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网络民意与信息公开学生讲义-刘瑞-10月13日讲义
光华教育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备战指导-热点讲解
·网络民意与信息公开
【十七大报告摘要】
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管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
【概念解析】
舆论的趋向和导向。可以说,某一事物或者某一观点等等的看法、意见、建议的综合反映。,公开有利于公众实现其权利的信息资源。二者结合在一起,的态度和观点。
【热点回放】
尽管对“网络暴力”存在担忧和争议,推动越来越多重大事件真相的调查。执政将洪水般的“网络民意”疏导为现代公民社会的2009年2月28日下午,在全国两会召开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中国政府网访谈室,与网友在线交流。温家就教育改革和发展、医疗卫生改革、灾区重建、反腐倡廉、社会保障、缩小收入差距、两岸关系发展、中美关系以及个人工作生活情况等方面回答了网友提出的29个问题。
早在2005两会期间,温总理在接受中外记者采访时,就公开提及,“昨天我浏览了一下新华网,网民们知道我今天开记者招待会,竟然给我提出了几百个问题。他们对国事的关心,深深感动了我。”2008年两会期间,在接受中外记者采访时,温总理再次谈到网络在光华教育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备战指导-热点讲解反映民意中的重要作用,“单是据人民网、新华网、搜狐网、新浪网和央视国际网不完全的统计,对政府提出的意见和给总理本人提出的问题,多达几十万条”。而在这次与网民在线交流时表示,其实我每天几乎都上网,最长的时间可以达到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
可见,网民的每一个帖子、每一条建议、每一篇评论、每一个曝光,都能引起总理等高层领导的注意,这既表明网民的意见得到重视,网民的心血不会白费,也体现了温总理与网民心贴心的“网络情怀”。
网络民意直达大会堂:两会首场发布会直面网媒提问
如果说互联网是连接政府和百姓的桥梁,那么网络媒体就是传送网络民意进入大会堂的纽带。2009月3月2言人赵启正,并得到了解答。网络民意直接走进人民大会堂,成为今年两会的一大亮点。
近几年,通过互联网参政议政是两会的“例牌菜”,式在一线进行现场报道。但是,知数;每逢新闻发布会,吸引了外国媒体的注意。
请部分代表与网民进行在线交流。以电子化手”。这是2004年5月,上海市政府网站在媒体上做广告在全国尚属首次。
5月1提供便民服务、拓展网上办事”。而且要通过多种渠道让市民都“网上办事”、“便民服务”、“互47此后,市政府新闻发言、政府公报等24小时之内可查阅到。
年2月19日下午3时,云南官方网站刊登了一份由云南省委宣传部发布的《参与公告称:为满足社会公众的知情权,云南省委宣传于2月20日上午前往昆明市晋宁县具体事发地,对“躲猫猫”事件真相进行调查。现面向社会征集网民和社会各界人士代表4名,作为调查委员会成员参与调查。
来自社会各界的报名异常踊跃,从下午2点到8点6个小时的时间里,共有五百多人通过电话和网络进行了报名。对于此次公开征集网民参与调查,有关负责人表示,这在云南乃至全国都是从来没有过的,以后对于涉及云南省形象以及政府有关的新闻事件,如果需要的话,依然会考虑采用这种公开、透明的方式。对调查结果不审阅、不干预。
光华教育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备战指导-热点讲解
在侦查“躲猫猫”事件真相的过程中,网民的力量表达得很充分,网民调查团给整个事件造成了巨大压力。网友可以堂而皇之进入事发现场,而不需要像前些年一些突发事件中偷偷摸摸当“公民记者”。地方党政机关不想“躲猫猫”,更体现了政府对民意的尊重和某种敬畏,表明地方政府有诚意,也有胆识建立整合与吸纳网络舆论的机制。
【全面解读】
角度一:实行政府信息公开的必要性
我国现阶段正处于体制深刻转换、结构深刻调整、社会深刻变革,以及对敌斗争的复杂期、刑事犯罪的高发期和人民内部矛盾的凸现期这样一个关键时期,透
此外,为实现高效、廉洁、公开、透明的服务型政府、实行阳光行政,把信息公开作为政府施政的一项基本制度,公开,把政府制作和获取的信息公开,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方向和必然选择。
角度二:网络技术促进政府信息公开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谣言止于智者,就有助于稳定人们的心理预期,有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健康发展。
而政务信息本身也是网络信息环境的信息与意见的发布不再是某种特权。不同的社会群体都有机会在互联网上发布信息和表达自己的心声,通过各
社会协调等各方面因素,、双向互动性、开放性等特征,消解了对用户可以任意选择自己感兴趣
由于互联网的即时性、互动性、连通性特征,因此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一件小事可能在瞬间即刻被放大,一个小地方的一点动静也可能就被
生长空间的虚拟性。互联网为民意提供了空间,使它得以延伸。这种空间之所以说是虚拟的,是因为它是以互联网为载体,以各种符号为传播媒介,由网站、网民共同对信息进行处理和结构化而形成的,并不是客观世界中的真正空间。
角度四:网络民意的现实影响
网络民意的积极影响。一是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信息。现在,网络民意已开始实质地介入到国家的政治生活。只要认真分析整理,不难发现对政府决策有用的信息,从而对于政府科学、民主地制定决策很有帮助。二是对政府工作和权力行使进行监督和制约。作为相对自由独立的言论领域,网民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公众与政府之间的良性互动。三是培育了公民的参政议政意识。网络给了人们自由表达意见的权力和机会,了决策者和政府部门的重视,有力推进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网络民意的消极影响。一是对主流意识形态恶意颠覆。由于互联网是个开放的平台,各种政治立场和观点的人们都可以随意发表意见,影响人们对党和政府的信任,色社会主义的信心。二是非理性的网络民意影响政府决策。真甄别和研判,就容易被一种舆论氛围所左右,害信息泛滥破坏社会稳定。有害的网络民意在互联网上快速传播时,角度五:网络民意的非理性化倾向
理性程度这个问题并非网络独有,过程中,也会出现语言暴力甚至肢体冲突等非理性现象。更加剧了对话的非理性倾向。论承担的风险责任降低到最小限度。
因此,理性是民主的前提,只有在各种立场以最有说才可能通过多数主义民主程序作出映而已。
“网络暴民”的形成是社会、文化、网络、法律等多因素作用的结果。这一现象的根源,既来自于针对网络的伦理道德、法律制度与现实生活相比存在的纰漏,又取决于网络文化氛围的影响,网络行为主体的潜在意识和网络媒介的推力。
“网络暴民”与相关的热门网络事件形同孪生,相互推波助澜。而事件之所以成为“热门”事件,与新旧媒介的推动息息相关。近年来,媒体为提高收看率而对“暴力事件”展开大规模的追踪后续以及评论等方面报道,一方面使人们反思关注暴民现象,另一方面,又重新引起人们对源头事件的兴趣及追踪。在这样一种方式下,媒体对“暴力事件”的报道引起人们更广泛的关注,从而引发更大范围上“网络暴民”的出现。而这些发自网民,传于网络,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引发大范围传播与讨论,并造成严重影响的事件,即称为网络群体性事件。
角度七:网络民意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战略目标,而要实现这个战略目标,必须举全国之力,不仅要依靠组织和行政的力量,更需要充分发挥民意的作用。
网络创造了全新的、平等的、没有强权和中心的信息空间,在互联网上所有参与政治的人不仅机会是均等的而且地位也是平等的。网络交流的直接性,使得公众可以相对平等地去监督政策执行主体,从而真正产生舆论监督应有的作用。
由于网络民意生长空间的虚拟性,这样公众参政议政的渠道就变得更加多样化,也更加畅通,一定意义上来看,这就大大地拓展了公共领域,从而促进我国“互联网政治”日益向前迈进,我国现行的政治生态环境也就在不断地深刻地改变着。
【问题汇总】 目前我国各级行政机关只适应传统的管理方式,对于《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精神仍有所抗拒,往往只愿向群众提供粗浅的信息。我国在网络立法方面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网站监管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法律制度漏洞和监管缺位是网络违法事件接连发生的重要原因。捷通道,络民意”极易使网民们做出错误判断和极端行为。同时,息传播者应当担负的责任和义务。
【解决对策】
一是政府征求网络民意要形成常态机制
网络民意的充分表达,互动的稳定渠道:其一,意。其二,而且也应该成为每一级地方政府的自觉行为。
“堵”的方式,反而会引起对抗性逆反心理。这就需要引导第一时间辟谣;看待事情的习惯,遇并选择恰当方式合理释放网民情绪。
及时准确发布权威信息,压缩虚假信息传播空间,同把网络民意纳入主流舆论中。主流新闻网站还必须密切关注网民的观借助专业人士灵活机动地开展评论,使权威声音
必须切实加强制度建设,构筑起一道让官员真心、让网民既要制定相应的原则、程序和要求,将“网络问政”纳入正常有序的运转防止问而不应或有始无终;也要从法治的高度,明确官员必须履行的责任和承担的义务,确保“网络问政”问而有力、问出实效。
当然,无论如何,在当下公共信息领域的构建中,网络作为一个提供信息和公共讨论的平台与渠道,使公民、传媒、政府三者之间形成了及时的、建设性的互动关系,从而有效的推进了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与修正,促使这些过程和环节走向透明与公开,有利促进着社会政治文明的建设。
【理论争鸣】 当前社会,对于网络民意是否等于民意这个话题存在两种不同观点,双方的争论主要集中在由网民组成的特殊群体,其表达的观点和立场是否代表着社会舆论对某一事件的态度。
赞成者认为,网络民意是能够代表真正民意的。互联网就是民众网,就是各个个体的网民融汇成的人民群众的总体,网民就是现代的人民群众。顶住互联网的压力就是要顶住人民群众的压力。而人民群众在互联网的存在形式就是“民意”。
反对者则认为,网络民意是不能代表真正的民意的。因为网民群体的组成无论在总人数所占百分比,参与调查的网民在所有网民中所占的百分比,还是在年龄结构层,以及知识面结构层上,都是少数,都是集中在特定的年龄段和群体中,在社会各阶层里没有均匀分布,所以不具有代表性。
第二篇:信息安全与保密实验讲义
实验一 数字证书与PKI
一、实验目的:
掌握PKI相关知识,掌握从PKI申请免费个人数字证书服务、掌握数字证书在安全电子邮件中的应用
二、实验内容:
1、了解国内外典型的PKI
2、申请两个126邮箱帐号,用于验证采用数字证书发送安全电子邮件
3、从“中国数字认证网”www.xiexiebang.com/security/
http://www.xiexiebang.com/security/
等网络安全相关网站,了解互联网安全现状及相关的安全技术。
3、浏览黑客网站:QQ黑客基地http://www.xiexiebang.com/
黑基网http://www.xiexiebang.com/ 中华黑客联盟http://www.xiexiebang.com/
等网站了解黑客危害及攻击手段。
4、在http://www.xiexiebang.com中查找相关的网络安全论坛,网站等内容。
实验五 加密算法实验
一、实验目的
通过C语言编程实验替代加密算法,加深对古典密码体制的了解。
二、实验环境
PC机、Windows XP系统、C编译器
三、实验理论
凯撒密码是罗马战争时期凯撒大帝创造的,用于加密通过信使传递的作战命令。它将字母表中的字母移动一定位置而实现加密。该算法极其简单,其加密过程如下:
在这里明文记为m,密文记为c,加密变换记为E(k1,m)(其中k1为密钥),解密变换记为D(k12,m)(其中k2为解密密钥),由于其加密解密密钥相同,故简记为k。凯撒密码的加密过程可记为如下一个变化: c=m+k mod n(其中n为基本字符个数)同样,解密过程可以表示为:
m=c+k mod n(其中n为基本字符个数)
对于计算机而言,n可取256或128,m、k、c均为一个8bit的二进制数。显然,这种加密算法极不安全,即使采用穷举法,最多也只要255次即可破译。当然,究其本身而言,仍然是一个单表置换,因此,频率分析法对其仍是有效的。
四、实验内容
凯撒密码的加密及其破解的编程实现。
第三篇:2012年报检员考试笔记讲义:检验检疫信息上报与归档
2012年报检员考试笔记讲义:检验检疫信息上报与归档
信息上报
1凡在进境植物和植物产品中发现有害生物或有毒有害物质的,应及时填写《进境植物疫情及有毒有害物质报告表》,按有关要求报送国家质检总局动植物检疫实验所。
2发现重大疫情,或有毒有害物质情况严重的,除填写《进境植物疫情及有毒有害物质报告表》外,应立即以书面形式向国家质检总局报告。
归档文案归档:检验检疫完毕,应及时将在整个检验检疫过程中形成的文案资料按以下类别进行整理归档:
1.1 入境货物报检单及相关检验检疫流程记录。
1.2 检验检疫机构出具的证单和证稿类的留存联:如入境货物通关单、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植物检疫证书等。
1.3 检验检疫原始记录类:如现场检验检疫记录单、监管记录、实验室检验检疫报告等。
1.4 官方或国外公证机构出具的证明类证单:如进境动植物检疫许可证、引进种子、苗木审批单、引进林木种子苗木和其它繁殖材料检疫审批单、输出国家或地区官方植物检疫证书、产地证书、品质证书等。
1.5 贸易及运输类单证资料:如合同或信用证、发票、提/运单、装箱单、配载图/舱单等。
1.6 货主声明或证明类单证:如无木质包装声明、代理报检委托书(仅适用于代理报检时用)。对现场、实验室拍摄的图片、影像等资料及有害生物标本妥善保存。
检疫文案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实施条例》。5《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实施条例》。政府及政府主管部门间双边植物检疫协定、协议和备忘录等。7《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实施检验检疫的进出境商品目录》。
第四篇:《网络传播》2011第10期:信息公开透明化与网络谣言的博弈
信息公开透明化与网络谣言的博弈
刘鹏飞
网络媒体兴起以后,普通人也可以成为信息发布者、意见表达者,随着QQ、MSN等即时通讯工具、SNS社交网络、尤其是微博和3G手机等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中国已经进入了网络舆论空前活跃的时代,由网络舆论引发或推动的大量热点事件层出不穷。
但与此同时,网络“双刃剑”的作用也不断得以显露,网络谣言的产生就是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常见问题。近年来社会各界纷纷就网络谣言话题进行过认真的研究和激烈的争论,并对网络谣言产生的原因、危害和对策基本形成了初步共识:
一方面,网络谣言的产生具有复杂的社会和市场背景,甚至包括社会管理机制、思想观念、媒体素养和社会监督不完善等深层原因,难以避免和完全根除;其次,网络谣言的产生,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社会正常信息传播秩序。如2010年“金庸逝世”谣言就惊动了全国媒体。
另一方面,对于克服谣言危害的对策,多数观点认为,首要对策在于推动信息公开透明化,建立健全权威信息发布机制,压缩谣言滋生和蔓延的空间;其次要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和执行;最后,提高政府部门、企业、媒体和网民的责任意识和媒体素养,完善社会立体式监督体系和自律机制。
“谣言止于公开”。在互联网的生态治理中,信息公开透明化是克服网络谣言的有效手段。网络谣言整治的过程,也是我国信息公开制度规范发展的过程。
在信息公开透明化和网络谣言的博弈中,政府可以通过权威信息的及时公开,维护政府公信力。企业能够在舆情应对和及时准确的信息发布中,实现品牌价值的维护。网民则争取通过网络表达,表达观点看法和利益诉求。
这种博弈的乐观成果是最终将有效监督贪污腐败等社会丑恶现象,抵制网络谣言的滋生,打击非法商业竞争和行为等。但如果信息公开的推进过于迟缓,事实往往不能赢得与网络谣言的赛跑,这种博弈的消极后果就是谣言满天飞,政府陷入“塔西佗陷阱”,丧失公众的信任;企业品牌形象和市场经营一蹶不振;网络商业行为大行其道,社会真实意见构成和网民合法权益在恶化的互联网环境中受到冲击。因此,我们要预防出现消极的后果。
一、信息不透明将滋生网络谣言
在人类历史中,“谣言”是“一种关于事件的未经验证的叙述或解释,它传播于人与人之间,并与公共关系中特定的对象、事件或议题相关。但是,网络作为一种信息传播工具和技术手段,和网络谣言并没有与生俱来和根本的联系。谣言也几乎与人类历史同龄。在古代社会中,信息传播手段落后,信息常常不透明,口头舆论场占据优势,政治谣言和战争谣言等屡见不鲜。“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每则谣言都有听众”,可见谣言具有惊人的威力,发布谣言者或有意而为,或不知所为,或为其所害。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普及,谣言更为常见。网络是一个具有开放性、匿名性和互动性的平台,排除了当面交流的诸多障碍性因素,但却获得一种强烈的现场感,由此更关注信息内容本身,增强了人们获知真相的期待。社会监督的链条缺失,降低了防备心理,使谣言更容易在未经验证的情况下迅速扩散并产生大范围的社会影响,可能导致“破窗效应”和“群体极化”现象。因此,信息不透明产生的真空给谣言的滋生提供了巨大的空间,而网络传播加剧了这种可能性。
从社会心理学分析,通常而言,人们转发小道消息的动机包括:排解情绪、警示危机、分享信息、寻求真相、引起注意、摆脱尴尬沉默、满足好奇心和娱乐等,也可能是源于日常习惯和从众行为。
莫斯科维奇的《群氓的时代》、勒庞的《乌合之众》认为群体行为的根本特点就是非理性,容易陷入到一种无意识的混沌状态当中,群体也可能变得非理性和野蛮。自由开放的网络使人们拥有了更多表达和影响他人的可能性,放大了人们个性表达、传播和反馈的心理预期。谣言传播不再受制于低效的人际传播,任何人都可以使一条谣言在瞬间传遍全世界。正因如此,网络谣言才呈现出不同于一般性谣言的广泛性和社会影响力。
综上所述,网络谣言的散布处于不同的原因,主要有四种:第一种,因个人情绪,或嫉妒,或愤世嫉俗,或仇视他人等不良情绪,而 发表的谣言;第二种,出于对新鲜事物的猎奇心理而产生的谣言;第三种,面对现实的某些重大灾难和不稳定的天气变化等引发的谣言;第四种,出于恶意指责,相互攻击而故意发表的谣言。
尚且不管谣言是出于那种动机,其危害都是可怕的,小则被眼泪淹没,大则拿生命澄清清白;小则心有余悸,大则人心惶恐;小则内部一笑了之,大则颠覆政权;小则官员引咎辞职,大则社会**„„这其中,对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影响是不可小视的。
二、信息公开与网络谣言博弈态势
近年来的多数网络舆情热点,一旦涉及贪污腐败、“官二代”、“富二代”等敏感话题,一些未经证实的以讹传讹的猜测,导致更多人信以为真,如河北大学交通肇事案、郭美美事件、“7.23”甬温线动车事故中等均出现过大量未经证实的信息。这一方面说明,在社会转型期,我国改革发展中面临很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另一方面,信息不透明和网络传播能力从不同方面放大了社会矛盾隔阂。
前几年网络上充斥着“俯卧撑”、“被自杀”、“被就业”、“华南虎照”等网络“罗生门”事件,还有“躲猫猫”、“鞋带上吊死”、“喝粥死”、“喝开水死”等令人啼笑皆非的网络流行语。这集中凸显了权力背后公众知情权的社会焦虑,也暴露出地方有关部门“信息公开透明化”误入歧途,歪嘴和尚念错了经。
另外,一些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由于权威信息发布不及时,网络谣言随即滋生蔓延,混淆公众视听,误导受众,甚至可能造成社会恐慌,如非典疫情、河南钴60事件、云南曲靖铬污染事件等。
近年来不少网络谣言和炒作,还来自于“网络推手”的一手包办和策划。网络推手、网络打手和网络公关,善于策划和包装,通晓网络的操作规则,熟息大众的接受心理,利用网民人气,在兼并扮演导演和意见领袖的角色,利用网络把关力量,对网络舆论产生影响,并逐渐走向组织化、规模化和商业化,如“以丑为美”,打造各种网络红人、制造热点话题等。网络推手还巧妙地借用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心理环境,急功近利地以透支公信力为代价,有目的地实施短期行为,如2010年农夫果园砒霜门事件、霸王洗发水致癌事件、章光101事件等,都被媒体指出疑似竞争对手在幕后攻击。
2011年以来,在全国范围产生影响的网络舆情和网络谣言多发地区分布也不尽平衡。较多分布于东部、中部、西南、华北地区,而这些地方也是突发舆情高发地区。据初步分析,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利益群体多元化,本地网友表达诉求更频繁。浙江省今年连续出现多起重大舆情事件,其中伴有未经证实的流言出现,政府公信力受到质疑。
而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网络舆情与谣言多发并存,在一些突发事件信息发布中,还出现很多无效、甚至适得其反的信息发布,激化了矛盾,因之而起的谣言,本身就反映出对相关部门的长期不满。另外,近年来,涉外舆情在互联网上多发,一些未证实消息“出口转内销”,也引起舆论关注。
随着网络舆论的社会影响进一步扩大,互联网环境逐步得到治理,我国政府和企业部门对于网络舆情的逐步重视,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促进了信息公开。尽管网络谣言仍时有发生,局部领域和地区仍然很严重,但整体局面有所改观,在涉警舆情和党政机构微博领域的迹象最为明显。以“抢盐”事件为例,全国各地的网络舆论和微博上的网友言论却多以辟谣为主,不少人认为网络具有“自净”功能。另外,民间辟谣力量的出现,也引起舆论关注。这些也是信息公开透明化的有一个重要方面。
三、信息公开透明的常态化趋势
近年来,网民通过自媒体发布各种信息和言论,有关部门、企业、组织和媒体,随即对消息真实性进行验证、调查或“辟谣”,已经成为、并将长期成为社会监督的常见现象。这种趋势也改变了过去传统媒体时代的社会舆论格局。
在新时期,公民的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和参与权将受到更充分的尊重和保障。与之相对,权利与义务也要实现法律上的对等,如果网民的自由表达可能伤害他人的合法权益,甚至严重伤害了公共利益,这种自由就应该受到法律的合理制约。
如3月份“抢盐”事件发生后,一时人心惶惶、不知所措,市民跟风地加入抢盐队伍中去。最终各地政府和盐业公司紧急调运存盐,稳定市场,及时发布各种辟谣信息。浙江杭州警方和广州警方先后逮捕了多名谣言制造者,平息了这场**。但这起引起社会恐慌的谣言 **,不禁让人想起江苏响水县化工厂爆炸谣言事件、2011年蜱虫咬死人事件等。
而值得肯定的是,我们也从近年来的大量案例中,看到政府和企业信息公开透明化的努力。迟报、瞒报的情况逐步减少,政府、企业、媒体和网友的观念、心态和媒体素养也不断提高。
“速报事实,慎报原因,持续发布,再报进展”,有效避免重蹈以往频频“失语”和“雷语”的覆辙。网络舆情应对和突发事件处置相结合,网上问题在网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妥善解决,理顺信息发布和舆情沟通机制,将从根本上改善我国互联网生态,避免网络谣言的危害,进一步提升创新社会管理水平。
今年8月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意见》,再次强调信息公开的重要性。面对网络监督的常态化,政府和企业应该逐步改变被动应对的状况,面对网络舆情,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也应该更加积极主动,使信息公开成为常态。
四、信息公开进入公共关系时代
为防控网络谣言的不利影响,政府和媒体机构主要通过加强舆情监测和预警机制,密切跟进网络热点议题;针对可能引发社会恐慌的谣言,及时发布官方权威信息,消解公众的疑惑和不安等。但整治网络谣言又往往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社会各界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在互联网制度建设、媒体自律、法律监管、各种新技术手段和公民媒介素养教育等方面共同加大力度,才能有效预防网络谣言的产 生,防止其对社会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营造和维护更加规范有序的互联网环境。
2010年7月13日,北京市公安局设立公共关系领导小组,将以“公众、公平、公开、公信、公益”为支撑点,与社会和公众进行真诚、公开、及时的信息沟通,从而更好地维护公共利益,化解社会矛盾。这种迹象表明,政府部门和大型企业都已经开始逐步设立“公共关系局”或“公共关系部”推动信息公开透明化。
2011年09月16日,中央决定,把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更名为中央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赋予协调和指导社会管理工作的职责,充分体现了中央对社会管理工作的高度重视。这标志着我国政府和企业开始从单维度“外宣”和“维稳”进入了新的多维度“公共关系”管理时代。信息公开透明化的有序推进,不但有利于克服网络谣言,更将会提高创新社会管理水平,使我国互联网更加健康和有序,社会更加繁荣进步。
(作者系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主任分析师)
第五篇:2011年《中学教育学》冲刺班第5讲:第五章学生与教师 — 课件讲义(多智职业教育在线)
2011年《中学教育学》冲刺班
第5讲:第五章学生与教师 讲义
第五章 学生与教师
命题分析与预测
从历年考试来看,本章所占的比重较大。客观题中对学生的权利部分的知识点考查得较为集中,此外,教师的职业特点和素养、师生关系部分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也容易被纳入到主观题的考查范围之内。具体来说,学生的本质属性、教师的职业特点和师生关系部分应作重点理解和全面地把握。
考点归纳
1.掌握学生的本质属性
2.了解学生的法律身份和社会地位
3.掌握学生享有的合法权利和应该履行的义务
4.了解教师职业的性质和特点
5.掌握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6.掌握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
7.掌握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关系
8.掌握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关系
第一节 学生
本节知识点多以选择、填空或简答题型出现。
一、学生的本质属性(多以名词解释出现)
(一)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
1.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学生(青少年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从未定型到定型的“形成中”的人,具有其自身的身心发展特点。
2.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具体的教育对象和特定的教育场景来选择教育内容,组织教材和教学活动,并采取一定的教育方法来对学生施加影响。
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和自我教育的可能性。
二、学生的社会地位
(一)对学生社会地位的传统认识
长期以来,学生没有被看成是有个性的独立存在的人,他们在社会上处于从属和依附的地位,其独立地位与独立人格常常得不到重视。
(二)学生社会地位的保障
1.学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
中小学生是在国家法律认可的各级各类中等或初等学校或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中小学生在法律上基本属于“儿童”和“未成年人”这个范畴,中小学生身份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权利与义务的特殊性。
2.学生享有的合法权利(多出现在选择题或填空题型中)
未成年学生享有的主要权利概括起来有:
(1)人身权。
(2)受教育权。受教育权是学生最主要的权利。
(三)学生的义务
学生应尽的义务有:
(1)遵守法律、法规。
(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学生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有些权利同时又是义务。学生的义务可以使学生明确自己的责任,约束自己的行为。因此,对有关学生的义务所作的规定既要符合国家、社会、学校的利益,又要符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和需要。
第二节 教师
本节知识点多以选择、填空或简答题型出现。
一、教师职业的性质与特点
(一)教师职业的性质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与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这一界定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
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教师是从事专门职业活动的,必须具备专门的资格,符合特定的要求,即要达到规定的学历,具备相应的知识,符合与其职业相称的其他有关规定。
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向年轻一代传授人类长期积累的知识经验,规范他们的行为品格,塑造他们的价值观念,引导他们把外在的社会要求内化为个体的素质,实现个体的社会化。教师整体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教育的前进方向,造就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根本保证。(二)教师职业的特点(多选或简答题)
1.传道者角色
2.授业、解惑者角色
3.示范者角色
4.管理者角色
5.朋友角色
6.研究者角色
例: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 ____。(09年江苏真题)
多智网校试题解析:教师职业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形成的。教师职业的属性除表现在性质和特点与其他职业不同外,还表现在职业角色的不同,即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二、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简答题或论述题)
(一)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 2.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
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
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二)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教师要具有热爱学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愿意终生从事教育工作的教育信念。
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教育能力是指教师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本领,具体表现为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和效率。教师的教育能力是教师的基本能力。
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研究能力是综合地、灵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能力,是对未知事物探索性的、发现性的,心智、情感主动投入的过程。教师除了要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基础知识之外,还应当掌握教育科学理论和教育教学艺术。教育教学活动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学生的身心发展也有自身的特点,这一切都要求教师具备教育科学的意识、掌握教育科学的技术、进行教育科学的实践。
三、教师的人格特征
1.教师优良的个性品质
国外教育家曾形象地概括出一个优秀教师的十二种优良的品质:有耐性、尊重每一个人、态度友善、兴趣广泛、仪表良好、公正、有幽默感、品行好、关心人、宽容、诚实、有办法。据调查,我国学生喜欢的教师前五种品质是:热爱、同情、尊重学生;知识广博、肯教人;耐心温和、容易接近;对学生实事求是、严格要求;教学方法好。
2.教师不良的个性品质
教师不良的个性品质主要有:冷漠孤僻、木讷呆滞、悲观丧气、主观偏心、过分挑剔、嘲讽学生、无耐心、对学生有敌意、训斥学生等。
第三节 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本节知识点多以简答题的题型出现。
一、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承担的是“教”的社会角色,学生承担的是“学”的社会角色。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授受关系,教师处于教育和教学的主导地位。
1.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
在知识上,教师是知之较多者,学生是知之较少者;在智力上,教师是较发达者,学生是较不发达者;在社会生活经验上,教师是较丰富者,学生是欠丰富者。教师之于学生有明显的优势。教师的任务是发挥这种优势,帮助学生迅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丰富社会经验。但这一过程并不是一个单向传输过程,它需要学生积极地、富有创造性地参与,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2.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
没有个体主动积极的参与,没有师生之间的互动,没有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积极内化,学生的主动发展是难以实现的。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教师的引导是不可缺少的外因,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是根本内因。
3.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教师的责任是帮助学生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不成熟到成熟,最终是要促使学生能够不再依赖于教师,学会学习,学会判断,学会选择,而不是永远牵着他们的手。社会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学习的标准、道德的准则、价值的取向也是不断变化的,整个世界发展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多元化,所以不能期望在学校里教授的东西能使学生受用终生。要认可而且要鼓励学生善于根据变化着的实际情况做出判断、做出选择。
二、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既是现代师生关系的主要标志,也是现代社会民主、平等这一社会关系准则的体现。
1.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
2.严格要求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
严格要求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下,不仅师生关系和谐,而且学习效率高。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并不代表教师在教学管理上完全听之任之,让学生自发发展。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表现为: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体现人格尊严;能够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在与教师的相互合作中获得成就感和价值体验,得到尊重与信任。
三、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1.师生关系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人一人关系,但这种关系在一些学校教育中被异化为人一物关系,使师生关系变得机械而毫无生气。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组成了一个特殊的道德共同体,各自遵循一定的伦理原则,承担一定的伦理责任,也享有一定的道义权利。
2.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上的、人格上的影响
教师对学生的发展有着特别的意义。教育工作者作为一个人,作为社会中的一个人,对成长中的儿童和青少年有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但这种精神上的、道德上的影响并不是靠说教就能产生的。精神需要精神的感染,道德需要道德的濡化,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人格力量,这会对学生产生终身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