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我的奋斗》有感
《我的奋斗》,是阿道夫。希特勒在发动“啤酒馆暴动”后被捕,在大牢中口授,由希特勒口授,由其党徒鲁道夫·赫斯执笔撰写的。全书系统地阐述了希特勒的”理想“,“创建第三帝国”,充满了民族主义狂热和对马克思主义、犹太人的仇恨。1925年12月8日《我的奋斗》第一卷正式出版。1928年,希特勒又开始口授《我的奋斗》续篇,书名为《希特勒的第二本书》。
俗话说“团结就是力量”,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能否集中力量,是很重要的,五个指头分开,是打不过一个拳头的。所以,历史上那么多看起来不可思议的事件也就能发生了,比如蒙古几十万人为什么能打趴下欧洲,为什么日本那个小岛却能打了中国八年,为什么小小的德国却能发起两次世界大战!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是一群基于历史、文化、语言、宗教、行为、生物特征而与其它有所区别的群体。民族有“客观”的特质,这些特质可能包括地域、语言、宗教、外貌特征或共同祖先,也包括“主观”的特质,特别是人们对其民族性认知和感情。相同民族会有相同的民族心,做事也会更加努力地付出,甚至自己的财产、生命!
而德国就是这样,要想研究德国,就得先从“民族”二字着手,而本文(《我的奋斗》)也体现了阿道夫的民族性,甚至可以说他把日耳曼人从一个民族,变成了一家人!他把民族和国家联系在一起,宣扬日耳曼人应该做世界的主宰,让他得到了人民的主持,更使得战士在战场上发挥以一当十的作用!阿道夫认为“经验告诉我们,对外政策的建立,以及国家强弱的判别,根据于现在的军备者少,而根据于民族的显著或是潜蓄的抵抗力者多”。
首先,阿道夫提高了日耳曼人的民族荣誉感,启一个收心的作用。在书中,他这样说“目前我们须知道,力量虽然已经分散,但是事业的成功,任属是可能的,因为优秀的人士对于共同的祖国,永远表示着同情的,他们的祖国的国土,完全属于他们的”。甚至,对于在其他国家的日耳曼人,他也要收容,他早年在奥地利,他说“一个日耳曼人。。。他的视线虽然狭小得只奥国境内,但是他仍能望到帝国的边界,他虽然不幸受到脱离祖国的命运,但他仍能负起这伟大事业”。
其次,阿道夫不光收心,还要把他的“信徒”的力量释放出来,这样做的效果是很好的,甚至比基督教、伊斯兰教还要彻底。他认为“于是利己主义,也就成为民族中的主要势力,个个只是唯利是图,社会秩序立刻废弛,人类都从天堂堕落入地狱中去”,于是,付出吧,无条件的、无节制、无保留的付出来。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他把日耳曼民族全部剥削了。当然,这也是他能发动世界大战,还取得那么大效果的原因。因为团结,因为奉献。
再有,阿道夫不光夸自己民族,还要贬低对方(世界各民族,不过主要是犹太人),他认为“犹太人现在所有的文化,大都是他民族的东西,而在犹太人的手中败坏了”“他们(犹太人)的智力,在一切的时期中,都是因为和邻近他们的文明相接触而得到发达的。可是犹太人对于他族,那就是没有丝毫的贡献了”。正是阿道夫这样夸大自己,贬低别人,才会使得日耳曼人在心里有一种“唯我独尊”“舍我其谁”的观念。阿道夫的理论知识还是不错的,他不光贬低了别人,他还在日耳曼人心里种下了“我们民族奴役其他民族是对其他民族好的”思想,他说“但是,当他驱使这班被征服者工作的时候,被征服者不但生命有了保护;而且命运也比较优于前所谓‘自由’的生活了”,这更加使日耳曼人坚定了奴役世界的心!
下面来说说阿道夫是怎样做的:
1.实力。“唯一的方法,便在夺权”“实力实是不可多得的东西”“我们要恢复我民族的势力,第一个重要问题便是应该先恢复我民族自卫的欲望”
2.宣传。之前有一次他宣传时是打印宣传单,共80份,但是到场的只有七八人,第二次他们利用“慕尼黑观察报”宣传,到场110人。。以后越来越多。还有就是他的演说能力。“在群众的大会中,效力比较最大的是演说,这演说并不在能感动知识分子,而是在能投合群众的意思”。
3.
第二篇:读我的奋斗有感
我的奋斗有感
黄林若
看完这本希特勒在执掌德国大权前在狱中写的书,我完全能感受到他对民族主义的激情。不能否认,他是热爱德意志民族的;也不得不承认,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他是个极有天赋的演说家;也不得不承认,他对当时德国乃至欧洲现状的判断是正确的;更不能否认,他对他的大帝国梦想是令人激动的。
但是我不得不承认,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偏执狂。这样一个特殊的人,生活在一个特殊的国家,经历着一个特殊的时期,走了一条特殊的路。但是历史是一个平衡的枷锁,它让一切违反平衡的事物在一片似乎理所当然中回到平衡,这也似乎注定着希特勒这个史上最大偏执狂从极端中回归平衡的命运。我对历史的观点总是略显感性的,我想用我所有关于他的知识,去融入当时的他,感受他的处境。我不想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说希特勒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这未免有点马后炮的感觉。
首先我说过我对历史的评价总是略显感性的。在我看完很多关于他的书籍、评论和图片。我感受到的希特勒是悲苦的。像狗一样的脸,脸下是现实对其摧残的悲苦。观其一生,我可以看到是价值观对人的影响和束缚。他是一个极端的民族主义者。他生活在一个边陲小镇的贫苦家庭,变成一个如此极端的愤青,我想是有私人原因的。但不论是何私人原因,可以看到的是他的极端的民族热情。我相信他的经历不可能使他偏向于资产阶级。
所以他痛斥官僚阶层的卖国和自私:“为了要顾及他们的愿望,就不妨去牺牲了劳动阶级的利益,来充实那强盗的钱袋;我们如果不要德国灭亡,那就不能坐视着他们的为所欲为。” 他强调资本国有化有利于劳工:“资本纯粹是劳动的产物,它和劳动一起成为了左右人类活动的基础因素。这就是资本对于民族的意义”,“国家对于资本的责任是十分简单明了的。国家只要注意资本供国家使用,这样便就可以定下两个目标:一方面维持着有效率的独立的国民经济,另一方面是维持工人的社会权利。”
他反对资本主义的全球化:“我对德意志发展的途径认识得十分清楚,所以我觉得他们最坚苦的战斗,不在对付敌国而在对付国际资本主义”“我们不要再被我国资产阶级的狡黠政客所嘲弄了......他们的目的,是要准备一切,使金融业和交易所的真正国际资本能够来统制德国。”他忧患商业腐蚀:“现在已经使贫富悬殊更明显了。富者和贫者比邻而居,势必酿成悲惨的后果。人民既开始受着贫穷和大量失业的痛苦,所以接踵而至者,便是不平和怨恨。民族经济破坏而所生的不良现象,还有比这更坏的。因为商业宰制了全国,所以金钱也就变成了万能了,举国上下,个个人都成了拜金主义的奴隶,风气败坏到了这等地步。” 他揭露资产阶级的无能和虚伪:“如果这一时代的人,他明知自已有着某种缺陷,而竟伪称没有补救的方法而苟且图安,那么,这种社会,断无幸存之可能。我国的小资产阶级,现在便是这样的。我们不能再被他们欺骗了。我国的资产阶级人士的腐败现象已经达于极点,他们决不能担任任何文化事业的。我以为他们的腐败,并不是由于他们的道德堕落,而是由于他们的懒惰习性,积重难返。”
深揭狠批所有恶势力后,他又像一名“乌有之乡”的忠实信徒开始谈希望,谈理想,谈国家干预分配,谈共建和谐社会:
“我党的任务之一在于揭示一个新时代,期望到了那个时候,人人能各取所需;并能坚持一个原则,反对人生唯一的目的是物质享受。
要实现这件事,国家对于工作的报酬,必须有精细的规定并建立起分配的标准,使得诚实的工人能享受有秩序和光明正大的公民生活。
希望大家不要以为这是空虚的幻想,不要以为现在世界上还不容许且不可能能实现这种理想。我们虽然愚蠢,还不致于去妄想乌托邦马上降临这个世界。但我们也决不可因此自暴自弃,不去努力根治缺陷,铲除弱点,追求最后的理想。
这种理想要实现,途中必有种种障碍,这是势所难免的。所以我们更要尽自己的心力,共赴最后的目的。”
理想主义的愤青,在现实的枷锁中需要寻找解脱。
于是他很早就能把“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分开,像牛博网网友一样反对前者,又像强国论坛网友般支持后者。他说,“十五岁那年,我便能把效忠君王的„爱国主义‟和人民立场的„民族主义‟分析得很明白。我始终爱好民族主义的观念。”本来他情感上不憎恨犹太人,后来是理智说服了他。欧洲最流行的说法是以罗斯柴尔德家族为代表的犹太资本家控制了经济命脉,他一直将信将疑,但随后他却发现犹太人操纵了新闻、艺术、文学和戏剧,这对于怀才不遇的这个纯种日耳曼青年来说,才是真正的震惊和刺痛。接着他在政治活动中,又不可思议地发现犹太人在操纵思想和舆论,霸占了平民和劳工运动的领导权。于是,一个令人热血沸腾的念头涌现了:犹太人有惊天大阴谋。希特勒痛恨马克思主义,原因是它由犹太人创立,是彻头彻尾的“犹太学说”,却成了左翼战线上的主流,然而他是站在日耳曼德国人民的立场上的。
他认为,一定要揭穿这个犹太阴谋,让人们明白“马克思主义滥用了社会主义的美妙文字以欺世”。在他看来,马克思主义以阶级斗争破坏日尔曼民族的团结,以“国际主义”的口号攫取德国的利益,实质是为犹太人的全球霸权服务。希特勒满脑子左翼思想,他坚信未来的世界必是社会主义,所以他思索的不是姓资姓社的问题,而是那个美妙的大同世界将由谁来统治,当然,他认为是日耳曼民族来统治。既然马克思主义是犹太人的社会主义,那么要与这个劲敌对抗,就必须建立强大的日耳曼人的社会主义。希特勒为此发出严正警告:“要是犹太人靠了马克思教义的力量,战胜了世界各民族,那么这皇冠便成为人类送葬的花圈了,地球又将空无人类而运行于太空之中,和数百万年前一样。”
虽然憎恨,但是从后来的事实可以说明,他是不断的在马克思主义的政党上学习的。他认为民主主义造就的是资本家聚集的无能政府,认为社会主义在于影响最广大的人民。他用自己的天才般演说的天赋,运用马克思主义政党宣传的方式,并最终在挣扎中获得了自己初步的目的。希特勒坚信自己才是真正的左派,而他狭隘的民族主义,将马克思主义纯粹的当做犹太人的学说,而工会亦受其控制,成为犹太人控制国家经济命脉的工具。而仅仅是犹太人学说的这一定义,就足以让他不可冷静了!
一个可悲可憎的人物,用他极端的人生,诠释了极端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源于观念,而观念源于现实和血脉。而从民族问题出发必然要导致民族间先天的对立,为日后一部分人成为另一部分人的肃清对象做好了准备。它既能使一个民族要消灭另一个民族,也能使一个阶级要摧毁另一个阶级,甚至能使一个性别与另一个性别充满你死我活的仇恨。特别当民族主义被另类的思想控制,那结局就是民族的悲哀。
而跳出希特勒的圈子,依然有我们值得深思的东西。纳粹的原意是国家社会主义,民族主义情结。马克思说:"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能成为现实;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可能消灭自身。"马克思的目的是现实的,这个现实的问题是压迫,而压迫的关键是资产。要把无产者变成有产者,而这难道是使原先的有产者变得无产吗?希特勒的目的是优化人种,他认为劣质品没有存在的资格。要让自己的优秀的日耳曼人民过上真正的社会主义生活,所以要灭掉犹太人。而人们支持他是因为他可以解决就业。就业,这仍然是一个关于钱的问题。
所以,无论我们是否相信,一切政治选择都是非理性的激情和感性的产物。理性的光芒非常有限,当它照不到无知的黑暗时,人们必须单凭感性认识,最起码需要在理性的过程中
添加感性的扶持。一个政治家就是要煽动和控制群众的感觉,当他了解到人类的知觉是如何进行认知的,他巧妙的针对人们的认知弱点和他们人性的特征来实现他自己的目的。他的真实目的是使自己存在和扩张,他的名义目的则是为了那些可以支持他的人,而这种自私,可能自己都不知道。当人民拥戴一个政治家和他的政治团体,他们唯一关心的是这个决策者把钱怎么分配,能不能使他生活得更好,至于这是什么主义,他们理解不了也关心不了。生存、感受,这是直接而实在的现实。而现实是希特勒解决了,所以人民拥护了他。
但是,当人们有了生存的资本,人们还在追求什么?精神?信仰?就像现代人对于钱的信仰,但是他们依然信仰宗教,或是抱着宁可信不可无的态度。所以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钱的问题,不是只有少数思想家和知识分子才需要诗意的栖居,而是每个还没有被冷漠的生活塑造成麻木不仁的人所都需要的,那是人的本质要求了精神的慰藉,要求了心灵与理想。而心灵的寄托,亦可以是政治家宣扬的极端民族主义,因为只要信仰就可以了,不需要思考,也就无需再度回忆痛苦。
而希特勒对民族问题的判断按照同样的规则,而人民对其的极端拥护,亦按照同样的规则。
制度,它不是可见的具体实物,但它却统治着每个人,约束着每个人。人们追求理论,因为人们依靠着理论来作为思考的方向,害怕没有理论的世界犹如在黑暗中穿行失去方向;而片面的理论,同样不能使制度变得真正完善。所以政治家的理论就是依靠,依靠我的带领,依靠我们的制度,你就会成为幸福的人。由于理论的削弱,人只能改变自身去适应制度,个人不能改变一个群体的社会遭遇,而只能使他自己从弱势群体离开,而这也正是政治家们想要看到的结果。所以,日耳曼人崇拜着希特勒,他似乎能够满足他们所有的需要。但是,战争的士兵们天生为敌吗?不是,制度中得身不由己,使他们扮演必须为敌的角色,于是,纵使只有一部分人主张,也能引起整个民族的杀戮。
写到这里我在想,我们都是同一类物种,我们本不该相互残杀。我们真正该做的而是要寻找真正的真理,用它来寄托我们的信仰,而不是被他人利用;用它来驯服我们的制度,而不是被制度所驯服。而这些真理现在在哪里?我们仍要苦苦但更加小心翼翼的追寻。而现在的我们,能做的,就是避免重复的错误,在追寻真理的路途中少走弯路罢了!
第三篇:读《除了奋斗,我别无选择》有感
读《除了奋斗,我别无选择》有感
湖北省武穴市实验中学七(9)班项禹章
寒假里,我阅读了《除了奋斗,我别无选择》这篇文章。它讲述了作者自己的艰辛生活和奋斗历程。读过以后,我深深地为作者那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所打动,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作者不满三岁时父亲去世,当时妹妹刚出生两个月。一家人的生活只能靠母亲在生产队里挣工分来维持,生活之艰难可想而知。作者入中师刚半年多,母亲又不幸去世。他和妹妹的生活都难以为继,更不用说上学读书。可是就是在这样的艰难困境下,作者硬是凭着个人的努力读完了中师读大学,还供妹妹继续上学读高中。这其中的艰辛,又岂是常人所能想象的?
作者的不幸和面临的困难,若是放在一般人身上也许早就垮了下来。到底是什么样的力量在支撑着作者呢?是从他母亲身上学到的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的奋斗精神!因为有了这种奋斗精神,他七岁时就“拿起镰刀和绳子上山砍柴,用嫩弱的肩膀将一担担柴禾挑回家”;因为有了这种奋斗精神,上中学时他常常在周末步行爬山一百里地往返于家里和学校;因为有了这种奋斗精神,读中师时他“在课余时间,到附近的菜场运菜,到车站当下扛,到建筑工地当抹灰工”,以解决自己和妹妹的学习生活费用;因为有了这种奋斗精神,在大学里,每天早晨同学们还在睡觉,他却“悄悄地爬起来,躲到墙角一遍一遍地朗读英语,甚至背下来”,以缩短与同学的差距;因为有了这种奋斗精神,他“擦去妹妹的泪水,自己却像当年的母亲一样悄悄地咽下酸涩的眼泪”。
想想作者的艰辛生活和奋斗历程,再看看我们这些生活在改革开放年代里的孩子,是多么幸福啊。我们在家里有父母的疼爱和爷爷奶奶的呵护,在学校有老师的关怀和同学们的帮助。我们在充满爱的环境里无忧无虑地生活,茁壮成长。相比之下,真是天壤之别啊!
与作者相比,我们是什么都有了,什么都不缺。但仔细想想,我总觉得似乎缺少了点什么。缺少了什么呢?我们缺少的正是作者的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就拿我自己来说吧,虽说不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却也好不了多少,常常是挑肥减瘦,这个不爱吃,那个不爱喝。自己的被子不叠,自己的书桌不抹,自己的书本不整理,更别提做一点家务事了。平时一有时间就想到看动画片和玩,就别说主动看看书开拓一下视野了。做作业时遇到一道难题就依赖老师讲解,学习上取得了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没想要继续努力争取取得更大的成绩。所有这些毛病,不正是缺少作者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的表现吗?
也许有人会说:“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怎么能再让孩子去吃苦受累呢?”是的,如今祖国的经济建设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是没有必要让我们再去吃一遍苦受一遍累了,但是,这种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不能丢!我们是跨世纪的一代少年儿童,时代赋予了我们肩上重大的责任。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在将来建设祖国的征途上,我们会面临着许许多多意想不到的困难,没有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能行吗?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读了《除了奋斗,我别无选择》这篇文章,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的不平凡之处;更深深地感到,我们这一代少年儿童是多么需要他那种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
(指导老师:陈莹
第四篇:读《奋斗的号角》有感
读《奋斗的号角》有感
《奋斗的号角》一文极富时代感,全文高度概括了铁路行业紧跟时代,经过多年努力奋斗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表达了广大铁路职工对国家、对人民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展现了新时代铁路人在铁路总公司党组的领导下,不惧困难,众志成城,向着新的目标不断奋进的坚定意志和决心。面对新时代对铁路的要求,我们要继续发扬铁路人不惧困难、勇往直前的豪迈气概,在新时代伟大中国梦的感召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争做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坚定不移的沿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道路开拓奋进。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烙印,一个时代有特属于这个时代的一群人,我们既属于我们的时代又创造着这个时代。回顾中华民族的近代历史,从腐朽没落的晚清王朝末年到抗日战争结束,我们这个有着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疆域,有着五千年灿烂的文化历史,有着4万万同胞的古老民族,在世界列强面前饱受了欺凌与屈辱,丧权辱国的条约一个接一个,养育着华夏56个民族的壮丽河山被异族强取豪夺、任意霸占,苦难而贫穷的同胞被任人宰割,到处是民不聊生,凄凉悲惨的景象。直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新中国的建立才宣誓了中华民族的自立与自强,古老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伟大时代的变迁,沉睡已久的东方巨龙开始觉醒。改革开放的伟大抉择开创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新征程、翻开了时代的新篇章,一个有忧患意识、不断奋进的民族才会不惧艰难,战胜困难获得新生。历史发展到当下来到了我们这个时代。我们美丽而富饶的祖国,她辽阔的疆土,壮美的山河,向我们昭示着先辈们过去的奋斗与荣耀,更激发起每一个华夏儿女胸中的豪情与斗志,我们是炎黄的子孙、华夏的血脉,身上流淌着先辈的鲜血,也承载着他们的追求和梦想!我们注定要生活在这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在这历史变化的大潮里传承中华民族的辉煌与荣耀,书写出我们奋斗的历程,无悔的人生。
居安思危,奋斗不已。在探索和进取的道路上永远没有尽头。还记得刚参加铁路工作时的记忆,那时的西南铁路客车都是绿皮车,从重庆到成都最好的客车就是夜间开行的一趟卧铺列车,晚上21时出发,次日早上7时到达,全程运行达11个小时,而且是一票难求,乘车晚点也是经常发生的事情。每年的春运和暑运,全国列车购票都面临着一个相同的问题——难、难、难。在国内各地报刊、电视媒体上大量充斥着这样的新闻报道:全国各地大量滞留的旅客无法购买到回家的车票,焦急的人们既无助又无奈,铁路职工夜以继日的辛苦工作,确保春运任务的完成。春运和暑运成了每年新闻媒体的热门话题,揭示了中国老百姓出行在外的艰难和辛酸,成了中国老百姓心中无解的痛楚,也成了铁路人心头抹不去的疼痛。
一定要改变这样的现状,可改变的办法又在哪里?这样的心态,这样的焦虑一直困扰着我们。是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散了困扰铁路发展的乌云,三十多年来中华大地上到处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华民族正日益繁荣富强。铁路在这历史的浪潮中也发生了振奋人心的巨大变化,从规划建设的四纵四横到八纵八横,再到全国大规模的高铁建设规划;从全国铁路6次大提速到200公里动车组开行,300公里客专线开行,再到复兴号动车组开行;从80年代初全国铁路运营里程5万公里到2017年底全国铁路运营里程达到12.7万公里,其中高铁2.5万公里。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令人目不暇接,在这巨大变化的后面是一代又一代铁路人,无悔的付出、不懈的努力和艰苦奋斗。为了建设现代化的强国梦,为了民族的复兴和幸福,我们这一代铁路人一定要有担当有责任,奋斗的号角就在耳旁,前进的路上布满荆棘,我们是勇者更是智者,我们要迎着困难而上,为中华民族美好的未来贡献出我们人生。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交通强国、铁路先行。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铁路要向着更高、更强的目标前进,要做引领世界铁路工程技术发展的领头羊。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铁路人要更加发奋图强、不惧艰难、迈向新的征程,在交通强国的道路上奋勇争先,为了我们伟大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我们要不断奋斗,用我们的智慧、勤劳和汗水同全国各行各业一道,去开创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前景和未来,为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奉献出中华民族的智慧。(蒲丹)
第五篇:我读经典有感
我读经典有感
这是一个令人难以相信的故事,也是一个蕴含着深刻道理、个人以启发的故事。它证明了,只要不抛弃、不放弃,世间没有做不成的事,一切皆有可能,人是可以超越极限的……
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一个英国人不顾全家的反对坚决去航海,但在一次海难中流落荒岛,历尽艰险,坚持不懈,顽强的在荒岛上生活了28年终于获救的事。他在岛上有自己的王国、仆人,大批的食物等,这全是他辛勤耕耘的结果。在吗、在对孤独和寂寞的时候,有的人抱怨沮丧,灰心低头,甚至选择极端的自杀,但他却挺过了二十六年。他,就是鲁滨孙!
鲁滨孙是当之无愧的勇者,他在荒岛上一个人生活了那么多年,有过失落、悲伤、快乐、欣喜,但他全都挺过来了。这既显示出了他的乐观向上的精神和惊人的生存能力,更显示出了他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品质。鲁滨孙在稳定了心情之后,立即和大自然做起了抗争,他靠自己勤劳能干的双手和一些简陋的工具,克服无数困难,挖凿山洞,建造房屋,驯养动物,种植谷物,烧制器具,烘烤面包等,并且从不气馁,这是非常难得的。
大家还记得鲁滨孙得了疟疾的那一段日子吗?他一个人在家里,没有人照顾,这该死的疟疾却又把他折磨的死去活来,是多么痛苦啊。像我有一次发烧,烧到了39.3°,自己感觉天旋地转,非常难受,连睡都睡不着,后来还是妈妈带我去看了医生,又挂了两天的盐水,自己才好受多了。但鲁滨孙就大不相同了,他没有人照顾,甚至连最基本的药品和可以睡得踏实的床都没有,一脸病了十几天才好,还没人谈心来发泄苦闷,可见鲁滨孙是多么的可怜!但是,大家想过没有,鲁滨孙在病的日子里放弃过吗?不,他没有。他一直希望这病快点好,没有一点自暴自弃,这也是他勇者风范的一次体现。
鲁滨孙的勇者风范在他光辉的一生中不止体现对抗病魔的坚韧不拔上,更体现在他的博爱之上。那是在他上岛后的第二十六年,一群野人带着三个可怜的野人上了岛,先杀了其中的两个。最后一个逃了出来,被鲁滨孙救下并培育它,使他成了一个真正的人,这就显示出了他不抛弃的品质。我和他比就不行了,有时十分小气,就连同学向我借个东西都不肯给他,看来我确实应该多学学鲁滨孙的作风。
“不抛弃,不放弃。”希望大家记住这句话,它可以使我们不惧怕困难,超越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