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党委书记读民族团结教育读本学习心得体会(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3 20:04: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乡党委书记读民族团结教育读本学习心得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乡党委书记读民族团结教育读本学习心得体会》。

第一篇:乡党委书记读民族团结教育读本学习心得体会

《民族团结教育通俗读本》是一本好书。该书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阐述了民族团结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基础。全面介绍了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高度概括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系统回答了当前我国民族领域的一系列重要问题,有助于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牢固

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树立“三个离不开”的重要思想,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凝聚起各民族团结一心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力量。在这本书里面我了解到:

我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全国共有56个兄弟民族劳动、战斗、生活在这片辽阔而富饶的土地上。各个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并各有自己的文化传统、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尽管各个民族之间在历史上曾经存在矛盾与不和,发生过冲突和战争,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交往,一直是历史的主流。中华各民族之所以能够融合成为团结的整体,并经历几千年的变故与动荡而永不分离,根本原因就是爱国主义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起着作用。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这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得以形成、生存、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思想政治基础。我们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在爱国主义的旗帜指引下,我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赶走了帝国主义侵略者才诞生的。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也是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结果。

社会主义祖国的成立,使我们统一多民族国家发生了质的变化,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消除了民族歧视,实现了民族平等和各民族的大团结,各族人民真正成了国家的主人。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在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共同斗争中。各民族之间交往与合作的密切程度,是以往任何时候都无法比拟的。正是这种民族的大团结,大统一、大交流,有力地促进了各民族经济和文化的迅速发展,大大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民族的联合和国家的统一,符合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尽管在新中国建立以前,总的说来这种联合不可能是真正平等的,统一也只是相对的,仍保留着某种封建割据状态。但是,它毕竟给人民带来和平建设的环境,减少了某些民族统治者为争权夺利而挑起民族仇杀的机会,排除了分裂时期许多人为的障碍,为各族人民顺利开展经济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从而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和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抵御外来侵略的力量。因此,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必然表现为为维护统一、反对分裂而斗争。古代史上魏晋南北朝和五代十国两次大分裂以后又分别重归于统一的事实,是中华民族伟大向心力的生动表现。汉族的隋文帝、宋太祖,蒙古族的元世祖,满族的康熙帝,都为中国的统一建立了不朽功绩。

到了近代,爱国主义的精神力量,更支撑着我国各族人民的爱国力量,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同帝国主义肢解中国领土、破坏民族团结的阴谋、同民族败类的分裂主义活动,展开了英勇的斗争。

历史一再证明,反对分裂,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是我国各族人民爱国主义优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国际上的敌对势力,一直蓄意挑拨我国各兄弟民族之间的亲密关系,企图分裂、肢解我们统一的社会主义祖国。极少数民族分裂主义分子,也极力鼓吹民族独立,脱离社会主义祖国这个大家庭。他们分裂阴谋虽然理所当然地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反对,不可能得逞,但他们的破坏活动也决不会停止。在当前世界上许多地方民族冲突加剧,民族战乱不断的情况下,我们每个人都要从中华民族的大局出发,从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从维护我国多民族统一的传统出发,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坚决同破坏祖国统一的言行作斗争。我们一定要认识到,由于我国各民族已经形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因而民族发生分裂,必然引起社会动荡,甚至导致战争发生,这样对国家、对民族、对每个人都会带来损失乃至灾难。相反,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环境安定,各族人民可以安心地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支持,共同发展。民族团结就发展,民族分裂就倒退,这也是我国几千年历史发展所得出的结论。

作为一乡党委书记,我一定要带好头、领好路。坚决把民族团结教育放在讲政治的高度,在自己学好《读本》的同时,要时时处处的监督全乡其他在职人员的学习,努力形成全乡讲政治、讲大局的社会氛围,为小康觉拉、平安觉拉、稳定觉拉、和谐觉拉、小康觉拉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二篇:乡党委书记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上海浦东干部学院学习心得体会

----x县xx乡党委 xxx 2012年1月,我参加了由xx组织到上海浦东干部学院进行乡镇党委书记集中培训学习的机会,我感到无比荣幸,这次学习的内容非常丰富,有领导干部办事理念;有领导干部社会事务管理方法;有文建明工作法;国家宗教局局长的讲课等。通过学习和参观,听取了有关领导、专家和老师的讲课,进一步解放了自己的思想,加强了党性锻炼,提高了自己今后运用科学发展观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明确了自己差距和不足,对我今后学习、工作和生活等方面指明了方向,感触非常大,收益颇多。

乡党委是国家政权的基石,是农村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前沿阵地。乡镇领导班子直接为广大农民群众服务,担负着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农村稳定的重要职责,地位突出,责任重大。乡党委书记在领导班子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着关键作用,是推动各项事业科学发展上水平的重要保证,起到带班子、抓落实、解难题的作用。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不断利用学习到的知识在工作中发挥作用。这次,我们到江苏华西村、上海崇明岛等地进行考察学习,新农村建设成果,令我大开眼界。现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谈谈自己学习的心得体会。

一、转变自身办事理念

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延伸管理。树立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理念,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落实,发挥各种社会力量的积极作用,形成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合力。树立关口前移、源头治理的理念,前移管理关口,及时发现问题苗头,从源头上防止、减少和弱化社会矛

盾的产生。针对xx乡境内重点工程建设较多的特点,树立统筹兼顾、协商协调的理念,协调各方利益的“柔性”,应对新情况新问题的“弹性”,促进社会动态平衡和谐。树立依法管理、综合施策的理念,综合运用多种手段,调整社会关系,规范公众行为,维护和谐稳定,最大限度地让群众在社会生活中真切感受到权益,得到切实保障,社会秩序安全有序,心情更加愉悦舒畅,真正做到服务社会,实现从“国家本位”到“社会本位”的转换。

乡镇干部要拉近与群众的情感距离,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要身在基层、心贴群众,要了解实情、培养真情,要听到实话、干出实绩。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自觉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做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致用。要深入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真正学懂弄通,提高理论素养。必须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始终不渝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把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创造实实在在的业绩,让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要深怀爱民之心,坚守为民之责,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疾苦,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要端正对人民群众的态度,工作中要与群众融为一体,“零距离”接触,面对面谈心,心与心沟通,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满腔热情地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当好群众的贴心人。乡镇领导干部在加强党性修养、弘扬优良作风,要以更高的标准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做秉公用权、清正廉洁的模范。要甘于奉献,正确对待名利得失,经常思虑自己的责任,用党性来

调解自己的欲望,树立正确的利益观,视名利淡如水,视奉献重如山;要严守纪律;要严格按照党章办事,坚决同各种腐败现象作斗争,坚决维护党纪国法的严肃性,忠实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

二、创新社会管理方法

我通过学习,进一步加深了解了对社会管理、处理社会问题和化解社会矛盾的方法,关键是学习社会管理理论、领导决策理论,强化理论思维训练,夯实理论基础,提高决策能力,增强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部门的远景规划、社会危机管理预案和人际沟通协调等社会管理方面的素质和能力。要善于运用制定规划和监督检查等手段,努力变直接管理为间接管理,在不断提高正常状态下管理经济社会事务能力的同时,要切实增强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生产安全事故、重大疫情、生态环境恶化等非正常状态下妥善应对和处置的本领。提高领导干部社会管理能力,既要立足国情,从实际出发,吸收借鉴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学习借鉴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进行改革创新,必须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正确处理发挥传统优势与创新发展的关系,绝不能全盘否定过去,另搞一套。要善于总结和挖掘,汲取智慧并切实加以运用,要十分重视解决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的问题,这就要求必须充分吸收借鉴我国优秀道德传统,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思想道德建设,持之以恒地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增强社会的法制意识和法治观念,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特别关注社会诚信建设,尽最大可能化解社会矛盾,为建设和谐富裕的xx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灵活运用借鉴优秀工作方法

把开展学习推广“文建明工作法”与推进重点工作结合起来,切实增强推动xx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各村目标任务,按照“单项工作争第一,综合工作创一流”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体制,强化责任,查找不足抓攻坚,突出关键抓冲刺,集中精力抓落实,全面超额完成2012年各项目标任务。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以文建明同志为榜样,对照先进寻找差距,确立改进目标,加强学习,提高素质,提升基层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实施培养农村精英分子入党计划,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努力建设政治合格、执行能力强、推动发展能力强、处理问题能力强、联系服务群众能力强的基层队伍。把学习活动与创先争优活动相结合;把学习活动与保障民生相结合;把学习活动与完善工作机制相结合,坚持在学习中借鉴好方法,完善现有的行之有效农村工作机制。构建以xx干部包组联户满意率和知晓率为主要指标的考核体系,建立xx干部包组联户考核新平台,让科学的考核成为干部服务群众、密切干群关系、增强基层组织建设的强有力“指挥棒”。

这次的学习时间虽然很短,但我从各位老师的讲课中学到了很多知识,并且获取了和全x各乡镇党委书记讨论交流的机会,对我今后的工作是一个很大的推进和帮助。在交流过程中学习到了很多工作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我会把学到的知识、先进经验和工作观念融会贯穿到今后的工作中,以上这些就是我这次学习培训的点滴体会。

第三篇:民族团结教育通俗读本《民族团结教育材料》

《民族团结教育材料汇编》

1、如何理解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伟大的中华民族已经走过了5000年的文明历程。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勤劳勇敢智慧的各族人民共同开拓了幅员辽阔的国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发展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一部厚重的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国各民族诞育、发展、交融并共同缔造统一国家的历史。

从很早的古代起,我国各民族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中华大地之上。我们统一多民族的国家,是5000年来特别是秦汉以来的2000多年里,以华夏族-汉族为主体的政权与周边各族的政权在长期融合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秦汉时期,不仅基本奠定了以汉族为中心的中原王朝的疆域规模,而且开创了将中华大地上渔猎文明区、游牧文明区和农耕文明区“混而为一”的大一统先河。秦汉陆续在今新疆地区设置西域都护府,在西北的羌地设护羌校尉,在东北乌桓地区设护乌桓校尉,在今广西、云南、贵州、海南等地设置郡县,在今新疆地区设置西域都护府,在西北的羌族设护羌校尉,在东北乌桓地区设护乌桓校尉,历史上第一次把这些边疆民族地区纳入中央政府的有效治理版图之内。从此,开创了我国大一统的政治格局。

隋唐结束魏晋南北朝长达300多年的战乱,在民族大迁徙和大融合基础上建立了比汉朝疆域更为广大、民族更为众多的统一格局。唐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加之国力强大、文化先进,增强了周边民族的向心力和内聚力,促成了“胡越一家”盛况的出现。这个时期,唐朝先后统一东突厥和西突厥,并设立安西和北庭两大都护府管理军政要务。对其他民族地区,唐朝也都设置了大量的羁縻府、州,有的还直接设置道、府、州,予以有效管辖。唐朝统一领导和治理下的各民族的蓬勃发展,促进了唐朝国力的强盛和疆域的扩大。宋朝虽然先后与契丹族的辽朝、女真族的金朝长期并立,但各民族互相之间的联系与交往十分密切。辽、金、西夏、大理等政权大力吸收汉族中原王朝的统治经验和政治制度,融入了大量中原文化的元素,为以后元朝的统一准备了条件。

元朝创设了“行省”制度,现在的内蒙古、新疆、广西、云南、贵州等民族地区,都在行省的管辖之下。并设宣政院直接管理西藏,设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台湾,同时在云、贵、川、康等民族地区设土司制度,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统辖。尤其是元朝首次将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完整纳入中原王朝的直属版图,在多民族统一中国的形成和发展史上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清朝取代明朝后,全国各民族的统一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在北方,先后统一了蒙古族的漠南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和漠西厄鲁特蒙古三部。在新疆和西藏地区,先后平定了准噶尔部、大小和卓等系列叛乱,维护和巩固了对新疆、西藏地区的统一。同时,为反抗沙俄的侵略,加强了对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经过康、雍、乾三朝长达140多年的不懈努力,从东北、蒙古、新疆、西藏至我国南部、东部的整个地区,各民族都统一在祖国版图之内。清朝完成了国家的统一,明确了边疆地区的归属,增强了多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从沿海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继而又

了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密切了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极大地推动了各民族的发展进步。新中国成立以来,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少数民族,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各民族经济文化联系更加紧密、交流更加频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的进步,天翻地覆、举世瞩目。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焕发出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祖国统一是各民族幸福生活的不竭源泉。祖国,是各民族安身立命之所在,是各民族共同生活的家园。祖国好比母亲,为各民族提供衣食之需,使他们免受冻馁之苦;为各民族遮风挡雨,使他们免遭风刀霜剑的伤害。祖国统一是各民族之福,祖国分裂是各民族之祸。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国家的高度统一,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开始了崭新的生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使人民生活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巨大跨越,各族人民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坚决反对一切分裂祖国的政治图谋,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制造民族分裂、危害祖国统一。海内外中华儿女紧密团结、共同奋斗,祖国完全统一就一定能够实现。

3、为什么说每一个民族的命运都和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联?

我们伟大祖国,是56个兄弟民族共同组成的命运共同体。从历史上看,虽然我国各民族形成和发展的情况各不相同,但总的方向是汇聚成为统一的中华民族,都是多民族统一国家的一员。正是由于国家的长期统一,以及各民族在长期交往中形成的紧密的经济文化联系,特别是近代以来各民族在抵御外来侵略斗争中结成的休戚与共、相互依存的关系,把我国各民族的命运紧紧地与祖国的命运连在了一起。

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自秦汉开创我国大一统的格局以来,统一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历代王朝的统治者,不管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认同自己是中国境内的民族,都以统一中国为已任,都把自己建立的王朝视为中华正统。所以,往往争斗是为了统一,统一后又致力维护统一。新中国的成立,不仅使中华民族赢得了失去百年的独立、自由和尊严,更开启了各民族平等合作、繁荣发展的新纪元。正是有了这“好大的一个家”,13亿骨肉同胞才得以幸福生活;正是有了这“好大的一个家”,56个民族才能各美其美、共生共荣。现在,各族人民正在伟大祖国的怀抱中创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中华民族正在祖国的繁荣昌盛中走向百年期盼的伟大复兴。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了一个道理: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之福;祖国分裂、民族离乱,是各族人民之祸。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根本利益之所在,每个民族的生存发展、繁荣进步,首先取决于国家的命运,取决于国家的独立和富强。

每一个民族都是祖国大家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每一个民族居住的区域都是祖国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天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里,55个少数民族有1亿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8%以上,民族自治地方占国土总面积的64%左右。没有各民族的艰苦创业,就没有中华

见难以预见的风险和挑战。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大力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5、为什么说各民族团结友爱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 “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比铁还硬,比钢还强”,这首著名的《团结就是力量》,曾经擂响了各民族团结救亡、打败日本侵略者的铿锵战鼓,吹响了各民族团结建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激越号角,时至今日,仍然激励着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团结奋斗。

团结就是生命,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形象,团结就是希望,团结就是胜利。各民族团结友爱,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生动体现,是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

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靠的是各民族团结友爱。一个家庭不团结,可能亲人反目;一个民族不团结,可能一盘散沙;一个国家不团结,可能分崩离析。我国各民族在历经数千年的迁徒、贸易、婚嫁、交融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错杂居、共生互补的格局,孕育了团结友爱的宝贵传统。特别是近代以来,国家积贫积弱,人民饱受欺凌。当时西方人普遍认为中国必然像奥匈帝国等多民族国家一样,分裂为无数的单一民族国家。但是,他们的预言失败了。中华民族不仅没有分裂,反而“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打败了侵略者,赢得了民族的独立、自由和统一。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浴血奋战、浴火重生,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各民族在反对共同敌人的斗争中形成了休戚与共、荣辱一体的命运共同体。在同仇敌忾、共御外侮的过程中,不仅民族团结友爱的优良传统得以空前的光大,而且中华民族从自在的联合走向自觉的联合,团结一致走上了通向伟大复兴的崭新征程。

中华民族繁荣富强,靠的是各民族团结友爱。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开辟了各民族团结友爱的新纪元,中华民族展现出巨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展现出无比的自信心、自豪感。60年来,各族人民高举民族大团结的伟大旗帜,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发展,携手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壮丽史诗。60年来,中华民族在前进过程中克服了来自政治领域、经济领域和自然界的种种困难和考验,顶住了来自国内外的种种压力和挑战,使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航船乘风破浪、胜利前进。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各民族始终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同心同德、并肩战斗。今天,“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理念已经成为各族人民的自觉行动,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已经成为各族人民的共同追求。这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断前进的力量源泉。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还要靠各民族团结友爱。今天,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继往开来、意气风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中华民族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民族复兴的神圣使命把各民族紧紧地凝聚在一起。讲任务,是56个民族共同的任务;讲成绩,是56个民族共同的成绩;讲困难,是56个民族共同的困难;讲前途,是56个民族共同的前途。只有56个民族同心同德、群策群力、携手并肩、团结奋斗,中华民族才能焕发出无比磅礴的伟大力量,民族复兴的伟业才会展现出

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拯救各民族、解放各民族、团结各民族。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繁荣各民族、发展各民族、振兴各民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我国的民族问题,只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事业中才能逐步解决。

7、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

旧中国的民族关系是不平等的,民族之间的猜疑、隔阂、矛盾非常突出,许多民族内部也是不团结的。新中国的成立,彻底废除了历史上的民族压迫和民族剥削制度,由此开创了我国民族关系的新纪元。今天,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在我国已经确立并不断发展,各民族正为祖国大家庭的繁荣富强而共同努力。

新中国成立后,为消除各民族之间的隔阂,党和国家通过派出访问团到民族地区访问,组织边疆少数民族各阶层人士到内地参观,解决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困难,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争取和团结民族、宗教上层人士,有效地疏通和改善了民族关系,增进了民族之间的信任和团结,增强了各民族对祖国的认同和热爱。为了帮助少数民族实现平等权利和自治权利,党和国家采取措施,消除历史遗留的民族歧视的一切有形痕迹,开展民族识别、确认民族成分,建立民族自治地方,使少数民族得以中华民族大家庭平等一员的地位登上历史舞台,实现了千百年来当家作主的夙愿。与此同时,党和国家在民族地区开展了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使生活在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制度、封建农奴制度、封建地主经济等众多社会制度下的各民族,共同携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变革,社会主义的新型民族关系由此开始形成,我国民族关系的性质实现了根本性变化。一位瑶族干部形象地说:旧中国,我们瑶族被称作“猺”,是“动物”;解放了,我们被称作“傜”,变成了“人”;民族识别后,我们被称作“瑶”,变成了“玉”。从“动物”到“人”再到“宝”,真正体现了新旧社会少数民族地位的不同啊。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发展进入新阶段。党和国家实现了民族工作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明确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民族关系的基本性质,明确了民族关系方面的矛盾主要的是人民内部矛盾,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指明了方向。在此基础上,我们党把民族工作的重心转移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轨道上来,加大了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巩固了各民族大团结的良好局面。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全面展开的新时期,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也进入了新阶段。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和世界民族主义浪潮汹涌的背景下,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也给我国民族关系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面对严峻挑战,我们党深刻把握时代特征和国际国内民族问题的发展变化,明确把民族自身的发展引入民族问题的内涵,提出加快发展是增强民族团结的核心,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打牢了民族团结的经济基础。我们党还明确提出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

公路,如今公路通车里程达到5.13万公里,基本实现了县县通公路。今天的民族地区,已成为我国农畜产品和工业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成为国内外向往的旅游胜地。

这60年,是民族地区社会事业成果丰硕的60年。过去民族地区几乎没有现代意义的学校,文盲率非常高。如今民族地区的各类学校已达72711所,在校学生3450.3万人,基本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达115.35万人,比1950年增长了886倍,占全国高等学校在校生的7.14%。民族地区文化设施条件得到普遍改善,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大批珍贵的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抢救、挖掘和整理。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超过85%和90%。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已拥有卫生机构达4.7万个、床位45.8万个、卫生技术人员57.9万人,均比1978年增长了近1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了全覆盖,地方病和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各族群众的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这60年,是民族地区各族人民生活根本改善的60年。从大面积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民族地区人民的生活实现了历史性跨越。2008年,民族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07元增加到13170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978年的138元增加到3389元。60年来,民族地区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了近4000万,部分少数民族已实现整体脱贫。在新疆,昔日牛拉犁,今日现代农机具飞奔田野;昔日牧民逐草而居,今日在定居点里过上了安稳幸福的新生活。

这60年,是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蓬勃发展的60年。“同心掬得满庭芳”。60年来,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得到扎实推进,法制化建设成效显著,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得到坚持和完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在全社会广泛开展,民族团结的观念牢牢扎根千家万户,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处处绽放。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三个离不开”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各族群众建设现代化的热情空前高涨,祖国大家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断增强。国务院先后召开了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表彰了56个民族的4000多名先进集体和个人,在全社会唱响了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各族人民好、伟大祖国好、民族团结好的时代主旋律。

回首60年,民族地区经历了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历史巨变。我国民族地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欣欣向荣、蒸蒸日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生机勃勃、充满活力,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扬眉吐气、傲立东方。60年的成就辉煌灿烂,60年的经验弥足珍贵。我们坚信:只要始终不渝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任何艰难险阻、任何外部力量,都不能阻挡紧密团结的中华各族儿女创造幸福生活的坚定步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景必将越来越灿烂。

9、为什么说当前民族地区的发展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

2009年8月22日,“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自治区成就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开幕。一张张图片、一串串数据、一个个模型、一件件实物,尺幅万里

当前这一时期,是民族地区各族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国家以民族地区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突破口,切实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一个个民生“热点”、“难点”问题正在得到解决。通过采取整村推进、劳动力转移培训、异地开发和社会帮扶等措施,不断加大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力度,“吃饭难”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加大民族地区水利建设力度,实施安全饮用水工程,“吃水难”问题逐步解决。200多万世世代代喝涝坝水的南疆百姓喝上了卫生甘甜的井水。继续实施民族地区游牧民定居工程,加快民族地区茅草房、危旧房改造,“住房难”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截至2009年6月,仅新疆就有890余万各族群众住进政府资助新建的抗震安居房。建立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央财政加大了对民族地区村卫生室、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建设的支持力度,“看病难”问题得到初步解决。加快建立覆盖民族地区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农牧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低收入人口和弱势群体的生活困难正在逐步解决。制定《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05-2010年)》,解决22个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滞后问题,人口较少民族生产生活条件正在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大力推行兴边富民行动,实现所有边境县和边境团场全覆盖,边境民族地区群众生产生活困难问题得到初步解决。一桩桩民生措施,一个个巨大实惠,民族地区各族群众正实实在在地共享着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

这么多“最”,归结到底就是一个“最”--当前民族地区的发展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

10、党的民族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民族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民族工作是党的全部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华民族问题的时代特征和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形成了关于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

(2)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民族的消亡比阶级、国家的消亡还要久远。

(3)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时期,各民族间的共同因素在不断增多,但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和各民族在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差距,将长期存在。

(4)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在当今世界,民族问题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和重要性。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我国的民族问题,只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事业中才能逐步解决。

(6)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各族人民都要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自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

1一个国家、一项事业,政策正确了,才能充满活力,胜利前进;政策错误了,就会失去生机,遭受挫折。生命所系,存亡一线,政策的作用可谓极其重大。

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是党和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依据和手段,协调民族关系的规范和准绳。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们党坚持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繁荣为基本原则,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完整的民族政策体系。正是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我国少数民族的面貌、民族地区的面貌、民族关系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光辉成就。事实雄辩地证明,我们党的这些民族政策完全符合我国国情,是正确和行之有效的,得到了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是促进各民族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发展的根本保证。

我们党在探索民族政策方面走过了一段不平坦的道路。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党通过制定和实施正确的民族政策,迅速打开了民族工作的局面,实现了空前的民族大团结。但在1957年开始的”大跃进“中,由于指导思想上“左”的错误,民族工作中出现了忽视民族特点和地区特点的“一刀切”现象,把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一律视为陈规陋习加以破除。1961年以后,中央和有关地方采取措施,纠正了”大跃进“以来民族工作中出现的错误,重申了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关系得到调整和恢复。“文化大革命”期间,在“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错误理论指导下,党的民族政策遭到严重践踏,民族工作机构被撤销,许多少数民族干部和群众被当作阶级敌人加以打击迫害。十年**使我国民族关系和民族团结遭受严重曲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了党的正确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民族工作迎来了又一个新的春天。我们党彻底否定了”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的错误理论,实现了民族工作上的拨乱反正。少数民族干部群众高兴地说:“党的民族政策又回来了”。改革开放30年来,党的民族政策始终得到坚持、完善和落实,推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历史昭示现实,过去启示未来。制定并严格执行正确的民族政策,直接关系到党在少数民族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直接影响到党的民族工作的成功与失败,直接决定着民族之间的信任和团结。凡是民族政策正确并执行得好的时候,民族工作就顺利发展,民族团结就不断巩固;凡是民族政策失误或者执行得不好的时候,民族工作就遭遇波折,民族团结就会受到削弱甚至破坏。党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团结的生命线,这是我们在实践中得到的必然结论。

严格执行民族政策,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需要各族群众的积极参与。只有每一个地区、每一个单位、每一个部门和每一位社会成员都自觉遵守民族政策,党的民族政策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民族团结的生命线才能畅通无阻、生机勃发。

12、如何理解“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1990年,江泽民在新疆视察时指出:”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构成的,在我们祖国的大家庭里,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社会主义的新型关系,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三个离不

3“两个共同”的提出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从国际上看,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和平、发展、合作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同时,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民族问题依然是制约、困扰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热点和难点所在,民族因素在国际政治中依然有着重大影响。特别是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这“三股势力”,在我国周边一些地区相当活跃,境内外敌对势力的勾连呼应不断加剧,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边防巩固面临的挑战十分严峻。从国内来看,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革。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特别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民族地区面临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双重任务,加快发展的任务艰巨繁重。民族问题与当今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相互交织,引发矛盾的因素有所增加,给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带来新的影响。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迫切要求更有力地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更好地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两个共同”的主题具有深刻的科学内涵。共同团结奋斗,就是要高举民族团结的旗帜,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上来,凝聚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来,凝聚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上来。这是建立在各民族根本利益和奋斗目标一致基础之上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共同繁荣发展,就是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让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是我们党在民族工作上的原则立场,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两个共同”是辩证统一的:只有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才能具有强大动力;只有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才能具有坚实基础。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团结是硬任务,是第一职责。必须一手抓发展,一手抓团结,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两个共同”的提出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两个共同”的主题,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工作基本经验的精辟总结,是对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任务的高度概括,是科学发展观在民族工作上的具体运用和生动体现。这个主题,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既坚持党的民族理论的基本原则和党的民族政策,又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民族问题实际,赋予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实践特色,精辟而深刻地指出了民族工作的总任务、总目标,是民族工作的指路明灯。这个主题,体现了我们党与时俱进的鲜明品格、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实现了民族工作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理论和实践上的又一重大突破,开辟了我们党维护和加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新境界。这个主题,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符合民族工作的具体实际,使我们判断形势、研究问题有了明确的指向,规划工作、部署任务有了科学的依据。在当代中国,坚持“两个共同”的主题,就是在民族工作中坚持科学发展观;抓住了这一主题,就抓住了新形势下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就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不断开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局面。

14、为什么说坚持民族平等是维护民族团结的基础?

5题。我们党把民族区域自治确立为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作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长期坚持、不断完善,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我国国情,体现各民族的根本利益,得到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是我们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一个伟大创举,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大贡献。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对采用什么样的国家结构形式来解决民族问题进行了不懈探索,经过长期实践和反复比较,最终确立民族区域自治为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共和国成立前的1947年,在内蒙古建立了第一个民族自治区。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正式确定在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对我国国情和民族问题实际的正确认识和深刻把握。第一,几千年来,我国各民族都把国家统一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统一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历代王朝都对少数民族地区采取特殊的治理政策,“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创建了带有自治色彩的管理制度。这样的历史文化传统,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和依据。第二,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了多元一体格局,各族人民共同开拓了祖国辽阔的疆域,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捍卫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共同推动了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特别是近代以来,在救亡图存的抗争中,各族人民结成了牢不可破的血肉联系,促进了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和各民族的大团结。这样的民族关系格局,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基础。第三,我国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同时各地区资源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各不相同,存在着很强的互补性。这样的民族分布和发展状况,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供了现实条件。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其前提是国家的集中统一,核心是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根本目的是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制度因素与法律因素的统一,有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与民族的自主、平等结合起来,有利于把党和国家总的路线、方针、政策与民族自治地方的具体实际、特殊情况结合起来,有利于把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的感情与热爱自己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目前,我国民族自治区自治地方共计155个,其中包括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在55个少数民族中,44个民族实行了区域自治,实行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1%,民族自治地方占全国总面积的64%。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得到切实尊重保障,各族人民的大团结不断巩固发展。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巩固和增强了国家统一的政治基础和社会基础,有力地抵御了境内外民族分裂势力的各种破坏和渗透。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着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是完全适合我国国情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制度。

在当代中国,只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而不是别的什么制度,能够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20世纪80年代末,针对苏联和东欧出现的动荡,邓小

7族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民族区域自治法把帮助各民族自治地方加速发展经济、教育、科学技术、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专门写入其中,要求各级政府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国内外资金投向民族自治地方,各级国家机关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时候,应当照顾民族自治地方的特点和需要。这为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提供了重要保证。

在新的历史条件,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必须全面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内容,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要大力加强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学习、宣传、教育,增强各族干部群众特别是领导干部中执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自觉性。要进一步制定配套的法律法规、具体措施和办法,制定或修订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逐步建立比较完备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法律法规体系。要经常检查民族区域自治法贯彻执行的情况,有针对性地研究和解决存在的问题。民族自治地方既要保证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在本地区的贯彻执行,又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充分行使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的各项自治权利。随着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全面贯彻落实,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法律法规体系和监督检查机制的建立健全,随着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必将展现出更加显著的优越性,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17、为什么说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果惠及了各族人民? 没人能想到,60年前,众多中国人还过着食不裹腹、衣不蔽体的日子,如今13亿人民的生活已经总体达到了小康;没人能想到,30年前,拥有手表、自行车、缝纫机“三大件”曾是很多人的追求,如今手机、电脑、汽车、等越来越多地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几十年来,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和发展,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显著的提升,综合国力得到明显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几十年来,各族人民切身感受着党的富民政策带来的幸福生活,共同享受着改革发展的成果。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是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方针,坚持共同富裕道路,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果体现到不断提高各族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上,体现到不断提高各族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上,体现到充分保障各族人民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益上,让发展成果惠及各族人民群众。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不仅惠及了汉族群众,也惠及了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国家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积极实施沿边开放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不断加大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支持力度,从财政、金融、税收、产业政策、基础设施建设等各方面给予倾斜,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加快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给

9济发展过程的一种现象,也能通过科学发展得到逐步解决。对此,要以科学的眼光、发展的眼光理性看待。

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党和国家孜孜以求的目标,加快民族地区发展是解决我国现阶段民族问题的核心。党和国家为缩小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同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作出了一系列决策部署,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比如,在帮助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方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制定优先发展为人民生活所必需的和与发展生产有密切联系的现代工业,优先发展民族地区交通事业和牧区建设,实行自有资金、利润留成、价格补贴为主要内容的民族贸易“三项照顾”,不断加大对民族地区财政支持和对口支援,努力扩大民族地区对外开放,加强民族地区扶贫工作力度等政策措施。在帮助民族地区发展社会事业方面,制定实施发展各类民族学校、开展教育对口支援,加强民族文化基本建设、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发展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等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有力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尽管在短期内,还不可能根本改变民族地区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但从长远看,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这种差距一定会得到缩小和逐步消除。

19、为什么要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给予特殊的扶持照顾?

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文化的发展。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在民族问题上的集中反映。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给予特殊的扶持照顾,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事业,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这一作法,符合我国国情和民族地区实际,是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

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给予特殊的扶持照顾,是实现民族平等的客观需要。由于历史、自然等方面的原因,新中国成立前,少数民族地区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相当落后,几乎没有现代工业、现代教育和现代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很差。一些地区还处在“刀耕火种”的原始状态,部分地区铁器尚未得到普及。少数民族群众,特别是生活在广大山区和荒漠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众,普遍缺吃少穿,很多人吃野果充饥,披蓑衣御寒,生活十分困苦。少数民族发展受到严重阻碍,有的少数民族甚至濒临灭绝。改变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落后状况,既需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更需要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发达地区的支援帮助。党和政府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改变落后面貌,经济发达的民族有责任有义务帮助经济落后的民族,以使他们得以实现法律所赋予的平等权利,否则就无法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种种差距,无法达到真正的事实上的民族平等。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特殊扶持照顾,不但没有违背民族平等的原则,恰恰是实现民族平等的必然要求。

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给予特殊的扶持照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胡锦涛指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是要更好地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民族地区,难点也在民族地区。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整个现

1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把国家的优惠政策同发挥资源优势结合起来,坚持从本地区的实际出发,积极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沿海地区、内地发达地区加强要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支援,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横向联合与合作,帮助民族地区提升发展水平。

21、如何理解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是民族凝聚力、生命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国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多彩绚丽,每一个民族不论大小,都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独特贡献,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财富。

中华各民族共同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大约在新石器时代,中华文化就在中国大地上呈现出多元区域性发展、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趋势。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东北的红山文化、西北的马家窑文化,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心,辐射、汇聚共同点燃了中华文明之火。作为中华文明起源的夏商周三代,实际上是华夏与周边众多民族共同组成的部落联盟。历史典籍和考古资料都可以证明,华夏民族是由炎黄部族集团为主源,以周边不同部族为支源融合形成的民族共同体,从一开始就具有极大的多源性、开放性和兼容性的特点。多元性的统一,既是多民族国家的构成方式,也是中华文化的内在特征。上世纪80年代,一首“龙的传人”唱响了大江南北,华夏儿女无论身在何方,都自认是龙的传人。而龙作为华夏民族共同的图腾正是在早期多个部落、氏族的交融碰撞中,由不同氏族的图腾融合而成的。龙,作为中华文化的象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华夏民族形成的特点。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不断增强了中华文化的活力和影响力。少数民族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巨大,回鹘诗人坎曼尔曾作诗说:“古来汉人为我师”;而汉族则有“回鹘衣装回鹘马”的现象,从战国时代就有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到后来黄道婆向黎族人民学习织锦技术。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始终贯穿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在长期的民族文化交往中,少数民族不仅给汉族带来了胡琴、胡瓜、大宛马等看的见的物质成果,更主要的,他们为长期生活在农耕文化状态下的汉族人民增加了一种锐意进取的开拓意识和兼容博纳的文化胸襟,使汉民族的民族性格不断得到丰富与升华。正是周边少数民族文化的新鲜注入,中华文化才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特别是每一次民族大融合之后,便会迎来中华文化的空前发展,从而造就了宏阔豪迈的“秦汉雄风”、雍容大度的“盛唐气象”、强健有为的“康乾盛世”,成为中华文明发展的几个辉煌时期。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百花园中的瑰宝,它们与汉族文化交相辉映,共同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各民族文化各有优点和特色。比如,汉族书面文学很发达,文献典籍很丰富,而一些少数民族口头文学在某些方面超过汉族。蒙古族的《江格尔》、藏族的《格萨尔》和柯尔克孜的《玛纳斯》并称我国少数民族的三大“英雄史诗”,其长度超过世界上任何史诗,这是中国

3承人有393名。各级政府设立了藏族热贡文化、羌族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等一批文化生态保护区,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整体、全面的保护。国家投入巨资对西藏布达拉宫、拉萨三大寺(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克孜尔千佛洞等民族地区大批国家重点文物古迹进行维修。挖掘、整理和出版了大批少数民族典籍文献。通过这些工作,抢救和保护了大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使一些濒临消失的文化得以保存。

积极推动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国家设立重大文化项目,如中国艺术节、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骏马奖、孔雀奖、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等,扶持发展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推出了大批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和文化人才。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和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为少数民族文化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展示机会。各级政府利用少数民族丰富的文化资源,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有效带动了相关产业和当地经济发展。如广西的《印象o刘三姐》、云南的《丽水金沙》、贵州的《多彩贵州风》等,成为风靡全国的少数民族文化知名品牌。许多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项目通过这些文化活动得到展示和升华,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一些濒临失传的文化遗产因此得以重放光彩。

保障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国家先后帮助十余个少数民族创制和改进文字。积极创造条件,保障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在政治和社会各领域的使用。全国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提供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彝、壮等7种少数民族语文翻译服务。我国人民币主币除使用汉字之外,还使用了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壮文四种少数民族文字。国家支持和鼓励开展民族语文教育、民汉双语教育,支持用民族语文出版图书、报刊,支持民族语文在广播电视、网络电信中的使用,每年为少数民族译制大量民族语影视节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广播电台每天用20多种民族语言进行播音。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广西的省区级电视台以及部分地、市、州、县电视台分别播放有关少数民族语言的节目。

积极开展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交流活动。国家在组织重大文化交流和开展对外文化宣传活动时,重视安排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项目,支持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团体走出国门,到世界各地进行交流,展示我国不同民族文化的风采。目前,从中央到地方已有100多个少数民族艺术团体走向世界。在中法文化年、中俄国家年、中华文化非洲行等重大活动中,少数民族文化都绽放异彩,产生了良好反响。

十七大以来,党和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在保护、继承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上的力度,提出要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方针进一步加强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加大工作力度,切实保护好我们民族的文化瑰宝。事实表明,正是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少数民族文化得到尊重、保护、传承、创新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没有被同化、被削弱,更没有灭绝,而是在继承发展中焕发出璀璨夺目的光彩。

23、党和国家扶持和发展民族教育事业采取了哪些重要举措?

教育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根本大计。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少数民族教育水平十分落后,少数民族群众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优先发展教育,切实解决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特殊困难和突出问题,大力加强基础教育,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不断推进

5特殊的照顾,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全部免收杂费、免收书本费,中央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对89个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县的近10万学生给予的生活补助每年近2500万元。2008年国家开始在全国全面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同时提高西部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经费补助和校舍维修补助标准。

让更多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学生上大学。为了此,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在高考录取过程中,对少数民族考生适当降低分数线。同时,还允许民族自治地方和少数民族聚居地方的少数民族考生可以用本民族文字答卷。举办预科班、民族班,为那些尚不具备直接进入大学本专科学习条件的少数民族学生进行补习,为他们下一步进入大学深造创造条件。有计划的在部分重点大学举办民族班,在原定招生计划外,直接从民族地区招收少数民族学生。目前,全国共有100多所高校设有少数民族预科班和民族班,每年招生2万多人。

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2006年开始采取“统一考试、适当降分”等特殊政策,重点面向西藏、新疆等西部1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招收少数民族学生,培养高层次的骨干人才。2009年全国招生4700人,其中硕士生3700人,博士生1000人。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民族教育事业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低到高,已经形成了完备的民族教育体系,培育了一大批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他们在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的各条战线上,在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伟大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4、为什么要强调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保障少数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 民族风俗习惯是各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生活方式,具体表现在饮食、服饰、居住、婚庆、节日、禁忌、礼仪等许多方面。民族风俗习惯与一个民族的心理、文化、思想感情有着密切联系,具有敏感性的特点,一个民族往往会把其他民族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态度看作是对自己民族的态度。因此,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是关系到坚持民族平等原则,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问题。

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是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就是要从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原则出发,尊重各民族的平等权利,不能因某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同就歧视或侮辱他们;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的保持或改革,应由该民族的干部群众去决定,别的民族或个人不能强制或干涉;任何民族不能以自己民族风俗习惯为标准,去衡量和要求别的民族,也不能以个人的好恶去对待民族风俗习惯,去处理同风俗习惯有关的事情。

国家在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方面有许多具体而明确的规定。比如:对从事少数民族特需用品生产的企业,给予政策上的优惠; 对具有清真饮食习惯的民族给予充分的尊重,还从政策上扶助清真食品业的发展; 对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给予相应的假期; 对少数民族丧葬习俗给予尊重并提供必要的帮助;刑法规定,国家工作人员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情节严重的,处两年以下有期徒刑。

我国对少数民族平等权利和合法权益的保护是一个完整的体系,除了以上所讲的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之外,还包括以下方面:

一是政治权利的保护。保障各民族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使各民族公民都能平

7民族地区社会稳定、人心安定,促进民族和睦、社会和谐的关键,在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加强民族地区干部队伍建设。

大力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是党和国家的一贯方针。新中国刚成立不久,国家就提出要普遍、大量地培养各少数民族干部。专门创办民族学院,开办少数民族干部训练班或干部学校,并在普通高校举办民族班,从各方面加大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改革开放后,国家进一步完善少数民族干部培养选拔制度,并注重在改革发展稳定的实践中考察和识别干部,把更多优秀少数民族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充分信任,放手使用。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在坚持干部“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的前提下,同等条件优先选拔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使少数民族干部在各级党委、政府、人大和政协等领导班子中占有适当的比例。国家在招录公务员时,对少数民族考生适当放宽条件,通过划定比例、定向招考、单独划线、适当加分、放宽报名资格条件等优惠政策,确保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考生顺利通过考试,进入公务员队伍。在党和国家的关心重视下,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人才已经从1950年的一万多名增加到290多万名,形成了包括党务、政务、经济、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各个方面人才的宏大队伍。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实践证明,我们在前进道路上之所以能够经受住国内外各种困难和风险的考验,中华民族之所以始终保持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我们下大气力培养造就了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整个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少数民族干部。

在新形势下,要把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作为一件管长远、管根本的大事,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善于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深受各族群众拥护的高素质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为民族地区发展和稳定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要在民族地区广大干部中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教育,提高他们运用党的创新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推进改革开放、实现科学发展的能力,提高他们做好民生工作、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无论是少数民族干部还是汉族干部,都是党和国家的干部,都要以党和国家的事业为重,加强团结合作,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学习、互相支持,共同为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

26、为什么说不能把涉及少数民族的矛盾纠纷都归结为民族问题?

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等方面的关系,具有普遍性、敏感性、群众性、复杂性、长期性等特点。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发展繁荣的时期,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各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民族问题基本上属于人民内部矛盾。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比较集中地表现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文化的发展。

涉及少数民族的矛盾纠纷,与民族问题是有严格区别的。涉及少数民族的矛盾纠纷是各民族群众在经济社会交往中发生的,往往反映比较单一的经济、社会、文化问题,事关民族成员的个体或少部分人利益,具有一定的偶发性。在实践中,不能将涉及少数民族的一般矛盾纠纷说成是民族问题,不能将偶然发生的个别事件看

9活就无法得到改善。而发展要靠团结稳定的社会环境作保障,没有团结稳定的社会环境,社会混乱,人心涣散,人民就不可能安心生产生活,安居乐业就无从谈起,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丧失。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各项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化,正是得益于我们拥有一个团结稳定的社会环境,这充分证明团结稳定是基本的民生,是广大人民的根本福祉所在。

团结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就快,各族人民得到实惠就多;分裂动荡,经济发展就停滞不前,各族人民就普遍遭殃。历史上,我国发生过数不清的战乱和纷争,国家和人民曾饱受战乱、动荡之苦。当今世界,一些国家由于民族矛盾、种族仇恨、宗教纷争、领土争端,战乱频仍,导致国家解体、民族分裂,经济衰退、满目疮夷,人民流离失所。殷鉴不远,所宜深慎。团结稳定是福、分裂**是祸,是被历史反复证明的正确论断,是纵观当今世界得出的深刻启示。

民族分裂是损害团结稳定的大敌,是破坏人们幸福生活的根源。拉萨“3•14”和乌鲁木齐“7•5”严重暴力犯罪事件,严重破坏了各族人民正常的经济社会生活,严重扰乱了社会正常秩序,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人民财产损失,给各族人民带来了灾难。赤裸裸的暴力、血淋淋的事实,充分暴露了**、热比娅之流不择手段、不惜代价、不计后果、不管各族群众死活,滥杀无辜、涂炭生灵的凶残本性,充分暴露了**集团、“世维会”等“三股势力”谋求所谓西藏、新疆独立,妄图分裂祖国的罪恶本质。历经劫难,各族人民更深刻认识到,只有团结稳定,才能巩固改革发展的丰硕成果;只有团结稳定,才能发展和谐安定的大好局面;只有团结稳定,才能维护各族群众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当前,我们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在此基础上,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将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这一宏伟目标,迫切需要维护和发展好团结稳定的社会环境。任何不法分子破坏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图谋,都将遭到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反对。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时刻牢记“团结稳定是福,分裂**是祸”的道理,倍加珍惜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好形势,倍加维护团结稳定的大好局面,形成团结一心、共同推进改革发展的强大力量。

28、为什么说遵守宪法和法律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根本保障?

法治是文明与野蛮、秩序与混乱的分野。法治的要义,就在于保护社会正常秩序,保护公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为社会和谐创造良好的环境。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必定是高度法治的社会。社会主义法制是维护社会稳定、实现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础,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方略。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长治久安的法律基础,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制保证。宪法是在党的领导下和广泛发扬民主的基础上制定的,反映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体现了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高度统一。依据宪法制定的各项

1分裂、维护统一与破坏祖国统一的严重斗争。

“3•14”事件是**集团在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即将举办之际一手策划的,妄图使“西藏问题”国际化,吸引全世界的眼球,混淆视听、向我施压,以达到把西藏从祖国分裂出去的罪恶目的,是**集团分裂祖国的又一罪行。**集团为了“西藏独立”的阴谋,鼓吹所谓“西藏独立”、“高度自治”、“大藏区”等主张,与国际反华势力相互勾结、同流合污,大肆进行渗透、颠覆和破坏活动,其实质就是反对共产党,否定社会主义,破坏民族团结,妄图推翻人民政权,分裂祖国。“3•14”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再次表明,**集团已经是国际反华势力的忠实工具,是阻挠藏传佛教建立正常秩序的最大障碍,是在西藏制造社会**的总根源。我们同**集团的斗争不是信教与不信教、自治与不自治的问题,而是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问题。

“7•5”事件是境内外“三股势力”相互勾结,利用广东韶关旭日玩具厂群殴事件大肆造谣煽动,蓄意挑起民族仇恨、制造民族矛盾,精心策划组织的一起性质严重、影响恶劣的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这次事件的发生,是西方反华势力长期纵容支持境内外“三股势力”对新疆进行一系列分裂破坏活动的总积累。以热比娅为首的“世维会”等东突分裂势力在西方敌对势力的庇护下,出于分裂祖国、破坏祖国统一的罪恶目的,大肆对我进行诬蔑和攻击,竭力为“新疆问题”国际化造势,同时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在新疆境内兜售其分裂主张,造谣惑众、煽动分裂、挑起**,甚至直接策动指挥暴力恐怖活动。近年来,境内外“三股势力”加紧勾连、相互策应,极力发展组织、制造和购买枪支弹药,伺机进行恐怖破坏活动。这次“7•5”事件,就是一起典型的境外指挥、境内行动,有预谋、有组织的民族分裂活动。我们同以热比娅为首的“世维会”等东突分裂势力的斗争,是一场捍卫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大团结的政治斗争。

有句维吾尔族谚语讲的好:“不是一阵歪风就能吹倒天山,不是一场冰雹就能毁掉草原!”“3•14”和“7•5”事件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动摇不了我国民族团结的基础,改变不了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始终是我们挫败民族分裂活动的根本保证,各族人民团结凝聚起来的强大力量始终是我们挫败民族分裂活动的重要依靠,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积累起来的强大国力始终是我们挫败民族分裂活动的坚实基础。我国民族关系团结友爱的主流,国际敌对势力想改变办不到,分裂主义势力想改变办不到。经过“3•14”和“7•5” 严重暴力犯罪事件的考验,各族干部群众擦亮了眼睛,看清了分裂势力的罪恶本质,更加懂得了民族团结的宝贵,进一步坚定了维护民族团结、巩固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决心。各族人民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共同意志和共同行动坚如磐石,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浩浩荡荡、滚滚向前。

30、如何认识民族分裂势力、暴力恐怖势力、宗教极端势力“三股势力”对我国的危害?

所谓“三股势力”,是指暴力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和宗教极端势力,最初形成于中亚地区。“三股势力”的表现形式虽有不同,但本质上是一致的。他们三位一体,打着民族、宗教的幌子,煽动民族仇恨,制造宗教狂热,鼓吹对“异教徒”进

3与企图制造****的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我们坚信,在全中国13亿人民面前,在强大的人民民主专政面前,“三股势力”终将逃脱不了注定失败和灭亡的命运。

31、如何认识我国反分裂斗争的复杂性和长期性?

分裂主义的存在及其破坏活动,对当今世界构成了现实威胁。安不忘危,治不忘乱,存不忘亡。“3•14”和“7•5”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再次警示我们,西方敌对势力亡我之心不死,民族分裂势力乱我之心不变。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是关系我国核心利益的重大问题,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在我国历史上,团结统一始终是主流,但也始终存在分裂与反分裂的斗争。近代以来,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反分裂斗争形势更为复杂和严峻。1933年,“东突”势力扯起了东突厥伊斯兰共和国的旗号,公然进行分裂祖国的反动行径。新中国成立后,**集团于1959年发动武装叛乱,失败后叛逃印度,组建所谓“西藏流亡政府”,妄图与祖国分庭抗礼。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受苏东剧变的影响,境内外各种分裂势力死灰复燃,在西方敌对势力怂恿和支持下,以边疆民族地区为突破口,极尽蛊惑煽动之能事,伺机实施各种破坏活动。进入21世纪以来,境内外各种敌对势力活动频繁,出现系统化、纲领化、组织化趋势。“民运”、“藏独”、“法轮功”和“三股势力”等在民主、人权、宗教等议题上相互借重,在一些敏感日期、敏感事件上相互勾连,企图形成与党和政府对抗的“统一战线”。可见,长期以来分裂与反分裂的斗争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呈现出时起时伏的波动,有时暗流涌动,有时集中爆发,从来没有停止过。这既是我国民族问题复杂性的反映,各种敌对势力反动本性的集中体现,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在我国,反分裂斗争是现实的、严峻的,有时甚至是尖锐的、激烈的。西方敌对势力是各种反华破坏活动的幕后真凶。他们害怕中国的崛起危及他们的利益,害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影响和带动更多的发展中国家。目前,西方反华势力已经把我国的发展强大视为对他们主导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最大威胁,加紧在我周边投棋布子,企图形成战略包围,最终实现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分裂削弱中国的图谋。只要中国共产党执政,只要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只要中国强大统一,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就不会改变,继续支持、利用民族分裂等各种反华势力对我进行渗透颠覆的策略就不会改变,他们从外部对我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所构成的重大威胁将长期存在。境内外民族分裂势力是实施各种分裂活动的政治工具。他们不惜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充当西方敌对势力的的走狗,猖狂地实施各种分裂破坏活动。目前,在境外暴力恐怖组织加紧渗透的情况下,境内民族分裂分子的破坏活动升级。这些暴力恐怖分子目标明确、意图明显,手段残暴、手法多样,他们穷凶极恶、丧心病狂地伺机使用暴力恐怖手段实施各种分裂破坏活动,我们对此要有充分的思想认识和斗争准备。

当今时代,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问题更容易产生国内影响,国内问题更容易导致国际干预,反分裂斗争错综复杂的形势短期内不会改变。当前我国周边国际恐怖活动激烈反弹,宗教极端思想盛行,国际“三股势力”聚集,一些国家发生颜色革命、政局持续动荡。中亚国家正处于政治经济体制转轨阶段,在西方的“民主化”和宗教极端势力的“伊斯兰化”双重压力下,各国今后的政治走向难以预料。巴基

5学校向家庭辐射、向社会延伸,形成三结合的教育网络。

共青团、少先队是青少年在实践中增强民族情感和民族团结意识的学校。广泛组织各族青少年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好寒暑假和各种契机,以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为主题,开展国情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发挥团组织的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到民族地区去建功立业,把青春和智慧奉献给民族地区的发展进步事业。针对青少年成长特点和思想实际,组织开展主题团队活动、夏令营、红色旅游、各族师生互访、民族知识讲座、民族歌舞表演等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体验活动。面向青少年开展民族团结宣讲活动,邀请民族宗教领域的实际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少数民族党政领导干部作报告,聘请老党员、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的代表担任辅导员,不断增强青少年民族团结教育的影响力和实效性。

全社会积极营造培养青少年民族团结意识的良好环境。大众传媒要通过制作以青少年为特定受众的栏目和节目,营造团结向上的舆论氛围。重点新闻网站和教育网站要开设青少年民族团结教育的网页和专栏,开展各种形式的网上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和青少年宫、科技馆等,要坚持面向青少年、服务青少年,加大向包括青少年在内的全社会免费开放的力度,开展专题教育和实践活动,吸引各族青少年参与进来。要充分考虑青少年的接受特点,精心创作生产一批以民族团结教育为主题的、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强的读物、影视剧、动漫作品和游戏软件产品,让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民族团结的深刻教育。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面向各族青少年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引导他们牢固树立民族团结意识,是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长远大计。当今中国,广大青少年具备优良的素质和崭新的风貌,是值得信任的一代。我们相信,只要“三个离不开”的思想观念深深扎根于各族青少年心中,就一定能够结出民族大团结大发展大繁荣的丰硕果实。

33、如何自觉做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建设者、促进者?

每当看到自己家中6个民族、80多口人团聚在一起的时候,新疆阿勒泰青河县70岁的老妈妈阿尼帕.阿力马洪总是高兴得合不拢嘴。在过去的46年里,她和丈夫抚养了19个不同民族的孩子,其中10个是分属汉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4个民族的孤儿,加上塔塔尔族、乌孜别克族的女婿、儿媳,全家是有6个民族成分的大家庭。阿尼帕老人可以说是民族团结的好模范,阿尼帕老人一家是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缩影。

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就是要在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础上,全国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祖国的繁荣昌盛,维护社会主义祖国的统一安全,同心同德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这是各族人民共同的事业,是各民族每一个成员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义务。我们每个人都要高举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维护社会稳定,自觉做民族团结进

738-

第四篇:读《反腐倡廉教育读本(2011)》心得体会

读《反腐倡廉教育读本(2011)》心得体会

根据党校2011年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方案的要求,我认真学习了《反腐倡廉教育读本(2011)》。通过学习既加深了对相关政策、制度、规定的了解,又看到一批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严守党纪国法,全心全意作奉献的光辉事迹,还从一个个触目惊心的典型案例,看到少数党员干部放松了对世界观、人生观的改造,抵御不住诱惑,走向了犯罪的深渊,以致身陷囹圄,结果令人痛心,我对此感受颇深,启发很大。

一、加强学习、坚定信念,对廉政相关制度、规定常怀敬畏心,构筑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始终坚定共产主义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是共产党员的立身之本。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提高自我约束能力,提高自我警能力。国家廉政相关制度、规定涵盖了行政权力行使中极易滋生腐败的各个领域。要加强学习,知道哪里是“不能入”的禁区,哪些是不能触的“高压线”。坚决抵制市场经济条件下物欲横流的诱惑,过好权利关、金钱关、人情关。在工作、生活和社会交往中自觉践行廉政制度,廉洁从政,真正做为民、务实、清廉的党员干部。

二、廉洁自律,诱惑要常怀明白心。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诱惑向权力献媚,目的就是想俘虏权力。《读本》中的案例以及各个违法者的结局告诉我们,领导干部经常要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如果不能头脑清醒,保持一颗“明白心”,就会为物欲所惑,为名利所困,走上以权谋私的邪路,最终误党、伤国、损民、害己。“大厦千间,夜眠七尺;珍馐百味,无非三餐”。广大党员领导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自觉防止私欲

膨胀。还要清楚认识到权力是柄双刃剑。正确地行使权力,则群众喜,事业兴,己光荣;错误地行使权力,甚至滥用权力,则群众怨,事业损,声名败。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时刻关心群众的疾苦冷暖,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这样才能做到“绝非分之想,拒非分之物”,不为物欲所惑,成为一个堂堂正正,廉洁奉公的人民公仆。

三、加强作风建设,从细节做起。作风体现于细节,倡导树立好作风就要从细节抓起。如现在的“说情风”,有一部分人在生活事务中如果遇到了麻烦事一时脱不了干系时,大都会“千方百计、千辛万苦”地拉“关系”找人说情,以求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如果让说情得逞,势必扭曲法律法规,丧失法律尊严,导致执法不公,腐蚀干部。损害政府形象,影响党群、干群关系。因此,无论生活上还是工作上,都要洁身自好,管住自己的脑,不该想的不要想;管住自己的眼,不该看的不要看;管住自己的嘴,不该吃的不要吃;管住自己的手,不该拿的不要拿;管住自己的腿,不该去的不要去。在思想作风上过得硬,才能经得起任何考验,不给别有用心者留下可乘之机,永远保持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我将继续加强学习,牢固树立执政为民、廉政为民的思想观念,抵制腐败、廉洁自律,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做好本职工作,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011年9月8日

第五篇:读《雷锋精神学习读本》心得体会

读《雷锋精神学习读本》心得体会

上个世纪中叶,有一个人用他最朴实无华的事迹感动了整个中国,他的名字至今被人们铭记,人们学习他更崇敬他。他就是雷锋,这个只有22年短暂生命的年轻人,用一生实践了对人民的承诺。今年以纪念建团90周年为契机,公司开展了精读《雷锋精神学习读本》读书活动,通过对《雷锋精神学习读本》几天的静心阅读,我仿佛穿过历史,找到了雷锋魅力经久不息的原因,多次的热泪盈眶也让我明白了肩头的责任,探寻了榜样的力量,明确了前进的方向。

一、“我要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好团员。” ——坚定信仰,树立正确的政治修养

雷锋是我们崇敬的榜样,可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他始终坚定着自己的共产主义信仰,向党组织靠拢,成为党员后,更是以高标准要求自己。他的日记里不止一次写到,“我是党的儿子,人民的勤务员”,也正是这样的信仰让他不断成长。当今社会上,出现了一些反面的声音质疑共产主义,少数共产党员抵制不了诱惑,背弃了入党时的誓言,滑向了犯罪的深渊。雷锋精神在此时就有了新的内涵和意义,它仿佛一盏指路明灯,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作为一名共青团员,我认为,首先就是要坚定自己的政治方向,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尽快加入党的队伍,不断加强自己的业务知识理论学习,增强政治敏锐性,深化自己对理想信念的认识。

二、“提倡这种钉子精神,善于挤和善于钻。”——踏实苦干,树立兢业的工作态度

雷锋将不断学习,用最勤恳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用自己业务知识不断为客户服务,这就是螺丝钉精神,这样的精神使雷锋愿意钻研、乐于钻研,结出了成果。作为公司服务窗口人员,我们直接面对和接触客户,我们的服务态度和服务方法直接影响着公司的开展和客户的评价。岗位没有大小之分,越是接近客户的岗位就越能体现我们的价值。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对待每项工作都认认真真,才不会在工作中疏忽大意,才能更好地发挥职能,服务人民群众。形势总是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中,我们不能一成不变,而要紧跟时代的步伐,灵活具体地处理我们工作遇到的问题,完善工作方法,开拓工作路径,积极地把自己的聪明才智融入到工作中,创造出更多新的业绩。

三、“一定要坚决克服缺点,做好工作。”——自省自律,树立坚强的进取目标

人无完人,当面对群众提出的意见时,雷锋总是虚心接受,督促自己改进,他不仅不害怕别人指正自己,反而将此作为完善自己的方法,始终自省自查,严以律己。在读《雷锋精神学习读本》里,我读到雷锋十分重视群众的意见,他认为

有些同志不能进步就是因为没有听取群众的意见。我们作为公司最前线的人员,直接面对客户,我们要做到想客户之所想,急客户之所急,帮客户之所难,认真考虑客户的意见,时刻把客户的利益放在首位才能真正落实好工作。

在这个价值观多元的社会里,我们常常浮躁功利,而读《雷锋精神学习读本》,就好像一阵清新温暖的风,吹进了心房;读《雷锋精神学习读本》,又好像一股坚定持续的力量,汇聚在心头。雷锋一直将黄继光、董存瑞作为自己的榜样,每当遇到困难,他总是用他们的例子鼓励自己,作为一名共青团员,同时更是一名移动公司员工,我也要将雷锋作为自己的榜样,时刻感受力量,激励自己前行!

全亚宁

2012年5月8日

下载乡党委书记读民族团结教育读本学习心得体会(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乡党委书记读民族团结教育读本学习心得体会(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习“新疆三史”等民族团结教育读本心得体会

    学习“新疆三史”等民族团结教育读本心得体会 “新疆三史”,即新疆历史、新疆民族发展史和新疆宗教演变史。新疆,古称西域,意思是中国西部的疆域,这一名称自汉代出现于我国史籍,......

    学习民族团结教育心得体会

    民族团结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我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全国共有56个兄弟民族劳动、战斗、生活在这片辽阔而富饶的土地上。各个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并各有......

    学习《准则》和《条例》心得体会(乡党委书记)(5篇)

    学习《准则》和《条例》心得体会(乡党委书记)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这是党中央在新形势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举。......

    民族团结教育通俗读本(精选5篇)

    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全国一样,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党和国家始终坚持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解决民族问题......

    民族团结教育读本读后感[全文5篇]

    读后感回顾半个多世纪、特 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新疆发生的人间奇迹般的变化和发展进步的光辉历程及伟大实践,我们深深感受到,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国家的富强和民......

    民族团结教育读本电子版(推荐五篇)

    民族政策常识 一、民族平等政策 1.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平等......

    《2011反腐倡廉教育读本》学习心得体会[大全]

    《2011反腐倡廉教育读本》学习体会 根据学院党委纪委的部署要求,我支部认真进行了反腐倡廉的学习教育,并学习了《反腐倡廉教育读本》和《党的十七大反腐倡廉精神学习问答》。......

    学习《廉洁教育读本》心得体会

    学习《廉洁教育读本》心得体会认真阅读完《廉洁教育读本》,我有了很深的感悟。中华民族是一个诚实守信、勤俭节约、正直无私、自律自强的民族;“敬廉崇洁,诚实守信”一直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