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标:报纸在微博时代的分裂与存续

时间:2019-05-13 02:37: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宋志标:报纸在微博时代的分裂与存续》,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宋志标:报纸在微博时代的分裂与存续》。

第一篇:宋志标:报纸在微博时代的分裂与存续

宋志标:报纸在微博时代的分裂与存续

宋志标

□宋志标

微博的生成,让传统媒体越来越陷入复杂的技术情境中。尽管传统媒体仍可以借助某些生造的概念拖延时日,可它们与互联网的联系愈发松弛。及至今日,传统媒体仍旧以惯有的幽怨眼神打量着以微博名义展开的网络进程。显然,世界与传统媒体之间的裂痕已经非常辽阔了,后者再也不能遮蔽前者。更残忍的是,微博根本不用考虑传统媒体的情绪。

对微博的评价有乐观和悲观两种。乐观的是,它可以挣脱传统媒体所遭受的那些约束,将人从传媒的神话中解救出来。悲观的是,它并不比传统媒体更幸运,就像新浪微博所显示的那样,阉割并不以技术进步为障碍。这就是微博的两重性。饭否的命运证明了悲观主义评价,甚至强大如 twitter者,也不得不面临某种现实,似乎强调乐观的预期显得盲目。

果真如此吗?

微博不是传统媒体的敌人

悲观的看法沿袭了传统媒体特有的经验描述。在特定的互联网区域,监管确实与微博如影随形,成为普遍监管自动扩大的一部分。这让国内在引用微博这个概念时,必须要区分它现实与它原本面貌之间的巨大分野。微博时代并不必然等于“中国的微博时代”。乐观或悲观并不重要。即便要议论的是传统媒体在微博流行中的状况,也应该增加比传媒本身更多的参照物。

这个新增的参照物就是人的境况。微博所带来的技术民主一如既往地发展。那些被传统媒体忽略或隐蔽的价值得以传播,惯使微博的人优先获取、优先表达这些被排斥的价值。

微博发现了个人在信息分享网络中的地位,减轻了传媒的启蒙负担,也将增强有用且真实信息的影响力。微博不是传统媒体的敌人。因为,传媒怎么能

把心智更健全的人排除在受众范围之外呢?如果传统媒体不那么矜持,摈弃过分强烈的自我意识,其实能够发现更多的机会。从来都不是传媒改变了世界。微博如此接近人的本质,它不仅是一种新的传媒形式,它就是人。?

传统媒体的微博化分裂

报界仍沉溺在“新媒体”中不可自拔,紧接着又创造出“全媒体”的词汇,一再耽误在概念制造的幻影中,甚至于把这种幻想当作传统媒体融合互联网的一个又一个“成果”。令人懊恼的是,传统媒体仍在原地踏步。微博与传统媒体如何交集,类似过往那样的焦虑又已经产生。但这是一个全新的问题。因为,微博并非传统媒体有能力兼并的对象,更遑论虚假的兼容并包。

所以,与其说微博是传统媒体的挑战,不如说是一记重重的警示。

尽管源自互联网的警讯频繁传来,但从信息不可封锁的特质上看,以

twitter 为代表的微博技术可以说开始了一个我们的新时代。而这次警示的内容是:信息传达出现了有力的替代形式,传统媒体要避免“因人们的厌倦而崩溃”。新闻界不愿相信这种崩溃理论,这总让人怀疑旧新闻观并不理解人类生活。

针对互联网的早期威胁,报纸自认为失去的不过是渠道,内容仍在握。可在微博的涤荡下,报界在内容受关注度及受众的规模上一并下降。报纸对它所声称的核心竞争力,不再具备完整的掌控。传统媒体维持影响力,唯有配合微博的趋势,兑现“拼图式”的分布和传播:将富有竞争力的内容碎片化,嵌入微博的信息传输节点,在那里进入人际的勾连中,让新闻能被使用。

以南都为例。它在“传统门户网站”的传播受到很大限制,而且这种限制看不到被解除的希望。对“传统的”新闻门户网站而言,它们并不在乎这种限

制是否消失。实际上,南都及其新闻品牌在网络上被遮蔽了,阅读率在下滑。与此同时,南都在 SNS类型网站的知名度却很稳定。但在那里,南都并非作为一张报纸存在,成了信息源之一,报道和评论被有选择地相互传递。

社交网络给传统媒体的网路突破提供了灵感,然而即便热切如南都这样的报纸,在技术上都没能做到友好对待微博环境。报纸不能将成为庞然大物作为理想,因为原子化的个人在那里,新闻要去追逐,要去成为原子化个体的一部分。这样一来,报业应对网络竞争时所订立的全架构思路,只会让报纸变得更加难以接近。新闻应该更锐利,其锋芒足以触到微博中的每个人。

微博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身处其中的人们很可能既写博客,也在Facebook、twitter上面,甚至出没于讨论版。有人的地方就有微博,微博里是完整的江湖。像南都和南周这样的报纸,需要做的不是战胜微博;既然所有人只是换了形态存在,“两南”就要根据不同的介质去分配影响力。报纸不该狭隘地坚持自身的面目不动摇,要能够适时适当地变形,就像盐溶于水。

报界谈融合已有十多年,问题是没搞清楚融合什么以及怎样融合。更可悲的是,报纸在融合中没有真正理解人的身形,要么把人都当作死人。微博时代对此提出了抗议和怀疑,它指示了人是以何种方式相遇,以及通过什么因素相互维系。这样想来,对微博的约束并不能真的遏制什么。微博所创造的人际联络不再依赖新闻,微博就是行动,新闻最需要改造自个的新闻观。

报纸的微博化存在注定要分裂。形式上再也不符合报纸的定义,而形式上的进化只为了跟随那些需要它的人;可在气度上却坚持那个新闻理念的核心。而且,这样的分裂状态要彻底同步。裂变得不够充分的举动,都会让报纸一点点错过在网络时代的机会。微博让人看见更多同类。如此,那么要筹划的就不仅仅是报纸的变革问题,而是人在社会中是否被尊重的问题。?

新闻在微博时代的流转

并非过度阐释微博的意义,可它确实为摆脱两种极端的境况提供了动力。这两种境况就是“听天由命和乌托邦”(安德鲁.芬伯格语),它们在南都、南周这样的传统媒体中难以彻底清理。但正像这样的报纸用媒体行动证明的那样,微博提供了走出幻想与幻灭两难困境的通道。这在很大程度上回应且抚慰了报纸中的民主吁求。不管形式变化多端,新闻的微博化,仍对新闻品质有着文明的需求。

公民将从微博时代获得比报纸更多的教益,这个前景比所谓报纸的式微确定得多。微博的价值判断至少有二:一是统治,二是民主。报人对这种不无矛盾的情形充满郁结,由此体现出对“铁笼”概念的悲观理解。这种批判意见的确指出了统治技术在微博时代的鬼魅,但是还应看到微博技术背后的潜力,以及它的未来。微博不是为管理者背书的技术,新浪微博的服从并不能抹杀微博的本质。

技术流程打造的“报纸”终有一天会消失,我接受这个谶语。报纸会越来越快速地回归职业的范畴。就此,安替认为中国的新闻专业主义阶段已经结束。但我认为,微博并没有断绝新闻的社会供需。在以人及人的联系为网络的信息流通中,新闻的专业主义要求只会越来越严格。新闻的真义会像古老巫术一样周转生命,犹如电影《万能钥匙》所说的那样。报纸可亡,新闻不死。

对认真的报纸及其新闻来说,自在的个人是最好的受众,毕竟那种互相认同少有难度,可以结下牢固的生产——消费关系。这种单纯的关系能够在新生代中顺畅地流转。因此,在微博时代新闻并不担心买家。唯一的问题是那些买家会以怎样的开放度参与到微博的铺设当中。总说时间是终结裁判,是有道理的。大多数“推特手”都在传统媒体上写作,不是不相信,而是不放弃。

所有人都该知道,所谓的微博时代是一种受到围困的状态。但是,新闻被把关并不意味着事件没有发生过。传统媒体再也无法垄断对世界的解释功能。即便整体上处在比正版微博时代稍低的版本中,此地的传媒都不再是人们主要的信道。大批量的人参与到微博的技术体系,通过微动力聚合起效。每个人都进入其他人的信息网,获益的不止是微博中人,也包括传统媒体。?

微博政治中的传媒行为

技术的双重面貌在微博时代有了直白的印证。对于权力体系来说,互联网被当作一种威胁治理的工具,工具论在他们那非常流行;而对非权力体系的人而言,互联网有着比工具论更广泛的意义。它是生活方式,让这些被权力排斥的人看到、享受到全新的社会世界,微博作为文化超越了工具论的范畴。可见,技术政治对不同身份的人群可以有相反的解释,关键就是目标的差异。

控制互联网对不同群体的人就产生了相冲突的结果。对前一种人群来说,不过是想让工具更合心意,可这却对另一种人群形成了生活方式上的威胁。如果微博唤起了更多人的自主意识,相信工具论的推广会遭到抵制。从中可以看到有利于新闻界的端倪来。更多的读者认识到人生和社会的境况,可以在现实政治和新闻操作两个层面造成良性影响,正直的传统媒体不用担心失去同伴。

微博时代的新闻观会被大众更加清楚地评估。换言之,不是新闻观创造大众,而是大众的趣味反作用新闻观的进化。如果不能理解这个正在强化的现实,微博的人际网络将会自觉拒斥与新闻观的结合。侧身不同类型的媒体,记者编辑可以借此预测自家媒体的未来。因应新闻观的读者分离、分层和分化将会加速。从来都不是读者远离报纸,而是报纸选择了对大众的朝向。

真正的微博可以达到人的解放,帮助人们从严格给定的社会蜂巢中游离出来。对现时的报界来说,不是要回答微博之后是否需要报纸的问题,而是要回答如何促成这样的社会进展。这就和观察者的情绪毫无关系了。行动者一直有力量。尽管对媒体的管理正在发生大的变化,可是这种改变并没有真正体察微博所蕴涵的力量和变数。很多自以为缜密的东西,实行前就已腐朽。

人们从社会中出走,实践着微博政治。可仍要面对这样一种吊诡的局面,亦即:我们一方面处在所谓的微博时代,另一方面又要争取进入真正意义上的微博时代。这是以微博的名义暴露出的荒诞景象。只从人群的规模以及由此呈

现的非主流意见的数量即可知道,微博国际下的此地仍然有那么多被禁止的人群。南都或南周的任务并没有旁落,只是要参照微博需要作技术传输。

无论是微博还是传统媒体,彼此间都互为资源。正常的新闻观可以提高媒体在微博世界的被接受程度。新闻的竞争仍然是新闻观的竞争。这些真正重要的因素未曾变过。要做的,就是让优质新闻可以识别,更多流通,促成它们与需求者相遇,从而以人为中介,实现新闻与技术政治的相互锻造。传统媒体的受众正经历从“读者”到“人”的转化。报纸在那儿并不够,报纸还要赶上去。?

附言:

贸然领受这样的主题写作,动笔后才知道力有不逮。我首先要说服自己,报纸在微博传播的环境中,仍然有必要存在。按照我粗浅的推理,以人际网络传播为核心及模式的信息流通,必然要求报纸作技术“变形”,就是要“取消”报纸之所以成为报纸的那些东西。对做报纸的来说,这个逻辑令人痛苦。

报纸还能对微博时代发言吗?还有什么用处?类似问题的正面回答并不够,至少时机并不对。这是因为我们所处的微博网络,并非纯粹形态上的,微博仍然受到节制。人群借助微博从社会控制中出走,但他们若想走得远,仍然需要各种力量的协力。报纸作为新闻供应者,对这种人群出走后的“合作远行”继续有影响。恰是微博的约束力量促成了这种合作,类似的诡异局面太多了。

尽管微博并非指的是单一的互联网形态,它也可以包括博客、讨论版,甚至连风月版的“新浪围脖(终于可以用这个正式称谓了)。可我们都知道,墙内的这些并不是微博的真正面貌,更非全部。中国情境中的微博,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分裂,各种各样的分裂。我也以为报纸要适用这种分裂,追随每一个愿意独立出走、又对同伴有渴求的人。报纸由此看到希望。

每当看到有价值的新闻在推特上快速流传,我就想,报纸可以消亡,新闻可以存续。如果报纸融入了人的内心,那发行量还那么重要吗?所以,问题依旧是选择并坚持什么样的新闻观的问题。也许,这仍然是一个报纸中人的保守思维和不死的乐观心态吧。可人之为人,特别是在微博熏陶中自我意识复苏、独立精神加强的背景下,人不是要与真正的新闻紧靠在一起取暖吗?

但这并不等于报纸不作改变。在我看来,如果理解了微博的特质,报纸进行技术变形的难度其实降低了。新媒体或全媒体并不令人感兴趣,玩概念叫人头晕目眩,重要的是以人为归依找到那些人。要找到人,就该以根据人的思维和线索去寻找。这也是我认为微博时代之所以担得起“划时代”之名的原因。理论上讲,报纸终将消亡。可在它死掉之前,正直的新闻人还可以做很多。

(作者系南方都市报评论员)

http://media.nfdaily.cn/cmyj/21/03/content/2009-12/31/content_7725966.htm

第二篇:微博时代的高校班级管理的创新与探索

微时代的高校班级建设与管理的思考

近年来,越来越多事物被冠以“微”的名号,从微博、微信、微小说,到最近炙手可热的微电影、微旅行、官方微博发布群。“微”事物如雨后春笋般登上互联网舞台,让现代中国悄然进入了一个“微时代”。微博自2010年起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16日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微博用户数达到2.5亿,较上一年底增长了296%。就在不知不觉间,人们的日常生活已被打上了“微”烙印。悄然来临的 “微时代”影响和改变着青年大学生的意识和生活,给传统的高校大学生班级建设与管理带来挑战和机遇。

一、高校大学生班级建设与管理的现状 1.班级量和人数的增多给班级管理带来巨大压力

随着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班级量和班级学生人数逐年攀升 而高校思政德育工作者与学生的数量比例严重失调,尤是一线专职辅导员的队伍建设远远低于生人数的增长,这样导致辅导员日常事性的工作负荷过重,班级管理的效率低,效果不明显

2.班级集体归属感不高

目前“90” 后逐渐成为高校学生的主体,青年学生更加强调自我价值、个人奋斗和个发展,更加注重竞争与参与、追求民主等,更加善于接受新思想、新事物,获取息能力非常强。大学单一的传统班级管方式,大家缺少交流,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是少之又少, “90” 后普遍感觉到班级没归属感,班级集体归属感不高,导致班级缺乏凝聚力。

3.信息传递交流单一化

高校传统的班级信息传递模式为:学校学生工作处——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辅导员——学生干部——学生,在这种模式下,一是信息传达不通畅,信息在多层次的口头传达之后,时效性和准确性都遭到了消弱;二是学生之间缺少交流环节,大学课堂多数是上一二百人的大合堂,没有固定的教室,每个同学所修课程也不尽相同,这不利于班级文化建设和和班级同学之间的交流。

4.校园各种不良倾向对班级集体建设的冲击

在大学校园中,盲目追求恋爱使许多学生已经不依据自己的精力、年龄等条件,带有依赖性、炫耀性、刺激性地寻找异性伴侣。不但影响了学习,而且参加班级活动减少,班集体意识淡化,给班集体建设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网络游戏不仅让很多大学生无心学业,成绩亮“红灯”,还对大学生的现实交际能力产生了严重影响,促使很多大学生远离同学、远离班级,逃避社会。“同乡会”等非正式群体集合让学生中老乡观念升温,班级意识淡化,这些给班级的管理确实带来很大的冲击。

5.实施学分制对班集体建设的影响

学分制实施以后,学生选课各不相同,学生上课的时间和地点不一致,造成了班级同学之间相互联系弱化,大大削弱了班级的作用。学分制的实施打破了传统整齐划一的教学管理模式,学生自主的时间和空间多了,逐渐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学习纪律松弛,缺乏监督和相互感召,不利于优良班风、学风的营造。

二、高校大学生班级建设与管理的思考

1.提升“微”认识,转变思想观念,探索管理新法

“微时代”的兴起,意味着政治传播、意识形态建构的目标群体越来越庞大,领域越来越宽广、方式越来越灵活、渗透越来越深入、监控越来越困难。同时,它弱化了传统辅导员在学生信息传播中的话语权和主导地位,要求高校辅导员必须主动融入“微时代”,转变思想观念,掌握信息技术,拓展交流方式。因此,辅导员作为高校班级管理与建设的实施者必须牢固树立“微时代”意识,以开放的心态直面“微时代”的到来,促进观念更新,正视“微博”效力,积极树立探索、利用“微博”进行政治传播和巩固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理念,主动认识到“微博”作为信息的承载体对高校工作发挥的积极作用和对大学生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实效性的重要作用,通过与学生平等交流、良性互动、适时引导,捕捉学生“微言”中的鲜活价值内涵,把握大学生思想动态,探索微博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式。

2.紧跟“微”潮流,拓展教育渠道,强化班级认同

2.1 建立班级微博。通过开设以班级名称的微博,发动全体同学“微参与”,与班级微博互相关注,互为粉丝,发挥大学生的“微动力”,把班级同学、辅导员甚至专业教师都“微”在一起。首先,微博强大的即时性、交互性特点为高校辅导员掌控班级学生思想动态架起一座桥梁。传统面对面形式的思政教育使许多被教育者不敢或者不愿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而微博“背对面”的形式则给予了他们大声说出自己的勇气。微博虽“微”,却包含了最真实的学生生活。高校辅导员可以合理利用班级微博集中“放大”到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再透过学生微博对某些学生进行重点观察,关注其即时状态,分析其思想动态,及时发现问题,因材施教,减少消极、不确定因素的萌芽。其次,在班级微博的引领下,班级同学之间也能从学生个人的“微文”中,克服场地、时间、背景的障碍,加强沟通,增进彼此理解,找到自己的不一般的“微蜜”。再者,班级微博的实时发布,可以发布班级资讯,展示班级风采,发布考试信息,转发学生会微博以及各项校园通知等,不仅带来记录的便利,而且增加了班级管理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老师对班级一些事情的看法也应该让学生看到,并且得到来自学生的反馈。采用博客日志,能为班级建设长期积累数字化资料、数据和素材,加上方便跟踪和检索,对于实现科学化的自主管理是十分有效的。另外,任何成员都可以在班级微博里面留下自己的想法,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为班集体留下具有珍藏和纪念意义的素材。毕业后也将会成为同学们联系沟通,互相了解沟通的重要渠道之一。这种交互性可以大大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

2.2 互动家长微博。90后大学生的家长主要是70后,这一代人中大部分都接受过中学教育,亲历了网络快速发展对生活改变,他们中的大部分也玩QQ,刷微博。借助微博互动,可以让家长会和家访随时存在,推动家校之间的联系,家长通过关注辅导员或者班级微博,自然会了解到班级的动态,家长不再是被动的了解自己的孩子的学校情况,甚至不再是一无所知。另外,家长与家长之间也可以在班级微博中相互关注,分享子女教育方面的的经验教训;家长还可以关注或者是说参与到一些教育微群,了解更多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的知识。由此建立起新型的家——师——生合作关系,利于促进班级同学间的学习帮助,拓宽教师的助学面,促进助学形式和良好家校教育合力的形成,从而提高班级建设和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3.明晰“微”特性,增强舆情监管,营造优良班风

首先,应用“微”技术,促进班级管理,使日常管理事务流程化和规范化,同时提高辅导员工作效率。学生电子档案数据库的建立,课程学习资料共享,班级财务网络公开,在“微”环境下的主题班会 师生同参与的互动班会和开设班级精神家园网站等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在促进班级管理信息化的同时也极大丰富了成员间的精神生活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及协作力,活跃了班级气氛,极大地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促进了班级文化的建设。第二,微博具有很强的跟随性,引导大学生理性“跟随”优秀博主是“微时代”下构建班级文化的重要工作之一。高校辅导员可充分挖掘身边资源,立足校园,邀请知名校友、校园达人等开通微博与同学互动,利用明星效应、朋辈认同感,在学生群体中展开潜移默化的榜样教育,形成支持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合力,帮助大学生树立自豪感和责任感,构建班级精神。第三,辅导员要结合3G网络信息科学技术,开展一系列兼具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时代性的网上班级文化活动,组织网络知识竞赛,发起网上微调查,征集微小说、微电影等,进一步丰富班级文化,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使处于 “微时代” 下的大学生拥有正确的 “微态度”,营造积极向上、和谐健康、创新创意的“微文化”氛围。亦可通过微调查等形式,了解学生意见建议,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教育形式,从而获得学生群体的广泛认可。

班级管理工作烦琐而重要,它是学校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化及其信息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的实际需要,应用微博等现在网络技术优化高校班级管理模式,是对高校班级管理工作高效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的促进,是“微时代”班级管理模式发展的必然。

参考文献

1.董俊杰 仲倩 3G 信息时代的高校班级管理 科技创新导报 2012.4 2.杨威.“微时代” 中思想政治工作如何突破[J].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2010.4.3.汤 松 赵东晋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高校班级管理模式研究 新课程研究,2012.6

微时代的高校班级建设与管理的思考

近年来,越来越多事物被冠以“微”的名号,从微博、微信、微小说,到最近炙手可热的微电影、微旅行、官方微博发布群。“微”事物如雨后春笋般登上互联网舞台,让现代中国悄然进入了一个“微时代”。微博自2010年起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16日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微博用户数达到2.5亿,较上一年底增长了296%。就在不知不觉间,人们的日常生活已被打上了“微”烙印。悄然来临的 “微时代”影响和改变着青年大学生的意识和生活,给传统的高校大学生班级建设与管理带来挑战和机遇。

一、高校大学生班级建设与管理的现状 1.班级量和人数的增多给班级管理带来巨大压力

随着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班级量和班级学生人数逐年攀升 而高校思政德育工作者与学生的数量比例严重失调,尤是一线专职辅导员的队伍建设远远低于生人数的增长,这样导致辅导员日常事性的工作负荷过重,班级管理的效率低,效果不明显

2.班级集体归属感不高

目前“90” 后逐渐成为高校学生的主体,青年学生更加强调自我价值、个人奋斗和个发展,更加注重竞争与参与、追求民主等,更加善于接受新思想、新事物,获取息能力非常强。大学单一的传统班级管方式,大家缺少交流,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是少之又少, “90” 后普遍感觉到班级没归属感,班级集体归属感不高,导致班级缺乏凝聚力。

3.信息传递交流单一化

高校传统的班级信息传递模式为:学校学生工作处——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辅导员——学生干部——学生,在这种模式下,一是信息传达不通畅,信息在多层次的口头传达之后,时效性和准确性都遭到了消弱;二是学生之间缺少交流环节,大学课堂多数是上一二百人的大合堂,没有固定的教室,每个同学所修课程也不尽相同,这不利于班级文化建设和和班级同学之间的交流。

4.校园各种不良倾向对班级集体建设的冲击

在大学校园中,盲目追求恋爱使许多学生已经不依据自己的精力、年龄等条件,带有依赖性、炫耀性、刺激性地寻找异性伴侣。不但影响了学习,而且参加班级活动减少,班集体意识淡化,给班集体建设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网络游戏不仅让很多大学生无心学业,成绩亮“红灯”,还对大学生的现实交际能力产生了严重影响,促使很多大学生远离同学、远离班级,逃避社会。“同乡会”等非正式群体集合让学生中老乡观念升温,班级意识淡化,这些给班级的管理确实带来很大的冲击。

5.实施学分制对班集体建设的影响

学分制实施以后,学生选课各不相同,学生上课的时间和地点不一致,造成了班级同学之间相互联系弱化,大大削弱了班级的作用。学分制的实施打破了传统整齐划一的教学管理模式,学生自主的时间和空间多了,逐渐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学习纪律松弛,缺乏监督和相互感召,不利于优良班风、学风的营造。

二、高校大学生班级建设与管理的思考

1.提升“微”认识,转变思想观念,探索管理新法

“微时代”的兴起,意味着政治传播、意识形态建构的目标群体越来越庞大,领域越来越宽广、方式越来越灵活、渗透越来越深入、监控越来越困难。同时,它弱化了传统辅导员在学生信息传播中的话语权和主导地位,要求高校辅导员必须主动融入“微时代”,转变思想观念,掌握信息技术,拓展交流方式。因此,辅导员作为高校班级管理与建设的实施者必须牢固树立“微时代”意识,以开放的心态直面“微时代”的到来,促进观念更新,正视“微博”效力,积极树立探索、利用“微博”进行政治传播和巩固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理念,主动认识到“微博”作为信息的承载体对高校工作发挥的积极作用和对大学生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实效性的重要作用,通过与学生平等交流、良性互动、适时引导,捕捉学生“微言”中的鲜活价值内涵,把握大学生思想动态,探索微博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式。

2.紧跟“微”潮流,拓展教育渠道,强化班级认同

2.1 建立班级微博。通过开设以班级名称的微博,发动全体同学“微参与”,与班级微博互相关注,互为粉丝,发挥大学生的“微动力”,把班级同学、辅导员甚至专业教师都“微”在一起。首先,微博强大的即时性、交互性特点为高校辅导员掌控班级学生思想动态架起一座桥梁。传统面对面形式的思政教育使许多被教育者不敢或者不愿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而微博“背对面”的形式则给予了他们大声说出自己的勇气。微博虽“微”,却包含了最真实的学生生活。高校辅导员可以合理利用班级微博集中“放大”到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再透过学生微博对某些学生进行重点观察,关注其即时状态,分析其思想动态,及时发现问题,因材施教,减少消极、不确定因素的萌芽。其次,在班级微博的引领下,班级同学之间也能从学生个人的“微文”中,克服场地、时间、背景的障碍,加强沟通,增进彼此理解,找到自己的不一般的“微蜜”。再者,班级微博的实时发布,可以发布班级资讯,展示班级风采,发布考试信息,转发学生会微博以及各项校园通知等,不仅带来记录的便利,而且增加了班级管理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老师对班级一些事情的看法也应该让学生看到,并且得到来自学生的反馈。采用博客日志,能为班级建设长期积累数字化资料、数据和素材,加上方便跟踪和检索,对于实现科学化的自主管理是十分有效的。另外,任何成员都可以在班级微博里面留下自己的想法,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为班集体留下具有珍藏和纪念意义的素材。毕业后也将会成为同学们联系沟通,互相了解沟通的重要渠道之一。这种交互性可以大大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

2.2 互动家长微博。90后大学生的家长主要是70后,这一代人中大部分都接受过中学教育,亲历了网络快速发展对生活改变,他们中的大部分也玩QQ,刷微博。借助微博互动,可以让家长会和家访随时存在,推动家校之间的联系,家长通过关注辅导员或者班级微博,自然会了解到班级的动态,家长不再是被动的了解自己的孩子的学校情况,甚至不再是一无所知。另外,家长与家长之间也可以在班级微博中相互关注,分享子女教育方面的的经验教训;家长还可以关注或者是说参与到一些教育微群,了解更多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的知识。由此建立起新型的家——师——生合作关系,利于促进班级同学间的学习帮助,拓宽教师的助学面,促进助学形式和良好家校教育合力的形成,从而提高班级建设和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3.明晰“微”特性,增强舆情监管,营造优良班风

首先,应用“微”技术,促进班级管理,使日常管理事务流程化和规范化,同时提高辅导员工作效率。学生电子档案数据库的建立,课程学习资料共享,班级财务网络公开,在“微”环境下的主题班会 师生同参与的互动班会和开设班级精神家园网站等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在促进班级管理信息化的同时也极大丰富了成员间的精神生活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及协作力,活跃了班级气氛,极大地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促进了班级文化的建设。第二,微博具有很强的跟随性,引导大学生理性“跟随”优秀博主是“微时代”下构建班级文化的重要工作之一。高校辅导员可充分挖掘身边资源,立足校园,邀请知名校友、校园达人等开通微博与同学互动,利用明星效应、朋辈认同感,在学生群体中展开潜移默化的榜样教育,形成支持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合力,帮助大学生树立自豪感和责任感,构建班级精神。第三,辅导员要结合3G网络信息科学技术,开展一系列兼具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时代性的网上班级文化活动,组织网络知识竞赛,发起网上微调查,征集微小说、微电影等,进一步丰富班级文化,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使处于 “微时代” 下的大学生拥有正确的 “微态度”,营造积极向上、和谐健康、创新创意的“微文化”氛围。亦可通过微调查等形式,了解学生意见建议,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教育形式,从而获得学生群体的广泛认可。

班级管理工作烦琐而重要,它是学校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化及其信息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的实际需要,应用微博等现在网络技术优化高校班级管理模式,是对高校班级管理工作高效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的促进,是“微时代”班级管理模式发展的必然。

首先,利用微博具有强大的集聚效应和微博中超媒体的形式,建立特色典型微博客课堂,链接网站、图片、音乐、视频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信息载体,提供思想政治学习材料,吸引学生关注,并通过已有“粉丝”邀请其他同学,组成链式网络,形成一个拥有大量学生群体的班级微博教育平台,打造班级精品网络文化。

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对大学生有巨大的感染力。将思政教育融入大学生活,使 “微文化” 渗透校园环境,将更好地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辅导员通过利用微直播、微公益等,融日常的管理、教育于 “微言”“微行”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 “润物细无声” 的效果。

同时,学生辅导员可根据各类组织建构,开辟如院系微博、班级微博、党员先锋岗微博、团委学生会微博、社团微博等,聚集有相同标签的 “微民”,开展符合他们特点的线上活动、网络讨论,引起他们的共鸣,分类管理、引导不同特色的微博对象。2.3 倡导微形式教学。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微型教学”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成为可能。如今,“微型学习”与“移动学习”逐渐融合,利用手机、文曲星、电子记事本、掌上学习机、移动电视等载体,具有“时时可学、处处可学”的优点,并与当前“速食社会”特点相适应,满足大学生实用、多变、可移动的要求。思政工作者应抓住这一契机,积极开发移动教学网络系统,联合专业技术人才进行技术攻坚发展微型媒体,通过制作思政电子书、专题动画视频、教育意义小游戏等,试点 “移动教育”。但必须指出,“微型学习”是非正式的学习方式,移动的学习环境使学习者的注意力无法长久集中,因此,思政教育工作者应为学习者设计微型学习目标,提供微型学习内容,支持学习者的 “碎片式学习经验” 并且使学习者进行有效的社会性交互[2]。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 “微博”平台,将学生教育、管理、服务与“微博”的使用有效对接和融合,发挥新媒体技术的教育服务功能。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思想教育、日常管理的内容从平面走向立体,从静态走动动态。利用“微博”平台进行入学教育,从校园生活、学习考试、校风校纪以及大学生文化等方面为学生传送相关信息;通过“微博”宣传国家和学校政策,校规校纪,同时收纳学生各方面意见建议,掌握学生心理动态,完善和改进学校日常工作,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效率; 尝试建立班级微博社区,提供一个师生交流互动的平台,积累学习资源,促进学习型组织的建立。

借力使力,探索社会多元化和信息化浪潮下的工作新方法,开创。监控分析校园舆情,抑制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思想腐蚀,树立坚实的“防火墙”,为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指路前行,始终保持“微态度”,通过开设个人微博、开展“微调查”等形式,了解潮流资讯、新鲜事物,及时更新教育内容,将网络热点引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积极融入学生班级活动中。

单一枯燥的传统思政教育形式不符合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已经无法在 “微时代” 的社会洪流中立足。因而,思政教育工作者应紧跟时代潮流,开辟大学生思政教育新阵地,将 “微时代”带来的挑战转变为机遇,搭建思政教育新平台。

如导入 “微博话两会”专题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政治,以网络红人王金永的成功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以 “龅牙哥”、“茫然帝”的爆红网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公民行为意识,以 “咆哮体” 的一夜蹿红引导学生思考情绪的理性宣泄等。同时,各高校应加强培养教师的网络技术和信息素养,通过集中的学习培训,构建一支专业、专门的具有过硬思想素质的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队伍,进行舆情监控,经营微博阵地,主动营造健康、积极、主流文化的舆论场。浙江省众多高校校长 “织围脖” 的成功实践表明,关注、参与 学生的 “微生活”,将帮助思政工作者快速打入大学生内部,也使利用微博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引导,进一步研究大学生群体的 思想行为特点成为可能。

传统主流媒体受到冲击,“碎片式” 网络文化将有可能腐蚀传统思维模式、阅读模式、生活方式等。“微时代”的思考理念在求时效、求简洁的同时,将可能导致浅层思考,缺乏深入挖掘的风气。同时,高度话语权及“自媒体”倾向将使信息监管、舆论导向工作日益艰巨使高校大学生班级管理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因此,辅导员开设微博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直面 “微时代” 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辅导员可以通过开设微博,在动员大学生 “微参与” 的基础上,发挥大学生的 “微动力”; 利用微直播、微公益等,融日常的管理、教育于 “微言”“微行”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 “润物细无声” 的效果。1.班集体活动形式有所变化,班集体活动更难组织,且活动量有所减少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新时期高校班集体建设中的增进内部成员和谐关系的活动形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开班会、运动会、聚餐等活动形式,班集体成员间的和谐关系建立除却以上传统的活动形式外,还包括户外娱乐(酒会、旅游、KTV等)及团体拓展等活动形式。同时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在新时期高校中,我们研究时发现,班集体成员中个人电脑拥有率日渐增多,其比率已达到90%以上。班集体活动的减少,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班集体成员的热情度降低所致,导致班集体成员对于集体活动热情度降低的主要原因即是多数成员反映参加活动不如在宿舍玩电脑。因此,网络的发展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新时期高校班集体在进行建设班级成员和谐关系时遇到了新的挑战和困难。

2、班集体成员对集体目标的共同认识日趋涣散

大学生刚入校时,经过入学教育、军训等强化性集体活动,集体观念最强。而年级越高,反而越视集体活动、规章制度为赘疣,追求我行我素,没有羁绊的自由生活。随着年级的增高和时间的推移,班集体存在的意义和在班级成员中所起到的作用也日渐削弱。班集体成员对集体目标的共同认识日趋涣散则已经成为所有高校中班集体建设中面临的同样问题,且该问题可谓已成顽疾。导致这样现象的出现与班集体活动随着年级增高逐渐减少有着直接的联系,活动的减少使班集体成员间的人际关系逐渐淡化,团队之间的集体意识逐渐淡漠。

3、班级构造和功能不合理

在访谈中发现,部分班集体的班干部岗位面临空缺,原因是“无人问津”,无人想做。要么就是班主任直接任命,这样一来,任命的班干部缺乏群众基础,就造成了班集体缺乏强有力的凝聚核心,导致班集体功能的萎缩。同时,由于大学生活相对中学时期“自由”了,大学的班集体往往成为班集体成员集体出游、玩乐的“旅游团”或“欢乐派对”。在新时期高校中,班集体原有行政职能出现萎缩和障碍。譬如,随着年级的增高,班集体参加学校组织运动会的人数日趋减少,且执行力日趋困难。更甚者出现一个班级只有运动员参加,却无人观赛,更不用说为其加油喝彩。

三 微博对大学生的影响

微博可以点对点 点对面形式交流 它具有内容短小精悍 易操作 交流快速方便 及时性 互动性好 操作方式多样 成本低 覆盖面广等特点 满足了人们众多需求 所以微博能在大学生群体中迅速流行 并影响着他们的生活 从调查发现 认为微博给自己带来积极影响的占 其中使自己了解最新动态的占 扩充知识的占 扩大人际交往圈的占 认为微博以消极影响为主的占从学生的角度看 大学生对微博评价还是肯定的 但也存在一定消极影响 我们将从辩证发展角度对微博正负 面影响进行科学合理分析 一 微博对大学生积极的影响 有利于大学生开拓视野 微博上丰富的讯息能够开拓视野 增长大学生见识 从社会网络角度来看 微博中的信息分享和流动模式虽然是单向的 不对称人际关系 但恰恰是这样造就微博独特的几何式信息传播和信息流动模式 使信息以几何倍数迅速攀升 不仅可以吸收更多听众还可以关注到更多人信息 由于信息来源广而多 学生可以第一时间获取丰富的信息和资讯有利于大学生记录生活 表达自我 微博一对一 一对多 多对多的互动功能 形成一个崭新活跃信息链 调查显示 在微博发布的信息中 原创内容为主的占 从其信息内容看 多以个人为主导 排在前三位的发布内容分别是 记录每日心情的 表达兴趣爱好的 发生在身边的事件或新闻 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用微博记录生活 可以更好更及时地让大学生进行自我总结 激励和反思有利于大学生宣泄情绪 娱乐心情 大学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 当前的在校生以 后 为主 他们多数是独生子女 自我意识比较强 现实生活中的压力 挫折易使他们产生困惑 焦虑情绪 而又缺乏通畅的交流渠道来缓解内心压力 通过微博互动 发表观点和看法 展开交流和沟通 较好地满足大学生情感体验和宣泄需求 在微博的使用上 大学生还更多集中在娱乐范畴 在明星 娱乐 游戏等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兴趣度 以此来娱乐心情 二 微博对大学生消极的影响

易导致大学生价值观紊乱 在微博所构建的网络社会中 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可以是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 缺乏现实生活中的正确指导者和把关者 相对应的网络信息鱼龙混杂 真假难辨 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微博传播一些不健康和低俗的内容 调查显示 大学生虽然有一定是非辨别力 对微博发布信息的真实度判断比较理性 先求证在判断的学生的占 但是毕竟部分大学生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还不是很清晰 很容易受到这些不良信息的影响 甚至有些大学生处于猎奇和自我表现心理 故意传播这些不健康和低俗内容 造成比较差的影响 不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易削弱大学生理性思考能力 微博环境下 大学生通过微博的超链接功能 接触到的信息可以无以复加地增长加之微博上传信息被去中心化 容易造成网络中虚假信息泛滥 很多博主不加查实考证 随意书写所见所闻 甚至通过歪曲事实乃至杜撰 新闻 来博取高点击率 这样不负责任微博发布状况增添大学生青年辨别真伪的难度 信息的超速增长使大学生根本来不及做出理性的筛选和思考 信息已超过他们能处理能力承受的极限 批判和筛选的能力也必将日渐消退易出现大学生人际交往异化现象 部分大学生过度 沉溺微博 出现人际交往异化的问题 部分大学生由于自制能力比较差 再加上微博本身方便快捷性 导致一部分大学生成为 微博控 一时一刻都离不开微博 不管是在教室还是寝室 总是自觉不自觉的要登录微博 甚至上课的时候都要用手机登录微博 过度沉溺微博 就会影响现实中正常的学生生活 甚至有少数大学生在现实中很少与人交往 不愿意与人交往 只沉溺于微博中的 关注 和 被关注 出现了 人际交往上的异化现象易促生大学生自我中心主义膨胀 微博中 每个人都是主体 是这个空间的主人 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甚至还会 有一群簇拥者和跟随着 这就使本来处于青春期 人格成熟期 自我意识较强年轻人容易自我欲望过渡膨胀 容易变得更加叛逆 不负责任 自私自大 出现所谓的道德相对主义甚至引起道德堕落 走向网络犯罪深渊 若是跟随者较多这种膨胀的自我中心主义容易左右跟随着的思想和信念形成较大的负面效应 造成不良影响从整体而言 大学生使用微博具有两面性 有利有弊需用辩证发展的视角看待这个现象 微博强大功能和特性给大学生思想教育带来新挑战 新机遇 高校要借助微博这个平台的优势 结合大学生特点 开展与时俱进有效大学生思想教育

班级是构成高校育人系统的一个学校基层组织 是学校各项教育 教学及管理活动的基本承载体与落脚点 班级虽是一种临时性的组织 但从学校全局来看 旧的班级解体了 又会建立新的班级 班级总量相对保持平衡 这个动态过程的每一环都是学生工作所不能忽视的 因此笔者认为 要适应新时期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的 需要 大学应该重视班级的建设与管理 特别是在强调高校的教育质量 培育学生科学精神 拓展学生综合素质的今天 更应该把班级建设与管理提升到一定的高度 一 高校班级建设与管理的现状 班级管理严重缺位

目前 各高校学生管理中都存在一些普遍性的问题 如辅导员或班任配备不齐 精力或责任心不够 经验不足等 有时一名辅导员要管理数百名学生 而有些学校连一名专职辅导员都没有 更没有健全的学生自我教育和管理组织 如果仅靠学生干部来管理班级 那教育的缺位与缺失就显而易见了学生工作管理者思想认识上的偏差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信息传播途径的多样化便捷化 很多学校 院系以及班级不愿意开班会 使得班级的概念模糊了 而且在班级管理上 很多班主任认为学生已经是成年人 可以进行自我管理 自我教育 这种班级管理认识上的偏差 导致了辅导员和班主任没有直接干预班级的管理工作 也导致了班级自我建设的松散 班级内部如同一盘散沙难以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当代大学生成长在新旧体制交替的特定历史时期 他们的思想被刻上了时代的烙印 大学生尚未形成完整的 稳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他们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做出错误的判断和选择 大学生在价值观念上存在很多困惑和矛盾 一方面他们有极大的爱国热情 另一方面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部分学生也形成了拜金意识 享乐意识和极端个人主义 尤其是 后 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而又价值多元的思想状况日益突出 家庭经济困难群体 心理问题群体等特殊群体的问题更具复杂性和挑战性 二 大学班级建设与管理的思考 重视班级管理

现阶段 大学班级管理存在的不足已经严重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进行 影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班级建设的重要性 班级育人的有效性 探讨班级建设的各种有效途径 通过班级文化的导向 班级活动的凝聚 班级制度的约束 提高班级的有效作用力 培养出全面发展 符合祖国建设要求的高素质人才重视班级管理 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辅导员是班集体的组织者 领导者 管理者和教育者 是联系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的纽带和学校德育工作的骨干力量 因此 抓好辅导员队伍建设 既是加强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加强教育管理的重要前提 为此 必须重视辅导员的专职培训 不断培养和提高辅导员的素质 第二 建立和健全班级各项规章制度 是科学管理的一项基本内容 实行制度管理 既可以保证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秩序 最大限度地保护学生的正当权益 又可以促使全班学生理智 自觉地遵守纪律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有效地限制少数学生的无组织 无纪律和懒散行为 第三 要建立以辅导员为核心 班主任或班导师为配角 学生干部为补充的班级学生管理体系 同时 要创造有利于班级履行管理职能的 软 硬 条件按照近距离管理近距离服务的理念和 缩小管理单元 下移管理重心 激活管理活力 提高管理效能 的思路 努力构建系院 班级 学生的教育 管理系统 这样才能整合资源充分发挥任课教师参与管理和学生自主管理的作用强化班级团学组织建设共青团是党的助手 基层组织建设是共青团工作的生命线在系 院 建设的基础上 增强班级团学组织的活力 对于提高管理水平营造优良学风 增强管理效能 将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为了不断加强班级团学组织的建设 提高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 坚定性 努力构建和谐的校园 我们应该注意以下三点 首先 加强班级团学组织建设 应注重思想建设 首先解决好 入脑 问题 另外还要提高团学干部的素质 要完善组织内部的机制和制度 提高工作效率深化服务理念 体现公平公正公开原则 其次 要提高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充分发挥党 团员大学生的模范带头作用 避免流于形式和不切实际的工作 保持思想观念和行动的一致性 最后 我们应该构建系 院 年级 班级三级学生工作管理体系 以精简系 院 级团学组织干部为核心 增强他们的宏观管理能力 增加年级团总支这一基层组织 达到提高系 院级团学工作的执行力 强化年级辅导员与班级团学组织的沟通协调和管理的目的加强学生干部队伍的培养和建设 夯实基础任何一个班级建设的意图都要依靠班级干部的传达 贯彻 组织实施 依靠骨干队伍宣传带动 以身示范 因此 在确定班级建设的目标之后 首要任务就是认真选拔和建设一支能独立工作的班级学生干部队伍 要把那些品行好 学习好 能力强 在学生中有一定威信的人选拔出来 担任班干部 而且 班干部要有明确的分工 各司其职 各负其责 各尽其能 在班级管理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班干部是实现班级目标的骨干力量 辅导员要通过传 帮 带的方式 精心栽培他们 帮助学生干部总结经验教训 提高他们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同时 还要注重培养班委的

协调能力 协调能力高的班委能很好地调动班级同学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妥善处理同学中的消极情绪 另外 辅导员还要对学生干部采取高标准 严要求的原则 绝不能仅看到其长处 而偏袒其缺点 否则 将不利于班干部队伍的健康成长 也有损他们在同学心中的威信和形象班级是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班级工作是学校工作的基本组成部分 班级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校的办学水平我们在重视班级工作的同时 还要继续积极完善高校班级的建设与管理机制 探索新的管理模式 以适应现阶段社会发展的要求 促进高校学风建设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第三篇:在“面向微服务时代 共谋图书馆未来”图书馆微博服务经验交流会上的致辞

各位来宾,各位同仁,大家上午好!

【引子】

我先讲一个故事。

2010年12月17日早上,一个名叫默罕默德*布瓦吉吉的26岁街头小贩在突尼斯的摩纳斯提尔街头售卖蔬菜,一位城管要检查他的执照,他与大多数小贩一样是没有执照的。于是城管没收了他的推车,罚款7美元,相当于一天的收入,并且还打了他一耳光。

于是他走到加油站,买了一桶汽油。在中午11点半来到政府大楼前,在熙熙攘攘喧嚣热闹的大街上,把自己烧死了。

他并不是第一个以这种激烈的方式抗议的人,以前的抗争都很快归于沉寂,然而这一次却有了很大不同。

有两个路人用手机将整个过程录了下来,上传到facebook。半岛电视台一直从Facebook上选取有新闻价值的视频,那天晚上播出了这段视频。于是,那天晚些时候,人们走上街头,“一手拿着石头,一手拿着手机。”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这样的事情持续了好几年,蔓延了数个国家,至今有些国家还动荡不安。据说类似的事情从1848年欧洲革命之后再未出现过。

这就是网络社交媒体,特别是移动社交媒体的力量。

【移动媒体时代的特征】

微博和微信是移动社交媒体的中国版,我讲这个故事只是为了说明移动社交媒体的力量,这类微媒体代表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当然在技术发展的长河中,当今聚光灯下的主角,如微信、微博之类,一定会如当初的博客、维基一样,被新的应用所取代,融入一个巨大的历史背景中。演员不停地上台、下台,但万变不离其宗,技术发展的趋势是不变的,这个趋势就是人类能力的提高,所有的技术都是我们人类器官和能力的延伸。

Web2.0以来信息技术带给我们移动化、互动化、社会化、民主化趋势,相比桌面互联网而言,以手持设备和穿戴设备为主体的移动互联网更具革命性和颠覆性,它直接拓展了我们获取周围环境信息的能力,将计算能力成为人类器官能力延伸的一部分,尤为重要的是,它使我们在网络中能够听到每个人的声音,人人参与、人人都是媒体,每一个人都是不能被忽略的。

【图书馆的责任和对策】

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类似的事情,范围和影响虽然还远不及眼下的信息技术革命,但已经造成了人类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就是古登堡印刷术的普及。作为启蒙运动和文艺复兴的先导,5-6百年前的古登堡印刷术的普及直接带来了知识的平民化,唤醒了人本主义,这也是现代图书馆精神的源头。目前我们正在经历的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与图书馆有什么关系呢?简单来说,有两个方面的关系:

1、巩固图书馆的生存基础(为生存而战);

2、助力图书馆实现职业愿景(为理想而战)。

图书馆行业历来是应用信息技术最积极、最前沿的领域,也是信息技术影响最大、摧枯拉朽的重灾区。它不仅在方法和工具层面不断带来变革,而且彻底改变了图书馆的处理对象,它也正在改变图书馆自身的形态。

【为生存而战】

我们十几年前开始提复合型图书馆建设,是图书馆意识到必须变革的第一步。现在我们认识到,网络生存必须具备互联网思维,而互联网思维首先让我们在观念上必须向数字化彻底臣服,即,所有的资源和服务都必须上网,必须移动化,不能有半点犹豫。这或许有一点矫枉过正,但我们认为在现阶段是必须的,也是非常迫切的。我们首先要站在网民的立场上思考问题:网络上不存在的,手机上不能访问的,就是不存在的。我们现在的所有数字化服务,都是要到用户所在的地方去,也即到网络上去。

这同时也带给我们一个悖论:既然所有的资源和服务都必须化为无形的网络服务,那么图书馆作为一种实体的价值何在?我们当然知道实体图书馆的重要性,因为没有了实体图书馆,我们可能就不存在了,但这并不是说服利益相关者的理由,我们必须用事实和行动证明:拥有一个强大的实体图书馆犹如一个社会拥有一个健壮的心脏一样重要,馆员与读者面对面的服务,线上线下的交互,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流,在网络时代,甚至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重要。

【为理想而战】

仅仅为生存而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为理想而战,才能够战无不胜。

图书馆作为一种制度设计,是一种超越了利益的理想的产物。自从公共图书馆运动以来,图书馆的理想一直是知识的公平获取和信息的自由流动,我们要能证明,在网络时代我们能够继续实践我们的职能,而且能够更好地实现,有更多的拓展。今天国民的文盲问题正在经由国家对教育的大力投入而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然而信息技术带来的信息鸿沟问题,数字媒体的使用障碍和不均衡问题,正在造成新的不公平,正在产生许多新的被边缘化的弱势群体,消除这些,都是数字时代图书馆新的任务,是实现图书馆理想的新的阶梯,也是我们图书馆人实现中国梦的新的责任。

【应该遵循什么原则】

扯远了,说点具体的。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图书馆的微服务,本身是一个新生事物,在这里不揣浅陋,谈点体会。供大家批评指正。

1.说网络语言,以特色立足

参考服务工作一旦触网,就应该完全按照网络方式进行,最好让玩网络的年轻人来搞,说网络语言,按网络规矩办事。

所谓网络规矩,我这里总结了三条:

1)及时互动,有问有答。快速反应最重要,在快的基础上尽可能对,但也不要怕犯错误,不确定可以请网友帮忙回答,这也没啥丢脸的;

2)拒绝平庸,发挥特色。有时特色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当然这也要有技巧,不能越线,线有很多种,比如职业忌语,比如骂不还口,比如不要涉及敏感问题等等。

3)树立品牌,形成风格。最好使图书馆的服务拟人化,并通过各类宣传推广活动强化品牌形象。

2.抓流行热点,重服务推广

微时代图书馆的参考咨询,应该不是被动地等读者提出问题,然后回答,而是应主动出击,引导话题,多搞活动。把微博微信作为图书馆宣传推广的重要阵地。要做到这一点,设定恰当的目标是非常重要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网络显示度,扩大影响力,因此粉丝数、活动数、活跃成都等都是很重要的指标,要按照网络的方式去实施、衡量和评价,要有一定的策略。网络上的热点层出不穷,可以结合图书馆的工作特点,创造性地进行图书馆宣传或阅读推广。

3.去官方色彩,以本色示人

网络是一个个性化的场所,官方微博由于代表了机构形象,一言一行都要承担责任,往往流于呆板并反映迟缓,不利于及时响应、展示个性以及应急处理,因此可以采取官微与馆员微博相结合的方法,提倡发挥参考馆员个人的优势和特色,在展示机构品牌的同时展示个人学识和魅力。这与馆员个人的爱好和能力有一定关系,但作为领导也要给予充分的支持、信任和宽容。

4.借群众智慧,用技术潜能

把微博微信账号当成与读者互动的社交网络平台,而不只是提供问题答案的地方。在发挥传统参考咨询长处的同时,把新技术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例如可以让读者互助,读者回答读者的问题;或采用自动问答机器人问题简单问题,例如微软的小冰(被封杀了),清华的小图,上图的图小二等,或者提供读者互帮互助的社交功能,等等。

5.跨部门整合,促行业协作

负责参考咨询的团队经常需要得到其它部门的协助,特别对于数字服务,很多技术问题需要技术部门的同事帮忙,有些资源方面的问题也需要采编部门帮助,因此新的参考咨询平台要能支持这种协同。这类协同扩大到一个单位之外,可以建立地区性甚至跨地区的微服务行业联盟,在活动时可以进行联动,显示行业整体的力量。

6.寓变于不变,贵持之以恒

说到底,我们还是要以正确的职业理念作为价值观,图书馆的导向性与中立性是可以并行不悖的;方法手段可以不断调整。图书馆2.0的很多技术与服务方式可能会转瞬即逝,但服务理念是背后的主心骨,最难的是坚持,有时成功的秘诀就在于你坚持得的比别人长久。

【结语】

最后我要感谢大家对我们这次会议的巨大热情和支持。我们没想到这样一个特别小的主题会吸引那么多同行,得到在座各位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参与。这说明图书馆微服务这件事情,已经到了一个触发点,即将爆发。

对上图来说,我们这次会议有自发的性质,一群读者服务中心的年轻人,在部门领导的倡议和鼓励下,产生了与同行交流的冲动。

因此这次会议的主要会务人员是我们读者服务中心的团队,即负责微博微信的参考咨询团队和数字阅读服务团队,当然也离不开我们读者服务中心刘燕主任、金红亚和宾锋副主任的大力支持,以及没有列入上述参会名单的他们的同事的积极协助。我们上图领导班子,尤其是周馆长和我,深为读者服务中心的这支年轻人的团队,以及他们正在形成这样一种积极进取的2.0文化而感到由衷的高兴。

这次会议准备得比较匆忙,我们这个业余的青年团队也缺乏经验,因此还希望大家多多批评指正,照顾不周的地方也请大家多多包涵!

最后,预祝本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第四篇:在SEO营销人员眼中 微信与微博 哪个更受青睐

在SEO营销人员眼中 微信与微博 哪个更受青睐

从2011年1月上线至今,微信的成长真的让我惊讶,短短的2年间微信的用户数已经逼近4亿,而巨大流量的背后肯定是营销、商业、拓展等一系列活动的基础。

与微信想对应的微博,它的处境可能就没有那么理想了,作为目前仍然最火热的社会化媒体,微博的存在不仅给大家的生活带来了乐趣,也给我们SEO或是营销人员带来了帮助,以为微博营销的存在我们能给网站带来更多流量进而稳定网站排名,也因为微博营销我们让更多的朋友知道了我们的网站,进而扶植了品牌成长。可是2012年的新浪微博用户数据显示,虽然拥有4.24亿的用户,但是用户的活跃程度在不断下降,而微博平台也日益被广告所遮蔽。于是微博没落论可以在业内人士之间传播开来。

相比于两者,我更喜欢微博,虽然说微信的成长速度很快,而且在2013年一定会超过微博(不是可能),但是微信在信息传达性质上与微博还是不同的,与此同时,虽然微博与微信在功能设置上有相似的地方,但是两者在营销手段上绝不冲突,都可以作为SEO或是营销人员的得力工具。

先说目前较火的微信,腾讯一开始对它的定位就是手机聊天工

具,虽然很多人喜欢将它比为陌陌,但是微信自始自终在策略上就没有过分在意LBS的交友功能,而是立足于好友的传播。之所以有更多的营销人员喜欢微信,是因为微信在信息传达上的百分之百“到达率”,相比于微博的公告栏,微信在信息利用上的优势显而易见,而且微信针对最多的就是手机用户(虽然有网页版,但是大部分还是用手机登陆微信),面对移动互联网的强势来袭,微信的优势会更加被突出,因为手机用户在数量上已经远超于PC用户,而信息的传达销量和口碑营销都要远胜于PC端,所以微信的存在给与了中小型企业一个免费的移动互联网平台。

而且营销人员器重微信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看中了微信的信息存活,因为微博信息的来源很杂很乱,可以是手机,可是PC或是短信,但是微信的用户基本上都是基于手机平台实现的,而且大家是使用手机的时间长还是电脑长?答案显而易见,所以微信的受宠也就成了可能。

但是我想说的是,微信的确有自己的优势,在“扰民”等问题上也十分注重,注意维护整个平台的干净利落以及口碑环境,这些都比微博强,但是微博也不是一无是处,等待它的就是灭亡。因为我一直在想,有些信息的传递并不需要双方的互动,只需要单向传递就可以了,营销与内容之间的距离一定要分清楚,虽然微信的定位多为好友连接,但是微信更多的是互动功能,在微信公共平台上与微信粉丝之

间的互动显然会因为传达的精准而使得广告性质更浓。而微博虽然互动的力度不够强,但是多样性是有的,在距离的掌控上也很有分寸,对于品牌的营销绝不是坏事。

当然,微博内容的下降的确被很多人诟病,至此新浪微博等5加主流媒体也都进行了一定的监管,尤其是那些草根大号在发送广告的时候都受到了极大地限制。再加上微博退出了认证功能,使得整个平台在信息产生、发展、拓展等几个流程中都保持了真实性、实用性的特点。

因此大家再去讨论微信与微博哪个才是2013年营销新贵的话题,我想就没有什么必要了,因为微博与微信各有千秋,一个注重互动,一个注重扩散,两者的结合或是才是真正的营销新贵。

下载宋志标:报纸在微博时代的分裂与存续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宋志标:报纸在微博时代的分裂与存续.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