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发2号文件背景下贵州少数民族文化开发与扶贫问题研究
国发2号文件背景下贵州少数民族文化开发与扶贫问题研究
贵州是民族省,同时也是一个落后的不发达省份。历史上交通闭塞,经济文化落后,长期处于封闭状态,社会的综合发展远远落后于其他省份。这是贵州的实际情况,贵州少数民族文化开发和贵州的扶贫开发,就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的。在2012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指出:贵州是扶贫开发攻坚示范区。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新思路,创新扶贫开发机制,以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为主战场,全力实施扶贫开发攻坚工程,为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探索和积累经验。进一步支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劳动力基本素质,大力发展县域经济,重点支持麻山、瑶山等深度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加强规划,整合资金,继续实施整村推进。促进扶贫开发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积极推广参与式扶贫,让农民通过投工投劳参与扶贫项目。加大扶贫攻坚力度。进一步加大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对贵州的投入力度。贵州是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探索特色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新路子,努力把贵州建设成为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休闲度假胜地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将贵州建设成为文化发展创新区,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
《意见》要求依托贵州多民族文化资源,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特色文化产业群。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做大做强以“多彩贵州”为代表的民族歌舞、工艺美术、节庆会展、戏剧、影视、动漫等文化品牌。培育一批有特色、有实力、有竞争力的文化骨干企业,积极引进文化产业领域的战略投资者。积极开发蜡染、服饰、银饰、苗绣、漆器、紫袍玉带石雕等特色商品。通过开发民族文化产品取得经济效益本无可厚非,然而有学者指出在民族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出现的民族文化市场化出现的问题“民俗旅游中的商品化就是把当地民族的民俗开发成商品,使以前以自我享用、传承和创造的文化转变成可在市场交换的、可供游客消费的符号。一方面,旅游产业创造出一个可以自由交换的市场,另一方面,交换渗透了非商品经济领域的成分,改变了某些文化的性质。这使得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少数民族村寨以往较为封闭的环境被打破,长期生活在快节奏工业文明的游客携带与各自文化观念一致的旅游观念,以不同心态涌入少数民族聚居区。本地的少数民族自身为了迎合旅游者的表层需要,也以背离传统的方式诠释和重造自己的文化,使得扶贫和民族文化的开发在实际上南辕北辙。
《意见》指出: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以推进民族地区跨越发展为重点,创新扶贫开发机制,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完善扶贫开发工作布局。根据新时期扶贫开发总体要求,逐步形成以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为主战场,以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贫困乡、贫困村为突破口,以贫困户为着力点的扶贫开发工作布局。推进实施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加快编制乌蒙山片区、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等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带动扶贫开发上水平。费孝通先生指出:“民族地区的开发并没有和少数民族本身的发展密切结合起来”,“一个民族要在发展中保持其民族特点,那就必须利用其民族特有的优势来发展经济,不然的话,这个民族难免要衰亡。所以,就一个民族的发展来讲,必须强调善于发挥自己在体质上和文化上特有的优势,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发展其经济,提高自身的社会生产力和发扬自身的精神文化”。在贵州,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少数民族扶贫工作。在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政策环境下,在各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多样的条件下,更有可能通过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实现脱贫致富。然而在“经济方式的改变和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使得贵州本土许多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相当部分形态从其历史和传统中剥离出来,成为纯粹的工艺或者表演,已经不再负载其原生态所蕴含的②诸多历史和文化信息。”这种变异直接导致民族文化的断层和传承上的变异。因此,如何增
强民族文化开发项目的独特性和内在魅力就成为这类扶贫、减贫项目成败的关键。对于生活在民族文化中的少数民族而言,民族文化其实就是他们的生活方式,就是他们的生活价值与意义之源泉,不应该随意当作工具来使用或摒弃。将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与扶贫相衔接,最重要的就是对于这些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所有者和实践者的主体权利的充分重视和对其能动性的积极调动。”
《意见》要求“积极推广参与式扶贫,让农民通过投工投劳参与扶贫项目。”参与式行动研究模式和参与式扶贫和发展途径将外部干预和内源发展相结合,力求有效发掘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群众作为发展主体的潜力,近年来在国内外扶贫、减贫项目中已经普遍开展起来。在扶贫与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结合过程中,参与式扶贫既是一个基于共同民族文化自觉的过程,也是一个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理解和阐释的过程,有助于少数民族群众进一步认识自身文化的价值。将各民族文化交流,特别是旅游者和展示者之间的交流,建立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之上,是实现文化自我欣赏和相互交流的关键。而我们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对民族文化和乡土文化的长期忽视也使不少年轻人对本民族的文化产生了盲目自卑,失去对民族文化单一性独特性的自信,不愿去传承本民族的文化。这种不自信长期演变为对本民族文化的失语,更加深了外界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误解。对于贵州本土的多元化民族文化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但是大多数集中在学术圈。而被研究者---少数民族本民族的声音却很少出现,他们在这个层面是没有发言权的。而民族文化背后的更深层次的民族心理、民族性格却鲜有提及。由此,让乡土文化资源和系统性知识在不断的实践运用中得到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展,而不是作为单纯的展示物来表达,也不应该抽掉其文化的信仰和精神内核,去艰难地、孤立地谋求生存。
就贵州而言,与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发展联的参与式扶贫项目会涉及到多方面的力量:民族文化生产传承的方式的落后和低效,使得大量文化艺术品类在继承和发展上无法获得相适应的社会支持和资源分配。地方政府作为扶贫和文化开发项目配置中最重要的资源调控者,应当服务于扶贫、文化的开发,并为之提供更大的舞台、更好的支持和后援。当多种力量介入之时,需要注意保证民族文化的主体地位和扶贫的目的性,让各种力量都能够发挥作用,使少数民族文化的拥有者和实践者的主体性得到彰显,从单一的的被动参与到到能动地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并将其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手段。并建立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落实少数民族文化开发受益的合理分配,从而实现扶贫、减贫目标。
《意见》最后总结: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各有关方面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统一思想,戮力同心,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努力推动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做出新的贡献。国家从宏观高度的政策支持,是扶贫开发工作不可多得的机遇。贵州原生态的民族文化所蕴含的能量,也是扶贫工作的巨大推动力。总之,在贵州少数民族的扶贫研究和实践中,应当重视扶贫、减贫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关系,强调少数民族群众的扶贫开发的主体性,以求切实推进少数民族扶贫、减贫工作,进一步激发少数民族群众的内在活力,提高工作成效,实现贵州扶贫进程的重大突破。
费孝通:《对民族地区发展的思考》,群言出版社2000年版,第318页。谢彬如:《文化艺术与生态保护 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关于贵州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研究》,贵州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第66页。参见朱晓阳:《少数民族扶贫》,《作为社会疗救的扶贫与发展》附件二,研究报告,国务院扶贫办国
际中心,2009年。
第二篇:情境德育背景下小学德育微课程的开发与研究
情境德育背景下小学“德育微课”的开发与研究
仙居县第一小学课题组
组长
林晓梦
一、课题的提出
(一)学校德育的大背景
2007年,学校首次提出情境德育,并同时提出德育要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学校编写了《胜在起跑线上——情商基础》校本教材,开始关注德育的实效性。
2010年,学校十分重视学生的好习惯养成,成立了专门研究团队,研究如何更有效地进行好习惯教育与引领,开发了校本教材《好习惯伴我成长》,选材立足校园,来源与学生实际,拉近教材与学生间的距离,情境德育又迈出坚实的一步。
2012年以来,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放在教育的首位。学校在德育工作上提出“七彩德育”的德育新理念。内容包括以“民族精神、习惯养成、诚信守法、体艺修身、实践创新、心理健康、环境保护”七个方面。如何让学生拥有这些好品质,成为向上向善的阳光少年,是学校德育的新思考。
2014年,学校“班主任基本功大赛”长三角地区一等奖获得者应燕老师和“浙江省智慧班主任”林晓梦老师牵头研究的“微型班队课”引起了引起来全校老师的共同关注,她们只是随时随地用手机记录的方式,拍下一些颇具教育意义的镜头,把这些镜头分类、整理,形成教育学生的素材,教育效果非常好。德育处更是把这些具有教育意义的小片段,编排成小短剧,在台上演出,教育了演员本身,更教育了台下众多学生。从此,“微课”这一新的情境德育形式,扑面而来,开始正式成为学校德育工作重点研究项目。
(二)“德育微课”的自身特点
德育微课,形式上“微”,内容上“精”,切口上“小”,教育效果追求“妙”。1.“德育微课”教育时间较短:“微课”的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可以通过晨会或其他空暇时间即时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发现问题,及时教育;发现题材,及时获取。2.教育内容贴近学生实际。内容取之于学生平时学习生活,又教育于学生自己。学生出现哪些坏习惯或不良行为,通过形象化、真实化的“德育微课”,让学生自我对照,自我反思,自我认识,自我成长。
3.“德育微课”切口小:一个微课解决一个问题。文明礼仪、卫生、安全、学习习惯等教育中,学生或多或少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良行为,问候礼、候课礼、如厕礼等,小细节处抓住微课题材。
4.微课呈现 “情境化”。学生自己就是演员,抓拍到的视频也是取之于学生,学生看到微课内容,心理上已经非常熟悉,很容易去对照,去接受,所以,“德育微课”本就是校园某个情境的再现。
5.“德育微课”资源获取便捷。“微课”其实无处不在,拿着手机,逛逛校园,随时拍下学生校园生活的一些微镜头,好习惯也好,我们当作一种正面教育,坏习惯也罢,我们当作是一面镜子,让学生从中明辨是非,促进好习惯养成。走在街头,走近社会,我们都可以获取一些有教育意义的微视频,它也可以视作一种微课,让学生学会做一名合格的小公民。“微课”小到信手捏来,大到精心制作,来源于学生,服务于学生,便捷而直观。
(三)校本教材《好习惯伴我成长》使用困惑
校本教材《好习惯伴我成长》共六册,是一本漫画式的儿童读本。但往往学生只单纯性地把这本书当作是一本课外读物,没有很好地去对照自己,教育自己。对于一部分平时不爱看课外书的学生,更是形同摆设,毫无用处。“德育微课”把“死”的教材变“活”,把教材中的每篇内容拍录程“微课”,这样,学生像看电视、听故事一样,去认真地观看、倾听。学生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对照就会反思。
(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需求
一是学生的需求。我们发现,学生不喜欢说教式的思想教育。条条框框的内容,学生当时一听,觉得自己应怎么做,不应怎么做,可几分钟就忘了。学生喜欢的更容易接受的是有趣的、直观、能触动心灵的思想教育。这就需要教育内容形象直观,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微课”形式容易让学生更好地接受。
二是教师的需求。教师一天工作非常忙碌,时间十分紧张,教学任务繁重,没有那么多地时间整天去关注学生的习惯养成,所以,只有抓住碎片化的时间,充分利用几分钟的时间,见缝插针,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等各方面的教育,微课也很符合教师的工作特点。用“微课”随时随地解决自己班级迫切需要解决的管理问题,让品德教育更有效。
二、“德育微课”的界定
早在2010年,微课创始人胡铁生老师就已经在佛山市成功举办了首届微课大赛。胡铁生老师界定的微课概念:微课,就是微型视频课程,又名微课程,是以短小的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2013年,微课概念在教育界爆发,得到教育界广大同行的高度认可和一致追捧。“德育微课”是以“微课”为载体,以学生的道德养成为目标,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的教育
事例,把它编排一个微小品,拍成一个微短片,演成一个微短剧或即时性地拍录一些学校、社会上感人事迹、不良行为等,贴近学生实际,从微入手,更形象化,情境化地教育学生,以达到很好的德育目标。三.本课题研究的基础
(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通过阅读德育书刊,和互联网上的查阅,我们发现“情境德育”早在2002年,就有人提出,并绝大多数小学已经采用了这种贴近学生的德育形式,十分受到学生的欢迎。“微课德育”是近年来刚提出的一种德育新模式,是情境德育的延伸。我们结合自己的理解,与对“德育微课”的研究,寻找到这样几个理论方向。
在国外,微课的雏形最早见于美国北爱华大学LeRoy A.McGrew教授所提出的60秒课程,以及英国纳皮尔大学T.P.Kee提出的一分钟演讲,简称OML。现在的微课概念是2008年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David Penrose提出的。他们主要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录制一系列1—3分钟的教学视频,突出关键的概念、主题和活动。
美国青年Salman Khan创立的可汗学院在微课领域做的较有特色及影响力。他尝试用通过互联网视频进行异地教学辅导时,通过视频设备录制10分钟左右的教学视频上传到网上供世界各地的人们免费使用,从而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教育方式。许多教师尝试改变以前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国内,对微课的理论研究也相对丰富。广东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自2010年率先提出微课概念。2012年11月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给微课的定义:“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摸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其核心是强调微课“简短、完整”和突出“视频”的主要地位。
黎加厚认为,“微课”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其说明微课程除视频外,还可以是录音、PPT、文本等形式。
(二)本课题研究的实践基础
本课题组在确定课题方前,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奠定了不少实验基础。
1.成立“德育心育青研社”,对“德育微课”进行专题的探讨与研究,并已经用“小影”技术成功制作“文明礼仪”主题微课40多个。
2.组建“德育微课核心团队”,进行了初期的查阅资料、参与实践、效果验证等工作,为开发德育微课程做一系列的前期准备。
3.微课《学扫地》,获浙江省微课评比一等奖。
4.《从“微”入手,做真德育》论文在县级教育局网站发表 5.《七彩德育滋养七彩人生》发表于浙江省《一校一品》
(三)本课题研究的“共情”基础
“德育微课”受到了县局领导的高度重视,希望学校能完成这套“德育微课”教材,把这套教材推广到全县各个学校。
“德育微课”受到了广大家长的肯定与欢迎,解决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有些家长愿意参与到微课的制作中来,成为微课中的“演员”。
“德育微课”受到了老师们的热烈欢迎。好习惯教育不再是口头说教,而是生动形象的“微课”。不用教师苦口婆心,学生看完内容,就能受到心灵的熏陶。教师也不用整堂课对学生进行教育,只需选取碎片化的时间,就可随时进行针对性的教育。
“德育微课”是学生成长的镜子,生动、灵动,学生乐于去看,乐于去学,乐于去接受,通过是非的辨析,引导学生养成好习惯。
学校、学生、家长、社会对“德育微课”迫切地需要与期待,达到情感上“共情”,大家团结一致,共同去探究更实效的“德育微课”。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通过课题研究,开创“微课化班队课”班队课新模式,优化班队课教育。
(二)通过课题研究,形成以“文明礼仪教育、安全教育、卫生教育、学习习惯教育及道德品质教育”五大体系的“微课”课例,形成五套“微课校本教材”,利用“微课”,展开学校德育的一系列教育活动。
(三)通过课题研究,把省精品课程《好习惯伴我成长》每课教育内容,制作成微课,使校本教材内容变得鲜活,学生容易接受,教师喜欢运用。
(四)通过课题研究,解决学校德育中众多不文明现象,通过微课正面引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五)通过课题研究,强化班主任研训,提高班主任的基本素养,达到人人会制作微课、利用微课的目标,并通过资源的共享,减轻班主任班级管理的负担。
(六)通过课题研究,建立学校“微课资源库”,方便教师随时选材,随时教育。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一)“德育微课”获取途径的研究
1.校本教材再开发。我们将重新审读校本教材《好习惯伴我成长》,把每课的漫画故事进
行重新改编,把虚拟的漫画人物换成本校的学生,让学生当演员,演出教育故事。这样离学生的距离更近,学生就更容易去接受。
2.根据教育实际需要,精心编排。我们课题组将根据教育内容需要,特意编排一些微课。我们认为学生是“动”的个体,成长过程中,有时候是非观念不强,随时会做些这样或那样危险的行为或不良举动,需要我们及时提醒,或作正面的引领。我们将通过教育实际,编排一些小短剧、小品,拍录成一堂微课,让学生明辨是非,健康成长。
3.即时性获取。课题前期,课题组老师已经作了一些尝试,拿着手机,逛逛校园,随时拍下学生校园生活的一些微镜头,作为微课教育题材;走在街头,走近社会,我们都可以获取一些有教育意义的微视频,它也可以视作一种微课;家庭教育中,家长拍录孩子的一些正面反面现象,也可以作为微课题材;学生的一些慈孝事迹、实践活动都可以视为微课题材,即时性地获取。
4.网络资源整合。课题组成员在互联网上收集了一些公益广告、微电影、微视频等,把这些题材加以整合,就可以得到另一种意义非凡的微课题材。(二)“德育微课”呈现形式的研究
1.以“小影” 为技术支撑的图片视频整合式微课。我们发现,只要在手机中下载一个名为“小影”的客户端,就可以把手机拍录下的视频和图片进行剪辑和整合,形成一个完美的微课。且我们同时发现,“小影”操作非常简单、便利,只要手机中有题材,几分钟内就可以生成一个主题微课,而且形式十分有趣。
2.以“格式工厂”“绘声绘影”为技术支撑的“视频整合”式微课。课题组在网络上充分学习,找到能处理视频的两个软件,即“格式工厂”和“绘声绘影”。我们将通过这两个软件,把散乱的视频整合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教育短片。
3.以“PPT”录播技术为支撑的图片播放式微课。据了解,大部分教师对PPT制作比较熟悉,课题组将结合平时教学中常见的“PPT”技术,让老师们尝试用PPT进行微课制作,最后把整个PPT进行录播,也形成一个自动播放的完整视频,省去老师点击操作。
4.以“摄影拍摄”为技术支撑的录像课式微课。本校配备了先进的摄影器材,课题准备将其很好地利用。对于类似“微课班队课”的一些题材,我们可以专门录播,在全校进行播放。5.以“舞台演绎”为载体的灵动式微课。课题组成员将突破微课的传统观念,拟让微课变得更灵动,实践中,我们将把微课搬上舞台,台上演微课,台下受教育,让微课不仅是一种视频题材,更是一种小型的舞台教育课。
(三)“德育微课”实施途径的研究
我们将尝试把“德育微课”引用到学校的各个教育环节中,使其成为班主任乃至所有老师管理学生、教育学生的“锦囊妙计”。现预设从下面几个点先开展:
1.晨会教育。晨会只有10分钟时间,教师往往很难把握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我们课题组将提供教师们晨会教育中的各个题材“微课”,让教师根据班级需要去进行选择,肯定让晨会变得短而有效。
2.班队课。课题组将突破传统的班队课形式,把安全、卫生、文明礼仪教育用“微课”形式进行播放。学生看完教育短片后,结合班级、对照自己议一议,谈一谈,不用教师多说,让他们自己反思中感悟。
3.《地方课程》教育课。《好习惯伴我成长》是学校教师倾力编写的一套很好的习惯养成教育教材,但很多教师都不懂怎样去用好这套教材,所以使用率不高。我们将把教材的每一课内容联合学生生活实际,制作成“微课”,即小短剧、小故事、小动画等视频教材。选用学生身边的题材故事,去教育学生,使学生感同身受中,明辨是非。
4.主题升旗。我们将把微课搬上舞台,丰富主题升旗,在全校集中这一难得的时机,通过“德育微课”对学生进行教育。
5.家校互动。课题组将充分利用微信平台,把一些需要家校合力教育的“微课”传到学校微信平台上,与家长共享教育资源,共同促进孩子良好品质的养成。我们也将让家长也拍录孩子在家、在社会上的出色道德表现,将微视频传送给老师,形成家校共育的大氛围。6.心理健康教育。我们课题组将抓住学生群体中许多个特殊的“微镜头”,如打人、自卑、多动等等小镜头,制作成特定的“微课”,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拟把“微课”这种全新的教育形式,引入到心理咨询室,增强心理咨询实效性。
(四)“德育微课”效能的研究
“德育微课”虽然学校前期已经进行了一些“雏形”的研究,发现其效果还是非常明显的,但是,接下来,我们准备出台一系列的效能检验方案,让“德育微课”在实践中扬长避短,取得更好的效果。初步预设检验方式如下:
1.调查问卷。我们将对“家长、教师、学生及社会人士”进行“德育微课”效能分析调查问卷,掌握真实的反馈资料。
2.定期分析。课题团队将配备专门人员对教育成果进行观察和拍录,观察“微课”前和“微课”后学生的一些变化,几周或几个月后学生的变化等,以便即时对“微课”进行反馈与改良。
3.开展“德育微课”成果展。我们将通过学校的“七彩德育节”对“德育微课”成果作专
题展示。通过“微课化班队课”活动展示、“德育微课”讲座、“微课资源库”展示、“德育微课”化的主题升旗仪式展示、“德育微课”校本教材展示及学生的文明礼仪、风采风貌展示等,检验“德育微课”效能。
4.申请专利,申报省精品课程。我们将实践中不断创新、更进,把“德育微课”做真、做实,做好,推广到更多的学校进行效能检验。并预备申请专利,继《好习惯伴我成长》之后,申报省精品课程。
(五)“德育微课”教材编写的研究
在对教材编写上,课题组打算突破传统,以“光盘”为教材主体,微教案、教育实录为附件,编一套实用性更强的校本教材。
1.“德育微课”光盘。我们将根据研究的实际情况,对所有微课进行整合分类,刻录程以“文明礼仪教育篇、安全教育篇、卫生教育篇、学习习惯教育篇、道德品质教育篇”等若干个主题光盘,形成一整套德育题材。
2.“德育微课”微教案。我们拟通过一轮又一轮的微课教育实践,选出优秀教案,编辑成册,成为光盘配套素材。
3.“德育微课”教学实录。我们将在研究实践的过程中,把部分优秀教师的“微课”教育过程拍录下来,附于光盘中,提供广大教师学习借鉴。
六、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理论梳理阶段(2015年3月——2015年10月)1.筹建课题组,制定课题,明确各研究内容的负责人。2.用文献研究方法,查阅相关资料,并制定具体申报方案。
3.申报方案制定后,请有关专家提出修改方案,并进一步作可行性和可能产生的效果分析,最终完善方案。
第二阶段:课题方案试点实施阶段(2015年10月——2016年7月)
进一步细化课题研究方案,进一步明确研究分工;开展课题组大讨论,确定研究课题实施的基本步骤,同时,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学习和分工,敲定课题实施的方案。具体工作: 1.确立以“文明礼仪、安全、卫生、学习习惯、道德品质”等五个内容为研究主题的微课程研究方向。
2.从“更贴近学生实际”出发,研讨微课程的几种最佳呈现方式。
3.制定课题具体实施方案,成立课题核心团队,并成立若干个子分队,对课题组成员进行明确分工。
4.开展全校性动员大会,把课题研究提高到“人人知晓,更多参与”的高度,以便让课题更便利地开展。
5.定期开展展示、交流与反馈活动,及时扬长避短,积累优秀微课资源。
6.中期汇报:对前一阶段的工作做一总结,请专家论证、检验前期成果,提出修改和调整的方案。
第三阶段:课题方案全面实施阶段(2016年9月——2014年12月)
1.课题组核心研究人员根据前一阶段试点实施的情况,对课题实施方案进行完善。2.扩大研究范围,提出全员研究,对研究人员提出要求和任务。
3.以研究困惑与成功为指向,每月进行一次集体型的理论学习与实践交流研讨活动,形成常规化的课题学习交流制度。4.举办“德育微课”教育论坛。
5.总结“德育微课”的显现形式、获取途径、实施途径及效能等研究与实践情况。第四阶段:成果总结阶段(2017年1月——2017年2月)1.开展“德育微课”成果展示活动;
2.课题组成员撰写实施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3.整理并分析研究成果及相应资料,反思课题研究的发展现状;
4.总结提高课题研究的理论,反思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得失成败,做好结题工作。5.撰写研究报告、研究论文,全面展示研究成果;
6.请专家进行评估验收。
六、预期研究成果
1.研究报告《情境德育背景下小学“德育微课程”的开发与研究》 2.“德育微课”教育光盘
3.相关论文《情境德育背景下小学“德育微课程”的开发与研究》等 4.“德育微课”微课案及教育实录 5.相关的活动案例与活动素材
七、课题研究的条件
1.仙居一小是百年老校,是仙居龙头学校,德育工作非常扎实有特色。学校有60多个班级,学生数3000多人。学校设施齐全,教学设备先进,并拥有一批参与共同研究的“德育心育青研社”成员,保证课题顺利开展。
2.课题负责人吴建明是学校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台州市名师,县“十佳校长”。分管德育二十多年,承担了多项课题研究,并在各级刊物上发表多篇德育论文。
3.课题组在前期的研究中积累不少实践经验,为本课题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实践基础。4.课题组其他成员为各年级组德育组长及校骨干班主任,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并拥有课题研究经历,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
5.本项课题将作为学校的重点课题,将课题研究工作作为学校的重要工作来抓,聘请市、县教科所的专家为本项课题的顾问。
主要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M].电化教育研究,2011 [2]国外微课资源开发和应用案例剖析[J].吴秉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 [3]陈传锋.微课教学[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孟宪凯.微课教学基本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胡铁生 黄明燕.我国微课发展三阶段及其启示.远程教育杂志,2013 [6]杨辉.小议微课[J].时代教育,2013
第三篇:浅谈基于医改背景下的医院市场需求开发与对策研究
浅谈基于医改背景下的医院市场需求开发与对策研究
摘要:本文首先从医院市场的定义与分类谈起,再将近几年医改形势与卫生政策进行分析,客观阐述目前医院市场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当前公司医院市场销售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总结,利用波特五力分析模型,指出公司在医院市场各业态方面的优劣势,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医改背景下医院市场的发展策略。
一、医院市场的定义与分类
(一)医院市场的定义
营销之父飞利浦·科特勒曾经讲过:“对于营销者来讲,市场是由实际的和潜在的购买者所组成的。”通俗来讲,市场就是一些有需求、欲望、并且希望能够通过交换来使自己的需求和欲望得到满足的顾客所组成的,是买卖双方进行交换的一个场所。
就医药营销者而言,具体到每一个区域的每一家医院进行药品交换流通的场所称之为“医院市场”,买方为医院,而卖方则为医药商业。
(二)医院市场的分类
依据医院的综合水平(规模,技术水平,医疗设备等),医院可分为三等级: 一级医院:(病床数在100张以内,包括100张。是直接向一定人口的社区提供预防,医疗、保健、康复服务的基层医院、卫生院。
二级医院:(病床数在101张--500张之间)是向多个社区提供综合医疗卫生服务和承担一定教学、科研任务的地区性医院。
三级医院:(病床数在501张以上)是向几个地区提供高水平专科性医疗卫生服务和执行高等教育、科研任务的区域性以上的医院。
以上不同级别的医院则对应为不同级别的医院市场,如若按照经济性质来分,则又可分为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
二、医改形势与卫生政策分析
(一)新医改序幕拉开
2009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其中明确提出:在三年内重点抓好五项改革,一是加快推
而在近期召开的两会上,财政部提请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关于201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其中医疗卫生计划支出2602.53亿元,比上年增长27.1%,不仅高于去年医疗卫生预算16%的增速,也大幅高于其它民生领域预算的增长,体现了政府对医疗卫生工作的重视。
三、目前医院市场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市场业务份额:2012年医院市场用药量共7746亿元,占比整个医药市场份额的72.1%。其中基层医疗机构共计约70万家,基层医院市场用药量约为703亿元,占比整个医院市场的9%,县级以上医院约2.2万家,县级以上医院市场用药量7043亿元,占比整个医院市场的91%。
可以看出由于学术地位的垄断和大量的好医生集中在公立医院,大医院业务量仍保持一个相当的高度。如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业务收入约为:22亿元,药品收入约为:9.2亿元,药品收入占比约为42%;安徽省立医院,2012年业务收入约为:10.3亿元,药品收入为:4.4亿元,药品收入占比约为43%。
大多数群众依然没有改变看病要到大医院的心理习惯和行为习惯,造成虽然社区医院建了不少,但是大医院就诊压力却未见减,依然“人满为患”,而社区医院病员寥寥。多数社区医院仅仅在做些居民健康档案、预防、保健、计生指导,简单康复检查等基本保健项目,使用药品的少之又少。而在乡镇卫生院,实行用药网上统一招标采购后,总体业务量无大的提升,有些卫生院甚至还出现了业务量下降的现象。如舒城县城关镇卫生院,医改前的年药品采购量约为1700万元,现在年药品采购量约为1200万元。
民营医院在医院市场中也存有一席之地,但由于民营医院无法享受政府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加上体制的劣势。虽然在政策的宣传上提出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但民营医院未来在整体医院市场的用药量占比还是很小。
收入来源:公立医院收入来源主要有三块:政府财政补助、按服务项目收费和药品加成率。
在占据着药品消费市场终端70-80%份额的公立医院中,一直普遍存在着高价进货、高价销售的情形,导致公立医院药房中的药价远高于周围零售药店的现象。这种的情形引发了药品消费者的不满。但由于公立医院在医疗服务市场上具有某种主宰甚至垄断地位,因此即便其药品价格偏贵,患者也无可奈何。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取消药品加成”即“药品零差率”,伴随着此次
获得机遇,并依此开拓市场,壮大了销售规模。而像九州通这样强大的竞争对手全力进军安徽市场,市场竞争将加剧。
2)替代品的威胁:县级以上医院市场由于学术地位的垄断,良好的硬件设施和消费者心理的依从性,其业务量将会继续攀升,所以该市场仍然是公司的主营业务,为销售额和利润做贡献,权威地位无可撼动。
3)买方讨价还价的能力:买方即医院方,多年来已形成了业务合作关系,买方具有一定的忠诚度,但由于新医改推行“药品零差率”后医院较之前的收入有所减少,很多医院也在和商业公司进行二次议价。另外随着医院开展库存管理,对保供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公司的服务水平也要求越来越高。4)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现在的招标都是以生产厂家为主体的投标,厂家一旦中标后,话语权变得强硬,在利润点数,回款周期的要求,客户区域覆盖,天星公司内部运行效率等方面要求越来越高。公司也面临着许多供应商的重新选择。
5)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省医药、国控安徽等是以传统的纯销为主体的公司,且在纯销业态上所销售品种与我公司同质化较大,(如进口合资类品牌大厂的品种)配送权的争夺上将会更加激烈。
(二)基层医院、民营医院市场(终端业态)
1)潜在的行业新进入者:终端业务特点具有区域分散、量小、品种多,带来人力成本、配送成本快速上升。要求配送企业尤其是新进入者的经营规模、管理能力、资金实力、采购能力要能跟的上。
2)替代品的威胁:终端市场又称为基层医疗市场,是医药企业对其客户资源和社会需求进行市场细分、区别城市大医院之外而产生的。终端市场中除私人诊所占较少比重外,其余绝大部分都属于“新医改”重点强调和扶持的非营利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013年3月份,卫生部发布《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2年版)。目录增加了品种,从307种增至520种,收录了儿童白血病、终末期肾病、血友病等重大疾病治疗药物,基本满足重大疾病临床基本用药需求。随着目录的扩大,终端市场势必进一步扩容。
3)买方讨价还价的能力:自2010年9月20日公立基层医疗机构全面实行药品网上集中采购以来,买方的商谈能力较低,话语权并不太强,但在付款环节上,因需要基层医疗机构向卫生主管部门财政结算中心上报发票,利润率呈现下降趋势,应收账款居高不下的问题。另外在人力上应建立销售队伍人才储备,加强业务人员进出机制,彰显活力。
对于终端医院市场,由于物流成本高,人力成本将随规模增加而增幅明显,为薄利多销的完全竞争市场,应该适度发展。并应将现有基药中标地区为中心,成片、成线路开发,逐步扩展外延,进一步优化集成客户配送线路和配送时间,使其人力资源、配送服务成本得到最大节约化。
对于具有药事服务的合作医院市场,应以新一轮全省药品招标和县级公立医院改革为契机,加大市场开发,以自动化、信息化为重点,丰富药事服务内涵,积极探索应用互联网、物联网等现代数字技术的药事服务来解决方案。不断扩大与医院合办药房的数量,努力提升在药事服务合作、公立医院“医药分开”改革实现途径中的作用和影响力。
第四篇:“双减”背景下小学与初中语文教学的衔接问题与对策探究、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减负增效分层作业设计的研究
“双减”背景下小学与初中语文教学的衔接问题与对策探究
【背景】
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危害民族未来。只有通过减轻课业负担,才能保证学生生动活泼的个性、健康快乐成长。
今年7月国家为了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持续规范校外培训,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从这开始,“双减“成了街头巷尾议论的主要话题,更变成了教师的工作指针。每位教师肩负起“双减提质“的研究任务。
小学与初中属于两个不同的学段,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存在着一定差异,一直以来没有明确的过渡和衔接。六年级学生在升入初中后常常出现学习上不适应,成绩有所下降的情况。认识学生的身心变化,做好衔接教学,有利于学生更好的适应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对于改善教育质量,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也是有效途径之一。新课程改革以来,有颇多九年一贯制学校进行了小学升初中语文“衔接“教学的探索。既然实践已经展开,就有必要对其教学理念及教学内容有所探讨和设计,这正是我要探讨小升初语文“衔接“教学问题的初衷。以我校衔接教学实验为研究对象,以初一学生当前的语文学习现状为切入点,从中发现学生语文学习存在的问题,对小升初语文“衔接“教学提出相应策略。希望通过我的思考为小学与初中语文的衔接教学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参考,有效促进语文教学。
一、引言
小学生在由小学升入初中时往往会出现此问题,由于初中语文课程的学习难度增大,阅读量增大,一些学生会出现短期内难以适应的情况,表现为学习成绩明显下降、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完成质量不高等,这些问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进度与效率。因此,教师需要多方面制定教学策略,帮助学生转变学习心态,调整学习方法,顺利度过小学至初中的过渡阶段。
二、小升初语文衔接的问题
1、思维习惯的衔接问题
小学生的思维具有小学生的特点,那就是需要借助形象进行思考。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关注表达的短文,或是有着丰富奇特想象的童话,或是梳理情节、理解脉络的故事。学生阅读及写作的思维习惯很多都是在直观形象中进行学习,小练笔更多写的是生活所遇之事物、日常所识之人物。但是初中阶段则会接触议论文、散文等多种文体。特别是散文阅读,由于其形散神聚的特点,再加上很多作家在写作时往往结合自己生活情境和心理状态,还有些名家名篇有着特定的时代背景特质,很多学生由于读不懂文章,看不懂题目问题导向,理解不了作者本质意图,导致阅读理解成为中学语文考场失分大项。小学直观思维已经不能满足更高层次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的需求。
2、学习习惯的衔接问题
小学语文课堂虽然在课改的大环境下也逐渐探索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但由于学生年龄阅历偏小,老师更多在课堂上会通过反复讲、反复练、反复背的方法,对字音、书写等知识点不断地进行复习巩固--小学阶段更强调的是基础性的扎实积累。但到了初中阶段,由于课时量的改变和学习内容强度的增加,初中的学习模式开始逐渐过渡到自主学习,教师上课只对课文重难点进行分析和点拨,在作业批改上也是统筹兼顾,不会像小学拼音字词那样细致一一中学阶段更看重学生的自主独立的思考精神。如果只像小学阶段不断反复背诵、默写,在中学阶段是不容易取得高分的,这种现象容易让部分学生产生努力了也没有收获的错觉,进而丧失对学习的自信心。
3、学习内容的衔接过渡
原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没有文言文,而是以短文和古诗词为主,且都是篇幅短小的入门级诗词。小学阶段考评内容大部分在教材中可以体现或者原文再现。而在初中阶段,增加了很多文言文内容,其中大量的古汉语知识,包括通假字、词类活用、省略主谓宾等语法知识点,这些对于没有任何文言文基础的小学生来说增加了难度。我发现,部分提前接触过文言小短文的孩子比从未接触过文言文的孩子普遍语感能力和理解能力要强很多。新版部编教材解决了小学课本一篇文言文没有、直接从初中零起点教学的问题,但小学阶段教学更强调基础性理解,中学阶段更强调发散性思维。中学阶段考评内容除了部分字词解释,几乎百分之九十的考点全在课内学习后的融会贯通。学生死记硬背跟掌握知识点有着很大的区别。
三、解决衔接问题的对策
1、语文教材内容的过渡与衔接
了解和熟悉小学的教学内容,可以避免中学教学内容与小学教学内容的脱节和教师与学生的脱节。在上新课之前,我们认真仔细地研究了小学语文一至六册的内容,将一至六年级凡是相关联的知识系统的总结起来,让学生对知识形成网络,而不只是简单的教本册书的内容。要了解初中的考试模式及题型,了解初一教材的教学内容。
2、语文学习兴趣上的过渡与衔接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小学语文教师通过运用合理的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顺利度过过渡期。许多学生由于初中课业压力加大,便丧失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这非常不利于教师日后的教学。对此,教师应该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课常氛围。小学时,教师多采用具有高互动性的教学模式进行授课,如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模式、情景教学模式、实践活动教学模式、游戏式教学模式等,这些教学模式受到了很多学生的欢迎。教师在初中阶段的教学依然可以运用这些手段,学生只有对课堂感兴趣才会认真听讲,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授《日月潭》课时,利用提前制作好的幻打片展示中国地图,指引学生找到台湾所在的位置。“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祖国的宝出——台湾。宝岛台湾有个著名的景点,那就是台湾最美、最大的湖泊,那里风景秀丽,如诗如画,映人眼帘的湖水山石、树木花草,让人看了如痴如醉,流连忘返。你们知道是哪里吗?那就是我们要走进的‘日月谭’。“随后播放有关日月潭的视频短片。小学阶段可以增加对视顿、音乐的播放,到了初中,教师要逐渐减少这些教学设计,只将其作为课常导入部分,把教学重点落在对知识的学习上。
3、语文学习方法上的过渡与衔接
学习语文的方法有许多种类,教师应依据知识的难易程度适当地变换教学手法。在小学阶段,教师一般采用比较直白的教学手段,通俗易懂,因此,学生在接受知识的时候速度很快,只要认真听讲,做好课堂笔记,完成课后作业就可以基本理解知识。但是到了初中阶段,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运用更为高级且系统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因为初中语文的知识在难度上有了提高,如果学生还利用之前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就难以取得进步。针对初中语文不同的学习内容,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学习。阅读教学衔接的策略是渗透理解性阅读方法,小学生主要运用认知性阅读学习方法,但初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学习心理需要适当调整教学方式。作文教学衔接的策略是重视作文写作的知识,初中更重视理性思维的培养,而小学阶段要以形象思维培养为主,因此,教师可以设置一些专项训练。
例如,在教授《狐狸和乌鸦》课时,首先为学生们展示了狐狸的图片,通过狐狸与乌鸦的言行揭示出寓言的道理喜欢听别人奉承的人容易被骗。留下续写寓言的作业:“狐狸叼起肉,一溜烟跑掉了“,那么之后狐狸与乌鸦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多以图片进行展示,这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初中作文加入了说明文、简单的文言文,而且文章篇幅加长,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以理解作文要求为第一要义,认真审题,提取写作要求的关键词。另外,在进行写作专项训练时也要重视练习,重视对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和文众结构的安排。
4、语文学习心态上的过渡与衔接
学生由小学进人初中,不仅在学习内容上需要教师帮助进行过渡与衔接。在心态上同样需要注意。小学其实是一个学生学习最长的学习阶段,六年时间,学生们朝夕相处,积累广深厚的感情,小学生年龄小,经受不住打击,和朋友的分别,对新学校的陌生、学习压力的增大都会使学生产生焦虑、不安、畏惧、伤感等不良情绪。这些都属于正常现象,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心态,进行适当的心理辅导,让学生正视这此问题,告诉学生无须为此焦虑。教师在六年级就应该逐渐为学生渗透初中的教学理念与教学内容,这样当学生升人初中后就会加快适应速度,开展班级活动可以增加学生之间的了解,帮助他们尽快融人新班级、学习新知识。
有些学生到初中阶段出现了语文成绩下降的情况,一方面是因为知识的容量加大,难度增大,另方面是因为学生的心态还未调整过来,许多学生还抱有小学阶段的心态,对语文课程的重视度不够。此外,学生刚刚进人新的班级、有了新的老师和新的同学,但是师生之间在心理上还存在距离,这不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
例如,在讲解《李父速日》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设计此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进行“经典重现“,学生们共同合作进行表演,这样就加了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有利增进友谊,提升班级困结,帮助学生级和心态。
四、结语
语文是一门积累的课程,要从小学阶段就要开始重视语感和方法的培养,对学生以后的方法学习和情感探索都有十分积极的作用。语文学习能力有着稳定性和持久性的特点,如果从小学阶段就掌握学习方法和能力,对后期学习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要做好小开初语文教学的衔接,要从学习惯和方法上进行有效的导,这样才能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到初中的学习生活。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减负增效分层作业设计的研究
关键词:减负增效作业设计小学数学
摘要:为了促进小学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个性化发展,提高其综合素质,小学数学的作业设置有了新的要求。作为数学学科减负的关键,小学数学作业的减负增效是日常教学活动中所必须注意的。只要进行作业的减负增效才能将时间更好地归还给学生。如何科学的考虑到学生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减负增效设计小学数学作业是每一个小学教育从业者所必须思考的问题。因此,本文就小学数学减负增效作业设计的意义以及小学数学减负增效作业设计策略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减负增效;作业设计
1小学数学作业减负增效设计的意义
1.1有利于促进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作业是教学活动的延伸,一般来讲,作业特指课外作业。在传统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设计思路单一,对于学生考虑较少是最大的问题。这种作业设计对学生的成长和教师教学目标的达成也无法起到关键作用。也无法及时检测教师的教学成果。而减负增效的作业设计则可以在减少数量的同时,提高作业质量。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巩固课堂学习效果,增加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从而在短时间内,帮助教师,获得更大的教学方向受益。
1.2有利于提高教学评价有效性
一般情况下的作业设计,在老师进行批改时,只是单纯标注对与错。这种情况下,对与错的判别虽然可以为学生提供引导但是并不够具体。在准确度和详细程度上的表现,也略显不足。小学数学的减负增效作业设计,则可以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基于减负增效思想下的作业设计是以多元化的作业形式为要求的。老师与学生之间,可以通过这种作业设计进行更高质量的交流。同时,老师还可以根据具体学生的反馈总结其教学成果。从而,进一步优化课堂上的教学活动。
1.3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不变的主体。对小学数学作业进行减负增效的设计可以更好地体现这一点。不仅如此,减负增效思想指导下进行的作业设计,可以做到单位时间内更高效率的完成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减少了作业的数量,但是却增加了作业的质量。减少完成数学作业所需要時间在学生业余生活中的时间占比。避免传统模式下,作业多而不精,完成作业需要时间较长等问题。将更多的时间归还给学生。这也给了学生发展其他爱好特长的时间。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具有非常大积极正向意义的。
2小学数学减负增效作业设计的有效策略
2.1作业的设计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减负增效的进行小学数学的作业设计对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作业设计要求。要达成这一目标,需要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对作业进行科学化,准确化的设计。在设计过程中,不仅仅要照顾到课堂上的所学知识,也要体现出重点和难点。同时,因为小学学段的学生一般积极好动,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也要尽量的坚持让作业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完成作业的热情。减负增效的指导思想下,作业的设计不仅仅是作为课堂教学的延续,同时也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平台,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也需要具有一定的实际性。
2.2作业的设计要个性化,层次化
在进行作业设计时,教师一定要避免作业一视同仁。每一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每一个学生也都有自己所擅长的领域与弱点。教师应该根据每一个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薄弱环节进行作业的设计。比如,基础比较差的学生,作业设计就要偏向基础类。应用方面比较差的学生,在对其进行作业时则应偏向应用类。这样,可以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情况下,极具个性化的完成对每一个学生的提升。与此同时,因为小学学段的学生的性格相对来说一般积极乐观,喜欢挑战。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也可以布置难易程度不同的作业并提供相应的奖励措施。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去选择,并且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基础好的学生通过挑战作业可以坚定学习的信心,基础略微薄弱的学生也可以通过对作业的挑战慢慢发现学习数学的乐趣。
2.3作业的设计要趣味化,生活化
因为年纪的原因,小学学段的学生很难对枯燥的事物产生兴趣。因此,在教师进行小学数学的作业设计时,需要避免作业的单一乏味。比如将游戏,故事,谜语等趣味因素加入到作业中,从而调动起学生对作业的兴趣,提升其对完成作业的渴望。数学是极具抽象性的学科,而小学学段的学生有时难以理解抽象性的数学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尽量将数学问题与生活相结合。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也能锻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知识的活学活用。比如说,学习完利息问题后,就可以帮助父母计算利息。这同时也可以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成就感。
结束语:
在增效减负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对于作业的科学设计越来越重要。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结合实际,因人而已,因课而异的进行作业设计。通过设计符合小学生能力和数学思维的作业,让每一个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快乐与成就。通过作业的反馈确定每一个学生的薄弱环节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认真的将减负增效落到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