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常见的力》教学设计与反思
《常见的力》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是围绕着“运动和变化”这一概念展开的,本课属于“力与运动”这一单元的第2课时,是既学生认识了位置和运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和运动有关的内容,本单元主要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是整册书的重点,认识各种常见的力则是学生下一步研究的基础,通过本课的学习,能让学生对力学有一个初步整体的认识。
二、学生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会接触到各种力的现象,但不一定明确是什么力的作用。地球引力和大气压力对学生而言有点抽象,需要一定的推想能力。四年级学生具备了初步的实验、观察、分析能力,使他们能顺利完成本课的学习。
三、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分析实验现象找出身边常见的力
2、能设计简单实验或通过身边的事例证明地球有引力 情感态度:
1、能与同学分工合作完成实验、记录
2、体会人类在科学探索道路上的曲折性
科学知识:
1、知道生活中很多常见的现象是由力引起的2、了解各种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重点
1、能分析实验现象找出身边常见的力
2、能设计简单实验或举出实例证明地球有引力
五、教学策略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六、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
A 水槽、水、乒乓球;塑料吸盘;弹簧;实验记录表
B 磁铁、别针;四轮小车;橡皮筋;塑料梳子;实验记录表
2、演示材料:杯子、水、胶片;相关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水杯倒转。同时提问:有什么想法或问题? 为什么会这样?学生进行观察并进行回答
讲述:我们身边存在着许多和力有关的现象。让学生双手摩擦,体会感觉,汇报。
板书:常见的力
(通过演示实验及学生亲身体验激发学生对“身边的力”这个研究主题的兴趣。)
(二)、合作探究
1教师提问:你知道的力有哪些?能利用材料把它们找出来?
出示实验记录表,说明要求,补充讲解。让学生分组实验:找出物体所受的力,并进行记录。之后小组汇报:演示实验记录表,并进行相互评价
(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发现各种物体所受的力,证明自己的想法,培养科学思维及实验、观察、记录的能力。培养善于倾听、合理评价的能力。)
2师提问:有同学提到地球引力,你知道什么是地球引力?能不能举出身边的事实来证明呢?引导学生可用反证法
学生思考、回答
演示课件:地球引力(学生观看)。
教师质疑或说出自己的思考演示录象:人们模仿鸟飞行失败,然后提问:有什么想法或问题?
然后学生讨论:如何证明地球有引力?小组内进行交流,并汇报。板书:浮力、磁力、弹力、静电引力、推力、拉力、地球引力
(培养实证意识,加深对地球引力的认识。体会科学探索的不易。培养问题意识及继续研究的兴趣。)
(三)、拓展应用
教师提问:在生活中我们有没有利用到这些力,你能举出例子吗? 演示课件:各种力的应用
作业:课后收集“力的应用”相关资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各种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利用。
教学反思:
本课我选择了现在学生最感兴趣的“地球引力”作为专项探究课题供学生进行探究,这样安排我有几个用意,一、是这种活动编排结构体现了探究内容由表面向深入、从整体向专题发展的设计思路,这可能也是今后科学课教材改革的一个代表性的发展方向;
二是探究主题内容具有探究完整性,代表性,能够让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形成合理的探究方法链,并渗透出了让学生学会探究用以指导自己其他研究的设计目的;
三、活动具有很强的拓展性,溶入了利用其他方式来继续探究,对“动手做”进行补充的特点,这一点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学生探究方法的多样性,而且这种整合多种学习方式是学生今后科学探究的理想方式。
第二篇:常见的力教学设计
《常见的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实例体验常见的各种力。
2、能通过实验证明地球引力的存在。
3、能用自己的话解释物体下落的原因。
二、教学重点:自主、合作探究物体下落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认识地球引力这种直接作用物体上的力。
四、教学准备:
生(组:毛巾、皮筋或松紧带、曲别针、塑料梳子、纸船、海棉、乒乓球、磁铁、透明塑料盆、纸片、碎纸屑或泡沫、羽毛、表格、橘子、磁铁)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感受了推和拉,知道推和拉都是力。板书(力),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的力,你们愿不愿意和老师一起来认识一些周围常见的力?
出示:课件 《常见的力》
(二)探究新知
1、师:前两天老师新学了一个小魔术,你们想不想看? 变魔术,吸铁石吸纸船,“磁力”板书
师:哎呀,老师桌子上有点水,谁来帮忙擦一下?(用湿抹布)擦完学生拧毛巾,引出“扭力”。板书 桌子上还有点水,我就用手擦一擦吧!“摩擦力”板书
2、师:刚才认识的力,你们想不想自己感受一下?今天,同学们从家里带了很多东西,你们想不想自己玩一玩?我们先利用手里的东西把刚才认识的力感受一下,再玩一玩,看还能不能发现别的力,早就想玩了吧!那先听清楚老师的要求。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寻找力,找的过程要记住,注意,组长组织好,让每一个同学都参与,使每一个同学都有所发现,好不好?我们先来看看你们都带了什么东西,(叫一生)好,大家结合导学卡2的内容完成第一个表格。
同学们玩得真尽兴,哪一组愿意把你们的发现告诉给同学们?(边演示边说)
3、真不错!这么短的时间,同学们找到好几种力,都快成小小科学家了。为我们的成功鼓掌。现在,我们把刚才认识的力作一下回顾,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课件,各种各样的力)
4、我们在刚才的活动中那一组表现得比较好?老师要给你们发奖品,请到前面来。奖品是美丽的鸡毛毽,祝贺你们!这是你们合作成功的果实,老师为这份成果而欢喜!更为你们积极参与的精神叫好!老师允许你们在前面玩一会。
5、刚才同学玩毽子时,用到力了吗!我们在具体研究一下力,(课件出示),以踢毽子为例然后举例说明
6、踢毽子时,毽子与脚之间的力是相互接触的,那毽子往下落,挨着物体了吗 ?课件出示思考题:分别找出那种力是挨着物体的,那种力是不挨着物体的。
7、毽子往下落,挨着物体了吗 ?没有,那是谁给它的力呢?地球,那我们看一下地球引力(课件出示)
8、那把其它物体举到松开手后,他会不会像毽子一样落在地上呢? 请同学们结合导学卡第二个表格的内容 来研究一下,课件出示(寻找使物体下落的力)
(1)猜一猜
(2)检验,最好的验证方法是——实验。我们来作个小实验,每组派一名代表,一只手举起乒乓球、橘子,再松开手,看是不是落在地上。接着换人,举起羽毛、纸片,看是不是落地。
(3)你刚才看到了什么。学生汇报。
9、(为什么物体总是往下落?是什么力把物体拉下去的?)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
三、练习,完成导学卡三。
四、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同学们,科学的奥秘是无穷无尽的,但愿通过我们科学课能点燃大家学习科学知识的火种,相信明日科学之星一定会在我们这里诞生。
第三篇:常见的力教学设计
常见的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实验方法寻找各种各样的力。2.能用实验方法探究物体下落的原因。3.能够按照制作方法制作重锤。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体会到通过多次试验得出结论的重要性。2.愿意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任务。科学知识目标
1.能够通过实验体验常见的力。2.能通过实验证明地球引力的存在。3.能用自己的话解释物体下落的原因。
4.能够通过重锤说明重力的方向是向下的。重点:
自主、合作探究物体下落的原因。难点:
认识地球引力这种间接作用于物体上的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毛巾、记录单、课件等。
学生准备:纸片、曲别针、乒乓球、水杯、皮筋、磁铁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认识常见的力
1.寻力比赛。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推和拉,知道了生活中用到了各种各样的力。今天我们开展一场寻力比赛,寻找生活中常见的力。(板书)比赛规则:
(1)时间为5分钟,每小组找6种以上的力。(2)实验材料:自备。
(3)可参考教材及各种资料。
(4)填好实验记录单,找一个记一个。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2.交流研讨。
学生填写表格并交流。教师用表演的方式逐个展示。3.总结分类。
教师实验展示,一个物体向另一物体施加力有两种方式:一种力是直接作用在物体上的,另一种力与被作用的物体之间有一定的距离。
二、寻找使物体下落的力
1.引发质疑
书落到地上,收到了地球引力,是不是地球上所有的物体都受到了地球的引力呢? 2.实验操作,寻找地球引力。
拿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请看实验提示:(1)两手分别持一样物品,在同一高度松开手,让它们在同一高度自然下落。(2)再换一样物品,比较两两落下的情况。
(3)认真观察,再松手的一刹那,物体时怎样运动的?把观察到的结果填在表内。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我们分别探讨三种物体的下落状态,课件出示: 苹果
1.松手的瞬间苹果是怎样运动的? 2.苹果是怎样下落的?
3.是用力往下推,苹果才下落的吗? 4.为什么苹果总是向下落? 5.是什么力把苹果拉下去的? 乒乓球、纸片(过程同上)
三、拓展延伸
出示课件:神九飞天,航天员舱外漫游视频 板书设计
常见的力
常见的力:扭力,摩擦力、拉力、浮力、弹力。。。使物体下落的力--------地球引力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认识重锤
上节课我们对常见的力进行了归纳和学习,研究了使物体下落的力是地球引力。今天我们就来自制一个重锤,进一步验证地球引力的科学利用。观看视频,思考问题。
1、重锤是做什么用的?
2、重锤有哪几部分组成?
3、重锤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 学生观看视频并思考问题。讨论总结。
二、制作重锤
根据实验材料自制重锤。
学生自己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三、制作滚轮
出示课件,介绍滚轮的制作方法和步骤。提示:
1、圆板要尽量大一些,一般直径是20~30厘米。
2、粘木轴时,将胶涂在圆心的周围,线轴中心一定要置于圆心处。
3、小盘线轴的一端应固定在线轴上,可以粘在细轴上或与木轴一起插入线轴孔内。
4、使用尖刀要注意安全,使用胶时不要随意涂抹,万一不小心涂在了衣服和皮肤上,要立即用酒精清除。
学生分组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制作好之后,思考:先往小盘里放入少量的钩码让滚轮动起来,再想办法让滚轮滚得更快。滚轮是在什么力的作用下运动起来的?
教师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展示各自制作的滚轮并演示效果。
四、小结
通过自己的制作懂得了什么? 板书设计:
常见的力
重锤的组成:线、重物
重锤的作用:垂直线、检测垂直度
第四篇:力的概念教学设计与反思
《力的概念》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教学内容:中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机械基础》第二章2.2.1力的概念
二、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并牢记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
2、培养学生观察、探索、概括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力的概念。
四、教法运用:本节课采用操作和演示、讲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求力的产生,从而总结和概括出的力的三要素
五、学法指导:采取引导
放手
引导的方法,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运用化形象为为抽象的方法推理发现力的概念。教具:弹簧、磁铁、小皮球、直尺。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问:用手推桌子,桌子为什么会移动? 引入:据学生的回答引入下一现象。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力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与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有很大的区别。
那么,究竟什么是力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1.力是什么
(1)展示并罗列现象
用图展示日常生活中、体育运动中以及工农业生产中与力有关的现象:
a.日常生活中:手拍打桌子,左手拍打右手(学生实验:左手拍打右手,手拍打
桌子)。人推车„„(学生举例)b.体育运动中:足球运动员踢球,举重运动员举起杠铃,排球运动员扣球„„(学生举例)
上面这些有力出现的实例中都与人有关,都伴随有肌肉紧张,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如果没有人是不是就没有力的作用呢?
c.工农业生产中:汽车拉拖车,起重机吊起货物„„(学生举例)以上的例子都存在力的作用,并且物体是直接接触的。没有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有没有力的作用呢?
d.用手拉弹簧,弹簧会变形。
(2)分析罗列的现象
可以从语文的的主语、谓语、宾语的角度来分析。
手
拍
桌子;
左手
拍
右手; 人
推
车 ;
汽车
拉
拖车; 起重机
吊
货物;
运动员
踢
球;
运动员
举
杠铃;
运动员
扣
球;
磁铁
吸引
大头针;
地球
吸引
篮球。物体
作用
物体
物体
作用
物体(3)归纳总结
归纳以上现象存在的共同的地方: 物体-作用-物体。
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推、拉、挤、压、打击、吸引、举、排斥等等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4)提出施力物和受力物的概念
一个力必然联系着两个物体,对一个力来说,一定有施力物也一定有受力物。师生总结:力是物体间相互的机械作用,这种作用的结果是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或是物体产生变形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从生活中的经验可知道,用手提一桶水时,会感到水桶也同时向下拉手;用脚踢球时,脚也会感到疼。为什么我们对物体施加力的作用的同时,自己也会有受力的感觉?
(1)实验探究 演示实验:
a.同名磁极相互排斥
把两块蹄形磁铁固定在小车上,让它们的同名磁极相对,将两个小车在水平桌面上靠拢。要求学生注意观察以下三种情况下的现象。按住磁铁A,释放磁铁B; 按住磁铁B,释放磁铁A;
同时释放两个磁铁。
现象表明了,磁铁A对磁铁B施加排斥力的同时,磁铁B也对磁铁A施加排斥力。b.两只弹簧互相拉伸
把两个弹簧对拉,有什么现象发生。
这表明一个弹簧对另一个弹簧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另一个弹簧的力。
学生实验:
用手拍桌子、学生两只手互相拍打。问问学生的感受,分析原因。(2)归纳总结
一个物体在对别的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要受到别的物体对它施加的力,因此,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总是成对出现的,我们把其中的一个力叫做作用力,另一个力叫做反作用力。学生举例分析:投影 “用手拍桌子”的图片,指出施力物和受力物,说明两个物体互为施力物,互为受力物。3.力三要素
(1)力的产生需要作用点 a.实验探究 演示实验:
手推桌子时,手部碰桌子,桌子不会动 b.归纳总结
物体由静到动是应为有外力作用在物体的某个点上,即力的作用点。(2)力有大小和方向 a.实验探究
演示实验:用不同力将弹簧向同一方向拉长;用不同力压皮球。学生实验:学生用不同力使刻度尺变弯曲。b.总结现象
物体都是沿着力的施加方向变形的,且力越大变形越大,反之越小。c.归纳总结:力是有大小和方向的矢量。
(三)小结:
从大量的生产生活的例子,大量的实验现象,亲身体验;分析归纳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取决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七、教学反思
力的概念这一小节,在课本里虽然看上去没多少内容,但是如果我们不注意教学方式,学生就难于理解其真正的含义,对以后的学习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本节课采用操作和演示、讲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求力的产生,从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第五篇:常见的量教学设计与反思
《常见的量》 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使学生加深认识已经学过的量及相应的计量单位,理清质量、时间、人民币、长度、面积、体积(容积)量的计量单位,理清并掌握各类量相邻计量单位间的进率。
2、能认识钟表,了解24时记时法,结合自己生活经验,体会时间的长短。
3、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数感培养,使学生对常用的计量单位的大小有理性的认识,形成一个知识体系。
4、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教学重点:
理清长度、面积、体积(容积)及其计量单位的联系和区别。教学难点:
利用长度、面积、体积(容积)及其计量单位的联系和区别解决单位名数间的化聚。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出示课题
1、课件出示: 134.3 1980 226
2、这四个数据和一个非常有名的人有密切关系,他的身高、体重和出生年份就隐藏在这些数据中。谁能找出来并添上合适的单位!
3、根据学生回答出示课件:身高:226 厘米 体重:134.3千克 出生年月:1980年
4、师:他是谁呢?(课件出示姚明图片,向同学展示姚明的风采!
5、揭题:在姚明的个人资料中,他的出生年份、身高、体重等都是一些常见的量。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整理整个小学阶段一些常见的量(板书:常见的量)
二、复习整理
(一)分类整理
师:我们还学过哪些量?它们各有哪些计量单位?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对我们所学过的量和计量单位进行分类整理。
过程要求:
1、由小组同学共同分类整理。
2、教师引导学生列表整理,并巡视课堂进行个别指导。
3、汇报交流。
(二)根据学生汇报整理:
1、质量(重量): 吨 千克 克 斤 两
2、时间: 世纪 年 月 日 时 分 秒 季度
3、人民币单位: 元 角 分
4、长度: 千米 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尺 寸
5、面积:平方千米 公顷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亩 分
6、体积: 立方米 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容积): 升 毫升 在学生回报交流过程中,体验一分钟、一秒钟长短;体验1克多少,体验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
三、记忆方法点拨
(1)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一般是10,特殊情况是1千米=1000米。
(2)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一般是100,特殊情况时1公顷=10000平方米。
(3)每相邻两个体积单位、容积单位、质量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0。
四、综合练习:
1、修改小马虎的日记。
今天是2007年2月29日,早上从睡梦中醒来已经七点钟了,我立刻从床上爬起来,马上穿衣、洗脸、刷牙,不知不觉中已经过了20小时。该吃饭了,我端起一杯牛奶一饮而尽,又吃了200千克面包,一个煎鸡蛋。吃过早餐,我从抽屉里拿了9角钱冲出了家门,因为今天是爸爸生日,要买生日礼物呢!
2、完成选一选。(ppt)(1)一个鸡蛋约60(重量约3()。);于老师的体重 约是90();卡车的载
[吨,千克,克,斤](2)绕操场一圈约用5();火车提速后 “子弹头”客车从北京到郑州约需5(); 从班级前门走到后门约需5()。
[秒、分、时、日]
3、完成填一填。(ppt)(1)1.7吨=()千克
40元=()分
2.5分=()秒
1.2时=()时()分
3.5日=()日()时
3吨40千克=()吨
(2)一个月分成()旬、()旬、()旬,平年二月下旬是()天,一月()旬是11天,平年的第一个季度是()天。(3)采用24时计时法,下午1时就是()时,夜
()时,也就是第二天的()时。
4、判一判。
5、填入公共汽车到达终点站的时间。(ppt)
6、计算小龙一天在校多长时间?(ppt)
四、课堂总结
1、今天我们主要复习什么知识?
2、通过这节课学习,你的收获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
里12时就教学反思:
常见的量是一节复习课,主要复习小学阶段所学习过的质量、时间、人民币、长度、面积、体积(容积)的计量单位,理清并掌握各类量相邻计量单位间的进率。
课开始,我首先激趣引入:出示姚明的出生时间、身高、体重的数字,让学生添上合适的单位,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从姚明的出生时间、体重、身高引出课题《常见的量》然后分小组分类整理,从而让学生回忆都学过哪些量,并且这些量的单位都是什么?分小组分类整理完后汇报交流,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相机板书,便于知识系统化。第三部分记忆点拨,弄清楚各类量之间的进率,并指出一些特殊情况。同时体会这些单位的大小和多少,这样才能准确的给物体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第四部综合应用,提高学生对每个量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的掌握能力和熟练程度。还能从中找到这些量的相同之处,比如质量单位,体积(容积)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是一样的。接下来的关于单位换算的练习分层次进行,第一题大单位和小单位之间的换算。第二题是相同量不同单位之间的比较。第三题是复单位为和单单位之间的互化。
在设计中我添加了本节课没要求的内容是面积、体积、容积单位。这个知识在后面复习图形的时候才有,我决得它们都是同一类的问题,所以作为高年级的学生放在一起进行复习,他们应该能接受的。
本节课的不足:评价机制应用不足,所以学生学习积极性开始还可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递减。课堂不够活泼,怎样让复习课堂生动活泼有趣起来,让学生爱上我的课堂是我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