放周,邀请社会各界随时来校听课,同时为学校提出意见和建议等。4.借鉴之处
(1)建筑方面:浮雕(深圳高级中学也有)、植物园。(2)办学方面:教育观念的更新和转变。三.珠海市第一中学高中部 1.概况
珠海市第一中学占地300亩,现有教学班46个,在校生2500人,于1999年新建,由清华大学设计。总投资2亿人民币。2.建筑特色
(1)整体规划科学合理,功能区划符合现代示范高中的要求。
(2)各年级的教学楼,学生宿舍楼单列。公用设施:图书馆、体育馆、游泳池等一应俱全。[!--empirenews.page--](3)该校正在新建图书馆和大型体育馆,在功能使用上更为超前。(4)运动场馆,球类田径分离。3.办学特色
(1)学校管理制度科学化、程序化。
(2)教研教成果显著(出版了多本教师教研成果著作)。外出考察报告范本 4.现代信息技术
校园网络、教学监控系统、校园电视台和多媒体教学共投资XX万元,属国内一流。5.借鉴之处
(1)建筑方面:功能区划,各功能区的连通,以及建筑的外型和色调。(2)校园网络建设。四.中山纪念中学 1.概况
创建于1934年,由中山先生之子孙科创建。校园面积350亩,寄宿制学校,在校生3700人,教职工200多人。2.建筑特色
主体建筑群对称排列,红墙绿瓦,中轴线最高处为逸仙堂,左右两侧为庆龄堂、寿屏堂、鹤龄堂等,均以中山先生好友命名。近年竣工的科学馆、体育馆、游泳池、艺术楼与旧建筑遥相呼应,整个校园郁郁葱葱。3.办学特色
建校60多年来,该校秉承中山先生为国育人的遗教,以培养高素质、高层次人才为宗旨,以中山精神+现代素质为办学特色,九十年代以来,高考升学率都在90%以上,被省教育厅誉为低进高出,加工能力强的学校,多次评为市级、省级、国家级模范学校。4.借鉴之处
(1)建筑古香古色与现代气息的交融。深厚的文化底蕴。(2)校园文化建设。
五、重庆一中
1、概况:1931年建校,占地220亩,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教职工400人,学生4000人。该校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革命经历。
2、建筑特色:沿校园中轴线是空旷的广场和体育场。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体育馆。学生宿舍和办公楼在两侧而立,给人以视野开阔的感觉。
3、办学特色:(1)教学成绩好,每年升入重点院校的学生比例很大。(2)国际交流和联合上取得喜人的成绩,该校与美、英、法、韩、新加坡等国的一些知名中学都有友好往来。(3)科技四小活动成果显著。
4、信息技术教育:投资1000余万元。每个教室都有多媒体教学设施,教师都有笔记本电脑,连通100兆宽带。
5、借鉴之处:
(1)建筑方面:广场设计与建设,坡地的绿化,建筑的排列。(2)办学方面:对外交流
六、重庆三中(重庆南开中学)
1、概况:重庆南开中学创办于1936年,完全中学。现有教学班96个,学生5000人。该校创办以来,共培养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31人,省部级领导和将军20多人,XX年升入清华大学学生49人,XX年升入这两所大学的学生40人,是一所全国重点中学。
2、建筑特色:中心地带开阔,两翼为教学楼、图书馆、艺术馆、体育馆和科学馆,给人以空旷感觉。建校时间长,正在改造原有建筑。
3、办学特色:[!--empirenews.page--](1)办学质量高。
(2)教研教改工作卓见成效,形成了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3)形成深厚的校园文化。5.借鉴之处:
(1)建筑规划要给人以醒目流畅之感。
(2)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体现学校特色。(校史展览馆将该校风雨60年的奋斗历程缩浓该室)
七、江阳华士高中、华士实验学校国际部 1.概况
华士高中是江阳市华士镇属高中,该校占地100余亩,投资1亿多元,正在申报国家级示范高中。华士实验学校国际部属社会力量办学,该校从幼儿园一直至高中,占地面积100余亩。2.建筑特色
这两所学校在设计和建筑风格上有相似之处。突出南方建筑特色,曲线型建筑多。呈井字形状,四廊相连,外观美,特别是华士实验学校国际部。其幼儿、小学、中学的建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教学功能。3.借鉴之处
(1)在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年龄特点和不同学段教学功能特征。(2)规划中应考虑学生休闲之地(小公园)外出考察报告范本
八、南京师大(附中)南京师大是南京大学城中建设最漂亮的一所学校,气势宏大,设计不俗,特点是能巧妙地利用地形特点,科学合理地安排建筑,令人叹服。其体育馆、图书馆和广场的设计都值得我的借鉴。另外,该校将生活、学习、运动化为几个整体区域,给教学和学生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几个区域与共用设施,如图书馆、体育中心等建筑之间都有校内公交车接送师生。
第五篇:如何写外出考察报告
如何写好外出考察报告
考察报告是指机关企事业单位派出的有关人员对有关的人和事进行实际考察之后写成的书面报告。对人的考察报告主要有选拔任用干部考察报告,干部人事考察报告,模范人物考察报告等。对事的考察报告主要有外出参观考察报告,重点项目考察报告,市场状况考察报告等。关于干部人事类考察报告的写作,各级组织人事部门有专门的规定和要求,本文不再赘述。这里仅就外出考察报告的写作谈几点意见。
一、考察报告的文体特点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名级各地公派人员的外出考察活动日渐增多。每次考察活动结束之后,考察人员往往要将考察的情况、学到的经验及受到的启示等,写成文字材料报告本单位或上级有关领导,以便借鉴外地有益的做法和经验,推动和改进本单位的工作。正因为如此,这些年外出考察报告的写作频率明显提高,而且越来越为各级领导所重视。
考察报告是机关企事业单位常用的事务公文,是一种类似于调查报告的独立的应用文体。它既不属于记叙文,也不属于论述文,有三个明显的文体特点: 一是记叙和论述兼而有之。考察报告的写作以考察活动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为基础,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通常要用一定的篇幅对考察的情况和事实加以叙述和说明,有时还需要少量的描写或抒情,需要引用一些当地的谚语、惯用语或群众议论等。在叙述情况的同时,考察报告中还要明确地表示出作者对考察对象及有关情况的看法、意见和态度;有时还要将外地的经验与本单位的情况进行简要的分析比较,提出一些评价性、结论性或启示性的意见。而这些又需要用议论的方式来表达。可见,考察报告中的记叙和论述缺一不可。
二是观点支配和统帅材料。考察报告的写作同其他应用文写作一样,写作者必须先对考察中所获取的大量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形成综合性、结论性的观点或意见,然后才能进入实际的写作状态。离开丰富的考察材料,就难以提炼报告的主题和观点;离开正确的结论和观点,同样无法准确地归纳考察的情况、事实和典型事例。在考察报告中,议论成分明显地占居着主导地位,而叙述成分只是对结论和观点起着配合作用。
三是语言和材料客观准确。考察报告选词平实准确,用语质朴自然,基调庄重严肃,措辞讲究分寸。它既不同于以说明为主的解说词和简介材料;也不同于描绘性情感性较浓的事件通讯或游记散文。在材料的选用上必须客观、真实、准确。报告中所引用的数据应是经过当地核实和确认的数据;报告中所列举的事例应是真实的、新鲜的、具有典型指导意义的事例,不允许使用道听途说的有水分的材料。
二、考察报告的基本结构
在外观结构上,考察报告有标题、正文和落款。标题通常由事由和文种组成。如《关于赴海南经济开发区参观考察的情况报告》。也有的标题略去事由,直书《参观考察报告》、《出国考察报告》等。落款一般写“××考察团(队、组)”,也有的在落款中标明考察人员的姓名。落款之下写年、月、日,一般不加盖公章、私章。
在正文内容的结构布局上通常分为三部分:(一)考察概况部分
这部分是考察报告的前言或序言。通常包含以下一些内容:有的重在介绍起因,简述本次考察的动因及背景,指明为什么要对某地区某项目进行考察等;有的主要简述过程,叙写本次考察的时间、地点、涉及范围及考察方法等;还有的侧重说明情况,介绍考察对象的基本情况、突出成绩、显著特点、典型经验及对其考察的意义作用等。这部分内容的写作要开门见山,简明扼要,篇幅不宜太长。(二)考察内容部分
这部分是考察报告的主体。要写出考察对象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做法、基本经验、突出成果等。内容布局上可视情况采用纵式、横式、合式的结构安排方式。采用纵式结构的考察报告,通常有两种写法:一种是按照考察的先后顺序,自然地逐“点”叙写。即以作者的考察活动为线索,把参观的若干个单位、走访的若干个人、考查的若干个“点”串在一起去写。既要交代各“点”情况,又应突出考察重点。有时还可以对每个点侧重讲一个特色或一条经验,防止报告内容重复。另一种是按照考察对象本身发展变化的过程或时间顺序来写。这种结构方式适用于反映考察对象的情况,可将其发展过程大致划分为若干个阶段去写,然后归纳综合其做法和经验。
采用横式结构的考察报告,主要是按照考察对象的几种做法、几条经验、几点体会或认识来分别组织材料,逐项加以叙述或论述。采用这种写法要在材料的筛选分类和各个小观点的提炼上下功夫。为使叙述眉目清楚,对于各个相互并列的内容往往要分段叙写或者用小标题分隔。各段的小标题或头一句话就是小观点,它们与考察报告的主题或总观点形成“众星捧月”的格局。采用合式结构的考察报告,通常按总分式或对比式安排材料。总分式安排,就是对考察对象的情况先从总体上展现概貌,然后分述各部分内容;或者先分述各部分内容,然后从总体上加以概括和深化。对比式安排,就是将两个不同的考察对象或者将某一考察对象内部两个不同的方面进行对比;也可以将考察对象的情况与本单位的情况加以对比。通过对比区分优劣,突出考察成果,获得某种启示或借鉴。(三)收获与启示部分
这是考察人员谈收获、讲认识的部分,以议论为主。在这部分内容中,有的是对考察对象提出总的印象和看法,总结本次考察所受到的教育和启发;也有的是对考察内容从理论高度加以概括和升华,指出其具有规律性的可借鉴的东西;还有的是根据考察的情况和结论,联系本地实际,针对性地提出学习与改进工作的意见或建议。这部分内容具有结论性、启示性和参谋性,是对报告主题的深化和升华,虽不宜详写,但不可不写。
三、考察报告的写作要点
考察报告是用来反映考察情况、传达外地经验、为本单位领导的决策和工作提供参考的。因而对其材料的真实性、经验的先进性、观点的新颖性和内容的适用性有着较高的要求。写作中应着重抓好以下三个环节。
首先是考察要细。细致地、系统地观察,充分地详尽地占有材料,是考察报告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如果只是走马观花式的参观、浮光掠影式的考察或者满足于掌握考察对象准备的某些情况简介材料,那就不可能写出像样的考察报告。一般来说,考察报告的写作应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要有明确的考察目的。单位派出人员考察通常有两种动因:有的是为了打破本单位封闭保守的现状,让干部职工通过外出参观考察开扩视野,解放思想;有的是为了针对性地解决本单位改革发展中的某些关键性问题,吸取和借鉴外地的宝贵经验。对于领导者既定的考察目的,撰写人员应心领神会,并从考察目的出发,牢牢把握考察的范围与重点,有意识地收集和积累相关材料,做到考有所向,察有所获,胸中有数。二是要有相关的业务知识。确定考察目标后,考察人员应加紧做好与考察课题相关的知识准备工作。要主动熟悉和钻研与考察课题有关的理论或业务知识;学习和重温有关的方针政策与报刊资料;尽可能提前收集掌握一些与考察对象相关的史地材料或背景资料。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考察工作的主动权。三是要有科学的考察方法。考察中除认真看资料、听讲解和实地察看外,还应采取个别走访、小型座谈、参与当地某些活动等方法,尽可能多地了解和记录第一手材料。占有材料越充分,考察报告的内容就越厚实。其次是开掘要深。考察报告的写作中有一种通病,就是过程细,内容杂,篇幅长,像是一篇考察活动的“流水账”,让人看后不得要领,甚至引起领导厌烦。这类报告的失误就在材
料的梳理和开掘上。一般来说,考察过程中所获得的认识仅仅是感性认识,其材料往往比较分散、零碎,往往只是些表面的事态,还缺乏较强的系统性和深刻性。只有对这些感性材料进行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才能飞跃到理性认识阶段,形成明确的结论和观点,提炼出报告的主题思想。实践表明,对考察材料的深度加工是写好考察报告的前提。对考察材料开掘越深,认识越准,写出的考察报告才越有参考使用价值。
最后是选材要精。有了明确的结论和观点之后,就要根据这些结论和观点来选取和组织材料。通常的做法是,先要对掌握的素材特别是例子进行分类梳理,然后将观点和例子对应起来,组合成一个个有观点、有材料的“文章块”,再把这些“文章块”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组合在一起,便是一篇完整的考察报告。可见,要使报告有深度、有分量,除了观点必须正确外,还须在选材用材特别是选用例子上下功夫。一要选用恰当的例子,防止例证不充分或观点例子“两张皮”;二要选用有代表性的例子,确保经验本身的先进性;三要选用典型的例子,体现报告内容的指导性;四要选用新颖的例子,使报告具有时代性和创造性。总之在考察材料充分的情况下,一定要坚持好中选优的原则,选取那些最能说明问题、最有说服力的例子来证明考察的结论和观点。只有观点正确,选材精当,写出的考察报告才会有质量,有分量,有较大的参考使用价值。篇二:如何写外出考察报告 如何写外出考察报告 随着改革开放及对外交流的增加,现在很多单位都采取外出考察的方式,学习借鉴先进地区、行业的经验和做法,可以说这既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反思不足、寻找差距、明确方向的过程,这对于落后地区学习先进经验,缩小与先进地区的差距无疑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将对本地、本部门的工作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考察结束后,考察方将整个外出考察过程用文字的形式表述出来就是外出考察报告。我认为,外出考察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一、引言
引言部分即平时我们写文章时所说的冒,应包括此次外出考察的目的,什么人员参加,到什么地方去,重点考察什么内容等。如本报告在引言部分所写的某县组织各乡镇、有关部门负责人赴外地就项目建设、园区建设、招商引资以及新农村建设进行实地考察,让人知道了此次外出考察的主旨所在,读起来让人一目了然。
二、被考察方工作中的主要做法及成功经验
此部分最主要的是要把被考察方工作中的与众不同之处及成功经验写出来。如本报告所写考察团的感受是当地的思想解放程度高、经济发展势头猛,改革开放力度大,令人震撼,发人深省,为什么当地发展迅速呢?仔细探究,主要做法是当地的干部群众观念新、思路活,加快发展的势头猛、气魄大,招商引资的措施硬、方法多,争先创优的状态好,劲头足。外出考察的主要目的就是学习先进地区的经验,反思自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明确下一步的努力方向。如ⅹⅹ市各县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主要有:超前的思想意识造就了干大事业的大气魄,外向型的经济格局提升了发展速度,完备的发展载体奠定了腾飞的基础,永不懈怠的精神铸就了前进的动力,优越的创业环境推动了经济的跨越发展。总结经验部分是考察报告的重头戏,一定要写深,写透,写全,切忌浅尝辄止,走马观花,做表面文章,那样就达不到外出考察学习的目的,也不 可能给没有参加考察的同志以启示,这一点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三、对照先进找差距,下一步拟采取的措施
外出考察结束后下一步的主要工作就是学习人家的成功经验,并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情况,搞好结合,使之成为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反思工作、改进工作的契机,这里面就有一个如何落实的过程,即下一步怎么办、怎么干,如何加速发展的问题。外出考察的目的就是对照先进找差距,通过此次考察,该县委、县政府就找到了加快发展的方向和下一步拟采取的有效措施“六个突破”。即:在解放思想上实现新突破;在以工强县上实现新突破;在招商引资上实现新突破;在破解瓶颈上实现新突破;在新农村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在狠抓落实上求突破。
需要注意的是,外出考察报告中要选好典型事例,尽量用典型引路,事实说话,因为事实胜于雄辨,典型最具代表性。本篇考察报告中就多次例举了当地经济发展中的一些具体事例,用了大量数据来说明当地的发展态势好、速度快,效果非常直观,比泛泛的讲要生动的多,这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附:
关于赴ⅹⅹ市学习考察情况的报告
中共ⅹⅹ县委 ⅹⅹ县人民政府
为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学习先进,查找不足,激发全县上下大干工业、大上项目的热情,6月2日至10日,我们组织各乡镇、有关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共计40余人,赴ⅹⅹ市六县(市、区)就项目建设、园区建设、招商引资以及新农村建设进行了学习考察。学习考察期间,听取了当地的经验介
绍,实地考察了工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企业、农村。现将学习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感受ⅹⅹ,发展态势令人震撼
ⅹⅹ市是一个农业大市,经济基础比较薄弱,但近几年来他们却取得了飞速发展,创造了落后地区迅速崛起的“ⅹⅹ现象”。考察期间,考察团所到之处,无不感受到当地涌动着发展的热潮,他们思想解放程度之高、经济发展势头之猛、改革开放力度之大,令人震撼,发人深省。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干部群众的观念新、思路活。当地之所以能够取得大发展、快发展,第一位的原因就在于这些地方的干部群众观念新、思路活,能够在纷繁复杂的大环境中找准发展定位,能够在挑战中发现和抢抓机遇,能够在不可能中发现可能,以超前的思维、崭新的理念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实现了大发展、快发展。他们的发展理念特别新,他们解决难题的办法特别多,他们推动工作开展的方式特别活,他们把人才视为第一资源的意识特别强。(例子)
二是加快发展的势头猛、气魄大。ⅹⅹ市各县(市、区)无论是工业园区的总体规模还是企业的单体规模,都气势恢弘;无论是发展速度还是发展质量,都堪称一流。(例子)
三是招商引资的措施硬、方法多。考察团参观的ⅹⅹ市几个县(市、区),都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发展的根本举措,不断创新招商思路,完善招商措施,激活招商主体,千方百计招大商、引巨资,借助外力加快了自身发展。(例子)是争先创优的状态好、劲头足。当地干部群众的精神都十分振奋,不管是党委政府的负责人,还是企业的厂长经理,都有一种不甘落后、不肯服输的劲头,都有一种居安思危、勇创一流的精神,都有一种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魄力。(例子)
二、分析ⅹⅹ,成功经验可资借鉴
从总体上讲,ⅹⅹ市各县(市、区)思想体制障碍克服得好、主体主动性调动得好、发展环境打造得好、创造性的工作开展得好,这些成功实践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超前的思想意识,赋予了他们宏大的气魄。ⅹⅹ市各县(市、区)之所以在经济发展上保持了迅猛的势头和强大的后劲,最根本的就在于他们拥有开阔的眼界,能够敏锐的发现机遇甚至主动的创造机遇,能够动态的、创造性的解决发展中的各类难题。与他们相比,我们一些同志的思想还不够解放,有的存在唯条件、唯客观的思想,缺乏加快发展的信心;有的在工作中瞻前顾后,顾虑重重,放不开手脚,迈不开步子;有的看问题总是先看到困难,而不会在挑战中发现机遇,更谈不上创造性的利用机遇。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加快发展的障碍,是我们落后的根源,必须在今后工作中认真解决。
外向型经济格局,提升了他们发展的速度。ⅹⅹ市各县(市、区)之所以能够得到飞速发展,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都把扩大开放作为兴县的根本之策,在招商引资上招招新、招招实,在资本运营上敢探索、敢尝试,借助外力激发了内部潜力,使经济发展焕发出旺盛的活力。虽然我们也把“开放兴县”作为三大战略之一,在近年来的工作中也积累了一些招商引资经验,但实事求是的讲,相当一部分同志在这方面还是“门外汉”,思路不够宽,方法不够多。
完备的发展载体,奠定了他们腾飞的基础。“没有梧桐树,引不来金凤凰”。经济规模的扩张,离不开有效的平台和载体。ⅹⅹ市各县(市、区)都把园区建设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规划建设了一批高标准的工业园区,以完善的设施和一流的服务,吸纳了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入区发展,形成了聚集效应,拉动了经济发展。就我县来看,近年来自己与自己比,迈出了不
小的步伐,拉出了园区的基本框架,引进培育了一批项目,但横向比较,特别是与ⅹⅹ各县(市、区)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饱满的精神状态,铸就了他们永往直前的动力。精神状态是信念,是支柱,更是一种动力。ⅹⅹ市各县(市、区)之所以能够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辉煌,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他们有一种永不自满、永不懈怠、永不停步的精神,有一种不向困难低头、不向挑战屈服的勇气。我们必须看到激烈竞争的严峻形势,认识到小进即退、慢进亦退的道理,不能有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要实现大发展、快发展,就必须把精神状态调整到最佳,努力跳出本地本单位的“小圈子”,放眼全市全国的“大范围”,瞄准先进,奋起直追,以一种见贤思进、见贤思齐的雄心壮志,全身心的投入到各项工作中去,努力创造一流的业绩。优越的创业环境,实现了他们跨越发展的梦想。环境代表着形象,蕴藏着后劲,体现着实力。ⅹⅹ市各县(市、区)通过软硬环境的不断提升和整合,使单一效应的环境因素产生叠加效应、磁场效应和连锁效应,吸引了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推动了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学习ⅹⅹ市,就必须进一步树立“环境是生产力,优化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观念,把环境营造从“物”的层面提高到“人”的层面,从“干部”的层面提高到“全民”的层面,努力创造引得来、留得住、有奔头的投资环境。
三、学习ⅹⅹ,推进我县更快更好发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考察团在感叹ⅹⅹ市六县(市、区)快速发展的同时,一致表示,要认真消化吸收考察成果,努力在结合上下功夫,在灵活运用上下功夫,真正使学习考察成为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过程,成为反思工作、改进工作的契机,成为加快发展、实现跨越的动力,在六个方面实现新突破:
一是在解放思想上实现新突破。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就是财富。ⅹⅹ市各篇三:如何写外出考察报告 如何写外出考察报告 随着改革开放及对外交流的增加,现在很多单位都采取外出考察的方式,学习借鉴先进地区、行业的经验和做法,可以说这既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反思不足、寻找差距、明确方向的过程,这对于落后地区学习先进经验,缩小与先进地区的差距无疑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将对本地、本部门的工作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考察结束后,考察方将整个外出考察过程用文字的形式表述出来就是外出考察报告。我认为,外出考察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一、引言
引言部分即平时我们写文章时所说的冒,应包括此次外出考察的目的,什么人员参加,到什么地方去,重点考察什么内容等。如本报告在引言部分所写的某县组织各乡镇、有关部门负责人赴外地就项目建设、园区建设、招商引资以及新农村建设进行实地考察,让人知道了此次外出考察的主旨所在,读起来让人一目了然。
二、被考察方工作中的主要做法及成功经验
此部分最主要的是要把被考察方工作中的与众不同之处及成功经验写出来。如本报告所写考察团的感受是当地的思想解放程度高、经济发展势头猛,改革开放力度大,令人震撼,发人深省,为什么当地发展迅速呢?仔细探究,主要做法是当地的干部群众观念新、思路活,加快发展的势头猛、气魄大,招商引
资的措施硬、方法多,争先创优的状态好,劲头足。外出考察的主要目的就是学习先进地区的经验,反思自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明确下一步的努力方向。如ⅹⅹ市各县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主要有:超前的思想意识造就了干大事业的大气魄,外向型的经济格局提升了发展速度,完备的发展载体奠定了腾飞的基础,永不懈怠的精神铸就了前进的动力,优越的创业环境推动了经济的跨越发展。总结经验部分是考察报告的重头戏,一定要写深,写透,写全,切忌浅尝辄止,走马观花,做表面文章,那样就达不到外出考察学习的目的,也不可能给没有参加考察的同志以启示,这一点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三、对照先进找差距,下一步拟采取的措施
外出考察结束后下一步的主要工作就是学习人家的成功经验,并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情况,搞好结合,使之成为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反思工作、改进工作的契机,这里面就有一个如何落实的过程,即下一步怎么办、怎么干,如何加速发展的问题。外出考察的目的就是对照先进找差距,通过此次考察,该县委、县政府就找到了加快发展的方向和下一步拟采取的有效措施“六个突破”。即:在解放思想上实现新突破;在以工强县上实现新突破;在招商引资上实现新突破;在破解瓶颈上实现新突破;在新农村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在狠抓落实上求突破。
需要注意的是,外出考察报告中要选好典型事例,尽量用典型引路,事实说话,因为事实胜于雄辨,典型最具代表性。本篇考察报告中就多次例举了当地经济 发展中的一些具体事例,用了大量数据来说明当地的发展态势好、速度快,效果非常直观,比泛泛的讲要生动的多,这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附:
关于赴ⅹⅹ市学习考察情况的报告
中共ⅹⅹ县委 ⅹⅹ县人民政府
为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学习先进,查找不足,激发全县上下大干工业、大上项目的热情,6月2日至10日,我们组织各乡镇、有关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共计40余人,赴ⅹⅹ市六县(市、区)就项目建设、园区建设、招商引资以及新农村建设进行了学习考察。学习考察期间,听取了当地的经验介绍,实地考察了工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企业、农村。现将学习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感受ⅹⅹ,发展态势令人震撼
ⅹⅹ市是一个农业大市,经济基础比较薄弱,但近几年来他们却取得了飞速发展,创造了落后地区迅速崛起的“ⅹⅹ现象”。考察期间,考察团所到之 处,无不感受到当地涌动着发展的热潮,他们思想解放程度之高、经济发展势头之猛、改革开放力度之大,令人震撼,发人深省。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干部群众的观念新、思路活。当地之所以能够取得大发展、快发展,第一位的原因就在于这些地方的干部群众观念新、思路活,能够在纷繁复杂的大环境中找准发展定位,能够在挑战中发现和抢抓机遇,能够在不可能中发现可能,以超前的思维、崭新的理念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实现了大发展、快发展。他们的发展理念特别新,他们解决难题的办法特别多,他们推动工作开展的方式特别活,他们把人才视为第一资源的意识特别强。(例子)
二是加快发展的势头猛、气魄大。ⅹⅹ市各县(市、区)无论是工业园区的总体规模还是企业的单体规模,都气势恢弘;无论是发展速度还是发展质量,都堪称一流。(例子)三是招商引资的措施硬、方法多。考察团参观的ⅹⅹ市几个县(市、区),都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发展的根本举措,不断创新招商思路,完善招商措施,激活招商主体,千方百计招大商、引巨资,借助外力加快了自身发展。(例子)是争先创优的状态好、劲头足。当地干部群众的精神都十分振奋,不管是党委政府的负责人,还是企业的厂长经理,都有一种不甘落后、不肯服输的劲头,都有一种居安思危、勇创一流的精神,都有一种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魄力。(例子)
二、分析ⅹⅹ,成功经验可资借鉴
从总体上讲,ⅹⅹ市各县(市、区)思想体制障碍克服得好、主体主动性调动得好、发展环境打造得好、创造性的工作开展得好,这些成功实践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超前的思想意识,赋予了他们宏大的气魄。ⅹⅹ市各县(市、区)之所以在经济发展上保持了迅猛的势头和强大的后劲,最根本的就在于他们拥有开阔的眼界,能够敏锐的发现机遇甚至主动的创造机遇,能够动态的、创造性的解决发展中的各类难题。与他们相比,我们一些同志的思想还不够解放,有的存在唯条件、唯客观的思想,缺乏加快发展的信心;有的在工作中瞻前顾后,顾虑重重,放不开手脚,迈不开步子;有的看问题总是先看到困难,而不会在挑战中发现机遇,更谈不上创造性的利用机遇。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加快发展的障碍,是我们落后的根源,必须在今后工作中认真解决。
外向型经济格局,提升了他们发展的速度。ⅹⅹ市各县(市、区)之所以能够得到飞速发展,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都把扩大开放作为兴县的根本之策,在招商引资上招招新、招招实,在资本运营上敢探索、敢尝试,借助外力激发了内部潜力,使经济发展焕发出旺盛的活力。虽然我们也把“开放兴县”篇四:教你如何写考察报告
教你如何写考察报告
考察报告是指机关企事业单位派出的有关人员对有关的人和事进行实际考察之后写成的书面报告。对人的考察报告主要有选拔任用干部考察报告,干部人事考察报告,模范人物考察报告等。对事的考察报告主要有外出参观考察报告,重点项目考察报告,市场状况考察报告等。关于干部人事类考察报告的写作,各级组织人事部门有专门的规定和要求,本文不再赘述。这里仅就外出考察报告的写作谈几点意见。
一、考察报告的文体特点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名级各地公派人员的外出考察活动日渐增多。每次考察活动结束之后,考察人员往往要将考察的情况、学到的经验及受到的启示等,写成文字材料报告本单位或上级有关领导,以便借鉴外地有益的做法和经验,推动和改进本单位的工作。正因为如此,这些年外出考察报告的写作频率明显提高,而且越来越为各级领导所重视。
考察报告是机关企事业单位常用的事务公文,是一种类似于调查报告的独立的应用文体。它既不属于记叙文,也不属于论述文,有三个明显的文体特点:
一是记叙和论述兼而有之。考察报告的写作以考察活动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为基础,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通常要用一定的篇幅对考察的情况和事实加以叙述和说明,有时还需要少量的描写或抒情,需要引用一些当地的谚语、惯用语或群众议论等。在叙述情况的同时,考察报告中还要明确地表示出作者对考察对象及有关情况的看法、意见和态度;有时还要将外地的经验与本单位的情况进行简要的分析比较,提出一些评价性、结论性或启示性的意见。而这些又需要用议论的方式来表达。可见,考察报告中的记叙和论述缺一不可。
二是观点支配和统帅材料。考察报告的写作同其他应用文写作一样,写作者必须先对考察中所获取的大量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形成综合性、结论性的观点或意见,然后才能进入实际的写作状态。离开丰富的考察材料,就难以提炼报告的主题和观点;离开正确的结论和观点,同样无法准确地归纳考察的情况、事实和典型事例。在考察报告中,议论成分明显地占居着主导地位,而叙述成分只是对结论和观点起着配合作用。三是语言和材料客观准确。考察报告选词平实准确,用语质朴自然,基调庄重严肃,措辞讲究分寸。它既不同于以说明为主的解说词和简介材料;也不同于描绘性情感性较浓的事件通讯或游记散文。在材料的选用上必须客观、真实、准确。报告中所引用的数据应是经过当地核实和确认的数据;报告中所列举的事例应是真实的、新鲜的、具有典型指导意义的事例,不允许使用道听途说的有水分的材料。
二、考察报告的基本结构
在外观结构上,考察报告有标题、正文和落款。标题通常由事由和文种组成。如《关于赴海南经济开发区参观考察的情况报告》。也有的标题略去事由,直书《参观考察报告》、《出国考察报告》等。落款一般写“××考察团(队、组)”,也有的在落款中标明考察人员的姓名。落款之下写年、月、日,一般不加盖公章、私章。
在正文内容的结构布局上通常分为三部分:(一)考察概况部分
这部分是考察报告的前言或序言。通常包含以下一些内容:有的重在介绍起因,简述本次考察的动因及背景,指明为什么要对某地区某项目进行考察等;有的主要简述过程,叙写本次考察的时间、地点、涉及范围及考察方法等;还有的侧重说明情况,介绍考察对象的基本情况、突出成绩、显著特点、典型经验及对其考察的意义作用等。这部分内容的写作要开门见山,简明扼要,篇幅不宜太长。(二)考察内容部分
这部分是考察报告的主体。要写出考察对象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做法、基本经验、突出成果等。内容布局上可视情况采用纵式、横式、合式的结构安排方式。采用纵式结构的考察报告,通常有两种写法:一种是按照考察的先后顺序,自然地逐“点”叙写。即以作者的考察活动为线索,把参观的若干个单位、走访的若干个人、考查的若干个“点”串在一起去写。既要交代各“点”情况,又应突出考察重点。有时还可以对每个点侧重讲一个特色或一条经验,防止报告内容重复。另一种是按照考察对象本身发展变化的过程或时间顺序来写。这种结构方式适用于反映考察对象的情况,可将其发展过程大致划分为若干个阶段去写,然后归纳综合其做法和经验。
采用横式结构的考察报告,主要是按照考察对象的几种做法、几条经验、几点体会或认识来分别组织材料,逐项加以叙述或论述。采用这种写法要在材料的筛选分类和各个小观点的提炼上下功夫。为使叙述眉目清楚,对于各个相互并列的内容往往要分段叙写或者用小标题分隔。各段的小标题或头一句话就是小观点,它们与考察报告的主题或总观点形成“众星捧月”的格局。采用合式结构的考察报告,通常按总分式或对比式安排材料。总分式安排,就是对考察对象的情况先从总体上展现概貌,然后分述各部分内容;或者先分述各部分内容,然后从总体上加以概括和深化。对比式安排,就是将两个不同的考察对象或者将某一考察对象内部两个不同的方面进行对比;也可以将考察对象的情况与本单位的情况加以对比。通过对比区分优劣,突出考察成果,获得某种启示或借鉴。(三)收获与启示部分
这是考察人员谈收获、讲认识的部分,以议论为主。在这部分内容中,有的是对考察对象提出总的印象和看法,总结本次考察所受到的教育和启发;也有的是对考察内容从理论高度加以概括和升华,指出其具有规律性的可借鉴的东西;还有的是根据考察的情况和结论,联系本地实际,针对性地提出学习与改进工作的意见或建议。这部分内容具有结论性、启示性和参谋性,是对报告主题的深化和升华,虽不宜详写,但不可不写。
三、考察报告的写作要点
考察报告是用来反映考察情况、传达外地经验、为本单位领导的决策和工作提供参考的。因而对其材料的真实性、经验的先进性、观点的新颖性和内容的适用性有着较高的要求。写作中应着重抓好以下三个环节。
首先是考察要细。细致地、系统地观察,充分地详尽地占有材料,是考察报告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如果只是走马观花式的参观、浮光掠影式的考察或者满足于掌握考察对象准备的某些情况简介材料,那就不可能写出像样的考察报告。一般来说,考察报告的写作应具备三个条件:一是
要有明确的考察目的。单位派出人员考察通常有两种动因:有的是为了打破本单位封闭保守的现状,让干部职工通过外出参观考察开扩视野,解放思想;有的是为了针对性地解决本单位改革发展中的某些关键性问题,吸取和借鉴外地的宝贵经验。对于领导者既定的考察目的,撰写人员应心领神会,并从考察目的出发,牢牢把握考察的范围与重点,有意识地收集和积累相关材料,做到考有所向,察有所获,胸中有数。二是要有相关的业务知识。确定考察目标后,考察人员应加紧做好与考察课题相关的知识准备工作。要主动熟悉和钻研与考察课题有关的理论或业务知识;学习和重温有关的方针政策与报刊资料;尽可能提前收集掌握一些与考察对象相关的史地材料或背景资料。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考察工作的主动权。三是要有科学的考察方法。考察中除认真看资料、听讲解和实地察看外,还应采取个别走访、小型座谈、参与当地某些活动等方法,尽可能多地了解和记录第一手材料。占有材料越充分,考察报告的内容就越厚实。
其次是开掘要深。考察报告的写作中有一种通病,就是过程细,内容杂,篇幅长,像是一篇考察活动的“流水账”,让人看后不得要领,甚至引起领导厌烦。这类报告的失误就在材料的梳理和开掘上。一般来说,考察过程中所获得的认识仅仅是感性认识,其材料往往比较分散、零碎,往往只是些表面的事态,还缺乏较强的系统性和深刻性。只有对这些感性材料进行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才能飞跃到理性认识阶段,形成明确的结论和观点,提炼出报告的主题思想。实践表明,对考察材料的深度加工是写好考察报告的前提。对考察材料开掘越深,认识越准,写出的考察报告才越有参考使用价值。
最后是选材要精。有了明确的结论和观点之后,就要根据这些结论和观点来选取和组织材料。通常的做法是,先要对掌握的素材特别是例子进行分类梳理,然后将观点和例子对应起来,组合成一个个有观点、有材料的“文章块”,再把这些“文章块”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组合在一起,便是一篇完整的考察报告。可见,要使报告有深度、有分量,除了观点必须正确外,还须在选材用材特别是选用例子上下功夫。一要选用恰当的例子,防止例证不充分或观点例子“两张皮”;二要选用有代表性的例子,确保经验本身的先进性;三要选用典型的例子,体现报告内容的指导性;四要选用新颖的例子,使报告具有时代性和创造性。总之在考察材料充分的情况下,一定要坚持好中选优的原则,选取那些最能说明问题、最有说服力的例子来证明考察的结论和观点。只有观点正确,选材精当,写出的考察报告才会有质量,有分量,有较大的参考使用价值。篇五:外出考察报告范文
外出考察报告范文
关于赴××市学习考察情况的报告
中共××县委××县人民政府
为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学习先进,查找不足,激发全县上下大干工业、大上项目的热情,6月2日至10日,我们组织各乡镇、有关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共计40余人,赴××市六县(市、区)就项目建设、园区建设、招商引资以及新农村建设进行了学习考察。学习考察期间,听取了当地的经验介绍,实地考察了工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企业、农村。现将学习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感受××,发展态势令人震撼
××市是一个农业大市,经济基础比较薄弱,但近几年来他们却取得了飞速发展,创造了落后地区迅速崛起的“××现象”。考察期间,考察团所到之处,无不感受到当地涌动着发展的热潮,他们思想解放程度之高、经济发展势头之猛、改革开放力度之大,令人震撼,发人深省。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干部群众的观念新、思路活。当地之所以能够取得大发展、快发展,第一位的原因就在于这些地方的干部群众观念新、思路活,能够在纷繁复杂的大环境中找准发展定位,能够在挑战中发现和抢抓机遇,能够在不可能中发现可能,以超前的思维、崭新的理念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实现了大发展、快发展。他们的发展理念特别新,他们解决难题的办法特别多,他们推动工作开展的方式特别活,他们把人才视为第一资源的意识特别强。(例子)
二是加快发展的势头猛、气魄大。××市各县(市、区)无论是工业园区的总体规模还是企业的单体规模,都气势恢弘;无论是发展速度还是发展质量,都堪称一流。(例子)
三是招商引资的措施硬、方法多。考察团参观的××市几个县(市、区),都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发展的根本举措,不断创新招商思路,完善招商措施,激活招商主体,千方百计招大商、引巨资,借助外力加快了自身发展。(例子)四是争先创优的状态好、劲头足。当地干部群众的精神都十分振奋,不管是党委政府的负责人,还是企业的厂长经理,都有一种不甘落后、不肯服输的劲头,都有一种居安思危、勇创一流的精神,都有一种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魄力。(例子)
二、分析××,成功经验可资借鉴 从总体上讲,××市各县(市、区)思想体制障碍克服得好、主体主动性调动得好、发展环境打造得好、创造性的工作开展得好,这些成功实践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超前的思想意识,赋予了他们宏大的气魄。××市各县(市、区)之所以在经济发展上保持了迅猛的势头和强大的后劲,最根本的就在于他们拥有开阔的眼界,能够敏锐的发现机遇甚至主动的创造机遇,能够动态的、创造性的解决发展中的各类难题。与他们相比,我们一些同志的思想还不够解放,有的存在唯条件、唯客观的思想,缺乏加快发展的信心;有的在工作中瞻前顾后,顾虑重重,放不开手脚,迈不开步子;有的看问题总是先看到困难,而不会在挑战中发现机遇,更谈不上创造性的利用机遇。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加快发展的障碍,是我们落后的根源,必须在今后工作中认真解决。外向型经济格局,提升了他们发展的速度。××市各县(市、区)之所以能够得到飞速发展,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都把扩大开放作为兴县的根本之策,在招商引资上招招新、招招实,在资本运营上敢探索、敢尝试,借助外力激发了内部潜力,使经济发展焕发出旺盛的活力。虽然我们也把“开放兴县”作为三大战略之一,在近年来的工作中也积累了一些招商引资经验,但实事求是的讲,相当一部分同志在这方面还是“门外汉”,思路不够宽,方法不够多。
完备的发展载体,奠定了他们腾飞的基础。“没有梧桐树,引不来金凤凰”。经济规模的扩张,离不开有效的平台和载体。××市各县(市、区)都把园区建设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规划建设了一批高标准的工业园区,以完善的设施和一流的服务,吸纳了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入区发展,形成了聚集效应,拉动了经济发展。就我县来看,近年来自己与自己比,迈出了不小的步伐,拉出了园区的基本框架,引进培育了一批项目,但横向比较,特别是与××各县(市、区)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饱满的精神状态,铸就了他们永往直前的动力。精神状态是信念,是支柱,更是一种动力。××市各县(市、区)之所以能够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辉煌,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他们有一种永不自满、永不懈怠、永不停步的精神,有一种不向困难低头、不向挑战屈服的勇气。我们必须看到激烈竞争的严峻形势,认识到小进即退、慢进亦退的道理,不能有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要实现大发展、快发展,就必须把精神状态调整到最佳,努力跳出本地本单位的“小圈子”,放眼全市全国的“大范围”,瞄准先进,奋起直追,以一种见贤思进、见贤思齐的雄心壮志,全身心的投入到各项工作中去,努力创造一流的业绩。
优越的创业环境,实现了他们跨越发展的梦想。环境代表着形象,蕴藏着后劲,体现着实力。××市各县(市、区)通过软硬环境的不断提升和整合,使单一效应的环境因素产生叠加效应、磁场效应和连锁效应,吸引了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推动了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学习××市,就必须进一步树立“环境是生产力,优化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观念,把环境营造从“物”的层面提高到“人”的层面,从“干部”的层面提高到“全民”的层面,努力创造引得来、留得住、有奔头的投资环境。
三、学习××,推进我县更快更好发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考察团在感叹××市六县(市、区)快速发展的同时,一致表示,要认真消化吸收考察成果,努力在结合上下功夫,在灵活运用上下功夫,真正使学习考察成为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过程,成为反思工作、改进工作的契机,成为加快发展、实现跨越的动力,在六个方面实现新突破: 一是在解放思想上实现新突破。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就是财富。××市各县(市、区)的发展历程已经有力的印证了这一点。解放思想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要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情况,对客观形势有一个科学的判断和准确的把握。大家必须坚决摒弃照搬条文、自我设限的思维模式,继续坚持既定的发展思路不变,坚持抓发展的劲头不减,研究政策,灵活运作,只要有利于加快发展,就要大胆的闯、大胆的试,努力在挑战中抓机遇,在实干中求完善。
二是在以工强县上实现新突破。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工业化是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我县作为传统农业县,不论从短期还是从长远看,工业化这一课补不上,结构就难以优化,经济就很难翻身。要实现更快更好发展,就必须继续按照“全党抓经济,龙型为主线,重点抓工业,关键抓项目”的思路,坚持不懈的抓投入、上项目,不断加快工业化进程。实现以业兴企、以企兴业的良性循环。
三是在招商引资上实现新突破。××市各县(市、区)的发展实践表明,招商引资是基础薄弱地区加快发展的希望所在、出路所在。我们必须把招商引资放在基本县策的地位来认识,全力以赴跑资金、引项目。要借鉴××市的经验,抓好对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的调整充实,重点是要抓好对涉企收费项目的清理,该砍掉的坚决砍掉,对违规收费、违法施政的严肃处理。
四是在破解瓶颈上实现新突破。土地、资金等要素瓶颈能否得到有效破解,体现着领导干部的能力和水平,也决定着经济发展的成败。要学习××市各县(市、区)解决焦点、难点问题的胆识和魄力,创新思路,创新机制,在落实政策中发现新机遇,在发展实践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是在新农村建设上实现新突破。要积极借鉴××市建设新农村的经验,以繁荣农村经济为核心,以文明生态村建设为载体,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当前关键是要抓好农民增收和农村的规范化管理。在推进农民增收上,重点是要推进农村经济由以农业为主向农、工、商
多元化转变,加快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使更多的农民转变为产业工人和工商业者,不断提高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
六是在狠抓落实上实现新突破。要把抓落实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切实抓住每一天时间,凝聚每一份智慧,抓住每一个机遇,办好每一件事情。要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抓落实,始终保持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创业激情,以寝食难安的危机感、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率先发展的责任感,时刻把发展大计放在心上,把每项工作抓在手上,努力创造一流的业绩;要以创新的方法抓落实,敢于突破不合时宜的“惯例”,善于把上级政策与部门实际结合起来,把外地的先进经验与自身的发展实践结合起来,努力在结合中出思路、出特色、出实绩;要以实干的作风抓落实,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经济建设第一线,搞好调查研究,协调解决实际问题,切实把广大党员干部的精力引导到加快发展上来,引导到苦干实干上来,推进全县经济不断跃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