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十二五”规划中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调研

时间:2019-05-13 20:10: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十二五”规划中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调研》,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十二五”规划中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调研》。

第一篇:对“十二五”规划中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调研

对“十二五”规划中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调研

民生,是一个朴实但本质的话题。不管IT行业如何发展神速,抑或中国突然来个“神八”,那轮动的新闻热点一拨接一拨袭过,牵动的只是相关群体的神经。可当牛奶、火腿肠开始威胁我们的食品安全,电梯、保温材料开始威胁我们行和住的安全,地震,涝灾造成灾民流离失所时,所有的社会人都无法继续淡定。

国计与民生,自古以来就是相提并论的,重视民生则与民休养生息,结果是民富国强,轻视民生则民不聊生,结果是社会**。中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亦证明了国计与民生的不可分割性,是民生维艰构成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根本动力,而民生改善则是30多年改革与发展的最大成果。2011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的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首次使用“民生篇”并赋予其丰富、实在的内容,而且在其他篇章中也处处透露出以保障与改善民生为出发点与落脚点。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是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也是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必要条件。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要更加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大民生投入,创新社会管理,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百姓,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在《行政管理改革》所说到的,要解决持续升级的民生问题,真正实现切实保障民生与持续不断地改善民生的目标,需要把握如下五大政策取向:

1.尽快实现社会保障从试验性状态走向定型化、制度化。

保障体制是否合理,直接决定了城市民生保障和改善的成效。社会保障水平可以渐进,但制度应当尽早定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供稳定的安全期,并让这一重大制度体系全面发挥保障国民生活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调节财富分配格局、推动经济良性发展的综合功能。为此,特别需要尽快从国家层面统筹考虑和优化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特别需要严格奉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中人过渡法”原则,特别需要迅速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综合社会救助三大基本保障制度,同时大力发展面向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的社会服务事业,并将其作为保障与改善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生活状况和优化经济结构、扩大就业的重要方面。

2.努力提高就业质量并改善就业环境。

正如有的学者所说,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将政策的着力点放在人民群众最关心的

1热点、难点问题上,急人民群众所急,想人民群众所想,切实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抓出成效。随着劳动力供求关系的新变化和中、西部地区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就业岗位的净增长应会持续。当前“用工荒”蔓延全国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就业岗位在快速增长,而就业质量不高及农民工不能安居乐业则不仅损害劳动者的权益,也影响着城镇化进程,并造成现代化进程的亚健康状态。因此,应当明确将提高就业质量作为新的就业政策实施重点,淡化灵活就业,强化安居乐业,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让农民工真正融入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同时启动第二次劳动就业体制改革,以实现同工同酬同制同权为新一轮改革的追求目标,消除同工不同酬、同制不同权的现象等。

3.努力扭转劳动利益失衡格局。

在初次分配领域,不宜过急过猛,而是宜行“抽丝祛病”的中医疗法,政府可以通过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的有效性、强制参与社会保险、适当调整税收政策、努力提高就业质量和引导用人单位建立职业福利机制与劳资双方建立工资谈判机制等措施,最终形成结构优化并保持相对稳定的“工资+社会保险+职业福利”三位一体的劳动报酬体系,以劳动报酬总体水平逐步提高为追求目标。在再分配领域,宜采取“外科手术”式的西医疗法,在消除腐败、杜绝浪费、避免低效投入的同时,还需要削减经济建设、公共行政等方面的公共开支,让国家财政进一步向民生福利领域倾斜。有必要明确初次分配中政府、企业与劳动者个人的合理分享比例,明确劳动者总体报酬水平的上升机制与速度,明确财政支出调整的目标与结构优化方向及具体指标。

4.建设宜居城镇、宜居乡村,并据此作为考核地方政府政绩的重要方面。

在温饱问题得到解决后,包括空气、水、土壤等在内的生态环境优良与否,是影响人民幸福感的至关重要的因素。经济发展不能总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在经过30多年的持续高速增长后,我国应当已经具备走新兴工业化道路的物质基础。调研发现,东部有的发达地区虽然物质生活水平早已进入小康甚至富裕阶段,但环境遭破坏后正在导致居民痛苦指数上升;中、西部许多地区正在急起直追,大规模工业化已经进入加速时期,个别地区的生态环境面临着被严重破坏的危险,若简单地重复东部发达地区的老路,伴随物质水平会快速上升而来的可能是痛苦指数持续攀升。因此,需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中建设宜居城镇,在新农村建设中突出宜居乡村,这应当成为重要的民生指标。

5.努力提升其他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程度。

这项建设的重点在基层,薄弱环节在农村。要抓住这个重点和薄弱环节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基层文化设施网络建设水平,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使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教育领域,重点是基础教育设施的均等化和贫困家庭子女、流动人口子女、残疾儿童的教育机会水平,关键是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和教师队伍的均衡建设,让适龄受教育者享受公共的教育机会。在就业服务方面,重点是将公共就业信息网络向乡镇延伸,同时在尊重职业技能教育客观规律的条件下培养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在社会保障服务方面,重点是业务经办专业化与基层服务综合化、信息化。在公共卫生方面,重点是乡镇(街道)、村(社区)公共卫生设施建设标准化、服务内容规范化、实施过程便捷化。在这方面,作为国务院统筹城乡发展综合试验区的成都市的探索值得引起重视,其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的许多做法具有在全国推广的价值。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下半年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十分繁重,影响经济稳定运行的不利因素仍然较多。越是环境复杂、情况多变,越是要坚定不移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时刻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多为群众办实事,多帮群众解决困难,就会上下一心,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郑功成,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国家发展的核心使命,行政管理改革,2011(5):124-128

第二篇:对“十二五”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认识

对“十二五”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认识

一、“十二五”规划的主题和主要任务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建议》的一个鲜明的特点,是明确提出“十二五”规划的主题是科学发展。把科学发展作为主题,第一次在五年规划中明确提出来。

而“十二五”时期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包括:

(一)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是我国的一项长期战略方针。

(二)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二五”期间,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和主要内容,是适应国际需求结构调整和国内消费升级新变化,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和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重点。

(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

(五)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们的基本国策。

(六)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

(七)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八)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

二、对“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的认识

当下,民生发展才是“硬道理”,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并渐次遍地开花。

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以人为本,“坚持公平正义、均衡各层次利益”、“着力调整居民收入分配方式”、“提速民生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等最为迫切的民生诉求,不仅是各级政府千方百计改善民生的着力点,更是以“前所未有”的高度,列入“十二五”规划中急需破解的“十大”重点之一。这意味着未来五年“民生巨变”、“共同富裕”协调发展的梦想将逐渐变成现实。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国家经济发展的“蛋糕”越做越大,但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背后,“民生建设”没有跟上脚步,社会贫富差距没有因此缩小,共同富裕的目标离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距离。

有评论家认为,如果说,中国过去的十年是快速“崛起的十年”,那么,未来的十年应该是均衡“公平的十年。”

如何实现既要“做优蛋糕和做大蛋糕”,也要“切好蛋糕和分好蛋糕”,实现均衡平等发展,让更多的人共享经济发展“盛宴”,是各界人民群众的愿望,更是人大代表关注的焦点。

“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和改善民生。”省人大代表何峰认为,经济发展和民生建设犹如一个硬币的两面,一辆车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只有抓好发展的“牛鼻子”,瞄准民生的“核心目标”,我们经济社会发展才能更健康、更深入地向前推进。

“社会资源是公平的,地球上的生物都是均等享有的。”在时代机遇和政策扶持,是造就一批人“先富起来”的重要因素。当前和今后,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失衡,千方百计让人民富裕起来,应该成为政府的执政理念和行动准则。

在未来五年,“均衡民富”的庄严承诺将转化为殷实的“民生建设”铿锵行动。

改善民生,关键是落实。首要的任务,就是要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而在 “十二五”期间,民生建设需要深化加强,公共财政的投入不能偏弱,并且应当主要投向目前保障力度最为薄弱的人群和贫困地区,让更多群众共享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

改善民生,离不开必要的法律制度有序引导,才能有效保障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两不误’。除了制度层面的建设外,还需要政府加强引导,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步伐,尽快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问题,逐步实现全体国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

改善民生,需要更多财力投入和支持。应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作用,让更多的财力用于民生建设,着力解决一批群众急需的民生工程。“十二五”期间,政府应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继续对初次分配进行干预,解决再分配合理化,实现由“国富向民富”转身,特别要把关注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与逐步实现全民“共同富裕”的规划结合起来,制定短中长期工作规划,进行明确的、可量化的目标考核。

为了让中国更好的发展,我们必须沿着“以人为本”、“均衡平等”的民生发展大道一路前进,以实现全民“共同富裕”的目标,随着“十二五”规划一步一步向前迈进。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第三篇:“十二五”期间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路径

“十二五”期间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路径

时间:2010年12月21日 15时54分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广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重要议题。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彰显了民生在“十二五”期间的地位和意义。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价值定位

民生问题既是社会问题、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在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是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现实需要。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实践以人为本要求体察人民疾苦,切实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彰显人文关怀,以确保全体人民共享科学发展的成果,让全体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如此,才能真正把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把社会各方面的智慧集中起来,把社会各方面的意志凝聚起来,形成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强大合力。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十七大定位的全面小康社会,不仅是表征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目标,更是表征人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发展程度的目标。只有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加快社会事业的发展,全面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才能实现。同时,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石。只有保障和改善民生,才能化解诸多社会矛盾,满足人民各方面的需求,消除社会不稳定、不协调的因素,使社会走向有序与和谐。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社会主义社会本质上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在人的生存问题没有解决或生存条件没有优化之前,不可能有人的全面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使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这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教育的发展,优先发展教育事业,通过教育发展提高人的素养和能力,摆脱愚昧和落后,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教育问题说到底也是民生问题。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需要。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发展成果惠民生、得民心、聚民力,才能赢得民众的认可、支持与拥护,党的执政基础才能稳固。漠视民生问题,就会伤民心、失民心、丧民力,危及党的执政资源与执政基础。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是党和政府应当担负的责任,也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根本要求,关系党的执政地位甚至关系国家的生死存亡。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进展

“十一五”期间,保障和改善民生已作为党和国家的重点工作全面铺开,并取得了若干重要进展。

保障和改善民生成为党执政兴国的重要理念。《建议》提出,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合理调节收入分配、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这些都是直接关系人民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民生是“十一五”期间党和政府关注的重点,也是国家发展的重要目标。十七大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更加彰显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执政理念,强调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使我国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的庄严承诺。可以说,保障和改善民生已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重要理念和理想追求。

保障和改善民生举措的出台提高了人民的富裕程度与生活质量。“十一五”期间,千年农业税被废止,农民真正得到了实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10.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8.3%;社会保障支出增加逾千亿元、医疗卫生支出增加高达10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出台近7000亿元的民生投资计划;就业规模持续增长,2006年到2009年,城镇新增就业年均增长1100万人以上;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私人汽车拥有量2009年已达到4575万辆,旅游消费持续增加,不仅国内黄金周假日消费火暴,世界不少著名旅游景点也不乏中国人的身影。应当说,“十一五”期间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已交出了一份满意的民生答卷。

保障和改善民生任重而道远。“十一五”时期既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重要进展的时期,也是各类发展中的民生问题日益凸显的时期。由于经济转型、体制不完善、法律不健全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目前我国仍存在不少突出的民生问题亟待解决,如就业难,看病贵,房价高企,贫富差距拉大,环境污染严重,社会保障水平低,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等等。这些问题不解决,将影响人民的正常生活和社会的正常秩序,妨碍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与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保障和改善民生仍是当前党和国家面临的紧迫任务。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路径选择

在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中,直接关涉民生的有三项:即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要实现这些民生目标,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建设,实现民生问题决策的科学化。

科学发展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发展是硬道理,经济不发展,就失去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物质条件,保障和改善民生只能是一句空话。同时,不转变发展方式,发展就不可能持续,经济增长的质量就不可能提高。传统发展方式对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功不可没,但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传统发展方式的局限性日益显现出来。当前,我国已进入产业结构升级的黄金时期,支撑传统发展方式的条件和优势正在弱化和消失,而新的比较优势则显现良好的前景,为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创造了条件。实现科学发展,要求在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建立现代产业体系,走主要依靠科技、人才、文化、体制等创新要素驱动的集约型发展新路。

制度建设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然选择。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全局性,民生问题的解决同样有赖于制度建设和制度安排。民生问题的背后,实际上隐含制度的缺陷。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情况下,老百姓看病贵、上学难、养老难等民生问题凸显,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尚未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的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现实,既反映了市场机制的不完善,也反映了再分配体制的缺陷。因此,“十二五”时期,必须深化体制改革,着眼建立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具体制度和长效机制,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这些都需要从制度上作出相应的安排,确立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基础。在制度建设过程中,要特别重视消除制度歧视,以保证所有社会成员平等的机会和起点,使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真正得到改善。

科学决策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条件。民生问题的解决,涉及多方面的利益协调与平衡,必须尊重民众的意见,倾听民众的呼声,保证民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通过民主决策确保决策的科学化,使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举措赢得民众的理解、认同与支持,让民众满意和放心,使民生工程真正成为惠民工程。

(执笔:广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阮春林)

第四篇:保障和改善民生调研报告

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

调研报告

多年来,我乡积极相应上级政府的号召,在市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经过我们的努力,劳动保障和民政工作均取得了显著成绩,为我乡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是在某些方面我们的工作还有许多不足之处,需要不断加强、完善和提高。一.基本情况

尖字沽乡位于丰南区南部,南邻沿海开发区,交通条件良好,全乡九个村,有良好的农业和养殖业基础,截止到今年初,我乡九个村都开展了农村养老保险工作,目前我乡应参保人数8017人,已缴款人数7591人,达到了94.69%的参保率。

我乡低保户177户,313人,其中:农保户有175户,311人,城镇低保2户,2人,城镇低保金每月310元。享受40%救济人员2人。从今年第一季度开始农保标准提高到1740元,主要分四个档次840元,1040元,1240元,1740元,按低保户的家庭收入实行差额补贴; 优抚对象80人,其中三属6人,伤残军人6人,现役军人22人,复员军人12人,带病退伍军人、参战军人34人,每季度都分别享受着抚恤金;五保老人25人。在敬老院有22人,散居3人,其中在截瘫疗养院居住的1人,未入院的三无老人34人。残疾人423人;60周岁以上老人2324人,占总人口的13%。二.加强敬老院建设与管理,不断提高集中供养:

目前我乡在敬老院有22人,散居3人,其中在截瘫疗养院居住的1人,未入院的三无老人34,目前我乡敬老院,条件简陋,基本生活设施不完善,农村敬老院建设任务重、压力大、时间紧。

三.关于巩固殡葬改革成果,从而实现绿色殡葬的目标:近几年的努力,我乡的乱葬乱埋问题得到了有效清理和整顿,殡改工作有很大改善,完成了殡葬改革的第一步目标。然而,殡葬改革不仅仅是解决遗体火化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处理好骨灰安葬,解决乱埋乱葬问题,以达到节约土地、节约资金、净化环境、文明丧葬,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目的。做好我乡公益性生态墓地建设总体测算,把村级公益性墓地建设好,并作为推行殡葬改革的一项硬件措施来抓,全面禁止骨灰乱埋乱葬和二次入棺土葬,促进农村殡葬改革向纵深发展。四.加大扶贫力度:

加大对困难群众的救助力度,使贫困人口和特殊群体充分享受改革发展成果。提高助学水平,加大助残力度。推进困有所助。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落实农村五保供养政策、完善农村受灾群众救助制度等方面的工作。

第五篇:“十二五”规划,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富起来

宁夏大学

“十二五”规划,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富起来

论文题目:“十二五”规划,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富起来

“十二五”规划,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富起来

摘要: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查的“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中,令人瞩目地提出了“改善民生行动计划”。其中的十大民生举措,措施扎实、指标清晰,彰显出改善民生前所未有的力度,绘制了一幅清晰的让百姓生活更美好的“路径图”。

我国目前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加速期,工业化进程也进入了后期初段,经济综合实力已位居全球第二。但在经济蛋糕越做越大的同时,民生的改善和经济实力的增长的不协调、不匹配的现状也越来越突出,经济建设和民生改善失衡,收入分配失衡,整个社会未能普遍均等的享受到经济改革的成果,这已经成为了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和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正是由于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失衡,公共物品短缺,倒逼居民进行储蓄,制约了消费,影响了内需的扩大,也限制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此次五中全会将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成为了经济增长方式的抓手和立足点,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字:民生;十二五; 发展规划; 公共服务; 居民收入; 就业制度; 医疗保障

1.0解读“十二五”十大措施

1.1扩大城乡就业规模

“城镇年均新增就业900万人”,参加全国两会的部分代表委员认为,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形势仍未改变,然而却面临着三个新的挑战。

1.11从注重城市就业到城乡并重

近几年出现的“招工难”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在近日召开的全国就业工作座谈会上透露,今后五年城镇劳动力供求缺口每年将达到1300多万,比“十一五”期间压力更大。可见,我国劳动力不是总量不足,而是总量过剩。

1.12从下岗工人就业到大学生就业

“就业难”“蚁族”“高不成、低不就”似乎成了社会对毕业大学生找工作的关键词。实际上,大学生“就业难”在10年前甚至5年前都是不可理解的,但连续三年大学生就业问题都成了就业问题的焦点。

1.13结构性难题越发凸显

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者的技能和就业意愿与岗位条件不符。过去,由于我国产业层 宁夏大学

“十二五”规划,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富起来

次较低,对劳动者技能要求不高,结构性失业还不是一个难题。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工作都需要劳动者具备一定的技能,这一问题就越发凸显。

1.14本地举措

大力发展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千方百计增加公共服务领域就业岗位,扩大就业规模。完善创业优惠政策,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加快完善城乡一体化的人力资源市场,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就业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基本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技能培训制度,制定和落实税费补贴制度,创新就业援助模式,做好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工作,加快蓝领队伍技能升级。完善就业工作责任体系,建立重大政策、重大项目就业影响评估机制。加强失业监测及调控,完善就业失业统计制度和预警机制。“十二五”期间,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1.2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目前最低工资标准各个省不一样,从整个十一五的情况看,是每年平均提高10%,十二五期间要加大这个力度,实际上对整个的社会弱势群体,就是说基本的劳动力这一块,必须现在要下大的决心来提高他们的最低工资标准,所以十二五的力度比十一五要大。

去年全国有30个省市自治区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增幅大约在24%,应该说是比较高的。进入今年以来,目前有六个省再次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据了解,今年还会有相当多的省区市要继续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对于提高劳动者的报酬,特别是企业一线工人的工资,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人保部将根据经济的发展、物价的上涨情况、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等情况,来调整最低工资标准。

另一方面,人保部将加快建立正常的职工工资增长机制,这里面最核心最重要的就是建立集体协商制度,通过集体协商确定职工工资的水平,确定职工工资增长的幅度。

在高校毕业生的择业方面,政府鼓励高校毕业生能够到基层、中小企业、中西部地区就业,因为那些地方需要人才,有大量的工作岗位,有大量的创业机会。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方面,确实存在着一些结构性的矛盾,也就是说部分高校毕业生的专业背景、知识结构和岗位不相匹配。

在下一步,我国政府将会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放在整个就业工作的首位,主要有这样几个措施:第一,努力拓宽就业渠道,特别是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随着新兴产业的发展,努力扩大和挖掘一批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工作岗位。比如说服务外包企业,去年我国就新增了3700多家服务外包企业,容纳了70多万人就业。70多万人里近50万人是高校毕业生。这是一个根本性的措施。

第二,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到城乡基层、到中西部地区就业,对此,政府会采取一系列的相关扶植政策。比如说现在有4个国家项目:“大学生村官”计划、“三 宁夏大学

“十二五”规划,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富起来

支一扶”计划、“教师特岗”计划和“西部志愿者”计划,这四个国家大学生下基层项目计划,每年大约能够吸纳20万人左右。当然,这只是示范性的、引领性的。我国政府部门依旧提倡更多的高校毕业生能够走这条道路。因为基层需要人才,而且大学生到基层去,经过一段时间实践锻炼、磨炼、经验的积累,逐步再把这些人才向其他岗位再进行输送。第三,鼓励、引导大学生创业。从目前大学生创业比例来看,还是非常低,我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前不久几个部门又刚发了一个文件,就是在大学生创业的税收、费用、场地、创业辅导等方面,出台了一些新的政策。第四,进一步加强公共服务能力,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好的服务、更高效率的服务。

1.3提高养老保障水平

实现城镇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新增1亿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稳定增长,城镇60岁以上非就业居民享受基础养老金待遇。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提高基础养老金水平。

到“十一五”末,全国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已达2.57亿人。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说,基本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制度建设事关劳动者切身利益,能保障劳动者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自主择业。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稳定增长可以弥合城镇退休职工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收入差距,有利于社会公平。”

1.4提高医保基本支付水平

十二五”期间将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和城乡医疗救助等制度,提高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面和保障水平,提高医保支付限额,建立健全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和异地就医结算机制。我国政府计划到“十二五”末,争取把卫生总费用中个人承担的比例降至30%以下。

在完善新农合方面,提高筹资水平和基金监管运行水平要同步进行:

今年各级财政对新农合的补助标准已经提高到每人每年200元,“十二五”期间将进一步提高,力争建立动态筹资增长机制。

“十二五”末期,基本实现门诊统筹全覆盖,同时,提高对门诊特殊病种和住院重大疾病的保障水平,通过与医疗救助制度的衔接,不断提高重大疾病的保障水平。

随着新农合保障范围扩大和保障水平提高,新农合基金的运行和支出压力增大,保障基金安全有效运行特别需要高度重视,必须用新手段下大力气实现有效监管,杜绝漏洞。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必须坚持“软硬件”并重,特别要把培育高素质卫生人才放在优先位置。目前国务院有关部门正在制定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有关文件。

“十二五”期间,要完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全科医师制度,健全农村和城市社区卫生人员在岗培训制度,鼓励乡村医生参加学历教育。多渠道加大对乡村医生的 宁夏大学

“十二五”规划,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富起来

补助力度,解决乡村医生待遇问题。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医务人员到基层工作。

此外,还要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到2015年,每个乡镇有一所政府举办的卫生院,每个行政村有村卫生室;要建成机构设置合理、服务功能健全、人员素质较高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1.5提高城乡低保标准

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年均增长10%以上。

当前低保线已经不只是满足生存危机,而是主要满足低收入群体的保障。他认为,城乡的低保收入差距应在“十二五”期间进一步缩小,并最终实现城乡低保一体化。

1.6显著减少贫困人口

减少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加大扶贫投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显著减少贫困人口数量,缩短贫富差距。

贫富差距,既是横向比,又是纵向比,和富人比、和同龄人比、和自己的过去比。这不仅仅在于收入的多少,还有幸福指数的高低。

显著减少贫困人口数量,是防止两极分化的实招。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索连生表示,改善民生着眼点就应放在最需要帮助、需要关心的人群身上。对于农村边远地区、欠发达地区贫困人口,我们应该给予更多关注,并从各个方面帮助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提升“造血机能”。

1.7减轻居民税收负担

“十二五”前期提高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所得费用扣除标准,合理调整个人所得税税率结构,中后期建立健全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

调整个人所得税是改革收入分配的一个突破口。全国政协委员、辽宁奥克化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建民表示,减轻居民税收负担本身就是增加财富,就等于增加居民消费能力、提高其生活水平,尤其要大力减轻低收入人群的税收负担。

1.8实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

建设城镇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3600万套(户),全国保障性住房覆盖面达到20%左右。土地出让净收益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各类棚户区改造的比例不低于10%。宁夏大学

“十二五”规划,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富起来

全国人大代表、东华大学教授严诚忠说,3600万套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前所未有,这不仅有效解决困难群体的住房难问题,也找到了破解房地产市场的突破口,有助于从长期上稳定房产价格。

1.9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体系

加强公共就业、社会保险、劳动监察和调解仲裁等服务设施建设。推行社会保障一卡通,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卡发放数量达到8亿张,覆盖60%人口。

“加强就业和社保政策是一方面,提高服务水平也是关键。”赵湘平代表说,“加强服务体系的建设就是为了落实好这些政策。”他指出,发放社会保障卡的意义在于加强信息化建设、构建“网络社保”,为提高各险种统筹层次、城乡各项制度顺畅衔接、社保关系平稳转续、异地就医结算以及各类咨询查询服务提供有力的支撑。

1.10增加国有资本收益用于民生支出

扩大国有资本收益上交范围,逐步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交比例,新增部分主要用于社会保障等民生支出。

国有资本收益即所谓的“国企利润”。朱建民委员表示,国企利润应该成为国家财政重要收入,并且用于全民性支付。这是国企的重要使命和地位的体现,也是将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于民的体现。

2.0“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目的

首先是强调经济增长一定要惠及全体老百姓。

其次是为了解决当前中国经济的结构失调。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很好,但是社会建设落后,而社会建设又主要与民众的生活相关。从理论上讲,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目的也是为了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

另外,解决收入分配失衡的问题。通过30年经济发展,我国已经成功实现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阶段性任务,下一阶段应该着力去实现共同富裕。

最后,这也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社会需求。现在中国经济已经快速发展了起来,老百姓对消费品的需求已经比较容易获得满足,但是社会公共物品还是供不应求,排队现象严重。如果解决不好,会让群众感到失望,进而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

改善民生在‘十一五’规划中就提到过,但是这次在五中全会上重点提出来,就是为了强调这一项任务在未来五年的重要性。

在“十二五”期间,保障和改善民生,将主要从物质建设、社会建设两个方面着手。宁夏大学

“十二五”规划,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富起来

从物质方面来看,主要是“吃、穿、用、住、行”五个方面。比如说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力度,解决大城市交通拥挤问题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住的问题,尤其是让老百姓住好的问题亟待解决。这既

涉及到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问题,又涉及到对住房的合理分配问题。

医疗和教育是人类实现自我价值的两个中心,因为一个人首先要保持健康以参与各项社会活动,还要保证得到学习的机会以获得自身的发展。另外,社会保障问题也不容忽视。最后还有文化问题。之前30年的经验已经告诉我们,人的精神文明不是随着物质文明的丰富自然发展起来的,它需要后天的培训和引导。加强文化教育,有助于提高人民的素质,改善精神风貌。

我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岁月,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不得不承认,我们的改革还是有未到位的地方。在未来的十年,中国的改革将进入深水区。其中,如何进一步改善民生将是未来改革必须要面对的一项重大课题。五中全会提出,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从中可以看出党中央继续推动改革,进一步改善民生的决心。

如今我们的发展遇到诸多失衡现象,譬如城乡发展失衡,区域发展失衡,收入分配失衡,投资消费比例失衡等等,这些都将阻碍民生的改善。在未来的五年,中国政府要达到改善民生的目标,就必须打破既有利益格局,理顺诸多原本纠缠在一起的关系,加大改革力度,消除这些失衡现象,让每个老百姓能更加公平地分享到国家改革发展的成果。

关于垄断行业改革,目前推行的“垄断国企减薪”等措施还不足以彻底根治行业垄断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诸多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增加投资多元化,让民营企业更多地进入到这些原本被国企垄断的行业中来。这样才能让市场更加接近完全竞争市场,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垄断暴利。

目前我国所实行的分税财政体系将财税更多地分配给了中央,而将更多的税收任务压到了地方。地方政府面临不小的创收压力,于是只好通过卖地等手段来维持。在未来的五年,理顺中央和地方的财税关系,将是我国财税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3.0保障和改善民生,重在落实

再好的政策也要靠落实。

在“十二五”期间如何切实实现五中全会要求的“保障和改善民生”,关键还是在落实,首要的就是要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政府要为社会公众提供基本的、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标准的、最终大致均等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其内涵包括全体公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均等、结果大体相等,同时尊重社会成员的自由选择权。它涉及到义务教育、医疗、住房、治安、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方面。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可以减小社会不公,降低社会的贫富差距。据国外诸多国家的成功经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可以至少压低十个百分点的基尼系数。宁夏大学

“十二五”规划,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富起来

另外,如何改革行业垄断、如何合理进行初次分配等问题对于改善民生也非常关键。特别是分配问题,不能仅仅像以前那样强调政府在再分配中的作用,在初次分配的时候,也要加大政府对于市场的规范。我们以前总是说要让市场自己来初次分配。但是我国市场还不成熟,劳工基本利益得不到完全保障,黑幕交易等现象还不能杜绝,我们的政府有必要对初次分配进行规范。

保障和改善民生也离不开政府的进一步投入。未来各级地方政府应当下大力气去抓民生项目的建设,民生建设的投资无论是从增长速度还是在整个经济建设投入中所占的比例方面都应当有明显的提高。

目前有观点认为加大公共产品和社会保障的投入会削弱经济的竞争力,这种观点是极端错误的。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不等于福利过度,不能因为部分区域和部分垄断行业的福利水平较高而漠视我国整体公共保障依然较为薄弱的客观现实,未来民生建设的投入方面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要加强,公共财政的投入不能偏弱。

在投入的方向上,未来民生建设的投资重心应当向下,应当主要投向目前保障力度最为薄弱的人群和地区。在目前阶段,将公共服务的投资偏向于进城农民最为现实,在地区方面则应当偏向于经济欠发达地区。

总结:

应当认识到,我国的民生问题凸显是人民群众追求更好生活的体现,是发展进步中的烦恼,而且党和政府正在着力解决。针对我国的现实情况,“十二五”时期必须坚持民生为重、富民优先,通过调整相关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加大公共福利投入,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参考文献:

[1]、发展视野下的民生定位——关于辽宁“十二五”规划取向的思考,贺伟、张弛 [2]、《“十二五”时期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

[3]、《聚焦“十二五”规划新提法:改善民生行动十大措施》 [4]、《努力做好价格服务民生工作促进社会和谐》,佟允滨 [5]、《十二五改善民生十大措施》

[6]、《发展研究“十二五”规划战略选择》,admin 7

下载对“十二五”规划中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调研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十二五”规划中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调研.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析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

    浅析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

    保障和改善民生

    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民生建设 主 要 内 容一、民生问题日益凸显 二、民生的涵义及特性三、妨碍民生改善的主要问题四、历史方位五、应对思路一、民生问题日益凸显 民生问题......

    保障改善民生

    名言佳句 经济越发展,越要重视加强社会建设和保障改善民生。《2011政府工作报告》 理论表述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要适应我国劳动力结构特点,大力......

    保障和改善民生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纳入制度化轨道 2013-06-07 民生问题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问题。总结近年来一些地方和部门解决民生问题的经验可以看出,个案式的努力和一事一议的方式虽然可以......

    保障和改善民生

    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扩内需战略重点转移 作者: 时间:2011-12-20 浏览次数:25 次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牢牢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根本目的”,“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更多放在保......

    保障和改善民生 2003

    保障和改善民生 共建和谐社会 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影响社会和谐安定问题的关键。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

    浅析保障和改善民生

    班级B130409 学号B13040929 姓名 赵艳周 浅析保障和改善民生 摘要:社会保障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有效措施。文章从社会保障和民生问题的含义入手来阐明了两者的联系。并从民生问......

    保障和改善民生

    热点专题 保障和改善民生 【背景材料】 1. 2010年12月10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更加注重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 2. 今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