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福清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市场主体准入行政指导实施细则
福清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市场主体准入行政指导实施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引导行政相对人合理选择行业,优化投资软环境,促进我市经济健康发展,根据《关于印发福清市工商行政管理系统推行工商行政指导工作方案的通知》(融工商法[2006]20号)等有关文件的精神,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市场准入行政指导相对人是指准备从事或已经从事营利性经营活动的企业法人、个体工商户和其他经济组织。
第三条福清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管理科具体负责本辖区市场主体准入的行政指导工作。
第四条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加强与行政指导相对人的沟通和了解,不断完善行政指导制度,提高行政指导工作水平。
第二章行政指导方式
第五条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可以采用明信片、信件、电话、传真、电子邮件、公告栏、触摸屏、网上告示等便捷方式将行政指导内容告知行政相对人。
第六条应行政指导相对人申请,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可开展上门指导服务,但不得滥施行政指导行为。
第七条对重点项目,可指定专人开展事前及事后全程指导服务。
第三章行政指导的内容
第八条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每月公示市场主体设立、变更、注销等登记信息:
(一)公开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政策信息;
(二)公开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监管执法信息;
(三)公开市场主体进入、变更、退出以及当地主要行业的市场主体数量、分布状况等整体规模变化数据等情况,为企业投资提供信息参考。并在必要时对这些信息作简要分析,发布行业进入前景和风险提示。
第九条注册官对准备进入某一行业的行政指导相对人,给予注册指导,注册指导应包括:
(一)解释登记许可的申请示范文本;
(二)指导适用省局“35条”、农村“13条”及外经“13条”优惠政策的行政指导相对人,按照相关条款登记注册,享受相应的优惠政策。
(三)注册的行业需要办理前置审批的,应告知所需的前置审批条件和办理这些审批文件的行政机关;
(四)告知行政指导相对人注意进入该行业应遵守的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
(五)指导企业运用CA证书,通过网络了解相关企业信息,进行网上年检、网上查询、网上登记;
(六)其它需要指导的内容。
第十条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鼓励和支持非公经济的发展,引导因城市区域的扩大而失地的农村居民发展个体、私营经济。
(一)指导农村居民根据自身的技能选择适合的行业;
(二)指导农村居民整合资源,实行联营、连锁等方式经营,以降低运营成本。第十一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可以发出提示类行政指导文书:
(一)对正在装修和筹建开业尚未开展经营活动的准经营者,发出《办照提示书》,向其讲解申办营业执照须知事项及政府扶持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二)每年3月向未验照贴花的个体工商户,5月向未年检的企业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发出《催检通知书》,提醒其及时做好年检验照工作。
(三)对实行承诺登记的企业法人、个体工商户和其他经济组织发出《注册登记提醒书》,提醒“先照后证”筹建登记的企业法人、个体工商户和其他经济组织在承诺期限内补齐相关证件;提醒分期出资的企业法人在承诺期限内缴足注册资本(金);提醒以实物、土地使用权等非货币出资的企业法人在规定期限内办理财产权转移备案等手续。
(四)对半年以上未开业、停业或被吊销营业执照的企业,提醒、指导其办理企业注销登记。
(五)指导清算责任人开展清算,告知清算组的组成方式、职权、清算步骤及清算组成员的义务及责任,及不履行义务可能产生的法律后果,促使其主动组织清算。
(六)对无证据显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已为无照经营提供经营场所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发出《非经营者提示书》,提醒其有义务督促承租者及时办理营业执照。
(七)对领照后的行政指导相对人发出《领照后友情提示书》,指导其将营业执照悬挂在经营场所显著位置、主要登记事项发生变更应办理变更登记等事项。
第十二条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市场经济主体的不良行为苗头、倾向和已经发生的轻微违规违章行为,未造成危害后果的,进行预先告诫、劝阻和警示,将违法行为遏制在萌芽状态。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可以对下列事项发出《警示通知书》:
(一)下岗失业人员、五保户、残疾人或者确实需要予以照顾的弱势群体为解决生计问题未经核准登记擅自开业,未造成不良后果的(国家法律法规禁止、限制经营的项目除外);
(二)企业在获得其他行政机关审批文件后,未办理营业执照擅自营业不超过十五天的;
(三)登记事项发生变更,未按规定办理相关变更登记,未造成不良后果的;
(四)企业超范围经营,但超范围经营的项目已经放开的;
(五)未按规定悬挂营业执照的;
(六)未按规定申请办理注销登记的;
(七)牌匾、信笺所使用的名称与登记机关核准使用的名称不符,未造成不良后果的。第十三条违法经营涉及下列项目之一的,不适用行政指导制度,应立即予以查处:
(一)易燃易爆物品(含危险化学品、民用爆破物品、成品油、液化气等)的生产、经营、储存;
(二)歌舞厅、桑拿洗浴按摩、录像放映等娱乐场所经营;
(三)特种设备的生产安装维修及气瓶充装;
(四)互联网上网服务;
(五)粮食收购、储存及批发;
(六)餐饮服务或食品生产;
(七)其他应予以特别关注的行业。
第十四条对被警示相对人、无照经营行为主体和督办相对人自发出警示通知书、行政处罚决定书和督办完结之日起1个月内对相对人实施跟踪指导,填写《跟踪指导书》,指导相对人正确选择符合自身条件的经济类型,到有关部门办理市场准入的前置许可证件及营业执照,确保及时纠正违法行为。
第十五条除依法责令改正外,行政指导文书中不得对当事人权利、义务做出强制性决定。
第十六条发现对行政指导相对人需直接作出行政处罚的,或经警示之后行政指导相对人拒不改正其违法行为,需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进行处罚的,应及时转入行政处罚程序。
第四章附则
第十七条本实施细则由福清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负责解释。第十八条本实施细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二篇:甘肃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管理的指导意见
甘肃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
登记管理的指导意见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和《甘肃省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根据省政府第40次常务会议精神,现就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管理工作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重要意义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投资热情的高涨,住所(经营场所)资源日益成为投资创业的制约因素之一。放宽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条件,有利于释放场地资源,降低创业成本,激发市场活力,促进市场主体增量,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为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快速发展,按照既方便市场主体准入,又有效保障经济社会秩序的原则,简化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手续,放宽登记条件,加强对住所(经营场所)的监督管理。
三、主要内容
(一)放宽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的登记条件。
一是市场主体可以房屋产权证、商品房买卖合同(期房除外)等证明文件作为住所(经营场所)的权属证明。无上述权属证明的,可以所在
1地政府房产管理部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社区)、各类经济功能区管委会或者居(村)民委员会等机构出具的证明文件作为住所(经营场所)的权属证明。
二是允许经营场所“一址多照”,同一地址可以登记为两个及以上市场主体的经营场所。
三是市场主体以住宅作为住所(经营场所)的,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相关规定。从事电子商务、设计策划、软件开发、管理咨询以及不直接开展生产销售等不影响周围居(村)民正常生活的经营活动的,办理登记时可免予提交业主委员会或居(村)民委员会出具的相关证明材料。如接到居民投诉反映的,经相关部门实地验证后,依法予以纠正。
(二)规范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的使用证明。
一是市场主体申请注册登记时,申请人提交场所合法使用证明即可予以登记。申请人对提交的场所使用证明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经有关部门批准,方可在住所(经营场所)从事相关经营活动的,市场主体应当取得许可证或批准文件后,再开展相关经营活动。
二是申请住所(经营场所)工商登记时,应提交下列住所(经营场所)使用证明:⒈使用自有房产的,提交房屋产权证明复印件;⒉使用非自有房产的,除提交业主房屋产权证复印件外,还需提交房屋租赁协议或
者无偿使用证明;⒊使用军队房产作为住所(经营场所)的,提交房屋租赁协议和军队房地产租赁许可证复印件。
四、加强管理
(一)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加强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管理,根据投诉举报,依法处理市场主体登记住所(经营场所)与实际情况不符的问题;对于应当具备特定条件的住所(经营场所),或者利用非法建筑、擅自改变房屋用途等从事经营活动的,由相关部门依法管理;涉及许可审批事项的,由负责许可审批的行政管理部门依法监管。
(二)申请人不得将非法建筑、危险建筑、被征收房屋等依法不得作为住所(经营场所)的场所申请登记为住所(经营场所)。
各市州工商行政管理局按照当地政府制定的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管理的具体规定,结合本指导意见认真做好本地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的登记管理工作。
甘肃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2014年3月25日
第三篇:福建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名优企业打假维权工作实施行政指导的通知
福建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名优企业打假维权工作实施行政指导的通知
(闽工商消〔2007〕39号)
各设区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为推动我省工商部门企业打假维权行政指导工作的深入开展,现结合我省工商行政管理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实际,就开展企业打假维权行政指导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行政指导的对象
主要是在我省设立登记的名优产品企业,特别是在相关领域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知名、著名、驰名商标企业。
二、行政指导的内容
通过开展行政指导切实提高企业打假维权工作的意识与能力,构建名优企业打假维权行政指导平台。
(一)指导企业增强打假维权的意识和能力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运用多种手段指导企业增强打假维权的意识和能力,一是通过公布工商部门打假维权成功案例和发布打假维权信息等手段指导企业;二是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新闻媒体以及互联网等载体,宣传执法成果,震慑违法分子,营造打假维权的良好氛围;三是推广企业打假维权做法与打假维权促进发展成效的典型,发挥示范作用。
(二)工商部门行政指导的方式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名优企业打假维权行政指导工作,是工商部门立足本职,与名优企业相互沟通,联手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维护名优企业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手段。工商部门在打假维权行政指导工作方式:
1、对企业的注册商标专用权、包装装潢、名称进行保护,并向企业提供有关打假维权信息或其他信息咨询;
2、通过与名优企业约谈和组织与名优企业座谈会等形式,帮助企业总结打假维权经验,寻找存在问题,研究采取相关对策及措施,完善企业维权工作机制;
3、定期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进行回访、调查,收集名优企业遭受侵权假冒的信息,探索维权措施;
4、将自行收集以及企业反馈的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及时组织执法行动,打击侵权、仿冒等违法行为;
5、对需要省际协作的企业,省工商局将通过国家工商总局或泛珠三角区域工商行政管理合作网络专案进行协调;
6、通过联手打假活动,鼓励、扶持辖区企业争创名牌。
行政指导采取自愿的原则。自愿接受行政指导企业应遵纪守法,按章纳税,诚信经营,保证产品与服务的质量,积极参加工商部门组织的相关打假维权行政指导活动,通过工商联络员等渠道便于企业与工商部门日常联系与协调。
(三)企业如何申请打假维权
1、企业要做好相关证据的收集和提供
⑴提供企业在先权利权属证明文件。根据具体案件侵犯客体不同,被侵权人应提供其相关专用权属证明材料或者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专用权属证明材料。
⑵提供企业产品样本以及被侵权者的产品样本。企业提供的产品样本必须是与侵权有关的产品样本,产品样本的提取不一定要求是整个产品,可以是与侵权图案、文字有关的包装袋、印刷品,也可以是相关的照片。
⑶提供购买侵权产品的证明。主要是指被侵权人在市场调查中发现侵权产品后,买下侵权产品,向销售者索取购物单据、发票等,并在购物单据、发票上注明侵权产品名称、购买侵权产品的地点、侵权产品的价格、销售人的名称等事项。
⑷提供境外材料应当说明来源。企业提供的境外材料必须经所在国公证机关证明,并经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该国使领馆认证,或者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证据所在国订立的有关条约中规定的证明手续。
2、企业要制作并提交投诉书
投诉书的制作要注意将事实和请求结合在一起,写明侵权事实及应适用的具体法律条款,并将相关证据作为投诉书附件,以便工商机关在调查核实的基础上迅速认定和处理。
3、企业要协助办案单位鉴别涉案物品真伪
企业是假冒物品的鉴定者,应当协助办案单位指证侵权物品,对查获的涉案物品真伪进行鉴定,依法出具鉴定书,为侵权事实的认定提供有力证据。
三、行政指导的要求
(一)主动联系、完善指导
为加大企业打假维权行政指导工作力度,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主动与当地名优企业加强联系,完善本地区企业打假维权行政指导工作机制。结合案件排查、备案等制度,建立定期访谈和信息反馈制度。要根据企业产品被假冒情况,集中排查大案要案,做到严厉打击与指导防范并举,在商品监测中发现假冒伪劣商品要及时打击,把企业打假维权行政指导工作与商品监测工作结合起来,并互相促进。
(二)充分发挥12315作用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充分发挥“12315”行政执法体系网络覆盖面广、反应迅速的优势,要通过“12315”消费者投诉举报电话、市场巡查等综合执法手段,在日常监督管理、专项治理整顿和集中执法检查过程中,认真受理企业与消费者的投诉和举报,从中发现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提高指导的效果。同时,结合落实国家工商总局支持海西建设意见,做好需要省际协作的企业的打假维权工作。
(三)总结经验、及时报告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注意了解和掌握企业打假维权行政指导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建立相关的行政指导文书和档案管理制度,不断完善指导机制。加强信息的沟通和反馈、对大要案件的查处情况及重大事件,要随时上报。及时总结较成熟的经验做法,使企业打假维权行政指导工作不断得到规范提高。
附件:
1.企业打假投诉书
2.打假事宜授权委托书
附件1:
企业打假投诉书
投 诉 人:
地址:
电话:
被 投 诉 人:
地址:
电话:
投诉请求:责令被投诉人停止侵权行为,销毁侵权物品,对被投诉人处以罚款,等等。事实与理由:主要写清侵权者侵犯的事实,注重对真假商品相同或近似之处的描述,尽可能详尽说明侵权行为的时间、地点、涉案证人、商品数量、价格、非法经营额等情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第×××条规定:……被投诉人的×××侵权行为已违反了上述法律规定,因此,投诉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第×××条的规定,恳请贵局依法对被投诉人的侵权行为进行查处,认定侵权事实,对被投诉人作出如投诉人所请求之处罚,以维护投诉人合法权益。(注:应当根据调查的侵权事实,提出具体适用的法律条文,如×××法律、法规、规章的第×××条等)。
投诉人:(单位或个人签章)
年月 日
注:
1、投诉人的企业注册登记证明或其他身份证明;
2、打假事宜授权委托书;(注:如果投诉人不是所有权人的,应说明二者的关系,并附上打假事宜授权委托书)
3、被侵权企业的有关证明材料
4、被侵权产品样本和侵权产品样本
附件2:
打假事宜授权委托书
兹授权委托单位、等位同志在侵犯(单位或个人)×××专用权一案中代表我单位(个人)行使下列权限:
一、针对上述侵权人的经营行为进行调查;
二、对侵权人的经营行为是否侵犯我公司×××专用权进行认定;
三、针对上述侵权人的侵权行为向工商部门投诉;
四、针对上述侵权人的侵权行为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五、针对上述侵权人的侵权行为进行全权处理或(具体权限)处理。特此授权。
(单位或个人签章)
年 月 日
二○○七年一月二十九日
福建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办公室
第四篇:山洪地质灾害精细化预报业务实施指导意见细纲
山洪地质灾害精细化
气象业务实施指导意见(细纲)
一、目的规范和健全我国山洪地质灾害精细化气象业务技术体系,对各级山洪地质灾害精细化气象业务进行合理分工,建立集约化的山洪地质灾害精细化气象业务流程,逐步增强我国山洪地质灾害精细化气象服务能力,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防灾减灾服务需求。
二、原则
(一)时效性原则
重点突出短时强降水监测的实时性、强降水及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的精细化和时效性、预警服务信息发布与传播的及时有效性、业务组织的集约化及各级信息共享的及时性。
(二)共享性原则
山洪地质灾害气象监测资料与水利水文、国土地质等部门实时共享,合作发布。
(三)一致性原则
各级气象台针对同一地区、相同时段实况、预报结论应保持一致,对外服务。
(四)扩展性原则
各级气象台可根据实际服务需求,提高预报产品的时空分 1
辨率,开展专业化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增加预报业务内容。扩展的预报业务内容报上级业务管理部门备案。
三、主要业务内容
(一)实时监测分析业务产品
1、雷达资料监测分析。
2、卫星资料监测分析。
3、自动站资料分析。
4、观测资料的综合分析,制作实时监测产品。
(二)预报预警业务
1、短临预警业务
2、潜势预报业务
(三)山洪地质灾害风险区划
开展精细化的山洪、地质灾害风险区划研究。完成对山洪试点流域、地质灾害试点区域的风险区划评价,制作风险区划图。
(四)预报质量检验业务
1、估测降水检验2、0-2小时雷达降水临近预报检验
3、短时预报降水检验
4、山洪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检验
四、技术路线及方法
(一)监测分析
(二)短时临近预报预警
1、基于SWAN系统滚动输出0-2小时高分辨率格点雷达降水预报初始场;
2、建立山洪短临预报模型;
3、在地质灾害气象条件预报模型基础上,建设省、市、县统一的基于GIS地质灾害短临预报业务系统。
(三)潜势预报
建设基于GIS山洪灾害潜势预报业务系统,基于强降水落区预报制作12-48小时内逐12小时的全省中小流域山洪灾害(有无)的潜势预报产品
五、业务分工和流程
(一)国家级
(二)省级气象台
(三)地级气象台
(四)县级气象台
在上级指导产品的基础上制作订正产品,提供监测预报产品,制作短临预报预警产品,并提供服务。
六、关键技术
(一)山洪地质灾害监测技术
1、加密山洪、地质灾害隐患区自动站。
2、增设TWR-01型数字化雷达。
3、区域自动站、新一代天气雷达、TWR-01型雷达等资料的质量控制。
4、发展卫星云图估测降水技术,提高强降水天气下卫星定量估测降水能力。
(二)信息共享技术
建立山洪地质灾害预报服务数据库。形成收集处理地理地貌等因子的基础信息静态数据库、实时气象水文信息动态数据库、灾情实况数据库和预报预警产品数据库。
(三)山洪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技术
1、山洪地质灾害风险区划
2、山洪地质灾害雨量监测阈值研究
3、灾害天气短时临近预报系统(SWAN)
4、数值预报产品释用方法研究
第五篇:《关于实施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全面加强安全生产源头管控和安全准入工作的指导意见》安委办〔2017〕7号
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实施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全面加强安全生产源头管控和安全准入工作的指导意见
安委办〔2017〕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安全生产委员会,国务院安委会各成员单位:
全面加强安全生产源头管控和安全准入工作,既是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的有效手段,又是加强事故预防和源头治本的重要举措。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系列重要决策部署,根据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标本兼治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安委办〔2016〕3号,以下简称《工作指南》)要求,现就全面加强安全生产源头管控和安全准入工作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总体思路
认真贯彻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关于安全生产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认真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和《工作指南》要求,做实做细重大安全风险的排查和分级分类的管控工作,着力构建集规划设计、重点行业领域、工艺设备材料、特殊场所、人员素质“五位一体”的源头管控和安全准入制度体系,减少高风险项目数量和重大危险源,全面提升企业和区域的本质安全水平。
二、明确规划设计安全要求
(一)加强规划设计安全评估。各地区要把安全风险管控、职业病防治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区域开发规划,把安全风险管控纳入城乡总体规划,实行重大安全风险“一票否决”。要组织开展安全风险评估和防控风险论证,明确重大危险源清单。要加强规划设计间的统筹和衔接,确保安全生产和职业病防治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同规划、同设计、同实施、同考核。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港区等功能区选址及产业链选择要充分考虑安全生产因素,严格遵循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做好重点区域安全规划和风险评估,有效降低安全风险负荷。
(二)科学规划城乡安全保障布局。各地区要制定防范生产安全事故和职业病危害的综合保障措施,严格依据相关标准规范科学设定安全防护距离、紧急避难场所和应急救援能力布局。要高度重视周边环境与安全生产的相互影响,加快实施人口密集区域的危险化学品和化工企业生产仓储场所安全搬迁工程。新建化工企业必须进入化工园区。城乡规划和建设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加强隔离带管控,严禁在安全和卫生防护隔离地带内建设无关设施和居住建筑。要按照“谁批准谁负责、谁建设谁负责”原则,明确安全管控责任部门及责任人。
(三)严把工程管线设施规划设计安全关。地上、地下工程管线规划布局、设计与敷设要严格执行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已纳入城乡规划的管线建设用地,不得擅自改变用途。完善工程管线设施建设规范,健全油气管线安全监管措施和办法,从严控制人员密集区域管线输送压力等级。鼓励各地区按照安全、有序原则建设地下综合管廊,把加强安全管控贯穿于规划、建设、运营全过程。要建立地下综合管廊安全终身责任制和标牌制度,接受社会监督。
(四)严把铁路沿线生产经营单位规划安全关。铁路沿线生产经营单位的规划与建设要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在高铁线路两侧建造和设立生产、加工、储存或销售易燃易爆或放射性物品等危险物品的场所、仓库等,要严控安全防护距离。
三、严格重点行业领域安全准入
(五)合理确定企业准入门槛。各地区要根据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产业政策和本地区行业领域实际,明确高危行业领域企业安全准入条件,审批部门对不符合产业政策、达不到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一律不予核准。各地要根据实际制定本地区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和矿山等“禁限控”目录并严格执行。
(六)完善建设项目安全设施和职业病防护设施“三同时”制度。从严审查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烟花爆竹生产储存、民用爆炸物品生产、金属冶炼等建设项目安全卫生设施设计,加强对建设单位安全设施和职业病防护设施验收活动和验收结果的监督核查。严格督促落实新改扩建道路项目,粉尘、化工毒物危害严重项目,水运建设项目,水利建设项目等安全设施与职业病防护设施“三同时”制度。
(七)严格审批重点行业领域建设项目。高危项目审批必须把安全生产作为前置条件。严格规范矿山建设项目安全核准(审核)、项目核准和资源配置的程序。推动建立涉及“两重点一重大”(重点监管危险化工工艺、重点监管危险化学品和重大危险源)建设项目前期工作阶段部门的联合审批制度,对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项目不予核准。加大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四防”(防爆、防火、防雷、防静电)和“三库”(中转库、药物总库和成品总库)建设力度,达不到安全生产要求的,不予颁发和延期安全生产许可证。
四、强化生产工艺、技术、设备和材料安全准入
(八)加快淘汰退出落后产能。对《产业结构调整目录(2011年本)(修正)》淘汰类工业技术与装备的产能,严格按照规定时限或计划进行淘汰。对限制类、淘汰类的矿山、危险化学品、民用爆炸物品、烟花爆竹、金属冶炼等建设项目不得核准。对产能过剩行业坚持新增产能与淘汰产能“等量置换”或“减量置换”的原则,加强投资项目审核管理。完善基于区域特征、产业结构、煤种煤质、安全生产条件、产能等因素的小煤矿淘汰退出机制。综合施策,引导和推动煤与瓦斯突出、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和极复杂、冲击地压等灾害严重的矿井有序退出。对现有技术难以治理灾害的区域禁止开采。完善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生产企业退出转产扶持奖励政策。
(九)加快完善强制性工艺技术装备材料安全标准。根据行政执法要求、事故原因分析、新工艺装备和新材料应用等情况,及时制修订并公布相关工艺技术装备强制性安全标准。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依法成立的社会团体、企业等率先制定新产品、新工艺、新业态的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技术地方、行业、企业标准。支持企业制定更加严格规范的安全生产标准和职业健康标准。加快与国际安全生产及职业健康标准的对标接轨步伐。
(十)加强关键技术工艺设备材料安全保障。落实重要安全生产设备、设施、仪器仪表检测检验制度,强化职业病危害防护设备设施改造。提倡新建、改扩建、整合技改矿井采掘机械化。落实地下矿山老空区积水超前探测、露天矿山高陡边坡安全监测制度。推广尾矿干堆、尾矿井下充填技术和尾矿综合利用,努力建设绿色矿山、无尾矿山。加快推进“两重点一重大”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自动化控制系统改造升级,新建化工企业必须装备自动化控制系统。推动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升级改造,实现关键危险场所机械化操作和智能化监控。推动冶金企业安装煤气管道泄漏监测报警系统。在涉及铝镁等金属制品打磨抛光作业企业中推广使用湿式除尘工艺。
(十一)提升交通运输和渔业船舶安全技术标准。提高大型客车、旅游客车和危险货物运输车辆制造安全技术标准及安全配置标准,强力推动企业采取防碰撞、防油料泄漏新技术,强化动态监控系统应用管理。提高客船建造、逃生等相关安全技术标准,严禁在客船改造中降低标准。严格渔船初次检验、营运检验和船用产品检验制度,推进渔船标准化改造工作,推动海洋渔船(含远洋渔船)配备防碰撞自动识别系统、北斗设备终端等安全通导设备。
(十二)强制淘汰不符合安全标准的工艺技术装备和材料。加快更新淘汰落后生产工艺技术装备和产品目录。加强对明令禁止或淘汰的工艺技术装备和产品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快淘汰不符合安全标准、安全性能低下、职业病危害严重、危及安全生产的工艺技术装备和材料。建立职业病危害防治落后技术、工艺、材料和设备淘汰、限制名录管理制度,推动职业病危害严重企业转型升级和淘汰退出。
五、建立特殊场所安全管控制度
(十三)科学合理控制高风险和劳动密集型作业场所人员数量。严格控制煤矿、金属非金属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涉爆粉尘等高风险作业场所操作人员数量。严格执行危险工序隔离操作规定。推进机器人和智能成套装备在工业炸药、工业雷管、剧毒化学品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加强劳动密集型作业场所风险管控,依据风险等级和作业性质等,推动采取有针对性的空间物理隔离等措施,严格控制单位空间作业人员数量。
(十四)严格管控人员密集场所人流密度。加强大型交通枢纽设施状态和运营状况监测,合理控制客流承载量。严格审批、管控大型群众性活动,建立大型经营性活动备案制度和人员密集型作业场所安全预警制度,加强实时监测,严格控制人流密度。建立健全人员密集场所人流应急预案和管控疏导方案,严防人员拥挤、踩踏事故发生。
六、完善从业人员安全素质准入制度
(十五)提高高危行业领域从业人员安全素质准入条件。从文化程度、专业素质、年龄、身体状况等方面制定完善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金属冶炼、交通运输、建筑施工、民用爆炸物品、渔业生产等高危行业领域关键岗位人员职业安全准入要求,明确高危行业领域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素质要求。建立健全生产安全事故重大责任人员职业和行业禁入制度,对被追究刑事责任的生产经营者依法实施相应的职业禁入,对事故负有重大责任的社会服务机构和人员依法实施相应的行业禁入。督促企业严格审查外协单位从业人员安全资质。
(十六)提升重点行业领域关键岗位人员职业安全技能。督促企业建立健全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粉尘涉爆、金属冶炼、道路运输、水上运输、铁路运输、建筑施工、消防、民用爆炸物品、渔业生产等重点行业领域关键岗位人员入职安全培训、警示教育、继续教育和考核制度,提升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和技能。完善客货运车辆驾驶员职业要求,改革大中型客货车驾驶人职业培训考试机制,进一步加大客货运驾驶员业务知识、操作技能和处置突发事件等方面的培训。
七、加强组织领导,推动工作落实
(十七)加强统筹协调。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将全面加强安全生产源头管控和安全准入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力量,细化工作措施,明确责任分工,保障工作经费,确保各项工作要求落到实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安委会要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及时掌握工作落实进度,协调解决跨部门、跨行业的重大问题。
(十八)加强改革创新。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结合贯彻实施《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着力弥补安全生产源头管控和安全准入方面的短板和监管盲区。
(十九)加强法规制度建设。要加快涉及安全生产源头管控和安全准入方面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的制修订工作,及时清理不符合安全生产要求的准入规定,把实践中有益做法和有效措施上升为规章制度,进一步健全安全生产源头管控和安全准入法规制度体系。
(二十)加强督促检查。各地区要加强督促检查,指导推动各项工作措施落实。要把安全生产源头管控和安全准入工作纳入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内容,加强考核奖惩,确保工作取得成效。
(二十一)加强舆论引导。要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微信等媒体,大力宣传安全生产源头管控和安全准入工作的重要意义、重点任务、重要举措和具体要求,大力宣传基层典型经验和有效做法,营造良好舆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