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年江西语文高考作文浅析
2014年江西语文高考作文浅析
(江西省鄱阳一中语文组吴田心)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探究作为我国现行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常常出现在课堂、实验室或课外学习过程中,有的同学觉得,探究给自己留下了一段难忘的学习经历。有的同学认为,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有的同学则抱怨,探究在教学活动中往往流于形式。
对课内外学习中的探究,你有何体验、见闻或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写记叙文或议论文;(2)不得透露个人信息;(3)不得抄袭,不得套作;(4)字数不少于700字。
写作分析:
第一步:定性质:读试题,定性质——材料作文
第二步:定文体:读要求语,定文体——写议论文
第三步:得意旨(材料语)
根据材料语和提示语,解读出材料语的意旨。得意旨的目的,是为确定中心论点作准
备。
要求:
1、只用一句话,2、可以从不同角度得意旨,3、只能得出健康、积极思想的意旨。
用一句说出材料语的意旨:在课内外学习中,我们必须学会探究。
得材料语的寓意,实际上就是确立文章的中心论点。
第四步:定中心论点。
中心论点应该正确、鲜明、概括。
上面的意旨就可以作为中心论点,但是,有的意旨不能直接作为中心论点,还要
加以提升一下。
中心论点:在课内外学习中,我们必须学会探究。
第五步:得话题词
根据中心论点,提取出话题词。得话题词的目的,是为拟标题作准备。
要求:
1、最好得出两个字的词;
2、这个词,是有话题性质的,最好不含观点。如果
含了观点,对下面的拟标题不利;
3、这个词必须涵盖中心论点,是对中心论点的高度浓
缩。
提取话题词:在课内外学习中,我们必须学会探究。
探究
所以,这个材料作文就化简为话题作文。
第六步:拟标题
根据中心论点,对话题词“探究”进行拓展和拉伸,使之成为标题。
要求:
1、标题不能超过8个字,最好在4到7个字;
2、标题要有鲜明的观点,因为
它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
3、标题的观点要符合材料语的意旨方向;
4、标题中要有话题词
两个字。(有时可以取其同义词)
根据中心论点,对上面的话题词“探究”拓展拉伸:
学会探究学习
懂得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不可弃
话题词不含观点,标题要观点鲜明,要符合材料语的寓意方向,这个标题将成为作文的中心论点。
注意:有时,可以直接对中心论点进行浓缩,得出标题。
第七步:定开头
因为是材料作文,引语用评述材料语,两三句即可。
要求:
1、是评述材料语,不是复述材料语,所以,要用自己的语言,对试题中的材
料语进行解读、评述。切忌不能直接照抄,这是大忌;
2、两三句即可,不能长了,如果
长了,就会头重脚轻,喧宾夺主;
3、朝着中心论点的方向进行评述,这样,就能顺势引
出中心论点。
开头:用“用评述材料语来诠释标题”的方法作为引语。如:
对于探究学习,人们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见解,甚至是抱怨,但这些都不能改变探究学习是一种积极的、有效的学习方式的事实,尽管在日常的课内外探究学习中,有着这些或那样的不如人意的地方,但我仍然觉得:探究学习不可弃,我们必须学会探究学习。
第八步:中间。
(采用分论点的求证方式证明中心论点。)如:
1、分论点:从“是什么”的角度写
①探究学习,是对未知和疑惑的不断追问。(论据:学习《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②探究学习,是对权威和规则的勇敢挑战。(论据:学习《秋兴八首》其一)
③探究学习,是发现答案和真理的有效途径。(论据:学习《过秦论》)
2、写分论点:从“为什么”(好处、作用)的角度写
①探究学习,有利于发展学习者的主体性。(论据:)
有利于学习者自主地学习个性发展所需要的知识,使人类群体的智力资源有效转化为个体智力资源。
②探究学习,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论据:)
使学习者学会学习,培养健康的社会情感,培养学习者的创造精神。
③探究学习,有利于养成学习者良好的学习品质,培养学习者终身学习的精神。(论据:)
3、写分论点:从“怎么做”的角度写
①探究学习的主体是学习者,但也离不开老师的指导。(论据:)
②探究学习必须从问题或任务出发。(论据:)
③探究学习必须遵循科学的研究方法。(论据:)
第九步:结尾
因为是材料作文,结语用评述材料语。
结尾:用“评述材料语兼比喻”的方法作为结语。如:
平日里,在课内外的探究学习中,像蜂蝶飞过花丛,像泉水流经山谷,每忆及,心就禁不住涌起愉悦之情,如在感遇的波纹里,一叶扁舟掠过思念的海,浪花满怀蔚蓝的恋情……让我们在学习中愉快的探究,在探究中愉快的学习吧!
例文:
学会探究学习
对于探究学习,人们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见解,甚至是抱怨,但这些都不能改变探究学习是一种积极的、有效的学习方式的事实,尽管在日常的课内外探究学习中,有着这些或那样的不如人意的地方,但我仍然觉得:探究学习不可弃,我们必须学会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是对未知和疑惑的不断追问。
在学习《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时,想到闻一多先生回忆梁启超讲授古乐府《箜篌引》时说,梁启超先把那首古诗写在黑板上,然后摇头摆脑地朗诵了一遍,接着大声喝彩,叫一声“好”!“好,真好,实在是好!”并无半句解释。
那么,任公先生到底为什么要喝彩这首古诗呢?真的是如闻一多所说的“大师讲学,就是这样”吗? 究其实,我们分明看到任公先生对白发狂夫寄予了敬佩之情。先生为什么会对白发狂夫有如此情感呢?
“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其奈公何。”它的主题,乃是疯狂与死亡。究竟是什么驱使一个人急急奔赴死亡?答案只有一个:强大到疯狂的人格力量。
虽然事情的发展会以生命为代价,但仍有不屈者勇敢前行,这不能不让人想起在戊戌变法中慷慨就义的谭嗣同。这位湖南热血男儿,他本来是有机会躲过这场劫难的,可他却选择了做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上流血的第一人。留下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慷慨诗篇,谭嗣同与白发狂夫有着同样的执着,梁启超对他们有着同样的敬佩!
任公先生演讲中十六个字的《箜篌引》,二十多年后为什么又让梁实秋先生仍然记忆犹新呢?
究其实,二十年后的梁实秋看到“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就想到了中国当时沧海横流的现状,想到了疲弱的祖国又到了该要革新的时候了,于是又一次想起了梁任公先生的那一次演讲,想起了先生讲的那首古诗。
是探究学习,是不断地追问,让我对《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篇课文有了全新的认识。
探究学习,是对权威和规则的勇敢挑战。
在学习《秋兴八首》(其一),“塞上风云接地阴”一句中“塞上”一词在教科书中注解为“这里指夔州的山”,我对此质疑。
站在寒秋之中的诗人,极目远望,诗人看到了:“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这似乎暗示了是安史之乱使唐王朝衰败了,衰败到“气萧森”,在这就似乎流露了诗人的忧国之情。诗人还看到了:“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这时的望,已经远远的超出了诗人的目力范围。诗人不能释怀的是时局的安宁,诗人知道此时此刻在边塞之上吐蕃人正在大举入侵,烽烟四起,阴云压地。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说明国家战事吃紧,有多少家庭都有在外征战和流落的人,到处都在赶着作冬衣。
在尾联,诗人“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的思乡之情终于与忧国之情交织在了一起。因此,通过探究学习,我认为,从诗的首联和尾联可以读到颔联中“塞上”是指“边塞”,而不是教科书上所说的“指夔州的山”。
探究学习,是发现答案和真理的有效途径。
在《过秦论》中,贾谊说秦王朝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先说“仁义不施”。两千多年来,“残暴”几乎成了秦朝的的代名词。然而一想,哪一个王朝不残暴呢?你很难举出一个“不残暴”的帝王来,因为封建统治就是专制统治,即使是父子兄弟,也可能会遭到无情的杀戮。
再说,不是也有讲“仁义”的君主也亡国了吗?可见,贾谊讲的这个“仁义不施”不是秦灭亡的主要原因或直接原因。
再看“攻守之势异”,那么秦攻天下与守天下的形势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贾谊在文章中说到“废先王之道”。就是说秦王朝废除周朝的领主分封制而实行中央集权制。
当年秦在攻取天下的时候,是举国同心,不管是贵族还是百姓,都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些人图的是什么呢?图的是日后能列土封疆,所以,他们能与秦王同心协力去攻取天下,这样,胜算的机会就大得多。
而在守天下的时候,秦王“废先王之道”,打破了新贵族封王立侯的美梦,使得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再也不能象以前那样齐心协力了,所以,形势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因此,通过探究学习,我懂得了秦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攻守之势异”。
平日里,在课内外的探究学习中,像蜂蝶飞过花丛,像泉水流经山谷,每忆及,心就禁不住涌起愉悦之情,如在感遇的波纹里,一叶扁舟掠过思念的海,浪花满怀蔚蓝的恋情……让我们在学习中愉快的探究,在探究中愉快的学习吧!
第二篇:江西高考作文
2013年江西高考作文题目简析及例文
【材料】一段时间以来,“中学生有三怕,奥数、英文、周树人”成了校园流行语。实际情况是,有些同学有这“三怕”(或其中“一怕”“二怕”),有些同学不但不怕反倒喜欢。
你对上述“怕”或“不怕”(含喜欢)有何体验或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写记叙文或议论文。(2)不得透露个人信息。(3)不得抄袭,不得套用。(4)不少于700字。
命题方式:材料作文
【材料内容】(关键词):中学生,三怕,奥数,英文,周树人,怕与不怕。
【材料特点】:这是今年看似最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一道考题,出题者选取了学生生活中的一种现象来做评价,讲中学生有三怕:奥数、英文、周树人。但出题者显然是转了一个弯,他并没有让你评价所怕的对象——奥数、英文、周树人,而是让你就“怕”与“不怕”展开感想和思考。这样,作文实质上还是由具体的事件让学生上升到生活中的普遍性的道理上来思考。
【审题立意】先说说中学生为什么会怕——奥数、英文、周树人,如何才能不怕?面对生活中你怕的东西,你该持啥态度?
学生虽然怕奥数,只要通过努力,可以使其参加奥数比赛获奖而成为佼佼者报送大学;学生虽然怕英语,只要通过学习,学习外语能提高高考分数,英语成绩优秀者还能被报送国外就读。“周树人”这里其实只是一个代名词,他其实就是鲁迅的原名,也是在中学语文课本出现次数最多的一个作家。所以周树人可以衍变为“语文”,再拓展一点可以理解为传统文化或者中国特色文化。所以中学时代的“三怕”狭义上指的就是语文、数学、外语三门最主要的科目。从客观上分析这些“怕”的对象,并不是本材料要论述的重点,这只是帮助我们明确一些问题。而本材料要论述的重点应是“‘怕’与‘不怕’”的主观态度。其实,不光是奥数、英文、周树人,对于任何一个科目来说,都有其对其“怕”与“不怕”的学生;而对于任何一个学生来说,也都有其“怕”与“不怕”的科目。“怕”与“不怕”总应该是因人而异的。可能有些喜欢挑战的学生正因为有此“三怕”而喜欢它们呢?因为叫别人“怕”的东西正可以展示自己的能力与水平。所以,写作此文,考生虽然可以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来考虑问题,但考“奥数、英文、周树人”,这是不可改变的客观事实,是在一定时期内都无法撼动的。这正如世界上的许多事一样,它不因我们个人的“喜欢与不喜欢”“怕与不怕”而存在,“喜欢与不喜欢”“怕与不怕”,这只是我们个人的思想态度而已,外界客观改变不了的东西,我们可以通过主观的努力来改变它。而本材料要论述的重点应是“‘怕’与‘不怕’”的主观态度。面对生活中你怕的东西,你该持啥态度?忌谩骂,胡乱抨击。
(《为学》中有言: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套用这样的说法我们来问自己:学习有难易乎?怕之,则易者亦难矣;不怕,则难者亦易矣。喜欢,则难者亦易矣;不喜欢,则易者亦难矣。“怕”与“不怕”不在难易,而在态度。)
(借同学手中的《2013高考满分作文或素材库》自己看几篇相关的好作文。)
第三篇:2014江西高考作文
精彩课堂,难忘探究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自读了李清照这首《夏日绝句》以来,项羽在我心中一直是铁骨铮铮的男儿,顶天立地的英雄;然而这一切在一堂探究课中悄然改变。
犹记得那是一个上午的第二节课,老师在分析了《鸿门宴》中各个人物的形象后抛出一个探究性问题:你眼中的项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当时觉得这个问题有什么好问的呀,刚刚不是已经讲了吗?自矜功伐,优柔寡断,妇人之仁,悲剧英雄……难道还有什么改变的吗?这可是教科书上的标准答案!却不料,一向回答问题不积极的同桌举手发言。
“老师,我认为项羽是一个胆汁质的人!”同桌的回答引起了哄堂大笑。却不料老师用赞赏的眼光看着同桌说:“何以见得呢?”同桌说:“有这种性格特征的人,抑制能力差,坦率热情,脾气暴躁,精力旺盛,容易冲动,遇事判断经常出错;当项羽听到曹无伤告密时立即就说“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而攻击沛公军这件事根本不在他作战计划之列;当刘邦来谢罪时他张口就出卖了曹无伤,可见坦率、抑制能力差;当范增“举所佩玉珏有三”时,他视而不见是他判断刘邦对他构不成威胁;当项庄拔剑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时,他不置可否的态度也是基于这种判断;…… 当同桌回答完成时,教室里响起一片掌声。
伴随着热烈的掌声,同学们回答问题的兴趣更浓了,各类看法层出不穷:有的同学说项羽是目光短浅的匹夫,火烧咸阳而退守彭城;有的同学说项羽爱江山更爱美人的真性真情让人掩卷长叹;有的同学说项羽是嗜杀狂魔,所过无不残灭……
在那一堂探究课中,我默默地看着踊跃发言的同学,他们的思辨能力在让我震惊的同时也让我思索:我比他们差吗?为什么我眼中无聊的语文课,他们却有如此独到、深刻的见解而我只有瞠目结舌的份?
从此后,我试着改变了对语文的态度,却不料慢慢地喜欢上了语文;我会在课前对课文中值得讨论探究的问题进行思考,以《廉颇蔺相如列传》为例,我会在课前对“秦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后为何连续伐赵”之类的问题进行探究性思考,然后在课堂上积极发言,赢得了老师和同学的肯定。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探究课,我根本不可能喜欢语文;如果没有探究课,也就没有如今积极上进的我!
课堂内外的探究之于我是一段难忘的经历,它激发了我学习的兴趣与热情;课堂内外的探究之于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引领我进行深邃的思考;课堂内外的探究让我明白: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的思考在人生的旅途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怀念探究,难忘课堂!
第四篇:2012高考作文江西卷
知足与进取
知足与进取,其实是我们人生的两个态度,其中的度量,自己应该拿捏准确。
首先,知足,说明你已经满足于已经得到的东西,所谓知足者常乐,指的就是这个意思。它表明你很满足周围的一切,虽然吃不好,但能够吃得饱;衣着不华丽,但朴素暖和;住房不华美,但可以遮风挡雨。那么,你很乐意接受这一切的话,于己,可以整天快快乐乐地生活,不用担心,不用为官场的勾心斗角、商场的尔虞我诈、工厂的汗流浃背所忧虑,能够坦然接受。于社会,可以促进稳定和谐。不再有人仇富,抵触甚至破坏富人的一切;不再有人去偷盗,偷盗一些东西来是自己满足。世界将处处充满和谐。
也许有问说这样的社会是令人向往的。但试想一下,如果真的那样的话,人类还能进化?社会还能进步?世界还能发展?所以还必须有进取之心。
进取,有努力向前和立志有所作为之意。我们去公共部分,努力有所作为。说白了,就是不满足与现状。吃得不好努力挣钱;穿得不好,拼命工作;住得不好,死命奋进。于是,整个社会呈现出一派竞争的景象,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那这样的社会更是令人向往的,到处是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景象,充满令人向往的活力。于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满足自身需要;于社会,可以取得更大更快的进步;于世界,可以以更加充实的物质文明点缀辉煌灿烂的精神文明。
但任何失误都有两面性,一些人的“进取”心太强,以至出现许多类似拜金主义的不良风气,出现偷盗等。所以进取是对的,但千万别用错了地方。
人类要在知足中进取,在进取中知足,这样才能更快更好地发展。
第五篇:07江西高考作文教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作业
(三)学院:文学学院
班级:汉语言三班
学号:
姓名:李丹110501011320
2007年江西卷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每天,我们都和语文打交道,无论课内还是课外。在你记忆的深处,或许留有语文学习的难忘印象,或许有过关于语文的诸多感慨。
请在下列题目中任选一题作文。
(1)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2)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
要求:(1)不得另拟题目。(2)不得透露个人的相关信息。(3)立意自定。(4)文体自选。
(5)不少于800字。(6)不得抄袭或套作。
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试卷所给出的材料和题目,引导学生正确审题。
2根据作文要求和审题结果,确定作文类型及结构。
3在教学过程中,激发、鼓励学生的想象力,提升作文的新鲜感。
【导入】
语文是我们从小就开始接触到的一门学科,多少年来,它与我们形影不离,让我们觉得它无处不在,也让我们觉得似乎对它很了解,但当我们仔细回想时,却发现我们无法给我们所了解的语文,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今天,我们就通过2007年江苏卷的作文题目,来整理一下我们的语文。
【教学过程】
(一)审题
好的作文题,应该有以下几个标准:一是题目要让几十万考生同时入题,有话可说,因此要有一定的开放性。二是要有信度、效度和必要的区分度,以确保高考的选拔功能。同时,还要有防宿构、抄袭的功能,所以,高考作文题要有适当的限制性。高考作文题目的命制就是在开放性与限制性的矛盾中寻求一个平衡。三是让人“猜不着”,有反猜题、押题的功能。而2007年的考题也符合了这些特点。在审题时,我们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1“语文”是什么?
语文博大精深,文学作品与文学形象是语文的一部分,也是学生在学习语文时最有吸引力和震撼力的部分。诸子百家思想的精妙深邃、陶渊明李太白的豪气洒脱、文天祥的浩然正气、保尔的坚强执着„„文学作品与文学形象的影响随语文学习深入人心。因而相当部分考生把语文等同人物或者文学形象,作文不免偏颇而走向误区。
语文最本质的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注重听、说、读、写的能力的形成。语文是交流,是生活,是人生。正如有人这样精彩描述:“语文是一手流利方块字,是离不开名著的双眸,是笔端流出的锦绣文章,是侃侃而谈的风度和气魄,是与他人辩论的智慧的应对,是处变时镇定自若的神情,是举手投足间的‘书卷气’,是捡纸屑时弯下的腰,是抛向不守公德者的厌恶的眼神„„”对语文有如此生动可感的理解,“语文”二字包含的内容也就更丰富、情感更真挚。
如果仅从古今人物或者文学形象去解读,就很难写出对语文的深刻理解,必然流于片面,感情会显空泛。
2“爱”的程度
本题要求考生或叙语文学习的难忘故事,或抒关于语文的诸多感慨,许多考生在没有过多思考的情况下匆匆下笔,一个“爱”字轻易说出口。对于语文,不爱者强说爱,爱的矫情;爱之者空说爱,爱的虚幻。
“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这是一个比喻的说法,要求考生写出语文带给我们清泉般的甘甜、凉爽与宁静。由于对语文缺乏必要认识或没有独特体验,考生往往立点太高,空发议论,空泛抒情。
“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则要求考生能写出关于语文的感慨,重点落在“不容易”上,但写作者往往被“爱”迷惑,一时“情书式”的作文大量涌现,无病呻吟者有之,过于矫情者有之,而未能写出对语文的具体情感。更有甚者,有的考生没有来得及看清“爱的对象”,便发万千感慨,更让人哭笑不得。没有理解,焉有爱?感情不够真实,作文的境界也将大打折扣。
(二)立意
“心中的一泓秋水”,关键词“秋水”,秋水有着水的一切特点,透明纯洁、清澈如镜,平和淡然„„,“心中”,表明要挖掘引申义,把那些特点用于人的内心世界即可。可谈及面对高考这个人生的转折点,面对抉择,烦躁纷乱,心绪万千,最后条理出一种观点、一种态度或一种信念,和盘托出“心如止水”,“处乱不惊”,该文堪称完美。也可评论某种社会现象,谈世人的观点态度,加以批判,提出倡议或表明信心,以示“犹独木横江,镇定自若,不随波逐流”。
“要说爱你不容易”,体现了典型的高考题特点。“爱”这个作文题材,在小学初中高中都是主题,但高考考查的重点是学生日益成熟的辩证思维。“想爱却不容易”,可以生发出对人生的体悟:有爱被爱时浑然不觉或不知珍惜,等到失去时追悔莫及,准备全身心投入付出自己的爱,可此时谈何容易?可以想到亲情、友情、爱情,又想到高考,此一役后,要背井离乡踏入远方的学府,要告别昔日朝夕相处的同学好友各奔东西,还有那些不为家长学校所知的青涩的爱情,都要面临高考的抉择与考验,此时说出“想说爱你不容易”,几多落寞,几多惆怅。还可以想到曾爱不释手津津乐道的兴趣爱好,几经“磨难”,仍在艰难地从事践行。总之,立意选择“虽说不容易却仍然坚持在爱”较为可取。可议可叙,可夹叙夹议,也
可作散文、小小说。
(三)小结
“因着语文,孔雀东南飞的故事成了家喻户晓的绝唱;因着语文,木兰从军的传说成了妇孺皆知的佳话。因着语文,雪莱的‘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温暖了多少失意者的心怀;因着语文,但丁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激荡着每一个开拓者的胸襟。因着语文,我们收藏了春的温馨、夏的火热、秋的丰硕、冬的冷峻;因着语文,我们领略了北国的冰雪,南疆的椰林,西域的雄鹰,东海的潮汐。语文,从浪漫的心灵出发,走向深广,走向博大。”
——你看,语文何等美妙难忘!在我们的记忆深处,或许留有语文学习的难忘印象,或许有过关于语文的诸多感慨,那么,拿起笔来抒写吧。你可以写“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尽情抒发对语文的热爱赞美之情,旁征博引,浮想联翩;你可以写“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真情记录你对语文的感慨认识,叙写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挫折与烦恼,畅述你对语文的难以割舍的真挚情怀„„不过,大家要明白,这是一道命题作文,不可以另拟题目呦。同时也要注意,虽然文体自选,但是文体意识要强,记叙文以事动人,散文以情感人,议论文以理服人,务必做到写什么是什么。
【范文】
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
语文,汉语中蕴藏的文化。从结绳记事到文字的出现,蕴藏着形象;从诗词的清丽脱俗到散文的美丽飘逸,蕴藏着灵动;从气势磅礴的论文到经典的小说,蕴藏着灵魂。
品味语文,就像细品一杯香茗,温馨的气息沁人心脾;品味语文,就像荷叶上刚沁出的一滴露水,生命的气息传遍全身;品味语文,就像山溪间一股流淌的清泉,纯然、质朴„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带着我的魂来到了濮水边,清幽的月光下,一位孤独的老者,渐渐的背影。只听到一句:“宁拽尾于涂。”往返答请命的使者。他那无所待的逍遥游,他那如大鹏般的志向触动着我的心灵。荣华富贵尤可舍,权势名利尤可抛,这就是庄子,做着“蝴蝶梦”的庄子,醒来之后,物我已两忘,不知是“我”变成了蝶,还是蝶化成了“我”。这棵孤独地守候月亮的树永远竖立在我的心中。?
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带着我的魂来到了那座失落的大观园。宝钗的可人、练达让人着迷,黛玉那如水的性情让人怜惜,凤姐的泼辣让人钦佩,宝玉的痴情让人心生敬意。一切的一切都化为漂亮的天使印入我的脑海,大观园的盛衰也让人看后觉得惋惜,宝黛的反封建勇气可嘉,那段缠绵悱恻的爱情令人伤感。
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带着我的魂进入那《边城》的透明之境。闻到了,边城人民质朴的情怀;听到了,边城的大老、二老含情脉脉的情丝;看到了,翠翠等坐在岸边那望眼欲穿、灵动的双眸。那段凄婉哀伤的边城之意化作一股清泉流遍我的身体,牵动着我的神经。
人性的透明莫过于此,结局是悲凉的,可又有谁能否认翠翠是幸福的呢?无尽的等待已化作有情的相思泪,挥洒在边城的角落,飘散在每个读者的心间。
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涤荡着人性的灵魂,进入至高的精神空间,去品味人性的至纯,去感受人性的高洁,去感受人性的华美、天真„„
语文,博大精深,包容世间万象,海纳百川,其灵魂在文学之光的普照下,得到精神的滋养,得到精神的润洗,彰显出人的本性,若一泓清泉在我心中汩汩流淌„„