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民族精神对人们的主观行为指导性强度的调查研究
关于民族精神对人们的主观行为
指导性强度的调查研究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章俊贤
一、研究课题的确定
从哲学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因此,中国人应当具有中华民族的精神,而民族精神又能指导中国人的行为。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
发展的精神支撑,是激励人民为国家、民族振兴而英勇奋斗的强大思想动力。传承中华美德,培养民族精神,对凝聚全民族的意志和力量,振奋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要弘扬民族精神,立志报效祖国,要求当代青年必须清楚把握好民族精神的实质,把报效祖国作为自己的伟大理想。理想要变为现实必须通过实践,而这个“实践”又必须以民族精神为指导。那么,民族精神对人的主观行为必然起着指导作用。但从实践角度看,在很多方面,民族精神对人的主观行为的指导作用有时弱或者有时根本没有。也就是说:理论与实践产生一点偏差。为什么理论与实际会出现这种偏差?导致这种偏差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让民族精神更好地指导人们完成实践活动?为此,我进行了“关于民族精神对人们的主观行为指导性强度的社会调查”,并希望通过此次调查,让全社会都参与到弘扬民族精神的活动中来,以民族精神促进公民道德建设,形成追求高尚、激励先进的良好的社会风气,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促进整个民族素质的不断提高,全面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弄清民族精神对人们主观行为指导性强度的大小,并分析其内在原因。
(2)此研究性课题共涉及到政治学、社会学、统计学、社会实践调查等相关学科,希望通过这次课题研究能学以致用,做到“在采访中了解,在实践中体验,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
(3)尽力完成计划好的目标,并且以良好的心态了解调查社会,更要能够学会动用自己的智慧和集体的力量,锻炼在多方面的动手和动脑能力,培养社会实践的能力和观察社会的能力。
三、活动计划与内容
(1)准备阶段(1月21日—1月25日)
1、计划本次调查的整个过程的各项活动,并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
2、了解社会调查所常用的调查方法及查找收集大概需要资料
3、筹集相应的调查经费(个别访谈费用、资料费用、交通费用)
4、根据筹集的经费制定各项活动的预算
(2)实施研究(1月26日—1月28日)
1、查阅所收集的各类文献资料并做摘记
2、确定本次社会调查的调查方法:个别访谈法
(3)完成个别访谈(2月4日—2月6日)
考虑到时间正直春节,又要保证一定的访问人数(否则不精确),我决定采取开新春联欢会的形式在进行途中对参加人员进行随机访问。2月4日我联系场地、购买联欢用品,2月5日、6日分别开了两场联欢会,通过一个关于公民道德建设节目我共访问了200人。
(4)继续研究(2月7日—2月8日)
1、对访问结果进行统计,并分析,得出访谈调查结果
2、对前期查阅的文献资料摘记进行整理,将与调查有关的内容进行分析
3、将访谈调查分析结果与文献资料分析结果进行对比,与现实情况是否合拍
(5)汇总(2月9日)
1、将前各阶段资料汇总,弄清民族精神对人们主观行为指导性强度的大小,并分析其内在原因
2、列出社会调查报告的提纲
(6)调查报告最终形成(2月10日—2月13日)
根据汇总阶段的成果,按照一定的提纲,撰写社会调查报告。
四、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是民族精神对人们主观行为指导性强度的大小,分析当前当代社会价值观存在的问题,并对相应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性研究的建议。
本课题研究的方法主要是:调查研究法(访问调查法和个案调查法)和经验总结法。
运用调查研究的方法,对于民族精神对人们主观行为指导性强度的现状进行全面的搜集、整理、分析和研究,从中找出当代社会价值观存在的问题,并对相应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为搭建新时期公民道德建设工作框架提供客观依据。
运用经验总结的方法,针对不同的研究对象,及时总结科学、有效的工作内容、方法和途径,并将我们的成果送到相关的部门,让我们为公民公德建设献上自己的微薄力量。
五、课题研究的自我评价
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本次调查还不尽完善,还有一些值得讨论的问题,具体有:
1、本次调查所访谈的问题是我编制的,尚属首次运用,其科学性、全面性、准确性还有待验证;受访对象层次单一,对结果的准确程度也有影
响。
2、有的市民在访谈时比较匆忙,没有很认真思考。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调查的效度和信度。
3、对我来说,我以前做过社会调查不多,所以缺乏一定的经验,由于条件限制,访问人数也不多,这多少会影响到一定的准确性。
希望以后有机会把这个问题发到网上去,让大家在网上去讨论,这样涉及的面会更广,准确性也会更高。
六、课题研究成果
关于民族精神对人们的主观行为
指导性强度的社会调查报告
一、具体调查过程
1、随机访问调查
访问题目:您会去选择做一件利国利民而不利己的事吗?
a、绝对会b、因具体条件而定,不确定c、绝对不会
访问对象:普通人民群众
访问对象:200人
访问结果:选择a占15.4,选择b占60.8,选择c占23.8。
结果分析:
a选项体现行为人以民族利益、国家利益当先,显然受民族精神指导;
b选项体现行为人做事谨慎,善于权衡利弊,这类人既受民族精神也受利益指导;
c选项体现这类人的行为完全不受民族精神所指导,而把个人私利作为主要指导力量。
2、报刊杂志文献资料
以下是从《拆迁野蛮性调查》(《杂文选刊》2004年第1期)中摘入的三则真实事例,以作分析使用。
2002年6月某日,普渡寺西巷12号院居民杨学博在拆迁办院内被打得耳膜穿孔。
2003年2月23日,在南池子大街80号院内正收拾东西准备搬家的沈桂芝被强行架出,头部被强压在地,然后被送进拘留所。
2003年2月24日,北京市崇文区南池子普渡寺西巷1号院被强制拆除,一家十余口人无家可归,私房主谢玉春四处流浪,一直睡在办公室。他的两位老人整日以泪洗面,老先生生命垂危。
分析与评论:
拆迁本是一件好事,可那些开发商利益熏心,为早日开工要尽快拔掉钉子户。为此,他们甚至置道德法律于不顾,视人民的生命与财产为儿戏,为自己的经济利益而不惜付出一切代价。他们把自己的快乐完完全全地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更让人不解的是,政府给他们披上一件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外衣,为他们保驾护航,任其侵害人民群众的利益。其结果只会加深人民内部矛盾,不但不利于经济发展,反而阻碍发展。试问:这时,民族精神起了指导作用吗?
在势利者眼里,只有利益,民族精神一文不值。更谈不上民族精神对他们的行为起指导作用了。
通过以上两种调查方式,经过调查小组的集体讨论,我们得出调查结果:在当代社会,民族精神的指导作用依然存在,并发挥着重大作用,但其范围仅仅局限于在大的灾难或大型国家计划的实施之中;在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工作中,民族精神对人们主观行动的指导作用较二十世纪三十至七十年代大大减弱,而受私利的指导作用明显上升。
二、产生该调查结果的原因分析
在解放初期到20世纪60—70年代,政治上一直以阶级斗争为纲,到处宣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进步思想,批判、预防、消灭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所以当时的绝大多数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高,但思想境界很高;在改革开放初期,一部人先富了起来,隐藏在人的潜意识中的享乐思想迅速滋长,开始炫耀、攀比、大肆挥霍;而此时大多数人还没有脱贫,便产生了贫富差距,社会开始分化。到如今,富人多了,大多数人也小康了,不过钱难挣了。所以挣钱时向私利看齐,花钱时向自我享受看齐。时到如今,那些阔老们还会用政治术语来掩盖自己的错误行为,把不正当的财富积累叫做促进生产,把大肆挥霍叫做拉动内需。
因此,民族精神在现今社会不断衰弱的原因就在拜金主义与享乐主义两大错误人生观有取代民族精神的指导地位之势。拜金主义与享乐主义就像糖衣炮弹,看似美好,实则腐蚀人们的思想,蚕食民族精神,使人的思想完全步入金钱与享受之中,不能自拔。其结果肯定是享一时之乐,遭一生之罪。
民族精神在现今中国人民心目中的地位有所减弱,但并没有消失。因为一种民族精神的兴衰也暗示着一个民族的兴衰。中华民族至今兴隆不衰,正是因为民族精神在决定民族兴衰的大事业中依然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伟大事业,产生伟大精神。”在为“两弹一星”事业进行奋斗的过程中,产生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这是一种崇高的精神,是伟大民族精神在航天事业上的一种具体表现。我国航天科技工作者发扬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科学求实,顽强拼搏,奋发图强,终于在2003年10月15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神州”五号载人飞船把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顺利送上太空,实现了几代中国人飞天的梦想。
在2003年“非典”时期,全国人民正是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积极响应“增强民族凝聚力,万众一心,齐抗‘非典’”的号召,才取得了抗击“非典”斗争的伟大胜利。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年人,要弘扬民族精神,必须明确贡献与索取。贡献与索取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一切正常的人,既要对社会有所创造,有所贡献,又要从社会中有所索取,得到必要的满足。一个从事一定工作的成年人,只有为社会做出了贡献,才能理所当然地受到社会的尊重,才能毫无愧色地从社会那里索取自己应该得到的东西,得到社会的尊重,他才能更好地工作和劳动,做出更大的贡献。有的人片面强调索取,只讲索取、权利,不讲贡献、义务,这是十分错误的。
人只有在民族精神的指导下,才能认认真真、心甘情愿地去奉献。只要人人都能奉献,社会就会变得更好,国家才能更加强盛,那么立志报效祖国的愿望也就变成了现实。只要人人都能奉献,社会就会自然地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那么民族精神就自然得到弘扬,那些腐朽思想便没有了立足之地。
三、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的对策
通过本次调查,我认为要弘扬民族精神,立志报效祖国,对我们青年来说,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拥有个人理想和崇高的社会理想。
二、要与祖国荣辱与共。个人与祖国同甘共苦,风雨同舟,荣辱与共,是立志报效祖国,担负社会责任的基本要求。
三、强社会责任意识,认真学习,掌握好现代化建设所需的本领;还要坚持锻炼身体,有一个健康的体魄。
四、要确立主人翁意识。就是要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应当把国家、民族的大事当作自己的大事。
对于我们全民族来说,要使民族精神从根本上得到彻底地弘扬,就必须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
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必须加强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纪律教育。
加强思想教育,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要用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
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就是要使“五爱”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体现出来,就是要使人们自觉地为集体、为社会、为人民、为祖国作贡献。
加强纪律教育,就是要加强党纪、政纪、军纪和各种劳动纪律、工作纪律的教育。
要巩固和发展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弘扬民族精神,必须加大教育力度,开展切实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还必须依靠法制。
以上是我对民族精神对人们的主观行为指导性强度的社会调查报告,至此报告完毕。
第二篇:关于民族精神对人们的主观行为指导性强度的调查研究
关于民族精神对人们的主观行为
指导性强度的调查研究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章俊贤
一、研究课题的确定
从哲学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因此,中国人应当具有中华民族的精神,而民族精神又能指导中国人的行为。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激励人民为国家、民族振兴而英勇奋斗的强大思想动力。传承中华美德,培养民族精神,对凝聚全民族的意志和力量,振奋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要弘扬民族精神,立志报效祖国,要求当代青年必须清楚把握好民族精神的实质,把报效祖国作为自己的伟大理想。理想要变为现实必须通过实践,而这个“实践”又必须以民族精神为指导。那么,民族精神对人的主观行为必然起着指导作用。但从实践角度看,在很多方面,民族精神对人的主观行为的指导作用有时弱或者有时根本没有。也就是说:理论与实践产生一点偏差。为什么理论与实际会出现这种偏差?导致这种偏差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让民族精神更好地指导人们完成实践活动?为此,我进行了“关于民族精神对人们的主观行为指导性强度的社会调查”,并希望通过此次调查,让全社会都参与到弘扬民族精神的活动中来,以民族精神促进公民道德建设,形成追求高尚、激励先进的良好的社会风气,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促进整个民族素质的不断提高,全面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弄清民族精神对人们主观行为指导性强度的大小,并分析其内在原因。
(2)此研究性课题共涉及到政治学、社会学、统计学、社会实践调查等相关学科,希望通过这次课题研究能学以致用,做到“在采访中了解,在实践中体验,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
(3)尽力完成计划好的目标,并且以良好的心态了解调查社会,更要能够学会动用自己的智慧和集体的力量,锻炼在多方面的动手和动脑能力,培养社会实践的能力和观察社会的能力。
三、活动计划与内容
(1)准备阶段(1月21日—1月25日)
1、计划本次调查的整个过程的各项活动,并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
2、了解社会调查所常用的调查方法及查找收集大概需要资料
3、筹集相应的调查经费(个别访谈费用、资料费用、交通费用)
4、根据筹集的经费制定各项活动的预算
(2)实施研究(1月26日—1月28日)
1、查阅所收集的各类文献资料并做摘记
2、确定本次社会调查的调查方法:个别访谈法
(3)完成个别访谈(2月4日—2月6日)
考虑到时间正直春节,又要保证一定的访问人数(否则不精确),我决定采取开新春联欢会的形式在进行途中对参加人员进行随机访问。2月4日我联系场地、购买联欢用品,2月5日、6日分别开了两场联欢会,通过一个关于公民道德建设节目我共访问了200人。
(4)继续研究(2月7日—2月8日)
1、对访问结果进行统计,并分析,得出访谈调查结果
2、对前期查阅的文献资料摘记进行整理,将与调查有关的内容进行分析
3、将访谈调查分析结果与文献资料分析结果进行对比,与现实情况是否合拍
(5)汇总(2月9日)
1、将前各阶段资料汇总,弄清民族精神对人们主观行为指导性强度的大小,并分析其内在原因
2、列出社会调查报告的提纲
(6)调查报告最终形成(2月10日—2月13日)
根据汇总阶段的成果,按照一定的提纲,撰写社会调查报告。
四、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是民族精神对人们主观行为指导性强度的大小,分析当前当代社会价值观存在的问题,并对相应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性研究的建议。
本课题研究的方法主要是:调查研究法(访问调查法和个案调查法)和经验总结法。
运用调查研究的方法,为民族精神在决定民族兴衰的大事业中依然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伟大事业,产生伟大精神。”在为“两弹一星”事业进行奋斗的过程中,产生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这是一种崇高的精神,是伟大民族精神在航天事业上的一种具体表现。我国航天科技工作者发扬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科学求实,顽强拼搏,奋发图强,终于在2003年10月15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神州”五号载人飞船把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顺利送上太空,实现了几代中国人飞天的梦想。
在2003年“非典”时期,全国人民正是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积极响应“增强民族凝聚力,万众一心,齐抗‘非典’”的号召,才取得了抗击“非典”斗争的伟大胜利。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年人,要弘扬民族精神,必须明确贡献与索取。贡献与索取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一切正常的人,既要对社会有所创造,有所贡献,又要从社会中有所索取,得到必要的满足。一个从事一定工作的成年人,只有为社会做出了贡献,才能理所当然地受到社会的尊重,才能毫无愧色地从社会那里索取自己应该得到的东西,得到社会的尊重,他才能更好地工作和劳动,做出更大的贡献。有的人片面强调索取,只讲索取、权利,不讲贡献、义务,这是十分错误的。
人只有在民族精神的指导下,才能认认真真、心甘情愿地去奉献。只要人人都能奉献,社会就会变得更好,国家才能更加强盛,那么立志报效祖国的愿望也就变成了现实。只要人人都能奉献,社会就会自然地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那么民族精神就自然得到弘扬,那些腐朽思想便没有了立足之地。
三、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的对策
通过本次调查,我认为要弘扬民族精神,立志报效祖国,对我们青年来说,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拥有个人理想和崇高的社会理想。
二、要与祖国荣辱与共。个人与祖国同甘共苦,风雨同舟,荣辱与共,是立志报效祖国,担负社会责任的基本要求。
三、强社会责任意识,认真学习,掌握好现代化建设所需的本领;还要坚持锻炼身体,有一个健康的体魄。
四、要确立主人翁意识。就是要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应当把国家、民族的大事当作自己的大事。
对于我们全民族来说,要使民族精神从根本上得到彻底地弘扬,就必须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
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必须加强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纪律教育。
加强思想教育,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要用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
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就是要使“五爱”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体现出来,就是要使人们自觉地为集体、为社会、为人民、为祖国作贡献。
加强纪律教育,就是要加强党纪、政纪、军纪和各种劳动纪律、工作纪律的教育。
要巩固和发展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弘扬民族精神,必须加大教育力度,开展切实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还必须依靠法制。
以上是我对民族精神对人们的主观行为指导性强度的社会调查报告,至此报告完毕。
第三篇:佛教对人们思想行为的影响
试述佛教在现代社会对人们的思想行为有哪些指导意义。
佛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起源于印度,在世界东方文化里占有显要地位。佛教虽为宗教,但思辨性很强,各种文化艺术哲学成分极为丰富,能给人以灵魂的净化和精神的震撼。其博大精深的思想是人类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无论是在以前还是在现在对人类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生活都起着重要作用。
佛教伦理思想是其整个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众生平等观念、克制自我观念和慈悲利他观念。这些伦理思想在佛经中就很好的展现出来了,随着在中国的发展,逐渐于我们传统的伦理道德相结合,影响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在现代社会,佛教对人们的指导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抑制现代社会中的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
佛教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人们的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促使人们自律,反对损人利己,反对奢华。佛教讲求克己,特别强调抑制自己的贪欲和私念。对文化层次不高的人来说,佛教的教义对其思想和行为有着较大的约束力,因为佛教强调因果报应,讲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当人们在极端地追求自身利益或享乐时,往往会顾虑佛经中所说的个人行为所招致因果报应,于是就会反省和收敛自己的行为。
(二)鼓励人们扶危济困,造福社会
佛教思想鼓励人们扶危济困,造福社会民众。佛教的慈悲利他观念鼓励人们多做善事,这种精神观念随着佛教影响在民间的深入和扩大,逐渐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接受。在现实生活,有相当多的人能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从事许多利国利民的善事,以得到心灵的安慰。
(三)鼓励人们追求理想中的至善境界,维持社会安宁
佛教思想鼓励人们追求理想中的至善境界,有利于维持社会稳定。随着佛教伦理观念同传统观念的结合,佛教伦理观念逐渐为人们所借鉴和接纳,在相当多的人的潜意识中,按照佛教的行为规范办事,是一定会有一个好结果的,这些观念就起着激励人们去追求一种理想中的至善境界的作用。
(四)运用佛教知识改善人际关系
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现代人常常因工作、学习和生活而聚集在一起,这样就形成了上下级关系、同事关系、师友关系、父子关系、夫妻关系、婆媳关系等各种关系的存在。况且人在社会活动中,存在着与人亲近的内在驱力,包括和需要别人关心、需要友谊、需要别人的接受、需要别人的支持与合作等。人与他人的关系涉及到人的生存与发展,由此也可见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但现在由于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学习、工作方面的竞争力也日益加重,人们普遍地感觉到越来越难处理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我们在处理各自的情感和利益方面,往往会和他人产生各种矛盾和问题。而佛教可以净化人心,面对诸种纷繁的人际关系,可以在现代社会中为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而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因为佛教的教理教义都是引导人心向善的,而善念和善行则是调和人际关际的润滑剂。可以说佛教的五戒十善,也是培养一个人具有慈悲心和善良品行的基本保证。
(五)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佛教要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就是叫我们破除迷信,排除一切假象,明悟自心,用实际的、圆满的、无碍的方法,和平等的方法,来对待自己的生活和人。佛教的慈悲平等理念可以作为构成这种人生观的重要因素和来源。面对人们普遍存在的贪心高涨,心态失衡的现实,佛教界人士应当利用其教义中有利于改善一般人人生态度的内容,从思想上来教育感化他们,让他们保持少欲知足的心态;在遭遇人生的成败之境时,应当做到“得意之时淡然,失意之时坦然”,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此外,还应善用弥勒菩萨的宽容慈悲思想来培养现代人的宽容心态,塑造一个人高尚的道德品质。也可以说,在现代社会中,佛教应当肩负起心灵教化的神圣职责,在化解心理问题,促进人际关系的改善,培养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方面充当良师益友,尤其是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要发挥其劝世导俗,恒顺众生的积极的作用。
第四篇:2.论市场经济制度对人们经济行为的影响
论市场经济制度对人们经济行为的影响
市场经济制度是指以市场机制作为配置社会资源基本手段的一种经济制度。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调节作用的经济。市场经济也可以说是以市场机制的作用为基础配置经济资源的方式。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相对,市场经济制度和计划经济制度相对。通常市场经济也叫市场经济制度。它是高度发达的、与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大商品经济,其最基本的特征是经济资源商品化、经济关系货币化、市场价格自由化和经济系统开放化。市场经济制度(主要是指现代市场经济制度)下的政府只能作为经济运行的调节者,对经济运行所起的作用只是宏观调控。
我觉得市场经济是一柄双刃剑,它对人们经济行为有促进作用,也会在一些方面带来消极影响。
首先说说促进作用,生活方式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伦理观、消费观等各种观念的综合体现。一定的生活方式总是由一定的生产方式所决定,并与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民族心理和习俗以及人们的知识水平、生活态度、审美观念相联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多彩,使得那些愚昧落后、封闭保守的生活方式受到冲击和洗涤,许多同市场经济、改革开放、先进科学技术相适应的工作、学习、休闲、娱乐、消费等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得以确立和强化。目前,劳动致富的思想观念、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团结互助的人际关系、文明开放的交往方式、乐观向上的生活情趣、勤俭节约的消费方式,已成为我国人民生活方式中的主旋律。
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市场经济对我们的经济行为也提出了挑战。市场经济承认各个独立经济主体的经济利益,各个经济主体也以追求最大的经济利益为目标。没有这一点,任何行为就失去了动力,市场经济的高效率也难以实现。重视物质利益,唤醒了人们的利益意识,推动着经济不断发展。但这种重利性原则也强化了人们对利益的斤斤计较,甚至诱发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的思想。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作为财富的象征,使得一些人产生了盲目推崇和依赖货币的心理,成为货币的奴隶。在他们身上,不是人支配着货币,而是货币支配着人。一些人为了金钱,敢于践踏一切道德原则,甚至铤而走险,触犯刑律。在某些场合,人与人的关系被简化为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人的尊严、良心、肉体都成商品,成了可以用来换取钱财的东西。在唯利是图、见利忘义,“一切向钱看”的思想支配下,一些人把“前途”看成为“钱图”,说什么“前途、前途、有钱就图”;把“理想”看成为“利想”,说什么“理想、理想,有利就想”。走私、卖淫、贩毒、造假、腐败等丑恶现象沉渣泛起,不少人在物欲的驱使下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等价交换是市场经济的一条重要法则,是价值规律得以发挥作用的重要保证。市场经济的这一基本准则本应通行于经济领域,不得渗透到政治、文化领域。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存在着“泛化”的倾向,影响和渗透到政治、文化领域和人与人的关系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消极影响。一些手中握有一定权力的人,把权力作为商品,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不惜以牺牲政治原则为代价,进行权钱交易,权权交易,触犯了国家法律,破坏了党纪、政纪,败坏了党风、政风,损害了党在群众中的威信,损坏了政府部门和国家公务人员的形象。
第五篇:对幼儿任性行为与父母管教方式的调查研究论文
本文主要的研究目标是通过对G区“快乐幼儿园”五位任性幼儿的父母,以及辅导老师的访谈,深入研究父母管教方式对幼儿任性行为的影响。通过实例分析,总结出造成幼儿任性行为的几种模式,并进而研究如何科学地遏制幼儿的任性行为。
虽然国家全面放开二胎政策,但无碍孩子们宝贝地位的不可代替。随着“熊”孩子的概念日益深入人心,幼儿的任性行为,愈发受到大众的关注。面对年幼的“熊”孩子,人父人母们该何去何从呢?
一、幼儿任性行为的表现与界定
笔者通过对 “快乐幼儿园”五位任性幼儿的父母,以及辅导老师的访谈,总结了任性幼儿们为达目的的几种任性的“手段”。
一是哭闹。这是最常见的幼儿行为。面对幼儿的哭闹,大部分父母都会选择妥协。并满足幼儿的种种合理或者不合理的要求。二是哀求。面对孩子可怜又可爱的表情,人父人母们迅速被孩子的温情攻破。三是死缠烂打。通过死缠烂打、软磨硬碰,本身忙碌的人父人母们,都只得满足孩子的要求,以求脱身。
二、针对幼儿任性行为,常见父母管教方式梳理
根据弗洛依德关于儿童的精神发展理论,从儿童出生至大约6岁,是儿童性格行为养成发展的重要阶段。通常认为,在这个时期,要保证儿童人格的健全,必须充分满足儿童的身心需要。在这个阶段,来自父母家庭的良好教养,对儿童的指示、引导作用尤为明显。笔者通过对G区“快乐幼儿园”五位任性幼儿的父母访谈,综合梳理出以下几种共同的父母管教方式。
一是放养、放纵型管教。以程小虎(化名)小朋友为例,他的父母都是医务工作人员,平时非常忙碌,无暇进行照顾。因此,主要是由爷爷奶奶进行接送和照顾。而他的爷爷奶奶都是常年生活在农村,为了照顾孙子,才来到城市,因此主要采用的还是过去的管教方式。
平时,他们对于程小虎的任性行为,出于宠溺,都尽量地忍耐。表现非常明显地事件,是程小虎在爷爷奶奶偶尔不能满足自身的一些要求的时候,会用在街边听到的脏话,谩骂爷爷奶奶。程小虎小朋友的这种任性性格,很明显是由于爷爷奶奶隔代教育的宠溺导致的。对此,我们采访了程小虎的爷爷奶奶。他们指出一是出于对孙子的天然宠爱,二是害怕媳妇认为没有带好孩子,因而对程小虎的任性行为也是听之任之,无法给与有效的监管。
因此,正确的养成幼儿的生活常规,培育行为准则,是幼儿教育的核心,不能因为单纯的宠溺和一些顾虑而放纵孩子的任性行为。
二是严格、粗暴型管教。在笔者采访的五位任性幼儿中,有一位陈玉祈(化名)小朋友,虽然大部分时间也是其外公外婆照顾,但是他的父亲,一位公安干警,对他的管教非常严厉,而且一般以体罚为主。通过访谈,笔者了解陈玉祈(化名)小朋友的一个生活习惯,即每天穿衣,要求必须穿用吹风吹热的衣服。在其父亲不在家的时候,外公外婆都能照顾他的这个要求。
一旦他的父亲在家,他就不敢提这个要求。据说是因为一次他提这个要求的时候,他的父亲刚好回家办事,听说后把他狠狠打了一次。诚然,陈玉祈(化名)小朋友的父亲在亲子教育中树立了威信。但这种盲目、粗暴的威信,最后让陈玉祈(化名)小朋友变成既是外公外婆面前的小霸王,又是爸爸妈妈面前的小绵羊。笔者的认为这种片面粗暴型的管教,缺乏对幼儿的引导、教育作用,其表面上的显著效果,不能掩盖对幼儿品行养成的失败,甚至更容易造成幼儿欺软怕硬的性格特点,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
三、对父母管教方式的对策建议
笔者认为遏制幼儿的任性行为,还是应采取教育、疏导的方式。当然单纯给孩子们讲道理,确实事倍功半。幼儿的是否观念,首先还是基于家长、老师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形成。再次通过自身处理各种事物的经验教训,得到固化和强化。笔者认为家长在管教方式上应综合采用以下几种方式,对幼儿的任性行为加以遏制。
一是注意转移幼儿的注意力。幼儿在生活中,容易为新鲜且分散的事物吸引,进而转移注意力。一旦被更新鲜的事物所吸引,幼儿很快会忘掉之前所提的任性要求,转而寻求新的刺激。比如幼儿在商场追求一个上百元的布娃娃。尽管他也清楚家里已经有好几个娃娃,但他依然任性地要拥有。这时候作为引导者的家长,可以告诉孩子“前面还有卖娃娃的,我们看看有没更可爱的。”这就很巧妙地勾起孩子追求新事物的兴趣。然后带着孩子继续逛商场,并引导孩子看商场其他的商品,很容易就会让孩子忘掉刚才的娃娃。
二是要与孩子“约法三章”。比如每次逛街的时候,为了预防孩子们吵着要吃街边摊贩不一定卫生的小食品。家长们可以提出要求:“带你上街可以,但不能吃街上的小吃。”如果孩子不同意,就坚决不同意带孩子上街。一旦孩子上街又要求吃小吃,而最后又没有阻止孩子,那么可以在下一次带孩子上街的时候,以“不诚信”为由,拒绝带孩子上街,以此培养孩子的诚信理念。
三是采用冷处理的方式。每当幼儿做出任性行为,以求得到大人的关注,达到一定目的的时候,家长们可以采取无视、冷处理的方式,给孩子营造一个无助的情境。当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无法让大人满足他的要求,他自然会放弃任性行为,转而寻求其他的途径,达到他的目的。家长们在采取冷处理后,应过一段时间,给孩子讲道理,告诫孩子父母不理他的原因。
四是通过激将法激励孩子。比如孩子任性地不吃蔬菜,家长们可以采用激将法,“你看某某小朋友长得好高,你这么矮,就是因为不吃蔬菜。”通过激将,激起孩子的好胜心,他们自然会放弃任性行为。
结语
幼儿,碍于其成长阶段思维的呆板、片面性,比较容易冲动、情绪化,且自身自制力差,容易发生任性的行为。作为引导方的父母家长们,应正确回应孩子们的诉求。对合理的诉求,应充分满足。对不合理的要求,应以教育为主,充分发挥引导、教育作用,综合各种方式,巧妙地更正孩子的认知。家长们应避免情绪化,以及以暴力压制孩子思想的方式,这样容易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不利于对孩子的教育。家长们应通过坚决的教育态度,讲道理、明是非,不姑息、不放纵孩子的任性,以引导孩子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